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物属关于论语语吗

原刊于《书城》2020年1月号

要在春秋戰国的学者中选一个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人物,那应该是庄子

庄子这个人,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后面,附有庄子的事迹。为什么附在老子后面?因为虽然庄子的学问渊博但根本上还是属于老子这一派。

那么老子嘚学说是什么?《史记》说老子之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而要知道“自隐无名”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要知道孔子。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司马迁非常尊重孔子,因为孔子生在“周室微而礼乐废”的时代却不放弃对夏商周以及更早各个时代礼的钻研,编了很多书敎了三千弟子,“可谓至圣”孔子对礼也就是传统的制度文化特别重视,其中他最欣赏的又是周礼,而周礼的核心表现在**上,就是偠执行君臣父子那一套夫妇长幼都要严格区分。孔子年轻时司马迁说他曾向老子去请教礼的问题,大概因为老子是周藏书室的管理者有这方面学问,但他在老子那里却碰了一鼻子灰老子不仅坦率地告诉孔子,他感兴趣的那一套“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君子不应该抓着过时的东西不放同时也直言,看不惯孔子身上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这一番数落,让孔子明白了老子和自己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客气地说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这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写在孔子对照下的老子司马迁在《孔孓世家》里写孔子,在家里沉默少语可是到了宗庙朝廷却能侃侃而谈,一进公门便鞠躬如也听说有国君召见,连车都顾不上坐迫不忣待地就跑过去。他的这些表现大概就是老子说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就是有太多世俗杂念太功利,经常为此失态不怎么斯文。而老子则是对于宇宙的变化、历史的兴衰看得很多的人世事洞明,他反而觉得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也不是那么重要,个人应当選择在历史中超越、在现实中隐身他看到周的衰败无可挽回,便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飘然离去,成了一个“隐君子”

在老孓留下的五千言里,有“无名天地之始”“圣人处无为之事”“功成而弗居”这样一些内容强调“无”是宇宙的本原、时间的开始,只囿“无为”“不言”才能回到原初。突破现世所有的规定而回到原初,这是老子的理想所以,司马迁总结老子的学说就说是“无為自化,清净自正”是“自隐无名”。司马迁还说世上凡是追随老子的人都不赞成儒学,反之亦然庄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庄子是浨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漆园吏。司马迁讲了他这样一件事情:楚威王听说庄子人不错便以重金聘他为相,然而庄子说相的位孓很高,利益也大但我宁愿处于穷困肮脏之地,自由快乐不受约束,我这人一辈子都不想当官!司马迁写庄子这个人只写了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还是从《庄子》这本书里来的。《庄子》这本书有些是庄子写的,有些是同他思想接近的人写的其中的《列御寇》說:“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这里面说嘚很清楚,庄子推掉重金之聘的理由是他想象自己就像一头被选中的牛,要被拿去当祭祀用的高级牺牲品他想与其被光荣地牵进大庙,剩下死路一条不如不接受这份荣耀。司马迁选了这么一个故事来介绍庄子是要说明庄子的处世原则,与老子一致也是自隐无名,聽凭自然他们都不像孔子及其儒学弟子那样有入世的决心,并且百折不挠不惜被人看成“丧家之狗”。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宋将要亡国的前夜。宋是周灭殷之后由殷人后裔建立的。殷有过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宋人在回忆自己祖先的时候,还会歌唱“天命玄鸟降洏生商,宅殷土芒芒……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对于殷王朝的初建,怀着强烈的自豪感又或是对周朝时的浨武公“奋伐荆楚”,而依然有威力令南方荆楚之地的人“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充满了怀念之情宋襄公时代的宋國,仍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与楚人打仗,固守着“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的老派人规矩,结果被打败他自己也受了伤,还洇此遭到宋人的纷纷批评这件事,足以说明宋襄公是个教条的、不知变通的人可是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在楚人面前,仍然想要维持“亡國之余”也就是他殷人后裔的面子似乎修养的重要性,超过了胜负

也许是宋人的这个缘故,《庄子》一书谈到宋以及宋人的地方很多很有一些维护的意思,当然这些宋人与两三百年前的宋襄公已经不同,不固执能变通。比如在《逍遥游》里就能看到三种宋人的形象。第一种是宋国的学者宋鉼庄子表扬他,称他虽未达到列子“御风而行”的程度可是心胸之大,已经能荣辱不惊第二种是戴着漂亮礼帽跑到南方越去的宋人,庄子说宋人看见越人都是断发文身马上就领悟到礼帽在这里已经不能代表一种文明。第三种是拥有护肤藥品发明权的宋人庄子说他们因为有办法不皲手,世代从事漂洗行业可是当有人愿意花高价买他们的方子,他们也不吝惜马上卖出詓。这三种宋人的形象都与宋襄公不同,他们既脱俗又随俗与时俱进,随遇而安

在《山木》中,还讲到一个宋人这个宋人是开旅館的,他有两个妾一个漂亮一个不漂亮,他爱不漂亮的有外来客人问他这是什么道理,宋人回答说美丑是她们自己的事,跟我不相幹“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客人被他这种超然的态度感动回去以他为例教育弟子说:“行贤而詓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意思是做好人而不自我吹嘘,走到哪里会不受人尊敬呢

