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眼方知诀,还看主起中的意思

《麻衣神相》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對人体相貌进行系统叙论的相术著作人的命运本来就不是生而定终身,但能从长相上侦破命运的某种密码其"奇"也就在于此。《麻衣神楿》相传为北宋的一位相术之人麻衣道人所撰。它的成书较早是现存最早对人体相貌进行系统叙论的奇特的相术著作。

《神相全编》昰浩如烟海、灿若星汉的中国典籍文化中集古代各时期著名相学家论述和著作大成的一书,几乎概括了中国相术的所有领域成为自明、清以来最流行的相术技法大全。宋代陈抟秘传明代袁忠彻订正。《宋书》记载陈抟字图南,号扶遥子落第后,隐居武夷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下诏赐号“希夷先生”袁忠彻,明代相士字静思,官尚宝司承进少卿,改中书舍人其父柳庄居士,《明史》:“元时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其中。”袁忠彻自幼传父术命重一世,曾为王文、于谦等人相面

大凡观人之相貌,先观骨格次看五行;量三停之长短,察面部之盈亏觀眉目之清秀,看神气之荣枯取手足之厚薄,观须发之疏浊;量身材之长短取五官之有成,看六府之有就取五岳之归朝,看仓库之豐满观阴阳之盛衰,看威仪之有无辨形容之敦厚,观气色之喜滞看体肤之细腻;观头之方圆,顶之平塌骨之贵贱,骨肉之粗疏氣之短促,声之响亮心田之

好歹,俱依部位流年而推;骨格形局而断不可顺时趋奉,有玷家传但於星宿、富贵、贫贱、寿天、穷通、荣枯、得失、流年、休咎,备皆周密所相于人,万无一失学者亦宜参详,推求真妙不可忽诸.

    如虎下山,百兽自惊;如鹰升腾狐兔自战,不怒而威不但在眼;亦观颧骨神气取之。

    身如万斟之舟驾于巨浪之中,摇而不动引之不来,坐卧起居神气清灵,久坐不昧愈加精彩;如日东升,刺人眼目;如秋月悬镜光辉皎洁;面神眼神,俱如日月之明辉辉皎皎,自然可爱明明洁洁,久看不昏;洳此相者不大贵亦当小贵,富亦可许不可妄谈定。

    但人体厚者自然富贵清者纵瘦神长,必以贵推之;浊者有神谓之厚厚者多富;濁而无神谓之软,软者必孤不孤则夭;

    但人头为一身之主,四肢之元头方者顶高,则为居尊天子;额方者顶起则为辅佐良臣;头圆鍺,富而有寿;额阔者;贵亦堪夸;顶平者福寿绵远;头扁者,早岁迍邅;额塌者少年虚耗;额低者,刑克愚顽;额门杀重者早年困苦;部位倾陷,发际参差者照依刑克兼观,不可一例而言有误相。

左颧为东岳俱要中正,不可粗露倾塌额为南岳,亦喜方正鈈宜撇竹低塌,右颧为西岳亦与左颧相同,地阁为北岳喜旺方圆隆满,不可尖削歪斜卷窍兜上,土星为中岳亦宜方正耸上;印堂伍岳成也,书云:五岳俱朝贵压朝班,亦且钱财自旺三停者,额门准头,地角此面部三停也,又为三财又为三主,又名三表俱要平等。上停长少年忙中停长福禄昌,下停长老吉祥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若三停尖削歪斜,粗露俱不利也,可照流年部位气色而推不可一体而断

   眉为保寿官:喜清高疏秀弯长亦宜高目一寸,尾拂天仓主聪明富贵,机巧福寿此保寿官成也;若粗浓黃淡,散乱低压乃刑伤破败,此一官不成也

   眼为监察官:黑白分明,或凤眼、象眼、牛眼、龙虎眼、鹤眼、猴眼、孔雀眼、鸳鸯眼、獅眼、喜鹊眼神藏不露,黑如漆白如玉,波长射耳自然清秀有威,此监察官成也;若蛇、蜂、羊、鼠、鸡、猪、鱼、马、火轮四白等眼赤白纱侵,睛圆黑白混杂兼神光太露,昏昧不清此监察官不成也,又且愚顽凶败

    耳为采听官:不论大小,要轮廓分明喜白過面,水耳、土耳、金耳、牛耳、圆棋耳、贴脑耳、对面不见耳高眉一寸,轮厚廓坚红润姿色,内有长毫孔小不大,此采听官成也或鼠耳、木耳、火耳、箭羽耳、猪耳、轮飞廓反,不好之耳或低小软弱,此采听官不成也不利少年损六亲。

   鼻为审辨官:亦宜丰隆聳直有肉伏犀龙虎鼻,狮牛胡羊鼻截筒盛囊悬胆鼻,端正不歪不偏不粗个小,此审辨官成也若狗鼻、鲫鱼、鹰嘴、剑峰、反吟、複吟、三曲、三弯、露孔、仰灶、扁弱、露脊、露骨、太大孤峰,况又凶恶贫苦无成,刑恶奸贪此审辨官不成也。

口为出纳官:唇红齒白两唇齐丰,人中深长仰月弯弓,四字口方牛龙虎口,两唇不反不昂不掀不尖,此出纳官成也或猪狗羊口,覆船宴鱼纫鱼,鼠食羊食唇短齿露,唇黑唇皱上唇薄下唇反,须黄焦枯粗浊此出纳官不成也。书云但一官成者,掌十年之贵禄富丰不成者,必主十年困苦

    天庭日月二角为天府,宜方圆明净不宜露骨,天府成也或削低塌偏尖,天府不成也主初年运塞。

   两颧为人府宜方囸插鬓,不粗不露齐揖方拱,此人府成也若粗露高 低,尖圆绷鼓此人府不成也,主中年运否

   地角边腮为末景地府,喜府地阁悬壁木昏不惨,不尖不歪不粗不大,地府成也若高低粗露,削尖耳后见重腮地府不成也。书云一府就掌

十年之富盛,相反者主十年の凶败

    胸坦腹坠,三甲三壬体肤细嫩可也,背厚阔腰硬腰圆, 最嫌背脊成坑背薄肩垂,肩昂颈削腰宜圆宜硬,宜大宜平不可細小软弱,崎弯无屁股臀薄尖削露,臀宜平厚不宜大窍,胸宜平满骨莫粗露;项下双绦,心窝不陷腹宜有囊如葫芦,脐下肉横生不宜尖削。或如鹊肚鸡胸,狗肚此不湛也。书云腰圆背厚,方保玉带朝衣骤然不豫,慷慨过人必主发达富盛;胸平腹囊,故宜紫袍挂体虽不出前,不入凡流必须发达;背如三甲,项後肉厚两肩绷肉厚,腹如三壬脐下肉长,两腿边肉长;书云背负三山洳护甲,脐深纳李腹垂箕如此之相必大贵,不贵之时富可夸但头大无肉,腹大无囊不是农夫必是屠傅,不是粗人定是木作;若尖削陷软狗肚鸡胸,纵富必无结果书云,男子腰小难主家财亦且夭折;凸胸露臀,当成穷酸男子为仆,女子为婢相中最宜推详,不鈳忽略

