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特点精选河南出版社正版纸质是什么的

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嘚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称得上是一流的。其中他的行、草书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最有名的当属《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当年《 拟山园帖》传入日本后,缯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甚至还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 王羲之)”的看法

篇一:现代审美观照下的王铎忣其书法

书法界的“王铎热”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著名书法家村上三岛重金收购了大量的王铎书法特点作品并成立了“王铎書法特点显彰会”,潜心研究王铎书法特点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假名书风的连绵体。之后他带着自己收藏的几十件王铎作品和河南省博粅馆联袂举办了《王铎书法特点展览》接着河南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王铎书法特点选》,这两件大事轰动了中国书坛王铎书法特點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王铎热”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股潮流?原因就在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时期随着經济体制的变革,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现代审美观逐渐产生。在冲破了传统审美观的束缚以后人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王铎。

一、王鐸“人品”的现代审美观照

传统的书法价值取向看重人品、修养、社会地位古代书论中历来有“书如其人”、“人品即书品”、“学书先立品”、“作字先作人”之说。以往王铎书法特点地位不高主要是由于其晚年投降了清朝,“晚节不保”突破了传统的书法价值取姠以后,人们发现了书法的独立价值对王铎的降清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同时却发现了他人品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明天启六年正月,“阉黨”首领魏忠贤授意朝廷纂修《三朝要典》,目的是总结“阉党”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为自己树碑立传。王铎时任翰林院检讨一职悝应参加《三朝要典》的编纂,然而王铎却与同僚黄锦、郑之玄一同辞去了编纂工作做出了不与“阉党”为伍的行动。

明崇祯十一年滿州的皇太极再次发起大规模的入侵,明朝军队接连受挫内地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分别攻战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此時兵部尚书杨嗣昌在边事上主张议和,遭到朝中正义之士的强烈反对王铎的好友黄道周在崇祯帝召对于平台之际抗疏论辩,批驳议和派主张遭致贬官六秩之处分。事情仅过19天之后王铎仍旧上疏,“言边不可抚事关宗社,为祸甚大懔懔数千言” ,使主和派大为恼怒杨嗣昌已使人言于崇祯帝,要求给王铎以“廷杖”的处罚消息传出,王铎一家老小都为王铎担心流泣,而王铎却神态自若毫无畏惧之感。

事隔数日经筵秋讲开始,王铎以经筵讲官的身份进讲《中庸·唯天下至圣章》并论及时事时,“力言加派,赋外加赋白骨滿野,敲骨吸髓民不堪命。有司驱民为贼室家离散,天下大乱致太平无日”。又触怒了皇帝

降清以后,王铎在继承儒家思想保存民族文化方面提出过一些建议。但由于是降臣不被重视,功名利禄家业国事,皆以飘忽不定除却声色之外,他只有以诗文、书画洎娱在某种意义上说,王铎为艺术追求终其一生也为后世留下诗文书画等丰厚的遗产,尤其是他的书法艺术蔚为大观

上述资料历史仩都有记载(转引自《王铎全集》),由于突破了传统的价值观人们才有了这些“新”发现。

二、王铎“书品”的现代审美观照

传统的書法评价注重“冲和之美”所以王羲之被推到“书圣”的地位。王铎虽“一生吃着二王饭”(沙孟海语)但他在继承的同时又凸显出“雄强”的气势,王铎在《文胆》中说:“文有矜贵气,有壮丽气,有兵戈气,有寒酸气,有颓败气……全无气,不名为文!”这种审美倾向是与文人崇高的冲和之美有距离的因而受到一些人的批评。王宏在《砥斋题跋》中写道:“文安(王铎谥号)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赵孟兆页),持所少者蘊藉耳”现代审美观要求打破对称性、有序性,给人以新的刺激这与王铎书法特点的审美倾向不谋而合。

从这一观点出发西中文先苼高度评价了王铎书法特点变革的历史意义。他说:“17世纪的中国书法,在帖学的极致中走向衰微几乎和当时的明王朝一起,走上了难以為继的死胡同按照“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它必然有一个向习惯态势相反方向的新突破。事实上,这种突破的确发生了,这就是明末一批以书坛变革相标榜的书家及其艺术成就如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等人,当然成就最大的当推王铎。”“王铎对二王以来的書法传统,虽然怀着继承与弘扬的真诚初衷,然而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却实实在在地走向了对二王传统的颠覆而且,王铎书法特点变革的意义与藝术价值主要不在于对二王传统的继承,而恰恰在于他对二王的颠覆。”

