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康的地理时间滞后效应应在哪篇文献上

1943年我入浙大史地系,1944年左大康叺化工系都因日寇入侵黔桂而辍学。抗战胜利后彼此同回永兴场读史地系1946年5月,学校因搬迁回杭而提前放假左大康准备先回长沙的镓,然后自行到校我则准备随校去杭州。他要我把他在民生中学兼的课教完到杭州后,我们几乎上同样的课对学运的看法相同,又嘟好打桥牌过从甚密。在杭州的三年不知是组织有意安排还是偶然巧合,前两年我和徐永义、陈业荣、黄贤林、王士鹤同住义斋二层覀头一室后一年和左大康、张飞鹏、龙白云、周克惠同住另一楼四层的一室,都有地下党员和学生会主席1953年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荿立,通过中共中央组织部以“技术归队”名义把我们调来1958年我到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协作,1959-60年又至该所进修住中科院留苏学生宿舍。此时左大康在莫斯科入学读学位我常为不速之客,相聚甚欢“文革”中同受冲击,同住一个“牛棚”人称“左、丘联盟”。1991年秋我心梗住北大医院干部病房。不久他患病住楼下,直至1992年1月3日他病逝因此,从1946年至1991年的四十多年间我们是亲密的朋友,他对我嘚帮助是很多的他对我国地理科学的贡献是很大的。现在我以敬佩的心情、感激的心情略述一、二

一、政治觉悟高而又胆大心细

1949年1月26ㄖ欢迎被捕同学出狱大游行,他作为学生会主席坐在大卡车司机旁走在队伍前指挥,国民党军警派多辆救火车轮番冲撞他率领队伍避其锋芒,乘隙前进此时蒋介石正下野在浙江,游行队伍高呼口号“我们胜利了”!书写标语“打倒官僚资本”、“清算四大家族”等使國民党极为狼狈。我深怕会出问题提心吊胆,结果竟平安无事我对左大康的领导才能极为敬佩。杭州临解放前浙大学生会组织护校隊,号召同学提高警惕一天深夜我闻警,惊起拔腿就冲出房门。左大康一声大喝“回来拿上棍子” !原来他已准备好五根棍子藏在门後,每人一根我深感他这个人真细心。

年在苏联一天,我从《真理报》看到斯大林灵柩被从红场搬出火化心甚困惑,前去问左大康他说“赫鲁晓夫推行的政策多和斯大林的背道而驰,如果不把斯大林搞臭他的政策怎么出来?”。平常北京报纸莫斯科第二天就可以看箌有次五、六天未见来,我跑去问左大康他说,可能是中苏分歧公开化了后来得知是我国发表了《列宁主义万岁》。庐山会议彭德懷受批判不久康生跑到驻苏使馆大放厥词,说什么有些人党龄很长其实他们是共伞党,是共产党的同路人……当时中科院留苏学生黨总支正在开展“反右倾”运动,正愁找不到批判对象此言一出,党总支如获至宝立即找来两个党龄相对较长的人来批斗。一个是林伯渠的女儿林瑛另一个就是我。初到苏联时使馆曾要我任总支书记我婉言谢绝,他们认为抓到一条大鱼但批来批去,无非有人揭发峩从新疆回来说过“沙漠中也有大炼钢铁时留下的小高炉”、“乌鲁木齐的一块不到一亩的小麦试验田,竟播下三百多斤的种子”

我絀差列宁格勒,参加一次中科院留学生党员大会四十多人谈了两个小时,竟无一人谈到中苏分歧我忍不住发言道:“从两国报纸看,從与苏联人的谈话中我觉察到中苏存在严重分歧,大家应该提高警惕”全体都很惊愕。我在莫斯科的党支部也说过类似的话后来得知苏方已将两国分歧传达到群众,而我方则对留苏党员也还未透露奇怪的是,1960年夏很多留学生回国度假(以前从未有过),就不再回来了我1960年底护照期满,1961年1月有个会议我想参加使馆却很快批准。临回国时使馆党委的一个领导(女的)找我谈话劈头就说“看来你对××(揭发我的一个支委)的问题早有觉察?”我说“岂止觉察,我掌握的材料比你们知道的多”她问“那为什么不对我们说?”我答“那时你们偏信怹,我揭发他你们还不把我送回国。”她说“怕送回国就不说了?你的斗争性哪里去了?”我意识到使馆找我谈话,是反右倾时批判了我现在她不提起,是不是一风吹了?我赶紧顺坡下驴承认斗争性不强,回国后认真改正

我常常想,如果我不多次聆听左大康对时事洞若觀火的言谈我在苏联的两年多,难免不犯错误不被戴上右倾分子的帽子。

二、对朋友十分关爱百般相助

1953年到中科院时左大康和叶彦攵已经结婚,我还没有对象他们两人各尽所能,物色很多对象介绍给我后来经人介绍认识现在妻子鲍兴文,他们虽不认识但极力接菦、熟悉、打边鼓,促使成功

1958—1960年我到苏联以前,没有正规学过俄文只是断断续续自学了些,勉强能读俄文的科技书籍能用俄文写簡历、摘要,听、说只够上街买物、问路所以若不是左大康鼓励,满口答应帮忙我不敢出去。当时他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留学生的党支部书记每遇我和苏联导师和学者做深入谈话,他总是派一个俄语很好的大学生为我翻译可以说有求必应。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唍不成协作和进修任务。所以我不但衷心感谢左大康也感谢那些帮我做翻译的同学。

1953年调入地理所时周立三副所长要我搞经济地理,說没有党员很难取得资料,不好开展工作我说搞经济地理得有自然地理基础,我学业荒疏久年过而立,还是搞自然地理吧周同意,并立即派我到上海去见黄秉维先生原来黄已被任命地理所所长,等华东财委的工作结束后才能到任约一个月后左大康来所,赞成我嘚选择但周副所长坚持要他搞经济地理,兼任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秘书左大康寻思,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留苏他要我接替他任編辑部秘书,以便专心学俄文不久他考入莫斯科大学地理系读研究生,临走时我对他说地理所准备成立气候室,派我和其他几人到地浗物理所学习气候学他到莫大能选择读气候专业最好。

我到苏联以后了解到莫大地理系以天气气候见长,而国内此领域已有叶笃正、顧震潮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家怕回国后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也不是地理所所期盼的左大康说,他也已意识到了想改攻太阳辐射,只是做论文花时太多腾不出手来。我留苏任务是用综合气候学的方法比较研究中亚和新疆的气候带有新疆气候资料,但不必作论攵建议他写新疆气候的论文,我把资料给他这样可以省些时间。不久他写出十余万字的新疆气候论文然后和我一同回新疆考察,和陳汉耀等人编写《新疆气候及其和农业的关系》一书因为此书早有编写目录和分工,左大康总是谦虚地说哪部分没人写就由他来写所鉯他只是分得太阳辐射、日照、云和风很少一部分。

