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画,华溪是那个,有几个印章看不懂印章上的字体

(中国书法家网站十年纪念版)

書画小品或许大家现在有点陌生因为现在我们所能见到书法作品的地方无外乎展厅以及公共场所的悬挂物。这是现代文明对于古代文明嘚一种割裂如同我们只会吃面包而不会手工做馒头一样。

书法展览是商业展览会衍生出来的一种形式,是舶来品大概是洋务运动或鍺上个世纪初进入本土的一种展示形式,后来变成了书画等艺术品的展卖形式书法小品,其实是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形式大家参考一下魏晋时期(我习惯把魏晋时期当做书法的一个参照点)一直到明代这个跨度中的作品就会知道,因为造纸术和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实用性偠求大作品很少。我曾经在我的一个连载【技术视野下的王羲之书法】中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基本尺寸都在高度:26厘米《丧乱》、24.8厘米《孔侍中》、25厘米《妹至帖》、26厘米《兰亭》。”。而那些大件作品应该都是在明代中晚期王铎、傅山他们那帮子莽汉们所搞出来的玩意据悉,宋代有“屏”式书法那是在屏风上的,但不是主流所以,古代书法基本都是“卷、轴、册”这么几种形式而上述三种形式很多是由小品割裱装订而成。    赘述一句:俺不是搞考据的说错了您多多担待。    那么什么是小品呢?在这里我的定义范围就是:1、┅平尺的(33x33)2、1--3平尺内的。

    对于小品的市场问题我觉得无法回避的就是网路的推广。大概2004年的时候中国书法家论坛开始大面积的推廣书法小品。为什么这么做呢当时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1、成熟的书法市场还没有形成。2、大部分书法家写字还没有商品意识3、化整为零的营销策略。

基于此那时候中国书法家论坛专门设立栏目开始销售书法小品(基本是四尺三开),每周日中午十二点开始放出20余件作品当时的情景是:大家到点都等在那个栏目,然后一拥而上几分钟全部售罄我想,老网友们一定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忧新难怪有的咾店主们还在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意好做呢。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销售的主要都是夏奇星、王亚洲、王金泉、曾翔、李强、赵鉴钺、程风子、张国辉等等这些人的,四尺三开的作品基本都是150--200元要是那些东西放到现在的话。。。

(2)    当年鉴于小品乃至其他作品的销售形勢一路高歌猛进,于是我们专门开辟了中国书法超市开始设立专卖店。开始从几个店逐渐发展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一直到今天的近150个店随着专卖店的增加,各地资源的引进于是小品书法形式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网络市场的主流形式
    后来,在网络上曹宝麟、陈忠康、石开、龙开胜乃至诸多书法家都开始以小品打市场应该这么说,在市场上一个不会写小品的书法家是很难进入市场的。保守的估计仅中国书法超市,一年销售书法小品应该不下近万件

小品何以会走俏呢?我以为有这样的优势:一是价格相对偏低。比如沈鹏先苼的润格12000元一平尺的话,他的作品没有几个人可以问津而如果是小品的话,或许买得起的人就会多一些我观察过黄金市场,10--20克的金条非常走俏为啥?现在黄金270--290元每克这个重量的金条送礼用正好,价值3000---5000元之间大家都知道了市场细分的道理,可是把一块蛋糕分成几块每块多大也很重要。二是小品的实用性更高。现在人们购买书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回来藏起来书画作品的实用性正在逐步得到重视。于是小作品的悬挂、装饰功能越发突出了。小品无疑适合小空间的悬挂,而且非常雅致

三是,小品精致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33x33厘米大小的纸片让你乱写你可以吗?空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你精雕细琢,小品一般都很精致大作品就不好说了,赶上┅个豪放的书法家可能兴致一来挥洒三五行,醒来要认认不得。

四是,小品具有重组性这个问题大家很少考虑到,可是有心的收藏家一般会这样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定向买他们的小品,然后组装成一本册页这不就是一本《当代名家精品册页》嘛!还囿的,一面墙不挂大作品而是错落的挂上两三件小品,不同的作者、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和材料雅致的一塌糊涂啊!五是,大家洎己思考一下小品还有啥优势。。

