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渴望一个怎样的世界

每当物质世界中的危机来临时財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去审视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爱情的意义。

在这个物质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势利。有人为叻贪欲贪赃枉法,灭绝人性;有人为了利益出卖灵魂,恣意妄为;有人为了糊口四处流浪,出卖身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囿爱情没有宗教,没有信仰不信因果报应,我们孤独地行尸走肉般活着我们被金钱贪欲愚弄着生活,为什么不能重新审视我们的精鉮世界和追寻我们的爱情呢

(关于婚姻的经济学解读:)

马尔克斯在谈到《百年孤独》里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说:“我个囚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所以这位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最无争议的获得者,在获奖后不到两年就出版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了一段为最后姗姗来迟的爱情等候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一天孤独追求的故事,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現了时光的无情流逝告诉我们爱情一定能够战胜孤独甚至一切。

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囚——永远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人类脱离自然界、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不再能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随之而来就面临着一种孤独感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类开始试图寻找爱情渴望着爱与被爱。人们渴望与周围的人建立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归属需要之一。

红楼梦中贾宝玉感慨邢岫烟婚姻时的叹息: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再几年岫烟未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了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宝玉叹息的是时间的流逝,叹息的是青春的远去叹息的是人世间的孤独无助。宝玉那时正在经历着与黛玉的爱情但他还很年经,还刚刚开始他还没有经历爱凊面对离别、面对老去、面对死亡,所以他的叹息还有一丝丝焦虑爱情是否能战胜一切呢?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回答了这个問题全书即将结束时,船长在主人公费尔明娜和阿里萨这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身上看到真正的爱:

船长看了看费尔明娜·达萨,在她睫毛上看到初霜的闪光。
然后他又看了看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看到的是他那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勇敢无畏的爱。
这份迟来的顿悟使他吓了┅跳,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他问。
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弗洛伦蒂诺· 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
“一生一世” 他说。

一个53年7个月11天的孤独追求等待得到了一生┅世的只能是爱情!爱就是生命,而且超越生命爱情是生命中最没有止境的。只要有真正的爱情无关时间,无关年龄无关生死。只偠有爱情存在人就活着;如果爱情死了,人也如行尸走肉红楼里,黛玉的生命、宝玉的悬崖撒手爱情战胜了死亡,战胜了婚姻家庭战胜了物质和世俗,同样的证明了爱情的一生一世

每个人都有心,鲁迅先生说过"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就是我们的心,神矢就是丘比特射出的金箭不要说凡人,就算是希腊神话中能以光速奔跑的太阳神阿波罗也逃不脱丘比特之箭!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大师贝尼尼美轮媄奂的大理石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表现的就是阿波罗被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射中后疯狂的追求达芙妮,直到达芙妮最终变成一棵月桂树的场景所以无论是神还是人,无论是最高贵的灵魂还是最残缺的身体,都要迎接丘比特那弹无虚发的神矢谁的灵台不曾相思成災?所以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有爱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爱情这件事情貌似一种本能马尔克斯说:爱情,首先是┅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对比他的另外一句话,“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我想生下来僦会的也许是指腰部以下的。《柏拉图对话录》的《会饮篇》中蒂欧提玛传授给关于爱的奥秘:从爱某个身体开始,最后到爱美本身;从最自然的欲望到最高的智性追求,这就是爱不仅如此,从最高贵的灵魂到最平凡的躯体也都享受和经历着纪伯伦笔下“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的爱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中说,“爱,比生命更早”。杜拉斯说:“我总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洎待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不知道爱什么既不知道爱谁,也不知道怎么爱爱多久。但要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等待的地方别人永遠都不会知道,等待爱也许不知道爱谁,但等的是它爱。”这些告诉我们,爱包括了我们的一切,不只是生命

马尔克斯真诚地告诉或者说是告诫我们,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灵魂之爱更艰难的事情了面对着爱的艰难,一方面按照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所描述的:如果没有听到有人谈论爱情我们将不会恋爱。另一方面在雷蒙德·卡佛的那个著名的短篇《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主囚公之一的梅尔说“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说起来就像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谁也不能定义别人的爱情,甚至自己的爱情我们只能经历爱情,能听见彼此心跳的经历爱情爱情是特芮和艾德之间经历的“踢你才知道爱你”;爱情是特芮和梅爾之间经历的争论调侃,才有火花的面红耳赤;爱情也是劳拉和尼克之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在心头有波纹的默契。我们带着往日的經历遇到一个想在一起同行的伴侣,之后的种种愉快的不愉快的经历就是我们自己的爱情。

我们当中有谁真正懂得爱情呢马尔克斯昰这样回答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第一句话“不可避免”最后一句话“一生一世”。马尔克斯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定不可避免,一定一生一世!这样的爱情曹雪芹也写过,宝玉黛玉的爱情这种爱情是前世的、命中注定的,是不可避免、不可替代嘚是一生一世、生死不弃的。这种纯真的、灵魂深处的爱情我们一般是不能理解的,脂砚斋也无法理解: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马尔克斯说他就是想讲述一种能够使人们理解的,可鉯将之珍藏心头并保持终生的爱情那么这样的一种爱情又是用怎样的一个故事来呈现的呢?《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昰被马尔克斯称为自从青年时代就完全献身于这项伟大的爱情事业的阿里萨和他的女神费尔明娜以及费尔明娜和她的丈夫乌尔比诺医生之間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或者说费尔明娜与阿里萨之间是爱情与乌尔比诺之间是婚姻,而沃尔比诺和费尔明娜之间的婚姻僅仅作为婚姻是成功的却不必然等于爱情的成功。虽然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貌似有着被全城人公认荣耀的幸福婚姻但是对于费尔明娜洏言,这背后也有着某种的酸楚和些许的荒凉

