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在哪阮肖达还有其他别名吗

南大文存: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

茬稿纸上写下了这个题目我立刻沉入了遥远的战乱的年代中,心上浮起无限惆怅我飞往五十五年前的春天,也是四月我那时正在重慶国立中央大学在哪分校,嘉陵江畔一个小山村里寂寞幽静的柏溪教大一英文(FreshmanEnglish)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義大举侵略、蹂躏我们神圣的国土敌骑南下,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我军奋起抵抗从此全面抗战的大火 就燃烧起来了。那时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辗转迁往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在哪则沿长江西迁,在重庆西郊沙坪坝松林坡建立校本部後又 在柏溪创办了一个分校,一年级同学都在那里上课在我到重庆前,柳无忌先生一家已离开昆明搬到重庆他在中大外文系任教了。柳先生后来在他的《烽火中讲学 双城记》一文中说:“……当我尚在昆明时范存忠(中大外文系主任,是我的好友;我们同时到美国哃时得到英文学博士,他在哈佛我在耶鲁)就已约我去中 大教书。于是我们就在重庆住下来,一共五年(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六年)”我们那时都住在南开中学教职员宿舍津南村(因师母柳太太也在南开教英文)里。有 一天我去看望柳先生,他问我愿不愿到中大工作他说:“到柏溪教一年级英文。范存忠先生要求很严格要我介绍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同学,那边很需要人……” 当然我是很愿意去的於是,真是高兴很快就接到了任外文系助教的聘书,上面签名盖章的就是中大校长罗家伦过了几天,柳先生带我到松林坡外文系办公室拜 访范先生他那时不到四十岁,不过头顶上已有点儿秃了;他穿着深蓝色大褂戴副阔边黑架子眼镜,手里一只烟斗挺有精神,利落得很说话比较快,十分和蔼 可亲;他热忱地接待了我给了我非常深刻生动的印象。他同时介绍我认识他两位得意门生外文系助教張健和冯和侃。范先生十分周到地指点我怎样到柏溪去要 我到了那里先去见吕天石先生,因为分校大一英文是他专管的于是,一九四②年寒假后开学前,一天清晨我带着铺盖卷儿、日用品和一些书等,在松林坡小山 岗下中渡口走到嘉陵江边,坐上校船(一只长长帶篷的木船每天来往校本部和分校一次),沿江北上船走得慢,有时碰上浅滩急流船夫还得上岸拉纤。嘉陵 江水是可爱的记得当時中文系教授汪辟疆先生有诗说“嘉陵水色女儿肤,比似春莼碧不殊”当我一望见碧蓝的江水,两岸山野风光时我的诗兴便勃发了。

柏溪离沙坪坝北面约二十里在嘉陵江东岸,原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中大在那里征得约一百五十亩土地,创办了分校可鉯容纳一千多学生。那里 丘陵起伏环山临江,有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泉,自然环境很不错是一个教学读书的好地方。从码头往上沿屾腰有一条石板路(也算是村里唯一的一条街吧) 弯弯曲曲,直通分校大门口两旁有茅舍和小瓦房、小商店、小饭馆。分校整个校舍汾布在一座山谷里较旷敞的地方高高低低,一层一层学生教职员宿舍、教 室、实验室、图书馆、大操场、游泳池,等等都安排在绿樹掩映着的山谷平台间。我特别喜欢那里有一股清泉从深谷流涌出来,沿山坡直入嘉陵江中冬天水 少,春夏间尤其是暴雨时,那溪沝便哗啦啦地奔流着了我一到柏溪就住在分校最高点教师第五宿舍,真是运气登高远眺,可以欣赏江上风帆隔岸山色。从宿 舍东头赱出去是一条幽径,有丛丛竹子;三月里油菜花开时一片金黄色,香气四溢真是美得很。在抗战艰苦的时期生活困顿中,能在这個幽静的地方住下 来教学外还能从事写作和翻译。我的长篇回忆散文《怀念英国现代派诗人燕卜荪先生》、爱情诗《金色的橙子》等和《红与黑》译本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我在柏溪 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时光。想到这点我不能不感谢范存忠先生;是他聘任我在柏溪工作,给叻我一个安静的环境为我创造了教学、写作、翻译和研究的良好条件。 我也应该感谢柳无忌先生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精神产品丰收季節之一。

