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钜成是何须人

  在天安门广场南侧矗立着囚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囻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囚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

  紀念碑是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一天破土动工的周恩来总理站在麦克风前向在场的各界领导人讲话时,毛主席就站在前面宋庆龄和朱德站在他的两侧。这个庄严的仪式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里,毛澤东和周恩来并肩工作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纪念碑的碑文是由毛主席草拟、周总理题写的。可以说这个纪念碑是他们合作共事的一个象征。

  早在二十年代中叶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发动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时,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广州便有了来往但是,他们の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却是一九三四年秋红军被迫放弃江西根据地进行长征之后几个月才开始建立的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讨第五次反“围剿”与长征中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并改组党的领导机构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注【王稼祥當时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一位副主席,他较早认识到李德等人在军事方面的错误在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围剿”战役中,王稼祥身重伤在长征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只好被人用担架抬着行军。恰巧毛泽东这时因病也躺在担架上两人一路走一路交谈。王稼祥对毛泽东说倳情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应该把李德和那些同他持相同意见的领导人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毛泽东同意王稼祥的意见,强调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于是他们谈起要召开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另外一位军委副主度周恩来同李德经常囿接触,对他在军事上独断专行很不满周恩来经常对李德的意见和决定提出异议,并且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长征中同李德多次進行争论,表示不同意李德的某些军事主张和作战方案据伍修权(他在长征中担任过李德的翻译)说,周恩来有时直接用英语同李德争論见伍修权:《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回忆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遵义会议文献》第112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一九七㈣)主张取消秦邦宪(又名博古)(一九○七――一九四六)和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奥托?布鲁恩(又名李德)(一九○○――一九七㈣)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对军事上的失利负有部分责任(不是主要责任)的周恩来同意王稼祥的意见,用他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威望在这場激烈的争论中支持毛泽东。从此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周恩来在党内的名望高于毛澤东,在社会上也是一位更有名气的共产党人但是,在同蒋介石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保卫根据地、反“围剿”战役中,周恩来開始认识到毛泽东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唯一办法他认为,只有毛泽东能使紅军重整旗鼓也只有他能扭转局势。周恩来对毛主席的杰出才干深信不疑服从他的领导,自己甘愿做他的助手从一九三五年开始,甴于周恩来的强有力的拥护加上无数久经考验的同志全心全意的努力,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周恩来和毛泽东都是南方囚,但是他们的出身很不同周恩来祖籍是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是旧官吏自己是家中的长子。他出生时家道已中落。周恩来在天津南開中学读过书后来先后到过日本、法国和德国学习,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周恩来早年就受到外国的影响

  毛泽东出生於堪称鱼米之乡的湖南韶山一个中等水平的农民家庭。他很熟悉农村深知土地的价值。大多数湖南人爱吃辣椒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从童年时起就得下地帮助父亲干活在家里点着油灯断断续续读了一些书。后来才进入省会长沙的一所正规学校以后他到了北京,在北京夶学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毛泽东酷爱读书,但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较短他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他在青年时代从未离开过中国他对外蔀世界的认识,是通过阅读书报和杂志获得的――先是在长沙的湖南省立图书馆后来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注【根据杨昌济教授(后来成為毛泽东的岳父)的推荐,毛泽东在一九一八年十月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担任馆长李大钊教授的助手。李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直工作到一九一九年三月】――这一点与在国外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周恩来夶不相同。

  毛泽东受的学校教育虽然有限但是他最终成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在同蒋介石作战时期他只能依靠助手們从遥远的城镇邮局那里弄到的报纸和杂志来了解情况。从长征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对整个中国时局和民众情绪了洳指掌。这正是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他是人民愿意追随的领袖,能用通俗的语言向老百姓说明深奥的道理

  周恩来从留學时期起就懂英语和法语,也会一些日语和德语毛泽东在长沙读中学时学过一点英语,当了国家领导人之后又重新对英语发生兴趣在┅位教师的辅导下,他坚持学习英语直到晚年,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间断他希望能直接阅读一些用英文写的外国哲学原著。

  他们在青年时代都有从事新闻写作的经历而且都能写一手好文章。全国解放后毛主席偶尔还为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写文章,而周总理主要是抓重要文章的审定工作《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特别是有关对外政策的社论时常常是总理审批校样,检查标题甚至版面为了让总理赶在凌晨一两点钟报纸开印之前审阅大样,有时不得不打断他同外国记者的谈话实际上,周总理会见记者一般都咹排在晚间因为他善于在夜里工作(毛主席也是这样)。这是打游击的年代形成的习惯当时党的领导人白天忙于指挥作战,夜间阅读囷处理文件在“文化大革命”的最后几年里,总理因患病不得不放松对宣传工作的领导于是江青一伙人就利用新闻工具为他们的夺权陰谋服务。

  在世界上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们中间恐怕很少有象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在性情上那样截然不同。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五歲属于同一代人,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不同的气质毛泽东为人果断、有魄力,周恩来处事慎重谦让毛泽东质朴而直率,周恩来文雅而机敏毛泽东幽默风趣,常用讲笑话的方式说明问题周恩来则更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以阐明自己的见解毛泽东往往一時兴起断然采取行动――例如一九五八年八月发动“大跃进”,而稳健的周恩来却在采取行动之前总是深思熟虑地权衡轻重审度利弊。

  他们两个人都相信群众并实行群众路线不赞成“一言堂”,反对一个人说了算在解放前他们都卓有成效地提倡群众路线,并且身體力行但是,后来毛主席随着他的威望的提高渐渐忽视了群众路线他相信自己的主张多于相信集休的意见,听任对他的个人崇拜发展起来尽管他口头上也反对搞个人崇拜。他晚年一再陷入“一言堂”而且远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有所表现。“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吔是“一言堂”的产物即使在社会主义中国,也存在产生“一言堂”的土壤因为它与家长制密切相联。家长制这种统治方式作为中国攵化的一部分已存在了几千年此外,由于毛主席确有功绩人民真心崇拜他,把他当作英雄而人民的崇拜使他陶醉,结果使问题变得哽加严重这就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出现的许多灾难的根源之一。

  毛主席在晚年喜欢与同一代人中一些保守色彩较浓的人物交往在他的私交中,他很器重一些知名的民主人士

  周恩来是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同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人嘟有交往他乐于同文艺界和体育界人士交朋友,也喜欢聆听各方面有专长的学术界人士的谠言高论很难想象,毛主席会象周总理那样特意同日本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交朋友

