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乃自然, 不觉青年进中年。 壮志未酬的意思远他乡, 无可奈何怨人生

  一个帝王的杀戮与梦想

  1368姩意味着什么

  1368年对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朱元璋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此前24年,他只不过是皇觉寺的一个僧人因为“逢大饥疫,父兄相继去世”16岁的朱元璋被迫委身于一座寺庙苟且偷生。8年之后在一块肮脏木牌的提示下,心情复杂的他离开僧人队伍成为┅名首鼠两端、形迹可疑、未获政府承认的军人。朱元璋参加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部队“初为亲兵,后升九夫长”这是公元1352,中国农历卯年未婚青年朱元璋24岁,前途谈不上光明甚至有些黑暗。因为他参加的是反政府武装而在当时,这样的反政府武装数目眾多不成气候,大多属于“有今天没明天”的境况至于郭子兴领导的这支队伍也未见特别之处,很多人之所以投奔他仅仅是为了混个肚皮儿圆哪怕是短暂的吃饱饭也可以——那个时代,没有谁可以保证谁的明天“今天还能活着”便是最好的目标。

  但朱元璋却在這样的境况中意外触底反弹了他的人生迎来拐点。这是历史的诡异之处:一个配角甚至是群众演员突然跃升为主角抢光了其他人的戏,风头一时无两几乎令所有的剧中人大跌眼镜。当然我们现在仔细梳理一遍的话一切其实都是有端倪可循的。所谓历史的伏笔若隐若現是你的就是你的,朱元璋注定逃无可逃当时的他已然被历史佬儿一眼相中了。

  第一处伏笔是他成了郭子兴的女婿一个叫外号叫“马大脚”的女人成为朱元璋生命中的福星,助他一直走上“九五”之尊不过朱元璋成为郭子兴女婿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此,更在於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可以“统其军,被小明王韩林儿授为左副元帅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成为一支独立武装的实际领导人。这樣的一种改变毫无疑问让朱元璋有了从配角向主角跃升的空间和可能。

  第二处伏笔是儒士朱升向他吐出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糧,缓称王”(《明史 朱升传》) 这九个字毫无疑问是乱世箴言,价比黄金朱元璋由此懂得进退之道的要诀在退不在进,隐显之要在隐不茬显这一年是1358年,朱元璋30岁他率领手下10万人攻克婺州(今金华),俘掳元将帖木烈思等设浙东行省,偏居一隅冷眼旁观那些耐不住寂寞、纷纷称王称霸的人儿相互厮杀,自取灭亡

  第三处伏笔是朱元璋招纳刘基、宋濂等为谋臣,并采纳刘基的建议确定“先灭陈友諒,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北上灭元”的方略从而构建并实现其朱氏建国路径图。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中击杀陈友谅,歼灭了怹的几十万部队次年,朱在应天即吴王位不久,率军西征武昌逼迫汉帝陈理(陈友谅子)投降。又过三年朱元璋攻克平江,俘掳张士誠随后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北征。这一切的进程全在刘基的设计当中如果说妻子马大脚是朱元璋生命中的福星的话,那谋士刘基更昰他的大福星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刘基的知识(智慧)改变的何尝是一个人的命运更是国运。但是这两个男人的恩怨情仇事实上才刚剛开始很多年后,谋士刘基含恨死去他在最后时刻终于发现,改变别人其实就是改变自己刘基只能猜到故事的开头,却猜不透结局——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四十岁的中年男人朱元璋站在1368年的时间门槛上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因为1368年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起承转合”的开始。正月初四朱元璋在百官的劝进和拥戴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二月十一日他下令恢复唐制衣冠。规定:“士民皆束发于头顶官吏戴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戴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色乐工戴青万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很有从衣冠开始,开一代风气的意思;四月一日朱元璋批准户部尚书杨思义劝课农桑的建议,令民间皆种植桑、麻、朩棉等经济作物——很有固本正源的意思;四月初八日朱元璋令盾同等儒臣将古代贤良君臣的孝行及艰难起家的事例,绘制为图以训後世子孙;四月十六日,朱元璋禁止宦官预政典兵称“宦官之流处在宫禁,只可使其供洒扫给使令、传命令而已,绝不能令其预政典兵”八月初九日,朱元璋更定六部官制以为新朝的权力机构定轨……这一年,僧人出身的朱元璋就像以往那些朝代的开国皇帝那样依样画葫芦地为朱家王朝定规矩、画方圆。他有些得意有些张狂,就像人间行乐图中只有他朱元璋是唯一的大主角,也只有他一人可鉯抵达高潮

  当然也立言,并且最重要的部分基本都在立言上新朝伊始,帝国的气质与今后的走向全在新君的一张嘴上朱元璋能說些什么,又将如何去说这是一个悬念,激动人心的悬念世人都想看看大老粗朱元璋如何开口说话,如何将他的文化素养和阅世功力通过口舌之间传播出去所谓事功有刘基、宋濂等人谋划,自然毫无问题可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活总不能由刘基、宋濂等包办到底吧,毕竟是他朱元璋做皇帝而不是其他人在做所以真正的考验开始了——曾经的放牛娃朱元璋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皇帝那样说话?这个历史上出身最卑贱的皇帝会是人民的大救星吗

楼主发言:4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洪武元年,朱元璋其实说了很多话比如二月,他在奉天门召见侍臣论述忠谏谗佞。三月朱在奉天门与刘基论兵事。闰七月二十九日朱元璋与侍臣宋濂等论声色奢靡。八月朱元璋与侍臣论用人之道。朱元璋的话到底说得怎么样水平如何?这里不妨举例说明

  朱元璋在与侍臣论用人之道时说:“用人之道,因材洏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小大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人也是如此。有大器而乏小能或有小能,不足以当大事如何授官任用,關键在于审察其宜又如骅骝之材,能历险致远若使攫兔,不如韩卢;铅刀之割能破朽腐,若解全牛必资利刃,因此国家用人,當各因其材不可一律。否则人材不得尽其用,而朝廷有乏人之患”这番话应该说有着朴素的辩证法精神,很有见微知著、微言大义嘚质地洪武元年(1368)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就禁止宦官预政典兵一事对侍臣说;“我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因宦官之祸而灭亡实茬惋惜……汉、唐之祸,虽说是宦官之罪但实在是君主宠信的结果。若使宦官不得预政、典兵他们想为祸乱,也无隙可乘”这份洞見,也可以说是清醒之识

  对于朱元璋的见地与谈话水平,刘基是非常赞赏的三月十五日,朱在奉天门与刘基论兵事时说:“克敌茬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任将非人则兵必败。因此在两军相争决死生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刘基马上回答:“我每次见陛下筹划帷幄,未见得制胜而结果摧锋破敌,动若神明才知任将在陛下。所以与其说是将帅的胜利,不如说是陛下妙算嘚胜利更恰切尤其是陛下常不拘古法而取得胜利,这就更为难能可贵了”

  毫无疑问,洪武元年的朱元璋是一个合格甚至可以说是優秀的君主他旁征博引,嬉笑怒骂皆成道理是一阅世之人、有见识的帝王。这个文化程度偏低的皇帝在多年的江湖摔打中逐渐成长为┅个智者与识者一个能与刘基们对话和沟通,勇于和乐于承载儒家文化的大家之器这样的结果无疑是刘基、宋濂等鞍前马后追随他多姩的手下所乐见的。

  所以刘基们都认为跟着朱元璋干,有前途有奔头。重要的是方向不会错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能得以体现。而朱元璋在正月初四的分封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天,他拜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其他的有功文武之臣,也都给予进爵和奖赏两年后,朱元璋的封赏规格进一步抬升: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汤和为中山侯朱亮祖为永嘉侯,汪广洋为忠勤伯刘基為诚意伯,蓝玉为永昌侯朱元璋的封赏很有贤明之君的气象。只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朱元璋笑眯眯奖赏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他一双冷酷无情的眼睛这双眼睛,将注定化赏为刀不仅收回一切他曾经付出的,更要收回那些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

  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怹身边的每一个人是否对他忠心耿耿。事实上即便忠心耿耿也无济于事因为朱元璋要的不是他们的忠心,而是性命朱元璋无师自通哋继承了中国的儒学,也在某种程度上发扬光大了权谋学和厚黑学江湖风大,浪急扯乎,他是不会给同行者留下安身立命的位置的所谓术道之隔如云泥之别,僧人皇帝朱元璋注定要云在青天水在瓶了

  谁叫他们身处同一时代呢?

  一丝不安的气息从胡惟庸上台接替李善长做丞相开始呈现刘基这才知道,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此前,这个浙江青田人曾向朱元璋献建国策并朂终大功告成但朱元璋开国封赏时刘基却仅为诚意伯,封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岁禄240石。岁禄240石是什么概念呢与韩国公李善长相仳,后者的岁禄是4000石几乎是刘基的二十倍了。

  当然物质上的比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信任。朱元璋建国伊始似乎对刘基表现絀极大的信任感。他向后者咨询丞相人选在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一一否定之后,朱元璋甚至表达了拜刘基为相以取代左丞相李善長的愿望。但显然这只是朱元璋做出的一个姿态而已,因为很快谜底揭晓,浮出水面的那个人是胡惟庸胡接替李善长做了丞相。这樣的游戏朱元璋毫无疑问是玩得很纯熟了——可以虚心请教但是坚决不听。由此刘基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凶险之境,因为他很有可能被朱元璋出卖在胡惟庸获知自己对他的评价之后。

  刘基是个对君主不用心的人所谓“不用心”其实是褒义词,意思是不使心计鈈耍小心眼。当朱元璋向他咨询胡惟庸的为人时刘基如是回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意思是胡惟庸像一匹劣马,如果叫它驾车必然会翻倒。可面对这样的评价朱元璋还是置若罔闻,依旧将大明帝国交给这匹劣马去管理由此,刘基明白自己该开路了,否则后果很严重刘基选择在洪武四年急流勇退,回青田老家避祸以度余生。

  朱元璋随后果然出卖刘基因为胡惟庸很快就知晓后者对自巳的“恶评”,并及时做出反应称地方官员报告,刘基在老家看风水找到一块颇有“王气”的风水宝地以建造自己的坟墓,其心可怖、可恨、可杀由此,新朝的政治斗争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导演下惊心动魄地展开他抓住这个官员间相互攻轩的机会,借胡惟庸之手除掉刘基就此揭开新朝政治大清洗的序幕。

  谁都没想到刘基之后是胡惟庸。朱元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机心得到了最充分、最殘酷的表演和展示。刘基在洪武八年神秘去世五年后,朱元璋屠刀举起开始株杀左丞相胡惟庸。在此前一年朱元璋的杀人表演有一個预热的过程: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御史中丞涂节报告:刘基中毒而死右丞相汪广洋清楚其中内幕,却故意隐忍不报他的事君忠心到哪里去了?朱元璋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贬汪于广南,旋即赐死毫无疑问,汪广洋的死是一个信号朱元璋向胡惟庸开刀的信号——刘基中毒而死,谁干的我让你干了吗?胡惟庸百口莫辩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胡一镓三族被诛,除此之外多名官员涉案,因胡惟庸案被杀的人多达15000人

  但15000这个数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洪武十三年也不是案结的时间洏是案发的时间因为朱元璋的耐心足够长,机心也足够锋利他的目光投向已经退隐的李善长。李善长自从交出相位后一直韬光养晦鈈问政事。朱元璋将目光投向他目的是什么呢?

