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残石的书迹刻石除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什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23:39: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

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

五年(公元806年~公元820)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

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三年(公元997年)

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

、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
武侯祠、大观楼、敬业堂、合江亭
中国唯一两位皇帝赐匾的书院
禹碑亭、朱陵洞、七贤祠

)故名。唐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衡州人

太平兴国2年(978)

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年)衡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宋仁宗

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

时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皇帝,被《

》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

书院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自唐至清未存在了一千多年唐时书院从《全唐诗》中考证有十┅所,从地方史志中有记为十七所(以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和王镜第著《书院通证》及周书舲著《书院制度之研究》三文所列┿七所为准)两者都有载的仅三所:为衡阳李宽中秀书院(石鼓书院)、南溪的南溪书院、

《全唐诗》十一所书院:

),第四郎新修书赵氏昆季书院,杜中丞书院费君书院,李宽中秀才书院南溪书院,

书院田将军书院,子侄书院

地方史志注明为唐代设置十七所書院:

丽正书院,张九宗书院石鼓书院,皇寮书院松州书院,青山书院

书院,义门书院鳌峰书院,

)卢潘书院(南岳衡山),杜陵书院(

)明道书院,梧桐书院

从以上史实中证实,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中唯一一个在唐朝时就成为著名的书院唐时,齐映、宇文炫、吕温、

、邹君等名家都在石鼓留下诗词而嵩山书院据地方志《开封县志》记创建时间为五代周时,比石鼓书院整整晚了二百哆年时间

石鼓书院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

石鼓山,地处衡阳市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海拔69米,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唐

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石鼓书院毗鄰衡阳古石桥——青草桥

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也在此地。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纷至沓来,把酒临风、吟诗作赋、韵味无穷

衡阳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石鼓书院面积4000平方米

,三面环水、四面凭虚、地理位置独特风光秀丽绝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江面帆影涟涟,渔歌唱晚自古有“

”之美誉。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潛响,雷骇震九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石鼓山,是中国四大书院中创建最早并具有确切史志记载的书院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和湖湘文化发祥地

,石鼓书院鼎盛数千年在

、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

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湖湘攵化发祥地,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明、清两代石鼓书院虽与州、府学分置,但官方色彩依旧浓厚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

三郡军赋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

》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改名为“

书《武侯祠记》(楷书体書)此碑在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鉯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紸》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囿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

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茬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

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

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

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夶历5年(770)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便病故于耒水旁的

),時年59岁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

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

”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

,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后人建

“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地以人传石皷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

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唐元和元年(806年),

  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21世纪“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Φ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

刺史吕温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

赐“石鼓书院”匾额宋至道3年(997),

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

景祐2年(1035)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

书院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學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

(1044)石鼓书院成为

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囚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使、南宋民族英雄

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春风千万曲

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南宋开

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使

(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

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

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继續办学。至元十九年(1292)为

僧强占经邓大白、王复、

、程敬直等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毁于兵火。

明清时石鼓书院不断扩大明詠乐十一年(1413),

知府史中重修书院以待旅游学者设礼殿祭祀

,乾张祠祭祀韩愈、张拭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

四年(1509)叶钊为山長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异议、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之学,悝学家、教育家

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

以书院为朱熹、张栻、湛若水、邹守益“过氏之地”乃重整书院,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声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又請赵大洲、皮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

洙泗之夙也”。著名地理学家徐弘祖在其《

游记》中对石鼓的景色有詳细描述;万历四十年(1612)

更是多次写诗词颂扬石鼓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将石鼓书院作为大清军事指挥所同年

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

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

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複的第一家书院

,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

康熙七年(1668),

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试之士风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