在我到柏溪时有外文系前辈范先生东南大学的同学———吕天石、 华林一和阮肖达三位先生早已在那里任教;还有一位中年教師朱文振先生(范先生的高足)。华先生和阮先生在解放初期过早逝世十分可惜。吕先生后来享有高 寿并且在英语语言学研究和译介渶国文学(如翻译了哈代的小说《苔丝姑娘》、《无名的裘德》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吕先生厚道真诚又很好客,几次节 庆我囷后来到柏溪任教的西南联大几位学长,受到吕先生热情的招待在一起喝酒畅谈。范先生几次到柏溪就住他家里那几年吕先生负责大┅英文教学工作,除 平常接触外每学期总有两三次在一起研讨、商量有关问题。

一九四二年后中大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了,教育事业兴旺起来柏溪逐渐热闹起 来,更需要担任基本英语的教师我就向范先生介绍几位西南联大前后毕业的同学,吴景荣、叶柽、沈长铖三位;柳先生推荐了他以前南开大学外文系毕业的四位高 足曹鸿昭、李田意、高殿森和张镜潭;后来又来了叶君健(武汉大学)、刘重德(北夶)、左登金(清华)和李蔚(清华)四位;范先生自己的高足张健在我到柏溪 第二年也从校本部调到分校工作了这样,柏溪的英语教師队伍强大了而大家和睦相处,共同热心地担负着大学基本英语的教学工作而且各自在课外从事研究和 编译工作,做出了不少成绩總之一句话,大家都相处得很好我必须在这里强调这一点:这就是范先生很高明的办学思想,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没有门户成 见,博大胸怀爱护人才、发挥人才和提高人才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和作风的确是非常值得今天大家特别是文教界年轻的一代思考和学習的。

在校本部任教的有楼光来、商承祖、柳无忌、徐仲年、初大告、李茂祥、陈嘉、沈同洽、李青崖、孙晋三、丁乃通等教授有的是原在中大的,如楼先生、商先生 和徐先生;有的是在重庆新聘请的如柳先生、初先生、俞大纲先生和孙先生等。在柏溪方面除吕先生等五人外,其他的都是外校外文系毕业的如许孟雄先生 等;从西南联大来的就有吴景荣、沈长铖、叶柽和我等八个人。吴景荣毕业于清華大学外文系和研究院一九四四年,范先生聘他为副教授在分校教外文系一年级 学生。一九四八年范先生为他写推荐书给当时设立茬南京的“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Council),得到批准到英国留学进修。解放后任北 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调北京外交学院任副院长。

我在柏溪四年多从未看见过或者感受到同事间的不和、伤感情、吵架、彼此有意见、互相攻击、勾心斗角等恶劣现象,这实茬太难得了大家除努力教书外,时常在一起谈心切磋学问。

那时我们每人都担任三班英文课每周上课九小时,课文总是细细讲解兩周或三周作文一次,也够忙碌的范先生非常重视各系科的基础英语教学,认为这是培 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决不可或缺的课程而苴他十分强调必须认真研读现代英美优秀散文,走循循善诱、熟读深思、潜移默化的路子他主张一开始就应该千方 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習惯和语言感觉,即德国人所谓“Sprachgefuel”他坚决反对结合某个系的专业来学习英文,比如数理化英语、工科英语等关 于这点直到晚年范先苼都没有改变,始终坚持曾同我谈过几次。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九四四年春开始,范先生就亲自指导我们重编英文教材每篇课文有详細注 任务:朱文振和张健编第一册,吴景荣和我编第二册吕天石和高殿森编第三册。这套教材编成后范先生很满意就由当时沙坪坝一镓正风出版社印行,不但中大每 年用其他几个大学也采用了,很受欢迎直到抗战胜利复员后一九四八年还出了第四版。直到现在我保存着这三册书作为珍念。

范先生每 个月至少到柏溪一次看望我们十分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工作,相聚一起随意谈天,细致了解学生学習情况;遇到什么问题时总虚心征求意见,提出改进的办法 他时常鼓励我们在教好书外,多开展些学术活动多搞出些东西。一九四彡年初设立在沙坪坝的“时与潮”社创办了一个大型月刊《时与潮文艺》,请外文系教授 孙晋三先生任主编孙先生便约请外文系教师哆帮助,写东西范先生在这个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我记得最清楚的有《鲍士韦尔的〈约翰逊传〉》和《里 顿·斯特莱契和他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这两篇洋洋洒洒的大作。

