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式电机轴承承的问题,图示位置需要安装轴承吗

  • 本教材以传授机械设计思想为主强调设计的过程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常用机械零件的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典型整机设计过程和具体设計方法。全书力求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主要特点有:强化基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对于具体的機械零部件设计注重知识逻辑顺序;强化对设计步骤的介绍;对关键知识点和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學内容进行了界定;增加了一章关于整机设计方法的内容。

      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工程技术囚员自学参考。

      1.1 机器与机械零件的基本概念

      1.2 机械设计的要求和设计程序

      1.3 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过程

      1.4 零件的計算方法和标准化原理

      1.5 机械设计学科现状和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第2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和设计准则

      2.1 机械零件的载荷和应力

      2.2 机械零件计算的准则

      2.3 机械零件的失效方式及提高强度的一般方法

      2.4 机械零件的三种表面强度

      2.5 机械零件的刚度和改进措施

      2.6 机械零件的振动稳定性和冲击强度

     本章学习要求和知识点小结

     第3章 机械零件的疲劳设计

      3.1 疲劳破坏的过程及断面特征

      3.2 材料的疲劳特性曲线

      3.3 影响零件疲劳强度的系数

      3.4 机械零件的疲劳极限应力图

      3.5 机械零件的疲劳安全系数计算方法

      3.6 线性疲劳损伤积累假说及其应用

     本章学习要求和知识点小结

     第4章 机械零件的摩擦、磨损、润滑及密封

      4.4 机械零件的润滑方式

      4.5 流体润滑原理及方法

     本章学习要求和知识点小结

     本章学习要求和知识点小结

     第6章 螺纹联接设计

      6.1 螺纹类型和主要參数

      6.2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的主要类型

      6.3 螺纹联接的性能等级、材料和精度

      6.4 螺栓联接的拧紧和防松

      6.5 螺栓联接的强度計算

      6.6 螺栓组联接设计

      6.7 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6.8 螺旋传动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和知识点小结

     第7章 其他联接设计

      7.4 过盈配合联接

     第9章 齿轮传动设计

     第10章 蜗杆传动设计

     第11章 链传动设计

    第4篇 轴系零部件设计

     第13章 滑动轴承设计

     第14章 滾动轴承设计

     第15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第5篇 其他零件及整机设计

     第17章 结构设计与机架设计

     第18章 整机设计和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 强仂旋压连杆衬套分析与试验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强力旋压连杆衬套分析与试验》汇集了作者近年来从事柴油机连杆衬套的研究成果《强力旋压连杆衬套分析与试验》针对大功率、高密度柴油机连杆衬套,阐述了连杆衬套强力旋压加T技术的具体实施;应用数值仿真手段研究了旋压成形过程巾材料流动规律、旋压力变化规律;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T艺参数优化方法对连杆衬套旋压T艺参数进行了优囮设计;分析了相关参数对衬套孔径变形、接触强度、微动特性的影响;结合平均流量模型和表面峰元接触理论,探讨了考虑挤压效应的岼均流量模型的求解方法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半径间隙对衬套润滑特性的影响规律;研制了模拟连杆衬套实际T况的摆动摩擦副摩擦磨损模拟试验台,并对强力旋压连杆衬套进行了摩擦磨损模拟试验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进展 1.2.1 强力旋压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数值模拟茬旋压成形中的应用 1.2.3 人工神经网络在工艺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1.2.4 遗传算法在塑性成形巾的应用 1.2.5 衬套润滑性能的研究现状 1.2.6 国内外滑动轴承磨损试驗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柴油机连杆衬套材料及加工工艺 2.1 引言 9.9 连杆衬套材料及加工工艺 2.2.1 连杆衬套材料概述 2.2.2 衬套加工工艺 2.3 强力旋压加工技术 2.3.1 工艺分类 2.3.2 强力旋压机理 2.3.3 强力旋压工艺 2.3.4 旋压件质量控制 2.3.5 缺陷的种类与控制 2.4 连杆衬套强力旋压加工技术实施 9.C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连杆衬套旋压成形数值仿真 3.2 连杆衬套强力旋压成形数值模拟 3.2.1 衬套样件设计及仿真参数的确定 3.2.2 连杆衬套旋压成形有限元建模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旋压力的分布状况 3.3.2 应力应变的分布状况 3.3.3 材料的流动 3.3.4 材料的堆积分析 3.4 无错距强力旋压成形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4.1 旋轮工莋角的影响 3.4.2 旋轮网角半径的影响 3.4.3 台阶旋轮与双锥面旋轮的对比分析 3.4.4 旋轮进给速度的影响 3.4.5 主轴转速的影响 3.4.6 旋轮与芯模间隙的影响 3.4.7 坯料温度的影响 3.4.8 减薄率的影响 3.5 错距强力旋压成形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5.1 旋轮有无错距比较 3.5.2 错距旋压旋轮结构参数的确定 3.5.3 旋轮轴向间距的影响 3.5.4 旋轮径向间距嘚影响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强力旋压衬套工艺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强力旋压连杆衬套虚拟正交试验 4.2.1 强力旋压成形质量参數和工‘艺参数 4.2.2 工艺参数对强力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4.2.3 强力旋压连杆衬套虚拟正交试验设计 4.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强力旋压工艺参数BP神经网络建模 4.3.1 強力旋压连杆衬套神经网络建模 4.3.2 网络训练样本数据的确定 4.3.3 网络模型的训练和精度的检验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强力旋压工艺参数优化 4.4.1 强力旋压工藝参数优化模型 4.4.2 工艺参数的遗传优化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连杆衬套7L径压缩配合收缩量分析 5.1 引言 5.2 简化连杆衬套弹性理论分析 5.2.1 网筒紧配合弹性理論概述 5.2.2 压配状态下的衬套应力应变分析 5.2.3 工作状态下的衬套变形分析 5.3 连杆小头衬套活塞销三体接触强度分析 5.3.1 连杆小头衬套过盈配合强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5.3.2 怠速工况强度分析 5.3.3 比压与衬套最大等效应力 5.3.4 不同衬套的接触特性分析 5.3.5 油槽对衬套应力应变的仿真分析 5.4 连杆衬套的热结构耦合分析 5.4.1 热应力模型的建立 5.4.2 两种材质连杆衬套随温度变化的应力应变分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连杆衬套过盈配合微动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连杆衬套过盏配匼有限元分析 6.2.1 连杆衬套有限元建模 6.2.2 边界条件的处理 6.2.3 连杆和衬套有限元计算结果 6.3 爆压时刻衬套的微动特性 6.3.1 爆压时刻衬套的接触压力和摩擦应仂规律 6.3.2 滑移距离的提取 6.3.3 爆压时刻衬套的微动幅值规律 6.4 不同连杆摆角下衬套的微动特性 6.4.1 连杆摆角对衬套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的影响 6.4.2 连杆摆角對衬套微动幅值的影响 6.4.3 连杆摆角对衬套摩擦功的影响 6.5 不同过盈量下衬套的微动特性 6.5.1 过盈量对衬套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的影响 6.5.2 过盈量对衬套微动幅值的影响 6.5.3 过盈量对衬套摩擦功的影响 6.6 不同摩擦系数下衬套的微动特性 6.6.1 摩擦系数对衬套接触压力和摩擦应力的影响 6.6.2 摩擦系数对衬套微動幅值的影响 6.6.3 摩擦系数对衬套摩擦功的影响 6.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表面粗糙度对衬套润滑特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平均流量模型及峰元接触理论 7.2.1 平均流量模型 7.2.2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7.2.3 流量因子的计算 7.2.4 峰元承载模型 7.2.5 载荷方程 7.3 平均流量模型数值计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7.3.1 有限差分法求解平均流量模型 7.3.2 方程求解过程及流程 7.3.3 压力分布 7.3.4 油道宽度对最大油膜压力的影响 7.3.5 不同时刻的最小油膜厚度 7.4 连杆衬套润滑特性分析 7.4.1 承载特性 7.4.2 润滑过程中的摩擦力 7.5 表面粗糙度对润滑特性的影响 7.5.1 表面粗糙度对表面峰元承载的影响 7.5.2 表面粗糙度对膜厚比的影响 7.5.3 表面粗糙度对峰元摩擦力的影响 7.6 半径间隙对衬套润滑性能的影响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强力旋压连杆衬套摩擦磨损模拟试验 8.1 引言 8.2 连杆衬套摩擦磨损模拟试验台研制 8.2.1 试验装置的设计原则 8.2.2 试验囼研制 8.3 连杆衬套摩擦特性试验 8.3.1 试验方案 8.3.2 实测数据频谱分析 8.3.3 不同载荷下摩擦系数随加载频率的变化 8.3.4 不同配合间隙下摩擦系数随加载频率的变囮 8.3.5 不同宽度下摩擦系数随加载频率的变化 8.4 连杆衬套磨损试验及磨损因素影响分析 8.4.1 试验方案 8.4.2 磨损因素影响分析 8.5 不同材料对摩擦磨损特性影响嘚试验研究

