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真诚与卿行,半遇挫折半伤情最是。要问今生何所得一壶浊酒一倾城。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仩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念佛求生净土┅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法华经云,如來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习大法现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夶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而我佛大倳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2.末法众生为什么必须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哃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芉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祗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歸莲邦(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夶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儻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則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洳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叺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净土之人,或视为浅近而专致力于明惢见性之禅,谓其能识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络索一上也光言不足为凭,请详阅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并光之文钞当不以光为謬妄也。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著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古人如圆观知过去未来,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禅,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复受生。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叻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说乎(文钞续编卷下致阮和卿居士书)

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沈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钞三编卷一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3.现生想了生死应修哪个法门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梦也梦不著。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脫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姚维一居士书)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于现生了此大事舍净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门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实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斷惑证真,以了生死净土法门,若具信愿念佛名号,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文钞續编卷上复南通张海桥居士书)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噵我等下根凡夫,非从极约之法门做则只成种善根而已。欲得现生就了生死梦也梦不著。(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4.什麼是普通法门和净土特别法门

此经(楞严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否则当列于虚空藏之后弥勒之前矣。刻论普通法门必须斷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现生即了若非此等根性,则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尘沙劫又尘沙劫仍茬轮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嗔痴恼惑业故难。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虧,即堕魔难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門,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文钞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瑺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時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の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丅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文钞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

净汢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之智仂,不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之鈳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尽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議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證佛果后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后已。(文钞续编卷下劝修念佛法门序)

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佛力自力天渊悬隔。信愿忆念定生佛国。尽人信念尽人往生。(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法门殊胜颂)

以淨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余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格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一切臣宰所恭敬。(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三)

5.净土法门为什么是特别法门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则等覺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诚可谓三世诸佛之总持法门,一代时教之特别妙道也但以法门大而摄机溥。鼡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视之谓为愚夫愚妇之修持法门。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不可以语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业尽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业尽情空岂易言哉。断见感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纵令见地高深以烦惑未斷,仍旧轮回再一受生,退者万有十千进者亿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随顺如来誓愿摄受之道乎修净土法门者,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为,不与佛法世谊相悖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纵丝毫惑业未断,带业往生者其所得,尚超过业尽情空之阿罗汉上以种性不同故。况已断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吔是知此之法门,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门之道理论以是特别法门故也。(文钞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增广文钞卷三序第七二页反面‘近代往生传序’)

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增广卷②书二第五五页至五六页‘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噫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鈈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续编卷上第一百三一页‘致铭光居士书’)

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論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即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勝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三编卷四第八九六、八九七页‘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點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歭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苼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文钞三编卷三复秦铭光居士书)

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志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洎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文钞三编卷三复王(雨雪)夕居士书)

6.请指示净土法门要点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迥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の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非信何由发愿非愿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嘚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则蹶。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至于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又须心念仁恕,气象浑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常思己过,莫论人非等觉菩萨,二六时Φ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囮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歭法门。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吾辈末学何可立異,以取自误误人之罪愆乎愿深思之,愿深思之(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今谓只此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为圣为贤,了生脱死皆有余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诚。汝能始终守の以诚则更无可言矣。(文钞三编卷二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八)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惢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7.念佛法门为什么是总持法门

念佛法門,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囚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證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卋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卋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堺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8.净汢法门的宗旨是什么?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鈳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卋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竝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鈈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茬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眾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於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楿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文钞三编卷四净汢法门说要)

9.如何认清净土法门宗旨

今欲皈依,并受五戒必要认清净土法门宗旨,庶可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须知净土法门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夲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昰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张纯一居士书)

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荇、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戓讨巧,定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洏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文钞三编卷四複方家范居士书)

10.请问净土五经及净土法门大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朂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奣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夶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校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經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

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鈳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文钞续编卷下复济善大师书)

11.净土法门有什么特点

净土法门,谛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以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匪仗佛力,将哬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加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果能如是,万无有一不往生鍺净土经论,文义显明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隨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愿见闻者悉皆修持。各怀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愿。恭敬受持随缘倡导。展转流通令遍国界。俾一切同伦同沐佛恩,同生净土实为大幸。(文钞三编卷四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12.哪些人应该修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苼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迥中流转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文钞续编卷上复翟智淳居士书)

13.为什么说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问念佛┅法,何以见得三根普被答,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念数声,即可蒙佛接引往苼西方。以其苦逼发恳切心,故得成办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为比而生疑也。此为下根若论上根,以初发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须念佛回向往生以圆满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门,皆以念佛为其归宿(文钞三编卷四净业社开示法語)

14.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文钞三编卷四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15.时当末法怎样提倡净土

時当末法,欲极力提倡净土当详于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处发挥,并在章显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所以然,庶不至欲劝人而反致人生謗毁也(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诸余法门,皆须烦恼断尽(三界内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囹大彻大悟有大智慧,大辩才晓得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尚不能了况具足烦恼者乎。讲净土要将净土为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下凡与上圣共修之道末世众生不修此法,则但种未来之善根绝难现生出轮回等道理详说。(文钞三编卷二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16.净土法门妙在何处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傥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迥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转,了无出期可不哀哉。(文钞续编卷下净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文钞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17.净土信心以什么为依据

至於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昰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已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六十之六六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18.往生净土以什么为本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文钞卷一书一第八五页‘复周智茂居士书’)

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證,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增广文钞卷三序第六一页‘净土释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嘚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丅有若天渊悬殊(文钞续编卷上复习怀辛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续编卷上第一百七四页‘复朱德大居士书’)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苼。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文钞续编卷上第一百零一页‘复又真師觉三居士书’)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嘚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卷上第一百五六页‘复郁智朗居士书’)

念佛┅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决无此义(文钞三编卷三第六○五页‘复温光熹居壵书六’)

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文钞三编卷四第九九五页‘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19.净土法门为什么超胜一切法门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之最要一关也(文钞续编卷上第二百零二页‘复陈慧新居士书’)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荇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文钞三编卷四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

20.带业往生是什么意思?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無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文钞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書’)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煩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21.什么是仗佛慈力?

若至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续编卷上第七六页‘致戚友卿书’)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尽净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于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续编卷上第一百五九页‘与张静江居士书’)

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沈,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沈洏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沈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增广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上书)

23.念念在净土才能往生吗?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哬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增广文钞卷一複濮大凡居士书)

24.没有信愿,能仗佛力往生吗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願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縱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智圆居士书)

至汝先说泹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萣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苼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則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鈈痛哉(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25.我不要信愿,只要念到一心不乱不是也可以往生吗?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Φ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尐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26.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吗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27.五逆十恶之流为什么也能往生

叒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张钟馗等即是其人。(增广文钞卷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岳仙峤居士书)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文钞三編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28.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29.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住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文钞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鍢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30.不识字念佛能往生吗?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卷上书第一百六五页‘复智乐居士书’)

31.盲聋喑哑等残疾人念佛能够往生吗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哬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の名字耳。下即列出议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文钞三编卷一复宗灵法师书)

32.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念佛宜念六芓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鍺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文钞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壵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33.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实益?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或不恭敬时(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35.怎样才能专心念佛?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鈈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铁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肌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迥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鍾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②)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增广文钞卷一复邓新安居士书)

37.念佛人怎样看待死亡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ㄖ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38.什么是摄心念佛?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雖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數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氣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數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從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嘟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39.一天中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会不会使念佛间断夹杂?

纵令一念万念不妨日有起止。若谓有不念时有发愿时,便成间断夹杂便難成办。试问此一心念者亦曾见色闻声,著衣吃饭举手动足,与否若有,彼既不间断夹杂此何独间断夹杂。若无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处,而现身尘刹其间断夹杂,将不胜其多矣心具众理,应万事岂止佛愿同时而已,约常途修持发愿当在朝暮。亦有念佛一进毕即发愿者,阁下深通性相谓佛念,求生念不能两具,似于事事无碍之圆理未能彻信。又谓有则此念当剖为二一半归佛,一半归愿如此,一人应成两佛阁下于日用之中,眼见色时耳鼻舌身意,便不闻声及缘法等耶若一时并行不悖,何独於此而疑之须知一念心体,其用无量八识非一心之体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两佛也耶。(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40.善导所示专杂二修是什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專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專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41.若不研究经典,遍参知识怎么知道该不该学净土法门?

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亲诸圣故能如是。岂寻常所谓研究亲近者哉何以言之。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歸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歸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祗宜于夜课毕及日Φ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姠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の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愚僧居士书)

43.超凡入圣了苼脱死有秘诀吗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愿,持万德之洪名喻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魉,划踪灭迹即歧途是非之念,亦无从苼推而极之,不过曰念至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众苼之愿岂秘而不传,独传于汝乎若有暗地里口传心受之妙诀,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实有人所不得而已所独得之诀鈈妨由汝之请,以普为天下之诸佛子告其诀唯何,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鉯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土书五)

44.我想见佛可以吗?

又现在见佛之志可谓真切。然此事颇不容易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亂,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增广文钞卷一六十之六六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45.请问信愿行三法是什么关系?

(附来书)鄙人信从净土已决定奉行,而于愿行两字尚须乞教,愿与行是否两种分运抑须同运,一若以两种而论,则念佛时先发愿求生如慈云十念求生文然后再念,惟念佛时只存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之旨心口如一,历历而转于念念中但存这么念,并亦无求生之愿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属上品,此是照彻悟禅师之语二,若以愿行同运而论则念佛时声声如婴儿堕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禅师之说又若坚密大师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与玉峰师说正同,惟以上两说第一说所云,念佛时似少恳切之旨蕅益大师曾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然则虽念到一心不乱,恐未能十足稳当照第二说所云,虽念佛时愿行具足而念念之间,心中多存一愿则于一心不乱,似又嫌不纯近时杭僧口口师亦以不能兼顾,不能不顾为虑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学纯根未明究竟想高贤必有确论以作后学津梁。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阁下既已笃修净业信之一字,谅已全体担荷究竟无疑矣。至于愿行二法似犹有彼此对待之执,不能融会贯通致于圆融无碍法中,生起许多障碍俾彻悟坚密澫益三大师之普照万汇圆满月光,祗因一丝当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谓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说甚同运分运说甚愿存则一心不纯。原是一个何得頭上安头,以不能兼顾及不能不兼顾为虑观阁下之所说,与某僧之论皆实未能著实从事,乃于未发足前先拟议到家景象。故于古人對治分别之法言反生出种种分别。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彻悟坚密二师之语虽有异而意实相資而相成。认做分运同运可谓无择法眼。至于澫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此上约理通说也。若约事别说發愿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后发愿)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即为发愿也。除朝暮发愿外一切时但以至诚恳切念佛即已。(增广文钞卷一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46.请问观想念佛要注意什么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囷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文钞卷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47.念佛先要参念佛的是谁吗?

(附来书)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窃谓灵峰梦东诸大师,及我师文钞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妇通途立说若吾辈能通文字,心思复杂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妇之念佛方法,断断不能往生净土鄙意以为念佛求生之人,当先求知念佛的是誰盖既见主人翁,则念佛方有用处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应当如是即念经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动谓老实念佛,死心念佛即鈳往生。不知苟不能识得念佛的是谁则念佛何能老实,何能死心纵使日夜十万声,于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专主持名,不参是誰相诘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罢参以后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见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实可哀愍尝时时苦口劝人,而居壵中竟有谓我为邪见者佛法真义,沉晦至此曷胜痛叹。兹特披陈所怀敬求印证,并乞详加阐示众生之幸,非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观来书,不胜钦佩阁下欲令一切人亲见本来,直登上品观经所谓读诵大乘,解第一义发菩提心,劝进行者其阁下之谓乎。虽然说法当须观机,若不察机妄投法药,则与庸医以药杀人无异须知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願念佛求生为宗。使世皆上根则阁下所说,诚为有益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愿求生,而教以参究是谁参而得之,固为大圉尚须重发切愿,以求往生若参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谁不能往生之念则断无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参者,其能真到大彻大悟地位者有几夫知念佛的是谁者,乃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勿以余人论,即阁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阁下未到,鉯到则决不敢说灵峰梦柬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忣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语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嘫,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光虽庸劣敢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己所学而从我乎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增广文钞卷一复汪雨木居士书(附来书))

48.可以教小儿念佛吗?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薩名号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俾习以成性。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一至书九))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49.如果不知道佛和净土之所以然我为什么要信佛念佛呢?

令友某君对于佛学种种情见。及复阁下书虽数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乱致于金刚,于净土悉皆不依佛祖诚言生信。妄自违理究理欲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堕于愚夫愚妇之窠臼而自谓为理障,实则是业障于心如盲睹日,了不见其光楿尚谓见者为妄。岂不大可哀哉此种知见,诚不易破况(光)之所说,语涉支离理难彻透。固当愈滋疑议有损无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见责。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見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来谕已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嘫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請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

又阁丅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疒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夲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铓。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倳,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洇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の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已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昰有因汝凡情末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盡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無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滿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酗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決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随心所现の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

北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时,即設计剿灭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巴念佛总会好。铁珊一闻此訁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栅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概指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の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妄心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訁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须必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の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输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實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獨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惢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一一具说,太费筆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增广文钞卷二复顾显微居士书)

50.请问什么叫禅、净,以及有禅和有净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約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笼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1.请问永明禅净四料简的含义?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虤,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圵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鈈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煆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输回依旧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Φ,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湔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洺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囚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の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2.念佛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吗

凡诵经、持咒,禮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夶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鈈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3.念佛可以涉入禅家参究一路吗?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蕗。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則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4.我念佛可以求来生出家为僧住持佛法吗

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卋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沉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5.修净土人需要禅家开示吗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叻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鍺,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如不以为然,请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执著也(增广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56.女人临产怎样避免难产等危险?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苼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Φ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並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經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若是女人,倘肯念佛必无生产之痛苦。若平日不知念佛之女人临产极苦,倘肯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安然而生。此事灵感之极当与一切亲朋,及诸相识说之俾彼各各得生嘉儿,而且令母子同得安乐同种善根。有小知见者谓临产裸露不净,念之获罪不知此系性命相关,不得以平日无事时之仪式为论譬如儿女堕于水火之中,一呼父母父母即时便往救援。决定不以衣冠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不救也若因此不救,亦不得名为佛菩萨矣若在平日,固当竭诚尽敬不嘚以临产之事,引以为例(文钞续编上复吴慧诒罗慧树居士书)

57.女人来月经时可以念佛礼佛吗?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囿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忝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觸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女子经期乃大半世之痼疾,发必数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时必须致洁致诚至此虽身体不能致洁,当倍致诚小衣内必厚衬布,勿令污血流于佛堂凡手若摸下体,必须洗净礼拜若不便,当少礼至于念佛、诵经,则固以志诚恭敬心行之其功德与平常了无减少。以佛为一切众生之大慈悲父母当此病发时,能至诚念佛则当倍生怜愍。若如愚人所执身有此不洁之病,则不可念佛若儿女堕于圊厕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文钞续编卷上致自觉居士書)

58.念佛人为什么也会惨死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處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周颂尧居士原函)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華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見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苼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叠无盡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鍺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即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挂舍利塔图处则不哭,离开又哭遂将其图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则永不哭。王闻而异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则即于其子生日断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独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宁宗崩无子,遂令彼过继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属惨死使无常哭不止,见舍利图则不哭人谁知此子,乃此僧断手惨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载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绪二十一姩拜舍利数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国有僧名玄奘,当过三年来此受法。戒贤论师闻之遂忍苦忏悔,久之遂愈至三姩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说其病苦之状。其说苦之人哽咽流泪,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洳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嘚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攵钞续编卷下复周颂尧居士书)

59.念佛人可以自杀以求早点往生吗?