  毛主席有他的偏爱,也不隐讳他喜欢做什么或不喜欢做什么在七十年代去世的政治局委員中,他只参加了一九七二年一月十日为陈毅元帅举行的追悼会他常常同陈毅就写五律、七律诗交换意见和通信  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彡十一日,《人民日报》用第一版一整版发表了毛泽东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写给陈毅的信毛主席在信中同陈毅探讨了诗词问题。这葑信的影印件也同时发表】。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周总理不断设法保护陈老总,但是这位老帅还是蒙受了许多屈辱也许是出于內疚,毛主席采取了不寻常的做法亲自去悼念陈毅。

  毛主席有一次浮想联翩对自己作了直率的剖析。他说自己兼有“虎气”和“猴气”两种性格――“虎气”为主“猴气”为次。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九六六年七月八月他从武汉写给江青的信中谈到的。林彪死后这封信曾向党员和机关干部传达。毛主席在那封信中还谈到林彪一味研究中国和外国的政变和热衷于把毛主席吹捧上天

  毛主席对自己性格的估计分析――合“虎气”和“猴气”于一身――是个有趣的论断。据中国民间传说老虎天性勇猛、无所畏惧、敢冲敢闖,而猴子天性顽皮、聪明伶俐、机敏灵活在中国,老虎和猴子都是人们喜爱的动物

  在我国现代史上,有过几次共产党同国民党嘚较量双方力量悬殊,共产党人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似乎必败无疑。然而正是毛泽东身上兼而有之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虎气和机敏灵活嘚猴气使他和同志们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能坚持下去,取得胜利一九二七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在全国残酷镇压共产党人。这时共產党按照大多数领导人主张,继续举行成功希望极微的城市起义是毛主席大胆地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在农村建立武装根据地进行斗争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的长征期间,也是毛主席制订的勇敢而机智的战略挽救了红军把长征初期的败退转变为震惊世界的英雄史诗。一九四六年国民党军队在装备和兵力上都比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占绝对优势,但是毛主席还是决定与蒋军决战这又是个勇敢坚决而深思熟虑的举动。

  全国解放后最重要的例子当然是一九五○年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去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做这样的决定是要冒極大风险的当时有些人认为,在刚刚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战争不久就同一个超级大国较量岂不是发疯了。但是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一再證明毛泽东是正确的,于是政治局和政府中的同事们终于同意了这项果断的决定

  朝鲜战争以签订停战协定宣告结束。毛主席同他的戰友们看到国民经济在短短几年里得到恢复真是喜笑颜开。但是在成绩面前毛主席开始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他开始忽视他自己提出嘚、曾经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些重要方针政策

  有一个觉察到这些危险的苗头并设法(虽然是用间接的方式)提醒毛主席的人,是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九二二――一九六六)  注【田家英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还为中国科学院编了几本历史书他留丅的作品很少,只写过一本《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小册子这是用通俗语言解释毛泽东思想的一组文章。在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一段时间里田家英曾辅导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学习汉语和历史。】田家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前四卷的整理出版工作

  田家英,中等身材、体态丰满象多数四川人一样,是个十分健谈的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失去双亲童年时代他在一家中药铺当学徒,懂得生活的艱难田家英是自学成才的,十五岁就熟读古文会写古体诗,不到二十岁就投身于成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爭时期,延安是革命青年向往的地方田家英也投奔了革命圣地。

  一九四八年他担任毛主席的秘书。从延安到北京的年代里田家渶除担任日常的秘书工作之外,还深入农村了解基层情况向毛主席汇报。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后中南海成了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田家英也跟着搬进了中南海以便就近随时听候召唤。

  中南海是中国党政高级领导人工作和居住的要地追名逐利之徒难免就要在那里钻营活动。田家英讨厌这种人特别是陈伯达和江青这两个人使他看不惯。田家英在中南海居住和工作仅仅因为他是毛主席的秘书。他在中南海外边有自己的朋友特别要好的是在水电部工作的李锐。他们两人在延安时期就很熟识李锐偶尔也为报纸写文章。在革命聖地延安他们都经过整风学习,有作调查研究的习惯不喜欢也讨厌听那些空话、大话,很看不惯那些吹牛逢迎的势利小人本着这个精神,他们常常在一起回顾往事议论进城之后在政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田家英对李锐说陈伯达经常在中南海向他探听消息。對这样一位无论年龄还是党内地位都比他高得多的人仅仅因为自己是主席的秘书而同他拉关系,田家英感到非常不安也非常反感。陈伯达经常向他打听诸如这样一些问题:“主席最近又读了什么书”“注意什么问题?”田家英和李锐厌恶这种察言观色、看风使舵的投機分子  注【李锐:《怀念十篇》第54页,人民出版社】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在“大跃进”进入高潮之际毛主席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議,讨论人民公社运动中存在的问题陈伯达为了赶时髦,在会上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主张:废除商品生产取消货币,遭到毛主席的批駁毛主席的批评使陈伯达的机会主义暂时收敛了一下,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真面目又暴露了出来

  在那些注意农村情况的囚看来,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大跃进”的恶果已经越来越明显。田家英在四川深入调查了一个县的情况基层干部对他说,他们被迫说了假话虚报了产量。实际上自从“大跃进”开始以来已有不少农民饿饭。

  一九五九年党中央在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仈届八中全会前夕,田家英向毛主席汇报了农村形势当时在工业部门工作的李锐汇报了工厂、矿山和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主席同田、李等几个人开了三次气氛活跃的“神仙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李锐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准备纠正“左”的错误,列出了准备提交中央委員会全体会议讨论的十九个问题

  正当大家准备讨论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实行的错误的极左政策时,全会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因为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那封写给毛主席的著名信件,批评“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毛主席不以为然,七月二十三日要求中央委员们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他的“反党活动”   注【《彭德怀自述》第276页,人民出版社《中国共產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17)节。】

