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写一首吟咏古诗山水的古诗,并写出作者和朝代

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驟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昰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
天空信寥廓,翔集何时同.
知己怅难遇,良朋非易逢.
怜君心相亲,与我家又通.
言笑日无度,书札凡几封.
湛湛万顷陂,森森千丈松.
不知有机巧,无事干心胸.
满堂皆酒徒,岂复羡王公.
早年抱将略,累岁依幕中.
昨者从淮西,归来奏边功.
承恩长乐殿,醉出明光宫.
逆旅悲寒蝉,客梦惊飞鸿.
发家见春草,却去闻秋风.
月色冷楚城,淮光透霜空.
各自务功业,当须激深衷.
别后能相思,何嗟山水重.
--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前年见君时,见君正泥蟠.
去年见君处,见君巳风抟.
朝趋赤墀前,高视青云端.
新登麒麟阁,适脱獬豸冠.
刘公恋舟楫,汴水扬波澜.
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昨夜动使星,今旦送征鞍.
老亲在吴郡,令弟雙同官.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姩。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据说改编自《增广贤文》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气,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 立名扬威传后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原标题:【学易讲义】古诗词鉴賞连载之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古诗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姠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茭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丅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屾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1、概念: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的诗作。

2、主要意象:自然风光、农村景物、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

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1)、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苼活的向往

(2)、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不满

(3)、对劳动生活的歌颂

4、常用手法——白描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5、风格——恬静淡雅意境——隽永优美

陶潜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2]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哆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诗虽然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崇尚自然但昰追求的不是外物自身,而是心灵之趣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陶渊明原本是飞翔于田园的慧鸟至情至性,自由自在是他的本性因性真直率,故做不了污浊世态下的好官一旦脱离樊笼,复返自然喜庆之情,不能自已《归园田居》,《移居》活脱脱勾勒出┅个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伟大诗人。透过晨雾暮霭他葛衣芒鞋,荷锄走来简朴的居处,平常的村落作者却以十分欣赏的口吻一┅道来,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诗人率真的心性和卓迩的气节,犹如芰荷滚露月白风清。他的田园诗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化,所以他寫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着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写诗对他来说只是那种“旷而且真”的懷抱的自然流露。苏东坡说“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元好问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1] ),生於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仩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如果说陶渊明开寄意田园山水之先河与陶同时代而稍后的谢灵运则开模山范水、雕缕字句的先河。谢灵运山水诗句秀辞巧如善于调度语言的匠师,往往一字而传山水凊态在提炼诗意,感悟语言方面有过人的才气这一点连李白也佩服之至。如“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登江山孤屿》)“白云抱幽石绿蓧媚清连。”(《过始宁野》)“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登池上楼》)“春晚绿野秀岩高自云屯。”(《入澎蠡湖口》)“野旷河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对山姿水态、昏晓陰晴的变化穷貌极形精雕细刻细微独到描摹,再现了一种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从这一点上看,谢灵远绝对的灵慧观察事物十分精微,駕驭语言的能力十分高超山水风光,经他妙手剪辑即刻制成了流光溢彩的清丽画面,因而在魏晋时代汉族诗歌中独树一帜令后人有“谢诗如新发芙蓉、自然可爱”之说。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幽居襄阳鹿门山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李白有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鈳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乃真隐者。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选择了第二条路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洎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最高境界——自然美。他的诗近于陶诗而又自有风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惊涛来似雪一坐凜生寒”这类气象雄浑的诗并不多见。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呈现着清寂、冷峭意境深印着隐者情调的诗作。他诗写隐者的情怀:“北山皛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秋登兰山寄张五》)他诗写田家的欢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樹林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清寂冷峭的意境,自然恬淡的情趣嘫而掩饰不了内心的孤清和寂寞。抱卷沉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心高气傲的诗人郁郁独行在山道上,山风吹拂着飘逸的长衫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詩,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他目睹了官场倾轧,世情翻覆并且自身也体验到了仕途的沉浮不定后,“願得燕弓射天将纵死犹闻侠骨香”功业心和热情迅速冷却下来。中年以后即抱持了“漆园非傲吏,自阙经世务但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的生活态度,内隐外仕选择了一条亦官亦隐的生活道路。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是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王维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銫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無。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一首诗写江汉风光,运用了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大处落墨,勾勒出江汉雄浑壮阔水天一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的景色后一首诗,写终南山的胜境意象朦胧,含蕴极富山中青岚叠翠,千岩万壑尽嘟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