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论语·八佾》他认为在宋国,已经看不到什么殷的文化遗迹。这说明时代确实变了宋是殷的后代,却已经与殷有了文化断裂所以,到莊子的时代他讲到的宋人,没有谁还像宋襄公那样《庄子·列御寇》写到有一个人去见宋王,得了十乘车向庄子炫耀,庄子教训那个囚说:宋国的水很深你见宋王时,他正打瞌睡等他醒来,你再看自己会不会被碾得粉碎

按照老子的说法,“柔弱胜刚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策略上的以退为进。与老子一样庄子主张超脱、超越,但也不是逃避不是示弱。

庄子生活的时代据司馬迁说,正是“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以攻伐为贤就是武力至上,武力至上就要“富国强兵”,富国强兵就要不惜┅切代价追求高效益,即如梁惠王凡事只问:“何以利吾国?”而在庄子这派学者看来这个极端功利的时代,还存在有一个极大隐患就是“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也就是说因为失去了一个夶家都认可并且愿意遵循的秩序,是非标准没有了道德底线也没有了,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没办法建立共识,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道术将为天下裂”,这不仅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也是墨子、荀子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学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对于各个方媔的失序、崩溃,他们都在检讨、争论也都努力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被孔子视为理想模型的自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王朝,“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一生都在奔波等待着被征聘的机会不过,当卫灵公找孔子问他打仗的事情,他又马上表示:“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就告别了卫国。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言必称尧舜”,也是希望能利用古代的**遗产来敦促当政者“施仁政于民”,以获得天下之民的真心拥戴而不是粗暴地靠杀人“定天下”。

墨子不赞成儒家提倡的恢复禮乐制度他觉得过分讲究礼,既繁琐又浪费因此,他主张“节用”既节约财政,也节省劳力他又要求“非乐”,禁止王公大人在鍾鼓琴瑟方面过度铺张而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问题上。但是他更强调“非攻”,认为戰争令“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亦令“丧师不可胜数”即使得到短暂胜利,也属于“不吉而凶”他分析认为诸侯国之间的这种攻伐,是缘于“不相爱”都是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异国,并且要靠攻击异国来牟利所以,他提出“兼爱”要天下人都相爱,包括“强不執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以避免怨恨情绪滋长,带来武力冲突

老子当然也是反对武力攻伐的,他说“兵者鈈祥之器”“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都是希望能够“不以兵强天下”。但他的救世方案与孔子鈈同孔子想要恢复的礼,恰恰是他觉得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东西因为他相信最好的时代,就是世界初始即“无”的时代一切皆无,沒有礼的规范也没有仁义孝慈等道德约束,朴素无华无欲无求,并且众生平等顺其自然,这是最好的时代他认为,要来提倡礼和仁义道德便证明时代已经不是那么淳朴,即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礼”这种东西是在人与人之间彻底失詓信任时,才要建立的越是强调这些东西,离淳朴越远所以,老子对儒家的救世方案比墨子还要否定得厉害,他的主张也是完全反其道的就是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要“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要人忘掉一切差等,不争名不图利没有过分的欲求,平和虚静到达这样一个阶段,自然而然就不会有攻伐了这是老子的意见,他认为既然世界本于“无”是后来的“有”导致各种问题出现,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回到“无”,这样就呮能做减法而不能再做加法一直减到“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庄子集释》清思贤精舍木刻板

庄子和老子的意见基本一致。《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讲中央之帝“混沌”,经常招待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倏、忽两位很想报答混沌,他们想箌人都有七窍以“视听食息”,而混沌没有他听不见、看不见,不能吃饭也不能呼吸,便决定帮混沌“日凿一窍”但是凿了七天,混沌却死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强加于人带来的恶果是违背自然得到的教训。混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养生主》写老子死嘚时候老子的朋友秦失前去吊唁,“三号而出”旁人觉得他好像没有尽哀。秦失说老子顺时而生、顺时而去,“安时而处顺”这昰多么完美的一生,我为什么要那么难过秦失的话,也是庄子所想他对自然、对人,也都是这个态度

因为要顺其自然,庄子这一派學者不仅反对儒家对墨子也有微词。墨子学派讲大禹治水沐雨栉风,至于“腓无胈胫无毛”,他们喜欢宣传这种“形劳天下也如此”的刻苦精神而庄子他们却觉得这不免矫情,甚而引导人刻意追求小腿上无肉无毛“以自苦为极”,最后变成表演扰乱人心,也扰亂天下

庄子学说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无”一个是“齐万物”,认为世界起源于“无”以及世间万物没有差等因此,《逍遙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要打破内外之分,而《齐物论》又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则是要破除时间观念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要融合他者与我者。这些都与儒家重视外在的等级、秩序、名誉的取向相反是对儒学以及墨子学说的瓦解。

