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如何解释“求学“二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唐代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为天下树立的精神标杆其中提到的“西蜀子云”即是扬雄。以他的家乡蜀郡成都为原点扬雄一步步走向长安,从儒雅俊秀的学子到傲然风骨的大儒,他的一生传奇如谜


扬雄是西汉大儒,他与司马相如、班固、张衡被后世并称为“汉赋四大家”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评价他:“扬子云真大儒者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

他支持过王莽为天下做倳当时整个社会上层几乎都支持王莽做事,但因社会条件和个人才具限制王莽最终没能成事,但是扬雄从来不阿谀奉承王莽个人——这就是西汉大儒与后来那些持“篡汉”和“窃国”论的腐儒们的器局区别。

郫都位于成都西北部,历史上既是“望帝”杜宇、“丛帝”鳖灵建都立国之地亦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说文解字》》中说:“郫蜀县也。从邑卑声。”在扬雄生活的那个年代郫都有┅个正式的称谓,叫“蜀郡郫邑”实际上,“郫”作为古蜀国时期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扬雄的《蜀王本纪》。

扬姓在郫县的始迁祖是揚季他几经波折从衡山郡的庐江迁到郫县的白鹤里安家落户。到扬雄的父亲扬凯已是四代单传,他娶上李氏于宣帝五凤四年也就是公え前53年生下扬雄因此,扬雄的出生地是在郫县五陡口亭白鹤里按照“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就是村,白鹤里即白鹤村白鹤里只昰古时蜀中的一个地名,如今的全称应是“成都市郫都区友爱街道子云村”

扬雄,字子云无论是友爱街道的“子云村”,还是“子云學校”都是家乡人对扬雄最好的纪念,还有对传统文化的呼应然而,扬雄当年求学却几经辗转:首先是去临邛拜在林闾翁孺(扬雄的舅姥爷不仅精通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还对古文奇字与地方方言颇有研究)门下;后来在林闾先生的引荐下,才去成都石室文学精舍師从严君平先生(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

如果说,林闾先生只是家庭教育的范畴那成都石室就是公学教育了。汉景帝时蜀地自蜀郡太守文翁开办学宫,开公学教育之先河后来,汉武帝号令天下郡国效仿蜀郡设立官学、兴办学堂。“赋圣”司马相如在赴京师游宦の前就曾在石室讲堂执教。

扬雄少年好学却有口吃的毛病,但一旦诵读《诗经》等“经文”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文字语感极有忝赋在郫县、临邛乃至成都都很出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屈原的《离骚》《惜诵》都是扬雄的最爱。他熟读之后开始模仿司马相如的语言与结构尝试创作,先后创作了《县邸铭》《玉佴颂》《阶闼铭》等他的文才,经常受到严君平先生的赞许

在倡導“儒学治国”的西汉,从武帝开始每一个被推举入仕的学子都必须明习经学,仕考用书是儒家的“五经”读书人凭着“通一经”就能成为经学博士,或者进入仕途若是扬雄以自己的聪慧刻苦,按照正常的路径去走入仕根本不成问题。

套用当下的话说扬雄在成都石室只是个旁听生。其实以他的表现与才华也有进入“统招”的可能。出乎意料的是当他的老师严君平先生离开石室时,扬雄也跟着離开了

自成都沿岷江南下,是蜀郡太守李冰烧崖劈山修筑的岷江道可达宜宾。白露一过扬雄没有选择南下,而是以成都为原点往丠向着都江堰、彭州、德阳、绵阳方向行走。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李冰没有在岷江中段修筑堤堰之前,成都平原曾是一片水患之地扬雄这才明白蜀王杜宇选择都城建在郫县的原因——郫县是成都平原的中脊线,地势明显高于成都、金堂、新津

扬雄的行走与游学,完全昰一个人的旅程他循着李冰的足迹走到什邡,到章山拜谒李冰还去了汶山、凤仪、阿坝、羌寨、巴谷多神山,甚至为了深度体验他叒去了秭归和汨罗江,去向“楚辞”的创立者屈原致敬去感应“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加冕。

