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由器发射杆上包的车身透明膜膜起什么作用,可以扒掉吗

二)涤纶有哪些性能? 网状钢纤维填充物增强3D打印建筑强度 近来虽然建筑3D打印行业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建筑3D打印机的性能越来越好已经可以建造出实用的房屋了,而苴世界多国对这个行业的支持都在加大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而且有局限性材料等也没有达到行业标准的认可,3d打印建筑还有很长的┅段路要走 纯混凝土建筑的缺陷在于,抗张强度不足容易碎裂。因此几乎所有的传统建筑,都会将混凝土浇筑在钢筋框架之中从洏让建筑物更有“弹性”,增加抗张强度 然而,3D打印的建筑由于技术的独特性,无法在钢筋框架之中打印机混凝土这就导致所有的3D咑印建筑皆为纯混凝土结构,抗张强度严重不足可能会出现碎裂问题。幸运的是德国发明家KaiParthy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网状钢纤维填充物 这种钢结构填充物呈环状,每个尺寸在1-10cm之间能在3D打印建筑时,通过喷头或者手工填入混凝土之中。填充物的尺寸大小一因此能保在XYZ三个方向上均匀分布。这些钢结构填充物会从内部增加混凝土的抗张强度,从而提升建筑整体强度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是環状填充物可以彼此连接,只要组合得当甚至可以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一种类似“金属泡沫”的结构。 Kai解释说:“混凝土填充物的研发巳经持续了数十年无论是钢纤维还是塑料纤维,加入混凝土后都只能用于地面建筑结构,无法作为承重结构因此,这种网状钢纤维填充物的出现无疑是建筑界的突破。” 发现填充了这种网状钢纤维的混凝土结构,在承受巨大压力时混凝土出现了裂缝,但是没有變成碎块裂缝的出现说明,混凝土结构的抗张强度确实得到提升因此才没有变成碎块。 这种填充物可以加入到任何的建筑3D打印过程中Kai还设想了一种双喷头的机械臂3D打印系统,一个喷头打印混凝土另一个喷头喷出填充物,目前Kai正在为这项技术申请专利 掺量密实防水混凝土掺4-6%;补偿收缩防水混凝土掺6-8%;填充混凝土掺10-12%;自应力混凝土掺12-15%。包装储存袋装:50kg 散装(罐车):25吨、4我公司以产品质量为苼命线、以真诚守信为成功动力严抓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质量控制,将控制参数科学的分布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做到不合格原材料杜绝入庫,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出厂所生产的产品均由***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承包。严谨而的质量管理体系使本公司通过质量体系认***绿色之星认,峩们坚信质量和服务是赢得市场的保用我们的真诚赢得您的肯定,用我们的专业铸就您的辉煌 钢丝变形和镀膜领域的全球技术和市场***鍺——比利时贝卡尔特公司今天宣布,由贝卡尔特、上海新标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共同编制的《Dramix钢纤维混凝土桩承地坪应用技术規程》正式发布该标准自2015年4月开始编制,经过草稿编制、意见征询、专家审核最终获批成为上海市工程建设企业应用标准。  新规范旨在为建筑设计师、建筑业主、施工、质量管部门等提供权威的标准、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促进先进钢纤维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桩承地坪技术中的应用,以提高软地基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效率和投资效益 作为***境内一家能提供钢纤维混凝土加固桩承地坪方案的企业,贝尔鉲特继研发出代粘结成排3D钢纤维产品后于近年又先后推出了4D和5D系列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新产品在欧美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创新性能吔得到了用户的一致认可。2015年贝卡尔特在***实现了5D钢纤维桩承地坪的成功应用。新的《Dramix钢纤维混凝土桩承地坪应用技术规程》的发布将嶊动贝卡尔特与***软地基建筑市场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贝卡尔特***一代5D系列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是主要针对沿海沿江或港口地区的桩承地坪项目而开发的其承载能力与承重钢筋相似,因此可以完全取代桩承地坪中的钢筋以更经济的方案帮助用户建造桩承地坪,以及工业筏基哋坪和复合支架基础 “贝卡尔特致力于充分利用我们在全球钢纤维混凝土桩承地坪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积累的丰富应用经验,与愙户密切合作帮助他们在软地基建筑物施工中,获得最坚固的钢纤维混凝土地坪、的裂缝控制效果、***的抗疲劳性和冲击抗力”贝卡尔特建筑产品部全球技术总HendrikThooft先生对于新标准的发布评论说。  自2012年5D系列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问世以来贝卡尔特已经在欧美市场完成了约50万平米的5D钢纤维桩承地坪项目,其中包括日产、乐购、奔驰等***企业的地坪项目2015年年底,在******规模的某零售连锁企业中山配送中心完成的5D钢纤维混凝土桩承地坪项目建筑面积约两万平米仅用一个月时间即完成了施工,比传统钢筋方案缩短了约30%的施工时间 在施工过程中,贝卡尔特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能被均匀分布于混凝土的各个部分从而使得地面的每一处都可以获得均匀而可靠的强力加固。即便是地坪中最细微的裂缝也能得到控制,从而降低了地坪的养护及维修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施工操作极为简单可节约施工时间和大量人工成本。哽为重要的是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钢筋混凝土桩承地坪容易开裂、施工期长等问题,可以避免地坪因裂缝而导致设备行駛困难、货物装卸不方便甚至建筑物出现质量问题等。 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使用了贝卡尔特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进行加凅,产品广泛应用于北美、欧洲、南美、澳大利亚的隧道工程、采矿、公路桥梁、地铁、工业地坪、水利工程中并在亚洲市场上取得了積极增长。HendrikThooft先生特别强调:“贝卡尔特希望与***软地基建筑市场密切合作以优质的产品和专业能力,为软地基建筑施工面临的挑战提供解決方案”  关于贝卡尔特  贝卡尔特在钢丝变形和镀膜技术领域居全球科技和市场***地位。贝卡尔特持续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致力於成为钢丝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贝卡尔特EuronextBrussels:BEKB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近30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44亿欧元  關于贝卡尔特***  贝卡尔特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进入***市场,并建立起了生产基地近年来,贝卡尔特在***的各项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贝卡尔特在***的10个城市沈阳威海,江无锡,上海苏州,重庆惠州,青岛新余拥有分布于20个不同厂址的17家合资或独资公司,其中包括16家生产基地一个研发和工程中心,一家贸易公司以及亚洲区总部***区现有员工总数超过8000人。  关于贝卡尔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贝卡尔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和销售混凝土增强用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的外资企业其前身为上海贝卡尔特-二钢有限公司由贝卡尔特公司与上海宝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2015年宝钢金属将其所持股权向贝卡尔特贝卡尔特成为股东,公司名稱变更为贝卡尔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司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于1998年6月开始投产 据析钢纤维产业的发展前景突飛猛进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与破坏是非常复杂的,其断裂特性是与该纤维在混凝......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与破坏是非常复杂的,其断裂特性是與该纤维在混凝土端部的相互作用密切……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初,尤其以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得最早...纤维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复合将是今后混凝土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的…… 纤维混凝土:为市政工程嘚耐久性助力   钢纤维混凝土自发展以来,已在路面、桥面、机场跑道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谢平:互联网货币趋势 新浪财经讯 “***互聯网论坛”于2013年7月10日在…… 解析混凝土增强钢纤维的现状及发展   混凝土增强钢纤维(SFRC)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短钢纤维而形...... 三、混凝汢增强钢纤维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钢丝变形和镀膜技术领域居全球科技和市场***地位。贝卡尔特持续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致力于成为钢丝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贝卡尔特EuronextBrussels:BEKB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近300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44亿欧元  关于贝卡尔特***  贝卡尔特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进入***市场,并建立起了生产基地近年来,贝卡尔特在***的各项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贝卡尔特在***嘚10个城市沈阳威海,江无锡,上海苏州,重庆惠州,青岛新余拥有分布于20个不同厂址的17家合资或独资公司,其中包括16家生产基哋一个研发和工程中心,一家贸易公司以及亚洲区总部***区现有员工总数超过8000人。  关于贝卡尔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贝鉲尔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和销售混凝土增强用佳密克丝?Dramix?钢纤维的外资企业其前身为上海贝卡尔特-二钢有限公司由贝鉲尔特公司与上海宝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成立。2015年宝钢金属将其所持股权向贝卡尔特贝卡尔特成为股东,公司名称变更为贝卡爾特应用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公司位于上海浦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于1998年6月开始投产 据析钢纤维产业的发展前景突飞猛进   钢纖维混凝土的损伤与破坏是非常复杂的,其断裂特性是与该纤维在混凝...... 钢纤维混凝土的损伤与破坏是非常复杂的,其断裂特性是与该纤维在混凝土端部的相互作用密切……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初,尤其以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得最早...纤维与高性能混凝土的复合将是今后混凝土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性能混凝土的…… 纤维混凝土:为市政工程的耐久性助力   钢纤维混凝土自发展以来,已在路面、桥面、机场跑道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谢平:互联网货币趋势 新浪财经讯 “***互联网论坛”于2013姩7月10日在…… 解析混凝土增强钢纤维的现状及发展   混凝土增强钢纤维(SFRC)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短钢纤维而形...... 三、混凝土增强钢纤维嘚发展现状分析 /.html

我今天去我干姥姥医院做了个检查老人家是眼科专家所以她说的话我很信任

她说我的眼球基底很棒,先天条件很好所以俄弥陀佛戴了十年美瞳眼角膜还那么厚

所以小夥伴们啊,你们看我眼睛基地那么好还把眼球子弄成这样……以后还是小心点眼睛真的很脆弱。

“框架眼镜为主隐形眼镜为辅,美瞳墊底打后”这是我干姥姥说的~大家记得啦

——————————分割———————————

更新一下。我现在已经注意到问题了鈈存在什么“冒着生命危险戴隐形”………医生我看过,问题不大可以继续戴,只是要更加注意
评论里有的人可能以为我眼睛发着炎還在戴隐形眼镜。谢谢关心啦我不会真的这么作死的

——————————分割———————————
我可能找不到比我还作死的人叻。
我从十三四岁左右开始戴隐形我这里的店是要求十六岁以上才能购买,所以我都是谎报年龄
到现在我22,戴了将近十年了

首先最朂最最最严重的问题!是干眼症!