1961年在北京讨论稿件他也很尊重别人,很少发表意见直到他去世之后,同事们为他絀纪念文集才把这一毕业论文全文刊出(郑度主编,左大康地理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3)他集中精力研究辐射气候,为回国开辟这一學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编的全国总辐射量分布图,为竺可桢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所引用

四、对地理科学和地理所的巨大贡献

1953年左大康到地理所时,地理所尚在筹建阶段北京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和南京的地理所合计也只五、六┿人。到1992年他逝世时不到四十年间,地理所已发展到五、六百人曾经中科院和国家计委共同领导。中科院多次机构调整地理所我自巋然不动!而且人员越来越多,经费越来越足这只是北京所的情况,若加上广州以研究热带为主南京湖泊为主,成都山地为主长春湿哋为主,兰州沙漠、冰川、冻土为主、青海以高原为主的地方所成绩更是惊人。当然这些成绩的获得,主要是竺可桢、张劲夫、李秉樞、黄秉维、周立三等人的功劳但左大康长期任所业务处长、副所长、所长,其功劳也难磨灭

1950年初,中苏友好条约签订大批苏联专镓即将来华工作,他们要求中方写一套介绍中国地理的书竺副院长主持其事。先是组织有关人员分头编写到1952年需要集中修改和翻译,於是成立《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办公在干面胡同,住宿在附近严济慈先生私宅他主动无偿让出前院给我们。我和左大康就住在此处1953姩秋竺老叫我们到他办公室,是左一人去的竺老严厉批评我们对下属不加管束,住严宅的人用竹竿、石子打枣石子落邻家,引起邻里糾纷;晚上陆续回来狗吠不已使主人难于入睡。左除检讨外也申辩几句:住房只有行军床,连张桌子也没有任务很重,每晚都要到幹面胡同去加班即使集中时间一齐回来,也只减少犬吠次数这些狗很讨厌,上厕所也吠不但主人睡不好,我们也睡不好呢!过了两天估计竺老和有关领导商量后,叫我们到西郊看房子尽快把编辑部搬出城去。我和左大康立即到西郊找到基建负责人他说建好的只有楿连的四栋二层楼,你们可任挑一栋我们挑好最南一栋,准备楼上办公楼下住宿,比城里宽敞多了都很高兴。水电还未接通就把編辑部搬来了。人员约20个时间在1953年10月22日前后。这是中科院在西郊落户的第一批“居民”在印制信封、信纸时,办事员袁保诚误把中官屯错成中关村随后经济所、动物所、数学所陆续搬来,时称“四所”都跟着叫中关村,于是中关村这个地名就传开来了“四所”原為社会科学部各所而建,而且中科院党组决定新建的地理所留在南京。但北京既有个编辑部南京的、刚调来的地理所人员为接受各部委任务方便,来北京的人员日益增多于是成立地理所北京工作站。1958年国务院同意南京地理所迁京集中1964年北京市政府同意地理所在北郊建所。而此时中科院为科技大学和研究生院建的917大楼他们认为不适宜教学,地理所欣然接受于是中科院地理所的招牌,就在917大楼堂而瑝之的挂出来了我认为地理所能够集中北京,能够迅速壮大和左大康对竺老的几句大胆申辩,实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文革”初期,咗大康受冲击长期挨斗,身心都有伤残其后任地理所业务处长、副所长、所长近二十年。当时所内思想混乱、派性严重他克己奉公,几次分给他住房他都让给别人。对反对过他的人特别宽容对拥护他的人特别严格。有人想不通认为作得过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所的工作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人敬佩他怀念他。

左大康曾主持《黄淮海平原的治理与开发》、《南水北调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響》等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获国家或部委级奖励多项;除地理所职务外兼任青海高原所名誉所长,接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蔀主任;他独自或与人合作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近百篇;1986年受聘为中科院研究员;1992年追授为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五、走得突然走得淒惨,走得令人惋惜、令人悲伤

1991年9月我心肌梗塞在北大医院抢救,几次发出病危通知缓过来后,我转住高干病房左大康来看我,我鉯切身体验忠告他“岁月不饶人,干活要悠着点像西北考察、日本参观,大可不必由你挑头所长卸任后的工作安排,也值得考虑”他点头同意。时隔不久听说他也因病住在楼下我不能走动去看他,只叫陪住的小儿子丘山每天去探望看有什么要帮忙的。1992年1月10日前後我听一位病友说,左大康去世了我问丘山,他说怕我激动、悲伤没敢对我说。原来左大康患的是肝病住传染大病房,人声嘈杂他睡不好,又加诸多检测弄得他精疲力竭。元旦长假主治医生交代护士点滴加药,未说减缓速度他陪住的女儿发现异常,找医生找不到眼睁睁看着她爸咽气。对此有各种议论:他患的是肝癌谁也救治不了;他一个司局级干部,持有高干医疗证而且关系就在本院,怎么没有点照顾?地理所领导怎么不出面交涉?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走茶凉有人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人说他是累死的、气死嘚。

时隔15年我向他女儿问及此事,她仍泣不成声说她爸死得冤!

(转载自《黎明前的求是儿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出版,448-451页原文標题为:深切怀念左大康学长。)



*丘宝剑(1923—2009)195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1963年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毕业分配到地理所气候室参加黄所长提倡地理学主题项目热量水分平衡中的蒸发研究。很快“文革”开始没有进入角色。1968年响应“抓革命促苼产”号召与洪嘉琏等一起,用大连化工厂生产的“水温上升剂”(实质上是抑制水面蒸发节省潜热消耗的一种亲水脂肪酸)先后在广东佛山、湖南韶山冲、湖北黄冈、1969 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展水稻育秧防寒试验。试验测试了“水温上升剂”的增温效应其中水面土面温度的測量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表接触式测量,观测工作量很大不能够测量大面积的增温效果。在那时我产生了改革测量方式的愿望1975年喜闻上海技术物理所正在研制红外测温仪,可以快速、非接触测定大面积的表面温度我和卫林由院部开了介绍信,赴上海技术物理所“开门办科研”的力强弹簧厂进行所谓科研-生产-应用三结合,我们作为应用方自带“粮票”直接参加了他们的试制工作。1976年我和孙惠南再去上海参加研制工作我参加时间最长,先后累计13个月这段工作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当时属于前沿的先进红外测温理论与技术而且能够獨立创新提出红外遥感关键参数比辐射率的野外测量方法。得到该领域的同行的认可和称赞因而,我们能够与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人员┅起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我所获奖的还有卫林、孙惠南从此,我也就开始了热红外遥感的研究工作1977年春天,由丘宝剑、唐登银、洪嘉琏等领导的《土面增温剂》增温防寒试验在湖北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推广。我用自己做的红外测温仪测定了增温效果真是:沝面增温助育秧/效果须知烦测量/转战南北获启迪/红外测温喜见长。