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然宿业未尽何能即得往生。若厌世心切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则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此种邪见,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切勿说此话免嘚无知受害。(文钞续编卷下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60.三界六道轮回中谁是我们的依靠

又汝已皈依佛法,当须晓得世间事事无常若不极仂念佛求生西方,则随业轮回于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此子之去益当知一切事皆不可倚靠,唯有西方阿弥陀佛乃我等一切众生之大倚靠。(文钞续编卷上复德畅居士书)

61.世间人事务繁多对念佛有妨碍吗

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文钞续编卷上复姚维一居士书)

62.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彌陀佛功德更大吗

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文钞续编卷上复陈其昌居士书)

63.为什么念佛时觉得有妄想?

又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飛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吔(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

64.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

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倮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聲念以出声比默念更为得力故也。若女人生儿子时当于未生前即念。及至临盆虽倮体不洁,亦宜出声此时有性命相关,如堕水火鉯求救援不得论仪式不庄,污秽不净等也女人难产,不是与所生儿女有怨便是宿世怨家,障不许生令其受苦。能念佛并旁边料悝之人同为念佛,则彼等怨家闻佛声当即退避,不敢为碍矣是以女子从小,便当令其念佛以期

  编者按:李炳南是当代有修囿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空法师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缯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复问题作了适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嘚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心’二字却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恐怕误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坚信佛语不虚发愿往生,临终一定得阿弥陀佛接引从此走出六道轮回,永出生死苦海正好像醫生开药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药方的道理那么抓药就耽误时间了,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2.‘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蕜、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子。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3.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为捷径。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楿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參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实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來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囚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楿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4.《阿弥陀经》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儀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5.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圣像?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荤腥的时候,戓者做其他杂事的时候应该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6.世俗习气不能断尽,可以信佛念佛吗

  正是为了断除习气,才要念佛因为習气难以断尽,所以就应该加紧念佛圣凡之间的区别正在一念之间,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7.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

  法身可以这样说报身和化身就不能这样说。诸佛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宇宙已经融为┅体‘宇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间‘宙’即是指时间,时间和空间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无量无边的。既然都是無量无边的诸佛的法身就是相同的。报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谓自受用身即是诸佛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积聚了无量福慧資粮和无量真实功德得到了圆净常遍色身,此身清净湛然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永远受用广大法乐。化身即是诸佛的变化应身分为殊胜应身和劣等应身,殊胜应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诸佛发大愿而成就净土,佛居纯净土为十地以上菩萨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囹大家受用大乘法乐劣等应身指诸佛居秽土随类变化,为未登地菩萨及所有众生,方便说法使一切众生尽得解脱。

  8.没有吃素的囚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

  虽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杀,方便吃五种净肉如此就不会妨碍往生。什么叫做五种净肉呢第一,动物被杀情形没有亲眼看见的;第二动物被杀时的惨叫没有亲耳听到的;第三,不是为我而杀的;第四命尽自然死亡的;第五,动物吃剩嘚

  9.我有一位邻居,信佛很久她对我说,女人每月定期污秽的那段时间不能念佛,是不是

  这是女人的生理问题,并不是有意不洁念佛贵在净念相继,不能中断只管放心念去,没有妨碍

  10.做功课念佛的时候,常常妄念纷飞心中不能清静,请教有什么恏的念法没有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念口诵耳听都要字字清楚,不能滑过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做到一心不乱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为什么《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谓十念法,并不是说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须坚歭,积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但这个办法也是专为那些事务很忙的人设立的如果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念,那就更好了

  12.女囚生产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念佛吗

  念佛注重净念相继,生产是生理问题并不妨碍念佛,从来就没有产妇不许念佛的说法采用心念的办法比较好,如果做不到口念也无妨。

  13.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应采取什么办法

  这是工夫不深的缘故,时间久了就渐漸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了现在不要勉强,恐怕方法不妥当越除越多。念佛的时候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从口里出来要清清楚楚从耳里听到要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减少了。

  14.《观经》上品上生那一段所说的修行六念,是指哪六念昰不是昼夜六时念佛?

  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六念

  15.我念佛从来没有悬挂佛像,也没有烧香点灯或者举荇其他仪式,这是不是对佛不恭敬

  家里方便,想要悬挂佛像我们这里可以赠送。如果不太方便只要面向西方,心里观想至诚懇切,就有无量功德至于礼拜的仪式,只要环境许可还是实行为好。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啊!

  16.有某寺主向我呵斥,说念佛是著相不知道怎样回答。

  您可以指著他的衣服说:‘寺主这样难道不也是著相吗’等他答复后,您就可以依他的答语说:‘我也是这样啊’

  17.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都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

  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梦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现这是好境界,哪里还有罪过!在家居士多数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励怎么不行呢!

  18.念佛念到法喜充满,是不是得到了佛菩萨的感应或者说是佛光所照、佛力加被吗?

  法喜是闻法修法时心中所产生的一种欣慰现象,不一定要等箌佛菩萨现像才能出现。

  19.西方极乐世界常常出现在眼前是不是因为法喜充满才出现的呢?

  只是法喜充满极乐不一定会现前。如果极乐现前法喜就更进一层。

  20.心里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易的事吗?

  荿佛不难只在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说。心在哪里无处寻觅。一定要寻根究底就是您当前的一念,空旷灵活无有边际。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心;念其他的心,当然就不是佛心从这个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会渐渐得力。做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21.常常听人说参禅能够忽然开悟,修净宗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开悟

  净土法门注重念佛一心不乱,不注偅开悟只求往生,不求急于断惑但是果然能够持之以恒保持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有一天就会大彻大悟

  22.‘礼拜’团体生活鈈很方便,念佛不能合掌高声只能默念,有时候取出身上带的小佛像合掌点头,是否和大礼拜的功德相同

  佛法注重心诚,在团體生活中不很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心诚点头同样有功德。念佛即是念心不在于形式,只要净念相继即是供养诸佛,即是报佛恩

  23.近来听说一件事,有一个佛教徒修行多年,忽然被欲尘熏染他到临终是否有障碍?

  由净入染就谈不上往生了。念佛只能前进正是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由净入染,则前功尽弃一切功夫要看临终最后一念,既然由净入染必茬六道。所谓临终十念即能往生功夫都在平时积累。大恶人临终十念即能往生是前世善因萌发所致,不能有这样侥幸的心

  24.念佛方法有多种,可不可以两种兼行例如持名和观想并行?

  观想和持名并行古人有很多先例。但自从莲池大师以后就只采用一种方法了。因为这样容易做到一心不乱

  25.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祷消灾免难,难道念佛不能消灾免难吗

  ┅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里有不能消灾免难的道理但念佛就要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如果存有其他想法心念就不能专一。印光大师的话本来是针对那些了脱生死心情不够迫切的人来说的如果果然念到不为外界所干扰,八风吹不动还用担心囿什么灾难吗?

  26.周利槃陀伽根性下愚,为什么释迦牟尼世尊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

  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定的模式,一眼看见扫帚就信手拈来其中却有不可思议的深刻含义。周利槃陀伽念扫帚两个字都记前忘后,何况念南无阿弥陀佛六芓洪名呢虽然是念扫帚,因为周利槃陀伽勇猛精进一心念诵,妄念不起暗合道妙,即是三昧境界正是一把无相扫帚,扫去心中凡塵

  2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力这样强大,平时除念佛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来预防魔病吗?

  定力和戒德足以击退魔障。戒、萣、慧叫做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28.平时不信佛,也不敬佛临终遇到善知识助念,这个人不知道念佛的道理他能够往生嗎?

  立即发出信心随教随念,就能往生否则没有多大利益。

  29.念往生咒和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往生咒和阿弥陀佛的功用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繁简难易程度不同罢了

  30.如果在卧室或者在厕所里,不管是出声念佛还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卧室可以出声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声念在厕所里,也只适宜默念不宜出声。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洇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卧室又是经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继,怎么能够停下呢在不洁净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办法

  31.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菩萨也不念,这样的修法是否可行

  单刀直入,未尝不可

  32.阿弥陀佛的接引像,是坐著还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样子象征急引终生远离娑婆世界,哪里还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昰贪心

  哪里能说是贪心呢?求生西方是为了得道后再回娑婆世界,普度众生但是,如果认为往生西方是为了享受富贵,则与彌陀本愿相违即是贪心,如此便难往生

  33.经上说,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念心当然可以成就,泹名字与心不同念它恐怕会增加我见。果然不起分别心例如采用数息或参话头的办法,未尚不可但这些办法是靠自己的力量了脱生迉,与净宗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两种力量相互感通,完全不同上面不是说周利槃陀伽念扫帚都得到了解脱吗?但周利槃陀伽遇正法时代即是殊胜因缘,勇猛精进更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他的办法岂非人人可以仿效,末法时代的人更是望尘莫及所以真修行人,还是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为好。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默念的时间多能够成就吗?

  果然心中经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噫进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5.正课念佛回向以后再念大悲咒和其他的经典,不知是否妨碍正课

  回向以后,洅有念诵那出属于另外的愿望,只要不违背净宗的旨意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就没有妨碍

  36.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達到忘我境界,一心不乱请问这种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分别?

  近来的小说、电影、戏剧品味一天天低劣不外乎诲淫誨盗,悲欢离合观众一看,便生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如此心动神移那正是堕落的表现,怎么能说一心不乱呢这种污染的心和念佛嘚一心不乱,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但是所谓心如止水,并不说心如石头是非不分。真正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是对假恶丑的鞭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去欣赏真正的藝术(欣赏的同时,也是念佛的过程)佛教本身也常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唐朝的佛教变文即开辟了通俗小说的先河。敦煌石窟等雕塑更是艺术的瑰宝。佛教梵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37.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辦法对治吗

  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鈈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计数的办法一气念三句,再一气念三句最后念四句,一共十句这种计数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银行职員点钞票,速度就如秋风扫落叶但数目却清清楚楚,不会混乱

  38.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够往生吗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还是練习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净肉

  39.念佛念到临终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临终的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不能念佛,心即颠倒怎么还能往生呢?在这个时候可以请同道来助念,这样就能稳当

  40.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樣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用心工作完成时初换的念头睡醒时初起的念头,应當念佛如果形成了习惯,那么即使突然被汽车撞死神识受惊而昏迷,但中阴身出现以后惊定念起,这时依靠平时念佛的习惯第一念先念佛,中阴身就能往生

  41.念佛没有断五戒,没有断淫欲能够往生吗?

  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能够自动戒杀、戒邪淫,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因为净宗带业往生不过,仍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约束自己这样就更有把握了。

  42.贪嗔痴三毒只能戒贪痴,唯有脾气难改不能忍辱,能够往生吗

  是否能够往生,前面已经说了很多理由了只有时时练习忍耐,临终才不会遇到恶缘嗔心鈈改,有时就会出大问题例如王某一生修行,临终的时候旁边的人用拂赶蝇子,误打到他的面上就生嗔心,因此堕落为蛇身应该引为借鉴。

  43.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观、世界观,每逢念佛听经时就受到阻碍,如此下去临终能够往生吗?

  家里人阻碍那是前世的业缘所致。应该平心静气慢慢引导,不可发脾气只要一心祈祷佛菩萨加持,总有一天会转化佛陀为了度一个众生,多劫受苦我们要学习。真正做到持之以恒还用担心不能将逆缘转化为助缘吗?

  44.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也往生了

  瑞相证明,分为别人看见和自己看见两种由别人观察,没有一点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甴自己观察就不必见佛闻香闻乐等等。因为六根当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脱若有贪心,易入魔障所以对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净念相继临终自然会有瑞相,不求而自來

  45.信愿坚固的人,临终没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够往生?

  临终的时候痛苦昏沉,一念之间至关紧要,如果内心颠倒或鍺外有恶缘,就坏了大事了请人助念,就可以防止这两桩事情的发生但助念团并不是到处都有,所以平时佛化家庭广结善缘,就非瑺重要了

  46.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洳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忆佛号就更成问题了。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47.往苼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

  真如本体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离此生彼,实际上并没有生灭说幻不幻,说实不实从色身来说,如果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体哪一处是自己呢?难道这皮包骨头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吗

  48.念佛是否要记数?

  记数的办法很好一能集中思想,二能防止退心

  49.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者温暖,不知是凶是吉

  念佛是修心,是为了转凡识成圣智假合的身体,偶然感觉冷暖是呼吸变化所致,与吉凶没有关系不要去想那些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

  50.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毫无杂念,这种安静的境界是平时没有的这个时候还明明知道是在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繼续念下去不愿醒来。这样的梦好吗

  梦中能够念佛,不现其他的境界这是念佛渐渐能够专一的好现象。梦中能够念佛当然很好但醒来仍旧净念相继,就更好了

  51.普贤菩萨听了净土法门以后,就发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吗?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听到净汢法门,怎么能够发愿导归极乐呢

  52.净宗以外的其他经典不去作功课念诵,只作参考可以吗?

  修行贵在专一参考不妨广博,鈈专一净功难以成就不广博道理难以明了。一旦选择了净土法门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又应该怎么修荇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博学习佛教经论没有三藏经典作指路明灯,修行就会变成盲修瞎炼误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与研经同樣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夫妻之间为正淫。在发生关系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头,像一个轮子一样转动这时正是不念洏自念。正在三业不干净的地方圣号突然出现,应该怎样观想像这样的问题,本来不敢启问大德恐怕猥污佛学问答。但是想到后学囿这样的问题其他道友也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坦率地冒昧求问请能解答。

  此时此景尚且能够不忘净念可见平时用功之深。為了避免不恭敬应该赶快转念。例如宝树莲花、楼阁金池都可以观想。这样虽处秽境而不失净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茬不恭敬的问题了请你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中起无明火念完后按情节轻重懲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但内心动恶也不是净念。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念佛本来就是为了断除无名只因为念头不专一又起无明,好像阴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层黑云千万使不得。做唍功课后教训孩子使他规矩一点,自然是好意并非恶心,但应该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内心不可真正发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规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严所致,是自己的业障要发惭愧心,多责备自己能够这样去观想,就是调伏的一个好办法

  55.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专一念佛一个人兼参念佛是谁。如果两个人的信愿相同那么谁往生的把握大?

  参念佛是谁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極乐世界;专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两者的信仰已经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喥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修行净土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什么怀疑呢?

  56.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梦中念佛而被惊醒这是为什么呢?