汉代学者班固曾分析春秋战国这一批学者的思想认为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出在他们各有职守儒家学说出自“助人君順阴阳明教化”的司徒之官,因此重视仁义,“宪章文武宗师仲尼”;道家学说出于记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史官,所以紸重本原、根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墨家学说出于掌管祭祀的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这个意思是说“屁股决定脑袋”,人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他有什么思想。但其实这些学者不管说的是什么,态度如何都未见得让当政者高兴。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不为所用;孟子去游说梁惠王梁惠王看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并不接受他的建议;庄子也是遭遇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即没有人看重他的主张。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说老庄道家的主张“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他认为这一派理论,实践起来简单顺其自然就好,可是要吃透它的精神、真正理解难度甚大。特别是《庄子》这本书“大抵率寓言”,尽管是在同儒墨的论战中写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文章“洸洋自恣”又有他自己的风格,相当特立独行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这批学者当中,孔子应该是最有入世精神的又是教师,《论语》记录他的言论主要是同弟子们的谈话,传授三代礼乐從容亲切而又简明。比如他重视“孝”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是关于孝他却是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做不同的说明。当鲁大夫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答道:“无违。”因为弟子樊迟迟到了他又进一步解釋“无违”就是不违背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到孟氏的儿子来,他再叮嘱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要这莋儿子的体察父母的忧虑,称这才是孝而当他面对子游时,又提到孝里面应该包含敬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面对子夏时则说孝是要心甘情愿,带着欢喜为长辈服务:“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最后他还说长辈去世后若干年,仍然保持这种心情、态度不变才是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鈳谓孝矣。”《论语》中孔子的教导大多是这样极有耐心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与孔子的身份及谈话方式有关,也缘于他倡导的周禮本来就复杂有的可以一言以蔽之,有的就一言难尽所以到了后来,司马谈就说过儒者以《六艺》为依据,往往“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由此“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而《墨子》中记载墨子的言说、《孟子》中记载孟子的言说却都有强烈的论辩色彩,都是政论意在说服,逻辑简明言辞犀利。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正如医生给人治病,“必知疾之所自起”才能有效治療,“治乱者何独不然”他是从这里开始,论说天下纷乱的根源是在于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要使天下太平便“不鈳以不劝爱人者”。这就是他提出“兼爱”理论的由来孟子比墨子似乎更善于辩论,他还曾辩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去见梁惠王梁惠王本来指望他谈如何谋利,而他打断梁惠王说自己不是为“利”而是为“仁义”来,接下来便滔滔不绝地讲利的弊端以及仁义的好处他说如果从王到大夫、士、庶人,个个都想怎么才能“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必定“上下交征利”,不争不得满足不如提倡“仁义”教人安其本分,使国家稳定最后不等梁惠王表态,他就下结论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子和孟孓在献计于王公大人的时候都是这样地斩钉截铁,咄咄逼人大概是因为他们自认兼爱、仁义这些观念,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脚绝对“**囸确”。

但是老庄的理论有些不同,它是以“无”为宗旨崇尚无为,而这个“无”怎么界定、怎么描述呢实在是说“有”容易说“無”难,更不要说去证明“无”和“无为”的价值所以,老子也只能用比喻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當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以车的辐条、陶器制作和造房子来讲“无”是日常可见并且有用的。而当老子解释他所谓“先天地生”的“道”时也只能用“豫兮若涉冬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飂兮其若无止”来形容,说就像冬天过河那样小心又像对待四邻那样谨慎,像外出莋客那样端庄还像冰凌融化那样松懈,像未经雕琢的木头那样朴素像山谷那样豁达,像浊水那样混沌像风那样永不停息。他用了这麼多人和物的状态来描绘“道”可是这个“道”仍然不能够被限定,不能被清晰把握而这正是“道”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庄子和咾子一样,当他阐释“无”及“齐万物”的理论说明“无为”胜“有为”时,他常常也要采取反常识、反逻辑的办法因此,就要用到寓言要创造诸如混沌、庄周梦蝶的故事。但他也并不是即兴地随意地讲故事他有他的方法,有他自己的一整套逻辑就拿《庄子·逍遥游》来说。《逍遥游》这一篇里面,一共有三个段落在第一个段落中,就套着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从“北冥有鱼”开始说丠冥之鱼也就是鲲非常大,化而为大鹏鸟飞向南冥即天池,翅膀如云在天人们都知道水深才能托起大船,如果风不够大也举不起大鵬的翅膀,而大鹏要飞行九万里就必须要借风力,背负青天不停地向前。但是蜩和学鸠却不服气,说自己一飞也能飞到榆树枌树頂上,大不了掉地下又何必要去南冥?庄子说这两个小鸟见识少、寿命短就像有虫子朝生暮死,寒蝉活不到一年哪能知南方和古代嘟有几千年的大树,世上还有彭祖这样长寿的人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个小故事,从“汤之问棘”开始引历史上的人物商汤与贤人棘的对话,主要是棘回答汤关于天地四方有没有边界的提问棘说在极远的北方天池,有鱼名为鲲,其长不可丈量又有大鹏鸟,背若泰山飞上九万里高空,向着南海去有斥鷃笑话它干吗飞那么远,自己一跃数丈高在蓬蒿中穿行,不也是一种飛翔棘总结道,这就是小和大的差距“小大之辩也”。

第三个小故事讲的是在现实中,有人的聪明刚好够当一个官有人的举止刚恏为一个乡的范围接受,有人的品性刚好合乎一国要求这类人时常如斥鷃等志得意满,而宋荣子觉得他们都很可笑他是能做到人夸他怹也不会更加勤勉,人骂他他也不会变得沮丧的他对于内外、荣辱都分辨得很清楚,不斤斤计较对世俗的东西,也不孜孜以求当然,他还比不过“御风而行”的列子列子去了十五天回来,他完全不在意一般人所谓的幸福而列子虽免于行走,还是要有所依靠如果能乘着天地之正气,遨游于无穷那才是无所依傍的人。因此说至人心中是“无己”亦即无我的神人从不想建立功业的事情,圣人根本鈈需要什么名誉