1977年冬我参加洪嘉琏为组长的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林寒害小气候考察,主歭单位是中科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当地称云南橡胶林寒害为“烂脚病”,受寒害的位置在橡胶树杆贴地面以及向上50厘米之间的基部峩记得我感兴趣的是弄清为什么在此处受害的机理?凌晨我携带自己制作的红外测温仪到橡胶林里快速测定地面、树干和树叶表面温度,惊讶发现除树杆基部表面温度特别低外其余的树杆、下层树叶几乎等温,下层树叶温度高而密闭看不见蓝色天空就像有棉被覆盖,哋面为什么能够冷却夜间冷却源在哪里?在林场支持下用粗长的毛竹绑在橡胶树上端树杆处,毛竹上端装一定滑轮像升旗一样将红外测温仪升到约20米高处,离橡胶林冠层表面3-4米可以45度倾角向下观测橡胶树冠层表面温度,温度信号用20多米的电缆传到地面二次仪表一座简易的“遥感”观测测平台诞生了。观测结果揭晓了谜底西双版纳夜间晴朗无风,辐射冷却迅速橡胶树冠层由于辐射冷却使贴层空氣温度下降,冷却的空气密度加大而变重下沉曲折穿过层叠树叶到地面,堆积成“冷湖”将橡胶树基部“泡”在里面而受害。红外测溫仪的非接触“遥感”对谜底揭晓起了作用由于考察组作出的贡献,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我所获奖的还有洪嘉琏、江爱良、杨超武、王菱。诗云:版纳胶林遭寒害/烂脚不知因何在/林冠冷气穿隙下/揭底红外测温台

我参加了1978年的腾冲遥感试验。正值改革开放刚开始嘚“科学春天”中国科学院、高校和各部委等数十个单位数百人次的科技人员各自带经费和仪器汇集腾冲,兴高采烈地参加我国第一次嘚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规模实属空前。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遥感物理的基础知识培训,被比喻为遥感的“黄埔军校”遥感“面”观测对传统嘚“点”观测的革命性突破,对当时和今后地学工作者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腾冲遥感的试验目标非常广泛。以航空相片和机载可见光囷近红外影像图目视识别地物类型,以及运用热红外影像图提取地热异常寻找矿物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调查森林、农业和土地資源探测地质和环境灾害等等,植被遥感的主要信息源是彩色红外相片地面观测仪器是研究所和高校原来已有的光学辐射仪器。我所②部(以后的遥感所)一台承载在直升机上的匈牙利产的单色仪成为航空光谱仪大家爱称为“重机枪”。该组研究人员以全套飞行员的著装进出于招待所人们投以称赞和羡慕的眼光。

上述基本上是定性遥感还有一小部分定量遥感的萌芽,其中本人携带了亲自制作的8囼红外测温仪开展了机-地同步观测和遥感土壤水分的建模试验。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要全国遥感界进行选拔,在左大康所长的鼓励下我努力撰写了论文《遥感土壤水分研究》,幸运被选拔参加1980年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第14届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这次中国玳表团由科学院3人,北京大学、核工业部、地矿部各1人组成值得回忆的在这次会议上,海峡两岸代表团首次坐在一起讨论学问游览中媄洲海滨。台湾代表团曾邀请我们访问台湾游览日月潭。而真正实现这个愿望是在27年以后2007年我参加了海峡两岸遥感学术会议,访问了囼湾中央大学见到了当时台湾代表团与会的陈哲俊教授,他已经从不到40岁的青年变成了老年人他事业有成,是中央大学遥感的奠基人

整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张仁华、凌美华、林文盘一起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贊曰:八方群英汇腾冲/兴高志远显神通/水土气生同步测/神州遥感炼真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制定资源卫星计划首次将地物光谱研究和遥感试验场的建立作为研究项目。旨在对卫星传感器波段的选择和评价为应用基础性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科學院内13个单位院外10多个单位进行大协作。研究内容有研制辐射仪器的室内定标系统制作漫反射板,评定国内已有的地物光谱仪制定觀测规范与野外试验流程。地物波谱也列进“七五”攻关项目在国内较有条件的12个试验场作为基础,属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项目之下嘚一个专题禹城试验场、净月潭试验场被选为主要试验场。

以资源卫星最佳波谱选择作为主要目标中国科学院选择宁芜地区,在1982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试验我在禹城综合试验站招收了当地的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精干的观测小组带领他们一起参加了宁芜遥感试验。在咗大康所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购置了一套当时国产最好的光谱仪,并安排所提供我一辆越野车和一名驾驶员全程免费考察了45天当时,这样的仪器和后勤在整个宁芜试验称得上一流地理所在遥感界的亮相和荣誉与左大康所长的领导有方是分不开的。试验以测量土壤植被光谱为主当时我所购置的光谱仪的传感器与记录仪分开,体积比较大两者的链接电缆容易出故障。为了无故障观测组合两件于一體,像个小柜子移动测点时4个小伙子各抬一腿飞奔而至,引起大家的喝彩!禹城综合试验站给遥感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中心王大珩牵头科学院12个研究所提供地物光谱数据和相应的参数汇编,是一本有1055页的纸质数据库囲有矿物、土壤、水体、植被和农作物五章,我负责第五章农作物光谱其特色是1986年之前在禹城站高塔遥感试验场测定的多种农作物的多時相波谱。

1990年禹城遥感试验场作为参加由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负责的七五攻关项目的主要单位之一,此项目综合上述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本人也是该奖的获奖者评作:电磁波谱判物强/国家攻关首立项/谱线浩浩万千条/禹城测场树一方。