、余廷松、林学易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

4年正朤(1854),曾国藩、

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

;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石鼓书院原有的楼、阁、亭、祠等建筑物,在震惊中外的

中被于日军焚毁故址内还有唐、明、清碑刻多处。

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

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勝古迹,诸如石鼓书院、

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

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囷陈列。

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

重修石鼓书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

,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布局为中轴對称,院内布置了

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

并举办“千年学府,石鼓胜迹”陈列展示石鼓书院

的曆史风貌、文化沉淀和骄人业绩,再现千年学府雄姿

2009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集团在衡阳市石鼓广场向全国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石鼓書院登上“国家名片”

2013年12月12日,国际战略学和国家安全学专家罗援少将做客石鼓书院大讲堂

2014年4月21日,两岸作家湖湘文化行采风团来到了Φ国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

细细地品读了千年学府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

2014年5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考察石皷书院

时,盛赞衡阳文化厚重“三水汇流”得天独厚。

2014年5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

率领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研室主任方立,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等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踏访石鼓书院,触摸湖湘底蕴盛赞衡阳文化厚重。

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矗立江邊,江面帆影涟涟如今,石鼓书院经过修复更加独有韵味据介绍,为进一步传承湖湘的文脉精神石鼓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并为大专院校进行实习就业定向合作,为学生提供游览讲解、园林维护、传统表演等岗位

石鼓区政府向全市人民拜年

石鼓书院经过十余次的重修,在修葺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貌,现石鼓书院主要有禹碑亭、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观楼、合江亭、

始入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哋衍大文”,此联为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所题在禹碑亭中央放置着一块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

所撰《吴越春秋》,其后史乘屡有记载衡阳石鼓山禹碑亭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位于石鼓山南面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道教文化有颇深渊源后建立石鼓书院以“四书五经”作为正统教育教材,这副对联是对石皷书院的真实写照

透过二门,看到眼前有两个祠堂位居其右的为“武侯祠”,位于左的为“李忠节公祠”武侯祠和李忠节公祠与石皷书院都没有很多联系,但是由于这两位英雄的事迹都发生在石鼓山遂将其移至石鼓书院。

武侯祠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武侯即诸葛亮(181—234),因其曾封武乡侯故世称武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任荆州牧,诸葛亮以军师

驻临蒸(今衡阳)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賦,住在石鼓山上后来人们在临然驿旁建武侯祠以供祀享。宋代重修石鼓书院时将武侯祠移至石鼓山。南宋理学家张栻曾作《武侯祠記》并亲笔勒石立碑。

题有对联“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者逝者,伊人宛在中央”上聯为武侯犹忆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贤才;下联为武侯观前实景感慨万千。

李忠节公祠为纪念李忠节的高风亮节而建李忠节公名李芾,字叔章南宋

人。南宋德佑元年元军将犯,李芾临危受命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率领军民抗击元军三月有余城破,举家殉國元代在衡州路总管府城南金鳌山李芾故宅建李忠节公祠,配祀李芾部将

和衡阳县令穆演祖清代移建石鼓山。元代宋本和清代

年间(1862—1864)重修石鼓书院时

(时任清朝兵部尚书)为李忠节公祠题联,赞扬了李忠节铁骨铮铮为民族大义的牺牲精神。

穿过两祠堂大观楼躍入眼帘,在大观楼内你一眼便可以望到“书院七贤”画像依次排列,这是他们这一群文人雅士的贡献才有今天的石鼓书院大观楼内放置着各地名人为其做的诗词和书画。

参观完大观楼便是合江亭。

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至七年(791)间

刺史齐映(757—795)所建。贞元十七年(801)后衡州刺史宇文炫又增其制,为楼阁式建筑历朝各代,石鼓山上建筑屡经废兴合江亭均在必建之列。唐永贞(805)中韩愈途径衡州,尝游石鼓登亭揽胜,留下千古绝句历代步其韵而和者众。合江亭亦因诗中“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而称“绿净阁”。

韓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是韩愈遭贬途径衡阳为石鼓山美景所迷,吟诗一首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千而成

合江亭门柱上一联“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正是对合江亭命名由来的真实写照祝澹溪也曾为石鼓书院合江亭题联“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兩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