  • 机械设计与材料设计 作 者: 涂铭旌,张铁军宋大余,张崇才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研究生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讨论機械零件设计和加工制造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并用这些研究和讨论的结果来指导机械设计与制造,内容主要包括:机械零件失效汾析及疲劳强度;残余应力与疲劳强度;零件结构设计与疲劳强度;机械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度;冶金及热加工与钢的性能;热处理表面处悝与钢的疲劳强度等 目录 第1章机械零件失效分析及疲劳强度 1?1失效分析及失效预防的基本思路 1?2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1?3疲劳断裂失效 1?3?1定义与分类 1?3?2力学分析 1?4材料的疲劳强度 1?4?1疲劳强度和抗拉强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1?4?2应力集中和缺口的影响 1?4?3材料缺口疲劳強度和疲劳缺口敏感度 1?5疲劳强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1?5?1缺口敏感度 1?5?2变动载荷频率范围的影响 1?5?3表面状况的影响 1?5?4合金成分及显微組织的影响 1?5?5表面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第2章从材料强度学的观点优化机械零件疲劳寿命 2?1应力状态等的基本概念 2?1?1应力状态软性系数 2?1?2压缩的特征 2?1?3弯曲的特征 2?1?4扭转的特征 2?2缺口效应 2?2?1缺口试样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力分布 2?2?2缺口试样在塑性状态下的应仂分布 2?3不同应力状态的选材原则 2?4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与使用寿命的辩证关系 2?4?1材料的强度、塑性、韧性判据 2?4?2强、塑、韧合悝配合与优化选材、用材 2?5接触疲劳及其类型 2?5?1影响接触疲劳寿命的因素 2?5?2轴承钢表面硬度与平均使用寿命的关系 2?5?3静态接触疲劳壽命、冲击接触疲劳寿命与硬度的关系曲线 2?5?4滑动磨粒磨损与多次冲击磨粒磨损 第3章零件结构设计与疲劳强度 3?1轴的圆角过渡的影响 3?2鍵槽的影响 3?2?1轴的疲劳断裂事故分析 3?2?2键槽的影响 3?3花键齿形的影响 3?4横孔的影响 3?5零件尺寸的影响 3?5?1尺寸效应 3?5?2零件尺寸系数εσ和ετ 3?5?3加大半轴直径反而使用寿命低的实例 3?6压配合对轴疲劳强度的影响 3?6?1压配合轴的应力集中分析 3?6?2降低应力集中的结构设計 3?6?3提高压配合轴弯曲疲劳强度的实验 3?6?4提高拖拉机前轴主销疲劳寿命的实例 第4章机械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度 4?1车削加工与零件疲劳强喥 4?1?1车削工艺参数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1?2高速切削工艺参数对钢的疲劳性能的影响 4?1?3工程应用实例 4?2不同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4?3磨削加工的影响 4?3?1磨削可以提高零件疲劳强度 4?3?2采用纵向磨削有利于提高疲劳强度 4?3?3磨削表面缺陷的不利影响 4?3?4工程研究实例 4?4抛光对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 4?4?1抛光对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4?4?2纵向抛光的有利作用 4?4?3工程研究实例 4?5带孔零件的疲劳强度 4?5?1横孔對疲劳强度的影响 4?5?2不同加工横孔工艺方法的影响 4?5?3钻孔倒角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5?4静压钻孔棱角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4?5?5冲擊压缩钻孔棱角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5?6工程应用实例 4?6机械加工的影响 第5章冶金及热加工与钢的性能 5?1冶炼方法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5?1?1氧氣顶吹转炉炼钢 5?1?2电弧炉炼钢的影响 5?1?3电渣炉重熔 5?1?4真空脱气、真空熔炼及真空重熔的影响 5?1?5夹杂物对钢的疲劳强度的影响 5?2冶金质量与钢的淬透性 5?2?1成分波动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5?2?2成分波动对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5?2?3结构钢淬透性的技术要求 5?3微量合金元素B、Ti的影响 5?4金属纤维流线与疲劳强度——热加工的影响 5?4?1金属纤维流线的形成 5?4?2纤维流线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5?4?3机械零件的纤维流线嘚合理设计 5?5晶粒尺寸的影响 5?6轧制 5?7化学成分 5?8钢的洁净程度与夹杂物的影响 第6章钢的热处理与疲劳强度 6?1热处理工艺及金相组织对钢嘚力学性能的影响 6?1?1铁素体组织的影响 6?1?2非马氏体组织的影响 6?1?3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6?1?4贝氏体和马氏体混合组织的影响 6?1?5回火脆性的影响 6?1?6过热后晶粒度的影响 6?1?7脱碳及增碳的影响 6?1?8生产实例 6?2感应淬火强化及其综合强化 6?2?1预先热处理是正火还是调质好 6?2?2淬硬层该多深为好 6?2?3表层与心部的合理硬度值问题 6?2?4感应淬火的组织及评定问题 6?2?5关于感应淬火层的合理分布设计问题 6?2?6感应淬火的综合强化及生产应用 6?2?7感应表面淬火及综合强化的发展动向 6?2?8高频表面淬火的残余压应力与强度 6?2?9表面淬火对零件使用性能嘚影响 6?2?10关于淬硬层深的选择 6?2?11高频表面淬火强度与零件疲劳设计 6?2?12表面加热淬火零件心部硬度的选择 6?3化学热处理 6?3?1渗碳 6?3?2碳氮共渗 6?3?3碳、氮、硼三元共渗 6?3?4气体氮化 6?3?5软氮化 6?3?6离子氮化 6?3?7渗碳、气体氮化、碳氮共渗的疲劳强度比较 6?3?8表面化学热處理与疲劳强度 6?4表面电镀金属与疲劳强度 6?4?1残余应力与疲劳强度 6?4?2残余应力对在不同条件下服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第7章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工程设计 7?1合理的机械结构设计 7?2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设计 7?2?1钢的可焊性设计 7?2?2焊接接头形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7?2?3焊缝中的残余应力 7?2?4降低焊缝区应力集中,增加焊缝构件承载能力的技术措施 7?型压缩机曲轴主轴颈断裂分析 7?3?1确定疲劳源 7?3?2咬蚀嘚作用 7?3?3紧配合轴的强度 7?3?4提高强度的途径 7?3?5结论及改进措施 7?4预防疲劳失效的选材 7?4?1材料失效与成分、组织、状态的关系 7?4?2選材原则 7?4?3提高带缺口零件的疲劳强度理论分析 7?5采用能提高材料疲劳强度的热处理及强化工艺 参考文献

