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傩是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宋代人将其作为春节习俗之一,这项活动最早起源于哪

中国人的心中一年到头就盼着這个春节,从除夕到正月里一般是不大动烟火的,基本上是吃年前准备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连年有余所以每当春节临近,最早動起来的就是人们置办年货的脚步。有了办年货的热闹春节才显得更有隆重的气氛。中国人置办年货的习俗也已有上千年历史各种吃食、红纸、神马、香烛、黄历、灶王爷像、玩具等等。总之神明需要的,凡人需要的都要周到地准备妥当。所以过节的筹备期需偠相当的时间长度,这个筹备阶段一般称作“忙年”古代人置办年货倒是和今天一样的买买买,不过与刷手机等快递不同的是置办采買过程中的年味、仪式感都是满满的。

对于春节的起源比较被认同的观点是源自商朝,是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的腊祭活动在秦汉时期,过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和驱鬼天子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那时候必不可少的年货,主要是祭祀用品、健身防病的食物以及桃枝爆竹等驱鬼祈福用品据《通典》中记载,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那个时候的祭祖的仪式是複杂而隆重的而“椒酒”是祭祀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东西。当时人们认为在元旦饮用花椒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年里身体健康百疾皆除,延年益寿

民间饮酒的风气从汉代开始逐渐兴起,除了饮椒柏酒外还兴起了饮屠苏酒的习俗。于是酒就成为了汉代人准备年货時不可或缺之物除了饮酒,汉朝还产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寿为目的的饮食习俗比如吃五辛盘(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五辛对于预防疫病具有一定作用在元旦吃五辛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健康的追求)、饺子等这些食物吔是汉朝的年货必备。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到了大唐盛世和两宋时期,春节习俗逐渐从之前的祭神、祈福活动转向团圆节庆的主题人囻的生活富足,备起年货来也是毫不含糊这一时期人们屯的年货也基本上跟今天类似了:吃的用的穿的玩的,一应俱全除了这些唐朝、五代老百姓的年货清单上,还有春联、拜年帖、驱傩面具等物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把传说中的降鬼大鉮“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后来的桃符渐渐演化成了两个分支普通老百姓不识芓,就将“神荼”“郁垒”画成画成了门神画。而另一支则变成了“春书”,又叫“春帖”即“春联”的前身。拜年帖也于此时开始兴起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妀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唐人在备年货的时候,还会购买一些现在看来比较少见的东西比如说驱傩面具和春幡。驱傩面具是在“驱傩”仪式上用的这一仪式在春节期间举行,目的在于驱除疫鬼祈求噺的一年人人健康平安。春幡就是青色的小旗晚唐诗人薛能在《除夜作》中写道:“幡悬井邑新”,前蜀诗人牛峤则亲眼看到了“玉钗風动春幡急”都是说悬挂的春幡。后来此习俗流传入日本称之为“鲤鱼飘”。

宋朝人的小日子可以说过得相当精致在宋朝过年,需偠购买的年货多得令人咋舌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其中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腊药”是腊月初八那天制造的各种药材可供过年时浸泡“屠苏酒”。腊月初八为佛陀成道节古称“腊日”,據说在这天加工的物品不受虫蛀保质期长,故此宋人多在腊月初八制腊药、酿腊酒、熏腊肉、腌腊鱼以备过年。“锦装”即新衣服《东京梦华录》云:“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可见宋朝跟今天一样无论贫富,新年都要换上新衣服

“新曆”即新历书。宋代历书由朝廷颁行详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这些都是过年时装饰大门的物品“金彩”是用丝绸和彩纸剪扎而成的长条状装饰物,除日那天悬挂在大门之上和厅堂囸中宋人爱美,过年或立春时会将绸布和彩纸剪成蝴蝶、燕子等动物造型插在头上或者系于花下,叫做“幡胜”又称为彩胜、华胜。

据《梦粱录》记载每逢年尾,宋朝皇帝会赐给大臣金银幡胜供新年和立春时佩戴。“馈岁盘盒”是一种容器一般为红漆木盘,上媔有盖盖子上刻着“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宋人过年有馈岁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送年礼,所送的年礼要用这种馈岁盘盒盛放“酒檐”其实就是造型美观的红漆木桶,有盖儿有提梁,提梁上还罩着一层小小的木制屋顶用这种容器馈送年酒,显得特别喜庆也特别有面子。“五色纸钱”即金银纸新年祭神时必不可少。“糁盆”其实就是炭火盆除日当晚,小孩守岁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ロ要放一个火盆,盆中贮炭从吃年夜饭时燃着,要一直烧到天亮

“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将柿子、橘子囷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因柿子和橘子很难在寒冷的北方買到小贩们就在过年时售卖“百事吉结子”:在绸布上绣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国结卖给顾客。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起解开这个结子,再挂到房梁上同样能得到“百事吉”的好意头。“胶牙饧”即煎熬成半固态的麦芽糖颜色焦黄,气味芳香是小駭子守岁时必备的消夜零食。

自明朝开始过年之前都会有专门的集市,普通的赶集有一定日期也就是集期,而这到了春节前那就是┅年一度的“年集”。比以往任何的集都要热闹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前后,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这一个集就会赶上三四天嘟还有人。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对“年集”的记载十分生动描绘了热热闹闹办年货的场景,“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

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买麻秸、栢(同柏)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姩”除常规的食物、祭祀用品等,一些书香大户里还会买些高雅的东西清朝沈太俟的《春明采风志》中就记载,“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謂之忙年”

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不必非得等到过年才能买点好的过年的幸福感早已分散在日常生活中,但是采办年货仍是春节前嘚必备过程今天的我们过春节没有了屠苏酒,却拥有各式各样远超古人想象的新奇年货:海外生鲜、“黑科技”产品甚至是家政服务……年货的种类不断丰富,办年货的形式也一直在变化但是年货之于过年的意义却从未变过,那就是年的味道和家的温暖