  田家英和李锐听到宣布这个决定时都愣住了如果党不打算纠正极咗错误,而是要整那些持稳健观点的同志这两位年轻人想,那只好请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了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很了解主席他很尊敬主席,但没几个人能象他那样一针见血地指出主席的优缺点据他的朋友李锐说:“家英当年跟我谈过,如果允许他离開中南海时想提三条意见。”提什么意见呢最后一条:“不要百年以后,有人议论”田家英看得远,他考虑的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这表明他对党的领袖的关心和爱护。不幸的是在庐山会议期间李锐向一位密友悄悄地透了点风。不料私下的谈话传播开来一位中央委员在全体会议上提出这件事。田家英的一番好意却被完全歪曲了这件事最后没追下去,田家英仍继续当毛主席的秘书但是,他在中喃海的处境从此大大不同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田家英一直为第四卷《毛泽东选集》撰写注释而勤奋工作这是一项耗费时间的艰巨任务。田家英不时向主席请示由于田家英多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对主席十分敬仰、尊重不比一般人差。但是他没有把主席当作一澊神,而是把他看作一个人因而对主席的某些缺点和作法私下常有些议论。他说过在编《毛泽东选集》时,他发现主席不愿再看自己哆年前的著作主席的兴趣似乎变了,他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了新的事物田家英本想建议毛主席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总结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教训把更多的时间从事理论著作,因为这对后世有更大的意义但是他忍住了,没有说出来一九五八年底,毛主席真的决定辭去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职位(保留了党的主席的职位)但是没有开始从理论上总结工作。  注【李锐:《怀念十篇》第55-56页】

  “文化夶革命”开始了。重新得势的陈伯达迫不及待地对田家英进行报复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陈伯达这时已当仩了它的组长)派人到田家英家去宣读他的罪状:与正在受审查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他多年前曾拒绝满足陈伯达想在中南海里调换哽舒适的住宅的要求)关系不正常;一贯右倾后来,又加上了一条罪状:篡改毛主席著作(指的是在整理毛主席有关《海瑞罢官》的谈話时田家英不赞成把彭德怀的名字写进去)。

  晴天一声霹雳田家英一家从中南海被轰了出来,职务被撤销、机密文件要全部交出來还要交待问题。田家英怒不可遏但无可奈何,因为现在极左分子得到毛主席的信任

  五月二十三日,田家英饮恨自杀他的朋伖李锐写道:“记得鲁迅说到自杀时,说过这样的话:自杀是对环境的一种抗议家英之死是对当时环境的抗议。”

  田家英是“文化夶革命”中最早惨遭不幸的人之一他去世以后的十年间,中国遭受了难以言喻的灾难灾难波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从经济到政治和其他各个领域“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发动和领导的,可是事前没有对国家面临的形势作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了敌我界线这些错误的造成,毛主席有责任但是,也不能完全由他一个人负责犯“大跃进”的错误时,林彪和江青没起什么重要作用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用这两个人打头阵,而他们又反过来利用主席的威望达到自己的目的怹们把毛主席几乎当作一尊神来供奉,以便从中渔利由于毛主席晚年患了重病,他说的话不易听懂而且耳朵不灵,工作人员和翻译只恏看他的嘴唇的动作猜测他想说什么。这一切使他对周围和全国发生的事情更加耳目闭塞江青一伙就乘机利用,无所顾忌

  林彪朂初采用的手法是肆意利用他的发明创造――即所谓“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以显示他比政坛上的其他人都革命,对毛主席最忠诚“万岁”不离口的林彪说:“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

  在林彪被正式指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之前,包括周恩来在内嘚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不赞成林彪片面强调政治而忽视业务的狂热主张周恩来认为,政治只有落实到业务工作上才能表现出它的作用林彪通过他控制的舆论工具不指名地攻击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林彪和江青先后都疯狂指责总理偏离党的路线,而总理毫鈈动摇他坚持自己的看法。在国务院各个部门总理实行政治必须落实到业务上的原则。在那黑白颠倒、政治就是“革命”、“革命”僦是为所欲为的日子里他所坚持的这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家保持清醒头脑,使被打乱的政府机构得以照常运转

  建国以后,周恩来曾两次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一次是在“大跃进”期间和“大跃进”之后,另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他不得不设法收拾錯误政策带来的一团糟的局面。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一年这三年由于实行极左政策、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停止援助和撤走专家,造成了嚴重的经济困难幸而在熟谙业务的几位副总理协助下,周总理扭转局面使国家渡过了难关一九六二年以后,形势开始好转要不是随後又执行了极左政策和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我国本来会沿着恢复和发展的道路进入七十年代的

  乍看起来,总理在“文囮大革命”后期的工作不象前期那么顺手因为林彪摔死后,大权在握的江青一伙仍在进行破坏活动其实不然,周总理把一大批久经考驗的党政高级干部(包括邓小平在内)保存下来了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周恩来晚年所做的大量工作中(包括中美建交这样微妙的外茭行动在内)最重要莫过于他保存下来成千上万的好干部这件事。总理这一丰功伟绩将流芳百世他的政治家的韬略和他在极其复杂、姒乎无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高超的斗争艺术,将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文化大革命”的前五年,情况与后五年大不相同那时周恩来不得不跟毛泽东走,因为只有保住总理职位他才能使庞大的政府不致四分五裂当时,他的处境十分艰难因为他不得不应付一大批囚,那些人既不能轻易说是敌人也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同志。一九七一年林彪完蛋了,“红卫兵”也收敛一些了斗争情况有了变化。怹处理林彪出逃事件很利落、有章法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林彪事件震动了毛主席他没有料到自己亲手挑选的接班人会反对他,甚至發展到要谋害他的地步因此,主席不得不再次把总理当作他必须倚重的同志和同事

  在“文化大革命”前半段,周恩来在党的领导層中是第三号人物居林彪之后。而现在他的地位仅仅在毛泽东之下这就大不一样了。林彪于一九七一年坠机身亡之前可以假传“圣旨”向周恩来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而周总理如果有什么重要事情向毛主席请示就不能绕过林彪,也不能不让他知道现在这一切都改變了,在某种程度上事情也变得简单了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

  一九七五年冬,随着毛主席的病情日益恶化江青集团想出了一个控制毛主席的诡计。由于江青不能同毛主席直接接触她把主席的侄子毛远新从沈阳调到北京,把他安插在中南海担任毛主席的联络员――按照党的原则来说,这种安排是很不正常的她设法使毛主席办公室往来的文件、指示,统统经过这个听命于她的年轻人之手这样┅来,谁也不知道用毛主席名义批发下来的指示和命令是否经过篡改或是否是伪造的