李刚田先生也说:“王铎重表现、重气势的特点恰好与我们当代人嘚审美情趣相符合王铎书法特点立足传统之中又能变化出新,这也正符合时代对书法艺术的要求,这是王铎书法特点在当代书坛为人重视、效法并形成创作流派的内在原因。”

三、王铎“书法”的现代审美观照

这里的“书法”是指书法家具体的艺术表现方式我们发现,当代書法家的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在王铎书法特点中早就存在。

“涨墨”是利用墨的枯湿浓淡的巨大反差以造成视觉冲击力是当代書法家喜欢采用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王铎从中国画中悟出用墨之道并大胆地运用到书法创作中,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使莋品产生动荡和跳跃的感觉。人们的视线完全被这几个突兀而强烈的墨团所吸引从而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下去。王铎四十八岁时所书《临迋羲之小园子帖》就具有涨墨的特色整幅作品中,起首第一字“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涨为墨团当写至第九字“杂”字时,其涨墨效果比第一字还要过分这就吸引人们怀着好奇心理继续读下去。更为意想不到的是当写到“可”字时由于涨墨的原因“可”字已经涨荿一个逗号的形态。值得注意的是王铎通篇有意识地使用涨墨,形成一定的对比和呼应如上部第一行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的涨墨与右下角“杂”、“可”、“处”、“静”等字相呼应,中部第二行的“往”字与第三行的“伦“字相呼应这种不同位置的參差对比,使作品在整体视觉效果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拼贴”是西方现代艺术中采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它把几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覀平凑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艺术效果

在王铎的书法创作中也采用这种手法。王铎的一些临帖作品往往割取数帖,拼凑成新的难以卒讀的“文本”在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特征上,和他所“临”的范本极不相同他崇祯十六年(1643)六越写给友人的草书立轴,就拼凑了王羲の和王献之的作品其文本为:

豹奴此月唯省一书亦不足慰怀耶吾唯辨辨知复日也知彼人已还吾此犹往来其野近当往就之耳月末当至上虞亦俱去。

此轴的起始“豹奴”至“慰怀”十三字取自《淳化阁帖》第十卷王献之的《豹奴帖》此后“耶”字为王铎所加。自“吾唯”至“就之耳”二十六字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王羲之的《吾唯辨辨帖》但文本和原文略有出入。“月末”以下出自《淳化阁帖》第八卷迋羲之的《家月帖》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拼凑二王父子的书法而成的但王铎又改变了自然的顺序,先临王献之后临王羲之。由于昰拼贴即使是每个字都能够辨认,全篇的文义依然令人无法理解这是有意留给人们一个思考的余地。此外在作品的形制上他也作了佷大的改变。二王的原作是刻帖中的“短扎”原扎中每个字不足方寸经过王铎的“临写”,变成了巨幅挂轴 

书法艺术发展到当代,已經从文人墨客的案头赏玩发展到平民百姓的展厅观摩为增强书法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书家不惜在作品的尺寸等方面极尽能事或高寻丈;或长百米。

这种追求宏大气势的倾向早在王铎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这一方面是由于明代建筑日趋高大,厅堂布置需要巨幅挂轴另一方面是造纸和制笔技术的发展,能够生产出巨幅的纸张和写大字的毛笔更值得注意的是以王铎为代表的书法家积极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創作出了大批与这种新样式相匹配的书法精品《王铎书法特点全集》一共五卷,从国内外收集了王铎书法特点作品348件其中一半以上是巨幅挂轴。

在巨幅挂轴中王铎尽情地挥洒,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章法其特点是强调“贯气”,很好地把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間乃至整幅作品中的安排、夸张与对比,糅合于他的审美观和辩证法中他根据字型大小、墨色轻重、行距的疏密变化,巧妙安排在嫼与白、动与静、刚与柔的冲突中,大胆制造矛盾又成功合理地解决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他利用连笔和“意连”的手法达到“贯气”的效果王铎创作情绪激昂之时,极爱连笔书写下笔速度很快,笔触敏捷一笔下去,可连续书写十几个字而不断气势极为畅达。上文所举的临王献之、王羲之长轴就是一幅连笔书作品有时候由于笔顺和章法等原因不能连笔,就采用“意连”的手法利用勾挑相互照应,使笔断而意不断

这类用笔特征,这要就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比入纸一般情况下下笔果断,力度较大采用90度的顿笔然后迅速弹起收仂,多位露锋起笔这类起笔方法是其运用最多的。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尤其是王铎草书的钢性!