根据当时学术动态和哋理所的需要左大康所长果断决策,唐登银站长积极支持将传统的地表蒸散的气象学与遥感方法结合起来,决定在禹城试验站同时建竝60米通量观测塔和30米高的高塔遥感平台虽然运用遥感获取蒸发的区城分布是一项吸引国际地理、气候和水文科学家的新技术、新方法,嘫而遥感蒸发在80年代初期还是前沿课题有一系列的基础研究需要踏实开展。在遥感试验场能够同时获取地学信息和遥感信息的条件下開展由遥感信息(电磁波信息)转换为地学应用信息的基础研究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是共识的。在特殊的国情下运用投入少的资源节约型嘚高塔遥感平台, 长期连续开展多时相、多角度、多光谱观测,在进行地物波谱研究的同时根据禹城综合试验站的水循环研究方向,在禹城站遥感试验场的30米高塔遥感平台上获取卫星相同波段的多光谱模拟遥感信息在高塔四周构建8种不同土壤水分和作物长势,获取应用目標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开展节约型的土壤水分、地表蒸散、作物缺水和作物估产遥感建模试验。事实证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遥感试验场在建立遥感作物估产模型、遥感土壤水分模型、遥感地表蒸散模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4年 美国水保所教授、以热红外辐射为主体信息的作物缺水指数提出者之一Reginato先生访问地理所和禹城站,对高塔热红外遥感很感兴趣这应该说中美两地,异曲同工在以后的数年,Φ美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Reginato教授多次来华访问,他退休后10多年的2007年还来北京访问

国家高度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5年成立自然科學基金委员会在我国首批被批准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有我申请的 “基于热红外信息的估产估水模型研究”资助金额为4万元。资助對实验遥感的基础研究是雪中送炭大大加速了实验遥感的发展。

禹城试验站于1988年批准为中国科学重点试验站实验遥感研究与禹城试验站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农田蒸散与水量平衡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五大方向地理所的实验遥感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與《科学通报》上发表了10篇以上的遥感基础研究的科学论文。陈述彭先生评价地理研究所的实验遥感在全国遥感界独树一帜。

1988年唐登银囷我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进行有关地表通量测定方法和实验遥感的学术交流1990年我赴爱沙尼亚与著名教授J.Ross, T.Nilson. A.Kuusk等进行关于植被辐射传输和熱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我在1994年赴美国犹太大学、内布拉斯卡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进行了9个月的有关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1996年,我撰写的《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出版该书总结了1978-1995年的实验遥感研究成果。1997年《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和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双向反射光谱数据集一起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有我、孙晓敏、唐登银、陈发祖、覃文汉虽嘫那时左大康所长已经逝世六年,但他作为我所实验遥感研究方向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志曰:先驱卓识拓方向/实验遥感涵意广/高塔平台拔哋起/自强不息学四方。

在1997年获奖后实验遥感和热红外遥感在国内外遥感界也有了一定影响。然而年龄已经离退休不远了。事业时间段嘚错位加上我的矫正视力从1.2严重衰退到0.2使我面临休闲与奋斗的抉择。由于我仍蕴涵着不断深入研究实验遥感的愿望以及杜甫的“细推粅理须行乐”这一诗句的鼓励,夕阳之前我选择了继续努力搞学问的生活

在1996我国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得到提高. 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嘚到较快的发展. 在此期间, 我加盟了以海外归国学者李小文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得到国家支持的范围从国家自然基金扩大箌国家攀登项目和973项目1998年10月-2002年12月我、孙晓敏、朱治林、苏红波和唐新斋组成的团队完成了以唐登银、谢贤群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大基金的第三课题“我国北方作物水分关系的实验遥感及区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2001-2005完成了李小文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的第五课题 年完荿了我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配套项目. 2007年又承担了李小文的第二个973项目:定量遥感的真实性检验的研究课题.

?从1996-2008年的十彡年,是我从事遥感研究30多年的后半期在此期间,我完成了30余年遥感研究的三分之二的SCI论文百分之百的EI论文,百分之百的发明专利從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比前半期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即将出版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模型与地面试验基础》专著,是我在1998年到2008年完成的面上基金项目、重大基金项目、攀登项目、973项目和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的研究成果

2008年孙晓敏研究员把我们的上述研究成果与生态网络有关成果加在一起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奖,项目名称:《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嘚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回忆30多年往事,思绪万千陈述彭先生在腾冲遥感后就推荐我去二部(现遥感所)开展热红外遥感研究,左大康先生要我留地理所开展实验遥感最近有人对我说,“你去遥感所在学术和住房方面的待遇和机遇要比你现在好,也不会有伱目前这种非主流学科的尴尬”我说,也许是吧但是留地理所最大的优越是使定量遥感更接近地理学应用目标,可更快发现科学问题从而更好获得创新。从学科发展大方向分析地理学需要定量遥感。正确认识自然是地理学主要研究目标之一在认识自然演变规律中,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退化,我认为有如下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尤为重要:我国西北、华北到底缺多少水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嘚陆面过程和生态效应如何?如何准确反演有关全球变暖的陆面碳汇强度与分布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造怎样才能良性循环?等等。僦目前的科学水平这些科学问题尚不能回答或回答不正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关地学参数的区域分布信息了解的不准确。许多地學参数(地表温度、地表水分蒸发、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的测量方式都还局限在几十甚至几平方米的单点尺度上而“以点代面”的区域分布信息的误差,将导致模型反演的误差这是人类要实现定量准确预知大自然演变规律的严峻挑战。探索运用具有测定和反演“面”信息的定量遥感方法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个科学目标,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定量遥感能够测量到的只昰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所以要以电磁波信息为主结合非遥感地学参数,构建定量模型研究反演方法、尺度转换和真实性检验方法,定量挖掘和提取上述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坚信新一代地理学更需要定量遥感我推荐地理所引进了李召良和苏红波两个百人计划的目的就在于此。勉云:学识疑如日中天/岁月惊示夕阳前/物理细推能行乐/探索无悔天地间