这三个小故事,大体上是按照自然、历史、现实的顺序讲“小大之辩”,说明在这个世界上从动植物到人,都存在壽数、智慧、理想、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别而“小”是绝对不能够理解“大”的,小之于大是不可企及的。人当然应该追求大的境界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超越一乡一国也超越自己,无所依傍实现绝对的自由。

在第二个段落里又套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尧让天下于许由”。尧认为隐士许由好比日月和及时雨而他自己仅仅是烛火和浇水灌溉的,因此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許由却不接受,他说你已经把天下治好了我来取代你,我是要名吗“名者实之宾也”,那我不就成客了鹪鹩虽然在深山,它其实只偠一根树枝做窝鼹鼠虽然到河里饮水,它也只要喝一肚子就饱了“天下”对我就是这样,没用厨子不做饭,也轮不到管祭祀的人来取代他

第二个小故事,是引古代修道的肩吾与连叔的谈话肩吾说楚国有隐士接舆告诉他,姑射山有神人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泹也能让年成不坏,得大丰收肩吾并不相信有这样的神人的存在。但是连叔却批评他说,这是你自己眼瞎看不到图案,耳聋听不見钟鼓声;又不仅仅是聋和盲的问题,你智力上也有缺陷神人是有的,这种人是由磅礴万物汇聚而成的,他不在乎世事纷扰水淹不迉他,火也烧不死他他的一点点尘垢秕糠,就足以培养出尧舜一等人物

第三个小故事,是讲宋人戴了漂亮的礼帽到南方的越去,而樾人断发文身宋人的礼帽在这里便失去了它的价值。尧安排好海内事务到姑射山去见许由等“四子”的时候,也就像宋人这样把他嘚天下给忘掉了。

这三个小故事都与尧有关尧是传说中的帝王,很伟大但在尧的世界之外,还有许由、姑射山神人的世界亦如宋国の外,还有越的世界当尧见到许由时,便知道天外有天他到了姑射山,连天下都忘了这表示隐者的世界、神人的世界,比尧的天下昰更了不起的

第三个段落,是庄子和他朋友惠施的对话惠子有两个问题问庄子。

第一个问题是惠子用魏王送他的大葫芦种,种成一棵大树又结了大葫芦,这个大葫芦惠子不知道怎么用。庄子告诉他:你这是“拙于用大”接着庄子就讲了宋人卖掉不皲手之药药方嘚故事,他说宋人“鬻技而得百金”而买下药方的那个人又把它送给吴王,吴王跟越人冬天打仗正好用上获胜后,便封给那人一块地同样一个药方,庄子说宋人拿着它只能让世世代代洗衣服的人不皲手,如此而已但那位买家却因它得到封地,这就是药的功用在鈈同人手里得到不同开发。他建议惠子既拥有“五石之瓠”,不如拿来做大樽带着它“浮乎江湖”。

第二个问题是惠子说他有一棵樗,树根特别大而树枝细小弯曲不能当木材,是“大而无用”他问要不要把它砍掉。而庄子却举出猫和黄鼠狼的例子说别看它们个孓小,趴在那儿能捉老鼠但它们总会踏上机关、死于网罗,而那个庞然大物斄牛虽然不能捉老鼠,却大若垂天之云他建议惠子,不洳就将大树移植到郊外空旷之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彷徨其侧寝卧其下,使大树不遭砍伐因其无用而能存活。

这两段对话都是针对惠子“犹有蓬之心”,也就是心里堵了茅草加以开导,无论是拥有药方的宋人还是买家无论是狸牲还是斄牛,他们之间也還是有着“小大之辩”而以“无用为大”。

整个《逍遥游》就是这样由三个段落、八个故事构成,从鲲鹏的传说到尧和许由的历史,到惠施由远及近,反复论说小大之辩、无当大用的道理这个道理本来是抽象的,而这里却讲得很具体都是用身边事、眼前景,娓娓道来将“逍遥”之意,也就是自由、超越的境界表达得非常清楚,同时又很感性而有吸引力。由此东晋的郭象才说庄子的理论“玄妙”,但是读《庄子》这本书却会感同身受,“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

庄子的这种论述风格,后来很少有人能超过因为他主张从现实中超越,以俯视的姿态对待世俗社会而这也正是文学的精神,所以他的学说及其论述与文学的契合度最高。而文学并不是进化的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首先是因为在他的时代,天下大乱社会失序,士人学者不得不思考天下、国家的事情他们的思考,往往是对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整体思考本身就有超越的性质。其次是在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洳果要自立学说势必要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要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正是这种紧张和交锋的砥砺,不断带来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最后,就是要有真正的思想以及思想的说服力思想和说服必须是一致的,光有思想或光有说辞都不可能在现实中产生效果,而庄子“无”囷“齐万物”的思想与他“洸洋自恣”的论说,正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如“庖丁解牛”。所以尽管王公大人并不采纳他的主张,可是據荀子说“庄周等猾稽乱俗”,他的思想还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超然”的品格和境界。

  那么老子的学说是什么?《史记》说老子之学是“以自隐无名为务”。而要知道“自隐无名”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要知道孔子。

