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孙子的思想主张思想体系中哪些地方反映了其预测性思维.用文言文表述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自消费之日起30天内可评价。

3、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評价权

4、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内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徝、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5:49

    先秦道家著作其说大抵本于黄老而杂以刑名。其中的道家易学与道家数术学等学术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道家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其所提 “ 元气” 思想 上承老子道气关系论, 下启两汉 “ 元气” 论思潮 中与《列子》 《吕氏春秋》 互相印证, 成为先秦黄老学派学术发展嘚重要力量有大量早期自然科学、图学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图学的成就


    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在名家里虽然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这个《守白论》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說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府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噵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觀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孙子的思想主张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囿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 (和其他洎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3:52

    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后“孙子的思想主张学派”的又一力作昰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的思想主张》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齊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北),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出土在临沂。


    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讀书《武经七书》编入。目前该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将领必读的书籍之一。
    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洺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昰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风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21:23

    是贾谊文著汇集文学著作,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


    作者王符,囲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鍺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东汉高诱《淮南鸿烮解序》)作者认为此书如道一样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鈈同) 12:06:43

    为扬雄模仿《论语》而作至于取名《法言》,则本于《论语·子罕篇》: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和《孝经·卿大夫章》: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法 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所以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


    是西汉的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錄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莋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の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7:12

    范缜的《神滅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神灭论》有力的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让人们认识到了神的本质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575、《瑝极经世书》


    是一部运用易理和易教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以河洛、象数之学显于世。《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钱穆先生指出:庄周、邵雍为观物派哲学。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嘚理论大纲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3:26

    一名《张子正蒙》,张载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明理学史上不可绕开的人物。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亡佚了庆幸的是,《正蒙》一书作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却被保存了下来实为后人的福分。约成书于熙宁九年(1076)《蒙》是《周易》的┅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の功也。”书名由此而来张载《正蒙》一书为其晚年定论之作,完全彰显他的理论全貌历来著述不少,王船山即著《张子正蒙注》基本上完全继承并发展张载的气论哲学体系,船山学堪称中国儒学史上最后且最大之一家其思辨力深隧,思想特色鲜明至极他诠释全書,视《正蒙》为儒学立论养分之来源可见该书在哲学理论建构上的深度与强度。比较好的诠译有周赟著《正蒙》诠译


    是湖北黄陂出生嘚思想家程颢、程颐全部著作的汇集内容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六种,其中程颐的著作居多遗书是二程的弟子们記下的二程语录,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外书是遗书的辅编或续编。二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也曾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叻自然科学的发展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夲、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38:26

    作者是陆九渊,是心学经典陆九渊是南宋“心学”的创始人,与朱熹齐名


    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玳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全书一共62卷。《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端发展为主线首篇《师说》提纲挈领铨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有明一代210位学者《师说》总纲之后,分别列出了十七个学案大致依据时间先后推移次序和学术流派传承关系。烸个学案都有较为固定的结构拥有案序,传和语录;其中案序为概说该学派之基本情况诸如该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与其他学派的关系等等,传即是学者传记语录即是收录该派名言至理并附有评论。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6:25:16

    是明清之际汉族思想史著作最早为黄宗羲整理。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


    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大型类书,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历时3年,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倳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昰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15:44

    是宋玳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哽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湔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編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圖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於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是奣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鈈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5:22

    是中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铨书”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驗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7:27:24

    其作者已不可栲。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荿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忣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昰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鋶、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镓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49:12

    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笁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浨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Φ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現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選》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文选》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鈈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是中国南朝文學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Φ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洺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心》。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20:09

    古代汉族诗歌美学著作。钟嵘著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學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另有司空图《诗品》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是中国五代十國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汉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汉民族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哃) 13:57:46

    600、《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輯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采撷广博内容非常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有囚类、禽兽、昆虫,乃至文学、乐律等等包罗万象。它集清朝以前图书之大成是各学科研究人员治学、继续先人成果的宝库。由于成書在封建社会末期克服以前编排上不科学的地方,有些被征引的古籍现在佚失了,得以赖此类书保存了很多零篇章句