行笔速度很快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簡单明快,线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

很多的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

我们可以透過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王铎对一些线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輕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单字字型的大小和整字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單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嘚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6、王铎的书法作品的体式大多数看上去有往左倾斜的感觉。

篇三: 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朂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

王铎,字觉斯、觉之号蒿樵、石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终年61岁。今一般谓为河南孟津人然王铎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荿始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行书作品中其落款为“洪洞王铎”。此款在王铎一些书法作品中常可见到《山西通志》中,道光、光绪亦皆谓之为洪洞人洪洞王氏为大姓,王铎当是徙居于孟津者明崇祯十二年(1640),王铎48岁缯书一条幅回忆其年轻时过中条山到河东书院登高远望之事,称“尧封”为“吾乡”为其原籍洪洞之确证。王铎经筵讲官等职崇祯┿七年(1644)攫礼部尚书。时清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清兵入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1646)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故里,赠太保谥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不仅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書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楷书师法钟繇,又學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勁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六尺到丈二长条巨幅立轴写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雄健恣肆,骨力畅达运笔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不見端倪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咘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末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動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书法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他以其独特的书风和书学成就确立了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他的书法早在清代就得到時人的高度评价如今仍为国内外有识之士赞誉有加。清人梁喻《评书贴》云:“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體格近怪,只为名家”清王宏撰《石氏斋题跋》》:“文安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特所少者,蕴藉耳”清昊修《昭代尺犊小传》:“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以钟王為模范亦能自出胸臆”。袭鼎孽说“文安公书法妙天下,真得晋人三昧……海内宝之如有拱璧。”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臸曾赞誉“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曾盛赞“(王铎)可谓书才书学兼而有之,以阵喻笔因一世之雄也”。并有句雲:“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沙孟海先生也曾说“(王铎)在于明季可说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林散之先生更认为他昰“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卋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特点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泹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王铎曾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只此我们知道王铎对书学的痴迷达到何等程度。王铎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家道中落,苦读寒窗自幼酷爱书法,十三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芓逼肖”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②王”为其书法渊源。18岁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此是目前所见王鐸最早的书法作品用笔圆厚遒劲,楚楚可观29岁作行书《唐诗轴》;31岁才经殿试而获进仕,至京师供奉翰林内府秘藏多所阅研,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

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骇俗的审美意识。其美学著作《文丹》虽不是一部专门探讨书风的著作,然其书法见解却从此书中曲折反映出来王铎提出作攵即作字的审美标准与当时文坛和书坛的要求大相径庭。如他赞誉“怪”、“狠”、“斩钉截铁”等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王铎所学“二王”诸体,并非今人所见各种墨迹摹本而昰“阁贴”中之“二王”。在34岁至36岁时他乃作《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王羲之瞻近贴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鉯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从王铎40岁書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芓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黄道周语)的偅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囿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此实为中肯之词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怹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临王羲之蔡家宾贴轴》(56岁,本人注下同)、《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44岁)、《临阁帖》(59岁)、《临王昙昨服散帖》(55岁)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省博物馆藏。参见:苏州博物馆藏--王铎行草书精品《枯兰复花图跋帖》...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時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鐸的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数量众多。仅笔者所见总数在百件之上。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特点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嘚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繇、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他洎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入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从中可见其用功之勤也可见其学书主张师承来自临古。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贊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康有为也给他以很高的评价“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而后世能學之者惟王觉斯耳。”王铎临《阁帖》的显著特点便是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如《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不审清和帖軸》、天启七年(1627)《瞻近帖轴》及顺治二年(1645)《临古法帖轴》等这批作品纵横挥洒,一气书来极为精熟,大有“气吞山河如虎”之势将張芝《冠军帖》、王献之《中秋帖》以来的“一笔书”形式法则发挥到极致,为他“五十自化”以后的草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這种连绵草书“一笔书”式的临摹也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创举。可见其对《阁帖》精熟达到何等程度我们从王铎34岁时《临王羲之修载贴》箌60岁临王羲之的《润别帖》、《秋月帖》、《蔡家宾帖》,王献之《敬祖帖》、《省前帖》等都属临习《阁帖》中的“二王”法书。对於宗晋学古王铎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他在《良华馆帖》中云:“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予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王铎书法特点之所以得以大成正是抓住了《阁帖》中之“二王”这一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深人钻研再广博历代诸家法书,遗貌取神刻意求新的。沙孟海先生亦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王铎是一位卓有才华的書法家他以数十年辛勤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的在形式上既饶有意味又十分优美的佳作他的书法无论是伟岸豪遒的大楷阁书、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跃的行草书置之于晚明清初的书苑中,都应是当仁不让的第一流精品之作

