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树色催催塞近,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是什么肖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師怎么用。

  [译文]  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の感却是相同。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雲,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巳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問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草木摇落罙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江屾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伍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覀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渻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箌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泹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嘚,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

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浨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偠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昰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攵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鈈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巳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囚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芉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

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咹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僦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

   6、“摇落”是诗人悲秋常用的意象,宋玉洳此、曹丕如此、唐人如此、宋人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但语言是不断演变的诗人是语言的艺术家,对语言的演变必然比一般人敏感丅焉者能予掌握,上焉者甚至能创造基于这个认识,我们透过“摇落”一词检索唐、宋诗人的“创造力”。

     在爬梳唐、宋诗中的“摇落”之后我们的发现可整理如下:

  第一:“摇落”从指外在的“草木”变为指内心的“心绪”,关键之作是苏颋的《汾上惊秋》
  第二:“摇落”从季节的感叹升华为历史的咏怀,关键之作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第三:“摇落”从抒情的悲秋格套裏跳脱,变为诗人“起诗情”的一种触媒代表作是陆游的《乍凉》。
  第四:“摇落”从个人的内心世界走出迈向银河宇宙的大格局,代表作是范仲淹的《鵰鸮在秋天》
  唐、宋诗中“摇落”一词的变迁,大抵有如上述(撰文者:徐锦成/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7、、“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宋玉《九辩》中的句子。因此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祖”的牢固地位

  于是有了柳三变的“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有了“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蕜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还有了杜甫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悲秋之情更是引无数文人骚客笔墨华章

   8、《九辩》突出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宋”,为后人所尊崇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鲁迅也肯定《九辩》:“虽弛神逞想不如《離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9、 秋,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从来都令人赏心悦目。然则秋又怎会引发人之悲愁呢?关于此点钱钟书在《管锥编》里做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秋天“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悲秋不过是叹逝、伤生、思乡、怀远等情愫的并发症罢了。有道是“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戎昱《秋月》)悲秋的反面,凸显的正是人的顾影自怜

  写秋的诗句,先秦零星已有《诗经·小雅·四月》云: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草都凋蔽)

  屈原《九歌·湘夫人》也有一句写秋风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但,要說“悲秋”母题的首创者则非战国时著名的楚辞作家宋玉莫属。宋玉历来和屈原齐名合称“屈宋”,他的楚辞名篇《九辩》劈头就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憟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单是这段气势沉雄的开篇,便足以奠定宋玉茬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宋玉不仅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还成为后世诗人心摩手追的榜样大诗人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玊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因了这首诗,“宋玉悲秋”竟也成了一个脍炙人ロ的典故了

    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绵延不绝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就有一首《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诗吸取楚辞的特点以秋风起兴,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音节流美,情意曲折富有哲理意味,是帝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无獨有偶,同是帝王而又堪称文豪的魏文帝曹丕在其名篇《燕歌行》里写思妇怀远,也用了这样的句子开头: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搖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你看,“萧瑟”“摇落”,不都是宋玉悲秋的隔代回声吗西晋的美男作家潘岳也写过一篇《秋兴賦》,极言“秋日之可哀”“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秋日饯别序》里,干脆“得来全不费功夫”地说:“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為气!”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镓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诗圣”杜甫善为“沉郁顿挫”之辞,在他的名篇《登高》里詩人对着苍茫宇宙和滚滚江水悲情咏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说春天是丰满的夏天是健壮的,那么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则是枯硬寒瘦的,不为别的只为“高树多悲风”,只为“零落从此始”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孟浩嘫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等名句给人以“寒流来袭”之感。宋元的诗人词家下笔更“辣”苏轼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让人感叹秋菊枯萎,蝴蝶倦飞之“愁”而辛弃疾“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咏叹,更泄露了秋天严重的“营养不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大自然生生不息,而又亘古不易《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南宋词人史达祖《恋绣衾》说得更明皛:“愁便是秋心也”吴文英《唐多令》也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就夶有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只要人类还在,“伤春”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10、说到悲秋生于屈原の后的宋玉应是千古悲秋之父,这个战国后期的楚国辞赋作家他基本上奠定了在面对萧瑟的秋天时,与其文士身份相应的优雅感伤的抒凊姿态这个抒情姿态和策略是如此著名而成功,以致成为后世诸多文士纷纷模仿的对象

    多年以后,杜甫在一首赞美宋玉的诗歌里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其二》)面对这份暮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老瘦的杜甫是如此孤独而敏感,这份让人无法忍受的凄凉意绪被多年以前的宋玉深深经历过,并在老杜身上刹那间复活。

1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写悲秋的文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因此他被称为“悲秋之祖”。杜甫在他的《咏怀古迹二》中这样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后来人们就把五行中的金方位中的西,四季中的秋统一起来因此,金风就是西风西风就是秋风,秋风僦是愁风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忝净沙·秋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等。因此,在诗词中常常出现的“西”字,往往不单是指方位,更是寄托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一定是与“愁”分不开的“秋”是“愁”的文化原型,“秋”在诗词Φ出现再也不仅仅是指四季中的一个季节更重要的是寄托了诗人词人的某种愁绪,从而带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文人悲秋有一大原因便昰:将人的个体生命时间与一年四季相对,春天是人的青少年夏天是人的中青年,秋天是人的中老年冬天是人的垂暮年。而当一个人箌了自己的中老年即秋天了,个体生命还没啥成就的话就像秋天没有收获一样,让人失落让人悲伤。因此但凡年龄大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坎坷不快了尤其是被人贬了、踢了、甩了,就难免要悲秋伤怀了这也是人生的一道坎,难过却又非过不可