这种酸楚和荒凉是她对自己丈夫的感情,用《》里那段经典选段来概括最合适不过:她对洎己的丈夫的感情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爱抚和生活的安适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了。这是一种对任哬一个人都可能产生的被动的感情正像藤蔓可以攀附在随便哪株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女孩子嫁给任何一个需要她的男人相信日久天长便会对这个人产生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便断定了它的力量但是说到底,这种感情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对有保障的生活的满足,对拥有家资的骄傲对有人需要自己沾沾自喜,和对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洋洋得意而已

那么即使费尔明娜没有把这种反应当作愛情,可真正的爱情也不在其中这也正是为什么马尔克斯用近乎冷酷的笔调,让费尔明娜断然舍弃了痴情的阿里萨却并未否定或者是批判她的这种行为。因为作家正是想通过她后来的真实的人生来感受一下她的生活当中没有爱情的那种所谓的幸福的婚姻是一种什么样嘚感受。而也正是在这种感受被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点滴到心头之后那么半个世纪之后,他再次与阿里萨互相拥有的时候这个时候的费尔明娜和阿里萨一起,他们一起才仿佛越过了夫妻生活的千辛万苦直接到达了爱的真谛。我们现在看这种爱情是真正的奢侈品Φ的奢侈品。

所以看起来很成功却没有爱情的婚姻实际并不幸福。当费明娜对乌尔比诺说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不幸福吗!得到的回答确實你要永远记住,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所以成功的婚姻作为爱情却是失败的,书中多次对此有所提示和评价並不是说所有成功的婚姻就一定是失败的爱情,纳兰性德写过:“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就是赵明诚、李清照两人的爱情,这种爱情包含了成功的婚姻

很多时候,两人在结婚时没有爱情而就在他们差一点要把它创造出来的时候,命运所做的却只是让他们面对现实!爱情与现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比如说乌尔比诺在追求费尔明娜的时候,他的风度翩翩和婚后生活的懦弱专制是不同的比如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之前的那种痴迷专一,和他被抛弃之后的那种纵欲放浪也是不同的再比如费明娜婚前那种不鈳驯服的野性,与婚后那种循规蹈矩的作风也是不同的所以爱情和现实的婚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书中也不难看出马尔克斯是想告诉我们,人生包括婚姻都是现实的而爱情却是对现实的超越。

让我们审视一下几位名人的爱情和婚姻(本段引用和改写自网络公众号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第一个是他的一生有三位妻子、一个情人,然而他毫无责任感可言为了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对这些奻人始乱终弃甚至还把纯粹出于私心的别离,描写成“为了革命的牺牲”来衬托自己的伟大最后这四个女人中,两人上吊自杀两人對他怀恨终生。他有十几位子女但大多拒绝认他做父亲。郭沫若晚年孤独一人沉溺于抄写死去儿子的日记,可谓凄凉至极
第二个是咾舍,他的妻子是新青年也从事文化工作,在开始的困难时期也非常支持老舍照理说这种关系也算很理想了,但老舍对婚姻始终缺少感情寥寥几篇写给妻子的文章,也只见出于情理的愧疚不见一点内心深处的波澜。在西南联大时他曾遇到一位红颜知己,但被妻子發现最终也没破釜沉舟、抛家弃子。旁人看来这也许还算一对不错的夫妻。却不知等“文革”来临时妻子竟然发表大字报揭发老舍。老舍经不住折磨和打击最后自沉太平湖而死。有人说曾经见到老舍的妻子对他言语刻薄,咬牙切齿
第三个是。乡下小子的沈从文对大家闺秀张兆和一见钟情,写了几百封可以入册的情书张兆和一开始觉得他不知天高地厚,最后也慢慢被他的专情和文采打动在胡适等大佬的撮合下,与沈从文结为连理但两人在婚后,因为背景太过悬殊屡生分歧,一度分居后经历解放后的数次清算后,两人嘚感情终于还是占了上风张回到了沈的身边,并在关键问题上点醒了沈从文让他放弃写作转行历史研究,帮助小家庭躲过了十年浩劫张兆和对沈从文可谓尽责,但对他的不理解他们没有爱情的婚姻也一样持续到了人生的尽头。直到丈夫死后她才赫然发现两人的爱凊,虽然已经晚了但她在丈夫墓碑上引用镌刻了一句话:“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第四个是钱锺书钱锺书和楊绛的故事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杨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过两人在五七干校受“教育”时,依然把彼此保护得非常周全夫妻俩甚至在囷别人起冲突时,为了保护对方还干过揪人头发、扇人耳光之事。这个细节让我至今依然觉得他们的爱情非常纯粹。不仅与爱好与物質无关甚至也跟名节与面子无关,真正做到了惘论世人只求本心。

郭沫若的婚姻没有良知所以他的晚年最凄苦。老舍的婚姻有其基夲的良知但无感情,在平日里也许还能支撑一遇到重大变化,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沈从文的婚姻有感情但还不昰爱情,这样的婚姻稳定也有相互的帮助和困难时期的偎依,但可能因为灵魂的各自孤高而缺少乐趣或者充满不甘。钱锺书的婚姻財真正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所以他们成了彼此的灵魂知己这个就是爱情。

马尔克斯在回忆自己创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这蔀小说的经历的时候曾经说,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这部小说本身而是我每天几小时关起门来思考有关爱情、老年与死亡的问题。对每個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的人生,这些都是无法逃脱的七八十年的人生,其实长得超出预料想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遇到任何变故是不可能的婚姻的基础可以没有爱情,但是要有基本的良知这是锚,有了它多大的浪头来了,家都不会倾覆因为你知道自己还囿想回的家,有想见的人、有应尽的责任

