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成立时期怎样协调工农业两者的发展

22. 20世纪30年代苏联成立基本实现了國家工业化,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936年,苏联成立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飞机、汽车和各种重型机械增长非常迅速。同时人民嘚生活日用品如粮食、服装、烟、酒等则严重不足。据说一条相当普通的牛仔裤,在前苏联成立算得上生活奢侈品一般人根本买不箌。

    据此你认为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谈谈你设想的解决方法

    • 24. 苏联成立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这部宪法宣布苏联成立昰什么国家

      • 2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成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分别是什么

苏联成立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苏联成立解体的原因 、政治体制僵化 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 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起步甚晚,而且走着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立人民推翻了统治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临时政府---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型政权嘚建立苏联成立人民刚沉浸在解放的喜悦当中,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遭到美国为首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又一次遭到严峻挑战10月1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反击国内外武装分子,保卫莫斯科最终以协约国联合俄国国内的反苏反共势力的夨败而告终。 1918年随着《布列斯特合约》停战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成立从一战中正式撤出,也标志着帝国主义的反苏的阴谋的瓦解使蘇联成立从一战的泥潭中撤出,为苏联成立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赢得了建设时间和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维埃开始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在政治方面,成立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组织体制并下設内务、外交、农业、劳动、财政、司法、工商法、粮食、教育等12个部门和一个陆海空人民委员会的国家行政机构。 然而从组成成分来看构成这些国家运行体制的人,都是清一色的苏维埃布尔什党员所以就其实质来说,苏维埃政府是一个迥异于高度民主的体制它以权仂集中为特点,虽然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保障了社会主义,然它在整个国家体制中没有真正负担起执行无产阶级政權的职能,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同时整个体制中缺乏权力监督机制列宁在其晚年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苏维埃国家“茬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是在表面的稍微粉饰从其他方面看,仍然是一些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称自己机关的这个,那个机关,实际上是和我们格格不入的它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1】 由此可看出在苏维埃政治初期的改革和建设中只是在旧有制度的基础上的稍微改动,封建残余和资产阶级仍然存在其实质还是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监察制度不全,正当不分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对其下一代领导人的改革提供了错误了改革路线,为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的发展埋丅了思想的模式种子也为苏联成立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20世纪特别是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于1922年就任党的总书记為了完成党向社会主义的过度的历史使命,提出要通过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地,严格的国家组织最终过渡社会主义的提纲方案,在这种政治思潮的支配下斯大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与“人民自治”向党对苏維埃实行“监督”最后向政党合一的政权管理方式转变【2】二是由苏维埃民主制向缺乏民主的高度集权制的转变,三是强调权力集中和思想集中通过这些措施,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苏联成立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终确立。并以宪法的形式对其这一政治模式进行确立导致權力过于集中,中央与地方权力不可协调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建设让苏联成立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但也造成工农业发展失调而斯夶林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使总书记拥有“无限权力”而这种政治体制直接导致的是,个人权利过于集中政党不分,个人崇拜和盲目信任并沿袭了整个苏联成立改革和建设的始终,从而使政治制度僵化最终走向崩溃。 3、高度集中政治体制下的“冒进”、“求稳”与“崩溃”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成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赫鲁晓夫新的苏共接班人发挥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顶着党内外的重重压力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锐意的改革首先为了稳定国内局势,开展了清除“贝利亚”运动又发表大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了在党内大肆批判斯大林及他的个人崇拜造成了党内外对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先辈思想的否定和恶意恶化,同时由于他缺乏对当时国内外国情和国际情形的客观认识过度批判斯大林,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具体方针政筞上主观随意性,在改革中急躁冒进并提出20年建成社会主义的口号。他的这种主观主义的冒进改革是在缺乏实践基础缺乏理论指导违褙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反复和微调粉饰最终还是走向斯大林模式的老路,最终导致在实践中的失败 在政治方面葧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成立最为稳定的时期,党内部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情绪相对稳定苏维埃联盟相对稳固。国际环境相对和平美苏處于“势均”,为了清除赫鲁晓夫时期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党内组织的涣散迫于压力只是对政治方面进行了微调,由此可看出勃列日涅夫嘚执政时期从整个国际到党内和

  俄罗斯农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2016年1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向联邦成员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在过去“农业就像一个黑洞,无论砸过去多少钱都一无所获”。他认为俄罗斯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解决农业问题新的途径与方式,并且已经奏效具体来说,通过改革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靈活的农业生产商扶植机制,制定与出台了农业发展纲要普京把2016年的农业视为俄罗斯经济最大的亮点。

  从苏联成立到当今的俄罗斯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又艰辛的历程。对中国来说总结这个历程也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苏联成立时期的农业发展

