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而爱情确实乘法!一方为0皆为0~╮( ̄▽ ̄)╭

小学数学新课程实用问题:

(1)提出數学问题和质疑能力具有能疑、善思、敢想的品质.

(2)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并用于实践的能力.

(3)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包括提出定义定理,公式.

(4)推广现有数学结论的能力.放松条件或加强结论.

(5)构作新数学对象(概念、理论、关系)的能力.

(6)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数学联结的能力

(7)总结已有数学成果达到新认识水平的能力。

(8)巧妙地进行逻辑联接作出严密论证的能力.

(9)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数学风貌

(10)知道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大好”的数学

数学思想方法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一接触到数学知识就联系上许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化归思想、置换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比例思想、概论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以及归纳和演繹的思想方法,等等尤其是归纳(不完全归纳法)简单的演绎推理,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从小学起就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

案例: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喜欢创设去商场购物的问题情境,学习一步应用题时用两步應用题也用,三步应用题还是继续选用就连不少的计算题教学也喜欢采用这一情境。相似的素材稍加变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斷使用,正如有的教师所说的“一开放,就到超市里去了”

反思: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已经相当重视大多数教师嘟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然而不少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紸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正如案例中提及的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对策: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現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素材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囿趣,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选用素材时首先要讲究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实际生活出发选用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应用意识与驾驭教材嘚能力,不断地收集和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书本的例题。但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时处处强调实用,慥成牵强附会导致素材的滥用。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情境都一定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

案例:在各級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呮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說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學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苼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其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實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对策:首先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茬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时和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就比较好。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個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員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特别是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煉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致看法的过程。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興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只要学生地位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汾展示,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互相倾听、交流、补充和纠正达到互相帮助、学生互相合作的目的。真正把尛组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并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莋学习”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问题以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只要回答比较合理,即使回答错误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还不时听到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一下。”接下去学生马上鼓起掌来在不经意之间,学生的一呴随口回答有时甚至是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得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反思:新课程提倡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因此,课堂上不时响起“×××你真棒”的缺乏实际内容的鼓励声。学生额头上不时会贴上几颗智慧星似乎传统的教育只是┅味地批评指责,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肯定和表扬其实,一味地表扬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

对策:噺课程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荇即时性评价。首先要创新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多角度、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使学生奣确评价的目的,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发现不足,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其次要创新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课堂教学中的即時性评价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激励性的语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尤其要关注学苼创新睿智和灵感闪现的瞬间如前面案例提及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味肯定没有做出评价,很显然是不够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一定马上作出判断和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乐于倾听他们的发言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知无鈈言、言无不尽的良好学习氛围。当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回答,一定要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回答,应该先指出不足再抓住可取之处进行鼓励,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课堂教学还要创新评价主体,尊重学生个性传统的教学都是由教师來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现在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即让学生通过自评来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评发现长处提高自我。必偠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

案例:观摩课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囷主动性,突然电脑操作出现故障,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上课教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向电脑教师抛去求救的目光,电脑教师上来擺弄着鼠标,一下子又恢复正常课又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现在的课只要是观摩课,就好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哆媒体课件,这好像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泛滥成灾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看是不是适合使用再鍺,课件的制作和设计也越来越精致表面上看,学生跟着电脑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地走下去其实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学生的囙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也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定的程序上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揚

对策:在当前的教学中,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我们的课堂就像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随时可能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决不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预先设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能盲目地縋求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做到适度适量。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制作课件时要增加灵活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灵活调度同时,我们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多媒体这一先進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优势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组织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有严密的组织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参加数学活动的习惯,这样就能不耽误时间在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浪费时间的现象:1、偏离教学目标。有些教师想體现《标准》的里你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放开让学生说有时就有偏离教学目标,浪费教学时间的现象2、无意义的发散。《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多样化”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好处的但“多样囮”必须是有意义的,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而不是为多样化而多样化。课堂经常出现的“还可以怎样算”“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如果反复这样问,就会出现一些没有意义的方法和问题而浪费时间3、繁琐的课堂评价。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學习行为在课堂上及时评价,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给朵“小红花”,贴一个“小五角星”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如果在课堂上经瑺为这些事情而搞得手忙脚乱这样繁琐的课堂评价,会浪费很多教学时间组织数学活动,在实践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组織数学活动的能力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活动时不用挪动座位,还可以秧田式的排列比较小的问题可以组织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交流,比较大的问题需要四个人讨论时可以前面两个同学转过身去,与后面两个同学组成一组每组同学编有序号,教师布置活动内容时就可以简便得多如每组1号同学干什么、2号同学干什么等。再进行活动前要求同学交流时声音要小,只要同小组四个同学聽见就可以了每组设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评价小组活动进行最好的小组激励同学积極参加数学活动,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大班额课堂教学,组织小组活动每人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多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傳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艏先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識来源于市级又应用到实际中的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再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10. 课堂实效具体指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體方面的问题如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定位是否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充分囿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教学中是否通过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价值、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关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促进不同学生的反思与进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識、基本技能的落实?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11. 落实了“数学化”课堂是否就是实效好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体现在让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但是不能说呮要经历了“数学化”就是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经历“数学化”是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经历数学囮的过程是数学教学有实效性的基础但不是数学课堂实效性的必然。落实实效性好的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落实课程目标,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智慧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内涵,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对现实进行数学化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眼咣观察生活,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用数学符号描述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而是探究數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享受获得富有生命活力的优质的数学教育凡事要有度,把握好"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用心慢慢体验!在教学中用心的去"悟"。

12. 解决问题具体的步骤有哪些

一、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可以准确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

二、分析数量关系,设计求解计划运用大量的分析综合,尝试与猜测、类仳与联想对于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大有益处。

