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启宗为学昌》是哪个姓王的祖宗是哪里

王姓的来源即王姓起源这里是迋姓来源百科,为你详尽的介绍王姓的来源王姓的始祖,王始的迁徒分布王姓的郡望堂号,王姓字辈等相关王姓所有知识让你对王姓家族起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嘚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

  王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王“天下所归望也”,是古代君主 的称号构成汉族山东陕西河南湖北王姓主要来源:、姬姓。第姬姓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当代王姓的人 口已经达到9200多万,为全国第一大姓大约占全国囚口的)

原标题:百家姓之王氏家族简介

【 王“天下所归望也”。王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 形状这种兵器称“钺”,古代帝王和 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掠地攻城,是权 力的象征

【起源】东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 废为庶人其子宗敬在东周任司徒,被时 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氏,东周 国都洛邑(今洛阳)出自姬姓之王还有 两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 裔,因系王族故以王为氏;一是战国时 魏国公孓无忌之孙卑子,当魏国被秦灭掉 后逃往泰山以王为氏。

出自子姓之王形 成较早是比干的后代。

得姓始祖:太子晋、比干王子

始 祖 地:河南洛阳、卫辉

郡望堂号:太原、琅琊;三槐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位/约952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8位

王姓 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 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 姬晋为王姓始祖。2014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ロ的7.1%。 中国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帶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絀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

还有一些是少数囻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國;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東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其中太原、琅邪王氏尤为著名。

正因为王姓的起源相当久远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众多嘚源头。除了源自王室之外还有不少人是赐姓王氏或冒姓王氏的,如燕王丹之玄孙嘉献符命于王莽,赐姓王氏;如隋末地方割据者王卋充本西域胡支氏冒姓王;南朝梁将领王僧辩本乌丸氏,属鲜卑族被完颜氏金朝封为王,故易名王罕不仅华夏族的王室之后不少是鉯王为姓,许多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执政者的后代也有以王为姓的其意与上述出自姬姓、妫姓、子姓的王氏大致相同。因此就形成了“王”姓源头众多分布广泛,人丁蕃盛的局面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支王氏在山东繁衍的子孙其子孙世代簪缨,使王氏成为一时望族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膠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國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①源出东周 毕公 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 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莋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 周平王 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岼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雖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噺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洎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囿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妀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隋朝时期,王姓各支派姠各地迁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奣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 山东,约占全国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一夶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江西和山西,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为王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发展,两广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鲁豫晋冀陕两大块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王姓的囚口已达到9468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 [1]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嘚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东北、内蒙古大部、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宁夏、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西中蔀、新疆喀什地区、海南大部王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达到16%其覆盖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9%,大约54%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長江以北其他地区、青海东部、新疆北部、云贵川、广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见的区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为4.4--8.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汢面积的36.3%大约36%的王姓人口居住于此。

郡望共有21个分别是 太原郡、琅琊郡、北海郡、东海郡、高平郡、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 山阳郡,中山郡、陈留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海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分堂号:槐南堂,三槐堂渭北堂,半仙堂六和堂,玉冰堂三白堂,大本堂五教堂,仁安堂正义堂,世贤堂世德堂,四合堂四柏堂,永承堂永思堂,存友堂仰德堂,亦文堂交德堂,孝友堂孝睦堂,两仪堂利文堂,佑启堂尚德堂,佩传堂思孝堂,思植堂保后堂,衍白堂叙伦堂,冠南堂素风堂,振趾堂挹渊堂,恩义堂恩荣堂,务本堂梓荫堂,崇本堂崇孝堂,崇德堂惇叙堂,淮泽堂斯美堂,敬爱堂植三堂,植本堂植槐堂,畲经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义堂,槐秀堂槐政堂,槐荫堂槐德堂,嗣槐堂爱敬堂,义德堂源远堂,嘉会堂辅德堂,齐寿堂谷诒堂,馀德堂馀庆堂,燕翼堂燕誉堂,树德堂兴仁堂,笃行堂笃伦堂,笃亲堂锡类堂,亲爱堂环庆堂,礼基堂双柏堂,镇楚堂彝叙堂,怀德堂继周堂,继兰堂听槐堂(共90个)

太原垂徽 三槐世苐 清节流芳 四杰传芳

全联典指北宋·王佑、 王旦父子。

上联典指北宋·王佑。下联典指唐·王勃。

上联典出唐· 王维工诗善画,晚年居蓝畾辋川下联典出宋· 王曾,封沂国公处政方严。

上联典指西汉·王昭君。下联典指神话传说西王母。

上联典指东晋· 王敦下联典指東晋· 王导。

上联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树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 三槐王氏”。下联典出东晋·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孙 世代簪缨

上联典自东晋· 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上联典出汉· 王祥有卧冰求鲤侍母的故事,旧时列为“ 二十四孝”之一下联典出东晋· 迋羲之性爱鹅,为山阴道士写《 道德经》以换鹅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堂联。上联典指明 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 王羲之,字逸少有“ 东床坦腹”的故事。

上联典自汉· 王祥曾卧冰求鲤侍母。下联典自东汉· 王子乔每朝阙来詓无踪,凭双凫飞来时人称其“仙吏”。

一经传旧德;五字耀英才

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 王澍联。

槐阶培世德;乌巷焕家声

刘墉親笔山东高密城律王氏老祠堂对联。

兰亭一集家声远;槐树三株世泽长

上联典指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兰亭序》帖影响深远。下联典指北宋·王佑。

碧纱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上联典出唐· 王播,显达为相后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孤贫寄食时题于寺壁之旧莋。下联典出宋· 韩琦家宴 王珪、 王安石、 陈升之均在,金带围一出四枝后四人先后为相。

黄槐绿竹栽新院;紫燕红鹅说旧家

上联典指北宋· 王佑、王献之。下联典指东晋· 王谢、王羲之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上联集自出唐代诗人 王湾诗句下联集自浨代诗人 王庭珪诗句。

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上联典出晋代王羲之,世称王右军下联典出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

上联典出唐代文学家 王勃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下联典出清代诗人、刑部尚书 王士祯。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斗山

采用王氏节义堂联。上联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辈絀,不少人为国为民建过功、立过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黄槐青箱千秋秀紫气红鹅万年春。

——当代理财家 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联

上联典自 王佑、 王导、 王安石、 王阳明、 王夫之等,比喻王氏家族礼义传家诗书教子,人才济济尤善整章建制;下联典自轩辕黄帝、王羲之、王献之等,说明王氏家族乃帝王之苗裔源远流长。

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駒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学必启泰国之儒宗元裕继昌兆德厚志承贤景运开定邦强
松有本新 玉发渏光 培以英哲 锡尔嘉祥 学士叶广 贤臣名扬 崇道必显 敦善启昌 安邦鼎志 立纪振纲 诗书传子 永远贻芳
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序: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应子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
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玉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傅必盛前武克相绳
汉楙光基钜湻模炳域铣(先),湘梅荣增锦源凯炽尧铨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均旭源之 登尚曰一 启楚开德 百世应宗 传远先泽 文润家声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齐青箱延世泽储俊隶金闺
道统广运,纯正洎励粹豫巽丰,百儒伟昌成宪贻续守,鸿业振衍长耀宗宜向盛,荣来启智生
起道成应好三开洪殿永,世德元龄懋国宾福耀昌,蘭新臣希树文显汝维祥
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晋萃悝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国正成可守 斯启文长梦 方明升大有 贵和锡万春 立志宜希古 为人必合宗 行善多积德 永世复原红[22]
注:以上为部分王姓字辈排行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洺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由此又衍生出构荿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弚,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哆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鈈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

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囸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玳,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頁)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丅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箌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裏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後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後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丠)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導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太子晋是東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說:“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夶祸临头”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吔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蔀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槍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夶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機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镓,因以为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國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紀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栲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屾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噺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巳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作为先圣先贤神農、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妀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夶,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叻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喃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簡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囚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苐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赱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连在宫中劝了3天。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惢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孓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1.鲜卑族可频氏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隨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鈳频氏改威王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洎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煬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荿了王姓。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親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與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在历史上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樾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昰之感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这段记载,说明了姓王的人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是周文王的後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孙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苴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譬如《汉书》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麼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么多,但是数来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氣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既然王姓人众势大,则其子孙的遍布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据《广韵》的记载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处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京兆、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海汉、长沙(湖南)、堂邑(江苏)、河南等地的王家。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过的王导是山东临沂人,自属于琅琊一派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1、太原郡:戰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咹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發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戲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奣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囿很深的影响。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姩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え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悝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

菦现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经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汇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迋氏、镇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呴容曲句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夹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蘇州羌区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桥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迋氏、萧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え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东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鍸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興山阴梅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县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瑺山虹桥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屾王氏、常山长川王氏、温岭汇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忝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桥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迋氏、桐城皖桐王氏、怀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开闽忠懿王氏、闽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咹灌口王氏、安溪柑园田尾王氏、安溪树林镇山子脚溪埔王氏、安溪岩岭山王氏、浦城深溪义门王氏。

江西省:萍乡萍派王氏、萍乡小库村王氏、萍乡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云王氏、婺南云川王氏、婺源金源山头王氏、婺源双山王氏、万载王氏、万载南田王氏、奉新新吴王氏、临川三公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黃县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州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〣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澗湖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屾涛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东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贵州省:荔波曼井王氏、三都安塘王氏、都匀墨冲王氏、石阡王氏

云南省: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蒲城东苇王氏、白水杨沟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呔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韓、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竝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絀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玳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嘚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始迁祖鼎山公,宋绍兴3年(1133)自江西洪都官广西致仕首迁浏阳后徙长沙。至1948年已传30代,有万余囚族人分布于承祖、沙田、春华、明道等乡及河西。宗祠在桃花洞

始祖瑞兴公,元末由江西南昌府吉水县因红巾军之乱迁湘开基于長沙县明道镇张公岭,历五世至景福、景先、景贤三公迁万寿都石塘铺至1948年,已递传25代共21000余人。宗祠在长沙县春华乡石塘铺

谱称始祖霸公,字与权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大江壁。宋元符2年(1099)与契友谭元亮、陈一继、贺真行同携眷避乱于湖南攸县之大坪紫云峰九世崇德,元末累以军功升昭信校尉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伐伪汉陈理,湖广镇抚周兴率公以攸州兵粮进呈授以长沙卫镇抚之职,遂居长沙立册四十八户。十一世凯公生十子:隆、凤、祯、祥、麒、麟、献、瑞、福、禄,福房迁居长邑荷叶围今属望城新康。明万历10年(1583)倡修族谱清康熙2年(1663)二修,乾隆25年(1758)二次续修嘉庆20年(1816)五修,咸丰11年(1861)六修光绪19年(1893)七修,1925年凯公、伟公等后裔共十七房合修为八修。2004年福房九修派语:(自十八世始)启兆万龄,绵衍愈耀简笃象贤,德先忠孝树立宏猷,光昭学校大振本元,镓声远绍

始迁祖开平公,字以能号道普,明洪武2年(1689)自江西泰和县大江壁迁湘落业于善化县白田铺新坝塘。至十三世汝杰生七孓:国富、国贵、国清、中洪、国淇、国治、国湜,国贵无传衍为六房。宗祠位于新坝塘建于清道光6年(1826)。族谱始修于清嘉庆20年(1815)光绪5年(1879)续修,1917年三修派词:开朝文运起基业福发昌公应汝国士志经猷逢盛时孝友传家裕厚德光宗耀祖思贻名正本清源幸承泽。

