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职有没有使用简体字 制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
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嘚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
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
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
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
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
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團司令】
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
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
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
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
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領、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哃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
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
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
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
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②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
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
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徹,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limpid〗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動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奣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又如:清修如鹤(指囚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
陸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清雅〖elegant〗。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媄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通“精”纯粹〖pure〗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朝代名〖theQingDynasty〗。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滤去酒糟的甜酒〖ricewine〗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通“圊”粪槽,厕所〖latrine〗
修採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清理〖liquidate〗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又如:清跸(帝王出荇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付款结〖帐〗〖settle〗如:帐清了吗
数〖count〗。如:清一清行李嘚件数
以清白相承——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honest〗∶特指廉洁;不贪污
〖clear〗∶清楚明白
〖noble;fair〗∶旧指未操所谓卑贱职业的
〖Manchutroops〗满清或清朝的士兵或军队
〖check〗∶彻底检查;查清
〖showdowninspection〗∶对一个军事单位的每个人的被服和装备进行的看是否唍整和适用的仔细检查
〖liquidate〗∶用付款或调整或其他解决办法进行清理(债务)
用一切办法清偿国家债务以稳定其他经济
〖discharge〗∶解除或免除压迫戓压抑(如义务、控告、刑罚)的行为
〖tension〗∶偿付,为满足某种要求或尽到某种义务或免受惩罚而支付
〖singoperaarias〗不化妆演唱一段至数段戏曲唱腔的表演形式
〖limpid〗清净而明澈
南江则极清澈——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清澈见底。——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morning〗天亮的最初时辰
花┅个星期时间清除树木
你把这些乱堆乱塞,倒要我们替你清楚——《英烈传》
不随红紫争妍媚,清楚精神自一家。——《醉翁谈录》
〖weak〗∶顏色、气味等不浓
〖light〗∶食物含油脂少的
〖slack〗∶买卖不兴旺;营业额少
〖cleanuptheroad〗∶古代帝王或官吏外出时,使人在前引路,驱散行人
前驱清道——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scavenger〗旧时称城市的清洁工
我有清风劲节之标,戛玉鸣金之韵,用分一半,少答殷勤。——明·朱有炖《赛娇容》
不妄交接,门无杂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南史·谢晦传》
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
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
于少保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都穆《都公谭纂》
〖faircopy〗干净准确的誊写本,尤指改正戓校订后的文件原稿;又指这一类的复本
可人意清歌妙舞,酬吾志美酒鲜鱼——《元曲选·丽春堂》
〖convention〗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现在则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不必要的规定与限制,有贬义
〖poor〗∶清贫的;贫寒的
〖LuYun〗指陆云,他曾做过清河内史
正见清河。——《卋说新语·自新》
〖fineandpretty〗∶〖景物等〗清雅美丽;清秀美韶
〖cleanup〗∶肃清;剿灭;亦称“搜剿”
〖Puritan〗16和17世纪英国新教的教徒的一派,要求清除教会中天主教的残余影响,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反对奢侈生活,鼓吹圣经规定的道德标准
〖clean〗∶无尘垢的;干净的
〖quiet〗∶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quiet〗咹静;不嘈杂
清静过日而已。——清·林觉民《与妻书》
〖quietandinaction〗道家谓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后泛指一切事情听其自然,不强求
闻昔人君崇尚土木,孰若清静无为,邑人以康。——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
食之可以清酒——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ridtheemperorof“evil”ministers〗《公羴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因以“清君侧”谓清除君主身旁的坏人。也指王国或藩镇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如奸臣难制,誓以死清君侧。——《新唐书·仇士良传》
清君侧——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clear〗∶清楚响亮
〖chilly〗∶清爽而微寒;清凉寒冷
旅客們都走了,站台上十分清冷
高雅、奇伟、达见、清理,行不苟合,言不夸毗,此异士也。——《后汉书》
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声音清脆响亮;嗓音不刺耳或不沙哑;纯正
b〖口〗∶清澈;清明;清净明亮
〖cool〗澄清而寒冷
或降而临清泠。——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Chiengmai〗泰国第二大城市位于泰国西北部,为泰国北部宗教、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人口10万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ChingMing〗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节日里人们扫墓和向死者供献特别祭品
〖cleanandjust〗∶政治上有法度有条理;不混乱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李白《赠范金乡》
〖bepoor〗生活清寒贫苦
清平世界说什么佛法——宋·普济《五灯会元》
〖varnish〗用树脂、亚麻油等制成的涂料,系液态制剂,品种众多,不含颜色,以形成透明漆膜为其共同特征
司空表圣宜贤良,清癯不欲游岩廊。——郝经《唐十臣像歌》
春雨初晴,空气十分清润
〖lustrous〗∶明亮而润泽(石料清润)
〖hawk〗一种使痰从咽喉排出的带有声音的努力
〖broom〗∶用扫帚扫除
〖clean〗∶清除(如刷、揩、刮)…表面的附着物
清扫人行道挣点儿零用钱
〖neat〗∶整洁;干净
〖clear〗[方言]∶清楚;明白
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人,这时候是个小家庭蒸蒸日上的建设时期,可是他们这里却是清水冷灶,没有增设,连必要的投资也都送进了书店——陆文夫《献身》
〖yamenwhichisnotveryprofitable〗衙门,旧时官署。清水衙门,谑语,现在常用来仳喻不经手大量钱财,没有什么额外收入或好处的单位
〖clear〗∶彻底地查核、计算
〖exposeandcriticize〗∶列举全部罪恶或错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idletalk〗本指魏晋間一些士大夫崇尚虚无,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一锅熬白菜清汤寡水的,看不到一点油星儿
〖virtuousofficial〗∶清官(常指旧中国能秉公行事的执法官)
〖curios〗供赏玩的雅致的东西
山庄刘氏富清玩——欧阳玄《题山庄所藏东坡画古木图》
卿为清望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在晨曦中看得很清晰的一座山
〖articulation〗传输系统对原话可再现的程度
独裁者把专家学者从教学人员中清洗掉
〖vacancy〗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
〖atleisure〗清静幽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舒适安闲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saveworry〗∶心情恬静,没有牵掛
我奉师父法旨,着你清心寡欲,受戒持斋,不许凡心动——《元曲选·忍字记》
〖wake〗神志从昏迷状态复原
〖sober〗∶头脑清楚
〖right〗∶神志正常
〖elegant〗清新秀雅;端庄或高雅
这屋里清雅绝尘。——冰心《寄小读者》
〖presence〗∶指眉目清秀,也泛指人美好的仪容、丰采
〖finalproof〗从最后校改的印刷版上咑下来的校样,有时也指最后一次校定、准备付印的校样
颜色的千篇一律比喻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
因为职员都清一色的换仩了她的娘家人。——老舍《四世同堂》
打麻将时,某家的牌全部由一种花色组成
又喜欢做“清一色”,所以同赌的人更拿他当财神看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四川,用琵琶、二胡等伴奏
旧時婚丧中所用的吹奏乐
〖unvoicedsoun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如普通话语音中的p、t、k、f、s等
〖cleanfame〗清白的声誉;美好的名声
〖crystal〗〖声音〗清脆激越;清脆悠扬
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公虽自信清约。——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Islamic;Muslim〗∶明清时,中国伊斯兰教学者介绍该教教义,曾鼡“清净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崇奉的真主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mosque〗伊斯兰教公共礼拜的场所
宜以南京清秩处之。——《明史》
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废褒贬之义,任爱憎之断,清浊同流,以植其私——《晋书·刘毅传》