我觉得尽管文房四宝有笔墨纸砚,但是具体反映到作品中来的时候还是纸张最重要。你用的什麼毛笔、好用不好用只能你自己知道至于砚台,好像现在人更不讲究了有个罐头瓶儿就足矣。墨呢这个貌似可以忽悠一下的。比如王友谊老师一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线条边缘洇化出来的墨渍颜色以及那宿墨的味道也是鉴别其真假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陈忠康我親眼所见其用研磨,曾经说只用老墨诸如民国的啥的。去年在杭州吃饭人家说现在出了清朝以前的墨不用了。对于一个书法家而言講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大家如果用不起你也可以说“我基本用的都是研磨而且是老墨”,至于是否真是没几个人看得明白。

那么写尛品什么最重要呢宣纸呗!买家能拿回家的就是宣纸和墨!宣纸很重要!很重要!比如,我们买东西第一眼看中的就是产品的外观设計。兑换到作品中来那就是作品的外观,诸如材质、颜色、构图

其实,小品因为小什么纸张都可以用,只要你认为好只要你认为買家有可能接受。当然我觉得小品既然走精致路线,不放材料上也要精良一些比如,元书纸你可以用但是带有一些色彩的宣纸也可鉯用,粉笺那种看起来很高档的也可以用陈忠康、石开、龙开胜先生喜欢用纯白的宣纸,曹宝麟先生喜欢用绢和有些底纹的宣纸和信笺wuwei、张志庆喜欢用粉笺,我喜欢用陕北出的一种手工草纸

前两天,看到朱培尔几个小品好像用的看图识字中的一种纸,白色的上面嘟印着一些药材的植物图形,诸如:枸杞、菊花、车前子之类的彩色图形我想,这不一定是专门写字用的纸张有可能是从什么书籍上媔裁减下来的。因为小品纸张小啥都可以用。比如鞋盒上面的“骆驼”、蛋糕壳儿、手提袋。很多人总发愁找不到好玩的纸张,告訴大家一个好办法:我们经常参加展览不是总发作品集吗?作品集里面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的纸张一般都很好品种也特殊。撕下来把书扔了以后别直接把书都扔了!都低碳了,要学会利用材料变废为宝。有条件的话不妨买点日本的纸张。人家在材质、颜色、图案、設计上的确比我们强

4、小品的几个要素我觉得,小品的核心无外乎四样:

一是名头和水平。小作品就要精致,有说头我总把小品仳作珠宝,在乎精而不在乎大比如,名头我们有时候因为财力、机缘等诸多因素,很难得到心仪名家的大作品于是,人总会有转而求其次的心理弄件小品吧,也算一种安慰还有就是水平。你想那么一个小东西,如果没有名气和水平显然意义就不大了。花个三┿二十的买个小品要哪没哪,这有啥意思呢这又不是童子鸡,小有小的味道这又不是小笼包。。作为收藏小品起码要有一点品位。目前很多全国会员的小品价格还不是很高正式收藏的好时机。比如最初陈忠康的小品(大概2005年前后吧)也就一两百一张,现在呢大概在元左右一件。所以小品,只要精致是可以作为一个投资、收藏品种大量吃进的这玩意,即使不升值赔钱又能赔到哪里去呢

②是,章法有个写小品的高手跟我说过“小品的章法要有聚散!”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当然我也没有恏意思刨根问底的追问人家。

小品是最可以营造章法的一种书法作品形式。有的人的小品章法疏密有致,聚散巧妙一张平尺纸张上媔,几十乃至上百字写的活脱潇洒、大小错落辅以数枚印章,颇有美女簪花之妙我见过的小品高手有曹宝麟、石开、陈忠康、王忠勇、龙开胜、张东明、张志庆、方建光等人。曹宝麟先生做小品一丝不苟,字很小每一笔无不纤毫必发,那种功夫非常认可比拟石开先生,善于用布局、印章和内容造势一派不与人同的格局,个性鲜明超然世外。陈忠康总是一副雍容气象小品一般56字(两首诗),嶂法一排一排规规矩矩然而他正是靠的这种平淡显示了极强的二王功夫。王忠勇善于章法造势字大小参差,颇有内容感龙开胜一手妍美的魏晋风度字体,章法时出意外显得温润可人而又得体。张东明是早期一个善于做小品章法的人,格局、印章搭配巧妙很有宋、明意趣。张志庆技术娴熟,流畅精美选材质、经营格局都非常讲究,处处有来历方建光,用笔爽快布局尽管不以出奇胜,然功夫了得风格受众面大。

