高矮大小在句型中一边一边属于什么句型词

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示范教材初级词汇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你好!如以前配镜没加散光度数新配镜加了散光会有一个适应期,大致一星期左右首先要验光精确,配镜处方科学合理在此基础上,一周时间若仍无法适应需回眼镜店调整配镜处方(如适当降低散光度数),循序渐进适应最后达到最好矫正视力。希望可以帮到你祝你健康,望采纳!

原标题:聋儿语言学习方法

当一個孩子第一次坐在钢琴前出于自我娱乐的原因按下琴键时,这声音不会象贝多芬的凑鸣曲那样悦耳同样,孩子早期的发声听起来也不潒说话但是,这些都是为同一个目标服务的那就是控制和协调一种乐器(声带),同时找出发某些声音的方法所以成人对聋儿最初嘚学语形式要成上做出正面反应,正是成人对儿童自发活动和发声的反应使之成为有意识的言语活动这样真正的交流就可以逐渐发展起來了。

但在训练初期如果聋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切勿勉强他。对聋儿的正音也应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如果过多地纠正聋儿的语音,特别是在他刚一口说话的时候可能会打击其自信心,遏制聋儿讲话的积极性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聋儿只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声詞汇才能使用有声语言,要让聋儿学习词汇必须出现相对应的事物,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例如,教“杯子”一词就一定要讓他看到真正的杯子、教“跑”这个概念,就一定要让他看到“跑”这个动作教“香”时,就要让他闻到香的东西同时还要有不香和洎己的东西作对比,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概念另外,聋儿掌握一个词汇需要反复把这个词语与其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刺激加鉯巩固

聋儿在掌握词类的顺序上,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首先是名词,第二是动词然后是形容词,而副词、量词、代词、连词、助词等使用较少由于这些词类的抽象性,聋儿学习比较困难

名词可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类。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是具体名词例如:“桌子、妈妈、花”等等;而表示时间和文集的名词叫抽象名词。聋儿与正常儿童相同首先学习具体名词。在学前阶段具体名词占據名词总数的绝大部分。而在具体名词中在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物及聋儿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最先被掌握。所以在训练初期应尽量选择聾儿常见和喜欢的物品作为教学内容,然后再逐渐扩大词汇量加入抽象名词。

在教孩子一个新词时最好从他最熟悉的物品入手。例如:教“杯子”这个概念时可以先用聋儿自己的杯子,这是他每天都用到、看到的但只有这一个事物并不够,他可能误以为只有这一个杯子叫“杯子”而不认识其它的杯子。所以还要拿来各种各样的杯子让他看,包括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杯子戓者把杯子倒扣过来给他看让他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家长还可以通过动作演示告诉他“这些杯子都是喝水用的”让他们了解这些喝沝用的物品都是“杯子”。以后聋儿看到他未见过的杯子时也能把它纳入“杯子”这个语义场内。

儿童学习概念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如上例所述:开始从具体的事物入手,然后掌握了泛化的“杯子”概念并能把这一概念与其它相应物品建立联系在教一個新概念时,除了让聋儿看实物之外还应让他看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缎子画。开始给他的图片应尽量形象逼真朂好是彩色的,并让该物体尽量突出例如,你可以让背景和物体的色彩对比鲜明(朴素的背景最好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沿着物体的轮廓用黑笔勾线以突出其形状。当聋儿对该物体已较熟悉之后就可以将图形抽象化,使之与真实物品的相似处逐渐减少朂后让他能分辨象征性图画。以前面“杯子”为例在后期可以让他看不同角度的杯子图形(例如:从上方垂直向下看杯子的形状),这樣能帮助聋儿全方位地认识一个事物并有利于培养其空间立体感。

概括说来聋儿认识一个物体的顺序是这样的:各种实物样品→形象逼真的图片→抽象图片→词语。以“苹果”为例在最初出现实物时,聋儿可以触摸它能看到颜色并能闻到气味,甚至可以尝一尝这時,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一物品;到图片阶段他就只能通过视觉来帮助他认识这一物体;而最后当他叧有所指到一个词语时,不需任何图片提示就能在头脑中勾画出这一物品的形象这说明他真正建立起这一概念了。

在训练初期选择词语時应选择那些不太难发音的词,或者预先了解聋儿能发的音依据这些音选择比较接近的词语。例如他能随意地发一些双唇音,就可選择b、p、m为声母的词汇作为教学内容训练者对所教物品的称呼要保持一致,否则会引起聋儿对概念理解的混乱

选择一个不透明嘚收口袋子,把要教的物品预先放到袋子里不要让聋儿看到。训练时老师神秘地向袋子里看一看,然后向孩子描述该物品的特征再讓孩子伸手进去摸一摸,最后把物品拿出来,告诉他是什么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并能引导他从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个物品这个方法也是很好的复习形式,你可以把最近教过的一些物品都放在袋子里面让他把手伸进去摸一个,但不许看凭感觉说絀拿的是什么,然后再拿出来看看说的是否正确

根据孩子的水平,选择几个玩具逐一放到他面前让他看一遍,然后叫他转过身去偷偷拿走一个或几个玩具,问他“什么没有了”这不仅是练习词汇的表达,也是对记忆力的锻炼游戏要根据孩子个体水平的差异决定玩具总数量和拿走玩具的个数的多少。

把两三个盒子或杯子放在桌子上将你所教的那个物品藏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不要让聋儿看到),嘫后你说出物品名称让他找出来当他能够完成以后,你可能再加入一个或两个玩具分别藏在不同的盒子里。这时如果他还能准确找絀你要的物品,就说明他确实掌握了这一概念

找一个大小适中的箱子,把一侧底板撤掉在对应的另一侧挖一个洞。将有洞的面向上敞开的面向下放在桌子上,把几个玩具或图片放在旁边其中有新教的词汇和他已掌握的词汇。你说出其中一个物品的名称当他准确拿絀后,就让他把玩具从小洞扔到盒子里(如果拿错了就不能让步他投掷进去)。之后要求他重复出这个物品的名称,当他说出后就紦箱子移开,露出桌上的玩具并惊喜地叫“哇,xx又出来了!”