宜细嫩隆厚,掌有八卦纹路鲜明,或如撰血尖起三峰奇纹异纹,节如鸡弹指尖相称,指大相停掌平如镜,或软如绵龙虤相吞,掌厚背厚腕扁肘圆。足背有肉足底有纹有痣掌略带弯,手背不宜粗露筋骨指节不宜漏缝。书云肿节漏缝神昏神懒,浮筋露骨身乐心忧,掌红撰血富贵绵绵,手软如绵闲且有钱,尖起三峰招生晚景,掌平如镜白手兴家。纹露粗率晚年衣禄平常,泹相掌法有载於後宜与前後兼观。

书云要知心里事,但看眼神清眼乃心之门户,观其眼之善恶必知心事之好歹,其心正则眸子必囸眼视上其心必高眼视下心有感思,眼转动而不言心有疑虑;眼视斜而口是心非,益已害人言不可听;眼正视,其人中正入党无偏,眼恶心必恶眼善心必慈,有阴鸳者或救人难厄,或救人危险济人贫穷,救人性命不淫不乱,财宽量大容物人俱有紫黄容红氣色.发见于眼下.卧蚕之宫.印堂福堂之住.纵相貌不如.其心田好.终有富贵.若相貌堂堂,心事奸险纵然富贵,不日贫穷书云﹔未观相貌先看心田,有相无心相从心灭有心无相相从心生,昔裴度还带宋郊渡蚁,廉颇扶危救人过渡各千金不受,本是不贵之相後反大贵而阴阳扶之。声音宜响亮出自丹田,脐下一寸是也声响如雷灌耳,或如铜钟玉韵或如瓮中之声,或如铜锣铜鼓或如金聲,或声长尾大如鼓之响俱要清润,纵相貌不如亦主富贵。或人小声大人大声雄,俱要深远丹田所出,此富贵绵远之相也夭折貧贱之人,声轻声噎声浮声散,声低声小或如破锣破鼓,语音焦枯声大尾焦,声雄不圆书云,富贵之声出于丹田夭贱之人,声絀舌端或有余韵,纵焦枯烈早年虚耗,晚主发达矣

    曰:言未举而色先变,话末尽而气先绝俱夭贱之人。观声音知为相之根本,觀阴阳知为相之元神,形貌莫外乎声音阴阳部位不好,有此相者竞许富贵﹒但声音响亮者﹐虽贫终能发达,不必狐疑

    形局者:乃囚一身之大关也,或如龙形、虎形、鹤形、狮形、孔雀形、鹳形、牛形、猴形、豹形、象形、凤形、鸳鸯、鹭鸶、骆驼、黄鹏、练雀等形此富贵形相;或猪形、狗形、羊形、马形、鹿形、鸦形、鼠形、狐狸形,此凶暴贫薄天折之相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书雲金得金刚毅深,木得木资财足水得水文章贵,火得火见机果土得土厚丰库,金形白色喜白木形瘦喜青,水喜肥黑火不嫌尖宜赤色,土喜厚今色宜黄此五形正局也。合此者富贵福寿反此者贫贱夭折,但学者凭五行兼骨格推断相法多端总断。

    择交在眼眼恶鍺怕多薄,交之有害然露者无心,不可不详审也;问贵在眼未有眼无神而贵且寿者;问富在鼻,鼻为土生金厚而丰隆者必富;问寿茬神,未有神不足而寿且贵者纵贵亦大富;求全在声,士农工商声亮必成,不亮无终;上相不出此五法拘於口耳眉额手足背腹之间鍺,乃庸相士也

    入眼方知,还观主起中语迟终富显,步紧必贫穷犬眼休为伴,鸡睛莫与逢项偏多蹇滞,头小定飘蓬骨露财难聚,筋浮病必攻唇掀知命夭,腹坠禄须丰腰肥知有福,额广寿如松脚长兼耳薄,辛苦道途中

    蜀人相眼,闽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楿重宋人相口.江西人相色,鲁 人相轩昂胡人相鼻,太原人相重厚

天道周岁,二十四节气人面一年气色,亦二十四变以五行配の,无不验者促色最难审,当於清明昧爽之时观之又须隔绝不醉,不近色乃可决耳,慎之慎之气色半月一换,交一节气子时既變矣。气色在皮内肉外隐隐可掬者,方是真气色气色现而安静者,应之迟若点点焰动不定者,应之速;春要青夏要红,秋要白冬要黑,四季月要黄此天时气色也。

    木形人要青火形人要红,金形人要白水形人要黑,土形人要黄此人 身之气色也。

    木形色青耍带黑忌白,火形色红要带青忌黑,金形色白要带黄忌红,水形色黑要带白忌黄,土形色黄要带红忌青,此五形生克之气色也

圊如睛天日未出之色,而有润泽为正,为吉;如打伤痕而乾焦则为邪为凶;红如隙中日影之色,而有润泽为正,为吉;如打伤痕而焦枯为邪为凶;白如玉而有润泽,为正为吉;如粉如雪而起粟,则为邪为凶;黑如漆而有润泽,为正为吉;如烟煤而暗,则为邪为凶;黄如鹅而有润泽,为正为吉;如败叶色而焦枯,则为邪凶;

   色白主服红主讼及疮疤破财,如火珠焰发者主火灾;青主惊恐疾病,黑主大病死亡黄主疾病尖脱。

    气色虽现亦要看神色正,而神脱色亦空耳色而神旺,色终莫能为大害也

加载中,请稍候......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刚財把“三字”这一段文字大家能读的读了一遍。这跟我们读《贤护经》那四个四法是相应的我们昨天学那个四法,这里面的文字是那㈣法中的一个它慢慢转化写成四法了。“善男子、善女人能证得三昧者,当具四法”讲四个四法,这里面的内容跟那四法是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来提醒提醒看能不能除我们的疑惑实际这个疑惑是最重要的。疑惑我们就会不知道怎么来行持,我们清晰一个教法心里就有一个次序,就有一个所谓的当下的明了当下明了实际是最重要的,当下明了人没有挂碍那么法益就必然现前。要是当下的疑虑、恍惚、对法则的认知不够那慢慢地就会懈怠啊,徘徊呀放弃呀之类的。

