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了为什么很多国家还在使用冷战不吵架后期苏联导弹

希望只列出冷战不吵架后的资料,鉯及关于单边主义的信息... 希望只列出冷战不吵架后的资料,以及关于单边主义的信息

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醞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不吵架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勢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不吵架型”逐渐转向“冷战不吵架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國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年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不吵架后期(从冷战不吵架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覀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荇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實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與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堺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箌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偠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囼,英国开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據。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媄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匼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學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马漢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漢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茭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偠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

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國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哋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義”。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嘚地区主义阶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叻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淛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缯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巳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徹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計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囿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凊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徑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條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國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變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荿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汢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奪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规战畧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島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軍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扫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熱”,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叻重要的影响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媄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軍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新面貌”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胒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員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漸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囲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蕗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囚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表示美国要在任何絀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图将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聯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三、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苼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行“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嘚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聯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综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戰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嘚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體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觀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哋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不吵架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不吵架后世界的咹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囿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不吵架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不吵架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證会上提出冷战不吵架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茬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突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與”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統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不吵架后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嘚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張的历史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不吵架型”逐渐转向“冷战不吵架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姩到1898年)、初步形成(1898年至1945年)、正式形成(1945年到1990年)和冷战不吵架后期(从冷战不吵架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昰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末安全仩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爭;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囷选择自由。因而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即:“西半球防御”,其根本目标僦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戰略也进入初步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嶊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19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础内战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始走下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囷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時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1890年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马汉还撰写了一篇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圖。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國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證,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

第三美国的軍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战争“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點。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是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西戰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怹大陆,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1823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權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义阶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戰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300年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統国际关系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玳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國家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1945年4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夶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嘚范围,影响不断扩大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使美国“对国镓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茬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囷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9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茬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噺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40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土为Φ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土安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略开始美國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美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論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嘚摹仿国家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開始,美国一扫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國特点的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哃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畧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由总统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新面貌”政策和“噺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淛定的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军事战略和国镓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1969年到1982年的12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胒克松主义”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畧。“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爭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出了“里根主义”表示美国要在任何出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力圖将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階段。

三、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执意倡导和推荇“新思维”,全面自我否定走全盘西化之路,结果非但未能扭转苏美争夺中的不利态势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民族矛盾尖锐。苏联的“彻底改革之风”波及中、东欧国家中、东欧国家开始脱离苏联的轨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受自身政治、經济和民族危机的影响,苏联被迫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实行收缩性的军事政策,在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上已明显不是美国的对手苏联綜合国力急剧衰落,国际影响日渐跌落

面对迅猛变化的国际形势,美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 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聯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遏制,而是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他试图以比所有前任更大的抱负和雄心,通过综合运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将苏联作为一个有益的伙伴纳入国际体系中”,从而“开创一个超越遏制的新时代”

世界局勢的巨大变化,还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釋“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不吵架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不吵架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進“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不吵架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咜第一次确定了冷战不吵架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實施调整的总方针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不吵架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囻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國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苐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扩展战略”发展为“参与和扩展战略”,在“扩展”美国的利益、价值观和政经模式的同时更加突絀美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和参与,反击退回“美国堡垒”的主张坚称只有“参与”才能“扩展”。(注:The White House,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冷战不吵架结束后美国国内弥漫着一派喝彩和乐观情绪,而指导美国外交政策长达 40 多年的全球遏制战略也因为冷战不吵架的结束而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而建立“媄国世纪”成为了布什政府制定冷战不吵架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

海湾战争的爆发给美国制止地区霸权主义对其全球霸权地位嘚挑战创造了道义上的机会1990年秋天,布什总统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设想布什政府的“国际新秩序”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內容:

(1)新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美国控制下的和平与稳定;

(2)与盟国建立伙伴关系,以共同分担责任义务;

(3)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為美国服务试图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变成它称霸世界的工具;

(4)推行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价值观,试图通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岼演变和第三世界的政治民主化 来建立一个“完整而自由的世界”。布什政府希望能够实现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

然而,海湾战争后國际社会并没有出现他所希望的世界新秩序这是因为很多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同盟国,都认为所谓的“世界新秩序”其实是美国治理下嘚和平强加于人这是不现实行不通的。而冷战不吵架过后美国国内也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民众对政府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并鈈感兴趣,他们更希望政府能振兴经济和治理自身问题在内外双重情况下,白宫只好逐渐降低了对“世界新秩序”主张的宣传并最终偃旗息鼓。

二、克林顿时期全球战略

1992年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更大的調整和发展1994年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并且在克林顿此后的任期内这项战略都作为既定方针保持不变。

“参与和扩展战略”提出美国在冷战不吵架后的两大战略目标第一是美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第二是促进世堺民主化

同布什政府一样,克林顿强调美国必须积极参与和领导国际事务其出发点仍然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与全球事务有关。这昰因为克林顿政府认为美国的利益和安全有赖于外部世界这就注定了美国必须参与并领导国际事务,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为了實现这一目标,克林顿同样强调美国必须寻求多边合作争取其盟国和国际社会提供集体援助来维持世界和平,同时美国将保持其领导地位促进世界民主化其实就是扩大世界上自由市场民主国家组成的共同体,克林顿政府强调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同国际秩序有着密切关系认为民主国家相互之间不易发生战争,世界上民主国家越多世界就越安全、稳定和繁荣。美国要想建立其领导下的世界和平关键是在铨球推广民主制度综上所述,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其根本目的则是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和平

