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有意隐去的解释自己,留给别人的是什么把句子补充完整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 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陷君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赐绢二百匹 (选自《贞观政要·直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损众——美:美麗

B、君大恶——陷:使……陷入

C、言其党亲戚——阿:偏袒

D、君受号——显:荣耀的

2、下列各项中划线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昰

A、岂此小事——挟飞仙遨游

B、独有名——孰能讥之乎

C、我必不忘社稷计——及其所既倦

D、言者不直——以其华山之陽名之也

3、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于“因何不留形迹”,魏征指出“此言大不是”唐太宗也认为“实大不是”,为什么 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只能使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

B、因为它客观上助长了小人诬害忠良的嚣张气焰

C、因为它只能造成大臣们谨小慎微,不顾国家大计这于治国无补。

D、因为既已查明告发的内容与事实鈈符就不应再文过饰非。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究告发魏征庇护亲戚一案但告发者却不敢直言,温认为魏征对此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B、温彦博认为魏征虽公正无私,但他平日言行不注意检点而给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因此而勸戒魏征今后要多加注意

C、魏征不同意太宗对他的指责,认为如果君臣上下因怕授人以口实慎微那么国家的前途将是危险的,既然以身许国就应该直言而无所欺瞒。

D、唐太宗被魏征忠良之分的直谏所感动当面表示,您只要不违背今日言我一定不忘社稷永存的大计,并赏赐了他

6、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

(2)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

6、(1)温彦博上奏说:“魏征既然被人讲了坏话虽然并无偏袒徇私,但也还是有可以责备的地方

  (2)前次说叻这话,不久已觉后悔实在讲得很不对。你也不要因此就存退避之心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