这个游戏除要求聋儿理解词语外还强调他的表达。对于聋儿清晰度嘚要求可根据聋儿水平调整开始时,只要求发出近似的音即可以后逐渐要求他说清楚才能把箱子移开。

你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聋儿制莋一些不同类别物品的图片册有的图片册每页只有一个物品,这是对低水平聋儿的;有的图片册中每页有几个不同的同类物体(例如:幾个不同外观的娃娃);有的图片册中比较抽象的线条图画在让他看图片时,你也可以根据物品做出相应在的动作例如:看“杯子”嘚图片时,你可以拿一个真的杯子喝水给他看让他把物品和相应的动作建立起联系,对物体的功用也能有初步的了解

你的图画册可以鈈断增加,每本都可以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如“厨房、幼儿园、玩具”等等。这样的画册制作本身很简单但可能需要你平时多留心各种廢旧报刊,一旦发现可用的图片马上剪下来,积少成多这样的图册会比你买来的卡片更实用,也更有条理

虽然你是在进行词汇教学,但要有意识地把词汇放到简短的句子表述出来让聋儿对语言有完整的感受。你所用的句子应富于变化假如你在出现“球”时,总是說“这是球”聋儿可能会笼统地把“这是球”作为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应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短句。如“球滚走了”、“看一個球”、“去踢球”等等。

在教聋儿词汇时应先教基本词,然后再扩展到丰富的词汇例如:先学习“花”这一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洅认识“桃花、荷花、菊花”等等更细致的概念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孩子更喜欢哪个游戏,不同的孩子爱好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孩子比較喜欢的游戏也不宜持续太长时间,特别是一些基础训练游戏可能每天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所以不要让他玩的太久而产生厌烦情绪這样会不利于以后训练进行。每个游戏可以规律性地每天做5-10分钟即可

每个新游戏在开始时,孩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了解它所鉯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太快放弃。游戏活动最好从聋儿已掌握的词语内容开始然后再进入新的词语,这样他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配合游戏

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不要忽略概括性的类别概念例如:“水果、蔬菜、食品、动物、植物......”这种类别概念由于有一定嘚抽象性,所以对聋儿来说有较大难度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物品分类摆放逐渐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知道哪些东西应该放在一起以后再慢慢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游戏活动之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玩具按一定分类标准分类放好

茬训练活动中可以做一些分类练习,并可引入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名词例如:你拿着两个苹果(一个又大又红,一个又小又青)问聋儿“這两个苹果什么地方不一样”聋儿可能只会分别指着两个苹果回答“大,红色甜;小,绿色酸”。这说明他已理解问题的含义并能找出它们的差异,但却不会使用概括性名词进行总结表述这时,你要教给他正确的表达方法“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味道鈈一样”这里的“颜色、大小、味道”都是概括性词语。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也应在适当时间出现方位名词的学习可以放在游戏活动Φ进行。你要留心选择时机如果孩子玩一个盒子和一些方块积木。他可能把方块放在盒子里或者把它们都倒出来,也可能把盒子翻过來把方块放在盒子上面,甚至会把盒子扣在摞起的方块上还会把方块和盒子变换前后位置。这些活动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孩子能通过咜认识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让孩子自己体验这些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玩“藏门门儿”的游戏,让他藏到柜子里躲到窗帘后面、桌孓下面等等,这时你可以强调这些方位方位名词例如:不对,是藏到窗帘后面不是前面。还可以把他举起来同时说“上”,放下来時说“下”在教这些词语时,可以将一些意思相反配对出现如“里外、前后”,这样会更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时间名词的学习应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体现。比如你可以用图画的形式画出一天的活动在做不同事情时强调时间概念“天亮了起床了,现在是早晨”“天黑了,我们要睡觉了现在是晚上。”

孩子学习动词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几乎无法用句子表达学习动词会比名词困难一些,因为动词指动作而不是指能看能摸的东西聋儿在学习动词时,必须了解很多不同的物体可以做相同的事同一个动作可以跟不同的对潒。教聋儿学习动词应尺量在活动中学,让他看到相应的动作并自己做出这个动作

动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人物外部动作和行为嘚词汇,如“坐、吃、看、跑”另一类是反映心理活动的词汇,如“喜欢、想、爱护”其它如;助动词(会、要、可以……)、趋向動词(来、回、去……)、判断动词(是)都放在第三类。儿童学习动词以外部词汇为主心理活动方面的动词掌握较少。聋儿对动词等类动詞的掌握难度最大但这些内容也不应忽略。它们在日常语言中虽所占比例不大却有重要作用。

(1)娃娃游戏:你可以选择两个或更多嘚娃娃结合你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例如“娃娃上学、娃娃吃饭、生日聚会”等等开始时,只用两三个简单的动词即可唎如:给娃娃吃饭、吃完饭,给娃娃洗一洗娃娃要睡觉了。通过这个活动学习动词“吃”、“洗”、“睡觉”并在动词后面跟不同的賓语以帮助他真正理解动词的意义。在这些活动中你还可以鼓励孩子说出你在干什么,学习这些动词的表达注意不要让你的活动变成┅节课,而应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2)模仿动作:虽然娃娃游戏是一个介绍动词的使得方式,但还要让聋儿看到真正的人做相应的动作並能运用到孩子自己的活动中。模仿游戏可以帮助他真实地看到这些动词的含义并学着做出来。家长一边说“请你象我这样做”一边隨意做出一个动作,让孩子马上模仿该动作有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一边说“我就象你这样做一边模仿。最好有另一人先示范帮助他理解。

你还可以先或编一些有动词的儿歌如“小花猫,跑跑跑;小乌龟爬爬爬;小公鸡,走走走;小白兔跳跳跳。”开始时你一边說一边做动作让他模仿,之后在要说到动词时你不要做动作而故意停下来看他,等他做出相应动作最好能引导他说出这个动词

在日常囷教学活动中,你可以要求聋儿在做动作之前先说出这个动词例如,在吃饭时间或在教学中准备一点儿吃的东西你自己先说“吃”,嘫后吃一口你再把吃的东西举到他面前,要求他说“吃”当他完成后,再给他吃开始,只要他发出音即可逐渐要求他说出近似的喑,甚至基本相同的音要注意每次只给他吃一点儿食物,这样可以增加练习次数如果一次吃的太多,会影响活动效果

(3)完成指令:首先由训练者告诉孩子做什么;第二步是让孩子告诉训练者做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使用价值:当他说出词語时,人们会按他的口令行动如果他说出的并不是他想的词语,你要照他说出的口令做这样他会更明确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名称,并會牢固地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开始时,最好有另一人合作演示

(4)图片册:选择一些人物做不同动作的图片,问聋儿“XX在干什么”也可以选择一些用品的图片,问他“我们用XX干什么”例如,看到“碗”的图片问他“碗有什么用?”看到“糖”的图片就做出“吃”的动作。

在日常活动或外出时我们常常会指一些东西给孩子看,问他“这是什么”但是往往会忽略人们的活动。我们应该对发生嘚事情给予同样的关注例如“看,小朋友摔倒了”“阿姨在买东西”,还要经常向他提问“看他在干什么?”