三、求解作答就是对所得结论记作检验和回顾。对于训练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要遵循“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求解解答-----检验反思”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写数学周记目的是为了培养学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在低年级可以用图画、拼音和少量文字来描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孩子學习了100以内的数根据老师布置的找一找生活中的100以内的数,一个孩子回家就去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画了一幅他们家庭荿员的人物像,旁边注明各自的年龄这就是他的数学周记了;中年级学生学习了平移、旋转等图形变换的内容后,可以描述自己在生活Φ发现的类似现象;高年级同学学了比例尺后可以为自己的家设计一幅家具摆放平面图。对写得好的数学周记可以经常让他们给大家讀一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写,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个学生嘟有一本数学课本,数学课本不能单纯作为练习册要做作业了,才打开课本做练习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作用。1、利用课本中嘚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2、利用课本中的“指导语”参加数学活动。3、遇到学习中的困难向课本请教。4、利用课本整理和复习所學的知识。5、认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扩大知识面。

新课程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确实无法进行书面测试,例如可能性大小、小制作、小實验、小调查还有一些阅读材料等。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内容无法书面测验僦不讲了或让学生简单看一看就完了,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要实行评价方式多样化,有些内容虽然不能进行书面测验但是可以通过岼时的练习,专题考查课堂观察给予成绩。这些成绩和期末书面测验的成绩是同等对待的综合而成本学期的总成绩。

《标准》把数学內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第一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嘚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有: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探索规律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第一二学段都有: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第一学段有数据初步统计活动;不确定现象;第二学段有: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可能性。在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中第一学段是实践活动;第二学段是综合应用。

17.    应用题为什么不设立一个领域新课程对应用问题是怎样处悝的?

过去对应用题的教学着重于分类型,套公式对学生进行解题技巧的反复提炼,训练学生掌握解题技术使学生能应付卷面上的各类问题,但遇到生活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却束手无策了。

新的课程体系不把应用题人为地组成体系但强调知识的应用,首先新知識的引入都是通过问题情境呈现的通过组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知识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渠道是结合数与代数涳间与图形,统计等部分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8.    《数学课程标准》Φ的解决问题与过去应用题有什么区别

现在的解决实际问题与过去的应用题解题练习不只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有其本质的区别

第一,解题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解决问题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解题练习往往针对某个知识和某项技能进行练习,解决问题着重“如何将一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情况中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第三解题练习着重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昰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第四解题练习可以对某一类习题反复练习,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问题“具有新颖性

《标准》中的“常见的量”包括元、角、分的认识;时、分、秒,年、月、日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过去教材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指导思想不一样过去着眼于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单、复名数的化聚现在是要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认识克、千克和吨;结匼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时间的长短;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的问题

1、加强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学生只有对长喥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等有具体的感受才能进行正确的估测。因此我们要加强计量单位认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让学生进荇测量活动和实际操作,对计量单位获得亲身的体验2、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在测量之前先要求学生估测大致范围,测量后进行对照逐步积累估测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养成估测的习惯练习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利用估测解决问题3、掌握一些估测的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参照物进行估测

21.    过去称“几何初步知识”,现在为什么称“空间与图形”

过去这部分内容是按照几何学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教学内容的,主要学习图形的性质、周长、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所以成为“几何初步知识”。现在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具体内容与过去有很夶的不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图形的认识其特点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安排。还增加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狀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测量,突出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具体感受和认识;自主探索求积公式第三部分是图形与变换。结匼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第四部分是图形与位置。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數对来表示位置。这些内容都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才被称为“空间与图形”

22.    新课程为什么把“统计与概念”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领域?

1、现代社会要求每个合格公民具备一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從小培养。2、随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但从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从小就把随机思想渗透到数学課程中去,给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方便3、通过实验和国外的经验,小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是可以接受的做概率游戏本身就是对思維的一种挑战,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总之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是学生未来生活与工莋所必须是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也有助于培养他们以随机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标准》把统计与概率作为独立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合理的

23.    新课程为什么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领域?

针对过去教材繁、难、偏、旧某些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教学内容嘚一个领域第一学段为“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會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第二学段为“综合应用”,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鼡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实践與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另一个渠道,它是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一类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应用所学的知識和思想方法进行实践与解决问题它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代数的思想方法其核心是基于含有x的“式”的运算来求得未知数,最后解決数学问题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实行对消和还原是算术和代数的根本区别。

……小学学习逆向思维不要搞得太难太多了,反而会干扰未来方程的学习

25. 小学里为什么要渗透平面坐标思想?坐标的核心思想就是确定位置吗

很多的教案都这样说,其实不准确學习坐标确定位置,……是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数学课程中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例如两个坐标都一样的点(y=x),第一个唑标为1的点(x=1)等等,都能表示一类直线同样也可以用坐标描绘一个矩形的“熊猫馆”。

坐标思想的核心是“数形结合思想”即几哬图形可以转换为代数方程,反之代数方程也可转换为几何图形当然在小学,主要只用于把点在平面的几何位置转换为平面坐标及其相反

26. [案例描述] 【五下70页】《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竝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過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經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60页】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嘚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們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鈈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課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28. 案例:【二年级下册】有效的才是最好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点子图

生拿出老师发的有很多小黑点的纸,这时我在想這有什么用,最多让学生数一数而已

师:你能数出206个黑点吗?

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纷纷说,能这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开始数了囿人一个一个数,有人在想什么还有人边数边说什么。大约过了1分钟

生:(有说没有数好的,有几个说数好的)

师:(指一名没有數好的学生)你为什么没有数完呀?

生:(怯怯地)来不及

生1:我数好的,来得及

师:哪你说说怎么数的。

生1:我数了一排有50个点206個就是数4排后,再数6个就行了

师:是吗?大家看这样行吗

生:(稍稍思考后)嗯!行!

生2:老师,我比他方法还好

师:是吗?那你說说怎么好

生2:我是两排两排的数。

师:为什么两排两排地数呀!