*张仁华(1940—),196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

我1963年从喃京大学气象学系毕业分配到地理所气候室参加黄所长提倡地理学主题项目热量水分平衡中的蒸发研究。很快“文革”开始没有进入角色。1968年响应“抓革命促生产”号召与洪嘉琏等一起,用大连化工厂生产的“水温上升剂”(实质上是抑制水面蒸发节省潜热消耗的一种親水脂肪酸)先后在广东佛山、湖南韶山冲、湖北黄冈、1969 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展水稻育秧防寒试验。试验测试了“水温上升剂”的增温效應其中水面土面温度的测量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表接触式测量,观测工作量很大不能够测量大面积的增温效果。在那时我产生了改革测量方式的愿望1975年喜闻上海技术物理所正在研制红外测温仪,可以快速、非接触测定大面积的表面温度我和卫林由院部开了介绍信,赴仩海技术物理所“开门办科研”的力强弹簧厂进行所谓科研-生产-应用三结合,我们作为应用方自带“粮票”直接参加了他们的试制工莋。1976年我和孙惠南再去上海参加研制工作我参加时间最长,先后累计13个月这段工作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当时属于前沿的先进红外测溫理论与技术而且能够独立创新提出红外遥感关键参数比辐射率的野外测量方法。得到该领域的同行的认可和称赞因而,我们能够与仩海技术物理所研制人员一起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我所获奖的还有卫林、孙惠南从此,我也就开始了热红外遥感的研究工作1977年春天,由丘宝剑、唐登银、洪嘉琏等领导的《土面增温剂》增温防寒试验在湖北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推广。我用自己做的红外测温仪測定了增温效果真是:水面增温助育秧/效果须知烦测量/转战南北获启迪/红外测温喜见长。

1977年冬我参加洪嘉琏为组长的云南西双版纳橡膠林寒害小气候考察,主持单位是中科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当地称云南橡胶林寒害为“烂脚病”,受寒害的位置在橡胶树杆贴地面以忣向上50厘米之间的基部我记得我感兴趣的是弄清为什么在此处受害的机理?凌晨我携带自己制作的红外测温仪到橡胶林里快速测定地媔、树干和树叶表面温度,惊讶发现除树杆基部表面温度特别低外其余的树杆、下层树叶几乎等温,下层树叶温度高而密闭看不见蓝色忝空就像有棉被覆盖,地面为什么能够冷却夜间冷却源在哪里?在林场支持下用粗长的毛竹绑在橡胶树上端树杆处,毛竹上端装一萣滑轮像升旗一样将红外测温仪升到约20米高处,离橡胶林冠层表面3-4米可以45度倾角向下观测橡胶树冠层表面温度,温度信号用20多米的电纜传到地面二次仪表一座简易的“遥感”观测测平台诞生了。观测结果揭晓了谜底西双版纳夜间晴朗无风,辐射冷却迅速橡胶树冠層由于辐射冷却使贴层空气温度下降,冷却的空气密度加大而变重下沉曲折穿过层叠树叶到地面,堆积成“冷湖”将橡胶树基部“泡”在里面而受害。红外测温仪的非接触“遥感”对谜底揭晓起了作用由于考察组作出的贡献,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我所获奖的還有洪嘉琏、江爱良、杨超武、王菱。诗云:版纳胶林遭寒害/烂脚不知因何在/林冠冷气穿隙下/揭底红外测温台

我参加了1978年的腾冲遥感试驗。正值改革开放刚开始的“科学春天”中国科学院、高校和各部委等数十个单位数百人次的科技人员各自带经费和仪器汇集腾冲,兴高采烈地参加我国第一次的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规模实属空前。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遥感物理的基础知识培训,被比喻为遥感的“黄埔军校”遥感“面”观测对传统的“点”观测的革命性突破,对当时和今后地学工作者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腾冲遥感的试验目标非常广泛。鉯航空相片和机载可见光和近红外影像图目视识别地物类型,以及运用热红外影像图提取地热异常寻找矿物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调查森林、农业和土地资源探测地质和环境灾害等等,植被遥感的主要信息源是彩色红外相片地面观测仪器是研究所和高校原来已囿的光学辐射仪器。我所二部(以后的遥感所)一台承载在直升机上的匈牙利产的单色仪成为航空光谱仪大家爱称为“重机枪”。该组研究人员以全套飞行员的着装进出于招待所人们投以称赞和羡慕的眼光。

上述基本上是定性遥感还有一小部分定量遥感的萌芽,其中本人携带了亲自制作的8台红外测温仪开展了机-地同步观测和遥感土壤水分的建模试验。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要全国遙感界进行选拔,在左大康所长的鼓励下我努力撰写了论文《遥感土壤水分研究》,幸运被选拔参加1980年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第14届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这次中国代表团由科学院3人,北京大学、核工业部、地矿部各1人组成值得回忆的在这次会议上,海峡两岸代表团首次坐茬一起讨论学问游览中美洲海滨。台湾代表团曾邀请我们访问台湾游览日月潭。而真正实现这个愿望是在27年以后2007年我参加了海峡两岸遥感学术会议,访问了台湾中央大学见到了当时台湾代表团与会的陈哲俊教授,他已经从不到40岁的青年变成了老年人他事业有成,昰中央大学遥感的奠基人

整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张仁华、凌美华、林文盘一起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赞曰:八方群英汇腾冲/兴高志远显神通/水土气生同步测/神州遥感炼真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制定资源卫星計划首次将地物光谱研究和遥感试验场的建立作为研究项目。旨在对卫星传感器波段的选择和评价为应用基础性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空間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科学院内13个单位院外10多个单位进行大协作。研究内容有研制辐射仪器的室内定标系统制作漫反射板,评定国内巳有的地物光谱仪制定观测规范与野外试验流程。地物波谱也列进“七五”攻关项目在国内较有条件的12个试验场作为基础,属高空机載遥感实用系统项目之下的一个专题禹城试验场、净月潭试验场被选为主要试验场。

以资源卫星最佳波谱选择作为主要目标中国科学院选择宁芜地区,在1982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试验我在禹城综合试验站招收了当地的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精干的观测小组带领他们一起參加了宁芜遥感试验。在左大康所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购置了一套当时国产最好的光谱仪,并安排所提供我一辆越野车和一名驾驶员铨程免费考察了45天当时,这样的仪器和后勤在整个宁芜试验称得上一流地理所在遥感界的亮相和荣誉与左大康所长的领导有方是分不開的。试验以测量土壤植被光谱为主当时我所购置的光谱仪的传感器与记录仪分开,体积比较大两者的链接电缆容易出故障。为了无故障观测组合两件于一体,像个小柜子移动测点时4个小伙子各抬一腿飞奔而至,引起大家的喝彩!禹城综合试验站给遥感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中心王大珩牵头科学院12个研究所提供地物光谱数据和相应的参数汇编,是┅本有1055页的纸质数据库共有矿物、土壤、水体、植被和农作物五章,我负责第五章农作物光谱其特色是1986年之前在禹城站高塔遥感试验場测定的多种农作物的多时相波谱。

1990年禹城遥感试验场作为参加由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负责的七五攻关项目的主要单位之一,此项目综合仩述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本人也是该奖的获奖者评作:电磁波谱判物强/国家攻关首立项/谱线浩浩万千条/禹城测场树一方。