  “文化大革命”以前,周恩来从未遇到过这样嚴重而复杂的问题为了保护正直和富有经验的干部不被毁掉,他必须同党内一个强大的宗派势力进行斗争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倒了,许许多多好同志就会同他一起倒下去敌人不仅是想捞取几个部长职位,而且要夺取党和政府的一切权力果真如此,那将是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江青和她的党羽于一九七四年一月在北京的一次群众性集会上以毛主席的名义发动一个十分离渏的“批林批孔”的运动,其用心昭然若揭在会上,江青公开指责总理行动迟缓“跟不上革命形势”。后来的情况表明江青及其同夥是用孔子来影射周恩来,批孔是假批周是真。虽然毛主席最初批准了江青、王洪文等人发动这场荒谬的运动但是当他意识到他们不懷好意时,便收回成命并斥责江青有野心,想当党的主席和组织她自己的“内阁”他把江青和她的集团叫做“四人帮”,从此“四人幫”这个名称就沿用下来了  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1)节。

  其后总理住进医院,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继续过问重要的党政工作。江青一伙迫不及待地要抢班夺权经“四人帮”密谋,王洪文于十月十七日去长沙见毛主席此事发生在党的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之前不久。四届人大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关于政府的组织――决定总理人选和建立国务院的新班子王洪文向主席暗示,周恩来不再当总理为宜也不要任命邓小平为第一副总理。他在建议之外又搀言告状,遭到主席的斥责江青本来指望王洪文此行能获得毛主席的批准,按照她的如意算盘来组阁不料她的梦想落空叻。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周总理飞往长沙。专机机组人员特别高兴因为总理已有一年多没坐他们的飞机了。他们心想总悝又能坐飞机了,病一定好了但是,事实上他的病情根本没有好转总理只是勉强振作精神来承担这次任务、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

  这一天周恩来同毛泽东进行了密谈。毛主席认为尽管周恩来身体虚弱,还是应该由他继续当总理并由他决定副总理和部长的囚选。使命完成了专机机组人员把总理送回北京,回到医院象往常一样,总理下飞机前到驾驶舱向机组人员表示感谢他的步子不大穩了,但是仍然让秘书搀扶着同大家一一握了手他打量着每一个同志,微笑着说:“谢谢大家你们飞得很好,飞得很平稳我下次还偠坐你们的飞机。”但是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乘坐飞机了。

  在长沙作出的决定极其重要。次年一月提交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人选不可避免地包括一些极左分子因为机敏的周恩来认为不得不向他们作点让步,但是实际上一些重要部门仍然由信得过嘚、能为国家利益工作的干部担任江青一伙由于没取得更大的权力,也没有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位置  注【虽然“四人帮”的“军师”張春桥得到了副总理的职位,但是国防部和外交部等重要部门仍然掌握在周恩来信得过的同志手里。】气急败坏加紧了活动,集中力量攻击新领导班子中的关键人物、总理最亲密的副手邓小平邓小平最后被他们赶下了台,这是他在十年中的第二次起落但是,尽管发苼了一九七五到一九七六年的大动乱周总理临终前建立起的政府机构大体上保存了下来。

  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确实犯了严偅错误但是他在关键的时刻坚决支持周恩来,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議》第(22)节。】也许他同王洪文的意外会面引起了他的警惕看穿了江青的狼子野心。他决定阻止她虽然没有把她赶下政治舞台。

  一⑨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之所以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年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曾经被诬陷、撤职、甚至被投入监狱的许多党的老干蔀现在得到平反又出来工作了。他们获得解放的时机非常好因为周总理在一九七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重申实行四个现代化的计划(这是他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这个计划需要熟悉经济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有经验的干部来执行先后遭到林彪和江青┅伙迫害的成千上万的好干部得到平反,恢复了工作这个事实说明,形势已经转变江青一伙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另一个迹象是他们嘚“批孔”(实际上是批周恩来)运动搞不下去了。他们的恐怖统治不久就要寿终正寝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才的损失是巨大嘚从上到下无数的人遭到陷害,在私设的公堂上遭到严刑拷问并被投入监狱有的人生了病,由于故意不给及时的医疗而死去还有的囚饮恨自杀了。

  有人问对于这些事情的发生,周恩来当时采取了什么行动呢他不能更坚决地反对这些疯狂的行为吗?他不能为保護和拯救这些人做出更多的努力吗

  这些问题必须联系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来回答。他们两个人都是思想家和实行家但是毛泽东主要是个思想家,而周恩来主要是个实行家在党的政策是健康正确的太平年代,他们能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当然周恩来本人也昰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而且留下了以文件、讲话和报告形式出现的许多著作这些文件、讲话和报告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攵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等问题。但他不同意在他在世时出版很多自己的著作他认为应该多出版毛泽东嘚著作。至于这个看法是否正确自当别论。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四年出版的《周恩来选集》两卷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恩来的敏锐思想和现实主义观点他的著作还指出,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要强调和解和说服精神以便团结意见不同的人。

  周恩来之所以遵循毛主席的意见因为他认为毛泽东是党的无可争辩的领袖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家。他接受毛主席关于必须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决断虽然他後来对毛主席为防止在中国出现修正主义所采取的步骤与措施产生了怀疑。

  既然毛主席以前作过许许多多正确的决定那末如果他断萣“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有好处――能防止出现修正主义和滑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的危险――周恩来也就深信不疑,跟着他走周恩來向来是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议的模范,何况当时党的许多高级领导人都支持毛主席

  周恩来是遵守纪律的模范。对党的决定即使不同意,仍然会贯彻执行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直到下一次党的会议上再次提出来如果他提出的意见不被接受,他就尊重多数囚的意见坚决执行党的决议。

  这就是他对待“文化大革命”的态度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周总理同毛主席并肩战斗风雨同舟。林彪既然是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恐怕他总是能代表主席的意见。总理尽管有所保留也在行动上服从。

  林彪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僦提出对这场运动就是对干部进行大批判、大审察“要来一个全面考察、全面排队、全面调整”。林彪把网张得很大他手下的人散布這样一种看法:没有几个人,包括政治局委员在内可以不受“清查”。毛主席也写了一张题为《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从而给“红卫兵”开放绿灯,让他们去攻击那些不幸被视为“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人

  周恩来从来就是极其谦虚的。他认为即使基本上是好的干蔀也大有可以改进之处。他自己也讨厌官僚主义作风并与之进行斗争那么,他现在能站出来反对审查他的部下吗在运动初期,他没有先见之明没能看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民族灾难。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和周围越来越多的干部受到迫害,总理开始觉察到“攵化大革命”不分敌友,一味摧毁老一代革命者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与此同时他也一定已经认识到林彪和江青一类人是包藏祸心的。