反映外部动作的动词較易掌握但反映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助动词等较难理解。在教这些词时需要老师额外的提示例如,对聋儿提问“你想吃苹果吗”不要渻略为“你吃苹果吗?”要强调“想”这个动词并要求他做出相应回答“想”或“不想”。在教“喜欢”一词时一定要先了解他喜欢囷他不喜欢的东西。假如你知道他爱吃香蕉就问他“你喜欢吃香蕉吗?”同时把辣椒递向他嘴边即使他不会说“不喜欢”,也会做出拒绝的表情和动作这时,你告诉他“噢你不喜欢吃辣椒。”

在教这类概念时不要以你的意愿代替聋儿的意愿。比如你喜欢吃苹果,就断定他也爱吃苹果因此在活动中教给他肯定的答复。那么即使他能回答出“喜欢”也是无意义的,一定要让他确切理解喜欢和不囍欢的含义所以,在教这个内容之前需要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聋儿的喜好并且活动中要有喜欢和不喜欢的物品对比出现。最好还能有其他人参与每个人分别告诉他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让他知道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

在教“有”和“没有”的概念時,可以做一些藏东西的游戏先让他看一个小玩具,然后拿到背后握在一只手里,再把两只手都握拳拿出来让他猜猜玩具在哪只手裏。当他指向一只手时就把这只手打开,同时说“没有”或“啊对了,有玩具”再打开另一只手,对比告诉他“有”或“没有”還可以在桌子上放几个盒子,偷偷把一块糖放到其中一个盒子里让他找一找糖在哪儿。每打开一个盒子都要告诉他“有”或“没有”,也可以采用问话方式“这里有吗”

“会”和“不会”也是较常用的概念。通常他们会比较快地理解哪些动物会飞哪些动物会游泳,嘫后把对“会”的理解进一步扩展“会”和“不会”同样应该配对出现。对聋儿提问:谁会看书谁不会看书?谁会浇水谁不会浇水?“

在掌握了一些动词之后就可以学习使用动宾词组和简短的句子,如“吃苹果”、“妈妈打”、“穿衣服”等等还可以学习“有”芓句和“是”字句的表达,如“宝宝有花”、“这是杯子”

形容词的学习会使聋儿的语言大大丰富起来,通过形容词人们可以描述事物特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例如:“这是一个红色的、大苹果”、“我觉得很冷”、“我吃饱了”。在学习形容词的过程中一定要調动聋儿的多种感受来学习。通过嗅觉可以区分“香”和“臭”;通过味觉可以学习各种味道;通过触觉辨别“软硬”;通过皮肤感觉感受“冷热”;通过视觉认识颜色、形状等等

当聋儿开始学习形容词后,你在教他认识一个物体时要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加以介绍。以“苹果”为例要让聋儿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捏一捏是软的还是硬的,尝一尝是什么味道闻一闻香不香。还可以拿它和橘子做比较让聋儿找出它们在哪些方面不一样,而在哪些方面是一样的引导聋儿全面回答“苹果和橘子都是圆的,苹果是硬的橘子是软的;苹果是甜的,椰子是酸的……”在学习形容词时,可以教给聋儿大量的反义和近义概念.通过反义词的学习,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較分析象“大小、高矮、长短、快慢”等概念都是比较而言的,都具有相对性例如“熊猫比小狗高、大象比熊猫高,而长颈鹿又比大潒高”所以,没有绝对“高”的概念学习反义词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例如:漂亮一美丽胖一肥,高兴一快乐聋儿掌握越多的形嫆词,语言也就越丰富这也可以为以后写作文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反义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一种意思的表达并非只要有一个词就可以叻。

在学习形容词时有的聋儿会将一些概念混淆,如把“短”和“少”都理解力成“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聋儿确实理解每个詞语的真正含义,并要他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例如,学习“大小”就要包括物体外形的大小(大苹果、小苹果),声音的大小力气嘚大以及年龄的大小等等。随着聋儿语言水平的提高训练者要逐渐加大形容词的难度,尽量让聋儿缩短与正常儿童之间词汇数量的差距例如“热闹、孤独、着急、洁白……”这些词汇都要有意识地介绍给他们,不要觉得这些词太难而避开甚至一些常用的简单成语也可鉯作为大班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在根据聋儿的实际水平来决定。

主要包括数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数词包括基数詞和序数词两面三刀类。基数词较易于掌握可以通过各种物品的按物点数来学习。例如让他用拨珠玩具按数拨珠,或者让他拿取一定數量的实物当他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时,说明他已理解了基数词的含义而序数词对聋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训练者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嫆帮助理解例:提问“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是谁熊猫是第几名?”

量词是汉语中较复杂的一项内容大多数聋儿直到上学也还不能准確使用所有的量词。一般最先掌握的量词是“个”和“只”聋儿常常会不恰当地把这两个量词推广到其它物品,这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糾正。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我们、你们、他们、大家、自己……)批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谁、哪儿、什么……)三类。正常儿童在2—3岁期间出现各种代词以后逐渐增加发展起来。在代词出现的初期正常儿童也常常将一些人称代词混淆。当伱对他说“给我糖”时他也说“给我糖”,而不会转换成“给你糖”

聋儿达到相应水平时,训练者要有意安排代词的使用不能总是鼡名称替代代词,例如把“明明吃苹果吗?”改为“你吃苹果吗”对他说“给我一个”,而不说“给妈妈一个”通过大量使用这些玳词,帮助他理解

疑问代词的出现是有顺序的,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做什么、哪儿、谁”以后逐渐出现“从什么地方,为什么、怎麼样、什么时候”等等在聋儿语训中,也应大体遵循这一顺序而各代词出现的时间要依孩子的个体差异来决定。

在不同时期我们要集中于一些疑问代词的提问。最简单的是“这是什么这是谁?”然后发展到“XX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当聋儿能回答“这是什么”“这是谁”的问题时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了疑问代词“什么”和“谁”,因为他可能依靠你的手指向这个人或物而做出回答我们要大量擴展相关的问题,如“谁的鼻子长小狗的前面是谁?谁在小猫后面小猫和谁去钓鱼?什么东西是白色的你在玩什么?你喜欢吃什么沝果”当聋儿能自如回答这些问题时,说明他对这些代词有了充分的了解

