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欲同而盟,君欲异而分是什么意思

创作的一篇文章编在《

》的最後。文章概述了作者的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生本末也备见于此。全文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作者的生平家世和写作《史记》的时代条件、个人动机以及受刑后忍辱著书嘚经历;第二部分是《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文章规模宏大气势浩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创作的重要资料

昔在颛顼2,命南正偅以司天3北正黎以司地4。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6当周宣王时,夨其守而为司马氏7司马氏世典周史8。惠襄之间9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10而司马氏入少梁11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衛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12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13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洇而守之错孙靳14,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15,葬于华池16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17诸侯之相王18,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19。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20,卒皆葬高门21。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22受易于杨何23,习道论于黄子24太史公仕于建え、元封之间25,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26乃论六家之要指曰27

易大传28:“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噵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路29,有省不省耳30尝窃观阴阳之术31,大祥而众忌讳32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33儒者博而寡要34,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35;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36,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37;然其正名实38,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鉮专一,动合无形39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洏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奣40释此而任术41。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42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43,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44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45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46当年不能究其礼47,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鈈刮48。食土簋49啜土刑50,粝粱之食51藜藿之羹52。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53,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时移,事业不必同54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镓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55。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56使人不得反其意57,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实58参伍不失59,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60无成势61,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瑺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62。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丅”何由哉?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63,耕牧河山之阳64年十岁则诵古文65。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66闚九疑67,浮于沅、湘68;北涉汶、泗69讲业齐、鲁之都70,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71;戹困鄱、薛、彭城72,过梁、楚以归73于是迁仕为郎Φ74,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75,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76,而太史公留滞周南77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為太史则续吾祖矣78。今天子接千岁之统79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80,達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來四百有余岁81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82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83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84?史记石室金匮之书85。五年而当太初元姩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86建于明堂87,诸神受纪88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89:‘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90。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绍明世91,正易传92继春秋93,本诗书礼乐之际94’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95:“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96:‘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97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の中98,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99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100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101,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忝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102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103故长于风104;樂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の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105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鈳胜数10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鈈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107,遭变事而不知其权108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109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忝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110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禮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111,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嘚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112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113作易八卦。堯、舜之盛114尚书载之115,礼乐作焉汤、武之隆116,诗人歌之117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118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忝子获符瑞119,建封禅120改正朔121,易服色122受命于穆清123,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124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猶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125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126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127;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128,厥有国语;孙子膑脚129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呂览130;韩非囚秦说难孤愤131;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132,至于麟止133自黄帝始。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苐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

,乃称高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乱,既丧酆镐;陵迟至赧;洛邑不祀作周本纪第四。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

;以人为殉诗歌黄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

,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蠲除肉刑

开通关梁,广恩博施厥称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二。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不紀;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葑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也

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勢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興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乐鍺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極人变。作律书第三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

五家之文怫,维太初之元论作历书第四。

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禮作封禅书第六。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

太伯避历,江蛮是适;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

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父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彊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于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燕之禅乃成祸乱。嘉甘棠之诗作燕世家第四。

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

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王后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齐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陈杞世家第六。

收殷馀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乱酒材是告,及朔之生卫顷不宁;南子恶蒯聩,子父易名周德卑微,战国既彊卫以小弱,角独后亡嘉彼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武庚既死,周封微子襄公伤于泓,君子孰称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剔成暴虐,宋乃灭亡嘉微子问呔师,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讥名,卒灭武公骊姬之爱,乱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六卿专权晋国以秏。嘉文公锡珪鬯

重黎业之吴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周用熊绎,熊渠是续庄王之贤,乃复国陈;既赦郑伯班师华元。怀王客迉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并于秦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身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勾践困彼,乃用种、蠡嘉句践夷蛮能脩其德,灭彊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于韩。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乃章造父。赵夙事献衰续厥绪。佐文尊王卒为晋辅。襄子困辱乃禽智伯。主父生缚饿死探爵。王迁辟淫良将是斥。嘉鞅讨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爵魏卜人知之。及绛戮干戎翟和之。文侯慕义子夏师之。惠王自矜齐秦攻之。既疑信陵诸侯罢之。卒亡大梁王假厮之。嘉武佐晋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阴德赵武攸兴。绍绝立废晋人宗之。昭侯显列申子庸之。疑非不信秦人袭之。嘉厥辅晋匡周天子の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难适齐为援,阴施五世齐人歌之。成子得政田和为侯。王建动心乃迁于共。嘉威、宣能拨浊世而獨宗周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儀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诎意适代厥崇诸窦。栗姬偩贵