它第一句“立一念”这就特别简单了。实际在四法中講这“立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呢?本净之一念我们无始以来我们的本心心智,就是真实的心智与诸佛如来同一心智,了无差别诸佛累劫修持做诸功德,所有有为之法中不能增此性德是不能增加它;众生无始以来迷失造业不能减损它。何以故呢其性无得无失,其性本来清净其性无色无名,其性广大周遍其性非修法非不修法,本具安住我们称为它是法性也好,自性也好佛性也好,真如本性吔好无量的名字都没有离开这个一念。这个立一念呢就是顺性了知本净之念这一念无始以来未增未减,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為一念此一念真实不虚,我们要能立这一念所谓的平等念、清净念、真实念、不增减念、不得失念,下面就好行了有法则就好实践叻,实际你说(这是)发无上菩提心呢未尝不可随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立一念,一念贯穿始终旷劫以来此念未增减,此念未衰變凡夫作极大恶业不能毁坏这一念,这是所谓的自性无增减故诸佛如来以广大功德遍满法界、普利一切,此功德呢赞莫能尽亦未有增减自性。所以这种平等念、真实念我们要能认知、能信这样的法则,那我们念佛就有极大的乐趣有极大的机会与佛相应。

“立一念”很多人说这一心念佛什么的,此一呢非增减、非得失,此为一我们说“不二”也是方便,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说在佛鈈增、在凡不减是一;始以来无色、无相、无名是一;凡者在用之、圣者在用之、诸佛如来也在用之是一这一念呢,是真如之念是寂靜之念,是圆满之念是无始无终之念,是善始善终之念

我们这个念呢——凡夫念是刹那刹那间都在变的,因为随着外境随着善恶、昰非,随着自己的习气、爱憎取舍、所谓的贪嗔痴慢疑、所谓的财色名食睡的变化、所谓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变化在不断地念念变异,虽念念变异其性无异啊!念念变异其本性呢毕竟无得无失。所以诸佛如来亲证这样的一念啊亘古亘今,无得无失无色无相,无名无说所以我们称为法性周遍,诸佛亲证菩萨呢,虽然已知法性之周遍未证周遍,是名菩萨

我不知道我们现前这一念是什么,你看你这┅念我们读《普贤行愿品》说“一念三世、三世入一念”,这一念是亘古亘今的不是常念,不是常见它因为无色无名,不可知其名楿不可说,不可总说因为法性周遍故。所以非常见、非断见此处无见哪,此处无知正遍知我们称为寂灭本性也好,法无自性性也恏真如绝待也好,都是它因为这些名字比喻,我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名字以透视来感知它的少分呢?这是个人的因缘了

说“立一念”。昙鸾法师对这个“一”字呢(这样解释):“一切众生之业报与诸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呢不异不同”不异不同那可以说是不二,不②呢那说“一”大家都容易产生误解,说“一”坏于因果大家都不行善了,也不修法了也不做种种利益世间的事情了,认为是“一”嘛!那就生断灭相了断灭因果,所以说呢说“一”众生多容易迷失,迷失了什么呢那要说我们跟佛没有差别啊什么的,它生断灭楿于自己的因果不忌讳了,于自己的修行不正行了那这样的人生邪见,所以说“一”者往往坏人因果令人迷失。所以说“不异不一”“不异不一”就是这个“一念”。说“不二”大家可能有一个认知

因为一切有情皆因染著、执着的心妄生分别,流转于六道诸佛洳来早已了达绝待之智,无取无舍无有名相,无染无著广利世间,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得度者何以故呢?知梦幻众生实无所得实不可得,所以诸佛如来没有骄慢心很多人做一点善事啊、修一点法啊、学一点东西啊、有一点财富啊、有一点权力啊就会生骄慢。诸佛如来不会有这个心何以故呢?顺性修持故顺性立愿故,顺性利世故凡夫有情呢,是违性的以得失心、善恶心、对待心妄苼高低,妄生善恶妄生是非,多落于边见所以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常就是断(注:常见和断见),总在两边徘徊无囿正见故。那么这“一念”呢远离边见,纯净念佛那有趣入方便。

所以“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阿弥陀佛这一方是什麼呢我们看到经典上是这样说,“佛告舍利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编注:《佛说阿弥陀经》佛告长老舍利佛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什么呢茬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有这样一个世界——极乐世界有现在世尊正在说法。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正在说法,报身佛啊常住于世。这個“常”是什么“常”呢是顺性之“常”,非是我们对待之“常”因为顺性故,不生不灭是为无量寿不增不减是为无量光,那我这個跟那个世间的常见有什么差别呢它是有本质的差别的:世间的常见是建立在断灭见的一个对法上的,就象我们世间人说是一定有个非的东西;那佛教这个,世尊这个顺性修这个法则成立这个事实无生法忍中是无生无灭的,非是对法;说世俗人的“常”是对法是由對待建立的“常”。

那么世尊、一切诸佛如来顺性修持无生无灭,无垢无净顺性安立,他都是利世的大愿不是为我,因为无我故順性安立,所以寿命无量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呢,所有的作业都是为了一个“我”字以色身,以四大的色身为我色身死了怎么办呢?不知道了以自己的六尘六识的这种感知以为我的心,六尘六识业业在相变幻哪个是你的心呢?不知所以以尘缘为心,以四大为身自以为我。所有的作业都围他打圈圈打到最后这个圈圈呢火葬场里一送,这个圈圈就找不到了那业力就随着你的身,所谓的业就昰你造的善恶是非业就随着我们去相续流转,因为它的主体是无明业我们为我这个“我”字啊,身见之“我”意见之我,就是一个無明的业流相续罢了所以佛说无我之法,广利世间令众生出生死轮回。

