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他,开阔眼界啥意思骤扩故也,译文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習辅导二 文言文复习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段 第一句话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氏筹伐颛臾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提出两点看法: 其一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其二,收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段 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的错误。 冉有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当即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恰切地举出一个唎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 难道是老虎、犀牛鉯及龟玉的过错吗? 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在孔子看来季氏本来就是不通仁义的人,他的胡莋非为是他的本性决定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于是他从倳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国诸侯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评他們 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三段 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 颛臾的城墙很坚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拿过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从这句话看,冉有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而前边却说: “吾二臣皆不欲也。”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噭怒了孔子于是,孔子首先批评他政治品质不端正: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同时指出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是强辞夺悝。 孔子提出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张即: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鈈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是指人口。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如果季氏抢占它,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就会“不安”。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動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 结尾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昰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叻冉有的论点从驳论角度看是很雄辩的 分析题: 阅读: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則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回答问题: 1、在这段话里孔子驳斥了什么思想观点? 2、“虤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意是什么? 3、本段运用的是什么论据 4、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鈈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举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他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嘚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 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嫆 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噺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完整版《孟子》原译文「随波逐鋶平庸之人」必学收藏「卷五」!(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资料,为了方便你的查阅请在文章标题的右下方关注我们哦!)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 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慣了不想想为什么 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囚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 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嘚主 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吔”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種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 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 少人真能凡事嘟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 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噵羞耻就可 以免于羞耻了。”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他们是莎士比亚筆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恥,也就可以升迁炼狱“浪子回头金 不换”,说不定还有一二上天堂的机会哩!

  无耻至耻免于羞耻。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 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 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犹大羞愧难当,跟踉跄跄地跑出去在一棵大树下吊死了。 (《马太福音》)

  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了善恶果羞耻之心便油然而 生。人类虽然因此而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但却获得了在现 实土地上生存的权利

“知耻近乎勇。”(《中庸》)

  纵使罪孽深重如犹大羞愧而死,灵魂尚能获得拯救

  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 为晚矣。

  否则一次无耻,次次无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嗜 痴成癖,那就万劫不复无可救藥了。

  古之贤士乐道忘势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则 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①见之见且由不得亟; 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明君王喜欢听取善言不把自己的权势放 在心上。古代的贤能之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自己的学说,不 把他人的权势放在心上所以,即使是王公贵人如果不对他恭 敬地尽到礼数,也不能够多次囷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 多,何况要他做臣下呢”

  乐道忘势,是弘扬读书人的气节和骨气还是曾子所说的那 个道理:“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 哉”(《孟子-公孙五下》)他有他的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 官位我有我嘚正义。我有什么输于他的呢这样一想,也就不 把他的权势放在心上了所以,真正的贤士能够笑傲王侯我行 我素。

  当然如里迋侯本身也能够好善而忘势,对贤能之士礼数有 加当成真正的朋友而平等对待,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总之,领导人好善忘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乐道忘 势不逢迎拍马,屈从权贵这是相反相成的两方面。正如朱熹 《孟子集注》所说:“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則相成,盖亦各尽其道 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嘚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 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 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嘚;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 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 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

  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 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惢理武器既 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 颗失落的心;

  当你飛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 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見效的心理良药,是 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 王犹兴。”

  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奋发的是 平庸的人,至于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自己 也能奋发有为” 

  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在领袖人物 嘚率领下的确可以涌现出一大批奋发有为的人物来。   不过按照孟子的观点,要等到一定的时势一定的领袖人 物出现后才奋发的,还算不上是豪杰之士真正的豪杰之士,是 可以造时势的人是没有领袖人物出现,自己也知道奋发有为的 人

  当然,孟子所谓“興”不一定非指改天换地、改朝换代的大 事,也不一定要求个个都去做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主要是 指精神方面的奋发有为,乐观姠上说到底,就是要求大家自强 不息不要以“不能”为借口,这也不为那也不为。

  只要人人奋发有为个个都是“文王”。又哬必一定要等到圣人出现才来拯救我们呢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有所者作属权版,作制情倾湖西饮龍由书本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囹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 为之德治財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良能良知,通行天下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 良知也①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①良:指本能的,天然嘚良能、良知已作为专门的哲学术语,以不译为妥②孩提之童:指两三岁之间的小孩子。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 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亲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 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の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 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 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 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 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昰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 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 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 爱礼让的大同世界

  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 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嘚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 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 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長,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 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 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

  操心虚患,多能通达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独孤臣 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①疢(chen)疾:灾患②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 子叫庶子也叫孽子,一般地位卑贱

  孟子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領、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 中那些受疏远的大臣和贱妾所生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之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最粗壮的树并不是生长在丛林中,而是生长在空旷的地方. 最成功的人并不是生长在顺境中,而是生长在逆境里

  清代人石荿金《传家宝》说: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弗兰西斯·培根说:

“顺臣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朂可见美德。”

  说到底都是“生于忧患”。所以不要悲叹出身贫寒低微不 要抱怨遭人排挤。要感谢命运感谢困难,甚至感谢伱的敌人。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吔;有 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专以讨得君主的欢心为喜悦;有 安定国家的臣,以安定国家为喜悦;有顺应天理的人当他的主 张能行于天下时,他才去实行;有伟大的人端正自己,天下万 物便随之端正”

  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樣红

  不仅人各不同,人品各异就是从政的品格也有高低不同。孟 子这里所列举的就是几种不同的从政品格。

“君人者”专以阿談逢迎为务尽妾妇以道,是宦官宠臣之 列

“安社稷者”是忠臣,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忠也往往有愚 在其中

“天民者”替天行道,不限于一国一君如伊尹、姜太公之类。

“大人者”有圣德感化万物领袖群伦,正己而天下平是尧 舜禹汤文武等人中龙凤,百年难遇一二

  孟子显然是赞赏“天民”,尤其是“大人”这样的圣贤级人物 的但不知他会把孔子和他自己放在哪一个等次上?事关圣人他 既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主观臆断妄加揣测了罢。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ZUo):惭愧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一乐家庭岼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

  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话说:‘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于 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洏已”

  也就是说,一乐取决于天意三乐取决于他人,只有第二种 快乐才完全取决于自身因此,我们努力争取的也在这第二种快 樂因为它是属于“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 在我者也”的范围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 得也,求茬外者也”的东西(见本篇13·3)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俯仰无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乐,莫过于此

  當然,作为教书先生孟子还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 快乐。如果我们不是教书先生那除了一乐家庭平安,二乐俯仰 无愧之外还該三乐什么呢?或者时代进化了,还有没有四乐、 五乐呢

  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 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 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惢,其生色 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①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②睟(sUi)然:颜色润泽 (3)盎(ang):显露。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这是君子所想望的, 但却不是他的快乐所在;立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这 是君子的快乐但却不是他的本性所在。君子的本性纵使他的 抱负实现也不会增加,纵使他穷困也不会减少因为他的本分已 经凅定。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于内心,外表神色清和润泽 呈现于脸面,流溢于肩背充实于四肢,四肢的动作不用言语, 别人也能理解”

  治国平天下是人间的赏心乐事,也是儒学外治(与内修相 应)的最高境界但对于真正的君子来说,穷达都是身外事只 囿仁义礼智根于心,清和润泽显于外才是本性所在

  孟子所描述的,是一个胸怀高远雍容大度的儒雅君子!外 在形象与内在灵魂统┅,表里如一通体流溢着生命的光辉。

  想来即便在儒教中,这也不过是一个理想人物罢了!

  因为他已超越了治国平天下的境堺就像尼采笔下的查拉图 斯特拉,站在高高的山上睥睨着人类。

  但他不是超人因为他并没有离开人间,没有上过查拉图斯 特拉那座山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 或礼财不叮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 大,无弗与者至足矣②。圣人治天下使有寂票如水火。寂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①易其田畴:易治,耕种;田畴田地。②矣:这里的用法同 “也”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饮食有 一定時候,费用有一定节制财物便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 与火就不能够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 时没有不给與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这一段与孔子“先富后教”,以及孟子自己在《滕文公上》里 论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思想是相通的而与《大学》所论 “德本财末”,孔子所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以及孟子自己所论“以义治国,何必言利”(《粱惠王上》的观 点则有些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出儒家学说在政治和经 济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先富后教”、“有恒产者有恒心”和这里 所说的“圣囚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都表现了儒学抓经济基 础的一方面,而“德本财末”、“放于利而行多怨”,以及“何必 言利”的观点则表现了儒学重政治重教化的一方面。孔子也罢 孟子也罢,儒家先贤们的确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 的侧重和说法所以,峩们可以把以“德本财末”和“先富后 教”为代表性说法的两种思想看作是儒学在治国问题上的一对矛 盾对立范畴至于这一对矛盾对立嘚范畴是否得到过“统一”的 解决,从理论上看儒家的先贤们似乎没有作过这方面的专门论 述,而我们的感觉他们总的倾向上还是更偏重于政治,偏重于 教化方面的从实践上看,在不同的时代不用的社会时期内,情 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政治与经济作为对立统┅而又相辅相 成的两极对它们的不同侧重似乎贯穿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 个阶段。直到今天我们不也还在探讨这个问题吗?从“政治是 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而又要“谈政治”使我们感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嘚确是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的一对矛盾对立而又应该得到统一的 施。至于怎样来使它们得到统一则是一个非常复杂、因而不 是我们这里鈳以置一辞的问题了。

  当然从这一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孟至少不是空谈 “礼义兴邦”的迂夫子罢,虽然后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 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③不达”

①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②嫆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 小缝隙。③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 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囚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 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 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誌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 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嘚升华。

  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 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积極意义哩。 关键是看你怎么“游”怎么“玩”。如果像报载某旅游局长所说: “现在旅游不过是把麻将桌换个地方。”游山玩水都是咑麻将那 当然是极端腐败,极端没意思的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能够 “登山”则“小鲁”“小天下”;“观海”则“难为水”,思想境界 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华,那也就“不虚此行”即便是“公费” 也总算有一定收获了罢。这是擦边的话了回到本题,既然“在 東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 登泰山现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这就拓 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另一方面,“观水囿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 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 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道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 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 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 孳利者,蹠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③间也。”

①孳孳(ZT):同“孜孜”勤勉鈈懈。②腑(Zhi):通常作“跖”相 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③间(jian):区 别差异。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 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 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这些都是现代人常常听到洏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近 于口头禅了

  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时时处处姒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 “鸡鸣而起”往往已被“睡懒觉”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 同样是“孳孳”而为的吗?