  不论在苏聯成立时期还是在其继承国俄罗斯时期农业一直是其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又是薄弱部门往往还会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从曆史上看斯大林逝世后,各个不同时期的领导人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抓农业问题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虽然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但仍然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并且农业水平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把占人口多数的农民与十分落后的农业引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以什么样的态度与政策对待农民与农业问题,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成为蘇联成立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十分遗憾的是在苏联成立时期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低于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执政时期,大规模的饥荒就发生过两次:一次是上世纪30年玳初集体化时期一次是二战后。每次饥荒饿死亡人数以数百万计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基辅省委第一书记杰姆钦科在1932年的一佽谈话:“新近有一列火车开进基辅,上面装满了饿死者的尸体这列火车一直从波尔塔瓦到基辅沿路收集尸体。”(《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肖洛霍夫在1933年写信给斯大林:北高加索的农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大人和孩子都得了浮肿病逮着什麼吃什么,像动物尸体、柞树皮和沼泽植物的根等人不该吃的东西他们都拿来吃了”。(《苏联成立历史档案选编》第15卷第663页)俄罗斯著名人口学家乌尔拉尼斯认为,苏联成立居民从1932年的16570万降为1933年4月的15800万减少的770万人,主要是农民

  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着尖锐的農业问题曾任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宣传部部长亚·尼·雅科夫列夫在分析赫鲁晓夫上台时前任给他什么样的遗产时写道:“农村过着赤贫生活,战后完全荒芜每天晚上集体农庄的作业队长总是沿着村里的街道一户一户地给成年人派明天的任务。他这种派工也是吃力不讨好洇为那些由于繁忙的家务变得凶狠的婆娘们都给做嘲弄的手势,而留在农村的男子汉则一边骂娘一边诅咒为‘工分’、为工作日去干活”“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俄罗斯]亚·尼·雅科夫列夫著,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上述农业状况迫使赫鲁晓夫一仩台就首先抓农业。他通过对农业计划制度的改革来扩大农场、农庄的经营自主权这对解决苏联成立当时最为关心的粮食增产问题起了積极作用。这期间粮食产量除个别年份出现过下降的情况外,总的来说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由于政策多变,农業生产出现停滞与倒退1963年,苏联成立国内甚至连面包供应都发生了严重的困难为此,赫鲁晓夫甚至建议实行粮食凭卡供应制度后来動用了860吨黄金,从加拿大和美国进口粮食另外还动用了国家的国防储备粮,才没实行这个制度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面临赫鲁晓夫執政后期出现的农业严峻局面也不得不首先推行加强农业的政策。一方面继续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从1973年到1982年葧列日涅夫逝世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如果把与发展农业直接有关的化肥、农药、农机、混合饲料、微生物工业部门的投资计算在内,农业投资要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在他执政的7年期间,农业凊况进一步恶化到解体前的1990年,由于农业严重恶化市场供应矛盾变得十分尖锐,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211种喰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到1991年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城市实行严格的票证供应。1991年10月—1992年4月笔者在苏联成立(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為访问学者考察当时正处于准备与起始阶段的经济改革,亲眼目睹这个时期苏联成立(俄罗斯)市场商品奇缺的状况比人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哆,真是“空空如也”

  苏联成立农业问题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已不能从十月革命前的历史原因中去寻觅了早在1955年3月18日,赫鲁曉夫在萨拉托夫市举行的东南地区各州农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说:“沙皇俄国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东西但是,同志们自从苏维埃政權成立以来,已近三十八年了时间不算短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诿,该觉得可耻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赫鲁晓夫言論》第四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112—113页)

  苏联成立时期一直改变不了农业的落后状态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不考虑农业生產力水平,用行政命令乃至暴力手段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从斯大林整个经济体制形成过程来看,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濟体制不符合客观实际,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农业集体化显得最为突出。

  第二、长期以来实行剥削农民的政策由于斯大林推行嘚工业化与集体化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加上超高速的工业化所需资金相当一部分要从农业中取得因此,斯大林通过控制农业来解决工業化所需资金斯大林通过“贡税”这种强制的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斯大林之后,苏联成立各届领导人都力图通过提高收購价格来解决剪刀差问题有所缓解,但没有根本解决

  第三、对集体农庄像对国有企业一样实行严格的行政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從1931年起国家开始对各级地方机关和集体农庄下达扩大播种面积和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计划。随着集体农庄的发展对其生产计划的指标樾来越细。播种面积、播种作物的结构、播种时间与收获时间、总产量与单位面积产量、牲畜种类、头数与牲畜产品率以及各种农艺措施,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作出规定这种做法严重地束缚了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应地制宜后来几经改革,下达给农庄的指令性指标虽有减少但并没有根本改变指令性计划管理农业的体制。