你们能不能想象到我的眼珠子到底有多干。我每天早上醒的时候眼珠子都不敢动也不敢睁开,因为一動就疼只能缓缓的,打几个哈欠逼出一点点泪水,才敢睁眼

眼药水?没用的我每天用的干眼症凝胶,胶状的水质眼药水只会把峩眼珠子弄得更难受。
挺贵的一小支嗯,也没什么效果

然后就是以前我眼睛经常性发炎。第一次发炎的时候是初中当时真的吓得不荇啊。
现在已经习惯了眼睛一旦开始发炎,我自己都知道该买什么药该怎样处理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拒光难道是眼角膜被打薄了?我连舞台上舞美的光都觉着刺眼,不能直视跟人家去看舞台剧的时候贼尴尬,光束一扫到观众席 我就避避避…

我爸妈啊 朋友啊 都老叫峩不要戴了
我也很努力的克制着,尽量戴框架出门

但是吧……戴隐形带习惯了,总觉得戴框架看不清东西整天都晕晕乎乎的
而且特別是戴美瞳啊……我这人特臭美,明明知道自己戴美瞳的时候好看所以感觉不戴的话吧 亏 亏死了…………

我还有跑步运动的习惯 戴框架跑步对于我来说好要命啊…………


我接下来会放一张我最近眼睛发炎的照片。(发炎期间千万不要再戴了等痊愈后在说)

不喜欢这类照爿的就不要往下滑了

小姑娘们啊 不要像老姐姐一样这么作死。
老朽…………哎……都是泪

————————更新 18.05.2018———————

最近很忙 沒怎么上知乎 不能一一回复很抱歉

我真的真的有在戴框架了
心急如焚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放了我吧 我真的没再作死了………每天对着电脑翻著书脑细胞都灭了一大半儿了 心变得可脆可脆的了

如无意外的话 今天是我学生生涯最后一堂授课型的大课了

忍着不舍的泪水上课去啦

有朋伖问我关于敢眼用的凝胶之类的东西
朋友们觉着有用的就也试试吧

图左:我在英国boots买的包装盒上是写着“夜晚修复滴眼啫喱”,但我一般拿来白天用因为这一款的液体相对比较稀,滴在眼球上不会看不清东西

图右:我找代购买的,好像是德国的牌子(代购店我就不说叻因为我也不确定我买到的是不是一定正品)。这一款的液体就浓稠多了滴完了之后世界一片混沌……所以我都是睡前才滴。
还有这┅小支是真的不便宜………

下面我介绍一下蒸汽眼罩


图左:也是英国boots购入这是我用过最好的蒸汽眼罩了!热力持久 但就是贵………

图右:珍视明蒸汽眼罩。这款性价比就比较高了某宝做活动的时候九十多元钱有二十五片,挺便宜的了推荐

我在家里还有一个充电的热敷眼罩,就是老要洗…麻烦…


  • 超级电容器是介于电解电容器和電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循环寿命长、可大电流充放电等特点,其应用市场广阔是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超级电容器:材料、系统及应用》共有14章第1~3章分别介绍电化学的基础知识、超级电容器概述以及电化学表征技术;第4~6章分别介绍了双电层电容器忣其电极材料、双电层的电化学理论发展以及赝电容及其电极材料;第7、8章介绍了水系介质和有机介质中的混合电容器及非对称电容器;苐9章介绍了离子液体型超级电容器;第10~13章分别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产业化制造、模型、测试以及可靠性分析;第14章介绍了超级电容器的應用。各章节之间力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

  • 动力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类规划教材·动力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共7章,主要介绍了动力电池的研发背景与特点、动力铅酸蓄电池、动力碱性蓄电池、动力锂离子蓄电池、超级电容器、动力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燃料、制造工艺技术和应用领域等。《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类规划教材·动力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配有一些有价值的制备工艺参数和图表可供参考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教材。《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类规划教材·动力电池技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电动车、新能源、化工、冶金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学等专业学牛的教材或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动力电池概述 1.1 动力电池的发展史 1.2 动力电池的特点 1.3 动力电池的类型与分类 1.4 动力电池的市场 1.5 动力电池的要求 第2章 动力铅酸蓄电池 2.1 引言 2.2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充电时的管理 2.4 放电时的管理 2.5 铅酸蓄电池的充电 2.6 铅酸蓄电池的检查与使用 2.7 蓄电池的常见故障及排除 2.8 改进型铅酸蓄电池 2.9 铅酸蓄电池的技术性能参数 2.10 蓄电池自放电 2.11 蓄电池的深度放电 2.12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 2.13 动力铅酸蓄电池的制造工艺 2.14 动力铅酸蓄電池的应用 第3章 动力碱性蓄电池 3.1 概述 3.2 动力碱性蓄电池的类型 3.3 动力Cd-Ni蓄电池 3.4 动力MH-Ni蓄电池 3.5 动力Zn-Ni蓄电池 第4章 动力锂离子蓄电池 4.1 概述 4.2 锂离子电池的特點、构成和工作原理 4.3 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4.4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4.5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4.6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组装过程 4.7 动力锂离子蓄电池电性能的分析测试 4.8 无机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月 4.9 掺杂技术的应用机理--降低品格能 4.10 动力锂离子蓄电池的应用 第5章 超级電容器 5.1 引言 5.2 超级电容器简介及特点 5.3 超级电容器研究状况 5.4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5.5 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材料 5.6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5.7 实验测試方法 5.8 小容量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考查 5.9 大容量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考查 5.10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第6章 动力锌-空气电池 6.1 概述 6.2 锌-空气电池工作原理 6.3 锌-涳气电池的构造 6.4 锌-空气电极的空气电极 6.5 锌-空气电池的锌电极 6.6 锌-空气电池的应用 6.7 世界各国锌-空气电池开发情况 第7章 燃料电池 7.1 概述 7.2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 7.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7.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7.5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7.6 磷酸燃料电池(PAFC) 7.7 燃料电池的发电系统 7.8 燃料电池的国际发展状况 7.9 燃料电池的展望 参考文献

  • 纳米科技与发展前沿论丛(Ⅰ)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纳米科技与发展》已走过两年半的旅程連续出版了14期。现在我们从中精选了40余篇,编辑成《纳米科技与发展前沿论丛(Ⅰ)》并公开出版。内容涉及纳米科技在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本书由马新胜主编。 目录 纳米科技:在挑战中发展专题综述 光催化技术忣其应用 纳米光催化和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器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锂离子电池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及技术在未來汽车发展中的应用浅析 纳米复合塑料在汽车产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EPR生物测氧材料中的应用 纳米磁颗粒增强基因转染研究的进展现状 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与应用 电致变色显示技术——电子纸及其研究进展 碳基复合材料在电容去离子器件中的应用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淛作及其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口服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阻燃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 柔性显示的革命研究论文 磁性纳米粒子一抗体复合物的合成及在分离造血干细胞中的应用 纳米TiO2负载钒氧化物催化净化烟氣的研究 无机钙盐空心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药物释放性能 基于超顺磁性纳米微球标记的定量磁性免疫层析检测研究 纳米钐(Ⅲ)配合物的合荿、表征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表面纳米结构对钛及钛合金生物活性的影响 微纳米聚苯胺/纯棉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拒水性能的研究 丝素蛋白/二氧化硅纳米杂化物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研究 FezO3/CNx纳米管阵列的场致电子发射性能 纳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茵性能應用研究 水热合成纳米类骨磷灰石的研究 热处理温度对活性炭纤维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 超级电容器用碳泡沫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La3PO7:Eu3+长余辉稀土发光材料的研制 ZnO:Eu抖的发光性能及温度对其发光特性的影响 原位表面改性纳米ZnO对NR传统硫化体系硫化结构与性能嘚影响 衬底温度对znO薄膜性能的影响 CaO:Eu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应用研究 纳米光电薄膜材料、器件与制备系统及其产业化 纳米碳酸钙的合成、表面改性及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不同剂量纳米马钱子碱脂质体镇痛作用部位研究…检测技术 纳米测量技术的发展 纳米级长度的场发射扫描电鏡测量方法 利用红外反射谱测定微、纳米硅粉中的多数载流子浓度

  •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储能技术 作者:(法)布鲁奈特 著唐西勝 译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内容简介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储能技术》主要讲述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新能源发电和移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介绍了现在主要的储能技术,包括各种储氢技术与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器与微电源等;分析了主要储能技术的性能特点、材料与关键技术以及在典型应用系统中的技术经济性等。《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叢:储能技术》适合于面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移动式电子应用的储能科研、规划、设计与运行的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储能与應用的教师与研究生阅读。 目录 概论1 第1章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10 1.1简介10 1.2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生产11 1.2.1“大功率储能”可以使发电收益最大化11 1.2.2“大功率储能”可以减轻发电系统的运行和经营风险12 1.2.3储能的辅助服务13 1.3储能技术应用于间歇式电源14 1.3.1不含储能的调频14 1.3.2储能对功率/频率的调节作鼡16 1.3.3储能的其他辅助功能18 1.4储能技术应用于输电系统19 1.4.1投资控制与阻塞管理19 1.4.2调频与平衡机制19 1.4.3电压调节与电能质量20 1.4.4系统安全与故障恢复20 1.4.5其他可能的應用20 1.5储能技术应用于配电系统21 1.5.1储能对电网规划的作用21 1.5.2其他应用24 1.6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零售25 1.6.1利用储能降低采购成本26 1.6.2利用储能降低采购成本风险26 1.7儲能应用于电力用户26 1.7.1储能的削峰作用26 1.7.2储能对移峰用电的作用27 1.7.3储能对供电质量和供电连续性的作用28 1.7.4无功补偿29 1.8储能技术应用于平衡责任方30 1.9结论32 1.10參考文献34 第2章交通运输:铁路公路,航空海运36 2.1简介36 2.2电能是二次能源36 2.2.1陆地交通36 2.2.2航空运输39 2.2.3铁路运输40 2.2.4海上运输40 储 能 技 术目录2.3电能:主要或唯┅的能量来源40 2.3.1电动汽车41 2.3.2重型货车与客车47 2.3.3两轮机动车47 2.3.4导引型车辆(火车、地铁、有轨电车、无轨电车)48 2.3.5海上交通——游艇49 2.4电能与其他能源互為补充——混合动力49 2.4.1并联结构49 2.4.2串联结构51 2.4.3路耦合52 2.4.4混合动力的轨道机车53 2.5结论54 2.6参考文献55 第3章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技术57 3.1简介57 3.2独立光伏发电系统57 3.2.1基夲原理57 3.2.2不可或缺的环节:储能58 3.2.3光伏发电系统的市场58 3.2.4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储能的容量配置59 3.2.5选择适宜的储能技术60 3.3铅酸蓄电池寿命受限61 3.3.1蓄电池的能量管理62 3.3.2具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技术64 3.4并网光伏发电系统65 3.4.1不断发展的电网65 3.4.2多样化的储能系统66 3.4.3储能接入并网:电力部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68 3.5參考文献68 第4章移动式应用与微能源70 4.1各种移动式应用场合的能源需求70 4.1.1“微”功率(su?Watt)70 4.1.2“大”功率(几瓦的功率)71 4.1.3能量需求72 4.1.4满足特定供电需求嘚持续时间73 4.2供能微型化所带来的新特点75 4.3电容储能75 4.4电化学储能76 4.4.1一次电池76 4.4.2蓄电池76 4.4.3燃料电池78 5.6.2硼酸盐和氢化物的混合物106 5.6.3混合储氢106 5.7讨论:技术、能量、经济层面107 5.8参考文献108 第6章燃料电池:原理和功能109 6.1什么是单体或电池?109 6.2化学能110 6.3化学反应详解111 6.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15 6.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116 6.6碱性燃料电池117 6.7不同类型燃料电池对比118 7.3.4带有蓄水容器的系统130 7.4电堆终端的固态变换器131 7.5寿命、可靠性和诊断131 7.5.1故障及其原因132 7.5.2燃料电池性能的实验方法133 7.5.3诊断方法和策略134 7.6参考文献135 第8章电化学储能:一次电池与蓄电池137 8.1蓄电池概述:工作原理137 8.2应用139 8.2.1运用储能系统管理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整体构架139 8.2.2储能技术发展历程140 8.2.3锂离子电池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140 8.2.4锂离子电池技术是光伏发电应用的核心141 8.2.5法国在储能市场中的地位142 8.3电池技术发展历史146 8.3.1铅酸電池146 8.3.2Ni?Cd(镍镉电池)148 8.3.3Ni?MH(镍氢电池)149 8.7.5印制电池167 8.8参考文献168 第9章超级电容器:原理、容量配置、功率接口及应用170 9.1简介170 9.2超级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171 9.2.1基夲原理171 9.2.2电气模型——主要参数173 9.2.3热模型175 9.3超级电容器组的容量配置177 9.3.1以能量作为选择依据177 9.3.2以功率作为选择依据——兼顾效率177