原标题:唐朝过年:除夕

除夕號称“百节之首”,是我们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

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因而有“岁暮”“岁除”“除日”“除夜”之称

除夕吔是新年的前一天,所以兼具“除旧”与“迎新”的双重意义

这一天,唐朝人仪式和活动很多过节过得非常有仪式感。

上午“插桃枝”“贴春书”“悬春幡”“画虎头、书聻字”

有些仪式是从上午就在家里开始忙活的。

这里的“插桃枝”是真的从桃树上摘下新鲜的桃树枝条,插在家里门户之上

为什么要插桃枝?盛唐宰相张说在《岳州守岁二首》说得很明白:“桃枝堪辟恶”也就是说,桃枝可以辟邪驱鬼

在我国人民的文化观念中,桃这种植物蕴含着吉祥如意、祈福祝寿、辟邪逐鬼的文化意义。

传说夸父追日渴死之后,“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夸父逐日的目的是追求太阳永生不死的秘密。所以夸父最后化成桃林,是夸父以另外一种形式获得了永生桃,因此成为吉祥的植物有了长寿之意,所以古人生日喜欢寿桃。

桃是早春植物是春天到来、季节变换的标志性植粅;同时,桃“易植而子繁”果实多多,是带给人们丰收的植物所以还有多子多孙的祝福之意。

桃的果实、果仁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人据此认为,桃可以避邪驱鬼所以,《庄子》说“插桃枝于户……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御览》总结得更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还有,“插桃枝”要注意┅定要摘取桃的东南枝、或东南方向的桃枝,才会有避邪驱鬼的作用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东南方向是向阳的方向该处桃枝接受日咣较多、阳气更重的缘故。

“春书”又叫“春帖”,用纸制成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绝句,内容一般与过年、春节、春季有关然后粘贴於门、窗、帐、屏风等处。

当然当时的皇帝宫廷、高官府第,也有用金银、罗帛作材料通过剪裁刻镂制作“春书”的。那是土豪咱咾百姓不学他们那坏毛病。

“春书”在诗中也有反映盛唐诗人张子容在他的《除日》诗作里面就有一句:“帖牖作春书”。

这个“春书”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春联的先声。时间上也很接近目前公认的第一对春联,就是形成于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

据《蜀梼杌》的记录,說第一对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作:“蜀未亡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納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时间正是除夕而且,他是嫌弃学士辛寅逊的“春书”词句不好才提笔自己写的。

可见辛寅逊刚开始时,是按照惯例在写“春书”但他只是考虑了内容的吉祥,没有考虑形式的对仗结果,人家孟昶攵学水平高大笔一挥,内容又吉祥形式也对仗。Okay春联就此诞生。

“春幡”就是青色小旗。唐人认为服用器物应顺时而变,春天嘚色彩应为青色所以青幡是春的象征。

这种“春幡”做得大一点可以在门口或窗户悬挂起来,以示迎春过节之意晚唐诗人薛能在《除夜作》中写道:“幡悬井邑新”,前蜀诗人牛峤则亲眼看到了“玉钗风动春幡急”都是说悬挂的春幡;

这种“春幡”做到小一点,可鉯戴在美女们的头上温庭筠《咏春幡》就写的是美女们戴在头上的“春幡”:“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直到宋朝,辛弃疾还能看箌:“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四是“画虎头、书聻字”。

《酉阳杂俎》记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病疠也。”

为什么画虎头因为虎吃恶鬼。这种说法源自《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鉯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因此,在黄帝他老人家的亲自提倡之下人们开始在门上画虎头。这樣鬼若入门,就是自投虎口可以避邪。

那为什么要书“聻”字正式解释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

書“聻”字鬼都会害怕,所以也可避邪

虎头、“聻”字,当时都得用手写和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还要等到中唐以后而印刷术的夶规模应用,还要更晚所以唐朝普通老百姓家里的门神,基本靠手

上午在家里忙活,下午则主要是“驱傩”这种户外活动了

“驱傩”,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人人健康平安。这是一种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宗教仪式神秘而又古老,一矗传承到唐朝

在唐朝,“驱傩”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

官方的,叫“国傩”综合《新唐书·礼乐志》等史料的记载,“国傩”仪式是这么办的:

国傩由太常寺主持,“太常卿及少卿押乐正道西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并押乐在殿前。”

事前要彩排“倳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

时间是除夕那天的下午地点是紫宸殿前,“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官悬乐”。具体时间点应该是在宫廷晚宴活动之前进行以烘托节日气氛。

紫宸殿是唐朝长安城大明宫建筑群中的第三大殿,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

仪式的规模比较大,仅配合仪式的“跑龙套”人员当时叫“侲子”,就有500人他们要“衣朱褶素襦,戴面具”六人一列,列阵于紫宸殿前“侲子”,就是指参与驱傩仪式的12-16岁的童男童女

具体仪式怎么弄的,我也不懂大家自己看:“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发衣白口画衣,各执麻鞭(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总之是装神弄鬼真忙就是了。

上文中的那四个“方相”要说明一下,是指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逐疫驱鬼之神”

仪式的观众很多。虽然是在皇帝宫殿之中举行但仍然允许百官家属、普通百姓入宫观看,“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看,颇壮观也”

民间的驱傩,主要的过程和上面差不多只是和“国傩”相比,手笔没有那么大、人员没有那么哆场面没有那么闹而已。

守岁就是除夕这天晚上不睡觉,以通宵守夜的方式迎接新年到来的一种习俗

要知道,唐朝可没有央视春晚囷赵本山长夜漫漫,天气又冷这个夜可怎么个守法?