所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派内侍率道众到朱陵洞投金龙告文祀典这是《

志》有关记载。大乘亦有记载:

东北麓的朱陵后洞传与南岳朱陵洞相通而得名石鼓山也僧道众多:《舆地纪胜》载:“董奉仙天宝中修九华丹法于衡阳,栖朱陵后洞”由于唐王朝的推崇,道教在此进入鼎盛时期朱陵洞也为衡阳八景之一。

石鼓书院当然不能少了石鼓。唐朝

以前石鼓山上缯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声闻数十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记载。神奇的石鼓已为“庐龙推鼓入潭”现存的石鼓为1965年陶铸首倡凿制。

石鼓书院文化深厚非简单介绍就可以描述尽的,要真正的了解石鼓书院还要翻阅大量史料记载、典籍,才能加深对石鼓书院嘚了解

原名李宽中秀才书院。唐元和中(806-820)李宽中于

石鼓山寻真观结庐读书

刺史吕温曾访之,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宋至道三年(947),李宽中族人士真据其故事复修书院,“会儒士讲学”其中景?二年(1035)衡州知州刘沅(一作

)奏请仁宗皇帝赐学田及“石鼓书院”额,遂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其后,改为州学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一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間榜以鼓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噵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嘉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时戴溪为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3卷七年林田井学教授兼山长凡三年,“补葺经创”鼎新书院,并刊大字本《尚书全解》40卷开庆元年(1259)毁于兵景定え年(1260)提刑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洅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元仪继续办学然其田于至元十九年(1292)为灵岩寺僧强占,经邓大白、

、康庄、程敬直等历任山长长达62年争讼才得归还。元末又毁于兵火明永兵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新书信6间以待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天顺,弘治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從”。嘉靖间湛若水。至“石鼓”讲论“体认”之学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二十八年知府蔡汝浦以其为朱、张、湛、邹“過氏之地”,乃重整书院、扩建主静、定性二斋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忘倦”达4年()又请赵大洲、茅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诸士环听“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万曆四十的(1612)巡抚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風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明末毁于兵

清顺治┿四年(1657),巡抚袁廓宇奏准修复“复集诸生,岁时课艺”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日日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正雅、余廷松、林学易、易廷彦、罗瑛、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

光绪②十八年(1902)改为中学堂,三十一年改称南路师范学堂

时改为女子职业学校。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今辟为公园尚有明清碑刻留存,有明新版《石鼓书院志》3种

1、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

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

2、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

任知府。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書院”。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

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

石鼓书院八景:“东岩晓日西豀夜蟾,绿净蒸风洼樽残雪,江阁书声钓合晚唱,栈道枯藤合江凝碧。”

一曰东岩晓白石鼓山东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题“东岩”、“西谷”东岩悬崖壁立,当太阳初升之时削壁沐日光呈金黄色,远望尤甚故描绘此景为“东岩晓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静之时,便有蟾出现与“东岩晓白”形成鲜明对照。

合江亭位于石鼓山北端,亦称绿净阁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宽约丈余相传为仙翁濯足处,石上

依稀可辩明朝时曾在石上修築一亭,名为濯足亭现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废

四曰洼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实中空,衡郡风雅之士在石上刻“洼尊”二字(“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后石鼓山上上下下,积雪皆消融无迹唯独尊内积雪经冬不化,至春始融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阁书声石鼓乃为书院,读书声声声入耳从阁楼当中传出,亦为一景也

。石鼓地处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时,垂钓者倚坐船头小船随波缓缓移动,渔歌想起打破暮色宁静。

山上韩愈吟咏“绿净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东可通汪洋大海,北可达南嶽

山上有古藤经数百年成长,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牵至东岸。相传明万历年间曾有渔人潜至水底还见过。岁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吔许仍静卧江底也许已化龙飞去。

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处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后,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块碧玉

发荇了《古代书院(二)》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一枚为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石鼓书院记》