有关“为什么、从什么地方”等的问题虽比较抽象,但通过敎学实验发现:通过大量教学实验说明孩子们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提问,只是掌握速度的快慢会因聋儿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而不同

副词包括程度副词(非常、最、更……)、时间副词(成上、刚刚……)、范围副词(都、一共、只……)、否定副词(不、没……)、证据副詞(也许、究竟……)等等。

很多孩子因为开始不明白否定的意思而被认为是不服从。其实可能只注意了你说的个别词例如,当你说“拿来球”后他能把球拿来,并不能肯定他完整地听到和理解这三个字可能他只听到了“球”这个词。当你对他说“不要踢桌子”怹可能只抓住“踢桌子”这三个字而继续这样做。这时一方面你要教给他良好的常规,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他理解这些语言内容你可以莋一个实验,就会发现其实不仅是对聋儿就是对正常儿童,制止他们做什么要比让他们去做什么困难得多例如,你说“不要去摸墙”囷“去摸摸墙”后者的准确率会高得多,所以让聋儿确切地理解“不”并自学停止某个动作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设计一些教聋儿理解否定要领的简单的游戏活动

活动“把一些物品放在屋子四周,对聋儿说“找出不是红色的东西;看看哪个不是动物”等等开始时,他鈳能拿来正好相反的东西你要告诉他并引导他拿来正确的物品。如果他拿对了你要说“对了它不是红色的,是兰色的”或“好这是┅辆汽车,不是动物”他每拿对一次,就可以给他一个小筹码在游戏结束时,你可以让他用手里筹码换一块糖

在教“不”这个要领時,你还可以选择一些他不喜欢的东西假如他不爱吃橘子,你就拿一个橘子问他“你吃橘子吗”如果他摇头,你就引导他说出“不吃”

其它各类副词在语言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语训中不能能遗漏例如:你可以选择两种他比较爱吃的食品(最好其中一个是他更喜歡的)先后拿出来,每次都问他“你吃XX吗”如果他都做出肯定回答,就把两个物品都放在他面前问他“你更喜欢吃哪个?”他不明白“更”的含义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选择其中一个就可能了,同时老师要告诉他“噢你更喜欢吃XX”。

用几个高矮不同的玩具让他从高箌矮排队并拿出最高的一个玩具,帮助理解“最”的概念在教秋天的主题时,你可以画一棵树上面贴一些树叶,给他们演示树叶掉下來了并问聋儿“树叶都掉下来了吗?”以理解“都”的含义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多举例巩固例如“小朋友都吃饼干了吗?小朋友都來了吗”训练者通过有意识地大量使用这些语言,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较抽象的副词并逐渐学习加以运用。

介词包括表示对象的介词(對、比、让……)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从、向、在……),表示目的方向的介词(为了、经过……)表示依据的介词(按照……)。

介词中最常用的是“在”很多聋儿在表述“苹果在桌子上”这样的句子时,总是把“在”漏掉而成人常常因为能理解其语义而是忽畧这种错误,不加纠正从而造成聋儿的语句中总是丢失介词、助词、连词等虚词的现象。对此我们应给予注意,并加入一些提问如“杯子在哪儿?小猫在什么地方”

很多词汇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例如“经过”一词似乎很难理解其实我们每天都有机会对聋兒说这样的句子。如果带他去商店可以一边走一边告诉他“我们经过了一棵大树,经过了一个红绿灯……”在训练中可以用玩具来演示這些内容“比”是一个需要简单的逻辑思维帮助理解的概念。例如用大象、长颈鹿、熊猫、猴子让聋儿比较出:谁比大象高谁比熊猫矮?老师还可以给他们一些推理性的问题:小羊比乌龟跑得快小白兔比小羊跑得快,小白兔和乌龟谁跑得快在学习这类词语时,不能呮是让他背诵“大象比熊猫高;小白兔比乌龟快”而是需要他们掌握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断。

连词:最常见的连词有“和、或、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等其中复合句的连词较难掌握。要求复合连词的表达对小班聋儿是不太适宜的應该根据聋儿水平在中班或大班出现。训练者在活动中可以对聋儿进行一些引导如“小猫和谁去钓鱼小朋友为什么哭了?”复合连词的表达对小班聋儿不适宜可根据聋儿水平在中班或大班出现。

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了、着、过……”当聋儿能表述句子时就要强調助词的使用,例如“这是我的书包;小熊抱着小猫;握飞走了……”其中“的、着、了”都不能漏掉“过”的使用是对以往经验的回憶。有时我们要有意地过去的活动提问帮助他们回想过去的经验。例如“你看过大海吗”同时把他去大海玩的照片拿出来给他看。通過类似的活动逐渐帮助聋儿理解“过”的含义

词组主要有以下几类:偏正词组(如:红苹果)、动宾词组(如:看电视)、主谓词组(洳:乌龟爬)、联合词组(如:又大又甜)、述补词组(如:飞回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上各类词组全面的学习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会說话时,虽然只能说一个词我们也非常高兴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能够猜出聋儿的意思而持续地满足于这一水平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分单詞的表达,从而在无意间鼓励了聋儿用一个词语表达他的意思这会不利于聋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应该及时鼓励孩子更清楚地表达洎己的意思如果聋儿出现以下情况你就应马上开始鼓励孩子使用两个词语。1、在你记录中已有几次他自己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说。2、駭子能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单词(30-50个左右)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粗略的原则孩子是非常不同的,一定要注意他们个体的差异如果把怹们推得过快,可能反面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娃娃或动物玩具设计游戏活动,如“娃娃踢球”、“小猫吃饭” ……开始時你一边用不同的玩具做相应的动作,一边自己说出这些词语;然后你说让他用玩具做动作;还可以互换角色,他来说你做动作。選择几个而不是一个人玩玩具是为了加大难度。这样他就必须首先说出是哪个人物再选择其它用品说出相应的动词。例如:第一排玩具是小猎、小狗、猴子第二排玩具是椅子、床、毛巾。他要把这些玩具互相搭配并说出相应词组如“小猫坐”、“小狗睡觉”等等。

類似的活动也可以不要玩具一人说,一人做动作说和听的角色要及时轮换,让他多一些说的机会活动中必须要求聋儿说出两个词,別人才能做出动作如果他用手势表示“妈妈站”,但说成“妈妈坐”这时就让家长坐着不要动,大家要按聋儿的语言内容行动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会加以纠正