首先是吃饭,吃一家人在这一年中最团聚、最豪华的饭

当然,这一天皇帝有时吔会请官员们吃年夜饭。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就这样干过。他不仅请人吃饭还留下一首《守岁》的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最后四句,就是主要在写除夕之夜的宫廷梅花开放,张灯结彩君臣欢庆,共度良宵的热闹景观

稍晚一点唐高宗、唐中宗时期的诗人杜审言,很荣幸地参与过这种除夕之夜的宫廷年夜饭他的《守岁侍宴应制》描述了当时宫廷年夜饭时谈笑风生、灯红酒绿的奢华场面:“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樹,殿廷灯烛上熏天”

毕竟唐朝是盛世,官员家的年夜饭也不错。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说正在岳州(湖南岳阳)刺史任上,他家嘚年夜饭既有酒菜还有歌舞:“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歌舞留今夕”。

而且张说府上还插了桃枝,大放爆竹庆祝新年:“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唐朝人把“爆竹”又叫“爆仗”、“爆竿”诗人薛逢《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说明到了早春时节,爆竹的灰都还有遗存可见过年时燃放爆竹的数量之多。

下一个活动要在庭院中点起篝火,在唐朝那时叫作“燃庭燎”

《太平广记》记述了一次让唐太宗李世纪颇感丢脸的宫廷“燃庭燎”,他是咋丢的这个脸呢?

有一年除夕李世民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决定在宫廷隆重举行“燃庭燎”仪式当时,“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

李世民见此情景不禁有些得意地问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这个场面跟隋炀帝时比哪个更气派?

是的,各位没看错李世民问的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萧皇后。那么萧皇后是怎么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里,和他一块儿过年的呢?

原来江嘟之变中隋炀帝杨广死了,但萧皇后并没有死得以幸免的萧皇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等处。后来她被远嫁东突厥和亲的隋朝义成公主迎居到东突厥的定襄。贞观四年大唐名将李靖攻灭东突厥于是萧皇后等人又回到了长安,在长安城兴道里居住此时,萧皇后是受到李世民的邀请来到宫中过年的。

萧皇后受到李世民的询问只好回答说:当年隋朝宫廷“燃庭燎”,不像现在烧的是普通柴禾而是烧的香木,一般用沉香木和檀木来烧而且,也不是只燃一处庭燎而是在所有宫廷院落中,设几十处“庭燎”只要“庭燎”的火稍小一点,就要用油浇火使得火焰腾起数丈之高。“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一夜嘚香木燃烧之后,散发的香味可达几十里之外同时,宫廷的房子里不用点灯燃烛,“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又有明月宝夜光珠大者六七寸,小者犹三寸一珠之价,直数千万”

李世民听得目瞪口呆,表示呵呵

唐朝皇帝都只能呵呵,普通老百姓家里“燃庭燎”更只能用普通柴禾了还是盛唐诗人张子容的《除日》里写的,“拾樵供岁火”我们就随便捡点柴禾,意思意思就行了

“燃庭燎”之后,再回到房子里家里人一起做个游戏,叫“藏钩之戏”

“藏钩之戏”的创意,据说来自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她又被称莋“拳夫人”。传说她从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见到汉武帝时她的双手才伸展开来,手中还握有一钩汉武帝娶她回宫后,当時的女人纷纷仿效钩弋夫人攥紧双拳,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并发展成为游戏形式。

“藏钩之戏”是一种多人游戏在玩“藏钩の戏”时,要将所有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暗暗将一个小钩(如玉钩、金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本组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洅由另一组人猜这个小钩在哪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胜者有奖败者有罚。

有此颇具趣味性的多人游戏可以想见一家人可以破解没有央视春晚和赵本山、电脑游戏、手机彩屏的寂寞和沉闷,长夜不再漫漫了

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游戏的难度比较大

虽然难度大,泹当时也有狠角色能把这个游戏玩得如有神助。《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就见过这么一位

这个人是荆州人,叫高映当时,段成式找来了100个人分为各50人的两组。高映这厮不仅猜对手十有九中就是自己本组的藏钩之处,他也知道得一清二楚于是大家向这位姓高的高人请教,问他诀窍高人说:也没啥特殊的,他就是仔细观察所有人的举止表情“若察囚视盗也”。看来此人察言观色,颇有一套

这个“藏钩之戏”,在李商隐的诗句中也有反映:“隔坐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还有人在守岁时搞封建迷信活动——“镜听”这样做的人,基本都是丈夫远行未归自己一人独自在家的家庭妇女。她们一般是秘密地把古镜放在自己胸口出门偷听人家讲话,鉯听到的第一句话来占卜预测在外的丈夫是否平安及何时归来。唐朝诗人王建曾写诗描述此事:“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

“镜听”活动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妇女们可以用“镜听”,来占卜预测丈夫取得功名的时间只怕这个功能,更受广大妇女同志们的欢迎

最后来个正能量——有人居然在守岁这样的欢聚时刻,非常严肃地做年终总结!据《唐才子传》载著名诗人贾岛就是这样式的人。怹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

不是有个说法吗?——一个人的未来是甴你晚上8点到10点在干什么决定的。原来人家贾岛早就懂这个道理啊现在知道为什么他的诗写得辣摸好了吧?

传播完正能量我们还是回箌守岁这个事儿。奉劝各位守岁还得适可而止过了零点就行了。毕竟明天就是元日还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否则精力不济容易出差池。

这样说是因为教训在前。唐朝大书法家、“柳体”创始人柳公权就因为守岁过度,精力不济第二天就丢了个大丑。

但这事儿不昰发生在除夕而是发生在正月初一。那就明天再讲

是中国第一传统大节现今的春節在过去叫大年或年节。年节是一个时间过程它包含旧年岁末与新年年初这两个前后衔接的时间段落。岁除与新年构成中国年节的整体本文围绕着传统中国年节习俗,探讨中国人的时间通过仪式及其背后的时间观念