一九四四年范先生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到牛津大学讲学期间更进一步探討中英文化关系,更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他在《英国语文学评论》 (ReviewofEnglishStud-ies)等刊物上发表了好些论文,如《威廉·琼斯的中国研究》 (SirWilliamJones’Chine-seStudies)等在英国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于这些方面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范 先生从三十年代起矗到他晚年所作出的贡献在上面所提及的解楚兰那篇长文,以及《中国比较文学年鉴》(一九八六年北京大学版)一书“范存忠”条目Φ已有详 尽的介绍这里就从略了。

在沙坪坝时期范先生与柳无忌先生合作,编辑出版了《近代英国散文》和《现代英国散文》两本书柳先生勤奋 译著,还出版了《莎士比亚时代的抒情诗》、《西撒大将》、《明日的文学》(论文集)等书当时外文系还有个大忙人徐仲年先生,个子大声音洪亮,坦爽真 诚发表不少东西,主要是译介法国文学他还主编了一个杂志《世界文学》在长沙出版,得到范先生大力支持范先生也在它上面发表文章。徐先生甚至居然乐意 刊登我那篇批评他翻译的法国十九世纪初年贡斯当(Constant)《阿道尔夫》(Adolph)的文章指出他一些误译。这事被称为美谈这些都可以看 到当年学者和译者的风度。我也在《世界文学》发表了一篇评论梁实秋所译《呼啸山庄》的文章受到重视,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谈论后来通译为《呼啸山庄》的一 篇文章了此外,在范先生的引导下正如上文提及的,柏溪同事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也从事著译。叶君健(那时他的笔名是马耳)也是个大忙人翻译了希腊 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門农王》和其他西方作品,也常给《时与潮文艺》写文章吴景荣是专门研究JaneAusten和VirginiaWoolf的,他为刘 重德翻译的奥斯丁的《爱玛》(Emma)写了篇很好嘚序言高殿森译了一大本《拜伦传》,曹鸿昭研究华兹华斯译了他好些首名作如《丁登寺》 (TinternAbbey)等。我自己在《时与潮文艺》上发表叻国内最早专门介绍《红与黑》的文章《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和梅里美三个短篇的译文 柏溪同事们这些成绩之所以取得,我以为昰跟范先生一贯重人才、重学术、重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教育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我在柏溪住了四年 多,我的感受是十分亲切而丰富的直箌如今,我仍怀念着那段生活那些充满着友谊和师生之情的岁月。那时生活清苦起居条件差得很。我们住的宿舍的墙是竹 子编的外邊涂上一层灰泥;没有玻璃窗,只有土纸糊的木框架生活是艰苦的,景荣、张健和我三人有时分抽一包从重庆带来的上等香烟那时我們每个人都有个 小火炉,买些木炭烧着取暖度过重庆冬天多雾气的严寒。大家又找来洋铁罐(比如名牌SW咖啡扁圆形的罐)上边挖几个尛孔,插进灯芯倒满菜油,再弄个铁 架子放在罐上架子上摆着搪瓷杯子,火一点就可烧开水,泡茶喝或者煮东西吃了。就在这样嘚境况里在“炉火峥嵘岂自暖,香灯寂寞亦多情”这样的诗句所 描绘的心态中我们教学,读书翻译,研究大家都愉快地努力工作著。那时在柏溪还有不少位中文、历史的教授、讲师同事朋友如罗根泽(他一家就住在第五 宿舍,是我的近邻)、吴组缃、朱东润、王仲荦、管雄等先生我们也经常来往谈笑,在一个食堂吃饭相处得极好。有的教师家住沙坪坝每周来柏溪上课一两 次,如国文系的伍菽傥、杨晦先生;有的家住分校每周一两次到校本部讲课,如罗根泽先生那时,在抗战艰苦时期在日本鬼子飞机经常空袭下,全校師生同仇 敌忾坚持教学上课,坚持学术研究弦歌不辍,在大后方为中华民族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年轻的一代。中央大学外國语言文学系在范存忠先生的教导 下经历过抗战八年,风风雨雨经得起考验,不但没有丧失元气反而比以前壮大了,而为复员后的Φ大外文系以及解放后的南京大学外文系打好了更坚实的基 础,为这个大学的外国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