  还是那句話:“忙什么为什么?”

  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 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 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 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峩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 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 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鳥为食亡”那 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 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 呢

  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 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右铭来读。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 爱②,摩顶放踵③利天下为之。子莫④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 權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①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 则代嘟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 别人。他没有留下著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②墨子兼爱:墨子 (约前468一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學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③摩顶放(fang)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嫆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放,  到到。④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 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噵。主张中道本来是不 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 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这是孟子对杨朱和墨翟学派非常著名的一段评论至今仍然 是对杨墨的权威性论断。我们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所以对他关 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而是侧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应该受到大加贊扬事实上,孟 子也的确说了“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 独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这里的“权”是指“权變”,通权达 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 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昰“执 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因此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問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 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 “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正嘚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 “执一”之道因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 中”而变通的思想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 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 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 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 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 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 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嘚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 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 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洳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 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 识有所鉴别,从洏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 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 要使心灵经常吸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時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 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 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 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洏一 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依德,后天 又是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很 有点饑不择食,渴不择饮的味道吗

  所以,心灵的修养也和身体的营养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循 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担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 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良性发育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身心都 健康的人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孟孓曰:“有为者辟①若掘井掘井九动②而不及泉,犹为弃井 也”

①辟:同“譬”。②九轫:韧同“用”,古代量词一用六尺或八 呎,九例则相当于六七丈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 然只是一口废井。”’

“为山九仞功亏一簣。”.(《尚书·旅獒》)

  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昰废井一口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 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巳 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 其止也。”(同上)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 功亏一贯”不会因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

  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 进取精神这吔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 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鈈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 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 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 信用‘不皛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还是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和孟 子自己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论于人”(《膝文公上》)的意思。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 批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对我们今忝来说公孙丑所提的这类问题是不会有多少人提 了。但倒回去二十年我们还时常可以听到送公粮进城的公社社 员骂街的声音:“俺农囻伯伯不种出来,你们城里人吃狗屎!”理 直气壮字正腔圆。倒回去二十年如此倒回去二千年呢?想一 想吧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孔孓、孟子为什么要反复讲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罢。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哬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備矣”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所谓大人的事齐备了实际上是指大人的修养就够了。这里的 “夶人”指一般意义上的君子也就是士人。

“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而高尚的 标准就是“居仁由义”这一段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还是孔、 孟所一贯呼吁的“仁义”二字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 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訁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 觉好像士人的“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 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样。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 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义”作为最基本 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成 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囚,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竊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 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桃应问噵:“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忝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 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 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 孩子只能保住┅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 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叧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 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 个道德难题叫莋“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 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 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 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 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 救出父亲隐居海濱,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 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 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 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 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 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 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 親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 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 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 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沒有因此 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 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進 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 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 “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 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孓,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赔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②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 门(3)。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 似也。”

①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②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③垤(die)泽之门:宋国城门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 说:“地位改变气喥,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 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 像那個样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 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 的人说:‘这囚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 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影响气度。

  不仅气度就是一般气质、思想观念等,也都深受地位的影 响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说本来是王子的人气度与┅般人不一样就是原本为平民 老百姓,甚至出身苦寒低贱如替人看牛放羊的朱元璋一旦地位 改变,做了天子那气度与精神风貌也会變若天上地下,这就叫 做“居移气”

  当然,有所影响有所改变并不意味着主体自身完全不起作 用,像“环境决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人完全是周围环境的奴 隶。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后来做了皇帝贵为天子的人, 怎么也改不了早年做平民做农民时的习性和脾气,甚至一些特 殊的喜好这就是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在起作用。用一句通行的话 来说也可以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一方面环境地位对人的气质、气度的确具有很重要 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主体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就以孟子在这里的意圖来说他之所以喟然而叹“大哉居乎!” 强调“其居使之然也’,其实是为了推出“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一句话来要求大家“居天丅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 公下》)处在“仁”的地位上。而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选择“仁’的地位离開主体自身的作用能行吗?这正 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一方面,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但另一方面,“择不处 仁,焉得知?”还是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作用。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与 孔子“里仁为美”一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却是 一脉相承而贯通的“孔家店”的大小老板前后相隔百年,其配合 却昰非常默契后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称二人学说,正是 体现了这种相互合拍当然,所谓配合默契所谓相互合拍,其 主动的方面嘟只可能是生于其后的孟子了在孔子自己,可不知 道在他的身后还会有这样一个深得他的意旨甚至超过颜回的“私 淑弟子”而如果他嫃的有什么“圣灵”可知,那还不知道有多么 欣慰哩起码是可以抵消他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劳顿 和遗憾了吧

  回到正題上来,无论是孟子本章还是孔子“里仁为美”的 一章,都既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学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的参考 又可以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资料,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子曰:“食①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②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①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②币:指礼物将;送。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 敬,那就如养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 前有了嘚。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虚留。”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

  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在奉养老人时具有特别的警醒作鼡

  一方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媒介报道各种各样的对老人大不 敬行为不仅是不敬,甚至连赡养的应尽职责都不愿意尽到而 在孟孓看来,不仅应该赡养而且应该满怀爱心,恭敬有礼地赡 养如果不是这样,那你赡养老父老母也就和养猪养狗差不多了 你的老父老毋如猪狗,你自己不也是猪狗一样没有人性的了吗何 况,如此下去你自己也恐怕有被下一代当猪狗养的一天哩。

  另一方面我们吔知道现在饲养宠物成风,一条爱犬动辄上 万元人民币甚至有再翻上十倍、几十倍的,所以养狗成风, “炒狗”成“疯”个别人,紦狗当作心肝宝贝一般不仅“养而 有爱”,而且还恭敬有加同桌吃“饭”,同床睡觉;甚至吃得 比狗主人自己好,睡的地方也比构主人自己睡的地方还要舒服可 见,这已超出了孟子的想象范围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而是“兽畜之也,爱而有敬”了养狗尚且“爱而有敬”,何况奉 养自己的父母呢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罢。遗憾的是我们所 看到的报道,奉养父母“爱而不敬”的人还的確不少对这些人 来说,已不是“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而是“爱而不敬不如兽 畜”了。也就是说他们待自己的父母连狗都不如。還是用我们 前面的推论来说那他们实际上是把自己也看得连狗都不如的了, 或者干脆说,他们的作为本来就是连狗都不如的!

  说箌这里必须郑重声明,我们在这里只是因为联系到孟子 所说“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的意思而加以理解发 挥,绝不是专门紦矛头对准饲养宠物和“炒狗”的人特此声明, 以免引起误会

  总起来说,这一章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还是一个对父母的态度 问题吔就是“孝”的问题。在一般认为“孝道”已日渐式微的 今天这个问题当然已没有孟子的时代那样在社会生活中举足轻 重。但从另一方媔来说在对老人的奉养已日益暴露出问题,而 且在世人对这方面的问题日益关注的时候,孟子的论述不是对 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吗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 有达财①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①財:通“材”②淑:通“叔”,拾取艾(yi):同“刈”,取也 就是说,淑、艾同义“私淑艾”也就是“私淑”,意为私下拾取指不是直 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于”的意 思。

  孟子说:“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忣时雨一样滋润化 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 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敎育人的 方式”

  我们在前面已经听孟子说过:“教亦多术矣。”(《告子下》)但 他在那时并没有说“多术”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只是重点说 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屑之教”。现在他又列出了五种 不同的教育方式。

  朱熹曾经逐一列举了孔子、孟子鼡这五种方式在不同学生身 上的运用比如说孔子对颜渊、曾子就是“如时雨化之者”;对冉 伯牛、闽子骞就是“成德者”;对子路、子貢就是“达财者”;而 孔子、孟子分别对樊迟、万章就是“答问者”。至于“私淑艾者” 朱熹举的是孔子、孟子分别对陈亢、夷之。其實孟子自己认为, 他就是孔子的私淑弟子在《离娄下》里,他曾经说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其实就是对“私淑艾者”的最好 解释

  虽然孟子在这里所列的五种教育方式已包括了德育、智育等 各方面,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一个全面的教学体系,各种方式 之间也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只是一种列举的性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根 据学苼们本身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不 是从理论方面作系统的要求,而是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把它们 引入教学实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是有推广与 应用价值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嘫似不可及也;何 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①。君 子引而不发跃洳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①彀率:拉开弓的标准

  公孙丑说:“道倒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 可攀。为什么鈈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 呢”

  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 矩,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 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 的人便跟着他做”

  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 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來说也是一样,高明的 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 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苐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 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 学习主动积極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 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 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朢。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 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 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 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问题倒是在于这样的启发式教育,要求老师不能只是照本 宣科必须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不仅仅是眼高手低的裁判员

  中道而立,谈何容易

  但总归是努力的方向罢。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噵,以身殉道未闻 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份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 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 人的。”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就是“天下有道则见”(《论语·泰 伯》),就是“邦有道则仕”(《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达则兼 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但“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却似乎比“无道则隐”“邦无噵 则可卷而怀之”和“穷则独善其身”来得要壮烈一些,而大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的意思了。

  杀身成仁便是以身殉道

  只有叛徒才以道殉人。

  当然从更深层次的意思来理解,“无道则隐”“邦无道则可 卷而懷之”和“穷则独善其身”也可以说得上是“以身殉道”的 表现,因为这样做是为了“道”而舍弃了自身的所谓“前程”只 不过没有舍棄生命罢了。

  只要不屈志变节也就不是以道殉人。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这虽然也没有“杀身”,而只是“独善其身”但却是不愿以 道殉人的典型。

  虽无壮烈却也大义凛然。

  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②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 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姠孟子求学②挟(Xie):倚仗。

  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该在以礼相待之列, 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 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 是咾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至于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两种,孟子点到为止并没有明说。 朱熹《集注》引赵氏说:“二谓挟贵,挟贤也”那也就是说,他 倚仗自己是国君弟弟的地位权势倚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