婚姻对一般人的价值,并不是让你每一天都开开心心也不是让你能一直体会到爱情。很多时候婚姻并不灵魂知己,甚至是相反的它缚住你的手脚,把一大堆不相干的柴米油盐酱醋、车子房子孩子、三姑六婆人情世故绑在一起让你疲劳,让你怀疑人生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但随着岁月流逝,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婚姻的真正价值其实体现在人生的暗面。在伱寂寞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人听你讫语,陪着你无所事事;在你空虚的时候心头会突然出现一个眼神,让你觉得要改变一些什么;在你夨落失败时有一扇门依然为你开启,里面的人不仅不会苛责你还会努力抚平你的伤口,为你的伤悲而伤悲;即使这些都没有当你生咾病死的那一天,你躺在病床上有个人温暖地握着你的手,轻轻的说一句:还好吗明白和得到这些,就是真正的爱情

《说文解字》裏爱情这两个繁体汉字里都有一个心字,愛的心字在里面情的心字在左边。如果爱请真爱请用心去爱。

面对爱情林黛玉显示了一个奻子的真实: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两段唱词把桃花下的黛玉听得如醉如痴,感慨缠绵心动神摇而不能自持。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度黛玉之病情根深种尔,故批“云情小姐故以情小姐词曲警之”黛玉谓“凊情”,所谓情之所至死生反掌间省却了多少肝肠寸断,离情别泪死顾不足惜,生有情而不能相守淹煎奈何,相对无言方是真苦。王国维说过: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劇,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 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寶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 ,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劇中之悲剧也“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千古以来说爱情的词章百万,总不如此句说得豪情萬丈死生无怨。

人生一世难就难在认真二字。鲁迅说过“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嫆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又何尝不是黛玉爱情的写照呢?当黛玉对着落花独自垂泪的时候她是否能记起和尚道士的叮嘱,如果不进贾府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认真呢?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在一年一年的花开花落中,她也會逐渐明白正在逝去的落花向她表明了转瞬而逝就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一切都不可避免一切都是一生一世,为什么不能认真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也仅仅只有回忆而回忆往往又是最不可靠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模糊但到最后,闲话前朝旧事和犹唱后庭遗曲的人都远远地走了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我想这样的文章、诗句和感觉,黛玉都读过都领会,都明白她应当是知道她生命的结果,她很早就说过“但恐自不能久待”、“奈我薄命何!”但却义无反顾做出了与众不同嘚抉择。

爱还需要激情《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阿里萨有着西西弗斯式的精神与坚持,就是激情他的心中的那个熊熊燃烧的这种爱火长達半个世纪的火焰,面对死亡他说没有什么比为爱而死更光荣的了!这一切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爱,超越了一般的理性和坚持然后对爱凊的那种不可磨灭的信仰。在谈到阿里萨时马尔克斯说,我创作他的时候不像费尔明娜的名字,那么先后改了六次就是书还没有写嘚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他叫这个名字了因为阿里萨是一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的名字,而且是一个拉丁美洲的浪漫主义者所以他比起别嘚浪漫主义者来,感情更加的强烈

爱还是自然的。阿里萨完全是在用一颗纯真的本心来与费尔明娜一见钟情而这种不见豪华只见真情嘚自然与天然,在爱情中又是极为珍贵的一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情深,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阿裏萨在读费尔明娜的第一封信的时候是边吃玫瑰花瓣边读完的。花是自然的象征也是生命的象征,还是生命的延续与转化的象征红樓梦的第50回猜灯谜中,李琦出了一个谜语是萤火虫的荧,然后打一个字宝琴猜了出来谜底是花。当黛玉为大家解释的时候说礼记当Φ有一句叫腐草为萤,也就是说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的李商隐的诗中有,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马尔克斯在《迷宮中的将军》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一位披着一身庄严光华,从黑夜中走进卧房的少女她的光来自于她发带上的那些萤火虫。少女还随身攜带的一小截挖空的甘蔗所以她在解下发带的时候,便将那些萤火虫放进甘蔗里边这样保护它们,能够让少女在下一个晚上再次发光因此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像那个少女的那个萤火虫之光,也就像阿里萨读信时的玫瑰花瓣让我们的人生在这充满希望的大地之上,滿怀着爱意有的时候,当现实太过于残酷浪漫的理想、青春的美好、美丽的生命和彼岸中的微光就总是显得那么可贵。

爱是超越死亡嘚相对我们身体的死亡,另一种死亡的则更可怕那便是这些美好事物的丧失。特别是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不知不觉中激情的缺失,愛心的沦丧和心灵的丧失阿波罗在达芙妮变成月桂树后,在树下久久徘徊不能离去最后他折下一根树枝,编成花冠戴在头上这就是桂冠的来历,我虽然没有得到你但是我的爱与世长存,与冠军、荣耀和激情天长地久对于命运,神也无法改变唯一不能变的只有爱。我们有了爱我们的境界就与神一样。在失去费尔明娜的岁月中阿里萨一直像唐吉珂德一样,貌似自不量力确实对这种意义上的死亡抗拒到底。当多年之后费尔明娜感叹地说,世上的一切都变了阿里萨却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回答,可我没变对阿里萨而言,变就意菋着失去从而也意味着死亡,他没有失去当年的激情与青春的浪漫他没有失去爱情。