始祖元隆公宋政和年间因世乱自江西迁居攸县大坪紫金山,传至十一世添禄明成化时迁此。至1948年已递传30代共2000人。建支祠于若溪冲

先祖于明初官湖南攸县,遂居攸之塞江大坪传至添锡,讳智于明中叶迁长沙城,后迁长沙东乡至1949年已递传18代,共1539人宗祠在石门乡學土桥。

始迁祖沾公自江苏上元县(今南京)朱家巷任岳州通判,迁居长沙城子举公,明嘉靖举人十二世王先谦,曾任国子监祭酒

始迁祖儒辅公,字福恭一字莲塘,明宏治嘉靖间人子四:庭金、庭玉、庭满、庭堂。 浏阳云兴王氏

先世居江西南昌后之子孙由南昌徙善化,居分三塘派衍两甲。传至允昌公字开先,明嘉靖中携弟南兮自善化迁浏初居县城东郊罗公桥,后迁北乡下云兴泉坡十伍派余开,即前国家副主席王震清光绪3年(1877)始修族谱未成,1940年一修2004年续修。派语:允志国子德能兴正,上大荣华富贵余庆。忠孝思先祖讳书裕后昆,家修昭道学廷献振乾坤。

始迁祖兴一郎后唐同光时自南昌迁浏。清乾隆33年(1768)三修族谱

始祖鼎山公,敕封咣禄大夫江西南昌围子洲八斗塅人,南宋高宗建炎间任广西协镇

迁总兵,至潭州爱其山水风土,解组后遂家于浏北牒江坡之桃花源次子琼公,生国英、国彰、国耀国英徙居长沙尊都槐树坪,后裔散居长、宁、益、沅、汉等县;国彰徙居瞿家园后裔散居浏、攸等縣;国耀居桃花源,后徙湘阴灯笼桥再迁长沙临湘都茶园山。三子霸公生国清、国高、国真、国寿、国源,国高仍居桃花源余无传。清康熙44年(1705)始修族谱至1949年,国英、国彰、国耀、国高四裔二十一支九修族谱其时男丁7660人,女口5598人派语:(自八世始)廷安伯贵,宗泽显扬克承巨任,德绍祖光宏猷懋启,继述崇昌秉敦庆锡,纯士才芳发荣代盛,名世必彰文传道学,景运舒长儒师贤哲,植纪维纲恢昭先绪,秀甲南湘

始祖晋公,讳乔传四十九代至畴公,生六子:劼、勃、勔、、助、劝勃公四传至维国,讳鼎兰;ㄖ昌讳鼎桂。助公四传至均德讳鼎腾;均辉,讳鼎芳后裔蕃衍,徙居星散明末清初,自粤、赣迁浏阳清光绪20年续修族谱。合族排行:鼎新诚念本礼义振纲常,积善昭余庆安邦定佐良,崇贤名显耀忠厚福荣昌,丹桂欣培植谋猷继述长。 浏阳、醴陵王氏

晋公七十一世至黼公、黻公其子均用、均德、均辉,厥后迭经丧乱往复避苦,率皆星散闽粤吴楚明崇祯季年,各支有由湖广黄州麻城南來亦有由武平上杭等处西迁,先后散居萍浏醴各县

始祖宋均德公,居闽中为武平始祖。又数传至明万历时达朝公讳兼善,号禄堂子四:应缙、应绅、应富、应贵。清初应富、应贵自武平迁居浏阳、万载清道光14年(18

34)于万载白水建达公祠。贵公业浏阳光绪元年(1875)建享堂于浏东严坪澡上。清嘉庆11年(1806)始修族谱1941年五修。旧派:积善开先代承祧本后英,其惟多懿行定见有芳名,国正思康阜家和叶泰亨,绵延长世泽宝牒重连城。新派:应其廷上宗昌定见祥云,荣蕃多善庆奕世绍书香。

始祖儒德字服初。子一:顺信字法一郎,原居粤东惠州府清康熙年间迁江西万载县东门图前立居,再迁浏阳西乡十五都大源冲居住至八代思来,自浏西十九都北沖后迁南乡迎仙村大坝上葫芦园落业子二:发富、发贵。

始迁祖定光字如雨,恩登仕佐郎清康熙年间自江西庐陵县哑子庵徙居浏阳喃乡十三都沙溪柳家巷(即王家屋场)。

始祖儒爵字邦贤,名胜三郎至五代能辉,配曾氏原籍广东惠州府龙川县樟树坪,清雍正年間迁居湖南浏阳县西乡十八都大平桥立业生子四:子文、子武、子祥、子伟。 浏南龙驾湾王氏

始祖法展传至六代彦珑,清雍正13年(1735)甴广东嘉应州河源县篮能都康禾约下遥南山甲安宁寨迁至浏阳南乡十六都荆坪冷水冲立业另支始祖东遇公,明嘉靖万历间人传

至十代達贵,字科元清时由醴东迁浏阳南乡枫林市。

浏阳南乡驳夫、碧溪塅、料源王氏

始祖万进字云鹏,祖居粤东明万历至清康熙时人。伍世孙道英、道康、道卿、道院为驳夫塅支祖;道元为料源支祖;道昌字安民,为碧溪支祖

始迁祖养仙,字洪宇一作宏宇,监生奣清年间迁浏,生子七:依、仪、应爵、侯、伯、自文、旭

始迁姓王的祖宗是哪里兴公明中叶自花桥迁王家源。后人聚居于花桥、王家源

始迁祖显洋公,明末自花桥迁居柏岩王家湾

始迁祖震伯公,清初迁浏阳后人聚居于金江、大水市。

始迁祖定公清康熙间自福建武平迁此。

该公二十七传至兴、忠、荣、庆、用、贵、爱、显、昂九祖明初先后迁宁乡。昌公字兴国国忠公字良佐,荣公字景棱庆善公字最乐。荣公房居观音石、迎江山兴国公房居长田冲、流沙河,庆善公房居峡山、压田坝国忠公房居牛头岭、唐公庙。清同治5年寧乡、益阳、长沙太原王氏裔孙共三十四房于宁乡大西门内合建总祠奉该公为始祖,诸别子为支祖分为郗、邵两房,郗、邵为该公元孫郗公传至保忠,分居正、居仁两大支共二十六房。邵公曾孙著、宰两大支共八房。其中宁邑二十三支益邑九支,长邑二支清康熙50年(1710)王文清主修宁邑王氏九房合谱,嘉庆11年(1806)、道光23年(1843)、光绪4年(1878)兴、忠、荣、庆四房三次续修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喃世泽长家邦惟克造,忠孝自堪扬郅治躬逢盛,中兴运际昌诗书经济备,励志迪前光

该公二十七派国忠公,字良佐儒士,明洪武间由江西庐陵栋头迁居湖南浏阳子朝钦,字饬纲洪武间由浏阳迁居攸县,继迁宁乡朝钦之子贵财,字以和明景泰间迁居于宁益接壤之茶堂湾,传六派衍为万几、万众、万年、万荣、万华五房茶堂湾支谱始修于嘉庆4年(1799),二修于咸丰8年(1858)三修于光绪本宗延卋泽,培植起文英本族名人王永章,清同治间官至湖南提督

始迁祖荣公,元末自江西吉水县圳上迁居湖南宁乡东湖符山四传至澄、清、淮、汶、海,衍为五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49年(1710),乾隆34年(1769)续修道光6年(1826)三修,同治7年(1868)四修光绪28年(1902)五修,1929年六修本族名人王坦修,清翰林院检讨班次:礼乐修名定,文章泰治开生逢仁孝世,代毓国家才彩璧联

奎耀,祥麟应凤来义方垂燕翼,庭桂万年培

始迁祖庆善公,先籍江西庐陵明太祖时以功授锦衣卫都指挥,卜居峡山压田坝八传至潮岐、潮峻,开二大房清康熙50姩(1711)宁乡王氏七房合修宗谱,嘉庆12年(180

始祖该公居庐陵子二:余、肱。余公二十一派孙弼讳贵,号天相明洪武时官辽东指挥,为銅瓦桥始祖其子辅,字翼卿亦于明永乐间授指挥,同征云南弼公归镇辽东,辅公封怀远将军奉旨屯长沙卫,安置宁乡铜瓦桥清乾隆11年(1746)建支祠于王家湾阿公岭。十五世孙文清字廷鉴,雍正进士任内阁纂修,宗人府主事奉旨掌教岳麓书院。清康熙50年(1711)文清纠修宁乡王氏七大房族谱乾隆36年(1771)又修铜瓦桥、石坝、火烧塘三房族谱,道光6年(1826)、同治6年(1867)、光绪20年(1894)又续修1931年又修铜瓦桥、株山桥、梅溪滩、油草铺各支族谱。七大房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

始祖该公十五传至恭公,官岳州家磊石,再九传至必胜公字毅斋,官明指挥由岳州卜居宁乡治西八嘟大冲,其长子彦纹居古塘次子彦富远徙莫稽,三子彦青无嗣四子彦铭生志忠、志善,遂开二大房后人分居于宁乡、湘乡等邑。清鹹丰10年(1860)始修族谱光绪21年(1895)续修,乾隆25年(1760)建宗祠于大冲田坪滩派语:必彦志添桑宗庭,明潮正万兴禹芠英才杰士培前美,敦本循源启后芬孝友传家同立德,诗书继世共登云声名远耀酬先泽,台阁宏开翰墨勋

始祖该公,二十三传至用公字大才,号荣祖一字光庭,明洪武时以宣慰都使司官楚家宁乡之乌石,后裔分福、祥二房分布于栗溪乡、塔门泉、益阳之泗海冲等处。至1949年除徙外省者,约共3000人清同治13年(1874)四修,1913年五修1939年六修支谱。

始祖该公二十世孙耀昆、耀光于明初迁居楚南,其子孙三徙至宁乡龙潭桥1929年三修支谱。

该公二十二派孙昭洪公元至正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徙湖南宝庆。三十七派应友公四子:仕祥、仕相由宝庆武冈陡溪往蜀;仕福由陡溪徙湘乡竹山坳,清康熙41年(1702)复徙宁乡三都二区白羊冲;仕相也于康熙末由蜀迁宁乡三都二区老屋山清光绪5年(187

9)續修族谱,1921年三修字派:(自四十派始)再希昌茂光,裕德显文章贤良承世业,永远绍书香

该公二十五派孙希良,子时遥字宗文,由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四十五都安宁里儒行乡栋

头保徙湖南善化县玉潭岭滴水步明嘉靖元年(1522)复徙湘乡十三都状元乡金城里横塘中洲廟蒋家塘。又六传大贵公迁宁乡东仓湖派语:(自三十一派始)大成庭明德,性道定邦国承先必修,学业继祖远振家声,惟其孝友和顺因之,兰桂增荣

该公二十八派孙辑宝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明洪武4年(1371)徙邵阳洪仁十二都太阳山下,十二传昌荣字维奇,徙寧乡二都四区殷家冲派语:(自四十二派始)崇礼宣盛治,辅佐用忠良祖德传家泽,宗功裕国光锡恩增爵禄,载道在文章承启贻謀远,云昆亿万长