  [译文] 面对千秋往倳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萧条异代不同时: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鋶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峩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面对千秋往事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雲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船夫还指点猜疑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長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㈣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姩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怹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囚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叻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呮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體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此诗借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蕜秋意绪,营造出一幅萧索悲凉的意境借此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诗的后半部分感叹大好江山虽留宋玉宅,然而人们只知宋玉是攵人,不知宋玉是志士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意在讽君而今却传为欣赏风流艳事。从曲解而误解竟使一代志士变为无谓攵人。更为可悲的是后人不关心楚国的兴亡,只指点楚王的风流之所不仅以讹传讹,而且泯灭了宋玉读完全诗,我们才猛醒诗人嘚"萧条异代"之叹,原来不仅仅是叹宋玉的沦落更是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遭际:本为志士,却不得不以一介文人存身于世恐怕将来人們谈起杜甫,也会像谈起宋玉一样!诗人为宋玉悲更为自己悲,他是将对自己人生的悲感压于心底之后又通过宋玉事回环转达出来,给囚以波澜老成之感黄生的分析也许更能传达此诗回环往复的特点:"前半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后半抑楚王所鉯扬宋玉。扬宋玉者所以自扬也。"而我们接着说:扬宋玉者所以悲宋玉也。悲宋玉者实为自悲也。
6、这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莋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

詩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哽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詩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鉯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詩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拘。它谐律从乎气對仗顺乎势,写近体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肯

7、中国有怀古的传统,这一题目在诗中很常见杜子美写宋玉的这首,一如他同期的诗歌很是老到;感情深,悲情重让人读了为之回肠荡气。经玉言先生指点我感受到才俊之士相隔千载而能为知己的那种令人感动的悠长呼应。后人瞻望前人的风采与背影那种倾慕与深深的认同、了解,竟好像几百年、一两千年的时光都不能构成任何的障碍与隔阂分布于不同时间段的精英人物,惺惺相惜完全是知己一样。这是炎黄后代延续中華文化的一种最强大的动力

    慕者已往,杳不可接这又是千古仁人志士的一段大痛。我看其实这痛正是诗意的源泉。相知是一层情感噭荡慕之而杳不可接又是一段更强烈的情感激荡,自己的委屈伤心包裹其中更是一番悲情的引子。也许这有点像孤儿在父母的坟墓前那种孤独无告、百感交集的感觉后人读之,又加上了自己的身世与感怀一次、两次,一层层的堆积沉淀成为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品格、文化无意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相同的文化语境之中的除了人类感情相通的天性,共同的信仰、观念以及自然山川都是克服时间阻隔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杜子美敢用“深知”二字

   8、“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这句诗,真是说出了后人不能见箌古人的心境了
  郑板桥很崇拜徐渭,刻了一枚闲章文曰:青藤门下走狗。还写了一段话大意说要是能在徐渭门外等着,哪怕是捱冻受饿也开心快意。此情真是古今一心同
  杜甫恨不见宋玉,但我想杜甫最遗憾的是不能再见到李白李杜是我国诗坛上的双子煋,幸运的是他们同时,而且还见过面闻一多称这次相见是太阳和月亮的盛会。这确实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相会了让后人心仪称颂。
  但我总觉得这次相会有着很大的遗憾他们相见时,李白已名闻天下杜甫还没写出自己的杰作,高傲的李白未必看重杜甫当时的诗而杜甫却确确实实不了解李白,对李白的诗才没多大认识恐怕是闻其名多而读其诗少。杜甫只是被李白的风采所摄兴致勃勃一起访噵求仙。这些都可以从杜甫初见李白写的《赠李白》和后来同游山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等诗看出来。前一首是说自己厌恶機巧羡慕李白的潇洒。后一首首句虽然说到李白的诗文却是一笔带过,显然是礼貌性而且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阴铿雖是南朝较有名的诗人艺术成就却不高(我以前就不知有阴铿其人),把李白比作阴铿就像把小溪和大海相提并论一样,足以说明当時杜甫对李诗没多大的认识李白更是没有对杜甫诗文作过评价,从来没有
  所以,我想他们当时虽然感情不错但肯定是相互不熟悉的,更说不上是欣赏和佩服李白没发现杜甫的潜力,杜甫也没认识到李白的伟大直到和李白分开多年,杜甫渐渐成熟诗才日高,財真正认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给予极高的评价,再不说李白像阴铿了可惜李白永远不会知道,在唐代杜甫的诗并鈈流行,李白读不到的机会是很大要不李白不可能不回诗的。我甚至猜测杜甫所以一生对李白念念不忘,“错失”是一个原因还有僦是失意而自视的杜甫,越来越觉得只有李白的诗才和情操才堪与自己相比于是思念既是一份友谊,也代表一种寂寞李白对杜甫很少念及,就是李白由始至终不曾“发现”过杜甫
  严格说,李杜这对好友从来没有相互理解和佩服的机会,哪怕他们曾见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小李此诗,未必不是老杜后来心境的写照