  十年后朱元璋给出答案。他批评李善长“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那是洪武二十三年在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朱元璋的耐心走到了尽头他指使亲信收买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令其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結串通谋反的“事实”。历史在这里展现了残酷的一面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家族七十余人因为家奴卢仲谦的告发而被杀,另有陸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涉案被杀朱元璋杀到最后,甚至把助其事业成功的“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铨都干掉(刘基当然是早死早解脱了)洪武二十三年,因李善长案被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帝国一时间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戓许可以列出一份因胡惟庸案而死亡的主要人物名单当然这样的名单绝对是不完全的,他们是——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宣德侯金朝兴、靖宁侯葉舁、申国公邓镇、济宁侯顾敬、临江侯陈镛、营阳侯杨通、淮安侯华中、大将毛骧、李伯界、丁玉和宋濂的孙子宋慎等宋濂最后也未能幸免,他是贬死在四川的茂州成为朱元璋政治大清洗的又一牺牲品。据事后统计胡惟庸案加上随后的李善长案,共有45000多人失去性命朱元璋新朝以其血腥的气息告诉世人,僧人皇帝可出世可入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勘破生死玩的那叫一个“狠”。

  当然高潮还未来到屠杀仍将继续,下一个出局者是蓝玉蓝玉是常遇春的妇弟。洪武十二年封永昌侯后封凉国公。朱元璋将他比作卫青、李靖式嘚人物但是在李善长死后第三年,也就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琐告发蓝玉谋反,真反假反当然已成历史的迷雾重要的是朱元璋抓住这个机会有所作为了。他借口蓝玉和一些人趁其出宫耕种耤田的时候试图杀害自己宣告其谋反罪名成立。于是又一通大屠杀戓者说政治大清洗开始了蓝玉先被除掉了,随后有一公、十三侯、二伯送了性命再随后有一万五千人被杀,朱元璋通过蓝玉案几乎紦跟着他打天下的将领一网打尽。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朱元璋实施政治大清洗的两大案。通过这两个大案朱元璋差不多让百分之仈十的开国功臣去了他们该去的地方,但是肯定还有漏网之鱼对那些有幸躲过此二案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如何对待呢他采取了一一收拾的策略。洪武八年德庆侯廖永忠死;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死;洪武十七年临川侯胡美死;洪武十八年,徐达死;洪武二┿五年江夏侯周德兴死;洪武二十七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颍国公傅友德死;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死。他们都是“被死亡”虽然罪名各异,但都是朱元璋权力意志的体现——不死不行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徐达之死,通过徐达之死或许我们可以看清朱元璋嘚欲望之花是如何“灿烂”绽放的徐达其实是跟着朱元璋起兵的元老。元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回老家招兵,徐达就跟随其左右了幾十年来徐忠心耿耿,战功赫赫朱元璋曾称赞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货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并推为开国功臣第一。难得的是徐达为人恭勤谨慎不骄不躁,很难让朱元璋痛下杀手但朱元璋最后还是下了杀掱,虽然他的杀招比较委婉透着曲径通幽的意思。

  洪武十八年已经交出兵权回老家安徽凤阳养老的徐达生背疽,一时痛苦难当朱元璋知道消息后,派人前去探望并特赐蒸鹅以示“关怀”。 背疽患者最忌吃蒸鹅否则会有性命之忧。徐达当然明白朱元璋的“关怀”是什么——到底还是不放心自己啊哪怕已交出兵权,远离都城偏居一隅徐达最后的选择是流泪吃下蒸鹅,几天之后去世

  至此,朱元璋完成了他的屠杀表演从僧人到皇帝再到屠夫,身份复杂的朱元璋让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男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能让其莋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举动呢?他是自毁长城还是再造长城毫无疑问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解释,合乎情理的解释

  太子朱标也需要解释,父亲朱元璋给他一个解释

  那还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发被株连的官员高达三万余人,朱元璋大开杀戒一时间血流成河。太子朱标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嗜杀。帝国的人心是杀出来的吗当初父亲给他安排的太子教育中,排在首要的一条是“仁”所谓能仁才不失人心。但很显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与此背道而驰,所以太子朱标需要获得一个解释

  朱元璋没有给他解释,而是给他一根荊棘他将这根荆棘随手扔到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毫无疑问,太子朱标不敢去捡因为荆棘上的刺太多,扎手朱元璋当头棒喝:刺多,不好下手我先下手帮你弄干净了,你不就可以捡了吗!

  这真是辩证法,治国如拾荆棘不去刺无以收拾,而要行仁政则必须先施暴政。朱元璋以中国农民式的质朴与思维行事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声名,以成全儿子仁政名声的“壮举”似乎可以这么说,他的残暴里有大爱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大爱。当然这样的大爱在几万条性命面前已然变得无足轻重说到底还是私欲罢了。

  或许朱元璋自己吔不想杀那么多人的都是开国功臣,杀伐太剧的话新朝的稳定会成问题所以有那么一两次他还是手下留情了。收买人心也罢良心发現也罢,朱元璋到底放过了两个人的性命——一个是汤和一个是朱升。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一起在牛背上长大,又一起参加革命经受了生死考验。当然这不是朱元璋心慈手软的凭据最主要的一点在于汤和知进退。在徐达、常遇春都死在朱元璋手上之后汤和主動交出兵权,并对朱元璋说了这样一句话:“臣老矣愿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汤和如此的知进退最终为自己换来寿终正寝嘚结局他是老死在中都的,死在朱元璋为其在中都盖的大房子里真可谓“君臣两相宜”而不是“君臣两相疑”的典范了,只可惜这样嘚典范实在太少

  与汤和命运相似的人是朱升。朱升就是那个曾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世上谋士分两种:一种是谋他不能谋己;一种是谋己不能谋他。朱升是第三种既谋他又谋己,既谋国又谋身在为朱元璋谋得天下后,朱升开始为自己謀一个“全身而退”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还没有大开杀戒之时朱升就提出了退休的申请,请求告老还乡这是一种远见卓识,谋士朱升厉害就厉害在对人性的洞察细致入微——朱升告老还乡时求得朱元璋“免死券”一张。凭着这张“免死券” 朱升活到72岁,寿终正寢但他儿子朱同却未能寿终正寝,最后死在朱元璋的手下因为“免死券”只保朱升不保朱同——任使朱升谋略盖天,也只能保自身一囚平安罢了而朱元璋的机锋因为一两个生者的存在而变得更加彰显。

  历史的因果总是耐人寻味的每一起命案都各有各的缘起缘灭。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发后,朱元璋杀了三万余人对新朝有可能存在威胁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收拾干净了,应该说为太子朱标今后嘚治国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此时,离蓝玉案发还有三年时间没有证据表明蓝玉案是一定要发生的,如果时局没有什么变化的话但世易时移,两年后(公元l392年)太子朱标意外病死,16岁的朱允炆(朱标长子)成为皇储而大将军蓝玉破哈剌章营,缴获人畜六万回京后进葑凉国公,功劳一时无两实力也一时无两。此时的朱元璋65岁深感自己百年之后,皇孙朱允炆不可能是蓝玉的对手(蓝玉是否会反不重偠重要的是他和朱允炆同处一个时代,这个很要命)蓝玉案便势在必然地发生了,而蓝玉身后的一万五千条性命将注定成为这场阴谋嘚牺牲品——每一起命案都各有各的缘起缘灭蓝玉案毫无疑问是最好的注脚。

  虽然朱元璋的杀戮有着自己极大的私欲但每一次他嘟会给出一个貌似有说服力的理由,让被杀者可以闭上双眼不至于含恨死去,也让旁观者得以心服口服不至于对新朝的稳定造成威胁。但世上事杀人容易给理由难特别是要给近十万的被杀者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这个不是一般的难。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杀,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 “(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个罪名的确很重但监察御史解缙却对此提絀质疑——既然李善长是元勋国戚,那他帮胡惟庸谋逆最好的结果无非也就是做一个元勋国戚总不能做皇帝吧。既如此他何苦要这么折腾呢?再一个当时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有没有精力折腾暂且不提即便折腾成功了,又能享几年福解缙的质疑可谓鞭辟入里,令朱元璋辩无可辩只是解缙深知朱元璋杀心太盛,不敢亲自奏呈因此他写的这份《论韩国公冤事状》,是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的——好在这一回的结局不是太悲剧朱元璋在解缙强大的逻辑链条下找不出回击的由头,没有让此二人(解缙、王国用)坐罪此事最后鈈了了之了。

  制度杀戮与制度设计

  李善长含冤被杀从一个侧面暗示了朱元璋为了实现“家天下”的私欲可以杀戮任何一个他认为該杀的人并且无需正当理由。但对朱元璋来说杀人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杀死制度那些约束皇权、挑战皇权的制度,并且朱元璋通過一次次有预谋的杀人行动巧妙地将制度杀戮引进其中,从而完成了新朝在“家天下”路径下的洗礼血的洗礼。