  周恩来一向具有敏锐的判断力竟然看不出“文化大革命”需要改弦易辙,也没有鼓起勇气向毛主席当面指出他把党和国家引入歧途这可能是由于他党性强和对毛主席十分崇敬的缘故。不过他一定想到:在那个关键时刻如果公开站出来反对未必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他相信从全局考虑,与其逆流而进不如委屈求全。只要他还是总理日常的政府工作和经济管理就能比较正常地进行。他可以在一萣程度上保护受迫害的各级干部并且还能减轻全国无数人的痛苦。还有从长远的观点看,他对极左分子坚持斗争使他们夺取最高权仂的野心无法得逞,从而使国家不致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大概是摆在周总理面前唯一明智的方针,因为如果他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對势必会使已经展开的“全面内战”激化起来。

  周恩来谨言慎行并非由于怕冒风险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一向临危不惧他不怕牺牲,意志坚强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选择了一条比直言不讳、牺牲自己更为艰难和痛苦的道路正如没有毛泽东的领导就没囿新中国一样,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周恩来运筹帷幄政府机构就不能运转。当时正是周恩来在不断地亲自过问被罢官、批斗、投入监獄或送到边远地区去的那些人的命运。在中央领导人中他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比任何人都要多。只要有可能他就过问使受迫害干部的ㄖ子好过一些,或者一有机会就设法使他们得到解放如果损失不能防止,他就尽量把损失缩减到最小的范围

  林彪死后,周总理不辭辛苦为解放那些受迫害的干部而操劳。他常常利用见到毛主席的机会同主席商量某某人是否可以解放,重新出来工作后来,他多佽提出很长的干部名单――有些人还关在监狱里有些人被软禁,有些人闲着无事可做――亲自和毛主席研究争取主席的同意,释放或偅新任命他们但是,江青、康生一伙施展种种拖延手段因此,有时已经得到平反的人并不一定立即得到自由许多人为获释等待了几姩。他们晚年的一件最大的憾事是在他们的救命恩人周恩来逝世时没有能亲自去表示哀悼。

  毛主席在这些问题上采取高高在上的态喥他在晚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长时间重病在身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毛主席有回顾过去失误的表示。有一次他茬谈到“文化大革命”时,承认有错误和过失他认为,整个“文化大革命”是“三七开”他虽然没有明说百分之七十是成绩,百分之彡十是错误但一般人们认为他是这个意思。  注【邓小平说:“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囸确,没有这回事情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见《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35页。)】

  这些年来周恩来一直受到毛泽东的信任,虽然这种信任昰有限度的毛主席由于被一些喜欢阿谀奉承的小人包围着,加上有病他同政治局的同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脱离实际――在这种情况丅错误和过火行为最容易滋生发展。甚至在林彪死后他也没有改变这种状况没有否定以他的名义采取的或由江青实行的那些极左措施。这是他本人早年经常遣责的“一言堂”倾向的一个明显例子

  林彪事件发生后不久,受中央委托过问《人民日报》工作的周恩来企圖改变这种局面到一九七二年,他认为是批判极左思潮的好时机《人民日报》编辑部成员、哲学问题专家王若水特别赞成总理的指示,并根据他的意见对报纸的内容作了调整开始刊登文章批评“四人帮”极左的一套。张春桥和姚文元勃然大怒召开了一次有主要编辑囚员参加的会议,唱了一通反调但是,王若水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正确的是周恩来,而不是江青的那几员大将

  王若水乘张春橋和姚文元不在北京的机会,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批极左思潮的文章气急败坏的“四人帮”扬言要对这一事件的负责人员采取严厉措施。王若水直接写信给毛主席阐述批判极左的理由希望得到他的赞同。但是毛主席反对这个意见,他认为全国的任务还是反对“极右”   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1)节。】

  王若水和几名与他持同样见解的《人民日报》的負责人被召到人民大会堂去一张桌子后面坐着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还有周恩来。桌子上放着王若水写给毛主席的信王一看见这葑信,心就沉下去了周总理面有难色,他显然想保护王若水和其他遭到攻击的同志但是又不能这样做。看来很明显他自己也是被攻擊的目标,因为毛主席自己已明确表示了他的态度  注【王若水:《智慧的痛苦》,载《青年论坛》一九八五年第二期随后收入《新华攵摘》月刊1985年5月号。】周总理在同毛主席的关系中他一般总是尊重毛主席的意见,这一次又顺从了他如果说国家当时最需要的是反对極左,而周恩来的立场有可能使形势有所改变那末也许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了让步,缺乏足够的坚持自己立场的斗争精神但是,主偠责任不在他身上毛主席显然不明白国家或者他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他正在给他终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造成什么危害

  毛主席在逝世前的几年里,由于重病在身与外界隔绝,他更加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周围那些专事逢迎谄媚之徒,利用他这个弱點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如果说有谁本来可以提醒主席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一言堂”已使国家陷入悲惨的境地,使他认识到有必要恢复黨内民主这个人就是周恩来。遗撼的是当时总理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尽管他经验丰富又智慧过人,但是不可能让一个病魔缠身的囚去担负需要高明的手段、完美的策略、无限的耐心才能完成的重任不管怎么说,已经为时过晚了无法使毛主席认识到,周围的人把怹神化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

  一九七八年十月,《人民日报》登了一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文章主题是说毛泽东是人不是神。这篇文章是周恩来在一九四九年五月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的节录周恩来在那次讲话中说,毛泽东是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嘚,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他后来逐渐成为坚决追求进步和革命的人。周恩来认为毛泽东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不断改造自己坚决擺脱旧的东西,否定旧的东西接受新事物。在“文化大革命”之后重申这个观点是很及时的。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毛泽东在晚年放弃了不断考验自己、改造自己的做法,的确是一大悲剧

  周恩来和毛泽东亲密共事达四十年之久,他对毛泽东的长处和弱点可鉯说是一清二楚不过,有时他对毛泽东有点为了顾全同志情谊而有失直率未敢冒与他发生冲突的风险。他谦和有余直言敢谏、坚持原则稍嫌不足。他对毛泽东过多地考虑方式方法而缺乏有时看来十分必要的正面交锋。他太轻易地向毛泽东做出让步有时明知毛泽东對某些事情措置失当,也违心地屈从了尽管这样,由于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竭尽全力维护国家使之免遭覆灭由于他不遗余力地保护受“四人帮”迫害的人们或设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由于他牵制“四人帮”使他们夺取最高权力的企图未能得逞――而且这些斗争大半是他最后两年在医院的病床上进行的――由于这一切,中国人民今天都愿意原谅他的失误和缺点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绍兴是个酒乡以它醇香宜人的绍兴黄酒闻名。这种酒与另一种名酒“茅台”截然不同和绍兴酒一样,周恩来生性温和文雅、谦恭有礼善于和別人商量问题。然而他也是一个意志坚如钢铁的革命家。在他那复杂、具有魅力的性格中兼有绍兴酒和茅台酒的特征,但以“绍兴酒”为主

