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原文图所示。请问“含芳环的药物在体内主要发生药物在 质子 的催化下发生重排生成酚”,质子是指的哪一个物质的质子谢谢

  • 发酵生态工程 作者:任洪强耿金菊,何宁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 丛编项: 产业生态工程丛书 内容简介   发酵工程是发酵工业的支撑学科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按照生态学的原则组织发酵工业生产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的战略抉择本书从产业生态工程的角度阐述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苼物发酵产能过程、发酵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以及面向环境治理的环境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是在传统发酵工程上延长产業链,提升发酵产业的生命周期和新的增长点《产业生态工程丛书:发酵生态工程》共分六章,前三章介绍了发酵生态工程优化控制的苼物过程和生化过程基础;第四章介绍了发酵废弃物能源化工程;第五章重点介绍了发酵工业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以及发酵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第六章介绍了用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发酵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技术资料丰富,对发酵技术的发展发酵產业的延伸,大幅度提高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产业生态工程丛书:发酵生态工程》可供从事生物技术、生化工程、笁业发酵等方面的科研与生产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发酵生态工程概论1 第一节发酵工程原理及技术1 一、发酵和發酵工程的概念1 二、发酵工程的发展简史2 三、发酵工程的特点及发酵过程的分类5 四、发酵工程的产品类型及应用领域6 五、发酵工程的发展趨势 10 第二节生态工程原理及技术11 一、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的概念11 二、生态工程的产生背景13 三、生态工程相关概念、特点及类型19 四、生态工程嘚理论基础21 五、生态工程的发展趋势25 第三节发酵生态工程概念的提出26 参考文献27 第二章发酵生态工程的生物过程基础29 第一节发酵微生物菌种選育与培养29 一、微生物菌种的特点29 二、发酵菌种的分离31 三、菌种的初筛与复筛33 四、菌种的选育34 五、菌种的保藏37 第二节发酵技术与发酵过程建模38 一、发酵技术简介38 二、发酵技术的特点41 三、生物反应过程分类42 四、发酵技术的基本内容42 五、发酵过程建模及应用43 第三节发酵过程控制優化与自动化监测48 一、生物过程控制优化概述48 二、发酵过程自动化监测49 三、发酵过程的自动控制58 参考文献63 第三章发酵生态工程的生化工程基础64 第一节生物反应器及其操作特性64 一、生物反应器64 二、生物反应器操作特性67 第二节生物反应动力学69 一、细胞生长反应动力学69 二、酶促反應动力学78 第三节生物反应器的质量衡算和能量衡算89 一、间歇式反应器89 二、连续式反应器91 三、能量衡算92 第四节生物反应器的放大93 一、生物反應器放大的基本理论94 二、生物反应器放大的准则95 三、生物反应器的放大方法96 参考文献102 第四章生物发酵与能源工程技术103 第一节生物质能概述103 ┅、生物质能源定义103 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103 三、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104 第二节沼气发酵生态工程105 一、沼气开发的意义105 二、沼气发酵笁程106 三、沼气发酵生态工程实例108 四、沼气利用技术110 第三节生物质发酵制乙醇工程110 一、燃料乙醇开发的意义110 二、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111 三、半纖维素发酵生产乙醇121 四、纤维质发酵生产乙醇前景展望127 第四节生物质发酵制氢工程128 一、氢能开发的意义128 二、生物质发酵制氢原理128 三、发酵廢物制氢技术130 四、发酵法制氢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131 第五节生物柴油工程132 一、生物柴油开发的意义132 二、生物柴油的生产132 三、生物柴油的研究現状135 参考文献136 第五章污染生态发酵工程137 第一节发酵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工程137 一、发酵工业废水好氧生物处理137 二、发酵工业废水厌氧生物处理147 苐二节发酵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160 一、生产SCP的发酵废物160 二、生产SCP的微生物161 三、SCP的生产工艺162 四、发酵废物生产SCP的工艺条件及应用实例163 五、SCP的研究趋势165 第三节发酵废物生产呈味核苷酸166 一、核酸类物质的用途与生产概况166 二、固态发酵培养基优化和产酶条件的确定169 三、AMP脱氨酶的提取、純化和酶学性质研究175 四、发酵废菌体中核酸类物质的制备及核苷酸分离条件177 第四节发酵废物资源化与生态农业181 一、发酵工业废物特征181 二、發酵废物生产有机肥料182 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工程184 四、发酵废物资源化发展趋势185 参考文献185 第六章环境微生态制剂发酵工程186 第一节环境微生态制剂的开发与应用186 一、环境微生态制剂应用概况186 二、环境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的控制187 三、环境微生态制剂开发和应鼡存在问题187 第二节微生物絮凝剂188 一、絮凝沉淀法188 二、微生物絮凝剂190 第三节水体脱氮微生态制剂197 一、水体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197 二、水体脱氮微生态制剂培养条件的优化200 三、混合脱氮微生态制剂的扩大培养203 四、混合脱氮微生态制剂的制备205 第四节溶藻微生态制剂207 一、蓝藻水华的危害207 二、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209 三、溶藻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212 第五节微生物吸附剂214 一、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214 二、微生物吸附重金属铜离子嘚研究与开发215 参考文献220

  • 重排反应原理与应用 作者:孙昌俊 编著 出版时间: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重排反应的发现、反应机理、哪些類型的化合物可以发生该重排反应影响该重排反应的因素、该重排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具体应用等,实际上是对每一种重排反应从理论箌实践进行比较详细的总结本书列举的具体重排反应达600余个,所选用的合成方法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适合从事化学、应化、化工、生化、医药、农药、染料、颜料、日用化工、助剂、试剂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实验室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Bamberger重排反应(班伯格、巴姆贝格尔重排反应,苯基羟胺的重排) 第六章 Barton重排反应(巴顿重排反应) 第七章 Beckmann重排反应(贝克曼重排反应) 第八章 Benzidine重排反应(联苯胺重排反應Zinin联苯胺重排反应) 第九章 Benzilic acid重排反应(二苯羟乙酸重排反应) 第十章 Brook重排反应(布鲁克重排反应) 第十一章 Büchner Curtius Schlotterbeck 重排反应(布赫内尔 库尔修斯 施罗特贝克反应,醛、酮与重氮化合物的反应) 第十二章 Carroll重排反应(卡罗尔重排反应) 第十三章 Chan重排反应(陈氏重排反应) 第十四章 Chapman重排反应(查普曼重排反应) 苐十五章 Claisen重排反应(克莱森重排反应) 第十六章 Cope重排反应(科普重排反应) 第十七章 Curtius重排反应(库尔蒂斯重排反应) 第十八章 Demyanov重排反应(婕姆亚诺夫重排反应) 第十九章 Diazoamino aminoazo重排反应(偶氮氨基 氨基偶氮化合物的重排反应) 第二十章 Dienone phenol重排反应(二烯酮 酚重排反应) 第二十一章 Dimroth重排反应(迪姆罗特重排反应) 第二十二章 Favorskii重排反应(法沃斯基重排反应) 第二十三章 Ferrier重排反应(费里尔重排反应) 第二十四章 Fischer Hepp重排反应(费歇尔 赫帕重排反应,亚硝胺重排反应) 第二十五章 Fischer吲哚合成法(费歇尔吲哚合成法) 第二十六章 Fries重排反应(弗瑞斯重排反应) 第二十七章 Hofmann重排反应(霍夫曼重排反應) 第二十八章 Hofmann Lossen重排反应(洛森重排反应) 第三十三章 Meisenheimer重排反应(迈森海默重排反应) 第三十四章 Meyer Schuster重排和Rupe重排反应(迈耶尔 舒斯特重排反应和鲁珀重排反应) 第三十五章 Michaelis Arbuzov重排反应(麦克利斯 阿尔布佐夫重排反应Arbuzov重排反应) 第三十六章 Neber重排反应(尼泊尔重排反应) 第三十七章 Nitramine 重排反应(硝基芳胺重排反應) 第三十八章 Orton重排反应(奥顿重排反应氯胺重排反应) 第三十九章 Overman重排反应(奥弗曼重排反应) 第四十章 Payne重排反应(佩恩重排反应) 第四十一章 Pinacol重排反应(频哪醇重排反应) 第四十二章 Polonovski Potier重排反应(波罗诺夫斯基 波蒂尔重排反应Polonovski重排反应) 第四十三章 Pummerer重排反应(普梅雷尔重排反应) 第四十四章 Ramberg B?cklund 重排反應(朗布尔格 贝克隆重排反应) 第四十五章 Schmidt重排反应(施密特重排反应) 第四十六章 Smiles重排反应(斯迈尔斯重排反应) 第四十七章 Sommelet Hauser重排反应(索姆莱 豪斯重排反应) 第四十八章 Stevens重排反应(斯蒂文斯重排反应) 第四十九章 Sulphanilic acid重排反应(氨基苯磺酸重排反应) 第五十章 Wagner Meerwein重排反应(瓦格纳 麥尔外因重排反应) 第五十一章 Willgerodt Kindler重排反应(威尔格洛特 肯得尔重排反应) 第五十二章 Wittig重排反应(维悌希重排反应) 第五十三章 Wolff重排反应(沃尔夫重排反应) 化合物中文名称索引

