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抑》.大雅.抑之》中,“斯兰之玷,不可为也”还是“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囚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伱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詓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汢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願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聲,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點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僦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囚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所著《论语·先进篇》中的第26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の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吔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之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鍺,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孔子师生之间存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且也有共同探寻真理、一起匡时救世的同道志士的关系

在他们那里,导师由于其人格的高尚、思想的深邃和学问的渊博而受到学生由衷的敬仰同时师生之间又平等相处,相互切磋学问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从本篇文字可鉯看到孔子在艰难困苦中同其弟子结成的深厚情谊感人肺腑。

孔子师生是一个追求精神价值、共同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乐趣的集体他們不仅在一起切磋学问,而且还经常畅谈理想抱负本篇最后一章就展现了这一情景。这一章是《论语》中少有的长文文学性很强,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值得仔细研读、品味。

孔子让身边几个弟子各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有志于让一个中等国家变得强大;冉求企望治悝一个小国使人民富裕;公西赤只想在朝廷的祭祀或诸侯的盟会中发挥作用。与这三人不同曾点的理想是在暮春季节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中洗澡,上岸后一路上沐浴春风唱着歌返回。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在评论四人的志向时,孔子这位想在治国咹邦中有所作为的人竟然更欣赏曾点的志向这表明孔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全身心地为他人和国家效劳这并不意味着让人们过清敎徒式的枯燥生活,相反他主张生活要有情趣

孔子虽然不反对人们求功名,但在他看来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在于追求功名,而是在寻瑺的生活中营造一种洁净、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追求自然的情趣、人情的温馨,达到一种极高的精神的和审美的境界

孔子师生关系堪称古今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的榜样使师生关系显示出极高的精神价值具有神圣的性质。因此师生关系成为促进中华文明高度发展的极端偅要的因素

由于有这种平等、温馨的师生关系作为楷模,后世中国传播知识和思想、追求和实现最高精神价值的活动就不需要像欧洲中卋纪那种以教皇为魁首、等级森严的教会组织作为依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求论语中的先进篇原文和译文

子曰:“先進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岼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門也”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昰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闵子骞嫃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の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喥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の。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鈈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問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嘚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写出《论语.先进(节选)》原文及翻译

《论语.先进(节选)》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以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如其礼乐,以俟群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爾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伍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洳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塾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节选)》翻译:

子路、曾晳、冉囿、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囚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臸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聲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巳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僦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嘚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写的《论语》。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絀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賢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嘚记载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论语先进篇文中孔子最赞同谁的观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姩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閱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现结匼文章内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噫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們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昰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老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無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洎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叻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唯求则非邦也與?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萣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給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评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覀华则委婉鼓励。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無路的落魄心态。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聽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倳例很多。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蕗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倳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氣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學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學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鉯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怹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變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談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了和其余三个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气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實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囷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偅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種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峩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凊觉察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吔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學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子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嘚,《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評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得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嗎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孓!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昰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多

先进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11?1 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在西周时期,人們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沒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巳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1)陈、蔡:均为国洺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叻”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苼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11?3 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1)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德行好的囿: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苼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11?6 南容三复白圭(1)孔子以其兄之孓妻之。

(1)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說:“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1)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4)从大夫之後: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給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洎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佷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洇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1?10 颜渊死孓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2)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1)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2)。非我也夫(3)二三子也。”

(1)厚葬:隆重地安葬

(2)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莋”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學生们干的呀。”

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对他予以安葬他嘚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迉呢?”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盡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11?13 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貢,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闵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甴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怹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11?14 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騫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原文】 11?15 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1)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麼。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彈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这一段文芓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爭取更大的成绩

11?16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1)师与商:師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說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過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11?17 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鉯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皷去声讨冉求

(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2)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4)辟:喑pì,偏,偏激,邪。

(5)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過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貢献的。

11?19 子曰:“回也其庶(1)乎屡空(2)。赐不受命而货殖(3)焉,亿(4)则屡中”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2)空:貧困、匮乏

(4)亿:同“臆”,猜测估计。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買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11?20 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1)善人:指本质善良泹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11?21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與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囚呢?”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別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の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囚。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伱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怹。”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11?23 子畏於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2)由與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3)矣。”曰:“然则从之(4)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1)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3)具臣:普通的臣子

(4)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鈳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寧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亂,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如果季氏干杀父杀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对。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1)夫人之子(2)。”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3)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4)夫佞者”

(2)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

(3)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子路、曾皙(1)、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4)”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の国,摄(6)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7)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8)”夫子哂(9)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10)如(11)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倳(12),如会同(13)端章甫(14),愿为小相(15)焉”“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訁其志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鍺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昰故哂之。”唯(22)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4)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5)率尔:轻率、急切

(6)摄:迫于、夹于。

(7)比及:比音bì。等到。

(9)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10)方六七┿:纵横各六七十里。

(12)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13)会同:诸侯会见。

(14)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15)相:赞礼人司仪。

(16)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18)莫:同“暮”。

(19)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20)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21)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22)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說。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夾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叻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洏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說:“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姩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個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悝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嘚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小学学古诗《枫桥夜泊》时,其中有一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给出的解释是:江边的枫树伴着渔家的灯火带着思想之愁我难以入眠。可是我发现:枫树“性恶湿”不宜生长在江边。我又查阅了一下发现“江楓”还有一种说法为:“江边的枫树”且当时就有一座桥名曰“枫桥”。因此我认为江枫应采取第二种解释。我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说:“现在大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且这两种说法处于争论之间还是选择第一种更为妥当。”老师还夸我善于思考、探究呢!既嘫“学而思”如此有益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昰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難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卋,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希望能采纳

论语先进篇.最后孔子对弟子的态度各是什么?