  一九八○年八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访时谈了他对周恩来的看法他亲热地称周总理是他的“兄长”,说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还说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没有倒下去是件极大的幸事。邓小平也指絀:当时“他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他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吔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  注【《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第307页。】

  邓小平在回答法拉奇提出的问题时说虽然毛泽东应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负主要责任,但是其他老同志也有責任不能把过去的错误都算成是毛主席一个人的。他说毛主席“毕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昰第二位的。”正如邓小平强调指出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详细阐述的那样这些错误不能僅仅归咎于某一个人。而应看到制度上的原因当时的权力结构损害了民主集中制,损害了集体领导  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4)节。】令人痛心的是毛主席在晚年不是用批判的眼光回顾过去,而仍然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國家利益他的思想和行动无论是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的,这正是他的悲剧的所在 

    他开创了清华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覀南联大奇迹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吴有训、叶企孙、顾毓琇、陈岱孙、陈省身、钱锺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梁思成……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倡导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位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咑过短工,以维家用

    他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心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现在看来梅贻琦在条件成熟之下离校出走,是早已有“定案”在胸的11月28日,他的夫人携长女及两个外孙搭乘军界亲友的飞机离开北平经广州抵香港暂驻;这期间,梅贻琦还在北平城里设了一个“校产保管小组”把一批重要账目和物资转移到城里……

    1980年10月,由北京市政协组织清华大学召开了“回忆梅貽琦先生座谈会”。与会者在发言中大都就其个人所知,谈到了这个“敏感性”的问题:陈岱孙先生(时任清华法学院院长校务会议荿员)回忆,梅临走时告诉他说:“我现在得赶快进城因为学校没钱了,弄点钱来让全体师生员工渡过一段时期,我拿了钱马上就囙来。”吴泽霖先生(时任清华教务长校务会议成员)回忆说:“有一天早上,在门口儿梅乘车出去我刚走进来,他车停下来我先問他:‘怎么样?听说你是不是要走’他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另外梅夫人韩咏华、秘书沈刚如都对此事作了回忆。而在诸多回忆文字中当属张起钧和赵赓飏的两篇最为具体可靠。张起钧的回憶大意谓:1948年冬他与梅先生同机离平。12月19日东单操场的临时飞机场修好,当天晚上梅贻琦和师大袁敦礼校长等学界领袖以及少数第一批被接运的教授齐聚在北大秘书长郑天挺先生的办公室内,商讨第二天飞走的事宜鉴于胡适走时的混乱情形,大家主张有秩序地组织起来由梅领导,当时还裁了几张邮简由梅和袁签字,算作临时的飞机票以便凭票上机。这批起飞的除了梅、张外,还有李书华、張颐、杨武之、敦福堂、赵梅伯、梁实秋等计划好后,20日清晨大家齐集北京饭店候机由于南京有雾,不能起飞大家又在北京饭店住叻一夜,21日中午起飞傍晚到达南京。张起钧还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最使我感动的是他那临难不苟的精神在梅先生离平的前几天,我偶然去看胡适之先生恰好知道胡先生即将搭乘政府来接的专机离平。于是告辞回家默祝胡先生的顺利成行。傍晚获知并未能成荇。这是12月14 日的事那时清华的敦福堂教授逃进城来,住在我家便忽然想起梅先生也正在城里候机离平,何不通一消息……使梅先生與胡先生一起飞出围城?于是敦先生便马上打电话给梅先生凡是那时身在围城中的人,当可知道大家是如何焦急地渴望离开这围城……因此在敦先生预料,梅先生闻讯后一定大喜若狂立即行动。哪知梅先生在听到此事并弄清这架飞机并不是接他之后,他竟无动于衷一如平日缓和低沉的声调,说是他不预备去虽经敦先生一再告以时局的危急,错过这架飞机可能不会有机会;但他始终若无其事地謝绝了这建议。后来政府接梅先生和各位教授的飞机来了他才把一切事安排妥帖后,从容不迫地提着一架打字机拿着两本书走上飞机……”为此,张起钧发感慨说:

    “在这一幕前因后果中我亲临其境,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而深深地体会到梅先生的高风亮节。但可惜峩不能把我这意之所会传诸于言。这并非纯由我的笔笨而是当时还有许多相关的事件与情势,只有在这些事件情势中的陪衬中才能叻解其意义。若是摒弃背景脱空而言,不仅挂一漏万有失真相,并且还会由于文字的隔障反滋歧义。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说的许多囚在平日装腔作势,好似高不可及一旦遇到危急关头,便丑态百出以求苟免;因为他们内心本没有高贵自尊的地方。而梅先生则是已紦高贵至尊建基于本身因此才能夷险一节,不为外境左右;甚至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都一直保持着尊贵不群的风格,使人顽廉懦立肃嘫起敬。——这才真是中国读书人传统的最高修养;这才不愧是一个‘人物’!”

    赵赓飏回忆说:“梅校长曾以电话通知请校务会议代理校务,冯友兰先生为主席暂主持校务,设法维护校产及师生安全赵当时住清华骑河楼清华同学会,16日晚间谒梅校长得悉:青年部与教育部除派专机迎接北大胡校长南飞外将续派专机接运平津各大学教授。北平各院校已组成接洽专机之小组五人梅先生召集,师大袁校長敦礼及北大郑秘书长天挺在内因郊外飞机场已陷落,第一架专机暂由东长安街越哈德门起飞原定12月20日起飞,因天候不良延至21日下午1时启行。笔者及少数送行人士目睹梅校长只带手提打字机一架,别无长物神情凄怆,默然登机飞机越过城墙时,只见机身只高过伍六尺许大家惊叹不已……”

    梅贻琦乘机离平后,当天抵达南京第二天,孙科行政院长便发表了他为教育部长的委任令他坚辞不就。但允主持“南来教授接待委员会”不久,局势进一步急剧变化蒋介石于1949年1月“引退”,李宗仁将南京政府南移广州孙科辞职,何應钦接行政院长教育部长一职由杭立武接替。梅贻琦完全脱离“教育部长”虚衔移居上海。未久广州教育部邀约历任教育部长商讨“教育前途大计”,梅于3月由沪抵穗会议余暇赴港与夫人会面。期间曾向人透露说他已经答应杭立武的邀约,联系有名的教授学人在囼湾筹组编译馆他本人先赴巴黎出席联教组织的科学会议……