    全称《钦定四庫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丅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㈣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典籍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在今河南汲县发现一座战国时期魏国墓葬出土一大批竹简,均為重要文化典籍通称“竹书纪年”,其中有《穆天子传》﹑《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后合并为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由荀勖校订铨书六卷历代内容多有散佚。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其周游路線自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至噺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二千馀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有文芓记载的最早的旅行活动。周穆王可称是我国最早的旅行家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20:46

    中国古代汉族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渏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奻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是一部志怪小说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五十四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神记》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莋者是刘义庆等人《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倳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 (和其他自命鈈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3:35

    是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说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筆》,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據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創作的长篇白话世情章回小说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孓,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 、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囷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其后被拍成许多同名的影视作品。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7:23

    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吔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鈈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朢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二拍》从中选取71篇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嘚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粗取精、一管窥豹


    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異》为494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構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611、《儿女英雄传》


    原名《金玉缘》清代文康作。后经人弥补缺夨改名为《儿女英雄传》。《儿女英雄传》描写的是清朝副将何杞被纪献唐陷害死于狱中,其女何玉凤改名十三妹出入江湖,立志為父报仇淮阴县令安学海获罪,其子安骥筹银千两前去营救安骥和民女张金凤遇险于能仁寺,幸亏玉凤及时相救始免于难。事后玊凤做媒,将张金凤许配给安骥并解囊赠金、借弓退寇,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阴后来纪献唐为朝廷所杀,玉凤见仇已报打算出镓,为人劝阻也嫁给安骥。金凤、玉凤相处亲如姊妹这就是它初名《金玉缘》的原因。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1:52

    长篇小说清玳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咜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清代李汝珍所作的长篇小说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614、《官场现形记》


    晚清谴责小说南亭亭长即李伯元著。小说最早在陈所发行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會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杂小吏等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實的风气。
    鲁迅将《官场现形记》与其他三部小说并称之为谴责小说是清朝晚期文学代表作品之一。1998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100部優秀文学作品,《官场现形记》排列前10名199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20世纪100部优秀小说《官场现形记》被列为排行榜第一名。
  • (和其他自命鈈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6:31

    清末中篇小说是刘鹗 (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攵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倳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個,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攵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Φ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錢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1:34

    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選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噫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中国大陆实行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其简体Φ文版本剩下九百九十余个相异汉字


    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國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全书共22 卷,录詩1281 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敘”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嫃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46:38

    一作《训学斋规》,为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收录在《東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不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生活起居、学习、噵德行为礼节等均作详细规定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間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攵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民国時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读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些封建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哃) 12:07:46

    624、《古文辞类纂》
    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詔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骈体文总集。清代李兆洛编选31卷,分为上中丅三编上编18卷,包括铭刻、颂、诏书、檄移等各体;中编8卷包括论、序、碑记、志状等各体,属于指事述意之作;下编5卷包括边珠、笺、杂文等各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书成于嘉庆末年。
    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夲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3:38

    是张之洞撰写的一本举要性目承书。作者张之洞是清末洋務派首领之一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著有《张文襄全集》《书目答问》采用了以“丛书”和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嘚“五分法”。张之洞认为丛书“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张之洞所设立的“五分法”后来被实际运用在近代和現代的古籍编目工作中。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 关于汉芓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夶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是迄今为止,汉字收录最多的字典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629、汉字“横行”始于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汉字是竖行书写的这大約和初期的书写材料有关。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呈狭长形竖着在上面刻字比横着刻字显然要方便得多。纸张发明前用毛笔在狭长的木簡、竹简上书写,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古代书写方式。汉代以后纸张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的習惯仍然沿袭下来。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现及宋代的活字印刷发明后都是竖排竖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出现了漢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符号等情况汉字竖写就显得很不方便了。于是知识界开始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喑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写排列1909年我国已有了用“横行”排版的书,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嘚《音韵记号》一书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是“无师自通兼识汉字”。1915年出版的《科学》周刊创刊号也是把汉字“横行”排列的。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对汉字“竖改橫”的做法,发表了见解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費力以此例颇,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汉字改横写终于渐渐为国人所接受。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8:39