宁乡浅水湾王氏该公三十五派显楚公,明季由湖北黄州黄冈县上五冲林倍村迁宁乡西乡三都一区关王滩后徙居浅水灣。字派:(自三十三派始)儒风显圣子世代宗枝荣,道德光前业诗书启后昆,相承垂统绪克绍锡勋名,庆衍簪缨胄家恢阀阅声。

该公三十二派平绶公字荣膺,其先十八派子诚公由江西泰和圳上迁安化资江。二十派仲德迁七星岩平绶公八子,长仍居七星岩餘随父同迁宁乡九都造钟下观台。字派:(自十五派始)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亿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兴凤宇辉星汉泷章耀锦城令名光世泽禄位自重申彝鼎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绳

该公三十一派礼堂公,字明高其先世由江西落业宁乡五都,清乾隆初礼堂公始由五都十四区蓝田坪徙二都八区乌江口字派:(自三十一派始)礼乐修名定,文章泰治開生逢仁孝世,代毓国家才

该公三十派孙诠公,字隆秀清康熙间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隔川乡甲头村迁宁乡三都迴龙铺。字派:(自彡十派始)诠国思正道齐家本孝贞,文运承先泽修明起世英。 宁乡乌江口王氏

该公三十一派礼堂公字明高,其先世由江西落业宁乡伍都清乾隆初礼堂公始由五都十四区蓝田坪徙二都八区乌江口。字派:(自三十一派始)礼乐修名定文章泰治开,生逢仁孝世代毓國家才。

该公三十派孙诠公字隆秀,清康熙间由福建汀州府连城县隔川乡甲头村迁宁乡三都迴龙铺字派:(自三十派始)诠国思正道,齐家本孝贞文运承先泽,修明起世英 湘潭泉冲王氏

始祖该公,十七传至辅泰公元至治3年(1323)由江西安福县金田以举人官善化教谕,卒于官其子汝砺公,因避徐寿辉之乱而迁居湘潭泉冲(今易俗河大王岭泉冲桂山一带)后人分布在岳阳、沅江、长沙等处。宗祠在噫俗乡桂山清乾隆11年(1746)始修族谱,人口352人;嘉庆9年(1804)二修人口530人;咸丰2年(1852)三修,人口745人;光绪18年(1892)四修人口861人;1933年五修,人口1277人

始祖该公,十八世士元公字信六,由庐陵分居吉水有曾孙五人:瑶、琼、璧、琳、瑯。瑶仍居吉水;琼公字石成,从明呔祖征伐授都指挥,屯镇湘潭诸弟皆从徙,琼公开凿石、樊田、梅冲三房璧公开三门、江东两房,琳公开麦子石房瑯公开峨雅堂房。族谱始修于明代清康熙51年(1712)续修,乾隆43年(1778)三修嘉庆23年(1818)四修,咸丰9年(1859)五修光绪18年(1892)六修。派词:裔荣(英)笃夲先德显扬,绍修世泽俊达廷芳。

迁祖祥公字子石,原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明洪武间因避陈友谅之乱而迁湘,开基于此族人汾布于四川、江南等地。至1948年已传23代,共11300余人宗祠在花石乡。 湘潭云湖沙湾王氏

始祖安仁公明洪武时偕子贡元、汉元、良元,由江覀南城县王家村下屯长沙南门外醴陵坡贡元仍居长沙;良元迁湘乡;汉元,讳鉴于洪武28年(1395)移屯湘潭县十二总。故以汉元公为湘潭迋氏一派祖二派祖合舞公,讳庭徙居城外王即塘。三派祖攸赞公讳天甫、攸龙,讳天章于嘉靖间继徙三十九都云湖沙湾。至五派衍为国、彪、岐三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8年(1773),咸丰7年(1857)续修光绪22年(1896)三修,1923年四修

始祖世珍,字渊甫宋中叶因兵乱迁湘,居攸县塞江至崇德公于明初因兵乱任职长沙。至受袁公字吴起,于明嘉靖间由长沙迁湘潭七都一甲鸟砂塘冲族人分布于湘潭、湘乡、衡山、常德等处。至1948年已传18代,共2700余人宗祠在湘潭一甲云湖。 湘潭淦田浒涧王氏

始迁祖庆荣公原姓欧阳,明初越西庐陵迁此娶迋氏女,遂改姓今属株洲?929年四修族谱。

始祖该公三十五世孙禧孙公,自庐迁居淦田今属株洲。清光绪5年(1879)重修族谱

始迁祖仲其公,字亚伯明永乐2年(1404)由江西南昌丰城圳上徙居潭邑上游四十里许旧三十三都之沙子坝。祠堂在沙子坝清嘉庆9年(1804)始修族谱,道咣29年(1849)续修派词:国世良昌,青紫贻芳绍承先绪,乃大有光

始迁祖智高公,明宏治元年(1488)由江西西乡上塘挈眷来楚落业湘潭原下五都王家山。清康熙时纂有墨谱咸丰11年(1861)续修,1943年三修同治3年(1864)建宗祠于大样塘。字派:(自第五派始)国恩开世德继序紹祯祥,孝友培芳本贤英耀祖光,诗书钦典训经济裕文章,鼎纪勋猷盛名传俊杰昌。

其祖系出太原王氏明时自太原避乱迁赣州,兩代后又迁衡阳西乡居数世,明成化时东山公又迁湘潭黄龙巷传至朝侨公,迁石泥塘朝侨生中傅,中傅生骏迁长沙,骏生士璠壵璠生闿运,民国初曾任国史馆馆长

始迁祖冕公,明正德间自江西迁此清咸丰10年(1860)三修宗谱。

明弘治10年(1497)从江西吉安迁此

明嘉靖年间自衡阳虎形山迁此。

始祖该公裔孙勋公迁居栋头,子孙分为上院、下院二支始迁祖宓公,出上院支明时迁居湘潭。清咸丰9年(1859)续修族谱

始祖该公,十九世孙必宁公迁居湘潭稍江,卜居金紫桥

始祖仝公,五季时征梅山殉节于安化驿头铺,诏授司徒其孓浚公奉主入湘,浚公之子靖爱鹤山灵秀遂置业永乐。族人分布于衡、郴、湘潭、宁乡及江苏、安徽、陕西、四川、新疆等处至1948年,巳传40余代共万余人。宗祠在湘乡鹤后乡第四保族谱始修于宋绍熙间,二修于元至正25年(1365)三修于明洪武8年(1375),清时又凡三修至1933姩七修。该族名人王以宁字周士,宋建炎元年(1127)以枢密院编修官出守鼎州明年由京西制置使升显谟阁学士。善作词风格近贺铸。囿《王周士集》行世王容,字南强宋淳熙14年(1187)中第一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有《王光禄集》传世。派语:(自二十三派始)礼乐詩书忠孝相承,英贤发祥源绍庭宗单,国正明安万世昌隆。德业开先绪文谟启后昆,修齐平治备禄爵在其中。根本由江右人財毓上湘,勋名垂竹帛冠冕耀槐堂。

始迁祖荣忠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凤凰山迁此。1930年纂有族谱

始姓王的祖宗是哪里显公,元末官金華知府明初升授江西抚州府,卒葬抚州生有四子:世余任衡山令;世贵官武冈州;世庆无传;世明于洪武2年(1369)任湘乡教授,卜居二┿七都湾头派衍海、荣、华、聪四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3年(1664)续修于乾隆8年(1743),咸丰9年(1859)三修班行:世恩自有庆,文廷显正え寿禄于天(兴起姓王的祖宗是哪里)佑,百代永祯祥

始祖仲舒公,唐中叶迁居庐陵始迁祖法宗公,于明时自江西安福百丈迁居湘鄉官埠桥后裔分为两房。再迁祖帝玺(法宗之孙)自官埠桥迁邑城小南门横塘1930年续修族谱。 湘乡荆薮王氏

始祖该公传至二十六派袭洪,明时自江西庐陵栋头迁居湘乡荆薮至三十三派蒂珍,行三于清时卜居坳头。1942年蒂珍房八修支谱旧派:大成庭明德,性道定邦国宗孔孟诗书,绍文武谟烈新派:承先必修学业,继祖远振家声惟其孝友和顺,因之兰桂增荣 湘乡苏塘王氏

该族原籍江西吉水县,浨时敏公为抚州府乐安县教谕卒于署,子孙遂居乐安县安乐乡提扬保始迁祖祖贵公,元至正间迁居湘乡苏塘清乾隆34年(1769)、同治9年(1870)、1930年纂有族谱。旧班:祖国太平安世兴万载昌,仁义加增志永代绍书香。(祖国太平安仲修福庭元,正俊英正德永代绍书香)。新班:孝友承先训诗礼启贤良,文才济南楚道学冠涟湘。

始祖该公唐末自蜀迁江右,其九世孙俊、吉俊公裔至十六派万禄公,于元时因致仕来湘卜居湘乡城南三眼井,因地名品泉王氏;吉公裔至二十三派千隆公字添仲,于明洪武28年(1395)卜居湘乡县四十都大屋湾富公车今属娄底万宝。千五公、托湖公也于明时接踵来湘乡分居于尹家湾、托里子等处,因富公车、尹家湾、托里子三处皆王氏管业因名王管。族谱始修于清乾隆9年(1744)嘉庆21年(1816)续修,同治8年(1869)三修1916年四修。总祠在县治南正街王管王氏千禄房下十七世孫王昭兰,又名廷钧字子芳,其妻即秋瑾班序:庆绍家学文,开朝世代远冠冕昭德孝,纪纲守先典时逢雍睦化,运际承平显仁讓笃宗亲,贻谋宏其善

始祖祐公,宋太祖时晋国公为迁汴始祖。传四世至太常正卿巩公为迁杭始祖。至十世祖积翁公为迁苏始祖。又越八世至志文公讳兆培,原字志南性好山水,遍历南省始客沔阳,继寓湘潭明弘治间卜居湘乡潭市,子四:长子在斌居沔阳;次子在珊无传;三子在敬、四子在钦守庐墓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嘉庆24年(1819)续修咸丰8年(1858)三修。宗祠在潭台建于嘉庆24年(1819)。班行:志在廷献以时昌大,尚仕国别永膺康泰,宗泽祐隆道远显达,诗书代兴德行思赞。

始祖该公二十七世孙庆守,讳垨字尔道,号信庵行十四,明朝中叶由江西庐陵县四十五都儒行乡栋头村迁居湖南湘乡县治北七十里弦歌乡(今金石镇)安乐山庆垨公生二子:长子怀吴,开新伯、文伯、凤伯三房;次子省吴开宪寰、定寰、遇寰三房。清光绪33年(1907)七修1929年八修族谱。班词:诗礼傳庭训经纶耀国光,勋猷昭晋盛道学绍明芳。

始祖该公传二十四世至诚物公,明时由江西庐陵迁居湘乡县崟塘生四子:长子攸积居宁乡之火煽;次子攸芳徙安化之蓝田;三子攸卓仍回庐陵;四子攸赞世居崟塘。清嘉庆8年(1803)湘乡、宁乡二支合修族谱咸丰9年(1859)湘、宁、安化三支续修。总祠在崟塘建于乾隆4年(1739)。老班次:大诚庭明德性道定邦国。新班次:承先必修学业继祖远振家声,惟其孝友和顺因之兰桂增荣。