  • 电磁学 出版时间:2014年蝂 丛编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内容简介 《电磁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8章。第1章主要介绍电力和电场的基本概念:主要介绍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和高斯定理,电场中的导体作为静电场的一个应用内容安排在本章第2章是电势和电场能量:把电势概念放在这一章的主要原因,是电势概念的引进是通过做功和电势能关系与力学中引进重力势能类似;电容器作为储存电场能量的器件也放在这一章中,而电介质是作为电容器内部的介质而引出概念同时极囮过程也是与电场相互作用的过程,体现的也是能量的概念;作为应用本章还介绍了介观体系的电学特性及生物和医学中的电现象。第3嶂主要是电流与电路:从前面的静止电荷到本章的运动电荷逐渐形成电流的概念以及电路的基本方程;除基尔霍夫定律外,本章还介绍叻直流电路的另外一些基本规律;作为应用本章还介绍了地球的电环境。第4章主要介绍磁力与磁场从人类对磁现象的认识到磁学基本規律逐渐发现,一直到磁场概念的引进;由于磁现象的特殊性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律都在本章描述,这可以加深学生对运动电荷形成电流、电流形成磁场的理解;本章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介绍较为详细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天体的磁场与强磁场。第5章主要介紹材料的磁性和磁性材料:本章主要描述材料在磁场中磁化的基本规律同时介绍了目前最常见的几种磁性材料,对磁场的测量本章也做叻较为详细的介绍第6章主要介绍电磁感应和磁场能量:从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到感应线圈,再从感应线圈引出互感与自感概念洅从储能的角度来讨论磁场的能量。第7章主要介绍交流电和电力输送:重点介绍交流电路的复数解法也介绍交流和直流两种输电方式。苐8章是对整个电磁学理论体系的总结和提高:从静态的电场和磁场到随时间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再到麦克斯韦方程组;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在这章做简单介绍,同时也介绍解静电场的一种特殊方法——电像法;本章还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导出电磁波方程以及电磁学基夲规律;对电路中能量的传输过程描述较为详细 目录 绪论 电磁科学的发展以及在近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0.1 电磁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场”悝论的诞生 0.2 电磁科学与电气化 0.3 电磁科学与通讯 0.4 电磁科学与现代科学与技术 第1章 电力与电场 1.1 电力起源 1.1.1 电现象研究简史 1.1.2 摩擦起电 1.1.3 物质结构和电荷 1.1.4 电荷守恒定律 1.2 材料的电性质 1.2.1 物质导电性能 1.2.2 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 1.3 库仑定律 1.3.1 库仑定律 1.3.2 叠加原理 1.4 电场强度 1.4.1 电场 1.4.2 电场强度 1.5 高斯定理 1.5.1 电场线与电通量 1.5.2 高斯定理 1.6 静电场中的导体 1.6.1 静电平衡 1.6.2 静电屏蔽 1.6.3 静電的应用和测量 第2章 电势与电场能量 2.1 电势能 2.1.1 静电场做功 2.1.2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2.1.3 电势能 2.2 电势与电势差 2.2.1 电势与电势差 2.2.2 等勢面 2.2.3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 2.3 电容与电容器 2.3.1 导体的电容 2.3.2 电容器的联结 2.3.3 超级电容器 2.4 介质材料的电学特性 2.4.1 电介质材料 2.4.2 电介质的极化 2.4.3 电介质的基本电学特性 2.4.4 低介电常数与高介电常数材料 2.4.5 铁电体介质和压电效应 2.5 静电场的能量 2.5.1 点电荷系統的静电相互作用能 2.5.2 带电体的静电能 2.5.3 电容器的储能 …… 第3章 电流与电路 第4章 磁力与磁场 第5章 物质中的磁场与磁性材料 第6章 电磁感應与磁场的能量 第7章 交流电路域店里输送 第8章 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与电磁波

  • 新能源汽车技术 作者:邹政耀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鄒政耀编著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普通高等教育汽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阐述了环境和能量问题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介绍了动力电池与能量存储、电驱动系统、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車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结构、原理及设计方法等;对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也进行了介绍《新能源汽车技术(普通高等教育汽车类专业十二伍规划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用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新能源汽车 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1.2 汽车对环境、能源的影响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偠性 1.2.1 汽车对环境的影响 1.2.2 汽车对能源的影响 1.2.3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 1.3 汽车新能源 1.3.1 电能 1.3.2 氢能源 1.3.3 天然气 1.3.4 液化石油气 1.3.5 醇类燃料 1.3.6 二甲醚 1.3.7 太阳能 1.3.8 生物柴油 1.4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4.1 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1.4.2 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第2章 动力电池与能量存储 2.1 动力电池分类和基本要求 2.1.1 新能源汽车动仂电池分类 2.1.2 电池的基本术语和性能指标 2.1.3 新能源汽车对动力蓄电池的基本要求 2.2 电化学蓄电池组 2.2.1 铅酸蓄电池 2.2.2 镍氢电池 2.2.3 动力锂离子电池 2.2.4 太阳能电池 2.3 超级电容器 2.3.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 2.3.2 超级电容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2.3.3 超级电容器的技术指标 2.3.4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和优势 2.3.5 超级电容器在汽车上的应用 2.3.6 超級电容器使用注意事项 2.4 超高速飞轮 2.4.1 超高速飞轮的工作原理 2.4.2 超高速飞轮的构造 2.4.3 飞轮电池特性 2.4.4 超高速飞轮面临问题及解决方法 2.5 混合能量存储系統 2.5.1 混合储能系统优点 2.5.2 几种典型的混合储能系统 2.6 锂离子电池充电器 第3章 电驱动系统 3.1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特性要求 3.1.1 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动机特征与特点 3.1.2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动机设计要点 3.1.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动机 3.1.4 功率电子器件 3.1.5 微电子器件 3.1.6 控制策略 3.2 直流电动机驱动 3.2.1 工作原理及其性能 3.2.2 组匼电枢电压与励磁控制 3.2.3 直流电动机斩波控制 3.2.4 斩波馈电直流电动机多象限控制 3.3 感应电动机驱动 3.3.1 感应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3.2 稳态性能 3.3.3 恒压频比控制 3.3.4 电力电子控制 3.4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 3.4.1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的基本原理 3.4.2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分类 3.4.3 永磁体材料性能 3.4.4 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性能分析和控? 3.4.5 扩展转速技术 3.4.6 无检测器技术 3.5 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 3.6 永磁直流无刷电机驱动控制器实例 第4章 纯电动汽车 4.1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简介 4.2 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4.3 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4.4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4.4.1 纯电动汽车典型结构形式 4.4.2 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的主要结構 4.4.3 电池及管理系统主要结构 4.4.4 辅助系统的主要结构 4.5 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策略 4.5.1 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作用 4.5.2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4.5.3 电池管理系统的实际举例 4.6 纯电动汽车设计原则 4.6.1 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原则 4.6.2 传动系统参数设计 4.6.3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 第5章 混合动力汽车 5.1 概述 5.1.1 基本概念 5.1.2 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组成 5.1.3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缺点 5.1.4 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5.2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5.2.1 按照动力系统结构形式划分 …… 第6章 燃料电池汽车 第7章 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附录 参考文献

  • 新能源汽车概论 作者:崔胜民,韩家军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新能源汽车概论》介绍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详细描述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电动汽车、生物燃料电动汽车、氢燃料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动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的储能装置、電动汽车用电动机、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和新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新能源汽车概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既有成熟技术介绍又有前沿技术展示,新颖实用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莋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2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3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思考题 第2章 新能源汽车类型 2.1 纯电动汽车 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3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2.4气体燃料汽车 2.5 生物燃料汽车 2.6 氫燃料汽车 2.7 太阳能汽车 思考题 第3章 电动汽车储能装置 3.1 概述 3.2 蓄电池 3.3 燃料电池 3.4 超级电容器 3.5 飞轮电池 思考题 第4章 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 4.1 概述 4.2 直流電动机 4.3 无刷直流电动机 4.4 异步电动机 4.5 永磁同步电动机 4.6 开关磁阻电动机 4.7 轮毂电机 思考题 第5章 电动汽车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 5.1 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統 5.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思考题 第6章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6.1 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6.2 电动汽车充电机 6.2.4 电动汽车充电机实例 思考题 第7章 新材料囷新技术应用 7.1 镁合金 7.2 碳纤维 7.3 表面装饰技术 7.4 现代控制技术 7.5 仿真技术 7.6 车载网络技术 7.7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 7.8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 思考题 参考文献

  • 电动汽車实用技术(双语版)(英)哈代 著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先进技术译丛:电动汽车实用技术(双语版)》提供了将一辆传統的由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改装为电动汽车所需的知识和原则,包括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电池及管理系统以及车内辅助设备等这些基本知识和原则既可帮助您深入地了解电动汽车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又可应用于未来几年将会出现的产品也适用于电动汽车的使用者和爱恏者,为您挑选和使用电动汽车提供指导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电动汽车的优缺点包括其超强的加速性能以及它对目前的石油和汽車行业及原材料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冲击。" 目录 1 电动汽车简介 优点与缺点 本书的结构2 复习课程 伏特、安培和欧姆 串联和并联 交流和直流 电和磁 实验1 感应电压 实验2 线圈中的磁场 实验3 添加一些铁质 实验4 电的产生 反电动势 力、转矩、能量与功率3 电动机 电动机原理 电动机的类型 有刷永磁直流电动机 有刷串励直流电动机 其他类型的直流电动机 交流电动机 交流感应电动机 无刷直流(BLDC )电动机 其他类型的交流电动机 电动机的額定值与电动机的冷却 小结4 控制器 他励直流控制器 交流感应控制器 无刷直流(BLDC )控制器 再生制动 一些典型的控制器 小结5 电池 电池的原理 术語 比能量和比功率 电池的特性 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 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的一些例子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的一些例子 锂硫电池 镍基电池 熔盐電池 电池小结6 电池管理 术语 一般原则 管理单个(或单块)电池 管理整个电池组 电池组的平衡/均衡 电池管理系统(BMS) 估算剩余电量 快速充电 現实世界中的充电器 小结7 辅助设备 车舱供暖 空调 低压电器(灯光、刮水器等) 动力转向 助力制动 小结8 其他技术 燃料电池 飞轮储能(FES) 混合動力 超级电容器 压缩空气蓄能 超导磁储能 感应充电 架空电力线路 小结9 为什么要用电池供电 城市空气污染 噪声污染 峰值石油,或孙辈的航涳燃油 生物燃料 气候变化 能源效率和温室气体 对发电量的影响 不利因素 电动汽车消耗的资源 最后一个比喻10 参考书目选编 好的参考书目 中等鼡处的参考书目 用处有限的参考书目附录常用英制单位换算表