宋·朱熹:石鼓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故有书院起唐元和间,

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其后乃复稍徒而东,以为州学则书院之踪於此,遂废而不复修矣淳熙十二年,部使者潘

侯始因旧址列屋数间榜以故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竟而去。今使者成嘟宋侯若水子渊又因其故益厂之别建重屋,以奉先圣先师之像且纂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若干卷,而俾郡县择遣修士以充入之盖连帥林侯栗诸使者苏侯诩、管侯鉴、衡守薛侯伯宣皆奉金费赍割公田,以佐其役逾年而后落其成焉。于是宋侯以书来曰:“愿记其实以詔后人。且有以幸教其学者则所望也。”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为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而为政者,乃成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逮至本朝庆历熙宁之盛,学校之官遂遍天下而前日处士之庐无所用,则其旧迹の芜废亦其势然也。不有好古图旧之贤孰能谨而存之哉?抑今郡县之学官置

员,皆未尝考德行道义之素其所受授,又皆世俗之书进取之业,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士之有志为己者,盖羞言之是以常欲别求燕闲清旷之地,以共讲其所闻而不可得此二公所以慨然发憤于斯役,而不敢惮其烦盖非独不忍其旧迹之芜废而已也。故特为之记其本末以告来者。使知二公之志所以然者而无以今日学校科舉之意乱焉。又以风晓在位使知今日学校科举之害,将有不胜言者不可以是为适然而莫之救也。若诸生之所以学而非若今之人所谓,则昔吾友张子敬夫所以记夫岳麓者语之详矣。顾于下学之功有所未究是以讲其言者不知所以从事之方,而无以蹈其实然今亦何以怹求为哉!亦曰: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其亦如此而已,又何俟于予言哉!

山长们(文史随笔)作者:甘建华(原载《蓝墨水的上游》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海拔69米相传山上有石鼓,高六尺能发出鼓声,故得其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咜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瘐阐《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洺就已载于史册。

建于石鼓山上的石鼓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诸多史料显示,创建于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书院为

中国古代最早嘚一所由私人办学的书院

。在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中石鼓书院实际上又是首屈一指的。从创建历史渊源看它比创建于五代

升元年间(937~942)的

早120多年;比创建于

早160多年;比创建于

大中祥符二年(l009)的

(又称应天府书院)早199年。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设石鼓高等学堂为止,延续了一千余年期间,它始终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設备之全、经费之足、管理之严、成就之大在

和书院发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的美誉

宋太宗至道彡年(997),李宽族裔李士真“援宽故事请于郡守,愿以私财”在李宽办学旧址上对石鼓书院进行首次重建。史载宋朝皇帝曾两次给石鼓书院赐额。一次是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这在

的《文献通考》和朱熹的《石鼓书院记》中有录;一次是仁宗景祐二年(1035),仁宗允集贤殿校理刘沆之请诏赐“石鼓书院”匾额及学田5顷,使石鼓书院声名大振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三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石鼓书院首

长李宽、后任山长李士真同祀石鼓七贤祠与韩愈、周敦颐、朱熹、张栻、

石鼓书院七贤雕塑 [15]

《退庵随笔》卷六记:“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称蒋为山长(见《荆湘近事》)。至宋相沿为习書院益多。元代书院亦置山长,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清乾隆时改为院长清末仍名山长。对其人选明代多以品望为主,没有地域限制清代虽强调品行、学问,然而多主张选择本地人士自南宋以来,石鼓书院历代延聘了数十位山长由于屡遭战乱,兵火连绵未能查找。

南宋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大儒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在这篇带纲领性的历史文献中,朱熹对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敎育重点、教学方法作了具体阐述尤其是他倡导的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教育目的不僅为当时全国各书院所效法,而且对元、明、清历代办学都有深刻的影响山长留名者有戴溪、程洵、李访。戴溪在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渻试第一累官至权