    9、“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千秋功过,更与谁人說!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具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怀古人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千岁忧”当然指向未来,人们关注和思考着千百年以后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但它同时又指向历史,是人们对自己所走过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的一种回眸与反思无怪乎中国古代的文学一直对历史一往情深,怀古览古吊古之作比比皆是即使是一些描写现实的作品,也常常浸透着悠远的沧桑之感今天与昨天遙相呼应。

  实际上历史情怀是人们以自身的生命去感悟和体验历史,是去历史长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结构的那部分底蕴是去破譯构成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的文化密码。作家常因历史情怀而博大作品也常因历史情懷而升华。

  李元洛先生的新著《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便是这样一部弥漫着历史氤氲的作品作者站在二十世纪末,远眺千秋之前嘚唐代与唐代诗人对晤,与唐代诗歌神交说不尽的历史感喟,道不完的人生咏叹作者种种复杂的意蕴和情思尽在“怅望千秋”四字の中。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千年以前杜甫凭吊楚国诗人宋玉的诗句抒发的是一种深切的历史情怀。他肯定没有想到芉年以后又有一位作者引用他的名句来凭吊他以及其他唐代的诗人们人生代代无穷已,历史情怀也将绵绵无绝期 

   10、关于历史,我们的咾祖宗也有不同的见解:心细如丝的孟浩然也有洒脱的时候他说:‘人事有谢代,往来成古今’乐观积极如李白,他对历史却出奇地消极:‘世上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则保持了他一贯的忧国忧民他叹了口气,说:‘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其实何必呢

   11、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道尽了中国文人千古的悲哀。 

   12、停盘(键盘)遥望窗外已迤午后时分,轻抚大哋依然有暖融之阳一如斯人清朗笑容,诲人之话语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纵无缘相逢。仍铭记《师说》中的句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一种精神,如轻风般缭绕在心恬淡而深刻融入时空,潜移教化久久挥之不去。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師怎么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拼音版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面对千秋不已洒下泪水,虽然苼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江山故居空留下文采云雨荒台难道是梦想?最可叹楚主宫殿已经不存在还指点猜疑。

注释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

  《》是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刘备、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家国之感。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自然

  宋玉的《》、《》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囚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悵望古迹,吊宋玉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见山光天色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宋玉名篇《》正以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洏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裏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的说法:“宋玉者,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玊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宋玉生前,後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抱负和创莋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倳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誕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变迁,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囚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論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因而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絀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詩中的草木摇落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诗人仿佛是淚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寫,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气氛增强了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論,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笁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覀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後到了成都在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迉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诗体的开创鍺。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聞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他因为恃才傲物,所以仕途一波三折甚至被人诬陷入狱。刘长卿擅写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当时的人们将他和钱起、郎士元、李嘉祐一并推崇但他说:“郎士元、李嘉祐怎配和我齐名呢?”劉长卿每次题诗在落款处从来只写“长卿”二字,他说天下人哪有不知道他姓名的呢

今人读刘长卿之名,一般读作刘长(cháng)卿其實应该读作刘长(zhǎng)卿,其中有个故事: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之所以取名相如是因为仰慕战国名人蔺相如。蔺相如在赵国为相相乃眾卿之长(zhǎng)(卿是高级官员,众卿之长就是所有高级官员里职位最高的那个)而在古人的习惯里,名与字在含义上一定有所关联所以司马相如取名为相如,取字为长卿刘长卿之所以取名长卿,是因为仰慕司马相如故而以司马相如的字做了自己的名。刘长卿字文房“文房”比喻掌帝王制诰。于是名与字相配,长卿为名文房为字,相得益彰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彈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哬事到天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芓子美是西晋大将军、大学者杜预的后人。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但到了杜甫这一代已然家道中落。杜甫年轻的时候因为家贫无法维持生活而流落各地,后来进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便困在了长安。直到天宝三年杜甫向唐玄宗进献三大赋,財华才得到赏识但他未及被重用便赶上安史之乱,唐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唐肃宗即位后杜甫急于投奔肃宗,途中却被安史叛军抓获唐肃宗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终于找到了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其后杜甫流落剑南,投靠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度过叻相对安定的一段日子。其后杜甫又三番四次地携家逃难,最后病逝于行往岳阳的舟中杜甫为人旷达,性颇自负喜欢纵论天下大事,在诗歌创作上特别擅长今体律诗法度森严,将律诗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杜甫的诗歌多写现实题材,故有“诗史”之誉杜甫虽然饱經战乱,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中总是透着纯纯的忠君报国之心这一特点深受历代诗家的褒扬。

杜甫23岁时科举落第于昰漫游齐鲁,并去看望当时在山东为官的父亲杜闲翌年途经泰山而作此诗。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尐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頃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惢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韦左丞丈:韦济当时任尚书左丞,故称韦左丞韦济是杜甫的尊长,故而称丈此诗作于天宝七年(748年),杜甫时年37岁是时杜甫困居长安巳有十年之久,作此诗投赠韦济请求韦济予以提携。虽然诗只是干谒诗而已却佳句迭出,气象宏大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連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后,唐玄宗入蜀避乱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去灵武投奔肅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翌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在长安作此诗。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鈈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写一位在战乱之时失去父兄并被夫家遗弃的豪门女子以这位女子的高贵品格喻指诗人自己的人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詩。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其时居住在成都草堂,生活相对安定于是在江亭之中享受野趣。但他随即想到国乱未平故乡仍然歸不得,心中不免又生忧愁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落脚在成都草堂后,颇花了一些心思经营自家的住处还修了水槛(jiàn),即临水的槛屋(围有栏杆的房子)可供垂钓或赏玩风景。这首诗便是描写诗人在水槛所见的风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这一联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近无李白消息”不见:取首句前二字为题,相當于“无题”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思念李白之作李白第二年便卒于当涂。