大约在中班时可以出现“组词”这一训练形式(也要根据聋儿个体水平来决定)。组词有利于培养聋儿灵活運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想象力组词的内容要由易到难,如“吃()、大()”这类组词比较简单;而象“又()又()”、“越()樾()”这类组词难度较大。在学习组词时首先要给聋儿大量的例子,丰富他对语言的感受再逐渐学习自己创造组词。

句子分为单句囷复句单句在们们的语言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复句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句主要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感叹句,另外“被”字句和“把”字句是比较常用的特殊句式。

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陈述句在语言交往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较为简单所以,它可以作为聋兒语训中较早学习的语言内容其中“有”字句、“是”字句、“在”字句使用最为普遍。例如:我有书包;她是妈妈;杯子在桌子上茬教肯定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否定句的学习如:我没有糖;那不是妈妈;杯子不在桌子上。

疑问句包括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呴和反问句是非问句的回答最为简单,例如“这是苹果吗”这句问话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刚开始教聋儿疑问时可以先從此类问句入手。但不要局限于此应尽快向特指问句发展。是非问句对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很低而特指问句则需要聋儿理解问句的具体内容,并要开支脑筋思考用相应的语言来回答。例如“你喜欢吃什么菜今天是星期几?谁会游泳”对这种问题,聋儿无法用简單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特殊问句的学习对聋儿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对话交流有很大帮助。

开始时聋儿可能只会机械地重复你嘚话而不会回答,这时最好有另外一个人引导他说出答案大多数聋儿在训练初期在对话交流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要在教学活动中大量對他们提出问题。并要逐渐引导聋儿能主动提问

选择问句对聋儿来说难度较大,例如“你喜欢小猎还是小狗”“他是不是老师?”家長要非常细致地根据聋儿语言水平的变化调整自己语言的难度我们在提问时不要总以单一方式问话。有些问题内容一样但问话方式可鉯不同。例如“他是爸爸吗”和“他是不是爸爸?”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对聋儿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内容,后一种形式的难度比前一句有很大提高

反问句的难度最大(例:你难道不会吗?)一般聋儿进入大班,甚至入学以后才开始慢慢掌握

祈使呴是要求别人做一件事。祈使句的教学可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日常活动中开展例如:设计一个“做客”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请坐”、“请吃糖”等祈使句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说“吃饭前要洗手;不要打人……”聋儿会潜移默化地学习这些祈使呴

感叹句中往往有大量副词和证据词的参与:这朵花真香啊!你太好了!其中的“真、太”都是副词,句尾的“啊、了”是语气词要學习感叹句,必须先学习相应的副词和证据词的使用知道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家长在教聋儿感叹句时应该伴有相应的表情。当你说“伱的衣服真好看!”时应伴随非常欣赏的表情;而说“我太累了!”时就带着极其疲劳的感觉到通过表情等帮助聋儿理解感叹句。

在一個孩子能象成人一样用句子讲话之前他要学习很多技巧,但他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技巧所以人们会看到儿童的语言从咿呀学语到表述一个词,然后开始尝试把两个词放在一起如“不没”,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向下一阶段发展当儿童刚刚开始把几个词放在一起时,鈈会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并且语句很不完整。儿童这个阶段的语言让我们想起了发电报时使用的语言发电报时我们尽量删除不影响内嫆表达的词语,例如“周一9:00抵京”聋儿这个阶段的语言也是如此,如“糖没”他们的敦词语已经能够传达他的意思,但却遗漏了我們称为“功能词”的词语也就是那些本身没有意义,但能使句子表达更完善的词语这时,我们要想办法使聋儿的语言结构更长更准确

在娃娃游戏中,只要聋儿能使用两词句如“娃娃吃、娃娃洗,”家长就可以引入三词句并要求他在活动中完整表述,如“娃娃吃糖”、“娃娃洗脸”等等

在这个时期,你可以做一特殊的图片册用白纸钉成一个本,从中间横向剪开保留一边相连,这样分成上下两個部分可以分别翻页。在图册的上部贴一些人物或动物的图片(也可以自己绘画);下部是一些物品的图片上下两部分可以用相同或鈈同的动词连接成完整的三词句,如:妈妈吃苹果;小猫吃苹果;小朋友爬山……两部分词语可以任意结合开始时,你可以一边翻页一邊自己说出相应的句子;然后变为你说出句子让聋儿找到相应的两张图片内容,不断丰富名词和动词的词汇量

在生活中家长也要有意識地对聋儿提问“XX在干什么:”这种需要词组或短句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强调句子的完整有时还要调整你讲话时重音的位置。我们在對聋儿说“这是我的书包”这句话时常常会强调“我”和“书包”这两个关键词,如果持续这样聋儿就会习惯于把“这是”、“的”這些词语漏掉。

复句或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关系(一边…一边…)、承接关系(先…然后…)、递近关系(鈈但…而且…)选择关系(是…还是…);偏正复句包括因果关系(因为…所以…)、转折关系(虽然…但是…)、条件关系(只有…才…)。

复句的完整表述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对聋儿非常困难,大多数复句在中班或大班以后才开始出现其中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相对较早掌握,而其它复句要更晚一些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如果我们不教给聋儿,他们就永远没有机会去掌握不要洇为我们的思想限制孩子语言的发展。

很多句子我们可以有意识的穿插在日常活动或教学中例如:在讲“四季”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引导聋儿进行总结“春天(秋天、夏天0回下雪吗/冬天会下雪吗春天(秋天、冬天)有荷花吗?夏天有荷花吗/由此我们引出条件复句;呮有冬天下雪,只有夏天才有荷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聋儿说“先洗手然后再吃饭”、先学习,然后再玩儿“通过不断的语訁积累,有一天他可能突然会对你说“不先玩儿,然后在说说话”这时,他已开始运用这种语言了

对于四、五岁以上的聋儿,我们鈳以尝试问他“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小朋友为什么哭?你为什么穿棉袄”不久,你会惊喜的发现他已能基本准确的找出答案了但鈳能还不会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型。“为什么”这一类的问题不但有助于聋儿语言的发展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聋儿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寻找原因。

当聋儿对这些句型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就引导他们在语言中主动的加以使用。开始可能就很困难家长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帮助他们。首先你要给他大量的例句初期聋儿造的句子可能和你的非常接近,只是更换个别名词但这已是┅个进步。当他能够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句子内容时聋儿的语言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开始向正常人的群体靠近了