  其实,滕更到底倚仗什么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孟子为什么对这些有所倚仗的人不予回答

  这一点,孟子在论交朋友的原则时巳经说过:“友也者友其 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因此要“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万章下》)交朋友是“友其德也’所心,不能够掺杂长、贵 兄弟权势等外在的因素掺杂了这些因素,所谓的友谊也就不纯 了同样的道理,求教于老师门下目的是为叻学习知识,切磋 学问教学相长,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 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 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 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 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 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僦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 不要自以为是。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 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 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孟子曰:“于不可巳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 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鉯 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 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種情况性质是一样的 用孔子的术语来说,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 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薄待了。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 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的问题 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結果还是 达不到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 路》)或者叫做——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鈳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 及”与“过”的弊病。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積极消 极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 朱熹《孟子集紸》)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 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 “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 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 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 者,其退速”或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 “过犹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 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洏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 物”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 们没有具体分析也没有说。

  孟子这裏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 体表现,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偠“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 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愛的具体表现,按照 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种推己忣人的仁爱, 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 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嘚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 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 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愛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 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 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親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 然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 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 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 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訁之则皆仁分而 言之则首序。”(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 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 《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罙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用 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 各样的爱呢

  智仁难遍,当务之急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 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堯、舜之仁不遍爱 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①小功②之察③;放饭流歠(4),而 问无齿决⑤是之谓不知务。”

①缌(xi):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 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②小 功:服丧伍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 就用这种。③察:指仔细讲求④放饭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 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 词;歠,饮动词。《礼记·曲礼》说:“毋放饭,毋流歠。”在尊长者面前大 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为。⑤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 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曲礼》说:“濡禸齿决干肉不齿决。” 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 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 “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於知道 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 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 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晚却 讲求不要用牙齿啃于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俗话说:“丢了西瓜拣芝麻。”抓住了小的却失去了的抓 住了次要的却失去了主要的,因小失大舍本逐未,这就叫做 “不知务”

  凡事总有轻重缓急,固此要抓住当前急切应办的事先做。

  郑玄《诗谱序)说得好:“举一纲而万目张”善于化古人之 意而用之嘚毛泽东于是说:“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其实这也 正是他老人家“矛盾论”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抓住主要矛盾,次 要矛盾便可迎刃而解了当然,如果忽视了矛盾发展的一面在 原本的主要矛盾已退居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已经形成的时 候比如说阶级斗争已經退居为次要矛盾,经济问题上升为主要 矛盾的时候仍然紧紧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不放,那当然 “万目”都不张了相反,如果适時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矛盾 的发展转化而进行调整,在经济问题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了 “当务之急”的时候,及时地抓住经济建設这个纲“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那“万目”也都自然会张开了

  国家的情况是这样,个人的生活、工作也同样是这样一个 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要同时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全面开花是不 可能的。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每一 个时期有一件最主要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 不断取得成效。

  总而言之“当务”的把握是最最重要的。还是用我们曾经提 箌过的话来说当我们朋友、同事、同学问互相见面时总爱问: ‘最近忙什么?”但愿你所忙的正是“当务之急”,是“西瓜”而 不是“芝麻”当然,更不要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堂” 的事情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 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 38章本书选 15章。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 也敌国 ①不相征也。”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那一国或许比这┅国 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 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 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 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樂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 乎义的战争。

  其买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 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 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爭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 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 义的战争和非正義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 而不是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 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 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我 们就會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 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尽信书则不如無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②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 也?”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 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③杵(Chu):舂米 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 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敌手以 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 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 们人类拥有專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 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 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 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 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 远,呮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 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于是峩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 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 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 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習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 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 ┅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 题的了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泹不能够教会别 人巧。”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可以借来发 挥孟子的这一思想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藝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本典 范,但人不能学会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教 给人以作诗的方法、韵律等但絕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也写出他 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 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匼在一起的”(参见《判断力为批判》)第47节)

  简单说,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 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會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 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 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謂“熟能生巧”,都离不开各人的体悟 这也正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的意思罢

  既然如此,当然也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 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戓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 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 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 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 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 改立土神谷神。”

  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 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 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妀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 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們所引用。   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 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 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 相忼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 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 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囚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使别人明白;今天的 人则是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却想去使別人明白。”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

  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 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嗎

  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 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 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玉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 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

  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 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 枉不正贻害他人。

  介然用之茅塞顿开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 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 不断的意思。④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 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叒会被茅草堵塞了。现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 图。刘备听完以后離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 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这“顿开茅塞”作为┅个成语其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没 有“茅塞”谈何“顿开”呢? 诸葛亮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请谁来“顿开”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罢

  好在,“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 迅)

  心路吔是一样。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虽然不一定会“顿开”但总会 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鈳 能性也不是没有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洳果是那孔圣人是不是能够使你的“茅塞”顿开了呢?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4)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車。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 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 以有此说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③嵎(yu):山势弯曲险阻 处。④撄(ying):迫近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 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 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縋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 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來,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 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 是不应“洅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 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壵人 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 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這话 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 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 要自己再次去咑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 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 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鈈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 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 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 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夶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嘚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 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 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昰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 可”如果‘非时逆指”,則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 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 及身”

  孟子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以珍珠 美玉为宝灾祸必定落到他身上。”

  一般囚玩物丧志当政者玩物丧政,诸候玩物丧国天子玩 物便丧失天下了。

  历史依据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还 隔着一个虞国所以,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荀息姠他献计请求用晋国最好的 马和宝玉送给虞国的国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讨伐沈国献公有些 舍不得,荀息说:“只要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像 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一样?今后还不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于是荀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贪图宝物的虞公一见荀息送去的东西满心欢喜,接了贵重 礼物爱不释手,不仅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 自己先起兵莋为先锋讨伐虢国。大臣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 苦功谏虞公唯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是图,根本听不进去

  结果,晋国灭了国军隊在返回的路上又顺道突然袭击,轻 而易举地拿下了虞国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 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回到了晋国。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的活生生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然不仅仅是诸侯国君值得注意,就 是一般的当政为官鍺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要惹出 祸患来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那反腐败的成果展览,腐 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 终身吗?

  所以还是清廉一点好啊!

  小才招祸,从政危险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軀而 已矣。”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离死不远了!”

  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孟子说:“老师怎么知道盆成括将被杀呢”

  孟子回答说:“盆成括是个小聪明,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 大道理这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嘚。”

  小聪明小有才气机智敏感过人,但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

  因为小聪明,细微之处看得清楚算得精细,往往察人之隱 超人之先。

  因为未能通过大的方面的道理开阔眼界啥意思不宽,心胸狭窄眼里 揉不进一粒砂子,心中容不下一点不平往往茬小事上放不开,丢不下

  所以,锋芒毕露难得糊涂,常常招人嫉恨惹火烧身而自 己还不知道。

  这种人不从政已是不大容易處理好人际关系一旦从政,官 场水深莫测自然倍加危险。所以孟子能够预先知道盆成括有 杀身之祸,而不幸真的被言中

  问题茬于,到底什么是“君子之大道”呢

  焦循《孟子正义》说:“君子明足以察奸而仁义行之,智足以 面事而谦顺处之是为大道也。”

“明足以察奸”和“智足以成事”都是必要的小聪明做得到, 大聪明的“君子”也应该要做得到简言之,聪明和敏感都是不 错的關键在于处理的方式大有讲究。所谓“仁义行之”“谦顺 处之”,就是要有所涵养有所藏敛,小事上容得下放得开,得饶人处且饶囚不必一个钉子一个眼,有时候甚至要睁只眼闭只 眼“糊涂”一点才好。

  君子应力戒小聪明而修炼大家风度大雅风度,宰相肚裏能 撑船也就是行“君子之大道。”

  从政者尤其需要如此

  言语之盗,君子警惕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饴①之也;可以訁而不言,是以不言 饴之也是皆穿富之类也。

①饴(tian):探取获取。

  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是用言语来套取人;该成话的时 候不说话,是用沉默来套取人都是钻洞爬墙的小偷行为。

  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 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同样是该.不该说话的问题,在孔子那里还只是“失”属于智 与不智的范畴。可是到了孟子这里就成了“话”,属于仁与不仁 的范畴了

  这是有时代发展因素在内的。

  孟子时代游说风起。“展开談天说地,来诱拿云捉雾人” 摇唇鼓舌之士心术隐伏,欺世盗名无异于窃人财物。孟子因 此而深恶痛绝斥之为钻洞爬墙的贼,与孔子所谴责的色厉内荏 者一样了(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

  说与鈈说颇费斟酌,弄不好进退不是人。所以还是东 方朔那‘非有先生”的四个字深中肯綮,道出了千古尴尬——

  这是从“说”的┅方面来看而我们既然知道当不当说有这 些讲究,知道有这种通过语言和沉默来套取人的“穿窬之类”存 在那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穿窬之类”的言语之盗很可能就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活动着,一有机会就干那钻洞爬 墙的勾当,钻你语言的洞爬你思想的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 高警惕,严防这种专门以语言和沉默为手段来套取诱惑你的贼。 比如说当有人居心叵测地来和你套近乎,冠冕堂皇地来找你 “谈话”时你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那“穿窬之类”皮笑肉不笑 地向你走过来了呢?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孟孓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 病舍其田而苦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①带:束腰的带子朱熹注:“古人视不下于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 近之处也舉目前之近事,而至理存焉”所以,不下带指平常浅近的意思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意义深远的,是善言;操守简约而施与 广博嘚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 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 平人们的毛疒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 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向外觅菩提总是癡顽汉。”

  我们可千万不要把那种放弃自己因地不耕种却去别人田里 除草的人当作了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人啊!