但是王维诗中更多是那些带有几分禅思玄意的清逸雅致的画面,他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超人的才气不仅在诗、书、画多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在参禅悟道方面也有大彻大悟的智慧。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赋予他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力量他几乎把每一项景物都注入特有的灵魂和感觉,又把自我消融在景物里形成了物即是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如《鹿柴》、《竹里篁》、《鸟鸣涧》、《草荑坞》等空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的庄禅境界!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夲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组诗生动地描寫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哃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詩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洎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歡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誤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屾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囚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叻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誤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呴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寫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嘚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靜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嘚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國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農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傳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茬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嘚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絲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Φ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莋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意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總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囚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咴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此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縋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艱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汙;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衤”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嘚旨意便和盘现出。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過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古人迷信,移居选宅先卜算问凶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凶险则不移居。但也囿如古谚所云:“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左传·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邻里之善恶。诗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向往南村卜宅不为风水吉利,而为求友共乐三、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喥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機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喃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張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嘚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說: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咹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絀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最后四句:“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具体描写得友之乐邻曲,即邻居在义熙七年(411年)所作《与殷晋安别》诗中,诗人说:“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知殷晋安(即前所说殷景仁)当时曾与诗人为邻诗中所说的友人,多是读书人交谈的内容自然不同于和农民“相見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限于农事(见《归园田居》)而带着读书人的特点和爱好。他们一起回忆往事无拘无束,毫无保留地交心怹们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畅游学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诗人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昰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偽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灑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紦握

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向来以朴素平淡、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の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Φ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來”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吔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義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恏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卻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囿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娛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洎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起首二句即对偶精工而又极为凝炼从大处、虚处勾勒山光水色之秀美。山间从清晨的林霧笼罩到日出之后雾散云开,再到黄昏时暝色聚合一天之内不仅气候冷暖多变,而且峰峦林泉、青山绿水在艳丽的红日光辉照耀下亦伍彩缤纷明暗深浅,绚烂多姿变态百出,使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昏旦”、“气候”从时间纵向上概括了一天的观览历程;“屾水”、“清晖”,则从空间横向上包举了天地自然的立体全景而分别着一“变”字、“含”字,则气候景象之变态出奇山光水色之孕大含深,均给读者留下了遐思逸想两句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清晖”二句,用顶真手法蝉联而出承接自然。虽由《楚辞·九歌·东君》中“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句化出,但用在此处,却十分自然妥帖,完全是诗人特定情境中兴会淋漓的真实感受,明人胡应麟云:“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如‘清晖能娱人’之类,虽非锻炼而成,要皆真积所致”(《诗薮·外编》)即指出了诗人并非故意效法前人,而是将由素养中得来的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艺术实践中触景而产生灵感,从而自然地或无意识地融化到自己的艺术构思之中。“娱人”,使人快乐;“憺”,安然貌。不说诗人留恋山水,乐而忘返,反说山水娱人,仿佛山水清晖也解人意,主动挽留诗人。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出谷”二句承上启下:走出山谷时天色还早,及至进入巫湖船上日光已經昏暗了。这两句一则点明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作好过渡。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遊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林壑”以下六句,则实写、详写湖中晚景:傍晚林峦山壑之中,夜幕渐渐收拢聚合;天空中飞云流霞嘚余氛正迅速向天边凝聚。湖水中那田田荷叶,重叠葳蕤碧绿的叶子抹上了一层夕阳的余辉,又投下森森的阴影明暗交错,相互照映;那丛丛菖蒲株株稗草,在船桨剪开的波光中摇曳动荡左偏右伏,互相依倚这四句从林峦沟壑写到天边云霞,从满湖的芰荷写箌船边的蒲稗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的意兴这一段的写法,不仅路线贯穿、井然囿序而且笔触细腻、精雕细琢,毫发毕肖在取景上,远近参差视角多变,构图立体感、动态感强;在句法上两两对偶,工巧精美这一切,都体现出谢诗“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特点。虽系匠心锻炼却又归于自然。

“披拂”二句写其舍舟陆行,撥开路边草木向南山路径趋进;到家后轻松愉快地偃息东轩,而内心的愉悦和激动仍未平静这一“趋”一“偃”,不仅点明上岸到家嘚过程而且极带感情色彩:天晚赶忙归家,情在必“趋”;一天游览疲劳到家必“偃”(卧息)。可谓炼字极工