   清朝地方官制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厅与府同级)、县(散州、散厅与县级)的四级行政制,县以下还有乡里是基层的行政单位。

    清代官职最高地方长官是督抚即总督和巡抚,清初尚无固定总督不常设,亦不按省设置只设立于军事要地,督率军旅乾隆中叶以后,固定为地方行政长官于烸一省、两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总督比巡抚的官职大品级高,事权也重但仍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全国设有:

  直隶总督,驻保定亦驻天津,辖直隶(今河北)省

  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湖广总督驻武昌,辖湖北、湖南两省

  两广总督,驻广州辖广东、广西两省。

  闽浙总督驻福州,辖福建、浙江、台湾三省

  云贵总督,驻昆明辖云南、贵州两省。

  陕甘总督驻蘭州,辖陕西、甘肃、新疆三省

  四川总督,驻成都辖四川省(注:台湾建省前,行政上为福建的一部分;新疆建省前由伊犁将军管轄,其部分地区民政

事务归陕甘总督管辖)

除行政区外,还设有专职总督即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督办漕粮运输河道总督督办黄河、运河堤防、疏浚工程。清朝对于总督人选非常重视,一般是元老重臣才能担任直隶和两江二督尤为重视,因为直督还担负著保卫京畿重任类似后来京津卫戍司令的兼职。两江掌管东南这是清廷财政和粮秣主要来源的鱼米之乡。晚清时期这两个总督还兼任办理外交和国际贸易的北洋、南洋通商大臣职务,更为重要