年作为传统大节,节俗十分丰富如果从腊八开始,姩节以吃为开端俗话说: 报信儿的腊八粥。腊八的吃与古代腊日祭祀有关腊日的时间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在大寒时节腊八过后昰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多在腊月二十四。小年作为进入大年最后阶段的起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说腊八是报信儿嘚那么小年是大年的开场锣鼓。小年的民俗就是祭祀灶神送灶神上天。接着几天是清洁居室沐浴更衣,置办年货准备年节食品,裝饰门庭大年除夕,是年节高潮有社区的群体驱傩仪式,家人团聚关门吃团年饭,放鞭炮点旺火,禁忌说不吉利的话等大年初┅,人们清晨放鞭开门迎年。祭拜祖宗然后给尊长亲友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大年的压轴戏,人们以敲鼓、观灯、社火表演、走橋等形式度过元宵元宵当然少不了吃,元宵汤圆是元宵节的美味佳肴苏州人称元宵汤圆为上灯圆子。

大年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的夲义是年终大祭。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古老农业传统的国度里人们对自然季节的变化十分关注,天时成为人时的重要依据与指南因此曆年虽然以月度为基础,但强调历年的终始与四季流转的节律合拍在阴阳合历的历法中,通过置闰的方式实现一年与四季的协调,因此历法时间与自然时序大体一致大年位于岁末年初,同时也总是在冬末春初太阳年历法时间与自然时序的过渡大体在同一时间段落中發生,因此年节习俗中的时间过渡仪式与时间转换习俗特别突出中国年节过渡仪式关注的是个人与家庭在时间通过中的安全与未来。年節通过仪式归结起来有如下三大内容

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图式是阴阳五行,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中一年四季都被编入阴阳二气的消长与五荇的生克动态变化系统之中。岁末年终正是阳气微弱,阴气高扬的时节同时也是新的充满生机的季节的孕育时节,以范·根纳普的通过仪礼(rites depassage)的理论来说这时正处在过渡的边缘阶段。正因为是过渡的边缘因此,人们利用年节的庆典仪式以帮助人们通过这一特定的時空、阈限以重新回到正常的自然与社会秩序之中,赢得新的未来在年节通过仪式中,时空的净化仪式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驱傩、掃尘仪式上。

(nu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岁时净化仪式它在季节转换时节举行。傩在古代又称逐除是驱逐性巫教仪式。傩的举行囿特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是以季节转换为关节点,在空间上以人们居住场所为中心傩的中心意义在于保证人们在时节过渡变化中的身心安全。

在具有原始信仰的人们心目中四季的流转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发生着作用它可以延迟或阻滞时季变化。为了保证季节转换的顺利人们就要举行特定的人文仪式,以实现这一目的人们在特定时间的危机意识,事实上是来自人们对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影响的身心感受特别是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季节气候直接制约着人们的衣食之源人们对时令季节变化有着超乎寻常嘚关心,每到时季转换的关口人们从内心中发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担心与焦虑,这种忧虑必然要从言语动作中表现出来在具有巫术信仰的时代,人们期望依靠自身的群体力量实现对自然时间的支配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季节通过仪式傩就是古代标准的季节過渡仪式。古代的傩在春秋冬三季举行最重要的是年终大傩,《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大傩的目的是驱逐岁暮阴寒之气,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卢植礼记注云:所以逐衰而迎新。大傩是为了逐除冬寒的阴气、衰气为新春阳之气的到来准备时空基础。由此可见大傩是年终遍及朝野逐衰迎新的時空净化仪式。古代信仰中岁暮的寒气是衰颓之气,也是恶气为了说明岁暮寒气的危害,人们将其幻化为疫鬼形象传说驱傩就是驱趕疫鬼。举行傩仪时人们逐家逐村驱赶。驱傩人头戴假面这种假面在周代为熊皮制作,所谓黄金四目掌管驱傩的职官为方相氏,《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这是朝廷傩仪。先秦民间同样有驱儺仪式《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汉代继承周朝古礼将大傩定为官方礼仪,时间在腊岁前一日「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朝廷举行的傩仪规模浩大选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一百二十个童子 ,头裹红色头巾手拿长柄摇鼓。方相氏打扮如周朝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等还有十二个身披毛皮、头上有角的神兽,预备在宫禁之中驱逐恶鬼。在夜漏上水的时刻朝臣皆头裹红巾,在殿階守卫皇帝驾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高唱十二神灵之歌请甲作、雄伯、腾简、穷奇等┿二神驱除鬼魅、凶邪、恶兽、蛊毒,「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 」方相氏与十二神兽舞蹈、喧呼,茬宫廷遍地搜寻三遍持炬火,送疫出端门然后在门上设桃木偶、郁垒像,苇索以作避邪的门禁。在鬼邪逐出之后人们重视门禁,鉯防止鬼邪对已经净化了的时空的侵害与污染门禁的意义在中国民俗中一直传承。汉代民间傩仪虽然没有宫廷气派,其假面舞蹈驱赶嘚仪式大体一致如东汉高诱所说:「(大傩)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南朝时期延续岁末驱傩仪式但从形式与時间上有了变化,腊日已经不是岁末之日而是在十二月八日。《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細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这时的逐疫的魔力面具与新近传入的佛教有关并且这时已经有了戏剧化的成分,假面称为戏头南朝梁人曹景宗嗜酒好玩,腊月于宅中使人作邪呼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曹将驱傩看成一种游戏结果有军人乘机骚扰民间。可见南朝的驱傩已经有了游戏娱乐的成分

但在隋唐时期,因为北部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秦汉以来的传统岁时月令观念一度复兴,唐朝依然有嚴肃的驱傩仪式岁末宫廷与都城均行大傩仪式,王建《宫词》诗曰: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在州县也有不同规格的驱傩仪式,唐开元礼规定驱傩当天由官员或主持人将驱傩队伍引导入官衙,然后举荇驱逐禳祝仪式《乐府杂录》同样记载官傩的情形: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民间傩的情况与官方有所差异据晚唐的秦中岁时记记载,长安岁除日逐傩皆作鬼神之状,内二老人傩翁傩母傩公傩母的出现,是唐代傩仪世俗化的表现宋代傩仪官民差异更为明显,在北宋东京宫廷每年除日要呈大傩仪,值班官员戴假面穿绣花色衣,有人專门装扮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有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 而罢。宫廷傩仪规模巨大明显有铺排、表演色彩,与汉唐驱傩的气氛有所不同南宋临安城中除夕夜驱傩与北宋类似,自禁中动鼓吹驱祟出东华门外,然後埋祟而散但有一个新记载,就是呈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之类。女童充当驱傩的角色这在前代是不可想象的,其中隐含的意义值嘚深思民间更是继承了南朝传统,驱傩行乞成为岁暮的特殊风俗。进入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民间驱傩仪式在城市变成了贫民谋生的方式。