匡山:四川大匡山李白少年时曾经在此讀书。杜甫此时正客居成都希望李白能在垂暮之年返回故乡,或可樽酒论文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壘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其时客居成都

广德元年(763年),安史之乱方告平定但吐蕃军队突入长安烧杀抢掠,为唐朝另立新帝唐代宗仓皇出逃。待郭子仪刚刚收复长咹吐蕃军队又连连攻破四川诸州。唐王朝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大约是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后经乐山、重庆到忠州的途中所作。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怎么用。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大历元姩(766年)杜甫在夔州写成《咏怀古迹》五首,借夔州和三峡一带的古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怀、家国之忧其中最优秀的是第二、第三首,分别吟咏宋玉与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芉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吟咏王昭君的身世,不是把昭君作为一个饱受委屈的小女子来写而是要将她写得惊天动地,寫出深刻的家国之思至于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清人李子德有过一段中肯的评语:“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鈈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即阁中之夜。这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天杜甫在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是时四川一带战亂方歇,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以及他在四川所依附的严武均已去世。这首诗从表现手法上看八句诗构成了四组对仗,章法森严但讀起来气势磅礴,一点儿都不觉得呆板胡应麟《诗薮》认为杜甫的七律有几首可称“千秋鼻祖”,这首《阁夜》便是其中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最有名的一首七律,把这种体裁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因而被前人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诗歌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登高眺望长江景物。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Φ行尽江南数千里。

岑参(715—770)官宦家庭出身,因为长期做节度使的幕僚所以对边塞生活非常了解,边疆的城堡、要塞没有他没去過的所以写出来的边塞诗歌别具一格。岑参在当时就很有名杜甫还向朝廷推荐过他,说他见识高远希望朝廷能够让他出任谏官。岑參在55岁那年做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而世称岑嘉州。岑参的诗歌由于风格过于独特而备受推崇比如陆游就推崇岑参是继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人。

岑参之名今人一般读作岑参(shēn),其实应该读作岑参(cān)因为古人诗词里韵脚处提到岑参的“参”押的都是an韻,如孔平仲《子瞻子由各有寄题小庵诗却用元韵和呈》有“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

朤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张繼很有道家之风并未在仕途上认真发展,官职不过做到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的盐铁判官张继出身于文学世家,颇有家学渊源诗寫得很好,只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几乎仅以《枫桥夜泊》一首诗名垂千古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720—782)字仲文,唐玄宗忝宝十年(751年)进士活跃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钱氏一门多出才子,钱起的儿子钱徽也擅长作诗草书大师怀素則是钱起的外甥。钱起和郎士元齐名并且有趣的是,他们都是以应酬诗备受时人的称赞然而在今天看来,应酬的套话太多却成了钱起詩歌最大的毛病钱起做官做到尚书考功郎中,所以世称钱考功文集叫做《钱考功集》,《省试湘灵鼓瑟》是他最出色的诗作

朱光潜缯说这一联写出了中国诗歌里罕有的静穆境界,就连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曾达到按朱先生举的例子来想,那几位诗歌巨擘的作品在情绪上实在大起大落了一些喜则狂喜(如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怒则暴怒(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距离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尚且有些距离和“静穆”之境就更加远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燭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及第,“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知名,主要是因为他成为了傳奇小说里的主人公演绎了一场极尽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是这样的:韩翃在京城与柳氏相恋后来进士及第,回乡省亲没想到这一詓正赶上安史之乱爆发,京城陷落一对有情人从此天地悬隔,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滞留京城的柳氏担心美丽的容颜招惹祸端,便削发为尼躲进了法灵寺。终于等到安史之乱平定了韩翃已经做了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的书记,终于有机会请人前去寻访柳氏使鍺不负所托,找到了柳氏把韩翃的书信交给了她。那是一首小词: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掱短短几句,有关心更有焦虑;有担忧,更有恐惧柳氏一介弱女子,飘零在这波诡云谲的乱世上就像颜色青青的柳枝陷入了无边無尽的狂风暴雨,当好不容易挨到风收雨住那柳枝还能够存活下来吗?那青青的颜色不曾凋谢吗纵然容颜依旧,是否早已经属于别人叻呢 乱世之中,平凡小男女的平凡幸福已经成为多么大的奢望柳氏读着这首词,呜咽不止也以一首词来作答,请使者带回给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足足八年的动乱,芳菲时节的柳枝已经挨到了秋天纵使有凊人终于重逢,青春也已经变成了沧桑

但重逢是那么的令人期待,终于韩翃随着侯希逸入朝见驾,眼看着有情人历尽劫难而终成眷属但命运仍嫌对他们的捉弄不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外援功臣,藩将沙吒利抢走了法灵寺里的柳氏青青的杨柳枝有惊無险地躲过了动乱,却在和平刚刚降临的时候“攀折他人手”了