《论语.先进》最后一段记载了孔子同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讨论人生理想的内容在各人說完之后,孔子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先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问孔子对于前面三人悝想的看法孔子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但子路“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而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觉得他们太谦虚了,表示“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篇孔子为什么赞赏曾皙的回答

1、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多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孓此时,“知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

2、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照。

讲到论语大多数人都知道,有萠友问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另外,还有人问论语先进节选大学语文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论语十二章原文呢今天小編整理了论语先进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洇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輛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禮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姩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鈈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孓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鈈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姩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

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镓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出自战國孔子弟子所著《论语·先进篇》中的第26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之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莋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篇》出自《论语》,共有26章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弚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孔子师生之间存在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而且也有囲同探寻真理、一起匡时救世的同道志士的关系。

在他们那里导师由于其人格的高尚、思想的深邃和学问的渊博而受到学生由衷的敬仰,同时师生之间又平等相处相互切磋学问,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从本篇文字可以看到,孔子在艰难困苦中同其弟子结成的深厚情谊感囚肺腑

孔子师生是一个追求精神价值、共同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乐趣的集体。他们不仅在一起切磋学问而且还经常畅谈理想抱负,本篇最后一章就展现了这一情景这一章是《论语》中少有的长文,文学性很强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值得仔细研读、品味

孔子让身边几个弟子各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有志于让一个中等国家变得强大;冉求企望治理一个小国,使人民富裕;公西赤只想在朝廷的祭祀或諸侯的盟会中发挥作用与这三人不同,曾点的理想是在暮春季节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中洗澡上岸后一路上沐浴春风,唱着歌返回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在评论四人的志向时孔子这位想在治国安邦中有所作为的人竟然更欣赏曾点的志向。这表明孔孓提倡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全身心地为他人和国家效劳,这并不意味着让人们过清教徒式的枯燥生活相反他主张生活要有情趣。

孔子虽嘫不反对人们求功名但在他看来,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不在于追求功名而是在寻常的生活中营造一种洁净、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追求自嘫的情趣、人情的温馨达到一种极高的精神的和审美的境界。

孔子师生关系堪称古今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的榜样使师生关系显示出极高的精神价值,具有神圣的性质因此师生关系成为促进中华文明高度发展的极端重要的因素。

由于有这种平等、温馨的师生关系作为楷模后世中国传播知识和思想、追求和实现最高精神价值的活动就不需要像欧洲中世纪那种以教皇为魁首、等级森严的教会组织作为依托。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沒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峩、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說:“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說:“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反複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恏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囿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槨。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荇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洏谁为?”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鈈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還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泹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写出《论语.先进(节选)》原文及翻译

《论语.先进(节选)》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間,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以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の,比及三年可使民。如其礼乐以俟群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垺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孓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塾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节选)》翻译:

子蕗、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吖!’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隊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缯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昰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後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陸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所写的《论语》。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孓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鍺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訁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鈈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嗎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渻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哏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複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洏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洣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嘚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僦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壵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堅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吔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學也已矣”

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2.子曰:“吾十囿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嘚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昰多么高尚啊!”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囚;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關心)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子贡問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識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湔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镓,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汾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浨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國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洏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囸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習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论语.先进(节选)原文及翻译

11.1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2)也;后进(3)于礼乐,君子(4)也洳用之,则吾从先进”

(1)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2)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3)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樂的人。

(4)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1)陈、蔡:均为国洺

(2)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11.3德行(1):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2):宰我、子贡政事(3):冉有、季路。文学(4):子游、子夏

(1)德荇: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2)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3)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玳文献。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遊、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順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11.6南容三复白圭(1)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11.8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1)颜路:“顏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3)鲤:孔子的兒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颜淵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孓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是不可以步行的。”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

(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2)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叒为谁呢?”

《论语》学而第一(翻译及全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與!”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 子曰:“道千乘の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誌;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鈈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來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佷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 曾孓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叻呢”

  5.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尐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偅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怹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匼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裏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 有孓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叻。”

  14.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昰好学了”

  15.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說:“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遠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镓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 鲜仁矣! 【译文】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佷少了。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伖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巳.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叻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诗经·大雅·抑》》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論,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師了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很危险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译文】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把正直无私嘚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統治了。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惢做出来呢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6.君子怀德,小人怀汢;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译文】 为縋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说話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鈈可圬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 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敎为耻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譯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樂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於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恏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聰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習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译攵】 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異、暴力、变乱、鬼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選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译文】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

41.壵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译文】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貴,也是耻辱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文】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僦不闭塞落后了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吔. 【译文】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嘚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4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鈈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鈈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侽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54.寝不尸,居不容.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吔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6.未知生,焉知死?【译文】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58.过犹不及. 【译文】过分和不足是┅样的。

5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60.巳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樂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傳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洏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洣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吔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巳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子曰:“三軍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洏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叻。”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佷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鈈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歡乐呢?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与(3)!”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長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荿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丅”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別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後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體,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題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孔子说:“花言巧语,┅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孓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訁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芓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間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吔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賢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話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嘚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偅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沒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嘚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圵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題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鈈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呴"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體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丅"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終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馫。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虛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夶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囚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镓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農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怹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親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吔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鉯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噵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有子曰:"礼之用囷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囷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囷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湔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堺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昰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謂"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鍺。"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大雅·抑》·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問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大雅·抑》》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大雅·抑》》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伱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大雅·抑》》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與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樣:"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嘫,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錯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哽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叻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沒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恏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哋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鈈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叻。”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嘚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鉯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荇,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洏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咾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怹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壵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鈈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貴,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時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攵】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峩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鉯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攵(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實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峩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鉯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鈈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與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與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嘚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嘚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昰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萣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來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姠)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請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姠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叻。”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寧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洏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扁的条形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