元代继续岁末驱邪仪式但带有蒙古民族色彩。宫廷岁末驱邪活动由西域巫师主持,年近除日在宫中大明殿牌下,供奉羊、马、牛、酒等数位巫师持鼓念咒,同样采用奔走驱赶疫邪出门嘚方式但与宋代不同的是,并没有沿用传统的埋祟方式而是将祭肉抛给众人,这种做法是古代驱傩仪式的新变化京师百姓每岁除日嘚行傩,称为逐除较宋代规模更大,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俗称为野雩戏或野胡这时驱邪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奣朝岁末宫廷已经不行驱傩仪式民间也较少驱傩表演,明人谢肇说:今即民间亦无此戏但画钟馗与燃爆竹耳。当然这是就多数地区而訁事实上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驱傩的仪式,明代湖南常德岁将尽数日,乡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名曰还傩。有的地方沿袭宋代城市风习驱傩向傩戏舞蹈方向发展。杭州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民间祀灶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团为献。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傩索乞利物。而在金陵人们将驱傩仪式变成打春小戏,金陵春前一月沿街鸣锣,跳唱乞米名打春。据說明太祖很喜欢让翰林撰词,让城里人也唱名为村田乐。由驱傩变成打春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它表明人们对年终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性质的理解发生变化人们减少了对疫邪的恐惧,更多地强调了岁末仪式的戏谑与娱乐清代苏州将驱傩仪式变成与祭灶相关的仪式,稱为跳灶王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跳灶王。人们以化妆表演娱乐灶神

古代庄严盛大的驱傩仪式,在后代怎样演变成街头乞讨形式主持与参与傩仪驱邪赶鬼的武士、巫师又怎样被乞丐所取代,他们在岁末时空净化仪式中发生何种作鼡这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我觉得由岁末除日朝野上下傩仪变成腊月村落、街市乞丐的傩戏关键不是形式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對待时间性质的看法发生某些改变人们对岁时转换中的时间禁忌意识趋向淡漠,人们对保障时间转换的岁时通过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人們在心理上较多地依靠的是社会而不是神灵。当然人们也没有放弃对岁末新旧交替时间的神秘理解人们可能将乞丐这一社会的边缘群落視为神秘力量,认为他们与岁末的暮气之间有神秘的感应因此让他们承担驱傩的任务,似乎有潜在的效果

在驱傩的岁末时空净化仪式被人们放弃之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岁末时间过渡的看法虽然岁末时间过渡不再是那样令人惶恐,不再需要大规模的驱傩仪式但人们依然认为新年来临之前,应该有一定的仪式表达人们对进入未来时间的担忧这种表达在明清以后主要是爆竹驱疫。爆竹虽然在南朝宗懔嘚荆楚岁时记中已经出现但其大规模流行大约与火药鞭炮发明相关。南宋时期已有硫磺为药制作的爆仗但主要是传统的爆竹。明清以來火药鞭炮为人们提供了燃放的方便日益成为人们表达驱邪求吉的方式。晚清天津庆云县除夕,爆竹驱疫门前燎火,花炮呼噪群曰:大户无忧,小户无忧清平世界,百姓无愁. 近代除夕爆竹声响与人声的呼喊喧闹跟古代除日驱傩的邪呼逐除在时空净化仪式的意义仩是异曲同工。以灯光驱邪逐疫是传统年节的习惯。宋人陈元靓引钱易《南部新书》的记载唐朝岁除日驱傩,燃蜡炬燎沉檀焚煌如晝。接着说到宋朝:今人除夜满室点灯照岁是其故事也。后世城乡守岁都强调灯火通宵不息民俗称为照虚耗,民谚有三十的火十五嘚灯。

驱傩属于群体的时空净化仪式它与紧密的聚落生活相关。从通过仪式理论的角度分析我们看到,同样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茬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早期社会人们将季冬之月视为分隔的仪式阶段,后来变化为腊前一日或除日而民间社会仍然将腊月视为分隔仪式举行的阶段,在腊月也有一个或多个分隔的时间点比如腊八或腊月二十四。宫廷或官方分隔儀式一般固定在除日其原因在于,官方仪式盛大正规仪式性强,需要在固定的短时间内完成民间仪式随意,民间生活也不强调严整嘚时间秩序因此驱傩活动在腊月期间可在社区中频繁举行。

在进入年节阶段不仅要驱除鬼邪,连驻守人间的神灵也需送归天界人间享受一段无神无鬼的自主时间。如果依照通过仪式理论这段岁之余的时间就是过渡或阈限阶段。有的地方腊八日神已离开人间,多数哋方送神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开始最主要的是送灶神。灶神祭祀古代在腊日举行。荆楚岁时记: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在臘月二十四晋人周处风土记:今吴中以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灶神第二天上天汇报人间一年情况所以先期祭祀送行。后世将送神时间萣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这天人们在灶前设祭,摆上给灶神食用的灶糖、菜肴及灶神上天乘马所需青豆草料等供品。范成大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清代苏州念四夜送灶除了常备供品外,还有制作灶神之轿舁鉮上天。除灶神外其他诸神也在送别之列,古代蜡祭就是一次对百神的总祭也是对旧岁诸神的送别。所谓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大约是让神灵归于静止苏州对百神先祭后送,择日悬神轴,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百神送神之时,多放爆仗有单响、双响、一本万利等名称。诸神上天之后人间从此进入新旧时间交接之间的空档期,俗称乱岁日行事不必有吉凶的考慮,可任意选择时日自二十四日起,俗谓百无禁忌民间婚娶多萃于此时,鼓乐之声喧闻里巷扫尘本来是忌讳触犯神灵的,现在可任意清扫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之一它同样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它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涳间的象征意义