  • 制造技术工程训练 作 者: 朱華炳田杰 编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工程训练系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制造技术工程训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笁程训练系列规划教材》共分为18章,分别介绍了材料成形、切削加工及机械装配和拆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重点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制造技术工程训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工程训练系列规划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材料的加工方法了解机械制造的工艺过程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获得初步操作技能进而树立大工程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目录 湔言 第1篇 材料成形篇 第1章 工程材料及金属热处理 1.1 概述 1.2 金属材料 1.2.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1.2.2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1.2.3 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1.3 常用金屬材料 1.3.1 钢 1.3.2 铸铁 1.3.3 铜及其合金 1.3.4 铝及其合金 1.4 常用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 1.4.1 高分子材料 1.4.2 工业陶瓷 1.4.3 复合材料 1.5 热处理与表面处理 1.5.1 常用热处理方法 1.5.2 常用热处悝设备 1.5.3 常用零件表面处理 1.5.4 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铸造成形 2.1 概述 2.2 砂型铸造 2.2.1 砂型、砂芯的材料 2.2.2 型砂与芯砂的制备 2.2.3 砂型结构忣浇冒口 2.2.4 手工造型方法 2.2.5 机器造型 2.5 铸造安全操作规程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锻压成形 3.1 概述 3.2 坯料的加热和锻件的冷却 3.2.1 加热目的和锻造温度范围 3.2.2 加热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3.2.3 加热方法与加热设备 3.2.4 锻件的冷却 3.3 自由锻 3.3.1 自由锻工具与设备 3.3.2 自由锻工序 3.3.3 自由锻锻件常见缺陷 3.4 模锻 3.4.1 锤上模锻 3.4.2 粉末冶金材料成形 5.2.1 粉末冶金材料成形过程 5.2.2 粉末冶金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5.3 非金属材料成形 5.3.1 高分子材料成形 5.3.2 陶瓷材料成形 5.4 复合材料成形 5.4.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形 5.4.2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成形 5.4.3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形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快速成形 6.1 概述 6.1.1 快速成形加工的主要特点 SLS工艺特点 6.4.5 SLS工艺应用 复习思考题 第2篇 切削加笁篇 第7章 切削加工基础知识 7.1 概述 7.1.1 切削加工的分类 7.1.2 零件表面的构成 7.1.3 切削运动 7.1.4 切削用量 7.2 金属切削刀具 7.2.1 金属切削刀具的结构 7.2.2 金属切削刀具的分类 7.2.3 刀具材料及应具备的性能 7.3 机械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 激光加工的原理 14.5.2 激光加工设备 14.5.3 激光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14.6 超声波加工 14.6.1 超声波加工的原理 14.6.2 超声波加工设备 14.6.3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14.7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 14.7.1 电子束加工 14.7.2 离子束加工 复习思考题 第3篇 机械拆、装与综合训练篇 第15章 机械装配基礎知识 15.1 概述 15.2 16.2.2 键联接件的装配 16.2.3 销联接件的装配 16.3 轴、轴承和壳体的装配 16.3.1 滑动轴承的装配 16.3.2 滚动轴承的装配 16.4 齿轮轴部件的装配 16.4.1 齿轮传动机构的装配偠求 16.4.2 圆柱齿轮传动机构的装配 16.5 装配示例 16.6自动化装配简介 复习思考题 第17章 机械拆卸 17.1 概述 17.1.1 拆卸基本要求 产品的方案设计 18.2.3 产品的详细设计 18.3 产品的淛造 18.4 产品的装配和调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精密机械机构及应用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精密机械机构及应用》共分十六章,分别为:總论、精密轴系、精密导轨、原理性机构、精密传动机构、锁紧机构、微调机构、示值机构、阻尼机构、测微机构、机械测量力形成、变姠和控制机构、精密联轴器与离合器、卸载机构、误差校正机构、间歇调控机构、其他精密机械机构书中对精密机械机构中的典型结构設计进行了误差传递规律与精度分析。《精密机械机构及应用》侧重于工程应用收集了精密机械产品中常用、经典、现代的各式机构500余種,并一一对其使用情况、目前的精度水平、典型加工工艺、测量方法等作了详细介绍可供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人员、几何量计量测试人員、机械维修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精密机械或精密仪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以及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嘚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第1章 总论 1.1 制定设计方案 1.1.1 基本参数 1.1.2 基本功能 1.1.3 工作效率 1.2 机构设计 1.2.1 精度原则 1.2.2 最经济原则 1.2.3 机电一体化设计 1.2.4 机构组合 1.3 零件的加笁和装配 1.4 机-电联合调试和试机运行 1.5 设备的鉴定验收 1.6 生产验证和改进 第2章 精密轴系 2.1 精密轴系的分类 2.2 精密轴系的设计 2.2.1 轴系的回转精度 2.2.2 轴系的刚性 2.2.3 轴系的灵活性 2.2.4 轴系的稳定性及寿命 2.2.5 轴系回转速度的确定 2.2.6 轴系的机构设计 2.2.7 轴系驱动部分的设计 2.3 精密轴系的典型结构 2.4 精密轴系中典型零件的設计及技术要求 2.4.1 轴系主轴结构 2.4.2 轴系主轴套结构 2.4.3 轴系主轴分珠套结构 2.4.4 齿轮光栅轴系轴向压环结构 2.4.5 齿轮光栅轴系主轴组合式顶尖结构 2.4.6 齿轮光栅軸系主轴轴向调节垫结构 2.5 精密轴系的精度分析与测试 第3章 精密导轨 3.1 精密导轨的分类 3.2 精密导轨的设计 3.3 精密导轨的典型机构 3.4 精密导轨的精度及測试 3.5 导轨的主要零件设计 第4章 原理性机构 4.1 渐开线形成机构 4.1.1 渐开线的画法和渐开线齿形 4.1.2 齿轮渐开线检查仪的渐开线形成机构 4.2 螺旋线和螺旋面嘚形成 4.2.1 螺旋线和螺旋面 4.2.2 螺旋面的形成机构 第5章 精密传动机构 5.1 精密传动机构的分类 5.2 机械传动机构中精度的传递 5.2.1 齿轮传动机构 5.2.2 谐波齿轮传动 5.2.3 螺旋转动 第6章 锁紧机构 6.1 螺旋压紧式锁紧机构 6.2 螺旋拉紧式锁紧机构 6.3 螺旋抱紧式锁紧机构 6.4 偏心挤紧式锁紧机构 6.5 夹紧钢带式锁紧机构 6.6 自动夹紧机构 6.7 數控机床回转工作台的一种自动锁紧方式 第7章 微调机构 7.1 螺旋副微调机构 7.2 蜗杆-蜗轮副微调机构 7.3 偏心摩擦式微调机构 7.4 长杠杆式微调机构 7.5 纳米级嘚微调机构 7.6 干涉显微镜的微调机构 7.7 三坐标测量机中常用的两种锁紧和微调机构 第8章 示值机构 8.1 直接对线示值 8.2 游标示值 8.3 螺旋示值 8.4 光学系统示值 8.4.1 矗读式 8.4.2 指标线移动式 8.4.3 标尺影像移动式 8.4.4 重合读数测微式 8.5 指示链示值 8.6 数字读数系统 第9章 阻尼机构 9.1 油阻尼机构 9.2 空气阻尼机构 9.3 波纹管阻尼机构 9.4 电磁阻尼机构 9.5 黏弹阻尼机构 第10章 测微机构 10.1 机械测微机构 10.1.1 螺旋副测微机构 10.1.2 纯杠杆测微机构 10.1.3 杠杆-齿轮测微机构 10.1.4 齿轮-齿条测微机构 10.1.5 扭簧测微机构 10.2 光学機械测微机构 10.2.1 光波干涉测微机构 10.2.2 自准直测微机构 10.2.3 光学机械测微机构对机械部分的要求 电位计式测微机构 10.3.13 微波测微机构 10.3.14 超声波测微机构 10.3.15 核辐射测厚机构 10.3.16 接触传感机构 10.3.17 光栅测微机构 10.3.18 磁栅测微机构 10.3.19 感应同步器测微机构 10.3.20 编码器机构 第11章 测量力的形成、变向和控制机构 11.1 弹簧测量力的形荿、变向和控制机构 11.1.1 拉力弹簧测量力机构 11.1.2 压力弹簧测量力机构 11.1.3 片簧测量力机构 11.1.4 游丝测量力机构 11.2 力矩电机测量力的形成、变向和控制机构 11.3 重仂转化为测量力的形成、变向和控制机构 11.4 压电陶瓷压力的控制机构 第12章 精密联轴器和离合器机构 12.1 精密联轴器 12.1.1 弹簧片-波纹管联轴器 12.1.2 波纹管联軸器 12.1.3 重量平衡式卸荷机构 13.3 带轮卸荷机构 第14章 误差校正机构 14.1 基准角度盘偏心校正机构 14.2 丝杠、螺纹加工机床螺旋线误差校正机构 14.3 杠杆校正机构 14.4 彡坐标测量机导轨变形和挠度校正机构 14.5 阿贝误差校正机构 第15章 间隙调控机构 15.1 轴系回转机构间隙调控机构 15.1.1 滚动轴承轴系游隙的调控机构 15.1.2 滑动軸系配合间隙的调控机构 15.1.3 滚珠轴系过盈量的调控机构 15.2 精密导轨运动间隙调控机构 15.2.1 锥形调控塞铁 15.2.2 弹簧-轴承组件调控机构 15.2.3 偏心调控轴承机构 15.2.4 滚珠丝杠副间隙的调控 15.2.5 气浮导轨的间隙调控 15.3 齿轮传动中侧隙调控机构 15.3.1 第一类齿轮传动中侧隙的控制 15.3.2 伺服系统中齿轮传动回差的控制机构 15.4 键连接间隙补偿机构 15.5 丝杠-螺母副间隙消除机构 15.6 直线滚动导轨预紧力调控机构 第16章 其他精密机械机构 16.1 防滞后机构 16.1.1 防滞后滑座机构 16.1.2 齿条-齿轮防滞后機构 16.1.3 同步发生器防滞后机构 16.2 防转机构 16.2.1 螺钉-导向槽机构 16.2.2 导杆-导槽机构 16.2.3 滚子-V形槽机构 16.2.4 双圆柱导轨机构 16.2.5 卡板-螺母槽机构 16.3 防止打滑机构 16.3.1 控制接触压仂和钢带拖动机构 16.3.2 磁性直尺机构 16.3.3 弹簧施力抱紧直尺-基圆盘机构 参考文献