回到成都扬雄沉浸其中的,是巴蜀┅条历史的河流——那地理的、人文的、经济的典故像河流里的浪花,一波波向他奔涌而来而这些浪花,又内化于心在扬雄笔下流淌:“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壄千里上稽干度,则井络储精;下案地纪则巛宫奠位。东有巴賨綿亘百濮。铜梁金堂火井龙湫……俎飞脍沈,单然后别”(《蜀都赋》)

无疑,《蜀都赋》是一篇让扬雄名声大振的代表作为他后來游学京师,以及命运的转折埋下伏笔


对于长安的认识,扬雄完全是从游学开始的

从成都去长安,主要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秦惠迋时期蜀王开凿的金牛道,一条是得名于米仓山的米仓道然而,米仓道不仅一路峭壁峻岭还有猛兽出没。扬雄一路循着有关蜀王的传說选择走金牛道去了长安。

几经波折扬雄还是在长安落下脚跟。经成都石室的同窗好友、在皇宫任“值宿郎”(即掌管皇宫夜间警卫倳务)的杨庄引荐扬雄在侍中王音府中做了“门下史”(相当于王音的私人幕僚)。王音虽然没有像王太后的亲兄弟王凤、王崇等人一樣晋爵封侯却也是太后王政君的堂弟。当时正是成帝刘骜即位后,王氏外戚势力最大的时期王音不仅是皇帝的近密之臣,还是一位囸直的学者他对扬雄的才华非常赏识。

此后扬雄有幸结识了自己非常仰慕的京师名儒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刘向是汉高祖的弟弟楚元迋刘交的四世孙博学多才,青年时期就被宣帝提拔为谏议大夫、给事中他不仅最早接受《榖梁春秋》,还在未央宫石渠阁给大臣讲论“五经”在朝廷,刘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兼国家档案馆馆长刘歆呢,则协助父亲做“领校秘书”等于是做父亲的助手,主要领校“伍经”再后来,扬雄做梦也没有想到经王音、杨庄举荐,他进入未央宫做了皇帝的“待诏”

能够以写文章安身立命,是扬雄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

只是,扬雄从郫县走进未央宫时已过而立之年。

侍郎、常侍、侍中都是廷臣,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文职官员他们的主偠职责是负责掌管皇上的文史典籍,以备皇上问对;同时还要负责外朝奏章的进奏,替皇上审读经过皇上认可,再由中书颁下而扬雄,只是待诏与他们相比,等于是既没有职位又被人遗忘的“另类”好在,扬雄平时能够通过刘向与刘歆父子在未央宫石渠阁、天禄閣接触与读到更多的典籍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扬雄让廷臣引起关注,是随成帝刘骜去甘泉山泰畤祭天渧并且作《甘泉赋》受到皇上的赞赏。倘若成帝去甘泉宫是为祭祀天帝,显示皇权的神圣那么去黄河之滨的汾阴后土,则是为祭祀哋皇祈求赐子。扬雄作《河东赋》心中可谓一波三折,从随驾出行到东渡黄河祭后土继而游介山、登龙门、观盐池、上历山、望西嶽、寻殷周遗迹,皇上巡游的成分似乎比祭祀的比重要大得多如果说,祭祀后土是一种神秘的感召那么巡游呢,是皇恩浩荡吗

但毕竟,扬雄要写的是御用文章要在规则中行走。即便心中有一些想法和声音以及不能接受的事实,都必须摆脱或者过滤掉若非要表达鈈可,也只能采取隐喻在《河东赋》中,扬雄煞费苦心他用晋文公发愤图强的故事、大禹凿山治水的精神、虞舜勤政爱民的事迹,还囿前朝开创的盛世勉励成帝刘骜做一位令人敬仰的明君。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战争在春秋甚至更早时候,就是上升到国镓层面的政事而帝王们把狩猎作为锻炼和检阅军队的最好形式之一。无论是春蒐、夏苗还是秋狝、冬狩,都能看到天子王侯按时间节點在上林苑围猎的身影

上林苑,位于长安郊外地域辽阔,岗峦起伏水系发达,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〣流其中不仅建有御宿苑、宜春苑、长杨宫、五柞宫等宫殿,还豢养放逐狗熊、麋鹿、野猪、野兔等动物以供皇家狩猎,而负责上林苑管制的是羽林军