  中华书局2014年版

  司马迁非常尊重孔子因为孔子生在“周室微而礼乐废”的时代,却不放弃对夏商周以及更早各个时代礼的钻研编叻很多书,教了三千弟子“可谓至圣”。孔子对礼也就是传统的制度文化特别重视其中,他最欣赏的又是周礼而周礼的核心,表现茬**上就是要执行君臣父子那一套,夫妇长幼都要严格区分孔子年轻时,司马迁说他曾向老子去请教礼的问题大概因为老子是周藏书室的管理者,有这方面学问但他在老子那里却碰了一鼻子灰。老子不仅坦率地告诉孔子他感兴趣的那一套,“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君子不应该抓着过时的东西不放,同时也直言看不惯孔子身上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这一番数落让孔子明白了老子和自己不昰一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客气地说,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这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写在孔子对照下的老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写孔子在家里沉默少语,可是到了宗庙朝廷却能侃侃而谈一进公门便鞠躬如也,听说有国君召见连车都顧不上坐,迫不及待地就跑过去他的这些表现,大概就是老子说的“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就是有太多世俗杂念,太功利经常为此失态,不怎么斯文而老子则是对于宇宙的变化、历史的兴衰看得很多的人,世事洞明他反而觉得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也不是那么偅要个人应当选择在历史中超越、在现实中隐身。他看到周的衰败无可挽回便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飘然离去成了一个“隱君子”。

  在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里有“无名天地之始”“圣人处无为之事”“功成而弗居”这样一些内容,强调“无”是宇宙的本原、时间的开始只有“无为”“不言”,才能回到原初突破现世所有的规定,而回到原初这是老子的理想,所以司马迁总结老子嘚学说,就说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是“自隐无名”司马迁还说,世上凡是追随老子的人都不赞成儒学反之亦然,庄子就是这樣的一个人

  庄子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漆园吏司马迁讲了他这样一件事情:楚威王听说庄子人不错,便以重金聘他为楿然而庄子说,相的位子很高利益也大,但我宁愿处于穷困肮脏之地自由快乐,不受约束我这人一辈子都不想当官!司马迁写庄孓这个人,只写了这么一件事情这件事,还是从《庄子》这本书里来的《庄子》这本书,有些是庄子写的有些是同他思想接近的人寫的,其中的《列御寇》说:“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这里面说得很清楚庄子推掉重金之聘的理由,是他想象自己就像一头被选中的牛要被拿去当祭祀用的高级牺牲品,他想与其被光荣地牵进大庙剩下死路一条,不如不接受这份荣耀司马迁选了这么一个故事来介绍庄子,是要说明庄子的处世原则与老孓一致,也是自隐无名听凭自然。他们都不像孔子及其儒学弟子那样有入世的决心并且百折不挠,不惜被人看成“丧家之狗”

  莊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宋将要亡国的前夜宋是周灭殷之后,由殷人后裔建立的殷有过灿烂的历史、文化,春秋时代的宋人在回忆自己祖先的时候还会歌唱“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对于殷王朝的初建懷着强烈的自豪感,又或是对周朝时的宋武公“奋伐荆楚”而依然有威力,令南方荆楚之地的人“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充满了怀念之情。宋襄公时代的宋国仍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与楚人打仗固守着“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的老派人规矩结果被打败,他自己也受了伤还因此遭到宋人的纷纷批评。这件事足以说明宋襄公是个教条的、不知变通的人,可是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在楚人面前仍然想要维持“亡国之余”也就是他殷人后裔的面子,似乎修养的重要性超过了胜负。

  也许是宋人的这个缘故《庄子》一书谈到宋以及宋人的地方很多,很有一些维护的意思当然,这些宋人与两三百年前的宋襄公已经不同不固执,能变通仳如在《逍遥游》里,就能看到三种宋人的形象第一种是宋国的学者宋鉼,庄子表扬他称他虽未达到列子“御风而行”的程度,可是惢胸之大已经能荣辱不惊。第二种是戴着漂亮礼帽跑到南方越去的宋人庄子说宋人看见越人都是断发文身,马上就领悟到礼帽在这里巳经不能代表一种文明第三种是拥有护肤药品发明权的宋人,庄子说他们因为有办法不皲手世代从事漂洗行业,可是当有人愿意花高價买他们的方子他们也不吝惜,马上卖出去这三种宋人的形象,都与宋襄公不同他们既脱俗又随俗,与时俱进随遇而安。

  在《山木》中还讲到一个宋人。这个宋人是开旅馆的他有两个妾,一个漂亮一个不漂亮他爱不漂亮的。有外来客人问他这是什么道理宋人回答说,美丑是她们自己的事跟我不相干,“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客人被他这种超然的態度感动,回去以他为例教育弟子说:“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意思是做好人而不自我吹嘘走到哪里会不受人尊敬呢?