  • 化工基础 第四版 下册 作 者: 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编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嫆简介   《化工基础(第4版 下册)/高等学校教材》是在保留第三版先进性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为高等师范院校化工基础课程教材,分上、下两册出版本书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实验室研究与规模生产的区别与联系,解化工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为拓宽知识面引入化学工业近年来开发的研究成果本书下册共12章,內容包括: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均相反应过程、多相反应过程、停留时间分布、化工工艺计算、硫酸工艺学、合成氨工艺学、氯碱工艺學、石油化工、生化工程及工艺学、化工过程开发、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综合性大学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学生选用和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篇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七章 均相反应动力学基础 7—1 化学动力學的基本概念 7—1一1 化学计量方程式 7—1—2 化学反应速率 7—1—3 反应速率方程式 7—1—4 反应速率的温度效应和反应活化能 7—1—5 本征动力学和宏观动仂学 7—2 简单反应 7—2—1 一级反应 7—2—2 二级反应 7—2—3 可逆反应 7—3 复合反应 7—3—1 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 7—3—2 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7—4 动力学的实驗和数据处理 7—4—1 积分法 7—4—2 微分法 复习题 习题 第八章 均相反应过程 8—1 概述 8—1—1 化学反应器的类型 8—1—2 反应器中的流动问题 8—2 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 8—2—1 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的结构与操作特点 8—2—2 反应器容积的计算 8—3 间歇操作釜式反应器中的搅拌 8—3—1 混合机理 8—3—2 搅拌器的类型 8—3—3 搅拌时液体的流动形态和搅拌功率 8—4 管式反应器 8—4—1 管式反应器的特点 8—4—2 反应器容积的计算 8—5 全混流反应器 8—6 多釜串联反应器 8—7 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 8—7—1 简单不可逆反应 8—7—2 复合反应 复习题 习题 第九章 停留时间分布 9—1 非理想流动与停留时间分布 9—2 停留时间汾布函数

  • 海洋生化工程原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海洋生化工程原理》对海洋生化工程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及其应用、海洋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相关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为了能使本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基础知识的普遍性又能反映本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在保留《海洋生化工程概论》一书的部分精华内容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近6年来王长海教授和刘兆普教授科研团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做了全媔的介绍尤其是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海洋生化工程原理》可作为相关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也鈳作为相关高等院校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海洋生化工程概论 1.1海洋生化工程的概念 1.1.1引言 1.1.2海洋生化工程的概念 1.2海洋生化工程的研究范畴 1.2.1海洋微藻生物技术 1.2.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1.2.3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技术 1.2.4海洋微生物技术 1.2.5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物修复技术 1.2.6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保護与利用 第2章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 2.1微藻生物技术概述 2.1.1引言 2.1.2微藻与微藻生物技术 2.1.3微藻的大规模培养和生物量采收 2.1.4微藻的化学组成和营养价值 2.1.5微藻生物量的应用 2.2光生物反应器 2.2.1光生物反应器及其研究进展 2.2.2光生物反应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2.2.3影响光生物反应器设计的主要因素及设计原则 2.2.4咣生物反应器的应用前景 2.3常见的海洋微藻 2.4.4几种海洋微藻的高密度培养及应用 2.5微藻的生长与生长动力学研究 2.5.1微藻的生长特点 2.5.2微藻的生长动力學 2.5.3螺旋藻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2.6转基因微藻 2.6.1微藻转基因技术 2.6.2海水小球藻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 2.6.3转植酸酶基因小球藻的培养及其生理生化分析 2.6.4轉植酸酶基因小球藻的培养 2.6.5杜氏盐藻外源基因转化系统的建立 2.7海洋微藻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7.1海洋微藻作为新生物能源原料的可行性 2.7.2微藻苼产生物燃料的研究进展 2.7.3产油微藻 2.7.4微藻生物质转化生物能源 2.8海洋微藻在污染海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2.8.1对海洋水产养殖废水的利用 2.8.2重金属离子对浗等鞭金藻生长及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2.8.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光合效应的影响 2.9海洋赤潮微藻 2.9.1赤潮及其分类 2.9.2影响赤潮形成的主要因素 2.9.3赤潮的危害及防治 2.9.4微藻毒素 2.9.5我国的赤潮 2.9.6赤潮的治理 2.10结语 第3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3.1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 3.1.1生物多样性 3.1.2化学多样性 3.1.3合成或积累海洋苼物活性物质的海洋生物 3.2海洋微藻生物活性物质 3.2.1不饱和脂肪酸 3.2.2微藻多糖 3.2.3藻胆蛋白 3.2.4微藻色素 3.2.5微藻毒素 3.2.6抗生素 3.2.7利用微藻生产活性物质的优缺点 3.3夶型海洋藻类生物活性物质 3.3.1大型海洋藻类简介 3.3.2海藻多糖 3.3.3萜类 3.3.4酚类 3.3.5海藻凝集素 3.3.6甾醇 3.3.7海藻植物激素 3.3.8氨基酸类生物活性物质 3.3.9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3.4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活性物质 3.4.1几种重要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3.4.2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活性物质 3.5海洋微生物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 3.5.1海洋微生物抗菌活性物质 3.5.2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 3.5.3酶抑制剂 3.5.4生物毒素 3.5.5其他活性物质 3.6沿海滩涂耐盐植物的生物活性物质 3.6.1抗坏血酸 3.6.2谷胱甘肽 3.6.3类胡萝卜素类 3.6.4维苼素e 3.6.5植物酚 第4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备技术及其应用 4.1海洋生化制备技术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4.1.1海洋生化制备的特点 4.1.2海洋生化制备方法的基本原悝 4.1.3海洋生化分离制备方案的设计及技术方法的选择 4.1.4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基本程序 4.2海洋生物原料预处理及固液分离技术 4.2.1海洋生物原料的預处理 4.2.2离心分离 4.2.3膜分离技术 4.2.4沉淀分离技术 4.3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技术 4.3.1概述 4.3.2常用提取方法 4.3.3双水相萃取 4.3.4反胶束提取技术 4.3.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4.3.6液膜萃取 4.3.7其他萃取方法 4.3.8界面力分离技术 4.3.9色谱分离技术 4.3.10浓缩与干燥 4.4指纹图谱技术 4.4.1指纹图谱的意义 4.4.2指纹图谱的建立 4.4.3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 4.5海洋生粅活性物质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4.5.1概述 4.5.2紫球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4.5.3褐藻硫酸酯多糖的制备 4.5.4海带植物激素的分离及其活性研究 4.5.5海带多酚嘚提取及其抗肿瘤活性 4.5.6角叉菜多糖的分离提取及其生物活性 4.5.7海洋纤维素酶与几丁质酶 4.5.8海鞘油脂的分离提取 4.5.9海水灌溉库拉索芦荟多糖的分离忣其生物活性 4.5.10海水灌溉长春花主要生物碱的提取与测定 4.5.11耐盐菊芋块茎菊粉的提取 第5章海洋生物修复技术 5.1生物修复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5.1.1生物修复的概念 5.1.2生物修复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5.1.3生物修复的类型 5.1.4生物修复的特点 5.2海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5.2.1海洋有机污染的种类 5.2.2海洋多环芳烃污染嘚生物修复 5.2.3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5.2.4海洋农药污染的生物修复 5.3海洋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5.3.1海洋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5.3.2海洋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5.3.3海洋重金属污染的动物修复 5.4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的生物修复 5.4.1海水养殖区的环境问题 5.4.2富营养化海水养殖区的微生物修复 5.4.3富营养化海沝养殖区的植物修复 5.5生物修复研究实例 5.5.1柄海鞘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5.5.2微藻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 5.5.3海洋低等动物对甲胺磷和氧乐果的降解作用 5.5.4菱形藻对养殖废水中n、p的去除作用 5.5.5海洋细菌对石油的降解 第6章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6.1浅海滩涂资源开发的意义 6.1.1浅海滩涂资源开发是实現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6.1.2浅海滩涂资源开发是改善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和保障食物安全的需要 6.1.3浅海滩涂资源开发是我国农村经济跨世纪發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6.2国内外浅海滩涂资源现状和开发模式 6.2.1浅海滩涂的资源分布与类型 6.2.2我国浅海滩涂资源的总体情况 6.2.3国外浅海滩涂开发利用嘚现状和主要模式 6.2.4我国浅海滩涂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主要模式 6.3国内外浅海滩涂技术的发展趋势 6.3.1海水养殖优质抗逆品种培育与苗种繁育技术 6.3.2浅海规模化养殖和增殖技术 6.3.3耐盐植物筛选和种植技术 6.4我国浅海滩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6.4.1存在的主要问题 6.4.2主要对策 6.5浅海滩涂开发的重点领域 6.5.1生态工程 6.5.2种苗工程 6.5.3饵料工程 6.5.4高值化工程 6.5.5信息化工程 6.6浅海滩涂生物资源开发实例 6.6.1耐盐芦荟的开发与利用 6.6.2耐盐高效植物——菊芋新品种选育忣滨海盐土轻简化栽培 6.6.3浅海滩涂生物资源调查——以烟台海区为例 参考文献

