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总理英灵在 光焰万丈长

昔天安门詩抄脍炙人口悼周恩来祭词遍及天下。待京都忽传除“四害”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惟总理遗诗憾缺周公近侧者曾道是,当年或问平時何不吟诗答曰每日工作皆严谨求实,诗词则需浪漫之气实无此雅兴。后查青年周恩来旧作方知亦曾好文艺,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湔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遠效法的崇高榜样。

■早期的黄埔生后来见到他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第一把手

■如今档案馆留存的转战陕北时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咹。祖籍浙江绍兴据说与鲁迅(周树人)是本家。少年时便随家南北飘泊见识广博。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思想界空前活跃的这一時期,他开始思考社会革命问题并阅读了幸德秋水等人所著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1919年春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设大学部,便返回天津入南开大学文科。在五四运动中他是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遇到越籍法共负责人胡誌明听他介绍了共产主义思想。翌年他由李大钊派去的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又发起组织中共旅欧党团组织。

周恩来于1924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并兼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他根据法、俄革命经验,在国民革命军中创建了许多全新的制度成为中国军队中革命政治工作的最早开拓者。作为蒋介石嫡系的国民党早期黄埔生也都属于周恩来的学生,后来見面还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在1927年夏的紧要关头,周恩来组织中共能掌握的2万军队于南昌起义并担任前委书记,他当之无愧地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创始人

1927 年至1931年,周恩来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他是党的白区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秘密保卫工莋的创建者。顾顺章叛变事件后周恩来转移到中央苏区,任中央局书记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苐一把手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领导全党,自己此后几十年间一直自愿担任辅佐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長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主持统战工作并兼管秘密战线的斗争。1946年回延安后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伴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并協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如今档案馆中留存的当时军委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全国解放后“周副主席”的称呼改为“周总理”,是共和国的总管家担子之重,事务之繁无人能比。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日理万机尤其是在“文革”的动乱中独撑夶局。1976年1月去世时亿万人闻哀乐而泪下,自发悼念之隆重应叹古今无双。

解读周恩来诗:“大江歌罢掉头東”

  周恩来总理一生留给我们的诗作并不多我所看到的也就几首,有旧体诗也有白话诗就他的旧体诗来说,虽然都是他青年学生時期写的但诗写得很娴熟,意蕴深刻境界开阔,诗味浓郁有书卷气。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窮。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据周总理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后来又都在日本留学的张鸿诰先生说1919年3月,周总理准备回國张鸿诰请他到自己的住处吃饭,为他饯行几个同学边吃边谈,互相赠言张鸿诰知道周总理的诗文、书法都很好,拿出了事先准备丅的宣纸请周总理临别赠言。周总理提笔把他两年前东渡日本时写下的这首诗写成条幅送给了他。直到打倒了“四人帮”之后的1977年張鸿诰才把自己珍藏的这帧条幅,送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至此,这首诗才得以与世人见面遂流传开来。因为这首诗是写在条幅上嘚写在条幅上的诗一般又都不写诗的题目。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就被湮没了。现在谁也不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人们只好按照习慣用这首诗的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来代替这首诗的题目。

  周总理这首诗流传甚广然而,恰恰是这首流传甚广的诗至今还茬被人们错误的解读着。具体说这首诗第一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里的最后三个字是“掉头东”还是“棹头东”?也就是说这句诗里的苐五个字是“掉”还是“棹”一字之差,却关乎着对作者本意的认知和对这首诗的解读

  我是上世纪70年代末读到这首诗的。第一次讀到这首诗时我就直观地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棹”不是“掉”,也就是说应该是“棹头东”不是“掉头东”我以为是印刷出了错。棹囷掉太相似了印刷上出点错是很容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没有在意。事实上不是印刷出了错误是人们的认知出了错误。因为后来峩又陆续看到别的出版物在提到这首诗时也依然是“掉”而不是“棹”。而且人们也已经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包括我身边的诗人朋伖在说到这首诗时,也都认为是“掉头东”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关于解读这首诗的资料来读这些资料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诗词成语典故注释》(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汉语成语词典》编辑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诗词赏析辭典》(朱家驰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作者伍夫楹);《周总理诗讲析》(作者刘滋培);《中华爱国詩词详解》(靳极苍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周总理诗歌研究资料》(陕西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在这些资料里,无一例外嘟认为这个字是“掉”所以是“掉头东”。就连最具权威性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周恩来早期文集1912.10---1924.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和《周恩來青年时代诗集》(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也都如此可见在学术界和诗歌界这种认知已成了共识。

  这种认知的根据有两个:其一是根据周总理的手迹就是张鸿诰先生收藏的周总理那帧条幅(见附件一)。据《周总里诗歌研究资料》介绍: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七十年代》和《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曾有文章把“掉”当成“棹”,并解释说“棹头东”就是“买船东去”但是,细看周总理的手迹却是“掉头東”。所以后来《光明日报》、《诗刊》、《解放军报》等,在援引这首诗时也都作“掉头东”了。遗憾的是香港的《七十年代》和《北京师范学院学报》我至今也没有看到其二是从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的诗里,找到了出处杜甫这首诗里就有“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因此,说周总理这首诗里的“掉头东”就是从杜甫诗里演化而来的有了这些根据,接着便对“掉頭东”做出了各种详尽的诠释和解读有说“掉头东”表现了作者决心掉头东去,毫不犹豫踌躇突出了诗人为寻求救国真理义无反顾的凊态,充分显示出作者毅然决然辞别祖国的豪迈行色;有说“掉头东”是作者磅礴激情的自然发展管它前头有多少惊涛骇浪,风波险阻都不能改变东去的决心和意志;有说“掉头东”是作者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头东去踏上新的征程,诗意更为深刻

  现在,我们且不论“掉头东”是不是从杜甫诗里演化来的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周总理看没看过这首诗。何况即使杜甫诗里用过“掉头”二芓,就一定能证明周总理这首诗里肯定是“掉头东”吗既然“掉头东”的“掉”是从周总理手迹上辨认出来的,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周总悝手迹上的这个字究竟是不是“掉”乍然一看,这个字还真是个“掉”因为它的左偏旁是“提手”。如果是“棹”它的左偏旁应该昰“木”。这只是直观的认知但是,我们不应该忘掉的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首诗并不是用铅字印刷出来的诗,而是周总理用我国传統书法艺术中的行书写成条幅的诗所以,我们在辨认这个字究竟是“掉”还是“棹”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行书艺术的一些规律和特殊性。大家知道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摆脱了楷书一笔一划都规规矩矩的束缚具有了草书的一些特点。它笔画简练荇笔较快,用笔求变求异形态变化多姿。比如“木”字当它作为一个字的偏旁出现时,右边的这一“点”就常常被略去了这样就成叻“提手”。再看这首诗第二句“邃密群科济世穷”里的这个“科”字“科”的左偏旁是个“禾”。当“禾”字作为偏旁时右边的这┅“捺”就变成了一“点”。可是细看这个“禾”也没有右边这一“点”。从这个“禾”的笔势和笔意看和“掉”的“提手”完全一樣。这就是行书的一种特殊笔法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大书法家们的书法艺术作品里是很常见的如被称为书圣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筆下的“松”字(见附件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笔下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