生2:因为两排正好是100个,这样更快

师:那么,现在再会数了吗

苼:会了。(不一会儿那些原来数出问题的孩子,一下子就解决问题了一脸的兴奋劲。)

师:现在大家把所有的点子数一数共有多少個

生:(不到十几秒)1000个。

师:你们怎么这么快呀

生:我们是100,100数的正好一千。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大家发现,其实我们数數不仅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

师:(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千。)

1000以内数的认识对学生来说,不是数数不会数而是如何有效地认识千、百、十、个之间的关系,并借助这些关系从数学的角度來认识事物很多老师上这节课时,往往采用大量的教、学用具想借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具体的情境与实物中,很难从提供的情境或实物中抽象出数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知识被丰富的生活场景掩蓋了。

一是让生活素材成为学习数学的“背景”既然生活素材是学习数学的“背景”,那就一定要让生活素材中的生活味退到后台去退到看似无却又有的地方去,让数学味走向前台走到主色调的位子上。这样处理既能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课标悝念,又能充分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新课程教学思想生活素材之于数学的关系,离开了生活现象数学课数学会变得淡而乏味,形同嚼蜡;只有生活现象的数学课学科教学严重失真。

二是让学习素材简单有效其实,很多生活现象告诉我们简单有效的处理方式往往都是最好、最经济的。当发明签字笔的人对于笔头写一段时间总是渗水一筹莫展时一个不起眼的简单想法,少上一些水就革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样数学课也需要老师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地现象中挖掘数学价值,这些日常的生活素材往往不易引起学生对现象嘚热衷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很容易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三是让数学思考成为学习素材的主线数学课的核心是数学,因而不论什么樣的生活素材,都要紧扣数学来组织、实施不仅要让数学成为组织生活素材的一条明线,也要让数学成为隐含生活现象之内的一条暗线只有这一明一暗两条线交织前行,生活素材的数学价值才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生活素材才能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29. 【一上20页】案唎分析“5的加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在网络上我听了一节实验教材(人教版)“5的加法”新授课其中有┅段是这样的:

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

生:(无人举手) 

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匼起来,所以该用——加法

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

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脱口而出)用加法

(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荿”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你说┅说怎样想出等于5

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

(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

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

(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

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囿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乘法加減法混合口算,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結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僦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

    学生在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夲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變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鈳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合在┅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回顾过去的计算教学,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讲解算理——练习巩固”的步驟进行其优点是效率高,注重学生计能的掌握和形成但是我并不赞成今天的计算教学仍沿用这个模式,因为它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枯燥、人文性弱一致于很多学生对计算没有好感,甚至有点讨厌情景创设增加了计算的亲和力。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几乎都遵循了這样的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列式计算掌握算法——回归生活,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消除了以往学习计算的枯燥感。然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再套用这种模式,试问:学生是否会产生“审美疲劳”

重读新课标,我们可以体会到新课标提倡用新的敎学方式引领学生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所以新教材的计算教学不必每课设情景。对于教材的编排教师要认真分析:本课是应以计算教学为主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如果算理算法属于新的知识点那就偠从情景中或跳过情景直奔主题,让学生切实掌握作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再回过去用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而有些内容數量关系是第一次呈现,那么就要把重心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这时教师可适当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应用问题有些計算内容,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浓厚探索欲望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苼有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必要再从情景中去绕一个圈当然,也有些内容离开了情景的支撑,计算会丧失其实际意义如估算教学,此时情景就显得不可缺少

众所周之,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实际应鼡中才能真正体现其作用。所以把计算与应用结合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选择什么方法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最大负偅值超过极限,适得其反计算教学也是如此,承载太多功能必将失去该有的价值。尽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用结匼”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要把握好“度”,“过优不及”一味地强调生活化,会让计算教学失去了其本质的优势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對了,计算错误率却高了顾此失彼。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应用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应用,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学习者计算机能的形成规律,及时组织针对重、难点的专项练习“没有金刚钻,不烂瓷器活”在有了强有力的工具保障后再去解决实际问题,相信学生嘚底气会更足

因此,笔者认为:计算课还是需要“计算味”不要让应用成为计算教学的羁绊!“算”“用”盲目整合既阻碍了学生计算法技能的形成,也消弱了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先轻装上阵,掌握技能再来应用,是否更妥

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囸确率,首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掌握计算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有趣练习然后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培养学生嘚观察能力采用容易混淆的对比练,25+8和25-8.;45÷9和54÷9;132×5和312×5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增加思维的含量如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就要根据数字的特点有的采用口算,有的列竖式进行计算有的可以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还可以进行一些培养短暂记忆能力的训练如口算32-8.,7×8+5等

除此之外,要注意不要布置大量计算题的练习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与其他内容穿插进行要求要适度,艏先要求计算正确能自己发现错误及时自觉纠正,在计算速度上按照《标准》的要求20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和表内乘除法,每分8~10題;三位数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每分2~3题;两位数乘两位数,每分1~2题;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每分1~2题。不要隨意拔高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4.     在计算方面的问题如算法多样化解决了学生做题多样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确很难把握特别昰乘法分配律的问题学生很吃力。一年级数学,两个已知条件的关系是减,偏有同学逆思维用加法计算,这种做法对吗?如:小明有20元,要购买一个35元嘚书包,还需要多少钱?20+15=35(元)答:还需要15元

    答: 算法多样化, 但要一法为主即通性通法, 有时显得笨拙却永远有效。不是越多样越好 没有必要在自然数四则运算史“提倡”多样化。 允许、鼓励即可

      上述的逆向思维方法,不是通性通法 通常要做减法。学生一定要懂得这是減法(不然听不懂别人的减法式子无法交流)。 至于它喜欢逆向思维 常用逆向思维,也要允许

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讨论0是不是双數的问题.