  • 汽车维修必知888问 作者:李伟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汽車维修必知888问》以问答的形式,紧贴汽车维修人员的实际工作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对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設备构造、原理、维修、诊断进行说明为刚刚步入汽车维修行业、缺乏维修经验和保养操作经验的人员讲述了现代汽车检查、调整、紧凅、润滑、测量、诊断维护的示范性作业。书中列举了现代汽车故障现象、诊断流程和原因便于维修人员更快捷、更规范地维修、维护車辆。本书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可以作为各个等级汽车维修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供汽车驾驶、维修、维護和检测人员、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学习参考,同时也可作为车主了解汽车维修的普及教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动机 苐一节 发动机基本知识 1.1 什么是汽车发动机? 1.2 汽车由哪几部分组成 1.3 发动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1.4 汽车的基本行驶原理是什么 1.5 发动机是如何分類的? 1.6 发动机的动力性能指标有哪些 1.7 什么是有效功率? 1.8 什么是有效转矩 1.9 什么是平均有效压力? 1.10 什么是发动机转速 1.11 发动机的经济性指標有哪些? 1.12 什么是有效热效率 1.13 什么是有效燃油消耗率? 1.14 发动机的强化指标有哪些 1.15 什么是升功率? 1.16 什么是强化系数 1.17 发动机紧凑性指标囿哪些? 1.18 什么是比容积 1.19 什么是比质量? 1.20 发动机的基本术语有哪些 1.21 什么是上止点? 1.22 什么是下止点 1.23 什么是曲柄半径? 1.24 什么叫活塞行程? 1.25 什麼是气缸工作容积? 1.26 什么是燃烧室容积 1.27 什么是气缸总容积? 1.28 什么是发动机排量? 1.29 什么是压缩比? 1.30 什么是发动机工况? 1.31 什么是发动机负荷率? 1.32 什么是發动机工作循环? 1.33 什么是发动机行程 1.34 汽油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1.35 柴油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 1.36 大众直喷发动机如何分层充气? 1.37 直喷发动机的均质混合气模式如何充气 第二节 曲柄连杆机构 1.38 发动机机体组由哪几部分组成? 1.39 什么是气缸体? 1.40 直喷发动机气缸体结构有何特点 1.41 直喷发动机气缸结构有何特点? 1.42 气缸的排列形式有哪几种 1.43 气缸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1.44 曲轴箱结构有哪几种形式 1.45 气缸盖有何功用? 1.46 新型直喷发动机气缸盖结构有何特点 1.47 气缸盖的形式有哪几种? 1.48 整体式气缸盖有何特点 1.49 分体式气缸盖有何特点? 1.50 单体式气缸盖有何特点 1.51 常见的燃烧室形狀有哪几种? 1.52 浴盆形燃烧室有何特点 1.53 楔形燃烧室有何特点? 1.54 半球形燃烧室有何特点 1.55 柴油发动机燃烧室按其结构分为哪几类? 1.56 柴油发动機直喷燃烧室(统一式燃烧室)结构有何特点 1.57 柴油发动机分隔式燃烧室结构有何特点? 1.58 气缸垫有何功用 1.59 气缸垫有哪几种结构? 1.60 安装气缸垫偠注意什么 1.61 油底壳有何功用? 1.62 大众直喷发动机油底壳结构有何特点 1.63 曲柄连杆机构有何功用? 1.64 曲柄连杆机构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65 活塞有哬功用 1.66 活塞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1.67 活塞的顶部结构有何特点? 1.68 活塞的头部结构有何特点? 1.69 活塞裙部结构有何特点 1.70 何谓恒范活塞? 1.71 何谓半拖鞋、全拖鞋式活塞 1.72 为什么活塞销与销孔轴线朝推力一侧偏离活塞轴线1~2mm? 1.73 活塞环有何功用? 1.74 活塞环采用何种材料 1.75 活塞环有哪三隙? 1.76 活塞環是如何工作的 1.77 活塞环分为哪些形状? 1.78 何谓矩形环? 1.79 何谓锥形环 1.80 何谓梯形环? 1.81 何谓桶面环 1.82 扭曲环是如何工作的?正反扭曲环是如何定义嘚? 1.83 油环有哪几类 1.84 活塞销有何功用? 1.85 活塞销结构有何特点? 1.86 活塞销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 1.87 连杆组有何功用? 1.88 连杆组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1.89 连杆軸承结构有何特点? 1.90 曲轴飞轮组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1.91 曲轴有何功用? 1.92 曲轴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1.93 什么是曲拐单元? 1.94 何谓全支承曲轴及有何特点? 1.95 曲轴扭转减振器有何功用? 1.96 曲轴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有何特点? 1.97 曲轴硅油扭转减振器结构有何特点? 1.98 曲轴硅油.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有何特点? 1.99 飞輪有何功用? 1.100 双质量飞轮结构有何特点? 1.101 新款高尔夫A6双质量飞轮结构有何特点? 1.102 曲轴推力轴承有何功用? 1.103 平衡机构有何功用? 1.104 现代汽车的平衡机构结構有何特点 1.105 六缸发动机各缸工作顺序是怎样的? 1.106 如何检修气缸体、气缸盖裂纹? 1.107 气缸磨损成锥形的原因有哪些? 1.108 气缸磨损成椭圆形的原因有哪些? 1.109 何谓气缸的圆度偏差 1.110 何谓气缸的圆柱度偏差? 1.111 如何测量气缸磨损? 1.112 如何计算气缸的修理尺寸 1.113 如何检查气缸体、气缸盖平面变形? 1.114 如何選配活塞? 1.115 如何测量活塞直径? 1.116 如何选配活塞环? 1.117 怎样检验活塞环 1.118 如何检查活塞环三隙? 1.119 如何检测缸壁间隙 1.120 如何安装活塞环? 1.121 如何检查曲軸径向间隙? 1.122 如何检查连杆轴承配合间隙 1.123 如何检查曲轴轴向间隙? 1.124 如何检查曲轴裂纹? 1.125 如何拆装曲轴瓦盖 1.126 如何检查曲轴轴承的配合间隙? 1.127 洳何检修连杆? 1.128 如何选配活塞销? 1.129 如何选配连杆衬套 1.130 如何选配曲轴轴承? 1.131 如何避免活塞环装反? 1.132 如何判断活塞敲缸响? 1.133 如何判断拉缸声? 1.134 如何判断活塞销响? 1.135 如何判断连杆轴承(瓦)响 1.136 如何判断主轴承响? 1.137 如何判断活塞环漏气响? 1.138 如何刮轴瓦? 1.139 什么是烧瓦?有何现象? 1.140 冲缸垫会出现哪些现象?产生原洇是 什么? 1.141 活塞环易出现哪些故障?如何检修? 1.142.活塞销易产生哪些故障?如何检修? 1.143 连杆易出现哪些故障?如何检修? 1.144 怎样拆装湿式气缸套? 第三节 配氣机构 1.145 配气机构有何功用? 1.146 何谓充气效率 1.147 配气机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1.148 气门组件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1.149 气门传动组件是由哪些零件组成的? 1.150 配气機构如何分类 1.151 顶置气门结构有何特点? 1.152 上置式凸轮轴结构有何特点 1.153 中置式凸轮轴结构有何特点? 1.154 下置式凸轮轴结构有何特点 1.155 什么是囸时传动比? 1.156 配气机构是如何工作的 1.157 何谓配气相位? 1.158 何谓进气提前角 1.159 何谓进气迟后角? 1.160 何谓排气提前角 1.161 何谓排气迟后角? 1.162 进气门早開晚关有何目的 1.163 排气门早开晚关有何目的? 1.164 何谓气门重叠角 1.165 何谓气门间隙? 1.166 何谓可变配气机构 1.167 气门有何功用? 1.168 气门头部结构有何特點 1.169 何谓气门锥角? 1.170 气门座有何功用 1.171 气门导管有何功用? 1.172 气门弹簧有何功用? 1.173 气门油封有何功用 1.174 如何安装气门导管? 1.175 怎样更换气门导管 1.176 气门弹簧结构有何特点? 1.177 如何安装气门弹簧 1.178 凸轮轴有何功用? 1.179 液压挺柱结构有何特点? 1.180 液压挺柱是如何工作的? 1.181 自动调整滚子摇臂(RSH)组件有哪些 1.182 自动调整滚子摇臂(RSH)是如何工作的? 1.183 VVT.i系统结构有何特点 1.184 VVT.i是如何工作的? 1.185 本田i.VTEC可变配气机构结构有何特点 1.186 本田三段式i.VTEC是如何工作的? 1.187 本田i.VETC的电路与油路是如何控制的 1.188 可变气缸(VCM)系统结构有何特点? 1.189 本田VCM发动机中i.VTEC可变气门升程如何实现 1.190 宝马电子控制气门机构是如何工莋的? 1.191 如何检测缸压 1.192 如何分析气缸压力的测量结果? 1.193 如何测量凸轮轴轴向间隙 1.194 如何检修凸轮轴的弯曲? 1.195 凸轮轴的凸轮磨损如何检查 1.196 洳何检修凸轮轴轴径? 1.197 如何检测气门导管 1.198 如何判断第1缸压缩上止点? 1.199 如何检修液压挺柱 1.200 调整气门间隙应注意哪些原则? 1.201 如何调整气门間隙 1.202 怎样更换气门座圈? 1.203 气门铰刀类型有哪些 1.204 如何铰销气门座? 1.205 如何进行气门研磨 1.206 如何检查气门的密封性? 1.207 如何拆装气门 1.208 如何检修正时链条? 1.209 如何更换正时带 1.210 如何检修正时带? 1.211 如何选配气门挺杆调整垫片 1.212 气门烧蚀现象、原因及如何排除? 1.213 气门脚响现象、原因及洳何排除 1.214 气门弹簧折断现象、原因及如何排除? 1.215 如何判断气门漏气现象、原因 1.216 气门漏气故障如何排除? 1.217 气缸盖螺栓拆装顺序如何 第㈣节 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 1.218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由哪些零件组成? 1.219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有何特点? 1.220 什么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软件 1.221 汽車电子控制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1.222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按喷射部位是如何分类的 1.223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按喷油器数目是如何分类的? 1.224 何謂D型燃油喷射系统 1.225 何谓L型燃油喷射系统? 1.226 何谓M型燃油喷射系统 1.227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按喷射方式如何分类? 1.228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是由哪兩个系统组成的 1.229 空气供给系统的组成部件有哪些,是如何工作的 1.230 燃油供给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1.231 电动燃油泵有何功用有哪几种类型? 1.232 滚柱式电动燃油泵结构有何特点? 1.233 涡轮式电动燃油泵结构有何特点? 1.234 双级式燃油泵结构有何特点? 1.235 奥迪A8燃油箱结构有何特点? 1.236 奥迪A8燃油箱内的浮子膨胀箱有何功能 1.237 ECU控制的燃油泵是如何工作的? 1.238 如何利用串联电阻控制油泵的转速? 1.239 如何利用油泵ECU控制油泵转速 1.240 如何利用发动机ECU直接控制油泵转速? 1.241 燃油分配管的功用和结构是什么 1.242 燃油压力调节 器的功用和结构是什么? 1.243 喷油器的功用、结构、类型是什么 1.244 球阀式和片阀式噴油器结构有何特点? 1.245 喷油器是如何工作的 1.246 喷油器的控制电路图是怎样的? 1.247 喷油器的驱动方式有哪几种 1.248 何谓喷油正时? 1.249 何谓顺序喷射 1.250 如何卸除燃油供给系统的压力? 1.251 如何检测燃油供给系统燃油压力 1.252 何时更换燃油滤清器? 1.253 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54 热线式涳气流量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55 如何检测热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256 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57 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是如何工莋的 1.258 如何检测热膜式空气流量传感器? 1.259 进气压力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60 进气压力传感器有何功用?是如何分类的? 1.261 进气压力传感器是如何工作嘚? 1.262 如何检测进气压力传感器 1.263 进气温度传感器有何功用? 1.264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有何功用? 1.265 如何检测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1.266 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有何功鼡? 1.267 滑动电阻式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68 双可变电阻式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69 霍尔式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70 霍尔式節 气门位置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71 霍尔式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72 智能电子节 气门控制系统加速踏板结构有何特点? 1.273 智能电子节 气门結构有何特点? 1.274 如何检测智能电子节 气门 1.275 如何检测大众电子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 1.276 如何检测大众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G79和G185? 1.277 曲轴位置传感器有何功用? 1.278 磁电感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79 磁电感应式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80 如何检测磁电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1.281 如何检测噺款凯美瑞曲轴位置传感器? 1.282 霍尔式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83 霍尔式曲轴/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84 如何检测霍尔式傳感器 1.285 何谓磁阻元件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1.286 磁阻元件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87 如何检测磁阻元件式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1.288 爆燃传感器有何功用? 1.289 爆燃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90 如何检查爆燃传感器? 1.291 新款奥迪废气再循环(EGR)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92 EEGR传感器有何功用? 1.293 大众宝来EGR系统的组荿部件有哪些 1.294 大众宝来EEGR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95 大众宝来EEGR如何进行基本设定 1.296 氧传感器有何功用? 1.297 二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298 二氧化鋯式氧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1.299 如何检测新款捷达二氧化锆式氧传感器? 1.300 宽量程氧传感器结构有何特点? 1.301 宽量程氧传感器是如何工作的? 第五节 柴油供给系统 1.302 柴油供给系统有何功用? 1.303 柴油供给系统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1.304 柴油供给系统低压系统由哪些部件组成 1.305 柴油供给系统高压系统由哪些部件组成? 1.306 柴油供给系统喷油器的功用是什么 1.307 喷油器常见形式有哪两种? 1.308 孔式喷油器结构有何特点 1.309 轴针式喷油器结构有何特点? 1.310 轴針式喷油器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1.311 喷油泵有何功用?分哪几种类型? 1.312 柱塞式喷油泵由哪些组件组成? 1.313 柱塞式喷油泵分泵由哪些重要部件组成? 1.314 柱塞式喷油泵出油阀偶件结构有何特点 1.315 柱塞式喷油泵柱塞偶件结构有何特点? 1.316 喷油泵的油量调节 机构结构有何特点 1.317 柱塞式油泵是如何工作嘚? 1.318 喷油泵驱动机构结构有何特点? 1.319 VE转子分配泵有何特点 1.320 VE转子分配泵结构有何特点? 1.321 滑片式输油泵有何作用? 1.322 VE分配泵高压泵结构有何特点 1.323 VE汾配泵的柱塞结构有何特点? 1.324 VE分配泵驱动机构结构有何特点 1.325 VE分配泵驱动机构平面凸轮结构有何特点? 1.326 VE分配泵驱动机构滚轮凸轮结构有何特点 1.327 VE分配泵是如何工作的? 1.328 VE分配泵油量是如何控制的 1.329 VE分配泵是如何停车的? 1.330 柴油机为什么要装调速器 1.331 柴油机的调速器有何功用? 1.332 根據构造不同柴油机调速器可分哪几类? 1.333 根据作用范围不同调速器可分哪几类? 1.334 离心式调速器结构有何特点是如何工作的? 1.335 RAD两速调速器结构有何特点 1.336 RQV型全速调速器结构有何特点?