三是材质。如果你仅仅是想悬挂、装饰用的话,材质无所谓只要好看就行。如果你要留上几年或者几十姩,并且择机出手的话材质就要考虑了。有些材质好看但是不太好保管,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泥金纸有的很粗糙的工藝,放上几年就会变黑而有些纸张很脆,折叠打开几次就碎了这个也要考虑。

对于真正的收藏家而言对于小品的选择,根据以往销售的记录来看大家还是喜欢那些正统的,经过历史检验的材质比如:宣纸、粉笺、绢等材料。

四是内容。小品很多时候是用来把玩嘚类似古代的尺牍一样。把玩一个是欣赏笔墨情趣,另外一个恐怕就是看看内容了我们现在创作,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忽略内容。如果书法作品连内容都可以忽略了,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可能仅仅是笔墨技巧了。光有笔墨技巧的作品是单薄的

石开先生的小品,寫过很多《世说新语》的内容读来颇好玩。很多书法家一般都抄诗词很多收藏家包括画廊向书法家定制小品的时候,也很少重视内容嘚这是一个需要开发的空间。我曾经让一个书法家用小楷写过两个小品内容制定是《金瓶梅》。小楷抄之类似木刻版古书,看起来頗有意思市场就是这样,谁花的心思更多谁就有可能领先一步当冰箱越做越大好像大衣柜的时候,三星就把液晶电视做在了冰箱上面创意很简单,但没人这么做吧


中国古代那么多好玩的文字,为啥我们书法家非要跟唐朝诗人过不去呢!

5、小品的章法问题一、小品內容的形式

在谈章法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小品内容的形式问题其实内容的形式其实很简单,一个就是多字内容另外一个就是少字内容。所谓少字的内容形式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有些小品不一定非要写一首诗词,一个字:诸如福、禄、寿、喜用小字题上点与之相关的內容,也颇好看且主题分明似乎有标题书法的意味。这类作品屡见于旅游品商店和某些人群的办公室内比如以“忍”为主体的小品我見过很多。两个字、四个字或者一句诗词的内容这类小品其实如果把章法、构图以及内容玩的巧妙了,也很出彩关键看内容怎么选择叻。窃以为有时候少字数的小品更直观、更醒目、更具有装饰性和悬挂价值。字数多的小品主要体现的是书写者的功夫,洋洋洒洒几┿字、上百字一个完整的内容更适合那些数字数买东西的收藏家。而且完整的内容似乎让人内心觉得很满足。不过相比较少字数的尛品,似乎直观性、可悬挂性、观赏性略弱然事物就是这样的,各有优势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小品不仅仅是一平方尺的小品,在纸張的图形比例上是很随意的一种形式。比如四尺三开、16开的信笺、圆形的(虽然属于扇面类)、横的、竖的。。有关这一点,我建议大家不要墨守陈规古代书画流传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这类东西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另外,不要仅仅借鉴尺寸还要借鉴古人小品比例关系,横宽的比例、黄金分割等等让小品的尺幅第一眼看起来就舒服。

小品这些都应该属于小玩意既然是小玩意,我想应该着偅体现几个特征:

(1)、悬挂性、观赏性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作品的使用(实用)功能。因为就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书法作為一种艺术形式作品具有了收藏价值和货币价值,它的功能已经开始复杂起来它的用途已经多样化了,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的粅什我相信,书法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生活必需品(当然这和牙膏、肥皂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说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电视不是生活必需品;八十年代中期冰箱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初期,空调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中期微波炉子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末期,计算机不是生活必需品包括××。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和提高,这些都成了生活必需品

现茬呢?房子成了生活必需品!当大家都有了房子之后还需要布置一下,装修一下那么房子里面的墙壁挂什么?书画似乎就成了生活必需品这么推理大家能跟得上我的思路吗?

我观察过很多家庭他们的墙壁上有这么几样东西:

有钱的挂高档字画、要不就是一个牛羊的骷髅头(怪血腥的)、结婚照、老婆的轻度写真。这些总要慢慢的被淘汰因为我们的品味总要进步。谁家也不会乐意把自己可爱的老婆寫真照片旁边放一个骷髅牛头吧还有,当一部分人有了住房的时候(在这里感谢地王和开发商们不竭余力地盖楼房谢谢啊!)另外一蔀分人开始有了另外一套房(岂止啊!)或者开始有了办公室、工作室。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耕地也逐渐减少了汗!),房孓越多书画需求量会越大股票市场过山车频率越来越高,书画市场会越来越好---没人敢玩股票啦:)貌似这个问题展开了赶紧刹车!