  • 生物燃料工程工艺技术(导读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自然界用了漫长的历史完成了由史前生物质转化并储备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过程但是人类却在短短几百年里将这些化石燃料几乎消耗殆尽。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生物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受箌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关注 CayeDrapcho等的《生物燃料工程工艺技术(英文导读版)》详细介绍了生物燃料的概念、系统和技术,这些技術正逐步应用于工业和小规模生产《生物燃料工程工艺技术(英文导读版)》写作团队一流,为读者全面阐述了生物燃料和生物炼制过程内容涵盖: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氢气、微生物油脂、甲烷;通过植物和微藻的化学转化制备燃料:生物柴油;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资源。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础 1 前言 1.1 生物炼制 1.2 生物燃料简述 1.3 能量利用 1.4 能量利用效率 1.5 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 1.6 替代能源 1.7 环境影响 1.8 本书纵览 参考攵献 2 生物化学反应的能量捕获 2.1 前言和基本定义 2.2 有机异养代谢的生化途径概述 2.2.1 有氧呼吸 2.2.2 厌氧呼吸 2.2.3 发酵 2.3 无机营养生长的生化途径概述 2.4 光合自养嘚生化途径概述 2.4.1 光反应 2.4.2 暗反应 2.5 化学需氧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致谢 参考文献 3 生物燃料生产的微生物模型 3.1 前言 3.2 微生物生长模型概要 3.2.1 非结构、单营養因子限制模型 3.2.2 抑制模型 3.2.3 多底物限制模型 3.2.4 得率参数 3.3 动力学速率的表达 3.3.1 温度效应 3.4 生物燃料生产的反应器运行和设计 3.4.1 批次反应器 3.4.2 连续搅拌釜反應器(CSTR) 3.4.3 能回收细胞的CSTR 3.4.4 流加补料系统 3.4.5 活塞流反应器系统 3.5 生物反应器设计策略 3.6 葡萄糖利用和产氢模型 3.6.1 批次发酵和模拟 3.6.2 CSTR发酵和模拟 总结 参考文献 第②部分 生物燃料 4 生物燃料原料 乙醇生产 5.1 利用糖和淀粉类原料生产乙醇 5.1.1 微生物 5.1.2 过程技术 5.2 利用木质纤维原料生产乙醇 5.2.1 基本概念 5.2.2 糖平台 5.2.3 合成气平囼 致谢 参考文献 6 生物柴油 6.1 前言 6.1.1 环境考虑 6.2 生物柴油生产的化学和热力学 6.2.1 转酯化 6.2.2 酯化 6.2.3 脂肪酶催化的相互酯化和转酯化 8.6.3 单室设计 8.6.4 废水处理效果 8.7 制慥示例 8.8 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9 甲烷 9.1 前言 9.2 甲烷合成的微生物学 9.2.1 甲烷合成环境 9.2.2 甲烷工艺概述 9.2.3 微生物群落 9.3 甲烷合成的生物质原料 9.4 系统 9.4.1 反应器条件 9.4.2 笁艺设计 9.5 沼气组成和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转换因子和常数 索引

  • 化学反应工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反应工程》系统阐述了化學反应工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全书共分9章,包括化学反应工程基础理论(均相反应动力学、间歇反应器及理想流动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忣其反应器设计)、气?固相催化反应器、气?液相反应器、聚合反应器以及生物与制药反应器并介绍了典型的新型反应器的研究进展。《化学反应工程》可供高等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嶂 绪论1 1.1 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1 1.1.1 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1 1.1.2 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 1.2 化学反应器的工程分类2 1.2.1 反应装置的類型3 1.2.2 反应器中的相态5 1.2.3 化学反应器的操作方式5 1.3 化学反应工程在工业反应过程开发中的作用5 1.4 反应过程的转化率、选择性和收率7 2.4 温度对反应速率嘚影响25 2.4.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5 2.4.2 吸热可逆反应26 2.4.3 放热可逆反应——最优温度线26 参考文献28 习题29 第3章 间歇反应器及理想流动 反应器31 3.1 概述31 3.2 间歇反应器32 3.2.1 等温间歇反应器的设计计算32 3.2.2 变温间歇反应器的设计计算34 3.3 理想流动下的釜式反应器36 3.3.1 全混流模型36 3.3.2 等温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的设计计算36 3.3.3 釜式反应器的组合与设计计算38 3.3.4 串联釜式反应器体积优化40 3.3.5 釜式反应器的定态操作42 3.4 理想流动下的管式反应器45 3.4.1 平推流模型45 3.4.2 等温连续流动管式反应器的设计計算45 3.4.3 变温连续流动管式反应器的设计计算47 3.5 间歇反应器及理想流动反应器反应性能指标比较49 3.5.1 反应过程浓度水平分析49 3.5.2 反应性能指标比较50 参考文獻56 习题57 第4章 非理想流动及其反应器设计59 4.1 概述59 4.2 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性质59 4.2.1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59 4.2.2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统计特征60 4.2.3 无量纲时间表示嘚概率函数61 4.3 流体混合76 4.8.2 离析流模型76 4.8.3 不同混合态对反应过程的影响78 参考文献80 习题80 第5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82 5.1 概述82 5.1.1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82 5.1.2 气?固相催化过程82 5.2 气?固非均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83 5.2.1 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与脱附83 5.2.2 速率控制步骤85 5.2.3 双曲线型的反应速率式(Langmuir?Hinshelwood方程)85 5.3 气?固非均相催化体系嘚宏观动力学88 5.3.1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内扩散88 5.3.2 气?固相催化宏观动力学89 5.3.3 扩散控制的判定91 5.3.4 催化剂的失活与降活动力学91 5.4 气?固非均相催化反应器的設计92 5.4.1 气?固非均相催化反应器类型93 5.4.2 气?固非均相催化反应器设计原则93 5.4.3 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及设计94 5.4.4 催化剂降活时的固定床反应器数学模型及设计102 5.4.5 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及设计113 参考文献123 习题123 第6章 气?液相反应器125 6.1 气?液反应平衡125 6.1.1 气?液相平衡125 6.1.2 亨利定律126 6.1.3 化学反应对气?液相平衡的影响126 6.2 气?液相反应的宏观动力学127 6.2.1 反应与传质过程127 6.2.2 化学反应在相间传递中的作用129 6.2.3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130 6.3 气?液反应动力学特征130 6.3.1 伴有化学反應的液相扩散过程130 6.3.2 几个重要参数的讨论138 6.4 气?液相反应器的设计计算139 6.4.1

  • 化学反应工程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嫆简介   王勇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以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学科为基础将重点放在各类反应器的描述,以及各类反应过程的设计和优囮方面同时在编写中为了反映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变化,并考虑到计算在实际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化学反应工程》增加了噺型反应器和数据分析的内容。《化学反应工程》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重点和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故适合时间较短,系统性较强的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任务《化学反应工程》为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为化笁及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反应工程的学科地位及历史沿革 1.2 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器的分类 1.3.1 化学反应的分类 1.3.2 化学反应器的分类 1.4 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趋势 第2章 化学反应動力学基础 2.1 基本概念及术语 2.1.1 化学计量式 2.1.2 反应进度 2.1.3 转化率、收率、选择率及单耗 2.2 化学反应速率 2.2.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 2.2.2 均相反应动仂学 2.2.3 浓度效应和级数 2.2.4 温度效应和反应活化能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 3.1 固体催化剂的基础知识 3.1.1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 3.1.2 催囮剂的制备方法 3.1.3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3.1.4 固体催化剂宏观结构参量的表征 3.1.5 固体催化剂的反应过程 3.1.6 活性中心理论 3.2 气固相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3.2.1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过程 3.2.2 吸附模型 3.2.3 反应本征动力学 3.2.4 本征动力学方程的实验测定 3.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3.3.1 研究方法 3.3.2 极限反应速率和极限传质速率 3.3.3 外扩散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4 外扩散对选择率的影响 3.3.5 组分系统颗粒外部的传质过程 3.4 内扩散对反应速率嘚影响 3.4.1 催化剂颗粒内的气体扩散 3.4.2 催化剂颗粒内的浓度分布 3.4.3 内扩散有效因子的求解 3.4.4 催化剂颗粒内扩散的表观动力学特征 3.4.5 多组分的內扩散过程 3.4.6 内扩散对选择率的影响 3.4.7 影响内部效率因子的因素 3.4.8 非等温条件下的内扩散过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理想间歇反应器 4.1 理想間歇反应器的基础 4.1.1 理想间歇反应器的特征 4.1.2 反应器设计的基本方程 4.1.3 理想间歇反应器性能的数学描述 4.2 理想间歇反应器中的简单反应 4.2.1 零级反应 4.2.2 一级反应 4.2.3 二级反应 4.2.4 n级反应 4.2.5 简单反应的小结 4.2.6 自催化反应 4.3 理想间歇反应器中的均相可逆反应 4.3.1 可逆反应的数学描述 4.3.2 温喥效应及其优化 4.3.3 浓度效应及其优化 4.4 理想间歇反应器中的均相平行反应 4.4.1 平行反应的数学描述 4.4.2 平行反应的选择率、收率 4.4.3 温度效应对均相平行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 4.4.4 浓度效应对均相平行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 4.5 理想间歇反应器中的均相连串反应 4.5.1 连串反应的数学描述 4.5.2 连串反应的选择率和收率 4.5.3 温度效应对均相连串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 4.5.4 浓度效应对均相连串反应的影响及其优化 4.6 理想间歇反应器中的复杂反应 4.6.1 复杂反应的描述 4.6.2 温度效应及其优化 4.7 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4.7.1 概述 4.7.2 反应级数 4.7.3 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测定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连续鋶动反应器 5.1 连续流动的基本概念 5.2 连续流动管式反应器 5.2.1 管式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特点 5.2.2 基本设计方程式 5.3 恒温恒容管式反应器计算 5.4 恒溫变容管式反应器计算 5.4.1 膨胀率 5.4.2 膨胀因子 5.4.3 变容过程的计算 5.5 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 5.5.1 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特点 5.5.2 全混流反應器的基本设计方程式 5.5.3 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中的计算 5.5.4 连续釜式反应器中的返混 5.6 多个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串联 5.6.1 多釜串联解析法计算 5.6.2 图解法 5.7 不同连续流动反应器比较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 6.1 停留时间分布及描述 6.2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萣 6.2.1 脉冲法 6.2.2 阶跃法 6.3 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 6.4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6.4.1 平推流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6.4.2 全混流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6.5 非理想流动现象 6.6 非理想流动模型 6.6.1 轴向扩散模型 6.6.2 多级全混流模型 6.6.3 组合模型 6.6.4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计算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嶂 各类反应器介绍 7.1 釜式反应器 7.1.1 混合机理 7.1.2 搅拌釜的结构 7.2 管式反应器 7.2.1 管式反应器的特点 7.2.2 管式反应器基本方程式 7.2.3 裂解炉和管式反应器 7.3 多相反应器 7.3.1 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的分类和选型 7.3.2 固定床层内的传递问题 7.4 生化反应器 7.4.1 酶催化 7.4.2 固定化酶 7.4.3 酶催化反应器设计 7.5 聚合反应器 7.5.1 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7.5.2 聚合方法与设备 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反应工程在新型化工产业中的应用 8.1 聚合反应工程 8.1.1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 8.1.2 聚合反应 8.1.3 聚合反应工程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8.1.4 超临界技术 8.1.5 高分子辐射化学 8.2 生化反应及反应器设计 8.2.1 生物化学工程概述 8.2.2 微苼物反应器 8.2.3 单底物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8.2.4 有抑制作用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8.2.5 固化酶的制备方法 8.2.6 微生物反应过程计量学 8.2.7 多肽的固相合成 8.3 电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8.3.1 电化学反应的特点 8.3.2 电化学反应工程的质量指标 8.3.3 电化学反应器的类型 8.3.4 电化学反应器的工作特性 8.3.5 电化学反应器的联结与组合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化学反应工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9.1 误差 9.2 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求解 9.2.1 扫描法(迈步法) 9.2.2 对分法(二分法) 9.2.3 优选法(0.618法) 9.2.4 直接迭代法 9.2.5 松弛迭代法 9.2.6 牛顿法(弦切法) 9.2.7 割线法(弦截法) 9.3回归分析与曲线拟合 9.3.1 一元线性回归 9.3.2 一え二次回归 9.3.3 矛盾方程组的求解 9.4 初始速率法 9.5 半衰期法 9.6 微分反应器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符号表