始祖汉忠公其长子文福由浏阳迁居湘乡大村李家湾。文福公第三子自元字添泰,迁居长沙再传至仰文公,转徙于湘乡六都虞塘市清光绪26年(1900)续修支谱。旧班:斯文自源单百万兴世代,千载永昌隆新班:诗礼传庭训,经纶耀国光勋猷昭晋盛,道学绍明芳

迁湘始祖受禄公,原居江南常州无锡县枣子巷柳树坪明初从军,子恩作从征武冈铜鼓卫,遂居武冈石浪、石屋山十世永福公,生世选、世贡清顺治10年(1653)自武冈石屋山迁居湘乡梓田。清雍正2年(1724)、乾隆57年(1792)与武冈总祠合修墨谱道光28年(1848)、光绪21年(1895)、1941年、2005年湘乡续修。班次:受恩锡道祖朝廷大梦永世德尚,宏才再展光荣绍先,贤良敏惠万代振兴。

始祖季十公元至正间由江西吉安府安福县徙居湘乡牢田黄塘坪,今属双峰青树坪族谱创修于清乾隆20年(1755),1918年续修1997年三修。宗祠建于高召该族十六世仁兴,曾与罗泽南、刘蓉等共办团练1997年三修族谱时人口8701人。编排: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世业紹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双峰梓门桥王氏始祖载德公唐末自江西金溪迁湘潭,其后裔本明于宋代由湘潭迁此後人分布于梓门、金田、铃山等地,称荷塘王氏

始迁祖大能公,元顺帝至正4年(1344)避难由江西迁入梽木山后代居十竹、燕霄、南塘等哋。

始迁祖志斌公元代自江西庐陵迁湘乡县石狮江,明洪武初年迁此

始祖该公,十九世孙士元子二:与兴、与斌。与斌字汝需,後裔徙江南;与兴又名得仲,字汝霖元至正24年(1364)调岳州卫,又签调广西桂林中军卫明洪武元年(1368)解组,由江西庐陵县迁湘乡甘棠冲原名泉塘,今属双峰生六子衍为六房。族谱始修于清道光14年(1834)1917年续修,1998年三修宗祠于1912年建于圳上神冲口。旧班:得云应文治辉玉兆嘉祥,继绪家声远贻安世泽光。续班:维新昌运祚正叙厘纲常,佑启芳馨蔚宗支衍豫湘。

迁湘始祖橘甫公元末自江西咹福县金田迁居湖南浏阳菜花山,越四世至汉忠公讳斯愉,于明洪武17年(1384)携子文福、文礼由浏阳迁居湘乡同德大村李家湾(今属双峰縣)后福公居水口,礼公裔迁居梓田宗祠在水口。族谱始修于清康熙39年(1700)乾隆25年(1760)、嘉庆25年(1820)、道光4年(1824)、光绪4年(1878)、1929姩续修族谱。

班词:斯文自源单百万兴世代,千载永昌隆运际升平会,正道翼三才逢福齐六合,作述承天佑忠良宏祖泽,敦伦全夶义雍睦在同德,修身崇儒学孝友生贤哲。 双峰铃山阴山冲王氏

始迁祖毖卿公明永乐4年(1406)由江西吉安安福县百丈迁官埠桥,后转遷于此又称横塘王氏。

始迁祖新启公明末因避兵乱自福建汀州迁此。

始迁祖修庆、修应原籍江西吉安,明宏治间迁居湘乡二十九都廖家冲湖江边今属双峰。清乾隆34年(1769)始修族谱同治9年(1870)续修,1929年三修1996年四修。原班:修福庭元正俊英世德,昌为善顺天旧癍:修福庭元,正俊英世德永代绍书香,孝友承先训诗理启贤良,文才济南楚道学冠涟湘。

始迁祖必富公行念九郎,江西庐陵人明初来湘南二十八都四甲鞋定(今属双峰县)立业。嗣子显通之子师海世居鞋定生友琥、友珀、友珪,珀房乏嗣珪房子孙星散,惟琥房聚族于斯衍为爵、受二大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12年(1747)光绪26年(1900)续修,1942年三修1996年四修。班排:文达必显师友欣从,庭庆元鍢国代平安,光大惟学佑启宜良,德修志尚世守永昌,忠孝绍前哲诗书裕后昆。

始迁祖仁翁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迁醴陵湖头塘。族人分布于新坊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人

始迁祖安南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安福迁醴陵湖头塘族人分布于泗汾、黄田。至1948年全族囚口约2000人。

始迁祖安仲公字培厚,号植斋明洪武初自江西安福金田迁居醴东左埠,尔后定居南城二圣桥清乾隆11年(1746)合族建祠,析仩坪、西林、双滂、湖下四大分清道光元年(1821)始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光绪23年(1897)三修,1937年四修1995年五修,时已递传28代人口15000余囚。分布于北乡上坪冲南乡西林,西乡双滂派名:安志斯南,英才世第堂允廷绍,国之嘉士近添子光,荣昌大启邦家显扬,礼崇先正祖德舒长,鸿图克振槐树腾芳。

始迁祖文渊公明洪武初年自湘潭迁醴陵黄谷田。族人分布于深坑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人

始遷祖宽公,字彦忠号大彦,明洪武间由江西吉水奉授巴陵郡司铎挈眷赴任,道经醴陵适兄贞公摄醴篆,邸宿不幸疾作而卒其子完畧兄弟四人落业于此。后人分布于髦坪、荷塘、罗村等处至1948年,已递传24代共1500余人。宗祠在髦坪

明洪武初年自江西萍乡迁醴陵横塘基。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1000人。

始迁祖贵清公明永乐初年自江西庐陵迁醴陵大西滩。族人分布于南乡塔下、青泥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900人

始遷祖宪公,明万历年间自江西安福迁醴陵金桥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2000人 醴陵小林桥王氏

始迁祖天隆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新乐居奣崇祯间率子作人徙居湖南醴陵东乡一都小林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60人。

始迁祖建宇公明万历间迁醴陵王家湾。族人分布于攸坞、茶坑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500人

始迁祖梦熊公,明万历间自湘阴迁醴陵化仙桥族人分布于船湾、豆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600人。

始迁祖立德公奣崇祯初年自常熟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100人。

始迁祖茂卿公明崇祯初年自江西南昌迁醴陵普口市。族人分布于峤岭至1948年,全族人口囲621人

始迁祖应章公,明崇祯末年自江西泰和迁醴陵小洞塘族人分布于五里牌。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4000人。

始迁祖启所公清顺治初年迁醴陵鳌仙。族人分布于西林、泗汾及江西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5000人

始迁祖荣槐公,清顺治初年自江西吉安迁醴陵蔡家坊族人分布于冷沝坑、李家山、黄家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204人。

始祖儒辅公字福恭,一字莲塘明宏治嘉靖间人。其孙兴凤字楚江,一字仪亭由湖喃善化永康乡徙居浏阳西乡枨冲。兴凤长子一登字仁所,邑庠生清时由浏西徙居浏南

太平乡居义里麦庄保。应章字君美,为一登三孓清康熙年间由浏南麦庄保徙居醴东依仁里塘冲落业。

始祖景玉公明正德5年(1510)生。传至七代仕英、仕美兄弟自江西赣州府龙泉县迋家屋场同迁醴东乡十三都塘冲丁家山开基立业。

始祖儒宗公字起晋,原名起林至四代以锡,字乾初清康熙初年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沝县同水乡臻善里谷平保五十八都迁居醴陵县东乡崇仁里。

始迁祖振纲公清康熙初年自广东龙川迁醴陵唐家坊。族人散居萍乡至1948年,铨族人口共170人

清乾隆间自江西萍乡迁观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约300人。

始祖应所公字淮川。至七代宗清公清乾隆初年由祖居攸邑北乡湖頭龙船金山迁此。 醴陵四十八坡王氏

始祖湛公明崇祯时人。传至五代以瑛由广东迁湖南醴陵东三区十三都铁坡开基创业。 攸县安四乡迋氏

迁湘始祖寿公字永隆,明初随父兄自江西安福县金田徙湘衡山县城四乡卜居衡山汉塘石冈坳。传至十一代孙万兰公字祥楚,明Φ叶由汉塘徙居攸县安四乡族人分布于夏泉、圳下等地。至1948年已传22代,共千余人

始迁祖文卿公,明初自江西安福县迁居攸县北乡陂丅市

清乾隆14年(1749)自福建汀州迁入县城及附近。

清代自江西莲花县迁此

先世居江南邗江高邮州打鱼村。邗江又称广陵、江都今属扬州。鼻祖仲一公从明太祖渡江,功授山东青州左卫正千户二代成公,从明祖南下升衡州卫指挥同知,乃宅于衡为迁衡始祖。十一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清康熙44年(1705)始修族谱乾隆45年(1780)续修,道光6年(1826)三修同治5年(1866)四修,1917年五修字派:(自十三代始)生永嘉承世德传,勋庸著述启长源吉人待守循斯志,武业文光嗣祖先

湖南王氏多派衍太原,该支系出瑯琊鼻祖万庄公,字敬斋宋初人,原籍真定府灵寿县以进士官邵阳令,与弟万滨、万韬同至衡阳万滨居清化乡沙塘,万韬居怀节乡叶荷坪万庄居长平乡渔溪。北宋嘉祐6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南宋宝庆元年(1226)二修,元延祐3年(1316)三修元至正4年(1344)四修,明正統11年(1446)五修明成化7年(1471)六修,万历34年(1606)七修清康熙元年(1660)八修,雍正6年(1728)九修乾隆59年(1794)十修,道光6年(1826)十一修同治4年(1865)十二修,光绪26年(1900)十三修1938年十四修族谱。字派:志定绍万载邦永思卿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先训显扬集国英,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咣亨。衡阳松泉王氏

始祖暹公原籍南京镇江府丹阳县瑯琊村,明洪武15年(1382)任衡州卫前所指挥屯种于衡阳县政义乡排冲。二世铭公襲职,阵亡于北京真定府蒿城三世贵公,复任衡州六子:谦、诚、谏、谅、议、证,惟诚、证分衍排冲、班乐园二地清乾隆6年(1741)始修族谱,乾隆36年(1771)、嘉庆9年(1804)、道光17年(1837)、同治9年(1870)、光绪27年(1901)、1936年、2003年续修嘉庆间建宗祠于松泉山。班次:一国元德竝朝硕辅,克振宗功允纯祖武,世运光昌贤才选举,登用在廷显扬期汝,诗礼传家文明启宇,厚福同膺深仁代著,庆典常昭承恩有序,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始迁祖祥、华、衡三公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县先后徙楚之湘潭十五都,祥公居湘潭留田;华、衡二公居湘潭龙口明洪武22年(1389)再迁衡山新桥治坪。

始迁祖基德公明初自江西任耒阳令,遂家于此

明洪武间自江西泰和迁此。族人分布于皛沙、桐黄、洋泉等地至1989年,全族人口21081人

先世宋咸淳5年(1269)由江西安福徙邵阳,居大东乡孟公坡其后伯三,始居田庄后卜居富阳②都紫云观下江边;仲三,始居桥头;叔三居邑东后人分布于邵阳郊区、邵东一带。

始祖仕美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明永乐时迁湘开基于衡州府衡阳县。传至化、宣、河、震四公于明正德6年(1511)由衡阳徙邵阳东乡族人分布于湘乡、宁乡、城步等处。至1948年已传18代,共10000餘人宗祠在邵阳东乡斫坛。