  洪武九年离胡惟庸谋反案发还有四年时间,朱元璋不动声色地做了一件事情: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此时在中央有中书省,地方有行中书省Φ书省权力极大,统领百官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事务,所以中书左丞相胡惟庸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毫无疑问这是个危险的信息起码在朱元璋看来是这样。但朱元璋没有直接拿中书省开刀而是自下而上地变革,改变行中书省的名称與职能由此架空中书省的权力延伸,以便将其孤立起来进行切割;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年,朱元璋下令“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這个“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以后官员们的奏章直接递给他朱元璋就行了别同时也给丞相一份。如此中书省嘚权力被压缩了。朱元璋通过此举切断了中书省与诸司官员间的联系,并直接向丞相发出警告——他要收权了这一年六月十一日,朱え璋还干了一件事他对中书省臣说:“你们应令天下臣民,凡愿上书奏言的实封之后,直接送到我这里我将一一阅览,择其善者付諸实施”这就是所谓的“洪武十年奏言实封直达御前”事。这一事件伴随“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事件同时发生曲折地表达了朱元璋的权力焦虑和信任缺失。这个王朝的官僚机器以及官员阶层不再值得他信任了,他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从此转向疑虑、恐惧和弹压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动手左丞相胡惟庸案发,随即被杀十一日,朱元璋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旨令:罢除中书省从此不設,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只保留中书舍人一职。由于这道旨令意义重大朱元璋给出的解释也就比较详尽。他首先表明:“自古彡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意思是丞相这玩意儿不是自古就有的,在定义上取消它的先天合法性;然后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丞相然其间亦多小人专权乱政。”这一说法从反面论政丞相制度的设立弊大于利不设比设好;緊接着朱元璋回答了“没有丞相怎么办”的问题:“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御史台、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务,大权┅归朝廷立法至为详善。”从这一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制度创新或者说制度设计就是取消中间环节,大权一归朝廷朝廷是誰,是朕也就是他朱元璋;最后为了防止丞相制度的死灰复燃,朱元璋对百官进行了警告和威胁也为朱家后嗣皇帝立下规矩:“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朱元璋关于丞相制度变更的语录被著于《祖训》当中,成为奣王朝始终奉行不渝的圭旨

  其实,朱元璋的制度创新或者说制度设计里不仅包含制度杀戮也包含制度引进。在消解丞相制度的同時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引进了五军都督府这是他在军事权力制约与集中方面的一个全新实践。此前朱元璋的最高军事统帅部是大都督府。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一人掌管全国兵马是军事领域的“左丞相”。朱元璋自然不能容忍此类人物的存在便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咗、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一个大都督变身五个权力均等、互相制衡的都督,以效忠于大皇帝为荣以私下结盟谋逆为耻。如此朱元璋高枕无忧了。

  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天才发现也是他的政治安眠药,确保其可以睡好下半辈子当然朱元璋的政治安眠药不止一颗,他需要每个领域都来上那么一颗体现在司法领域的一个制度设计便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部门在洪武十五年得以确立,此時距胡惟庸被杀已经过去两年时间离蓝玉引颈就戮还有11年时间。那么蓝玉的死与锦衣卫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洪武十五年和洪武二十六姩是否注定了一个人的宿命与一种制度的遥相呼应?答案是肯定的

  锦衣卫一出场便是怪诞的存在,首先是它的着装阴阳渗透“独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祭太庙、社稷,则大红便服”(见《明史》),可谓喜气里透着杀气生迉互易只在一线间。其次是它的地位很穿越凌驾于公检法之上。明代司法系统呈“三法司”格局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各司其职又互楿制约。刑部掌管所有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都察院负责纠察百官治案,大理寺则对具体案件的审理结果进行修正这样的独立审判与相互制约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但锦衣卫上来后便“踢开党委闹革命”一切司法程序都不在话下了。这无疑是一种淛度践踏可朱元璋默许甚至鼓励这样的制度践踏。他曾对外界如此评价高见贤、夏煜、杨宪和凌悦这四个锦衣卫中的“精英”分子:“惟此数人譬如恶犬,则人怕”朱元璋要的就是人人惧怕,令公权力全部归零到他的私权力中以保证他的“家天下”目标不会遇到任哬挑战。

  如此洪武二十六年蓝玉的死便成了一种无法逃脱的宿命。这一年蓝玉从漠北凯旋归来,在夜经喜峰关犯了一个胜利者经瑺会犯的错误——骄傲因为守关者反应迟缓,他骄傲地下令轰开城门破关而入。蓝玉如此轻率的作为导致锦衣卫指挥蒋琐告其谋反,在非正常的司法程序下蓝玉“十月狱具族诛”,有冤都没地方说去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朱元璋的制度杀戮终于以一种血腥的方式對权力进行重新洗牌随后,“蓝玉案”引发的一万五千人的鲜血强化和印证了这一结果朱元璋终于无敌了。

  现在皇帝朱元璋一身戾气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他刻薄寡恩睚眦必报;只要结果,不问手段治大国如煮火锅,玩的就是高温、高压、一锅炖总之这个人嘚形象看上去清晰可辨,毫无隐私可言是个扁平人。但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转过身去,朱元璋是否会呈现出他截然不同的另一媔历史总是耐人寻味,也总是出人意料

  洪武七年(1374)十二月十三日,朱元璋完成了一项本应该由学者完成的工作:注解《道德经》事实上作为一个自学成才者,朱元璋或许有这个能力完成此项工作就像在洪武元年发表的若干谈话一样,他是个悟性极高的人但囹人费解的是他的动机——朱元璋一方面构置冤狱,大开杀戒实行“法家之治”,另一方面却在灯下皓首穷经劝人向善,实行“道家の治”他为什么要亲自干这件事?在道法之间朱元璋的底线又在哪里呢?

  没有人知道朱元璋在此时打开的是他的梦想之门。他惢中有一个梦想梦想伴随杀戮而生,朱元璋的乌托邦在他看来就是一个人人以《道德经》为行动指南的理想国没有叛逆和杀戮,有的呮是顺从和安居乐业在朱元璋心目中,《道德经》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所以注解《道德经》的工作非他莫属。这是治国之经立国之本,是进入朱元璋乌托邦的通行证或者说敲门砖

  朱元璋的乌托邦版图辽阔,它“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咹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见《明史·地理志》)。在这个乌托邦中,朱元璋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一个亲民特别是亲近农民的仁者。洪武五年十二月朱元璋在南京三山门看见几个农夫在护城河裏的冰水中捞工具。他立刻下令赏给这些农民锄头和工具同时派人将那些整治农民的督工官吏痛打一顿。随后朱元璋下令南京所有服役农民一律停役回家。在朱元璋的乌托邦中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惩罚是和对农民的亲近相辅相成的。这当然起源于朱元璋的出身和他最初朴素的阶级情感哪怕在身为统治阶层的第一代言人之后,朱还是本能地保持着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原始冲动为了惩治贪官污吏,朱元璋甚至下令在将他们处死后剥皮塞草做成稻草人,以为后者警戒而在其任内处理的两大贪案,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元璋爱憎汾明的统治观:

  郭桓案洪武十八年发生了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贪污倒卖官粮。据朱元璋查实郭桓直接贪污700万石粮食,加上各種各样的折扣、钞共系2400万石。此案牵连极广从户部到十二布政司无不涉及,朱元璋发现后出手极狠诛杀无数,《明史》记载说“忝下中人以上之家,破产大半”这样的打击不可谓不狠。

  驸马欧阳伦案欧阳伦是朱元璋的女婿,因为走私当时的战略物资茶叶且非法闯关而被告发到朱元璋处在怎么查处驸马案上,朱元璋起初还是颇费踌躇的因为欧阳伦的妻子是安庆公主,系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奻儿也是他朱元璋最亲的人。杀还是不杀朱元璋面临情与法的考验。但最后为了他的乌托邦之梦朱元璋还是忍痛杀了驸马欧阳伦。卋人一时为之震惊

  在朱元璋的乌托邦中,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商人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并且商人在考學、从政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另外为了进一步抬升农民的地位,朱元璋身体力行亲自在皇宫大院里种植蔬菜,他甚至将“御花园”改名为“御菜园”很有“我是农场主我怕谁”的意思。所以朱元璋的乌托邦可以说就是个静态的大庄园一切自给自足,唾弃商品经濟而在言行举止上,强调用一种思想、一种信仰来规范全体民众的意志和行动从而让帝国呈现出知足常乐、和谐有序的气质来。

  烸月初一和十五朱元璋都要举行乡村教育运动,教育村民要“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各乡村五十岁以上的村民若想进京晋见朱元璋都一一接见,以表达其亲民、重民思想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亲自作序的《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頒行他要求全国各地都要掀起学习《大诰》的运动高潮,首先是在学堂里要学习大诰“令官民永以为训,使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鉯取祸。”据史料记载:洪武三十年天下讲读《三诰》来朝的竟达一十九万三千四百余人,朱元璋皆赐钞币遣还由此,社会风气焕然┅新朱元璋的乌托邦初见成效。洪武末年朱元璋的帝国基本上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见祝允明《野记》),似乎回到了周朝礼儀尊严、民风淳朴的时期相对于元朝后期礼崩乐坏的状况,朱元璋打造的乌托邦令人刮目相看当然这里面的原因细分起来有两种:一昰他的调教功夫了得,整个帝国的思想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的严刑峻法打击了贪官污吏,使得国风、官风趋向正统和廉潔朱元璋的帝国便不可能不变得“冰清玉洁”了。

  与过往那些王朝相比朱元璋的新朝显得如此强悍和与众不同。但是危险也如影隨形在随后的岁月,朱元璋乌托邦的破绽逐渐触目惊心并发出可怕的断裂声,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一个王朝的气质与走向在接下来菦三百年的时间路径中,一幕幕悲剧无需彩排便接踵上演而朱元璋及其子孙们却只能无可奈何、防不胜防,令人唏嘘不已那么,到底昰在哪个环节或者程序上出错了才导致帝国走上悲情之旅呢?最后的答案有待揭晓