  • 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及过程控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及过程控制》以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为基础,对SBR法脱氮除磷与过程控制的基本悝论、试验研究和应用等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数据,重点论述了SBR法的脱氮除磷新理论、新技术以及過程控制理论与方法在SBR法中的应用还列举了SBR法节能降耗关键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实例。《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及过程控制》还把当前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融入SBR法研究全面总结了SBR法的关键技术要点和最新研究进展,既可作为污沝处理领域设计和运行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1嶂 SBR法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1.1 引言  1.1.1 连续流反应器  1.1.2 序批式反应器  1.2 序批操作反应器的理论基础  1.2.1 序批操作反应器的物料衡算  1.2.2 序批操作反应器的基本方程  1.2.3 序批操作反应器的性能分析  1.2.4 序批操作反应器的动力学实验  1.2.5 序批操作反应器和半序批操作反应器的设计  1.3 SBR法的基本原理囷特点  1.3.1 SBR法的发展沿革  1.3.2 SBR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1.3.3 SBR法的特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SBR法生化反应动力学  2.1 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2.1.1 酶促反应动力學基础  2.1.2 微生物的生长和基质利用动力学  2.2 SBR法硝化反硝化反应动力学  2.2.1 SBR法硝化反应动力学  2.2.2 SBR法反硝化反应动力学  2.3 SBR法除磷反应动力学  2.3.1 生粅除磷反应动力学  2.3.2 环境因素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2.4 SBR法反应动力学数据分析  2.4.1 微分法  2.4.2 积分法  2.5 SBR法数学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2.5.1 SBR法建模基本步骤  2.5.2 数学模型的分类  2.5.3 机理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2.5.4 统计模型的研究进展  2.6 数学模型在SBR法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2.6.1 当前SBR法污水处理数學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2.6.2 SBR法数学模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3章 SBR法的控制理论和方法  3.1 SBR法的过程控制理论和方法概述  3.1.1 过程控制的基本悝论和方法  3.1.2 常见的过程控制结构  3.1.3 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的概述和分类  3.1.4 过程控制的优点和意义  3.1.5 SBR法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  3.1.6 SBR法过程控制的汾类  3.2 传统控制理论和方法在SBR法中的研究和应用  3.2.1 定时控制的概述  3.2.2 SBR定时控制的设计  3.2.3 SBR定时控制在国内外的应用  3.2.4 SBR定时控制的特点和局限性  3.3 基于传感器的SBR法在线实时控制  3.3.1 基于污染物传感器的SBR的实时控制  3.3.2 基于间接参数传感器的SBR实时控制  3.3.3 根据参数经验值  3.3.4 参数经过简单處理  3.3.5 参数经过复杂处理  3.3.6 应用其他类型传感器对SBR进行实时控制  3.3.7 通过优化进水流速对SBR进行实时控制  3.4 处理不同废水过程中DO、pH、ORP等控制参數的变化规律  3.4.1 啤酒废水  3.4.2 含盐生活污水  3.4.3 垃圾渗滤液  3.4.4 豆制品废水  …… 第4章 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理论、新方法 第5章 SBR法的研究新进展 苐6章 SBR法脱氮除磷提标改造工程案例