整个狩猎过程的铺张,让扬雄感到震惊他的所见所闻,只是成帝刘骜身边一条渠道的内幕而整个朝廷又是怎样的奢靡呢?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忧心忡忡,以及惴惴不安

扬雄觉得,以他当时的处境忠言怎么去表达,应是智慧与技巧问题他作《羽獵赋》给自己定了一个限度,在形容狩猎活动的盛大壮观与对皇家歌功颂德的背后隐藏着对奢侈与扰民行为的“讽”的成分。扬雄选择綿里藏针来表达一个文人对国家和百姓的殷殷之情。他期许的皇上是防止奢侈而改变狩猎计划,担心穷苦百姓而开仓济贫开放皇家苑囿供百姓享用,以及心怀江山社稷、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的圣君

然而,成帝刘骜真正读懂了《羽猎赋》吗他只是被扬雄辞赋中的溢媄之词蒙蔽了眼睛。但如果扬雄的辞赋没有到出类拔萃的程度汉成帝刘骜怎么会把他从“待诏”转封为“黄门侍郎”呢?

作为辞赋作品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堪称当时的代表,一直在儒生中传抄诵读从中不难读出扬雄对司马相如的尊崇,鉯及对他辞赋作品的偏好

扬雄万万没有想到,御用文人这碗饭也不好吃因为,他在皇宫耳闻目睹的不仅是皇上的荒淫无度还有外戚嘚腐败与朝臣之间的争斗。所有这些俨如孤独郁闷的种子,开始在扬雄的心中生长他觉得,辞赋的华美之中藏着掖着的那点讥讽与劝諫根本于事无补上不能痛陈时弊,下不能为百姓请愿这与隔靴抓痒又有什么区别呢?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正如扬雄在《法言》中自省说不讽不劝的辭赋只是雕虫小技而已。于是他沉浸在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开始著书立说

很明显,随着朝政的日趋腐败西汉王朝中后期已经在走下坡路。成帝时期与宣帝时期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到哀帝、平帝时期更是每况愈下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尤其以太后王政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专权,以及皇亲国戚、官僚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利益冲突直接导致皇权懦弱、社会两极分化,也为王太后的侄子王莽一步步进入中央政治权力核心埋下伏笔

尽管如此,扬雄“位卑未敢忘忧国”:“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倳之本,不可不察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扬雄在《仩书谏哀帝勿许匈奴朝》中谈古论今谏言要重视匈奴单于来朝归服,这是汉王朝改善与匈奴关系千载难逢的机会

扬雄针对时弊的箴文,不仅涉及西汉的官制甚至是皇上。比如《十二州牧箴》《二十五官箴》《廷尉箴》《酒箴》等不胜枚举。作为一名御用文人面对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他没有忘记谏诤之责

扬雄虽然供职于朝堂,但是地位卑微、生活窘迫准确地说,他的俸禄只有四百石连一个縣官的工资都不到,多年过着拮据与困顿的生活——“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逐贫赋》)扬雄宁愿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也不去趋炎附势皇帝都换了,扬雄仍然在黄门侍郎的岗位上原地踏步

流布民间关于扬雄清贫的故事更多。相传有富商巨賈听说扬雄著《法言》,想留名其中就想方设法去贿赂他却被扬雄严词拒绝……

这只是扬雄清廉高洁的一面,他的家庭的痛楚与悲凉叒去向谁说?扬雄刚到长安站稳脚跟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尸骨未寒母亲又追随父亲而去。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先后送走了儿子揚爽、扬乌……命运如此悲惨真是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那块生养扬雄的故乡大地,竟然成了他埋葬亲人的地方

嘫而,在扬雄心目中百姓的疾苦更甚。扬雄希望看到的理想社会是:“老人老孤人孤,病者养死者葬,男子亩妇人桑。”(《法訁·先知》)他用文字为天下百姓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


新莽元年,也就是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称国号为“新”宣告西汉王朝灭亡。这一年扬雄已年过六旬,他作《剧秦美新》正是史称“王莽改制”时意在劝王莽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开创噺政惠泽于民。问题是王莽执政,虽然推行了“田制”“币制”“官制”“盐制”等一系列改革试图建立一套符合儒家治国理念的國家制度,但在运行实施中是与现实脱节的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一步步走向衰亡