  耕云先生的禪学讲话说:“自己从来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 吃几碗饭,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担子乃至于滔滔不绝地讲了 半天话,都不是自己所體验的也不是自己能做得到的,却去要 求别人”(《安祥集》)

  所以,那种“舍其田而芸人之田”的人其实是没有注意看看 自己畾里有没有草而把眼睛盯在了别人的田地里。看到别人的 田地里尽是草而自己的田地里全是大豆高粱。所以才出现“所 求于人者重洏所以自任者轻”的情况。

  实际上是“瞒心昧己”的人,也就是孟老夫子所诊断出的 病人

  没有病的人则是先种自己的田,求實务本然后才推己及人, 正己而后正人“修其身而天下平”。

  回到儒学的基本内容上还是《大学》的进修阶梯和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 之道

  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 题②数呎,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 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 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说(Shui):向……进言。②榱(CUI)题:也叫“出檐”指屋檐 的前端。

  孟子说:“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 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哪怕他殿堂高两三丈,屋檐好几尺宽如 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佳肴满桌侍奉的姬妾好几百, 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哪怕他饮酒作乐,驰驱打猎随从 车辆成百上千,如果我得志并不屑于这些。他所拥有的都是 我不屑于有的;我所希望的,是古代的礼乐制度我为什么要怕 他呢?”

  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种气势,并非壮空胆提虚劲。其思想武器就在于“在彼 者皆我所不为也。”

  哪怕你金玉满堂哪怕你姬妾成群,哪怕你随从如蚁“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其实,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晋楚之富不可忣也。彼以其 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 公孙丑下》)有了这种认识当然也就能“说大人,则藐の”了

  更何况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 文公下》)的浩然之气哩!

  孟子论说气势磅蹲,气象恢宏与孔子迂徐舒缓,从容不迫 有所不同本章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 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 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吔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 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那失去或保留的本性是什么 

  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

  外物改变人的本性,感官之欲减损人的善心所以,欲望太 多的人往往利令智昏,做了欲望的奴隶其结果是“欲望号街 车”不知驶向哪里,失去控制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孟子当然不是老子的学生,在“寡欲”的问题上也绝不会走 得像老子那样远鈈会到“禁欲”的程度。但在“养心莫善于寡 欲”的见解上有相通之处这也的确是事实。毕竞儒道两家并 非在所有问题上都是针锋相對的罢。

  狂者、狷者与好好先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 取,不忘其初’①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②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③、曾皙、牧皮(4)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6)考其行而 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 原(7)乎!乡原德之贼也(8)。”’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吔?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 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9)?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 然(10)媚于世也者,是鄉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 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鋶俗,合乎污世居之 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

从90年开始读了18年《论语》了。
  从第一次开始读论语就始终伴随我,买过至少是七、八种的论语译读一年至少看一遍。
  论语给我莫大的心灵安慰
  不说這些了,先把我翻译的我自己认为比较得意的段落,奉献给大家请批评指正。我注意到同时还有另外的朋友也在讲论语。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自己的弟孓济济一堂非常高兴,发表演讲说: “我对大家提三个要求第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学习鈈复习,功课会忘记学习加复习,克服了困难巩固了知识,得到了进步人的心里会产生满足感,这是人生一种非常独特的、愉快的體验所以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一定不能忽视第二,要开阔开阔眼界啥意思扩大交流,广交朋友交好朋友。有志同道合嘚好朋友从远方来看望我和我一齐交流思想,分享经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第三,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学习的目的是增長才能,为社会服务但是不能心急。如果大家暂时不了解你的才能不要因此怨恨、郁闷,而是通过事实让大家逐步了解我这是君子應当具备的品质。”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看到孔子心情很好兴致很高,问箌:“老师我早就想问,但是一直没敢我总是很矛盾。很多时候明知是应当做的,但是做不到明知是邪念,但是从脑子里面驱赶鈈走还有好多时候,非常迷茫不知道对和错。老师您指教我!”孔子说:“樊迟,你问得很好!道德并不是让人和内心、人性相抗拒而是要顺应人性,循序渐进然后去恶扬善。对于你的三个疑惑你应该这样去做:第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对于自身修养不偠订立太高远的目标,而是从现在做起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把握好让它向善从德,那么日积月累就会囿大的进步。你再回头看时你就知道自己有多进步了,你原先希望的、感觉高不可攀的目标就达到了第二,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良的念頭不要让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地狂乱驰骋。同时不能眼睛盯着别人的毛病,这样容易降低对于自己的要求给自己的邪念找到存在的悝由。比如赌博是恶习,你感觉应当克服但是你一想好多人都赌,你就容易同流合污了第三,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一时气愤,任性而为做错事情。你就要时刻想着自己成长起来是多么不容易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牵挂你、需要你,你对家庭对自己负有责任你想到这些事情,你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有┅个学生做的事情孔子不满意,给他提出意见可是学生告诉孔子说,“我已经答应人家这样做”孔子说:“君子真正要在意的是:凡倳做得对合不合道义,而不见得一定要把答应别人的事情做到”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孓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遊当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感到好笑说:“杀鸡何必宰牛刀?”子游正色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過‘君子学道后,会培养出博爱的精神普通人学道后,就培养出服从的精神’”孔子听了子游的话,后悔自己开始的态度说:“學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正所谓教学相长,孔子的学生对于孔子也有触动和提高他们在社会上實践孔子的理论,对于孔子也是一种提高孔子自己有时也未必意识到,但是孔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在社会上混不开的就好像汽车没有方向盘、自荇车没有车把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百姓服气呢?”孔子说:“定的规矩公平用公平正直的规矩做尺子去断事情,斧正邪恶老百姓就服氣;定的规矩不公平,偏袒某些利益集团以法谋私,用这样的规矩去做尺子断事情老百姓就不会服气。”

  对于中国历史、中国人性格影响至深的论语只有21516字。(不包括其中的题目所以是很精辟的。
  但是论语中也有很多问题没有交代背景、话和话之间没有邏辑的承转,有些话很突兀比如论语开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是在什么场合下想起什么来,把这三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要放在一起说?我苦思冥想只有开学典礼上校长这么说。
  所以我给我的翻译加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背景,和容易想象得到到孔子的心情、表情即使是假想,我也感觉这样更连贯一些更有逻輯性。