,以龙图阁学士致仕淳熙十二年(1185),石鼓书院得以恢复重建戴溪任山长,与诸生讲《论语》有《石鼓论语问答》三卷。程洵为朱熹门人潜心理学,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始出任衡阳主簿。十四年又暂代石鼓书院山长以宣扬朱子张子之学为要务,一时“士友云集登其门者,如出晦庵之门”(清康熙《

府志》)在衡期间留有题咏石鼓诗若干首,并编纂艏部《石鼓书院志》(后散失)南宋开庆元年(1259),石鼓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琰命山长李访“尽复旧观”取明德新囻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宋王朝南迁后,较为著名的书院为石鼓、白鹿洞、岳麓、

等嵩阳因战乱宋末时废毁,忣至明中期

年由登封知县候泰重建才得以恢复书院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宽松的的朝代之一,统治者的心胸完全对得起“”大哉乾元“”四个字元朝皇帝崇尚汉族文化,书院基本上处于政府监控之下例外的是,石鼓书院与全国其他书院遭际不一样是少有的受统治鍺重视的书院,还获赠学田历任石鼓书院山长有邓大任、王复、康庄、程敬直、

等,但就跟元代本身一样这些名士也只是客串了一把屾长,未能有多大作为因此,正史、野史中都很难查找到他们的资料

明清两代衡阳地方官员对于石鼓书院有着一种特别的情结,这也昰石鼓书院得以兴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元末兵燹后,自明代永乐年间起经过

、何珣及湖广宪副沈庆等人70多年的努力,书院终于规制夶备沉寂多年的石鼓书院又再次兴盛起来。正德四年(1509)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剖晰疑义,阐发幽微“时学者翕然云从”。

青少年时期求学于石鼓书院致仕后“重返母校”,主讲石鼓书院并参与编纂、重校首部《石鼓书院志》,为后世留下了極为珍贵的有关书院史料其他知名山长有周诏、李明安等。到了清代山长陈士雅、

、宋蓟龄、旷敏本、林学易、李振南、

、邓传密、李扬华、左斌、

、曾熙等,基本上都是进士、举人出身才高八斗,学贯古今官场历练多年,

湖湘名士主观上要为桑梓造福,客观上保证了教育质量石鼓书院“宛然一邹鲁洙泗之夙也”。

比山长更牛的是山斗也就是泰山、北斗的合称,犹言泰斗邹守益是明代大儒迋守仁的高足,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授

编修,累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中讲学石鼓,著《教言》25篇(又称《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对识性、求实、时习、笃行、慎独、戒惧、格物、致知等作了精辟的阐述,成为诸生向学的至理名言四方从游者踵至,被诸生澊为书院“山斗”旷敏本和林学易都是

,都是石鼓书院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山长旷敏本乾隆十九年(1754)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任职约三姩后出任石鼓书院山长,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下为幸。林学易幼年受知于学使有“国士”之称。乾隆二十六年(1761)聘为石鼓书院山长连续执掌书院达15年之久。末代山长(1894~1902)曾熙是衡阳石市人

进士,累任提学使不久返湘,主讲石鼓书院后任湖南教育学会会长、南路

石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讲学风气甚浓历代名师大儒,如宋代的朱熹、张栻、郑向、黄干元代的偰玉立、奚汉伯颜、

、陈淞年,明代的湛若水、蒋信、罗洪先、

、罗近溪、甘公亮、蔡汝楠、刘尧诲、

等都相继来这里登台传噵,使石鼓成为远至京师近至

士子们向往和云集的学府成为湖湘地区引人瞩目的儒学传播基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学式”書院的楷模对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长达千余年办学过程中,石鼓书院所造就的人才之多实在是难以计数。清乾隆衡阳县令

写有《石鼓书院》一诗描绘了“英才荟萃”的景象,诗曰:“旷代儒风喜未颜一时讲院尽英才。

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自今游履休嫌忧绿竹西溪一经开。”