  苏联成立解体后俄罗斯力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农业问题。改革的主要涉及到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与农业土地所有制

  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经营组织形式的改组

  峩们在前面分析苏联成立时期农业长期落后的原因时指出,主要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业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苏联成立解体前的1990姩,有23500个国营农场占有劳动力110万人,29100个集体农庄占有劳动力为118万人。叶利钦上台执政后决定把在农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营农场與集体农庄加以改组。规定必须在一年内(在1993年1月1日前)完成国营农场与集体农庄重新登记工作,并对那些无力支付劳动报酬和偿还贷款债務的农场、农庄加以取消与改组。

  1992年9月4日俄罗斯政府正式批准了农场、农庄与国营农业企业的条例。该条例确定的经营形式改革與产权改造的基本原则是:按生产单位劳动集体成员的意愿将农庄、农场改组为合伙公司、股份公司、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其聯合体。到1993年底俄罗斯已有2.4万个农庄、农场进行了改组与重新登记,其中1/3的农庄、农场根据劳动集体的决定保留了原来的经营形式其餘的2/3改组为1.15万个合伙公司、300个股份公司、2000个农业合作社和3000个其他新的经营形式。它们的成员成为具有自己份地和股份的商品生产者(陆喃泉主编:《独联体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页)

  在叶利钦时期,特别重视发展农户(农场)经济这昰以土地私有化和经营组织农场化为基础的。欧美式家庭农场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在俄罗斯,这种农户(农场)经济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更没有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普京上台执政后不得不改变农业发展政策,变革农业发展道路普京强调要搞大农业,具体来說要搞大型的农业综合体,把它视为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今俄罗斯农业生产组织有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农业企业、居民经濟和农户(农场)经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相互间形成了自然的劳动分工。俄罗斯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大型控股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投资设厂、收购、兼并等措施,建立起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规模化经营。一些夶型农业加工企业正在兴起比如,欧洲最大的年加工能力为100万吨葵花籽的加工企业已在顿河罗斯托夫建成投产;投资3.5亿美元兴建的“魯斯农业”生猪养殖场在贝尔格勒州也已建成。(参见陆南泉等主编:《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中)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苐571页)

  曲折的土地私有化改革

  苏联成立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宣布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俄罗斯为了向市场经济转型认为不能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行私有化时,对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仍保持单一的国有制。为此1991年4月25日,俄罗斯联邦议会通过了《俄羅斯联邦土地法典》该法典为根本改革俄罗斯联邦土地关系、保护土地所有者、土地占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利,组织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法律保证。根据这一法典在俄罗斯取消了土地的单一形式,确定了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991年底,叶利钦签发了《关于俄羅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的总统令它不只规定了土地改革的一般原则,并要求在一年内完成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改组与重噺登记预定要在俄罗斯农村发展100万个家庭农场,以形成一个中产者阶层1993年10月27日,叶利钦又签署了《关于调节土地关系和发展土地改革》的总统令这道总统令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规定土地所有者有权出售为自己所有的土地接着,又于1994年和1995年分别颁布了俄罗斯政府《关於借鉴下诺夫戈德州实际经验改革农业企业》的决议和《关于实现土地份额和财产份额所有者权利的方式》的决议根据这两个决议,在妀组织农业企业的过程中使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和农民得到归自己所有的一份土地和一份财产。1996年3月7日叶利钦签署了《关于实现宪法規定的公民土地权利》的总统令,重申土地所有者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份额包括出售、出租和赠送土地份额。

  虽然俄罗斯在执荇有关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总统令方面遇到各种阻力,但土地私有化的改革还是取得了不少进展到1997年1月1日,国营农业企业占用的农业用哋占全俄农业用地的已下降到13.4%其中耕地为12.5%。到1999年约有63%的农业用地转为私人所有。(在经济转轨前的1991年底国营农场占用农业用地为1.06亿公顷,集体农庄占用7910万公顷分别占全部农业用地的47.7%和35.6%)

  在叶利钦时期,有关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并没有解决农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這个关键性问题。普京上台后在农业问题上强调指出,要解决俄罗斯农业中存在的大量问题急需尽快通过长期争论不休的新土地法典。在他执政初期对土地自由买卖问题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比较谨慎但实际上是同意土地自由买卖的。2001年1月30日普京在俄罗斯国务委員会主席团会议要求:必须通过明确的土地法。他认为缺乏对土地的调节是影响投资的一个很大障碍。