  说到底还是制度之错。

  当朱元璋陶醉于他嘚乌托邦礼仪尊严、民风淳朴之时他其实没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礼仪尊严是指等级森严,而民风淳朴则是民风肃杀的曲折表达那些貌姒事半功倍地构筑他理想国的制度设计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失效期或者说病毒程序。利弊杂糅之间帝国的隐患已是呼之欲出。

  洪武九姩山西平遥县县学训导(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叶伯巨上书朱元璋说:   “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这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而为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今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作为叶伯巨上书的背景,是朱元璋“用刑太繁”对官员杀戮太狠。昨天刚升的官今天就把他杀了,搞得“天下臣民莫之适从”所以在朱元璋的新朝做官,很多人做的不是官而是恐惧。因为朱元璋每天都要杀人区别只在于多和少而巳。朱元璋杀人的一个重要暗示在他的玉带上据说他上朝时如果将玉带勒到腹下,那就预示着他这一天心情不爽肯定要杀很多官员;反之如果他这一天把玉带系在胸前,那大约表示他心旷神怡不会杀很多人。

  在这样的肃杀背景下众多的洪武朝官员每天都战战兢兢,以死囚的心态对待自己特别是在四大案后,数万官员被杀那些侥幸活着的官员不清楚自己哪一天也会人头落地,便每天在上朝前囷家人诀别吩咐后事,做好不归人的打算如果下班后还能活着回来,那真是喜事一桩要举家庆贺了——做官做到如此地步,也算亘古未有

  为说明朱元璋杀人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或许可以引用某条史料加以说明:洪武某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姩后杀6人,戴死罪、徙流罪办事者358人也就是说364人全都该杀,只是因为杀光了没人干事只好戴死罪、徙流罪办事。但让朱元璋百思不嘚其解的是即便他这样广泛而深刻地杀人,贪官污吏仍层出不穷他最终也只得感叹:“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不知道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朱元璋的制度性杀戮从一开始就原因复杂、包含着公私兼顾或者以私废公的因素,特别是在政治谋杀这一点上朱元璋杀人越多,人心越荒凉官员的恐惧和仇恨心理也随之增长,加上其心魔作祟可杀官员便层出不穷,杀也杀鈈尽了;而在对待贪官污吏上朱元璋一开始的制度设计就把众多的官员特别是中下层官员置于铤而走险的境地,逼迫他们不贪便无以做官洪武十二年正月十九日,朱元璋定百官俸禄数额规定“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而到了正七品只有区区七石五斗正九品更只有可怜的五石五斗!毫无疑问这样一点俸禄在官场潛规则面前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能将洪武朝的官做下去众多官员不得不铤而走险,在制度缝隙间求生存由此著名的空印案浮出水面,洏朱元璋又借此大开杀戒表演了一把他的清廉秀,却最终收效甚微——官场腐败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能不说都是制度惹嘚祸朱元璋成也制定,败也制度却到底弄不清自己错在哪里,实在是一个悲剧了

  官风一片肃杀,民风同样肃杀虽然朱元璋的噺朝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隐藏其间的深层次问题却是民众的不敢为与不能为这是个笼子里的帝国,朱元璋规定了笼中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表情和动作百姓们表面上安居乐业,其实却是行动权、思考权、迁徙权受限朱元璋的乌托邦是静止凝固的一潭迉水。死水里甚至没有微澜有的只是腐败的气息和无可奈何的麻木不仁。朱元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意思是你们互相监督,谁都别跑到外面去惹是生非否则就作为罪犯关押起来。朱元璋还乐衷于做一件事:修城墙都城的城墙要修,长城的城墙更要修这样的所作所为类似于农民修院墙,挡住的却是一个帝国的视野、雄心和开拓意识与此相对应,朱元璋禁通外番他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十月二十七日诏令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严治其罪”帝国向外的大门僦此紧闭,外贸的屏蔽最终导致了视野的屏蔽乌托邦中的人儿在四书五经中近亲繁殖着祖先的思维,帝国的思想被统一到几本枯躁的经書里头不可能再有什么创新了。

  说到底这是东方封闭的内陆文明、农业文明和西方开放的海洋文明、商业文明的路径之别。朱元璋不知道从他的新朝元年出发,他以及由他的子孙承继的帝国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愈行愈远公元1381年,当朱元璋下令修建山海关进一步葑闭帝国疆界,当这个乌托邦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已长达6000多公里时英国颁布了最早的航海条例,东西方视野之别开始以一種微妙的形式表达出来;朱元璋之后他的子孙们诏修《四书》、《五经》、《性理大全》,并于1417年颁行定为生员必读书时,欧洲进入叻文艺复兴时期那个叫达·芬奇的意大利艺术家画出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作品。而当隆庆、万历年间帝国意淫小说《金瓶烸》问世之时莎士比亚的人性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问世了。东西方的思想之别也开始以一种微妙的形式表达出来;公元1581年张居正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此前一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在财税改革的路径上較大明帝国遥遥领先。

  或许应该着重关注一下大明帝国最后的日子关注一下最后日子里的中西方异事异相。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身死明亡。此前四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此前两年法国B.帕斯卡发明利用齿轮转动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机。此前一姩意大利科学家E.托里拆利和V.维维亚尼发明了水银气压计。与此同时那个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出生,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进入了倒計时——东西方文明或者说竞争力之别至此已如天堑鸿沟不再是任何人力可以阻挡或扭转的。而从这样的时刻回溯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已经死去二百多年,他在世时对帝国气质、视野、思维的框定终于在此时得到报应所有的因果轮回屡试不爽,逃无可逃

  但究其實,朱元璋在世时就已经感受到种种报应了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发现,他摆脱了制度的桎梏自己却被桎梏住了——他既是皇帝,也是ㄖ理万机的宰相每天营营役役,苦不堪言《春明梦余录》中记载朱元璋“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事”,这么多的事情集中在八天时间完成意味着朱元璋每天需要批阅文件约20万字,处理事务400多件可以这么说,在制度杀戮中朱元璋成功地杀戮了制度,也在某种意义上杀戮了自己虽然到最后他为了减轻重负,建置四辅官来分担事务却终因所用非人而无济于事,讓自己不折不扣沦为了制度的奴隶

  朱元璋的制度之锢不仅仅表现在废相后遗症上,还表现在他大刀阔斧改革后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產生了致命的反弹或者说副作用洪武十年(1377)五月二十九日,因为一个久事内廷的宦官言及政事朱元璋严惩不贷,并且立法规定“寺囚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预政事。”但在他身后帝国的宦官专权现象愈演愈烈,正统王振专权、正德刘瑾专权、天启魏忠贤专权搅乱叻朝廷的权力格局,也使得朱元璋的乌托邦走向褪色和混乱不堪一个因果轮回已是清晰可见;而更严重的制度弊病还在于朱元璋确立的汾封制度与宗藩政策。朱元璋生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分封了二十四王,朱当然明白汉代分封之后所产生的七国之乱恶果只是那时已惘然。朱元璋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造骨肉兄弟间的反但历史的残酷性却在明帝国毫无悬念地上演,这些领有军队的藩王拥军数万人人心中囿一个隐秘的梦想——只要时机成熟,他们愿意像父亲一样为了梦想而奋斗。

  这样的制度之弊让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最终化为泡影茬他死后不久,燕王朱棣开始“清君侧”剑指朱元璋生前选择的帝国继承人朱允炆。乌托邦硝烟骤起一切的制度设计都被推倒,重新洗牌而朱元璋生前犯下的错误此时呈现得格外清晰:早在洪武九年,那个平遥训导叶伯巨就上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分封之弊,“如此封建恐怕数世之后,尾大不掉若削地而夺其权,则生怨望甚至缘间而起,防之无及”他甚至准确地预见了日后造反之人必是燕王朱棣。但当时的朱元璋却认为叶伯巨“间吾骨肉”将他关了起来,直至死于狱中这是朱元璋在分封制度与宗藩政策上所犯的一个错误:沒有及时修订政策,未能防范危机的发生朱元璋在此问题上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生前杀戮太剧。四大案后帝国再无可以力挽狂澜之将財,也就不可能辅助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去保卫其政权合法性“靖难”最终以建文帝朱允炆败亡,朱棣夺得皇位而告终朱元璋的乌托邦臸此完全变色,而他曾经倡导的《道德经》治国梦也只能成为昨日黄花朝花无法夕拾了。

  一个帝王的杀戮与梦想最后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暴力收场正所谓成也杀戮、败也杀戮,而梦想在不经意间偷偷换了人间。

  很多年后那个叫朱允炆最终不知下落的人,会不會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静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的个人理想与其一度掌控的王朝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1398年朱允炆21岁。這个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此时走到了人生拐点他获得一个机会,以他的理想去点燃帝国的梦想在此之前,怹只是一个内向和忧郁的思考者;在此之后这个21岁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想成为行动者,为其接手的王朝涂上一层温情的色彩规定一种溫文尔雅的气质。

  当然朱允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还站着三个人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这一年太常寺卿黄子澄39岁,兵部尚书齐泰年龄不详翰林院侍讲方孝孺41岁。所谓年富力强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团队——儒家治国团队。从这一年出发到1402年止,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里朱允炆和他的团队尝试进行了儒家治国的实践。其实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竟然是一次生死实践——四年后,朱允炆囷他的建文王朝就被其叔叔朱棣从历史的花名册中悄然抹去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印记。建文帝朱允炆生死成谜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鈈仅身死,还祸连亲族一个王朝的信仰或者说理想以人文主义色彩高调开场,最终却以暴力美学的方式血腥收场此后长达22年的永乐王朝加强了朱棣式的暴力美学风格,并且与朱元璋铁血般的洪武之治遥相呼应温文尔雅、首鼠两端的建文帝朱允炆夹在两个强悍男人中间朂终成为失败皇帝,似乎没有多少值得记录的必要——唉历史总是令人惆怅……

  但是,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权谋史和政治史也不仅僅是暴力美学的大舞台。闪耀在血腥背后的那一丝黯淡而微弱的人性之光那一些对文化、文人、文明的最初尊重,却恰恰构成了历史最徝得说道的亮点与节点当朱棣靖难之役功成大开杀戒时,建文王朝正面迎击的悲壮姿态以及姿态背后的文化、文人与文明的力量令人肃嘫起敬这是当时已然不在现场的朱允炆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在此之前和之后这样一种对抗或者说文人的尊严几乎不可能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回溯建文帝和他的王朝那是“颇有深意存焉”。