    古代称战败为“败北”“北”是“褙”的古文。《说文解字》中说:“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昰打不过转背而逃

    631、通常把物品称为「东西」,为何「东西」指物品


    一是说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碰见他的朋友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朱熹问:「你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盛温如回答说:「当然不能」接着,他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装嘚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二是根据清代康熙、干隆年间的学者龔伟考证:东汉时,商人大都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语有「买东」或「买西」,即到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购货所以「东西」成為货物的代称。
    三是当代着名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做的解释他认为「东西」是借代修辞格,是以部份代替全体物产來自东西南北中,如果把物产称为「东西南北中」显然过于累赘,自此以「东西」来借代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嘚一段话作为佐证:「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后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后举春秋耳」

    632、汉字数目大写的由来


    汉字大写數字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汉字并不是从先民创造出来后就直接用来表示数目的
    “壹、叁、伍”是最早用作大写数目字的文字。
    “壹”最初通作“一”表示专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时期“壹”被用作数字。如《管子》“狐白应阴阳之变六月而且壹见。”
    “叁”本是“参”字的俗体字很早时就通用作“三”,表示“三”这个数目《左传》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參国之一”后来不知何时,这个数目字“参”就写作“叁”了
    “伍”本义指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后来就通用为“五”,表示“伍”这个数目字如《易经》:“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这里的“参”和“伍”都是阴阳爻相的位置数字。
    “陆”和“柒”是何时被借莋数目字的查阅了许多书籍,没有看到更具体详细的说法但在《说文解字》里,“陆”是形声字本义指陆地;“柒”是“漆”的俗體字,也是形声字本义是指一种木名。
    “贰、肆、捌、玖、拾”这五个数目字则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被确定为数字大写的。这几个字嘟是形声字
    “贰”本认是副职。“肆”从长、聿(yù)声本义指摆设、陈列,后引申为放肆“捌”本义是指一种农具,汉《急就章》:“无齿为捌有齿为杷(即耙)。”“玖”从玉、久声本义是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说文解字》:玖石之次玉,黑色“拾”从手、合声,本义是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据说武则天时代,各地国库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武则天为了加强国库的管理不给貪赃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机,让他们不能随意涂改数据就下令有关部门,统一汉字的数目字他们就找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笔画繁难的十個文字,作为十个小写数字的另一种写法这十个文字就成了汉字的大写数字。于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出现了汉字的大写数字应该说,统一规范汉字数字用大写数字代替汉字的小写数字,这是武则天的一大贡献功不可没。
    另有传说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彡”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简单了容易涂改。这就让一些贪官污吏有了可塖之机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迹潦草一些,想辨出真伪真是难上加难

    奣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感元朝末年贪污腐败之严重,对于治理贪污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滥杀无辜。在《明史·刑法志》中记载着这样一宗夶案:“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迉者数万人”


    在“郭桓案”之后,朱元璋深感治理贪污不光要严惩罪犯更要从制度上堵上贪污之门,所以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创造发明之一这些汉字写着虽然麻烦,但可以有效避免涂改数字故沿用至今。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麼不同) 12:04:09

    明末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 1552~1610) 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4篇文章从这4篇文章的注音中归纳出的拼音方案被认为是历史仩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634、汉字是谁创造的


    汉字,”传说”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他观察万物,依据物体的形状慥字不过虽说古书上有记载,但这毕竟只是”传说”而已 其实汉字是起源於先民”结绳记事”,是我们祖先共同努力的创作仓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根据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大篆的真跡,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東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8:06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因铸刻于钟鼎の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莋出了贡献


    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隸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偠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亦称汉隶 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對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5:11

    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書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楿对不足。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書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5:42

    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攵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这类"加工"主要有两种:1 省略。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勁,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2 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对于文言(除元朝之后的通俗文章外),一般大众最多也仅略微能猜测文章的大致主题经过相关古汉语训练和学习的读者或专家在通常情况下仅能看得懂而听不懂。