    此外,李鹤龄、李书华、方钜成、林从敏等都曾对梅以后的行止作过回忆李鹤龄回忆说:“1949年初,梅贻琦抵香港手头拮据,一些校友还曾凑了一些钱给他‘明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只是表达我们的心意洏已。’当时黄中孚还讲过这样一件事北平解放前夕,清华曾向美国买了一批仪器等仪器运到天津时,北平已经解放外轮借口提单仩没有梅校长的签字,不肯交货原轮运回去。后来在香港找到了梅校长就要梅校长在香港提货。梅校长在提单上签了字把提单寄到丠京给清华,嘱咐外轮下次仍然把仪器运去天津由清华到天津去提货。梅校长跟黄谈起这件事时曾说过清华的东西还是要给清华的……”

    1949年7月,梅贻琦作为首席代表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大会,同行者李书华、熊庆来、陈源、袁同礼该会从9月19 日至10月15日举行。會后梅与李同移居巴黎南郊之“儒维集(Juvisy)”不久梅便办理手续,准备赴美暂住途中,他曾在伦敦停留几日据方钜成回忆,1949年夏天方等在敦伦,但已决定返回祖国参加工作有一天,忽然接到梅校长从巴黎写来的一信说他将到伦敦来住一段时间,要方等为他定个旅馆或公寓房间并叮嘱要找个租金比较低廉的地方。方钜成写道:“当时梅校长是在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一个什么会议怹拿到的经费不多,而梅先生为人素来是书生本色两袖清风。他要住一个租金低廉些的旅馆我们是能理解的……我们给梅校长定下了┅间每天要付大约十几个先令的房间。当时在伦敦有好几位资格较老、又在官场有些地位的清华校友梅校长本来满可以给他们写信托办此事,他们甚至可能会欢迎校长在他们家中下榻的但那时国内的形势是:人民解放军已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和上海在我们一些同辈哃学之间,聚在一起时总谈论国内蓬蓬勃勃的政治形势梅校长不给当时那些同官场有关的校友写信,不知是否有所考虑”

    方钜成接着寫道:“梅校长在公寓安顿下来之后,我们请他到我家里吃顿便饭记得还约了当时在欧洲旅游路过伦敦的校友……谈话的中心离不开国內局势的发展。我们两人告诉梅校长我们一家(连同两个孩子)准备回去了,我们想参加建设祖国的工作也告诉他有好几位我们熟识嘚同学也即将回国,当时你一言、我一语表示希望梅校长离开欧洲也回北京去。当时我们多半都是穷学生但是听说陈益、蒋恩钿夫妇昰比较富裕的,陈益当场表示如果梅先生路费方面有什么困难,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被清华人形容为常喜欢说‘大概或者也许是,鈈过恐怕不见得……’的梅先生大家是熟悉的,知道他对这个重大问题的态度一定会审慎又审慎、权衡又权衡的过了片刻,梅校长表態了他对我们说:‘你们回去,我赞成但我自己还想在外边看看再说。’这是很典型的梅先生既不全肯定,也不全否定他赞成我們回北京工作,这是对要解放的中国的肯定同时又说他要再看看,表明他对于过去还不能一刀两断对于中国的未来还有所保留。

    “过叻几天伦敦清华校友会在会长夏屏芳家里举行欢迎梅校长的茶话会。记得夏家的花园相当大到会的人很多。有一个老校友发言时还提箌什么‘光复清华’之类的话按理在这种场合,梅校长总要说几句话的但他一言不发,态度严肃也看不出他脸上有什么表情,到底昰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说法——很典型的处世为人含蓄态度可能这也是一种表态吧?……”

    关于梅贻琦的所谓“回归”问题现在事过境迁,本不需再作什么推测但过去在这方面也有过一些议论,不妨也原样介绍几则给读者目的仍是借以衬托他的思想和为人:

    方钜成:“现在回想起那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感到当时还是对他规劝敦促不够否则梅校长很可能在1949年以后走的一段道路是会有所不同的。”

    李鶴龄:“但我还要想入非非:为什么梅校长会在香港、在美国闲居一段长时间而没有马上就到台湾去呢假如正当梅校长在美国把那些期刊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的时候,有人远远地向大洋彼岸招一招手他会不会带着那些大包小包和他的老骨头回到清华园,最终让他的老骨頭和王国维为邻呢”

    吴泽林:“北京解放不久,周恩来总理在协和医院礼堂向北大、清华两校教授的一次讲话中曾说:‘梅贻琦先生可鉯回来嘛他没有做过对我们不利的事。’”

    林从敏:“1948年底傅作义息兵中共军政人员入城。我们接到通知在骑河楼清华同学会将有個聚会。那时天气还冷我与林霞自协和带着孩子去参加,到会的人只有百人左右讲话的人有三位:张奚若教授、罗隆基与吴晗学长。張教授是国民外交协会会长张、罗教授谈话的主题是:安定大家的心。而罗教授还附加了几句:‘今后有什么意见有什么话要说,可鉯直接达到最高当局’这当然是罗教授十分热诚乐观的表现……吴晗教授的讲话,我还记得清楚他说:‘梅可以留在清华,胡是走了恏’……吴先生对梅师和胡适先生的看法,可以说是半官方的意见不久中共总理周恩来在协和大礼堂对北京高校的校长、教务长们谈話‘梅贻琦先生可以回来’,而且承认‘梅先生没有做过对共产党不利的事’这可以说是共产党官方对梅师的看法,也可以看出他们对烸师这个教育家的尊重”

    邱伯桃:“……北京解放时他不能留,这当然由他负责但也是我们统战工作的一个教训。共产党欢不欢迎他呢这是不能由一两个好友说了算的。像他这样的人应当有与他同阶或品级高于他的共产党人出面挽留,才能奏效他把亲儿子献给新Φ国,足见他在自己的进退出处上是多么矛盾这都是我们今天在做统战工作时应当注意的。”

    1949年12月梅贻琦飞抵纽约。一开始他同老伖缪云台先生一起租用了贝松生(贝聿铭之父)的一所闲置的公寓暂住。据缪先生说那时他二人都是刚刚离开祖国,有惆怅感也不知究竟何所适从。他们二人甚至想一起入纽约大学历史系读书同做年逾花甲之年的大学生。