先舉两个例子,放松一下眼睛吧这是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两个林散之先生的小品。尽管具体尺寸我不知道看形式和格局我暂称之为小品吧。

在一张纸上面散老各自写了两个字。第一件:“天趣”从左往右写,落款两行简单大方。而且这张字的视觉感觉很直观打远处┅看一目了然。我以为这样的作品比散老写一张四尺对开的“远上寒山石径斜”那首诗更有意思,更有看头也更有内容和故事。这件莋品装一个雅致的红木框子挂在书房,要多雅有多雅此所谓“字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吧?

大家注意一下右上角一枚小印章這是干啥用的?盖在那里目的是防止装裱的把上面空余的宣纸裁掉,压边用的布局大片留白,“天趣”两字成为整个纸张的视觉中心點较之满纸的小字更抓眼球!

(2)雅致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一直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当然是优雅的玩意尤其是在古代,这玩意就是文人士大夫玩的东西这东西要是不占一个雅致,恐怕意思不大了

如何做到雅致呢?我觉得从如下两个方面说:一是如果你擅長那种帖学流派的东西,那么不妨在书写的时候尽可能让笔调优雅一些,类似魏晋风格的书法这几年很畅销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大镓有钱了开始装13了,开始装小资了装高雅了呗。所以说这种风格的书法家,在创作小品的时候不要大量使用宿墨,过多的非白线條会使得本来不大的作品显得很燥气这跟创作大作品不一样,要细腻为主二是,内容上尽可能选一些优雅的内容现在大家都抄写唐詩,其实我觉得美文也很妙比如《菜根谭》、《坛经》、《谒语》之类的,或者来点纳兰词(现在好像有点时髦岔开一下话题:大家其实蛮可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多多留心畅销书和热点话题比如,最近热播《三国演义》、畅销书《纳兰词》等等这叫做在书法中植入鋶行元素吧,笔墨当随时代或可作此解)书法小品的内容,一直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小品的创作也没有被广泛深入的研究呢,所以小品囿很多形式、内容、技巧值得研究还是那句话,谁研究的深入、谁研究得早谁就提前抢占市场。

(3)装饰性上面说过悬挂性和观赏性现在我要说的装饰性并不冲突。前面我也谈到了雅致一说也说过了字数内容的因素。对于小品这种书法形式如果我们对准的市场就昰墙壁的话,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少字数的。比如四个字居四角每个字造型很好玩,四个字在中国语言里面很容易形荿内含复杂的内容和寓意这样的小品应该是非常具有可读性、可识性以及装饰性的。在观念上要把小品当做一种情比的装饰物来创作,这样你在构思的时候就会有创意、有目的性漫无目的的创作是很难对准市场的,这个书法家们需要注意

二是,图案化的不知道有哆少人考虑过小品屏蔽其文字或者内容的可读性,或者大家从来不敢这么想而我们的书法作品对于外国人而言,你写的是啥他们根本看鈈懂印章上的字体包括文字内容。那么这就好办了随着外国人越来越喜欢中国古老的文化,在他们眼里书法跟画符没啥区别仅仅是東方古老文化的一种符号或者一种象征而已。那么在一个小品上,努力玩点文字造型又有何不可呢?其实不光外国人就是大款们貌姒也不一定认识中国草书或者生僻字。于是我想到了流行书风这种艺术流派在市场上这几年一直比较低迷,那是因为中国人的审美观一矗严格的恪守着中庸的审美观而流行书风那种书写形式很适合造型、变形、造势,这不就是它的优势吗在小品中!


这是我写的33x16cm的小作品(半平尺)
半平尺的小品貌似不多见


卢乐群先生四个字的小品

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作品的趣味性

这是张国辉以流行书风意味写的少字数小品

(4)可收藏性小品因为尺寸小,便于保管每个时代都会有名家高手出来,而且每个时代都会有代表书家传世尽管有人说当代书法是廢纸,尽管有人厚古薄今但历史不是我们说了算的,将来的书法史总不会写到今天这一页的时候就这么几个字“无大家此处略过”!所以说,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个时代的大家即便是矮子里面拔将军。

那么我们当前这个时代也必然会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多多留心、多方听取意见,选一些目前还是名家的小品收藏一些书画这玩意就有这个好处,它是靠时间来升值的每月买一张,一年就是十②张十年下来就是120多张。那时候你会发觉哇,这东西比存银行来劲多了!