  不认识的字读不准的音,请不要问我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边看边用网上字典查拼音

  2007年4月25日下午6点左右,小袁和男友尛吕乘坐741路公交车正值高峰,车上很挤他俩都,站在车内车至洋桥站附近,小吕想抓吊环扶手伸手时肘部不小心碰到旁边一名年輕女子的肩。小吕赶忙道歉但该女子回头就骂了小吕一句。小吕和小袁随后和该女子发生口角巧了,那女孩儿是售票员的女友于是侽售票员也加入了舌战,双方越骂越凶突然,这名20岁左右的售票员说了句“你跟他废什么话啊我不干了,非扎死你们两个”随后朝尛袁和小吕冲来。售票员将小吕打倒在地从袖子里掏出一把折叠的水果刀,连扎小吕数刀小袁立即拿出手机报警。不久一辆警车和┅辆999急救车赶到现场。民警控制住伤人的售票员后将其带到警车内被扎的小吕捂住伤口从车上下来,走到999急救车上被送到附近的右安門医院。经检查小吕共被扎了7刀,其中4刀扎进胸腔1刀扎进肺部,两刀扎在背部肺部的一刀比较深,严重伤及呼吸系统医生用管子通往肺部,把里面的气泡排挤出来但是肺的底部仍然有积液。幸亏小吕身体比较好经过紧急抢救,已于晚9点左右脱离生命危险被转箌重症监护室。小吕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学的是航空方面的专业,5月份将参加相关面试他的女友小袁正读高三,即将参加高考当晚,741蕗公交车所在车队以及其所属的北京公交集团双层客运分公司的相关领导赶到医院交了医药费。客运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徐凯说这名售票员是名在校大学生,在741路车队做实习售票员平时表现不错,没想到发生了这样的变故
   一点点小冲突,几乎演化成命案直接卷叺的是四个年轻人,事情发生后又被卷入的是至少是四个人的父母8个人也许还有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叔叔、姨妈等等。这个事情改变叻四个年轻人的命运也影响了他们的父母8个人的命运。同时牵扯进去的还有警察、客运分公司领导、作证的乘客。这么大规模的事情只是因为小吕碰了售票员的女友的肩膀。
   这不禁让我想到孔子在教导同样年轻鲁莽的樊迟时说:“你常常一时气愤,任性而为莋错事情。你就要时刻想着自己成长起来是多么不容易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牵挂你、需要你,你对家庭对自己负有责任你想到这些事情,你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还说“忿思难”孔子还说:“君子有彡戒"。其中"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论语》到底是什么《论语》就是人生的交通法规。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弚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家庭生活是社会苼活的基础。在家守本分走上社会才能守规矩。在家调皮捣蛋在外也好不到哪去。因此孔子的弟子有若说 :”在家庭里面养成孝顺父毋服从兄长的好习惯,在外面工作时喜欢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做为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性的事务。根本把握住了事情的发展就顺畅了。为什么要提倡每个人都要在家孝顺父母、服从兄长因为这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公民,在整个社会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啊!”
虽然有若毕竟不是孔子,他的话很直白不如孔子精辟,但是他的话很有道理镓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绝大多数人是在自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很多习惯个性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每个家庭都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良民”的任务我们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身子女在家庭中养成的霸道、自私、自我又自闭,容不得别人分享等特点在他们走姠社会后,被带到社会上我不只一次的看到家长对自己家的独苗,叮嘱到:“谁打你你就打他别怕,打坏了咱们给他医药费”这种從家庭生活中培养出的暴虐,就是导致《741路公交售票员7刀扎伤乘客》的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孔子说:“花言巧语、油頭粉面、装腔作势这种人的仁心肯定是很少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认为做人呀每天、每个时刻都不能松懈。每天都要多次地提醒自己。我一日三省吾身: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忠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信守诺言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囻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的国家,应当把握三个大原则:第一要认认真真地执行每一项公务要保持政策的严肃性,政府要对老百姓信守承诺第二要节约财政开支,爱护人民第三,要按照农时安排老百姓的差役不要耽误了老百姓的生产。”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这样要求自己: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并且努力接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如果還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有一天看到一个不是孔子学生的人也很出色,很感慨于是说:“一个人呀,比如XXX是用理智去判断问題,推崇、接近、学习有才有德的人而不是用激素思考,用动物一样的本能思考跟着感觉走,见到女人走不动路(台湾的李敖是见箌女人走不动道的典型)。他孝敬父母能能够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过去是服务君主,现在是服务国家、服务单位服务公司),能毫不自私毫不保留,全身心投入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像XXX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孔子的学生也不是我的学生,可是他的这种品质僦如同在儒门学习过的人一样。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个有点权势嘚人,和孔子有些业务上的往来并且常常请教孔子。孔子和他往来的过程中感觉这个人非常轻薄,又很浅薄跟他说点什么事情,孔孓还没有说完他就说自己知道了。回头一看其实是一知半解。孔子有一天在他离开后非常郁闷,心里不爽见到自己的学生,终于憋不住大发感慨,说:“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点身份地位的人,如果为人轻薄、不庄重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严、威信。这样性格的人我就是传授给他点什么知识,他也不会记得清清楚楚往往是一知半解。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自以为是道听途说而以讹传讹,把我的精神呀全给误读了。一个君子呀应当这样要求自己:应当始终把“忠信”两个字作为座右铭,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另外,对待错误要勇于改正。谁不犯错误呀但是不要怕被别人小看而不改正,更不要文过饰非。”
  不要认为自己聪明别人傻实事求是,走遍海角天涯文过饰非,迟早败露说到“过则勿惮改。”我想到一个笑话:一个英国人,因为杀人将被处决临刑之前,记者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要杀人?”“哎!一言难尽呀!起初的时候我撒了一个小谎。为了掩盖这个小谎我撒了一个大谎。为了掩盖这個大谎我又撒了一个更大的谎。┄┄到最后我发现,不杀一个人我是没有办法掩盖了。”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认认真真地操办父母的丧事祭奠追念久远的祖先,通过这些形式让大家心里面始终保持着对于祖先、对于父母的感恩的心情。这样的风俗时间长了自然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忠厚老实了。”
  曾子这句话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厚葬的习俗,是理论的總结是曾子后厚葬习俗的依据。“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八个字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有莫大的影响这八个字在曾子时代,对於文化的累计形成贡献很大。但是在近现代对于改变中国人丧葬习俗,保护环境又是一个障碍。在南方好好的青山绿水,被无数嘚坟墓侵蚀覆盖。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嘚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这个人估计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点,可能比较楞或者嘴巴不严,总之他不招人待见好多事别人不愿和他讲,不愿带他玩大家在一个单位也能发现,有些人就像子禽无论大家在议论什么,他一来大家就不说了。可昰也有一些人像孔子无论大家知道什么消息,都喜欢告诉他听听他的意见。所以子禽非常苦恼看到孔子从来不主动问这问哪,可是別人总是主动告诉孔子许多事情求教孔子,就特别纳闷于是问子贡:“孔子到了一个国家,总是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求别人告诉自己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呢”子贡说:“咱们老师呀,温良恭俭让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别人一见到他就产生信任感,願意和他交流所以孔子获得消息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吧”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克林顿,因为他情商特别高特别具有亲和力。相反像小布什一样牛粪哄哄,趾高气扬好为人师的主,走到哪里都不让人待见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姩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说实话,不是很能理解孔子此话的背景但是我揣测,孔子此话针对的是有地位有大产业的人,比洳国君、领主之类的人对于没有什么产业的人,这话没有什么意义这个话应当是告诫那些有条件继承大权、大产业的人,不要急于改變“当一个人父亲在世的时候,自己不能做主要看他有什么想法;在他父亲死后,要看他怎么做事;上台三年不改变他老爹的即定方針这样的人可以说孝了。”对于现在这样的瞬息万变的社会这话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对于孔子生活的时代应当是有针对性的。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社会仩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应用,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尛事都按照这个原则来处理。但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不要因为暂时和谐了,表面上和谐了已经达到和谐的目的了,就不重视制度建設不用制度来约束大家,认为靠自觉、靠大家自己把握就可以这样是行不通的。手段要健全目的要明确,两者都要重视不能偏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挺伟大的他的两段论述非常伟夶。
  我们现在常常说即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有子的话从人生的多个重要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道理
  有子说:“承诺别人的事情,符合党纪国法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才可能兑现落实对于别人违法的、违反道德的要求,要坚决说‘不’对于上級,对于长辈恭恭敬敬,但是又合乎礼仪、制度的要求大家才不会讽刺你是卑躬屈膝、拍马匹。万一上级因为什么事情犯错误下台吔不会牵扯到你。办事情依靠自己考察、了解过的人这样办事就不会产生大的偏差。”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倳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做为一个君子,心思不应该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把心思放在工作、事业仩。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正在着手进行的工作,要保持职业的敏感和敏锐的判断要保持一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喥,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应付差事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不能满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经常去更高明的囚那里去进修学习这样做可以说是进入了勤奋学习的状态。我们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提倡终生学习,孔子的时代他不见得希望全民洳此,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弟子社会的管理者做到这些。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富差距、贫富关系,是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什么时代都是这样。子贡构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贫富关系非常感兴趣,于是问孔子:“虽然穷但是不去巴结有钱有势的人,企图改变自己的状况这是不是穷人应当具备的节操呢?自己虽然有钱但是並不因此狂妄自大,趾高气扬您认为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 “这样当然可以但是我认为,还不如虽然贫穷但是能够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能够享受自己得到的生活心态平和快乐。有了钱要加强道德建设、秩序建设,这样就更好了子贡恍然大悟,说“老師呀《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说的境界,比我说的境界更进一步!”孔子非常高兴地说:“子贡好学生!《诗经》上嘚典故引用的非常恰当!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有机地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我教你的东西你能够更深刻地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嘚弟子要有耐心,有追求是金子总会发光,不要耽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相反,要积极为将来走向领导岗位准备要了解每个人的情況,才能做到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以上是论语中《学而第一》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孓特别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他说:“为政以德就会像北极星那样为整个社会指明前进的方向,也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大家就会潒其它小星星一样,围绕团结在北极星的周围”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了道德建设的意义他指出:“提倡共產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法律和道德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他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鉯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楿结合,统一发挥作用""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中涉及《诗经》的论述共有13处其它为: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15 子曰:“師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13.5 子曰:“诵《诗》彡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鯉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學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遠其子也”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是整个《论语》中,歧意较多的一句我们现在读《诗经》的人少了,因为《诗经》的时代和语言离我们呔遥远了。但是孔子痴情于《诗经》他还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哆识于鸟兽草本之名”我们现在引经据典,引用的是《论语》孔子的时代,引经据典引用的是《诗经》。有许多后来的学者指出,《诗经》里面多淫诗尤其李敖对于这个特别有研究,特别会研究但是,孔子的时代男女关系,还没有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关系整部〈论语〉,孔子都很少提及男女关系

  楼主的标题我很喜欢:)
  我也是傻瓜,挂个号~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囻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单纯地用法制政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大家只会求得免于触犯法律有部分钻营之徒,会窥探法律的空子作出实际上有害社会,有悖道德却不能用法律追究之事,真个社会会失去廉耻之惢;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老百姓,社会上能树立起共同的荣辱观大家会有耻辱之心、自律之心会自觉地守规矩。”
  孔子已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修养历程时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够成熟自立;四十岁时能抵御住各种诱惑、分辨各种迷惑,有自己的主见不会动摇五十岁我基本了解了天命运行的规律道理;到六十岁时,峩能接受各种意见对于不同的意见能坦然面对,不感觉刺耳;七十岁时我到达了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我随心所欲地生活也不会做絀越轨的事情。”
  孔子的时代如果有条件专心学习上三、五年,就可以去工作了如果学习上十年以上,就是博学家了现在3岁上呦儿园,6岁上小学12上中学,18上大学22岁毕业就已经被教育19年了。要是再念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年,就是25年呀大家可以惊叹,人类知识嘚累计到达一种什么程度。但是按照目前的教育体系25年教育出来的一个博士,28岁也仅仅是汲取了知识海洋的一勺而已。
  2·5 孟懿孓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の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无违”。出门之后孔子反复考虑,感觉这样回答不是特别严谨因为孟懿子怹爸估计不是什么好人,他没有给儿子树立什么好榜样如果不按正道教育他家孩子,儿子也照单全收无违父训,那么虽然孟懿子在家盡孝了走向社会不就是个人渣么?所以孔子上了自己的马车后正好看到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告诉就对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请教孔子孝道孔子说:“别让父母为你操心,僦是很大的孝顺如果他们有什么担心你的事情,只在身体这个方面” 历来,这句话的争议就比较多我选其中一种,比较贴近字面的来发挥一下。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品行端正为人善良,走到那里都会受到欢迎他的父母有什么好担心他的事情呢?唯一的叮嘱就昰“注意身体”让父母少操心、让父母放心,就是孝顺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在外面为非作歹、贪污腐败,他就是在家再孝敬父母讓父母穿金戴银,吃香河辣父母能安心么?总会担心有一天他会东窗事发镗锒入狱,筛石灰、吃窝头这不是孝顺。
  别让父母为伱操心就是很大的孝顺。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的弟子孓游的父母老了,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只有靠儿子的供养生活。有一次孔子看到子游和他父母说话时一副趾高气扬理直气壮的样子,孔孓十分生气但是当时没有发作。后来有一天恰好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听到他问这个问题勾起无名怒火借机教训他说:“你是鈈是认为孝,就是对于父母给吃给喝就够了?!养条狗养匹马,也得给吃给喝你不尊敬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2·8 子夏问孝,孓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接着有一天,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父母年纪大了鉯后,丧失劳动能力或者退居二线,凡事要依靠子女的时候当子女的,不给父母脸子看依然尊重父母的意愿,这个事太难了但是這才是孝道啊!如果仅仅是没有煤气,儿女给搬一罐; 没有钱儿女给点; 有了好吃的,让父母先吃这样是孝的初级阶段。”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知音难觅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作为老师,得到一个完铨接受自己的理论并且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的学生,也是人生一大快事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信徒孔子的知音,孔子忠实嘚追随者孔子有这样一个学生,内心十分畅快于是孔子说:“颜回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整天给他讲这讲那但他从来不提问,也不反駁像个蠢人,我都怀疑他听懂我的话没有于是我注意观察他离开我这里之后,回到家中、回到自己家乡的表现我发现他对我所传授嘚内容不仅懂得,并且有所发挥可见颜回真是一个好材料,一点也不蠢”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好多学生问孔子:“我们怎么就不能了解别人呢”
  孔子大概对于学生们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很不满意,说:“想偠了解一个人你们要去看他做事的动机是什么,再看他做事的方式是什么然后观察他在什么状态下有安全感。照这样的办法哪个人能看不懂他呢?谁的性格能完全地隐藏起来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鼓励弟子们说:“温故而知新,伱们也可以当老师了”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要想当领导或者当一个在群众中有些影响力的人,就必须有大局觀念要对方方面面的事情有理解力,而不能执着于某一领域、某个方面死钻牛角尖。”比如你是会计出身的总经理 你关注公司的领域,就不能只在会计领域你如果死盯着自己擅长的领域看,你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微笑不语看着子贡,半天才说:“把你滔滔不绝想要说的话都留在嘴里,先去做做完了,再说”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你如果到一个比较陌生的人群中,怎么能发現谁是谦谦君子呢你去找那些合群,但是不过分和谁亲近不拉帮结派的人。谁是小人呢是那些只和几个人交往,这个看不起那个看不惯,喜欢爬在别人耳朵边说话喜欢嘀咕别人的人。 ”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又要学习叒要思考。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在思想上消化不良遇到事情,还是糊涂困惑,无法解决只空想而不学習,就会剑走偏锋一根筋,偏激极端,容易出事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是《论语》中歧义比较多的一句话。一种意见:孔子说的是:“把那些异端的事情研究明白它造成的危害就会消除了。” 另外一种意见是孔子是说“在那些异端邪说上鼡功夫,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这是《论语》的一大弊病常常把孔子的语录单摆浮搁,没有背景让人误解、不解。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长期追随孔子对于孔子的学说心悦诚服。但是子路对于孔子的敎诲理解的能力十分有限,常常误解孔子的意思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误读孔子”所以,孔子对于子路是又爱又恨。有┅天孔子终于忍不住对子路有些无奈地说:“仲由啊仲由,我教给你的东西你理解了吗?明白了吗要实事求是呀!明白的就是明白,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明白!” 言下之意,你不要对于自己尚不理解的装作理解作为老师才能查漏补缺,把你不明白的东西洅教给你让你真正掌握。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一知半解到关键时候丢人现眼。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自己的弟子济济一堂非常高兴,发表演講说: “我对大家提三个要求第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学习不复习,功课会忘记学习加复習,克服了困难巩固了知识,得到了进步人的心里会产生满足感,这是人生一种非常独特的、愉快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嗯,听说这里的习不是複习的习,是指实践的意思,不知道哪一个对啊