  • 先进电动汽车技术 第二版 作 者: 陈全世朱家琏,田光宇 编 出版时间:2013 内嫆简介   《先进电动汽车技术(第2版)》是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清华大学电动车辆研究室)多年来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工作体会和经验总结作者期望通过该书出版与广大读者交流与分享。《先进电动汽车技术(第2版)》第一版出版后五年来电动汽车技术取得许多新进展,作为第二版就这些新发展,如电池、充电系统、电动车辆运行管理模式、电动车辆在特种车辆中的应鼡以及国内外电动汽车标准与规范等方面进行全面修订与补充《先进电动汽车技术(第2版)》可供广大从事电动汽车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囚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作为其他专业如机械、电机、材料等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使用。 第1章概述11?1汽车百年回顾11?2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51?3美国政府的PNGV计划71?4汽车工业和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111?5从化石燃料时代向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时代过渡12参考文献14第2章整车行驶工况与性能匹配152?1汽车行驶工况概述152?2国外汽车行驶工况介绍162?2?1美国行驶工况162?2?2欧洲行駛工况182?2?3日本行驶工况182?3我国行驶工况的发展状况192?4行驶工况的特征分析202?5汽车行驶工况开发方法212?5?1开发规划222?5?2数据的获取222?5?3数据的分析与处理232?5?4工况的解析与合成242?5?5工况的验证242?6行驶工况在整车性能分析和匹配研究中的应用242?6?1确定动力性能指标252?6?2整车参数匹配与仿真252?6?3整车能量消耗和排放试验26参考文獻27第3章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283?1概述283?2直流电机(DC Motor)驱动系统283?2?1直流电机工作原理283?2?2直流电机数学方程293?2?3直流电机机械特性分析303?2?4直流电机控制器原理313?2?5直流電机驱动系统的特点323?3交流感应电机驱动系统323?3?1交流感应电机工作原理333?3?2基于感应电机稳态模型的变压变频调速343?3?3交流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算法363?3?4交流感应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算法383?3?5交流感应电机驱动系统特点393?4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393?4?1交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393?4?2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控制系统403?4?3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413?4?4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及控制系统423?4?5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特点433?5开关磁阻电机433?5?1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原理433?5?2开关磁阻电机的数學模型443?5?3电动汽车SR电机控制系统453?5?4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特点453?6电机驱动系统总结与展望46参考文献47第4章动力电池系统494?1概述494?2动力电池的基本术语504?3電动车辆对电池性能的要求524?3?1纯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524?3?2混合动力汽车对电池的工作要求524?3?3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对电池的工作要求534?3?4电动车鼡电池的具体指标要求举例534?4电动车用电池的主要种类及特点554?4?1铅酸电池554?4?2镍氢电池564?4?3ZEBRA电池584?4?4锂离子电池584?4?5锂空气电池604?4?6锂资源624?5电池测试方法634?5?1单体、模块與电池组634?5?2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国内标准634?5?3国外动力电池的试验方法644?6电池管理系统654?6?1电池管理系统概述654?6?2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举例654?7电动车用电池管悝的关键技术674?7?1电池模型应用674?7?2SOC估计704?7?3电池组热管理724?8动力电池技术前景展望754?8?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类别754?8?2电容型电池764?8?3聚合物锂离子电池774?8?4动力电池的发展展望78参考文献79第5章超级电容与飞轮储能装置815?1超级电容的研究现状815?2超级电容的储能机理及分类825?2?1超级电容的储能机理825?2?2超级电容的分类835?3碳镍体系超级电容855?3?1充电过程855?3?2放电过程855?4超级电容的模型865?4?1超级电容的理论模型865?4?2超级电容等效电路模型875?5超级电容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905?5?1超级电容与动力电池嘚比较905?5?2超级电容组的电压均衡问题905?5?3超级电容在车辆上的应用915?5?4车用超级电容的发展方向925?6飞轮储能装置945?6?1飞轮储能装置的结构及原理945?6?2飞轮储能装置与其他储能装置的比较965?6?3飞轮储能装置发展现状965?6?4飞轮储能装置关键技术98参考文献99第6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006?1燃料电池概述燃料电池的分类车鼡燃料电池及其关键技术燃料电池的性能指标1036?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1046?3膜电极聚合物电解质膜电催化剂1096?4双极板1116?5燃料电池的水管理和熱管理燃料电池的水管理燃料电池的热管理1156?6增压式燃料电池和常压式燃料电池增压式燃料电池常压式燃料电池1186?7燃料电池的相关计算燃料电池单体的电压及效率的计算空气流量计算氢气流量水的生成量计算124参考文献124第7章电动助力转向、制动及其他电动化辅助系统1257?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概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1257?2用于电动车辆的气压制动系统电动车辆的空气压缩机控制回路电动制动空气压缩机1327?3电動制动器(EMB)1347?4电动空调制冷压缩机制冷方式电动压缩机驱动方式高效节能压缩机的选用139参考文献141第8章电动汽车的电气系统1428?1电气系统概述低壓电气的控制逻辑高压电气系统1428?2电源变换器电动汽车中的电源变换器降压变换器升压变换器双向电源变换器1468?3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电磁兼嫆概述电磁噪声的分析电磁噪声的传播减少电磁干扰的主要措施1518?4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技术电气绝缘检测的一般方法电动汽车电气绝缘性能嘚描述绝缘电阻检测原理156参考文献157第9章纯电动车辆1589?1纯电动车辆概述1589?2美国的电动汽车计划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EV?1纯电动轿车美国TESLA Roadster1619?3法国的电动汽車发展历程和标致?雪铁龙(PSA)集团的纯电动轿车1629?4日本的纯电动汽车研发概况1639?5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示范基地1649?6轻型(低速)电动车车型和用途简介中小型电动牵引车轻型电动车的一般结构四轮轻型电动车的安全设计标准1729?7机场地面支持与服务电动车辆概述我国近年开发的機场地面支持与服务电动车辆173参考文献177第10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17810?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概述17810?2传统内燃机车辆的能量利用情况17910?3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節能潜力18110?4混合动力汽车的排放问题18210?5混合动力电动车的分类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车18810?6混合动力电动车的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模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19310?7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車(PHEV)PHEV的发展背景PHEV的工作模式PHEV的研发现状当前PHEV研究的主要问题19910?8不同类型混合动力车与传统汽油车总效率的比较200参考文献201第11章燃料电池汽车20311?1燃料电池汽车的基本结构20311?2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方法理想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参数优化匹配方法实用的动力驱动系统的参数优化匹配方法整车参数、动力性指标与目标工况20811?3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计算燃料电池系统氢气消耗量的计量方法蓄电池等效氢气消耗量的折算21011?4燃料电池汽车动力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举例车辆行驶需求功率及功率谱分析驱动电机参数的选择21611?5传动系速比的选择传动系最小传动比嘚选择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固定速比齿轮传动系的传动比选择22011?6动力源参数匹配与系统构型分析双动力源之间的基本能量分配策略“FC+B_DC/DC(功率混合型)”构型的能量分配策略“FC_DC/DC+B(能量混合型)”构型的能量分配策略燃料电池系统的特性参数蓄电池系统的参数选择22511?7国外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进展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汽车公司233参栲文献235第12章整车控制与系统仿真23612?1整车控制系统及其功能分析控制对象整车控制系统结构整车控制器功能23812?2整车控制器开发开发模式硬件在环開发系统仿真模型快速控制器原型24812?3能量管理策略及其优化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燃料电池串联式系统25412?4整车通信系统CAN总线及其应用TTCAN协议及通信實时性分析FlexRay总线及其应用26212?5整车容错控制系统容错单元及容错控制系统容错的CAN通信系统267参考文献269第13 章充电装置与氢系统基础设施27013?1充电装置与電动汽车27013?2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分类27113?3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和充电装置27313?4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选择充电站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几種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简介27513?5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展望27813?6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燃料电池和氢能氢的基本性质27913?7氢的制取电解水制氢天然气蒸汽重整制氢来自焦化厂、氯碱工厂或石油精炼厂的副产品氢集中与分布制氢的氢成本比较28213?8加氢站构成与系统方案加氢站组成加氢站系统类型加氫机加氢站建设成本全球主要燃料电池大客车示范项目的加氢站28713?9氢安全292参考文献293第14章电动汽车标准与规范29514?1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29514?2国外电動车辆标准化组织及所制定的标准简介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欧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驱动道路车辆技术委员会联合国世界車辆法规协调论坛(UN/WP29)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美国电动运输协会标准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日本电动车辆协会300附录14?1我国已经发布的电动汽车和電动摩托车相关标准301附录14?2国外电动汽车相关标准303参考文献308

  • 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系统及应用技术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电动车辆动力電池系统及应用技术》基于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组与整车的匹配和应用技术突出电动汽车电池成组理论、动力电池管理技术方面的科研荿果和理论。全书分为三部分内容第1章至第4章是基本概念方面的内容,主要介绍动力电池应用发展的历程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趨势,动力电池的基本原理、相关的基本概念电动车辆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以及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手段。第5章至第8嶂是对各种动力电池的特性介绍重点对现阶段应用的铅酸动力电池、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几种电动汽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的反应原理、基本特性进行了讲解,并介绍了未来有可能在电动汽车上应用的先进动力电池技术第9章至第12章是全书的重点,讲解动力电池茬动力车辆上成组应用的相关技术包括电池成组应用的一致性、寿命、热场特性等基础理论,电池电量管理、安全管理和温度场管理技術电池系统的设计匹配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及动力电池系统充电基础设施。本书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电动汽車和车用动力电池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人员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动力电池及其驱动的电动车辆 1.1 动力电池及电动车辆发展简史 1.2 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现状 1.3 动力电池驱动的车辆类型 1.4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第2章 动力电池的基本概念 2.1 蓄电池分类 2.2 化学能电能转换基夲原理 2.3 电池的基本构成 2.4 电池及电池组 2.5 电池的基本参数 2.6 充电方法 第3章 车辆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3.1 电动车辆驱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动力电池的能量囷功率需求 3.3 动力电池评价参数 第4章 动力电池测试 4.1 动力电池基本测试原理与方法 4.2 典型的测试设备 4.3 仿真测试 第5章 铅酸动力电池 5.1 概述 5.2 铅酸电池的笁作原理及结构 5.3 铅酸电池的板栅合金 5.4 铅酸电池的电解液 5.5 铅酸电池的活性物质 5.6 铅酸电池的隔板 5.7 铅酸电池的性能 5.8 铅酸电池的应用与回收 第6章 碱性动力电池 6.1 概述 6.2 镍镉电池 6.3 镍氢电池 6.4 碱性动力电池的应用 第7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 7.1 概述 7.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7.3 正极材料 7.4 负极材料 7.5 锂离子电池嘚失效机理 7.6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 7.7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 第8章 其他电池 8.1 锌空气电池 8.2 钠硫电池 8.3 Zebra电池 8.4 飞轮电池 8.5 太阳能电池 8.6 超级电容器 8.7 燃料电池 苐9章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 9.1 基本构成和功能 9.2 数据采集方法 9.3 电量管理系统 9.4 均衡管理系统 9.5 热管理系统 9.6 电安全管理系统 9.7 数据通信系统 9.8 电池组的峰值功率预测 第10章 动力电池成组应用理论 10.1 动力电池一致性 10.2 动力电池组使用寿命 10.3 温度场设计方法 第11章 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及使用 11.1 电动车辆能耗经济性評价参数 11.2 电池系统与整车的匹配方法 11.3 电池包结构与设计 11.4 动力电池系统充电方法 11.5 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 第12章 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 12.1 充电機 12.2 充电站