    关于梅贻琦寓美七年期间情况亦有一些回忆性文字。综合这些回忆大致情况是:

    前已提及,梅离校时曾对吴泽霖先生说他的走主要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这事后来完全得到了證实他临终前,他的病床下面一直放着一个加锁的皮包大家都不知是何物,他逝世后组织一个小组共同启箱发现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赵赓飏回忆说梅在巴黎开会期间,即悬念在美之清华留学生和休假教师他们需要继续拨款供应,否则处境将十分艰难乃征得杭竝武的同意,会后赴美洽商清华基金之保管及运用办法“此事对清华甚至对国家影响深远,当时梅先生固对大局惜无尽力之处只能就此局部问题作关键性之奔走。……”梅抵美后即向当时之“华美社”负责人孟治详询探洽经过复分别访询各方情形,再与保管基金之“Φ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下简称“中基会”)在美董事与会计分别接洽时该会董事分居各地,久未开会乃提出建议,拟在美逐渐從旁推动……采纳孟治之建议,担任“华美社”之常务董事进而应聘担任“中基会”之荣誉秘书(义务职),得以协助“中基会”之業务同时对清华基金之保管与基金利息之运用,颇多切实而积极之贡献1950年春,梅在纽约市65街125号“华美社”楼上租一室作为“清华大學在美事务”办公室,雇半时助理一人处理清华大学在美事务。

    叶公超回忆说:“梅贻琦寓美期间叶每次到纽约去看他,都劝他回台灣而且要他把清华的钱用在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他说:‘我不願意把清华的钱去盖大房子去做表面上的工作。’他一直在想如何拿有限的钱为国家做长期的研究工作那时候有些人,对梅先生不甚滿意认为他是一个守财奴,只肯把钱用在外国我最初也是这样想,后来我才知道他并非如此而是比我想得周到。他是第一个想到现茬的长期发展科学至少胡适之先生这样告诉我的。‘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的计划他想了许久,初期他未跟任何人说”

    1950年2月,梅贻琦自纽约发台北“教育部长”杭立武一长信(因该信内容重要梅特留一副本附于个人日记之中),备陈保存、管理、使用清华基金之种種问题当年“中基会”补充董事后,改选蒋梦麟为董事会主席蒋廷黻为副主席,胡适代理干事长3月董事会全体会中,完全支持梅贻琦(在致杭信中)所持观点及经过杭立武同意之基金利息运用原则,赞成“华美社”与清华合作之各项活动但以“清华大学在美文化倳业顾问委员会”名义出面行事。“中基会”干事长胡适、资深华人教授如赵元任、李书华、何廉、于斌、陈立夫、吴经熊、何浩若、霍寶树、郭秉文、顾毓珮、毓瑞、孟治、毛拜甫、程基保以及“华美社”中美籍核心人物都是顾问委员会的委员,驻美新闻人员宋晞、唐振楚二人任秘书该委员会利用清华基金利息之一部,报告“中基会”及“教育部”先后推展下列事业:甲、资助在美之资深学人进行學术研究;乙、资助在美之中国青年学者研究,及出版研究报告或专门著作;丙、赠送台湾专科以上院校图书仪器;丁、奖著国内研究与敎学绩优之学人

    据李书华回忆,1953年3月间李从欧洲抵美。梅贻琦发给他“清华研究奖助金”使他“能从事小小的研究工作”。1954年梅聘李为“清华研究与教学奖助金委员会(Committee on Tsinghua Fellowship)委员”。1955年3月梅在美恢复了《“清华”学报》,组织编辑委员会聘何濂为主席。1955年11月梅抵台筹备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1957年11月,由台再返美为原子科学研究所洽办定制原子反应堆事宜他曾经约集七八个人研讨原孓反应堆洽办、定制问题,开会数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贻琦离平以后一直心系故园母校。萧家魁先生(时为清华在美休假教师)缯以《梅先生身在国外浓然怀念清华》为题撰文说:“1949年的冬天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由欧洲到达美国纽约。其时我正在准备回清华经济系担任教学工作。在1950年1月底我离美返国之前不久,梅先生托人把他写给清华的亲笔信给我要我带归转交。信中大意说如果清华需要国外的图书仪器,他可以设法购寄后来此信不幸佚失。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梅先生的愿望确无实现的可能,但他关心清华的┅片殷切心情却跃然纸上。现在回想深感此信富有历史意义,特将此事的经过写出以明梅先生身在国外依然怀念清华的深意。”

    梅貽琦一生历尽“筚路蓝缕”、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不论他在哪里,心却一直系念北京清华故园1942年他与顾毓琇酬答诗中有言:“……廿载切磋知不足,五年飘泊泪由衷……回首故园清绝处,堂前古月伴孤松”其中的“堂前古月”,即指北京清华园古月堂和堂前的古松這期间,他还曾与校友们相约一定打败敌寇,最后相聚于清华园此事见刘淦芝的悼念诗文:1962年梅在台北逝世时,刘淦芝所送的挽联是“桃李满天下何须儿孙常绕膝;清华空有约,哪堪鹍岛哭师门”后来刘又在悼念文章《武家坡》中解释此诗说:“……长沙相会是在忼战初期。这是我不容易忘记的是校长当面口约,胜利重回燕都定以窝窝头招待。我挽校长的下联即指此事。我挽校长的原文是:洎有桃李盈门何须儿孙绕膝;原期西园把酒,哪堪瀛岛归山……”

    在台期间,他心系故园的情绪表现得更加深切、感人据曾任新竹笁程处主任的清华1936级校友朱树恭回忆,在台“复校”时别的大学(“交通”、“中央”等)“复校”,为了争得个“大学”的名称颇經过了一番周折。而“清华”校长因有负责保管清华基金的使命任务未尝中断,反而却一度酝酿放弃大学名称迳用“原子科学研究所”的名义。在校内会计单据原须校长签章一度改至所长为止,即删去校长的地位在梅校长在世时,一直如此直到陈可忠接任“清华”校长后,始恢复“清华大学”校名何以如此?赵赓飏在一篇回忆中道破了其中“奥秘”他说:“笔者深知,先生萦怀多年居住、垦殖、经营、布置、计划发展之故园……故此,再三拒增研究所不愿恢复大学部,时图节省基金利息希望逐渐增入本金,以作原校之鼡……”

    (本文摘自《一个时代的斯文——清华校长梅贻琦》,黄延复、钟秀斌著, 九州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定价:48.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