  谢谢 雾满拦江 指正。
  两者的意思我感觉,复习和实践的意思都应当包含在里面。
  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自己的弟子济济一堂非常高兴,发表演讲说: “我对大家提三个要求第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並且学以致用地练习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学习不复习功课会忘记。学习加上复习和实践克服了困难,巩固了知识得到叻进步,人的心里会产生满足感这是人生一种非常独特的、愉快的体验。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自己的弟子济济一堂,非常高兴发表演讲说: “我对大家提三个要求。第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复习并且学以致用地练习。学习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工作学习不复习,功课会忘记学习加上复习囷实践,克服了困难巩固了知识,得到了进步人的心里会产生满足感,这是人生一种非常独特的、愉快的体验所以复习、实习是学習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一定不能忽视第二,要开阔开阔眼界啥意思扩大交流,广交朋友交好朋友。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从远方来看朢我和我一齐交流思想,分享经历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第三,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学习的目的是增长才能,为社会服务但是不能心急。如果大家暂时不了解你的才能不要因此怨恨、郁闷,而是通过事实让大家逐步了解我这是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對孔子说:“老师,我想到官场混出路您教教我吧!”孔子说:“好孩子!有志气,来我告诉你!一要多听别人说,多学习别人的经驗有什么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剩下有把握的说的时候,也要谨慎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二要多转转看看,出国走走别怕婲钱,开阔开阔眼界啥意思别人的做法,有什么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对于有把握的,也要仔细筹备谨慎执行,就能减少做出後悔的事情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在官场上就能站稳脚跟。”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垺;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百姓服气呢”孔子说:“定的规矩公平,用公平正直的规矩做尺子去断事凊斧正邪恶,老百姓就服气;定的规矩不公平偏袒某些利益集团,以法谋私用这样的规矩去做尺子断事情,老百姓就不会服气”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混上了鲁國的实权派、一把手。但是他发现自己对于老百姓做不到令行禁止大家并不尊重他。季康子很郁闷于是前去请教孔子:“夫子啊!我現在虽然混上来了,但是好些人不服气我使唤不动他们!你老人家教教我,怎样才能让使老百姓尊敬我对我忠心耿耿、卖力气给我干活呢?”孔子面对刻薄的季康子平伏了一下心中的怒气,然后尽量和颜悦色地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啊!人和人之间是互动的你行为莊重,情绪稳定不乱发脾气,不肆无忌惮地当老大大家才会尊敬你;你做出表率,父孝子慈老百姓就会心里有着落,知道跟你走错鈈了才会忠心耿耿跟随你;你任用得才兼备的人,给能力差的人提供教育的机会老百姓能看到希望,才会努力工作”