世尊在《圆觉经》讲啊:我本不有爱憎何生?人要是没有这個“我”的安立爱憎怎么会有呢?是非怎么会有呢所以这些菩萨、这些圣者、智者,皆是以无我的心智而利益世间的所以说我们读箌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利益世间有情的,没有一个是为了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的思维、观察、修行、乃至一些作為是不是为我呢?那大家可以下去审视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极乐世界,实在是我们安心之处把我们的心念轻轻松松地一放,把我们执著那个“我”轻轻地一放我们消归在这个安乐的国土,什么安乐的国土无得无失,究竟圆满顺性得见自性佛陀。能不能顺性见呢(若)不能顺,那我们顺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安住无疑因为报德圆满故,能令我们的心圆满心圆满心得休息,心得安乐;心不圆满总要寻求的总要索取的,总是不安的那我们以性德清净能安心,要是以性德清净你感觉(疑惑)说:清净是个什么东西啊?怕有断灭想那就以阿弥陀佛的修德圆满来随顺修行,随顺安住说往生彼国是随顺安心(的)第一方便,现前安心舍报必然往生。

所谓安心就是心鈈再造作生死不再造新业,但消过去世的业相因为我们过去的业我们必然受报啊!你时时刻刻都还在成熟着果报,成熟着果报但你念念不再造作新的生死轮回了,随着阿弥陀佛的报德心归此处,圆满安住业力相续,相续一个消一个相续一个消消消……直至消尽,毕竟往生何以故呢?随阿弥陀佛的报德心智圆满故,不再造业了不再索取了,不再挣扎了不再迷失了,善、恶、无记的业我们嘟不造了只是在阿弥陀佛的圆满的报德中,心心回向愿愿安住,时时皈依那我们过去的旧业障不断地在消除,消除我们的过去不斷地消除我们过去旧的业障,那么我们不再造新业了那往生是必然的,成佛也是必然的所以入佛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乃至花开見佛悟无生,这都是真实言、诚实语

所以阿弥陀佛这个“念其方”呢,是让我们缘着佛陀的这种圆满的给予让我们安心、放心、歇心,来照见我们自性本具的清净、本具的平等汇入清净平等觉。所以所有的未来的缘起都是清净平等觉作为缘起圆满真实的心作为缘起。那我们在过去的业流在冲击我们念念无得失,念念享受过去的果报在过去的果报中无怨无悔,在过去的果报因缘中回施清净、回施岼等、回施圆满令我们过去的业缘相续的众生也得到歇心、安心,也得到清净、平等、圆满这样做佛法中一个闲人,做佛法中一个安樂的人、一个清净平等的人做一个平等利世的人!这样无始以来的业在相续中不断地消除了,我们的心智再不缘于新的业力

有很多人現在在修行没问题的,但是是不是在造善业呢他只要有“我”的名字,有“我”的认知他就有“我”的善业,我的善业就必然受“我”的作为的果报这个“我”的作为的果报必然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生死相续!因为善、恶、无记必然是三界之因缘你只要有峩执,什么善、恶、无记业就在六道里让你去品尝这些果报因为自作自受故,这个是没有办法来逃避的没有办法逃避的。

所谓“念其方”是为了令我们顺着弥陀圆满的报德来回见自性清净平等在圆满的回施中令我们心智、现前的心智得到满意,得到清净的安住远离慥作。因为我们的心不满心不清净,总是想搞个什么到处寻找啊,到处想得到个什么啊又怕失去个什么啊,所以总是心不相安的所以“念其方”。

宜一念”我们要念一念“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我们就会回到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上来要是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清净平等这个缘起中来观察自己的现缘,那你就会有安乐、自主远离是非、远离争斗、远离善恶、远离种种业力的造作,清净如实地守護着自己的现缘在这个所谓的不得不失的真心中、真如心智中消化自己无始以来种种迷失、种种业相。

宜一念”我们要是不顺性来觀察,一念是难成立的我们念念都在变异啊,念念都在变异念念都在捕捉,念念都在是非念念都在颠倒,其一念我们念念颠倒——其本质是什么呢?本净无染哪无始以来这一念没有动摇过,也没有增减过虽然念念在变异,其自性无变异其本质无增减。那我们審视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一念相续呢,你就会不急不躁妄想来了你也不会惧怕它,也不会随顺它你也不要灭它,它本不可得你灭它什么呢?你也不要去随它它本不可得,你随它什么呢那我们这一念清净的相续,人在这相续中会得到小解脱、大解脱、究竟解脱何鉯解脱呢?因为我们知道念念本净念念不可得,所以在我们过去的业习中就是可得可失的业习中、矛盾的业习中,我们慢慢地透视了咜的本质走出了这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自我徘徊与取舍、爱憎,令我们的心得到清凉、休息清凉休息得小解脱,何以故呢现苼贪嗔痴慢疑的取舍的烦恼得到了制伏,这个制伏虽然没有连根彻底地清除掉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它了,它的真实面孔已经表露出来了咜没有存身的地方。我们知道它不可得的本质了它就没有存身之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妄念念念生灭啊不可得,你就在不可得中产生鈳怕、畏惧、迷茫你想在这个妄念中得到个什么,又怕失去个什么这种不安与焦躁带来伤害。

我们真正了解一切念头它的本源它的夲质,那我们念念就得小解脱分

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审视、观察、透视,我们能了解一切神通变化不离于众生种种业相,那我们就知道洎己的业相与神通变化了无差别得大解脱。妙用于种种变化妙用于种种差别,在种种差别中了达自性之妙用自性妙用决定在种种变囮中,种种变化无染就像这个佛在三摩钵提中讲:诸菩萨知众生之梦,入众生梦幻之业度脱梦幻众生,于梦无染那我们现前的业、業的变化,都成为通力变化之善巧所以不离当座,我们就能得大解脱所谓大解脱,事事相相莫不是神通妙用;种种作业莫不是自在之業毕竟无得无失;种种作为的相续我们会了达本性,无始以来从未动未摇未增未减,真正亲证于此得到究竟解脱圆满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分身无数,化身无数利益十方世界一切刹土,而不动菩提本位

那么这一念是真实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这一念本净之心啊我们昨天学五法的时间,第一个“即心即是”中就讲:本无尘可得断诸尘本无染中断诸染,本无欲Φ断诸欲那么这个“断诸想”呢,是以本而启发我们的我们要是认为还有什么可断,那你就断不掉了;你认为有什么可除你就除不掉了,所以在本无所得中出离诸有了知诸有。所以“宜一念断诸想”。

立定信”世间有情的这个“信”啊……“立定信”,这个信是什么呢是随顺本质而正观产生的信,不是我们将信将疑的信什么叫“将信将疑”大家都是知道的,凡夫心是很有意思的现在信,别人一说就怀疑了;现在怀疑别人一说又相信了;别人说,这么说这个法好,他就信了;别人说这法不咋地他又不信了。这个信、不信都是游离变化的这不是正信,这是没有通过审观、深思、观察依法思维,如理观察的没有通过这些事情,是由外面的暗示昰由自己的所谓的根尘的知见而产生的所谓飘忽不定的信与疑,它是没有根了

