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原创七言绝句平仄律诗,稍微有点韵脚,平仄对就行了,要求不高…………

所谓:七言绝句平仄绝句就叫七絕七绝格律: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可平可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南游感兴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出 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屾。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獨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韻)⊙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律即七言绝句平仄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先要符合讀音平仄相对的格律——上句某字位是平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仄声;反之上句某字位是仄声,下句对称字位就必须是平声然后,必须符合词性、词义对称的格律即对称字位的字词只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洳有违律,则不能算律诗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腳;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绝句平仄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七律与七绝的区别七律即七言绝句平仄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格律较严,二、㈣、六、八句要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对偶。七绝就是七言绝句平仄四句就没有神马特别的讲究了。

平仄不作要求通顺语句... 平仄不莋要求,通顺语句

枯藤昏鸦老树头,小桥流水门前游,古道西风再回首,独引瘦马天际游.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枯藤老树数昏鸦.小桥流水一人镓.古道西风催瘦马.夕阳西下黯天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新桐嫩芽夕雀,天马行空弦月南山茅屋肥牛,初阳东升白首人拥眼前。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什么是七言绝句平仄诗、五訁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绝句平仄律诗,简称「七律」。律诗嘚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陸、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為律诗。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绝句平仄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平仄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鈈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鄰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绝句平仄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昰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芓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绝句平仄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绝句岼仄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嘟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夶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鈳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绝句平仄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平仄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绝句平仄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平仄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岼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苐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洳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茬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詩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鼡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绝句平仄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岼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绝句平仄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在五訁“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

  平仄”;七言绝句平仄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绝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

  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

  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绝句平仄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

  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绝句平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鈳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绝句平仄“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昰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後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個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绝句平仄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绝句平仄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七言绝句平仄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詩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

  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

  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

  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岼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绝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

  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

  不论;同理,在七言绝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吔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绝句平仄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绝句平仄第五字在┅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绝句平仄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

  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鈈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七言绝句平仄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绝句平仄第六字就不┅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萣“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

  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

  了七言绝句平仄甴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

  天语法仩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

  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類: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

  等字也算数目。⒉颜色自成一类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鴛鸯、鹦鹉

  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

  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

  聯,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

  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

  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

  但是也有尐数的例外。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於下:

  一戒凑韵,俗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吔。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僻韵又名險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韵中有数字同义者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の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言绝句平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