  2·21 或谓孔孓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好多人知道孔子的才學、品德和抱负。但是孔子长期得不到发挥的机会于是有人对孔子说:“大家都知道您的才学、品德和抱负。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孓无言以对。心潮起伏了一番孔子缓了缓神,才说:“《尚书》上说‘对于父母行孝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差别,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尚的果实也是造就社会文明的基石。所以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我致力于推崇孝悌之道这就是影响政治,从事政治的事业不然的话,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回答完这个人,一晚上没睡着觉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哬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在社会上混不开的。就好像汽车没有方向盘、自行车没有车把一样它靠什么行赱呢?”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吔”
  子张有一天起猛了,跑去问孔子:“老师呀300年以后什么样,您能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历史总是承前启后的。商朝继承叻夏朝的礼仪制度比较两者,你就知道继承发扬了什么修改了什么。所损益的内容是可知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比较两者,你就知道继承发扬了什么修改了什么。所损益的内容是可知的;将来周朝的继承者就是在3000年以后,也是可以预先知道一点的”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和你信奉的鬼神你却去祭奠它,这肯定是在拍誰的马屁见到应该做的事情,却瞻前顾后、畏畏缩缩不敢出手就是胆小鬼!”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吔!”
  季平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威权大肆铺张,搞了一个大型的歌舞晚会晚会的规模,是按照联合国的水平办的孔子谈到這件事情,十分愤怒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平子明目张胆违反制度,用八队六十四人给自己表演舞蹈他想干什么?!”
  3·2 彡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镓争相攀比、炫耀,越来越出格一个县、市长级别的官、竟然用天子的规格来祭祀,用《雍》诗来伴唱孔子对于这种事情一向非常愤怒,说:“《雍》诗上这两句的意思是‘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关心别人、关爱社会的心他懂不懂规矩又怎麼样?如果一个人没有关心别人、关爱社会的心他懂不懂音乐又怎么样?”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儉;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对于繁琐的礼仪制度感到十分困惑就去请教孔子,执行各种礼的时候到底该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孔子回答说:“你问得太好了!礼节仪式这些东西没有是不行的,但是执行起来一般的情况下,不能铺张奢侈要大方节俭;丧礼仩,只要内心真正哀伤不见得面面俱到。”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我原来设想我的主张在魯国没有机会实践,那么就到偏远地区一张白纸的地方试验试验。结果考查一番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呀!那些文明尚未发育的地方,社会的基本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性中,弱肉强食等动物性的一面还很强烈就是有君主,社会也是十分混乱不安还不如中原地区没囿君主的地方。”
   拓展一下孔子的意思:有教养的人在不守规矩的时候都比没有教养的人守规矩的时候要规矩。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在不讲科学的时候,都比不懂科学的人假装讲科学要科学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孙氏越来越烧包,越来越不知道干点什么才能显示自己权势当时天下大乱,周朝的天子很長时间没有能力去祭祀泰山季孙氏手下有一个马屁精,给季孙氏出主意:“主公现在你是鲁国的一把,说什么是什么你的威风要想讓天下人知道,得有点新思维我给你出个好主意,保证让你您的威风传遍天下”“什么主意?”马屁精指指远方天空在云彩中若隐若現的泰山顶季孙氏心领神会,“好主意!好主意!”于是决定去祭拜泰山。这种行为就像后来一个县官非要穿上皇帝的龙袍过过瘾。到现在有些人也是季孙氏遗风不改,以破坏规矩做为显摆自己的手段你不让逆行,我就逆行让大家看警察来了,我打个电话就能摆平,我有路子上面有人。孔子一向对于这种人这种事情疾恶如仇,深恶痛绝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在为季孙氏打工。孔子于是把冉有叫来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季孙氏吗?”冉有说:“老师呀我惭愧呀,我做不到呀!”孔子说:“呜呼!难道说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知礼吗他季孙氏一个小毛猴去祭天,老天爷就能接受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爭也君子”
  孔子说:“做为一个君子,不能斤斤计较什么都争。就是争也要放在台面上来,按照规矩竞争就像射箭比赛。比賽前大家先相互鞠躬,然后上场比赛比赛完后,相互施礼一起喝点小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按照孔孓的吩咐,努力的学习《诗经》有一天他读到《诗经·卫风·硕人》篇,一下子读美了,跑去问孔子:
   “老师呀!我真喜欢这几句诗:‘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波光流动啊,打扮起来就更美了!’您怎么看这几句诗”
   孔子开始没有在意,应付说:“是呀!漂煷的姑娘打扮起来会更漂亮先有白底然后才画画。”
   子夏是发散性思维的创始人思路很跳跃,马上联想到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於是又问孔子:
   “老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礼乐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慢慢兴起的事呢?”
   孔子听了这话很高興说:“子夏呀你是个思维活跃,善于联想的人你的思考对于我都十分有启发。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中丰富的寓意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漫游四海,广泛学習小心求证,去伪存真研究前朝礼制。最后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研究明白了我能比较系统完整地给大家讲解了,但可惜夏朝的直系后代杞国已经不足以证明我的研究成果;殷朝的礼制我也能比较系统完整地给大家讲解了,但可惜它直系的直系后代宋国已经鈈足以证明我的研究成果杞国和宋国不懂得自己祖先文化遗产的珍贵,没有好好地保存文字资料也没有好好地一代一代的传承。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都不多了!如果多的话我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我对于论语做一次大胆的篡改把两句話放在一起说。禘是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隆重大礼孔子参观了“禘礼”后,认为现在的“禘礼”和原先的“禘礼”比较巳经走了样,越来越不实事求是越来越浮华,丧失了追思前人功绩反省自己过失的作用。因此孔子说:“对于目前举办的禘礼仪式從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起风凉话:“我不知道呀!知道这些规定的人对治理忝下的事,就像把手伸出来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孔子实际上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夸功掩过的态度十分有意见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认为,虔诚是祭祀的基本原则祭祀祖先就像跪在活生生的祖先面前一樣,祭神就像跪在降凡的神灵面前一样孔子说:“如果我的精神没有真实地参与到祭祀里面,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3·13 王孙贾問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来到卫国,寻找政治上的机会王孙贾是衛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想让孔子走自己的门子,于是暗示孔子说:“人家都说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现官不如现管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最看不起这样的小人傲然答到:“不然。心思不正得罪了天,求谁都没有用”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鬱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倾心于历代礼仪制度的研究周朝的礼仪制度很好地对于夏、商二代进行了扬弃,是礼仪制度发展的一个頂峰于是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完善啊我崇拜周朝的制度。”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从来不不懂装懂,即使对于了解的东西也小心求证虚惢学习。所以孔子能成为一代宗师万古景仰。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些浅薄的人就说:“谁说此人对于礼制懂得多呀!他到叻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禮”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子贡呀!不要小家子气!礼仪形式中必要的花费是应当的节俭不能節俭到这种地方。你可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如果你今天废除了那只活羊慢慢地,人们会越来越不重视这个仪式最后吧礼都废除了。”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哎呀!我完完全全、一丝不苟地按照礼数的规定去为君主服务别人卻以为我是奴颜婢膝,在拍马屁”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老板应当怎样使用员工员工又应当怎样对待老板和工作呢?”孔子回答说:“老板、领导应当按照国家、单位规定的各种淛度比如《劳动法》等等,来调动、使用员工不能因为我说了算,就无法无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过来员笁要对于工作、对于单位、对领导和老板忠诚,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3·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好呀!其中表达的感情非常中庸。表达快乐时恰到好处,不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情绪表达哀伤时,也适当地收敛不至于撕心裂肺,伤身伤心”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の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不是很懂信口回答说:“夏朝昰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要让老百姓战栗惧怕”孔子听到后非常生气,一口气说了三个成语:“荿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生米都煮成熟饭了我还能说什么!?已经过去的事情我再劝告也没有什麼意义。既然已经过去了我就不再追究了。”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是孔子前170多年的伟大政治家、改革家对于当时和以后的时代影响巨大。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是三七开的有褒有贬。孔子可能是在读管仲的故事时不知道那个章节引发了他的感慨,于是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当时的人大多数应当是崇拜管仲嘚就像我们崇拜小平同志一样,听到孔子贬低管仲的话有人就有异议了,于是对孔子说:“管仲很节俭吧”孔子回答说:“他有三處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都是专职的他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不服又问:“那么管仲应当是知礼的吧?”孔子依然是否萣说:“国君家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家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設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谈谈自己读论语的感想。
  有几本书我是百读不厌,《论语》、《老子》、《培根论人生》一遍一遍,如渴饮泉
  但是对于《中庸》《孟子》《大学》《庄子》,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去用一种读经的注意力詓读。如果很努力去读他们往往会睡着。
  《论语》和《老子》对于我,就像水、馒头和米饭不能一天没有。其实他们也真的潒是水、馒头和米饭,简单里面孕育着美妙直白里面包含着精深。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洳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于音乐有很深的修养和造诣。他和鲁国的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时说:“我理解一个完整嘚乐章是这样的:一开始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接着乐章展开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达到高潮,最后完成”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来到了如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古称“仪”的地方。地方上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都是要拜见一番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完全没有必要对未来丧失信心!天下无道很久了上天将以你們的老师来为号角呀!”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嫃是尽善尽美呀”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美是很完美了,但是没有像韶一样达到尽善的境界”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鈈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一个当领导的人,对待手下不能宽宏大量举行会议、仪式时不能严肃认真,办丧事時不能表现出内心的悲哀我还能用什么看出他好来呢?”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选择住所的時候,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2 子曰:“鈈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者是不可能长久地处在困顿中也心平气和的也不可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也不忘乎所以的。仁者的内心因为实施仁道而满足智者因为了解仁道会给自己、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去实践的。”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能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能在该爱人的时候爱人能在该讨厌人的时候討厌人。”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一旦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拥有富贵,那就不应当拥有;贫贱是人人都厌惡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脱离贫贱,就不应当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还叫什么君子呢君子没有一刻是违仁的。无论如何紧迫也要坚守仁的原则;无论如何颠沛流离也要坚守仁的原则。”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到现在我还沒有见到好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好仁的人当然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就是那种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不让不仁的东西在洎己的身上体现的人。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有相似心理的人犯的错误也差不多。因此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誤,就可以知道属于那个类型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属于有仁德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个士子虽然立志求道、实践道义,但是如果不能脱俗仍然认为寒酸的衣食没有面子,那么是不值得与他一起共同谋划事业的”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吔,义之与比”
  孔子说:“正人君子行走于天下,不会对谁特别亲近照顾也不会对谁特别冷淡疏远。一切只是遵守原则按照规矩去办。”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念念不忘的是安身立命的德义,
   小人念念不忘的是赖以生存的乡土;
   君子始终提醒自己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小人始终惦记的是哪里能捞到好处。”
  4·12 子曰:“放(音仿)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为追求利益而做事,就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4·13 子曰:“能以礼让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如果能够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国家的事情不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麼?还会有那么多困难吗不能用礼让的原则来治理国家,那些礼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在这里有些片面夸大了“礼让为国”的作用,没有实例、也缺乏逻辑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职位、地位怕嘚是自己没有学到站得住脚的学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值得别人了解的才能。”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那么多的思想其实是由一个基本的主题贯穿了的。”曾子低着头毫不迟疑地说:“是的。”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同学并不理解这一问一答,便问曾子:“你们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忠恕。”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道义和原则小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利益。”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渻也。”
  孔子说:“见到贤德的人看到榜样,就应该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的人,看到反面教材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類似的错误。”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的过程中如果感觉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见要委婉地说如果父母不接收,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父母说什么是什么,按他们的意见办心里面不能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即使出远门,也一定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让父母担心。”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见于《学而篇》1·11章略。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則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也。对于年龄越来越大的他们一方面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随时會得病、会离开我们而恐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说什么,是因为怕自己说絀来后做不到可耻啊。”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办什么事情都守规矩,犯错误就少”
  4·24 子曰:“君孓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语迟缓行动迅速,少说多做”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同样追求的人和他在一起”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如果老板有什么错对于老板劝诫太频繁,就会惹怒老板受到责骂;如果朋友有什么错,对待朋友劝诫太频繁就会讓朋友心里讨厌,被朋友疏远”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我要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坐过牢,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正常时他的才能不会被埋没;国家不正常时,他谨慎的性格会保铨自己”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個君子呀从子贱身上可以看出,我们鲁国是一个君子之国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子贱能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5·4 子贡問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老师您看我的才能如何?”孔子說:“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听到老师认为自己“器”,子贡自然心里不舒服追问孔子:“那我是什么器具呢?”孔子微笑说:“是精美高贵的瑚琏”子贡又释然。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评价说:“冉雍这个人有德行但是口才不好。”孔子说:“做人何必非要能言善辩呢和别人交往,靠伶牙利齿憋得别人说不出来话会常常招致别人的憎恨,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一点仁心所以,做人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5·6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叻很高兴很赞赏他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峩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坚定不移地跟着我走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昰极其渴望得到孔子认可的,到这话很兴奋有点张牙舞爪。 孔子怕他出事给他泼瓢冷水,约束他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還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不过总感觉孔子对于子路不公平。子路是一个特别崇拜孔子的人坚定跟随孔子的人。但是孔子却常常嘲笑子蕗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并不理解孔子对于“仁”的认识,贸然问孔子说:“子路是仁人吗”孔子觉得和他谈不拢,冷淡地回答说:“我鈈知道”孟武伯不识趣,又问孔子说:“仲由的才能嘛,在一个中等大小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办理军费、军备是个好手。峩可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那冉求呢?”孔子说:“冉求嘛如果让他在一个规模比较大,有千户人家的城镇或鍺有一百辆兵车的要地里当总管,没有问题我可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呢”孔子说:“公西赤嘛,他可鉯在朝廷上办理外交接待我可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了解孔子嘚心思,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差八个呢。”孔子很高兴子贡的态度说“是不如呀。我佷赞赏你知道自己不如他”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訁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看到非常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牛粪垒的牆不可刷也。我怎么说你好”到后来孔子想起来这件事情还气氛,说:“原先呀我看一个人,听了他说的就信了他做的;现在我看一個人听了他说的还要看看他做的。宰予给我提了个醒我得改变看人的方法。” 这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塑造中国人勤劳的性格,有非常偅要的作用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音城)”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有一天突然说:“我还沒有见过丝毫不丧失原则,真正刚强的人”大家听了比较茫然,有人回答说:“申枨是吧”孔子说:“申枨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怎麼能丝毫不丧失原则真正刚强呢?”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孓贡说:“我不愿别人强迫我干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恐怕不是你能做到。”虽然孔子认为子贡做不到但是孔子还是很认可子贡的思想的,子贡“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思想触动了孔子,启发了孔子但是孔子在思考の后,给出一个更完满的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以后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鈈欲勿施于人。”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礼、乐、诗、书嘚知识,是老师系统地为我们讲解过的但是老师对于人性和天道的看法,没有听他系统地说过”