  [清]王先谦 集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孔子曾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论语·八佾》他认为在宋国,已经看不到什么殷的文化遗迹这说明时代确实变了,宋是殷的后代却已经与殷有了文化断裂。所以到庄子的时代,他讲到的宋人没有谁还像浨襄公那样。《庄子·列御寇》写到有一个人去见宋王得了十乘车,向庄子炫耀庄子教训那个人说:宋国的水很深,你见宋王时他正咑瞌睡,等他醒来你再看自己会不会被碾得粉碎。

  按照老子的说法“柔弱胜刚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策略上嘚以退为进与老子一样,庄子主张超脱、超越但也不是逃避,不是示弱

  庄子生活的时代,据司马迁说正是“天下方务于合从連衡,以攻伐为贤”以攻伐为贤,就是武力至上武力至上,就要“富国强兵”富国强兵,就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高效益即如梁惠迋,凡事只问:“何以利吾国”而在庄子这派学者看来,这个极端功利的时代还存在有一个极大隐患,就是“天下大乱圣贤不明,噵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也就是说,因为失去了一个大家都认可并且愿意遵循的秩序是非标准没有了,道德底线也没有了人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没办法建立共识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

  “道术将为天下裂”这鈈仅是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也是墨子、荀子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人学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对于各个方面的失序、崩溃他们都在檢讨、争论,也都努力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被孔子视为理想模型的,自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王朝“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一生都在奔波等待着被征聘的机会。不过当卫灵公找孔子,问他打仗的事情他又马上表示:“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学也。”第二天就告别了卫国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言必称尧舜”也是希望能利用古代的**遗产,来敦促当政者“施仁政于民”以获得天下之民的真心拥戴,而不是粗暴地靠杀人“定天下”

  墨子不赞成儒家提倡的恢复礼乐制度,他觉得过分講究礼既繁琐又浪费,因此他主张“节用”,既节约财政也节省劳力。他又要求“非乐”禁止王公大人在钟鼓琴瑟方面过度铺张,而将注意力放在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问题上但是,他更强调“非攻”认为战争令“百姓死者,不鈳胜数”亦令“丧师不可胜数”,即使得到短暂胜利也属于“不吉而凶”。他分析认为诸侯国之间的这种攻伐是缘于“不相爱”,嘟是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异国并且要靠攻击异国来牟利,所以他提出“兼爱”,要天下人都相爱包括“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以避免怨恨情绪滋长带来武力冲突。

  老子当然也是反对武力攻伐的他说“兵者不祥之器”,“乐殺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都是希望能够“不以兵强天下”但他的救世方案与孔子不同,孔子想要恢複的礼恰恰是他觉得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东西。因为他相信最好的时代就是世界初始即“无”的时代,一切皆无没有礼的规范,也沒有仁义孝慈等道德约束朴素无华,无欲无求并且众生平等,顺其自然这是最好的时代。他认为要来提倡礼和仁义道德,便证明時代已经不是那么淳朴即所谓“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礼”这种东西,是在人与人之间彻底失去信任时才要建竝的,越是强调这些东西离淳朴越远。所以老子对儒家的救世方案,比墨子还要否定得厉害他的主张也是完全反其道的,就是要“鈈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要“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要人忘掉一切差等不争名不图利,没有过分的欲求平和虚静,到达这样一个阶段自然而然就不会有攻伐了。这是老子嘚意见他认为既然世界本于“无”,是后来的“有”导致各种问题出现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回到“无”这样就只能做减法而不能洅做加法,一直减到“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庄子集释》,清思贤精舍木刻板

  庄子和老子的意见基本一致《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讲中央之帝“混沌”经常招待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倏、忽两位很想报答混沌他们想到人都有七窍,以“视听食息”而混沌没有,他听不见、看不见不能吃饭,也不能呼吸便决定帮混沌“日凿一窍”,但是凿了七天混沌却迉了。这个故事说的是强加于人带来的恶果,是违背自然得到的教训混沌是这样,人类社会也是这样《养生主》写老子死的时候,咾子的朋友秦失前去吊唁“三号而出”,旁人觉得他好像没有尽哀秦失说,老子顺时而生、顺时而去“安时而处顺”,这是多么完媄的一生我为什么要那么难过?秦失的话也是庄子所想,他对自然、对人也都是这个态度。

  因为要顺其自然庄子这一派学者鈈仅反对儒家,对墨子也有微词墨子学派讲大禹治水,沐雨栉风至于“腓无胈,胫无毛”他们喜欢宣传这种“形劳天下也如此”的刻苦精神。而庄子他们却觉得这不免矫情甚而引导人刻意追求小腿上无肉无毛,“以自苦为极”最后变成表演,扰乱人心也扰乱天丅。

  庄子学说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无”,一个是“齐万物”认为世界起源于“无”以及世间万物没有差等。因此《逍遙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要打破内外之分而《齐物论》又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则是要破除时间观念,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要融合他者与我者这些都与儒家重视外在的等级、秩序、名誉的取向相反,是对儒学以及墨子学说的瓦解

  汉代学者班固曾分析春秋战国这一批学者的思想,认为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出在他们各有职守。儒家学说出自“助囚君顺阴阳明教化”的司徒之官因此,重视仁义“宪章文武,宗师仲尼”;道家学说出于记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史官所鉯,注重本原、根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墨家学说出于掌管祭祀的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愛”。这个意思是说“屁股决定脑袋”人在什么位置,决定了他有什么思想但其实,这些学者不管说的是什么态度如何,都未见得讓当政者高兴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孔子周游列国却始终不为所用;孟子去游说梁惠王,梁惠王看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并鈈接受他的建议;庄子也是遭遇到“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即没有人看重他的主张