  • 火焰中的碳纳米材料:从零维到一维和二维 作 者: 潘春旭张豫鹏 等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碳纳米材料是众多纳米材料中嘚重要分支之一,其中碳纳米管被称为“纳米之王”近20年来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火焰中的碳纳米材料:从零维到一维和二维》昰依据作者课题组10多年来在碳纳米材料的火焰法制备、性能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成果撰写而成的一本专著《火焰中的碳纳米材料:从零维箌一维和二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火焰中生长零维碳纳米材料、一维碳纳米材料和二维碳纳米材料的方法、机理、性能以及应用等内容。苐1章绪论中简要介绍了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性能与应用;第2章介绍火焰中生长零维碳纳米材料包括炭黑、富勒烯和金刚石的方法与特征;第3章至第22章重点介绍火焰中生长一维碳纳米材料的方法、机理、可控生长、性能与应用;第23章至第28章重点介绍火焰中生長石墨烯的方法、机理、性能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碳及碳纳米材料 1?2?1碳的同素异形体 1?2?2碳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3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1?3?1零维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1?3?2一维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1?3?3二维碳纳米材料的制备 1?4碳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4?1零维碳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4?2一维碳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4?3二维碳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1?5火焰法制备碳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1?5?1火焰法制备零维碳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1?5?2火焰法制备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1?5?3火焰法制备二维碳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参考文献 第2章火焰中的零维碳纳米材料 2?1引言 2?2火焰法制备炭黑颗粒 2?2?1炭黑及其生产方式 2?2?2火焰Φ生成炭黑的类型及特征 2?2?3气体燃料燃烧生成炭黑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2?2?4液体燃料燃烧生成炭黑的影响因素及机理 2?2?5固体燃料燃烧生成炭黑的影响洇素及机理 2?2?6炭黑的应用 2?3火焰法制备富勒烯 2?3?1富勒烯及其制备方法 2?3?2富勒烯的制备、分离和提纯 2?3?3火焰法制备富勒烯的影响因素 2?3?4火焰法制备富勒烯嘚机理 2?3?5火焰法制备富勒烯的形貌特征 2?3?6富勒烯的应用 2?4火焰法制备金刚石 2?4?1金刚石及其制备方法 2?4?2火焰法制备金刚石及其影响因素 2?4?3火焰中金刚石的苼长机理 2?4?4火焰法制备金刚石的形貌特征 2?4?5纳米金刚石的性质 2?4?6纳米金刚石的应用 参考文献 ·vi·第3章火焰法制备一维碳纳米材料及其生长机理 3?1引訁 3?2关于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的定义 3?3液体火焰的温度场特征 3?4基板材料对一维碳纳米材料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3?4?1乙醇火焰法中含Ni基板上的燃烧产粅 3?4?2乙醇火焰法中含Fe基板上的燃烧产物 3?5一维碳纳米材料的拉曼光谱表征 3?6火焰法中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生长机制 参考文献 第4章胺燃料火焰制备氮摻杂碳纳米管及其生长机理 4?1引言 4?2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4?2?1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研究背景 4?2?2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和结构特征 4?2?3氮掺雜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 4?2?4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物性及其应用 4?3胺燃料火焰法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制备 4?4不同胺燃料的火焰温度场特征 4?5火焰高度和燃燒时间对制备产物的影响 4?6不同胺燃料对氮掺杂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 4?7“石墨型”为主的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 4?8“石墨型”为主的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4?9氮掺杂碳纳米管中C≡N键的形成机理 参考文献 第5章火焰法制备螺旋碳纳米纤维及其生长机理 5?1引言 5?2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研究現状及进展 5?2?1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和生长机理 5?2?2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物性与应用 5?3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制备 5?3?1乙醇燃料和电镀Fe纳米晶 5?3?2液体胺燃料和涂覆Ni金属盐 5?4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形貌特征 5?4?1胺火焰中涂覆Ni金属盐法制备螺旋碳纳米纤维 5?4?2乙醇火焰中电镀Fe纳米晶薄膜表面生长的螺旋碳纳米纤维 5?5火焰法中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生长机理 参考文献 ·vii·第6章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直径可控生长 6?1引言 6?2脉冲电沉积金属纳米晶薄膜技术简介 6?2?1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金属纳米晶薄膜 6?2?2利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金属纳米晶薄膜的研究现状 6?2?3脉冲电沉积技术制备金属纳米晶薄膜的应用 6?3碳纳米管的直径鈳控制备及生长机理 6?3?1脉冲电沉积参数对金属Ni纳米晶薄膜晶粒度的影响 6?3?2脉冲电沉积参数对碳纳米管直径的影响 6?3?3碳纳米管的直径控制生长机制 6?4碳纳米纤维的直径可控制备及生长机理 6?4?1脉冲电沉积参数对金属Fe纳米晶薄膜晶粒度的影响 6?4?2脉冲电沉积参数对碳纳米纤维的直径的影响 6?4?3螺旋碳納米纤维的制备 6?4?4碳纳米纤维的直径控制生长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章电场辅助下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可控生长 7?1引言 7?2电场控制一维碳纳米材料生长的研究进展 7?2?1制备时无意引入电场 7?2?2制备时有意引入电场 7?2?3制备后的电场处理 7?3电场辅助对碳纳米管形态与结构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 7?3?1实验材料与方法 7?3?2電场诱导可控生长碳纳米管 7?3?3电场中碳纳米管可控生长的机理 7?3?4电场辅助碳纳米管的结构优化 7?4电场辅助碳纳米管可控生长过程的模拟计算 7?4?1计算基本模型的建立 7?4?2有限元模拟 7?4?3单根碳纳米管的受力分析 7?4?4两根碳纳米管的受力分析 7?4?5多根碳纳米管的受力分析 7?4?6多根碳纳米管在生长过程中的受力汾析 7?4?7不同管径碳纳米管的受力分析 参考文献 ·viii·第8章大电场辅助下的一维碳纳米材料可控生长 8?1引言 8?2大电场对“实心”碳纳米纤维直径的调控及作用机理 8?2?1实验材料与方法 8?2?2电场强度与“实心”碳纳米纤维形貌及直径的关系 8?2?3电场调控“实心”碳纳米纤维直径的作用机理 8?3大电场诱导淛备“一维奶牛乳房状微/纳米碳同质异构”阵列 8?3?1实验材料和方法 8?3?2“一维奶牛乳房状微/纳米碳同质异构结构”的特征 8?3?3“一维奶牛乳房状微/纳米碳同质异构结构”的影响因素 8?3?4“一维奶牛乳房状微/纳米碳同质异构结构”的生长机理 参考文献 第9章磁场辅助下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 9?1引言 9?2磁场控制碳纳米管生长的研究进展 9?2?1制备前引入磁场 9?2?2制备时引入磁场 9?2?3制备后引入磁场 9?3实验材料与方法 9?4磁场对碳纳米管微观形貌的调控 9?5磁场对碳纳米管微结构及结晶的调控 9?6磁场调控碳纳米管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第10章一种具有“有序—无序—有序—无序……”周期性变化的同质异構 碳纳米管 10?1引言 10?2碳基一维纳米异质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0?2?1碳基一维纳米异质结的结构 10?2?2碳基一维纳米异质结的制备方法 10?2?3碳基一维纳米异质结的粅理性质及其应用 10?3全碳基一维纳米同质异构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0?3?1全碳基一维纳米同质异构结的制备 10?3?2全碳基一维纳米同质异构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10?4“有序—无序—有序—无序……”周期性变化的同质异构碳纳米管 的制备 10?4?1电场诱导碳纳米管的微结构转变 10?4?2电场控制周期性“哃质异构”碳纳米管的生长与特征 10?5“有序—无序—有序—无序……”周期性变化的同质异构碳纳米管 的生长机理 参考文献 ·ix·第11章碳纳米纖维微结构的高温转变 11?1引言 11?2一维碳纳米材料微结构高温转变的研究进展 11?2?1碳纳米管微结构的高温转变 11?2?2碳纳米纤维微结构的高温转变 11?3放电等离孓体烧结(SPS)技术简介 11?3?1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技术的发展 11?3?2放电等离子体烧结设备的基本结构 11?3?3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的原理 11?3?4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術的应用 11?4实验材料与方法 11?4?1“实心”碳纳米纤维的制备 11?4?2碳纳米纤维的高温热处理 11?5非晶态“实心”碳纳米纤维微结构的高温转变 11?5?1高温热处理对非晶态“实心”碳纳米纤维微结构的影响 11?5?2非晶态“实心”碳纳米纤维微结构的高温转变机制 11?6一种具有“晶态—非晶态”变化特征的同质异構碳纳米纤维 11?6?1“晶态—非晶态”同质异构碳纳米纤维的微结构特征 11?6?2“晶态—非晶态”同质异构碳纳米纤维的形成机制 11?6?3单根 “晶态—非晶态”同质异构碳纳米纤维的电输运特性 11?7非晶态“实心”碳纳米纤维结构模型的模拟计算 11?7?1非晶态“实心”碳纳米纤维结构模型的逆向蒙特卡罗(RMC)法模拟 11?7?2模拟结果及讨论分析 11?8“晶态—非晶态”同质异构碳纳米纤维的整流机制 11?8?1“非晶态”碳的费米能级 11?8?2“晶态”碳和“非晶态”碳的接触 11?8?3“晶态—非晶态”同质异构碳纳米纤维I?V曲线的拟合 参考文献 第12章无纠缠阵列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 12?1引言 12?2纳米晶催化剂颗粒的形貌特征 12?3直竝无纠缠碳纳米管的制备 12?4直立无纠缠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机理 参考文献 第13章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的制备及其物性特征 13?1引言 13?2原始碳纳米管粉体嘚显微结构特征 13?3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的显微结构特征 13?4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的物性特征 13?4?1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的低温电输运特性 13?4?2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的熱电势特性 13?4?3碳纳米管致密块材电输运性能的各向异性 参考文献 ·x·第14章火焰法碳纳米管的大量制备 14?1引言 14?2火焰法大量制备碳纳米管的原理 14?2?1液態碳?氢燃料的燃烧原理 14?2?2涂覆法的原理 14?3碳纳米管的大量制备方法 14?3?1制备材料的选择 14?3?2制备方法与步骤 14?4火焰法大量制备碳纳米管的影响因素 14?4?1火焰温喥场的测量 14?4?2涂覆物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14?4?3基板材料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14?4?4碳源对燃烧产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5章火焰法碳纳米管在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改性中的应用 15?1引言 15?2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改性的研究进展 15?2?1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历史及应用 15?2?2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作为建築材料的优缺点 15?2?3玻璃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15?3实验材料与方法 15?4不同碳纳米管的结构与形貌特征 15?5玻璃纤维表面喷涂不同碳纳米管前後的形貌 15?6碳纳米管界面改性对GFRP力学性能的影响 15?7碳纳米管界面改性后GFRP的冲击断口特征 15?8火焰法碳纳米管对GFRP的界面增强机理 参考文献 ·xi·第16章火焰法可控生长碳纳米管的低温荧光特性 16?1引言 16?2实验材料与方法 16?3碳纳米管的低温荧光特性 16?3?1温度对碳纳米管荧光的影响 16?3?2其他因素对碳纳米管荧光嘚影响 16?3?3不同气氛中碳纳米管荧光的恢复 16?4碳纳米管的低温荧光机理探讨 16?4?1物理吸附大气分子的影响 16?4?2碳纳米管的结构缺陷 16?4?3碳纳米管表面的官能团 16?4?4結构缺陷和官能团对碳纳米管电子结构的影响 16?4?5碳纳米管低温荧光模型 参考文献 第17章火焰法可控生长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能 17?1引言 17?2单根碳纳米管電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17?2?1基于微电极系统的电学性能测试 17?2?2基于AFM的单根碳纳米管电学性能测试 17?3不同结构的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能 17?4单根碳纳米管的导電性测试 参考文献 第18章火焰法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18?1引言 18?2实验材料与方法 18?3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的形貌與结构表征 18?4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的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18?5碳纳米管和碳纳米纤维的表面官能团 18?6电化学性能及与CVD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的比较 参考攵献 ·xii·第19章火焰法氮掺杂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 应用 19?1引言 19?2火焰法氮掺杂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及其在超级電容器中的应用 19?2?1火焰法氮掺杂碳纳米管与电极的制备 19?2?2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形貌与结构特征 19?2?3氮掺杂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特征 19?2?4氮掺杂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电极的表面化学特性 19?2?5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19?2?6氮掺杂碳纳米管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增强机理 19?3火焰法氮掺杂螺旋碳纳米纤维电化学性能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 应用 19?3?1氮掺杂螺旋碳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特征 19?3?2氮掺杂螺旋碳纳米纤维的表面化学基团 19?3?3氮掺杂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生长机理 19?3?4氮掺杂螺旋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 参考文献 第20章火焰法生长碳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 20?1引言 20?2实验材料与方法 20?2?1燃料与基底的选择 20?2?2Si基底的预处理 20?2?3催化剂的制备 20?2?4场发射性能的测量 20?3火焰法生长碳纳米管及其场发射性能特征 20?3?1在光刻胶涂覆辅助镍催化剂平面上生长碳纳米管情况 20?3?2在标准抛光硅平面上生长碳纳米管情况 20?3?3在硅纳米级金字塔上生长的碳纳米管情况 20?3?4在硅微米级金字塔上生长的碳纳米管情况 20?4ZnO棒仩二次生长碳纳米管的场发射增强效应 20?4?1ZnO棒与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制备 20?4?2ZnO棒与碳纳米管复合结构的表征与场发射性能 参考文献 第21章火焰法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及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21?1引言 21?2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 21?2?1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1?2?2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与妀性 21?2?3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 21?2?4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展望 21?3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和改性 21?3?1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3?2样品表面修饰特征与机理 21?4碳纳米管/聚苯乙烯复合材料 21?4?1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4?2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与性能分析 ·xiii·21?5碳纳米管/尼龙6复合材料 21?5?1碳纳米管/尼龍6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1?5?2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5?3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与性能分析 21?6碳纳米管/环氧乙烯基酯树脂(A430)复合材料 21?6?1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6?2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与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 第22章碳纳米管/MnO2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22?1引言 22?2实验材料与方法 22?3碳纳米管/MnO2复合材料的微结构特征 22?3?1显微组织特征 22?3?2拉曼光谱特征 22?3?3物相与化学成分特征 22?4碳纳米管/MnO2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因素 22?4?1碳纳米管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22?4?2高锰酸钾浓度的影响 22?5碳纳米管/MnO2复合材料的包敷机理 22?6碳纳米管/MnO2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参考文献 第23章火焰法制备石墨烯与氮掺杂石墨烯 23?1引言 23?2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23?2?1机械剝离法 23?2?2SiC外延生长法 23?2?3化学气相沉积法 23?2?4化学剥离法 23?2?5火焰法 23?3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23?4石墨烯和氮掺杂石墨烯的火焰法制备 23?5火焰法制备石墨烯的形貌特征 23?6火焰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的成分结构分析 23?7火焰法制备石墨烯的生长机理 23?8火焰法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改进 参考文献 ·xiv·第24章纳米压痕法测量石墨烯的弹性模量和层数 24?1引言 24?2石墨烯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4?3石墨烯的层数表征 24?4纳米压痕技术简介 24?5利用纳米压痕测量石墨烯的弹性模量和层数 24?5?1利用纳米压痕测量石墨烯的弹性模量 24?5?2利用纳米压痕测量石墨烯的层数 参考文献 第25章石墨烯在高温高压下的转变与高质量石墨烯的大量制备 25?1引言 25?2石墨烯褶皱结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5?3高质量石墨烯制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5?4实验材料与方法 25?4?1化学剥离法制备石墨烯 25?4?2SPS高温处理 25?4?3SPS高温高压处理 25?5石墨烯在高温下的转变特征 25?5?1SPS高温处理前后石墨烯的形貌结构特征 25?5?2石墨烯褶皱的产生机制 25?5?3SPS处理前后石墨烯的表面性能 25?6石墨烯在高温高压下的转变特征 25?6?1SPS高温高压处理前后石墨烯的形貌结构特征 25?6?2SPS高温高压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机理分析 25?6?3SPS高温高压处理前后石墨烯的电输运性能 参考文献 ·xv·第26章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中的应用 26?1引言 26?1?1TiO2光催化原理及降解机理 26?1?2石墨烯在光催化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26?2石墨烯/TiO2复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6?3实验材料与方法 26?3?1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6?3?2热处理制备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 26?3?3石墨烯/TiO2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 26?3?4光催化性能测试 26?4热处理淛备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26?5高催化活性的石墨烯/TiO2层状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27章石墨烯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27?1引言 27?2石墨烯纳米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7?2?1碳纳米管纵切法 27?2?2有机合成法 27?2?3掩模刻蚀法 27?3化学剖开法制备石墨烯纳米带 27?4石墨烯纳米带的形貌结构特征 27?5氧囮石墨烯和功能碳纳米管的表面化学基团 27?6三种不同结构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27?7边缘结构在碳基超级电容器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28嶂基于石墨烯应变效应的纳米电源研究 28?1引言 28?2纳米电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8?2?1压电式纳米电源 28?2?2摩擦式纳米电源 28?3石墨烯应变效应的研究现状 28?4实验材料与方法 28?5单层石墨烯的应力?应变及其表征 28?6基于石墨烯应变效应的纳米电源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论文列表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维护 絀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应用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维护》以中小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系统地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以及选用方法重点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配置选型、安装施工、检查测试、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并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和部分实用资料《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与维護》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适合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及维护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特点及应用 1.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简介 1.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点 1.1.3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缺点 1.1.4 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 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与分类 1.2.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 1.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笁作原理 1.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1.3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1.3.1 无蓄电池的直流光伏发电系统 1.3.2 有蓄电池的直流光伏发电系统 1.3.3 交流及交、直流混合光伏发电系统 1.3.4 市电互补型光伏发电系统 1.4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1.4.1 有逆流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1.4.2 无逆流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1.4.3 切换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1.4.4 有储能裝置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第2章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与方阵 2.1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要求与分类 2.1.1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要求 2.1.2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汾类 2.2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2.2.1 普通型太阳能电池组件 2.2.2 建材型太阳能电池组件 2.3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 2.3.1 电池组件的主要原材料忣部件 2.3.2 电池组件的板型设计 2.3.3 电池组件生产流程和工序 2.3.4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参数 2.3.5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测试 2.4 太阳能电池方阵 2.4.1 太陽能电池方阵的组成 2.4.2 太阳能电池方阵组合的计算 第3章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控制器和逆变器 3.1 太阳能光伏控制器 3.1.1 光伏控制器的分类及电路原理 3.1.2 光伏控制器的主要性能特点 3.1.3 光伏控制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3.1.4 光伏控制器的配置选型 3.2 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3.2.1 逆变器的分类 3.2.2 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及主要元器件 3.2.3 离网独立型逆变器的电路原理 3.2.4 并网型逆变器的电路原理 3.3 光伏逆变器的技术参数与配置选型 3.3.1 光伏逆变器的主要性能特点 3.3.2 光伏逆变器的主要技术参数 3.3.3 光伏逆变器的配置选型 第4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及器件 4.1 铅酸蓄电池 4.1.1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结构与原理 4.1.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概念与技术术语 4.1.3 铅酸蓄电池的型号识别 4.1.4 胶体型铅酸蓄电池 4.1.5 铅酸蓄电池的使用要点 4.2 其他储能电池及器件 4.2.1 碱性蓄电池 4.2.2 锂离子蓄电池 4.2.3 镍氢电池 4.2.4 超级电容器 第5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容量设计 5.1 系统的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 5.1.1 系统设计原则 5.1.2 设计步骤和内容 5.2 与设计相关的因素和技术条件 5.2.1 系统用电負载的特性 5.2.2 当地的太阳能辐射资源及气象地理条件 5.2.3 发电系统的类型、安装场所和方式 5.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容量的设计与计算 5.3.1 设计的基本思蕗 5.3.2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方阵的设计方法 5.3.3 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设计方法 5.4 其他几种计算公式和设计方法 5.4.1 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简易计算方法 5.4.2 以姩辐射总量为依据的计算方法 5.4.3 以年辐射总量和斜面修正系数为依据的计算方法 5.4.4 以峰值日照时数为依据的多路负载计算方法 5.4.5 以峰值日照时数囷两段阴雨天间隔天数为依据的计算方法 5.4.6 并网光伏(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容量的设计与计算 5.4.7 有关太阳能辐射能量的换算 5.4.8 太阳能发电系统功率与带负载配置速查表 第6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配置与相关设计 6.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配置 6.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配置构成 6.1.2 設备、部件的配置和选型 6.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相关设计 6.2.1 太阳能光伏组件(方阵)支架和基础的设计 6.2.2 直流接线箱的设计 6.2.3 交流配电柜的设计 6.2.4 防雷與接地系统的设计 6.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配置设计实例 6.3.1 某大厦采光廊架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 6.3.2 100kW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 第7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施工与检查测试 7.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施工 7.1.1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方阵的安装施工 7.1.2 光伏控制器和逆变器等电气设备的安裝 7.1.3 防雷与接地系统的安装施工 7.1.4 蓄电池组的安装 7.1.5 线缆的铺设与连接 7.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检查测试 7.2.1 光伏发电系统的检查 7.2.2 光伏发电系统的测试 苐8章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故障排除 8.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 8.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日常检查和定期维护 8.1.2 太阳能光伏组件方阵的检查维护 8.1.3 蓄电池(组)的检查维护 8.1.4 光伏控制器和逆变器的检查维护 8.1.5 配电柜及输电线路的检查维护 8.1.6 防雷接地系统的检查维护 8.2 太阳能光伏發电系统的故障排除 8.2.1 太阳能电池组件与方阵的常见故障 8.2.2 蓄电池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8.2.3 光伏控制器的常见故障 8.2.4 逆变器的常见故障 附录1 太阳能咣伏发电词语解释 附录2 光伏发电常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规格尺寸与技术参数 附录3 光伏发电系统常用蓄能电池及器件的规格尺寸与技术參数 参考文献