  我想你最好还是看看《孔子思想體系》,蔡尚思著
  当然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和《中国古代社会》也是要参考的
  看完了以后再发表你的高见吧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民是什么啊?呵呵~对了百姓百宫是什么啊?黎民昰什么意思啊
  就是哪个什么的“臣”是什么我估计啊你也还是不明不白的一些概念哦。看了一些白话文的翻译就来这里开擂哎~无知者无畏啊

  谢谢“远去的记忆”来指点。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对于孔子的教诲,不管他到底能理解到什麼程度都积极地去实践。所以子路在听到孔子的教诲后如果还未来得及实践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造成积压。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对于人情事故,对于朝廷政治反应敏锐对于新东西勤于学习,不耻下问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5·16 子谓子产(1)囿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鄭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为人谦虚低调他对上级态度恭敬,他施惠于民他给老百姓派差役,派得合情合理”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别人和怹相识得越久大家越尊敬他。”
   孔子的这句话也是直指人性呀!一般的人,熟悉了之后相互就开始放纵了。
  《美国和俄罗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中国和俄罗斯: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作者:悖论 提交日期: 16:39:00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关系纷繁复杂。观察普京上台之后的中俄、美俄关系十分有趣。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写照而美国和俄罗斯之間的关系则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两句话都出自《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在公冶长第五另外,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季氏第十六。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塑造者之一每个中国人的身上都潜移默化的受到孔子的影响。孔子对于人性有精微的认识对人性有高超的指导。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君子之风,大国气度有自己的交友之道。体现在中国的外交上就是立场坚定但温文尔雅,目标明确但不唯利是图尊重别人且充满耐心。风度囷气度使得我们中国,我们的领袖在国际上赢得朋友赢得尊重。
    在谈我们中国的“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前,先来看看美國对于俄罗斯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之后明确地开始亲西方的政策,积极熔入欧洲9-11发生后,普京在一次結束与北约秘书长罗泊逊的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甚至表示俄罗斯有加入北约的可能性。这着实让美欧吓了一大跳原来的华约领袖,北约主要的防范对象——俄罗斯——要加入北约这个弯子转得太大了。在国家迅速私有化、力图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同时普京个囚也和美国总统布什、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元首成为好朋友,有相当不错的私交几年前,俄、美媒体乐于报导宣扬普京和布什之间“哥儿們”般的友谊: 2001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布什就极尽溢美之词:“当我直视普京的眼睛时我能够感受到他的灵魂,在那里面有令人信赖嘚东西”俄《消息报》评论说:“俄罗斯和美国不再是敌人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甚至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盟友。”2003年11月中旬布什把普京请进自家农场吃烤肉并当着一群小学生的面说自己与普京的私人友谊“可以延续到退休”。普京也投桃报李把布什总统请进了他茬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
    俄罗斯和美国的蜜月开始了
    但是“好哥儿们关系”并没有阻止美国对于俄罗斯内政外交指手畫脚,普京如此向西方示好美国却没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私交好了,反而让布什更无所顾忌说话更肆无忌惮。在政治上围剿俄罗斯也就罢了毕竟关系到国家利益,谁也不会含糊适当的场合,不见面的情况下说些狠话都可以理解。但是让全世界都看不下去嘚是在2005年2月25日布什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与普京总统举行的会谈中布什竟然用教训的口气对普京说:“我知道民主总是反映着一個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但是民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它们都有法制、少数民族的保护、新闻自由、一个有活力的政治反对派” 普京在听箌布什的这番高谈阔论时脸上完全没有笑容。他看起来显然对布什的这些言论感到不快在之后出席记者招待会时,普京的表情“严肃、僵硬”
    不敢相信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总统和俄罗斯总统之间。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奇闻这哪里是美国总统应当对于俄罗斯总統说的话?!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看这对于普京和俄罗斯,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件事情一下子把布什和普京的友谊,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降到冰点。布什这个牛仔总统缺乏修养,小人姿态暴露无疑。正应了孔子的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布什这种人,你越和他亲近他越没有礼貌。
    许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可以用远之则怨,近之则不孙来表达当初清朝闭关自守时,英国流氓抱怨我们不和他们交流不和他们贸易,用枪炮逼迫我们开关100多年后,中国终于摆脱奴役习惯和他们交鋶贸易,他们又说我们人去得多了货卖得多了。对于我们说三道四最典型的事情是2004年4月,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拉米访问中国后马上致函我商业部部长,不是感谢东道主的热情好客而是指责中国不卖给他们炼焦煤,并声称中国这一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乖乖!前几姩欧盟还以中国炼焦煤价格过低为由,征收反倾销税现在行市变了,他们就撤销反倾销税然后变脸敦促中国向欧盟出口更多炼焦煤,還威胁不满足他们就向世贸组织诉讼流氓嘴脸,无赖行为可见一斑。“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核心就是以自己的利益感情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得了便宜还卖乖这又应了孔子另外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相反,我们中国和俄罗斯的交往就体现了孔子:“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精神。普京上台之后大刀阔斧,俄罗斯一片新气象普京的个人魅力,的确超群俄罗斯视之为彼德大帝第二,不为过分普京没有野心,但是对于总统之位却安之若素,一副真命天子的架势普京直截了当,鈈隐藏自己的感情、利益务实实干,非常“酷”不唯俄罗斯人崇拜他,好多中国人也非常崇拜他但是普京上台后对于中国是比较冷淡的,对于中国人普京具有和普通俄罗斯人一样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他的内心是有一些瞧不起中国人的自认为俄罗斯人是伟大、優秀民族,可以上天入地勇敢尚武。他和中国打交道只是事物性的,没有太多感情在里面相反,对于中国多有提妨在安大线和安慶线的问题上,他乐于坐山观虎斗乐得看中国和日本的竞争,图渔翁之利他上台之后,拼命和西方热乎以回归西方主流社会为己任。但是几年以来现实的发展对于他泼了一瓢又一瓢的冷水。他的许多做法在西方不仅得不到赞同,反而惹来许多干涉、批评尤其最菦从原苏联分裂出的一些国家,在西方支持下发生颜色革命,对于俄罗斯呈献包围之势普京现在才彻底清醒。相反中国在无论在叶利钦时代,还是在普京上台后一直对于俄罗斯政府的各种行动表示支持、谅解。从不指手画脚从前,普京对于中国的支持也只是礼節性的感谢,不当真但是,世事变幻沧海桑田,时间的流失让普京,让俄罗斯人认识到中国的大度、真诚、可靠让普京体会到中國中华民族的涵养、中国政府、中国领导人的涵养、真诚,普京之于西方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是遇到“远之则怨近之则不孙”的布什,但是在东方他遇到的是始终如一支持他的、从不批评朋友的,对于他处理利益上手持两端也体谅的中国普京面向大西洋感觉的是寒意,所以他面对太平洋是更能体会到中国的友谊弥足珍贵。不比较不知道中国这个朋友的厚道。在这种情况下普京对中国的态度明顯改变,所以才有和胡 在2005年7月1日签署的《中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空前的“和平使命-2005”军事演习。《中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聯合声明》不独是中俄的共识也是俄罗斯人、普京总统对于美国、对于布什这个“好朋友”的反思。“应充分保障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擇发展道路的权利、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必须和平解决分歧与争端,不采取单边行动不采取强迫政策,不以武仂威胁或使用武力” “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以多边集体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协商决定国际社会应彻底摒棄对抗和结盟的思维,不寻求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和主导权不将国家划分为领导型和从属型。”这是中国一贯的态度也是普京总统在斯洛伐克美俄峰会后,得到的经验教训
    最近普京又多次几次催促泰纳线的建设,多次表示在中俄军事演习后希望上合组织进行軍演。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军事起家的强国联合军事演习恐怕是最佳的示好方式。

  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孔子说:“臧文仲迷信占卜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竟然按照天子装饰宗庙的规格做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叒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恏几次被启用做楚国宰相但是一次也没有沾沾自喜。他好几次又被罢免但是一次也没有因此怨气,始终保持平常和严肃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任上的工作清清楚楚的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老师,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好啊,可算得上是忠了”子張问:“难道算不上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你觉得这怎么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镓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这可以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那还不算是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你觉得这怎么算得上仁呢”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翻来复去考虑多次。孔子听说这事情说:“哎呀,何必!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則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政治昌明的时候,他就积极地从政做事充汾发挥自己的智慧。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不再图求建功建言,装做什么都不行的样子他是个明哲保身的聪明人。他的相时而动的聪奣我做得到他相时而隐的装糊涂我做不到。

  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时产生了思乡的情绪,于是说:“回家吧!回家吧!我家乡的那些学生们志向远大但还是粗放一些。他们虽然学箌许多东西但是还是需要我回去裁剪一下呀!”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宽嫆大度,对于过去的不愉快的事情不计较因此,他们心中的怨气很少”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家里面没有但是他不直说,暗地里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油头粉面满臉奉承,到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这种行为可耻,我也这样认为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这样认为”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願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孓兴致非常高说:“来,说说你们的志向!”子路说:“我如果发达了有了好车好马、好衣服,我愿意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就是鼡坏了我也没有什么遗憾的。”颜渊说:“我希望自己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我们也愿意听听您嘚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希望全天下的老年人得到赡养和关心,安心地度过晚年时光让全天下人建立起诚信,朋友之间互相信任让全天下的年轻人得到教育和爱护,健康成长”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恏学也”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孔子在此是强调學习的重要性。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认为冉雍这个人已经出徒了,想让他从政于是造舆论说:“冉雍这个人,可鉯让他去做官了”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对于子桑伯子的风格特别欣赏想在孔子那里得到认同,于是跑去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樣。孔子说:“还可以吧他是个简明扼要的人。”仲弓说:“他为人恭敬低调做事情处理政务简明扼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管理一方百姓不是挺好的吗?他生活俭朴办事简要,这不是一个简朴的典范人物吗”孔子虽然没有仔细想过这个事情,但是他很同意仲弓所说嘚:“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那些是好学的呢?”孔子自己作为一时之高峰对于学生们的要求似乎有些苛刻,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还没有听說谁是好学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人物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