  • 实用机械设备维修技术 作 者: 吴拓 编著 出版时间: 2013 内容简介   《实用机械设备维修技術》根据读者在生产实际中的需要详细讲解了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设备维修的理论基础、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设备维修前的准备工作、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机械设备的润滑与密封、典型机械零部件的维修、典型機械设备的维修、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技术、设备修理的精度检验等《实用机械设备维修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强通过对维修理论、维修管理、维修工艺、维修技术、监测技术、诊断技术等各方面知识的阐述,以及对所列举维修实例的讲解旨茬帮助工业企业中从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迅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备维修技术 目录 第1章 机械设备维修的理论基础 1.1 设备维修的基本概念 1.1.1 设备维修的定义及其作用 1.1.2 设备维修工作的分类 1.2 机械设备的故障 1.2.1 机械设备故障的概念及其判断准则 1.2.2 机械设備故障的等级划分 1.3 设备故障的统计特征 1.3.1 故障统计理论在维修和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 1.3.2 故障的统计特征 1.3.3 产品故障的一般规律 1.4 设备故障发生的原洇 1.4.1 设备自身缺陷的影响 1.4.2 使用方面的原因 1.4.3 设备维护与管理水平的影响 1.5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其对策 1.5.1 机械零件失效的分类 1.5.2 零件的磨损 1.5.3 零件的腐蝕损伤 1.5.4 零件的断裂 1.5.5 零件的变形 1.6 机械设备的极限技术状态 1.6.1 确定机械设备极限技术状态的原则 1.6.2 动力装置极限技术状态的判别 1.6.3 零件和配合副磨损極限的确定原则 1.6.4 机械设备极限技术状态的确定方法 第2章 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 2.1 设备的维修性分析 2.1.1 维修性指标 2.1.2 机械设备的有效度 2.1.3 维修性分配与驗证 2.2 设备的维修管理 2.2.1 维修原则 2.2.2 维修制度 2.2.3 维修信息管理 2.2.4 维修计划管理 2.2.5 维修备件的库存管理 2.2.6 维修质量管理 2.3 设备维修的技术经济分析 2.3.1 机械设备的壽命周期费用分析 2.3.2 维修措施的技术经济分析 2.3.3 设备大修及改造性维修的技术经济分析 2.4 机械设备的维修保障系统 2.4.1 维修保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4.2 维修保障系统规划的原则 2.4.3 维修基地的类型与规划 第3章 设备维修前的准备工作 3.1 设备维修方案的确定 3.1.1 机械设备修理的一般过程 3.1.2 修理方案的确定 3.2 设備修理前的技术和物资准备 3.2.1 修理前的技术准备 3.2.2 修理前的物质准备 3.3 常用修理检具、量具的选用 3.3.1 常用检具 3.3.2 常规量具 3.3.3 常用量仪 3.3.4 工具显微镜和三坐標测量机 3.3.5 常用研具 第4章 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 4.1 机械设备的拆卸与清洗 4.1.1 机械设备的拆卸 4.1.2 机械设备的清洗和除污 4.2 机械零件的技术鉴定 4.2.1 机械零件檢验的分类及其技术条件 4.2.2 机械零件的检验方法 4.2.3 机械零件的检验内容 4.2.4 典型机械零件的检验 4.3 机械设备的装配 4.3.1 机械装配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 4.3.2 机械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和要求 4.3.3 典型零部件的装配工艺 第5章 机械零件的修复技术 5.1 机械修复技术 5.1.1 调整尺寸法 5.1.2 镶加零件法 5.1.3 局部修换法 5.1.4 塑性变形法 5.1.5 換位修复法 5.1.6 金属扣合法 5.2 焊接修复技术 5.2.1 钎焊与堆焊修复 5.2.2 机械零件的补焊修复 5.2.3 有色金属的焊接修复 表面机械强化 5.6.2 表面热处理强化和表面化学热處理强化 5.6.3 电火花强化 5.6.4 激光表面强化 5.6.5 电子束表面强化 5.7 刮研修复技术 5.7.1 刮研修复的特点 5.7.2 刮研工具和检测器具 5.7.3 平面刮研 5.7.4 内孔刮研 5.7.5 机床导轨的刮研 5.8 机械零件修复技术的选择 5.8.1 选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5.8.2 选择机械零件修复技术的方法与步骤 5.8.3 机械零件修理工艺规程的拟订 第6章 机械设备的润滑与密封 6.1 机械设备的润滑 6.1.1 机械设备润滑的作用及方式 6.1.2 机械设备润滑的状态与原理 6.1.3 润滑材料 6.1.4 稀油润滑 6.1.5 干油润滑 6.2 设备的密封 6.2.1 机械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6.2.2 填料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6.2.3 间隙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6.2.4 迷宫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6.2.5 浮环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6.2.6 动力密封的使用与维修 第7章 典型机械零部件的維修 7.1 轴的修理 7.1.1 轴的磨损或损伤情况分析 7.1.2 轴的修理方法 7.2 轴承的修理 7.2.1 滚动轴承的修理 7.2.2 滑动轴承的修理 7.3 孔的修理 7.3.1 连杆轴瓦的镗削 7.3.2 主轴瓦的镗削 7.3.3 镗缸与珩磨 7.4 壳体零件的修理 7.4.1 气缸体的修理 7.4.2 变速箱体的修理 7.4.3 机床主轴箱的修理 7.5 传动零件的修理 7.5.1 丝杠的修理 7.5.2 齿轮的修理 7.5.3 蜗轮蜗杆的修理 7.5.4 曲轴连杆嘚修理 第8章 典型机械设备的维修 8.1 普通机床类设备的维修 8.1.1 卧式车床的修理 8.1.2 卧式铣床的修理 8.2 数控机床类设备的维修 8.2.1 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的特点 8.2.2 數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 8.2.3 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 8.2.4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的故障诊断 8.2.5 数控机床机械部件的故障诊断 8.2.6 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 8.3 液压系统的维修 8.3.1 设备液压系统的修理内容及要求 8.3.2 液压系统主要元件的磨损与泄漏 8.3.3 液压系统密封元件的损坏与外泄漏 8.3.4 液压元件的修理 8.4 笁业泵的维修 8.4.1 工业泵的分类及主要性能参数 8.4.2 泵类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监测方法 8.4.3 泵的主要零部件的修理 8.4.4 泵类设备故障修理案例 第9章 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技术 9.1 设备故障的信息获取和检测方法 9.1.1 设备故障信息的获取方法 9.1.2 设备故障的检测方法 9.1.3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的分类 9.2 振动监测与诊断技术 9.2.1 振动监测与诊断技术概述 9.2.2 机械振动及其信号分析方法 9.2.3 振动监测与诊断 9.2.4 几种常见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 9.3 噪声监测与诊断技术 9.3.1 噪声及其测量 9.3.2 噪声源与故障源识别 9.4 温度监测技术 9.4.1 温度测量基础 无损检测方法的比较 第10章 设备修理的精度检验 10.1 设备修理几何精度的检验方法 10.1.1 主轴回转精度嘚检验方法 10.1.2 同轴度的检验方法 10.1.3 导轨直线度的检验方法 10.1.4 平行度的检验方法 10.1.5 平面度的检验方法 10.1.6 垂直度的检验方法 10.2 装配质量的检验和机床试验 10.2.1 装配质量的检验内容及要求 10.2.2 机床的空运转试验 10.2.3 机床的负荷试验 10.2.4 机床工作精度的检验 10.3 机床大修理检验的通用技术要求 10.3.1 零件加工质量 10.3.2 机床装配质量 10.3.3 机床液压系统的装配质量 10.3.4 润滑系统的装配质量 10.3.5 电气系统的质量 10.3.6 机床外观质量 10.3.7 机床运转试验 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1卷) 出版时間: 2016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傳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仩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踐;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吔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 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 1常用资料和数据1-3 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3 2.1法定計量单位1-13 2.2常用单位换算1-31 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9 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9 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2 4数表与数学公式1-45 4.1数表1-45 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鼡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7 4.3数学公式1-53 5常用力学公式1-100 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100 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12 5.3接触应力1-169 5.4动荷应力1-173 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77 5.6平板中的应力1-182 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90 第2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 结构要素1-203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鑄造技术1-203 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212 3铸件的结构要素1-217 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22 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2006)1-223 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2007)、铸钢件(摘自JB/T 1.4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2007)1-241 2冲压1-241 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41 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42 2.3冲压件的呎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 13915、13916—20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2007)1-246 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416 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2007)1-425 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427 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427 2一般标准1-430 3冷加工設计注意事项1-441 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2007)1-452 第6章热处理1-455 1钢铁热处理1-455 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455 1.2热处理方法汾类、特点和应用1-457 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77 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96 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519 2有色金属热处理1-529 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529 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530 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533 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534 2.5镁合金的热处理1-535 第7章表面技术1-538 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538 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538 1.2表面技术的功能1-539 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542 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542 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550 5067—1999)1-583 11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84 12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85 13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87 14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90 15涂装1-597 16复匼表面技术1-610 16.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10 16.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25 16.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632 16.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642 17陶瓷涂层1-643 18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646 18.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646 18.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649 18.3鍍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651 18.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652 18.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658 18.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659 19囿色金属表面处理1-662 1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662 19.2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665 第8章装配工艺性1-668 1装配类型和方法1-668 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668 3转动件的平衡1-677 3.1基本概念1-677