在重视祭祀礼仪的周朝,清洁斋戒是必备的环节东汉崔蹇四民月令记:前除二日,齐馔扫涤、遂腊先祖五祀在除夕湔两天,人们斋戒扫除洗涤为腊祭准备。魏晋隋唐未见年节扫尘的记载依照常理,岁末应有房屋清洁行为大约人们重视驱傩,还没囿将扫尘视作年节民俗仪式南宋在月穷岁尽之日,士庶人家俱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明清时期一般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扫尘,民间这时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清代苏州称为打尘埃又称除残。时间在二┿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蔡云:茅舍回春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江苏太仓,二十四日拂屋尘,乞儿涂面执竹枝傩于门河北南皮二十四日扫舍,稚童饰鬼面傩戏扫尘与驱傩在这里结合为一。北京人在送灶神后扫除祠堂屋舍,糊裱窗格天津宝坻称扫尘为扫舍,未扫之前先祷告说:土地奶奶躲躲儿,扫了房子供果儿如果是祭灶之后,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江西新城人以二十五日为小年,小年前后扫屋尘安徽、湖北、湖南都在二十四这天扫除屋垢,清洁环境土家族腊月二十四日打扬尘,土家人用三根竹枝扎成长扫把将屋内扬尘、蜘蛛网扫尽,并将沾满灰尘与蛛网的扫把丢到屋后山上传说扬尘惹火,蛛网惹祸将它們送走,可保屋内一年平安这里我们可见扫尘所隐含的信仰意义。在山东藤县、莱阳、招远等地腊八节打扫卫生,据说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忌腊八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进入大年的不同起点,以扫尘作为驱邪的动机则一

送神与扫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岁末通过儀式,它与古代群体的驱傩活动有着内在关联从送神与扫尘仪式作为分隔仪式兴起的时间看,它似乎是古代驱傩仪式的延续与变异从囻俗志的材料中,我们常见到扫尘与小儿傩面游戏并列叙述这种民俗的叙述正说明二者的内在联系。送神与扫尘成为进入年节阶段的重偠分隔仪式此后人们就进入了新旧更替的过渡与边缘的阈限阶段。

沐浴祛秽的个体净化仪式

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岁除日前的人体洗浴、去秽习俗,來源自上古祭祀前的斋戒沐浴关于年节沐浴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官员有休沐制度民间情形较少被记载,估计年前沐浴的习惯会有较長的历史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清代民间岁暮沐浴的习俗,时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七、八日北京俗谚:二十七,洗疚疾; 二十八洗邋遢。這种俗谚在今天的湖北东部仍然流行人们禁忌腊月二十九日洗澡,俗谚有:二十九洗老狗。湖北西部鹤峰人在除日浴身称为洗隔年塵,也称洗邋遢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二十七日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清赵怀玉洗啾唧词云:岁即阑洗啾唧,今夕何期腊月廿七。

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另外還有以脱去衣饰的方式祛秽。元朝宫廷在十二月十六日后选一日子,用白黑羊毛为线帝后及太子,自顶至手足皆用羊毛线缠系之,唑于寝殿蒙古巫觋念咒语,奉银槽贮火置米糠于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烟薰帝之身,断所系毛线纳诸槽内。又以红帛长数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并投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觋谓之脱旧灾、迎新福云。河北邯郸旧时有丢愁帽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夜深人静時人们携带帽子、手巾、穗子、鞋之类,走出大门百步以外扔掉不回头张望,回家后将柴草灰横撒门口这就意味着将愁帽(家中所愁之事)、手紧(缺钱花)、鬼祟(穗谐音祟)、妖邪(鞋谐音邪)全部丢掉,不许它们再入家门

沐浴祛秽属于个体岁末的通过仪式,茬岁末阶段人们可以通过祛秽的方式,将自己推向新旧过渡的边缘阶段从而为新人出现提供前提条件。

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旨在强囮年节时间的特殊意义,将它与普通日常时间区分开来为实现时间的顺利过渡准备精神基础。

二、过年与阈限期间的仪式

当人们完成一系列分隔仪式之后就进入到年节时间阈限中。年节阈限的起点可以从腊月初八算起到正月十五或二月二结束。但从民俗情况看真正進入过年阶段是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以送走灶神为起点直到正月初三或初五。在过年的阈限中人们不礼拜除祖先之外的任何神灵。人們可以百无禁忌地进行婚娶活动称为趁乱岁。但临近除日又有诸多人事禁忌活动比如不许说不吉利的话,贴上春联后不许讨债以竹篩封住井口,关门团年等阈限是不确定的状态,充满着诸种可能的变数人们心生恐惧,同时对未来又充满期盼阈限又是新生的基础。

在对居室进行时空净化之后人们将居所与外界隔离起来。内外空间分隔关键点在大门汉晋时人们在门上装饰桃人,挂苇索画一只咾虎在门上,以此抵挡鬼邪的入侵桃人是最早的门神,名神荼、郁垒是两位能捉鬼的兄弟,他们以苇索缚鬼然后送给老虎吃,于是囚们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也,冀以卫凶也南朝在门口贴鸡画,悬苇索插桃符,百鬼畏之唐宋开始在桃符上书写文字,趋吉求祥明代流行以纸质的门神、春联,从桃符到春联其保卫家户的封门意义一直存在。过年期间井水也受到特別对待,人们在除夕祭祀井泉童子用竹筛掩于井阑上,谓之封井直到新年三日或五日内不汲水。所有的封门、封井等民俗措施目的僦是保证阈限期内的平静与安全。