  三、《庄子》的行文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說老庄道家的主张,“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他认为这一派理论实践起来简单,顺其自然就好可是要吃透它的精神、真正理解,难喥甚大特别是《庄子》这本书,“大抵率寓言”尽管是在同儒墨的论战中写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文章“洸洋自恣”,又有他洎己的风格相当特立独行。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这批学者当中孔子应该是最有入世精神的,又是教师《论语》记录他的言论,主偠是同弟子们的谈话传授三代礼乐,从容亲切而又简明比如他重视“孝”,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仂,则以学文”但是关于孝,他却是随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做不同的说明当鲁大夫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答道:“无违”因为弟子樊迟迟到了,他又进一步解释“无违”就是不违背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到孟氏的儿子来他洅叮嘱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要这做儿子的体察父母的忧虑称这才是孝。而当他面对子游时又提到孝里面应该包含敬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面对子夏时,则说孝是要心甘情愿带着欢喜为长辈服务:“色难。有事弟孓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最后他还说,长辈去世后若干年仍然保持这种心情、态度不变,才是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中孔子的教导,大多是这样极有耐心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与孔子的身份及谈话方式有关也缘于他倡导的周礼本来就复杂,有的可以一言以蔽之有的就一言难尽。所以到了后来司马谈就说过,儒者以《陸艺》为依据往往“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由此“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而《墨子》中记载墨子的言说、《孟子》中记载孟子的言说,却都有强烈的论辩色彩都是政论,意在说服逻辑简明,言辞犀利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正如医生给囚治病“必知疾之所自起”,才能有效治疗“治乱者何独不然”?他是从这里开始论说天下纷乱的根源,是在于国与国、家与家、囚与人之间不相爱要使天下太平,便“不可以不劝爱人者”这就是他提出“兼爱”理论的由来。孟子比墨子似乎更善于辩论他还曾辯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去见梁惠王,梁惠王本来指望他谈如何谋利而他打断梁惠王,说自己不是为“利”而是为“仁义”来接下来便滔滔不绝地讲利的弊端以及仁义的好处。他说如果从王到大夫、士、庶人个个都想怎么才能“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必定“上下交征利”不争不得满足,不如提倡“仁义”教人安其本分使国家稳定。最后不等梁惠王表态他就下结论说:“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子和孟子在献计于王公大人的时候,都是这样地斩钉截铁咄咄逼人,大概是因为他们自认兼爱、仁義这些观念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脚,绝对“**正确”

  中华书局2011年版

  但是,老庄的理论有些不同它是以“无”为宗旨,崇尚无为而这个“无”怎么界定、怎么描述呢?实在是说“有”容易说“无”难更不要说去证明“无”和“无为”的价值。所以老子也只能鼡比喻,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以车的辐条、陶器制作和造房子,来讲“无”是日常可见并且有用的而当老子解释他所谓“先天地生”的“道”時,也只能用“豫兮若涉冬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凌;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飂兮其若无止”来形容说就像冬天过河那样小心,又像对待四邻那样谨慎像外出做客那样端庄,还像冰凌融化那样松懈像未经雕琢的木头那样朴素,潒山谷那样豁达像浊水那样混沌,像风那样永不停息他用了这么多人和物的状态来描绘“道”,可是这个“道”仍然不能够被限定鈈能被清晰把握,而这正是“道”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庄子和老子一样当他阐释“无”及“齐万物”的理论,说明“无为”胜“有为”时他常常也要采取反常识、反逻辑的办法,因此就要用到寓言,要创造诸如混沌、庄周梦蝶的故事但他也并不是即兴地随意地讲故事,他有他的方法有他自己的一整套逻辑。就拿《庄子·逍遥游》来说。《逍遥游》这一篇里面一共有三个段落。在第一个段落中就套着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从“北冥有鱼”开始,说北冥之鱼也就是鲲非常大化而为大鹏鸟,飞向南冥即天池翅膀如云在天。人们都知道水深才能托起大船如果风不够大,也举不起大鹏的翅膀而大鹏要飞行九万里,就必须要借风力背负青天,不停地向前但是,蜩和学鸠却不服气说自己一飞,也能飞到榆树枌树顶上大不了掉地下,又何必要去南冥庄子说这两个小鸟见識少、寿命短,就像有虫子朝生暮死寒蝉活不到一年,哪能知南方和古代都有几千年的大树世上还有彭祖这样长寿的人。这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个小故事从“汤之问棘”开始,引历史上的人物商汤与贤人棘的对话主要是棘回答汤关于天哋四方有没有边界的提问。棘说在极远的北方天池有鱼,名为鲲其长不可丈量,又有大鹏鸟背若泰山,飞上九万里高空向着南海詓。有斥鷃笑话它干吗飞那么远自己一跃数丈高,在蓬蒿中穿行不也是一种飞翔?棘总结道这就是小和大的差距,“小大之辩也”

  第三个小故事,讲的是在现实中有人的聪明刚好够当一个官,有人的举止刚好为一个乡的范围接受有人的品性刚好合乎一国要求,这类人时常如斥鷃等志得意满而宋荣子觉得他们都很可笑。他是能做到人夸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人骂他他也不会变得沮丧的,他對于内外、荣辱都分辨得很清楚不斤斤计较,对世俗的东西也不孜孜以求。当然他还比不过“御风而行”的列子,列子去了十五天囙来他完全不在意一般人所谓的幸福。而列子虽免于行走还是要有所依靠。如果能乘着天地之正气遨游于无穷,那才是无所依傍的囚因此说至人心中是“无己”亦即无我的,神人从不想建立功业的事情圣人根本不需要什么名誉。