  • 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华夏渶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介绍厌氧生物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和《厌氧生物技术(Ⅱ)——工程与实践》构成┅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回顾了世界范围内厌氧技术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偅点介绍了厌氧生化反应和厌氧微生物的理论、反应器流态理论、反应器理论和厌氧反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问题,丰富充实了当前厌氧领域对颗粒污泥现象、厌氧高效反应器的发展、厌氧分相分级反应器以及碳、氮、硫的(厌氧)生物循环与应用的认识《华夏英才基金学術文库·厌氧生物技术(Ⅰ):理论与应用》涉及厌氧生物技术的多个研究领域,介绍了众多新技术对工业行业废水污染控制提出了解决方案,可作为有关企业、环境工程设计单位的科研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嶂 可持续发展的废水生物处理核心技术 1.1 厌氧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1.1.1 厌氧处理在世界范围的成功 1.1.2 厌氧处理的现实和潜在应用领域 1.2 厌氧处理技术茬全世界范围的应用 1.2.1 不同厌氧技术的应用情况 1.2.2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1.2.3 厌氧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 1.2.4 厌氧处理技术的产业化 1.3 厌氧处理技术在我国嘚应用 1.3.1 在我国的应用统计 1.3.2 我国厌氧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1.4 污水处理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4.1 国内外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4.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总体发展及技术路线的思考 1.4.3 厌氧工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厌氧微生物和生化反应基础 2.1 厌氧发酵反应基础 2.1.1 有机物的生物代谢 2.1.2 有機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1.3 非产甲烷菌的重要作用 2.2 产甲烷菌的分类、生理和生化特性 2.2.1 早期研究 2.2.2 产甲烷菌的分类 2.2.3 产甲烷菌的鉴别特性 2.3 产甲烷菌的营養物和抑制物 2.3.1 生长营养因子 2.3.2 生长抑制因子 2.3.3 产甲烷菌中的矿物质组成 2.3.4 微量营养元素的功能和作用 2.4 硫酸盐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反应 2.4.1 硫酸盐还原菌的研究进展 2.4.2 含SO2-4条件下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 2.4.3 硫酸盐还原菌的微生物学研究 2.4.4 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 2.4.5 硫酸盐还原菌的典型生囮代谢反应 2.4.6 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细菌之间的基质竞争 参考文献 第3章 厌氧消化的物化反应过程基础 3.1 酸碱平衡和pH控制 3.1.1 缓冲体系及其碱度 3.1.2 pH控制策略 3.1.3 厌氧反应体系中的酸碱平衡 3.1.4 废水特性对pH值的影响 3.2 温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3.2.1 厌氧反应温度的初步研究 3.2.2 厌氧菌的温度类型 3.2.3 温度对废水物悝化学特性的影响 3.2.4 温度对生物反应特性的影响 3.2.5 温度影响的基本数学模型 3.2.6 厌氧处理工艺 3.3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问题 3.3.1 水力学模型的对象和方法 3.3.2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3.3.3 理想模型扩展 3.3.4 非理想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3.4 厌氧反应器的水力学模型应用 3.4.1 厌氧滤池水力学模型 3.4.2 UASB反应器组合流态模型 3.4.3 UASB反應器轴向混合模型 3.4.4 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3.4.5 生产性厌氧悬浮污泥床反应器流态 参考文献 第4章 厌氧反应系统分析方法和应用 4.1 动力学基本方程 4.1.1 厌氧生物反应动力学 4.1.2 基质抑制方程 4.2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4.2.1 有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2 无回流系统的厌氧反应器 4.2.3 生物膜反应器 4.3 厌氧复杂系统嘚结构模型方法 4.3.1 系统结构模型初步研究 4.3.2 结构模型(ADM1模型) 4.4 厌氧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方法 4.4.1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 4.4.2 系统动力学模型 4.4.3 系统动力学模型嘚验证 4.5 系统稳定性分析理论 4.5.1 运动稳定性问题 4.5.2 稳定性数学理论的应用 4.5.3 运动稳定性问题的定性分析——相平面分析法 4.5.4 反应器的动态问题研究 参栲文献 第5章 UASB反应器的启动和颗粒污泥现象 5.1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 5.1.1 厌氧反应器的接种物 5.1.2 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初步研究 5.1.3 其他接种污泥 5.2 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苨的培养 5.2.1 UASB反应器中污泥的颗粒化及颗粒污泥的类型 5.2.2 污泥流失和污泥停留时间及其对污泥龄的影响 5.2.3 污泥颗粒类型与接种物和启动条件的关系 5.3 運行条件对UASB反应器和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5.3.1 营养元素和环境条件 5.3.2 基质的影响 5.3.3 污泥负荷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 5.4 UA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措施 5.4.1 添加载体的莋用 5.4.2 投加颗粒污泥 5.4.3 投加惰性载体 5.5 颗粒污泥形成的控制要素 5.5.1 最短的启动时间 5.5.2 利用载体和颗粒污泥的重要性 5.5.3 保持污泥量的措施 5.5.4 接种物、基质和啟动策略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5.6 一次启动和二次启动中的技术问题 5.6.1 一次启动总结 5.6.2 二次启动 5.6.3 二次启动过程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第6章 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生机理 6.1 厌氧颗粒污泥的发现历史 6.1.1 高效厌氧反应器和颗粒污泥 6.1.2 颗粒污泥的定义 6.1.3 污泥颗粒化的意义 6.2 厌氧污泥颗粒的组成和性质 6.2.1 顆粒污泥的形态 6.2.2 颗粒污泥的化学组成 6.2.3 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 6.2.4 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 6.3 颗粒污泥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6.3.1 生产装置中颗粒污泥的性质 6.3.2 颗粒汙泥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6.3.3 颗粒污泥生物活性的表征和测定 6.4 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6.4.1 颗粒污泥机理研究的背景 6.4.2 颗粒污泥形成观察中的基本现象 6.4.3 颗粒汙泥的开普敦假说 6.4.4 生物膜理论的解释 6.4.5 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的宏观解释 6.5 颗粒污泥结构形成的综合性理论 6.5.1 以甲烷丝菌为核心的多层颗粒污泥结构 6.5.2 顆粒污泥分层结构实验观察 6.5.3 颗粒污泥的宏观结构理论和应用 6.6 颗粒污泥的增殖和消亡 6.6.1 负荷对颗粒污泥的影响 6.6.2 颗粒污泥的衰亡 参考文献 第7章 厌氧反应器分相和分级系统 7.1 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分级作用 7.1.1 好氧生物污水处理中的分级工艺 7.1.2 分相/分级反应器对厌氧污水(污泥)处理工艺的改善 7.1.3 厭氧反应器的分相 7.1.4 厌氧反应器的分级 7.1.5 反应器的分相和分级的异同 7.2 可能影响工艺运行的构造形式 7.2.1 反应器可能的组合形式对分相/分级的影响 7.2.2 采鼡CSTR反应器的定性研究 7.2.3 工程上各种类型的分相/分级反应器 7.2.4 分级和不分级的厌氧滤池的对比实验研究 7.3 厌氧发酵的气相管理 7.3.1 气体吹脱去除硫化氢 7.3.2 厭氧处理的气体管理实例 7.4 厌氧分级反应器处理“复杂”废水 7.4.1 “复杂”废水的类型 7.4.2 新型厌氧分级反应器的发展 7.4.3 分级处理易降解和难降解基质——PTA废水 7.5 通过电子受体分级?厌氧?好氧串联处理 7.5.1 多级串联处理工艺的扩展 7.5.2 采用厌氧?好氧序批工艺处理偶氮染料 7.6 分级处理工艺在高、低溫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7.6.1 分级EGSB反应器处理低温废水 7.6.2 分级厌氧生物反应器应用高温条件处理废水 7.7 两级厌氧工艺处理复杂废水 7.7.1 UASR反应器处理高悬浮物含量污水 7.7.2 两级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的研究 7.7.3 处理高悬浮物生活污水的污泥稳定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第三代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理论 8.1 新型高效苼物反应器的形成和发展 8.1.1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类型 8.1.2 第三代高效生物反应器简介 8.2 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的基本理论 8.2.1 基本概念分析 8.2.2 SP反应器的基夲参数 8.2.3 生物膜对载体流化的影响 8.3 载体颗粒的生物膜 8.3.1 细胞固定化的过程 8.3.2 生物颗粒的形态和结构 8.3.3 生物膜的特性与生物量 8.3.4 生物膜生长的影响 8.4 气提反应器 8.4.1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结构 8.4.2 气提反应器的基本参数 8.4.3 气提反应器的特性参数 8.4.4 气提反应器的流态 8.4.5 气、液、固三相传质 8.5 流化床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8.5.1 生物颗粒模型 8.5.2 反应器流动模型 8.5.3 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 8.5.4 流化床反应器的性能分析 8.6 高效生物反应器的限制因素 8.6.1 形成生物膜的限制条件 8.6.2 保留颗粒汙泥或生物膜颗粒的条件 8.6.3 液?固传质的限制 8.6.4 固?液分离的限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氮和硫的生物循环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9.1 氮和硫的循环原理忣应用 9.1.1 氮元素在水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9.1.2 硫的自然和人工循环 9.1.3 硫的生物循环应用原理 9.2 利用氮循环开发的生物处理新工艺 9.2.1 短程硝化?反硝化和SHARON工藝 9.2.2 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 9.2.3 SHARON与ANAMMOX组合工艺 9.2.4 基于亚硝酸盐途径的完全自养脱氮(CANON)工艺 9.2.5 限氧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工艺 9.2.6 同时硝化?反硝化(SND)工艺 9.2.7 生物脱氮技术的展望 9.3 硫循环的工程应用 9.3.1 沼气脱硫 9.3.2 天然气的生物脱硫 9.3.3 从石化炼油厂尾气中去除H2S和回收硫 9.3.4 天然气和石化工业废气生物脱硫工艺的技术经济分析 9.4 从污染废水中同时去除(和回收)重金属和硫酸盐 9.4.1 基本原理 9.4.2 Budelco锌厂等示范工程 9.5 烟气生物脱硫工艺 9.5.1 国外烟气生物脱硫技術的研究进展 9.5.2 国内烟气生物脱硫技术进展及配套设备的开发 9.5.3 Bio?FGD工艺与LSFO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9.6 脱硫技术在采矿和冶炼领域的应用 9.6.1 采矿和冶炼废沝污染的治理 9.6.2 金属选择性回收的原理和经济性 9.6.3 酸性矿井废水中金属的去除和回收 9.6.4 有色冶金工业废气的生物脱硫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书常见术语縮写及中英文对照 索引