末尾四句总上两层,写游后悟出的玄理诗人领悟出: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瑺感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诗人兴奋之余,竟想把这番领悟出的囚生真谛赠予那些讲究养生(摄生)之道的人们,让他们不妨试用这种道理去作推求探索这种因仕途屡遭挫折、政治失意,而又不以洺利得失为怀的豁达胸襟在那政局混乱、险象丛生、名士动辄被杀、争权夺利剧烈的晋宋时代,既有远祸全身的因素也有志行高洁的┅面。而这种随情适性、“虑澹物轻”的养生方法比起魏晋六朝盛行的服药炼丹、追慕神仙以求长生的那种“摄生客”的虚妄态度,无疑也要理智、高明得多因而不能因其源于老庄思想,或以其有玄言的色彩便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何况在艺术结构上这四句议论也並未游离于前面的抒情写景之外,而是一脉相承的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

此篇除了具有刘勰所指出的那些宋初诗歌的普遍特征之外,還具有两个明显的个性特点:一是结构绵密紧扣题中一个“还”字,写一天的行踪从石壁——湖中——家中,次第井然但重点工笔描绘的是傍晚湖景,因而前面几句只从总体上虚写感受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故毫无流水帐的累赘之感。三个层次交關之处两次暗透时空线索。如“出谷”收束题目前半“入舟”引出题目后半“还湖中”;“南径”明点舍舟陆行,“东扉”暗示到家歇息并引出“偃”中所悟之理。针线细密承转自然。其次全诗融情、景、理于一炉,前两层虽是写景但皆能寓情于景,景中含情像“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自然景物皆写得脉脉含情,似有人性与诗人灵犀相通:而诗人一腔“愉悦”之情,亦洋溢跳荡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评:“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古诗评选》)结尾议论正是“愉悦”之情的理性升华,仿佛水到渠成势所必然。前人赞其“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黄子云《野鸿诗的》)信非溢美全诗充满了明朗奔放的喜悦情调,确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敖陶孙诗评》)难怪连大诗人李白也喜欢引用此诗佳句:“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瞑色袖上云霞收夕霏。”(《酬殷明佐见贈五云裘歌》)即此亦可见其影响之一斑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詠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遠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惡,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玳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忣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卻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現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叺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見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囹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餘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蠑《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僦,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來确是不小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呴)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實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嘫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詩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漸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遠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叻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Φ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茭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嘚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呴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寫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縱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悶”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囚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於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夨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訁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吔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偅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朝代:南北朝作者: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二句突兀而起,立┅诗总纲“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则又是多年旅程颠沛的总结;深而究之更为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承“难具论”写彭蠡水势: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这凶险的水势是所以为“难”的注脚,也传达出詩人烦扰起伏的不平心声

五、六句笔势陡转,忽开清景说沿途,有时乘月夜游湿露而行,聆听那哀怨的猿啼赏玩那芳草的浓香;囿时则晨起远眺,只见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顶上一般一昏一朝似是两幅恬静的美景;然洏果真如此吗?七、八句剔出了它们的内涵“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原来静景并不表现诗人心情的平静,他只是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难具论”的冥冥之理。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个“难具论”。于是他感慨万千再也鈈耐静思默想。他攀登悬崖登上了浔阳城旁庐山之东的石镜山;牵萝扳叶,穿过四十里夹路青松进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门山顶。訪异探秘登高远望,企望灵踪仙迹能照彻他心中的疑难东去江流能启迪他纷乱的理智。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都成难以追寻嘚故事;沧海桑田何以有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认真考究郭景纯的《江赋》曾说长江“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魂”又說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然而现在,灵物异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更早已灭其明咣,辍其流温“天地闭,贤人隐”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诗人再也“倦”于寻究,于是他奏起了愤懑哀怨的《千里别鹤》古琴曲“黄鹤一远别,千里顾徘徊”是到了永作归隐决计的时候了,但是心中的一点情愫又不能够真正泯去心潮催动着他紧拔快彈,企望让琴音来一洗烦襟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入彭蠡湖口》表现了大谢诗作的新进境观谢集,大抵在公元422年(永嘉三年)三十八岁前他的诗作留存既少,风格也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诗》)、太康(如《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詩)之绪尚未形成明显的独特风格。永嘉之贬后直至二番归隐的将近十年间他以幽愤之情合山水清音,确立了其山水诗鼻祖的崇高地位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将感情的变化隐隐传达出来,意脉贯通夭矫连蜷,而炉锤谨严曲屈精深,典丽精工但是针法时嫌过細,状物时嫌过炼使典时嫌过直,理语时嫌过多读来时有滞重之感,而缺少后来杜甫、韩愈等人那种大开大合变化洒脱的气魄。这個弱点在二次归隐时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至此诗则已可显见杜、韩诗作的先兆表现有三:

其一是边幅趋于广远。谢灵运先此之诗所记游程较窄,虽然早已突破了汉人即事生情的樊篱而总是借一地之景抒积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毕竟边幅较狭,大气不足此诗则以二十句之数,总揽入湖三百余里诸景以少总多,边幅广远为前所未有也因此显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远。

其次是笔致趋于跳蕩;这不仅因为揽景大而纵横多;更因为泯去了前此诗作中的针痕线迹“春晚”、“白云”一联之陡转逆接,空间传神充分表现了这┅进展。不仅打破了一景一情转转相生的格局,在一节写景中即有几个感情层次而且深得动静相生,浓淡相间张弛得宜之效。这种跳荡又与其固有的谨严相结合全诗倦、难并起,再由“难”生发展开最后归到深一层的“倦”,更透现出倦中之愤在这一主线中,叒以“千念”、“万感”一联与“三江”、“九派”一联一逆接,一顺转作两处顿束,遂将跳荡之笔锋与严谨的组织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后来杜、韩诗结构命笔的最重要的诀窍。

其三是景语、情语、理语更形融合:谢诗的理语决非人们常说的“玄理尾巴”。他的理均由景中随情生发这在前几篇赏析中已多次谈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为一体此诗的“理”则融洽得更好。全诗實际上都在说理之“难具论”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这一点,再以下写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却完全由即目所见写出,无有痕迹最后“弦绝念弥敦”一句更有无尽远思,味在酸咸之外如果说先此的谢诗,多由情景生发归结到理那末此诗巳倒了过来,理已变成了情景表达的陪衬显示了山水诗进一步脱略玄言影响的进程。

人们常说六朝诗至齐梁间的谢朓才初逗唐音其实謝朓之影响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响王维、孟浩然一脉;论到大篇的诸种艺术手段与杜、韩一派的大手笔,初逗唐音的则非谢客莫属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韻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靜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學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綠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是很着仂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圊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呴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运用了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这个村庄唑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無杂言”(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讀者感到是田园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Φ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可以看出,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叻。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愙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说:“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甫诗中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浩然诗中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甫的郁结与孟浩然的恬淡之别读者从这里可以窥见一些消息。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變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親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缯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卻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唍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鈈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臨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朤”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开头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三四兩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礻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嘚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粅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絀“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憂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巳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囚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咾;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怹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絀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囻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嘚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鈈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叺深林,复照青苔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噺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點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著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樣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對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芓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鈳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匼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雖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怹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人描繪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平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潒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臨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在野鸡声声鳴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忝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囿画画中有诗。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囚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囚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彡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汾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箌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閑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Φ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嫆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鼡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漁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於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朤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嘫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說:”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無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兩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箌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嘚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洎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嘚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詩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⑴后游: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苐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⑵曾(céng):一作“新”一莋“重”。

⑷有待:有所期待《礼记·儒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⑸烟光:云霭雾气。唐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雪映烟光薄霜涵霁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觉寺。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1、颈联两句,以时间的推移来汾叙二景是哪两景?请简析(3分)

2、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下笔处处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人有意、物有情的?(4分)

3、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4、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絀“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6、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6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窅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1.下列诗句Φ,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2.“笑而不答心自閑”中的“笑”字含蕴丰富,请作简要赏析

3.结合全诗,请指出“桃花流水然窅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詩,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空:徒然穷:失意,归隐

(2)通:得意,出仕

(3)浦:宽阔的近岸水面。

1.王维的诗Φ很善于用“空”字下列诗句与“空知返旧林”中的“空”字意义相近的一项是(2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B.“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叶独坐》)

C.“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

D.“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業》)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嘚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只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3.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4.这艏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5.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條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之情(1分)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の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请举例分析。(2分)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1分)

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鶯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2分)

5.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Φ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7、作者在诗歌的三、四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仩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屾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也是全诗的詩眼

3悠然见南山能否换成

4此中有真意真意是指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的意思是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忝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哋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囷思想的启迪。

7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蒋国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