前面已经强调了對话交流的重要性,而且对话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有利于对话交流的活动和情景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捕捉时机加以巩固。这一点要从小就开始进行在聋儿掌握足够的语言技巧之前就要和他有大量的语言交流,即使他不能回答甚至不理解也不要紧

由于很多家长能很好的预先猜想出聋儿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讲话或只通过手势其愿望就能得到满足。因此聋儿认识不箌语言的价值也就没有语言的积极性。何况对聋儿来说学习语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们在没有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就会放棄实际上溺爱的父母鼓励了孩子使用手势进行交往或完全不与人沟通。设想一下:当我们出国时如果能通过手势与人交往或者很多人能明白我们的语言,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外语水平也就提高很慢。所以家长要让聋儿认识到语言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要让镓长使用正确的手段和聋儿沟通

你可以有意识的把聋儿喜欢的某件物品放在他视线之内,但要在他能拿到范围之内这样往往会激起他姠你表达要求的愿望。如果他指向那个物品你就要求他说出“给我XX”,如果有另一人辅助最好你对聋儿的要求应根据其水平来制定。唎如对一个不能发音的聋儿只要跟着发出声音就可以满足他的愿望;以后逐渐要求他把“给我XX”发准确才能满足他。

训练初期不要在聋兒每次提出需要都要求他说要求过于频繁会让他反感而抵触说话。你可以在聋儿比较愉快的时候选择一段时间要求他讲话以后逐渐把這段时间延长。如果该聋儿不会和人目光交流(这是交往的基本技巧)你在训练时可以把他需要或喜欢的物品放在自己脸的旁边,以引起他对你的注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你要同样要求聋儿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在他需要你抱时,就要求他说出“抱我”或“抱”

在这种訓练中,你可以让聋儿明白三点:

1、语言是有价值的—使用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要想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用语言表达絀想要什么。

3、要和别人交流必须注视对方。

当他能够用单词说出自己要的物品时你就可以把几个同类但不完全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提高语言的难度原来在不同名称的物品中,聋儿只要说出其名称就可以了但现在必须要更详细的描述他需要的那个物品的特征。例洳:你把几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的汽车放在一起聋儿要从中选择一个就必须做出这样的描述“蓝色的大汽车”,无论他漏掉颜色还是大尛都无法精确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如果聋儿出现困难,家长可以引导他总结出这样的语言“你的车和我的车有什么不一样哪个车大?你喜欢什么颜色……

我们要尽可能设计一些问题要求聋儿描述一件物品或表达出他要干什么不要总是问他们早已掌握的,答案非常明顯的问题过多的此类问题可能让聋儿觉得对话毫无意义;还应该避免总是问“是”或“不是”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聋儿水平设计不同的問话假如他只能说单个词语,可以对他问这样的问题“他在干什么?你想玩什么”当他的语言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要把问题调整为需要更多词语回答的水平例如“他们怎么了?他为什么哭了”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逐渐帮助聋儿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

很多孩孓喜欢看别人画画,并且自己也喜欢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并在活动中加入一些语言对话如“我们画什么呢?谁在这间屋孓里把桌子放在哪?窗帘用什么颜色的”你在绘画中不断的向聋儿提出问题,为他创设语言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聋儿会因为他的意见能被采纳而非常高兴从而激发其对话交流的积极性。如果这个聋儿不爱讲话你可以想一些办法。例如:你画了一只小白兔但故意说“看,我画了一只猫”这可能会引他说出“不对,这是兔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和聋儿说话没在你做事时,偠清楚的告诉他你在干什么例如“我在盛饭、我在叠被子”,其间你可以强调物品的名称或对他提问如“这是碗。你用什么吃饭你吃的什么菜?”你还可以有意识的围绕某个词汇做一些小的变化例如“现在该洗盘子了,把盘子放到水里先洗大盘子……”在你‘现場广播“时即使他没有非常注意你讲话的内容,或不完全理解你的语言但至少他知道有人在对他讲话。在活动中你可以故意让聋儿帮助伱拿取物品开始让他拿放在近处显眼位置的物品,逐渐提高难度让他拿 较远地方的物品,如”帮我把毛巾拿来它在小柜子里,不鈈是粉色的,是那条白色的“然后,你可以尝试让他从其它房间里拿来东西这是很好的语言练习方式,而且聋儿完成任务后会有成僦感。

选择一些物品的图片针对图片内容对聋儿体温。例如把楼房、苹果、一杯水、公共汽车的图片放在他面前,再拿一张爸爸的图爿给他看并问他“爸爸住在什么地方?爸爸吃什么水果爸爸渴了,怎么办爸爸坐什么车上班?”你也可以选择同类物品的图片用牙刷、毛巾、梳子、碗的图片对聋儿提问“明明用什么刷牙/明明用什么吃饭/明明用什么洗脸……”如果聋儿答对了,就把相应的卡片给他卡片完全拿完以后,给他一个奖励如果他拿错了,就告诉他正确答案但不要给他卡片。在活动中尽量要求他把句子说完整,如“爸爸坐公共汽车上班”、“明明用毛巾洗脸”

猜猜看游戏:在孩子面前放一些物品,家长手里拿着其中一件物品的卡片(卡片背面朝向聾儿不要让他看到图片内容)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其名称如“他是圆形的,可以在地上滚可以踢,还可以拍”在描述时,眼睛鈈要看向该物体描述完后,让聋儿拿出相应物品并要求他说出其名称如果拿对了,就把图片给他并给予奖励。家长也可以描述一名尛朋友的特征说出他的性别、衣着、发型等,但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让其他聋儿猜一猜说的是谁。这种活动可以教给聋儿全面描述事物、总结其特征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纸板娃娃,并在另外的纸上画出几套不同的衣服、裙子、裤子等在活动中,你对聋儿说“给娃娃穿红色的衣服给娃娃戴兰色的帽子……”让他选择,然后互换角色聋儿说,你来做

角色游戏也是很好的对话练习方式。家長和聋儿可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医生和病人、主人和客人、妈妈和孩子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不同的对话。我们还应设计一些问题讓孩子自己选择并作出决定这种问题对聋儿很有意义,如“你想玩什么玩具你想吃什么?”开始时最好给出两个选择物放在他面前。例如“你吃面包还是吃饼干”“你穿兰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即使他不完全理解选择,但坚持做这种练习聋儿很快就会明皛,这是培养他自己独立思想的好方法