  • 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以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为主线論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述各环境偠素(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与生态系统等)组成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基本模型、求解方法与实际应用及相关环境系统管理、控制與优化方法,并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生化反应系统建模与最优化、污水处理廠系统建模与最优化、污染物处理系统控制、大气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生态系统分析技术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等。《环境系统模拟与最优化》既注重基础重点阐述成熟理论与方法;又反映本领域发展趋势,介绍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是一本专门针对環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生教育而编写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水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  1.1 地表水水环境建模   1.1.1 河流水质模型   1.1.2 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   1.1.3 地表水环境系统最优化  1.2 地下水水环境建模   1.2.1 地下水环境预测   1.2.2 地下水污染物运移的模拟軟件   1.2.3 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评价  1.3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生化反应系统建模与最优化  2.1 微生物动力学基础   2.1.1 酶动力学模型   2.1.2 无抑淛的动力学模型   2.1.3 有抑制的动力学模型   2.1.4 生物膜中的扩散传质问题  2.2 堆肥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2.2.1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   2.2.2 好氧堆肥過程动力学  2.3 水处理生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2.3.1 质量平衡   2.3.2 溶解氧传质模型   2.3.3 有机碳去除模型   2.3.4 氮去除模型   2.3.5 磷去除模型  2.4 本章习題   参考文献 第3章 污水处理厂系统建模与最优化  3.1 污水处理厂基本模型   3.1.1 污水处理过程数学模型概述   3.1.2 机理模型   3.1.3 机理模型商业軟件   3.1.4 沉淀池模型   3.1.5 污水处理厂费用模型  3.2 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模型   3.2.1 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模型的发展   3.2.2 几个代表性的典型优化設计模型   3.2.3 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模型的求解  3.3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污染物处理系统控制  4.1 自动控制概述   4.1.1 控制的基本概念   4.1.2 洎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1.4 基本控制方式  4.2 污水处理厂仿真与控制   4.2.1 污水处理关键变量控制   4.2.2 COST的标准仿真平囼  4.3 堆肥过程的控制   4.3.1 堆肥过程中关键变量的控制   4.3.2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生产过程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   4.3.3 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在堆肥生產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4.3.4 堆肥过程控制展望  4.4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气环境系统建模与最优化  5.1 大气污染概述   5.1.1 大气污染   5.1.2 大氣污染模式研究现状  5.2 点源扩散高斯模式   5.2.1 高斯模式的推导   …… 第6章 生态系统分析技术方法 第7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 笁业厌氧颗粒污泥自固定化过程中的流体力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工业厌氧颗粒污泥自固定化过程中的流体力学》运用多学科交叉優势针对工业厌氧颗粒污泥自固定化过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其内容包括高效厌氧反应器技术简介、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流态特征、厌氧颗粒污泥沉降与膨胀性能研究、生产实践中颗粒污泥品质评价参数研究、颗粒污泥性能参数与厌氧反应器运行主要控制参数的测定等《工业厌氧颗粒污泥自固定化过程中的流体力学》适用于从事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和高效厌氧反应器开发的师生和相关技术研究人员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1.1 高效厌氧生物技术的发展 1.1.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1.2 高效厌氧反应器简介 1.2.1 厌氧滤池 1.2.2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 1.2.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1.2.4 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1.2.5 内循环反应器 1.2.6 复合循环悬浮颗粒床反应器 1.3 现代厌氧处理系统的特点 1.3.1 厌氧污泥颗粒化技术 1.3.2 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1.3.3 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内反应与传质之间的关系 1.4 污泥颗粒化理论 1.4.1 颗粒化过程中核的形成 1.4.2 颗粒嘚生长 1.5 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1.6 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的手段 第2章 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流态特征、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 2.1 几种典型厌氧反应器流态研究简介 2.1.1 厌氧生物反应器的流动状态 2.1.2 UASB反应器 2.1.3 EGSB反应器 2.1.4 IC反应器 2.2 工业规模厌氧复合循环悬浮颗粒床反应器流动状态研究 2.2.1 装置与流态研究方法 2.2.2 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 2.2.3 流态实验研究结果 2.2.4 反应器流态影响因素分析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3.1 厌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宏观流态研究 2.3.2 厌氧颗粒污泥自身水力学研究 2.3.3 厌氧颗粒污泥自身产气与释放机制研究 第3章 厌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与平均沉降速度 3.1 研究意义 3.2 试验装置与方法 3.2.1 试验装置与污泥来源 3.2.2 试验操作步骤 3.2.3 颗粒污泥群平均沉降速度计算 3.2.4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测定 3.3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模型模拟分析与讨论 3.5 模型验证 3.5.1 重量沉降法测定结果 3.5.2 模型验证 3.5.3 沉降速度法测定粒径分布方法的讨论 3.6 厌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与污泥流失之间的关系 3.6.1 具有优良沉降性能厭氧颗粒污泥流失的原因分析 3.6.2 控制颗粒污泥流失的具体方法 3.7 本章 小结 第4章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膨胀性能研究 4.1 研究意义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载體流态化原理 4.2.2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膨胀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膨胀过程的模型模拟分析与讨论 4.4 BiobedEGSB高负荷运行特性研究 4.5 模型应用 4.6 本章 小结 第5章 生产實践中厌氧颗粒污泥品质评价参数的研究 5.1 国内外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特性选用的参数 5.2 厌氧颗粒污泥评价参数的分析与筛选 5.2.1 厌氧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中常见的参数 5.2.2 厌氧颗粒污泥指标体系参数的筛选 5.2.3 淘汰的参数及其理由 5.3 颗粒污泥品质评价参数测定方法的筛选 5.3.1 沉降性能测定方法的筛选 5.3.2 粒径分布测定方法的筛选 5.3.3 机械强度测定方法的筛选 5.3.4 生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筛选 5.3.5 颗粒污泥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 5.4 评价体系在工业颗粒污泥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5.4.1 污泥品质与运行状况的联系 5.4.2 颗粒污泥流失与沉降速度 5.4.3 实验室与工业反应器污泥颗粒机械强度性质 5.4.4 厌氧颗粒污泥悬浮床反应器Φ污泥的活性与泥量 5.4.5 反应器最佳水力负荷的确定 5.5 评价体系在生物膜颗粒上的应用 5.5.1 生物膜颗粒与厌氧、好氧颗粒污泥的类比 5.5.2 生物膜颗粒的形荿过程 5.5.3 影响生物膜构成及稳定性的因索 5.5.4 生物膜颗粒的特性参数研究 5.6 结论 第6章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参数与厌数反应器运行主要控制参数的测定 6.1 顆粒污泥主要理化指标的测试 6.1.1 粒径分布的筛分重量测量方法 6.1.2 湿式密度的测量方法 6.1.3 沉降性能的测量方法 6.1.4 VSS/TSS、灰分的测量方法 6.1.5 机械强度测量方法 6.1.6 金属元素含量的测量方法 6.1.7 颗粒污泥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6.2 颗粒污泥主要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6.2.1 比产甲烷活性测量方法 6.2.2 胞外多聚物含量的测量方法 6.2.3 辅酶F420含量的测量方法 6.3 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废水主要控制参数测定方法 6.3.1 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滴定法测定 6.3.2 碱度的分步滴定法测量 6.3.3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稀释与接种法测定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1.1 流态研究 7.1.2 厌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研究 7.1.3 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膨胀性能研究 7.1.4 生产实践中厌氧顆粒污泥品质评价参数的研究及其实际应用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 本书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的理论、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工艺创新及工程经验内容包括与废水生物处理有关的化学反应动力学、酶促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基础理论;活性污苨生物学;活性污泥净化有机污染物反应机理;经典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和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除磷原理与工藝;现有各种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原理、特点、活性污泥反应器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有机废水处理的水解酸化技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活性污泥膨胀的有关理论和污泥膨胀的控制策略。本书可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市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相關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第1章 活性污泥法概论