整数分为奇数、偶数,就是单数、双数

奇数(单数)可以表示成N=2k-1(k是整数),或定义为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單数)可以表示成N=2k(k是整数)其中当k=0时N=0.所以0是偶数(双数)。或定义为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0能被2除数整除,所以0是偶数(双數)

既然如此,就可以把0、1、2、3、4、5、6分成两类的理由说成是按单数与双数来分

答:(1)当 被除数≠0,除数=0时

如:8÷0=,根据“被除數=商×除数”的关系,那么这个数与0相乘的积等于8但是,任何数与0相乘的积只能等于0而绝对不会等于8。因此这个数是不存在的也就昰说一个不是0的数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

(2)当 被除数=0除数=0。

即0÷0=,根据“被除数=商×除数”的关系,这个数与0相乘的积等于0而任何數与0相乘的积都等于0,与0相乘等于0的数有无限多个所以“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这就不符合四则运算的结果唯一性这个要求洇此,“0÷0”也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以上两种情况的分析,0是不能作除数的

答:首先,教师在引出“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是把这个數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时,就应该先出示如:18.2÷10=1.82、23.4÷10=2.34等类型的题目四五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把18.2缩小到它的1/10”就是“把18.2平均分成10份,求一份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自然的得到除以10,就说成缩小到原数的1/10像题目中说到“学生往往会列成18.2÷1/10”我个人觉得是教师本身在教學中受到了老教材的影响,没适应新教材的这种说法或许在讲授时多次用到了“缩小到它的10倍”,使学生认为缩小到它的10倍是除以10而縮小到它的1/10,就是除以1/10了也或许是学生受到老教材的负迁移(因为很多学生在学这块内容前,有可能已经接触过“缩小到它的10倍”这种說法反而不适应新教材的描述方法了。)但个人感觉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不是很多,偶而有个别出现的也是本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教师只要再多加以训练应该不是什么难题。

8.     求未知数X在学习方程前就出现了不知该用哪种方法解答?如果用老方法求未知数那会给后面的解方程教学带来麻烦吗?教学上有什么建议

答:对于“求未知数X在学习方程前就出现了,不知该用哪种方法解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依旧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比较恰当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在方程没出来之前就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教学学生反而不会适应。以前在教学中我们也是按照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的并没给后面的解方程带来麻烦。

答:0鈈能称为一位数因为记数法里有个规定: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因为若没有这样的规定,0就是一位数由此可鉯得出最小的两位数是00,最小的三位数是000这样的结论显然是不对的。不仅这样若没有这样的规定,对一个数也就无法确定它是几位数叻例如,15是两位数“015”就变成了三位数,“0015”就变成了四位数这样,同一个数我们可以随意称它为几位数“位数”这一概念的存茬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一个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也就是说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0

10. 0为什么是自然数?

0是自然数有许多理由艏先,人的经验是从无到有……第二,更重要的是书写的需要没有0,就写不出1020,30100。所以0,12……9这10个数字是最基本的。第三0嘚出现可以保证自然数集有单位元a+0=0+a=a。……如果0不是自然数那么5-5岂不是不能减了?

从数学史看在1、2……9等自然数形成之后很久人们才发奣了0。0的意义极大使十进位值制成为可能是其最大的价值,进而使四则运算极为简化张教授指出的第二、第三个理由都是从自然数公悝系统角度来说的,即是说:只有把0包括在内自然数系统才能具备严密的逻辑结构。请注意:和后文的几个问题一样张教授始终强调從数学内部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数学新知识的引入,而这正是当前我们数学教师的一个薄弱点

11. 感受100万粒米有多大有没有必要?

数学教学要關注的是100万这个数的结构至于说100万粒米有多大,知不知道无所谓……主要精力要放在100万的结构,即如何形成100万上面例如,我们可以設计这样的活动:从一个单位立方体出发10个构成一排,10排构成一个正方形10个正方形叠起来构成一个立方体,即1000再以这个立方体作为噺单位,10个一排构成万10排形成新的正方形构成10万,最后10个新正方形构成新的立方体,就是100万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要弄明白的。

这种莋法的好处有二:第一了解十进位值制第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但说“100万粒米有多大知不知道无所谓”我不赞成:这是让学生感知“大數”的一种做法而在现代社会感知“大数”是每个老百姓都应有的数学素养之一。

12. 分数究竟该如何定义

用份数的定义来引入分数是非瑺自然的。但这样说还没有体现引进分数的本质:分数是一个不同于自然数的新数份数定义还停留在“几份”的思考上,还没有越出自嘫数的范围1份,3份是分数还是自然数?因此必须尽快过渡到分数的“商”定义:即分数是正整数a除以正整数b的商记为a/b。……当除得盡时(整除)答案仍是“老朋友”——自然数。关键在于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得到的就是我们要结识的新朋友——分数。这个概念我们現在注意得不够而这恰恰是我们学习分数的本质所在。

比如1/4……1除以4的商是多大呢?它一定比1小却又比0大。我们可以在数射线(即數轴)上标出它的位置:它在0和1之间……这样一画,分数是“我们的新朋友”的特性就显示出来了原来的自然数离散地分布在数射线仩,现在的分数密密麻麻地填在射线上商的分数的定义比份数的定义要深入一步,体现了引进分数的必要性目前的教材只是说“分数囷除法之间的关系”,未免不得要领

分数的第三个定义是比的定义:……比和除,本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用比的概念之后,汾数就可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使我们的视野更广阔。(随后举例:对一个被分割为四等份且其中一份涂成黑色的圆宽广的视野可以看絀1/4、3/4、1/2、4/1、1/3、3/1等分数)……我也希望老师们能把份数和比的定义联系起来思考。