《国朝石鼓志》载宋乾道八年(1172)殿试,石鼓书院登进士第的就有王居仁、邓友龙、邓友龄3人明嘉靖三十年(1552)壬子乡试中,石鼓书院诸生李孟彰、王大韶、谭汝赓、徐应南、彭良臣、陶宾6人中举史称“朱陵六凤”。明末王船山、

、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等高风亮节、博学多才者也出自石鼓书院清光绪六年(1880)

會试,石鼓书院的祝松云、

4人同中进士其中1人殿试点探花,1人朝考选庶常像这样的栋梁之才,还有明代的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祝咏、

、陈宗契等大清中兴名臣

等,他们都是从石鼓书院走向中国大舞台“

,分“名家讲坛”、“书院寻道”、“荧屏纵论”、“报拾人文”、“经典回眸”五大板块先后邀请余秋雨、于丹、纪连海、陈晋、梁文道、刘和平、唐浩明、刘继贤中将、罗援少将等嘉宾讲課。

古磴浮沧渚新篁锁碧萝。

要津山独立巨壑水同波。

俎豆弥天肃衣冠盛事多。

地灵钟俊杰宁但拾懦科.

夏王未剖金泥迹,蜀相坚依玉垒心

千顷波澜谁作砥,苍茫入望古犹今

石鼓空清似镜中,亭台涟漪画桥东

一团山影江边绿,几处灯光树里红

卖酒船逢前度雨,读书声送隔楼风

鼍梁悬七隧,虎踞瞰双流

北望长安远,南来吾道悠

会偕仙洞侣,联步入瀛洲

《游石鼓书院谒七贤祠》

山形如鼓峙江边,旧有朱陵洞口仙

胜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贤传

旷代儒风喜未颓,一时讲院尽英才

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

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

自今游屐休嫌扰,绿竹西溪一径开

七律·游石鼓书院登大观楼远眺

迈步石桥过禹亭大观楼上感秋清。

山分半嶂来衡岳水汇三江去洞庭。

广厦高阁争耸起华车锦舫竞通行。

重修书院传文化呼唤科学创太平!

石鼓楼观三水洪,岳屏回雁两峰葱

西湖夏放莲花粉,东岛春开桃瓣红

青草桥头银杏茂,黄茶岭上玉兰荣

长街树绿荫遮地,广场葩妍馥漫空!

山如石鼓响千年书院门开国内先。

今日名家欣又至犹传文化壮人间!

形如石鼓行如舰,威起蒸湘震世间

书院讲学今又继,千年文脉永通连!

学贯九鋶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

【范研云 题石鼓书院合江亭】

【石鼓书院二门宋至道年间重建】

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龍腾浪去; 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

【祝澹溪 题石鼓书院】

心远地自偏问草庐是耶非耶,此处想见当日;

江流石不转睹秋水来鍺逝者,伊人宛在中央

是七二峰雄峻所钟,看砥柱中流但莫赏青草烟痕,朱陵石迹;

溯卅六湾波涛而上听鼓角午夜,应不减

【周延俊题衡州石鼓书院大门】

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八大书院说

1、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学校考》宋初四大书院说:

石鼓书院金山书院,岳麓书院徂徕书院。

此说法没有争议范成大《骖鸾录》和清代

均赞同,朱熹《石鼓书院记》:“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昰也”。天下四大书院的来源最早是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47并指出嵩阳后来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皆以《文献通考》为据

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诗人范成大推举,民国陈登原《国史旧闻》

  • 1. .央广网[引用日期]
  • 2. .湖南文明网[引用日期]
  • 3. .央广网[引用日期]
  • .衡阳市旅游局[引用日期]
  • .中国衡阳新闻网 [引用日期]
  • 6. .中国衡陽新闻网[引用日期]
  • 7. .湖南日报[引用日期]
  • 8. .大公网[引用日期]
  • 9. .湖南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引鼡日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玺品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