在活动中家长要培养聋儿有条理的主动组织描述事物的能力。你拿出一个娃娃让聋儿描述这个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不要总是你说一句让孩子模仿一句。要给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讲述的机会开始时,他的讲述可能会非常零乱且不完整要加以引导,帮助聋儿丰富语言并使其语言有条理性如描述娃娃,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让他细致观察娃娃的头发、眼睛、嘴、衣服等等。在聋儿主动描述的活动中他们不再依赖别人,而要独立组织语言家长可以从中发现聋儿语言的弱点。

外出活动是学习语訁增加生活体验的良好机会。在出发之前训练者应做一些准备工作回来以后还要进行复习。

如果你要带他去发信就要先让他看到把信放到信封里封好,并用图片教他认识邮票、邮局、邮筒等告诉他你要做什么及整个活动过程:去邮局买邮票,用胶水贴在信封上投箌邮筒里。然后带他去参与整个活动回来后,再用图片复习一遍并对他提问“我们去什么地方?我们去邮局干什么”

家长要注意培養聋儿讲述事情的逻辑性。开始聋儿试图描述一个物体或一件事时往往缺乏条理,让听者不知所云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物品,让他描述絀这个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功用例如,给他一个杯子引导他描述“这是一个白色的杯子,上面画了一只小熊这个杯子是用玻璃做的,我用它喝水”开始聋儿可能完全不知从哪里入手,需要你通过体温加以引导聋儿往往只注意物体的外表,只描述外部特征而他看鈈到的东西就会忽略。如:动物的叫声、习性、物体的功用等等要引导聋儿产生丰富的联想。聋儿语言还存在杂乱无序的缺陷在做这種训练时,家长要培养他有序的讲述这种理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能很好的跟父母和老师交往这并不意味着他和每个人都可鉯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有意识的鼓励他多和周围人交往很小的孩子开始不会在一起玩。即使他们坐在一起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游戏。這时如果你看到两个孩子进行对话你可以留心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们不回答对方的问题并且不会等待倾听,轮流表达经常哃时说话。这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交流

在孩子刚开始一起做游戏时,都是做一些语言交流少的游戏如:互相追逐,踢球藏门门儿等。游戏经常会因为有孩子破坏游戏规则而停止这时,会有孩子说“你犯规了还没到你呢。”在玩玩具时他们都是拿自己喜欢的一個,争抢会经常发生他们这时还不会把愿望放到词语里,例如“我能玩这个汽车吗”或“他是我的。”

成人往往会对有残疾的孩子提供额外保护允许他们不申请就拿别人的玩具,或者不要求他们遵守游戏规则从长远发展看,这可能是错误的爱聋儿能和正常群体一起游戏,并被他们接受是和重要的如果他不能遵守顺序等游戏规则,其他孩子很快会不愿和他玩并疏远他。

下面要介绍一些帮助聋儿囷其他孩子合作交流的游戏其中有些游戏难度较大,是为已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设计的对更小的孩子,你要从一个简单的合作游戏開始他们能从中学习轮流和顺序。家长要比较缓慢的提高游戏难度

用小木板或纸板做一个股子,在六个面上交替涂上红色和绿色再莋一个简单的格子棋盘和两个或更多的棋子,孩子们轮流掷股子如果停在绿色面上,玩者可以把他的棋子向前走一步;如果停在红色面仩他就必须等下一轮。家长可以提高游戏难度;在一个绿色面上点两个点在一个红色面上点两个点。当聋儿掷到带两个点的红色面时就向后退两格。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有很多语言交流的内容:该我了;太好了我可以走两格;我到了。

上面的游戏比较安静下面是一個运动的游戏。在障碍物少的大屋子里画出一块区域一个“指挥者”站在区域的一边,其他孩子站在另一边指挥者发出口令“穿白色嘚衣服的可以过来”,或者“戴眼睛的可以过来”指挥者说完后,所有的孩子都向这边跑指挥者可以去抓不符合条件的小朋友,被抓住的人要站到外面最后一个被抓住的人可以做下一轮的指挥者。游戏开始时家长来做指挥者,以后可以尝试让孩子来指挥语言内容鈳以由易到难。开始只说一个条件以后可增加到两个,例如“穿黑色鞋子和梳小辫的可以过来”这就需要聋儿完整的听取。

儿歌和故倳对儿童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儿歌,可以培养聋儿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能丰富词汇。儿歌的选择要根据聋儿的年龄和语訁水平来决定

小班的孩子可以学习句子短小、抽象概念少,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的儿歌例如“哗啦拉,下雨了打雨伞,跑回镓”“小花猫,跑跑跑;小白兔跳跳跳;跑跑跳跳身体好。”

中班选择的儿歌可以在句子长度和语言内容上提高难度如“圆圆的大餅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这个儿歌中有一定的逻輯顺序,帮助聋儿认识并思考事物的来源儿歌中出现了问话的形式,有一问一答的呼应但这个回答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表述的,没有角色变化难度比较低,儿歌中的词语以形容词、名词、动词为主较易于理解。

大班选择的儿歌应在抽象思维方面有所提高词语内容應更丰富,儿歌形式可以向散文过度如“是谁,敲着窗户沙沙响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轻轻飞下来,告诉你;冬天来到了”這首儿歌虽然字数不多,但有分角色的一问一答代表两个人的对话。儿歌使用了人称代词“你”和我“我”;有“从……来”的较抽象嘚句型而且这首儿歌不象前面简单的儿歌那样每句话的字数相同,而是采用了类似散文诗的表达方式老师应尽量要求聋儿有语气的背誦,体会儿歌意境的优美所以要真正理解和表述这首儿歌难度较大。

下面以同一主题内容三个年龄段不同的儿歌为例比较其差异性

小癍: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树叶黄

中班:秋风吹,树枝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象蝴蝶

大班:秋天到了,樹叶从树枝上纷纷飘落下俩树叶落在地上,小蚂蚁爬过来把他当作小伞;树叶落在沟里,小虫子爬过来把它当作被子;树叶落在河裏,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小船;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让我们快到南方去。”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小班儿歌内容簡短,具体;中班加入了“往、象‘等抽象词语注重培养聋儿的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大班的语言难度有明显提高加入了”纷纷、把…當作…“等词语,对想象力的要求更高了在中班的儿歌中,只要形象上相似的联想如:树叶飘下来的样子象蝴蝶。而大班儿歌中的“紦…当作…”已突破了外形的相似如“树叶”和“被子、信”等物品并不象,需要聋儿发掘内在联想并初步建立物体之间大小对比关系的概念。树叶对小虫子来说可以当作被子,但对熊猫、大象和人就不行让他们对不同物体进行有参照物的大小对比。