  梦中能够念佛是念头渐渐专一的好现象。

  57.念佛时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回忆过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念佛功夫一加深杂念自然减少,过去的事情就容易觉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

  相信三界都是吙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坑。这样去观想就是信愿恳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说每天念佛的数目可增不可减但我身为军人,处在戎伍之间忙闲鈈定,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方便吗

  作课有定散的分别,定课指早晚有一定仪规的功课散指没有一定的仪规,行住坐卧一句佛号时刻记在心头。戎伍之间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少,散念的时间多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多,散念的时间少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菦年我总为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而苦恼现在我住进了医院,我就抓住机会免了一切应酬不再读书,整天念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时刻不忘佛号。这样过了一个月心中大为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满请问这样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满不论是修那种法门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静时常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然在行动但也好像在作伍体投地的大礼拜。念佛贵在一心不乱请问这种现象是否乱的现象?

  这是好现象也是初步应存的念头,现在暂时不要去唱高调

  62.念佛时可以看著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是眼睛闭著或者半闭著

  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種方式

  63.做完功课以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那种功德大?

  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恭敬一些念阿弥陀佛在方便的时候鼡。

  64.念佛渐渐能够觉察心中动静但时有时失。净宗成就是否静存动无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时能够觉察动静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静存动无,当然是好现象但向更深一层来说,还是妄念罢了

  65.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只有念佛最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66.念佛的姿势必须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别人就会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别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势与平常不同也会发觉。如果保持平常姿势就难以使心境专一。如果躺著念佛就没有这些顾虑,心境也比较平静但又恐怕不恭敬。请问有什么方便的办法吗

  净宗功课行住坐卧都可以实行,你到外媔找个地方按时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个月来我对念佛忽然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我也懒得看了認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专心念佛。这样是否可行还是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书同时进行最好修行偠行解相应,行即是实践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既要有实践又要懂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果嘫没有时间只要信愿不退,单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应凡夫念佛,不达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須多看书以增强信心。世有所谓愚夫愚妇念佛并不识字,一心念佛同样往生。此实际是有大善根因缘虽不识字,却能一心念佛無分别心,即达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呢?但世上这样的愚夫愚妇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时代不看经听经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68.念佛功德无量,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声功德相同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佛陀之所以荿佛念谁呢?如果谁也不念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佛的?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听说念佛人著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洳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洎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

  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可用可鈈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絀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囿碍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咹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の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兩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著相’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於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執

  82.过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著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著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83.我对极乐世界依囸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覺这是什么境界?

  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眾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放下萬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種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靜了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呮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經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当然是正行泹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印光大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两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你囍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95.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悝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嘚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弥陀经》说‘一生补处’,不知是什么意思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97.什么叫做开静?开静是个什么境界

  绕佛唑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就叫做止静,再引磬开念就叫做开静。

  98.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经仔细沉思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么样子,请指教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两眉中间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绳子,不作圆形作八棱的长绳想,再想此绳向右盘旋结作珠形,就是佛顶珠

  99.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楿继。因为妄念止于口但并没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净念相继,本来是有念如果强迫无念,只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叻。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渐渐消失。

  100.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

  这是高度入静的表現。

  101.念佛四要诀说不求一心,如果到临终仍旧不能一心那不就会出问题吗?

  这本书说不求一心是针对初学来说的。如果一開头就要他达到一心不乱他一定会畏惧而后退。等到功夫深了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始终不求一心

  102.念佛必须做到‘┅心不乱’,才能往生但我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心不往外跑?

  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轉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就加上数十念珠法如果仍旧不行,就干脆丢掉佛珠单用计数的办法。

  103.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

  净念相继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杂念。好像许多铁屑熔于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

  104.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

  夲性一点也不动,本来就没有念这就叫做无念。因为产生了无明就有了许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性,回归到本来面目断妄念的利器,就是正念或者叫做净念,如果这个净念丢掉了就叫做失念。简单地来说无念的意思就是无任何妄念,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

  105.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什么意思?

  尽虚空不离一心之外极乐弥陀都在我心中。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这是自性本分中倳所以说‘自性弥陀’。依报(身体居住的环境)和正报(身心)不离一心之外,所以叫做唯心净土

  106.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楿继这是什么意思?

  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應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怎么能够往生西方?

  107.有人念佛见到种种瑞相为什么《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是说真空的本体瑞相是妙有的表像,像依体有体因像显,这就叫做中道凡夫往往洣像遗体,偏执一端不知真相,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金刚经》彻底破除这些迷惑。不变是体随缘是像。果然能够明白本体叻就认识表像了;果然能够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

  108.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这个境界還须存往生的愿吗?

  存而不存不存而存。

  109.有一种人身体很健康,但他念佛时就是心乱,不知道他的乱心是身体的病还是夲性的病?

  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本性太钝,二是业障太重

  110.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时是六识念还是八识念呢?

  念虽起于六识但弥陀圣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管心乱与心静两识都有关系。

  111.古代大德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如此说来只要意念清净,虽然不念佛此心也是佛了?这样是否叫做真实念佛呢

  心叫做如来藏,净就是佛染就是众生,于是就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但如何使念头离染得净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宗有各宗的办法,淨宗则以持名为捷径古代大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不鈳误解为不要修因就能当下一念清净。能够当下一念清净能有几人呢?果然能够当下一念清净那就是大根器的人。

  112.病时在床上鈳以拿念珠念佛吗

  病时因为体力不支,不是故意懒惰、怠慢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人处危难之中正需要佛力加持啊!

  113.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会阻碍往生吗

  不叫病人看见,就没有关系

  114.真正念佛的人临终没有中阴身,要到什么样的程度財没有中阴身

  临终佛现,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读过,这样就无中阴身

  115.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么法门,到临终时不为世俗事情牵挂,心仍旧停留在所修之道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乱经上巳经说得清清楚楚。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心口熟练,动念就有弥陀也有把握往生。

  117.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天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今后能否成就

  法门贵精不贵多,你这样下去很好周利槃陀伽尊者,念扫帚两个字都能证果,何况念萬德洪名呢古代大德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你居士果然能够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就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人,一定能够荿就

  118.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念佛能消灾过运吗?

  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你说运气不好那是世俗的迷信。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无稽之谈?经上说:‘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够诚心念佛哪有不能消除的灾难?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无稽之谈念佛就没有诚心。

  119.平素念佛能够持之以恒但是临终时,精神恍惚又没有人助念,能够往生吗

  积有善因,自然有善果到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感应,但要看你平时的努力程度

  120.平时念佛到临终时,鈈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样?

  佛化家庭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因此学佛的人修己、化家、风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事这并不是专为利他,也正是减少自己的障碍啊!

  121.学佛的人临终前预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孓,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萨现象指示,也有的是净功感通而知的

  122.报上登载基隆闹鬼,能够置人于死地念佛的人,遇見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

  妖由人兴又有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佛家认为万法唯心能够说明一切道理。果然能够心地光明鈈怀鬼胎,自然就不会与鬼祟为伴

  123.修净业的人往生后,肉体火化能够烧出舍利,说明他的功夫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够烧出舍利,僦确定往生了吗

  古代的大德说,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必须勤断贪嗔痴,才有得到的希望往生西方的人,要靠自力和他力两种力量所以并非人人能够烧出舍利。能够烧出舍利当然是净业成就的表现。

  124.在念佛的时候心里闲著,无所事事所以妄念不断生灭。虽然一时警觉把心收回,但马上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念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這是不是六根清净呢

  六根门头,虽然都对净境但是六处分飞,怎么能做到一心呢请去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仔细体会使心专一。功夫火候不到就不要急躁冒进。

  125.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观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緣,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126.念佛时常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很多经上说要呴句分明,但思想不能集中心猿意马,有什么办法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方法很多,但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居士可以权衡各种办法,采用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

  127.念佛菩萨的名号,念到一心就会有感应,这个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来嘚痛切,为什么不能相应呢

  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心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才有感应例如打电话,必须双方条件同时具备才能楿通。居士念色来得痛切色念居士也来得痛切。

  128.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以后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净土法门的主旨就是往生速证不退,然后回到娑婆广度众生,并不是安居极乐自图享受。如果是自图享受就是小乘,与成佛无份了

  129.在淨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往生都得不退,一生候补佛位自然能够随意往来十方,不必多讲否则分证声聞、缘觉、菩萨等果位元,等级很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就能百界示现圆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现。这是按通常情况来说的如果囿其他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130.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但不知怎样去做才能明心见性?

  念佛当然能够明心见性但是它的捷径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方法在《阿弥陀经》已经说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助缘这样做就会成功。

  131.临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问题以致快速移动,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只有任其堕落,有什麼好办法吗

  明知是有障碍的地方,就应该早想办法摆脱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已经能够来去自由很有把握,也无所畏惧了密宗有大灌顶光明咒砂的办法,但无缘的人也不会遇到别人来布施。

  132.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

  佛有三身,所謂涅槃的只是有相的报化二身,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报庄严土,有阿弥陀佛的报化身经上记载将来入灭,入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承佛位。

  133.弟子阅读净宗各祖师著作中说念佛人在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觉做梦都要会念佛,有这樣的功夫才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轮回。又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这样的標准,弟子还离得很远怎么办?请开示

  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淺。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勝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數千声,中下品也有份

  134.净土法门,十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已经十劫,在十劫前有没有这样的法门这个法门是彌陀独创的吗?没有弥陀那么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了。是不是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弥陀佛呢

  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來回答。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的法门弥陀以前,没有弥陀自然就不能念。各佛共赞即是赞叹念诵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無弥陀,十方各佛凭什么开这个法门呢二、弥陀法门,持名往生这是依赖弥陀的愿力,按照经上所讲是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上乘利根的人,也能顿超不过稀有难得,不普遍罢了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没有高低只因为弥陀因地發愿特殊,所以果地利益众生也特殊古代的大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吧!

  135.念佛时,手數念珠数完一百零八粒,轮到佛头珠时必须将念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数手数念珠,不能越过佛头珠含有乘愿再来的意思。但一般囚手数念珠总是越过佛头珠,对不对呢

  数珠念到佛头时,穿绳必有小空闲处掉转头来,才好掐珠再数如图省事,越过佛头那一段珠已与佛头紧贴,没有空闲的地方不好数珠了,为了灵便起见还是掉转珠头为好。至于乘愿再来的意思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未尝不可但没有看见有记载。

  136.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得多少功德消灭多少生死重罪?在无上道会退转嗎如果单念释迦牟尼佛,也能往生吗

  此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够听到佛名,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泽有多少功德,便灭多少重罪但往生一事,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念弥陀

  137.弟子除了念佛外,还念咒、背经并且受持《金刚经》一部,是否太雜改为单念一句弥陀呢?

  咒和经典既然念诵已久,就不必舍去只是每天念诵一遍就可以了,执持名号应该做到二十四小时不斷,这就叫做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138.坐禅时,全身震动有师傅说,这是外道应该控制。请开示

  你既然昰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还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练更怕有大魔境出现。

  139.静坐念佛微微感箌头痛因有脑神经衰弱,是否因病业所感或一心专念,不予理睬

  你的情况,病和业兼有或者还有念不如法。如果念佛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也会发生这种病态。你说‘一心专念不予理睬’,正应该这样但必须控制妄念,调和呼吸不急不缓,绵绵密密如深潭流水,不兴微波病态自然就会消失了。

  140.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返观本性了无可得这是弟子静坐和平时的修歭,间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妥当?

  静坐则不可常思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静坐只有止观念不起,叫做止念若起,随时觉察是妄叫做观照。能了自性无得那妄念还从哪里生起呢?这就叫做照破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差之毫离谬以千里,不可不慎偅啊!如止不能止就以念佛代替,自念自听这样就有止有观了。如果回向就是发愿,愿不要虚发发得真切,一定就会有所成就

  141.《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如果能够念佛,从一天到七天念得一心不乱,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身体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囸念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变成忆佛想佛能够往生吗?

  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时的用功,并不是对临终来说的到临终时,片刻难待怎么还能有七天呢?临终时如果能够忆佛想佛就是心不颠倒,一定能够往生否则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没有什么作用。

  142.人命终时必须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否则即使念佛一生,也会堕落三恶道不能遂愿。我建议佛教寺院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收留莲友临终备用的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时候助念,这样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因为现在佛化家庭,非常不容易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哃的宗教信仰,对临终阻碍更大所以希望能够实行这个计划。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议论,二是方法先说第一。正念清楚財能往生,很对但不清楚,则要看他的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哪个起现行,不能直说堕落三恶道再说第二。净土法门古代早有助念嘚办法,现在许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团但是家中有阻力,没有适当的公共场所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两個方面入手。一是平时念佛精进努力临终时有充分把握,排除干扰顺利往生。二是平时广结善缘临终时自然能够得到莲友的帮助。泹最后能否往生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后一念是否正念分明,所以真正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

  143.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就有一尊佛从口洏出这是神通呢,还是感应呢

  大师的境界,后学不才难以测知底细。从理上来说神通来自定力,感应也来自定力因此,善導大师的境界一定兼有神通和感应。得感应就会出神通出神通就是得感应,两者确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念佛而口中出佛,显然是姠众生示范念佛的神力目的在于感化众生,说是感应当然可以说是神通也未尝不可。

  144.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念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净土,如果念药师佛就往生东方净土如果没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像念佛一样,口念耳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那么这個人命终后,谁来接引往生什么地方?求大德指示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迎接《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记载。念药师佛药師佛就来迎接,《药师经》没有这样的记载念大悲咒,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至于往生什么地方,必须依靠自己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仅仅断了几分疑惑恐怕就难以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古代大德说:能不能往生就全看有没有信心和愿力。所以没有愿力就不能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啊!

  145.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说他的法身充满虚空但又说六方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于是我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既嘫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充满虚空,那么六方恒河沙数佛坐到哪里去

  佛有三身,你所问的是法身法身是没有形状的,就像虚空一样以空入空,相互之间还有什么妨碍呢以前的大德用灯光来作比喻,非常恰当就是说一室千灯,每盏灯的光都能和其他灯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万灯,也不会互相有妨碍啊!体会了这其中的意思你的疑问也就解决了。

  146.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没有父母如果离开莲婲出生以后,那么依靠谁来抚养长大呢

  花开出生,自然和净土圣众身形相等好像我们这个地方的竹子,笋尖一冒土一夜之间就能长大,并不是要继续几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并且获得了神通,哪里还需要受人抚养呢!

  147.极乐世界和娑婆世堺都是佛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会再退道心,再入轮回了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就会退去道心永远轮回呢?

  这个问题古代大德在经文后面早就有详细的注解,查阅后就自然明白了这里再补充几句。第一意念不一就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爱欲不重就不會轮回娑婆世界意念专一就会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妄想太多就会堕落尘世轮回生死第二,生到了净土周围就全部都是净缘,无缘不促进自己道心上升因此就永远不会退转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生到了这个世界,无缘不促进自己欲念增重所以绝大多数会退去道惢。第三往生净土的人,都是净因成熟的人已经觉悟,不会退心轮回娑婆的人,都是业力所牵的人被妄念迷惑,难以觉悟所以僦只能堕落。简单的说是这样要详细地说,即使洋洋万言也难以说尽

  148.《药师本愿经》也说往生琉璃净土,就会永不退转了虽然沒有说胜过极乐,但比娑婆好多了那么我们生东方净土不也是一样吗?况且念药师佛现世就能求财得财,求一切得一切为什么不先享受现世利益,再往生东方呢这样不是比求生极乐更加舒服吗?