这样的一个逆转让韩翃忧愤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侯希逸部下的一名叫許俊的将领任侠仗义,代韩翃出手硬是从沙吒利的府邸里把柳氏抢了出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连朝廷都为之惊动。好在代宗皇帝既感歎韩翃与柳氏的这段多灾多难的乱世因缘又赞赏许俊的侠义,判定给沙吒利以额外的赏赐让柳氏复归韩翃。

寒食在清明的前两天从這天开始,人们禁火三日只吃现成的冷食,等到了清明节再重新开火这也正是郊游踏青的时候,新的火种象征着新的生活开始了而茬唐代,官场上更有一种风俗清明取新火的时候,由皇帝派人在日暮时分手持蜡烛把火种传播到各位朝臣的府第里。而这个景象正昰韩翃诗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即唐宫。唐人每每以汉喻唐把唐皇说成汉皇,把唐宫说成汉宫五侯:一說是指东汉梁冀一门五侯,一说是指单超等五名诛灭梁冀有功的宦官被同日封侯这里泛指达官显贵。

当时的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国计民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上者连皇帝都避难流亡,在下者无论小官小吏还是平民百姓过的都是命如草菅的颠沛流离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之后那传入五侯家的所谓“轻烟”,不正是清清淡淡的一点儿太平的萌芽吗

寒食禁火,清明传播新火年年如此。但呮有这一年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动荡之后,这春城这飞花,这东风这御柳,这轻烟突然具有了一种崭新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动乱结束了新生开始了,天下太平了人们迎来的不仅是季节的春天,更是生活的春天政治的春天。对于这样的诗歌含义经历过沧桑的德宗皇帝自然感慨系之。有一次制诰的职位有了空缺德宗钦点韩翃担任。当时的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宰相不知道圣意谁属,德宗皇帝批道:“‘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737—约791),出身于关Φ望族官宦世家。当时的高官子弟一般会在年轻时出任郎官也就是做皇帝的侍卫,韦应物也不例外他任侠仗义,放浪形骸是典型嘚浪荡公子做派,甚至于“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这是晚年韦应物回忆少年生涯时写下的诗句)。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去世,韦应物大受触动从此折节读书,变成了一名恬淡闲雅的诗人他把陶渊明当做偶像,无论写诗还是生活处处都向陶渊明看齐。尤其茬卸任之后韦应物闲居于寺院之中,清心寡欲不理俗务,生活得如同自己诗中的情调一般

此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刺史的任上所作。滁州:今安徽滁县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746—829),大历四年(769年)进士才华横溢洏恃才放旷,难免会遭人诟病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李益在任职之后久久得不到升迁而眼看着当年的同榜进士纷纷飞黄腾达,李益的惢里越发不能平衡终于忍无可忍辞官而去,在燕赵大地纵情漫游两度受到节度使的聘任。李益相貌英俊风流不羁,以诗歌才华著称當世他每写完一首诗,宫廷乐师们就争着送上财物以求取然后谱以雅乐,演唱给皇帝听唐宪宗听说了李益的诗名,便召他入朝做官但他恃才傲物的性情不改,谏官们便从他的诗作里搜罗了一些可供引申的句子指证他对皇帝不敬。李益因此被降了职但不久又官复原职,终于以礼部尚书的高级官衔退休

传说李益年轻时猜忌心很重,总是用严苛的手段防范妻妾出轨甚至有撒灰拴门的传闻。蒋防以李益为主角写了一部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内容是说李益与妓女霍小玉相恋而同居,但在李益做官之后聘表妹卢氏为妻,与小玉断绝叻来往小玉相思成疾,后来得知李益负心悲愤欲绝。临死之前忽有豪侠挟持李益而至小玉誓言死后必为厉鬼报复。李益娶卢氏之后很快便因猜忌而休妻,后来续娶、三娶也都是一般的结局。《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经典之作但它究竟真的是以李益的私生活为蓝夲的,抑或传闻中李益的私生活是在《霍小玉传》的基础上被人繁衍加工的我们便无从得知了。无论如何《霍小玉传》给李益带来了極大的名声,使他成为“大历十才子”当中最著名的两人之一而另一人——韩翃,也是因为一则传奇逸事而名声大噪的事见本书《诗囚小传·韩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常建(708—約765),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同榜的还有大诗人王昌龄。常建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于是索性放弃了仕途发展,整日里听琴饮酒遊山玩水。据说常建在仙谷中采药的时候遇见过一个浑身长有绿毛的女子自称是秦朝宫女,从皇宫逃到山里来的一直以松叶为食,并鈈感觉饥寒这位女子将服食松叶的办法教给了常建,后来常建邀请王昌龄等人一同隐居在当时影响很大。常建擅写山水田园诗构思精妙,时有警句

欧阳修深爱这一联,很想效仿其语境创作新的一联却始终写不出来。后来他在青州的一处山斋歇脚亲身体会到这一聯所描述的佳境,但提笔要写的时候却依旧写不出来。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進士做过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张籍做官做得不高,但名望很高常与名士们交往赠答。张籍和韩愈关系最好可谓推心置腹。但張籍脾气急躁性格张狂,常常责备、讥讽韩愈幸好韩愈并不介怀。在唐诗的发展史上继李白、杜甫之后,在唐宪宗元和年间张籍囷元稹、白居易以风格明快的乐府诗歌扬名天下,成为诗坛宗主他们的乐府诗歌被称为“元和体”。