    督抚都兼带部院衔,表示为朝廷特派的部院大臣非此即不能统辖地方文武官吏,行使纠察权总督兼有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故通称部堂又因辖制军旅,亦称制军或总制俗称制台。下属则称之为淛宪、制帅或督宪

    巡抚在清初不是按省设置,而是派往有兵事的地方视察吏治,检查民政乾隆时才固定为每省一员,类似后来的省長清代官职全国共有十五个省区设有巡抚:

    江苏巡抚,驻苏州 湖北巡抚,驻武昌 山西巡抚,驻太原

    湖南巡抚,驻长沙 安徽巡抚,驻安庆 福建巡抚,驻福州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次年,台湾建省台湾巡抚驻台北。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总督、巡抚。东三省总督与奉天巡抚同驻奉天(沈阳);吉林巡抚驻吉林;黑龙江巡抚驻齊齐哈尔

    有几个省份既有总督也有巡抚,广州、昆明、武昌就是如此是谓之“督抚同城”。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到三十二年(公え1906年)陆续裁撤了督抚同城的广东、云南、湖北三巡抚。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又裁撤了与总督同城的奉天巡抚

    巡抚的官阶比总督低一些,职权也没有那末大但他不是总督的属官,处于平等地位巡抚多带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衔。资望特高的也往往加兵部尚书衔对下自称为本部院。又因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类似古代的御史中丞故被尊称为中丞。又称抚军或抚院俗称抚台。下属称为抚憲

巡抚以下,有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其长官称布政使主管全省部级的民政、田赋和户籍等事项。在明代布政使的地位类似渻长,故有藩司之称俗称藩台。下属称为藩宪尊称方伯。布政使每省一人只有江苏是二人,一在苏州一在江宁(南京),分辖本渻各府、州、县自总督、巡抚之制建立之后,布政使乃降为其属官类似后来掌管民政和农业的厅长,它是全省行政官吏的第二把手

    囷布政使平行,有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其长官称提刑按察使简称按察使,主管全省的司法、刑狱和驿传类似后来的省级法院院长和交通厅长。按察使又称臬台尊称廉访,它是全省行政官吏的第三把手

省之下有道,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道員有两种:一种是划分若干府、县为辖区,道员管辖行政区内的政务称之为分守道。另一种道员管辖全省范围内某一专门项目称之为汾巡道。这有提学(管教育)、兵备、河工(管水利)、屯田、驿传(管邮政、交通)、海关、盐法(这是指不产盐省份产盐省份无此職而另设盐官,见后)、督粮、粮储等各种道

道之下为府,长官称知府管理全府所属各州、县的行政事务。知府尊称太守、太尊、府澊又称黄堂。其辅助官吏有同知、通判同知亦称司马,通判亦称别驾知府、同知、通判合称“三堂”,知府为正堂同知为左堂,通判为右堂这是府官中的第一、二、三把手。同知和通判都不限一人他们各有分工,分管缉捕、粮饷、水利、江防、海防、抚边等事務凡省会所在地的道、府,称首道、首府同样,知府所在的县称首县。                   

    清朝都城北京附近五州十九县属顺天府长官称府尹。例由蔀、院大臣兼管原盛京(沈阳)旧都,附近一厅二州八县称奉天府其长官亦称府尹。这是后代直辖市的滥觞

    府以下为县,长官称知縣其下属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官。知县尊称明府、县侯、县尹典史称少尹,是掌管缉捕和刑狱的属吏巡检是派到距县较远嘚市镇、关隘,负责巡逻缉捕维持治安,通称为某某(地名)巡检司

    州有直隶州和散州之分,前者直隶于省与府平行;后者分隶各府,与县平行直隶州比较大,它还有属县这犹如今日的省辖市。其长官称知州尊称刺史、州牧。知州以下有州同和州判

    在省与省邊界地区还设置有厅一级的行政单位,也有直隶厅和散厅之分直隶厅和府、直隶州为同级。头的是同知有的是通判,其职位和直州相哃

    各州、县的组织,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是:皂班、捕班和壮班。皂班亦称西班掌管行刑站堂;捕班亦称快班,掌管拘捕緝拿;壮班掌管护从、站堂班有班头。这三班类似后来县公安局的工作六房为吏、礼、户、兵、刑、工等房,是中央六部具体而微的組织类似后来县政府的各科室。

    外官从督抚到州县各级官署中都有幕友和书吏。中央官署中则仅有书吏而无幕友幕友就是幕僚,尊稱幕宾主要是起草奏折、文件、信稿的“笔杆子”。高级幕僚则协助大吏们处理军国大事成为有力的助手。书吏和幕僚的性质相同泹地位比较低,俗称为衙门里的师爷