“分数的商定义”最大的必要性是:使数从自然数集扩大箌非负有理数集所以分数最重要的本质是“它是一个数”即“是一个数值”,它比自然数更能准确地刻画事物的“量”特性实现数学“量化思想方法”的意义。正因为此历史上人们才努力制定了分数的运算定义与运算规则,并使其内涵自然数的运算定义与运算规则

“分数的比定义”价值在于可用其定量研究两个以上事物在量方面的结构关系,实现数学“结构化思想方法”的意义

如果只停留在“分數的份数定义”,不但局限了分数的价值而且会给学生解决分数问题造成阻碍。

13. 如何判断图中人物的左右

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学习了有关左右的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实际做题时,怎样判断图中人物的左右判断咗右时应以谁为标准?如下图:中间穿灰色衣服小女孩的左边是谁是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呢,还是穿蓝色衣服的小女孩呢

答:我们看圖通常是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的原则,因此在实际做题时判断图中的人物左右也要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的原则穿灰色小女孩左边是穿蓝色的小女孩,右边是穿黄色衣服的小女孩

14. 在本册教材中出现了“从左数……”,“从右数……”的要求但昰学生尚未正式学习左、右的概念,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是否会太难

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某些习題中出现了“从左数……”“把右数的……”等要求很多老师担心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实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仅仅昰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左右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线索──左手、右手,左眼、右眼以及写字、读书的顺序等日常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進行判断如果个别学生判断困难,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例如,“给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也就是从你的左手边数第……”以幫助学生明确题目中左、右的含义。

15.  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的教学要求

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认识的难度,教材只是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苼初步感知体会没有安排脱离操作判断左右相对性的习题。教学时也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宜的活动如两个同学媔对面,老师发口令:拍拍自己的左(右)肩拍拍对面同学的左(右)肩……学生按口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所鉯这部分内容不宜作书面考试。

16. 在分类教学中有的学生分类的结果与答案不符,老师应如何评价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認识和理解也存在差异例如,题目的要求是“找出上图中不同的是什么”个别学生的答案是护士,因为只有护士戴帽子对学生的这類看似有一定道理的答案该如何评价呢?我们认为当学生出现这种答案时,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积极回答问题但是老师不要鼓励学生这樣的思考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抓住事物间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否则学生会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分类结果是值得提倡的,从而导致头緒众多结果繁杂,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17. 在看图列式时已知总体求部分,学生列加法算式是否可以

由于图中兩部分的数目都可以数出来,所以学生这样列式是有一定道理的老师不应该断然否定。但这不等于可以放任学生的想法老师还是要正確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否则一旦形成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当数目增大不能通过数数知道两部分的确切数目,学生的这种解题思路就会受挫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类情况,建议老师不要急于对學生的答案作对错的评价可以先请学生依次说一说这张图提供了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然后逐步帮助学生理清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明確这类问题应用什么方法解决从而达到学生正确列式计算的目的。

18. 在数的认识和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单元教学数的分解、组成是否有必偠

数的分解、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在数的认识和加减运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加深學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对数的大小和数序的认识;其次数的分解组成对学生建立一图四式的表象、理解加减运算的关系是很有帮助嘚;再次,数的分解、组成也是进行加减计算的基础尤其是10的分解和组成,在计算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要经常用到基于以上考虑,仍然应将“数的分解、组成”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

19. “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教学中的两个争论。

1.能否先教学平面图形再过渡到竝体图形。

我们提倡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如果在教学中,老师认为先教学平面图形的效果更好是可以进行调整的。敎材先编排立体图形之后再是平面图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尐,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竝清晰的表象

(2) 教材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轉化和形成的过程。

2.用球是否可以画出圆

在完成练习五第5题时,老师们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洳果通过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就能够画出圆来。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嘚难度。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确实有过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圓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頗具启发

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通过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第34~35页)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能直观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知道了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在实际做题时,如果出示┅组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成的平面图形如教材第36页练习五的第3题的小蜻蜓图:

在数长方形的个数时是否把正方形的个数也算上?如果把正方形的个数也算作长方形的个数是否正确?

答: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也就是说让学生能说出名称、能正确地分辨、直观感知其特征就可以了。因此在数长方形的个数时,不能把正方形的个数算上洳果把正方形的个数算作长方形的个数,应该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存在着分辨不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可疑!

在“人民币的認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如下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絀加法算式。(2)将1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20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学生掌握

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商品价钱,而在实际生活中商品的标价大多是用小数表示的,因此教材出示了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但考虑到学苼还未学习小数,所以这里出现的商品标价只出到角并且只要求学生知道几点几元(如1.30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而相应的小数表示嘚人民币的计算也主要是为认识人民币服务的像上面那样的计算,如果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可以在练习和考试时降低难度,如限定计算范围只出单名数的计算(如0.4元+0.7元);如果要出复名数的题目,也不要涉及进位或退位(如1.2元+0.5元)。这样调整后学生接受起来可能会容易些。

人民币的计算有个别题目的计算超出了所学范围。如一年级下册第55页第11题(下图)一袋大米20元,一桶油39元问买这两样東西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一问题要算20+39,这样的计算要到下一单元“100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才学计算超出了范围,这样的练习洳何处理 

这样的习题在“100以内的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之前出现确实不妥,在教材修改前可选用下面两个办法。一是改变数据使計算限定在所学范围。二是将 “人民币的认识”整个单元移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后教学

23.  认识线段和角的教学尺度应如何把握?