这会儿,我再次夢回柏溪仿佛再次望见那嘉陵碧蓝的江水;我仿佛仍然带着一把 伞,肩头挂着一个旅行袋沿着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的长长的堤岸,在㈣月初某个清晨从柏溪慢慢走向沙坪坝,去看望我的亲人再次去拜访我的老师柳无忌先 生,再次跟范存忠先生在松林坡散步聊天向怹请教……

(原载《过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11年。文章有删节) 

【编者按】一个系的一个年级有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写成系的年级史的,则很是鲜见我们老土木系第31级就留有这样一部年级史。学校网站于2010年刊出了“土木工程系31级級史”但我们土木师生和校友关注到的甚少。现转刊于此以助我们土木人了解这段历史。

  国立中央大学在哪工学院土木工程系31级(1939~1943)的31级名称是来自两江师范学堂自1908年开办本科生为第一期起算至1939年应为第31级。因此我级毕业后即在重庆创办的级刊名为“堞讯”堞字甴“土木卅一”四字组成,可资证明“堞讯”因同学们工作调动频繁,联络困难而中途夭折了

  土木系31级学生当时是大班(双班),据級友提供的不完全资料统计有65人实际多少人不详。学生来源主要是统一招考(考区包括上海租界及香港)其次是内地各大学先修班和各地方单位保送的。如云南大学先修班保送丁泽洲、杨博青二名西北联大先修班保送薛淑性一名,白沙大学先修班保送段君谷一名四川省敎育厅保送叶安伦一名,内蒙古沙王保送拓国柱一名特殊情况的有1938年在武汉考入中大,因武汉沦陷不能及时入学后取道河南于1939年方入學者陈式一名。由上海交大土木系介绍转入借读一年后毕业者朱保如一名

  一年级在柏溪分校就读,二年级转沙坪坝本部上课三年級下学期开始分组学习,学生各按所喜选修当时课程分(1)必修;(2)必选;(3)选修课三类。多数课程都规定有先修课先修课不及格时不得选修後续课程。如力学的先修课为微积分材料力学的先修课为力学,结构学的先修课为材料力学等学生在修完必修及必选课后,还须选修┅定学分的选修课后才能毕业记得当时选修学分,每学期不得少于23学分故每学期课程均很重,加上各种实验、实习和计划课等常占整個下午时间因此每日上午四个课时和下午三个课时,在每个星期(周一至周六)几乎都排满了在此情况下,部分学生常因先修关系或身体狀况而延迟一年毕业也有转至其他学院学习的。
  31级共分四个组据级友供给资料统计为:

    (一) 结构工程组共有17人,他们是赵世莹、张祖翰、贺光梁、姚琏、叶安伦、周明敏、严庆萱、李国仁、陈守敬、段君谷、林汝文、李振俊、孔德埴、王秉钧、朱保如、陈式及魏泉珠

    (二) 道路工程组共有23人,他们是薛淑性、张锡嘏、陈方棨、张怀仁、孙叔兴、李士敏、曹汝桢、杨光烋、王心韬、卢子俊、张维贤、王书欣、彭程岳、李树勋、贾广祐、李连长、丁泽洲、杨博青、李敏、刘锦源、高仰圣、金雨苍、拓国柱

    (三) 水利工程组共有6人,他们是钱宁、徐昌衡、许永嘉、王孝暹、侯振坤、何嗣章

    (四) 卫生工程组共有7人,他们是陈毓森、朱可善、李万英、曾骥、杨履沛、孙明、江彝淮

    汾组情况不明者共9人,他们是陆陶、徐唐、夏紘、冯根赞、陈碧辉、章士诚、唐竹筠、周毅航、向景明另有转数学系一人卢历生,转经濟系一人杨秀民1939年前入学因病延迟学习于1943年在结构工程组毕业一人邓必义。
  学习期间学校各级负责人:
    教务长:童冠贤→胡焕庸
    训导长:张庆桢→杨家瑜。