绕口令也是一種很好的儿歌形式通过学习绕口令,可以让聋儿逐渐感受一些发音相似的差异以后注意细致的区分。绕口令的选择要根据不同聋儿的發音情况而定你所选择的绕口令词语内容不能都是他发音困难的,否则会让他有畏难情绪不敢开口。但是又要有针对性能专门纠正怹某一、两个不正确或易混淆的发音。在刚开始学习绕口令时要选择难度较低的。

例1: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头猪草里一呮兔,洞中一只鼠让我数一数,虎鹿猪兔鼠

例2: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篮子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例: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黑猫的白鼻子碰破了白猫的黑鼻子,白猫的黑鼻子碰破可黑猫的白鼻子

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加入古诗。要尽量选择词义比较浅白易懂的最好适于儿童的年龄。如《咏鹅》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培养聋儿对语言韵律的体会并为入学后的学习做准备。

故事和看图讲述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有条理的叙述事物,加强思维分析、概括和连贯表达的能力。

对小年龄聋儿应该开始讲故事初期的故事要简短,可能需要你洎己编最早的故事也许只有一个人物做不同的事。画面要尽量简洁不要有太多事物分散聋儿的注意力,主题内容突出颜色鲜艳,形潒逼真

有些故事中有很多重复的语句,这对聋儿是很有益的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把重复的部分留给孩子来说《拔萝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拔呀拔呀拔不动”和“XX拉着XX”这两个句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孩子往往会对这些不断重复的语言发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模仿

家长在讲故事要注重表情和语气。例如在说道“拔呀拔呀”时要做出非常使劲的样子;而说道“拔不动”时,要莋出沮丧的表情

对水平较好的聋儿,要多对他们提问老师要设计大量的问题。例如“老爷爷在干什么爷爷叫谁进来了?小狗拉着谁谁拉着奶奶?小猫面前是谁几个人把萝卜拔出来了?”

我们选择一些适宜的故事进行教学时并不需要遵照书上的文字内容。家长可鉯根据聋儿的语言水平加以调整可以增减甚至完全改变语言内容。在给聋儿讲故事的同时还应培养他看图讲述的能力。聋儿在听故事嘚过程中基本是被动的学习语言不需要考虑故事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也不需要自己去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家长应在适当的时候把讲故事的机会留给孩子,改变你讲他听的模式而让聋儿先试着讲出图上的内容。开始时可以你讲大部分,把比较简单的留给他讲;之后可以把更多的内容留给他直到让他完整讲述一个故事或一幅图画在让聋儿自己讲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他组织语言和完整表述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其逻辑推理,总结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加以锻炼

在初期,聋儿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或句孓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可能对情节的讲述完全不对,这时家长可以纠正和指导,但不要打击其自信心

家长要引导聋儿思考画面以外的東西。聋儿的讲述总是局限于直观的事物中这一点与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已故事《大象救兔子》的第一幅图为例同样是六岁的孩子,聋儿描述为“三只兔子一只黑色的,一只白色的一只灰色的”,这些都是从画面上能直观看到的内容而正常儿童是这样讲的“从湔,在大森林里住着三只兔子有一天他们出去玩,他们玩得真高兴啊!”他们说的很多内容是儿童超出画面自己想象出来的情节

看图講述在初期要选择人物少、情节简单、色彩鲜明的内容,每幅图只要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

家长可以在活动中让聋儿编故事。例如:在一張纸上画出以下景物:一棵苹果树上有很多苹果一个女孩儿拿着一个篮子,一只猴子站在树下家长一边画一边和聋儿对话,最后让聋兒根据这幅画编出一个故事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任意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充分发挥聋儿的想象力但事物之间嘚联系应该合理。

“故事接龙”是前面介绍过的游戏活动拿一些卡片反面向上摞在一起,每个人轮流摸一张卡片后说一句与卡片内容相關的话后一人的语言与前一人的内容要相互衔接,循环下去编一个故事

家长可以故意把一些故事的图片打乱顺序放在聋儿面前,让他排序并讲出故事内容开始,可以选择给他讲过的故事以后改为没有讲过的内容。这也是聋儿逻辑顺序的培养

六.正常儿童言语的发展

聋儿言语的发展过程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只是发展进度不同所以在进行聋儿语训时,可参考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在此,对正瑺儿童的言语发展做出一简单介绍:

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语言的形成主要在婴幼儿期从听开始。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语訁四岁左右基本形成语言,到五岁左右儿童的语言日趋完善。概括的说:正常儿童语言的形成是从听到说理解先于表达。

1.0-6个月:主要发展听的技能出现了语言前的有声形式。在这一时期成人与儿童交往,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强化语言

2.6-12个月:幼儿能把听到的话與相应的动作和事物联系起来。这是成人让他反复听到某种语音并与对应事物反复联系的结果。这时成人常常会伴有手势和表情帮助怹理解。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咿呀学语。

3.12-18个月:幼儿在这个时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断加强能执行简单命令,而且开始说话了但往往只能说一个字或叠词。

4.18-24个月:词汇量达到300个左右出现了大量词组和简单句式,并开始出现否定和疑问的表达方式

5.2-3岁:词汇量達到900个左右。能用3-4个词来表达完整的句子出现了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如“那是什么妈妈在做什么?你是谁爸爸去哪?”疑问词出現的顺序是:什么、做什么、哪儿、谁这时,孩子就开始掌握了对话的本领这时对他以后的社会交往有很大作用。在这一时期儿童開始理解数概念(区分1和许多),知道家庭常用物品的功能认识基本颜色,能讲述图片上的简单活动

6.3-4岁:掌握了约1500个单词,句子含量可达到4-6个喜欢听简单故事,能讲述简单图片但讲述语言不连贯,无层次多重复,句型简单这时期的儿童能数数,但不完全理解概念开始出现时间概念:早上、晚上。这时的疑问代词发展到:从什么地方、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等儿童在这个时期会滔滔不絕的提问,成人对此应加以鼓励

7.4-5岁:词汇量约2500个,能表达5-7个词的句子言语交往有很高的积极性。

8.5-6岁:词汇量约达到3000个句子含量為7-10个,讲述内容丰富层次比较清楚,有了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9.6-7岁:约掌握了3500个词汇,完整句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有情节,语言连贯清楚

概括的说,3-4岁是词汇量迅速增长的阶段;4-5岁是言语交往异常活跃的阶段;5-6岁是语言质量明显提高的阶段;6-7岁时讲述内容丰富主动层佽清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可以堵窗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