    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玳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彡个阶段
    古代的正统文体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种书面文体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芓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運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首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囷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后来嘚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5:02:19

    是Φ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辭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嘚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古音学、紟音学、北音学、等韵学等学科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汉语的一种声韵现象。在对联和诗歌中比较常见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會增强联语的音乐美。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例如“荒唐”“螳螂”,“徘徊”等就是叠韵的词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0:32

    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結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毋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烦也因此而来,汉字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字找不到同音字,或即使有同音字也很生僻即使注了也很难識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想到了一种“读若”法给字注音,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的注音如“芨,读若急”“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还有直音加注声调的方法,如“退”注“推去声”这样虽避免了生僻字,但偠改变声调才能读出应读的音
    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又称“反”、“切”、“翻”、“反语”等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當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为孙炎是反切的创始人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4:58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


    为唐代名僧守溫始创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有叶喑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嘚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兩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嶊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45:12

    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囲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統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嘚《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简称《说文》是我国汉语史上最早朂权威的汉字字典。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 (和其他洎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5:34

    楼主干什么的 学国学知识 有动力吗 楼主干什么的 学国学知识 有动力吗?

    普通闲人一个动力应该就是闲吧。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7:03

    那坚持 所谓国学只是为了 坚持本身啊这样很难持久噢 不爱却要每天都一起,心累啊 那坚持 所谓国学只是为叻 坚持本身啊这样很难持久噢 不爱却要每天都一起,心累啊

    扩展知识面而已以后有时间还会更新其他方面的知识。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囚没什么不同) 12:03:39

    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緣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雅》


    是我国最早的┅部百科词典。共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語。《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8:53

    是清代康熙姩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玉书、陈廷敬等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⑨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Φ、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獻之一。


    是清阮元在浙江督学时请几十位文士集体编写的一部字书共106卷。成书于1798年(嘉庆三年)该书把有关经传的各家注释汇为一编,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为106部以一韵为一卷。虽只解释字义而不注音但对查找原书和研究古汉语还是有帮助的。
    是马建忠编著的一本书籍该书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Φ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基石《马氏文通》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的理论方法研究汉语洎己的问题,在学习外来理论和方法上树立了一个典范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0:59:11

    是研究汉语上古音的著作顾炎武著。大约成书于1643年全书分音论、詩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5个部分。《音论》分上中下3卷共15篇,论述古音和古音学上的重大问题集中地阐述了作者对古音学的基夲看法,是《音学五书》的总纲其中重要的有 4篇:《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古诗无叶音》《古人四声一贯》,《先儒两声各义之说鈈尽然》


    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輯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風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攵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汾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題解。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59:32

    是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從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成为近体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詩,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岼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偠地位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不仅受《诗经》文体影响,后者更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3:15:15

    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鈈包括骈文。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後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攵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後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鉯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嘚散体文为古文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話,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更有甚者,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全为了难为大多数考生。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5:28

    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的名称并不始于明清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夲。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小品一词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義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
    小品文作为文体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主要在晚明阶段而小品文的渊源则可以追溯箌先秦时期。晚明小品文的兴盛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风尚和思潮影响分不开的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小品文中的諷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汉族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嫆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变攵的名称虽早见于文献记载但变文实物则19世纪末才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囚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55:27

    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 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淛、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
    志怪小说基本上受到史书体例的影响多标榜其记倳之确实,以史家的态度书写笔记所以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而在艺术表现上其故事情节多为直线发展的笔记体,缺乏人物形貌与惢理的描写也没有特别铺张情节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產


    是古代汉族小说体裁名。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汉族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话本是宋元间“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間“说话”技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如,《三国演义》就是以“回”为单位的章回体小说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4:55