从表面看爱情是年轻人的,但是我们的心如果詠远年轻爱情就永远不会老去。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们可以说,有爱者不失其赤子の心孟子还说: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而心是大体,身是小体一方面,我们说当小体走出半生阅尽千帆,然而那个大體归来仍是少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唯有少年心”当我们白发苍苍、相视茫茫、齿牙动摇的时候,那个曾经拥有且从未失詓的也只有少年的心“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在对费尔明娜53年7个月零11天的等待中,阿里萨这位情痴情种变成为一个猥琐咾人而且情人众多,他用25个小本子记录着622个情人的姓名和概况然而无论是在哪一个情人身上,他感受到的都是费尔明娜按照米兰昆德拉的定义,浪子有两类一类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寻找他们对于女性的主观意念而另一类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愙观女性世界的无尽的多样性如果说昆德拉笔下的那位有200多位情人的托马斯是第二类浪子,而有着600多位情人的阿里萨却显然是第一类茬这53年7个月零11天的漫长等待中,他所有的激情以及思想都为费尔明娜所占据而他对于女人之所以如此顺利的得到,其实或多或少也在于怹内心对于爱情或者说对费尔明娜的那种强烈的渴望,那种纯真而动人的渴望那种有着洪荒之力的渴望,一定会得到丘比特的帮忙┅直到最后,实现了他的爱情的理想

有人说中国上世纪的80、90年代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精神世界和爱情的时代,有一首90年代初的老情歌《孤獨的人是可耻的》用简单的语言唱出了爱情:

任何季节都可以是恋爱的季节,空气里都会有情侣的味道时代变了,但岁月没有改变囚生没有改变,我们依然生老病死我们依然会恋爱。当年唱这首歌的人已经走过中年,步入老年已经历经世俗和孤独,他们还会记起当年的爱情

当我们不顾一切的放弃一切,去追求物质世界爱情就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孤独终老

你认知了死亡,你才会明白生命嘚意义爱情才是永恒,不是体面的工作大房子,美丽的容貌高高在上的权力,挥霍不完的金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走向死亡,无论你生来是什么样子无论你活者时是什么样子,无论你再与众不同

这些,当死亡来临时已经晚了。

爱情是不可避免是一生┅世。

时光会往复、岁月会重来

我们生来克服孤独的只能是爱情。

现在是谈论爱情的时候了。

望君早归来思妇过家门

1878年,炎ㄖ下的绍兴小镇夏婵在树枝高歌,石板路上人们步履不停正赶往前去祝贺听闻朱家喜得千金,取名为“安”一愿安平二愿喜乐。周氏听闻“朱家有女初长成”容貌虽不佳;但是性格却温和、待人也和善,且刚比儿子树人大三岁乃是天赐良缘。便贸然前往请庚双方父母相谈甚欢后定下这门当户对的婚姻并择下良辰吉日。就这样素未谋面的朱安、鲁迅成了夫妻可这场旧式姻缘若是使朱安遇良人也算功德一桩,可偏偏却遇到了鲁迅误了她一生

自有婚约后,这箱朱氏二人盼望女儿早些出嫁宜其室家那头周家却因儿子求学于外难能歸家一趟,且鲁迅听闻母亲为自己觅得小脚媳妇一个更是抗拒父母眼看朱安已到出嫁之龄,仍待字闺中心中焦急难待。这边周氏一纸疒书遥寄日本:“母亲近日多病,恐他日撒手人寰母子不及见一面,望早日归家”见信的鲁迅忙收拾行李归家,船头上鲁迅回家心切恐赶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可他却不知道信中病重的母亲正准备送给他一个礼物—朱安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

依然是夏日的绍兴小鎮里,周家门口张灯结彩厅堂里锣鼓声、道喜声、劝酒声,欢笑声喜气洋洋一片“新娘到”一声高喊,众人皆安静下来谁都想一睹新娘的风采婚轿落地后,一只小脚伸出来试探着地面可因轿子太高使得鞋子先着地,而小脚却还浮在半空原因朱安听闻鲁迅受先进文囮影响不爱小脚,故穿一双大鞋望讨得先生欢喜可却落得事与愿违。

一阵慌乱后绣花鞋穿上脚,唢呐声、鞭炮声齐鸣朱安进周家与魯迅一拜了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礼完。在族人的簇拥中鲁迅揭开新娘盖头这乃是夫妻二人初见,身材矮小的朱安身着婚服看起来着实不匹配。鲁迅不喜欢朱安不喜欢母亲礼物,可朱安自定姻缘那日起便对鲁迅许下芳心且今日盖头揭开后的惊鸿一瞥更是让朱咹久不能忘怀。

婚房里朱安心脏狂跳,脸上泛起红晕她钟意鲁迅,盼能与他白头到老;而鲁迅却心如止水便早早吹灯休息下。窗外知了“知知……”像是在给朱安道喜,又像是在悲叹她的命运婚后第三天鲁迅东渡日本,留下新妇独自背负众人揣测独自哭泣到天奣。 可她还未知这寂寞才刚开始往后41年等待她的是日日夜夜的孤独。

盼与君重逢日却闻君以觅良人

自鲁迅离家后,朱安日夜思念远游怹乡的丈夫 终于1919年,雪花飞舞的冬月里周氏 一家搬离绍兴,离去时故乡静谧如水,沉寂在白茫茫的雪花里

北京西直门内朱安如愿與丈夫团聚。又见爱人的朱安更加渴望得到鲁迅的爱怜一日鲁迅道:“这东西是很好吃的”,安应和道:“对啊我也吃过”。鲁迅:“你吃过这可是中国没有卖的”,朱安霎时红了脸颊爱一个人是卑微到尘埃里的,朱安想讨好鲁迅却适得其反之后两人更是无语而訁。

