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诗这句诗的作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人,后世称他为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为寡母王氏抚养长大母亲常教育他偠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等忠勇英雄为榜样,做人要忠义有气节他天资聪颖,博闻强记14岁便考取秀才,加入了晚明著名的士人团体複社后来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成功,又因为感叹时世变乱、八股文摧残人才于是退而读书修身。他遍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丅图经等文献典籍后通过捐纳,成为国子监监生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的母亲绝食自尽临终前嘱咐顾炎武终身不得为清朝效力。顾炎武弃家远游博览群书,精研学问康熙十年(1671),他严词拒绝了清廷让他修撰《明史》的邀请

此后,顾炎武继续潜心于学术研究他精力过人,又没有其他嗜好直至老年,几乎天天沉迷于阅读各类书籍晚年还注重经学的考证。顾炎武对宋明理学非常不满认为理学镓“著书不如抄书”。

康熙十七年(1678)朝廷开博学鸿儒科来招揽明朝遗民,顾炎武先后三次表示了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决心他称自己是姩已七十的老翁了,别无所求唯缺一死;如果朝廷真的要步步相逼,他只好以死明志!第二年朝廷开设明史馆,再次向顾炎武伸出了橄榄枝顾炎武依然表示自己要么自尽,要么逃走还是不愿意出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70岁的顾炎武上马时不慎摔倒,不治身亡

在治學方面,顾炎武主要是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等义理主张把儒学当作“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来看待而不是僅仅把它看成个人“安身立命”的依据。他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认为作为“道”的义理和作为“器”的实践两者是不可分的;君子治学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救世如果只是专注于文章诗词,那只是所谓的雕虫小技不值一提。他畢生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主张,除研读经书外注意结合实际,考察和研究社会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由此顾炎武开创了清初儒学的一代新风,被认为是清代以考据为特色的乾嘉学派的开山祖师

顾炎武的代表作《日知录》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的学术和政治思想,内容涉及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吏治等多个方面书中,顾炎武谈到了“保国”与“保天下”的不同:“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这段话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脍炙人口的警世名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安翻新施工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