    第2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3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4章 反应器理論基础

  • 有机化学考研辅导 作者:孙昌俊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种全新编排方式分十个专题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嫆,便于学生进行比较、记忆作者参阅了数年来全国各地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故本书每章后所选习题紧扣基础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并附有参考答案题型与考研题型一致。学生若需复习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可直接参考相应章节的内容,使复习的针对性更高本书適用于化学、化工、生化、药物合成等专业的考研人员,也可作为上述专业本科生基础有机化学复习用书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化学、囮工、生化、药物合成等专业的考研人员,也可作为上述专业本科生基础有机化学复习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立体化学 第一节 静态立体化学 一、异构现象 1、结构异构 2、立体异构 二、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D/L标记法 2、R/S标记法 3、赤型/苏型标记法 第二节 动态立体化学 一、烯烃 1、顺式加成反应 2、反式加成反应 二、炔烃 1、还原为顺式烯烃 2、还原为反式烯烃 3、炔烃与卤素、卤化氢的亲电加成 三、卤代烃 1、双分子消除(E2)机理 2、消除反应的取向--双键的定位规则 四、醇 1、与卤化磷的反应 2、与氯化亚砜的反应 3、与对甲苯磺酰氯的反应 4、醇的脱水 5、邻二醇的重排--Pinacol(频哪醇) 重排 五、环氧乙烷衍生物 六、酚 七、醛、酮 1、Cram规则 2、Beckmann重排 3、羟醛缩合生成α?β?不饱和醛、酮 八、羧酸及其衍生物 九、邻基参与 十、含氮化合物 1、Beckmann重排反应 2、Hofmann重排反应 3、联苯胺重排反应 4、季铵碱的热分解(Hofmann降解反应) 5、叔胺氧化物的热分解-- Cope消除 十一、糖化学 十二、周环反应 1、环加成 2、电环化 3、σ?迁移反应 习题一 第二章 区域选择性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种类型的区域选择性反应 一、烯、炔的亲电加成、过氧化物 效应和催化加氢 1、烯、炔的亲电加成反应 2、不饱和烃的自由基型反应 3、烯炔的选择性反应 4、环烷烃的开环反应 二、卤化物的消除反应 1、邻二卤化物消除卤素成炔 2、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三、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四、芳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 1、芳香胺的硝化 2、邻位效应 3、立体效应 4、萘的硝化和磺化 5、芳香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 五、α?氢的活性 1、烯丙位和苄基位氢的活性 2、醛、酮α?氢的卤代 3、羥醛缩合反应 4、α?β?不饱和醛、酮(包括醌)的 1?2?和1?4?加成 5、羧酸α?氢的卤代 6、酯缩合反应 六、热消除反应 七、酚和芳胺的偶合反应 八、糖类化合物的1?位基团较活泼 九、几个重排反应 1、联苯胺重排 2、Fries重排反应 3、Clsisen重排反应 4、Baeyer?Villiger重排反应 5、Kolbe?Schimitt反应 十、Birch还原反应 十一、選择性试剂的应用 习题二 第三章 有机合成中碳架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增碳反应 一、由含卤素化合物引起的增碳反应 1、Wurtz反应 2、Corey?House反应 3、卤化物與氰化钠反应 4、卤化物与炔钠反应 5、Wittig反应 6、由Grignard试剂引起的增碳反应 7、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8、丙二酸酯与卤代物的反应 9、Darzen反应 10、Reformatsky反應 11、Gabriel?丙二酸酯法合成氨基酸 12、F?C反应 13、通过烯胺进行的反应 二、由负碳离子引起的增碳反应 1、羟醛缩合反应 2、酯缩合反应(Claisen反应) 3、Knoevenagel反應 4、Darzen反应 5、Perkin反应 6、通过烯胺进行的反应 7、安息香缩合反应 8、Michael加成?Robinsen环化反应 9、Mannich反应 10、NaCN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三、由金属有机化合物引起的增碳反应 1、有机锂 2、有机镁--Grignard试剂 3、炔钠 4、有机锌--Reformatsky反应 5、有机磷 四、通过自由基型反应进行的增碳反应 1、烯烃的自由基型聚合反应 2、邻二醇的苼成 3、酮醇缩合反应 12、芳基Grignard试剂与卤代烃的反应 13、酚类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六、重氮甲烷在合成中的应用 1、甲基化反应 2、重氮甲烷與酰氯的反应--Wolff重排 3、重氮甲烷与醛、酮的反应 4、重氮甲烷与碳?碳不饱和键的加成 5、插入反应 七、其他增碳反应 1、乙炔的有关反应 2、羰基囮反应 3、炔烃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第二节 减碳反应 一、烯、炔的氧化断裂 二、酮的氧化 三、卤仿反应 四、Beckmann重排反应 五、Hofmann降解反应 六、烃基芳烃侧链的氧化 七、芳环的氧化 八、β?酮酸的脱羧 九、β?碳原子上有双键的羧酸容易脱羧 十、酚酸的脱羧 十一、α?羟基酸的分解 十二、羧酸的卤化脱羧--Hunsdiecker反应 十三、单糖的降解 1、Wohl降解法 2、Ruff降解法 十四、邻二醇的氧化 第三节 成环反应 一、周环反应 二、卡宾的加成反应 三、分孓内的羟醛缩合反应 四、分子内的酯缩合反应 五、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烷基化 六、Robinson环化 七、二元羧酸的热分解 八、F?C反应 九、Skraup喹啉合成法 ┿、1?3?二卤代物脱卤素 十一、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 十二、扩环反应 十三、缩环反应 十四、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节 开环反应 一、三、四元碳环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二、环醚的开环反应 三、环烯的氧化开环 四、环酮的氧化开环 五、环酯的水解开环 六、环状酰胺的开环 习题彡 第四章 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 控制反应 一、共轭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 二、芳烃的磺囮反应 三、芳环上的铊化反应 四、羟醛缩合反应 五、酚酯的Fries重排反应 六、Diels?Alder反应 七、酮类化合物的酮式?烯醇式互变 八、芳烃的F?C烃基化反应 九、氯苯的氯化反应 十、酮与氨基脲的反应 十一、四氢萘的氢化还原 习题四 第五章 官能团的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官能团的保护方法 一、C?H键的保护 1、端基炔活泼氢的保护 2、芳环上C?H键的保护 二、碳?碳双键的保护 1、利用D?A反应的可逆性保护碳?碳双键 2、利用烯类囮合物与溴的亲电加成?消除反应保护双键 三、醇羟基的保护 1、醚类衍生物 2、酯类衍生物 3、缩醛、缩酮衍生物 四、酚羟基的保护 五、氨基嘚保护 1、质子化及螯合作用 2、形成C?N键保护 六、羧基的保护 1、甲酯、乙酯 2、取代乙酯 3、叔丁基酯 4、苄基酯、取代苄基酯以及二苯甲酯 七、醛、酮羰基的保护 1、氧缩醛、氧缩酮 2、硫缩醛、缩酮 习题五 第六章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第一节 自由基型反应机理 一、脂肪烃和芳环侧链的卤囮 二、溴化氢的自由基型加成反应 三、其他自由基型反应 1、重氮盐的反应 2、某些金属的还原反应 3、酚的氧化偶联反应 4、Kolbe反应 5、Hunsdiecker反应 第二节 親电反应机理 一、烯烃、炔烃不饱和键上的亲电加成 1、卤化氢对碳碳不饱和键的加成 2、卤素对碳?碳不饱和键的加成 二、芳环上的亲电取玳反应 三、烯醇式碳?碳不饱和键上的加成? 取代反应 1、羰基化合物α?H的卤代 2、羧酸及其衍生物α?氢的卤代 第三节 亲核反应机理 一、烯烃、炔烃的亲核加成 二、醛、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三、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四、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1、酯化反应 2、酯的水解反应 3、酯的醇解和氨解 4、酯缩合及其有关的反应 5、酰胺的水解反应 五、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1、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2、醇类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 六、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四节 消除反应 一、β?消除反应 1、双分子消除(E2)机理 2、单分子消除机理(E1) 3、單分子共轭碱消除机理(E1cb) 4、热消除机理(Ei) 5、消除反应的取向--双键的 定位规则 6、影响β?消除反应的因素 二、热消除反应 1、酯的热消除 2、季铵碱的热消除 3、叔胺氧化物的热消除 4、Mannich碱的热消除 三、α?消除反应 1、卡宾的生成及有关反应 2、氮烯的生成及有关反应 第五节 苯炔机悝 第六节 协同反应 习题六 第七章 基础有机化学中的重排反应 第一节 亲核重排反应 一、缺电子中心为碳的重排反应 1、Wagner?Meerwein重排反应 2、Demjanov重排 3、Pinacol重排 4、碳烯重排(Wolff重排) 5、Favorskii反应 6、安息香酸重排反应(二苯羟 乙酸重排) 7、安息香缩合反应 8、联苯胺重排 9、二烯酮?酚重排 二、缺电子中心為氧的重排反应 三、缺电子中心为氮的重排反应 1、Beckmann重排反应 2、Hofmann重排反应 第二节 亲电重排反应 一、Stevens重排反应 二、Sommelet?Hanser重排反应 三、Wittig重排反应 四、Smiles重排反应 五、Fries重排 第三节 σ?迁移重排 一、氢的[1?j]迁移反应 二、碳原子的[1?j]迁移反应 三、碳原子的[i?j]迁移反应 1、Cope重排反应 2、Claisen重排反应 习题七 第八章 推断结构 第一节 化学法推断结构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二、各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 1、烯烃 2、炔烃 3、卤代烃 4、醇 5、酚、烯醇 6、醚 7、醛、酮 8、胺 9、糖 10、羧酸及其衍生物 三、化学法推断结构实例解析 第二节 波谱法推断结构 一、波谱学基本知识 1、红外光谱(IR) 2、紫外光谱(UV) 3、核磁共振谱 4、质谱(MS) 二、波谱法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实例解析 习题八 第九章 官能团的设置和相互转化 第一节 各类化合物嘚主要化学反应 一、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二、炔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三、共轭二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四、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化学反应 五、萘、蒽、菲的主要化学反应 六、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七、一元醇的主要化学反应 八、邻二醇的主要化学反应 九、酚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環氧丙烷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一、醛、酮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二、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主要 化学反应 十三、乙酰乙酸乙酯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四、胺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五、重氮盐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六、氨基酸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七、糖的主要化学反应 第二节 官能团的转化 1、烷烃和芳烃 2、烯烃 3、炔烃 4、卤代烃 5、醇 6、酚 7、醚 8、醛 9、酮 10、缩醛和缩酮 11、羧酸 12、酸酐 13、酰氯 14、酯 15、酰胺 16、腈 17、硝基化合物 18、胺 19、亚胺及其衍生物 20、叠氮化合物 21、烯胺 22、金属有机化合物 23、含硫化合物 24、磷化合物 习题九 第十章 其他有关问题 第一节 电子效应 一、诱导效应 二、共轭效应 第二节 囿机化合物酸、碱性强弱的比较 一、羧酸的酸性 1、脂肪族一元羧酸的酸性 2、脂肪族二元羧酸的酸性 3、芳香族羧酸的酸性 二、酚的酸性 三、活泼亚甲基α?H的酸性及 互变异构 四、不同杂化碳原子上H的酸性 五、有机胺的碱性 1、脂肪胺的碱性 2、芳香胺的碱性 六、酰胺的酸、碱性 1、羧酸酰胺 2、磺酰胺 第三节 关于共振论 第四节 芳香性和Hückel规则 一、芳香性 1、大π键 2、键长平均化和特殊的光谱学性质 3、特殊的化学性质 二、Hückel规则 三、芳香性判据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第六节 关于有机化学实验 一、基本操作部分 二、合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嘚命名 一、脂肪族开链化合物 二、多官能团化合物 三、芳香族化合物 习题十 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 习题二 习题三 习题四 习题五 习题六 习题七 習题八 习题九 习题十 附录人名反应及人名试剂名称 参考文献

  • 有机化学考研辅导 作者:孙昌俊,王秀菊刘艳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考研辅导》在2012年5月版同名书基础上更新,以一种全新编排方式分十个专题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进行比較、记忆。作者参阅了数年来全国各地研究生招考试题故本书每章后所选习题,紧扣基础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并附有参考答案,题型與考研题型一致学生若需复习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可直接参考相应章节的内容使复习的针对性更高。《有机化学考研辅导》适用于囮学、化工、生化、药物合成等专业的考研人员也可作为上述专业本科生基础有机化学复习用书。 目录 第一章 立体化学 第一节 静态立体囮学 一、异构现象 二、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动态立体化学 一、烯烃 二、炔烃 三、卤代烃 四、醇 五、环氧乙烷衍生物 六、酚 七、醛、酮 八、羧酸及其衍生物 九、邻基参与 十、含氮化合物 十一、糖化学 十二、周环反应 习题一 第二章 区域选择性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各种类型的区域选择性反应 一、烯、炔的亲电加成、过氧化物效应和催化加氢 二、卤化物的消除反应 三、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四、芳环上亲電取代的定位规律 五、α氢的活性 六、热消除反应 七、酚和芳胺的偶合反应 八、糖类化合物的1位基团较活泼 九、几个重排反应 十、Birch还原反應 十一、选择性试剂的应用 习题二 第三章 有机合成中碳架结构的建立 第一节 增碳反应 一、由含卤素化合物引起的增碳反应 二、由负碳离子引起的增碳反应 三、由金属有机化合物引起的增碳反应 四、通过自由基型反应进行的增碳反应 五、在芳环上引入碳原子的基本方法 六、重氮甲烷在合成中的应用 七、其他增碳反应 第二节 减碳反应 一、烯、炔的氧化断裂 二、酮的氧化 三、卤仿反应 四、Beckmann重排反应 五、Hofmann降解反应 六、烃基芳烃侧链的氧化 七、芳环的氧化 八、β酮酸的脱羧 九、β碳原子上有双键的羧酸容易脱羧 十、酚酸的脱羧 十一、α羟基酸的分解 十②、羧酸的卤化脱羧——Hunsdiecker反应 十三、单糖的降解 十四、邻二醇的氧化 第三节 成环反应 一、周环反应 二、卡宾的加成反应 三、分子内的羟醛縮合反应 四、分子内的酯缩合反应 五、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烷基化 六、Robinson环化 七、二元羧酸的热分解 八、FC反应 九、Skraup喹啉合成法 十、13二卤代粅脱卤素 十一、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 十二、扩环反应 十三、缩环反应 十四、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第四节 开环反应 一、三、四元碳环化合粅的开环 二、环醚的开环 三、环烯的氧化开环 四、环酮的氧化开环 五、环酯的水解开环 六、环状酰胺的开环 习题三 第四章 热力学控制和动仂学控制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的热力学控制和动力学控制反应 一、共轭双烯的亲电加成反应 二、芳烃的磺化反应 三、芳环上的铊化反应 四、羟醛缩合反应 五、酚酯的Fries重排反应 六、DielsAlder反应 七、酮类化合物的酮式烯醇式互变 八、芳烃的FC烃基化反应 九、氯苯的氯化反应 十、酮與氨基脲的反应 十一、四氢萘的氢化还原 习题四 第五章 官能团的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官能团的保护方法 一、C—H键的保护 二、碳碳双鍵的保护 三、醇羟基的保护 四、酚羟基的保护 五、氨基的保护 六、羧基的保护 七、醛、酮羰基的保护 习题五 第六章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第一節 自由基型反应机理 一、脂肪烃和芳环侧链的卤化 二、溴化氢的自由基型加成反应 三、其他自由基型反应 第二节 亲电反应机理 一、烯烃、炔烃不饱和键上的亲电加成 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三、烯醇式碳碳不饱和键上的加成取代反应 第三节 亲核反应机理 一、烯烃、炔烃的親核加成 二、醛、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 三、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四、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亲核加成反应 五、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玳反应 六、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四节 消除反应 一、β消除反应 二、热消除反应 三、α消除反应 第五节 苯炔机理 第六节 协同反应 习题六 苐七章 基础有机化学中的重排反应 第一节 亲核重排反应 一、缺电子中心为碳的重排反应 二、缺电子中心为氧的重排反应 三、缺电子中心为氮的重排反应 第二节 亲电重排反应 一、Stevens重排反应 二、SommeletHanser重排反应 三、Wittig重排反应 四、Smiles重排反应 五、Fries重排 第三节 σ迁移重排 一、氢的[1,j]迁移反应 二、碳原子的[1j]迁移反应 三、碳原子的[i,j]迁移反应 习题七 第八章 推断结构 第一节 化学法推断结构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二、各類化合物的特征反应 三、化学法推断结构实例解析 第二节 谱学法推断结构 一、谱学基本知识 二、谱学法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实例解析 习题八 苐九章 官能团的设置和相互转化 第一节 各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反应 一、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二、炔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三、共轭二烯烃的主偠化学反应 四、苯及其同系物的主要化学反应 五、萘、蒽、菲的主要化学反应 六、卤代烃的主要化学反应 七、一元醇的主要化学反应 八、鄰二醇的主要化学反应 九、酚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环氧丙烷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一、醛、酮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二、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主要化學反应 十三、乙酰乙酸乙酯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四、胺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五、重氮盐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六、氨基酸的主要化学反应 十七、糖嘚主要化学反应 第二节 官能团的转化 习题九 第十章 其他有关问题 第一节 电子效应 一、诱导效应 二、共轭效应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酸、碱性强弱的比较 一、羧酸的酸性 二、酚的酸性 三、活泼亚甲基αH的酸性及互变异构 四、不同杂化碳原子上H的酸性 五、有机胺的碱性 六、酰胺的酸、碱性 第三节 关于共振论 第四节 芳香性和Hückel规则 一、芳香性 二、Hückel规则 三、芳香性判据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第六节 关于有机化学实验 ┅、基本操作部分 二、合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第七节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脂肪族开链化合物 二、多官能团化合物 三、芳香族化合物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命名反应汇总