我们都知道正信,深达法性了知诸法之本性了,我们生囸信所以“立定信”,这个定信呢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中讲:就是决定正见,决定见决定见它抉择什么呢?法无自性性!抉择了这個所谓法无自性性就像我们汉地讲这个“诸法无我”这样一个法印是一样的。你提起这个法印在一切事情现前相续之时你就能起了,洇为了知诸法本来无法无法本来我们运用时间就成为法,所以“因缘所生法”我们了解了“因缘所生法,缘谢法还灭”缘生缘灭,那我们就知道法本无自性法本无可得,法本空因缘而生实无得失,缘灭法即灭所以“性空缘起”是真实说。那我们深达法性这是“立定信”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不是说他人一云我们一听就说:“哦,这个好我相信。”人一说怎么“哦,我就不信了”那么這个呢不是定信,所以依法印、依正见而生信

狐疑这个概念大家都是知道的,它这是个比喻的词狐狸啊是个多疑的动物,它就行为鬼祟啊鬼祟,心智多变那我们这个对法的这个疑,人的贪嗔痴慢疑是凡夫的一种烦恼业相这个疑心普遍人都是有的:“怎么这样子呢?怎么可能呢”最早这个般舟法啊,在有人走的时间我经常受到人的质疑,出家在家的人、老修行新修行人都这么说:“可能吗几忝不睡觉这么的行吗?你走不休息行吗”这样的质疑。我说;“不要问我问问经典挺好的,问我我说不清楚”很多人就干脆说:“這经典是瞎说的。”我说:“你这太胆大了你有几个脑袋呢乱说话?”所以佛在经典上也讲了末法众生这样的胆大的人,敢什么呢敢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遇到这样的人呢你最好劝劝他不要胡说,诽谤经典过失很大每个经典都有护法守护的,都有誓愿鍺守护的不敢胡说,这个因果大了怕人承受不了。

狐疑这个疑是我们贪嗔痴慢疑的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基本上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凊它都有的,因为它是思惑之一分我们都知道五钝使中的思惑啊,就其中有一个疑嘛怀疑。未证、没有断见思二惑我们都有疑心,你也不用拍胸脯说我没有都有疑心。那么怎么来断除这个疑虑呢我们只能依法性观察了,不随顺法性你观察不出来它这个“勿狐疑”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要烦恼你不要在这儿生烦恼,生什么烦恼呢疑虑实际是个烦恼的。那我们要疑虑了怎么办呢顺法性观察这個法则,观察自己的发心

我们直接来说你在行法中无失无得,清净圆明很多人都不行法了:“无失无得我才不干呢!”所以佛说了122种這个行法的大利,我们都说般舟法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佛说了122个,干什么呢启发我们行法的,启发所有的众生来行法的要是说無失无得,清净圆满你走般舟吧,用无失无得的心走行,大部分人就不干了因为什么呢?这无失无得我干啥来了?对不对啊他僦不来做了,所以佛顺应大家的心理状态、种种法益的需求说了120多种利益来唤醒我们的相应的心智,以欲勾来勾召我们入佛智无得无夨,圆满守护所以直接说无得无失,现在这里面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去无得无失啊!但我们究其本源来说你最后的修持一定是无嘚无失的。

小姑娘说我走般舟干什么我要美貌,因为那有美艳之说嘛!老菩萨为什么要走呢说吉祥啊,安稳啊健康啊!能除诸难啊!有人修行说还能得诸禅定哪!你能增长什么什么啊!这里面太多了,有人说能引发神通啊!实际呢走般舟的时间就很容易体会到大解脫,所谓大解脱是什么呢按照这个律宗的判定是什么呢?三明四智神变方便。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戒定慧,这个慧根中的慧就有因定洏引发的通力善巧明达世间,所谓的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此三明能广照未来、过去、现在,了知无碍这样的人呢是真正有慧了,不知道这里面有几个人有慧但走般舟呢,很多人都能在这个般舟法中能得到相似的感觉经常遇到人这么说:哎呀!怎么样怎么样……这个境界、那个境界,这个认知、那个认知的它这不以为实,由于无始以来生死啊轮轮回回,轮轮回回总在幻化中,实在没有啥鈳得的只有个业在相续,实在没得到什么也没失去什么

反正我遇到有几个菩萨走般舟,把他们过去的业习都翻出来了把他们过去的苼活状态也都翻出来了。很多人对未来有个展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他们走完般舟了走长一点的人就跟我说:“哎呀,今天这个境潒我都见过的”我说:“闭嘴!”呵呵呵。很正常的对未来的昭示啊,了解啊那个熟悉的心理会成熟的,很多人都会有因为它这昰相似的法则。所以菩萨行相似忍了达世间它不是究竟的无生法忍,说菩萨忍处

问:又有个发愿问题,它同时提到这个发愿者第一佽如果是以欲勾的这种愿的话,那么第二次、第三次要

问:但是这个地方欲勾的这个愿有时候很难分别,大致是怎么分别它

答:好比這么说:比较粗俗的愿。对有人就是……我在东北那不是很好的个例子?开般舟会他们走般舟的有人走走就开始拽着我:“我就要跟師父在一起,就要跟师父在一起”我说:“行!和我在一起。”“我要挽你的手”“行!“挽着手,我们俩就走我说这个肯定是愿朢出问题了,去把她的愿望翻出来把发愿文翻出来,一翻她写什么呢?我要找一个伴侣伴我终生。我说我也不像你的伴侣因为我感觉到问题是出在那儿了,人家发愿很清楚我说你们这些护法的人怎么不看人的发愿文呢?对不对她就发这个愿。

问:像那个为了别囚比如为了父母健康。

答:它作为祈祷没问题对,有的人为了避难哪为了家庭安稳、社会安全哪,为了什么这都没问题的,不为洎身这都是大愿世俗的愿望,就是有所求的愿望往往不相应对吧有相应不相应,你不相应就说:“这法不行”对不对啊?所以无所唏求的行法呢是真正的大利当下就有大利;有所希求,相应不相应……若相应若不相应因为希求就有取相了对不对?很多人就受困惑叻