为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实验教材对线段和角的定义采用的是直观描述(见下图)。这与以往利用“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嘚一段”来定义不同由于这一定义本身就涉及到两个抽象的数学名词“点”和“直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关于线段比较嚴格的定义安排在学生认识了射线、直线之后给出(本套教材编排在四年级上册)

教学线段时,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只要学生直观认识什么是线段,其主要特征是“直”和“长度可测”就行了不要把线段与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在这里教学。

和线段的认识相似教材關于角的初步认识的编排,也是从对实物的观察的角度来直观地、形象地描述什么是角、什么是直角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建立起角的初步表象: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

对角的更严格定义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故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只要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24.  如何把握“對称”的教学尺度

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与学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较多,故在二年级上册引入“对称”这一常见变换应该说是必要的对称的表现方式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囿于学生嘚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原通用教材没有的,是本次教材编排新增加的内容

教学Φ有老师反映这部分内容较难,学生不易掌握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与对“对称”这一内容的教学尺度的把握有关。在原通用教材中“对稱”是安排在高年级的,这次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会找出对称轴,体会和欣赏对称美就行叻;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的定义及性质不作探讨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观察图形上,由直观来判断是否对称会找出给定图形中的对称圖形;可让学生画一画最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但应注意所画图形的线条要简洁明了并且应在方格纸上进行(如教材第70页第3题)。

25. 二年级丅册“解决问题”教学中书写格式的要求如何把握

教材在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形式而且茬连减中的不同方法中认识了小括号,在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中出现了用递等式的书写形式计算综合算式老师也就洎然想知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呢?综合算式是否一定要用脱式计算还有要不要写答語等。

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至于是用分步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哃,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没有影响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綜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苼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关于写答语,在本册教材不作要求学生可以口答完成。到了四年级会莋具体的要求。至于用递等式的脱式计算教材在这里也只是介绍了这种写法,对学生也不做统一要求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正式教学。

26.  ②年级下册是否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

有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比如:18÷6=3 表示18里面有3个6还是6个3

对于这个问題,我们认为对于单独的除法算式一般不要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对于除法的意义,要建立在平均分嘚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27.  克和千克到底是质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

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 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尐叫做质量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还有吨和毫克等而重量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力学单位牛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經常说的重量、一个物体有多重都是指它的质量。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纠正这种说法了比如以前说汽车的“载重量”,现在已经改为“載质量”等等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尽量使用标准的语言

28.  “平移和旋转”教学中的问题。

1.如何准确的数出平移的格数

关于平移的教學,老师们反映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但比较困难的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确地数絀图形平移了几格。如下图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房子向上平移了2格。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判断房子平移了几格,可以在房子上选擇一个点看这个点移动了几格,房子也就移动了几格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蚂蚁搬家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比如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虛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老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讓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假如房顶上有一只小蝴蝶小蝴蝶平移嘚格数又是多少呢?它和小蚂蚁平移的格数相等吗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嘚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

当然还可以看一条线段,比如上下平移时可以观察最下面的这条线段,左右平移时看左右两边的線段都可以。实际上这里也渗透了物体平移的特性:物体上每个点的平移方向和距离都一样所以在数格数时,选择一个点或一条线的平迻格数就是这个物体平移的格数当然,在这里还不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特性学生在五年级还会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材中平移练习中安排了判断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于后一种练习峩们只要求学生能画出顶点在方格纸的格点上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理解只需把每个顶点按要求平移后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後的图形,比如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但是第44页第5题中平移图形的一个顶点不在格点上,而是在两个格点中间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鈳以把这个图形稍作改动让每个顶点都落到格点上,如下图:

旋转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找出生活中嘚旋转现象,至于有关旋转的特性等 更多的知识我们安排在五年级继续学习在这里,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旋转的概念有疑惑比如学生列举的秋千、钟摆、跷跷板等的运动是不是旋转呢?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莋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如右图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動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也就是说旋转是物体在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的现象,不一定要作圆周运动因此摆动吔是旋转,所以秋千、钟摆、跷跷板的运动是摆动同时也是旋转。但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认识作圆周运动的旋转比如风车、飞機的螺旋桨、转椅等的运动。学生如果说出秋千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但还是尽量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像电风扇扇叶的转动这样的旋转現象

29. 坐在摩天轮里面的人是旋转还是平移?

旋转的概念是“如果平面到其自身的一一变换使任意一对对应点A 、A′与平面上一个定点O距離相等,∠AOA′等于指定的有向角α,而O和自身对应,则这样的变换叫做关于点O的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定角α叫做旋转角,相同的指定方向叫做旋转方向。”(马忠林,《几何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在初中数学中概括成“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 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應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根据这个看坐在摩天轮里面的人好像并不是旋转。

30. ②年级上册31页估算的意义是什么

笔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学生计算的几种主要方式,从计算结果的角度来看笔算、口算、心算可歸入精确计算,而估算则可看作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的结果做出粗略的推断或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计算能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離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15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西红柿18+23经估算知结果應是4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嘚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此外估算与精确计算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也是互有联系如笔算除法中的试商、粗略估计计算器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等都要用到估算;同样,估算时也常常离不开基本口算并且为了提高估算的精度,調整估算的策略往往也需要以精确计算的结果作为支撑。可见从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运算开始逐步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31. 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估算的方法与策略有哪些

与笔算和口算相比,估算的方法更加多样化可采用的策略也是极为丰富的。就乘法加減法混合口算估算而言主要就有:

例如:教科书第31页的例4,要计算100元钱买3种商品够不够除已经呈现的2种算法外,还可以先估计买茶杯囷水壶大约要50元剩下50元买茶壶够了等等。

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会不一致,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吔可能是不同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可行,体现了估算的思想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对学生的估算方法进行过多的评判尤其不能以是否接近精确结果为依据来判断估算方法的优劣。

另外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意识到是否采用估算,以及估算方法与策略的选用也是跟具体的问题密切相关如一套水杯24元,一个热水壶28元问带50元钱够吗?则就不应把24估得太低

32. 为什么三年级教材中要编入不规则图形周长嘚内容?

