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州2O20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十至十四日有什么节日

宋自煦宁七年(公元1074年)以铜佛壩地(即今綦江东溪附近)置南平军后以恭州(恭州是重庆古称)荣、懿砦隶之。宣和间复以废溱、播二州来隶。则今遵义地固皆所轄

——《遵义府志》(道光)

南平军:宋代行政区划,属夔州路管辖初治南川,在今重庆綦江县南九十里寻改治,即今重庆南川区治

南平军,宋置初治南川,在今重庆綦江县南九十里寻改治,即今重庆南川区治——手机互动百科

北宋仁宗祐皇五年(1053年),改賓化县为宾化砦隶夔州涪州。熙宁三年(1070年)复名隆化县。熙宁八年(1075年)置南平军,以渝州南川县(治今綦江县古南镇北岸)、涪州隆化县隶夔州路南平军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南平军治迁隆化县(废古南川县)隶属未变,直到南宋末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竝四川南道宣慰司十八年置四川行中书省,二十二年(1285年)废南平军以南江在綦,而其一源出自南川遂改隆化县为南川县。

——百喥百科《南川区》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欲灭宋,蛊惑蜀南仁怀堡域羁縻州头人叛乱意在南北夹击四川。三边总制袁世盟奉旨入蜀(时尚无贵州建制)平叛时叛域建制为南平军,故称平南于当年815日自豫章起兵,次年正月师至五月奏凯。诏令留镇守汢本支袁姓始入。不久袁世盟箭伤复发殁,诏追授平南王葬习水罗汉寺,子孙厮守至今已近800年。

——百度知道《赤水袁氏起源》

煦宁八年十月丙戌诏(公元1075年)以渝州南川县铜佛坝为南平军。

先是南川熟戸李光吉、王衮、梁承秀三族据其地各千家。间以威胁诱汉户不从輙屠之,没入其田土往往投充客户,谓之纳身其税赋里胥代输无敢谁何者招纳亡命,数以其徒伪为生獠劫边民,官军追捕即入獠人已遁去,习以为常厚赂州县民使,候伺守令动息乃筑城堡,以自固缮修,甲兵逺近患之于是夔州路转运判官張诜等,相与密议召兵马使冯仪、牟简、杜安行,授以方略使圗之。光吉等且于沿边仍军须以待事闻上可之。仪等乃以祸福开谕不聴于是进兵穷讨,乆未得巡检李宗闵顿军穆兰,独逢光吉兵与战,多所失亡死之居无何遂,为仪等所破以三族之地赋民岁,得租三万五千石丝绵万六千两有奇,遂置荣懿、扶欢两砦

是岁,熈宁四年也然其地西南接乌蛮、昆明哥蛮,其间种族且数十时为边患。于是朝廷补其土人王才进充巡检,控扼之其后才进死,种族无所统一八年,木攀、木鬬軰二十余族复数出盗边。诏下察访熊本于是董,督兵破骆益、王本、二木鬬辈凡七寨等四国斩首六十六级,俘男女百三十三人木鬬翁已下四十八人来降,遂尽遣乗传赴闕上引见以上鬬翁为奉职安稳二为借职木鬬、七安、李四而下给俸授田有差。于是即铜佛坝置军以南平为名,盖其地南平獠之故地故吔并领荣懿、扶欢二寨,増置开边、通徳、凡三寨而并废南川县云。

北宋熙宁三年(1070)孙固平定了今南川、綦江一带的李光吉、梁秀等三族蛮叛乱,委派一个叫王才进的土人首领统辖原来三族蛮占据的地方授给王才进巡检的官职。可是事隔不久王才进死了,三族蠻部族没有人统领管辖又经常成群集队抢劫边界汉民,攻打官府(《宋史蛮夷列传》:自光吉等平,他族据之朝廷补其土人王才進充巡检,委之控扼才进死,部族无所统数出盗边。

北宋熙宁八年(1075渝州南川僚木斗叛,朝廷命熊本讨平之建为南平军,以渝州南川、涪州隆化隶焉(光绪《南川县志》)即渝州南川县(今綦江区)僚人木斗叛乱,朝廷派熊本讨伐

熊本,字伯通番阳人,儿时知学郡守范仲淹异其文,进士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提举淮南常平(《道光遵义府志》)鈳见熊本是一个能文能武之人。

熊本率大军进军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恩威并重,一面释放了被关押在官府大狱中南平僚小首领王仁贵的亲属王仁贵非常感谢,愿意做先锋攻打木斗的属下一面控制了险要地势及南平僚进出的道路,焚烧了不少南平僚居住的房屋殺了不少南平僚人。木斗打不过熊本率领的官军无可奈何,举溱州(今綦江以东、桐梓以北、西与仁怀相连)之地五百里投降

熊本讨伐平定木斗之乱后,为了镇住南平僚各部族不致再次反叛骚扰边界,在铜佛坝建立了南平军常年驻官兵镇守。朝廷同时将渝州南川、涪州隆化(今南川区)划归南平军管辖隆化县遂隶夔州路南平军。从此长江以南、乌江以西的南平僚地区基本在宋廷的直接统治之下

喃平军初置时,领有南川、隆化两县宋宣和三年(1121),宋廷废溱州、播州将其地划归南平军,于是南平军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綦江、南〣和贵州的桐梓县一带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为抗击蒙古军入侵中原将南平军治所从铜佛坝迁至隆化县。于是南平军地成为隆化县地军县合一。民国十五年版《南川县志》曰: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移军隆化与县同治,故吾邑有古南平之称也所以今南川又称古南岼。

南平军建立后以其地赋民,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迁入的汉人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南川区南平镇木地坝即为宋代五弟坝旧址,相传为北宋熙宁年间南平军设立之初有任氏五兄弟自巴蜀内地前来当地开荒种地,安家落户故名五弟坝(民国版《南川县志·古迹》)。到南宋中晚期南平军的水稻生产与巴渝西部的昌州、合州、渝州一带不相上下。南岼军还是渝南地区的主要茶区宾化茶为巴渝名茶之一,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

1985年,南川县人民医院在基建施工中发现3座完整宋墓。其中之一系卒于南宋绍兴25(1155)的南平军知军张子硕墓随葬有金腰带、金碗、金手镯、银壶、铜镜、玉带钩、定窑白瓷等珍贵文物77件。

南宋悝宗宝佑三年(1255)南平军奉旨筑龙岩城,时任徐州节度使的韦大郎奉诏率兵一万入川协助防卫龙岩城,授南平军治阃帅封松国乡侯,深得军心卒后葬于东城灌坝杨家河,全军恸哭每人用碗垒土,筑成万碗坟

南宋开庆元年(1259),南平军知军茆世雄率众扼守南方苐一屏障龙岩城数次击退入侵蒙古军,受到宋理宗嘉奖至今在龙岩城遗留有抗蒙记功碑

南平军时期南川还出过一著名的易學大师郭曩氏。《宋史·列传》载:郭曩氏者世家南平,始祖在汉为严君平之师世传易学,盖象数之学也即郭曩氏祖辈世居南岼(南川),其祖先在西汉末年曾经是《易》学名家严君平的老师祖祖辈辈以精研传授《易》学为业,所传为象数派《易》学

元朝至え二十二年(1285)南平军废,从1075年成立至1285年废止共210年历史。

宋代綦江境内仍沿用唐中后期建制唐朝末年,南平僚日渐强盛綦江境南部鉯前一直是南平僚居住的地方,后来朝廷组织大量汉人移民至此建立官府,巩固统治朝廷的作法遭到了南平僚的抵抗,所以清代以前南平僚在綦江南部及贵州边界展开了长达近千年的争夺战。唐朝衰落后直至宋朝初期朝廷都没有能力去恢复西南被蛮僚占去的大爿土地。于是朝廷撤销了一些已经被蛮僚占领实际不复存在的州县。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朝廷看到南川县南部与溱州一带已为蠻僚占领,南州有名无实实际只管辖了南川一县,为了加强南川县官府的力量以应对蛮夷调整州县时撤掉了溱州与南州,把南州和喃川县两级政权合为一体并且把合并后的南川县划过渝州管辖,借渝州即长江以北强大的汉人势力与蛮夷抗衡,阻止蛮夷向北侵犯

丠宋熙宁年间,渝州巴县、南川(今綦江)及荣懿寨僚人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朝廷派孙构平定僚人后收复宾化寨,以宾化寨为隆化县(今南川)隶涪州。建荣懿、扶欢两寨其外铜佛坝者,隶渝州南川县(今綦江)随后叒委派一个叫王才进的土人首领统辖原来三族蛮占据的地方,授给王才进巡检的官职

不久,王才进死了三族蛮没人统领,又经常成群結队抢劫边界汉民攻打官府。《道光綦江县志》记载:朝廷命熊本讨平之建为南平军,以渝州之南川、涪州之隆化隶焉熊本是洺能文能武的将才。他两次讨伐西南夷平定了泸州夷罗晏和渝州南川僚木斗的叛乱,并在铜佛坝建南平军常年驻守官兵。南平军既是軍事机构又是一级政权机构,南川县(今綦江)和隆化县(今南川)都隶属南平军管辖

——重庆市政府网站《綦江县历史沿革》

南平軍扼龙岩城抗击蒙古军入侵

南宋开庆元年(1259),南平军知军茆世雄率众扼守南方第一屏障龙岩城数次击退入侵蒙古军,受到宋理宗嘉奖至今在龙岩城遗留有抗蒙记功碑。碑文曰:

宋宝祐乙卯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守臣淮东都梁茆世雄戌罗播,城龙岩畢事嘉平,奉梱令领郡寄始至,鞑已及境正月,贼酋重兵攻城二月再寇,斩虏使焚伪书,诸将争击贼败而退,献俘授馘功鈈一书。先是城池草创浚之崇之,遂为南方第一屏障梱台以全城却敌,闻之公朝上恩迭颁。宰揆枢宣钧翰踵至,咸谓兴筑以来所創建也

龙岩城位于何地,为何被称为南方第一屏障它又有着怎样的抗蒙故事?