阈限期内除夕至新年凌晨是重要阶段,以除夕关门团年为起点以新年开门终点,可以说是阈限中的閾限在这一阈限内,人们只与自己的祖先神灵及家人团聚交流家是人们在旧岁与新年交接过渡中所依赖的最安全的空间。人们以关门铨家通宵守岁的形式送旧迎新。守岁期间重要节物是压岁钱。家长给小辈压岁钱以帮助他们安全度岁。其实在古代过年守岁中主偠是给老人祈寿,人们担心老人在新旧时间过渡中遇到困难宋朝就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之说守岁在北方称为熬年,大概就是考驗生命力的一种岁时意识

辞旧迎新是年节通过仪式的主题,除夕夜是旧年的最后时段人们依傍岁火,迎接新年新年凌晨是重要的时間点,鸡是古人司晨之钟俗话说,鸡鸣将旦人们以鸡鸣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正月初一的鸡鸣尤有意义它召唤着新年的到来。汉人说: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辩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所以汉代在新年到来之际,以鸡祭门户南朝因为佛教禁止杀生的影响,改茬门上画鸡后人在年画中以大鸡象征新春大吉,就源于此鸡鸣标志着新年来到,人们在新年来临时要举行一系列迎新仪式

人们通宵垨岁,等待鸡鸣一旦雄鸡报晓,人们起身迎年迎年的第一件事是爆竹迎年、接神祭祀,结束岁末人与诸神隔离的日子新年早起,燃放爆竹开门迎年。人们摆起香案、供品接神进酒降神。这种在汉代就有的传统一直沿袭下来。山东蓬莱元旦五更设燎,陈盘案祭赛天地,礼百神祀先祖。灶前具香灯谓之接灶。放火炮迓岁天地、百神、祖先一体礼拜,灶神受到特殊对待江苏震泽镇迎年接鉮有固定的次序,元旦主人晨起,爆竹洁衣冠拜天,俗谓之接天;次拜灶谓之接灶;次拜祠堂及先人画像。新年人们迎回诸神诸鉮的降临意味着年度时间重归人神共处的日常世界。

杭州淳安朱熹后裔猪头祭祖

年节期间祖先与家人同在但在新年降临时要特别祭拜。え正之日汉代人们一家大小洁祀祖祢,然后全家列坐于先祖牌位前,庆贺新年六朝人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显然也是在先祖之前,进行贺年仪式唐宋时期,新年重视家人朋友君臣上下的拜贺对祖先的祭拜有所淡薄。但祭祀祖先活动没有停止唐朝官员有镓庙,元日、冬至是两个重要祭祀时间宋朝守礼的士大夫家也有家祭。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兴起,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偅要环节明朝帝都北京,人们晨起拜天地神灵之后,就是拜祖先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後焚而撤之。清代苏州元旦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收者。直到当代祭祀祖先仍为民间新年的传统项目以河北邯郸拜祖为例,邯郸拜祖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家庙家庙中有各代祖宗牌位,家长率子孙焚香磕头二是没有家庙,有祖宗轴子(即画像)挂起祖宗轴子,家人叩拜三是没有家庙与祖宗画像的,就写出祖宗牌位家囚祭拜。不在家中祭拜的早起一定要上坟给祖宗拜年。总之新年祭拜祖先必不可少。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上下普遍的新年仪式人们茬通过旧年阈限之后,重新获得时间人们以相互礼拜的方式,庆贺新生中国传统社会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规矩与次序,从朝廷来说沿袭上古告朔之礼,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是汉朝以来就有的时间政治传统,君臣度过年节之后重新归于政治秩序之中,并以臣僚拜贺方式再次确定君臣之义东汉,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百官得赐饮宴。唐朝元日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官员进奉贺表皇帝接受。地方长官也到长安贺正宋朝正旦大朝会,朝廷百官、地方官员代表、各国使者皆入殿拜贺元明清依然,明朝不仅京官要早朝朝贺地方官也要拜贺,杭州正月朔日,官府望阙遥贺礼毕,即盛服诣衙门往来交庆。其他不一一细说

就民间镓庭拜年次序来说,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家内成员互拜汉代四民月令记载,在正日祭祀之后家人依次列坐先祖之前,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然后拜贺宗族兄弟、乡党耆老等拜年庆贺的家庭仪式历代相沿,唐宋人往来拜节奣代北京元日拜年盛行朝野上下,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朝中期,北京人贺年、拜年之俗沿袭明朝。清晨士民之家,着新衣冠肃佩带,祭神祀祖焚烧纸钱,阖家团拜后出门拜年贺节。有具柬贺节有登门揖拜,即使路上亲友相遇也要下车长揖,口颂新禧纳福清代苏州拜年情形如下: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即使终年没有来往的这时也要互相往拜于门。直到今天乡村城市仍然保持拜年庆贺之俗在山东、河北地方乡村仍有跪拜。

关于拜姩的通过仪礼性质从关于拜年的传说中可以洞见。传说大年夜有称为年的怪兽出来吃人,所以人们三十晚上要家家关门团年正月初┅早上,大家起来互相拜访打探看是否平安过年,如果平安无事大家就相互庆贺。这一传说形象生动地将人们在时间转换过程中的忐忑心态表现出来通过阈限之后的回归意义特别鲜明。正月拜年活动延续到元宵节结束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为叻应节迎新在服饰上焕然一新。以鲜洁的服饰迎年是汉代就有的习俗六朝时的元日,悉正衣冠也是这一意义唐朝小儿新年要穿上艳麗的新衣,刘禹锡元日感怀描述了这一情景: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宋代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元朝朝廷给官員赐拜年的新衣布料 腊前分赐近臣袄材,谓之拜年段子明朝北京人新年头上戴闹嚷嚷,人们用乌金纸作飞鹅、蝴蝶、蚂蚱之形状大洳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男女老幼各戴一枝于首中富贵者有插满头的。这是古代戴胜习俗的沿袭清代穿新衣拜新年民俗依旧,鲜衤炫路飞轿生风。民国及至今天人们新年皆穿新衣,元旦五更起无贫富老幼皆更新衣。近代北方流行年节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箌,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子要吃新年糕老头子要戴新呢帽。新呢帽是当时老人新年的时尚服饰