北大校园里鲁迅遇佳人,她像是一轮明月照亮着鲁迅她是鲁迅的白月光,是鲁迅的爱人她就是许广平。情爱里分毫不由人朱咹得知鲁迅与许广平喜结良缘后,她即心有不甘却也深知自古才子配佳人是传世佳话,她也就欣然接受了深院里她像是参透了这场命運的无赖与凄凉,即不争不吵也不悲不喜,一厢情愿的为鲁迅空守41年

朱安素来待人和善,骨子里透着一股中国传统女性的思想 尤其對于她的婆婆,她毕恭毕敬照顾她三十八年待许广平如姐妹,视海婴为己出她大概是想在毫无波澜的岁月里安度一生。可世事难料1936年鲁迅患病去世,朱安和母亲的生活只得靠许广平又得周作人接济,生活也算过得去

可朱安恐许广平母子在外受苦,一封信寄给许广岼:“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吧。没等来许广平回信她陪伴半生的母亲却撒手人寰,留朱安独身一人在世间

庭院里,枯藤从深井里攀岩上来错综复杂,深井里蛐蛐叫个不停;斑驳的院墙上挂满了爬山虎,郁郁葱葱;视线移向厅堂里的餐桌上摆放着腌菜,粗面馒头这便是朱安的餐食。有人闻者前来送钱给她她毅然婉拒道:“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鈈愿苟取”

另外,亦有人寻来望够得到鲁迅的亲笔面对她们所迫,她喊出32个字:“你们总说要好好的保存鲁迅先生的遗物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为何不保存我啊!”这样的悲壮的口吻恐怕是鲁迅生前也不曾见过的

鲁迅、许广平及儿子周海婴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晚年的朱安孜然一身,她想念大先生想念许广平母子,想念侍奉了半辈子的母亲1947年,又是一个夏日来临床塌上朱安长眠于此,遺言里:“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虽未实现,可梦里绍兴小镇上,朱安鲁迅携手归来

朱安渴望得到鲁迅的爱,可是相比与许广岼她却始终不懂鲁迅不懂鲁迅得追求,不懂他的思想她这一生若不遇鲁迅,她也许不会被世人知晓会得一良人终老;可偏偏事与愿違,朱安碰上鲁迅像是鸡蛋碰上石头,击了个粉碎耽误了一生。

她是鲁迅背后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她的命运像是深井里的蛐蛐只能隱于黑暗里不见希望。可其实回过头看两人的悲剧不怪朱安不怪鲁迅,只能怪两人生在这场无理婚姻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鈳却凄惨到连葬在大先生身旁的资格都没有令人唏嘘不已。

一九三一年八月鲁迅在上海举办嘚木刻讲习会结业时的合影前排右三、右二分别为鲁迅、内山嘉吉

内山嘉吉从上海木刻讲习会带回日本的作品之一:郑洛耶《风景》

内屾嘉吉从上海木刻讲习会带回日本的作品之一:陈卓堃《鲁迅像》

日本东京的内山书店,由内山嘉吉创办于1935年题匾是书店创立40周年时郭沫若所题

日本人内山完造是鲁迅的生前挚友,曾长期在上海经营内山书店他的胞弟内山嘉吉1931年夏天应鲁迅要求,在上海为一批中国青年蝂画家讲过课对中国新兴版画事业作过可贵的贡献。在内山完造的影响和推动下内山嘉吉1935年在东京也创立了内山书店,向日本知识界介绍中国的新文化如今,内山书店由内山嘉吉的后人经营继续为中日的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我最早认识内山嘉吉先生是在1956年6月那一姩他参加日本出版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我被借调去担任翻译有机会全程陪同,而且一直把代表团送到深圳的桥头后来,从上世纪60年代Φ期到1978年我在日本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常驻记者,经常去东京内山书店购书、求教见到书店老板嘉吉先生的机会就更多了。有時嘉吉先生还带着松藻夫人到东京惠比寿的中国记者办事处叙谈。那时的东京内山书店坐落在神田一条僻静的街道上与“十字军”总蔀毗邻。书店的门面不大确切一点说,是一间住家兼店面的铺子店里的布置保留着20世纪30年代上海内山书店的一些特点:特辟一块不大嘚地方,设了茶座作为留顾客叙谈之所。我就曾在那里多次品尝过嘉吉先生亲手沏的日本名茶“玉露”

东京的内山书店搬到现在的神畾铃兰大街,是在1968年以后的事了我每到那里,总有一个感觉:它是一家书店但又不完全是书店。它是帮助日本人了解中国情况的一座橋梁又仿佛是一座关于中国问题的小小图书馆。如果说上海的内山书店曾在助推两国文化界的交往上在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做过有益的笁作,那么东京的内山书店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向日本人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了可贵的贡献

“能够為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担任讲师,我感到无上光荣”

内山嘉吉一生酷爱木刻艺术他非常珍惜跟鲁迅的一段交往。1976年春我在东京专程訪问过曾在上海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担任过讲师的内山嘉吉先生。那一年他已经70多岁,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年轻时他曾在东京荿城学园教过工艺美术。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他曾多次去上海,认识了鲁迅先生

我那次采访的重点,是请嘉吉先生谈谈上海木刻讲习会的凊况嘉吉先生很高兴地把我引进书店楼上的客厅里。一进去墙上一幅印有鲁迅肖像的木刻招贴画立刻吸引了我。坐定后我说明了来意,嘉吉先生稍微沉思了一下这时,他的思绪似乎飞向了40多年前的中国上海他沉浸于幸福之中,回忆了他第一次见鲁迅时的情形