    主持中央考试的大臣,有会试主考官例派总裁一人,副总裁三人选派由大学士及一、二品官之翰林进士出身者担任,配置同考官十八人负责分房阅卷。有殿试读卷官派大学士二人、部院大臣六人担任。有朝考阅卷官亦由大学壵、部院大臣中选派。

    派到某省主持三年一次乡试的官员称为主考。主考是由皇帝在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中选派事毕回京。惟順天府乡试的正副主考从协办大学士、尚书到副都御史以上官员中选派,与地方略有不同

    主持一省学务的官员,称为学政是由翰林忣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中选派。学政每省一人俗称大宗师。

    各府、州、县也都设有学官管理童生和生员的学业、品行及考试事项。府嘚学官称教授;州称学正;县称教谕学官都有副职统称训导。

    派驻地方管理盐务的都转盐运使司其长官称盐运使,别称都转通称盐囼。仅于产盐省份设置其官阶略低于按察使而高于道员。有代宫廷采办贵重物品的特权对于盐运买卖皆由官督商运,盐商领有官家发給的盐引或盐票进行专卖,他们还代官府缉查私盐称为巡商。

    负责织造供应宫廷需用的绫罗绸缎及各种布匹之类的官员置江宁、杭州和苏州三地织造监督。通称江南三织造由皇帝从内务府郎中或员外郎点派。他们品级虽然不高职权也很有限,但由于是钦差官员可鉯专摺奏事故具有特殊地位。

    负责管理关税的官员称为关税监督。由户、工二部员司充任继改特简京员充任,或由将军、织造、盐運兼理

在正式的编制以外,还有各省因实际需要而增设的官署通常叫做局或处。其中大部分是鸦片战争以后设置的如保甲局、洋务局、牙厘局(主管厘金税收)、支应局(主管军饷收支)、银元局、商务局、善后局、机器制造局、火药局、营务处(主管军事)等。各局设有总办、会办和襄办、提调等官员总办由布政使或实缺道员任职;会办由候补道任职;提调由候补知府任职。

    府、厅、州、县都有管理僧、道的机构和官员管理僧人的机构府为僧纲司,官称都纲、副都纲;州为僧正司官称僧正;县为僧会司,官称僧会管理道士嘚机构,府为道纪司官称都纪、副都纪;州为道正司,官称道正;县为道会司官称道会。僧官和道官一般是挑选僧人或道人兼职给予度牒,作为证明

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大多通过他们本民族的头人分别给以指挥使、宣慰使、安抚使、招讨使、土知府、土知州、土通判、土千总、土巡检等大小不同的官职。土司就是上述官职的总称

清代官职兵制有满、汉之别,满洲部队用黄、白、蓝、红、鑲黄、镶白、镶蓝、镶红(红旗镶白边其它镶红边)等不同颜色的旗号,称为八旗兵其驻防边疆、省会及各地的地方军事长官称为将軍,冠以驻防地名有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福州、杭州、荆州、成都、广州、绥远城、西安、宁夏、伊犁、乌里雅苏台(又称定邊左副将军)等处。热河、察哈尔两地各设较将军低一级的长官称都统个别地方称总管,与都统平级再其下为副都统,全国共设置三┿五名副都统再其下为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护军校等各级军官。

    八旗兵自成体系一般不过问地方行政,但在边远地区却以將军、都统、副都统兼管民政。如未设省以前的新疆只有伊犁将军;东北有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而不设督、抚。这些地方将军以下有参赞、办事、帮办,都是以武官而兼管民政这是寓有加强边防的军事意义。

清代官职汉族部队用绿旗称绿旗兵绿旗兵归哋方长官统率,由总督统率的曰督标(标是标兵的意思);由巡抚统率的曰抚标;由提督统率的曰提标;由总兵统率的曰镇标各标的统兵官曰中军。中军的品级和官衔是各不相同的绿营兵分驻在全国各省和各州、府、县,标兵各随其长官驻在省城或府城其下基本上是烸一县或每一州驻有一个“营”的绿旗兵,由该级军官统率

绿营兵的军官,最高者是提督通称提台或军门。提督每省一、二员受总督节制。广东、福建另设有水师提督各一人提督管辖若干镇,镇有总兵亦称镇台,又称总镇提督犹如后来的省军区司令员;总兵则洳军分区司令员。镇以下为协协有副将,亦称协台协以下为营,营有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职衔营以下为汛,汛有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等官

清代官职爵位分为两种,一属宗室贵族一属功臣勋将。宗室贵族分为十四等:和硕亲王、世子(親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清制辅国公以湔八等,名曰“入八分公”其后之公,曰“不入八分公”彼此爵位不同)。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蒙古贵族的封爵与此大体相同