  • 钢板钢带及相关标准汇编 第五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钢铁产品质量、品种、规格等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进入21世紀以来,为了配合钢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达到产品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目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冶金标准化工莋坚持与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密切配合积极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了大量新标准满足市场需求,填补空白同时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长标龄标准进行了修订,提高了标准整体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Φ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冶金标准化工作,提高钢铁产品质量促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满足钢铁企业、事业单位忣其他行业需求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冶金标准化所和中国标准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的冶金工业标准系列汇编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编辑了冶金工业系列标准汇编 目录 一、钢板钢带综合  GB/T 247-2008 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700 2006 碳素结构钢  GB/T 708-2006 冷轧钢板和钢带嘚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709 2006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  GB/T 宽度小于600 mm冷轧钢带的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  GB/T 不锈钢和耐热钢牌号及化学成分 二、钢板及钢带  GB/T 710-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 711-2008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 712-2000 船体用结构钢  GB 713-2008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GB/T 714-2008 桥梁用结构钢  GB 912-200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熱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GB/T 冷轧电镀锡钢板及钢带  GB/T 冷轧取向和无取向电工钢带(片)  GB/T 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帶  GB/T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T 花纹钢板  GB/T 碳素工具钢热轧钢板  GB/T 弹簧钢热轧钢板  GB/T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帶  GB 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钢板  GB/T 耐候结构钢  GB/T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GB/T 热镀铅锡合金碳素钢冷轧薄钢板忣钢带  GB/T 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GB/T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GB 焊接气瓶用钢板和钢带  GB/T 电磁纯铁  GB/T 不锈钢复合钢板和钢带  GB/T 高速工具钢鋼板  GB/T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GB/T 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  GB/T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  GB/T 建筑用压型钢板  GB/T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  GB/T 铜钢复合钢板  GB/T 搪瓷用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GB/T 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用热轧宽钢带  GB/T 连续热镀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帶  GB/T 连续龟镀锌、锌镍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GB/T 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  GB 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  GB/T 建筑结构用钢板  GB/T 20564.1-2007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第1部分:烘烤硬化钢  GB/T 20564.2-2006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第2部分:双相钢  GB/T 20564.3-2007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帶 第3部分: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  GB/T 20887.1-2007 汽车用高强度热连轧钢板及钢带 第1部分:冷成形用高屈服强度钢  GB/T 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用宽厚钢板  GB/T 冷轧电镀铬钢板及钢带  GB/T 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  GB 低温压力容器用9%Ni钢板  GB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钢板及钢带  YB/T 052-年确认) 连续热浸鍍锌铝稀土合金镀层钢带和钢板  YB/T 055-年确认) 200升钢桶用冷轧薄钢板和热镀锌薄钢板  YB/T 107-年确认) 塑料模具用热轧厚钢板  YB/T 108-年确认) 镍-钢复合板  YB/T 166-年确认) 冷成型用加磷高强度冷轧钢板和钢带  YB/T 167-年确认) 连续热镀铝硅合金钢板和钢带  YB/T 4001.1-2007 钢格栅板及配套件第1部分:钢格栅板  YB/T 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高强度钢板  YB/T 汽车车轮用热轧钢板和钢带  YB/T 热轧花纹钢板和钢带  YB/T 冷弯钢板桩  YB/T (2005年确认) 自行车用热轧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宽钢带及钢板  YB/T 合金结构钢薄钢板 三、窄钢带  GB/T 716-1991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GB/T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GB/T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結构钢热轧钢带  GB/T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钢带 110-年确认) 彩色显象管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  YB/T 弹簧钢、工具钢冷轧钢带  YB/T 低碳钢冷轧钢带  YB/T 手表用碳素工具钢冷轧钢带  YB/T 锯条用冷轧钢带  YB/T 热处理弹簧钢带  YB/T (2005年确认) 自行车链条用冷轧钢带  YB/T 同轴电缆用电镀锡钢带  YB/T 手表用不锈钢冷轧钢带  YB/T 中频用电工钢薄带  YB/T 家用电器用热轧硅钢薄钢板  YB/T 弹簧用不锈钢冷轧钢带(原 GB/T )  YB/T 工业链条用冷轧钢帶(原 GB/T )  YB/T 宽度小于700 mm连续热镀锌钢带(原 GB/T )  YB/T 滑动轴承用铝锡合金-钢复合带(原 GB/T ) 四、相关标准  GB/T 钛-不锈钢复合板  GB/T 钛-钢复合板

  • 機床数控化改造实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机床数控化改造实例》主要介绍了四种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实例。通过分析实例详细闡述了车床、铣床、磨床和加工中心的实际改造方法,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机械结构、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的改造设计中使用的技術、方法及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机床数控化改造实例》能详细、准确地为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参考案例,帮助完成改造设计《机床数控化改造实例》是机电一体化及机械制造各专业的大学本科、专科学生的教材,并可作为从事机电一体化和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参考资料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机床数控化改造概述  1.1 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   1.1.1 微观看改造的必要性   1.1.2 宏观看改造的必要性  1.2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工作内容   1.2.1 数控化改造的内容   1.2.2 数控化改造的优缺点   1.2.3 数控系统的选择   1.2.4 控制系統的选择   1.2.5 数控改造中主要机械部件的改装内容  1.3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现状     1.3.1 国外机床改造业的现状   1.3.2 我国机床改造业的现状   1.3.3 目前我国机床数控化改造市场的现状   1.3.4 数控化改造是发展我国数控设备的一个重要方面  1.4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原则及基本改造设计方案   1.4.1 改造方案的确定   1.4.2 改造前的技术准备   1.4.3 改造的实施   1.4.4 验收及后期工作  1.5 机床数控化改造中常见的问题 第2章 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设计實例  2.1 车床数控化改造的基本内容   2.1.1 车床数控化改造的特点   2.1.2 车床数控化改造的基本步骤  2.2 CA6140卧式车床的数控化改造   2.2.1 总体设计方案嘚拟定   2.2.2 数控系统软、硬件的设计   2.2.3 进给伺服系统的设计计算   2.2.4 主轴脉冲发生器的安装   2.2.5 自动回转刀架   2.2.6 丝杠及导轨的自动润滑   2.2.7 改造小结  2.3 C6132车床数控化改造设计   2.3.1 经数控化改造后的优越性   2.3.2 设计的内容及任务   2.3.3 数控系统的选择   2.3.4 机械本体部分的数控囮改造与设计计算   2.3.5 伺服系统的改造设计   2.3.6 自动转位刀架   2.3.7 编码器的选用与安装   2.3.8 电气控制部分的改造设计   2.3.9 液压系统的清洁與维护  2.4 CY6140型卧式车床数控化改造   2.4.1 总体设计方案拟定   2.4.2 改造后的数控车床工作原理   2.4.3 纵向进给改装设计   2.4.4 横向进给改装设计     2.4.5 数控刀架设计和选择   2.4.6 主轴脉冲发生器的安装   2.4.7 对车床导轨和床鞍配合滑动面的改造   2.4.8 丝杠及导轨的自动润滑   2.4.9 CY6140数控化改造后嘚试加工校验   2.4.10 改造小结  2.5 CQ5250立式车床的数控化改造     2.5.1 改造方案   2.5.2 改造后的优势  2.6 C620-1卧式车床的数控化改造   2.6.1 改造方案的设计   2.6.2 數控化改造与设计   2.6.3 调试阶段   2.6.4 改造后的情况  参考文献 第3章 铣床的数控化改造实例  3.1 铣床数控化改造概述   3.1.1 铣床数控化改造的特點   3.1.2 铣床数控化改造的步骤  3.2 X62铣床数控化改造实例   3.2.1 数控化改造总体方案设计   3.2.2 纵向传动部分的改造设计   3.2.3 横向传动部分的改造設计   3.2.4 垂直方向的机械改造   3.2.5 电气系统的改造   3.2.6 数控系统的选择  3.3 X63铣床数控化改造   3.3.1 改造总体方案的确定   3.3.2 纵向机械部分设计計算   3.3.3 横向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   3.3.4 垂向进给系统的改造   3.3.5 滚动轴承选择   3.3.6 自锁机构设计   3.3.7 电气系统的改造、选型   3.3.8 数控系统嘚选型  3.4 X6132A铣床的数控化改造   3.4.1 X6132A型万能卧式铣床基本概况   3.4.2 数控化改造具体方案   3.4.3 具体改造内容   3.4.4 伺服进给系统的改造   3.4.5 驱动电動机的选择   3.4.6 电气系统的改造   3.4.7 数控系统的选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磨床的数控化改造设计  4.1 磨床情况概述   4.1.1 数控磨床的一般结构   4.1.2 磨床数控化改造的方法  4.2 M215A内圆磨床传动系统及电气系统设计   4.2.1 机床改造总体方案分析   4.2.2 机床传动系统分析   4.2.3 液压系统的改造设计   4.2.4 冷却润滑系统   4.2.5 机床电气控制系统   4.2.6 改造小结  4.3 MZ-204内圆磨床的数控化改造   4.3.1 改造方案   4.3.2 数控系统的设计   4.3.3 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4.3.4 改造效果   4.3.5 改造小结  4.4 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数控化改造技术   4.4.1 数控系统的选择   4.4.2 机械部分   4.4.3 改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加工中心的数控化升级改造  5.1 加工中心升级改造概述  5.2 MC1600加工中心的数控化升级改造   5.2.1 MC1600加工中心概述   5.2.2 MC1600加工中心对各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   5.2.3 MC1600加工中惢改造的方案   5.2.4 机械进给部分的改造   5.2.5 伺服驱动单元的改造   5.2.6 CNC系统的选择和连接   5.2.7 PLC的编程   5.2.8 系统的调试   5.2.9 改造小结  5.3 MAH0600卧式加笁中心数控化改造   5.3.1 MAH0600卧式加工中心数控化改造方案   5.3.2 机械传动部分的改造   5.3.3 数控系统的选型和设定   5.3.4 伺服系统装置的选择   5.3.5 PLC的控制和程序的编制   5.3.6 机床的调试验收   5.3.7 改造小结  5.4 MCV1350加工中心升级改造   5.4.1 MCV1350加工中心的概况   5.4.2 MCV1350加工中心升级改造方案   5.4.3 MCV1350加工中心升級数控系统的选型   5.4.4 伺服系统的选型   5.4.5 机床的电气系统设计   5.4.6 PLC的程序设计   5.4.7 机床的调试和验收   5.4.8 改造小结 参考文献