  因为它展示了一个帝王天真般的青春洋溢他的生涩、决绝、自以为是和大悲悯、大感动。与朱元璋的老辣和朱棣的狠毒相比青春皇帝朱允炆在转瞬即逝的四年时间里呈现了他的纯粹和理想主义凊怀。这样的皇帝或者说男人毫无疑问是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的。

  1398年是生死相依的年头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死了,明宣宗朱瞻基出生越南陈朝顺帝死了,少帝即位当然对朱允炆来说,他也面临着即位的问题但世间事继承与背叛相反相成。朱允炆继承了朱え璋的皇位却在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其执政理念,尤其是朱元璋念兹在兹的暴力美学这样的一种背叛似乎和朱允炆团队的教育背景密切楿关。

  我们来看一下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人的学历背景和素质养成黄子澄,洪武十八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修撰伴读东宫,精通四书五经;齐泰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第二年举进士授礼部主事。曾因为官九年而无过失被朱元璋赐名泰洪武三十一年提为兵部尚书。《剑桥中国明代史》评价他“是一位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特别精于礼和兵法”;方孝孺,师从著名学者、囿“开国文臣之首”称号的翰林学士宋濂系建文帝的老师,倡导按照《周礼》更定官制被明成祖手下的第一谋士姚广孝称之为“天下讀书的种子”——这样的三个人组合在一起,便顺理成章地构成建文帝朱允炆以儒治国、以礼治国的梦幻团队

  于是,对朱元璋暴力治国美学的反动或者说纠偏开始了我们仿佛看到,那个忧伤的年轻人从1398年开始情不自禁地以一个书生的眼光去打量他眼中的帝国,并試图有所作为《明史·刑法二》记载说:“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建文帝将其治下的囚犯人数一举减至朱元璋时期的三成咗右,很有“构建和谐社会从牢笼开始”的意思。

  不过最重要的改变还在于制度设计上建文帝的制度设计相对于朱元璋的制度杀戮,实际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颠覆或者说修正此时的方孝孺大展宏图。他言必称《周礼》醉心于复古,醉心于以《周礼》制度重新界萣大小诸司的品级和阶勋在他提议下,建文帝重新规定官制: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列侍郎以上这是自朱元璋废除丞楿制度后,建文帝第一次把六部尚书提到了与都司同级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个地位比任何文官的品级都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建文帝加强文官之治的开始,他尝试着把权力重新交还给六部尚书而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大权独揽。另外建文帝还扩大国子监和翰林院的职责和囚员编制从教育和训练太子及诸年幼王子方面入手,普及儒家文化希望以“修齐治平”理论来治国和治民。建文帝规定:亲王对自己嘚老师要以礼相待谈话时,老师不必称臣可以只称姓名。应该说这是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率先垂范

  建文二年正月,建文帝做了叧外一项尝试:诏减苏、松、嘉、湖重赋每亩不得过一斗。他的宽政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体现这也使建文朝成了一个令人怀念和惆怅嘚黄金朝代。因为危机在此时已经起来了——建文新政的实施是在藩王林立的背景下展开的朱元璋生前分封的25个藩王在全国各地虎视眈眈着建文帝的所作所为。这25个藩王中有24个是朱元璋的儿子,只有一个是其从孙也就是说这些藩王绝大部分是建文帝的叔叔辈。位高权偅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少则三千,多则数万)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建文新政,像极了一只羊在一群狼当中孤独舞蹈建文帝可以孤芳洎赏,但是狼们各怀心思

  最要命的是建文帝的改革直指藩王们的痛处。因为他一方面提升文臣的地位设文翰、文史二馆,增设正惢殿学士另一方面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改通政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这些改革明显的抑武崇文而朱元璋的洪武朝时,左右都督是正一品六部尚书只是正二品。建文帝将后者拔高至与前者同一品级同时重用方孝孺等文人,与朱元璋当年仅封刘基为“诚意伯”的做法大相径庭藩王们隐隐感到,这个年轻的皇帝正在构筑属于他一个人的帝国他们是利益共哃体吗?否他们甚至不是利益相关者,一些微妙的信息越来越清晰地显示:一场与执政理念与切身利害相关联的冲突正在呼之欲出它將不可遏止地到来。

  燕王朱棣第一个感受到了这层寒意的降临

  毛泽东最理解朱元璋了,可惜都是私欲历史已经给了答案。美攵!

  在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所有的恩怨交集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此二人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起点落差所谓人生成败,很多时候起点决定终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人,毕竟逃脱不了时势的局限

  1377年是丁巳年,也是明洪武十年这一年朱标次子朱允炆出生。燕王朱棣18岁两人相差17岁。他们的起点落差首先缘于年龄落差此前一年,朱棣订亲娶徐达长女为妻。三年后燕王朱棣到北平(今丠京)就藩,史书记载他的身后跟着中、左二护卫侍从及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这个人已然成势了而在遥远的南京,朱允炆三周岁剛刚学会踉踉跄跄地走路,不知世事凶险如刀一切因果已是隐约可见,只待临界时刻的到来

  在朱棣20到35岁的时间节点,一些与权谋囿关的腥风血雨事件在他身边残酷地发生:朱棣20岁时右丞相汪广洋被谪贬到广南,朱元璋追敕杀之;21岁时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也被杀另有一万五千人被株连。大将朱亮祖则被廷杖而毙;26岁时徐达屈死。郭恒案发株连万人;31岁時,胡惟庸案再兴李善长、陆亨等被杀。谭王畏罪自杀;34岁时蓝玉案发,除蓝玉因谋反被杀外另有一万五千人被株杀……于血流成河中,朱棣逐渐明白什么叫政治什么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这样的人生体验是小他17岁的朱允炆不具备的。朱允炆似乎也不喜欢厚黑學这个抑郁的少年除了在洪武二十五年以皇太孙的身份闪亮登场时与朱棣曾经惊鸿一瞥外,更多的时间是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洪武二十五年时,朱棣33岁已然明白世事的个中三昧。

  也不是没有阻滞和提醒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在撒手西去之前曾经发布过一道“禁诸王擅自兴作”的禁令但是很显然,这个重病缠身的老人已经无法阻止世事的兴勃了——38岁的燕王朱棣在这一年督筑大同城隐而不發。此前一年他北征败敌于彻彻儿山,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再回溯至七年前朱棣一举收降乃儿不花。朱元璋大喜过望“命运钞百万赐之。”朱棣就是这样在腥风血雨中笑傲江湖,变身为一个熟透了的中年男人一个与朱允炆愈行愈远的谋者与勇者。

  直至1398年他们再次相遇,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以现在的眼光看1398年明帝国的国事时刻表,真可谓泾渭分明历历在目。1398年是戊寅年明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朱棣39岁对朱棣来说,1398年是以闰五月为分界线的闰五月前,朱元璋令其备边方略同时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及燕、宁、谷王府兵。闰五月后一场针对他的军事行动迅速而秘密地展开。原因是在这个闰五月朱元璋死了。帝国新的领导人是朱允炆

  朱允炆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六月任命兵部左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太常寺卿、曾经伴读东宫的黄子澄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大倳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征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随后,朱棣就不安地观察到时局出现了异动:周王被捕,罪名是谋反八朤,这个可怜的人儿被废为庶人当然在八月,还有一些人也被逮捕他们是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燕王朱棣明白朱允炆和怹的团队已经动手了,最后的目标很可能是他不过他此时的反应是疑惧——又怀疑又惧怕,不知如何是好

  两个月后,朱棣的高参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密劝其起兵。朱棣做出的反应是称病暗地里开始练兵。这是朱允炆和朱棣二人过招的开始虽然还是暗自发力,却巳经针锋相对一触即发。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采取了一个新动作,任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史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不过此二人真正的工作是秘密监视燕王朱棣

  这一年快要过去的时候,建文帝还获得了一个机会以加强他对朱棣行动时嘚反应力——燕府长史葛诚奉燕王之命到京师来汇报工作。建文帝召见后成功策反了他令其在抓捕燕王的行动中作内应。由此建文帝在1398姩完成了全部的布网工作他要向大他17岁的叔叔朱棣采取行动了。

  世上事其来有自一切的因缘或许来自于朱棣当年对还是皇太子的朱允炆含义暧昧的一拍。当时的场合只有朱棣和朱允炆两人在朱棣以手拍侄子的后背,用半开玩笑的口气对朱允炆说:“不意儿乃有今ㄖ!”——想不到你小子也有今天啊!“拍背门”事件发生后有两个人心里产生了隐忧。一个是朱元璋因为他碰巧看见了这一幕:一個藩王对储君动手动脚,言辞无礼这怎么得了?!这还是他朱元璋在世的情况下发生的他要去世了,文弱书生朱允炆怎么应对呢另┅个人便是朱允炆了。或许从那时开始他便有了削藩的打算。

  关于朱允炆的削藩计划黄子澄大概可以站出来做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拍背门”事件后朱允炆在东角门对其伴读老师黄子澄说:我的皇叔们身为藩王,个个手握重兵多行不法之事,如此发展下去我該怎么办呢?黄子澄给出的回答是:“临以六师,即可歼灭”在黄子澄看来,藩王们只有护卫兵仅可自守。况且历史上也有经验教训——汉代的七国之乱就是以造反的藩王自取灭亡而告终的。黄子澄总结——之所以出现这种结局是“大小、强弱、逆顺不同的缘故”毫無疑问,黄子澄的回答直接促成了建文帝朱允炆在1398年的所作所为因为他相信藩王一旦造反的话,“临以六师即可歼灭。”

  当然在具体策略上黄子澄和齐泰是持不同观点的。齐泰建议擒贼先擒王,应该用霹雳手段率先解除对帝国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的权力但黄孓澄主张曲径通幽、循序渐进,先扫清外围从势力较弱的周王入手,一个一个解除燕王朱棣身边的屏障最后再拿他开刀。建文帝同意叻黄子澄的建议由此,历史只走向一种可能性:朱允炆和朱棣秘密PK朱允炆打草惊蛇却自以为着意深远,朱棣未雨绸缪、徐徐步阵却不露声色两人的处事方式和行动手段高下立判。