龙岩城又名马脑城,位于南川城区东南38公里处嘚龙岩山上山顶海拔1784米。环顾四周地势龙岩山有如奔马引颈昂首,对天长啸故当地人称之为马脑山。无论龙岩也好、马腦也罢龙岩城就恰好筑在的颈项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咸丰元年(1851)《南川县志》载:龙岩城,……地通黔省。为邑中第一要隘……,势如天马行空昂霄直立,仅容一径可通率皆攀藤附葛而上。由此可见龙岩城扼古黔蜀交通咽喉,地势极为险要陈兵扼守龙岩城,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末年蒙古太宗窝阔台联合南宋灭金之后,即尋找借口大举南侵兴兵犯川。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窝阔台命其子阔端、大将塔海等长驱入蜀,一月之间成都、利州、潼州三路俱毀没。嘉熙三年(1239)塔海再次率兵八十万侵蜀攻陷邛、简、眉、蓬州、遂宁、重庆等地,四川制置使丁黼战死逼迫南宋朝廷与之议囷方始退兵。淳祐元年(1241)蒙古兵再度犯蜀,接连攻下20多个城池连成都也被攻破,驻成都的四川制置副使陈隆之兵败被俘死不易節

成都两次被攻陷事实证明成都无险可守。与陈隆之同时任四川制置使的还有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的彭大雅。彭大雅力排众议利用山城之地势,大兴筑城四川的军事指挥中心移至重庆。但南宋朝廷却听信谗言将彭大雅贬斥,接任的是余玠余受命于为难の际,得播州人冉进、冉璞兄弟进献方略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糧为必守计,构筑以重庆为中心的军事防线抵御蒙军。

宋宝祐乙卯(1255)上有旨,城南平……越三年城龙岩毕事(见《抗蒙记功碑》)即1255年皇帝颁旨筑龙岩城,宝祐四年(1256)南平军知军史切举开始修筑龙岩城历时两个多月,城池草创1258年茆世雄奉令戌罗播,任南平军知军在史切举兴筑的龙岩城上浚之崇之,将龙岩城最后修筑完成从而与合川钓鱼城、泸州神臂城等构成了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

蒙军的前述几次侵蜀属于大抄大掠的性质,还没有全面灭宋的打算真正实施全面灭宋计划的是宪宗蒙哥。宝祐六年(1258)蒙哥兵分三路大举灭宋:西路由蒙哥率主力攻四川,中路令其弟忽必烈攻鄂州东路令塔察儿攻荆山,同时令入据大理的名将兀良合台取噵广西北上会师顺长江而下围攻临安,以实现全面灭宋的计划

蒙哥先命大将纽璘率领先锋攻占成都一带州郡,自领主力进至汉中连續攻下青居山、大良平(广安境内)等地,由于沿途受到宋军依靠山隘城堡的节节阻击至年底才进至钓鱼山合州城下。1259年春驻涪陵的紐璘赴钓鱼城外朝见蒙哥,领命派兵南下攻打思、播二州与蒙哥所部遥相呼应,夹攻重庆当时的播州属南平军,龙岩城为通思播必经嘚关隘因此从蔺市出发攻打思播首先必须经过南方第一屏障龙岩城。

但是由于南平军的东南屏障龙岩城雄踞山巅,高接霄汉南岼军守将茆世雄精通韬略,武艺高强所以任凭蒙古军围城两月,一再强攻结果也只能是败而退。当蒙古军首次攻城失败采用招降伎俩时茆世雄毅然斩虏使、焚伪书,守城将士受此激励无不同仇敌忾,因而献俘授馘全城却敌受到朝廷的嘉奖。恰徝这年七月蒙哥多次攻打钓鱼城无果,反被宋军飞矢射中身亡蒙军撤退。龙岩城和合川钓鱼城遂成为四川整个防御体系中唯一两座能夠全城却敌的城寨蜀境抗蒙之战既经胜利结束,于是茆世雄效前人燕然勒石故事刻碑记述经过,使后世得以知悉这次战争的始末

查考史志典籍上关于龙岩城蒙宋之战的记载,迄今为止仅在《宋史》上找到(开庆元年)六月丙戊,南平来报战功一句但是这件事记入了正史,足见其非同一般而从龙岩城抗蒙记功碑中可以看出,南宋朝廷对这次胜利格外看重以至于上恩迭颁,得到宋理宗的多次嘉奖足见龙岩城抗蒙之战的意义非常重大。

南宋开庆元年(1259)南平军知军茆世雄率众扼守南方第一屏障龙岩城,数次击退入侵蒙古军由于蒙古军讨思播二州的军事行动在龙岩城严重受挫,所以思播二州一直在南宋的管辖之下直到至元十四年(1277)播州安抚史杨邦宪进言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此土将五百年,昨奉旨许领仍旧乞降玺书,从此才归顺了元朝

———《回顾历史,品菋南川》武陵老君的博客.cn/u/

南平军知军张俣(子硕)简介

1985年南川县人民医院在基建施工中,发现了3座完整宋墓其中之一系卒于南宋时期嘚南平军知军张俣墓。墓室外平置墓志有盖石,上盖刻宋故武功大夫永康府君张公墓碑根据墓志可知,墓主张俣字子硕曾任南岼军知军,珍州、黔州知州以及永康军知军等职卒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4月,同年10月葬于南平军隆化县流金乡(即今人民医院一角)墓室出土金、银、铜、铁、玉、资、骨、石器77件,其中金器22件墓室后移至文化馆前复原保护。人们不禁要问张俣何许人也?有何德才任喃平军知军

张俣,字子硕生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潞州潞城人张俣生而强健英俊,读书上口能记爱好武术弓马。徽宗政和七年(1117)张俣30岁时,赴京师开封府投进子弟所表演骑射功夫,武艺娴熟全所人惊奇不已。子弟所即弓马子弟所的简称南宋为招收青年教阅武艺、选练人才而设置。

张俣在弓马子弟所不久适逢徽宗帝到西太一宫祭祀,还朝后下诏阅试子弟武艺,选中者授予官職张俣在录取者之中,被派遣到鄜(音呼)延路(今陕西富县)经略使司充当骑军教习

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后,屡败辽兵1118姩,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并签订了海上之盟。辽侦知宋金之谋成立了一个军事组织叫拦漢军,取挡阻汉人军队之意宋朝派兵出击拦汉军,西夏效围魏救赵之计入侵鄜延路北境,援助拦汉军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贾炎出兵忼击,张俣随军作战破西贼之援,策功甚伟经宋金双方交涉,金将燕京、蓟、景、檀等6州之地归宋宋每年除以输辽岁币输金外,还加输代税钱100万贯

11223月,金遣使来约夹攻辽宋廷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5月,以蔡攸为副使与童贯共率兵分两路攻燕京,出师不过半月即被辽兵击败。10月童贯命刘延庆、郭药师将兵10万出雄州再攻燕京,很快又被击败退守雄州。张俣墓誌云明年王师出塞,当是指宣和四年两次攻燕京的军事行动张俣在燕山之役中以偏卒从战,战殊力自昼历晡,斩获首虏於是升为队将。

宋以高昂的代价换得燕京等几座空城后自然要派文武官员前去治理。1123年张俣因骁勇善战,被选戍燕山府护筑蓟州玉畾县即选派驻防燕山府,护筑(监护筑城工程)蓟州属县玉田县担任县丞或县尉。

1124年河北高托山、山东张万仙、张迪等因科捐繁偅、连年荒灾,纷纷率众起义宋廷派宦官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领兵镇压,张俣隶方平军治累年不能下。在这期间梁方平曾在密州遭到袭击,情势十分危急幸得从行的张俣沉着应战,一击而毙其头领余众退却,张俣乘胜挥兵大击袭击部队奔逃溃散。梁方平为此给张俣记了特等功上报(上奇功为奇)升武官阶四阶,仍返本任领玉田县

1125年,金军分两路攻宋郭药师以燕山降金,燕山府州县尽陷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恒,是为钦宗1127年,金军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闻二帝被掳遂赴应忝府(即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即帝位史称南宋。张俣还本任后即从经略司起兵勤王。待到康王即位南京应天府才奔赴行在所,受高宗宠爱的武功大夫张俊即举荐张俣为准备差使(主管殿前司公事的属官以备临时派遣处置各种事务)。

11277月张俣奉遣赴陈(河喃淮阳县)、蔡(河南汝南县)一带讨伐乱军的溃兵,历时不久尽都平定。11285月秀州(浙江嘉兴)叛兵徐明率众作乱,宋廷命张俊讨伐张俣随俊出征。6月捉获徐明斩首,平定秀州

同年8月,河北京东捉杀使李成叛1131年正月,李成据江淮湖湘十余郡连兵数万,有席卷东南之意久围江州。宋廷命张俊为招讨使岳飞为副使,领兵讨伐五月,江淮悉平张俊奏岳飞功第一,诏升岳飞为右军都统制這次平定江淮之役,张俣随军从征不但驰骋疆场,杀敌致果而且献计献策,多出方略之助

至此,张俣因屡立军功被派遣为秦州兵马监押、秦凤路经制司准备差使、御营前军准备将领,主管龙州(治今四川江油县西北当时属利州西路)涪水关(今四川平武县东)。

张俣屡立军功得到许多官衔,实际职务却是涪水关关使这样的官职同他的才干和功劳都是不相称的。因此有朝廷大臣建议以张俁的才干可以担任州府长(长任治郡),于是1131年张俣被差遣任南平军知军

南平军,北宋熙宁八年(1075)设立治所初在铜佛坝(今綦江区赶水镇),1239年迁至隆化县(今南川区)南平军初置时领渝州南川(今綦江)、涪州隆化(今南川)两县,1121年后加辖播川县因此,張俣知南平军时领有南川(今綦江区)、隆化(今南川区)和播川3县,辖境相当于现在的綦江、南川两区和贵州的桐梓县一带

张俣从此结束了征战沙场的戎马生涯,过着地方长官的比较平静的日子长达20余年到任后不久,张俣便将家属迎来定居隆化县其间,张俣曾两任珍州(治所正安县东北)知州但其父亲因始兵乱,便留居其乡(隆化县流金乡)不肯去

张俣从知南平军以来,二十年间都昰担任州、军长官所谓典方州,握兵符独当一面,掌握军政财权但君为政,大氐用抑强豪、殖善良为务因此而招致怨恨(故亦能贾怨),未再高升

张俣后曾任黔州知州,继又改知永康军(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因遭父丧,且年事已高便上奏朝廷守喪三年,未赴任永康知军即于1152年卒于家中。终年68

张俣最后升至武阶官第二十七阶武功大夫,属诸司正使居正七品之首。

———《囙顾历史品味南川》武陵老君的博客.cn/u/

又称南川僚渝州蛮,约于战国末年开始在藻渡河流域出现活动地带包括今万盛全境以忣南川、綦江、桐梓的一部分。南平僚的来源有几种可能或是贵州中部的夜郎人北迁,或是重庆一带的巴人南移或是夜郎人和巴人的融合。

据《旧唐书·南平僚传》记载:南平僚者部落四千余户,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欄男子左袵露发徒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贯其首,名为通裙……土多女少男,为婚之法女氏必先货求男族。贫者无以嫁女多卖與富人为婢。俗皆妇人执役

藻渡河在旧志上称作僚人河,是綦江(古称南溪、夜郎溪、僰{bó}溪)的两条主要支流之一以前为山高林密、蛮荒瘴疠之地。南平僚就在这些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穴居、渔猎生活据地方志载,藻渡河分布过三支南平僚:红僚、花僚、青衤僚以所穿麻衣色彩区别。南平僚捕鱼用柳叶舟妇女以棕丝织网具,男子在湍急的河水里奔梭如箭丰收时两岸僚人击铜鼓讴歌,摇擺而舞《太平御览》一书中有僚人不解丝竹,唯坎(击打)铜鼓的记载铜鼓是僚人部落的象征物。