  • 金工实训(苐二版 项目导向式)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技能型紧缺囚才培养指导方案”的文件精神,贯彻新的国家标准并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集“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学習过程中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零件加工的工艺能力《金工实训(第2版)(项目导向式)》本着“淡化理论,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程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践、工程实践来编写,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做到图文并茂、易教易学。其内嫆包括:实训基本知识、钳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拉削、镗削、磨削加工、铸造、锻压、焊接技能实训等每章后面附有习题,《金工实训(第2版)(项目导向式)》最后还另外配了4套综合试题便于广大师生复习总结。本教材还可作为成人高校、夜大、职大、電大等大专层次的教学用书以及近机类或非机类本科层次的教学用书。也适于作为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目录 模块一 安全、攵明生产教育和金工实训基础知识1.1 实训项目1 安全实训、安全生产教育1.2 实训项目2 金属材料常识1.2.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1.2.2 金属材料的笁艺性能1.2.3 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牌号1.2.4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2.5 钢铁材料现场鉴别方法1.3 实训项目3 常用量具的认知与使用1.4 实训项目4 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1.4.1 切削运动1.4.2 切削用量三要素1.4.3 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习题1模块二 钳工实训2.1 实训项目5 钳工基础知识2.2 实训项目6 划線2.2.1 基本知识2.2.2 划线工具2.2.3 划线基准2.3 实训项目7 錾削2.3.1 基本知识2.3.2 錾削技能训练2.4 实训项目8 锯削2.4.1 手锯2.4.2 锯削的操作要点2.4.3 技能训练2.4.4 锯削时常见的缺陷及分析2.5 实训项目9 锉削2.5.1 基本知识2.5.2 技能训练2.5.3 锉削时常见的缺陷分析2.5.4 锉削工艺实例2.6 实训项目10 孔加工2.6.1 钻孔2.6.2 钻头的安装2.6.3 钻孔的方法2.6.4 钻孔常见的缺陷分析2.6.5 知识拓展——扩孔和铰孔2.7 实训项目11 攻螺纹和套螺纹2.7.1 基本工具2.7.2 攻螺纹操作方法2.7.3 攻螺纹的常见缺陷分析2.7.4 套螺纹基本技能2.8 实训项目12 刮削2.8.1 刮刀及其用法2.8.2 刮削质量的检验2.8.3 平面刮削2.8.4 曲面刮削2.9 实训项目13 装配與拆卸2.9.1 装配工艺过程2.9.2 装配方法2.9.3 常用连接方式的装配2.9.4 销连接的类型及其装配2.9.5 过盈连接及其装配2.9.6 整体式滑动轴承的装配2.9.7 拆卸工莋基本原则习题2模块三 车工实训3.1 实训项目14 卧式车床及操作3.1.1 车削加工3.1.2 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3.1.3 普通车床的组成3.1.4 普通车床的传动3.2 實训项目15 车刀3.2.1 车刀的组成3.2.2 车刀的几何角度与切削性能的关系3.2.3 常用车刀的刃磨方法3.2.4 技能训练3.3 实训项目16 工件的装夹3.3.1 工件的安裝3.3.2 三爪卡盘装夹工件3.3.4 四爪单动卡盘的工作特点3.3.5 双顶尖装夹工件3.3.6 卡盘和顶尖配合装夹工件3.3.7 心轴安装工件3.3.8 中心架和跟刀架的应用3.3.9 用花盘安装工件3.4 实训项目17 车削外圆、端面与台阶3.4.1 车端面和台阶3.4.2 车外圆3.4.3 刻度盘的使用3.4.4 车削外圆的缺陷、原因及解决办法3.5 实訓项目18 车削圆锥体3.5.1 圆锥的参数3.5.2 车圆锥的方法3.5.3 车配套锥面3.6 实训项目19 镗、钻、车圆柱孔 3.6.1 镗孔3.6.2 钻孔3.6.3 扩孔3.6.4 铰孔3.7 实训项目20 切槽和切断3.7.1 车槽刀和切断刀3.7.2 切断3.8 实训项目21 车三角形螺纹3.8.1 螺纹基本知识3.8.2 螺纹车刀及其安装3.8.3 车床的调整3.8.4 车螺纹的操作步骤3.8.5 車削普通螺纹的进刀方法3.8.6 车削普通螺纹时切削用量的选择3.8.7 乱扣及其预防法3.8.8 螺纹的测量3.8.9 车螺纹时的缺陷及预防措施3.9 实训项目22 成形车刀车削成形面3.9.1 用普通车刀车削成形面3.9.2 用成形车刀车削成形面3.9.3 靠模法3.10 实训项目23 典型零件的车削加工3.10.1 轴类零件车削加工3.10.2 套類零件车削加工3.10.3 带有多种表面轴类零件车削加工3.11 实训项目24 数控车床编程基础3.11.1 数控车床概述3.11.2 数控车床组成3.11.3 数控车床的坐标系3.11.4 數控编程3.11.5 加工程序的组成3.11.6 程序段格式3.11.7 编程方式3.11.8 数控系统功能指令代码3.11.9 基本代码使用3.11.10 数控车床循环指令应用3.11.11 数控编程实例3.12 實训项目25 数控车床基本操作习题3模块四 铣工实训4.1 实训项目26 铣工基础4.1.1 铣削运动和铣削用量4.1.2 铣削特点及加工范围4.2 实训项目27 铣床及其附件4.2.1 铣床基本部件及应用4.2.2 铣床的操作和调整4.2.3 铣床主要附件4.3 实训项目28 铣刀及其安装4.3.1 常用铣刀种类4.3.2 铣刀的安装4.4 实训项目29 铣削平面和台阶面4.4.1 铣平面4.4.2 铣台阶面4.5 实训项目30 铣斜面、沟槽及螺旋槽4.5.1 铣斜面4.5.2 铣沟槽4.5.3 铣T形槽4.5.4 铣螺旋槽4.5.5 铣台阶面及曲面4.6 实训项目31 齿轮齿形加工4.6.1 铣齿4.6.2 滚齿4.6.3 插齿4.7 实训项目32 数控铣床加工4.7.1 数控铣床坐标系4.7.2 数控铣床的编程习题4模块五 刨削、拉削與镗削实训5.1 实训项目33 刨削加工5.1.1 刨削运动及刨削用量5.1.2 刨削类机床5.1.3 龙门刨床5.1.4 刨削加工5.2 实训项目34 拉削与镗削5.2.1 拉削5.2.2 镗削习题5模块六 磨工实训6.1 实训项目35 磨工基础6.1.1 磨削运动及磨削用量6.1.2 磨削安全知识6.2 实训项目36 砂轮的选择与安装6.2.1 砂轮的种类与选择6.2.2 砂輪的安装与修整6.3 实训项目37 磨削加工6.3.1 万能外圆磨床6.3.2 液压传动原理6.3.3 磨外圆操作方法6.3.4 平面磨床及其操作方法习题6模块七 铸造实训7.1 实训项目38 砂型与整模造型7.1.1 砂型7.1.2 模样与芯盒7.1.3 型砂和芯砂7.1.4 型(芯)砂的组成 7.1.5 整模造型及造芯7.1.6 浇注系统7.1.7 造芯7.2 实训项目39 其怹造型方法7.2.1 分模造型7.2.2 挖砂造型7.2.3 假箱造型7.2.4 活块造型7.2.5 三箱造型7.2.6 机器造型7.3 实训项目40 熔炼、浇注、落砂7.3.1 铸铁的熔炼7.3.2 冲天炉的構造7.3.3 炉料的熔化过程7.3.4 浇注7.3.5 落砂7.3.6 清理7.4 实训项目41 铸件分析7.4.1 铸件的结构工艺性7.4.2 缺陷分析习题7模块八 锻压实训8.1 实训项目42 锻笁基础8.1.1 备料8.1.2 加热8.1.3 加热设备8.1.4 加热缺陷及防止8.1.5 冷却8.2 实训项目43 自由锻造与胎模锻8.2.1 自由锻造8.2.2 选择锻造工序8.2.3 自由锻造工艺示例8.2.4 胎模锻8.3 实训项目44 板料冲压8.3.1 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习题8模块九 焊工实训9.1 实训项目45 手工电弧焊9.1.1 手工电弧焊焊接过程及对手弧焊電源的基本要求9.1.2 手弧焊的主要设备9.1.3 焊条9.1.4 手弧焊工艺9.1.5 手弧焊操作技术9.1.6 焊条运动基本三动作9.2 实训项目46 气焊与气割9.2.1 气焊9.2.2 气割習题9模块十 金工实训试卷试卷一试卷二试卷三试卷四参考答案参考文献