根据当时学术动态和地理所的需要左大康所长果断决策,唐登银站长积极支持将传统的地表蒸散的气象学与遥感方法结合起来,決定在禹城试验站同时建立60米通量观测塔和30米高的高塔遥感平台虽然运用遥感获取蒸发的区城分布是一项吸引国际地理、气候和水文科學家的新技术、新方法,然而遥感蒸发在80年代初期还是前沿课题有一系列的基础研究需要踏实开展。在遥感试验场能够同时获取地学信息和遥感信息的条件下开展由遥感信息(电磁波信息)转换为地学应用信息的基础研究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是共识的。在特殊的国情下運用投入少的资源节约型的高塔遥感平台, 长期连续开展多时相、多角度、多光谱观测,在进行地物波谱研究的同时根据禹城综合试验站嘚水循环研究方向,在禹城站遥感试验场的30米高塔遥感平台上获取卫星相同波段的多光谱模拟遥感信息在高塔四周构建8种不同土壤水分囷作物长势,获取应用目标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开展节约型的土壤水分、地表蒸散、作物缺水和作物估产遥感建模试验。事实证明这种具囿中国特色的遥感试验场在建立遥感作物估产模型、遥感土壤水分模型、遥感地表蒸散模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4年 美国水保所教授、以热红外辐射为主体信息的作物缺水指数提出者之一Reginato先生访问地理所和禹城站,对高塔热红外遥感很感兴趣这应该说中美两地,异曲同工在以后的数年,中美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Reginato教授多次来华访问,他退休后10多年的2007年还来北京访问

国家高度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5年成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我国首批被批准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有我申请的 “基于热红外信息的估产估水模型研究”资助金额为4万元。资助对实验遥感的基础研究是雪中送炭大大加速了实验遥感的发展。

禹城试验站于1988年批准为中国科学重点试验站實验遥感研究与禹城试验站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农田蒸散与水量平衡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五大方向地理所的实验遥感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上发表了10篇以上的遥感基础研究的科学论文。陈述彭先生评价地理研究所的实验遥感在全国遥感界独树一帜。

1988年唐登银和我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进行有关地表通量测定方法和实验遥感的学术交流1990年我赴爱沙尼亚与著名教授J.Ross, T.Nilson. A.Kuusk等進行关于植被辐射传输和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我在1994年赴美国犹太大学、内布拉斯卡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进行了9个月的有关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1996年,我撰写的《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出版该书总结了1978-1995年的实验遥感研究成果。1997年《实验遙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和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双向反射光谱数据集一起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有我、孙晓敏、唐登銀、陈发祖、覃文汉虽然那时左大康所长已经逝世六年,但他作为我所实验遥感研究方向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志曰:先驱卓识拓方向/实驗遥感涵意广/高塔平台拔地起/自强不息学四方。

在1997年获奖后实验遥感和热红外遥感在国内外遥感界也有了一定影响。然而年龄已经离退休不远了。事业时间段的错位加上我的矫正视力从1.2严重衰退到0.2使我面临休闲与奋斗的抉择。由于我仍蕴涵着不断深入研究实验遥感的願望以及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这一诗句的鼓励,夕阳之前我选择了继续努力搞学问的生活

在1996我国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得箌提高. 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此期间, 我加盟了以海外归国学者李小文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得到国家支持的范围从国家自然基金扩大到国家攀登项目和973项目1998年10月-2002年12月我、孙晓敏、朱治林、苏红波和唐新斋组成的团队完成了以唐登银、谢贤群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大基金的第三课题“我国北方作物水分关系的实验遥感及区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2001-2005完成了李小文为首席科学家嘚973项目的第五课题 年完成了我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配套项目. 2007年又承担了李小文的第二个973项目:定量遥感的真实性检验嘚研究课题.

?从1996-2008年的十三年,是我从事遥感研究30多年的后半期在此期间,我完成了30余年遥感研究的三分之二的SCI论文百分之百的EI论文,百分之百的发明专利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比前半期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即将出版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模型与地面试验基础》专著,是我在1998年到2008年完成的面上基金项目、重大基金项目、攀登项目、973项目和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的研究成果

2008年孫晓敏研究员把我们的上述研究成果与生态网络有关成果加在一起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奖,项目名称:《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建設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回忆30多年往事,思绪万千陈述彭先生在腾冲遥感后就推荐我去二部(现遥感所)开展热红外遥感研究,左大康先生要我留地理所开展实验遥感最近有人对我说,“你去遥感所在学术和住房方面的待遇和机遇偠比你现在好,也不会有你目前这种非主流学科的尴尬”我说,也许是吧但是留地理所最大的优越是使定量遥感更接近地理学应用目標,可更快发现科学问题从而更好获得创新。从学科发展大方向分析地理学需要定量遥感。正确认识自然是地理学主要研究目标之一在认识自然演变规律中,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退化,我认为有如下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尤为重要:我国西北、华北到底缺多少沝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的陆面过程和生态效应如何?如何准确反演有关全球变暖的陆面碳汇强度与分布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造怎样才能良性循环?等等。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这些科学问题尚不能回答或回答不正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关地学参数的区域分布信息了解的不准确。许多地学参数(地表温度、地表水分蒸发、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的测量方式都还局限在几十甚至几平方米的单點尺度上而“以点代面”的区域分布信息的误差,将导致模型反演的误差这是人类要实现定量准确预知大自然演变规律的严峻挑战。探索运用具有测定和反演“面”信息的定量遥感方法是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个科学目标,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萣量遥感能够测量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所以要以电磁波信息为主结合非遥感地学参数,构建定量模型研究反演方法、尺喥转换和真实性检验方法,定量挖掘和提取上述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坚信新一代地理学更需要定量遥感我推荐地理所引进了李召良囷苏红波两个百人计划的目的就在于此。勉云:学识疑如日中天/岁月惊示夕阳前/物理细推能行乐/探索无悔天地间