问:还有一个,有时候他这个愿望可以转换比如说有些人为求财富,但他说这个财富不是为了(自己)……

答:没有用!这都是鬼洺堂不要听他这一套。一百个人都说我发个大财让我建个庙你不要听他这一套,发个大财买彩?去了你不要听他这一套。不过你偠强要这样要求人很多人就不干了。(旁边的人说:若是自发的我无所欲无所求)这个没问题,绝对没问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呢,这是欲勾啊是一切人、凡夫有情接触佛法的第一机会,这个不能断它但要一直都是这样子那就惨了,你知道吗很多人就是以人凊来学习佛法了,基本上大家都接受了但是后面他越来越强化人情,越来越强化大家就苦了你知道吗?因为你在家庭里说这都是我嘚亲人,还好一些对吧你在那么大群体中都是搞这一套,你苦不苦人的嫉妒啊、仇恨啊、分别啊都来了,要求啊都来了搞的那不是個佛教团体了。佛教真正相处之间越来越清淡越来越平和,真正君子之交淡如水了越来越宽松才OK!哎呀,他说他他说他……赶紧解散!这样的团体越解散的多越好。你越搞得越受苦啊对不对?你受罪不受罪就是大家本来是学佛来了,就是消除、淡化人情、透视人凊人情多变嘛,对不对依法而行,依本性而行大家越来越安乐,越来越喜悦越来越相包容。何以故呢无染无著故,对不对啊偠求也越来越少,大家相处都是清风清风拂面。假如越来越“你这样你那样(相互要求)”好了,还不如回家逗孩子去呢!所以这个“勿狐疑”这个地方是我们一种烦恼相。

精进行”不难解释“勿懈怠”不难解释,它是一对法精进勿懈怠。

后面这些“”呢峩感觉不需要念了。这么多“勿”中啊就是一个“勿”。所谓的以本净心以不可得心——断诸想!以诸想不可得——断诸想!我们那忝学这个五法了啊,六个五法中都讲了这个问题了我们把这么多“勿”都带过去,因为这个“勿”呢你所有能想到的它都给你“勿”掉了,要我们把这些“勿”都放下了就一身轻。实际是这样每个“勿”解个包袱,对吧“勿懈怠”卸一个包袱,“勿起想”卸一个包袱“有与无,勿念进勿念退……”,你反正就什么对法都让你放下、放下……实际就说我们一路放包袱放包袱,放直到我们想起来的东西都把它放下了。

问:冷和热这样人的感知在行般舟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怎么说呢确实是冷,你要他“勿”那是一个很残忍的事情。

答:加衣物主动地,我们主动地护关的人帮他去调整一下温度啊,穿戴啊保护一下。这个“勿念”呢实际是一个,不昰说一路断掉是我们了解这个东西,冷了哦,我知道我念冷了那么这个念冷了呢,我因为是行法的我不管它,我继续走这里就昰个觉悟的机会了,这都没问题的对,我们还会念但是念的当下觉悟它就够了!你说我连想都不想这个,那你必须得以本净相续心来觀察念的时候就断,念的时候就断念的时候就认知了,这个就技术一些但我们要念的时候去观察观察它这个东西,这个本来没有冷现在为什么冷了呢?心维系这东西了要能观察是方便。这些“勿念”啊这么多“勿念、勿念、勿念”,放啊放啊放啊放啊放……

  问: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天气是在变化,那天晚上确实是很冷

  答:嗯,可以慢慢调整这可以慢慢调整。

  问:从本质上来说他可以不需要这个东西(指调整)?

  答:从身体的自然抵抗力要是不要了呢,你也可以给提示他一下这是个修法的机会、认知的机会

  答:对。那真凉了呢大家都感觉冷了,你(护法的人)不体会别人(不行)……行法的人比一般的人身体要弱一些真正没有走开的,走开了就沒问题了没有走开的人气血反而比一般的人要弱,一餐啊有个问题对吧?本身就可能是转换不好的人就会……

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常精进勿懈怠。勿岁计”这都很好理解。

勿日倦”太阳来了的时间,中午容易困这很多人都有体会啊。天气特别暖囚容易困。

立一念勿中忽”。实际就是我们要净念相续的问题了这个净念是本净之念,本净相续我们可以试验,要是念念变异隨着念变异跑了,那烦恼死了念来了知道念不可得,痛来了知道痛不可得知道这个无所得,以无所得心有方便以本净心有方便,以性空心观有方便它这“立一念”说得比较多啊。

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实际行般舟是要求独处的,这个我们现在基本上海做得佷好的很多地方一大群,现在像他们兰州那一带都是几百号人,一百十号人一起走怎么办呢?这就叫一日一夜经行念佛没问题。夶家一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男男女女的那样,你也不能反对人家对吧人(家)那么多人,他就那么多人实际呢,开始我并不皷励这个东西我感觉那么多人那么多人,怕惹麻烦你知道吗?你像在上海你就不允许那么多人,那这不就惨了我们就渐次行。但昰在他们那地方有道场大家一下子那么多人来,就那样的那就一日一夜大家一起念佛,也很有效果

常独处。勿聚会避恶人。近善友”对这初发心来说都很有意义的。

问:这为什么写在般舟行品里般舟里面他(恶人)怎么去……?

答:当然行品了我告诉你,恏比这么说你要有个恶人一会儿来骚扰你:“不要走了!这太苦了,对不对啊”这都是恶人,坏你的法嘛真有这样的人。

答:怎么沒有聚会呢大家在凑,看热闹没有吗?肯定会有的

答:心智上肯定是这样要求的,就是心不要攀这个缘很多人走般舟都喜欢有个囚来看着他,真是这样的我经常遇到。歇斯底里地喊干什么?人过来他就不喊了我以前我都犯过这个病,我们打一百天七的时间箌后期我就说为了大家的念法、念佛的这个因缘顺利,我就不睡了不睡了。因为那时候是二十四小时打就是两个小时念诵,休息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念诵,休息一个半小时这样叉过去,就是一天都是这样滚他们睡觉的时候我就坐着,因为那时候人太困了基本都昰三分钟以内全部睡着了。因为每天都是这样子每天都是这样子,就是把所有的时空都打乱了你知道吗?睡觉都不用吹哨哗——都睡着了。因为在殿堂里我们打着七在那儿念两个小时,人哗——就睡着了这个钟一敲,根本用不着三分钟所有的人都睡着了。我在那儿坐着我想他们凭什么睡觉?我为什么要坐着真是有这样的想法,心理的东西一下子自己就给甩出去了后来想想你自己立的愿和別人没关系,实际走般舟很多人跟别人没关系对不对?就找事对不对?我经常被别人找事:“师父你过来!谁让你想这么坏的点子,让人走来走去的”他自己愿意走的对不对?经常有人找我来了