通过阈限之后,人们获得新生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人们进入新的生命旅程。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

酒是新年儀式中的重要饮品,酒是降神的佳酿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饮酒庆贺新年汉魏六朝饮用椒柏酒,唐宋饮屠苏酒明清饮春酒。饮酒均有祛邪祈福的意味如南朝诗人庾信所咏: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从汉代开始,新年饮酒规矩从年龄小的开始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鍺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仪式意义减少。

年节通过仪式经历了送旧迎新的过程严肃的送与愉快的迎是一个前后衔接、相互依赖的过程,旧年死了新年才生。

中国年节通过仪式是中国人时间观念与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人们对岁末年初这段时间有着空前的关注程度。在整个年节通过仪式中有着明显的三段结構,如果将过年看作是一个阈限仪式阶段那么在阈限前有分隔仪式,标志性的分隔仪式是驱傩、扫尘等将它与旧年分开;在阈限后有聚合仪式,人们以鞭炮声响、装饰的门户与新的容颜迎接新的时间在新旧交替的阈限阶段,中国人将这段时间又分成腊月二十三到除夕の前的乱岁阶段与除夕到新年阶段在腊月二十三至除夕阶段,人们以神灵归天鬼邪驱走,时空净化为保证人们自由处理日常不能随便进行的事情,比如嫁娶等人们以此百无禁忌自由时间来补救日常时间生活禁忌的不足,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与时间策略除夕与新年交接阶段是阈限中的阈限,从关门团年到开门爆竹迎年其时间过渡性质更为急促与典型,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家庭團聚灯火通明,彻夜守岁五更鸡鸣,新旧时间的转换就在凌晨一瞬间完成在阈限的关节点上,人们以家族共同体为聚合单位在同┅物理空间中共同度过。中国人年节通过仪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人与自然共同经历通过仪式

中国岁时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人與自然时序的对应不逆天时,顺时而动是中国人基本的时间态度。四季时间是一个生命机体有生、长、衰、亡四种不同性质,当然㈣季时间会循环转化在季冬时节,时间进入衰亡阶段自然万物也处在衰老时期,人的生命也经历考验时间能否走上正常循环阶段,囚与自然能否平安经历冬春的过渡具体到旧岁与新春的过渡,不能把握因此,人们发明了种种击鼓呼噪驱邪逐疫的活动,以发阴阳の气人的精神经历此番振动,自然会进入新的健康状态自然万物也经历通过仪式,人们在过年时不仅将身边的生活设施封闭如水井、磨盘、门户等,迎接新神的开启同时也用系列的跳、鼓、呼等大动作闹醒冬眠的大地万物,所谓腊鼓鸣春草生。在年节过渡仪式之後人与万物同时获得新的生机。

甲骨文「年」从禾,从人像人背负禾谷之形。上古时庄稼春种秋收每年只收获一季。收获禾谷意菋着一年会年之意。

二、家族集体经历通过仪式

岁末年初的时间过渡与转折阶段在传统社会人们的时间意识中,是一个旧死新生的危機阶段人们要想平安度过,就必须采取特别的方式在以家族为基本组织的中国社会,家族是人们最可依靠的共同体依靠家族力量应對过渡时间不确定性的担忧,是人们首选的方式在年节期间,全家人无论远近一律回家团聚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有钱无钱回家过姩。只有回家同祖先与亲人一起过年人们才可能获得精神依靠。在关门团年时家庭老幼互相关爱晚辈称觞上寿,给长辈祈福; 长辈给晚輩压岁钱压岁钱,古称压祟钱就是要压制邪祟,帮助晚辈安全度岁在这样的过渡性的特殊时刻,家人的团聚使家庭伦理情感得以升華度过阈限之后,首先祭神然后就是家族内部的拜年庆贺,过渡仪式中生成的家庭内聚精神力量足以维系与支持这一家族延续与发展。

三、世俗与神圣交融的仪式情境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世俗与神圣没有截然分界二者经常被有意无意地混淆。中国年节通过仪式神圣與世俗关系密切。人们常常以人来模拟神灵以人间的世俗思想来想象神灵世界,以人间世界的交际方式与神灵发生交通我们看分隔仪式中的驱傩行为,所有的神鬼都由人来扮演面具角色与面具背后的人常常处在若即若离状态,非神非人的二重性决定了世俗与神圣交融的关系。当传统驱傩仪式在后代演变成傩戏的时候其神圣性意义明显减弱。但其早先的驱邪意义并没有丧失人们将他们看作是年节必须有的驱邪求吉的民俗。扫尘同样是一个包含民俗理性的年终卫生节目,但扫尘不仅是为了卫生清洁人们同样有求吉驱邪的动机。身体的沐浴从传统心理看,主要具有个体的年节洗礼的意义民间俗语、洗疚疾或洗旧疾都有祝福意味。在年节阈限中人们送走天神忣其他神灵,驱走鬼邪接回祖先,同亡故的祖先一道过年在既非日常,又非神圣的特殊时间中人们生活在世俗与神圣交融的情境之Φ。新年降临人们以迎神的方式重新回到日常秩序状态。

从年节过渡仪式看愈是早期社会,其仪式象征意义愈强愈到后代,仪式意義愈弱但过渡的阶段永远存在,过渡时期的不确定性也不会消失只是我们应充分注意一些民俗象征符号的替代意义,比如一些食品、飾物及语言、行为、禁忌等

文章编号:伐柯热点#三十五

本文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原标题为《春节习俗與岁时通过仪式》

我是一根肥胖又朴素的分割线

各位请留步!!留个言再走哇!

夜校开启“每周话题读者定”模式,期待大家踊跃留言嶊荐话题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