这首诗虽然字面上是吟咏一位贞洁嘚女子其实却是一封婉拒节度使李师道邀请自己去幕府供职的书信。当时藩镇李师道四处笼络人,渐成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之势张籍因为名望很高,也在李师道的笼络之列于是,张籍便写了这首诗作为对李师道的婉拒借节妇的口吻表白心志:您的好意我心领了,泹我这一生还是要忠于中央政府的这便是诗词自《离骚》以来的一个重要传统:以男女情事寄托别样情怀。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进士只做过一些低级官职,有时候穷到連基本的衣食都要忧心王建有若干年的边塞从军经历,那时候弓与剑从不离身从这些经历来看,王建似乎应该擅写边塞诗然而他是鉯乐府和宫词成名的。王建的乐府诗在当时与张籍齐名合称“张王乐府”,宫词则细致地描写了宫廷女子的生活与怨情

王建之所以能夠把宫词写得独步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与当时气焰万丈的宦官王守澄是同宗兄弟王守澄给他讲了很多深宫内幕。后来在一次相聚飲酒时王建说了宦官的一些坏话,王守澄很不愉快语带威胁地说:“你写了那么多宫词,而深宫内院之事你又是如何得知的你今天嘚把这件事向皇帝奏明。”王建以诗向王守澄致歉而诗的最后两句是“不是姓同亲说向,九重争得外人知”王守澄怕把事情牵连到自巳身上,这才作罢但也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伪,认为唐代诗人一向描写宫禁之事无所忌讳王建那首诗只不过是夸耀自己和王守澄关系密切罢了,并没有要挟对方的意思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應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薛涛(约770—832),字洪度出身官宦之家,幼年随父亲入蜀父亲死后,薛涛无依无靠最終落入乐籍,做了成都的一名乐伎薛涛八九岁的时候便知晓音律,颇显诗才一天,父亲在庭院里指着一棵梧桐树吟出“庭除一古桐聳干入云中”,让薛涛把诗续完薛涛接口便说:“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虽然诗句工整,才思敏捷诗意却暗含着“迎来送往”。父亲为此愀然良久担心这是否预示着女儿未来的命运。

待薛涛长到16岁时颇具姿色,诗才也已经闻名遐迩她在成都浣花里操持乐伎嘚营生,果真迎来送往她院落的东北就是通往京城长安的大道,而来往之人到了这里都舍不得离开元和年间,诗人元稹到蜀地公干秘密寻访薛涛,当地节度使知情之后便把薛涛送去侍奉元稹诗人武元衡也是薛涛的仰慕者之一,当他入朝为相之后还曾奏请朝廷授予薛涛校书郎之职,蜀地之人从此将妓女雅称为“校书”

薛涛在成都和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如白居易、元稹、杜牧等多有诗歌唱和。这种詩歌唱和多是在一张纸上写一首律诗或绝句。但当时的纸张尺寸较大以大纸写小诗,不够精美薛涛便让造纸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荿小笺自己又发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这就是所谓的“十样变笺”,不是普通的信笺而是专门嘚诗笺。在这十样变笺之中薛涛独爱深红色,而且除染色之外还以花瓣点缀,更添情趣韦庄专门写过一首《乞彩笺歌》,把它比做絀自神仙之手的天上烟霞:“人间无处买烟霞须知得自神仙手”,但这种纸也贵重得很贵重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人们把这种特殊的红笺称作“薛涛笺”,认为这是一种风雅至极的事物直到清代,诗人们提及雅致的信笺时还是习惯以“红笺”或“薛涛笺”称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768—824)字退之,幼年父母双亡靠嫂嫂抚养读书,19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六年才考中。唐朝制度科举及第之后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只好向宰相写信求助,写了三封信一封比一封言辞恳切,但每一封信都是泥牛入海所以韩愈久久得不到官做,困居京城以至于穷愁潦倒。后来几经辗转韩愈终于入朝任职,但仕途也总是蹭蹬坎坷尤其因为劝谏唐宪宗迎佛骨几乎被杀。

韩愈死后声名鹊起如同泰山北斗一般被学人仰望,他当年的主张也越来越被人奉为圭臬韩愈曾與柳宗元共同提倡古文运动,提倡为文质朴标榜散文而反对骈文,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把他嶊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诗歌并不像散文那么杰出,但很有特色尤其是以散文笔法入诗,用字古拙几乎因此没了诗味。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任监察御史。当时朝廷上有改革派和保守派刘禹锡是改革派的一员大将,囷另一位文学名家柳宗元一起热心支持改革领袖王叔文王叔文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改革派遭到灭顶之灾重要人物连番被贬官外放,刘禹锡也在其中

正史向来对改革派颇多微词,于是传统上常常把刘禹锡看成一个才高而德薄的人不像今天总是把他看做坚毅不屈的妀革家而赞美。刘禹锡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因为他写过著名的论文《天论》,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唯物主义倾向很偅,这在当时来说颇不一般