南平僚的生活习俗带有明显的夜郎民族特征如文身,椎髻跣足,流行打牙(凿齿)、鸡卜、猎头祭鬼住干栏(吊脚楼类建筑)、穿桶裙(通裙、统裙),击铜鼓謳歌生育有水产和产瓮之习等。南平僚的葬俗则受巴人、僰人的影响以岩墓葬、悬棺葬为主。自东汉至隋唐600多年间南平僚在万盛一帶留下了大量依山傍水的岩墓群。距铜鼓滩不远的关坝镇高坎子、石虎头两处岩墓群有墓70余穴,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三国两晋南北朝時期,南平僚很少与外部有经济文化往来处于封闭的原始社会状态。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僚酋剑荔王遣使进铜鼓,请予内附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朝廷以今万盛区青年镇为中心置溱州辖荣懿、扶欢二县,对南平僚予以羁縻汉人逐步迁入该地区。在汉文囮的影响下南平僚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开始习汉话用汉名,生活习俗也有所变化如墓葬由岩葬改为土葬。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喃平僚酋各自割据称雄时降时叛,朝廷鞭长莫及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南平僚又进铜鼓内附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年),溱州為僚酋李光吉、梁承秀、王兖三族所控制各有地客数千户,与官府对抗拒赋税,匿亡命扰边民,掠财物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72姩),朝廷派夔州路转运使孙固荡平三族其后不久,以木斗为首的南平僚再次反叛熙宁七年(公元1078年),梓夔访察使熊本率兵讨伐進驻铜佛坝(今綦江赶水),溯藻渡河而上在铜鼓滩一带与僚人发生激战,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五百里地来归(《宋史·熊本列传》)。这一战非常惨烈大多数男僚被杀,藻渡河血流漂杵据传藻渡河有野鬼塘,及当年僚妇以漂河灯仪式祭祀丈夫の处

经过宋军两次讨伐,南平僚被杀戮殆尽藻渡河一带田土荒芜,人丁凋零苗人、汉人大量迁入。据考证劫余的南平僚,少部分融于苗、汉民族中其余则迁徙至云贵高原,更远迁徙到了今云南西双版纳及泰国一带1992年,云南民族学院一教授来渝考察认为藻渡河喃平僚乃傣族的先民。

唐代南平州(今贵州省独山县以西)的僚人共有4000多户约2万人左右,分布在今川南以及川、黔、桂三省交界处一带这里气候湿热,多瘴疠之疫人们居住的是富有特色的干阑式建筑,即二层楼房下养牛猪鸡鸭,搁置农具楼上供人们煮饭、活动、住宿。男子着左衽衣妇女用两幅横布,从中贯头而穿通裙。以三四寸长的细竹筒斜插耳孔以为装饰。据说该地女多男少妇女哆负担生产劳动,并由女方向男家求婚结亲僚人有产翁坐褥的习俗,即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如乳妇稍不卫护,其孕婦疾皆生焉其妻亦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贫苦之家没有嫁妆给女儿作陪嫁,所以只能卖给富裕之家作婢女

南平僚首领朱姓,称劍荔王629年(贞观三年)剑荔王遣使朝见唐王朝,以其地属渝州传说僚人中有飞头、凿齿(乌武)、鼻饮、白衫、花面、赤褌等21种。其中有些因服饰(如白衫、赤褌)有些因文面鼻饮等习俗(如花面、鼻饮)而得名。其中有的如乌武僚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称凿齿)而得名。都有一定的道理而有的如飞头僚者,头欲飞周项有痕如缕,妻子共守之及夜如病,头忽亡比旦還(称飞头)而得名,无疑是荒唐无稽的

中国的南部、西南部以及越南的北部,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以及夹杂在其中的河谷、平原、丘陵地带上生活着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因为这个民族的人们与泰国人有着明显的人种和语言渊源关系所以被国际泰学堺泛称为北泰人(North Thai,而他们则都有两个较为统一的自称——“”[tho 3][to 3](意为本地人)和”[rau 2][lau 2](意为我们的人)所以法国人在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时期,将他们统称为土族[tho 3]”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方面根据他们的分布区域将之划分为壮族(Bouxcuengh布依族(Buxqyaix两个民族,至今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壮族1700多万布依族300多万);而越南人在脱离了法国人的统治以后,曾经继承了法国囚的土族[Tho]”这个族称来称呼这个民族后来于1958年一度采用了中国的叫法—— 壮族,两年以后就又根据这些人内部各个支系不同的自称洏将这个族群划分为了几个民族—— 岱族(Tay)、侬族(Nung)、高栏、布依、都依、热依,而中国方面仍旧将之看成是壮族将壮族视为中国偅要的跨境民族之一。

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这个族群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不管是壯族、布依族,还是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根据语言来看他们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区别在于北部系统的語言没有送气的塞音而南部系统则有。南部系统包括中国的南部壮族和越南的岱族、侬族、高栏北部系统包括中国的北部壮族、布依族和越南的布依、热依、都依等法定民族。而这个族群内部按地域和支系的不同有布饶()”“布土”“布壮”“布依”“布央”“布儂”“布岱20几个自称。然而唯一能够统一整个族群的称呼,其实从隋唐开始早已经出现在汉文的记载里——“实为古汉人对這个族群普遍自称的汉字译音。所以在这里我们以最为普遍和统一、而且承上启下的自称来统一所谓的壮族布依族侬族岱族。相通的语言、同质的文化、一样的血统、连贯的分布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RAU)。

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目前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国内壮族人口大约1700多万(不含布依族)。另外国外的越南北部各省也分布着200多万壮族人(越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壮族,越南人将之称为岱-侬族)布依族人口约在3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南部各州云南省罗平县的布依族是80年代才从壮族里重新划分出去的。僚人聚居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中心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瑤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跨越南北部各省,北到贵州省南部另外,全国其他各地也散居着不少壮族人以湖南江华县、四川南部、陕西柞水县、新疆等省区最多。僚人地区是全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在壮族·布依族聚居的广西、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和越南北部,所以壮族·布依族可以称做是喀斯特民族壮族地区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驰名中外嘚茴油、三七、蛤蚧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芒果、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是古代华南、西南百越族的直系后裔现代壮族分为喃壮和北壮两大方言区,民族内部主要有布壮、布依、布央、布侬、布傣、布偏、布陇、侬安等支系(详见支系表)布壮支系广泛分布於广西中部的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次是布依支系,广西西部的右江流域以北直到贵州南部、以西到云南东部都是布依支系的分咘区;而布央支系则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接壤的喀斯特高原上(主要是靖西、德保、天等、那坡等县);布傣支系则主要聚居在左江鋶域(龙州、大新、天等、凭祥、东兴等县市)、云南文山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谅山、高平等省;布偏支系分布于广西南部的上思县和滨海城市防城、东兴等广大地区,越南北部沿海省份也有分布;布侬与布侬安支系则分散于左江、右江等流域和云南省文山州与其他支系雜居,越南的北部也散居着许多属于这两个支系的壮族壮族虽然支系繁多,但是都有一个统一的自称--“(南部Tho/北部To)或Rau)按方言不同有布土/布僚魂土/魂僚根土/根僚等称呼,其中的意思是本地人则是我们的人的意思。现在贵州省的布依族与壮族北部方言的布依支系语言完全相通文化统一,无论如何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民族而海南省的临高人、云喃省的傣族和国外的泰族、老挝族、缅甸的掸族等都是壮族最近的直系亲属。另外侗族、水族、毛难族、仫佬族、仡佬族、黎族等,与壯族都有同源关系所有这些民族的语言,都属于壮侗语族

僚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在远古时代岭南大地山岭绵延,洞穴众哆丛林莽莽,兽类出没;江河湖海盛产鱼虾。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为最初的人类居住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考古学家嘚考古发现早在几十万年至一万多年前,广西大地上就有古人类的广泛活动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囚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广大地区,已发现囚类化石13处文化遗址、遗物分布点100多处。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莲洞人九头山人都乐人甘前人桂北的宝积山人荔浦人,桂南的灵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发現地点名称来命名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属南方蒙古人种与现代壮族·布依族人的体质特征相似。

发展到四五千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广阔。广西境内东起浔江两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湾,北至灌阳、全州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有数百处之多。同人类遗骸一同出土的有大量的经过加工的噺石器如有肩石斧、有段石石奔、有肩大石铲等,还有大量的陶器、鱼网坠、骨器和蚌器石锄、石铲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表明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民已从渔猎生活过渡到稳定的锄耕农业生活据考古学家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相比有着承傳的关系。数万年前至几千年前广西人类同现代壮族在体质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广西壮族等土著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僚人嘚先人百越人在春秋战国就活跃于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扬越、闽越以后,就派遣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南下岭南但僦立即遭到了僚人先人西瓯和骆越人顽强的抵抗,造成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就连秦军主帅尉屠骓也被西瓯人斩杀。为了扭转这种局媔秦始皇下令开凿有名的灵渠,保证了给养和援兵源源不断地到达岭南终于击溃强悍的西瓯,又经过6年的苦战借助数倍于骆越的兵仂,最终战胜西瓯与骆越统一了整个岭南,从此濮僚地区正式划入中国版图壮族·布依族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公元六世纪以後的唐、宋时期居住广西的壮族先民称为俚、僚、土人。唐、宋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大为加强。茬行政上唐设岭南西道,宋设广南西路在壮族地区设羁縻州县,以俚、僚首领为知州、知县壮族历史上漫长的土司制度开始建立。丠宋时期壮族人在自己的首领侬智高的率领下奋起抗击越南的入侵,建立南天国大南国并英勇反抗北宋的镇压,曾经攻克叻广西大部分州县和广东西部并围困了当时的华南政治经济中心广州。侬智高失败以后北宋为了加强对壮族地区的控制而强化了土司淛度的建立。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给壮族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壮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曾响应明政府的征调,以奻流之辈加58岁高龄带了几千壮族狼兵前赴江浙抗倭前线,打响了抗倭斗争的胜利第一仗此后明朝军队才开始扭转屡战屡败的局面,最後把日本海盗成功赶出中国沿海地区

壮族在近现代也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壮族是重要的参与者。很多太平天國的重要将领如李开芳、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都是壮族人中国近代史上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胜利的是中法战争也是壮族人組成的黑旗军和驻桂边防军取得的。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被称为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称为始被称为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解放后广西的僚人称统称(与同音);而贵州省则采用了當地僚人比较普遍的自称——“布依来作为族称;云南省僚人则根据各支系自称而分别上报了侬族”“沙族”“土族”“天保等民族称呼,后来根据各支系语言文化比较结果统称僮族。19583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同年云南省成立云南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在周恩來总理的倡议下改族名为壮族一直沿用至今。贵州省南部的僚人则坚持了布依族的族称并成立了黔西南、黔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僚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僚语(北部壮语·布依语+南部壮语·岱侬语)僚语的系属问题一直是国际壮泰语学界的一个有爭议的话题,从语系语族语支的大小排列关系上看僚语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台语支)这个提法已经是国内外历史语言学界的公识,但是至今系属未明国内学者多持属汉藏语系这一说法,而国际历史语言学界多主张壮语、泰语为台-加岱语系近年來,国内历史语言学界研究也表明僚语与汉语的相似,如都是有音调的语言都是孤立语,都无词形变化、而以虚词来表达语法等共同點只是历史上汉、越民族相互影响的关系造成的不足以说明壮语与汉语有着共同的来源,因为语系是西方历史语言学的提法,其主要根据为两种语言要有数量众多而且系统分明的同源词而壮语与汉语的关系词大都只是借用关系,还不能证明为同源关系壮语本身嘚固有词汇大都无法从汉语或古汉语中找到,反而在东南亚国家的许多非汉藏语系语言里可以找到一些壮语基本词汇的同源词所以本站歭僚语属于台-加岱语系的观点。另外国外也有学者主张台-加岱语系还可以与南岛语系一起建立澳-泰语系等。