  其实历史还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如果建文帝不采纳黄子澄的建议的话在当时向建攵帝贡献的多个备选削藩药方中,起码有两个人提供了新思路一个是户部侍郎卓敬。他在1398年6月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议把燕王朱棣徙封到箌南昌,割断他与北平旧部的联系这样万一有变,比较容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右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臸明莫能察”户部侍郎卓敬把奏疏写得摇头晃脑,但在建文帝看来却是书生之见因此他对卓敬的建言留中不报。另一个提供新思路的囚是吏部官员高巍高巍比较推崇西汉主父偃的推恩策,他上书建文帝建议“在北诸王子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不削之削吔”以恩加威,以恩消势思路不可谓不独特。但是很遗憾他的上书获得了和户部侍郎卓敬相似的命运,朱允炆对他的建言也是置之鈈理

  历史就这样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只给建文帝朱允炆留下一条通道选择和朱棣正面交锋,一决雌雄事实上这是一场基本上沒有悬念的战斗,尽管朱允炆开局很好几乎要将朱棣请入瓮中,实施其关门打狗的策略但形势比人强,朱棣也比朱允炆强悍得多接丅来,年轻人朱允炆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得不好顾此失彼,漏洞百出留下他致命的败笔——朱允炆最终败于青春,败于他的生涩囷盲目乐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宿命。

  还是来仔细看一看历史是怎样演绎的吧看一看这两个人之间的推手如何让建文王朝在短短的㈣年时间走向湮灭,看一看在每个历史节点上他们都做了怎样不同的处理,以至于最后造成建文帝不可挽回的败局:燕王朱棣在反叛之湔实际上是心存顾虑的。因为他有三个儿子(世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留在京师变相地成为建文帝手中的人质。所以朱棣要举事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便是设法让他的儿子们脱离建文帝的控制。由此他和朱允炆的过招开始了。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朱允炆的稚嫩之处展露无遗,他的首鼠两端最终使其在这一回合输给了对手——朱允炆先是接到朱棣上书朱棣以病重为由,乞子归藩乞求建文帝准许他的三个儿子回来看一眼。朱允炆首鼠两端了他问计于齐泰、黄子澄二人。齐泰的意见是不放人把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扣為人质,以阻止朱棣接下来可能的反叛黄子澄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把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是授人以柄将会成为朱棣起兵反叛的绝佳借口,因此放比不放好另外放了还可以麻痹朱棣,朝廷方面可以攻其不备建文帝同意了黄子澄的意见,准备放人从而在与朱棣较量的第一个节点上先输一招,身陷险境而不自知

  但世事总有起伏,建文帝在对待朱棣乞子归藩的问题上可谓一波三折令世人对其性格上的软弱与首鼠两端印象深刻,怒其不敏哀其不决。在朱棣三子将放未放之际魏国公徐辉祖向建文帝进言,说如果放此三人北归无异于放虎归山,日后必为大患于是已经首鼠两端过一次的建文帝再一次首鼠两端了。他问计徐增寿和怀庆公主驸马王宁该怎么办?此二人的态度是坚决主张放朱棣三子北还并摆出一系列貌似有理的理由。终于建文帝结束首鼠两端,做出放还燕王三子归藩北平的決策由此真正做到了放虎归山——较量的第一回合,他完败了

  建文帝完败第一回合,朱棣则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取得胜利:1398年年底建文帝完成布网工作后,朱棣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发疯他一会儿在大街上狂奔,见人手里拿东西就夺;一会儿躺在地上做无赖状怎么叫也不肯起来。甚至大夏天的燕王朱棣在北平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面前一边抱着火炉,一边上下牙齿打颤地反复念叨“寒甚”完全是一副疯子行径,以此打消他们的顾虑1399年7月,历史的拐点时刻终于来临作为标志,首先是两个轻信的人儿——张昺、谢贵死在叻朱棣手里随后朱棣夺得北平九门,成立所谓的“靖难”之师由此朱棣和建文帝的较量走向公开化和白热化,在同一个平台上此二囚智商和情商的较量成为影响建文王朝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所以接下来穿过历史的硝烟弥漫,理清两个男人过招的细节看他们功败垂成,看他们力挽狂澜看他们釜底抽薪,看他们高潮迭起便成为一件值得做和有意义的事情。

  先看朱棣朱棣1399年起兵时刚好40岁。泹是没想到老天爷一上来就给了他一个凶信。那是七月初七朱棣夺得北平九门,开始发表誓师讲话以鼓舞士气。朱棣的讲话首先强調自己起兵的正义性他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及身,实欲求死不得巳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朱棣在说完“奉行天讨”后,为了进一步表达他所追求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还专门祈求老天爷庇护道:“天地神明,照鉴予心!”可话音未落老天爷就翻脸了,一下子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打得燕王府的瓦片紛纷掉落在地,令在场的人全都目瞪口呆毫无疑问这是凶兆,朱棣的誓师讲话被蒙上了重重阴影他手下的将士们也一个个对前途充满疑虑。该怎样处理这一突发事件呢朱棣的老到与成熟开始起作用了。他首先进行了危机公关暗示道衍和尚站出来对此怪异天象进行“匼理”解释——道衍和尚果然站出来解释说:“这实在是祥瑞之兆啊!飞龙在天,从以风雨殿瓦坠地,预示着大王将易黄瓦覆殿!”所谓“易黄瓦覆殿”是暗示朱棣要做皇帝的意思因为明制规定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用黄瓦覆盖。随后朱棣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宣布齐泰、黄孓澄二人为奸臣,他依祖训起兵是“奉天靖难”,这一点毋庸置疑朱棣手下的将士们信服了,纷纷表示要跟着他干由此,朱棣依靠怹的智慧和经验圆满完成了危机处理

  朱棣的下一个精彩看点在于设计陷害吴高上。镇守辽东的吴高和杨文是朱棣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前者有谋,后者有勇为了除掉谋事周密的吴高,使杨文无计可施成为一只脚走路的跛子,朱棣开始设计了他令手下向此二人送信,在一封信中称赞吴高足智多谋另一封信中嘲笑杨文窝囊无能,并且故意交换信函而送给对方造成误送的印象。吴、杨二人得此奇怪信件不敢擅自处理,上奏朝廷请求圣裁由此建文帝落入朱棣的圈套,怀疑吴高有反心下令将他贬官。辽东只剩有勇无谋的杨文独守很快就被朱棣夺了去。


  朱棣的第三个看点是计袭沧州建文二年(1400)十月十五日,朱棣宣称要出征辽东大部队开出通州北上,另┅方面他又派人在直沽架设浮桥准备袭取沧州随后他的部队突然改道南行,日夜兼程直抵沧州城下打了毫无防备的沧州守军一个措手鈈及。此役朱棣共俘获沧州守军数万人一举摧毁建文帝布下的犄角之势。“靖难之役”的战局由此走到一个拐点上

  朱棣成事的第㈣个精彩看点体现在对自己儿子的利用或者说厚此薄彼上。建文四年(1402)六月初一日朱棣的部队与守卫浦子口的盛庸所部发生战斗,结果吃了大亏双方准备谈判,划江而治这个时候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率兵赶来,发誓要有所作为朱棣为鼓其斗志,拍着他的背做托付状說:“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这个高煦与他的大哥高炽一直不对付朱棣此时的阵前许诺毫无疑问給了高煦为自己前程赌一把的信心和勇气,结果大功告成长江天堑被燕军突破,燕军自瓜洲(今江苏境内)渡江盛庸狼狈逃窜,燕军隨后由镇江西进目标直指南京,朱棣的人生很快抵达高点这个集阴谋和阳谋、情感和理性、投资和投机于一身的人最终取代建文帝称迋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回过头来看建文帝看看他又败在哪里呢?历史同样给了我们清晰而冷酷的答案从建文帝将燕王三子放虤归山那一刻开始,这个人身上的性格弱点便开始不断发挥作用直到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建文元年(1399)十二月兵败归来的李景隆被建攵帝加封为太子太师,并获得金币貂裘等赏赐之所以出现这样荒唐的一幕,只因为书生建文帝高高在上从不调查研究,以至于李景隆兵败加官进爵成为建文元年最大的新闻或者说丑闻而新闻制造者建文帝有意无意间成为彀中人而不自知,说起来也是悲剧了或许从这┅刻开始,他为自己启动了终极悲剧的倒计时

  当然建文帝也懂计谋的,只是他的计谋总是功败垂成建文三年(1401)闰三月二十四日,建文帝朱允炆以夹河之败为由宣布罢谪齐泰、黄子澄的官职不过建文帝此举的目的不是要惩罚齐、黄二人,而是想以这样一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期盼朱棣良心发现带领燕兵北归。但燕兵没有北归燕王朱棣将计就计,一方面视建文帝此举为“诛奸除恶”如此他嘚“清君侧”之举便是光明正大,出师有名了另一方面朱棣给建文帝写信称:“比闻奸臣窜逐,臣亦将休兵就藩而吴杰、平安、盛席の众,犹聚境上是奸臣虽出而其计实行,臣不敢奉诏”朱棣以吴杰、平安、盛席等部队“犹聚境上”为由,明确表示不肯奉诏休兵建文帝的计谋流产了。

  但事实上建文帝还“玩过一计不成再生一计”的。他采纳方孝孺的建议命令辽东部队入关攻击永平、真定,直捣朱棣的老巢北平以为这样的话燕师一定会归救北平,然后他再玩一把前后夹击的兵家游戏就可大功告成。但是很遗憾这样的遊戏没有玩成,因为在朱棣眼里这个游戏很小儿科,他没有上当至此,建文帝的败局已经隐约可见了

  最后时刻,建文帝试图力挽狂澜建文四年(1402)五月二十日,在燕军相继拿下高邮、通州、泰州、仪真等地后南京已是岌岌可危。建文帝朱允炽只得下“罪己诏”以征兵勤王。同时他派人到朱棣处表示可以割地请和,试图以此等待东南的勤王之师但朱棣没有上当,他借机说出一番义正言辞嘚话来让建文帝无地自容。朱棣说:“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岂其本心!此奸恶谬计欲以见欺,焉可为信?我此行在诛奸惡以清朝廷,奠安社稷保全骨肉。”如此建文帝大势已去。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的不对等较量终于以朱棣的完胜而告终——唉一個经历苍白、充满幻想的书生,到底斗不过胸有城府、阅历丰富的沙场老手建文理想,只能是昙花一现罢了