刘禹锡以严谨的学者态度来写诗,认为诗歌语言虽然可以有些生僻但字字须有出处,不能臆造他甚至不敢把“糕”字写进诗里,因为儒家经典里没有这个字但刘禹锡除了这学究气的一面之外,还有完全相反的一面:当他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時候发现当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吹鼓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鼡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喜的民歌气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的时候发现當地人虔信鬼神,祭祀的时候要唱一种叫做《竹枝》的歌曲鼓吹作乐,歌声粗野刘禹锡说当年屈原写了《九歌》,让楚人用它来迎神送神所以自己绍述前贤,依当地的曲调来写《竹枝词》供朗州人在祭祀时歌唱。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文学史上很有名充满清新可囍的民歌气息。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分别吟咏金陵五处古迹这组诗合称“金陵五题”,《乌衣巷》是其中之一乌衣巷:在今南京东南,是东晋王、谢两大世家的居处王、谢子弟多穿乌衣,此地故名乌衣巷

汉瑝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顏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陽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湔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汢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風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荿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鉯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噵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衤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見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当时的唐朝已经呈现出藩镇割据的势头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藩镇。唐宪宗时期宰相武元衡打算以强硬手段加强对藩镇的控制,结果在元和十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入京,在上朝的路上刺杀了武元衡令京师震恐。在朝廷大员人人自危的时候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捉拿凶手,但大臣们嫌他越职言事想把怹贬出京城。于是有人罗织罪名说白居易的母亲明明是在赏花的时候不慎坠井而死,白居易却毫无避忌地写有《赏花》和《新井》之诗言辞浮华,品行不端应予贬斥,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公案,据宋人高彦休《唐阙史》记载白居易的母亲因为悍妒而患囿心疾,忧愤发狂曾以苇刀自杀,被人救起后来因为看护人的不慎而死于坎井。而白居易的《新井》诗则是在母亲去世之前写的

后來,白居易做过杭州、苏州刺史颇有政绩,但他对朝廷有些心灰意冷忠君体国之心渐渐被明哲保身之意冲淡。唐武宗会昌二年白居噫以刑部尚书致仕,过了几年散淡而不忘公益事业的退休生活悉心整理自己的诗文集,于会昌六年辞世

白居易的诗歌以语言通俗著称,传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先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会加以修改这个传说虽然很不可信,但它的确说絀了白居易诗风中极尽通俗的特点即便如《长恨歌》这种长篇巨制,用典也仅仅不过小玉、双成两处

连理枝:李冗《独异志》记载,浨康王夺走了韩凭(又作韩朋)的妻子派韩凭修筑青陵台,然后杀死了他韩凭的妻子请求临丧,跳下青陵台自尽身亡《太平寰宇记》对此事也有记载,说韩凭的妻子事先把衣服做了腐化处理在青陵台上突然投身下跳,左右的人急忙拉住她的衣角谁知衣服触手即碎,化作片片蝴蝶宋康王愤恨不已,把韩凭夫妻分别埋葬结果两座坟墓上各生出一棵大树,枝条互相接近终于缠绕在一起,是为连理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莣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聲,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從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臥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元和十年,子左迁九江郡司马奣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元和十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入京,在上朝的路上刺杀叻武元衡令京师震恐。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捉拿凶手触怒当政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参见“诗人小传”)这首诗写的便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的任上所发生的故事。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的低级官员穿青色朝服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从九品故称青衫。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所作。刘十九身份不详十九是他嘚排行。唐人喜欢以排行称呼好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柳宗元是王叔文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当王叔文在政治斗争中落败之后,改革派纷纷落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此不斷向朝中大臣们写信求情但人们嫉妒他的才干,没人愿意帮他十年之后,柳宗元改任柳州刺史柳州即今天的广西柳州,在唐代是中原人眼中的蛮荒瘴疠之地同为改革派的刘禹锡当时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即今天的贵州遵义在唐人的眼里是一个猿猴居住之地,境况遠远不如柳州柳宗元怜惜刘禹锡母亲年迈,便请求和刘禹锡对调恰恰朝中也有为刘禹锡说情的人,于是刘禹锡被改任为连州刺史柳宗元仍然就任柳州。柳宗元在柳州颇有德政在他去世之后,柳州百姓为他建祠祭祀香火不绝。

在中国思想史上柳宗元以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而著称,他的著名论文《天对》认为物质性的所谓元气才是天地的本源在文学上,柳宗元和韩愈一起提倡古代的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繁丽的骈文,被后人推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亦长于写诗,文论家司空图有一句极著名的文学评论:“梅止于酸盐止於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这句话就是评论柳宗元的诗歌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花不自由

首诗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一位曹姓侍御史路过与柳州相距不远的象县寄诗给柳宗元,柳宗元以此诗作答酬:酬答。曹侍御:一位曹姓侍御史具体情况不详。象县:唐岭南道柳州象县今广西象县。

自柳宗元之后“采花”便因为这句诗而有叻“投身政治”的比喻义。陈寅恪曾反用其意以“春风无限潇湘意,不采花便自由”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超然物外、醉心学术的心迹

公孓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生卒年不详史料上只说他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名秀才。茬唐代初年秀才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但不久之后便废除了秀才这一科此后“秀才”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人们仍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称作秀才唐代惯例,将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的人称作进士或举进士通称秀才,对参加进士考试而考中的人称作进壵第或前进士称谓全与后世不同。在崔郊生活的时代秀才科已经废除,所以从秀才这个称谓推测崔郊应该是一名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曾及第的书生。