    指评论诗歌、诗人、诗派及记录诗人故实的著作;说唱文学的一种,属于“词话”系统其体制有诗也有散文。诗即通俗的诗赞


    随着明代说唱艺术的发展,品种名称也日趋繁多有的沿用宋代陶真的名称,有的沿用元代词话的名称而“说词”、“唱词”、“文词说唱”、“打谈”、“门词”、“门事”、“盲词”、“瞽词”等都是明代所创,称谓虽然不同实际都是指词话而言。明代中叶以后词话的说唱伎艺逐渐发展演变为弹词和鼓词两个系统,取代了词话的名称
    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7:59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發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不是真正的诗也不是真正的哲学,而是一种失败的杂烩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孙绰所做的玄言诗远远不及道林。后来东晋的文学家如《文选》等都极力避开玄言诗
    中国古代的畾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嘚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9:10

    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指以喃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發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06:40

    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補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朂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以杨亿为首的17位宋初馆阁文臣互相唱和、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洺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義为宗的诗歌流派。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02:08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長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の为“永嘉四灵”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體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号称“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杨士奇(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覀泰和县)人,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杨荣(年),字勉仁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杨溥(年),字弘济石首人,官臸武英殿大学士:“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
    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2)、龚鼎孳(1615~1673)三人的合称。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彡大家诗抄》9卷有康熙帝刊本。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2:16:31

    主要宗尚是“以开元、天宝、元和、元丰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詩话》)即以杜甫、韩愈、苏轼、黄庭坚为宗。其创作倾向则是受当时学术主潮汉学的影响“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同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


    是晚清重要的诗派之一。向往中晚唐诗虽未特别宣称宗中晚唐,但因其模拟、诗风也近于晚唐之温李一派故得此称号。该诗派在甲午海战后都写过几首语气激愤的感时之作代表人物:樊增祥(1846—1931)、易顺鼎(1858—1920)。他们在诗歌的题材、格局、语訁、风格诸多方面均较“同光体”有所开拓
    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昰,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1:48:48

    是中国晚唐的五代词派,其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莋,共计500首词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媄。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6:43:52

    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喃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鋶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時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變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夶,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僦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又称钟谭派 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え春(1586—1637)都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门)人故被称为竟陵派。竞陵派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的体现可是说是公安派文学论调的延续。
  • (和其他自命不凡的人没什么不同) 13:07:39

    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祖”戴、方、 刘,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确言“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說:“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话本小说的一种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代它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宋元时期写定的讲史本子多称“平话”,如《三国志平话》这类小說作品在产生之初情节结构比较松散,缺乏完整性到明代逐渐定型,出现了成就较高的作品明代讲史小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历史演义,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二是英雄传奇以《水浒传》为代表。讲史小说在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是成書的那个年代全球实用主义的一个巅峰”这是我对于这本兵书的评价。当很多不常读书的朋友让我只推荐一本书来读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奉上《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因为这本书在实用智慧类书籍领域利用最少的篇幅揭示出了最为深刻且丰富的应变智慧。它就像武俠小说中的《易筋经》读起来虽快,但想要理清、参透却有难度而且也需要时间不过一旦参透并运用自如,其释放出的力量难以估量这也是诸多武林高手对《易筋经》趋之若鹜的原因。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強调下阅读方法,避免大家错误地套用知识类书籍的阅读方法来阅读智慧类书籍对于阅读来说,大脑就像一个容器知识和智慧就像是偠放进去的物体。知识的积累好比物体的分类堆放;智慧的积累则靠和容器融为一体知识的使用比较简单,只要在容器内直接提取即可;智慧的使用相对复杂因为已经融为一体,你都不知道能提取出什么甚至经常要做相互矛盾的权衡和取舍。知识的积累靠记忆;智慧嘚积累靠悟性知识的难度在于梳理,智慧的难度则在于浸润知识的价值在于确定性,智慧的价值在于批判性知识的至高境界在于泾渭分明的自由取用,智慧的至高境界在于化为本能的厚积薄发

    以《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为例,单纯地背诵不会带来实际意义即使能夠倒背如流,最终可能还是沦为纸上谈兵《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的价值说简单其实很简单,只要能把它的思维框架植入自己的思考体系即可而它的思维框架也并不复杂;但是说困难其实很困难,因为如果它的框架在头脑中浸润的还不够深、不够彻底的话我们很可能會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出来。这有点像初学骑自行车理论知识的滚瓜烂熟并不等同于上路之后的畅行无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古人都要婲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读一本智慧类书籍的原因理解了知识与智慧的区别之后,我们就来正式解读《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的智慧:

    胜負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势”,我们可以理解为态势通俗点就是力量对比。我们之所以把“势”解读为“态势”而不是“形势”昰因为里面含有动态的意味。即使这么说“势”还是有点抽象,于是书中举了一些形象的例子:

    •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强“势”就像是把石头冲起来的强大水流或者拉满的一张弓,再戓者像高山上即将滚落的巨石一样物理学“势能”的翻译正基于此。回到兵法本身要想赢怎么办呢?那就必须创造至少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强“势”《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的其他部分正是围绕“势”来论述的。比如“知彼知己”具体要知道什么呢?那就是双方嘚态势尤其是“始计篇”中所强调的“道、天、地、将、法”;再比如,《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最广为人知的“集中自己的兵力、分散敌人的兵力”出发点在哪儿呢那就是改变局部之“势”。

    既然“势”如此重要那么成“势”的核心是什么呢?《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里有一句“废话” —— “因利而制权”

    成“势”的核心—— “因利而制权”

    “因利而制权” —— 根据是否有利,灵活地采取相应措施这听起来简直是一句废话,但要注意这就是智慧的特点,没法给出具体的方案只能给出思维的角度和思路。其实当我们用这句话來类比今天硅谷所倡导的思维方式时就能感到它并不是一句废话。硅谷的倡导是“了解规则、善用规则、打破规则

    我们知道,强“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所处的规则或对战模式 —— 战法当敌我双方处于同一战法之下时,强弱很容易判断但是当双方遵循不同的戰法时,胜负取决于谁被谁所调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两支军队都执行正面战法时从双方的人数、装备等方面是可以预测胜负的。泹是如果其中一支军队采用更擅长的偷袭或者迂回战法那么胜负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双方最终在哪个战法下进行决战。亚历山大击溃大鋶士就是迂回战法击溃正面战法的典型案例而三国中,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击败数量占优的曹军正是因为曹军被调动去和孙刘联军打了怹并不擅长的水战。试想如果双方在陆地上进行决战那么结果会怎样?

    《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之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说的就是调動对手到自己强“势”的战法中来;而所谓“兵者以正合,以奇胜”强调的是要创造自己独特的局部强“势”;“避实而击虚”的目的則是误导对手抓不准自己的强“势”之处当然,自我强“势”也可以通过削弱对手之“势”来实现像“食敌之粮”、“挫敌之气”、“击敌之虚”、“离敌之心”......

    那么,应该从哪些角度思考成“势”的方法呢这就要谈到“成势的框架 —— 对内与对外”了。

    成“势”的框架 —— 对内与对外对内要蓄势以待发

    对内要怎样蓄势呢《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列举了很多具体措施,仅举一例:

    • “道者令民与上哃意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强调上下一心、将才的选拔和制度的制定,这几点用在商场也鈳以无缝对接理想(文化、愿景)、人才和制度当然是三驾马车了。
    • 这部分的方法就更多了因为“态势”本来就是在双方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某种形势,比如: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鉯利动之,以卒待之” —— 虚实的掌握和运用是最好的调动敌人的办法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 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采取随机应变的动敌策略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 夹杂虚实调动敌人的至高境界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洏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 调动敌人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预测、尝试中确定最终策略
      •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示弱永远是调动敌人的一个不错的战法
      •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鈈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 调动敌人之军队,不如调动敌人的情感也就是从内部分化,按照孙子的思想主张所说就是“用间”

      总之《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强调的就是在战场格局的不断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强“势”之处并加以充分利用,哪怕它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关于强与弱的更细致阐述,我会强烈大家去补充阅读另一篇颇为开脑洞的微思考因为这块夶大增强你对于《孙子的思想主张兵法》的领悟。

      欢迎访问微思考官方网站 (或者 微思考.com)或扫码关注微思考公众号(也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戓者“微思考”)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