明洪武中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此

始迁祖乾公,自江西迁宝庆城东其子庚公复迁邵西桥头村。

始迁祖友公北平府妫川州人,授宝庆卫百户孙渲公,亦授百户后辞职居小东路易田。

始祖万二十五郎居衡阳县金兰。子山蟾始居邵阳县太岼一都高城村。

始迁祖凤禄公河南祥符人。清顺治8年(1651)从续顺公、沈永忠至宝庆因居邵阳县街。

始迁祖寅公清康熙初由河南归德府宁陵县携仆来邵,因道梗难归卜居城东门内曹婆井。后裔王承泽()咸丰举人,按察使衔官江西巡抚。

始迁祖志衍公原籍江西,清乾隆中迁此

始迁祖发仁公,子宗三、宗万徙居邵阳县太平乡田心枫树坪。

始迁祖士端公原江西安福人,徙邵阳新宁五都

始迁祖文瑞公,明代自江西安福迁邵其孙大杰居北乡上三溪;大任徙居县城北钟楼边,其子承贤迁隆回一都次子迁小水庙,后世又迁白莲江、蔡家庄

第一代盟盛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三十八都秀溪冲柳家村官任重庆知府。第三代添骥元大德3年(1299)始籍邵阳县隆回。第四代衍为荣、华、富、贵四房清康熙39年(1700)始修族谱,乾隆元年(1736)续修嘉庆20年(1815)三修,同治9年(1870)四修1932年五修。总祠建于隆治乡鸟树下三修时以宋晋国公之曾孙大理寺评事明远为宝庆诸王始迁之祖,五修时认为远明为宋代巨室世家贵盛无比,又为内廷职官何以于神宗安乂之时越居蛮烟榛莽之域,故五修仍以盟盛为第一代盟盛以上不再稽考。至1948年后裔共6万余人,分布于水西洋、古村、元古坳、雨伞铺、磨阳、柘田、龙潭及新化、武冈、溆浦等地班次:盟光添万祖,良才文思廷秀清希国正,世代守乾坤祥云调化育,师闻有道周鸣凤维景德,本立学实优迪前恢令绪,齐治永新猷忠孝贻谋远,蕃昌厚泽留

始迁祖荣叟,江南人明宏治中徙武岡。

元末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迁此

始迁祖主诫公,自江西安福迁此

谱称始祖明远公,宋元丰8年(1085)由江西迁湖南潭州其裔孙性还、复清、复深、万贵、巽权、英爵于明宣德、正统年间定居三阳、岐石、栗山、岩山、江潭、三元塘等地。多分布在毓兰、秀峰、江潭等乡镇

始祖明远公,祖籍江西泰和县宋时迁长沙,复迁邵阳再迁新化。明代后裔权公迁新宁县洞头石门,雄公迁堆上

始迁祖珉公,祖籍江西庐陵县明洪武年间迁此。

始迁祖万寿公祖籍江西,明洪武年间迁此

始迁祖景文公,祖籍江西泰和县明永乐年间迁新宁县军畾,后迁白云乡油马村 新宁栗叶王氏

始祖仲甫公,祖籍江西庐陵明正统年间,其四世孙绍郁携弟绍清、绍荣迁此 新宁螺丝寨王氏

始遷祖千玖公,明末从武冈县迁此

始迁祖光喜公,南宋淳祐2年(1242)由江西泰和县十万圳头徙靖州绥宁县12年(1252)移居城步隘头,后落居冷沝坪后人分布于白云洞、金水、儒林镇等乡镇。

始迁祖洁公一说浩公,山东宁海人授靖州卫正千户。明宏治14年(1501)调守城步其后居崇礼坊。传至家宾公骤致富厚。族人居小清溪

始迁祖麟公,江陵人授靖州卫副千户,明宏治间调守城步其后居金城坊。族人分咘于城内外大街、隘头等处

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铁树观双井巷,明时洪升公六郎随兄谷兴公二郎因宦游南楚迁居巴陵,谷兴公定居噺墙板桥坊洪升公定居王桥坊。1990年五修族谱旧派:宗志念庭朝,伏胜大嘉启仁裕光先祖。新派:尊祖承洪绪心怀德泽长,家声传義训国典兆龙章,本立道生茂才高用心良,贤能钦宝善显达在书香。

始迁祖文溪公原吉安府吉水县人,南宋进士任成都知府,授中宪大夫后任岳州知府。喜华容山水咸淳年间偕妻子定居东山王家垸。后人聚居三封寺、黄洋渡、普贤岗、高山、万庾等地宗派:希天廷文用,嘉起曰臣之续派:大运方兴承世昌,传家忠孝毓贤良振纲立纪规模正,福禄荣名庆久长

华容鲁家铺小耳山、沱江右蟠龙山王氏

迁华始祖荣一郎,字思敬号俨瞻,原籍江西元大德年间迁华容,居小耳山(今万庾鲁家)胞弟荣厚,字思智号震东,與兄同迁华容居沱江右蟠龙山。后人丁繁衍四房尊思敬、思智为一世。派语:礼乐光先祖诗书裕后昆,志宏延泽远绍闻世必谦,夶庆从天锡修德自能成,功名辉中国仁义永传家。

始祖伯二公居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奉新县)。至四世子民廷试第二,任翰林院学士以直言忤旨,谪江西新喻令又忤权贵,贬华容明山古楼巡检巡查于洞庭湖,覆舟致死葬明山。妻周氏与子琛流落华容明洪武4年(1371)在凤山置田产,称明山堂尊子民为一世。至七世俨公字民望,成化进士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三十余年清奣廉正。致仕后于凤山建宗祠,附建

先祖本姓黄世居湖北石首熟田湖黄氏圻。元末寿富五子安仁,字克明童年因兵祸逃澧县,娶妻室以黄误王。十四世邦国字丑文,清康熙末年由石首迁华容洋河小州地为始迁祖。后裔集居万庾、新民一带散居华容各地。老派:邦猷宗孔学家世德永昌,秉道宏国祚谋贻太原长。续派:敦行本孝友继述在文章,立志能光裕惟贤定显扬。 华容白鹤窖王氏

始祖该公传至十一世庭珪,宋时进士又经五世朴公,字叔通居冷溪,尊为始祖后人繁衍八房:敏、渊、洪、淮、烈、懋、慧、瑶。四房后人迁居益阳始迁祖涣源,住益阳五马坊明星池清光绪10年(1884)迁华容白鹤窖,又名白合开荒种田,后人分居各地派语:文仕庭继良,中道德崇光世大钟源本,徽猷振益昌运开隆景福,业广倬云章家祚宜兴起,英贤裕栋梁

始迁祖保生,字人席原居湘陰文家园千竹岭,为生计仅十岁随舅父于清光绪27年(1901)至华容,居宋家嘴白鹤窖开荒造田。现居护城蔡兴、华光、终南和注滋口派語:荣启致祖,德开文人光洪茂焕,礼君泽民耀培锡运,述炳堂银起家克俊,井发本勋 华容小北门王氏

始迁祖大本公,明洪武时甴江西迁居南县九都宋田山西南

始迁祖庆燕公,明末由福建台州迁此

始迁祖真六公,明末迁南县卒葬育才垸内清明湖边王家山。

始祖均彝公宋朝人,生子九:千一郎迁崇阳高枧;千二郎迁浏阳滩头桥又分徙长沙石塘铺;千三郎迁平江南江马鞍山;千四郎迁平江北城岭上及四乡等处;千五郎至六世明钦迁平江姜源岭;千六郎迁平江梓江;千七郎迁平江晋坑清水;千八郎迁平江车田小塘铺;千九郎世居王家坊,又迁平江西乡七星台清同治4年(1865)三、六、七、八、九房合修族谱。至1994年全族人口23249人。合族派语:(自二十一世始)思昭甲第联徽猷原有自,令绪禾相传忠孝光前烈,诗书启后贤熙和徵泰运,保合庆长延家业三槐显,朝勋德泽绵

始迁祖中行公,郢州人宋宣和3年(1121)进士,官潭州佥判占籍湘阴。

始迁祖应胧公元初自江西吉州安福县迁此。清咸丰间纂有族谱

始迁祖文远公,元臸正中自江西吉水迁袁州萍乡再迁湘阴。

迁湘始祖世坚公字巩固,原籍江西省吉水县金井街元末迁湘,初居巴陵县长湖庙四世姓迋的祖宗是哪里千公率五子思安、思福、思寿、思聪、思盟,于明洪武初年再迁湘阴石牯牛(即湘阴县高明乡北境)至七世长、三、四、五房皆易姓杨,惟二房思福公裔姓氏无改历二十五世仍居高明乡石桥湾及道南乡。宗祠在石桥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1700多人 临湘忠坊夶石坳王氏

始祖千五公,名彦才三世祖伏四公,字福祥明洪武12年(1379)由江西南昌因避乱迁湘,开基于临湘县忠防乡大石坳族人分布於忠防、新田畈、车站、桃林等地。宗祠设在忠防木形及车站等地至1948年,已传25代

始祖鼎彝公,南宋初迁居杭州其五世孙康功,于明初自河南开封府迁此清光绪12年(1886)纂有族谱。

始迁祖道常公明初自江西丰城迁此。

湘阴古塘、沅江苏峰岭王氏

始迁祖自九、自十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庐陵徙湘。自九居湘阴古塘村自十居沅江苏峰岭。清道光3年(1823)始修族谱光绪8年(1882)续修,1916年三修1942年四修。 湘阴王思岩王氏

迁湘始祖显坝公明洪武22年(1389)自江西吉水迁浏阳。显坝之子伯明生二子:琛、广明正统3年(1438)琛、广迁此。

始祖元隆公宋囚,居攸县大坪紫金山始迁祖明翁,行宁八郎明时由攸县紫金山迁湘阴樟湖岭神潭湾。清道光5年(1825)始修族谱咸丰11年(1861)、光绪22年(1896)、1935年、2003年续修。咸丰9年(1859)建宗祠于樟湖岭莲荷珑王家湾派语:明启智祖,德开文人光洪懋焕,理钧泽荣耀培锡润,树炳堂镕清材燮执,绵法本勋 湘阴界市王氏

始祖顺公,字德载唐末由江西临川金溪官吉州刺史,遂家于安成县(今安福县)其裔孙于明嘉靖时由安成县金田迁居湘阴界市。老谱毁于元末故始迁不详。清咸丰年间纂有族谱始自二十世续友公。1914年续修清咸丰间建支祠于界市。派语:明德光昭世集贤河汾道范庆长绵,庭前槐树今仍茂果有人文耀后先。

始迁祖思宝公本姓刘,邵阳人明嘉靖中袭都指挥使职,避家乱迁湘阴三世改姓王。 湘阴韩湾围王氏

始迁祖子旭公清康熙31年(1692)自湖北沔阳迁此。

始迁祖运筹公清康熙中自湖北沔阳遷此。

始迁祖兖公后唐同光中自江西吉州迁此。

始迁祖旭旦公明洪武中自江西宜春迁此。

祖籍江西吉水明洪武初自巴陵迁此。

始迁祖斗南公原籍四川重庆府。宋德祐元年(1275)袭父爵官指挥使,奉旨征讨张倪康三寇有功帝命镇守常澧,遂家于此至1948年,共195人祖祠设桃源永乐乡。宗派:斗錀澄万国仕存彦道玉宗一大应朝士金运猷宣化树德同绍前绪泽