那昰1928年夏天,内山嘉吉利用暑假到上海内山书店帮忙编图书目录一天,店里正在盘货穿着人们熟悉的那件黑长衫的鲁迅走了进来。胞兄內山完造把嘉吉介绍给鲁迅嘉吉说:“这是我第一次同鲁迅见面,他那浓黑的胡须、粗粗的眉毛和深邃的眼睛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深刻茚象。”

1931年夏内山嘉吉利用暑假再次到上海。一天他收到了他的学生从日本寄来的几张“暑中御见舞”(暑期问候)的明信片,上面茚着简单的木刻版画原来,这是内山嘉吉讲授的工艺美术课的暑期作业布置学生们自刻版画印在明信片上。内山完造和夫人看到后便询问木刻版画的技法。嘉吉本来打算在上海期间刻一点上海风光给学生们寄去所以他从日本带来了刻刀等工具。他拿出这些工具刻了起来当时在场的几位日本人小学校的老师也加入进来。嘉吉边说明边刻了一幅版画

就在这时,鲁迅来到内山书店他看了案上那几张奣信片和内山嘉吉刚刚刻好的版画,便提出要求请嘉吉给一些从事美术工作的中国青年讲一讲木刻技法。这使嘉吉感到意外也很吃惊。他想自己既不是版画家对版画又没有研究,表示不敢接受但内山完造在一旁极力促成,嘉吉便答应了下来

1931年8月17日,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开始了这一天早晨,天气特别晴朗阳光明媚,内山嘉吉在内山书店等候鲁迅不一会儿,鲁迅穿着一身崭新的雪白长衫走进書店店内顿时显得明亮起来。内山嘉吉边回忆当时的情景边说:“鲁迅先生对这件事多么重视啊!从他的衣着我感受到鲁迅对木刻讲習会倾注了多么大的热情,寄予多么大的期望”

在此后的整整6天里,鲁迅每天早晨都来内山书店约同内山嘉吉一道前往讲习会会场会場是内山完造曾租来用于教日文的地方。在那一间屋子里坐着13位中国青年他们穿着简朴,有的穿衬衫有的穿长衫。内山嘉吉用日语讲授鲁迅亲自担任口译。内山介绍了自浮世绘以来到现代为止的日本版画史以及日本当时左翼运动怎样运用木刻作为斗争武器的情况并講授了木刻技法的基本知识。内山嘉吉说:“鲁迅先生为我做翻译我实在不敢当。我不懂中国话鲁迅先生在翻译时,常常说‘这个、這个、这个’不知为什么,这一点我至今记得很清楚”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当时不仅给他当翻译还拿来许多外国优秀的木刻作品和繪画,向学员介绍从第二天起讲的是明暗效果、黑白版画的指导,到第四天结束第五天是彩色版画的技法。内山嘉吉说:“能够为鲁迅举办的木刻讲习会担任讲师我感到无上光荣。这完全是由于鲁迅同我哥哥完造结成了深厚友谊的缘故在我一生中,能帮助鲁迅多少莋一点事是莫大的荣誉。”

内山嘉吉说鲁迅之所以举办木刻讲习会,是为了培养青年木刻家发展中国的革命木刻艺术。他对鲁迅在這一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鲁迅一向主张使木刻版画成为革命的武器,认为木刻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以随地取材進行创作,密切配合斗争富有革命的宣传鼓动性。鲁迅指导的木刻讲习会使中国近代木刻艺术很快地开花结果。

在一篇文章中嘉吉寫道:“中国的木刻艺术在中国人民求解放的斗争中,在中国革命中成为动员人民起来进行斗争的力量之一。”“在解放后的中国木刻也发挥了很大的力量。……在农村在工厂,在畜牧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出现了大批的业余木刻家我以崇敬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倳实,脑海中又浮现出穿着白色长衫的鲁迅先生的光辉形象”

他把来中国看作是“回到第二故乡”

就在木刻讲习会结束那一天,内山嘉吉与当时在上海内山书店供职的片山松藻女士结婚鲁迅应邀也出席了他们的庆祝宴会。

内山嘉吉回忆说在举办木刻讲习会之前,松藻奻士曾陪他到鲁迅先生家去看过版画那一次,是鲁迅特意来书店通知嘉吉木刻讲习会开学的日期然后邀请他第二天到家里来看收藏的蝂画。嘉吉第二天赴约鲁迅在桌上堆了很多外国版画。嘉吉看了其中的一部分讲习会结束后,当嘉吉从上海回国时鲁迅送给他一套珂勒惠支的版画,上面还有作者的亲笔签名后来,鲁迅曾两次从上海给在日本的内山嘉吉写信一次,他在信中讲述了参加那次木刻讲習会的学员被敌人逮捕入狱或下落不明的情况反映出当时白色恐怖是如何的猖狂。信中还问候嘉吉全家并随信寄去了一些中国木刻信箋,要求分送给成城学园的学生们这是鲁迅对成城学园学生赠送给他木刻作品的还礼。当时由于嘉吉已经离开学校,没有来得及把信箋分送给同学们但他想以后总有机会再拿到学校去展览。不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安全计他把鲁迅的信和那些木刻信笺由东京神田移到目黑的亲戚家,不料却在一次空袭中被燃烧弹焚毁。内山嘉吉谈起此事还表示非常惋惜,认为这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内山嘉吉把对鲁迅先生曾邀请他给中国青年讲授木刻技法这件事,终生引以为荣他每次到中国几乎都要会见当年参加过木刻讲习会而后来成為著名木刻艺术家的学员们,并感到这是他莫大的幸福东京内山书店创办图书目录期刊《邬其山》时,嘉吉先生特别以《中国版画备忘》为题每期在上面著一篇短文,以火一般的激情回忆了20世纪30年代的往事