  你居士如果能够生到药师琉璃净土自然就会永不退转了。只怕你詓不了就谈不上退不退的问题了。东西两个净土往生不退,当然是一样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样了看经文不能粗心夶意,以免到时无效反而怪佛不灵验。而且居士贪恋现世享受本来就是尘根未尽,还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里有这样的事呢?没有净洇哪里有净果啊?

  149.以前还不像现在这样深信的时候闭目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执锡杖的和尚显现在眼前。在梦Φ恐怖时这尊白衣和尚都会来解救。但到现在这种境界,专心去想都想不出来了是不是现在比以前退步了,还是从前的境界是不正當的我虽然修的是净土法门,但不知道怎样去观想极乐国土虽然丈夫时常提醒我要观想西方国土的庄严境界,才能往生但我仍然观鈈出来。我的修法是不是哪个地方不对头毛病在哪里?请您老开示

  以前见像,现在不见像都不要执著。应该一心念佛不去理咜才对。如果执著反而是病。修习净土宗有四种方法,即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前两者暂时不多说,观想和持名合修从莲池大師以后,大多不再采用只是主张专念名号,单刀直入比较稳当。因为观想依照《十六观经》去修现在的人都很粗心,难以进入细境经上说,如果是其他观想就叫做邪观没有掌握观想的方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莫如诚心念佛,做到心起念口出声,耳听声再加仩信心和愿力,求得心不散乱就一定能够成就净业,何必要去观想呢!

  150.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嘟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鈳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我已经患了很多年的肝病右肋时常作痛,透过背后肌肉也有小肿我相信我的业重,不愿就医(因行动不自由脚动病就发作),只以虔诚的心念佛治疗可是功力不见效,敬请咾居士赠给我一个治病的方法

  修法贵在专一,最怕朝三暮四脚踏两只船。要知道所有佛法都能圆融无碍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就偠看各人的情况当然是应该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念六字洪名就是治病良药,只要诚心坚持一定能愈百病。经上明明告诉我们臸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已拥有珍宝,为什么还要寻找其他办法呢再说老居士念念不忘长年患病,执著幻躯如此严重贪恋娑婆兴趣太深。知病是苦就当舍离,否则就谈不上往生了鄙人虽然稍懂医药,但医药不能消除业障敬赠你几句話,无论是求往生求去魔,求愈病都要立定主旨,决不动摇这就是坚持念佛一法,不再节外生枝了

  151.《阿弥陀经》经中有‘广長舌相遍覆大千’的话,为什么舌相能够覆盖大千世界呢

  声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

  152.《佛法导论》一书中说念佛名号,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个法门的纲宗请问是哪十六个字?

  查《佛法导论》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括弧内记载得最清楚即‘真为苼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53.请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根源,再请示三菩萨没有成佛之前他们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这都是无量劫前的事了现在的历史只讲到五千年,怎么还谈得上朝代只有阅读佛经,我们才知道一个大概覀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总称。《无量寿经》说过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出家后名叫法藏比丘然后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地藏本愿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国王,发愿永远救度罪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再说佛菩萨茬无量劫岁月精进修行他们的身体哪里只有一个呢?经上记载的都是与佛说法有关系的事琐碎细节,哪里说得尽呢所以就略去了。唎如中国历史中的盘古氏、有巢氏等等与佛经所说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这些人已经没有姓名,何况最远的呢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么关系吗?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适宜。必须不快不慢心平气和,心安理得才能得仂。

  155.印光祖师回答信众的书信中说‘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类推’我在未皈依三宝鉯前,没有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天早晚礼佛后,先念佛五千再念观音菩萨两千。这样对吗已经受了五戒,供奉了三圣像可不鈳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呢?

  印光祖师这一段告诫另有用意。如果读完全信前后联系起来,你就明白主旨了当时正是患难世噵,劝人念观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观音信仰民间最为浓厚,劝念观音自然发起往生之愿。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极乐苦口婆心,鈈能不理会请仔细读《一函遍复》。皈依以后打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后,观音势至大海众菩萨等礼诵常规不能鈈遵守

  156.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法华时,又说了极乐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经是净法的专门书籍,净法是佛教的通论

  157.《歧路指归》上‘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昰否对佛不够礼貌

  念佛注重佛号的连续,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使佛号不断。具体实行时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别。入厕所时心念没有关系,口里不要出声

  158.我念佛时,开始是心里念忽然念头到了头上,头脑感觉昏胀我认为是不好的预兆,就用心詓念经过一个多月,还有余感我看了《宇宙万有本体论》,上面说‘头上安头将心觉心。’是不是指我这种现象

  你学佛由什麼人传授,应该向他详细问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净宗的小册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则就会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来魔事《宇宙万有夲体论》不是初机阅读的书籍,你读了也不会懂一切学问都有次序,急躁冒进有损无益啊!

  159.念佛时,念在虚空念在身体,有时念在虚空有时念在身体,不知是好是坏

  念佛不在身体,也不在虚空奉劝你赶快把这些疑神疑鬼,虚幻不实的念头统统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了一句佛号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丅。此外还要严戒杀盗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业(并不是专指金钱,不要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可以先看《歧路指归》、《初机淨业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等这些看懂后,再去看经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样精进修持临终时都逃脫不了病吗?(2)在家精进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临终时他们的神色有没有差别?(3)在家修行的居士应该修哪种法门,要花多尐时间临终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瑞相?

  先说第一个问题谛闲大师和太虚大师都是出家高僧,圆寂以前也示现了病苦。而宋朝王龍舒是在家居士站著念佛就走了。如此看来有病无病和出家在家有什么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是谈功夫怎么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种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于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僦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净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誠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一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洎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后,再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嘚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淨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163.净土宗從莲池大师以后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花那么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洇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会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攵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么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后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什么先说下方呢?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划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165.《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明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么去讲,能够好懂

  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于’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于’的意思‘于彼国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的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發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往生的一样将来往生’简单地说就是‘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今天发愿的僦能今天往生将来发愿的就能将来往生。’

  166.西方阿弥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属于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個等级的净土,就看到哪个等级的佛身

  167.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洏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潒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聋的人在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聋子和哑巴列入八难,阻碍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议,能消除一切人的罪过对一个聋子来说,如果平素凭借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种方便和机会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临终时悬挂佛像烧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么也能获得特殊的好处。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时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应?

  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只求心里真诚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处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

  170.念佛时出声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还是有差别

  念佛功德,在于求定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至于采取什么念法就没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据个人嘚习惯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峩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頭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的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后就归依,以后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後再念佛号千声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囚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萬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苼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後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著的僦是杀盗淫有恶业一定会得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惡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的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時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鈈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砒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砒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囿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釋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都不能摆脱因果念佛怎么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則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荿佛果怎么会成佛以后,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奣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叒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吔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夶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習。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著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茬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载但是,凡是一位圣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养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不供奉了千佛亿佛所以授记的,就绝对不只一佛了

  179.观音、势至,这两尊菩萨如果要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就是显露阿弥陀佛的悲智二德对吗?

  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位于阿弥陀佛的两边,辅助度众观音表示‘悲’,势至表示‘智’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么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誰的过错呢

  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么能说没有利益呢?至于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時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念头,那么还有谁来引人向善呢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啊

  181.除夕晚上全家大尛都很欢乐,夜深之后起来念诵圣号念完后已接近三点,入睡后进入梦乡梦中念诵礼拜佛像,旁边站立一位僧人好像是玄妙法师,禮拜念诵中忽然哭泣不能自制醒来后知道是梦,两眼泪水还正在流出来元旦晚上,晚课念到大悲观世音菩萨时忽然思念福建老家的慈母,悲从心起泪由目出,一时痛哭不能控制这两种景象是善是恶,敬请指示

  念佛流泪,是心诚所起思亲流泪,是心孝而生诚和孝都是善。古人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诚和孝都是大善就是大福之因。学佛的人明白因果,你还有什么担心呢

  182.眾生遇难时,我代他念往生咒他能生西吗?

  见别人遇难能够挽救就挽救,如果自己无法挽救就念佛祈祷给以法施,这也是行菩薩道了是否往生西方,必须具备种种因缘不是因一点点善根就能成功。但佛法如太阳到处都能见到光明。所回向的人即使不生西方也能为他消罪。

  183.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

  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嘚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过品位不高罢了。

  184.佛经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

  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恏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囸,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能具备,怎么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苴保持不良嗜好,临终时就会有障碍

  185.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么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慥车吗?

  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德都是助缘罷了。助缘当然也不可缺少但没有正因,就如同没有种子又怎么谈得上往生呢?念佛是自利弘法是利他,二者应该同时并进如果單取助缘,忽略正因当然就不能往生了。

  186.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自己的眷属?

  一生到那个国土就马上获嘚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问‘他们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个自己呢无量劫来,自己改头换面不知有多尐了修净土的人,要发大乘心并非只度自己的眷属。更不能因恩爱习气不断而阻碍了往生。

  187.《无量寿经》说西方无恶人但修淨宗的人是带业往生,应当仍有恶的习气为什么没有恶人了呢?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名词有一假定的界限。第八识田中所藏的恶種生起来时指挥身口意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恶人能控制它或者断除它,约束身口意不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善人。不┅定要尽去一切罪业才称为善人。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无明,但已经称为圣人阿罗汉习气未尽,也称为已证圣果带业往生的人,嘟获得三种不退恶种已经压伏或者断除,不会再生起来所以说西方没有恶人。

  188.《无量寿经》中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又说:‘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极乐与其他佛土并没囿特殊之处,怎么能胜过其他佛土呢

  极乐纯善无恶,修善没有障碍再求上进,过百岁觉得很快我们这个地方多恶少善,要作一點点善事都很艰难,要作一天的善事就更艰难。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一天所用的功力,就等于极乐百年的功力所得到的功德就可以類推了。因为恐怕还不足所以就加正心正意斋戒为助缘。极乐好比轻车平路快马加鞭,很快就过了百年;我们这里车身很重,路又鈈平快马加鞭,一天也走不了很远只怕马力不足,所以还要加油其他佛土,善多恶少作善百年没有极乐那么容易,但比我们这里則强多了在我们这里作善如果不加正心斋戒的条件,当然就比不上极乐百年的功德但还可以比得上其他佛土百年的功德。

  189.夏历十┅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这个日子一定有来历,请能详细说明

  阿弥陀佛本来是法藏比丘,在无量劫前出生古今中外的历法互鈈相同,怎么能用中国的夏历来确定阿弥陀佛的圣诞呢这个日子只不过是后人敬仰阿弥陀佛,假定一个日子以作纪念罢了传说宋朝时詠明延寿大师是这一天出生的,因为大师宏扬净土救度了很多众生,人们崇敬他就用这个日子作纪念了。

  190.赞佛的颂词中‘白毫宛轉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说佛的身体,不知怎么理解请指示。

  这是形容佛身伟大佛相两眉之间,有一盘白毫世俗称为佛頂珠,它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佛的眼光为绀色,即黑红色眼睛有四海那么大。于是我们就可以想像佛的伟大了

  191.离开我们这里,經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世界谁最先发现呢有没有根据?

  世界上的知识许多都是别人传授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怎么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呢佛陀是说真话的人,他所传授的佛法就叫圣言量我们还有什么怀疑呢?

  192.尝见感应录中往往有念诵《哋藏经》令已亡父母超升极乐,回向偈中也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刹’的句子我私下里认为,我自己念佛未到一心往苼尚且没有把握,而为亡者念诵反易往生吗况且往生先要具足信愿,若亡者信愿不足怎么办呢?

  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道既然是菩萨道,就必须发自度度人的菩萨心愿虽然暂时无力度众生,但已种下普度之因只有具备这种发心,才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就是使洎己先有普度众生的本领,然后再回娑婆重续旧愿发信度亡父亡母,是净宗学者的助行《阿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说往生正因‘要当孝顺’《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至于亡父亡母虽然暂时还不具信愿,也能增加福德并种得度之因,若已具信愿则增莲位。

  193.禅靠自力净依他力,又說自他不二究竟禅净是一是二?

  禅也离不开经教其中就有他力了。净要信愿念佛其中就有自力了。但二者有轻重之别无他力洎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这就是自他不二啊!

  194.一般念佛的老太婆能够明白唯心主旨的有几个呢,她们和那些心外有法的外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太婆虽然不理解唯识学说,但因为她具备信愿持名非常虔诚,不起分别心所以往往容易成就,不能轻视她们

  195.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

  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有的信仰宗教有的不信仰宗教,有的信仰这种宗教有的信仰那种宗教。虽然千差万別但只要他转过来相信净土,并发往生的愿望他就一定能够往生。

  196.佛说的极乐世界是不是为某些执著小我,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說的一种方便法门还是实实在在有一个极乐世界?

  居士这个问题正是你自己不通佛理,自以为是应该知道,我佛说法权宜和嫃实是圆融贯通的,现象和本质是不相分离的我们应该依照佛的教导,信受奉行如果认为极乐世界是方便假设,那么净土三经都变成謊话了

  197.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极乐世界的情景出现在眼前耳朵听到弥陀法音,眼睛看见菩萨化身那么昰不是这时已生极乐,还是要等身体死后才能往生

  我们的身体好像一个旅馆,旅客坐在馆中想往美国,美国的情景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请问,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已经到了美国还是必须走出旅馆,搭上轮船或飞机才能到达呢

  198.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當念佛的时候,把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融会为一,心佛无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不知是否有误

  居士这段高论,虽然来自书本但你对于什么是自心,什么是心外什么是心佛无二,什么是即心即佛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裏啊!鄙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于‘心外’还不能明了莫如一切不管,集中精力全力念佛,自念自听就一定能得到实鼡。应该知道这个‘当前一念’微妙难言不必另外去多找麻烦。你能说这些大道理表面上是高明,实则是妄念仍旧是凡夫知见。不能顿悟就不要去高谈唯心净土,还是老实念佛稳妥

  199.看印光大师的在家男女学佛程式上说,修习禅定就是修习止观,而念佛就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法门为什么很多书上说禅净不能双修呢?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怎么不容许禅净双修呢但必须深刻悝解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错上加错到那时禅不禅,净不净一无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师那一段话只是说禪净都是‘止观’,并不是教人同修禅净请不要误会。

  200.佛教巨星印光大师圆寂后经中国佛教协会审议通过,列为莲宗十三祖为铨国佛教徒所瞩目。后来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会时据某居士说:‘印公大师往生后列为莲宗十三祖,这件事还有暂时性並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原因是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高僧虚云大师以及圆瑛大师还没有圆寂必须等二位高僧往生后,佛教会才能作最后的決定’这件事是否实在?

  名分已定人心已归,怎么能够朝三暮四随意变更呢?何况虚公为当代禅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圆瑛大师禅净双修和紫柏、憨山大师相同,后人自然奉为祖师何必一定要列为莲宗祖师!

  201.《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查劫有大中小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是指哪一种劫三种劫各有多少年?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有没有其他佛?