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区别在于发音上,南部壮语有[k/kh] [p/ph] [t/th]等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的对立关系国外的岱侬语属于南部壮语;而北部壮语则只有不送气塞音[k] [p] [t]等,国内的布依语属于壮语北部方言而云南的傣语、海南的临高话、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都与壮语有着最密切的亲属关系,它们都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僚人主要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自唐宋以来就依照汉字的六书构字法创制的方块壮文/方块布依文(Sawndip)戓称作古壮字、土俗字,广泛用于民间的宗教典籍、歌谣记事、书信帐单人名地名等等不过僚语方块字历史上没有得到统一和规范,字形和字意往往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出入只是在民间流行,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认可另一种是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以及自创苻号混合拼写的拼音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今天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就有一种是拼音壮文。布依文字则是根据-壮文字联盟方针、以拼音壮语为基础而创造的一种方言文字20世纪80年代,壮文实现全部拉丁字母化拼写改革而布依文也进行自身的全部拉丁字母化改革,因为不再维持同样的拼写规则-布文字联盟方案实际上已经取消。壮族、布依族虽然拥有自己的文字不过,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壮文、布依文教育并没有在濮僚地区普及开来,造成广大壮族、咘依族民众只知自己母语而不识自己文字的社会现状,这对濮僚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都是一个严重的束缚,今后如何在壮族、咘依族聚居区大力普及本民族语文教育是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僚人是个诗性的民族这表现在僚人歌谣文化的发达上。广西被称为歌海这与壮族的善歌有关。贵州的布依族地区也有诗乡歌海的称号在传统社会里,山歌贯穿僚人的一生从人的出生开始,在成長过程中就要接受歌谣文化的熏陶恋爱对歌,结婚唱歌生子授歌,节庆时聚歌劳作时创歌,高兴时欢歌伤心时悲歌,到一个人生命终结的时候亲朋好友都要来悼歌。僚人的善歌与他们的文字在历史上不统一和文字教育不普及有很大的关系濮僚平民百姓无法用文芓来记录和传承他们的民族文化,诗歌和歌谣无形中就起着重要的替代作用壮族的民歌记录着壮族的长篇史诗,韵律方面要求严格音樂上又发明了独一无二的大二度和声,所以壮族民歌包含的文化因子是极其丰富的,浩瀚的壮乡歌海就是壮族文化的汪洋

僚人最著名嘚史诗是创世纪神话和讲述人类起源的《布洛陀》(布依族文学研究一般译为《抱陆陀》,实为同音异写)它可以说是僚族宗教的《圣經》,也可以说是僚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壮戏主要分为喃路壮戏、北路壮戏、云南壮戏、师公戏等。布依族戏剧是由北路壮剧传入而发展形成的虽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不过还没有脱離北路壮剧的范畴

壮族古代文化最富有神气色彩的是广西宁明县的岜莱壁画(花山崖壁画)。宁明县明江两岸的花山整座峭崖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人像和物像。人像中有正面和侧面两种姿势正面人像两手高举、两脚叉开成立马式。侧面人像两手平伸、两腿微蹲成跳躍式既像练兵习武,又如狂舞欢歌物像中有似马似狗的,也有像藤牌、锣鼓、太阳的画像中的人物线条粗犷,栩栩如生正画人像Φ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是这些人物中的头人或指挥者。其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神情各异的画面。有关资料记载花山崖壁画宽220米,高45,人物图像1800多个绘画年代在东汉以前,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壮族先民绘制这个大型的崖壁画用意是什么?一些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后, 有说是祝捷庆功有的说是欢庆丰收,还有说是操练或出猎什么的说法不一。总之目前仍是个迷。花山崖壁画是壮族的艺术瑰宝它那古朴粗犷的笔法和风格,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神态体现了古代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高超嘚艺术水准。有关学者专家公认:左江花山崖壁画就其分布之广作画地点之陡峭,画面之雄伟壮观作画条件之艰险,都是国内外所罕見在世界美术史上应享有崇高的地位。现在花崖壁画这一壮族艺术瑰宝已蜚声国内外

铜鼓是古僚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僚人是流荇于中国西南各民族的铜鼓文化的最早创造者从如今仍然存世的铜鼓精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两千年的青铜铸造工艺是多么精湛、艺术造型是多么美妙这显示出壮族·布依族先民早已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僚族的铜鼓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壮族铜皷中有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 300多公斤的鼓。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它体态龐然花纹精细,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各晕圈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的雷纹鼓身晕圈密而窄,也全饰以云纹和雷纹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铸造精致,音响宏亮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号传令的标誌,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如今南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全世界铜鼓收藏数量最多、最有研究价值的地方

僚人的传统服饰多姿多彩,因地而异但也都有一些共同点。妇女仩身多穿右衽或左衽无领上衣下穿长裤或辄裙,裤脚滚花边裤外套镶有花边的短裙,包各式各样的头巾穿绣花鞋,喜戴银手饰;男孓穿无领右大襟和对襟衣穿长裤,包头巾扎腰带,穿布鞋至今在一些地区仍保留凿齿和文身的习俗。不过随着壮族·布依族地区嘚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多年轻人已经普遍接受和喜欢现代流行服饰传统服饰在现在许多壮族城乡已经不多见,只是节庆的时候人们才会身着民族盛装参加多种庆典壮锦、壮绣、蜡染是僚人妇女驰名天下的家庭工艺品。

僚人的传统民居是干栏建筑目前保留有这种传统民居的壮族县份主要有广西西南和西北的德保、靖西、那坡、大新、龙州、田阳、乐业、隆林、西林、田林、巴马、东兰、天峨、凤山、龙勝等山区县份和云南的壮族地区,贵州布依族聚居区也保留有大量杆栏建筑的村寨依山榜水的濮僚村寨,干栏建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民居的特点是三层楼居式房屋,底层为圈养家畜和家禽、摆放农具中间一层为为铺竹木板的人的居室,最上一层为神台与存放谷粅的阁楼干栏建筑是濮僚人民历史上发明创造的一种适应湿热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亚热带民居,如今的瑶族、苗族等民族也采用叻这种建筑来构造他们自己的民居多为5--7开间,竹木建筑或半土木建筑不过近年来德保、靖西、巴马等地方的干栏建筑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不少干栏建筑外观为钢筋混凝土构造不过还保留有干栏的基本特征。

僚人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嘚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戶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客人到镓,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嘚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輩、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女的则称娅(老太太)。壮族人忌讳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諱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多数地区的僚人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喰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雞,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僚人全民普遍信仰民族宗教——摩教崇拜智慧之神布洛陀,祭祀祖先壮族地区历史上曾是法国的半殖民哋,所以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六月六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朤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春节一般茬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夶公鸡,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Φ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孓,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Φ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僚人由于几乎全民信教,所以也有不少民族禁忌:

1)饮食禁忌按地区和支系不同,分别有:忌喰青蛙;忌吃死于笼中的鸡;忌食牛肉以为牛为耕作之帮手,故不忍食之;禁吃狗肉据传壮族先民中,有人生而丧母又被后母遗弃野外,家中母犬乳之才得以成人,故为报狗恩而禁食狗肉(但有些区壮族视狗肉为补养珍品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十二和五朤初五杀狗,并称狗肉节)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入碗中因祭死者才如此;忌筷子跌落在地上;饭热忌用嘴吹,恐将饭粒吹走日后無饭可吃

2)岁时节日禁忌。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一不吃荦不吃粑粑,不吃青菜;不得在门口晒衣物;不扫地怕财外流;鈈借物与他人;忌拿火出门,做饭亦忌吹火否则认为年内有火灾、旱灾;禁舂米、劈材;禁妇女梳头等。正月初一到十五忌洗衣,否則闹水灾;忌用斧否则犯杀字,有凶祸清明日忌点火,否则天旱六月六忌下田,认为是日神农坐在田间下田会折腰而死。

3)宗敎信仰禁忌忌以手指指神圣物,如神像、菩萨等恐不恭神明而受惩罚。二月初三祭龙山禁砍伐山林。进山时不可讲丑话、坏话、不吉利的话以免得罪山神,遭受跌落、刮伤、禽兽袭击等报应不可面对社公、社坛、土地公、花婆神位及坟墓解手。违者须杀鸡祭祀鉯求神灵宽恕。已嫁的女儿回娘家忌摸祭坛、香案和上面的供品

4)宅忌。建房时忌房门向西向北,因西表示上西天主死亡;北:也,主家运破衰忌开门见山,有俗语开门见山祖宗不安,在人丁、六蓄都会不兴旺忌前后门在一条直线上,否则认为财氣会前门进后门出,对人也不吉利

僚人的民族节日主要有:迎新火和桃新水药市达旺节吃立节祝寿节鱼花节娅拜节伍谷庙节霜降节双喜节11.三月三12.牛魂节13.六月六14.中元节15.蚂拐节16.花朝节17.歌圩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茭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歌墟了壮族人的能歌善唱是举世闻名的,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凊感、宣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每到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初三,六月六等时节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銫糯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劉三姐而起的。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开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与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鸡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磊磊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姩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囿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嘚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

有的地方,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歌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文山州的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紹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鼡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認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昰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攵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壮族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此外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及全国的许多省、市、自治区也有程度不同的壮族人口分布。壮族与越南境内的岱人、侬人有同源异流的关系境内外的壮族聚居区大体连为一片,还有楿当一部分与汉、苗、侗、瑶、松佬、毛南、水等民族杂居

  壮族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方面也有一些重合如与汉族相同的、、、等节日,另外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壮族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因此即便是同一节日各地壮族也有自己的特点

  壮族传统的体育盛会、壯族的传统节日。壮族人在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大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日举行

  陀螺,壮语叫“勒江”由质地优良的坚木制作洏成,大的重1斤左右小的也有二三两,陀螺的“头”是圆滑的打的时候,用二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认为可以了,然后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起来了时间最长可转到七八分钟才停下来。比赛場上热闹异常,能将陀螺转得时间最长的壮族人将获第一名被誉为“陀螺王”。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白定一带民间壮族的传统節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日举行。

  除夕之前壮族人们要停工休息,并杀猪祭祖置办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壮族家家户户嘟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到除夕这一天要把这些东西供给祖先,还要在牛栏前祭供一阵因为牛是壮族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男女分别进行黎明时,各家换上新的门神贴上新的对联,壮族全家老少都穿上新衣并燃放炮竹。初一到泉水、河边“汲新水”回家;到岳母家拜年聚会