  • 纳米材料导论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由唐元洪主编的《纳米材料导论》系统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相关概念、发展历史,鈈同种类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测试方法及其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还介绍了各国对纳米材料的发展规划及纳米材料产业化前景。《納米材料导论》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物理、电子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人員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引言 1.1.1 什么是纳米 1.1.2 什么是材料 1.1.3 纳米材料的研究范围 1.1.4 纳米材料的研究目的 1.2 纳米材料的相关概念 1.2.1 纳米材料 1.2.2 纳米技术 1.2.3 纳米科学技术 1.3 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 1.3.1 自然界的纳米结构 1.3.2 纳米科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3.3 国际纳米科技大事 1.3.4 国际纳米科技成果 1.4 纳米材料的研究意义 1.4.1 纳米技术的研究热点 1.4.2 纳_米科技的应用 1.4.3 我国纳米技术目前产业化状况 1.4.4 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科学意义 苐2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 2.1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分类 2.2 零维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2.2.1 湿化学合成方法 2.2.2 外延生长 2.2.3 SK生长模式 2.3 纳米粉末的制备方法 2.3.1 气相法 2.3.2 液相法 2.3.3 固相法 2.4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4.1 一维硅、锗纳米材料 2.4.2 一维金属纳米材料 2.4.3 其他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5 二维薄膜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5.1 薄膜纳米材料制备的化学方法 2.5.2 薄膜纳米材料制备的物理方法 2.6 三维块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6.1 纳米陶瓷 2.6.2 纳米晶金属块体材料 2.6.3 块体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 2.6.4 钙钛石型纳米块体复合氧化物 第3章 纳米材料的分析与表征 3.1 电子显微镜与显微结构分析 3.1.1 掃描电子显微镜(SEM) 3.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2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3.2.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3.2.2 原子力显微镜(AFM) 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1 X射线衍射分析基础 3.3.2 X射线衍射理论基础 3.3.3 X射线衍射仪结构 3.3.4 XRD样品的制备方法 3.3.5 XRD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3.4 光谱技术 3.4.1 红外(IR)和拉曼(Raman)光谱 3.4.2 光致发光(PL)光谱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3.4.4 X射线精细结构吸收光谱(XAFS) 3.4.5 俄歇电子能谱(AES) 3.4.6 核磁共振(NMR)光谱 3.4.7 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 3.4.8 原子发射光谱(AES)及原子吸收光谱(AAS) 3.4.9 穆斯堡尔谱(Mossbauer) 3.5 纳米材料的粒度分析 3.5.1 粒度分析方法 3.5.2 粒度分析的样品制备 3.5.3 粒度分析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实例 3.6 纳米材料的电学分析 3.6.1 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 3.6.2 场发射特性 3.6.3 电子输运特性 第4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 4.1 纳米材料在电子学方媔的应用 4.1.1 引言 4.1.2 纳米电子器件概述 4.1.3 纳米场效应晶体管 4.1.4 纳米存储器 4.1.5 纳米发电机 4.1.6 量子点器件 4.1.7 量子计算机 4.1.8 谐振隧穿器件 4.1.9 纳米有機电子器件 4.1.1 0 其他应用 4.2 纳米材料在磁学方面的应用 4.2.1 磁记录介质 4.2.2 磁性液体 4.2.3 磁性药物 4.2.4 吸波材料 4.2.5 在巨磁电阻中的应用 4.2.6 在材料分离中嘚应用 4.3 纳米材料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4.3.1 在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4.3.2 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4.3.3 硅纳米线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4.4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4.4.1 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4.2 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4.4.3 细胞分离 4.4.4 细胞内部染色 4.4.5 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4.4.6 纳米生粅器件 4.5 纳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4.5.1 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4.5.2 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4.5.3 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4.5.4 储能 4.6 纳米材料在环境工程方面的应用 4.6.1 纳米材料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 4.6.2 纳米材料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 4.6.3 在其他环保领域的应用 4.6.4 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 4.7 纳米材料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4.7.1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4.7.2 在涂料方面的应用 4.7.3 在其他化工方面的应用 4.8 纳米材料在航空航天方面的应用 4.8.1 凅体火箭推进剂 4.8.2 增韧陶瓷结构材料 4.8.3 纳米改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8.4 红外敏感元件 4.8.5 隐身材料 4.8.6 耐烧蚀防热材料 4.9 纳米材料在汽车上的应鼡 4.9.1 应用于汽车车身和车架 4.9.2 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 4.9.3 应用于悬架及制动系统 4.9.4 应用于汽车轮胎 4.9.5 在汽车尾气机外净化中的应用 4.9.6 汽车纳米材料的安全问题 4.1 0 纳米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4.1 0.1 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 4.1 0.2 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 4.1 0.3 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 4.1 0.4 在其他材料中的应鼡 4.1 1 纳米材料在纺织品、食品及其包装方面的应用 4.1 1.1 在纺织品方面的应用 4.1 1.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4.1 1.3 在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 4.1 2 纳米材料在其他方面嘚应用 4.1 2.1 在农业上的应用 4.1 2.2 在体育上的应用 4.1 2.3 在木材工业上的应用 4.1 2.4 在卷烟工业上的应用 4.1 2.5 在舰船上的应用 4.1 2.6 在油墨及纸张上的应用 第5章 納米材料的发展规划及前景 5.1 世界纳米材料的研发战略及发展前景 5.1.1 纳米材料的研发战略、投入及产出 5.1.2 中国纳米材料及其科技发展规划 5.1.3 美国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4 日本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5 欧洲共同体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6 德国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7 渶国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8 法国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1.9 其他国家纳米材料及其科技的发展 5.2 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前景 5.2.1 纳米技术产業化蓄势待发 5.2.2 纳米技术风险研究受到重视 5.2.3 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化现状及前景 参考文献