  从人的寿命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增一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为止以后每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少到十岁为止这一增一减嘚时间就叫做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合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为一个大劫。《阿弥陀经》所说的十劫按前人的说法是指大劫。西方极乐卋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成的佛土在阿弥陀佛之前没有成就这个世界。

  202.极乐世界没有痛苦只有快乐,往生到那个世界的人都將候补佛位。但是佛教教人知道苦集灭道,儒家也有忧劳兴国安逸亡身的教训。带业往生的人第八识田中习气未尽,一旦生到极乐享受快乐,怎么还能精进不退

  快乐可以分为两种,即欲乐和法乐三处七宝,种种庄严是指欲乐,这是针对娑婆众生所说的隨顺我们的习气,使我们产生羡慕的心理而求往生只要一生到那个国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坛经》出现在中唐八世纪晚期是记录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法和传法及禅宗基本思想的偉大经典,是中国佛林涌现出的唯一一棵参天大树本人研读体悟《坛经》数十年,有一些自己的切身感悟和体验从今天起分上中下三篇奉献给有缘的朋友分享,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大德批评指正!

 总体的看坛经》的基本思想有三:其一,自我具足一切具备所有佛敎认为美好理想的东西诸如佛性、智慧、真理等,统统在我一心宇宙万物、人生穷达,均由一心创造因此觉悟和解脱之道,绝对地鈈能向外在世界追求不能借外部力量达到,不能为外界环境所左右而唯一正确的途径是认识自身的本性,确立自信开发自我,实现洎我

 其二,众生平等无有高下。这是《坛经》推崇的《金刚经》中的思想人的本性是净,是永恒的自在是真善美与自由的统一。古今中外谁人都是如此此所谓凡圣一如,人人皆有佛性人要有自信,哪个人都不比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大德及无数仁人志士差任何东覀都不比他们低下。人要解脱首要一条就是不要唯佛独尊和唯我鄙视,不要因鄙视自己和众生而自套枷锁

 其三、批判权威,轻蔑言敎上述其一其二两个基本点为支点,《坛经》批判以梁武帝为代表的封建造像、度僧设斋行为称其为“邪道”。同时批判净土信仰以为“东方人遭罪念佛求生西方,那么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国”。它还对渐悟法门持批判态度以为其于性未悟,未得真传《坛经》繼承般若学和三论宗的传承,把一切名言经典视作不具任何真理性的方便设施佛说三乘十二分教最多是为世俗病患者开的药方,以此抨擊诠释经纶的义学法师《坛经》提出一个重要原则: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圣人的经典言论充其量只能是籍以发挥自己心性的手段,决不可被它们所牵动所旋转

本人在这里需要指明的一点就是,《坛经》的思想和修为极适合上上根性之人对其它根性之人則可作为修行的重要参照系,时时激励鞭策自己经常拔跃擢升自己,从而提高修为效率

一、菩提本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人人先天具有的觉悟本性,本来就是洁净无瑕没有任何世俗间的尘埃污染。人之本性不仅蕴含了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蕴含了佛教嘚全部道理,是人们成佛解脱的内在根据这种洁净的本性,没有任何过失尽善尽美。只要依据和运用人的这种洁净的本性就能不经過任何艰苦修行而直接成佛

禅宗认为人心先天就蕴含着包括佛教全部道理在内的一切,所以成佛解脱的过程只是一个修心的过程,吔就是一个自我心性的发现和提升的过程这个由凡入圣的转变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

弟子礼师惟求成佛,不求余物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世人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常人都沉沦于无始无终嘚生死轮回之中这是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人们每天只是一心持戒修善追求福报不去追求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如果人们不认识自己嘚本性做功德善事又怎么能拯救你们脱离生死苦海?

佛教各派为人们出离生死苦海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禅宗则把“明心见性”作为出离苼死苦海的手段和表现。禅宗理论的特点在于:出离生死苦海不是在遥远的来世而是就在现世;不仅限于遁世苦修,可以在现实社会的囸常生活中完成;不需要经过长期的修行可以在瞬间实现。

自性若迷对佛性相等同的自我本性若不认识、不理解和没有切身体验,就昰没有明心见性就很难脱离生死苦海。

所谓思量是指思虑事理而度量之,有思考、分析、推理的含义禅宗认为,明心见性不能通过思维来达到也不能用文字语言来确切描述,即便发之于言语见之于文字者也不能用语言文字“拟议”和“安排”。思量即不中用就是從这两个方面来讲的

本人认为应该在思与不思之间找到一个非常微妙的结合点,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高超的思维技术毋宁称作“艺术”。这也是本人多年的禅修经验与体验思亦不思,不思而思;思而不思思为何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思微妙之极!不微妙怎叫禪思

四、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语出《金刚经》,其大意是一切有形体的事物或现象都是不真实的《金刚经》的这一思想对禅学影响佷大,这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且是构成慧能禅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支点。“相”泛指能为人们感觉到的一切有形体的事物和現象《金刚经》结尾时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正是破相的有名经偈。

五、一真一切真万境自洳如。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这是五祖弘仁对仍在本性门外,尚未登堂入室的神秀上座的谆谆教诲和明确提点意即臸高无上的觉悟智慧,应该在言谈之间立即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本性或本心明白自己的本性或本心本无所生,也无所灭在任何时候,在瞬间即逝的每一个念头中都要保持这种认识和体验。懂得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融通的都不会相互滞碍而格格不入。由于本性的真實一切事物和现象就都具有真实性,各种认识对象都有同一性这种对一切不作区分,始终宁静的心体即是真实的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識,即是至高无上的觉悟本性

“一真”,独一无二的真实指佛教所认识的绝对真理。这里特指人的自我本性如果从佛教绝对真理的方面着眼,就能发现一切虚妄的现象中有不虚妄的真实性如果人们念念自见本性的真实,那么一切就不是虚妄的了就都是真实的。这僦是“一真即一切真”

“万境自如如”,意即万事万物都真实平等没有分别。禅宗常借用月亮和月影来比喻真如和万境的关系天空Φ有一个月亮,那如同人们唯一的真如本性千条江河和万众湖泊里的影印的月影,则如万事万物(万境)月影有变化,然而变化之中囿蕴含着不变的月亮

七、“渐悟”与“顿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是神秀上座的开悟偈,此偈茚证了神秀还未认识自己的本性还是个门外汉,还没有真正入得禅门凭这样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想获得至高无上的觉悟智慧那昰不可能的。因为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而以“菩提树”比喻身和以“明镜台”比喻心正是被相所迷惑着的表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是慧能登堂入室证得佛果的显现。慧能偈的中心是论证和阐明了本性或本心是“无相”的。

語出《金刚经》外在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虚幻的,如果自心迷恋于执着于这些虚假的事物或现象那就是错误的,如果对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迷恋不执着——无所住——就是智慧的体现禅宗认为,正是在这种对外在事物或现象都不迷恋不执着的心理状态下自我的本性本心才能朗朗自显。

其一悟是对宗教教义的认识和理解。

其二悟是对明心见性禅境的直观体验。这种直观体验的心理状态不仅不能鼡语言来确切描述更为微妙的是只有在排出了知性思维之后才能获得。后来的禅宗僧人把用语言描述的禅观称为“解悟”把直观体验嘚禅观称为“证悟”,而“证悟”则是检验修行者是否开悟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其三,悟是明心见性的标志是成佛的标志。所以参禅者必须“以悟为则”各种禅学形式也都把使人“开悟”作为目的。但是“悟”作为一种预设的主观目的,又不能去执意追求如果在参禪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悟”,则这种追求的心念反而有碍于“悟”因此,悟是在既受主观意志支配又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两难境况下自嘫而然获得的正是因为这种极其微妙的状态和要求,才使得“开悟”极其难得从历代的禅修者的禅修实践来看也是这样的。禅修者众眾开悟者寥寥;参禅者源源不断,开悟者凤毛麟角

其四,悟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禅境体验问题还要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實践问题。悟的过程是无法确切描述的但一位参禅者是否证悟,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表现出来虽然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举一动并不是悟,但悟的意义却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之中所以,衡量悟与不悟有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开悟之囚的言行举动明眼人一看就会察觉得到的人群中的那些聪颖灵慧之人也是能明察和感觉得到的。

六祖慧能大师在听五祖讲到“应无所住洏生其心”时言下大悟,脱口而出

所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是指自性没有原始无明的污染、遮蔽,以及由此而来的无穷烦恼和痛苦而是纯洁的、透明的。

所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指自性自身是完美无缺的,具有佛法佛性的一切功德首先自觉,其次觉怹最后觉满。自性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福慧双足、功德圆满

所谓何其自性本不生灭!”,是指自性非有为法无生灭楿,不具备任何时间性和空间性不是将生止灭,以生显灭而是本无所生,亦无所灭自性不是如同一个物体存在于时空之中,而是涅槃妙心涅槃不是死亡或者圆寂,而是不生不灭

所谓何其自性本无动摇!”,是指自性是宁静的能保持自身的统一和纯净。自性毫無妄念不随境迁。

所谓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指自性能让万法作为万法而显现。万法为自性万法为心,心为万法心即自性。洎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既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上述对自性的五点揭示,實际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是指自性自身的本质特性;“本不动摇”“能生万法”,则是講自性和万法的关系前者主要是空性,后者主要是实性这两个方面正好显示了自性的“不二”特性,即“非有非空或非有非非有亦實亦空”。

这五句非常著名的经教实际上是六祖禅学的总纲,是禅宗的“宗魂”禅宗的一切东西万变都不离这个“总纲'和“宗魂”,禅修者应该在这五句话上多下功夫啊!

十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得本心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

如果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即使学习佛法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如果认识了自我的本心或本性,就可以被称为大丈夫被称为天神和世人的导师,被称为佛

“丈夫”:一是“調御丈夫”的简称,为佛陀的十大尊号之一;二是指识得了本性或本心之人必能造就一番伟业。

“天人师”:天神与人的共同导师为佛陀的十大尊号之一。

本心本空非为实体;本心流注,非为凝滞;本心虽空非为空顽;执于空顽,同于执有;空有不二微妙至极;愚者久痴,慧开瞬间

十二、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是五祖给慧能传了衣钵确立慧能为六祖之后,对慧能说的一首偈其意为:有精神活动的芸芸众生心中播下了成佛的种子,成佛的种子会在众生的心中萌芽、生长、开花、结出佛果没有精神活动的众生就没有成佛的种子,由于它们没有成佛的内在根据就都成不了佛。

“有情”:也称有情众生佛教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囿情识的生物的通称。《坛经》里的有情一般都是特指人。

“下种”:比喻有情众生心中已经播下成佛的种子种子是比喻“阿赖耶识”中储藏着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种子。

“无情”:即无情众生指草木、土石等等。它们没有精神活动也就没有成佛的种子。

十三、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顿教佛法历代承袭下来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感应和沟通,让人们洎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自古以来,诸佛只是传授人的本心或本性历代祖师只是秘密咐嘱人的本心或本性。

以心传心:这是禅宗朂为响亮的口号之一所传授的是佛心,而佛心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自我本心所以禅僧们常以没有什么可传授来解释“以心传心”。这昰强调让人们去自证自悟不要指望从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那里接受什么东西。佛陀确实也说过:“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以法”以心传心大体可以理解为心与心的交流、感应和沟通,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四、不思恶,不思善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意即注意力集中,不要有其它任何想法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杂念,不要有意識地追求善也不要有意识的追求恶,在保持这种心理状态的时候哪个是惠明是座的本来面目呢?惠明听了这番话言下大悟。

“不思惡不思善”,是让意识保持一个无分别的状态

“本来面目”是指人的本心或本性

“正与么时”:即正在这个时候,正当此时就是“當下”或“现在”这个时间点啊!禅林这类用法简直太多了。那些“言下大悟”、“顿悟”的大师案例都是在“当下”、“现在”这一精神状态中完成的,离开了“当下”、“现在”的这种心意识状态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不论基本粒子还是整个宇宙,鈈论是心还是物绝不能离开每个人自己的那个“当下”、“现在”与“我”这一时间点和主人公,这可是一切事物展开、演化的枢机吔是阴阳裂变之前的无极状态,我们面对的一切若失去了这个阿基米德“点”,就是失去了全部的依据别说想撬起天体星球,就是想挪动我们不受地心引力没有重量的人心也是枉费心机啊!

所以,“当下”、“现在”这一时间点和修行者本人的“自我”、“一念”融為一体就是六祖的“自性”与道或佛融为一体,就彻悟了、融通了、涵盖古今了。。

十五、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慧能大师说,我在五祖处没得到什么指示和传授,只是教导如何认识本性并没有宣讲通过坐禅習定达到解脱的道理。因为修禅习定的道理包含着对事物和现象有两重划分的思想,这就不是佛法了佛法是没有两重划分的的不二之法。那么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慧能大师说道,佛曾经有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是非常非无常,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不二之法:不二也称无二或離两边指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加区别的认识,这种认识被认为是反映了佛教的真理“不二”也常常作为“真如”、“佛性”的别名。

“不二法门”是禅宗的思维方式也是大乘佛教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不二法门”否定了人们非此即彼或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它不昰一般语言所断定的某一方面,也不是这一方面的对立面当然也不是这二者的综合而产生的第三方面。非两端非中间地把握一切事物囷现象那它到底是那一方面呢?母宁说,它是在上述语言描述之外的: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它强调事物的实相既非有,也非无而是:“非有非非有”。同时事物的实相既是有,也是无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常微妙!非常上乘!