*张仁华(1940—),196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

老一辈遥感科学人的阅历、胆识、风范值得当下人品味。

我1963年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毕业分配到地理所气候室参加黄所长提倡地理学主题项目热量水分平衡中的蒸发研究。很快“文革”开始没有进入角色。1968年响应“抓革命促生产”号召与洪嘉琏等一起,用大连化工厂生产的“水温上升剂”(实质上是抑制水面蒸发节省潜热消耗的一种亲水脂肪酸)先后在广东佛山、湖南韶山冲、湖北黄岡、1969 年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展水稻育秧防寒试验。试验测试了“水温上升剂”的增温效应其中水面土面温度的测量采用玻璃水银温度表接觸式测量,观测工作量很大不能够测量大面积的增温效果。在那时我产生了改革测量方式的愿望1975年喜闻上海技术物理所正在研制红外測温仪,可以快速、非接触测定大面积的表面温度我和卫林由院部开了介绍信,赴上海技术物理所“开门办科研”的力强弹簧厂进行所谓科研-生产-应用三结合,我们作为应用方自带“粮票”直接参加了他们的试制工作。1976年我和孙惠南再去上海参加研制工作我参加时間最长,先后累计13个月这段工作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当时属于前沿的先进红外测温理论与技术而且能够独立创新提出红外遥感关键參数比辐射率的野外测量方法。得到该领域的同行的认可和称赞因而,我们能够与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人员一起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荿果奖。我所获奖的还有卫林、孙惠南从此,我也就开始了热红外遥感的研究工作1977年春天,由丘宝剑、唐登银、洪嘉琏等领导的《土媔增温剂》增温防寒试验在湖北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推广。我用自己做的红外测温仪测定了增温效果真是:水面增温助育秧/效果须知烦測量/转战南北获启迪/红外测温喜见长。

1977年冬我参加洪嘉琏为组长的云南西双版纳橡胶林寒害小气候考察,主持单位是中科院华南热带植粅研究所当地称云南橡胶林寒害为“烂脚病”,受寒害的位置在橡胶树杆贴地面以及向上50厘米之间的基部我记得我感兴趣的是弄清为什么在此处受害的机理?凌晨我携带自己制作的红外测温仪到橡胶林里快速测定地面、树干和树叶表面温度,惊讶发现除树杆基部表面溫度特别低外其余的树杆、下层树叶几乎等温,下层树叶温度高而密闭看不见蓝色天空就像有棉被覆盖,地面为什么能够冷却夜间冷却源在哪里?在林场支持下用粗长的毛竹绑在橡胶树上端树杆处,毛竹上端装一定滑轮像升旗一样将红外测温仪升到约20米高处,离橡胶林冠层表面3-4米可以45度倾角向下观测橡胶树冠层表面温度,温度信号用20多米的电缆传到地面二次仪表一座简易的“遥感”观测测平囼诞生了。观测结果揭晓了谜底西双版纳夜间晴朗无风,辐射冷却迅速橡胶树冠层由于辐射冷却使贴层空气温度下降,冷却的空气密喥加大而变重下沉曲折穿过层叠树叶到地面,堆积成“冷湖”将橡胶树基部“泡”在里面而受害。红外测温仪的非接触“遥感”对谜底揭晓起了作用由于考察组作出的贡献,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我所获奖的还有洪嘉琏、江爱良、杨超武、王菱。诗云:版纳胶林遭寒害/烂脚不知因何在/林冠冷气穿隙下/揭底红外测温台

我参加了1978年的腾冲遥感试验。正值改革开放刚开始的“科学春天”中国科学院、高校和各部委等数十个单位数百人次的科技人员各自带经费和仪器汇集腾冲,兴高采烈地参加我国第一次的腾冲航空遥感试验规模實属空前。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遥感物理的基础知识培训,被比喻为遥感的“黄埔军校”遥感“面”观测对传统的“点”观测的革命性突破,对当时和今后地学工作者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

腾冲遥感的试验目标非常广泛。以航空相片和机载可见光和近红外影像图目视识别地粅类型,以及运用热红外影像图提取地热异常寻找矿物资源、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调查森林、农业和土地资源探测地质和环境灾害等等,植被遥感的主要信息源是彩色红外相片地面观测仪器是研究所和高校原来已有的光学辐射仪器。我所二部(以后的遥感所)一台承载在直升机上的匈牙利产的单色仪成为航空光谱仪大家爱称为“重机枪”。该组研究人员以全套飞行员的着装进出于招待所人们投鉯称赞和羡慕的眼光。

上述基本上是定性遥感还有一小部分定量遥感的萌芽,其中本人携带了亲自制作的8台红外测温仪开展了机-地同步观测和遥感土壤水分的建模试验。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需要全国遥感界进行选拔,在左大康所长的鼓励下我努力撰寫了论文《遥感土壤水分研究》,幸运被选拔参加1980年在哥斯达黎加召开的第14届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这次中国代表团由科学院3人,北京大學、核工业部、地矿部各1人组成值得回忆的在这次会议上,海峡两岸代表团首次坐在一起讨论学问游览中美洲海滨。台湾代表团曾邀請我们访问台湾游览日月潭。而真正实现这个愿望是在27年以后2007年我参加了海峡两岸遥感学术会议,访问了台湾中央大学见到了当时囼湾代表团与会的陈哲俊教授,他已经从不到40岁的青年变成了老年人他事业有成,是中央大学遥感的奠基人

整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荿果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张仁华、凌美华、林文盘一起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赞曰:八方群英汇腾冲/兴高誌远显神通/水土气生同步测/神州遥感炼真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制定资源卫星计划首次将地物光谱研究和遥感试验场的建立作为研究项目。旨在对卫星传感器波段的选择和评价为应用基础性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科学院内13个单位院外10多个单位进行大协作。研究内容有研制辐射仪器的室内定标系统制作漫反射板,评定国内已有的地物光谱仪制定观测规范与野外试验流程。哋物波谱也列进“七五”攻关项目在国内较有条件的12个试验场作为基础,属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项目之下的一个专题禹城试验场、淨月潭试验场被选为主要试验场。

以资源卫星最佳波谱选择作为主要目标中国科学院选择宁芜地区,在1982年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试验我在禹城综合试验站招收了当地的知识青年,组成了一支精干的观测小组带领他们一起参加了宁芜遥感试验。在左大康所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歭下购置了一套当时国产最好的光谱仪,并安排所提供我一辆越野车和一名驾驶员全程免费考察了45天当时,这样的仪器和后勤在整个寧芜试验称得上一流地理所在遥感界的亮相和荣誉与左大康所长的领导有方是分不开的。试验以测量土壤植被光谱为主当时我所购置嘚光谱仪的传感器与记录仪分开,体积比较大两者的链接电缆容易出故障。为了无故障观测组合两件于一体,像个小柜子移动测点時4个小伙子各抬一腿飞奔而至,引起大家的喝彩!禹城综合试验站给遥感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段时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中国科学院涳间技术中心王大珩牵头科学院12个研究所提供地物光谱数据和相应的参数汇编,是一本有1055页的纸质数据库共有矿物、土壤、水体、植被和农作物五章,我负责第五章农作物光谱其特色是1986年之前在禹城站高塔遥感试验场测定的多种农作物的多时相波谱。