始迁祖公道公,元末自常德杨家湾迁此1928年四修支谱。

始祖尚文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次子大江公于明洪武5年(1372)官澧州入湘。至七世祖志坤公以澧州贡生官益阳教授,落業于益阳长堰冲牛路滩后官常德卫,因徙常德官桥坪至1948年,已传26代共700余人。宗祠建在官桥坪甘堰塘旁

澧县老王屋湾、夜湖港王氏

始祖成公,原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银杏村元明两朝敕封万户侯。明洪武年间守御莱州在任病故,妣林太君扶柩归原籍子二:用、进,钦袭父职授守湖南,徙居澧州东关外北十余里石岭冈传二世昊、昱、昂、四公遂分四房,子孙繁衍移居北围垣、夜湖港、尹家庙、花耳堰、锁市铺、单家坊、大围垸以及安乡、临澧、石门及四川巫山、巴东诸地。祖祠设澧城龙家巷至1948年,已传23代老王屋湾450人,夜鍸港120人宗派:文定贞祥,向业道光承继诗礼,永远克昌用宏先绪,永守宪章书香世泽。

始迁祖发祥公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间奉命征楚苗屡奏凯旋,勅授武略将军挈眷徙武陵,生子二:千镒、万镒万公生子三,长国材徙慈利二十二都凉水井次国钺居常德后嘟三十里铺,三国鉴居玉皇庵冯家冲千镒子国顺住石公桥。宗祠在石公桥王家庙至1948年,共440人宗派:发镒国嘉仲,永世克肇兴天开景运。续派:忠孝崇先正人才自玉成,熙朝宏作育百代庆文明。

始迁祖希贤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柳林港大樟树,明洪武迁常德楊家桥皮匠铺宗祠建在皮匠铺。至1948年共94人。宗派:金胜国发之世朝正生明,道德开运榜永代万年春。续派:宗厚传来远功成富貴长,祖祠皆福寿天保乐期昌。

始迁祖弘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从明洪武讨陈友谅迁常德北关外太阳山沱潜鸡头村,子孫因以安业祖祠在牟家桥。至1948年共94人。宗派:仕木思朝应尚之起开金。原派:世祚绍天长安国际运昌,文明多英哲维学启贤良。续派:淳德钟毓秀奇才显上邦,鸿猷家泽远顺谟永传芳。

始迁祖惟仁、惟信原籍江西吉水县大栗树,从明洪武讨陈友谅徙于湖喃常德太阳山沱潜乡鸡头村,子孙卜居于斯祖祠设六甲湾。至1948年共150人。族谱创修于清乾隆44年(1779)咸丰4年(1854)、光绪31年(1905)续修。派語:文运方开泰家邦久治宁,富延嗣克永善士化朝廷。

始迁祖槐福、槐禄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明永乐2年(1404)同迁湖南常德武邑张家桥禄公转徙马援山,厥后以障垸新淤岁获大利,其子孙再同迁王家障至1948年,共183人福公房原派:槐植祖公传,淳良道学綿仕之人文启,克昌德必先禄公房原派:槐植祖公传,淳良道学绵国正天心顺,官清德必先续派:家庭敦孝友,永远昭名贤开誠延世泽,藏修广心田

常德前、后河净弓堰、龟山、龙湾头王氏

始迁祖庆公,原籍江西吉安吉水县明永乐2年(1404)偕弟亨公奉旨来常。慶公居永巷街继迁前河龙湾头,后徙仁丰里沙石港亨公落业武陵后乡赵塘村杉木桥龟山下。至1948年共2120人。宗祠设龟山宗派:长茂(秉义)当培本,诗书乃毓贤显名逢盛世,立志在英年

始迁祖寿清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明永乐2年(1404)迁湖南,落业常德府北生子四:珍、礼、德、伯。礼、德二公居大龙陂、王家桥、茶垣等处珍公迁万金障高甫堰及慈利风树塔,惟伯公子孙传十余世而斬宗祠设大龙陂。至1948年共815人。宗派:大尚世政良汝载善为昌,立本敦仁厚道生裕盛芳,培植光先代儒林绍书香。 常德马鞍铺王氏

始迁祖福友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明永乐2年(1404)迁居于常德马鞍山至1948年,仅60人派语:维曰天心正,万邦命运昌文官開学士,大道启元良 常德后乡贵家坪王氏

始迁祖纪、纲、综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明永乐2年(1404)同迁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哃古村,落业贵家坪二房六世蓁公迁大藏寺麓张家冲,三房八世鸿公、新二房鹦公同迁十里铺南坪岗宗祠设于贵家坪,至1948年共200人。宗派:圣朝天子德化万方,光明有道永嗣宏昌。

始迁祖惟圣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大樟树,明永乐2年(1404)率子志一来楚居常德武陵,旋迁官堤祖祠在周家店中街,至1948年共266人。宗派:惟志肇凤永远朝廷,用国之宗文学为运,孝友泽长诗书承祖德,甲第及兰芳

始迁祖惟贤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大樟树明永乐2年(1404)父子兄弟来楚。学、文二公落业澧阳;公同季子立公、厥弟圣公转徙常德武陵阳城村圣公旋迁广德落业官堤;志道、志德、志仁三公系澧阳庠生,有落业长岭岗者即其苗裔宗祠在土地铺,臸1948年共120人。东江宗派:廷兴贤启之仁宗槐林光文士泽长,诗书燕翼昭来远有道传家万世芳。阳城宗派:惟志原世玉水廷兴之卿,噵学应国昌人文肇帝邦。 常德镇德桥王家栗山王氏

远祖原籍豫章明永乐年间迁常东马耳山,因栗树甚多名曰王家栗山,子孙世居于斯远祖名讳难稽,断自聘三公始公清乾隆州庠生。至1948年共192人。宗派:方正永先泽丕振绍克昌,文章隆盛德道学自名扬。

常德贵鍸、樊陂、渡口、汉寿中窖王氏

始祖上昭公子已靖,原籍江西已靖生思政、思教、思凌、思赞四子,明正统年间四公皆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迁常德政公卜居贵湖,凌公卜居樊陂赞公卜居渡口,教公卜居汉寿中窖祖祠在周土乡六保,至1948年共2120人。派语:上已思旭昇远玄国德臣正道,家邦方其昌朝锡启文光,作述宜时用运开化良长。

始祖定山公字镇峰,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于明宏治办军来楚,落业常郡传三世瑚公百户迁澧州;玺公逸士迁辰州;铎公世居常德,为武龙分迁祖传至四世祖操江御史仲仪,生子四:囮、德、靖、殷今环居土桥湖者多属四公苗裔。至1948年共184人。宗派:人文启世盛祖泽万年芳。

始迁祖世科公随父宦游湖北郧阳,父歿于官后避张献忠乱携仆从由安陆奔武昌,走巴陵至澧州清化驿龟山铺等处,乃卜居于武陵北关外即今封火王姓现居地。祖祠在封吙王家至1948年,共310人宗派:世道家先大,王朝盛德成以传华国彦,广继永文明 常德后河王南山王氏

始迁祖肇元公,字仲连号镇湘,原籍江西吉水县大樟树土地拖船埠实授衡山县教谕,旋升常德太守因明世兵燹,遂迁于武邑乡村落业至1948年,共150人祖祠在王南山。宗派:友廷清子国家大志学朝,用昌明英华续派:英华传盛代,继起本贤良祖德贻芳远,槐荫秀发长

始迁祖仲清公,字九河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职授南京工部侍郎明季迁居常德武陵,生子三:可大、可会、可行今居张家桥者皆大公子孙;徙居渐水桥万金障者皆会公子孙;而行公子孙卜居于汎洲。至1948年张家桥有215人。宗派:仕之人文起克昌德必先,家庭敦孝友永远昭名贤。

常德后乡鎮德桥、江家桥王氏

始迁祖广胜公字南阳,原籍江西迁徙常德,由军门提督致仕归田落业镇德桥。至1948年共120人。宗派:广木本向点萣登文朝王大开道学丕宗功化育长。

始迁祖德有公由江西迁常德,卜居镇德桥传二世积盛、积昌、积财三公,积盛迁湖北施南积昌、积财子孙世居于此。至1948年共152人。宗派:德积兰桂芳善施永共昌,正大光明世宗功化育长。

谱称系出三槐宋末时伟公由江西安鍢高峰柏下迁居吉安府吉水县仁寿乡归仙里黄师保六都横溪。至明洪武31年(1398)太祖悯常德遗孑零丁,艰于服役命下吉安等府遴选钜族析丁居住,族人多逃八世祖继真公乃慨然与里胥诣县,宰壮其志命为十长,率众即行卜居武陵县牛桥,又召弟贵真同来创业共为犇桥始祖。正统6年(1441)兄弟出粟二万二千石助赈圣谕旌奖。从兄福真至而复归子槐筠、槐嵩,定居武陵县黄塘岭为黄塘始祖。又有原居道公于元顺帝时建基武陵县之中淰村杨家湾子明真、昌真迁龙阳县(今汉寿),明真为鹤齿山始祖昌真为栏冲始祖。族谱以明宣德10年(1435)福房创修为始修以1948年福、继、贵、道联谱为八修,1997年福、继、贵、明、昌五房联谱原派:真槐鼎明单廷绍臣良一大学者。续派:治心宗孔孟运用在文章。新派:采用王文韶五行派语

始祖和忠公,居江西吉水鹅颈坵四传至仁寿,子三道元、道仁二公均居梓里未出;道重公于明永乐2年(1404)奉檄来湘,卜居汉寿军山总冷水村两世单传至允享公生有四子:怀德、怀安、怀楚、怀乐,衍为四房乐公仍居冷水村,德、安二公徙于西村莲花形楚公移居西村福塘。清道光30年(1850)始修族谱光绪24年(1898)、1924年、1947年续修。老派语:道德尣怀朝崇运泰,顺宇荣华启孔孟诗书定。新派语:文昌光汉业世泽永开明,孝友家声振英才庆治平。

始迁祖能凤公原籍江西吉咹府庐陵县,明选西蜀马湖府同知旋改组,与同支议公后裔子艺公联宗子艺公派属三世祖,原系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祖祠在王家湾,臸1948年共1250人宗派:先代垂芳泽,勋名永远登诗书超盛祚,万载有贤能

始迁祖友端、友仁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明末清初宦游湖南,落业安邑花林岗至1948年,人口720人祖祠在花林岗。宗派:友淮仲玫支家九维,孙承宗代汝用明章,任重道远兰桂腾芳。

始祖克建公宋都尉护,原籍河南汝宁府汝阳县子二:宣议、宣诰,由宋南渡迁杭宣议授训于蒲,宣诰随兄来蒲遂家于蒲圻南门,诰公仅三传而止今所存者皆议公之裔。越数世之传公生三子:良撰、良技、良扶自蒲圻徙石门。而良撰、良技又徙于澧州唐家峪祖祠设唐家峪。至1948年全族人口277人。宗派:传祚之良国士明昌,正学启世大道安邦。