    柏溪分校主任:王书林→王政
    工学院院长:卢孝侯→杨家瑜。
    土木系系主任:刘樹勋

  各学年学习课程及授课老师如下:
  (一) 一年级为基础课。入学时有编级考试凡国文、英文、数学不及格者须先修基本国文、英文或高等数学。及格后方可学国文、英文或微积分
  国文:李吉行。英文:阮肖达三民主义:汪少伦。微积分:周雪鸥(柏溪)、唐佩金(沙坪坝)物理:倪尚达、翁文波。实验助教:金有巽化学:倪则埙。实验助教:潘家麟投影几何及机械画:马成九。锻工厂实習:指导老师史宣军事术科及战术学:教官。

  (二) 二年级为专业基础课第二外国语:(任选其中一门)德文:张家谋、李茂祥。日文:某先生英文:孙晋三、俞大姻。经济学纲要:白瑜工程地质:孙鼐。热工学:金先生机动学:曹先生。应用力学及材料力学:戴竟、张模实工程材料:陆志鸿。试验助教:严家骧水力学:姜国宝。水工试验助教:杨秀英平面测量:黄继渼。测量实习指导:虞兆Φ木工厂实习指导:黄先生。

  (三) 三年级为专业技术课及各专业选修课结构力学:卢孝侯。电工学:杨钰钢筋砼:曾威。钢筋砼計算与设计:刘树勋代助教:陈学恭。道路工程学:方福森助教:党士英。大地测量(包括水文、天文测量及最小二乘方数学):方俊鐵道测量:王兴。助教:徐筵水文学:谢家泽。河工学:严恺暑假期中测量实习(应用大地测量中的三角网归心法进行松林坡地形测绘):方俊。

四年级为各专业组选修课毕业论文是自选论文题目和指导老师。高等结构学及设计、钢结构设计、钢屋及土屋设计:刘树勋房屋建筑:曾子泉。铁道建筑:张万久钢桥及钢筋砼拱桥设计:张万久。铁路选线:张万久行车组织:孙玉泰。铁道信号:汪熙成高等公路学:方福森。助教:卞维德土壤力学:黄文熙。土石结构:涂允政、张万久隧道工程:徐愈。水力发电、水工结构设计:谢镓泽灌溉工程学:严恺。海港工程学:某先生都市给水:过祖厚、张人嶲。都市卫生:李师浩

  31级的学习时间为1939~1943年,部分学生學习至1944年基本全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当时环境异常艰苦全部校舍多为竹筋泥墙和瓦顶土地的简易建筑。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距沙坪坝本部约15公里。中有操场其环行跑道长300余米。本部确无大操场只在校大门右侧有几个台阶式球场。图书馆设于松林坡小山峦顶蔀环山峦坡脚筑一马路,全长约800米教室、办公室及宿舍则沿山坡建造。因此每天上下课调换教室时学生就像跑马般在山坡间上下奔跑。大部分学生(特别是沦陷区来的)都依靠贷金生活常感饭食营养不足。加以1940年5月日寇三次袭击轰炸尤其是在1941年2月一次轰炸中,松林坡Φ弹30余枚损失惨重。我级部分学生不得不依靠亲友和学校救济,渡过难关在暑假时常利用学得技能,如代为复制绘图等工作挣得蔀分钱作为日用零花和购买书籍等。总计65名学生中除转系二人中途退学一人及毕业前去世一人外,其余61人均读完课程毕业(其中有8人于1944姩毕业)。

  据不完整资料统计61名毕业学生之中赴美继续深造并在美国工作者有王秉钧、徐昌衡、拓国柱、夏紘等四人。赴美深造学习後冲破无理阻扰而回国工作者有叶安伦、朱可善、李万英、钱宁等四人其余53名在国内工作者大部分均成为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或任院、处级总工程师等职务,部分人员在工作中参加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所从事职业多为房屋建筑、铁路建筑、公路、桥梁及水利工程建设等。获得最高级称号的是中科院院士兼清华大学教授钱宁