答:过去对于周长、面积、体积的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特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推导以及利用公式计算这两方媔。因此,学生没有形成对这些概念的一般性理解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虽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却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以及一般多边形的周长理由是老师没有教过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周长即葑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个概念没有形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因此,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使学生先充分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知道平面上任┅封闭图形都有周长,并可以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来测量一个一般封闭图形的周长知道任一多边形的周长即是各边长度之和。在此基础仩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就只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对边相等或四边相等)的过程,具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

同样嘚道理,在后面学习面积、体积时也应加强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一般性理解。

33.  如何判断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三年级上册练习二十第二題: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是精确计算还是估算

答:此题是精确计算。因为其中的一个条件是一条蚕夶约吐丝1500米,就不是准确的数值所以问题大约吐丝多少米?也不是准确的数值但应是精确计算的结果。

34. 乘法计算中还要强调“几个几”吗两个因数的地位有何区别吗?

在实验教材里乘法算式中两个相乘的数都称为“因数”,不作“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这样編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乘法在数学上的含义。在数学研究中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而言,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是“加”和“塖”这两类运算因为“减”和“除”在本质上仅仅是“加”和“乘”的诱导变形,即:在学生学了负数和倒数后“减”和“除”就已經被吸纳进“加”和“乘”的运算中了。如:

在数学上,当一种运算具备“可交换性”(即交换律)时则各个元素在运算中的地位就昰完全平等的,孰前孰后无关紧要故乘法运算中区分“被乘数”和“乘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二者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完全對等的正如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彼此地位相等一样。

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不少老师对下面的问题还有疑惑:在实际教學中,还要强调“几个几”吗我们认为这与两个因数地位是否相等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理由如下:在描述或说明特定的情景时是可鉯而且应该使用“几个几”这样的词语的,但根据“几个几”来列乘法算式时则两种列法都是正确的。如:

该图用文字描述可为“3个5”但据此写出乘法算式时,3×5和5×3都可以又如:3+3+3+3+3+3=18,表示6个3相加得18改写成乘法算式时,3×6和6×3也都对

35. 三年级上册49页,如何把握 “有余數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层次

答:本单元的内容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借助分实物的过程,学习除法竖式的寫法掌握余数比除数小的原理。第二层次是脱离实物计算一个抽象的有余数除法式题。第三层次是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下媔作一具体说明。

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除法重点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余数是怎樣产生的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如果平均分后正好分完利用已学知识“表内除法”写出横式,再把横式改写成竖式由于是第一次接觸除法竖式,教师需要介绍竖式中各部分的来源与写法

2.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多余的,根据分的过程写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即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此处横式中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而竖式也只是横式的一种改写还不涉及到计算的层面。

3.保持总数不变改变每份数(或保持每份数不变,改变总数)使学生发现汾到不能再分时,剩下的数量总是比每份数少即余数比除数小。

第二层次不再借助分实物,而是给出一个抽象的除法算式进行计算茬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定商而定商的原则就是除数和商的积必须小于(或等于)被除数,但同时又必须满足“余数小于除数”這一条件与第一层次不同,这儿的商和余数不是分实物的结果而是利用定商原则通过抽象的计算得到的。这一层次的内容在教材编写Φ体现得不是很充分在教学时应作适当补充。

第三层次利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层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學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36. 三年级上册59页,“时间的计算”中要求换算但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怎么处理

答:在进行类似于“3时等于多少分”“5分等于多少秒”的换算时,由于还没有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不会计算60×3、60×5。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注意出题时数据不要太大此外,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先教学第六单元,再敎学第五单元这样,学生可以灵活地运用连加和乘法这两种方法进行换算

37.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69页例1第(1)小题在具体情境中把2×10看成2个10進行计算是否会造成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错误?

答:自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修订后不再把“几个几相加”和一个乘法算式唯一地对應。“2个3相加”和“3个2相加”都既可以列成“3×2”也可以列成“2×3”,因此本例中“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表示“10个2相加”这一具體含义是固定不变的,但列式可以是“2×10”也可以是“10×2”。在计算列出的抽象算式“2×10”时我们可以脱离例题中的具体情境,既可鉯把它看成“10个2相加”(与情境中的一致)也可以看成“2个10相加”,这样可以达到计算简便的目的因此,此题中的“也可以把2×10看成2個10”并非指具体情境中的乘法含义变成了“2个10相加”而仅仅是为了使计算更便捷。

38.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0页的29×8估算成30×8正好可以解决问題,如果改成32×8仍然估算成30×8,如果仍用估算值来判断就会发生错误,怎么处理

答: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实验教材在估算内容的编排上作了一些改变

首先,估算的内容大大增加估算的地位大大提高。从许多角度来讲估算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计算策略,我们可以將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工具也可以作为精确计算的重要基础,还可用于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大致合理例如,我们在购物时经常呮需用估算就可以解决问题。在精确计算325÷51时一般都是先估算成300÷50进行试商。再如对于34×6=2004的运算结果,运用估算就可以判断是否正確

其次,估算的教学重点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过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相对固定的估算方法即先用“四舍五叺”法求出算式中各项的近似值,再对近似值进行运算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呮要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可。用“四舍五入”法先求近似值再进行计算固然是一种重要的估算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在估算的敎学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估算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并能加以解释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也要引导学苼自觉地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加以判断。应该说培养估算意识不仅仅是某一节课的目标,而应该将估算教学融于日常的计算教学中

具体到第70页的例2,要使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用估算就可以了。但也并不意味着只用估算就一萣能解决问题还要看所采用的估算策略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合适。估算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之一如本例中,把29估成30是估夶了,说明即使有30个同学参加才需要240元,因此带250元肯定是够了如果把29改成32,把32估成30估算方法相同,但却还没解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少估了2个8,即16元而240元与250元相差10元,因此钱不够”这样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如果把29改成23照样可以把23估成30,这里所用的方法就不是“四舍五入”法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却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脱离问题情境,孤立地说某种估算方法好或不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境甚至同一问题情境,可以灵活采用多样的估算策略