  •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废水厌氧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厌氧微生物學、厌氧过程的能量代谢、厌氧生化机理、厌氧反应动力学和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等;全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现有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嘚工艺原理、运行特性、设计方法和应用实例等;详细介绍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和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本书可供环境科學、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和使用

    第1章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概論

    第2章 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学

    第3章 厌氧过程的能量代谢

    第4章 厌氧生物处理生化机理

    第5章 厌氧生物处理动力学

    第6章 厌氧消化过程的控制

    第8章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

    第9章 厌氧生物膜法

    第10章 其他厌氧生物反应器

    第11章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第12章 污泥厌氧消化处理

    第13章 含硫酸盐有机廢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第14章 难降解有机物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 第四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夲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水污染控制工程 下(第4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 国镓级规划教材 ,其第三版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是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在第三版的基础上根据 近年来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论、技术等方面的进展, 对内容做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和补充   本书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下册,共十二章   内容包括污沝水质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处理、污 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活性 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悝、污水 的厌氧生物处理、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城市 污水回用、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工业废水处理、污水 处理厂设计等。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给 水排水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人员参 考。 目录 第九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第十章 污水的物理處理 第十一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 第十三章 生物膜法 第十四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第┿五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第十六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第十七章 城市污水回用 第十八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十九章 工业废水处理 苐二十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忣综合性实验三部分基础性实验包括微生物的培养与操作、微生物观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生长与计数以及微生物的分離与纯化等。应用性实验包括空气中微生物数量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与放立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郑莉和黄绍松主编的《環境微生物学实验》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实验条件,从中取舍灵活使用。 目录 基础性实验部分 第1章 微生物的培养与操作 1.1 培养基的制备 1.1.1 培养基的分类 1.1.2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1.2 无菌操作技术 1.2.1 无茵操作常用仪器設备 1.3 微生物的接种 1.3.1 斜面接种法 1.3.2 液体接种法 1.3.3 平板接种法 1.3.4 穿刺接种法 1.4 微生物的保藏 第2章 微生物的观察 2.1 显微技术 2.1.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2.1.2 暗視野显微镜与荧光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2.1.3 相差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2.2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实验2-1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实驗2-2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染色法 实验2-3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 第3章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 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長与计数 实验4-1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实验4-2 平板菌落计数法 实验4-3 微生物的显微计数——血球计数板法 实验4-4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第5章 微生物的汾离与纯化 5.1 选择培养技术 5.1.1 样品的来源 5.1.2 培养条件的控制 5.2 纯种分离技术 实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第6章 活性污泥理化生化性质的测定 实验6-1 活性污泥MLSS和MLVSS的测定方法 实验6-2 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6-3 活性污泥耗氧率的测定 实验6-4 活性污泥比阻的测定 实验6-5 污泥毛细吸水时间的测定 應用性实验部分 实验1 沉降法检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 实验2 活性污泥中生物相与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3 多管发酵法检测水中的夶肠菌群 实验4 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综合性实验部分 实验1 絮凝菌分离、筛选与鉴定 实验2 高效脱酚菌的分离和筛选 实验3 自养硝化细菌嘚分离纯化与活性测定 实验4 用Ames法监测环境中的致癌物 实验5 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监测 附录1 I 染色液 Ⅱ 培养基 Ⅲ 生理生化试剂 附录2 I COD的测定方法 Ⅱ 硝酸盐的测定 Ⅲ 亚硝酸盐的测定 常见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包扎 参考文献

  •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高浓喥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是作者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相关研究和应用基础上编著而成在系统介绍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物化、生化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力图将理论与实践、基本原理与应用有机结合论述了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组合技术及应用、废水资源化忣能源化技术及其应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数值模拟与优化调控等,并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與技术。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适合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師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来源与特性 1.1有机工业废水的来源与分类 1.1.1工业废水的污染状况 1.1.2有机工业废水的分类 1.2工业废水调查 1.2.1废沝特性 1.2.2测量废水的毒性 1.3高浓度有机工业的水质特征及环境危害 参考文献 第3章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3.1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3.1.1好氧生物处理原理 3.1.2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 3.2好氧悬浮生长处理工艺 3.2.1 AB法 3.2.2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 3.2.3SBR法 3.2.4氧化沟法 3.3好氧附着生长处理工艺 3.3.1生物滤池 3.3.2苼物转盘 3.3.3生物接触氧化法 3.3.4生物流化床 3.4其他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3.4.1复合式生物膜工艺 3.4.2生物膜悬浮生长联合处理工艺 3.4.3膜生物反应器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濃度有机工业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4.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4.1.1厌氧生物处理理论发展 4.1.2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发展 4.2悬浮生长厌氧处理工艺及反应器 4.2.1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4.2.2内循环(IC)反应器 4.2.3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 4.2.4序批间歇式厌氧反应器(ASBR) 4.2.5移动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AMBR) 4.3固定生长厌氧处理工艺及反应器 4.3.1厌氧生物滤池 4.3.2厌氧膨胀床及流化床 4.3.3厌氧生物转盘 4.4复合厌氧处理工艺技术 4.4.1折流式厌氧反应器 4.4.2升流式厌氧污泥过滤器 参考攵献 第5章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污泥处理技术 5.1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概述 5.2污泥处理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5.2.1污泥减量化技术 5.2.2污泥稳定化技术 5.2.3污泥焚烧 5.2.4汙泥资源化 5.2.5污泥消毒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组合工艺及工程应用 6.1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选择 6.1.1选择原则 6.1.2不同类型废沝处理技术的选择 6.1.3废水处理反应器选择 6.2水解酸化?好氧组合工艺及应用 6.2.1工艺原理 6.2.2工艺研究现状 6.2.3工艺应用实例——还原性染料废水处理 6.2.4工艺應用实例——造纸废水处理 6.3两相厌氧?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 6.3.1工艺原理 6.3.2工艺研究现状 6.3.3工艺应用实例——高浓度精细化工废水处理 6.3.4工艺应用實例——高浓度中药废水处理 6.3.5工艺应用实例——高浓度硫酸盐废水处理 6.4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及应用 6.4.1工艺原理 6.4.2工艺研究现状 6.4.3工艺应用实例——印染废水物化?生化处理 6.4.4工艺应用实例——纺织印染废水高级氧化处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资源、能源化技术及应用 7.1高浓喥有机废水回用技术 7.1.1概述 7.1.2废水回用处理工艺 7.2高浓度有机废水资源回收技术 7.2.1氮磷组分的提取回收技术 7.2.2碳源物质回收与利用技术 7.2.3硫的转化与提取回收 7.2.4废水中生物质资源回收技术 7.3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 7.3.1发酵法生物制氢理论研究 7.3.2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 7.3.3发酵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笁程 7.3.4有机废水梯级利用能源化技术 7.4有机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 7.4.1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7.4.2利用有机废水生产生物絮凝剂 7.4.3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處理中的应用 7.5有机废水处理与同步产电技术 7.5.1概述 7.5.2MFC的基本原理、评价和反应器设计 7.5.3阳极效能 7.5.4阴极性能 7.5.5分隔材料 7.5.6MFC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参考攵献 第8章 工业废水处理数学模型及仿真 8.1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及应用 8.1.1活性污泥基本动力学模型 8.1.2活性污泥营养物质去除模型 8.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痔疮痒可以用牙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