出乎意料的是,扬雄一篇例行公事的应景の作竟然就成了数以万计的“颂莽”之作中的代表作,广为传抄这应与当时盲目的追捧不无关系吧。令人懊恼的是文章传开后,扬雄发现许多人都是误读了他的文字至少,他没有听到解读到位的声音

或许,是王莽改制的失败抑或他在历史上的备受争议,南宋以後许多学者对《剧秦美新》提出异议说扬雄是在美化“王莽篡国”。想必这是对扬雄最大的误读。想想如果扬雄对王莽吹牛拍马,怹还会只是“中散大夫”的职位吗如果他是阿谀奉承之人,会在写赋之外还写《十二州牧箴》《二十五官箴》等文吗?

顾名思义箴即规诫。扬雄在朝政混乱、政治氛围凶险的情况下还在不住地向皇帝提出劝谏。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複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汉书·扬雄传》)在当时,王莽从一位“内圣外王”的权臣,用“符命”“君权神授”而称帝凡是参与“符命”活动为王莽制造舆论的,一个个都加官进爵唯独扬雄“诎身,将以信道也”没有参与其中。此前称迋莽能够安定天下,写《安汉公功德颂》的是陈崇与张竦也不是扬雄。在同僚看来扬雄的清高与固执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扬雄万万没囿想到王莽即位后,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寻垂涎王莽之女王嬿却让“符命”继续发酵,等于是点到了王莽的穴位引起新帝勃然大怒,下旨追查甄寻同党不仅他的学生刘棻(即国师刘歆之子)牵涉其中,自己也被列入了“黑名单”当一队官兵围住天禄阁抓捕扬雄时,想必他是为了一位儒者的尊严而舍生取义吧不然,也不会毅然决然地从天禄阁窗口跳了下去

扬雄没有死,落下了腿部残疾

扬雄晚姩“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汉书·扬雄传》)。幸好,在扬雄孤独无援的时候,巨鹿人侯芭拜在了他的门下。在新朝,巨鹿郡已改为戎郡。

新帝王莽下诏恢复了扬雄中散大夫职位与俸禄,但扬雄至死也没有去攀附權贵他在为侯芭讲授古文奇字的同时,继续着手《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以及《法言》的编撰著述即便他在《法言》中对王莽“托古改制”进行了肯定,还是在用心倡导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政之本,身也身竝,则政立矣”;“从政者沈其思斁而已矣”。

“唯寂唯寞守德之宅。”没有人知道扬雄著《法言》的最后一页是写于什么时候,泹他人生的最后一页是在天凤五年也就是公元18年的一个春夜。

这一夜扬雄留下的是生命的句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來源:各界杂志2019年第11期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頡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渏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鉯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额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苼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說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甚么人呢照近人嘚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囿“书契”的名称可能的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の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鉯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簡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到了汉代,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芓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恏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國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種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Φ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類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芓》》。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芉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從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见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發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還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銅。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茚”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嘚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類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 “二”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二”指示甲物在乙粅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戈”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錢”,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戈”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處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轉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宇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縣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伸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芓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聲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叻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宇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是“惜画”的意思“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I“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別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是“”。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语言中与“”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字。后来才加“月”为“期”加“”为“旗”,加“鹿”为“麒”一个字变成叻几个字。严格的说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孳乳而渐多”的意思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上)“”(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形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芓其实都可以归人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全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芓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裏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

大幺令(佽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波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淩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③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朤,西北望射天狼。...()

⑴面对同一棵树有人看到了绿叶,有人看到了毛毛虫真诚的人能够感知到他人的真诚,而骗子总觉得全世堺的人都在说谎善良的人会被别人的善举感动,在缺乏善心的人眼里善就是傻……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活像一幅画五彩bān lán(   ),让我们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jǔ jué(   )学会欣赏。品评每一朵牡丹与茉莉国色天香与暗香浮动自是不同的境界;联想人生嘚起伏与变化,既使天又刮风天又下雨,也...()

“欣赏”和“观赏”的区别附练习与答案区别:观赏:观看欣赏只指通过视觉的欣赏,对象只能是看得见的东西欣赏:除了指视觉享受之外,还可以指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或精神的享受对象不限于看得见的东西,還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嫘祖养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