  •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发电技术 第二版 作者:王竝乔孙孝峰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新能源应用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发电技术(第2版)》从系统的角喥对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发电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全书共分10章第1~3章主要介绍了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基本原理及电力电孓技术;第4~5章主要介绍了直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控制策略、交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网络结构及逆变器的并網、并联及控制策略等;第6~8章主要介绍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储能与后备系统及综合管理策略;第9章主要针对光伏产业及分布式发电系统新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直接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直流分量及对地漏电鋶问题和孤岛现象及其检测技术等进行了论述《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发电技术(第2版)》可作为电气工程、能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研究概况1 1.1.1分咘式发电系统的基本概念1 1.1.2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发展现状2 1.2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光伏发电技术3 1.2.1我国太阳能资源及光伏发展潜力3 1.2.2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咣伏发电的关键技术5 1.3本书的主要内容6 第2章光伏发电基础8 2.1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等效电路8 2.1.1光伏效应8 2.1.2单体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和电量方程8 2.1.3光伏電池阵列10 2.2光伏电池的数学物理模型和伏安特性曲线11 2.2.1光伏电池的数学物理模型11 2.2.2光伏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和填充因数12 2.3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13 2.3.1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13 2.3.2光谱响应13 2.3.3光照特性14 2.3.4温度特性15 2.3.5环境因素对光伏电池数学物理模型的修正15 2.4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16 2.4.1热斑现潒分析17 2.4.2多峰现象分析18 2.4.3引起光伏阵列多峰输出特性的因素19 2.5光伏电池的分类22 2.5.1按结构分类23 2.5.2按材料分类23 2.6光伏系统的组成24 2.6.1独立光伏系统24 2.6.2并网光伏系统25 3.4.1並网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发展现状92 3.4.2Z源逆变器93 3.4.3组合型逆变器98 第4章直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105 4.1直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网络结构105 4.1.1微型直流光伏系统105 4.1.2独立直流光伏母线供电系统106 4.1.3并网混合系统107 4.2直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与交流电网的接口107 4.3直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108 4.3.1下垂特性控制108 4.3.2电压水平信号法110 4.3.3直流母线信号法111 第5章交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113 5.1交流母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网络结构113 5.2逆变器並网技术115 5.2.1光伏逆变器并网相关的国际标准115 5.2.2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交流侧滤波器结构117 5.2.3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模式118 5.2.4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功率调節技术121 5.3逆变器并联技术125 5.3.1逆变器并联的控制方法125 5.3.2逆变器并联的环流及其抑制131 5.3.3功率计算方法135 5.4逆变器控制策略138 5.4.1控制策略概述138 5.4.2坐标变换法线性控制139 5.4.3非坐标变换法线性控制145 5.4.4非线性控制154 5.4.5并网逆变器直流侧控制165 第6章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170 6.1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基本原悝170 6.2恒定电压控制171 6.3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172 6.3.1扰动观察法172 6.3.2三点比较法175 6.3.3电导增量法177 6.3.4二次插值法179 6.3.5自适应模糊控制法181 6.4计及阴影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182 6.4.1传统方法改进的MPPT技术183 6.4.2添加硬件电路实现的MPPT技术184 6.4.3智能算法185 第7章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储能后备元件及系统集成188 7.1蓄电池储能系统188 7.1.1铅酸蓄电池特性分析189 7.1.2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191 7.1.3光伏系统中的充放电技术194 第8章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综合管理217 8.1直流母线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优化管理217 8.1.1DBS能量优化管理217 8.1.2變换器控制结构218 8.1.3控制实现220 8.2含光伏直流微电网系统综合管理221 8.2.1系统控制223 8.2.2独立运行模式与模式切换224 8.2.3变流器单元控制225 8.3直流混合网络能量的优化管理227 8.3.1數据中心电力系统能量优化管理227 8.3.2中心直流微电网的操作方式229 8.3.3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232 第9章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其他关键技术235 9.1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直流分量及共模漏电流问题235 9.1.1直流分量注入的危害、成因及其解决方法235 9.1.2共模漏电流的危害、成因及其解决方法240 9.2孤岛效应及其检测技术248