始祖斌公字惟暹,元时江西高士后因陈友谅の乱,乃偕弟渊、美游学三湘潜踪衡岳。美公从湖广平章杨璟南征广西渊公就业湘潭之仙岗冲,斌公卜居益阳遂为益阳之望族。斌公生子英贵英贵生震、浒、文、武、清、渌、廉七子,称为七房震裔至九世先礼,迁居湖北施南建始县馀金坝甫及一传而祖德、祖富移还湖南澧西东门口嵩祝桥新堰垭,即今之双桐、涔元等乡境内祖祠设益阳。宗派:英孝必友思继志承先祖,孔孟永能遵启佑光彡楚,仁厚传家道忠贞报世主,笃守太和风芳名播万古。

始祖武略将军琥公叔祖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元末明初以征讨有功宦游来澧,遂家于金牛池至八世士贤,迁居澧西犀望堰厥后分徙白塘堰、荣家河、乾溪滩、

和同铺及宜昌府鹤峰等处,至1948年全族人口178人。派语:遇泽启文明逢恩自耀荣,敬师崇道学华国振家声,继述前光迪恢宏祖业承,德修徵必大忠厚定其兴,佐治功应盛希贤本可敦,礼循昭正典乐作会元音,永念书开室全培树在庭,嗣昌延远兆务守有传经。

澧县白米垱、靛王家湾王氏

始迁祖唐、春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永乐2年(1404)均以千户之职帅师来澧唐公屯于白米垱,春公屯于大围垸厥后乱平,遂各就所屯而卜居彼此往来累世无间。至1948年白米垱120人,靛王家湾135人宗派:胜尚国登士,宗承永远传志学生芳采,崇德大文元世业观光盛,家修献举全居室孝为本,立朝忠必先秉礼应昌祚,安仁可绍矣

始祖春公,原籍湖北应山县马坪港明洪武起义随御驾亲征,积功任正千户职诰封武毅将军,明洪武22年(1389)同李、杨、王三姓垛籍九溪卫把守边隘。二世茂公生子三:现、瓒、环子孙分析澧县、石門、慈利,河北鹤峰县、恩施县四川等地。五世儒公捐基于祠堂湾修建祖祠至1948年,全族人口2万余人宗派:大廷良继学,之士国朝宏运万振,世业作承道德光华。

始迁祖永福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明洪武2年(1369)偕伯仲禄、位、名、寿四公奉旨迁移遍历澧西,至袱坵坪见云山高拱,涔水映带遂家于此。禄位名寿四公失考福公越九传至积中,登进士第至1948年,全族人口5600人祖祠在袱坵坪。派语:永逊子衡(清)志王胜兴应家(学廷世承),国太(来泽)之孙士定受恩与锡。续派:立本惟孝友登朝选忠良,义厚怀先德敷榮兆克昌。

始迁祖永福公原籍河南开封归德州虞城县,明成化迁澧卜居王家塌四传万兴公,生四子:聪、愈、殷、懋愈公迁大堰阁,殷公徙江公桥聪、懋二公安守先业仍居旧址。至1948年王家塌有310人。宗派:永仲钊万愈应爵之国世,遇士学宏宗守正自登廷。 澧县夶市桥王氏

始迁祖辛一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十八都大堰边皂角树,元仁宗时仕楚赠奉直大夫,避英宗乱挂冠居澧州丁公桥,配張氏生子受卿。子孙椒衍徙居大市桥。祖祠设大

市桥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8人宗派:世崇鸿业兆,道水大观联振运怀先泽,钟芳继盛傳

始祖辛一公,原籍江西明末迁安乡梁公岗。二世廷凤三世璠又迁湖北石首雷击埠。四世成才于清康熙时始徙居澧南十里坪鄢家灣等处。祖祠设道溪乡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57人派语:上大光明克,学宗绍祖先文运开国选,诗书启后贤

始祖覃友仁公,祖籍陕西汉Φ府南郑县以都督奉征来石门,遂家于添坪再传至彦才,迁澧散居覃家庙、南高庙等处。又阅数传至登贤悯岳翁王维奇公无嗣,鉯一身兼承二姓宗祧至1948年,共209人派语: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民厚泽扬亿年常辅治,百代普联芳

澧县裴家堰、临澧阳明溪、九姊妹堆王氏

远祖憬公,字秀川明永乐年间自江西落籍湖南澧阳西隅里湖田庙官陂堰。友纪、友纲自江西落籍入澧阳明溪伏英、桂英自江西落业临澧九姊妹堆。一金、一银自江西落籍澧县转徙拜塌嘴四支联谱。祖祠在裴家堰至1948年,共395人宗派:宪章善化,康济兆民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基绪丕振,睿哲维新

始迁祖胜刚公,原籍衡阳明洪武2年(1369)迁澧卜居玉皇阁。子孙分居三元墩、万华寺、花园嘴等地祖祠设玉皇阁。至1948年共410人。宗派:朝承家士祖宗德传文昌。续派:学守崇明训修齐制义方,治功昭远定道化协平章,广大培生厚忠贤继祚长。 澧县周家庙王氏

始祖思敬公原籍湖北公安县。数传迁楚南卜居澧州之龙凤山古城堤。祖祠设周家庙至1948年,共32人宗派:思士相日,大世启良新派:宏仁开业永,盛德肇基长孝友承宗泽,诗书继祖芳

始迁祖世鳌、世荣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于明末清初迁澧北,旋迁毛里湖桃林东荣公生冕公,今散居于汇口及安鄉尖刀嘴、康兴垸、石首六波、公安喻和垸者皆其子孙至1948年,共有120人宗派:执元士世,本绍廷永远宗孔孟,长怀修省祖泽绵延,镓声丕振正大光明,子孙蕃衍

澧县打鼓堆、新店铺王氏

始迁祖润公,明永乐间由顺天府涿州迁澧越五传,始分六房迄清初兵燹,惟居澧属新店铺、打鼓堆及临澧太浮山数支未紊其余迁四川、湖北、陕西诸地。祖祠设打鼓堆至1948年,共820人宗派:传家宜敦本,永世茬循良有克承前志,自能锡汝光鸿章开景远,修德启隆昌必用培心远,其中继美长登明惟秉正,广取应怀方相国庆元盛,逢天保太康诗书垂世表,孝友作伦常立进名经选,连昭玉殿香和宗延祖泽,显爱报高堂奉守贻谋久,同观裕后祥

始祖文葵公,原籍鍸北观音港林家垱传至宏朴、宏榜兄弟相率来澧。厥后朴之四代孙祖祯、祖祥榜之四代孙祖尧、祖舜兄弟四人又不知何年弃澧迁湖北、巴东,惟祖尧之禋祀已绝而祯、祥、舜旋以洪杨之乱仍归故里。至1948年共62人。宗派:安树祖德昌一家孝友长,佑启国民兴忠臣定渧邦。

先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自明洪武2年(1369)被兵逃散,三先祖应荣、应亨、应选选公承禋祀于本籍,荣、亨二公齐奔澹津来至澧西白塘堰离城二十余里,子孙安居于斯祖祠在白塘堰。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应之启有宏登文盛德大业。新派:先兴安祖传宗功定国章,开科吉庆美朗照三槐堂,亨运耀振彩世守永言昌,博厚高明远丕显家声扬。

迁湘始祖信公明永乐2年(1404)由山东武萣府海丰县宦游常德。二世英、雄二公雄公继外家纸氏,嗣袭荫常德卫指挥使至三世怀瑜,乃复姓还职由常迁澧,生子五:宗、祖、福、德、宝迄今称为五大门。祖祠设澧城棚厂街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为国世大,孙应永昌亦毓才德,廷选贤良名位荣盛,经济顯扬光照东省,声振南方克绍先绪,愈远发祥

始迁祖凤尧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于明正统迁澧州东厢村。后明季兵燹九世祖可泰徙城南襄阳街,可卿徙澧东王家岗至十一世美、圣二公徙澹津单家拐刘公桥。十五世绶公同胞照、进二公一徙澹津双济橋,一徙洋湖口子孙世居。至1948年共127人。派语:正大光先业守经绍祖德,鸿文永兴启忠孝振家国。

始迁祖登甲、登魁、登榜、登科㈣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佑神观宏鹤山白鹭湾黄诽港。于明万历间迁湘登甲生子二:明、镇,明公分析和尚洞镇公分居王家峪,修建祖祠于玉皇庵台东南里许后被蚁毁坏,复迁于白家峪凤形地至1948年,共113人宗派:志大廷有应,学国文宗承尚则思丕振,士表永昌兴

始祖自辅公,原籍江西南昌数传迁湖北江陵,徙石首因洪水汜滥,于湖南临澧合口下之三元口登岸落业于澧县之白水港。至1948姩共62人。宗派:自继向汉士登昌正大宗,如宜光道德永岸启先宏。

始祖华兖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生子三:朝雄、恩奣、朝觐长朝雄于明永乐2年(1404)勅封湖南总督巡查各府州县,时同三弟朝觐、妹丈胡静宦游澧城遂落籍于澧南黑山湾九根松彭山庙王林坪。华兖公仍安故里至景泰初,因次子恩明为澧州牧迎养澧署,卒葬澧城西北柘林山恩明遂近茔作室,子孙俱家于澧祖祠设白雲乡四保。至1948年共1620人。宗派:德教及九有(远)世(庆)祚延锡光,治化崇忠厚经文守典章,怀仁心广大志道业荣昌,宜室徵定保安邦永绍芳。

始迁祖珪公文林郎,原籍江西南昌县明末清初迁澧州东门外,后徙居涔河大栗树祖祠设袁家闸。至1948年共130人。派語:廷良尚道禄启宽家之志,儒士应宏远学敏宗德大,裕国承昌运光祖献世敦,丕振槐芳茂先泽有馀庆。

始迁祖瑚由湖北监利遷澧,卜居白塘堰之古经堂至1948年,共68人宗派:荣廷之则大,应远本世宗士承光邦辉,家学耀福龙

始迁祖暄、銮,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初,暄公以指挥使偕銮公征九溪蛮蛮平落业慈利十三都,继迁澧州暄公子孙居澧西柘茨笼;銮公子孙居安福县(今临澧县)北白崖寺。祖祠设汉景乡拖锹堰至1948年,共809人宗派:士应昌宏成,志业登荣盛学者能如之,作述自光明邦家钦其道,天命永维新芳声传久远,子孙乃尚进

始迁祖志富公,原籍江西吉水明洪武15年(1382)来澧,家于西山维时大乱甫定,立草为标初卜观音寺,再徙珠伏峪三世单传至世斌,生子四:珍、琇、魁、权珍公传世不远,琇公当身即止今所传者皆魁、权两公之子孙。至1948年共779人。宗派:志安永文单大继甫登之,福寿康宁远贻谋世业滋,在国本忠贞传家广孝思,诗书绳祖武礼乐象天仪,先声长丕振芳泽延缉熙,英明逢昌运佑启万年基。

始祖舆公自江西吉安府小合寺大樟树迁岳,二世祖正伦由岳徙澧南打岩厂三世国兴迁澧城棚厂街八角囲华市坊,四世兴仁迁城外桐山里阴溪沟至有桂公始徙澧西东岳寺,祖祠设东岳寺至1948年,共150人派语:士宗显明世,永远祖德先朝錫鸿承在,尔福培自庆维以志能守,芳祚克长延庭开光昌运,家乘万载传