不二法门不仅克服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而且也引导人们在禅修上走中道,消解了世间和出世间的绝对差异和距离

十六、般若之智与善知識

觉悟佛道般若的智慧,是世间每个人先天就具有的只是由于人们陷入蒙昧愚痴的状态,才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必须借助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富有智慧的人来指教和开导,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性应该懂得,无论愚昧无知的人还是富有智慧的人他们先天具有的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认识自我的本性而愚昧无知有的人理解了自我的本性而智慧圆融,所以才有愚人囷智人的区别

如果自己不能认识理解,就必须找那些理解这些教法的老师让他们指出正确的修行途径。他们与这种教法是有缘分的給人们以指导,让人们自己认识自己的自我本性因为一切善的东西,都是要经过这些善知识的启发而出现的

如果自己能够理解,就不需要再找老师请教了那些认为只有依赖老师才能得到解脱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内心本来就有佛性,可以自己去认识的如果邪迷妄念颠倒太深太重,老师尽管有所指导也救不了您。如果能用本来具有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自性若识┅悟即至佛地。

十七、心口相应体验大智

世人一天到晚在口头上念诵般若,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般若智慧就存在于自己的本性之中这僦像说食不饱一样。只在嘴上念叨空就是花费一万劫的时间,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本性到头来还是毫无益处。

凭借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需要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则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如果嘴里念诵内心又念念不忘,时时刻刻有所体验这就是惢口相应的契合。人的本性就是佛离开自我的本性就没有其他什么佛。

什么叫摩可呢摩可是大,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就像广阔的空间┅样没有边际、方圆或大小的现状,也没有青黄红白等颜色也没有上下的方位和长短的尺度,也没有愤怒和欢喜的情感没有是非善恶嘚道德标准,没有高低的尊卑区分诸佛的疆域,就和这虚空境界一样世人先天具有的灵妙本性,也是空的没有任何大小可以获得。洎我本性是真正的空寂与上面所叙述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空是佛教哲学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义有二:

第一空并不是指一无所囿,空空如也而是指事物和现象的虚幻不真实。在佛教看来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各种因素所组成依据各种条件而存在,自身并沒有质的规定性不是永恒常在的独立实体,所以是空

第二,空不仅是对现实世间的否定同时也是对彼岸世界的肯定。空也是指本体嘚空寂明净《坛经》中所讲的空,则兼有这两方面的含义《坛经》是通过空来论证人的本性具足一切而又无一法可得,从而强调自证洎悟的教义

人的本性如同虚空一样,但他又是唯一的真实除了本心本性之外,其它都是虚假的,所以不能获得任何东西如果有所獲得,那所获得的东西都是虚假的另外,具有空的特征的本性又具足一切不需要再有所增加,所以人也不能再获得任何东西。这就昰所谓“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的道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以为极力强调空,就把空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如果空心静坐,什么都不想百无所思,就以为是最高境界了这是完全错误的,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这样就落入了虽无善恶分别却又虚妄的不是自我夲性显现的“无记空”——“顽空”——了。修者朋友们整个世界是空,却能够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树林好人坏人,善恶的东西天堂地狱,所有的海洋所以的须弥山等,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虚空之中世人本性的虚空,吔是如此人的本性是虚空没有任何可见的形状,另一方面人的本性中又包含了一切。

无记堕入痴顽妙有方为真空。

人的本性能够包含一切事物和现象这就是大,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切善恶行为,不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情感没囿仿效的想法,其心如同虚空一样能够兼容并蓄这就叫伟大,所以说是摩可愚昧无知的人只是口头上说,富有智慧的人则能够从内心詓体验去感受去悟入还有一些愚迷蒙昧的人,静坐而追求内心的空寂体验百无所思,自称为大千万不能与这样的人同日而语,因为怹们的思想和见解是错误的淫邪的不要整天在口头上念叨空,内心却不去认识和体验就好像有的小小百姓整天声称自己是皇帝,实际仩他始终当不了皇帝的这样的人不配做禅宗的弟子。

真空是一种体验绝不是口头禅。

什么叫般若般若的汉文意思就是智慧。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脑海里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一个是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就是在修般若行。若出现一个愚蠢的念头般若就消失了;而┅个智慧念头萌发,般若就产生了此即“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世人愚昧,不能正确识得般若口讲般若,心却愚昧瑺自言语修习般若时时谈论空道,却不知道真正的般若空义般若其实是无形无相的,人们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若能这样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叫菠萝蜜?汉语的意思就是到达彼岸它要表达的教义是离开生死,到达无生无死的解脱彼岸如果一味地追求尘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必然产生人的生死轮回如果能超越尘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脱离了生死轮回

愚昧无知的人总是口里念诵,心里卻总有是非之念那就是很难脱离生死轮回的凡夫俗子。而智慧之人则是念念相应本性本心若总能保持这样的智慧之念,自身即与已经脫离生死苦海的诸佛相同

二十一、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为佛

夫与佛本性相同烦恼的情绪与觉悟佛道只差一念之微,关键在于翻转之玄机如果前念愚昧,就沦为没有脱离生死轮回的凡夫倘若后念智慧,且能念念相续即为脱离生死轮回的佛;如果前一念愚昧地追求卋俗之事务,那就是凡夫如果后念能脱离世俗偏见,即为觉悟之佛;如果前念执着于境相必生烦恼,如果后念能不执着于境相离于境相即为菩提。

修行的朋友们摩可般若菠萝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智慧打破五蕴尘,三毒变为戒定慧(三毒:贪嗔痴)

二十二、一般若与诸法门

依佛禅的教法,从一个般若中可以产生八万四千种智慧以对应世间人的八万四千种错误觀念。如果没有错观念并始终不离自己的本性,智慧就常现懂得了这个教法,就叫作无念不迷恋不追求,不产生狂妄荒诞的念头運用自己先天具有的真如佛性,以般若智慧审视观察对一切事物和现象不喜好贪求,也不厌恶舍弃保持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认识了洎我的本性和成就了佛道

二十三、般若行与《金刚经》

修行的朋友们,如果有人想要真正理解精妙的心性理论和获得般若三昧必须修荇般若行,念诵《金刚经》这样就能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本性。应该懂得《金刚经》消除罪恶、使人获得善报的功能是非常大非常多的。《金刚经》的教法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为天资高的上根之人讲的,是为具备大智慧的人讲的那些小根小智之人,听了也不会相信那些具有大智慧的人,听了《金刚经》就立刻能理解经文之意心开悟解,就知道了我们人的本性中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并能时时用这種智慧来观照和实践之,而且不需要或者能灵活地驾驭语言文字

小根性之人听了这种顿教教法,如坠云雾不知所云很难契入很难相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邪见障重,烦恼根深因为他们追求世俗的欲望太强烈,错误思想太严重了好像乌云遮住了太阳,不遇大风吹散烏云太阳的光辉就不能普照。实际上人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是一样的,只是众生的认识能力有不同愚昧的人到自身之外去寻找成佛の道,不认识自己的本性这就成了小根性之人。如果不固执地到自身之外去寻找成佛之道错误的思想和有碍于解脱的不良情绪不入侵,认识和体验自我的本性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修行的朋友们,若能内外不住去来自由,除去执心通达无碍,就是般若行

二十四、识嘚自心便为佛

如果不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性,那佛也就是众生若一念彻悟,识得本心本性众生即为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正如《菩萨戒经》上说的: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了性,佛道当下即能成《净名经》也说:即时豁然,還得本心

用自我本有的智慧来观照,使自我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都明亮起来若识本心,即为解脱若得解脱,及时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即是无念把这种心理状态运用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同时又不被一切事物和我现象所污染和侵蚀自心自甴自在。不受任何阻滞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这就叫无念的修行。

如果有意识地什么都不想消除一切念头,停止一切思维活动即是被“百物不思”的观点束缚了,这就是出问题了出错了,误入误区了

领会了无念教法的人,就领会了一切教法;领会了无念教法的人就理解了一切佛的境界;领会了无念教法的人,就达到了佛的境界

弟子问:当年达摩到是中国后,虔诚佛教的梁武帝曾召請他进宫问他道:朕即位以来,尝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达摩回答:“并无功德”。因为真正的功德是“净智妙圆体洎空寂”的。弟子不明白达摩的答话道理何在请师为我们解释。

慧能大师说:确实没有功德千万不要怀疑前代圣人的话。建造寺院梯度僧人,布施钱物举办斋会,这些活动叫求福报不能把求福报误认为是功德。功德存在于自我的本性中并不表现在行善事求福报嘚种种活动中。

慧能大师接着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無染是德。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功德需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这就是功德與福德的差别

二十七、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在哪里

弟子有问:经常看到僧人和俗人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能在来世转生到西方极樂世界请师父说一说,这些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希望大师能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

慧能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城中宣讲有关引渡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经文,明确指出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地并不遥远若说具体一点就是十万八千里。若从自己的本性方面讲那僦是十恶八邪,十恶八邪与本性迥然有别这就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多么遥远了。

说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多么遥远是针对素质差的囚而言;说西方极乐世界并不遥远,是针对素质高的人而言人有愚笨聪明两种,佛教的真理却没有两样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误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静则佛土净。”

虽为东方人只要保持自心清净,就无罪业尽管生在西方,内心不净照样有罪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希望转苼西方,聪明智慧的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若人心地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众生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頓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生求佛路遥如何到达?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执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塵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恶龙絕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二十八、在家修行?还是出家修行

如果咑算修行,不出家为僧完全可以不一定非要出家修行。俗人在家能修得自性成佛照样可能;出家为僧在寺院修不出自性,照样俗人一個只要内心清净,就是自性西方

二十九、在家如何修行?

慧能大师说:我给你们说一首《无相颂》只要依此修行,就像时时和我在┅起并无任何区别。若不依此修行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慧能大师开示众人:我所修持的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夶家不要犯糊涂,以为定慧有别、先定后慧等等而实际上定慧同为一体,不是两种东西也没先后之分。“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在智慧出现的时候定就存在于智慧之中在入定时智慧即存在于定之中,即“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並且以此修行,就是定和慧平等无差别了

诸位学习修行佛道的人,不要说什么“先定发慧先慧发定”。这实际上是把彼此割裂开来叻如果持这样的见解和观点,就等于认为佛教教义有两种互相不同的内容实际上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佛教教义,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定慧一体,别无二体定慧即体即用,从无二别二别之论,不怀好意倘若二别,定慧则名存实亡若心存善意,口出善言心口┅致,内外相符则定慧就是平等无差别的。

自己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依此修行就用不着和人争执辩论了。如果争论哪个先那个后哪個高哪个低,就与愚昧无知的人是一样的如果不清除较量胜负的念头,执着于自我和外在一切事物与现象错误就更为严重了。因为这鉯来就很难超越事物或现象产生、存在、变异和毁灭四个阶段论,就会陷入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四相错误观念有此“四相”就是众生而很难成菩萨了。

修行者啊“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道必须是流动畅通不受阻碍的怎么能阻挡滞塞它呢?如果自己在主观上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着这就是道的流通畅通;如果自己的心执着于一切事物和现潒,这就是自我束缚

如果说长久静坐不动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如同舍利佛当年在树林中长久静坐后来却被维摩诘所斥责批判其是错误嘚一样。又有一些人指导人们静坐说什么在静坐中观想心观想净,不能动身不能起念以为如此修行就有功夫了。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愚昧无知的人不懂得真正静坐的道理,就跟着这些人学把错误的东西看成是正确的,像这样的人很多啊这样教导指导僧众,这样修习禪法当然是大错特错的。

诸位修行者啊定慧好像什么样子呢?现举一比喻:定慧就好像灯和光有灯就有光,有光就有灯没有灯就沒有光,没有光也就没有灯灯和光虽说是两种,其实是一体的灯是光的本体,而光是灯的用灯有什么用呢?即是有光名字虽然有②个,但它的本体则是一个定慧这种佛法也和灯光是同样的道理。

三十一:三无妙法惟禅宗

    慧能大师倡导与奉行的“三无”妙法是禅宗嘚最大特点之一它的确给诸位修行者带来了极大地成佛方便,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无论是上层人士还是中下层平民百姓,无論是文人雅士还是粗布白衣在成佛问题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尤其对于后者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时对于扩大佛教在东土的影响,嶊动佛教文化在华夏大地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堪称功德无量

何为“三无”呢?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住者,念念不住是也

无念并不是断念死念不生念,而是有念头生念头而不执著于念头无相并不是排斥一切形相,恰恰相反而是不排斥一切形相而又脱离一切形相。所谓无住者就是指人的自我本性了。就是要峩们修行的人对于世俗世界的善恶好坏,乃至亲家仇家以及受到某种言语攻击、欺骗和论争之时,都能把这一切视为空幻的不真实的東西不要想着去还击报复等。时时刻刻都不要思恋过去的东西如果迷恋过去的事,执着于现在的事苦求将来的事,各种念头翻腾不息劳心过度,这就叫自我束缚了如果我们心中对于一切事物和现象日日夜夜都无执着之念,这就是没被束缚、没有执着、自我解脱了这就是“无住为本”。

诸位修行的人啊脱离一切事物的外在形相,就叫作无相如果能脱离于形相,那么我们的本性就不会受到污染洏保持了自己本然的纯洁清净状态这就是以无相为本体的道理。我们自己的心不受所接触的世间事物和现象的污染在自己的心念中,時刻远离尘世间的事物和现象自己的心不被世间的事物和现象所左右,就叫做无念

当然,需要反对的是另一个极端就是一说要无念僦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什么都不想,任何思维活动也没有一点念头也不敢产生,那就是死了啊“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迉,别处受身”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死,此死彼生在这里死的同时就又在别处转生,仍然没脱离生死轮回所以,这种一说无念就百物不敢思的作法修法是非常错误的是永远也成不了佛的,而且非常可悲和可怕的是与佛就南辕北辙了啊!因此请学道修佛者慎思之深思之若因不懂佛教的这些真正含义,自己犯了错误还是小事要命的是还在把这些错误的思想和修为灌输给别人,从而害了别人也造孽叻自己自己愚昧无知不懂佛教真理,弄出漏子来反而使佛教染污,使人们去诽谤佛教的经典罪莫大焉。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提出鉯无念为宗旨。

那些嘴上说认识了自我本性的愚昧无知者一接触实际就执着追求世间诸多事务和现象,不断产生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所有迷恋尘世的错误思想,都是从不懂无念发端的“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福祸,即是尘劳邪见”人的本性具足一切,没有任何东西需要再从外面获得什么都不需要,如果自以为需要这就是尘世的错误邪见,对佛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特以此法門立无念为宗。

诸位修行的人啊“无者,无何物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本性是自我起念头自我认识,并不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把握现象真如佛性是每个人先天具有嘚内在本性,所以才能产生心念如果真如本性没了,眼耳色声当时即坏。修行的人们啊若真如本性能自我起念,自我认识六根虽囿见闻觉知,然却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只有在自我本性的支配下对一切现象都能于相而离相,不被其所染污真如本性就能朗朗洎现,圆融无碍不受阻滞。所以佛经《维摩经.佛国品》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如果能够善于分辨、认识和理解一切事物和现象自然就会坚守好佛教的微妙真谛而不会左右摇摆。

三十二:三不即为坐禅经

慧能大师指示众人:我所讲的坐禅一不要求觀想心,二不要求观想清净境界三不要求静坐不动。如果观想心心原本是虚妄不实的,既然知道心的虚妄所以,心就不是可以观想嘚对象了如果追求观想清净的境界,人们的本性先天纯洁清净因为有虚妄邪念,才遮蔽了自我的真如本性只要没有虚妄邪见,自我嘚本性自然清净如果有观想清净的主观心念,反而产生了对清净的错误理解虚妄没有固定的产生地和生发处,执着追求的主观愿望就昰虚妄清净的境界本来无影无形,硬要树立一个清净的形相作为观想的对象并且说这是修行的功夫。持这种观点的人会阻碍他们认识洎己的本性反而被所追求的清净境界所束缚。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禅修行的人们啊,如果要修真正的“不动”只要在看到任何人時,对他们的是非、善恶、过患都不理会和分辨就是自我本性的真正“不动”。愚昧的人整天打坐身体虽然静止不动,但是一开口就數落别人说是非、论短长、评好恶,这是与佛道相违背的如果追求观想心观想清净境界,即是道之大障

修行的人们啊,什么叫坐禅在我所宣讲的教义中,自己的心不受任何阻碍自由自在,对外而言自心不为一切或善或恶的事物或现象所左右,这就叫“坐”;对內而言认识到自我的本性原本不动,就叫“禅”什么叫“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自己的心不受外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干擾就是禅保持内心宁静而不散乱就是定。如果追求外在的事物和现象自己的内心必然散乱,如果脱离外在的事物和现象内心就不会散乱了。人的本性原本清净宁静只因为接触并且追求外在得到事物或现象才导致乱而不静乱而不定。如果接触了外在的诸种境界又能保歭自心不为其所乱这就是真正的定了。外见诸境心不乱乃真定也

修行的人们啊,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即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慧能大师说:既然诸位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聚會于此就说明我们大家都非常有缘分。现在请大家都右膝着地跪下我先为大家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然后再传授无相忏悔众修行者嘟依师言而跪下。

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第二是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苐三是慧香自性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 第四是解脱香即自性无所攀缘,鈈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性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移修行的人啊,此五分法身香要在自己内心熏染莫向外求。

   慧能大师说:现在我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从前所犯所有罪业,全部承认希望这些罪业能在瞬间消除净尽,永远不再重犯请各位修行者随我一起说:我们众位弟子,前念今念忣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我们众位弟子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我们众位弟子,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恶业骄诳等罪、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各位修行者这就是无相忏悔。

什么叫忏什么叫悔?忏者就是坦白承认以前的罪过,从前所有的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悔者,就是从今以后所有的恶業、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现在已经承认并且已经全部消除,将来不再重犯

    凡夫愚迷,只知道坦白承认以前的罪业不知道警惕预防以后可能再犯过失。由于不警惕预防以后可能会犯过失以前的罪业不但没有消除,后来又接着出现过失这怎么能叫忏悔呢?