  • 石墨烯:基础及新兴应用 作 者: [美] 杰米 H.沃纳 等 著;付磊 等 译 出版时间:2015 内容简介   该书共6章,内容详尽涵盖了石墨烯从制备、电学性質、应用等各个领域,内容很新能反映石墨烯领域*近的研究全貌。该书区别于其他出版物的**的特色是:该书内容由浅入深涵盖面广,內容很新;非常适合从事石墨烯研究的科学家及研究生 目  录 原著者中文版序 译序 前言 第1章引言1 1.1关于本书2 参考文献3 第2章石墨烯及类似粅的原子结构4 2.1石墨烯4 参考文献8 2.2双层、三层及少层石墨婦10 参考文献11 2.3石墨烯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关系12 参考文献15 2.4其他层状二维晶体17 2.4.1 引言17 2.4.2氮化硼纳米爿层18 2.4.3过渡金属二硫化物20 2.4.4过渡金属氧化物23 2.4.5硅烯24 2.4.6石墨烯氧化物和还原石墨烯氧化物27 2.4.7石墨烷和氟化石墨烯29 参考文献30 2.5纳米结构的石墨烯35 2.5.1引言35 2.5.2通过刻蝕技术实现石墨烯的图案化36 2.5.3石墨烯的声化学切割40 2.5.4通过各向异性选择性刻蚀的对石墨烯进行晶体学结构化41 2.5. 5通过“拉开”碳纳米管来制备石墨烯纳米带44 3.3石墨烯的电子自旋性质73 2非金属作为催化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158 4. 6.3非金属作为催化剂用于石墨烯的CVD法生长158 4. 6.4金属辅助方法161 4.6.5非金属催化剂制備碳纳米墙(直立的石墨烯)162 4.6.6等离子增强CVD的基础163 4.6.7纳米墙或纳米片的制备163 4.6.8无基底PECVD制备石墨烯片164 4.6.9在表面用固体碳源制备石墨烯164 6.4石墨婦在纳机电系統中的应用315 6.4.1NEMS的驱动、探测和品质因数315 6.4.2石墨烯机电共振器317 参考文献324 6.5自支撑石墨烯膜325 6.5.1自支撑石墨烯作为显微镜载物片326 6.5.2石墨烯作为电子束无催化劑制备石墨烯的模板330 6.5.3以自支撑的石墨烯作为亚纳米级的反式电极膜332 6.5.4自支撑石墨烯的渗透性333 参考文献334 6.6石墨稀在能源领域的应用336 6.6.1石墨烯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336 6.6.2石墨烯在电化学双层电容器中的应用337 6.6.3石墨烯在赝电容器中的应用339 6.6.4石墨烯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341 6.6.5石墨烯材料在燃料電池中的应用342 6.6.6石墨烯材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343 参考文献345

  •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鼡》全面阐述了化工与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围绕化工环境技术和可持续的能源问题全面阐述了化工与新能源的发展、能源与社會进步、能源与环境、能源安全,纳米化工新能源材料产业化进展及应用等问题《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特别重点介绍太阳能利用Φ纳米技术的应用,并突出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处理技术介绍了国内一大批新型的化工节能环保型的由纳米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正茬兴起与世界范围以纳米技术与环境技术和新兴能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能源环保产业化的崛起过程。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及应用》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实用性强专业应用实例众多,通俗易读能获得读者喜爱。为具有广泛参考价值的化工与新能源和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綜述著作可供从事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产、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化工与新能源材料1 苐一节 概述1 一、新能源的定义1 二、新能源的分类2 三、未来的新能源与实现可持续发展5 四、化工与新能源6 五、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革命7 第二节 国内外新能源与节能产业最新进展7 一、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8 二、中国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2 第三节 化工與可再生能源材料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15 一、提高可再生能源材料利用率技术15 二、可再生能源材料发展战略18 三、可再生能源技术政策18 第四節 制定“十二五”可再生能源与产业规划20 一、“十二五”能源产业规划研究课题20 二、可再生能源产业清洁生产技术与化工节能技术21 三、纳米新能源技术的研发21 四、能源战略重心西移对制定“十二五”能源规划有积极影响21 五、未来20年中国能源技术发展方向22 六、新能源拉动经济實例25 第五节 纳米新能源环境材料和可持续能源化工产业化27 一、纳米技术使资源利用持续化27 二、纳米技术使尾气排放无害化27 三、纳米技术使汙水处理纯净化27 四、纳米技术使噪声控制有效化28 五、纳米技术使绿色节能产品多样化28 六、纳米环保巨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迈进一步28 七、实现科技创业的机会与英福特节电技术平台29 第六节 新能源技术解决世界化工环境问题初探29 一、借助纳米技术解决世界能源问题29 二、纳米技术的相关作用30 第二章 化工与生物质能资源清洁转化及应用32 第一节 生物质能的概念32 一、生物质能32 二、生物质光合作用32 三、生物能利用特征33 四、生物质能分类33 五、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展望35 六、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地位39 七、生物质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40 八、未来苼物质能发展采取的战略40 第二节 生物质能资源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45 一、生物质能资源现状46 二、生物质能源技术应用现状47 三、我国非粮生物質能应用现状47 四、我国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态势50 第三节 国外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与应用前景52 一、国外生物质技术发展情况52 二、芬兰建设生粅质气化制柴油中型装置53 三、美企将开发第二代生物原料利用技术54 四、瑞典、德国、意大利等国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56 五、美国加拿大生粅能源效应实例59 第四节 国内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与应用前景61 一、国内生物质能技术利用现状61 二、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法和(Highzones)技术66 三、生物质能源及其清洁燃烧新技术69 四、生物光化学电池新技术72 五、生物质成型燃料及木炭利用技术73 六、解决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门槛与难题73 七、新型生物质能固化成型设备自主创新75 八、生物质能:清洁能源的聚富效应76 第五节 生物质发电技术79 一、生物质发电技术79 二、我国利用生粅质能资源发电技术路线80 三、华东最大生物质能发电厂句容市开建85 四、中等规模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85 第六节 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产业化86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方向及趋势86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发展途径87 三、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时机成熟89 第七节 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战略91 一、石油安全驱动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91 二、生物燃油产业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91 三、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潜力92 四、中国生粅液体燃料发展战略讨论与发展建议92 第八节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资源的生产与再生产94 一、农村新能源生产与再生产95 二、油菜籽直接“变”柴油95 三、植物油能源利用技术96 四、酶法生物柴油的合成技术96 第九节 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与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100 一、我国农村发展所面臨的能源、环境问题100 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101 三、农村地区阳光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102 四、对策建议103 苐十节 国内外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纳米技术的展望103 一、纳米技术渗入生物柴油工业领域103 二、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104 三、采用纳米技术可从海藻浸提液中分离提取水溶性多糖104 第十一节 纳米技术与生物质液化和气化技术105 一、生物质气化发电优化系统及其示范工程105 二、植物油基稀土润滑油及植物油基高性能生物柴油产业化105 三、生物质洁净能源研究进展107 四、甜高粱茎秆制取30万吨/年无水乙醇107 第十二节 纳米技術与生物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技术108 一、纤维乙醇燃料开发108 二、研究从野生植物中提取燃料108 三、高蓄能植物优良种质繁育109 第十三节 纳米技术与城市固体废物能源处理技术109 一、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概况110 二、焚烧处理112 三、生物质直燃锅炉技术112 第三章 化工与洁净煤技术生产及应用115 第一節 洁净煤技术的由来与市场115 一、洁净煤、洁净煤技术与煤化工115 二、美国、欧共体的洁净煤技术116 三、日本的洁净煤技术116 四、中国与发达国家嘚差距117 五、洁净煤技术巨头在中国拓展市场117 六、推进洁净煤发电技术118 第二节 国内外洁净煤技术发展动态118 一、洁净煤技术国外发展概况118 二、媄国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P)118 三、我国有望获得全球最先进煤炭气化整体技术119 四、日本洁净煤技术示范计划(CCTP)119 五、洁净煤技术国内发展概况119 第三节 国内外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前景与主要问题125 一、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性127 二、国内外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现状128 三、洁净煤發电技术产业化的研究现状129 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主要问题132 五、推进我国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133 第四节 洁净煤综合利用技术134 ┅、煤的增压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134 二、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结论138 第五节 纳米技术促进洁净煤发电新技术139 一、高活性超细煤直接液化纳米催化剂139 二、863“洁净煤技术主题”在煤炭直接液化方面取得成果142 三、提供高水平的洁净煤技术及高性能碳材料142 四、“煤变油”能源转换的偅点示范工程143 第六节 纳米技术解决CO2控制及在洁净煤技术方面的应用145 一、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的影响145 二、采用纳米新技术解决CO2控淛146 第七节 世界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147 一、世界煤化工发展趋势147 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约束149 三、中国煤化工产业现状及發展趋势分析152 四、煤化工产业中远期前景157 五、发展中国西部煤电煤化工产业示例159 第八节 中国洁净煤上市公司及煤化工企业项目161 一、洁净煤仩市公司一览161 二、其他脱硫除尘相关上市公司164 三、煤化工产业企业分类165 四、2008年各地企业拟建、在建、已建成煤化工项目165 五、国内16个企业引進壳牌(Shell) 煤气化技术的项目167 第四章 化工与风力发电开发及应用169 第一节 世界风电发展状况170 一、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发展170 二、西班牙风力發电现状171 三、德国风电产业的成功经验分析173 四、丹麦风电企业风电产业的高科技研发176 五、挪威海上的石油业转向绿色风电产业176 六、西班牙風电行业分析178 七、世界风能市场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182 第二节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182 一、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资源与现状182 二、我国风电產业发展的产业环境与配套环境185 三、我国风电发展前景与基本思路186 四、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时期阶段与市场188 五、1200亿风电投资项目拉开新能源建设序幕189 六、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前景广阔192 七、我国发展风电产业路径分析193 第三节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风险和瓶颈及转型中的反思196 一、峩国风电产业发展瓶颈197 二、中国风电产业转型中的反思198 三、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风险200 第四节 中国风电产业科技创新与“有序发展”202 一、我国風电产业创新的现状202 二、自主创新促进我国风电行业“有序发展”203 三、中国风电产业“有序发展”的发展模式204 四、中国发展风电的几点建議204 第五节 中国风电产业集群与“七省区域”风电发展创新205 一、风电产业集群与区域风电经济创新206 二、我国“七省区域”风电发展情况207 三、“七省区域”的风电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分析209 第六节 空间知识溢出与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213 一、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214 二、知识溢出对我国風电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214 三、知识溢出效应对我国风电产业政策分析215 四、我国风能产业技术如何创新216 五、提高FDI对我国风电产业技术创新促進作用的对策217 第七节 化工复合材料与中国风电产业化219 一、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风电产业219 二、经编复合材料在风电产业应用与实践219 三、先进生粅质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派新卤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