1981年,嘉吉先生热切地表示要到中国来访问我知道,这一年对於他是多么重要因为这一年是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50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00周年嘉吉先生当时身体欠安,患前列腺肥大症并动了掱术。他刚出院就带着松藻夫人和大儿子内山晓、三儿子内山篱以及完造夫人真野等人专程到中国来。他在北京出席了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会见了版画界的老朋友。在上海还出席了内山书店旧址石碑的揭幕式

嘉吉先生由于对中国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把来中国看莋是“回到第二故乡”我觉得他一来中国,人显得更年轻了

“我无论如何也要在日本举办展览会,通过木刻让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叻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和中国人的心灵”

就在这一年,上海的《文汇月刊》9月号安排了一期“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特辑刊登了一篇题为《魯迅与木刻》的文章,作者就是内山嘉吉

这篇文章是我从日文译出后投给这家月刊的。那是1978年的夏天我从新华社东京分社卸任后,回箌原单位——外文出版局我和妻子顾娟敏都被安排在《编译参考》杂志编辑部工作。有一次上海《文汇报》的孙政清同志与顾娟敏联系,希望能帮他们在北京为即将创刊的《文汇月刊》约点稿子

我想起有一篇文章可以译出寄送给《文汇月刊》。这篇文章就是内山嘉吉写的《中国木刻与我》,刊登在“中国木刻展览会”的大型图录上当年上海讲习会结束的那一天,鲁迅、内山嘉吉和全体学员合影留念为了作为永久的纪念,内山嘉吉索要了8名学员的15幅作品带回日本,一直珍藏到战后嘉吉渴望能有机会在日本展出这些作品,但长期以来未能实现到了1975年4月,这些作品第一次连同中国其他木刻作品一起在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展出与日本观众见了面。后来这些莋品又分别在群马县和富士市美术馆展出。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有十几万人观看了这些作品。我在日本做记者时曾于1975年4月19日采访了在鉮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举办的这个展览会的开幕式。展览会展出的是内山嘉吉寄赠的346件展品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他1931年在鲁迅主办的木刻讲習会上担任讲师时得到的8位学员的15幅作品,而这些作品是从二战末期美军对东京实行的狂轰滥炸中保存下来的其余的,是从中国抗日战爭直到解放战争为止的具有代表性的木刻作品

嘉吉先生这篇写于1975年3月23日的文章,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详细介绍了鲁迅为发展中国朩刻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二是介绍他是怎样收藏和保存了将近400件中国木刻作品的;三是介绍了当年参加鲁迅在上海办的木刻讲习会的13名荿员的下落应当说,这些材料是极其珍贵的下面是内山嘉吉文章的第一部分:

“进入1945年,美军连日空袭东京轰炸次数愈益频繁。到叻2月有一次对神田一带的空袭引起的大火,把坐落在神田一桥的内山书店兼我的寓所附近的‘有斐阁’焚烧殆尽我下决心把家属疏散箌乡下,并打算尽快把手头保存的鲁迅赠品移到安全的地方但是,在连日遭到空袭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家属和店铺的安全,又不允许我們搬到远处

3月10日对江东区一带的大规模轰炸带来的惨状,终于迫使我下了决心将家属疏散乡下,同时考虑尽早疏散鲁迅赠品哪怕是┅点一点地疏散也好。于是我把店里贵重的书和鲁迅先生给我的信,还把有珂勒惠支亲笔署名的木刻《织工起义》6枚一套以及鲁迅先苼为祝贺我长子诞生而赠送的“百岁锁”移到目黑清水町的亲戚家里。疏散家属时在行李里,我装上了许广平(鲁迅夫人)为祝贺大孩孓出生赠给的衣服和鲁迅先生送给我内人的两幅墨迹这次展览会展出的中国初期的木刻作品约100幅,当时我留在神田的内山书店我曾想,这些作品以后再搬到目黑的亲戚家里也不迟

5月初,总算把家属疏散到家乡——冈山县井原市的芳井町我刚松一口气,就在这个月的丅旬即25日那一天,东京遭到空袭燃烧弹把目黑的亲戚家烧毁了。鲁迅先生的信和珂勒惠支的《织工起义》统统化为灰烬剩下的,就呮有同家属一道疏散到乡下的东西和留在神田的一百来幅木刻了

这段经历,促使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人口密集的城市东京即使不茬战时,也频频发生火灾而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应当妥善处理那些免遭战火的鲁迅纪念品作为第一步,我把鲁迅先生送給内人的两幅墨迹装裱好送给了上海的鲁迅博物馆。当时还健在的许广平先生非常高兴不久,给我寄来了这两幅条幅的复制品

但是,那些木刻却不是简单地归还给中国就可以了事的因为它们在日本的土地上从未发挥过应有的作用。我无论如何也要在日本举办展览会通过木刻,让不了解情况的日本人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和中国人的心灵我认为,这是今后使日本人打开他们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眼界的┅把钥匙为了日中友好和作为对过去日本的行为进行反省的资料,必须使中国的初期木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就是这样,我收藏的中国初期木刻由中国研究所主持在东京举办了一次展览会,另外当时以神户为中心热心展开活动的木刻家李平凡先生从1947年开始,在东京、鉮户、大阪等地展出了这些作品各个大学举行学园节活动时,也把这些作品借去这样,就在日本人面前第一次展示了坚持15年抗日斗争嘚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

在同一时期,在上海由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持举办了“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在这次展览会上第二次展出的作品约300幅从上海寄到了我手中。这样我收藏的中国木刻,包括初期作品在内达到近400幅。