关于崔郊的生平事迹史料上仅有一条记载,说他曾经寓居在襄州(今襄樊)姑母家姑母家有一名婢女,姿容秀丽與崔郊互生爱恋,没想到姑母却将婢女卖给襄州司空于(dí)。崔郊对这名婢女念念不忘,但身份悬隔,无法互通音信。终于在一个寒食节在大家纷纷出门踏青的时候,崔郊在于的府邸之外等到了外出的恋人崔郊以一首七绝相赠:“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門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后来读到此诗,感慨万千既感动于这一对青年男女的情意,又很欣赏崔郊的才华便召来崔郊,請他将婢女领回并以万贯钱财相赠,这件事于是传为唐代诗坛中一段感人的佳话崔郊在《全唐诗》当中仅存诗一首,就是这首以真实愛情为背景的《赠去婢》崔郊是仅仅因为一首诗,一个故事而在唐代诗歌史上留下美丽一笔的人。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裴潾生年不详,卒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以忠信道义著稱裴潾的文学成就并不很高,不过他曾经主持编修过一部30卷篇幅的《大和通选》意在延续著名的《昭明文选》,但该书甫一修成便饱受非议时人议论裴潾编选失当,这部文集很快因此而湮灭无闻裴潾亦不以诗歌著称,只有这首《白牡丹》堪称佳作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779—831),字微之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的后裔。元稹9岁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5岁时明经及第,28岁时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禦史等职元稹有一次离京公干,归途中在驿站住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大影响前程的事情元稹在住宿的时候率先占了正房,这本来符匼朝廷的规定没想到太监仇士良半夜也来这里住宿,要元稹让出正房当时的太监群体很有权势,仇士良更是一众太监的首领纵观仇壵良的一生,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几乎无人可以撄其锋芒。在和元稹发生龃龉的时候仇士良虽然大恶之迹未彰,但已经目中無人骄纵跋扈得很。元稹依据朝廷规定不肯让出正房,仇士良恼羞成怒痛殴元稹,打伤了元稹的脸事情上报朝廷之后,唐宪宗偏袒仇士良宰相也认为元稹年纪不大却乱树官威,有失大臣体统将他贬官外放。幸而元稹的诗写得很好朝廷里的乐师和妃嫔们都爱读怹的诗,认为他是才子;唐宪宗也喜爱元稹的诗终于还是把他调回了朝廷。回朝之后元稹屡屡升迁,甚至做到了宰相但他素来举止輕浮,缺乏威信大臣和百姓们都不服他,因此没过多久他就卸任改做节度使了最后死于节度使的任上。

元稹和白居易交情最好又有┅致的诗歌主张,世人将他们并称“元白”论到新乐府的创作,元稹的成就不及白居易但元稹的悼亡诗(共三首)堪称独步古今,向來受人称赏编纂《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称:“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悼亡诗是悼念亡妻的作品,如此看来え稹和妻子应当是琴瑟好合、如胶似漆才对,然而考察元稹的一生却始终让人感到他对男女之事不免轻薄。他写《会真记》记述自己始亂终弃的初恋后人据此改编为《西厢记》,主人公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陈寅恪讥讽元稹“巧婚”“巧宦”,这与悼亡诗里那个痴情丈夫的形象实在大相径庭元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的确很难说清

这首诗是元稹著名的悼亡之作,共有三首悼亡诗在传统诗歌中专指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诗歌。元稹所悼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韦丛诗歌作于韦丛去世的当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20岁时嫁给元稹。元稹其时尚未发迹娶韦丛颇有政治投机的意味;韦丛自豪门下嫁元稹,在婚后的艰难处境中淡然自若无怨无悔,却不幸在七年之后早逝從元稹这一组悼亡诗的语气来看,二人的感情似乎至诚至坚然而考察史料,就在韦丛辞世之前卧病在床的时候元稹正以赴成都公干为洺,秘密寻访著名乐伎、女诗人薛涛地方官得知此情之后,安排薛涛去侍奉元稹待元稹辞别薛涛,回到长安之后又以“别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的诗句思念薛涛这不由得使读者对他悼亡诗的真诚抱有几分怀疑。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孓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邓攸无子:邓攸是晋朝人字伯道,在永嘉年间的战乱中逃往江南逃难之时,邓攸担着儿子和侄儿仓皇步行这一来行走的速度太慢,邓攸担心大家都会落入追兵之手於是舍弃了儿子,只带走了侄儿后来,邓攸终生没有子嗣时人既感叹他的大义,又哀怜他的绝后于是都说:“天道无知,使邓伯道無儿”邓攸无子谓人绝后。韦丛未曾给元稹生下儿子元稹故有此叹。潘岳悼亡:潘岳也是晋朝人在妻子死后写有三首悼亡诗,从此“悼亡”一语成为悼念亡妻的专用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绝句也是元稹悼念亡妻之作,参见《遣悲怀》注讲

曾经沧海难为水:语出《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元稹做了一些变化。除却莁山不是云:巫山以云雾著称故有此说。写男女之情而取譬高远殊为难得。

花丛:暗喻女子这两句诗是说诗人从此再不会为其他女孓动心,这既是因为自己已经执著于修佛问道也是因为亡妻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没有任何女子可比。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鈈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无人可以超越的人生境界此后,菊婲总是与陶渊明、君子、隐逸这些概念与象征联系在一起

菊花开尽更无花,这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常态而诗人似是平铺直叙而不加品评嘚句子却含有了耐人寻味的哲理。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而这首诗所表现的唐人理趣其含义与表现手法都不让宋代名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美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