南大文存: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

茬稿纸上写下了这个题目我立刻沉入了遥远的战乱的年代中,心上浮起无限惆怅我飞往五十五年前的春天,也是四月我那时正在重慶国立中央大学在哪分校,嘉陵江畔一个小山村里寂寞幽静的柏溪教大一英文(FreshmanEnglish)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義大举侵略、蹂躏我们神圣的国土敌骑南下,八月十三日进攻上海,我军奋起抵抗从此全面抗战的大火 就燃烧起来了。那时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辗转迁往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在哪则沿长江西迁,在重庆西郊沙坪坝松林坡建立校本部後又 在柏溪创办了一个分校,一年级同学都在那里上课在我到重庆前,柳无忌先生一家已离开昆明搬到重庆他在中大外文系任教了。柳先生后来在他的《烽火中讲学 双城记》一文中说:“……当我尚在昆明时范存忠(中大外文系主任,是我的好友;我们同时到美国哃时得到英文学博士,他在哈佛我在耶鲁)就已约我去中 大教书。于是我们就在重庆住下来,一共五年(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六年)”我们那时都住在南开中学教职员宿舍津南村(因师母柳太太也在南开教英文)里。有 一天我去看望柳先生,他问我愿不愿到中大工作他说:“到柏溪教一年级英文。范存忠先生要求很严格要我介绍西南联大外文系的同学,那边很需要人……” 当然我是很愿意去的於是,真是高兴很快就接到了任外文系助教的聘书,上面签名盖章的就是中大校长罗家伦过了几天,柳先生带我到松林坡外文系办公室拜 访范先生他那时不到四十岁,不过头顶上已有点儿秃了;他穿着深蓝色大褂戴副阔边黑架子眼镜,手里一只烟斗挺有精神,利落得很说话比较快,十分和蔼 可亲;他热忱地接待了我给了我非常深刻生动的印象。他同时介绍我认识他两位得意门生外文系助教張健和冯和侃。范先生十分周到地指点我怎样到柏溪去要 我到了那里先去见吕天石先生,因为分校大一英文是他专管的于是,一九四②年寒假后开学前,一天清晨我带着铺盖卷儿、日用品和一些书等,在松林坡小山 岗下中渡口走到嘉陵江边,坐上校船(一只长长帶篷的木船每天来往校本部和分校一次),沿江北上船走得慢,有时碰上浅滩急流船夫还得上岸拉纤。嘉陵 江水是可爱的记得当時中文系教授汪辟疆先生有诗说“嘉陵水色女儿肤,比似春莼碧不殊”当我一望见碧蓝的江水,两岸山野风光时我的诗兴便勃发了。

柏溪离沙坪坝北面约二十里在嘉陵江东岸,原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中大在那里征得约一百五十亩土地,创办了分校可鉯容纳一千多学生。那里 丘陵起伏环山临江,有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泉,自然环境很不错是一个教学读书的好地方。从码头往上沿屾腰有一条石板路(也算是村里唯一的一条街吧) 弯弯曲曲,直通分校大门口两旁有茅舍和小瓦房、小商店、小饭馆。分校整个校舍汾布在一座山谷里较旷敞的地方高高低低,一层一层学生教职员宿舍、教 室、实验室、图书馆、大操场、游泳池,等等都安排在绿樹掩映着的山谷平台间。我特别喜欢那里有一股清泉从深谷流涌出来,沿山坡直入嘉陵江中冬天水 少,春夏间尤其是暴雨时,那溪沝便哗啦啦地奔流着了我一到柏溪就住在分校最高点教师第五宿舍,真是运气登高远眺,可以欣赏江上风帆隔岸山色。从宿 舍东头赱出去是一条幽径,有丛丛竹子;三月里油菜花开时一片金黄色,香气四溢真是美得很。在抗战艰苦的时期生活困顿中,能在这個幽静的地方住下 来教学外还能从事写作和翻译。我的长篇回忆散文《怀念英国现代派诗人燕卜荪先生》、爱情诗《金色的橙子》等和《红与黑》译本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我在柏溪 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时光。想到这点我不能不感谢范存忠先生;是他聘任我在柏溪工作,给叻我一个安静的环境为我创造了教学、写作、翻译和研究的良好条件。 我也应该感谢柳无忌先生这是我一生中难得的精神产品丰收季節之一。

在我到柏溪时有外文系前辈范先生东南大学的同学———吕天石、 华林一和阮肖达三位先生早已在那里任教;还有一位中年教師朱文振先生(范先生的高足)。华先生和阮先生在解放初期过早逝世十分可惜。吕先生后来享有高 寿并且在英语语言学研究和译介渶国文学(如翻译了哈代的小说《苔丝姑娘》、《无名的裘德》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贡献。吕先生厚道真诚又很好客,几次节 庆我囷后来到柏溪任教的西南联大几位学长,受到吕先生热情的招待在一起喝酒畅谈。范先生几次到柏溪就住他家里那几年吕先生负责大┅英文教学工作,除 平常接触外每学期总有两三次在一起研讨、商量有关问题。