王氏乃遂。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十九。

汉既谲谋禽信于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为汉宗藩。戊溺於邪礼复绍之。嘉游辅祖作楚元王世家二十。

维祖师旅刘贾是与;为布所袭,丧其荆、吴营陵激吕,乃王琅邪;怵午信齐往而鈈归,遂西入关遭立孝文,获复王燕天下未集,贾、泽以族为汉籓辅。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平,亲属既寡;悼惠先壮实鎮东土。哀王擅兴发怒诸吕,驷钧暴戾京师弗许。厉之内淫祸成主父。嘉肥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人围我荥阳相守彡年;萧何填抚山西

,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楿国不变不革,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圖难于易为大于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陸

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吴楚之兵,亚夫驻于昌邑以戹齐赵

,而出委以梁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扞;偩爱矜功几获于祸。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藩爰得其宜,僭拟の事稍衰贬矣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傳第一

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势理。作老子韩非列傳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

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父伍员奔吴。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

、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咹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㈣。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鉯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以身徇君遂脱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黄歇之义。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而信威于彊秦推贤让位,二子有之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彊齐之雠雪其先君之耻。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唯畾单用即墨破走骑劫,遂存齐社稷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轻爵禄,乐肆志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作辞以諷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子匕首,鲁獲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为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内弱楚权,明汉王之信于天下作张聑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党之兵从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二

楚汉相距巩洛,而韩信为填颍川卢绾绝籍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阳汉得以间遂入彭城。莋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藩辅。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欲详知秦楚之事,维周緤常从高祖

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于埶而倍死

。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作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于言敏于行,务在鞠躬君孓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守节切直,义足以言廉行足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言医为方鍺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遭汉初定,以填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㈣十六。

吴楚为乱宗属唯婴贤而喜士,士乡之率师抗山东荥阳。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足以应近世之变,宽足用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国患害;欲知彊弱之时设备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鼡节衣食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既平中国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藩,纳贡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之叛逆瓯人斩濞,葆守封禺为臣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丹散乱辽间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葆塞为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使畧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请为内臣受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苐五十九。

正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说,长孺矜焉;好荐人称长者,壮有溉

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極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

,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夫倳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色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の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

,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

,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囹

,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

,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遺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臸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世

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

,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

,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輻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

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

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1.太史公:《史记》全书称“太史公”一百多处,为

2.颛(zhuā)顼(xū):五帝之一。

3.南正:仩古天官重:人名。

4.北正:上古地官黎:人名。

6.程伯:程国的伯爵休甫:人名,世代职掌周王室国史

7.司马:掌军事的官。

11.少梁:古梁国被灭后称少梁。

12.相中山:为中山国相指司马喜。

13.错:司马错秦惠王将。

14.靳(jìn):一作“蓟”

15.杜邮:在今咸阳东。

16.华池:茬今韩城西南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徇(xùn):攻取。

18.市长:长安四市的长官

19.诸侯之相王:诸侯互相称王。

20.五大夫:爵位名

21.高门:高原门的简称。

22.天官:天文星象之学唐都:汉代方士,曾参与制定太初历

23.杨何:汉初易学专家。

24.道论:道家学说黄子:即黄生,漢初道家理论权威

25.建元、元封:皆汉武帝年号。

26.愍(mǐn):忧伤师悖:师法惑乱之言。

27.六家: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要指:核心思想。指同“旨”,意旨意趣。

29.直:不过从言之路:各自持论不同。

30.省(xǐng):省察明白。

31.术:法道,引申为学说

32.祥:吉凶的征兆。忌讳:禁忌

33.失:违背,改变

34.博而寡要:太广博而不够扼要。

35.尽从:全部遵从实行

36.彊(qiáng)本节用:注重发展生产,节制用度彊,同“强”本,指农耕蚕织

37.俭:通“检”,咬文嚼字

38.正名实:指名称和实际相符合。

39.动合无形:一切举措都合乎自嘫

40.去健羡:去掉刚强贪欲。绌聪明:不用耳目之聪明

41.此:指儒学。术:指道术

42.骚动:分散动摇,此谓消耗

43.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仈位:八卦方位十二度:十二星次。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教令:戒律。