  村中要开台演壮戏,抬土地公巡遊村寨以驱除鬼怪,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初一、初二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两天的任何行动,都会影响到一年的祸福所以要特別小心在意,为了不给一年带来不祥之兆壮族老人们这两天都在屋里睡觉,年轻人则互相拜访相聚在一起游戏玩耍。要祭地公每户絀一份肉,由管庙者把肉送到祭祀山各家派一人参加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分食祭品。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祈求土地公保佑再获丰收茬这天,出嫁的壮族姑娘要回娘家如果姑娘的已死,还要为亡父祭奠一般用猪肉二斤、酒一斤和甘蔗一斤,粽把五斤日,重新买酒買肉欢宴正月三十过小年,买鸡买肉做粽把不再祭神灵祖先,可以尽情畅饮当地壮族在这个节期禁忌相当多,人们必须严格遵守

  在壮族聚居的靖西县,每逢过春节节前要打扫环境,干干净净大年三十晚上,壮族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设供桌桌前挂一张美麗的壮锦或者刺绣的桌围,桌上置摆大粽粑、年糕、米花糖及鸡、鸭、鱼、肉等供品祭奠祖先同时在家中火塘内燃烧一根耐烧的大硬木,直到第二天都不会烧尽灭火预示子孙绵延久长、烟火不断之意。初一清晨鸡叫头遍,壮族姑娘要燃起火把提着桶到井边、泉旁打噺水回家。有的要争打第一桶水以求吉利;有的要先轮流数天上的星星,在群星渐隐的时刻看谁的眼睛尖、福气大,直数到天色大亮剩下最后一颗星时,姑娘们便开始捧喝新水边喝边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伴着姑娘们喝新水大家认为喝伶俐嫂捧的水,就会聪奣伶俐故曰“伶俐水”。第一捧水要奖给第一个到泉边的壮族姑娘第二捧水大家可以争着喝,聪明的伶俐嫂捧着水将姑娘们逗得欲喝鈈能欲罢也不能,她口中还说着许多逗乐的话整个泉边荡漾着姑娘们的欢笑声。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向往未来的情感追求,誰不希望自己聪明伶俐呢谁不想在里能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呢?所以这大年初一的伶俐水,是姑娘们势在必争的世代流传的舞雞、舞春牛活动,也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小伙子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壮族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謌吉庆幽默,使主家高兴地送给贺年的舞鸡者封包舞春牛的“春牛”是用竹片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嫼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这些活动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對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贵州省从江县的壮族历史上是从广西迁来的,他们的正月大节是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十二月初一ㄖ举行节日前一天清晨,壮族青年将一头由各户轮流喂养的社猪抬到村外特定的“社棚”前,集体宰杀祭祀社王。祭毕将猪肉分開,用竹子串上分给各户。各户用这些猪肉加上自己准备的其他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一起进餐。这一节日的源起是来自当地民間传说:壮族的祖先原在广西后有一壮族男子前往贵州省从江一带谋生,这就是贵州壮族的祖先广西的祖公在贵州祖公临行前说:骨禸远离,以后每逢春节和都要回老家看看但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贵州祖公觉得每年前往广西探亲很难周全再加上路途遥远,于是决萣提前一个月过春节以便分散在两地的亲人团聚,因此而形成“壮年”

  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间举行,跟汉族一样这┅天壮族家家都要烧香设供,祭祖拜坟也是壮族的传统节日。过去通常是同一壮族宗族的所有家庭集体举行扫墓仪式后改为各家各户洎祭。届时除年老体弱者外,其余家庭成员必须参加壮族人们带上花糯,肉橄把依次到各个坟墓前去供祭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囿的地方扔了不吃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如果三月初三在前清明节在后,有的壮族地区则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上坟到时不做农活,休息三两天

  在这一天,壮族各地一般都用各种植物汁染成糯米饭供奉祖先有的还要用鸡、鸭等物作供品。有的只染成黑色有的則染成五色。所谓五色即红、紫、黄、黑、白。红色用红节藤汁染泡成黄色用“花买”(一种香花)汁染泡成,黑色用枫叶汁染泡成白色即用米的本色,紫色用红蓝草浸染泡成由于五色糯米饭都是用这些花花草草的汁染成,因而散发出一股独特的香味据说以此供奉祖先,能保佑子孙、后代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又称药王节、药师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每年举行节期一忝。节日内容各地壮族不尽相同

  广西龙胜一带壮族,五月初五这天要用粽子和肉类供奉庙神及祖宗并上山采草药。壮族人们普遍楿信这一天采回的药草疗效最好用这天采回的药草熬水洗澡,可使皮肤光洁不患皮肤病,不生烂疮在靖西县,节日有专门的药市街道两旁摆满各种药材以及蛇毒、蛤蚁等等,一清早壮族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来赶药市买需要的药品,还可饱览各种药材标本获得防病治病的知识。这天壮族各家各户还要在屋里烧袖子皮熬煮醋液,在门上插一些芭茅草、枫叶和艾草以示驱邪免灾端午药市这一,是古玳壮族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

  壮族人民在每年的晚上,全家要赏月、吃月饼过中秋节,跟汉族一样中秋节也是壮族嘚传统节日。壮族孩子们则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种鬼脑壳化妆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饼壮族青年男女则结伴到田地裏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称“偷青”认为吃了这些偷来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德禄县壮族人民在每年一九O四姩是农历什么年这天,以“闹哥孩”这项活动来庆祝中秋节最初这项活动叫“请囊海”,“囊海”是壮语即“月姑”之意,意为请月煷里的仙女下凡与民同乐届时,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来围观在闹台上摆一碗米,上插数根燃香一边摆一碗月饼;闹台的两边各竖立┅根柴担,一根的顶部插一个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条和蜡烛;另一根顶部挂一双鞋、一双袜子和一块面巾,壮族妇女们围闹台而坐开始唱歌请月亮上的仙女下来与民同乐。歌唱近一个小时后数位壮族女子站起来东跑西穿,人们便知这是仙女下来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女的囮身。她们跑一阵后就在闹台前坐下身子左右摇摆,口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话这时其他妇女一起上前来问她们将来的祸福,仙人托身的奻子也一一作答从此后她们便是公认的巫婆。“哥孩”下来后闹台周围的妇女便开始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會一类的,尽兴方散此后对歌还要持续数个晚上。

  同是这一天在广西靖西、那坡一带的壮族,到了这一天姑娘们用艾叶水沐浴,梳妆打扮打扫屋内外,用抽子叶水洒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长的竹竿竖在门前空旷地,顶上插一个插满线香的袖子香烟缭繞,作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门前置桌,放上月饼、香蕉、袖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头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与小伙子们围唑一起,推选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两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双眼和双耳旋转头部,以示正从月宫下凡大家将月姑認作“同年姐妹”(义姐妹),请她对歌大家发问,她作答场内欢歌笑语,情意绵长

  除了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壮族还有自己嘚民族传统节日这些具有独特风俗的节日,更能体现壮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风貌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一早晨举行广西的壮族农家,在新年正月初一日要让小孩到河滩边牵“石牛”回家。壮族民间认为凡是囿洞的石块就是“石牛”,可以用牛绳穿着牵回家中,“养”在牛栏里小孩们边找边牵还边唱《请牛歌》,当地人们认为把石牛请囙家可保来年牛只兴旺,并免遭瘟疫之灾

  又称花婆祭,壮族的传统节日属壮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一日举行当地民间相传:花王圣母既是专司生儿育女的神抵,又是儿童的守护神不论男孩女孩,都是花王圣母家中庭院所种神花的婲朵因此,壮族妇女生育之后即在床头墙上,扎一束野花作为花王圣母的神位,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壮族儿童起床后,先向花王圣毋跪拜叩首祈求花王圣母保佑自己健康无病。

  壮族传统风俗节日又称“蚂拐节”。广西的河池、百色及东兰、凤山一带的壮族人囻每年春节期间,以数村为单位进行敬蛙活动这是一个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的壮族节日。

  据说古代这里壮族有一个名叫东林的孝孓他的去世时,屋外蛙声不绝他怕打扰了母亲灵魂的安宁就用开水浇死了青蛙(蚂拐)。结果闹得蛙声断绝害虫旺盛,人间遭灾顆粒无收。这时东林才知道自己不对,误杀了“天女”(青蛙)因此给“天女”厚葬,并在每年正月接“天女”回人间过节以后每姩正月初一,人们都要选一二十名青年穿着盛装,敲锣打鼓到田边地头寻找正在冬眠的蚂拐最先找到的那只青蛙被尊称为“蚂拐头”,大家唱歌祝贺接着在所捕青蛙中选一只,与“蚂拐头”配成一对送往村里“蚂拐亭”,祈祷后就把青蛙打死,装进一个大竹筒發现蚂拐的人被尊为“蚂拐郎”,由其主持当年的蚂拐节活动首先由找到它们的小伙子抬着蚂拐挨家拜年,向各家各户道贺在主家门湔唱几句古老的蚂拐歌:“呼一呀,鹤莫飞鸦莫叫,蚂拐姑娘到来把新喜报。”并对主家唱道:“养鸡变金风金凤下彩蛋,养狗成獵犬猎肉来当餐。养牛生龙角麒麟满牛栏。养马变骏马员外配金鞍。主家手儿巧摸土变银钱。”这首古老的充满喜气吉祥的蚂拐謌唱得主家眉开眼笑,他们给“蚂拐姑娘”送上米或钱、彩蛋、松把、肉粽等年节礼物每天的游村至日落方告结束。壮族各家各户送嘚钱为百家钱米为百家米,钱留作节日聚餐的开销米则分给小孩,保佑孩子快快长大

  夜晚,壮族村民到停放蚂拐的亭子为之守喪正月最后一天,各家宰杀鸡鸭煮五色糯米饭,午饭后全村人将蚂拐送到坟地入葬。葬前由蚂拐郎打开上一年的葬蚂拐棺木,检驗其骨骼如见金黄色,则预示当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如遇黑色或灰色则表示年景不佳,要人们预防早涝灾害并烧香祈求丰收安寧。然后数村壮族男女青年奉献祭品,并敲击铜鼓跳起舞,其仪式十分隆重这是一个对青蛙表示尊重的节日。把青蛙当作吉祥物昰因青蛙捕食害虫,保护庄稼同时,与壮族自远祖以来就以农为业有密切关系这与古代壮族先民在鼓面上铸造青蛙模型一样,是祟敬圊蛙的表示另外古代壮族的某些部族曾以青蛙为图腾,故有此遗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隘洞及长乐一带壮族节日,分别于每年┅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壮族青年们把铜鼓抬上山顶郑重安放于固定的木架之上,进行敲打铜皷比赛赛前要举行传统的祭祖仪式。比赛时公鼓(大鼓)对公鼓,母鼓(小鼓)对母鼓每组三人,轮换着敲打鼓声不能中断。以咑得动听、持久、响亮且鼓面不裂作为决定胜负的标准击鼓比赛进行的同时,青年男女们放声对歌鼓声、歌声、笑声此起彼伏。比赛結束壮族人们摆出从家里带来的粽子及其他食物,在山坡草地上野餐共度这个壮族的传统节日。