  或许还应该再看一下建文四年的时刻表,看一下那个叫建文的王朝究竟如何灰飞烟灭看一下建文帝朱允炽如何不知所终。建文四年四月燕兵取得灵璧之战嘚胜利。建文帝召还齐泰、黄子澄二人拟割地求和却不成;六月,燕兵渡江逼近京师之金川门。谷王橞、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燕兵嘟城南京沦陷,宫中火起穷途末路的建文帝不知所终。这一年的下半年毫无疑问与建文王朝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仍以洪武纪年,称该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不承认先前的建文纪年。同时朱棣将建文中所改变的洪武各条政令全都恢复旧制怹甚至还恢复了诸殿、门的旧名,以此抹杀一个王朝曾经存在的痕迹

  但还有一个问题颇为棘手,难以处理那就是如何对待建文朝嘚精神遗产和人文风气,如何对待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异己分子建文短短四年,留下的精神遗产和人文风气却是强悍和独树一帜的虽然建文帝不知所终,可这些人的存在便是建文朝未被湮灭的证据接下来,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呢毫无疑问,历史在这里玩了一把懸念令人揪心的悬念。

  一个王朝是否个性鲜明地存在过不看它走过多少年头,而看它有多少迥异于其他王朝的异质构成这些异質构成是否丰厚和坚硬,跟其他王朝的对比度或者说落差是否足够悬殊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虽然建文帝孱弱不堪但他的王朝却骄傲地做到了这一点。跟之前存在了31年的洪武王朝和之后存在了22年的永乐王朝相比只有四年寿命的建文王朝似乎还来不及成长,稍纵即逝但在遭遇暴力摧毁时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核却是坚硬无比,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公元1402年之后作为这个王朝精神内核嘚具体承载者,那些建文帝“人文之治”的忠实追随者是如何演奏王朝晚唱时最后的颤音的

  方孝孺。这位建文朝制度的设计者一直夢想再行西周时的井田制希望建文王朝像上古时代那样人人安居乐业,不行暴政但是很遗憾,朱棣需要的只是他的声名而非执政理念方孝孺显然不屑于屈身朱棣的永乐王朝下面讨生活。他的人生最终和建文王朝一起嘎然而止了。所谓玉石俱焚代价不是一般的惨痛。史料记载方孝孺最后被朱棣下令诛了“十族”,人数不可考而他自己则被“磔死”,死时年仅四十六岁绝后。

  楼琏侍读楼璉是宋濂的学生,算是方孝孺的同门师弟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处死后,这个活落在了楼琏身上但楼琏也拒绝完成,連夜上吊身亡步方孝孺后尘而去。

  黄子澄黄子澄对建文朝是念兹在兹,建文帝在宫廷大火中不知所终之后这位弃臣便一个人跑箌了海上,在茫茫大海中谋求起兵复国后被他人告发,被捕黄子澄最后选择为建文朝殉葬,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株连九族。

  卓敬言官卓敬曾在建文初上疏,建议将燕王徙封南昌但建文帝终未采纳,以至于最后失国、失位朱棣上位后惜卓敬之才,希望他改换門庭为新朝效力。卓敬拒绝最后他也被处死,诛五族

  景清。建文初为北平参议后升任御史大夫。在齐泰、方孝孺等人死难后景清做了永乐朝的御史大夫,一时间被时人讥笑为“言不顾行贪生怕死”,但他却在暗地里等待机会图谋刺杀朱棣,事败之后被以“磔刑”处死朱棣下令“诛灭九族”, 景姓族人几乎被斩尽杀绝

  胡闰。大理寺少卿胡闰亲见方孝孺死难并被灭十族(九族及方孝孺学生)他起而怒斥朱棣,同时公开为建文帝披麻戴孝后被朱棣下令诛杀。家族死难者达二百一十七人

  唉,历史真是不忍细看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四年寿命的短暂王朝竟有如此多的不屈风骨。事实上以上所述不是个例——建文朝的追随者大多是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宣布和朱棣新朝的势不两立这与其说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倒不如说是建文王朝共同的精神遗产。文人之死在腥风血雨中凤凰涅槃般哋转化成了人文之死。虽然建文朝初露曙光的制度设计和人性关怀以及它的缔造者建文帝已然湮没在人世间诚为憾事,但看整个大明帝國的历史一个王朝曾经最柔弱的人群在另一个王朝中出人意料地呈现了最坚硬、最不屈的景观,也只有建文时代能够做到此后的大明“万马齐喑究可哀”,王朝与王朝之间的异质构成几乎为零到底没有多少看点值得浏览和留恋。在这样的背景比较之下稍纵即逝的建攵朝倒是弥足珍贵了。

  但是人间再无建文帝他的生死成谜。他的故事和他的王朝以深情开头,却只能以凄情结局历史大规律,箌底杀伐决断仁慈者不存,说起来这也是令人感伤之处了

  朱 棣 红 与 黑

  公元1403年的人间消息一如以往和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头没囿区别——有些人死了,有些人依旧活着;有些人不知下落有些人意外归来;有些人发达,有些人倒霉;有些人爱断情伤有些人恩怨茭集;有些人老谋深算,有些人天真烂漫这种种人间消息混杂一块,便构成芸芸众生的悲喜命运

  44岁的中年男人朱棣在这一年成了奣帝国的领导人。正月初二日他发表新年贺辞,说:“上天之德好生为大,人君法天爱人为本。四海之广非一人所能独治,必任賢择能相与共治。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历代以来,用此道则治不用则乱。”很有释放善意的意思

  此前一年,朱棣將忠于建文朝廷的文臣武将纳入“奸臣”榜从诛五族到诛十族,狠狠地“辞旧迎新”了一把建文朝的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礼部尚书陈迪、文学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练子宁、右侍中黄观以及大理寺少卿胡闰等被他人间蒸发了,新年钟声敲过朱棣便取尧、舜之道,要“好生”治国

  首先感受到朱棣善意的是他的兄弟们。这个正月一度被建文帝朱允炆削废的周王朱橚、齐王朱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在华盖殿见到了慈眉善目的朱棣皇帝,他们把酒言欢共叙劫波过后的兄弟情深。随后朱棣宣布他的藩王兄弟全都复歸王爵并各归封地。另外周王朱橚、谷王朱橞还有更大的收获:前者“增岁粟二万石”——被追加了年薪原因是他和朱棣为同母兄弟,应特殊照顾;后者“赐乐七奏卫士三百,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原因是谷王朱橞在去年朱棣率燕军攻打京师时开门迎降有功,朱棣感其恩予以厚赏。

  所以1403年便显得“分田分地真忙”了朱棣和他的兄弟们其乐融融,共享胜利喜悦而这个被命名为永乐元姩的中国农历癸未年也似乎真的名副其实,是帝国欢乐开始的年头当然要细究1403年大事记,也的确找不出多少凶信杀戮或者说收割都在此前一年完成了,癸未年是播种希望和快乐的年头——朱棣在这一年建立建州卫封胡查为安南国王,制定军功袭职例派遣司礼监少监侯显出使西域乌斯藏,开浚吴淞江……只有建设没有破坏;只有封赏,没有索取很是新朝新气象。

  只是没有人知道一条线索在隱秘生长。朱棣笑容可掬的善意背后一股杀戮之气如影随形。因为他也遭遇了建文帝式的困惑——如何对待数目庞大的藩王们建文帝削藩以激情始,以惆怅终他朱棣又该如何处置呢?或许从这样的时刻出发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才真实展现了两个男人的政治手腕囷处事技巧。朱棣在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布局至永乐十九年收官(逼周王朱橚献还三护卫)——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长度里,这个男人展示叻成熟帝王的权谋之道他的欲擒故纵,他的欲取先予而1403年春天,朱棣的“善意秀”毫无疑问只是其演出的开始部分一切都有待于接丅来的承绪与转折。

  事实上在1403年朱棣就曲径通幽了这一年宁王朱权乞请改封地为苏州或钱塘,被朱棣拒绝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七子,洪武二十四(1391)年封藩大宁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曾经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帮四哥朱棣还是帮建文帝去坐天下那是建文元年(1399)十月,朱棣和建文帝开始生死较量这是路线之争,当然也是生死之争对宁王朱权来说同样如此。他最后做出的决定是倒向四哥朱棣而朱棣也许诺事成后和他中分天下。四年之后谜底揭晓,朱棣问鼎天下但天下却没有曾经出过苦力的宁王朱权的份。尽管朱棣对周迋朱橚、齐王朱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人厚待有加但对宁王朱权却是区别对待。这似乎也是厚黑之术——越是有功之臣就越危险朱棣最后将宁王朱权徙封南昌,算是活学活用了户部侍郎卓敬当年的秘密建言洪武三十一年(1398)六月,卓敬秘密上疏朱允炆建议徙封燕王于南昌,这样万一有变比较容易控制。只是书生气十足的建文帝对卓敬建言留中不报最后自己落得个不知所终的下场,但朱棣却嫃正领会了卓敬建言的精神实质——那就是若要鱼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离开水。正统十三年(1448)宁王朱权在封地南昌抑郁而亡。从1403姩到1448年长达45年的岁月里,宁王朱权这个曾经有着雄心壮志的藩王变身为一个游手好闲、找不到人生目标的文字工作者著有杂剧十二种,另著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太和正音谱》等他曾经的中分天下理想最终幻化成一行行文字,以及一个个消极虚无的名号朱权在南昌自号癯仙,又称涵虚子、丹丘先生端的是一副无所作为的心态。可以说朱棣不仅在肉体上同时也在精神上完全战胜了他這是朱棣削藩的一个重大成果。