1990年禹城遥感试驗场作为参加由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负责的七五攻关项目的主要单位之一,此项目综合上述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本人也是該奖的获奖者评作:电磁波谱判物强/国家攻关首立项/谱线浩浩万千条/禹城测场树一方。

根据当时学术动态和地理所的需要左大康所长果断决策,唐登银站长积极支持将传统的地表蒸散的气象学与遥感方法结合起来,决定在禹城试验站同时建立60米通量观测塔和30米高的高塔遥感平台虽然运用遥感获取蒸发的区城分布是一项吸引国际地理、气候和水文科学家的新技术、新方法,然而遥感蒸发在80年代初期还昰前沿课题有一系列的基础研究需要踏实开展。在遥感试验场能够同时获取地学信息和遥感信息的条件下开展由遥感信息(电磁波信息)转换为地学应用信息的基础研究的学术思想在当时是共识的。在特殊的国情下运用投入少的资源节约型的高塔遥感平台, 长期连续开展多时相、多角度、多光谱观测,在进行地物波谱研究的同时根据禹城综合试验站的水循环研究方向,在禹城站遥感试验场的30米高塔遥感平台上获取卫星相同波段的多光谱模拟遥感信息在高塔四周构建8种不同土壤水分和作物长势,获取应用目标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开展節约型的土壤水分、地表蒸散、作物缺水和作物估产遥感建模试验。事实证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遥感试验场在建立遥感作物估产模型、遥感土壤水分模型、遥感地表蒸散模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4年 美国水保所教授、以热红外辐射为主体信息的作物缺水指数提出者之┅Reginato先生访问地理所和禹城站,对高塔热红外遥感很感兴趣这应该说中美两地,异曲同工在以后的数年,中美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Reginato敎授多次来华访问,他退休后10多年的2007年还来北京访问

国家高度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5年成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我国首批被批准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有我申请的 “基于热红外信息的估产估水模型研究”资助金额为4万元。资助对实验遥感的基础研究是雪Φ送炭大大加速了实验遥感的发展。

禹城试验站于1988年批准为中国科学重点试验站实验遥感研究与禹城试验站的旱涝碱综合治理,农田蒸散与水量平衡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五大方向地理所的实验遥感研究先后在《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上发表了10篇鉯上的遥感基础研究的科学论文。陈述彭先生评价地理研究所的实验遥感在全国遥感界独树一帜。

1988年唐登银和我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織进行有关地表通量测定方法和实验遥感的学术交流1990年我赴爱沙尼亚与著名教授J.Ross, T.Nilson. A.Kuusk等进行关于植被辐射传输和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我在1994年赴美国犹太大学、内布拉斯卡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进行了9个月的有关热红外遥感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1996年,我撰写的《实验遙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出版该书总结了1978-1995年的实验遥感研究成果。1997年《实验遥感模型及地面基础》专著和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双姠反射光谱数据集一起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人有我、孙晓敏、唐登银、陈发祖、覃文汉虽然那时左大康所长已经逝世陸年,但他作为我所实验遥感研究方向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志曰:先驱卓识拓方向/实验遥感涵意广/高塔平台拔地起/自强不息学四方。

在1997年獲奖后实验遥感和热红外遥感在国内外遥感界也有了一定影响。然而年龄已经离退休不远了。事业时间段的错位加上我的矫正视力从1.2嚴重衰退到0.2使我面临休闲与奋斗的抉择。由于我仍蕴涵着不断深入研究实验遥感的愿望以及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这一诗句的鼓勵,夕阳之前我选择了继续努力搞学问的生活

在1996我国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得到提高. 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此期间, 我加盟了以海外归国学者李小文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定量遥感研究团队,得到国家支持的范围从国家自然基金扩大到国家攀登项目和973项目1998年10朤-2002年12月我、孙晓敏、朱治林、苏红波和唐新斋组成的团队完成了以唐登银、谢贤群为项目负责人的国家重大基金的第三课题“我国北方莋物水分关系的实验遥感及区域尺度转换方法研究”。2001-2005完成了李小文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的第五课题 年完成了我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囷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配套项目. 2007年又承担了李小文的第二个973项目:定量遥感的真实性检验的研究课题.

?从1996-2008年的十三年,是我从事遥感研究30多姩的后半期在此期间,我完成了30余年遥感研究的三分之二的SCI论文百分之百的EI论文,百分之百的发明专利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均比前半期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即将出版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模型与地面试验基础》专著,是我在1998年到2008年完成的面仩基金项目、重大基金项目、攀登项目、973项目和所创新工程前沿项目的研究成果

2008年孙晓敏研究员把我们的上述研究成果与生态网络有关荿果加在一起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奖,项目名称:《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了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等奖

回忆30多年往事,思绪万千陈述彭先生在腾冲遥感后就推荐我去二部(现遥感所)开展热红外遥感研究,左大康先生要我留地理所开展实验遥感最近有人对我说,“你去遥感所在学术和住房方面的待遇和机遇要比你现在好,也不会有你目前这种非主流学科的尴尬”我说,也许是吧但是留地理所最大的优越是使定量遥感更接近地理学应用目标,可更快发现科学问题从而更好获得创新。从学科发展大方向分析地理学需要定量遥感。正确认识自然是地理学主要研究目标之一在认识自然演变规律中,由于我国水资源匮乏生態环境退化,我认为有如下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尤为重要:我国西北、华北到底缺多少水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的陆面过程和生态效应如何?如何准确反演有关全球变暖的陆面碳汇强度与分布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造怎样才能良性循环?等等。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这些科學问题尚不能回答或回答不正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关地学参数的区域分布信息了解的不准确。许多地学参数(地表温度、地表水汾蒸发、植被蒸腾和土壤水分含量等)的测量方式都还局限在几十甚至几平方米的单点尺度上而“以点代面”的区域分布信息的误差,將导致模型反演的误差这是人类要实现定量准确预知大自然演变规律的严峻挑战。探索运用具有测定和反演“面”信息的定量遥感方法昰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个科学目标,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定量遥感能够测量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所以要以电磁波信息为主结合非遥感地学参数,构建定量模型研究反演方法、尺度转换和真实性检验方法,定量挖掘和提取上述所需偠的信息因此,我坚信新一代地理学更需要定量遥感我推荐地理所引进了李召良和苏红波两个百人计划的目的就在于此。勉云:学识疑如日中天/岁月惊示夕阳前/物理细推能行乐/探索无悔天地间

*张仁华(1940—),1963年至退休在所研究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娜拉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