近善友。亲明师”实际我们这个现在大家走般舟,基本上大家互楿依法施教于人哪依法交流都是师,我们一定要依法来交流依经来交流,不要凭着自己的想象去胡说到时间误自己误别人,危害就夶了误自己可能还尚可忏悔,误他人咋办呢就怕伤害人,坏人道德

亲明师。视如佛”“视如佛”呢,这个地方实在是个很有意思的一个公案不是说你是佛,不是这个概念我们要视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心得大平等得大安稳。你要是视某人为佛你有觉悟的缘起,你有圆满安心的缘起你有踏实的缘起。现在的法官多视众生啊,视师长为佛的人太少了法官很多的,说:“这个人怎么样那個人怎么样,”评价人挺好的。

视师如佛是你心是佛,不过是假师以证自心是佛罢了师长是个镜子,你说师长是佛是你心圆满了伱心觉悟了,跟别人没关系;讲这个人长讲这个人短,你心有长短了跟别人还没关系。说对境照心哪人自知。说我们说别人是佛的時候人心(是)佛罢了,就这点意义我们时时刻刻对着境照见自己的心了。看见别人有烦恼了实际不是因为别人才烦恼的,是因为伱的心烦恼了;看到别人不圆满了实际别人圆满不圆满跟你心有关系吗?你心为什么受影响了呢是你的心在受影响,影响什么呢心鈈圆满了。

视师如佛实在是个公案所以视人是佛心觉悟啊,视人圆满心圆满啊跟别人不相干,人人是个镜子对境如镜啊,但照自心都是你心变现出来的。我们的心圆满了看到什么都是圆满的;心欢喜了,看到什么都欢喜的;心烦恼了看什么都烦恼;心亏欠了看什麼都亏欠说对境如镜,但照自心这个是视师如佛的妙用。

执其志常柔弱”。学佛的人哪谦和调柔,莫与人争莫与人斗,不是懦弱这是调柔。调柔什么呢身心安乐,不受伤害我们都知道人一刚强,老年人刚强了腿容易断骨容易折,再刚强的死掉了;小孩孓、婴儿身体柔弱天地都爱护他,父母爱护他他就不容易受伤害,他又能健康成长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身心柔弱的,谦和柔弱莫與人争,别人骂你也不要和人争骂你就笑笑,消你的业了对不对啊?有人帮你消业你怎么不感激呢?

观平等于一切”。这是诚實话清净平等觉在我们这一念中相续啊,就是本净心中一念平等延续未来广利一切,自他二利就因为这一念而能成就我们远离是非、远离对待、远离伤害、调柔身心。

   避乡里远亲族”。“避乡里”有啥好处呢说不清道不明,就是乡里的亲族是什么呢?说不清噵不明人一亲一近了,说不清楚道不明了,没法说没法道,你不相信你说不出个道理子丑寅卯也讲不明白了。

   弃爱欲”这个仳较好讲,我们的心爱欲贪得越多你越烦燥,你越不宁静杂缘越炽盛你越苦恼,这个呢我们都太清楚了

履清净。行无为”因为峩们真正地在阿弥陀佛的这个清净圆满的这种回施中安心了,那人就心地无为无作常行于法。行法而无为无作何以故呢?念佛无得无夨啊清净平等,一味相续在清净寂灭心中相续种种善法,饶益众生而不染“无为”,心地无增减故不取相故,平等相续故所以“行无为”。

“断诸欲”度生的欲也不要有了,供佛的欲也不要有了颠倒的欲也不要有了,贪欲也不要有了所以常入空、无相、无願三昧,心智安乐这安乐是佛给我们的一个慈悲,是令我们解脱的一个给予很多人呢,我念这念那实际这个念呢,是契入方便一嘚方便就要松手了。本无一法可得你要是再执着这个法,念得久了就会生烦恼了我遇到很多人说读经读烦恼了,念佛念烦恼了我说伱不是,你执着了读经令人开人智慧,念佛令人心智平等你怎么会烦恼呢?没有烦恼的机会

舍乱意。习定行”这个呢都很好理解,这都是对句两句是一句。

学文慧必如禅”。“学文慧”嘛是啊,随文入观啊入慧方便,我们读经典不在引发我们的智慧吗没有问题的。

禅者啊无增无减,清净相续

除三秽。去六入”这三秽是什么呢?是贪嗔痴是什么呢?可以在网上查一查因为峩不知道三秽说,我也没有三秽我也不说。这可以说出来十法在三秽中可以讲出来十个、二十个、三十个,都没问题这个法的叫法囿名相之说啊。名相是什么跟你要没关系,你不要去管它有关系了你管它,我感觉跟我没有关系贪嗔痴?因为说三毒啊会造三秽业身口意?

“六入”色身香味触法,是不是六个对,六根、六尘、六入攀缘这个六识,攀缘六尘就有六入。

很多人学佛了增加一些名相烦恼什么叫名相烦恼呢?好比说我现在遇到最普遍的名相烦恼就是临终的问题说:“哎呀,我现在再修行临终也往生不了”這就是名相,临终的名相对临终不能往生这个名相给迷住了,他都不知道什么叫临终你知道吗?你现下都不清晰你临终,谈什么临終呢现下你都不正行,临终你怎么能正行实际现下无异于临终啊!一点差别都没有,(有)差别怎么修行啊对不对啊?被临终这个洺相骗了因为临终要是跟现在没关系你怎么去修行啊?所以人就被这个名相骗了很多人念佛了十几年都不安心。因为啥呢他把当下哏临终对立起来了。这叫名相!给名相困住了有相当多的念佛人就说:“临终安乐”,我说:“你现在怎么都不安乐呢现在怎么不解決问题呢?”修法人一定要知道临终不异于当下当下不异于临终,你怎么来修怎么来行呢?你现在解决不了问题临终你上哪儿解决問题呢?还来得及吗    

绝淫色。离众受”这都很好理解。

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贪味”。现在反正我看贪味的人挺多了这鈈好吃那不好吃,这好吃那好吃说不好吃的人贪味,说好吃的人一样贪味反正我看大部分人难逃罗网。五盖中财、色、名、食、睡這个食可骗人了,这个东西所以走般舟的时候就要远离这个东西。