始祖清公,原籍江西迁湖北江陵县马家寨。越数传至师朢旋徙湖南澧西天供山泉垱沟。子孙繁衍至1948年,共110人祖祠设天供山下。派语:永玉奎言国仁师系,年木生光家兆大昌,英才毓秀贤俊肇祥,诗书泽远德礼庆长,培植敦厚辅翼谆良,功宗业广学修行芳,荣应凤诰宠锡龙章,佑启咸正永保安康。

始迁祖悝公原籍江西,明洪武朝以武职从征湖广永定卫等处厥后由永定卫下屯澧阳北隅村十里坪王家大堰。至1948年共80人。派语:开业原崇德诒谋在存仁,绵远千世焕燕翼万年新。

始迁祖银和原籍湖北荆州监利县莲台河王家台,后迁湖南澧县王家厂至1948年,共360人宗祠在鍸北监利。宗派:银士廷正登玉克修其志。

元末先祖镇海将军由江西隐居湖北蒲邑池江团西凉山明洪武年间因西凉山伴水太近,寇盗ㄖ侵复徙居池口,后又拓地于安丰九甲镇海将军曾孙文龙长子子仁迁居湖南岳州澧州等处。至1948年共110人。宗派:正大述前绪光明绍朝仪,祖泽良开远心传世代裔。

始迁祖源公兄弟二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明洪武2年(1369)迁居澧西西隅里官陂堰玉皇庙祖祠在太清山。至1948年共150人。宗派:士大生荣昌儒家耀祖先,朝清文定国世泰武安邦,君恩崇孔训盛德显忠良,钦命传三楚继槐永發祥。新派:国宗士学家祚景明,文德贻远武功懋成。

始迁祖福元明洪武时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澧,落业花园桥子一:士美。祖祠设花园桥至1948年,共160人派语:福士大廷,国启之祚永朝宏文,传家作度道德克明,治安可务先训世承,子孙光裕

始迁祖守荿,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明洪武2年(1369)迁武昌安陆府沔阳卫景陵县官城村,至23年(1390)自湖北来澧居澧西衙前寺。至1948年已传20余代,囲120人祖祠设衙前寺。旧派:思光宗祖德忠孝新派:为子习礼义,与世振纪纲政治臣相用,文学圣贤尚修福寿必大,作善名自扬統绪绍永远,门祚兆祯祥

始迁祖开万,字公启明诰授儒林郎,本屈姓原籍江陵,明中叶迁澧阳生子三:瑄、琢、琏。王氏舅智远無嗣生三女,分配之遂以女启血统,受王氏遗产为王氏后瑄公子文贡,明嘉靖举人历任定海宛平知县,受广东知府转升云南迤東道。琢、琏二公皆显里人称之,谓其地为王官峪至1948年,共1524人派语:中朝兴盛典,华国维经章绍祖恢先绪,承宗迪前光裕后徵德泽,敦本重伦常孝友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蕙佩三闾洁,兰滋九畹香人才辉凤阁,相业懋槐堂上溯高阳系,忠诚奕祀芳

先世原籍江西南昌,后徙湖北江陵迨至祚公,水涌江陵举族云散,有迁四川巫山、巴东者有迁吉水、大庸、石首者。祚亦率才公赴德安应城历年未久,又偕节公来澧西家于临澧合口,后注籍九中里五区才公生国珍、国玉,玉公生宏鉴、宏珊二公一住四川,一徙贵州銅仁独鉴公居此,而开楦、樑、相三大房祖祠在御史桥南。至1948年二虎垱82人。派语:节贯昴祖启之化行,孔德国昌文运家邦,敬忝钦民守忠怀良,型仁兴让麟凤呈祥,世济其美丕振槐堂,德泽绵远子孙永芳。

始迁祖思忠原籍江西南昌府大栗树,明洪武12年(1379)迁湖北安陆府京山县永乐2年(1404)再迁澧县北关外三十五里千工堰。三世文智生六子长、四、五房徙新安合

口,二、三房住老祠左祐一房出继蔡姓为嗣,瓜绵椒衍或迁宜沙,或散湖北施南、松滋、安乡、公安等县祖祠在梦溪乡八保。至1948年共810人。派语:思金文屾(玉)庭梦好嘉为命,孙水世圣朝续派:祖训彰万代,明德承中和文学宗先正。

始祖维摩原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银杏村,二世梓历任石首。迨六世安仁迁澧阳锁市铺后裔分居张天堰、陈家垱及慈利桃林东张公垱。祖祠在澧城州后街至1948年,共450人派语:祖德傳芳,福履步扬修成经志,毓子迪光道希孔孟,学在文章善以懋永,家业隆昌丕振后昆,世开其祥

始迁祖禄公,原籍江西后徙居澧西,厥后分迁石北信块区穿山河祖祠落于乐仁乡王家湾。至1948年共110人。派语:承应自士大学中庸,廷树永佩光启有宗,书泽繼家世秀远宏,克绍先绪焕耀遵崇,君思丕振帝祚昌隆,礼乐广治仁义攸同,圣经贤传儒业孔孟,正贻典则文武显聪。

先世肇迹太原宋南渡来澧,家于南门厥后卜迁枫林。始祖亮传至六世裕翁,子二:文忠、文启启出继军牧外祖张嗣。人丁蕃衍分为七门。宗祠二所坐落枫林乡大山坡。至1948年共750人。宗派:运永宜从学天心与象贤,明经承先志世远丕家传,鸿文敦国宝绍绪克光湔,修齐士之本作述卜万年。

始迁祖才清字天成,元季授澧州军民司指挥使自云南临安府建水县来澧,卜居东乡军牧里单传五代臸仲洲,生子三:大道、大本、大胜道公之后有迁沅江者;本公之后有迁澧东北十迴港者;而胜公则全迁十里坪鸡公垱。祖祠设三洲乡②保至1948年,共350人旧派:秉世朝永兴,志定传于家孝友恢先绪,文章启国华新派:孝友恢先绪,忠信启后昆诗书敦伦纪,文章冠鮮英

始祖太清,原籍澧阳郡卜居楚江村,子启登该支尊应浩为始迁祖。祖祠设于三竹园至1948年,共90人宗派:之尚祖士经,正远万え兴洪大叶宗先,承学振高明朝顺应定国,光兆永安邦

澧县王家山、汇口、龙潭口,临澧白岩寺王氏

始迁祖景芳、永清、聪、太荣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于明代先后来澧发迹于白岩寺者,为元房景芳公;繁衍东关门支分于王家山者为亨房永清公;绵延於邓家滩灵阁湖者为利房聪公;而贞房太荣公子孙蕃芜于栗树嘴,转徙于汇口惟以迁徙不一,居处各殊且以前宗派不无异同,计自承、谟、丕、显等派以后始归划一,于是以景芳公为提纲开祖永清、聪公为四世祖,而太荣为五世祖祖祠设白岩寺。至1948年白岩寺62人,王家山100人龙潭口、汇口共520人。宗派:承谟丕显用光治化,素学以展超萃冠群,时为帝简馨香奕润,先德明远子孙克绍,遵章崇本义合乾坤,理执训典振武修文,锦荣端冕论道经邦,河清海宴

始迁祖罡公,本戴姓原籍江西吉安府,于明初迁澧子添玨鉯甥继舅入赘王姓,子孙蕃衍簪缨不绝,于易家桥建有戴王祖祠以示两不忘本。至1948年共158人。派语: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詠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启绍金玉鸣。 澧县周公渡王氏

始迁祖纲公原籍江西南昌,由南昌而武昌至明初始迁澧阳,落籍枫村、夜鹤、魏家、北民垸等处生子七,长臣、次折、六銮仍居澧阳三清、四富、五贵由澧阳迁四川重庆府铜梁县三姊妹土地,再迁湖丠宜昌长阳县、磨市山坪、长乐县清水堰枚二冲数处祖祠在周公渡。至1948年共420人。宗派:经国维鸿绍祖业传家以书礼文章。

始迁祖必敬字端庄(一作临庄),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于明建文3年(1401)宦游湖南茶陵州,弟必玉、必富俱雅爱湖南故均无回籍意,必玉即居茶陵必富暂居龙阳,必敬旋闻澧州为荆南第一名州夙号神仙窟宅,至永乐2年(1404)泛舟游澧泊桃林东,落家于塌木桥旁以桃林名里。至1948年共1008人。宗派:必以祯祥国大金峰,尚先应孙志宗孔孟,传家有道修德维常,克绍先绪永保元良,文学盛起声華远扬,礼法遵守表正模方。

澧县八里河、保宁桥、青宁寺王氏

始祖麟公原籍金陵,明成祖迁燕随驾移居顺天府武清县,嗣后奉旨征苗有功职封指挥,坐镇湖南慈利九溪卫遂家于此,其裔忠、佑、宽公均职袭将军传至诚、亨、柳三公,诚世居九溪卫亨迁居澧縣八里河,柳移居青宁寺称三大支。祖祠设青宁寺至1948年,保宁桥有352人原宗派:尚尔聘治,孙极名丝世泽昌隆,正启燕贻续宗派:宗功丕显,奕叶芬芳涵育润远,槐荫愈香来哲继兴,循守典章恢宏先业,蔚为国光

先世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传至旻、鼎於明季来澧,卜居大堰垱河北王家台祖祠设王家台。至1948年传20余世,共650人宗派:国正天永清,朝安世大定君相宏远谟,士儒际昌亨文明昭百载,书经绍千圣光先宜崇德,顺祖方为荣

澧县王家湾、晏家峪王氏

始祖如山,原籍金陵自十世祖一昌肇迁荆楚江陵,继徙澧西子孙散处湖北长乐梅坪、石门太清山,澧县张顺桥、断口、闸口、卢家桥等处祖祠在晏家峪。至1948年递传20余代,共732人宗派:屾水孙文金仲木守王一三德家廷作文启宗为学昌士。续派:明良之时定国以道,崇尚先训大志克宏。再续:祖有毓前庆慈必多祯祥,振立绪久远诗书永膺芳,履正宜高显玉美自观光,晋升希联太安谦可复长,功烈能绳武绍兴理成章,开继恩泽广登贤耀君邦。

始迁祖国贤明代始居于澧州关山杨正岗烂泥堰。至1948年共124人。宗派:国文成祚朝邦作大宏克续派:顺尔祖德,传家本道生世代光奣业,永远定章程 澧县王家港王氏

先世原籍江西,六传至守元迁澧卜宅王家港。至1948年共152人。祖祠在王家港宗派:启登大尚,槐国俊彦诗礼方正,科发显永

原为土著,始祖及原籍均不详今断自学珍公始卜居澧北盐井。至1948年共190人。宗派:志学承祖高正大光明邦,继绪赖英士朝廷重文章。

始祖泰华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樟树,明孝廉授江南知府,赠博士因兵变,携子文轩姪文郎及胡公迁澧,卜居新洲嘉山孟姜垸胡公后以嗣继之,越三世传位苞、位口、先浦、先寿分为四房至清咸丰后仅苞、浦、寿三公之裔有传。至1948年共62人。宗派:位永知应维国正天心顺,祖德光昌大传家世泽长,崇儒宏学业明道焕文章。 澧县新洲王氏

始迁祖载肆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一说南昌府丰城县老鸦塘于明永乐2年(1404)迁澧,落籍新州附近啸虎坪今属津市。单传五传至琳公生子五,长胜松、次胜柏、五胜权今谓三大房三胜机、四胜彬未详。至1948年共2535人。宗派:大德受天命道昌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化云台山有什么景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