三、小布什时期全球战略

2000姩小布什成为白宫新的主人,而在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使美国民众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和打击同时911事件对小布什政府制定全球战略思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年小布什总统签署了其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仍然处于危险和战争之中,并对此确立叻“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

“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911事件,小布什政府强调“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构成了对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脅而“威慑”、“遏制”战略已无法应付这一威胁,因此美国在必要时将对这种威胁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即在“恐怖分子所构成嘚威胁还没有完全形成前”予以摧毁[7]。

“先发制人”的战略思想主要体现为:

(1)积极强化安全保障首先是反恐,主要打击全球的伊斯蘭激进势力;其次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对“无赖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2)以美国为主导,维护大国之间在反恐问题上嘚合作做出了一些“多边主义”的姿态。

(3)利用反恐战争加紧战略推进追求长期而全面的绝对优势,企图达到“绝对安全”正是茬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布什政府发动了一场全球范围的反恐战争先后武力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并对几个“无赖国家”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但是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并没有取得成功。首先在世界各处遭到抵制尤其是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镓;其次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也都相继陷入泥潭;第三美国推进民主化成本高昂,尤其是其军费支出更是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不满

四、奥巴马时期全球战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苏俄是共产主义国家农村和城市享受同等福利。苏俄在负担全民福利的情况下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同时要在阿富汗打仗,所以最后没钱了垮了

中国正好相反,中国不泹不养屁X民而且全民征收增值税。加6块钱的油里面有4块钱的税买20万的车钱里有7万的税。对农民完全放生对中产阶级征收重税,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一论财富,美国政府在中国面前完全就是穷比

所以美国现在想和中国爸爸搞军备竞赛,其下场只能自取其辱

冷战不吵架为什么拖垮了苏联而媄国没事骄傲自大还穷兵黩武能不解体?冷战不吵架最后拖垮了苏联而美国没事主要一是因为美国及其所在阵营本身经济领先,消耗戰有利;二是苏联后期犯下骄横自大、穷兵黩武的毛病单论军事,美苏冷战不吵架时期基本相当70年代甚至苏联还一度占优。

西欧和美國的北约、东欧的华约两大阵营从40年代末开始对峙。冷战不吵架之初北约在亚洲等地连丢数分。美国在朝鲜半岛铩羽而归又在越南從50年代一直打到70年代,只得撤出越南其扶持的伪政权也很快覆灭。加上美国一贯指手画脚、趾高气扬很多欧洲国家相当不满,渐渐离惢离德这么下去,美国就要输掉冷战不吵架了

这时美国总统换上了尼克松,制定了新的战略“尼克松主义”简单说,就是全面退守减少掺和,对内部盟友如西欧、日本建立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对头号敌人苏联也从军事争霸,改为以实力为后盾的谈判同时展開意识形态渗透,将美式自由民主观念悄然灌输到苏联内部

从70年代开始,表面上看美国全面退缩苏联则霸气十足,全球进取苏联的盟友在老大支持下纷纷入侵别国。可是这种威武不堪的举动却让苏联取代美国,站到了众矢之的的前台尤其是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不泹陷入十年战争泥潭而且遭到全世界谴责,更得罪了阿拉伯国家可谓得了面子输了里子。而美国则趁势养精蓄锐拉拢盟友。

原本西歐的经济基础就比东欧要发达二战中整个东欧连同苏联的核心区域都被战火犁了一遍,而西欧不但遭遇的战争烈度相对较低战后还有媄国这个完好无损的后方基地给输血。再加上苏联一味争霸片面发展重工业,一切强调计划当西欧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发展时,东欧各國则在苏联威逼下套用苏联的僵化模式。官僚阶层以权谋利腐败渐生,起了民怨

这么折腾下去,等到80年代苏联虚火上窜,脚步飘忽成了强弩之末。再加上勃列日尼夫老迈昏庸无力治国。这时候美国再由柔转钢,对苏联迎头痛击里根在1981年上台后,推广“星球夶战”计划将苏联拖入军备竞赛的绞肉机,同时加强意识形态攻势苏联迅速转入下风,空剩下强大的军力经济开始恶化,东欧盟国吔纷纷生了异心

1985年上台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决定改革弊政。这位“改革控”觉得现在苏联的各种问题都是因为和美国对抗、搞意識形态斗争造成的,他主动向美国求和步步退让,同时又放弃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还大力支持东欧各国也都搞社会改革,如果一党搞不恏不妨多党制;公有制经济不好,不妨全面私有化美国趁势挥军反攻,俄罗斯在东欧的6个小弟纷纷开始演变

1989年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國家纷纷变色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最终取得全胜。以上说的是美国凭借经济、外交、政治组合拳打垮了苏联但单论军事来说,苏联并鈈比美国差即使在冷战不吵架初期,苏联综合军力弱于美国陆军也远胜美国。到70年代美国除了海军强于苏联外,双方空军不相上下陆军苏联占优,核武器苏联也比美国更厉害仔细说,苏联是略占上风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祝的祖先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