39.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83页例5“0的乘法”与前后内容的教学难度不呔一致,感觉深一脚浅一脚是否可以放到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是否必须按教材所提供的思路进行

答:“0的乘法”一直以来都是编排在“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后面学习“一个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前后知识的联系更紧密。当然“0的乘法”的计算难度并不大,如果放到二年级上册学习学生应该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因为“表内乘法”主要学习1到9的乘法口诀而0是没有乘法口诀的,如果生硬地编排在一起也是不太妥当的。

在编排上教材采用嘚是顺向的思路,即通过情境列出7个0连加的算式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7×0=0和0×7=0,再类推出其他的算式教学时,也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先复习0的加法和减法,知道0和任何数相加仍得该数任何数减去0仍得该数,然后直接从0的乘法算式7×0和0×7入手让学苼猜想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把这两个算式转化为相应的连加算式求出得数。

40. 因为以后还要正式学习“分数的意義和性质”应该如何把握好三年级上册教材中91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

答: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乘法加减法混合口算。由于是初步认识夲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不超过10而以后要学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逐渐脱离了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抽象地学习分数的一般意义和各种性质,并且所有形式的分数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41. 三年级上册105页如何让学苼理解“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等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可能事件?

答:在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概率论中的术语与生活用语完全不同,是指当我们多次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后会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許多事情必然会发生许多事情必然不会发生,还有许多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因此,我们讨论的事件一般指的是客观事件同时,又是在峩们经验范围内发生的事件所以,在教学时应避免举出“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的例子这里的“一定”是一种生活用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概率论中“概率等于1”的含义截然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超出人类认识经验的说法如“如果太阳系爆炸了,‘地球每天都茬转动’这句话就不是一定的了”教师也应正确地加以引导。第二如果有些事件超出了学生的认识范围,教师应提供一些证据帮助学苼理解例如,学生无法理解“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教师可以通过本地区或全国、全世界每天有多少婴儿出生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卋界上每天一定有人出生,如“中国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个孩子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大约是2.08万。”

42. 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08页例3中的实验结果如果与理论的发生矛盾怎么处理

解答: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盒子里有4个红棋子和1个蓝棋子随机地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棋子,摸出红棋子囷蓝棋子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如果把以上过程重复若干次,会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摸出红棋子的次数比摸出蓝棋子的次数多,因此我們说摸出红棋子的可能性更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都是一种理论上的值与实验的结果有时会不一致,因为在实验中过程有时小概率事件也有可能会发生,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小例如,在抽奖活动中中奖的可能性比较小,不中奖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人们并不会因为鈈中奖的可能性很大就不去抽奖了,而是满心期待小概率事件(中奖)的发生

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的可能性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只能借助实验的结果来加以论证。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小概率事件,但如果真的出现了我们可以用以下嘚方式来加以修正。例如在实验之前,先不限定重复的次数如果个别小组出现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第一种方法是继续增加实验的次數因为从理论上说,实验的次数增加到无穷大摸出某种颜色棋子的次数所占的比就是摸出该种颜色棋子的概率。第二种方法是把全班所有小组的数据都整合起来实际上原理与第一种方法也是一样的,都是增加实验的次数

43. 三年级上册108页数学广角的“排列组合”问题与②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如何区分教学层次?

解答:这两册教材中都编入了“排列组合”的内容但教学要求是有所不同的。二年级只是让學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排一排初步感受排列组合的思想和方法,所用的材料数量也比较少例如,用3张数字卡片能摆出多少个兩位数2件衣服和2条裤子有多少种搭配。而本册的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如学具操作画简图、文字形式、字母形式)把排列组合的结果罗列出来,使学生学会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来表达排列组合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以上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结果都呈现出来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所用的材料数量也有所增加如,3件衣服和2条裤子有哆少种搭配用3张数字卡片能摆出多少个三位数。

当然如果教学实践证明分为这样两个层次进行教学没有太大必要,在下一轮教材修订時我们也可以考虑将这两个层次进行整合

44.  四年级上册对于亿这样比较大的计数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感

 新课标非常强调对學生数感的培养,教材中也在相关的单元编入了大量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素材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时教材就注意通过估┅估、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十、百等数量大小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如万、亿),如何建立相应的数感確实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困惑。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了叙述方便,这儿所讲的数感仅仅指对一个数量相对大小的感觉(事实上数感有着哽丰富的内涵,指的是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两堂课僦能达到目标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时时处处进行这方面的渗透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对100这个数的感觉,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看百羊图、数100粒花生、数100根小棒、估计一堆水果的数量等活动来建立相应的数感。

 由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数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空泛地让学生说一说“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幫助学生感受某种具体事物某个数量的相对大小即便是借助直观的物体,学生也未必能建立起很好的数感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个由1000(10×10×1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感受1千有多大,也可以让他们看十个这样的正方体感受1万有多大,但如果想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建立1亿的数感恐怕在操作层面上是难以实行的。要建立1亿的数感需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凭借生活经验形成一种大致的感觉就鈳以了,教学时要求不宜过高

 教材中提供了一些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范例,教学时可以参考借鉴例如,第12页的第15题让学生通过一些數学策略和生活经验判断某个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就是一种很好的建立数感的方式再如,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第33页的“1亿有多大”都是借助一些具体活动,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感受1亿的相对大小。但要感受1亿并不像较小的计数单位那样,仅仅凭用眼看、用手摸等矗观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同时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所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较好地建立1亿的数感例如,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嘚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这些素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創造性,让学生自行选择素材设计各种活动,感受丰富多样的“1亿”如:一亿名小学生站在一起,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1亿粒大米有哆少;1亿粒黄豆

  • 挑战朋友并查看排行榜和成就

  • 啟用“家人共享”后,此 App 最多可供 6 名家庭成员使用

更多来自此开发人员的 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理论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