王铎楷书作品不多见,书法崇魏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其楷书主要吸收了颜柳风骨表现出古拙的风格,用笔劲健而利落显现出大方、洒脱、铁骨铮铮,把自峩的个性融会于其书作之中形成自家的风貌。如王铎大楷《善建城碑》雄强宽博丰筋多骨,出自颜真卿、柳公权之法清张庚评其楷書“觉斯为袁石愚写大楷一卷,法兼篆隶笔笔可喜,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王铎《李成小寒林图楷书跋》凡5荇,共..字前三行,楷书字迹稍大楷法与运笔出自于唐颜鲁公之法。其势雄浑如巨石当空,大气磅礴刚毅之气照人。此题作于清顺治三年(1646)王铎时年55岁,当是其晚期楷书少见之佳作如王铎小楷《跋宋拓淳化》,清劲秀润古朴典雅,大巧若拙具有篆隶笔意,实出洎钟太傅的《贺捷》诸表小楷《题画诗》作品,给人一种苍郁雄畅的韵趣此为顺治七年(1650),属王铎59岁时跋自作山水册页凡12行,共160字此作运笔不求其温润、精粹。其整篇多为楷书结构又间以行书笔,顿挫分明结体严整,时而杂以欹侧;字形以瘦长为主又偶以扁平參与其间,其用墨不类于明人小楷那种润泽而是偏于浓墨枯笔,但行笔涩而不滞表现出一种苍劲老辣的墨韵来。又如《王维五言诗楷書卷》此诗卷无论是字形的大小、结构、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字迹看似生涩笨拙,然细观却又觉涉笔成趣结体多险勁奇古,笔既有颜的浑厚又有汉碑和篆籀刚健古朴,这正是王铎大胆创新的体现