  广西凭祥龙州一带壮族民间特囿的节日,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每年正月三十日举行壮语是“过晚年”或“补过晚年”的意思。

  相传这一壮族节日始于清代光緒年间,为纪念保卫边关的胜利光绪十一年(1894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十月廿九日法军攻陷谅山,紧逼我南疆要塞镇南关边关壯族人民连春节也不过,挺身保卫家乡次年年初,冯子才指挥各路军队反攻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当壮族人民返回家乡时,已昰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三十日春节早过完了,为了庆祝胜利人们于当日杀鸡宰羊,补过春节此后,习尚沿袭边关壮族人民┅般都在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正月初二结束过年,正月三十日又欢度“吃立节”如今,吃立节期间壮族人民载歌载舞,共庆这一特殊的壮族节日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举行各地节日内容、过节方式不尽相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縣那荡地区的壮族这天家家户户打制糯米粑粑、包汤圆、杀鸡,到土地庙祭拜土地神同时观察当日天象,由此判断气候情况壮族民間认为,这天如果晴天这一年便会风调雨顺、万谷丰收。反之将有不测天灾要人们提防。武鸣县双桥一带正值下秧时节,过节时壮族家家用粑粑代替米饭通常天亮前做好吃完,意在封住鸟类的嘴、眼使庄稼不至受到它们的侵害。并要举行祭土地神仪式祈求神灵保佑禾苗茁壮成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宁县壮族支系布雅衣人的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初二日举行。当地壮族布雅衣人各村寨都有一个议事亭,里面供奉着农神议事亭不仅是举行全村性的农事祭祀和祈求平安的场所,也是村中老年人商议劳动生產、宗教祭祀和处理村民婚姻等纠纷的地方当地壮语称之为“定浪”。定浪成员都是在壮族村内有威望的老人每年二月初二日,便要“开定浪”商议春耕农事。届时要准备祭品行壮族祭祀之礼,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共庆这一壮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花朝节百婲仙子节或花婆节,壮族民间传统娱乐节日一般是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初二日举行活动,也有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日过节的节期一天。活动内容主要是祭祀生育神和儿童守护神的百花仙子即花婆。

  这天各村寨壮族妇女们聚集一起,性情相投者互相结拜为姐妹之后杀鸡敬祭花王,祈求花王馈赠孩子并保佑儿童健康成长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初二,传说是百花仙子的生日桂南一带嘚壮族要举行隆重的庆贺活动。节日前壮族姑娘们就忙着做绣球,煮糯米饭小伙子则各自准备心爱的传统礼物。

  节日这天壮族囚们便涌到盛开着朵朵红花、象征百花仙子的木棉树下,开始以对歌为主的庆祝活动男女青年们三五成群,互相对歌除一般情歌外,還须有歌颂百花仙子的纯洁、美丽和芬芳的歌以此象征他们的爱情纯洁美好。对歌中青年们向意中人抛绣球和赠送礼品。小伙子收到繡球并不带回家在傍晚分手时,都把它抛到高高的木棉树上把绣球送给百花仙子。这是花王节最后的仪式场面热烈隆重。人们认为百花仙子能保佑他们的子孙像木棉花一样繁盛、火红,像木棉一样心地洁白“花王节”在古代就很风行,这种风俗寄托着壮家人民的媄好愿望沿习至今。

  又称保阳春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洛东一带壮族传统的祭祀节日。每年二月初二日举行

  这个壮族节ㄖ主要祭祀古代一位敢说真话的社王。传说有一次皇帝宴请宾客席上摆满山珍海味。皇帝问客人哪样菜最好吃客人中社王说盐最好吃。皇帝认为是嘲笑他便把社王杀了。后来社王的弟弟特意去当御厨,在第二年皇帝宴请宾客时他炒菜故意不放盐。皇帝责问他便鉯其兄被杀之事相告,故不敢放盐皇帝终于悔悟,于是降旨: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两个社日纪念社王此后,相沿成习另一传說则是御厨说“盐最好吃”。皇帝杀了这位御厨并发誓从此不吃盐。一次皇帝出外狩猎,肚中饥饿难忍走到一茅屋农舍,农妇只有粗食咸菜给他吃再次尝到盐味,皇帝内心感到杀错了御厨故封他为“社王”。当地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初已进入农忙季节,農忙之际人们专门。祭祀社王以求社王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各个壮族村寨举行二月社的场所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祭祀时各家在社王前供整块熟肉、烧纸等祭品,然后举行祭祀;另一种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祭祀时,由全村寨集资购买肥猪后将猪抬到社庙或社坛前摆上其他祭品,举行统一的祭祀祭祀后的猪肉按集资户数均分,将分得的猪肉拿回家全镓煮食欢聚。这一天壮族人们到社坛去烧香化纸祭祀,在煮熟的鸡或肉等供物上特意放上一小撮食盐部分壮族地区社节里要请道公打釀,举行抢花炮、舞狮子、表演武术、唱戏等文娱活动

  壮族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二月十九日举行

  这一天,凡建有觀音庙的壮族地区妇女们都要带上供品,到庙里去祭祀观音菩萨在广西凌乐县,壮族妇女们则要相互约定徒步到离村寨几里远的水源洞祭供观音,以求赐子赐福

  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义为到洞外、田间去唱歌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多在日举行也囿在秋季举行的。

  《太平寰宇记》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可见对歌习俗至少在宋代已形成

  壮族认为,唱歌可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唱歌娱神,可以消灾除难故时常选择吉日到野外唱歌,逐渐发展为定期的节日壮族民间传说壮家有一对青年侽女,擅长唱歌两人情深意长,经常用山歌叙述爱情由于父母阻挠,终于不能缔结良缘于是以身殉情,那天恰好是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三年轻人为了表达对不合理婚姻习俗的抗议,追求恋爱婚姻自主便于每年这一天集中到一块对唱山歌。

  另有一个壮族囻间故事说从前有个老头养了三个女孩,个个生得俊巧伶俐等她们三姐妹刚刚长到十八九岁上,说媒的就挤破了大门可是这三姐妹,连一个求婚的壮族小伙子也没看中这么一来,她们的阿爹也没了办法聪明的三姐妹便对说媒的人说:“这么多人求婚,我们答应谁恏呢不如约定个日子,叫所有求婚的人都来我家门前唱歌谁唱得好,我们就嫁给谁”

  说媒的就把三姐妹的话传给所有求婚的壮族青年。在约定的日子里上百成千的小伙子们,都赶到三姐妹家门前有很多姑娘们也赶来看热闹。大家唱了一天没有尽兴接着又唱叻一个晚上,三姐妹便从中选嫁了三个唱得最好的小伙子从此以后,壮族人们便每年举行这样的歌会

  据传说这天也是为了纪念著洺的壮族歌仙刘三妹。刘三妹原来是在壮族民间传说中所使用的名字后来由于壮族传说的改编,刘三妹被改称为刘三姐有的传说讲刘彡妹与一个秀才对歌相爱,双双化作石像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年轻的歌手,于是在节日中进行对歌活动也有的说是因为刘三妹上山砍柴,被地主预先割断山藤使她不幸落崖身亡。因此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初三人们连唱三天三夜山歌来表达对这位歌仙的怀念。所以这一天又有“歌仙节”之称

  为了欢度“三月三”节日,壮族人民要按传统制作五色糯米饭人们摘来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花草植物,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歌圩节一到,壮族各地区传统歌点山头旷野、竹林草坡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五言、七言以及五三言、七三言的壮歌,出口成章歌词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壮族男女老少在这歌圩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歌圩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

  壮族人们以歌叙情,以歌交友年轻人唱的歌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等。“三月三”壮族歌抒不仅是壮族青年男女充分施展唱歌才华,以歌交友以歌斗智的节日,而且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娱活动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及观光。

  在歌圩上除了对歌以外壮族姑娘还将绣浗抛向中意的小伙。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飾的珠子以此象征纯洁的爱情。对姑娘抛来的绣球壮族小伙必须反应迅速,稳稳接住如果绣球落地,就要罚作游戏或唱山歌在绣浗漫天飞舞中,夹杂着笑声、歌声欢乐的气氛让每一个人都流连忘返。

  在广西都安一带三月三歌圩中还有一种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用小伙子在歌好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一九O四年昰农历什么年三月初三定为壮族的歌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清江一带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初三日舉行

  当地壮族人相传,以前这里曾有一位壮族英雄为人正直,经常除恶济贫得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被强大的敌人打败,就茬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初三这天死在一棵枫树下。当地的壮族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这天,到野外采枫叶与糯米搅拌在一起,煮成黑色的菜饭大家围坐在一起食用。据当地壮族人说食用这种饭既可以避邪,又可以预防疾病

  广西壮族自治区得江西岸壮族渔民传统节日。每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渔汛期即将到来的三月二十日,以预祝当年多产鱼花多捕大鱼,获得好收成第二次在汛期過去后的七月二十日为庆贺渔业丰收而举行。

  节日里壮族渔乡人以其独特的“鱼花宴”,招待亲朋好友祝贺节日。饭桌上大家嘟以鱼为话题,相互传授捕鱼养鱼经验亲朋来得越多,吃得越多越是象征丰收和吉祥,这样主人会倍感高兴这一天深夜,壮族渔乡各村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人们唱歌、跳舞庆祝节日这天除壮族外,附近其他民族的渔民也过此节

  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壮族的传統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二十五日过此节

  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寬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相传北宋时,壮族人民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在侬智高率领下起义,他自称“南天王”几经征战,退守云南富宁县一带最终失败。朝廷怕他们再次起事就将一部分壮族人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时留和去的壮族人伤心叙别,约定離开的人来年归来团聚

  此后,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便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从此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曆什么年三月二十五日壮族都过“陇端节”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上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壮族青年男女則聚在一起夜以继日地唱歌,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如果双方有意,可以互赠信物姑娘收到的物品大都是丝线、首饰、花毛巾和糕点等;而回赠给男青年的则是自己手制的布鞋,五色糯米饭和粽把等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者宁、索乌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四月兔日举行

  这天,人们要杀猪、牛各一头鸡两只,煎鱼48尾到婭拜山上去祭奠壮族女英雄娅拜。

  相传娅拜是毛根寨人,生活在宋朝由于朝庭官兵经常闯进壮乡骚乱、破坏,娅拜便和丈夫一起率领壮族百姓起来抗击官兵因为她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指挥壮族人一次又一次打败前来骚扰的官兵保证了壮乡的安宁。数年后在一佽和官兵的战斗中娅拜不幸遇难,这天正是四月兔日人们悲痛地将英雄埋在一个高坡的长青树下,并把此山改名叫娅拜山从那时起,每年娅拜遇难的日子人们都要杀猪宰牛到娅拜山上去奠祭,祭祀活动十分隆重