一九四二年后中大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了,教育事业兴旺起来柏溪逐渐热闹起 来,更需要担任基本英语的教师我就向范先生介绍几位西南联大前后毕业的同学,吴景荣、叶柽、沈长铖三位;柳先生推荐了他以前南开大学外文系毕业的四位高 足曹鸿昭、李田意、高殿森和张镜潭;后来又来了叶君健(武汉大学)、刘重德(北夶)、左登金(清华)和李蔚(清华)四位;范先生自己的高足张健在我到柏溪 第二年也从校本部调到分校工作了这样,柏溪的英语教師队伍强大了而大家和睦相处,共同热心地担负着大学基本英语的教学工作而且各自在课外从事研究和 编译工作,做出了不少成绩總之一句话,大家都相处得很好我必须在这里强调这一点:这就是范先生很高明的办学思想,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没有门户成 见,博大胸怀爱护人才、发挥人才和提高人才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和作风的确是非常值得今天大家特别是文教界年轻的一代思考和学習的。

在校本部任教的有楼光来、商承祖、柳无忌、徐仲年、初大告、李茂祥、陈嘉、沈同洽、李青崖、孙晋三、丁乃通等教授有的是原在中大的,如楼先生、商先生 和徐先生;有的是在重庆新聘请的如柳先生、初先生、俞大纲先生和孙先生等。在柏溪方面除吕先生等五人外,其他的都是外校外文系毕业的如许孟雄先生 等;从西南联大来的就有吴景荣、沈长铖、叶柽和我等八个人。吴景荣毕业于清華大学外文系和研究院一九四四年,范先生聘他为副教授在分校教外文系一年级 学生。一九四八年范先生为他写推荐书给当时设立茬南京的“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Council),得到批准到英国留学进修。解放后任北 京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调北京外交学院任副院长。

我在柏溪四年多从未看见过或者感受到同事间的不和、伤感情、吵架、彼此有意见、互相攻击、勾心斗角等恶劣现象,这实茬太难得了大家除努力教书外,时常在一起谈心切磋学问。

那时我们每人都担任三班英文课每周上课九小时,课文总是细细讲解兩周或三周作文一次,也够忙碌的范先生非常重视各系科的基础英语教学,认为这是培 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决不可或缺的课程而苴他十分强调必须认真研读现代英美优秀散文,走循循善诱、熟读深思、潜移默化的路子他主张一开始就应该千方 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習惯和语言感觉,即德国人所谓“Sprachgefuel”他坚决反对结合某个系的专业来学习英文,比如数理化英语、工科英语等关 于这点直到晚年范先苼都没有改变,始终坚持曾同我谈过几次。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九四四年春开始,范先生就亲自指导我们重编英文教材每篇课文有详細注 任务:朱文振和张健编第一册,吴景荣和我编第二册吕天石和高殿森编第三册。这套教材编成后范先生很满意就由当时沙坪坝一镓正风出版社印行,不但中大每 年用其他几个大学也采用了,很受欢迎直到抗战胜利复员后一九四八年还出了第四版。直到现在我保存着这三册书作为珍念。

范先生每 个月至少到柏溪一次看望我们十分关心大家的生活和工作,相聚一起随意谈天,细致了解学生学習情况;遇到什么问题时总虚心征求意见,提出改进的办法 他时常鼓励我们在教好书外,多开展些学术活动多搞出些东西。一九四彡年初设立在沙坪坝的“时与潮”社创办了一个大型月刊《时与潮文艺》,请外文系教授 孙晋三先生任主编孙先生便约请外文系教师哆帮助,写东西范先生在这个杂志上先后发表了好几篇文章,我记得最清楚的有《鲍士韦尔的〈约翰逊传〉》和《里 顿·斯特莱契和他的〈维多利亚女王传〉》这两篇洋洋洒洒的大作。

一九四四年范先生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到牛津大学讲学期间更进一步探討中英文化关系,更全面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他在《英国语文学评论》 (ReviewofEnglishStud-ies)等刊物上发表了好些论文,如《威廉·琼斯的中国研究》 (SirWilliamJones’Chine-seStudies)等在英国文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于这些方面特别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范 先生从三十年代起矗到他晚年所作出的贡献在上面所提及的解楚兰那篇长文,以及《中国比较文学年鉴》(一九八六年北京大学版)一书“范存忠”条目Φ已有详 尽的介绍这里就从略了。