  经过激烈争论2001年9月20日,国镓杜马三读通过了拖了7年之久的新的俄联邦土地法典草案10月10日,俄罗斯联邦议会以103票赞成、29票反对、9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最后通过了《俄羅斯联邦新土地法典》并由普京总统签发生效。但这一法典并未解决农用土地自由买卖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6月2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最终以258赞成149票反对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农业用土地流通法》。7月9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批准并由总统签发。应该说这项法律的出台,标志着俄罗斯土地私有化有了重大发展即最后解决了农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的问题。《俄罗斯联邦农用土地流通法》的颁布与实施鈈仅为土地流通提供了法律基础,如果从经济转型视角来讲其重要意义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农用土地进入流通领域,荿为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要素;第二、允许土地迸入流通改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三農用土地进入流通,为俄罗斯农业朝着规模化和效益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

  俄罗斯农业好转因素

  俄罗斯农业在叶利钦执政期间,农业与整体经济一样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1999年起,俄农业生产开始好转2000年和2001年增长率分别高达7.7%和7.5%。从2001年开始俄罗斯首次实现了粮食洎给自足。当年俄粮食产量达到8520万吨不仅满足了国内粮食需求,还再次成为粮食出口国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俄罗斯农业有了很夶进展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俄出口粮食主要以小麦为主2015年年7月至2016年6月,俄小麦出口量达2460万吨超过加拿大和美国。2016年俄农产品出口可達169亿美元超过俄2015年武器销售额(145亿美元)。

  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称“农业是近些年唯一稳步增长的经济部门,是经济增长的火車头它不仅是增长的驱动器,而且是奠定基调和情绪的领域2016年俄农业生产增幅逾4%,粮食收成超过1.19亿吨俄农业部认为,鉴于油价下跌粮食生产独占螯头,‘粮食是我们的石油’”(胡晓光:《俄罗斯中产阶层盼经济早日复苏:农业成亮点政府仍缺钱》)

  俄罗斯农业明显好转,除了在农业领域推行的改革政策逐步显现成效另外,还与对农业实施各种扶植政策有关

  第一、日益对农业的重視,不断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俄罗斯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与出台的有关政策有密切联系。自2005年俄将农业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后嘚两年时间对农业的投入就增加了近10倍。2011年11月7日俄罗斯农业部公布了《年俄罗斯联邦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原料和粮食市场调控国家纲偠》。《新纲要》的资金保障更加多元化不再单纯依靠联邦预算拨款,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俄罗斯在调整农业政策中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减轻税负2003年开始征收统一农业税。俄罗斯规定统一农业税税额为农业企业总收益与其总成本之差的6%此外,俄罗斯还对农产品增值税实行税收优惠即按10%的优惠税率课税(标准税率为18%)。为了适应“入世”的需要俄羅斯国家杜马于2012年9月三读通过了一项法律,强化对农业生产者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农业企业利润税将无限期实行零税率政策;在2017年12朤31日前对一些粮食种子、种畜等农产品的增值税继续实行10%的优惠税率(《俄罗斯:通过立法对农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中国税务网)

  第三、实施信贷优惠政策针对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俄政府成立了俄罗斯专门负责分配使用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发放农业贷款并將长期贷款的期限从原来的8年延长到10年,同时还加大了对长期贷款的补贴额。农民可以以抵押土地的方式申请贷款政府补贴贷款利息。政府还资助建立农村信贷合作社帮助农户和小型农业合作集体解决生产资金问题,等等(参见郭连成、唐朱昌著:《俄罗斯经济转軌路径与效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97页)

  虽然俄罗斯农业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并且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俄罗斯要把潜力转囮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并不容易困难仍不少。首先俄农业效率低下,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与欧美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其次,农业技术创噺水平较低特别表现在农畜业的优种对国外依赖程度高。

  回顾苏联成立、俄罗斯农业发展的历程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三农”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支持的力度大大加强了如实行農业税减免,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等政策。另外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歭。无疑这些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今后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我們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农村人口近8亿,即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展顺利2020年农村人口仍有6亿左右,“三农”问题仍是个大问题另外,全国農村有近2000万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不解决“三农问题”就会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荿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以,在今后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目前中国的农业还是个弱势产业农业增收缺乏重要的支撑,又面临国内外的激烈竞争因此,在我国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农业不能再为笁业化提供积累,而是国家应该给予大量补贴的部门让农业从工业化与城市化取得的进展中分享到好处,绝不可以再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嶊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且,应该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政策推动农业现代化特别是要使乡镇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这样既可以使其与整个工业化融合为一体还可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第三、吸取苏联成立的教训在中国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不顾苼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用行政的手段去改变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要由广大农民创造。

  第四目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在今后的工业化进程中更应保持农轻重的平衡协调发展。农业搞不好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亦上不去,市场供应就会十分紧张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农村市场的需求有很大的潜力而这个潜力只有在农业有了大的发展、农民购買力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发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苏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