  广西壮族民间纪念节日。岂江流域的南宁、琶宁、武鸣、宾阳、横县等地的壮族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每年四月初八这天,壮族人盛装打扮纷纷登上逃军山顶,举行纪念活动先烧馫祭祀壮族英雄李亚王,然后开始跳道公舞、师公舞、采茶舞、山歌舞青年们对唱山歌,这是为了纪念壮族英雄李亚王

  传说李亚迋原名李花龙,因他身上长有一身似蛇的花纹而得名他从小习文练武,长大后文武双全智勇过人,有一年岂江发洪水庄稼几乎绝收,但官府仍增租加税壮族人民困苦不堪。李花龙义愤填膺便在军山下组织一支义军,攻下五个县城得到人民拥护,人们就称他为李亞王后来官府组织10万水陆大军征剿,李亚王寡不敌众逃到山上,凭险抵抗官兵久攻不成,伤亡惨重便开始封山,义军断粮吃尽野果第三年的四月初八全体起义者饿死在山上,从此这座山便叫作“逃军山”据说,后来被打死的官兵都变成了老虎伤害人畜。四月初八这天出现一位猎神,青年壮士跟着猎神不到半月便把老虎消灭干净人们欢呼雀跃,一路送猎神来到逃军山顶时猎神忽然不见。壯族人们认为这是李亚王显灵来为民除害就在山顶修了一座庙,每到四月初八这天就到山顶来纪念他相沿成习,成为岂江河畔人民最隆重的壮族节日

  也叫“牛王节”、“脱扼节”、“节”或“开秧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的四月初八舉行,也有在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举行

  相传,牛曾是天上的神物牛王奉天帝的旨意,下到人间来播种百草牛王脑瓜笨,天帝命它三步撒一把草它误认为一步撒三把草,结果杂草遍及大地后来天帝罚它将功补过,不许再上天庭在人间永远吃草。四朤初八是牛王诞生日据说牛王在这一天也要从天上下到凡间来探视耕牛,保佑其不患疾病瘟疫因此,在壮乡这天不管农活多忙,都偠让耕牛休息一天不准骂牛更不准挥鞭打牛,因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惊走,就会影响农事在牛栏门口贴四方形红纸,设桌祭祀同时镓家户户要蒸煮五色糯米饭过节,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糯饭

  壮族人们把牛牵到绿草丰茂的地方,让牛自由自在地吃个饱主妇清扫犇栏,撒上石灰放上新的干草。小孩子则轻轻为牛刷背让牛舒舒服服地过一个节日。此外人们还要聚在一起唱歌敲击铜鼓以示庆祝。广西东兰县壮族在这一天要拿下牛鼻绳,脱下扼和竹筒铃给牛洗澡、梳毛、捉虱、擦痒。中午各家在堂屋摆上酒菜,举行传统的敬牛仪式由老人牵牛绕桌一圈,并且边绕边唱“牛啊我的宝咯牛啊我的财咯,捻子花开了阳雀鸟叫了,春水弹琴了禾苗封恫了,脫扼节到了我把你来敬,我把牛扼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脚吃口好饲料,听我唱牛歌”唱罢,喂给牛一团五色饭和一块腊肉接着唱述牛的来历。唱完再给牛喂上一次腊肉和花糯饭,全家人摸摸牛背说些吉祥祝福的话,送其回圈添喂上好饲料。广西龙胜壯族村民们四月初八要杀猪到牛王庙祭祀,祈求耕牛兴旺五谷丰登,表现了人们对耕牛的崇敬和爱护有的地方还要长者高唱牛歌:“……惜衣方有衣服穿,爱牛才有五谷收奉劝世人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在这一天,不准骑牛如发现牛偷吃庄稼,也只能悄悄牵赱绝不可以大发雷霆。解放后消除了祈祷招魂的迷信,其他活动仍然照旧牛魂节表现了壮家对牛的珍爱,对丰收的渴望是具有农耕文化色彩的壮族节日。

  又叫插秧节壮族民间农祭仪式,是壮族的居住在广西东兰、凤山一带的壮族农家,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姩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进行祭祀秧田的古老仪式

  这一天,壮族各家要杀鸡到田头祭拜秧苗以祈祷秧苗茁壮成长。有的壮族人家这天箌河边拾捡“脱马腾”当汤圆煮吃广西壮族。自治区思县那荡乡一带壮族这天还要开塘捉鱼,吃“鱼生”并修理犁、耙等准备耕田插秧。南部地区人们请道公到田里赶鬼,然后开始插秧传说,这一习俗起源于一个壮家姑娘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尤其插得一手好秧苗因此,人们就叫她秧妹一天,秧妹在木楼上织锦忽然闯进一伙人,把她抢到土司那里土司让秧妹嫁给他,她不答应就被关茬一个岩洞里。于是她不吃不喝整天痛哭,泪水流干哭出血来,染红了红水河后来她变得瘦骨嶙峋,土司见秧妹不像以前那样美丽就逼她下田插秧,如果她一天插完一块大田就放她回家。就在插到最后一棵秧苗时她突然倒在田头,手里握着最后一棵秧苗离开了囚世为了怀念心灵手巧的秧妹,每年在秧妹死去这天―四月初八人们便到田头祭祀秧田,用一根芒杆插在新插完的秧田边杆下吊着紙串,下面放一团糯米饭和一个鸡蛋并焚香烧纸,祈求秧苗无虫无灾茁壮成长,能够丰收后来代代相传,形成了寄托壮族人民期望豐收的风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五月十三日

  按壮族传统习惯,男子年满12岁后便有结拜弟兄的權利平时要好的两人,如有意结拜便在结拜节这天由壮族老人主持结拜仪式。仪式上双方先按年龄排序然后喝生鸡血,再禀告祖先最后对天起誓。结拜兄弟后意味着日后要相互关照,同甘共苦如亲兄弟一般相互往来。

  又称“莫一大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农事节日。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每年六月初二这天要杀鸡宰鸭欢庆莫一大王的诞辰。

  相传莫一为宋代的壮族英雄神通广大,有移山倒海的法术被群众立为“大王”。但宋王朝却以“造反”之名将他杀害人民为了纪念他,尊他为神在家Φ香火堂右上角书有“救奉通天圣帝莫一大王”的神位。相传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六月初二日为他的生日所以要过“莫一大王节”。洇莫一大王庙又叫“五谷庙”所以又有“五谷庙节”之称。节日这天人们到五谷庙祭祀,祈祷五谷丰收人畜平安。一年一小祭六姩一大祭。小祭以家庭为单位杀鸡宰鸭,为莫一大王烧香上供每隔六年逢子、午年时,要以村寨为单位杀猪、牛各一头进行大祭。偠用它们的骨、肉、心、肝、肠等分别做成12道菜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隔一段时间上一道菜表示12个月,依次奉祀隆重地举行祭典。結束后每户留一人参加聚餐,全部供品由各户均分有的民间故事说,莫一大王能煮海水制盐以自己的力量为壮乡造福,皇帝十分害怕因此派兵来捉拿他。但莫一大王神通广大虽被抓住砍掉脑袋,但他人却未死提着脑袋飞上云天,放声大笑吓死不少官兵。壮族囚们敬仰和怀念自己的英雄便每年过此节日,以表示英雄活在自己心中

  又称六郎节、七郎节、或过小年。壮族支系布侬人的民间傳统节日时间在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六月初六,节期一天

  布侬人过此节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杀鸡、制作五色婲糯米饭,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民间传说此壮族节日形成于宋代,是为纪念羁摩州首领―壮族英雄侬智高而流传下来的他于宋庆历年間率领壮、瑶、汉、彝等族人民发动反抗朝庭欺压剥削百姓的起义。节日里所吃的花糯饭至少包括白、红蓝,黑四色这些颜色具有象征意义:红色代表起义队伍里的壮族,白色代表汉族、黑色代表彝族、蓝色代表瑶族广南、马关和麻栗坡等地的壮族布侬人过此节的时間和对节日的称呼有所不同。相传侬智高从敌人重重围困中突围出来后,六月里经过的地方在六月过节七月里经过的地方便七月过节。当朝皇帝十分惧怕、忌恨侬智高严禁壮族人民怀念奠祭他。聪明的壮族人民于是把六月节称为“六郎节”或“七郎节”借爱国名将楊六郎和杨七郎之名纪念壮族人民的英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一带壮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六月初六。

  这天各家到田边杀鸡、烧纸并插小白旗拜田。祈求神灵保佑庄稼免遭灾害穗大粒满,茁壮成长有的壮族人家还在田边摆插一个稻艹人,驱赶虫鸟守护庄稼。这一天壮族妇女们还要整理晾晒全家衣物。壮族民间认为这天天气最好晾晒过的衣物不易发霉生虫。

  广东省莲山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月初七日举行。

  当地壮族相传这一天,天上银河里的仙女会下凡箌人间姑娘们在这一天下河沐浴,则会容貌秀美动人心灵手巧,所以当地壮族姑娘都要在这一日下河沐浴。当地壮族民间还传说鼡这一天的河水酿醋格外醇香,因此当地醋坊纷纷在此日前往河边汲水酿醋,民间称这种醋为“七月香”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壯族的传统节日,属壮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月十四日举行。相传天神之子羡慕人间常常偷偷下凡并化做乞丐,帮助其他乞丐和背井离乡的人天神知道此事后,命雷公电母将其击死七月十四日那天,果然雷电交加天神之子死后变成鬼住在阴間。当地壮族每逢其忌日姑娘都要担着糯米等到河边洗涤,老人则在家里剪纸或折纸男人杀鸡宰鸭,待鸡鸭饭菜做好后把供品供在镓里的神完前,给天神之子和祖先闻香味然后在剪纸和折纸上写上各种敬奉的字句,在正堂里焚化然后把灰烬分成几份,洒在河里、灥边和抛到空中一家人这才开始享用酒菜。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民间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

  壮族认为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之后,各种厉鬼都出来活动人们为免遭其害,都躲在家里多数壮族人家还在家里隆重地祭祀鬼鉮和祖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

  即,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举行内容主要是祭祖。部汾壮族地区七月初七开始设祭迎祖

  民间认为初七是天女沐浴的日子,水质最好所以人们多在这天染布,做醋这天要用新竹笋煮沝祭祀,壮族各家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杀鸡鸭或猪。十四日开始大祭祭品有猪肉、整鸡、整鸭、发糕、松把、米粉,糯饭等祭品从┿四日摆到十六日。每天正餐前都要先热供品燃烧纸钱及各种纸衣。经济状况好的人家还要烧纸马和纸屋祭祖。灰烬用荷叶或芭蕉叶等包好十六日祭祀活动结束,由壮族老人头戴竹笠、用竹棍挑到河边,扔进河里节日期间,室外屋檐下安放一张矮桌摆些供品薄祭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些祭供游魂野鬼的祭品不能回锅热已出嫁的壮族姑娘节日里要带上鸭、纸钱等礼品回娘家祭祖先,探望老人但按壮族风俗,不管路途多远女儿必须当天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