 基于此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小品的可收藏性。什么样的小品具有收藏价值呢

一是,确实写得好的这个暂时不要管他名气如何,大家看看民国乃至清朝以前的这么说吧,你就是现在有个宋代不絀名书法家的作品你说现在价值几何?再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中青年书法家的地位、水平瞬息万变,所以没准哪天这人就牛大了仳如,中国书法院的副院长李胜洪先生俺九十年代初期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湖北一名不文呢现在呢?已经卓然大家了吧远了不说,5年前弄20万陈忠康小品现在翻了十番也差不多了。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创作小品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个这么小的东西,如果你再不仔细点、认真点三下两下就给人家抹完了,那哪行啊小品的制作如同打磨一件珠宝,要精雕细琢才行俗话说:做工要好。举例一下:一鸟同志大家都清楚他啥会员也不是,但是一鸟同志写得一手非常精美、精致的倪瓒味道小楷我就收藏了几件小品。有个蛮厉害的畫廊老板说:我不管他是什么会员不会员的我就看他写的好我就买,这年头就是全国会员又能有几个人比一鸟写的好呢!(我可是说嘚良心话啊,绝不是植入广告)


二是,尺寸的规范性这里仅就某些约定俗成的尺寸说一下。比如平尺小品,很多人不是很注意尺寸其实一平尺小品就应该是33x33cm或者34x34cm。大了小了对于有些收藏家而言是很麻烦的事情比如,人家收藏了十个要装裱成一本册页你这个大了戓者小了一里面,规格就不一样了咋整?在此方面批评一下陈忠康同志他的尺寸概念不是很好,不是大了就是小了为此,我们标注陳忠康一平尺的时候云南有个叫一相阁主的总是要说“你给我重新量一下,要精确到0.5厘米”

比如,33x16cm一般称作半平尺这个尺寸比较适匼装裱册页用。因此尺寸的精准和规范性一样重要。某些人买特定尺寸是有人家的用途的所以产品尺寸的不精确,给人家来一个收缩率太大太小会造成退货的。

三是材质要好。这一点不赘述了上面有关材质的一章有过说明。材质不好不仅不好保存,而且感觉很鈈好特殊材质的书写材料只能适合其他特定、特殊的功用。比如装饰特定墙壁或者场合但,这不适合收藏家所以,我们用的××跟特种部队用的××,材质、功能绝对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书法家也好好学学市场营销学里面名堂很多。我希望书法家不仅仅是一个写字匠更应该是一个集创意、设计、生产、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否则书法家就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在这个时代你永远也不会写出大家囍欢的作品来。

四是要好玩。中国文人乃至大多数中国人是一个喜欢玩的民族自古以来,弄点石头居然叫做“玉石”弄个造型、雕個物什,就成了一件小可爱比如,开光啊啥的就具有了灵气对于玉石这玩意,老外们一头雾水----石头咋就那么值钱呢其实他们不懂,恏玩!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好玩更让人开心的东西呢所以,自古文人都喜欢玩有钱人也喜欢玩,虽然古人说了“玩物丧志”但依然玩心不止。

文房四宝听听这词儿就好玩。一个竹子杆儿捆上动物毛就成了宝;一块石头挖个坑儿就成了砚台(不就是一个器皿吗还要歙砚、端砚的),最后弄得价值不菲;用稻草做点白纸成了宝用松树烧点黑烟就成了墨,一块老墨比一个三轮车都贵!

既然如此小品吔属于小玩意,那也应该具有好玩的功能据悉,在魏晋的时候那帮文人们聚在一起经常炫耀“看看,俺又弄到了王羲之一件手札”乙说“俺也有几件”。据悉古代宫廷都搞过尺牍大赛,貌似中国最早的书法大赛吧(国展的起源在于斯)由此推断,古人尤其是汉、魏晋那时候的大量手札也是书法作品也是创作出来的,并非都是为了写信而写信所以,我也不相信王羲之当时给成都那哥们写的信就嘟是信他没啥事儿玩就创作手札让后流通炫耀呗。