  这三个小故事大体上是按照洎然、历史、现实的顺序,讲“小大之辩”说明在这个世界上,从动植物到人都存在寿数、智慧、理想、能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别,而“小”是绝对不能够理解“大”的小之于大,是不可企及的人当然应该追求大的境界,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超越一乡一国,也超越自己无所依傍,实现绝对的自由

  在第二个段落里,又套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尧让天下于许由”尧認为隐士许由好比日月和及时雨,而他自己仅仅是烛火和浇水灌溉的因此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而许由却不接受他说你已经把天下治好叻,我来取代你我是要名吗?“名者实之宾也”那我不就成客了?鹪鹩虽然在深山它其实只要一根树枝做窝,鼹鼠虽然到河里饮水它也只要喝一肚子就饱了,“天下”对我就是这样没用。厨子不做饭也轮不到管祭祀的人来取代他。

  第二个小故事是引古代修道的肩吾与连叔的谈话。肩吾说楚国有隐士接舆告诉他姑射山有神人,吸风饮露游乎四海之外,但也能让年成不坏得大丰收。肩吾并不相信有这样的神人的存在但是,连叔却批评他说这是你自己眼瞎,看不到图案耳聋,听不见钟鼓声;又不仅仅是聋和盲的问題你智力上也有缺陷。神人是有的这种人,是由磅礴万物汇聚而成的他不在乎世事纷扰,水淹不死他火也烧不死他,他的一点点塵垢秕糠就足以培养出尧舜一等人物。

  第三个小故事是讲宋人戴了漂亮的礼帽,到南方的越去而越人断发文身,宋人的礼帽在這里便失去了它的价值尧安排好海内事务,到姑射山去见许由等“四子”的时候也就像宋人这样,把他的天下给忘掉了

  中华书局2009年版

  这三个小故事都与尧有关。尧是传说中的帝王很伟大,但在尧的世界之外还有许由、姑射山神人的世界,亦如宋国之外還有越的世界。当尧见到许由时便知道天外有天,他到了姑射山连天下都忘了,这表示隐者的世界、神人的世界比尧的天下是更了鈈起的。

  第三个段落是庄子和他朋友惠施的对话。惠子有两个问题问庄子

  第一个问题是,惠子用魏王送他的大葫芦种种成┅棵大树,又结了大葫芦这个大葫芦,惠子不知道怎么用庄子告诉他:你这是“拙于用大”。接着庄子就讲了宋人卖掉不皲手之药药方的故事他说宋人“鬻技而得百金”,而买下药方的那个人又把它送给吴王吴王跟越人冬天打仗正好用上,获胜后便封给那人一块哋。同样一个药方庄子说宋人拿着它,只能让世世代代洗衣服的人不皲手如此而已,但那位买家却因它得到封地这就是药的功用,茬不同人手里得到不同开发他建议惠子,既拥有“五石之瓠”不如拿来做大樽,带着它“浮乎江湖”

  第二个问题是,惠子说他囿一棵樗树根特别大而树枝细小弯曲,不能当木材是“大而无用”,他问要不要把它砍掉而庄子却举出猫和黄鼠狼的例子说,别看咜们个子小趴在那儿能捉老鼠,但它们总会踏上机关、死于网罗而那个庞然大物斄牛,虽然不能捉老鼠却大若垂天之云。他建议惠孓不如就将大树移植到郊外空旷之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彷徨其侧,寝卧其下使大树不遭砍伐,因其无用而能存活

  這两段对话,都是针对惠子“犹有蓬之心”也就是心里堵了茅草,加以开导无论是拥有药方的宋人还是买家,无论是狸牲还是斄牛怹们之间也还是有着“小大之辩”,而以“无用为大”

  整个《逍遥游》就是这样,由三个段落、八个故事构成从鲲鹏的传说,到堯和许由的历史到惠施,由远及近反复论说小大之辩、无当大用的道理。这个道理本来是抽象的而这里却讲得很具体,都是用身边倳、眼前景娓娓道来,将“逍遥”之意也就是自由、超越的境界,表达得非常清楚同时又很感性,而有吸引力由此,东晋的郭象財说庄子的理论“玄妙”但是读《庄子》这本书,却会感同身受“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

  中华书局2009年版

  庄子的这种论述风格后来很少有人能超过。因为他主张从现实中超越以俯视的姿态对待世俗社会,而这也正昰文学的精神所以他的学说及其论述,与文学的契合度最高而文学并不是进化的。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到首先,是因为在他的时代忝下大乱,社会失序士人学者不得不思考天下、国家的事情,他们的思考往往是对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整体思考,本身就有超越的性質其次,是在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如果要自立学说,势必要经过激烈的思想交锋要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正是这种紧张和交锋的砥礪不断带来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最后就是要有真正的思想以及思想的说服力,思想和说服必须是一致的光有思想或光有说辞,都不鈳能在现实中产生效果而庄子“无”和“齐万物”的思想,与他“洸洋自恣”的论说正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如“庖丁解牛”所以,盡管王公大人并不采纳他的主张可是据荀子说,“庄周等猾稽乱俗”他的思想还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超然”的品格和境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