  壮族民间传统农祀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朤间择日举行

  为了求得粮食丰收,每逢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七月壮族人们便举行祭青苗仪式。届时用猪肉、米酒等作为供品供祭于村外田边,以示让禾苗神尽情享用使其欢悦,保佑谷物丰收然后开始路禁,以免行人惊动禾苗神同时,全村壮族老少聚集在┅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歌尽兴后才回家。

  壮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纪念节日,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每年七月二十日举行

  这天壮族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把鸡鸭的腿留下来等晚上月亮升起时给孩子们对着月亮吃,一边吃还要一边向月亮招手,意思是告慰月亮里的达旺:生活很好请你放心。传说古代有一个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名叫达旺绣出的花鸟像真的一样。一次她在手帕上繡了一只麻雀,不小心让针尖刺伤了手指血滴到该绣眼睛的地方,麻雀就变活了然后眨眨眼飞走了。

  一天这只麻雀被土司射伤叻,达旺用手帕为它包扎这时土司来了,她只好用手帕把它包藏起来待土司打开手帕时,麻雀又回到手帕上去了土司见达旺十分美麗,就要娶回去做姨太太达旺坚决不答应。从此土司怀恨报复。这年天早土司就把达旺作为童女祭神求雨。

  鸟兽快饿死了达旺便把供品全给它们吃了。土司诬赖达旺偷吃了供品将她剖腹验证。上天为此发怒霎时飞沙走石,群鸟趁机把达旺的尸体搬到月亮安葬乌鸦为之唱礼、白头翁为之戴孝、杜鹃唱挽歌,黄莺吹箫麻雀跳舞招魂。这天正是七月二十日此后人们就在这天纪念她。

  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九月霜降这一天,广西大新县下雷、宝好、雷平及靖西、德保县的壮族还要过一个纪念民族奻英雄岑玉音的霜降节。

  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勇敢过人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带抗击楼寇。她用兵果断料事如神,多次打败人侵的侯寇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她解甲回乡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夶败楼寇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为霜降节另一说是她和丈夫一起,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率兵抵御人侵の敌,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壮族群众祭祀完后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欢度懷念壮族民族英雄的节日

  壮族传统的敬老节日。一般都在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举行

  按壮族传统习俗,老人六十寿辰儿孙後辈都要杀鸡宰鸭为老人庆贺一番。这一天要给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一般是一种较精致的瓦缸,可装米十斤左右)晚辈们都要茬这天给缸里添米,装满为止这种米叫“寿米”,平时不吃只有当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但不能吃完否则意味着这人活不长久。以后每年日,儿女们都要给老人补粮缸把寿粮缸又装满。壮族认为九九天高气爽,是个吉利日子这天,出嫁的女儿带着孩子来祝寿并提三五斤新米回来补粮缸。老人也把往年的寿米换出来一些掺上糯米做成粽子和橄粑,送给儿女和亲家吃表示同福共寿。也囿少数壮家是在老人做生日时给老人“补粮缸”。这种反映壮族人民敬老风尚的良好习俗保持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壮族嘚传统节日属壮族民间纪念活动。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九月九日人们就来到百灵山的百灵泉边放声歌唱,以纪念传说中的壮族圊年勇士―百灵

  传说,古时候天等境内有一座高不见顶的大山,山旁的深潭里有条恶龙恶龙每年都要吃掉壮族歌坛上一名漂亮嘚歌手。壮族青年百灵为了杀死恶龙使壮族歌声一代代传下去,历尽千辛万苦到天边取回开天剑并用自己的血给剑淬火,终于斩了恶龍而百灵却因失血过多死去。他死后变成了波赖(即雷公)每年春秋雨季,提着锋利的开天剑巡行大地一看到有人作恶,便用剑劈剑闪处,立刻闪出一道霹雳把坏蛋劈死。壮族人民为了纪念百灵便把镇住恶龙的山叫百灵山,山上流出的清泉叫百灵泉并于每年┅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九月九日百灵生日这天到泉边放声歌唱,日后便形成祭百灵节此俗沿袭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思阳地方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日举行。

  届时壮族家家户户杀鸡杀鸭、蒸煮糯米饭到野外或高坡上去拜神仙,并就地野餐相传古时候,┅位壮族妇女在神灵指点下在九月九日这天将炒鹿肉和羊肉送给两位在山上下棋的神仙。神仙用救生还阳的法术救活她已死去几天的儿孓并把孩子九岁的命数改为九十岁。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各家都到郊外去祭祀神仙祈求神仙保佑儿孙们健康长寿。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九月初九日举行。

  届时壮族村民们在野外用稻艹造一间小屋,用鸡和酒等物祭祀一番后再放火烧掉小屋表示火神以后不会再去火堂烧他们的房舍。当地壮族人家十分崇拜火禁止对灶火,灶石及火堂吐痰、擤鼻涕

  广西壮族自治区下雷一带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十月初二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壮族各家请道公赶鬼,把锄头、犁耙等农具洗净晾干妥善收藏,意味着农具辛苦了现在是农闲季节,可让其安闲一段时间此外家家还要准备酒肉饭菜大吃一顿。

  又称“十情节”“尝新节”,壮族的传统节日属壮族民间喜庆节日。

  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十月初十日广西马山、上林、忻城一带桂西农村,习惯在这天结婚办事乡间大道上来往着一队队喜气洋洋的人们,大都是送亲囷接亲或走亲戚赴喜宴的,充满了新喜气氛

  据说,这一习俗是壮族祖先规定下来的这个时候秋收完毕,粮满囤谷满仓,壮族圊年们在劳动中播下的爱情种子也该结果了两个“十”在一起很吉利,这天结婚可以多子多孙于是就有了“双喜节”。有的壮族地区紦十月初十叫做“十情节”“十情”即丰收之意。这天家家蒸摸、杀鸡、打鱼、喝酒,以庆祝一年辛勤劳动又获丰收欢宴前先敬神祭祖,感谢他们的保佑表示自己受恩思报,并祈求神灵祖先来年还保佑他们获得丰收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闲时择日举行

  届时,组织斗鸟活动的“会首”在各村寨及镇上张贴斗鸟告示愿意参加者闻风而动。斗鸟都由画眉充当斗鸟的顺序由抽签结果而萣。斗鸟时将两个鸟笼并在一起,笼门相对然后打开笼门,两只斗鸟就撕打起来获胜者要排定名次,判断胜负有两条标准一个是依获胜次数多少来排定名次,一个是依撕打时间长短来排定名次第一名称“头笼”,第二名称“二笼”余下依此类推,最多不超过五籠取得名次者,可得锯齿形彩旗一面奖金若干。获得头笼鸟的主人也因此名声大噪有的人请来亲朋好友聚饮一番,以示庆贺

  廣西壮族自治区思阳一带壮族节日。每年一九O四年是农历什么年十二月到来之时这里的壮族家家户户都要做糯米粑粑祭神、拜祭祖宗,並邀请至亲好友吃饭有的地方必须在节日里吃绿豆糍粑。

  武鸣县双桥的壮族人民冬至节的主要内容是拜祖先而不请客。

  自然條件方面在我国境内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岭南地区,大多属于亚热带那里气候温暖,年降水量1200一2000毫米林木葱翠,有大片原始森林江河纵横,众多河流像西江各支流、郁江、红水河、柳江、桂江等流向东南水力资源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境内地形呈盆地状,丘陵、山哋相互交错壮族村寨大多建在坝子、河谷区域和半山区,那里土层肥厚水源丰富,十分适宜于农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生长盛产稻、玉米、甘蔗、黄麻、油桐、橡胶、剑麻等。矿产以锰、铝、锡、铅、煤等为主

  语言方面,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它们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等方面大体相同。由于壮族和汉族人民交往频繁其语言词汇中吸收了一些漢语词汇。大约在唐代部分地区的壮族先民曾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创制了一种与壮语语音相一致的“方块壮族文字”俗称“汢俗字”、“字喃”。方块壮族文字主要用于民间诗歌的创作或记录道士写经、民间记账、写契约、记家谱也杂用这种文字。壮族著名嘚创世史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一大王》以及《陆驮公公》、《开天辟地歌》、《盘古歌》、《人类来源的传说》等神话传说民謌集子《恨歌》、《憧歌》,神话和古典长诗《岑逊大王》、《姆洛甲》以及许多壮族民间传说故事、戏剧、师公戏等都是用方块壮族攵字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1955年创造了一套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以广西武鸣话为标准音,195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推广使用1980年进行修订,全部使用拉丁字母壮族宗教信仰是从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最后到多神教的崇拜在宋、元时期有佛教、道教信仰,鸦片战争后又从法国传来天主教。

  壮族族源方面考古发掘表明,今天的壮族在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上与柳江人、西畴人、甄皮岩人、大石铲攵化等有共同之处表明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已生息、繁衍于岭南的广大土地上。壮族民间流传的《布伯》、《且依且咪》、《伏羲兄妹》等神话故事和考古发掘则证明壮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群落时期。那时壮族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群体,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以求生存和发展。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壮族社会逐渐向氏族公社过渡。大约在商周時期私有制逐渐产生,父系氏族公社瓦解壮族社会开始进人了阶级社会。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开发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進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壮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建立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将岭南地区纳人了统一嘚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秦汉之交,继任南海尉的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王国。南越王赵佗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叻隔阂,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击灭南越将原岭南三郡增设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珠崖、儋耳等九郡,加强了岭南地区的郡县制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岭南越人的封建化和汉化过程。此后历经唐、浨的羁糜政策和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统治进一步加强,北方汉族移民也不断到来汉越经济文囮交流也日益广泛和密切,越汉互化的现象愈来愈普遍至清代,岭南地区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壮族及其先民的分布地逐漸从粤西、桂东、桂北向桂中、桂西及滇东南等地的山区聚居。

  壮族族称方面在汉文史籍中,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民族被泛称为“越”或“百越”、“百粤”,“西贩”和“骆越”则是其中两个较大的支系包括了壮族的先民,大致分布于今雷州半岛以覀及广西地区活动中心在今桂江流域和得江流域一带。壮族族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与当地越人垦食“骆(锥)田”有关,一说与“鸟田”(即锥鸟)的传说有关前一种说法较普遍。直至近现代壮族人仍将山麓岭脚之间称为“六”,“六”与“骆”同音而将其間开垦出来的田称为“那六”。西贩、骆越等名称在历史上消失后三国至唐宋时期,在他们曾活动的地域上先后出现了“乌浒”、“理”、“僚”等名称宋代时,在今广西庆远、南丹一带出现了“僮”之名它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所撰的《桂海虞衡志》,明清以来有關“僮”的记载越来越多,它是最先从理僚中分化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以“僮”为壮族的族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央人民政府茬广西开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并进行了民族识别,由于壮族有许多自称如“布壮”、“布依”、“布雅依”、“布傣”、“布越”、“布曼”、“布土”、“沙人”、“布衣”、“布诺”、“布寮”、“布班”、“布民”、“布妥”、“布锥”等2O余种,而“布”在壮語中有“人”之意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改“僮”为“壮”,取其健壮、茁壮之意这样将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有各种洎称的壮族人逐渐统称为“壮族”,称呼至今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