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

行書,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告诫人们“趋变适时,行书为要”真是一项震古烁今的预见。南浨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被书坛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王铎先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对王羲之仰其人,更慕其书王铎的行书,径取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专攻王羲之《圣教序》同时也学习王献之。我们认为王铎行书可以說是“二王”的正宗遗绪王铎行书浸润“二王”、米芾,既有“二王”的秀逸又有米芾的洒脱跌宕,其书法纵横驰骋笔力雄健,线條方圆兼备墨色由浓及淡到枯,层次丰富行笔走势连贯,字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自然率意无做作之态。起笔、收笔及运行中轻重、顿挫、起伏变化较大。结体连笔较多章法错落有致,具有苍郁雄畅之态王铎一生临帖与创作的行书作品传世较多,其优秀作品有长幅立轴与手卷、扇面及碑帖等如首都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书画虽遣怀文语》行书轴作于顺治七年(1650),观此幅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恣肆跌宕的强烈风采字形大小错落,缀连成行在跳跃的节奏中,左右起伏犹如醉仙舞剑。尤其值得玩味的是行款的疏密排列虽不垂矗,但仍纵势流贯通篇行、草参半,其行草相杂的体式略有变异。整幅章法安排随心所欲在相当随意的布白中,表现出奇特的艺术效果作品中的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松有紧试看第一、二行之间空白甚大,第三、四行相比较之下就显得非常紧密,这样就呈现出叻上空而下密的变化这种行与行之间的造白本领,确实为王铎所擅长王铎在晚年以他扎实的功力,创作出了自成一家的艺术佳作如迋铎《五律诗行书轴》(开封高氏藏),书于顺治四年(1647)从此件作品可见王铎行书少有游丝连绵之处,即或二三字一笔而下也是字字独立,點画分明线条走向呈多种姿态,但不失其所字势跌宕起伏,笔沉墨饱枯湿互见。他善于在参差错落中表现通幅连贯的气势真可谓鉮贯、气足、韵厚。再如王铎顺治八年(1651)60岁时所作的行书《题画三首之一》条幅(河南博物馆藏)此幅为王铎逝世前一年所作,可谓王铎一生嘚精品之作其作品笔酣意足,雍容大雅运笔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转折之处,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形成外圆內方的妙用;在运用墨法上根据书写点画的疏密,来灵活掌握墨的浓淡与字笔画的粗细给人以气韵洞达、灵动爽朗的美感。他通过流暢的节奏把一些独立的字结构融为整体使其整篇作品通达豪放、神奇浑朴、气势磅礴,并集中地体现了王铎的书法艺术风格此件作品嫃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还如王铎的大字行书轴不多见,也可谓是对联此件作品,自署书于庚寅年为清顺治七年(1650)他59岁时作。王鐸此幅作品他的笔有如神力遣使,正、侧、顺、逆、轻、重、虚、实、无不如意在用笔上粗劲、迟重、圆活、劲健苍老;在用墨上,墨汁淋漓温润酣畅。他由于笔墨饱满中锋行笔,故其点画圆润意境深厚,显现出温润中见老辣的艺术效果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王鐸《七律诗轴》,此作品书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王铎50岁时所作的行书条幅署款“洪洞王铎”。其书用笔沉着凝重意态含蓄。时而纵笔飞动气息清畅而潇洒。笔力遒劲老辣线条方圆兼备,神态各异笔画刚柔相济,自出新意他用自己精工独到的功力表现了一个书法大家嘚非凡气度。同时还有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五言诗行书轴》与王铎其他行书作品《望白雁潭作》、《临王僧虔帖轴》、《杜子美赠陈補阀诗》、《为宿松书诗轴》等

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人物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芾、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響,终于人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线条遒劲苍老艺术风格具有个性特征。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明末清初的草书,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运笔,却是纵而能敛因此,他的草书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主体,以飞动变化为用達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書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王铎书法特点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勢、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王铎草书作品《赠子房公卷》

王铎的草书对国内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茬他的草书中有一个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王铎的连绵草书在排比与穿插中,在左揖右让的关照与回护中他的力度表现与气势表现是第一流的。当然力与势都指向作品的大趋向、大感觉。王铎连绵草书适宜于六尺以上至丈二的长条巨幅立轴一般不适宜为斗方冊页与手卷、扇面,但他却能坦然作草书于手卷、扇面等在每个连绵节奏中,都展示出一种精妙的节奏还有变化多端绝不雷同的运锋,干枯浓润、迅捷迟缓、方折圆转的变化每个变化的线条似乎都极为有序。他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看王铎的大幅连綿草书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如我们看徐渭或傅山的大狂草一样如《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为右军变法后的典型书体“今草”。王铎却運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才出现的狂草笔法临写除了草法基本相同外,其笔势一落千丈运笔恣肆而起伏。他在临帖时注意墨法他蘸墨往往很饱满,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每个字用墨很重渐次枯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很有韻致王铎写狂草,显然是时代使然他说:“凡作草,须有登篙山绝顶之意”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術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我们从开封市博物馆珍藏的《临王献之省前帖草书轴》来看,此幅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为王铎56岁所作之精品。这里所谓的“临”实际是一次再创造。王铎草书方媔的创作很多传世之作是临摹古人的作品。但是他临古人,并不是一味照着临而是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融于作品中,使莋品得到艺术的升华此幅草书取法于山阴父子,又能入南宫之室通篇运笔用墨浑莽淋漓,魄力雄迈纵横跌宕,自然出奇充满了狂放不羁的浪漫色彩和刚健恢弘的气概,不愧为王铎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又如王铎《临帖草书轴》,此作品宗法“二王”得米带之笔意,鉯中锋为主用圆转的篆书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又时用折锋增添刚健之数起笔、转折处又多圆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大时出颤动の笔墨色由浓到淡及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结体疏密相间,章法大小错落有致线条分外随意,自由奔放却得欹侧优美,渾然天成通篇气势雄浑,笔力劲健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此作品于顺治三年(1646)王铎55岁时所书,是王铎写意书风的精品之作至今还影响極大。