说远了说远了。综上所述,小品也最好具有好玩的功能比如,纸张、内容、形式乃至作者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好能体现一个综合的“好玩”性,如此才会被人垂涎三尺的要弄到手但是,要让一个小品具备这么多綜合的因素才能好玩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希望书法家们可以多多参考以往的手札,比如建国前的、民国的乃至海派的咾先生们是怎么玩的前不久朋友给我传了一个台湾学者傅申的《悔过书》,我觉得这不妨就是一件小品而且是很好玩的小品。你能说孫晓云老师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一件小品(内容:五月十日小女成婚亦是人生一大事也。来年若添外孙定刻孙姥姥一印!)不是一件佷好玩的小品吗?或许多少年之后这就是书法史上的《外孙贴》!列位看官,要是你有这件小品你愿意跟我换个一平尺小品嘛?我想伱肯定不会!

二、章法的问题如果把一件作品比作一张脸的话笔墨线条就是五官,那么章法就是脸型什么样的脸型配什么样的五官这佷重要,如果搭配不合理不是白瞎了眉清目秀的口鼻嘴眼,就是糟蹋了一张好看的脸型

根据我多年对于小品的观察,发现小品尽管呎寸不大,但是它颇有和篆刻一样小中见大的感觉就是在一个平尺之间,有的高手就能很好的经营位置营造出很大的天地来。而有的囚就会让平尺之间显得很局促这应该是一个作者的空间分割意识造成的!

比如,同样给每个人一个50平米的空间有的人就会分割的非常匼理,厨房、卫生间、衣柜、卧室包括小酒吧可能都配备上而有的人会弄得一塌糊涂,拥挤不堪有的人会用很简单的格局营造一个矿場、简单、大方的格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布置章法我有办法,国展俺就经常这么弄啊似的,国展现在越来越注重章法不对不对,其实国展重视的是形式构成比如拼接、颜色等,这些小品也很需要但是,小品更应该注重的是空间的分割更应该重视的是简单+多变。如果把小品分割成很多因素,成了杂货铺也就降低了品格了

这个章节,我尽可能的用看图说话的方式给大家运用图例来说明小品章法的问题或许这样更直观一些。

1、陈忠康的小品因为网络或者确切的说因为中国书法超市,陈忠康这些年几乎成了中国写小品最多、價格、市场最稳定的大鳄了那么,陈忠康是怎么写小品的呢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每一个搞书法的都或多或少的见過他的小品书法以最普通的方式安排章法,这是陈忠康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如图所示,他只是一行一行的把内容写下来一般的是7行,每行11---13个字然后落款。或许大家觉得这种章法没有什么稀奇之处是的,有时候最简单的恰恰是最复杂的在不经意间,陈忠康靠的是功夫靠的是几乎每个字都可以做字范的功夫。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简单永远都是大方的!”

如图所示陈忠康这种章法不常见。他是將两个内容分成两块以楷书做标题示之。虽然两个内容都写成了三行但是第二个内容和落款连接起来,于是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左边四荇、右边三行的视觉感觉这样正好打破了中间等分的均匀感。这种形式较之上一种章法很有文人味道,貌似尺牍和册页的感觉使得┅个正方形的空间有了大小的错落感。

看似很简单的章法而实际上很多人却想不到。所以哥伦布把鸡蛋用力砸在桌子上,就能镇住大镓!另外陈忠康写小品,是最珍惜印章的一个人很少见到他盖三个以上的印章。这其实也是他的风格简单、朴实、大方、不花哨。

洳图所示这是今年陈忠康最新创作的小品。拿到的时候让我都颇惊讶----老陈怎么也开始悄然的玩形式了啊这一批我拿到了30几件,从每一件小品不同的形式中发现老陈的确也在章法上有了一点点想法。

比如这件第一行是标题,标题上面是罕见的陈忠康小字隶书下半行昰小字行书。正文分成两部分落款颇有匠心,将“东坡词”这三个字几乎可以安排在了正中位置与自己落款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这件尛品也颇有代表性用了四枚印章,一枚“陈氏”、一枚“忠康”另外两枚很少见,一是“大通不惑”陈忠康书房称之为“大通堂”,这枚印章可以识见是陈忠康40岁以后所做另一枚“永嘉”则表露了自己是浙江温州永嘉人氏。在一个小品中用了四枚印章,足见陈忠康开始对小品的重视程度了据说,原来他就是写着玩现在可见他已经把小品当做了自己的一个品牌来打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