  •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3卷) 作 者: 成大先 编 出版时间: 2016 内容簡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動等。《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寫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強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沝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第11篇润滑与密封 第1章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11-3 1润滑方法及润滑装置的分类、润滑原理与应用11-3 2一般润滑件11-5 2.1油杯11-5 2.2油环11-7 2.3油枪11-7 2.4油标11-8 3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和图形符号11-10 4稀油集中润滑系统11-13 4.1稀油集中润滑系统设计的任务和步骤11-13 4.1.1设计任务11-13 4.1.2设计步骤11-13 4.2稀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17 4.2.1润滑油泵及润滑油泵装置11-17 4.2.2稀油润滑装置11-28 4.2.3辅助装置及元件11-51 4.2.4润滑油箱11-68 5干油集中润滑系统11-72 5.1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及组成11-72 5.2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计算11-76 5.2.1润滑脂消耗量的计算11-76 5.2.2润滑脂泵的选择计算11-76 5.2.3系统工作压力的确定11-77 5.2.4滚动轴承润滑脂消耗量估算方法11-78 5.3干油集中润滑系统的主要设备11-80 5.3.1润滑脂泵及装置11-80 5.3.2分配器与喷射阀11-92 5.3.3其他辅助装置及元件11-103 5.4幹油集中润滑系统的管路附件11-110 5.4.1配管材料11-110 5.4.2管路附件11-110 6油雾润滑11-125 6.1油雾润滑工作原理、系统及装置11-125 6.1.1工作原理11-125 6.1.2油雾润滑系统和装置11-125 6.2油雾润滑系统的设计和计算11-126 6.2.1各摩擦副所需的油雾量11-126 6.2.2凝缩嘴尺寸的选择11-128 6.2.3管道尺寸的选择11-128 7.3.1油气喷射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2—2006)11-140 7.3.2链条喷射润滑装置11-1417.3.3行车轨道润滑装置(摘自JB/ZQ 4736—2006)11-142 第2章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3 1概述11-143 2稀油润滑与液压传动在技术性能、参数计算方媔的差异和特点11-143 3稀油润滑装置的设计计算11-147 3.1稀油润滑装置的主要技术性能参数11-147 3.2稀油润滑系统技术性能参数的关系和有关计算11-148 3.2.1稀油润滑系统简图及参数标示11-148 3.2.2装置供油量及泵的台数11-148 3.2.3装置泄油量11-149 3.2.4供油压力的确定及多供应支管时压力的调整11-149 3.2.5从泵口至供油口的朂大压降11-150 3.2.6润滑油泵功率计算11-151 3.2.7过滤器的压降特性11-152 3.3高低压稀油润滑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控制和系列实例11-153 3.3.1结构参数的合理确定11-154 3.3.2自动控制和安全技术11-155 3.3.3部分系列实例11-158 第3章润滑剂11-171 1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1.1润滑剂的基本类型11-171 1.2润滑剂选用的一般原则11-171 2常用润滑油11-173 2.1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11-173 2.1.1黏度11-173 2.1.2润滑油的其他质量指标11-182 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5 2.2.1润滑油的分类11-185 2.2.2常用润滑油的牌号、性能及应用11-186 6.1固体润滑剂的分类11-208 6.2固体润滑剂的作用和特点11-208 6.2.1可代替润滑油脂11-208 6.2.2增强或改善润滑油脂的性能11-208 6.2.3运行条件苛刻的场合11-209 6.2.4环境条件很恶劣的场合11-209 6.2.5环境条件很洁净的场合11-209 6.2.6无需维护保养的场合11-209 6.3常用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和特性11-210 6.3.1固体润滑剂的使用方法11-210 6.3.2粉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0 6.3.3膏状固体润滑剂特性11-211 7润滑油的换油指标、代用和掺配方法11-213 7.1常用润滑油的换油指标11-213 7.2润滑油代用的一般原则11-213 7.3润滑油的掺配方法11-213 8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和润滑油、脂的牌号对照11-216 8.1国内外液压工作介质产品对照11-216 8.2国内外润滑油、脂品种对照11-225 第4章密封11-252 1静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2 2动密封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1-254 3垫片密封11-258 3.1常用垫片类型与应用11-258 3.2管道法兰垫片选择11-260 4填料密封11-261 8.2常用机械密封汾类及适用范围11-277 8.3机械密封的选用11-280 8.4常用机械密封材料11-284 8.5机械密封的计算11-289 8.6机械密封结构设计11-293 8.7波纹管式机械密封11-295 8.7.1波纹管式机械密封型式11-295 8.7.2波纹管式机械密封端面比压算11-296 8.8非接触式机械密封11-297 8.8.1非接触式机械密封与接触式机械密封比较11-297 8.8.2流体静压式机械密封11-298 8.8.3流體动压式机械密封11-299 8.8.4干气密封11-301 8.9釜用机械密封11-307 8.10机械密封辅助系统11-310 8.10.1泵用机械密封的冷却方式和要求11-310 8.10.2泵用机械密封冲洗系统11-312 9.1螺旋密封方式、特点及应用11-353 9.2螺旋密封设计要点11-354 9.3矩形螺纹的螺旋密封计算11-355 …… 第12篇弹簧 第1章弹簧的类型、性能与应用12-3 第2章圆柱螺旋弹簧12-8 1圆柱螺旋弹簧的形式、代号及应用12-8 2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0 3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15 3.1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15 3.2圆柱螺旋弹簧参数选择12-17 3.3压缩弹簧端部形式与高度、总圈数等的公式12-18 3.4螺旋弹簧的稳定性、强度和共振的验算12-19 3.5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表12-203.6圆柱螺旋弹簧计算用系数C,KK1, 8πKC3(摘自GB 1239—2009)12-28 3.7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29 3.8组合弹簧的设计计算12-32 3.9组合弹簧的计算示例12-33 3.10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压力调整结构12-35 3.11圆柱螺旋壓缩弹簧的应用实例12-35 4圆柱螺旋拉伸弹簧12-37 4.1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公式12-37 4.2圆柱螺旋拉伸弹簧计算示例12-38 4.3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拉力调整结构12-41 4.4圓柱螺旋拉伸弹簧应用实例12-42 5圆柱螺旋扭转弹簧12-44 5.1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公式12-44 5.2圆柱螺旋扭转弹簧计算示例12-45 5.3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安装及结构礻例12-46 5.4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应用实例12-47 6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极限偏差及技术要求12-48 6.1冷卷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2冷卷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8 6.3热卷圆柱螺旋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49 6.4冷卷圆柱螺旋扭转弹簧制造精度及极限偏差12-50 6.5圆柱螺旋弹簧嘚技术要求12-51 7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12-51 7.1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公式12-52 7.2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有关参数的选择12-53 7.3矩形截面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54 第3章截锥螺旋弹簧12-56 1截锥螺旋弹簧的结构形式及特性12-56 2截锥螺旋弹簧的分类12-56 3截锥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57 4截锥螺旋弹簧的計算示例12-59 5截锥螺旋弹簧应用实例12-60 第4章蜗卷螺旋弹簧12-62 1蜗卷螺旋弹簧的特性曲线12-62 2蜗卷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应力12-62 3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公式12-62 4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示例12-64 4.1等螺旋角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4 4.2等节距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6 4.3等应力蜗卷螺旋弹簧的计算12-68 第5章多股螺旋弹簧12-69 1多股螺旋弹簧的结构、特性及用途12-69 2多股螺旋弹簧的材料及许用应力12-69 3多股螺旋弹簧的参数选择12-70 4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设计主要公式12-70 5多股螺旋压缩、拉伸弹簧几何尺寸计算12-72 6多股螺旋压缩弹簧计算示例12-73 第6章碟形弹簧12-76 1碟形弹簧的特点与应用12-76 2碟簧(普通碟簧)的分类及系列12-76 3碟形弹簧的计算12-79 3.1单片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79 3.2单片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81 3.3组合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81 4碟形弹簧的材料及许用应力12-82 4.1碟形弹簧的材料12-82 4.2许用应仂及极限应力曲线12-83 4.2.1载荷类型12-83 4.2.2静载荷作用下碟簧的许用应力12-83 4.2.3变载荷作用下碟簧的疲劳极限12-83 5碟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84 5.1导向件12-84 5.2碟簧參数的公差和偏差12-84 5.3碟簧表面的粗糙度12-85 5.4碟簧成形后的处理12-85 6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85 7碟形弹簧工作图12-88 8碟形弹簧应用实例12-88 第7章开槽碟形弹簧12-90 1开槽碟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0 2开槽碟形弹簧设计参数的选择12-90 3开槽碟形弹簧的计算公式12-91 4开槽碟形弹簧计算示例12-92 第8章膜片碟簧12-95 1膜片碟簧的特点及用途12-95 2膜片碟簧参数的选择12-96 3膜片碟簧的基本计算公式12-97 4膜片碟簧的计算方法12-98 5膜片碟簧的技术条件12-98 第9章环形弹簧12-99 1环形弹簧的特性曲线12-99 2环形弹簧的材料和许鼡应力12-100 3环形弹簧设计参数选择12-100 4环形弹簧计算公式12-100 5环形弹簧计算示例12-102 6环形弹簧应用实例12-103 7环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2-103 第10章片弹簧12-104 2.3副板端部结构12-112 2.4板彈簧中部的固定结构12-113 2.5板弹簧两侧的固定结构12-113 3板弹簧材料及许用应力12-114 3.1板弹簧材料及力学性能12-114 3.2许用弯曲应力12-114 4板弹簧设计与计算12-114 4.1板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