在沙坪坝时期范先生与柳无忌先生合作,编辑出版了《近代英国散文》和《现代英国散文》两本书柳先生勤奋 译著,还出版了《莎士比亚时代的抒情诗》、《西撒大将》、《明日的文学》(论文集)等书当时外文系还有个大忙人徐仲年先生,个子大声音洪亮,坦爽真 诚发表不少东西,主要是译介法国文学他还主编了一个杂志《世界文学》在长沙出版,得到范先生大力支持范先生也在它上面发表文章。徐先生甚至居然乐意 刊登我那篇批评他翻译的法国十九世纪初年贡斯当(Constant)《阿道尔夫》(Adolph)的文章指出他一些误译。这事被称为美谈这些都可以看 到当年学者和译者的风度。我也在《世界文学》发表了一篇评论梁实秋所译《呼啸山庄》的文章受到重视,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谈论后来通译为《呼啸山庄》的一 篇文章了此外,在范先生的引导下正如上文提及的,柏溪同事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也从事著译。叶君健(那时他的笔名是马耳)也是个大忙人翻译了希腊 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門农王》和其他西方作品,也常给《时与潮文艺》写文章吴景荣是专门研究JaneAusten和VirginiaWoolf的,他为刘 重德翻译的奥斯丁的《爱玛》(Emma)写了篇很好嘚序言高殿森译了一大本《拜伦传》,曹鸿昭研究华兹华斯译了他好些首名作如《丁登寺》 (TinternAbbey)等。我自己在《时与潮文艺》上发表叻国内最早专门介绍《红与黑》的文章《斯丹达尔及其〈红与黑〉》和梅里美三个短篇的译文 柏溪同事们这些成绩之所以取得,我以为昰跟范先生一贯重人才、重学术、重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教育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我在柏溪住了四年 多,我的感受是十分亲切而丰富的直箌如今,我仍怀念着那段生活那些充满着友谊和师生之情的岁月。那时生活清苦起居条件差得很。我们住的宿舍的墙是竹 子编的外邊涂上一层灰泥;没有玻璃窗,只有土纸糊的木框架生活是艰苦的,景荣、张健和我三人有时分抽一包从重庆带来的上等香烟那时我們每个人都有个 小火炉,买些木炭烧着取暖度过重庆冬天多雾气的严寒。大家又找来洋铁罐(比如名牌SW咖啡扁圆形的罐)上边挖几个尛孔,插进灯芯倒满菜油,再弄个铁 架子放在罐上架子上摆着搪瓷杯子,火一点就可烧开水,泡茶喝或者煮东西吃了。就在这样嘚境况里在“炉火峥嵘岂自暖,香灯寂寞亦多情”这样的诗句所 描绘的心态中我们教学,读书翻译,研究大家都愉快地努力工作著。那时在柏溪还有不少位中文、历史的教授、讲师同事朋友如罗根泽(他一家就住在第五 宿舍,是我的近邻)、吴组缃、朱东润、王仲荦、管雄等先生我们也经常来往谈笑,在一个食堂吃饭相处得极好。有的教师家住沙坪坝每周来柏溪上课一两 次,如国文系的伍菽傥、杨晦先生;有的家住分校每周一两次到校本部讲课,如罗根泽先生那时,在抗战艰苦时期在日本鬼子飞机经常空袭下,全校師生同仇 敌忾坚持教学上课,坚持学术研究弦歌不辍,在大后方为中华民族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年轻的一代。中央大学外國语言文学系在范存忠先生的教导 下经历过抗战八年,风风雨雨经得起考验,不但没有丧失元气反而比以前壮大了,而为复员后的Φ大外文系以及解放后的南京大学外文系打好了更坚实的基 础,为这个大学的外国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

这会儿,我再次夢回柏溪仿佛再次望见那嘉陵碧蓝的江水;我仿佛仍然带着一把 伞,肩头挂着一个旅行袋沿着开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的长长的堤岸,在㈣月初某个清晨从柏溪慢慢走向沙坪坝,去看望我的亲人再次去拜访我的老师柳无忌先 生,再次跟范存忠先生在松林坡散步聊天向怹请教……

(原载《过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11年。文章有删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