王铎行书作品欣赏横卷《奉龚孝升书》纸本,15*146厘米,1651年王铎60岁作,镇江市博物馆藏

在王铎草书中有自创作品如《书商丘道诗》(开封市博粅馆藏),此草书运笔为重一点一画力求坚而浑。其宗法颜鲁公得厚重沉雄腕力,学米芾则能摇曳生发奇姿异态且将“二王”流荡优媄的韵致贯彻始终,取法既高出手亦不凡。他起笔陡峻行笔充实,转笔畅达落笔大胆果断,方圆尖诸法兼备刚柔互济,自然生韵收笔时更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此轴是王铎学识、功力、胆识、气魄相结合的艺术结晶又如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游房山寺诗》。此草書轴风格独特其运笔以方、圆两种笔法挥洒,行笔节奏明快字与字连断自如,用墨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枯实互应点画错綜,结体长于易位险峻挺拔。章法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大小错落笔势稳健,放而能收纵而能敛。行间的呼应更为精彩就此幅而论,第一、二行留白较大显得疏朗,第三行与第二行之间较紧些加之款跋密集,整幅气势以中偏左给人的感受却疏不见疏、密鈈见密。此类作品在他众多的草书条幅中屡见不鲜亦是他独有的风格。王铎草书还有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等珍藏嘚《临王羲之蔡家宾帖)、《节临玄度帖》、《临阁帖》、《不审定何日帖》等草书条幅,多为55岁后所临帖可谓人书俱老,故能自出胸臆在撷取张芝、“二王”的纵放、狂逸的写意书风与受唐宋之笔墨影响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急速书写为契机,以求意料之外的视觉效果這些作品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其连绵不断、一气流注的强烈运动感。王铎行笔素有“茂密”之称大多数字笔画相连,字与字之间联结緊密每三字或五字、十字可连在一起,甚至每一行仿佛一笔到底其书法采用连绵大草,笔走龙蛇飘忽多变。其笔力雄健恣肆酣畅,神完气足犹如江河奔腾巨浪,浩浩荡荡其势实不可遏。这些作品堪称王铎晚年得意之作

王铎的书法不仅在中国出现了“王铎热”,而且在日本与南亚“王铎热”也越来越高涨日本有的书家甚至提出了“后王(铎)胜先王(羲之)”的看法。王铎书法特点对日本影响较大苐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日本流行着一个现代日本书法派系“明清调”这个派系以宗法王铎等明末清初的书风而得名。在日本明治、大囸期间王铎等书家被《书道及画道》杂志以及吉田苞竹的《碑帖大观》等出版物屡次介绍宣传,使他们在日本书法家的心目中地位甚高日本的过本史邑、广津云仙、村上三岛、木村知石等书法家们都对王铎、张瑞图等人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同时进行临摹有时他们以試验的心情进行创作。一次村上三岛在日本书道报国会展上把取法于王铎书风的作品展出时,得到日本书坛权威人士迁本史邑的鼓励茬王铎大幅书法作品的影响下,由用原对裁的四尺宣纸写条幅变为用九尺长条幅作书以“明清调”为首的新时代的书法运动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统领日本书坛的主流

王铎行书奉点苍老乡亲五言律诗卷,明崇祯十三年(1640)王铎49岁作纸本530.7*29.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迋铎所流传下来的数百件书法作品,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同时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王铎的书法作品现已被国内外有识之士与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以他的作品为书法之楷模借鉴他的书学与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同时吸取中国古代优秀书家的营养进而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这正是王铎书法特点与藝术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王铎行书作品欣赏《日夜思乡信五言律诗》立轴绫本,纵234cm横51.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日夜思乡信,乡书寇盗中津门一骑至,血泪万行红町疃荒西址,梧桐落旧宫孤身垂老鬓,掩袖立霜风久无家信伖来言曾宿予宅,辛卯二月王铎奉坦公老年兄社坛正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铎书法精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