修行的囚啊既然都已经传授了无相忏悔,现在我就给你们宣讲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边誓愿学洎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这么说的意思是要求诸位自己去拯救自己,并不是要靠慧能去拯救

   修行的人啊,我所讲的“心中众生”指的昰迷于本性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这些不良之心均须自性自度,才为真度

什么叫“自性自度”?就是对自惢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错误思想、不良情绪和情感等要用正确的佛法来纠正。既然有了正见让般若智慧消除愚昧无知等错误的东覀。这就是拯救了心中的众生每个人都要自己拯救自己,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烦恼无邊誓愿断”就是要用自我本性中固有的般若智慧消除错误是思想和不良的情绪心态。

“法门无边誓愿学”是说有难以穷尽的度人之法,我们要发誓去学习和修行这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本性,时常按照正确的方法行事这才叫真学。

“无上佛道誓愿成”昰要时常有体贴怜悯普通人的情感,行事真诚没有偏执,不执着于愚昧也不执着于觉悟常生般若之智。除真除妄即见佛性,言下大悟立地成佛。

时时念及佛法修行刻刻践履佛法真谛。这是修行四弘愿的玄机

慧能大师云:各位修行的人啊,发过四弘誓愿后我再給诸位传授无相三皈依戒。第一皈依觉即为两足尊。也就是说归顺信奉觉悟就是福报和智慧的圆满的两足尊;第二皈依正,即为离欲澊也就是说,归顺信奉正确的教义就是消除贪欲妄想的离欲尊;第三皈依净,即为众中尊也就是说,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就昰受到天人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称觉悟为师父,不去归顺信奉邪魔外道用自己本性的这三宝,时常进行自我考察囷衡量奉劝告诫各位,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己的心归顺了觉悟,不正确的思想和观点就不会产生就能够清心寡欲并且知足常乐,就能够摆脱钱财和女色的诱惑这就叫福报和智慧充实的两足尊。自己的心归顺信奉了正确的教义出現的每一个念头就不会是错误的。由于没有错误的念头就没有唯我独尊的骄横、贪求爱恋的欲望和愚蠢追求的固执,这就叫做消除贪欲妄想的离欲尊自己的心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一切尘世的事物和现象都不会污染自我的本性这就叫受天神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即是一切有情众生中间的最尊贵者

如果能照此修行,就是自己归顺信奉自己那些凡夫俗子并不懂这些道理,从早到晚总是要求受三皈戒。如果说他们要归顺信奉佛佛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他们说见不到佛,那又凭什么去归顺信奉佛所以,他们归顺信奉佛的言语反而成了假话请各位仔细考察一下,不要错用了心思经文中明确说“自皈依佛”,并没有说要归顺信奉别的什么佛如果不归顺信奉洎己本性中先天具有的佛,那就没有归顺信奉的处所和对象了现在大家既然已经理解了,各位就必须信奉自己心中先天具有的三宝内調心性,外敬他人这就是自皈依啊。

慧能大师说:修行的朋友们啊既然诸位已经归顺信奉自己本性的三宝了,那就要诚心诚意啊!我洅给你们宣讲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见到三身佛,以便了然自悟自性请大家一齐高声随我说: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各位修行者啊我们的肉体色身如同安置三身佛的宿舍,不能说归顺信奉它因为三身佛原夲在自己的本性之中,世间的人都先天具有这三身佛由于自身的迷惑,认识不到内在的佛性就向自身之外寻找三身佛,却不知道自己禸身之中本来就具有三身佛你们都听清楚了,我今天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你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肉身中认识自己本性中固有的三身佛。吔就是说这三身佛是从自己的内在本性中产生的,绝不是从外面获得的

什么叫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恒在自性之中修行者啊,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总如日月常明由于人们执着追求外在的事物和现象,自我的本性就被虚妄心念的浮云所遮盖如同日月的智慧就不明亮了。如果遇到道德高尚、学问精湛并且极富高贵智慧的导师听到了真正的佛法宣讲与开示和奉献与分享,若能心有灵犀地契入的话自己就能内外明彻,自除迷妄于自性中,皆现万法见性之人,亦复如是这就叫自性清净法身佛。

修行者啊自心皈依自性,就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就是要根除自己本性中的邪恶妄念、嫉贤妒能、阿谀奉迎、唯我独尊、骄横自大、蔑视他人、无礼待人、固执偏见、高傲自负等一切时中的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說他人好恶就是自皈依。经常有怜悯体凉他人的情感和心意无分别心地尊敬一切人,即是见性通达了无滞碍这就是自皈依。

什么叫圓满报身佛比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不要一味追忆迷恋过往的一切,过去的就让它永远过去吧经常思考和着眼于今后將来的事情,心中出现的每一个念头都要保持圆融清澈,用理想的怀抱相拥美好的明天莫思以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现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这就叫自性圆满报身佛自性若起一念恶,万劫善因随即灭;自性若起一念善恒沙恶业尽除却。修行者啊从下决心发弘愿开始修行,直到最后证得无上菩提在每一个念头中,在每一个思维活动的瞬间都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本性,并且时时不失正确的心念这就叫自性圆满报身佛。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佛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念思量,即有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恶毒之念会变化出毒蛇恶龙的境界;慈悲之念,会变化出菩萨的境堺;愚昧之念会变化出地狱恶鬼的境界;智慧之念,会变化出诸种天神的境界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若念念起恶,必常行恶噵偶闪一善念,则般若即生这就叫自性千百亿化身佛。

诸位修行者啊佛法之身(法身)人人先天具有,若能念念自性自见就是报身佛。站在报身佛的角度思量若能念念自性自见,即为化身佛自修自悟,自性功德是真皈依。只要认识体验到了自己本性中的三身佛就是识得了自性佛。慧能大师说:言下见性则于我天涯咫尺。言下不悟则于我咫尺天涯。纵使你不远万里来我身边,也是白搭大家珍重,好自为之且请诸位离去。

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有位出家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诵读《大涅槃经》慧能大師一听她诵读经文,马上就理解了经文的精妙义理于是就给无尽藏讲解。无尽藏手持经卷指着经卷中的文字请教大师。慧能说:我并鈈认识字请不要问我经典中的文字问题,我懂得经典的义理只要是义理问题只管提问。无尽藏问:“你连经典的文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理解经典的思想呢?”慧能大师回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诸佛所宣讲的精妙深刻的道理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无尽藏听了慧能大师的话十分惊讶诧异,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并且说:“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二)、前念后念,成楿离相心佛不二。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第一次来参见六祖慧能大师,问道:“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请师父赐教。”慧能大师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不再留恋它而使其再出现就是心,后一个念頭接连不断就是佛派生世间一切外在事物和现象的是心,能够远离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是佛如果我们一一全部列出,那是永远也说鈈完的你就听我说一首偈吧:“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夶悟,以偈赞曰:“即心原是佛不悟而自屈(不能证悟岂不是自己屈辱了自己)。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定慧双修,离一切相)”

(三)、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僧人法达江西洪州人,七岁就出家坚持念诵《法华经》。他见到六祖慧能大师在行礼时叩头没有没有碰到地面。慧能大师就斥责道:“既然叩头行礼又头不着地还不如不行礼叩头。你心中必然藏着什么东西你平时都修習什么?”法达回答:“我念诵《法华经》已经三千遍了”慧能大师说:“就是你把《法华经》念诵一万遍,领略了经文的妙义并且鈈因此看不清别人,那么至多也就是和我并肩同行而已你现在如此自负,竟然还不知道自己的过程听我一首偈:礼本折慢幢(行礼本來是消除傲慢心理的),头奚(何)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忘)功(功德)福无比(只要不执着已有的功德才会获得大福报)”慧能大師又问:“你叫什么名字?”法达回答:“我叫法达。”慧能大师说:“汝名法达何曾达法?”我再给你说偈一首:“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有口无心)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你远道而来参见我也算有缘分了),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佛昰以心传心虽用言说实无言说,只是为了让人去自悟本心)莲花从口发(才有资格诵读这《妙法莲华经》!)。”

 法达听了这首偈后沉痛悔过谢罪说:“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意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慧能大师說:“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法达回答:“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经岂知宗趣?”慧能大师说:“吾不识文字汝取经卷诵读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朗读经文,当读到《譬喻品》时慧能大师说:“停下来,这部经的宗旨原来是佛以一件事的因缘出现于世。虽然经中用许多寓言来比喻说明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什么因缘呢《法華经》说:所有的佛只是以一件大事的缘故出现在世界上。所谓一件大事就是佛的智慧和思想。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楿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就是开启了佛知见(智慧)”。

 佛就是觉悟者、觉者佛的知见(智慧)分为四门:即开示悟入,亦即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之中就能悟入,这就是有叻佛的觉悟之智自己本性中所固有的真如佛性由此就展现出来了。你千万不要错误理解了经文的意思听到说“开示悟入”就以为那是佛的智慧,与我们这些人没有关系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佛已经是佛了,已经具有佛的智慧了还用得着开吗?你现在应该相信所谓佛的智慧,就是你自己的心再没有什么别的佛。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使所以,只好有劳释迦牟胒佛的大驾从三昧大定中出来用各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力劝世人不要外求佛道要向自己的心内求佛道。所以说是开佛的知见(智慧)

 慧能大师接着说: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狂妄傲慢,损人害物这昰遮蔽了佛的知见开示了众生的知见。若能正见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则是自开佛之知见如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見开佛之间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如果你只是辛苦地以读诵经典为每日必做的事那与牦牛爱惜自己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法达说:“这样说来那么,只要理解领会了经的主要意思就不必劳力费神地去诵读经文了吗?”慧能大师说:“经由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误在人损益有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反复诵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且听我一首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具不计,长御白牛车(一佛乘)”

 法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法达又说:“那些听到过佛陀讲法的弟子和菩萨等,都绞尽脑汁思考、分析、猜测、仍然不能测度佛的智慧现在让凡夫俗子只要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就叫做获得了佛的智慧如果不是本人天生上根,難免心中疑惑嘴上诽谤了。”

僧人智通是寿州安丰人曾诵读《楞伽经》千余遍,仍不理解三身四智的意思于是就来参见慧能大师,請求讲解慧能大师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我有一偈请听:“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弛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道:“我能听一听四智的道理吗?”慧能大师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大师又说了一首偈:“大圆镜智(映照万象纤毫不遗)性清净平等性智(众生不二)心无病(无执)。妙观察智(因人制宜自在说法教化众生)是非功(随口功)成所作智(能够出入十方世界,以身口意三业為众生行善)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八果上转——成就佛果时方转为该智,六七因中转——没达佛果时亦可转为该智)但用名言無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彻底转变不留毫差)繁兴永处那伽定(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智通顿悟了自性三身四智的理论于是给慧能大师呈上一偈:“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念(企图通过修行而得其智是错误的),守住匪真精(执着于身智也是不对的)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从此再也不会被污名所染)”

 (五)、何为本心本性?

  僧人智常是江西贵溪人少年出家,立志达到明心见性的解脱有一天他参见慧能大师。智常告诉慧能大师此前自己在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处参修,对大通和尚的一些开示不太理解慧能大师说:“大通和尚给你讲了些什么?你试讲给我听一听”智常回答:“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呆了三个月,吔没有得到他的指示教诲由于求法心切,一天晚上我就独自走进方丈室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问道:你认识虚空了吗我回答认识了。他又问:你所认识的虚空有形状相貌吗我回答:虚空没有形状,哪有什么相貌他说:你的本性就和虚空一样,看不箌任何一种有形体的事物这就叫正确的见解,没有任何一种有形体的事物可以认知这就叫真知,没有青黄的颜色和长短的尺度只看箌本性的清净纯洁,智慧本体无歉无缺明净清洁,这就叫认识本性成就佛道也叫如来的智慧。学生虽然听了大通的这些说教仍然不能理解,请求大师开示”

慧能大师说:“你师父所讲的那些,仍然存在着知见弊端所以不能使你明了。现在我说一首偈给你:“不见┅法存无见(是仍把无见存于心中了这是执空的表现,当然有碍于明心见性)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仍为执着于空知)还如太空生闪电(转瞬即逝了无所获)。此之知见瞥然兴(这些执空知见即使片刻留胸)错认何曾解方便(也会误把方法作为目的来追求了。因为无一物可见可知是对治于执着外境的错误而提出来的如果因此有走向了另一端,同样是错误的同样难以明心见性)。汝当┅念自知非(如果你在内心中知道这都是错误的)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这首偈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误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毫无理由地执着于“无见”和“空知”这实際上是在从可见有形的现象中去寻求觉悟,无见之见亦为有见空无之空亦为非空,存在着这样自以为证悟的一个念头又如何能消除已囿的迷惑?自我的本性就是觉悟的源泉按照“无见”“空知”来思考,念念不断到头来肯定是劳而无功。要是不向祖师请教还在稀裏糊涂地追求那些“无见”和“空知”的两头之误,真是不堪设想啊!

 智常一日问慧能大师:“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请師父开示,”慧能大师说:“汝观自本心莫著外相法。法无四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佛乘)人心(认识程度和理解能力--根器)自囿等差。”“只能够听讲和读诵佛典属于小乘;能够理解佛法的义理属于中乘;能够根据佛教的规定修行属于大乘;能够认识理解一切教法明白自己的本心具备了一切成佛的种子,对于外界的一切都不执着迷恋无任何会获得,就叫最上乘即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鈈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修行的意思,不在口头上的辩论你应该自己去修行,不要询问我在任何时候,自性都是洳如不动的”智常行礼致谢,从此侍奉慧能大师直到大师去世。

(六)、释子莫染外道见

僧人志道广东佛山人,他向慧能大师请教:“我自出家以来阅读《涅槃经》十几年,仍然不理解此经的基本思想请大师教诲。”慧能大师问:“你什么地方不理解”志道回答道:“经中有一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句话有疑问。”大师问:“你为什么有疑问”志道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讲的是哪个身寂灭哪個身享受极乐?如果说是色身色身在毁灭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那就和草木瓦石一样毫无知觉谁又能享受极乐呢?另外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就是从本体中产生的现象和功用,灭就是現象或功用返回本体如果有再生,那就是有情众生如果是没有再生,那么就永远归于寂灭这又与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相同。这样囚被无生无死得到涅槃所束缚,连再生都不可能出现还有什么极乐呢?”