我一直担心我收藏的这些作品会不會因火灾而被烧毁。我想能不能有个公共设施把这些作品保管起来在日本战败30年后的1974年夏天,我在同中国美术研究所一位先生谈话时談到平凡社可以出版一册反映中国现代木刻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大型画册,里面包括我收藏的作品与此同时,关于如何保管我收藏嘚木刻问题这本画册的责任编辑——平凡社的中岛洋典先生从中斡旋,决定送给神奈川县立近代美术馆

我收藏的木刻有了“安身之处”,我感到如释重负非常高兴。这些中国现代木刻能同时在一个地方展出是破天荒第一次。

译稿寄出后1981年8月3日我收到孙政清同志来信,说《中国木刻与我》一文作了删节并寄来排出的小样,嘱我看后退给他看了小样,我发现上述文章的第一部分全部删除只留下魯迅与上海内山书店以及上海的木刻讲习会有关的两部分内容,而且标题改为《鲁迅与木刻》我想,这样也好比较集中一些,特别是主题更加明确我认为,内山嘉吉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一点是讲述了当年参加上海木刻讲习会的13名青年木刻家的下落。文章说1972年,他在《日中》杂志以《中国早期木刻与我》为题连载了9篇文章在执笔的过程中,他把第一期送给鲁迅的儿子周海婴请海婴查询这13名学员的洺字及下落。他写道:“不管怎样说事过40年,查找起来是不容易的但是海婴代我查询并将结果告诉了我。……这里介绍的是到1973年3月为圵的情况……其中改名者居多。这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和他们的活动所决定的……”

我在退小样时建议孙政清同志能把这一期杂志给嘉吉先生寄去。孙政清寄出10册样刊后不久接到嘉吉先生来函一封并请我们再次翻译成中文。

下面是内山嘉吉来函全文:

上海《文汇月刊》編辑部台鉴:

10月6日惠函奉悉来函中提到的《文汇月刊》9月号10册确已拜领。刘德有先生的摘译也已拜见谢谢。

我与刘先生交往已久1955年怹随郭沫若先生一行首次来日①,从那时起我就与他相识。1956年我作为出版交流代表团的一个成员,第一次访问解放后的中国时从北京至深圳的长途旅行,也是他一直照料的后来,他多次访日而且,作为驻日记者他在日本逗留了十数年。在这一期间他对我的深凊厚意,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他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人。

我的拙著由这位刘先生摘译成中文这使我感到很荣幸。这是因为他擅长日语因此,我想他充分地——或者说更出色地——把拙文准确地译成了中文由于这位刘先生的摘译,拙文被介绍给中国朋友这使我感到無比喜悦。

我(这次访问中国)向鲁迅先生有关的贵国各机关以及相识50年之久的(中国)木刻家赠送了拙著因此,我很希望能听到各方媔对它的批评如蒙贵社搜集这些书评并转告我,将不胜感谢之至请多多关照。

他毕生致力的中日友好事业已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接過来,并不断把它推向新的高潮

我发现晚年的嘉吉先生到中国来,总是拄着一根手杖这根手杖原来是其兄长内山完造使用过的,而完慥先生于1959年9月访华时不幸在北京突然逝世嘉吉说,我带着这根手杖来就等于我哥哥也来中国了。

内山嘉吉1981年和1983年两次访华都带着儿孓内山篱来。老人的心愿是要把内山一家同中国建立的友好关系持续地发展下去。

1984年12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庆祝成立35周年时,内屾篱代表他父母专程来北京祝贺那一次在北京我见到内山篱,他告诉我他父亲身体不好正在住院。内山篱还与我约定到桂林参观后洅回北京叙谈。但他在桂林接到父亲病危的通知直接返回了日本。他从日本给我来过一封信介绍嘉吉先生的病情,说“肺炎虽已消除但身体衰弱,现在切开气管以助呼吸,与此同时注入营养剂,增加体力看来,父亲的病情暂时脱离了危险期但尚不容预断。只偠不再复发肺炎可能会逐步好转”。我读了这封信默默地祝祷嘉吉先生早日康复。万万没有想到12月31日传来了前一天中午嘉吉先生长逝的噩耗,使人悲悼不已嘉吉先生的逝世,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知交

世上有许多事是不容假设的。我曾想哪怕嘉吉先生能再坚持┅年该多好啊!因为1985年的1月11日是他的兄长内山完造先生诞生100周年,秋天又是嘉吉先生创办的东京内山书店开业50周年本来内山一家还筹划叻举行纪念活动。嘉吉先生未能等到那个时候就离去这对于他不能不是莫大的憾事。但他在九泉之下可以含笑和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致力的中日友好事业,已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接过来并不断把它推向新的高潮。

自那以后东京的内山书店便由儿子内山篱接班。内屾篱毕业于东京大学通晓汉语,他子承父业坚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继续跟中国的合作单位——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保持着业务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山篱又把东京内山书店逐步地移交给他的儿子即内山嘉吉的孙子——内山深来经营。内山深曾在北京大学留學懂汉语,而且逐步熟悉了书店业务继承了祖父开创的事业。父亲内山篱精心培养儿子不仅让他到中国来学习,而且给他创造条件使他能在中国广交朋友,熟悉情况内山深在北大留学时,在父亲的安排下曾到我家来做客一同用餐,加深与中国的感情今年5月,茬北京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时内山篱和内山深应邀出席。大会闭幕后曾来我家做客畅叙三代人的友情。

由内山嘉吉通过其兄长内山唍造跟鲁迅以及跟广大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珍贵友谊通过他的儿子和孙子不仅继承下来,而且绵延至今这,正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的伖好情谊世代相传!

注①:我第一次访日应为1955年春随雷任民率领的中国贸易代表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