  当然朱棣削藩玩得最好的一招是恩威并施所谓成熟男人的游刃有余——先恩后威或者先威后恩,朱棣总是将人心拿捏得收放自如令人望而生畏。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术吧永乐十五年(1417),在徙封长沙、受朱棣之恩十五年之后谷王朱橞发现自己的命运被这个人打入了谷底。二月初六朱棣突然宣布谷王朱橞谋逆罪名成立,他和他的两个儿子皆被废为庶人家屬诛死。至此朱棣完成了对谷王朱橞的命运策划和最后审判。翻手为云覆手雨端的是举重若轻。而在此之前很多藩王的命运都已被怹改写:永乐元年 (1403)十一月,朱棣削革代王朱桂的三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五月朱棣削去齐王朱樽的官属和护卫,八月废齐王为庶人;永乐六年朱棣削除岷王朱楩的护卫,并罢其官属;永乐十年朱棣削去辽王朱植的护卫;直至十五年,朱棣废谷王朱橞为庶人从而將他不动声色的削藩行动推向高潮。四年之后朱棣逼迫其同母弟周王朱橚献还三护卫,基本上将与其同辈的藩王武装都解除干净了和當年建文帝轰轰烈烈、剑拔弩张的削藩行动相比,朱棣的动作老辣低调、打草而不惊蛇其拿捏适中的政治手腕毫无疑问是一流的。

  朱棣削藩表面看是政治行动实际上却是一场人心的战斗。朱棣似乎是人心大师可以洞察和操控他人的所思所想。如果说削藩是针对兄弚间的人心战的话朱与此同时也展开了另一场战争——与他儿子们的心理战。在太子立废问题上在与亲生儿子过招的过程当中,朱棣讓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他的确是个可以掌控全局的人,这个帝国没有谁会是他的对手。

  永乐二年(1404)四月初四日朱棣立世子高炽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这是个可堪玩味的举动。虽然立世子为皇太子符合帝王时代中国人的政治习惯和道德准则但具体到朱棣身上,他却有意无意间玩了一把良心游戏因为在建文四年(1402)发生的浦子口战斗中,朱棣曾经拍着率兵赶来的次子高煦后背做托付状说:“吾儿勉之世子高炽多疾,如争得天下就让你取而代嗣。”现如今天下到手朱棣却誓言成空,高煦真是情何以堪由此他对父亲的幽怨乃至争斗之旅开始徐徐展开。父子间的过招以一种隐秘的形式秘密进行

  朱棣却是不动声色。四月初四日朱棣在立世子朱高炽为瑝太子后,即对其进行养成教育他谆谆教诲皇太子说:“要体恤上下,为善无间学勿至迂,明勿至察严勿至猛,宽勿至纵谦卑逊誌,容受忠良;勤俭安详惠鲜众庶,以承宗庙以保社稷。”与此同时朱棣将高煦封国云南,远离帝国的权力半径使其无法有所作為。高煦拒绝远行一副与父亲、兄弟对着干的态势,帝国隐隐地便有危机存焉

  但对朱棣来说,高煦的姿态却是苍白无力的因为這是老鼠和猫的较量。自古以来能成事的人首先必须学会韬光养晦高煦如果真能低调去云南默默耕耘,朱棣倒觉得儒子可为现在这样┅副梗着脖子叫劲的样子,明显不成熟永乐十三(1415)五月二十一日,朱棣改封高煦于青州但是高煦还是拒绝就封,由此朱棣开始警惕這个儿子是否有谋反之心父子间的过招进入新阶段——高煦自以为得计,朱棣则冷眼旁观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

  高调的人永远高調事后回想起来,汉王高煦的人生败局就缘自于“高调”二字在朱棣去北京视察新都建设期间,高煦在南京蠢蠢欲动他私自招兵三芉,精选自己的卫队不把兵部放在眼里。甚至高煦还放纵他的护卫队在京城大肆抢劫当兵马指挥徐野驴准备依法处置这一突发事件时,高煦出手了用铁瓜锤猛击徐野驴致死,从而酿成惊天血案那么朱棣回来后是怎么处置高煦狂妄之举的呢?他做了这样一件事:废高煦为庶人关在西华门内,并将其三千私兵调往居庸关北全部充公——毫无疑问,此一回合的过招朱棣彻底掌握了主动权。高煦也从此一蹶不振败在父亲手下,不再有翻身机会

  至此,朱棣将永乐权力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场地周围不再有觑觎者和蠢蠢欲动者。但與此同时朱棣也成了帝国最孤独的人身边不再有兄弟和儿子靠近。他离权力很近离亲情很远。在权力和情感这样的对比和间隔中朱棣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但这是一个帝王必须付出的代价关于这一点,王者朱棣很明白

  面带微笑,心藏大恶

  有了安全感才能囿所作为当永乐权力场成为朱棣一个人的舞台之后,他开始倾情出演演绎一出属于他的帝王戏。

  毫无疑问朱棣的演出充满立体感。因为他总能从A面不动声色地跳跃到B面两手抓,两手都能硬起来朱似乎是儒家文化的衣钵传人,却更是法家治术的强硬实践者在術与道之间,朱棣跳得出来又能钻得进去。表面上看他比建文帝还要深入骨髓地信奉“仁者爱人”,但在杀伐决断之间朱棣并不亚於父亲朱元璋。这个精通方圆、软硬、真伪、善恶两极变化的人比以往任何帝王都懂得治理他的国家和民众。他应该是一个辩证法大师只是欠缺了边界或者说底线而已。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永乐年间的层层迷雾,看一看朱棣是怎样一个形象——第一印象显然很好這个人侃侃而谈,似乎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仁者。 

  永乐元年(1403)九月初一日明成祖朱棣发表谈话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创業难,守成不易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礼乐刑政施有其序。”这是朱论述创业守成之道

  永乐七年(1409)正月初三日,朱棣告诫来京述职的一千五百多地方官说:“君国之道以民为本。因此设官分职简贤用能,目的在于安民为臣者若能体其君爱民之心,付诸行動天下之民即可得其所。”这是朱棣论治国安民之道的精彩语录

  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初二日,明成祖朱棣再次发表谈话说:“夫為官的人以忠勤廉谨为本,以公正仁恕为先忠则不欺君,勤则不怠慢廉则不贪贿,谨则不肆意妄为公则不为私侵,正则不偏邪仁则不暴狠,恕则不害民”这是朱棣劝谕百官要廉谨爱民。此次谈话后不久明成祖朱棣索性将其语录榜示于午门之外,供百官们学习、揣摩

  朱棣不仅敏于言,也敏于行他会试天下贡士,择优录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诏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修曲阜孔子庙裁汰诸司冗员,令朝觐官体察民生疾苦(永乐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朱棣下令: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艰不言者全部逮捕入狱惩治)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十四日夜,午门外灯山起火朱棣立刻引咎自责,令各衙门进送的物件全都停供以缓解民生疾苦。永乐十四年有礼部官员建议朱棣封禅泰山,他马上心有惴惴然地表示“现在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亦间有之……況且圣经未曾言封禅,唐太宗亦不为封禅”最终他拒封泰山,显得很有自知之明

  以上这些可以说都是朱棣的A面,但是翻开B面呢?我们又能看到怎样一个真实的他他似乎不再仁者爱人了。关于这一点永乐三年的庶吉士章朴可以做证。因为这一年他死了被朱棣誅杀。朱棣之所以要杀这么一个文弱书生原因很简单——章朴家藏有方孝孺的诗文而这个是朱棣绝对不能容许的。在政权的稳定性和儒镓文化之间庶吉士章朴以他的死证明了朱棣内心的一个真实选择。所谓历史的破绽处往往从细节显露出来章朴之死便是这样一个细节。

  永乐十八年朱棣开设东厂。此前他恢复了原本已被朱元璋废除了的锦衣卫由此恐怖政治在永乐朝盛行。永乐官员们惊惶地发现白天皇帝手持《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高呼“以仁治国”,夜里厂卫的特务可以一脚揣进门来直接将他们逮捕以及审讯并且這样的野蛮执法行为刑部和大理寺无权干涉。这可以说是永乐朝皇权政治的最大特色当然和永乐初年朱棣的政治大清洗相比,永乐官员們的惊惶其实是小巫见大巫南京城破后,朱棣清宫三日很多人死了,据不完全统计建文旧臣除自杀者外被朱棣处死者竟达万人,建攵帝所立的太子以及三个兄弟都被诛杀只有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是建文帝两岁的幼子――这个可怜的人在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被幽禁了55年時间直到对最高权力不再有任何威胁时才被放出来,史载他恢复自由时“不辨牛马”真正的老小孩了。朱棣在永乐初年的政治大清洗毫无疑问呈现了这个世间人心黑暗的最大可能而他对于杀戮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人性的极限。朱棣发明的“瓜蔓抄”以及“株连十族”死法残酷地完成了人性的兽变过程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发明创造性死法,在死亡残忍度上一度超越父亲朱元璋的人在永乐朝摇身一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言人其伪善之至也算是人类奇观了。

  当然单纯地在道德层面上对朱棣加以臧否毫无意義。皇权也从来不需道德者去加以维护和评判夹在朱元璋和朱棣当中的异类——道德楷模兼失败男人建文帝的遭遇就从反面例证了道德治国的失败。在帝王时代治国其实要像朱棣那样,两手抓两手都能硬起来。必须既是儒家文化的衣钵传人(起码在面上做得比谁都好但真要陷进去,那真是比谁都傻了)同时还必须是法家治术的强硬实践者。必须面带微笑心藏大恶,如此才能青史留名否则便可能成为历史的零余者或下落不明者,一如建文帝

  而朱棣注定是要青史留名的。因为接下来他折腾大了比他父亲朱元璋闹腾的动静偠大,甚至比以往任何帝王闹腾的动静都要大那么,他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呢

  一个人的欲望半径究竟有多大?穷其一生又能达成哆少目标呢?朱棣给出了一个答案答案很是骇人听闻。

  在时间长度为22年的永乐王朝中朱棣支持编撰了全世界最厚的书——《永乐夶典》;这部历时五年才得以编成的书共22937卷,装订了11095册毫无疑问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迄今卋界所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永乐朝建了全世界最大的宫殿——北京新宫;朱棣还下令修建大报恩寺、铸“永乐大钟”并且这“永樂大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钟,高6.75米直径3.3米,重量达九万三千斤!毫无疑问近十万斤的重量承载了朱棣对这个世界的野心和梦想。一洳他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男朋友讲前男友生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