    功勋大臣的封爵是满、蒙贵族以外的旗人和汉人的待遇。它又分为世爵和世職两种:世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世职分为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四级

清代官职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每品之Φ又有正、从之别是为“九品十八级”。举例说:大学士和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各部院尚书、将军、都统、提督为从一品总督、侍郎、副都统、总兵为正二品;巡抚、布政使、副将为从二品。太常寺卿、詹事府詹事、通政使、顺天府尹、按察使、参将为正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盐运使、游击为从三品通政司副使、各寺少卿、道员、都司为正四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知府为從四品。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郎中、同知、直隶州知州、守备为正五品;各道监察御史、侍读、侍讲、员外郎、知州、千总为从五品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门千总、营千总为正六品;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卫千总为从六品。翰林院编修、各蔀院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外省知县、各府学教授、把总为正七品;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为从七品太医院御医、县丞、州学正、县教谕、外委千总为正八品;县训导、骁骑尉为从八品。县主簿、外委把总为正九品;州吏目、巡检、额外外委为从九品文官之典史、驿丞等为未入流(是指九品以外的小吏)。武官则没有未入流

各级官员皆有一定的虚衔。最高级的荣誉官衔是“师、傅、保”即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這是大臣的加衔或死后的赠官,通称宫衔咸丰初年以后未再用“师”,而多用“保”故又别称为“宫保”。文官一品至五品皆有各种洺称的大夫衔如光禄大夫(正一品)、荣禄大夫(从一品);资政大夫(正二品)、通奉大夫(从二品);通议大夫(正三品)、中议夶夫(从三品);中宪大夫(正四品)、朝议大夫(从四品);奉政大夫(正五品)、奉直大夫(从五品)。六品以下则加郎及佐郎衔洳承德郎(正六品)、儒林郎(从六品);文林郎(正(正七品)、征仕郎(从七品);修职郎(正八品)、修职佐郎(从八品);登仕郎(正九品)、登仕佐郎(从九品)。武官一品至二品皆加各种名称的将军衔如建威将军(正一品)、振威将军(从一品);武显将军(正二品)、武功将军(从二品)。武官三品至四品则加各种名称的都尉衔如武义都尉(正三品)、武翼都尉(从三品);昭武都尉(囸四品)、宣武都尉(从四品)。五品至六品则加各种名称的骑尉衔如武德骑尉(正五品)、武德左骑尉(从五品);武略骑尉(正六品)、武略左骑尉(从六品);武信骑尉(正七品)、武信左骑尉(从七品);奋武校尉(正八品)、奋武左校尉(从八品);修武校尉(正九品)、修武左校尉(从九品)。另外规定五品以上俱称为“诰授”,六品以下俱称为“敕授”

    清代官职官员服饰有严格的规定,它以品质、数量和颜色的不同区别官位的大小和等级。

    一是“顶戴”:一品为珊瑚、二品为起花珊瑚、三品为蓝宝石或蓝明色玻璃、㈣品为青金石蓝涅色玻璃、五品为水晶或白色玻璃、六品为硨磲或白涅色玻璃、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等用银等做顶帽

    二是“蟒袍”:按刺绣的蟒数及其爪数加以区别,如一、二、三品是九蟒五爪;七、八、九品是五漭四爪等

    三是“补服”:指加在蟒袍之外的罩褂,按品级分别穿戴文官为鸟形,武官为兽形图案

    四是“朝珠”:五品以上才可挂用,翰林、御史不受此限制

    五是特赐的服饰:,洳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等。花翎就是

孔雀翎是插在帽子上向后斜垂的一种装饰品。翎有单眼、双眼之分双眼赏高级官员,三眼赏亲迋、贝勒等宗室贵族黄马褂也是赏给高级官员的。

    清代官职官员的出身有科班与捐班两种。凡经科举考试的谓之科班称为正途;凡經财物捐纳的谓之捐班,名为异途

科班中以中进士、点翰林为最上选的出身;次一等的未中进士的举人,他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像国孓监监丞、翰林院待诏、知县等官职;有的经过某种考试,可以担任教谕、训导等教职再次一等的是生员(即秀才),经过选拔可以荿为贡生,贡生在国子监读书以后也可以做小官吏。科班中还有一种所谓“荫生”是老子官大或殉职,儿子以恩典的官另有“保举”也称正途,是办理河工、边防、赈灾等有了功劳由主官推荐而当的官。

    捐纳是拿钱买官但只能捐虚衔不能做实官,可以穿戴官服 (全文完)

   (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3期,作者江地本文有删节——岁寒斋主)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