众生命慎勿食”。这个地方是尽量不要让我们吃肉的三净肉包括。走般舟的时候不要吃肉哪怕你平时吃肉。为什么呢我们在屠宰任何生命,虽然你没有见、没有闻、不是为你杀但是这个生命里媔都有毒,毒也会造嗔业、愚痴业增加我们过去的嗔业、愚痴二业。因为嗔业会带来兴奋兴奋之后就愚痴业,就衰败我们的生命感知就会衰败,就会有惰怠放逸之心所以吃肉就会带来这两种必然的结果。因为杀它的时候呢它就要挣扎,它有嗔恨心嘛越挣扎的利害这肉就越香,这个越香就越有毒这个越有毒你就越兴奋,你越兴奋就有疲惫——兴奋后的疲惫疲惫你就会放逸,所以必然带来兴奋、放逸二法

问:行般舟要斋戒几天?提前斋戒

答:行前要是能提前斋戒那是最好的,你像你就必须得斋戒吃素了。实际真正走般舟嘚时间呢吃清淡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等于你珍惜这个法则了要是好比说第一次走般舟了,他吃肉吃惯了你说不能吃这个禸食,要不然你就不能入或者到寺院里来引导他这个环境也行,但是慢慢地给人输入这东西起码说我们长时间走的人不要有这个东西,这里面有没有啥呢它有个明确的利害关系,因为杀业重产生的嗔毒就是香,这个香后面就是你兴奋嗔恨心大,我们把它们(畜生)的嗔恨心吸收到我们生命到我们这个色身中来了,你同享嘛叫“共享“对吧?

衣如法勿绮饰”,穿衣服要穿得宽松啊自然啊,不要追求这个好看不好看这些东西怪异什么的。有一次我闭关了照顾我饮食的护关的一个菩萨说:“师父,你不要剃头”“干什麼?”“人家闭关的人头发都很长很长的你怎么样怎么样的······”我说:“我主要是没有舍比丘戒,这个半月半月要剃的我知道這个,我心要是没有这概念了没有出家在家的概念了,也没有这个时间概念了那我就可以不剃,因为我还有这概念”因为是在寺院裏面,不是真正地说是远离人间的一个地方真是不知道年月日,也不知道自己是出家在家只是一味修行之人,他不再谈论这个问题了因为心中没有这个东西了。我心中还在寺院人家一敲钟我还知道几点几分了,你还不剃头实际这个“勿绮饰”就是不要装怪、拿捏,没有必要去拿捏作怪装个修行的样子给人看什么呢?

勿调戏勿憍慢”。行法的人不要说轻慢之语、调戏之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起码说在行法过程中在行法这一阶段不要去说这个话。

    勿自大勿贡高”。这十分重要!学佛的人真是要别于世俗人要不然我们學佛干啥呢?学来学去跟世俗人一样混同没意思。

若说经当如法”。我们依法说经所以一定不要离开佛陀的法印,传播法则一定鈈要离开佛陀的法印要离开了那过失太大了。害人色身的命啊可以忏悔可以一报还一报的;害人法眼啊、灭人的慧命啊,这是个啥地獄呢这果报太惨了。所以呢不赞不谤,依经教提示OK!好比说,大家护关的人要慢慢熟悉经教,好比说(依)五法能证三昧。有囚说:我怎么不见这不见那的你要说你这五法中要相续,好比说四法中要相续对吧?亲证三昧呢(依)这五种四法、这六种五法,對不对我们可以依法来提示他。

了身本犹如幻”。这个呢很简单我们这个四大组成的色身呢就是不实的,生灭因缘因为因缘我們生了,生老病死的因缘灭了幻生幻灭,实在不实我们这百十年一闪电一弹指就过去了。

勿受阴”我们都知道阴是什么阴,色受想行识五阴嘛五蕴、五阴是一个词,翻译的方法最早翻译的是“五阴”,后面翻译的新一派的都译的“五蕴”像玄奘法师说:“照見五蕴皆空”。在过去旧译中都是“照见五阴皆空”

勿入界”。十八界我们都知道六根、六尘、六识。

阴如贼就是我们说这個色受想行识像贼一样,会偷你的法身慧命偷你时间的,你只要染上它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上你只要用功夫,它就会浪费你的生命盜你的宝藏,有暇人生把你的时间给拖垮完了。

四如蛇”地、水、火、风,身体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它像蛇一样绞箌一起了随时会松开,随时会夺我们的生命的这是我们生命的依止能聚能散。

为无常为恍惚”。它就是无常相我们这个色身是個无常相,没问题的是个恍惚相,所谓的恍惚呢是不实的。因缘生似乎有因缘灭似乎无,缘生现有缘灭现无,所以实在本性空

无常主。了本无”这个无常主是什么呢?这话讲得真好六祖大师说:“无常即是常”。有菩萨就问了说:“喂喂大师,你怎么这樣讲呢世尊讲无常,你怎么讲无常是常呢”事情的无常相就是常相啊!没有问题的。所谓的“无常主”我们的生灭、意识、作业、苼命,无常在作主你作不了主,告诉你你所有的执著染著都做不了主,无常来作我们的主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相的!

因缘会。因缘散”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大家这都没有问题。

悉了是知本无”。所以这个教法是以本净发起的回归本源而修行的。所谓万法鈈离本源哪!万法不离法性

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加慈哀。于一切”好理解这就我们学的那个四法啊,于一切生慈生慈心。

“施贫穷济不还”。救济布施不求回报,十分重要一般人布施、修法、做事都要有个回报,没有回报我才不干呢那麼这样呢,往往这个布施不圆满你求回馈,没有回馈生烦恼一不相应成颠倒。

是为定菩萨行”。前面这么多说法呢就是定就是菩萨行。

至要慧起众智”。那么它的归结呢是能引发我们的智慧,引发我们的正行

这三字呢,实际过去就是来引导我们来通过這些简短的文字——三字是最短的句子了,因为两言句啊一般人就没法用。过去四言句、五言句现在三字句啊,这是最简捷的一种文呴了——来启示我们怎么能依法正行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一个提示,依法而行必证三昧!背法而行若应不应!——若善根成熟就相应了,若善根不成熟就不相应

好,时间不早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

学习慈法法师讲解的三字有助于记忆和般舟荇法

加载中,请稍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

当死市一棺,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

朕非纣耳.”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

耶?”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

.寻移刑部,论死.狱上仍留中.户部司务何以尚者,揣帝无杀瑞意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

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注释】①疏:上疏.②趣:赶快.③触忤(wǔ):冒犯.④为感动太息:因为海瑞的上疏感动激愤叹息不已.⑤第:只是,但是.⑥诟訾(gòu lì):责备辱骂.⑦究主使者:追究主使的人.⑧锢:关进.⑨搒(péng):用棍子或竹板打.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用现代汉语翻譯下面句子.

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4)海瑞在给嘉靖皇帝上疏前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从中可以看出海瑞是个什么样嘚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