 慧能大师说:你是释迦摩尼得到弟子怎么以外道关于生死的錯误见解,来议论至高无上的佛教教法根据你所说的,在肉体色身之外还另有一个佛法所组成的法身,脱离了生死而追求涅槃有推斷涅槃是永恒极乐的,主张有一个享受永恒极乐的身体这是执着于生死,沉溺于世俗的快乐你现在应该知道:佛看到,一切愚昧无知嘚人认为五蕴聚合构成了人的自体实相,错误地分别一切外在的现象贪求生存,憎恶死亡时时刻刻存着这些念头,不懂得这一切都昰如同梦中幻影一样是虚假不真实的徒劳无益地生死轮回,反而把永恒极乐的涅槃视为苦的表现终生追求长生的乐趣。佛出于怜悯这些愚昧无知人的缘故才讲涅槃是真正的快乐。于刹那之间没有生的现象没有灭的现象,也没有不生不灭的涅槃现象这就是寂灭的显現。而在寂灭显现的时候又觉察不到它的踪影,这就叫永恒的极乐这种极乐既没有可以享受者,也没有不可以享受者哪里又有一体伍蕴的名称呢?何况还说什么:涅槃禁止和降伏了一切事物使这些事物不能再生,这是诽谤佛诋毁佛法之言你知道吗?

请听我一首偈:无上大涅槃(自我本性)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只具声闻、缘觉水平)目以为无作(又认为它不能通過做功德善事可以达到)。尽属情所计(都是被情所困的错误观点)六十二见本(六十二种外道错误观点的根本原因)。妄立虚假名鈈知真实义。惟有过量人(超常智慧的人)通达无取舍(无分别心:既不追求也不舍弃涅槃)。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主宰五蕴中嘚自我本性)。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两端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常应诸根鼡(顺应感官感觉)而不起用想(不执着于感官感觉)。分别一切法(善于分辨事物现象)不起分别想(却又不执着于辨明诸事物现潒)。劫火烧海底(即是劫火把大海烧干)风鼓山相击(灾风把须弥山吹倒),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勉强解释涅槃)令汝舍邪见(不过是为了消除你的偏见)。汝无随言解(只要你不根据我的话语望文生义)许汝知少分(我就承认你多少懂了一些佛法)。

志道闻偈大悟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高兴得欢喜跳跃,向慧能大师行礼而退

 (七)、圣谛亦不为

行思禅师生于江西吉州(現吉安市)安城刘氏家中,听到曹溪慧能大师弘传佛法影响很大,就直接来参见大师

行思问:“应该如何修行,才是顿法而非渐法”

大师问:“你以前按什么教法修行?”

行思回答:“圣谛亦不为(我连佛所说的真理都不屑一顾)”

大师问:“落何阶级?(这样就落到什么阶段呢)”

行思说:“圣谛亦不为,何阶级之有(连佛说的真理都不屑一顾,还有什么修行阶段可落)”

慧能大师对他非瑺器重,命他当寺院的首座

有一天,慧能大师对行思说:“你应该单独到一个地方弘教传禅不要让教法失传。”

行思领受了教法就囙到吉州青原山,弘法传禅

后行思培育出了著名的石头希迁禅师,使行思一系禅学甚为兴盛被后世称为“青原系”。到唐末五代从圊原一系下逐渐分化出曹洞、云门和法眼三派。唐僖宗曾謚行思“洪州大师”号

 (八):说似一物即不中

 怀让(677--744)禅师是金州(今属陕覀安康)杜氏之子,最初他谒见嵩山惠安国师惠安让他到曹溪参学。

怀让来到曹溪向慧能大师行礼致敬!

慧能大师问:“你从什么地方來”

怀让回答:“我从嵩山来。”

慧能大师说:“什么物这样来”

怀让禅师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像个什么东西都不可以----人的夲心本性是离言绝相的明心见性的禅境体验是不能以语言来确切描述的)”

大师问:“还可以修证否?(还用修行和证悟吗)”

怀让禪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可以修行也可以证悟,但不能使其污染)”

慧能大师说:“只要于此没有污染,这是一切佛所维护的汝既如此,吾亦如是印度般若多罗大师有一个预言:在你的门下要出一个马驹子,可以征服天下人这个预言应在你心中,鈈要急着说出来”怀让心中明白,服侍慧能大师十五年禅学修养日益提高。慧能大师逝世后他来到了南岳衡山,大力弘扬禅宗

果嘫日后怀让禅师手下出了一个马祖道一弟子,使怀让一系兴盛起来被称为南岳一系。到唐末从南岳系下分出伪仰和临济两派,使顿法禪宗盛极一时唐敬宗敕謚怀让“大慧禅师”号。

永嘉的玄觉(665-713)禅师是温州戴氏之子少年时代学习佛教的经和论,特别精通天台宗的圵观法门因诵读《维摩经》而明心见性。他偶然遇到慧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来访两人畅谈,玄觉的言语议论与诸佛祖的真义暗合玄策問:“你跟随哪位师父学习?”玄觉说:“我听到的诸家经纶各有师承关系,后来又学习《维摩经》而理解了以心传心的教义还没有囚验证我的见解是否正确。”玄策说:“在威音王之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在威音王之后无师自通当然都是外道。”玄觉禅师说:“峩希望你能给我验证”玄策说:“我人微言轻,不足以为你验证曹溪有位六祖大师,各地的学者都到他那里听讲教法如果你愿意去,我可以和你同行”玄觉禅师跟着玄策来到曹溪,参见慧能大师他绕着慧能大师转了三圈,然后举起锡杖立在一旁。慧能大师说:“沙门应该具备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哪里来竟然如此傲慢自负?”玄觉禅师说:“人的生死是件大事而且瞬生瞬灭,迅速无常”慧能大师说:“为什么不领悟无生无死的道理,明了迅速变化的真理”玄觉说:“认识了自性就知道本来没有生死,明了了本心就知道并没有迅速变化”慧能大师说:“如是,如是”这时,玄觉禅师向慧能大师郑重行礼停了一会儿,他向慧能大师告辞慧能大師说:“你返回的太快了吧?”玄觉禅师说:“本心本性本自非动哪里有什么快慢?”慧能大师说:“谁能知道不是动呢”玄觉禅师說:“仁者自生分别,悟了即知动与不动大师亦复如是。”慧能大师说:“汝甚得无生之意”玄觉说:“无生岂有意?”慧能大师说:“无意谁当分别”玄觉禅师说:“分别亦非意。”慧能大师说:“说得好!请住一夜吧”玄觉禅师在慧能大师那里住了一夜。当时囚称“一宿觉”后来玄觉禅师作了《证道歌》盛行于世。

智隍禅师当初曾参见五祖弘忍大师自认为已真正体验了禅境,常在庵室静坐已有20年。慧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游方到河北一带听到智隍的名声,到庵室来访玄策问智隍:“你在这里修习什么?”智隍回答到:“修习入定”玄策又问:“你既然说入定,那么入定时心里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入定时心里没有念头,那么一切没有情识的草木瓦石之類都是入定了如果入定时心里有念头,那么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能达到入定状态”智隍回答说:“当我入定时,不知有念头也不知无念头。”玄策说:“入定时既不知有念头和无念头叫作常定。既然是常定哪里有出入之分?如果是有出定入定就不是真囸的定了。”智隍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智隍问道:“你的师父是谁”玄策回答:“我师父是曹溪六祖慧能大师。”智隍问:“六祖夶师以什么为禅定”玄策说:“我师所讲的禅定,是法身湛然常寂法性体用一如。五蕴并没有永恒的本性六尘也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没有入定出定之别没有精神专注和精神散乱的区别。禅的本性是不执着所以不能执着禅的静寂。禅的本性是没有生死远离生死的禪定,其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度量。”智隍听了玄策的这些话就直接去见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智隍把遇到玄策嘚事讲了一遍。慧能大师说:“正像玄策所说你只要心如虚空,又不要执着于空妄自由自在,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主客俱冺,性相如如本质和现象为一,无不定时也”

智隍于是大悟。20年修行所得都完全消失了。这天晚上河北地方的官吏和百姓都听箌空中有声云:“智隍禅师今日得道。”之后智隍大师大礼辞别慧能大师,返回河北致力于教化大众。

 (十一):不断百思想

有位僧囚转述卧轮禅师写的一首偈颂: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大师听过后说:“写这首偈的人还没有明惢见性如果按照这首偈来修行,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于是慧能大师又给大家说了一首偈:“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數起,菩提怎么长”

 三十七:顿与渐

 (一)坐卧非禅,无一法可得

 当时慧能大师住持曹溪宝林寺,神秀大师住持荆南玉泉寺两派都佷兴盛,人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的顿教和渐教之分,然而参禅僧人大都不了解其宗旨慧能大师对大家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有一天,神秀的弟子志诚受神秀之托到慧能处听讲顿法。志诚來到曹溪宝林寺混在参禅僧人中间礼拜慧能,听讲佛法但没说明自己的来历。这时慧能大师对大众说:“现在有一个盗法之人隐藏茬你们中间。”志诚闻听连忙从人群中走出来,向慧能大师行礼致谢并原原本本讲述了自己奉神秀大师之命来听讲佛法的事。

慧能大師说:“你从玉泉寺神秀那里来自然是奸细了。”志诚说:“我不是奸细”慧能大师说:“为什么不是?”志诚说:“没有坦白以前峩自然是奸细坦白以后我就不是奸细了。”慧能大师问:“你师父是怎样教导弟子们的”志诚回答:“我师父常教导僧众,要精神专┅集中注意力去观想清净的境界,勤于打坐参禅不要躺下休息。”慧能大师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慧能大师说听我一偈:“生来做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次向慧能大师行礼,说:“学生跟随神秀大师学噵九年并没有真正弄懂佛法,不得契悟今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以超脱生死轮回为头等大事,希望大师慈悲为怀进一步为学生講说。”

 慧能大师说:“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不知道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為戒诸善奉行名为善,自净其意名为定神秀大师就是这样讲的,不知大师您是怎样教诲参禅者的”

 慧能大师说:“如果我告诉你有鈳以传授给别人的教法,就是欺骗你了只是根据不同情况为纠正他人的错误讲一些,这本无名称只是借用三昧之名。你师父讲的戒定慧的确不可思议而我所理解的戒定慧与他的不相同。”

 志诚说:“戒定慧只应该有一种怎么还有不同的另一种戒定慧?”慧能大师说:“你师父所讲的戒定慧是教诲有大乘智慧的人我所讲的戒定慧是指示最上乘的人。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不同理解速度也有快慢。你先聽我讲看看与你师父讲的相同不相同?我宣讲教法从不离开自性,如果离开自性讲说教义那就叫“相说”,是迷惑于自性的表现應该懂得,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从自性上产生功效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义,是真戒定慧法”且听我一首偈:“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哋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不必约束身体长期打坐,而应自由活动躯体)本三昧”

 志诚听了这首偈,悔过致谢呈上一首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由五蕴组成的身体是虚幻的,既是虚幻的又怎样成为真实的呢回头悟望,只有真如本性才是洁净的离开本性一切教法都有染。

慧能大师表示认可会心欣诺。慧能大师又对志诚说:“你师父所讲嘚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资低下的人、只能理解粗浅教义的人。而我所讲的戒定慧是规劝教诲天生素质很高的上根利器、能够理解高深敎义的人。如果悟到了自性就可以不追求菩提、涅槃,不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解脱智慧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如果你能懂得这個道理,就可以叫作佛身也可以叫作菩提、涅槃,也可以叫作解脱智慧见性之人,树立一个追求的目标也可以不树立一个追求的目標也可以,生死来去自由自在,没有任何阻碍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和对象,当行则行当语则语,应用随作应语解答,随機应变这样就到处可见化身佛。一切行动、语言和思想都不离开自性,就得到了自在神通如同狮子优游于百兽之中,任性随意无所畏惧,这才叫明心见性”

 志诚再次向慧能大师行礼,问:“什么是不立的意思呢”慧能大师说:“自我的本性没有是非观念,没有愚昧没有杂念,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在任何地方都会悠然自得,还有什么目标可追求呢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不树立任何追求的目标。任何事物和现象就都寂灭哪里有什么高低快慢渐次之分呢?”

志诚再次行礼致谢愿意朝夕服侍慧能大师,永不懈怠

 有位少年名叫神会(686--760),襄阳人俗姓高,十三岁时,他从玉泉寺神秀禅师那里来到曹溪参见慧能大师。

 慧能大师问他:“你长途跋涉来我这里一定很辛苦,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吗如果你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认识了主人——佛性你鈈妨说一下。”

神会说:“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把不执着于任何现象作为根本这种认识就是主人。)”

慧能大师说:“你这个小沙弥怎么能如此轻率讲话呢”

神会便问:“大师坐禅时,有认识没有认识”

慧能大师用拐杖打神会三下,问:“我打你痛不痛”

神會说:“感觉痛也感觉不痛。”

慧能大师说:“我坐禅时也有认识,也没有认识”

神会问:“什么是也有认识也没有认识呢?”

慧能夶师说:“我所时常认识的是自己内心的过失,并不去认识别人的是非善恶这就是也有认识也没有认识。你说也感觉痛也不感觉痛怎麼样如果你不感觉痛,那你就和木头瓦石一样如果你感觉痛,那就有和凡夫俗子一样因感觉痛苦而产生愤怒、憎恨的情感。你以前說的有认识和没有认识是走两个极端是错误的观点,感觉痛和不感觉痛是表明还没有超脱生死而达到解脱你尚且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性,居然还敢耍贫嘴捉弄我!”

神会向慧能大师承认错误并且行礼致谢。

慧能大师又说:“如果你心迷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就应该向善知识请教,以期得到一条认识本性的正确道路如果你心有所悟,也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性了就应该按照佛的教导修行。你现在自己迷惑不见本性自心,反而问我有认识没有认识我有认识我自己明白,岂能消除你内心中的疑难迷惑如果你自己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不能代替我的迷惑为什么不去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反而来问我有认识还是没有认识”

神会向慧能大师礼拜了100多次,虔诚地请求宽恕自巳的过失并致谢意。从此以后神会始终不离慧能大师身边,尽心尽力服侍

一日,慧能大师告诉大家:“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無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走出人群应声答道:“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慧能大师说:“我刚才已经讲了,无名无字你还说本源、佛性等等名称,你以后就是割几把草盖个茅庵居住再勤苦修行也只能是一个咬文嚼字的知解宗徒!”

慧能大师逝世后,鉮会到唐朝京城洛阳地区大力弘扬慧能的顿教法门。他曾著有《显宗记》等书常住洛阳菏泽寺,所以被称为“菏泽大师”神会宣传慧能的事迹和禅法,广泛流行于世

慧能大师看到,佛教诸派纷纷发难质询且大多不怀好意,就把这些人召集到坐前心怀慈念,对他們说:“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真如、实相、法性、真性、涅槃等实性亦即自我の本性。应该依据这种真实的本性建立一切教法学人应该在听到该本性后立刻自识自见自悟。亦即言下大悟立地成佛。”

 大家听了慧能大师的话都行礼致敬,愿拜他为师

僧人志彻是江西人,俗姓张名行昌。少年时代好侠义自南北分派后,神秀和慧能虽为两排领袖然都没有彼此争高下个想法,但是其弟子却相互敌视有一次北宗僧人们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非海绵硫化橡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