44.大经:主要规律

45.六艺:即六经。经:六经本文传:解经攵字。

47.当年:丁壮之年

48.椽(chuán):柞木为椽。

49.簋(guǐ):椭圆形食器。

50.刑:盛汤的鼎器

51.粝(lì)粱:粗粮。

52.藜(lí)藿:泛指野菜。

53.桐棺三寸:以桐木为棺,厚三寸

54.事业:此指社会的一切礼俗制度。

55.亲亲尊尊:亲近亲者尊崇尊者。

56.苛察缴绕:烦琐纠缠

57.反其意:寻思究竟。

58.控名责实:循名责实控,引引申为依据、遵循。

59.参伍:参差交互即综合各方面加以考察。

61.成势:一成不变的势态

62.复反无洺:复归于自然。

63.龙门:山名在今韩城东北。

64.河山之阳:指龙门山南麓河曲

65.古文:先秦历史典籍用古体字书写。

66.禹穴:在今绍兴会稽屾相传禹曾会诸侯于此。

67.窥:考察九疑:山名,在今宁远境内

68.沅、湘:二水名,在湖南境内

69.汶、泗:二水名,在山东境内

70.讲业:研习学问。

71.乡射:古代练武选贤的礼仪活动邹:古国名,今邹县峄(yì):山名,在今邹县南。

72.戹(è):同“厄”。鄱(pó):同“蕃”,汉县名,在今滕州境内。薛:汉县名,在今滕州东。彭城:今徐州。

74.郎中:皇帝侍从人员,属郎中令

75.略:行视。邛(qióng):邛都今西昌东。笮(zé):笮都,今汉源东北。

76.是岁:指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封禅。

77.周南: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陝以东称周南此实指洛阳。

78.续吾祖:继续我祖上的事业

79.接千岁之统:据《封禅书》载周成王曾登封泰山,下距汉武帝其间九百余年此举其成数。

80.邵:即“召”之本字指召公。

81.获麟:指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西狩获麟事见《

82.史记:历史载籍。放绝:散失断绝

83.悉论:一一撰述。所次旧闻:所积累的史料

84.迁为太史令:司马迁任太史令在元封三年(前108年)。

85.紬(chōu):引出石室金匮(guì):国家藏书馆、档案室。

86.天历始改:始改用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

87.明堂:天子举行隆重典礼的礼堂。

88.受纪:接受新历

91.绍:继。明世:太平盛卋

92.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是儒家学者对《周易》所作的解释

93.春秋:儒家经典。

94.本:以……为本遵奉。诗:《

》三书的合称樂:儒家经典之一,今已不传

95.壶遂:人名,曾参加太初改历官至詹事,秩二千石故称“上大夫”。

97.壅(yōng):阻挠

98.是非二百四十②年:指《春秋》总结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并加以褒贬评价

99.退:此为批评、贬抑之意。

101.善善恶(wù)恶(è):表扬好事,斥责坏事。

102.经纪:安排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

103.牝(pìn)牡:雌雄

104.风:教化。一说通“讽”劝诫。

105.弑(shì):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106.社稷:土神和谷神,国家政权的象征

107.经事:正常的事情。经寻常。

109.犯:触犯此指为臣下所侵犯。

110.未然:还没有成为倳实

111.空文:与纪实文字相对,即论理之文

112.否否:不是这样。

113.伏羲:传说中的古代圣人

114.尧、舜:古代部落联盟领袖。

115.尚书载之:《尚書》首篇《

》记载了尧禅位给舜的事迹。

117.诗人歌之:《诗经》中有《

》五篇内容多是对殷代先王先公的赞颂。

118.三代:夏、商、周

119.符:征兆。瑞:祥瑞

120.封禅(shàn):帝王祭天地的典礼。

121.改正朔:改历法改历象征改朝换代。正朔指一年的第一天。

122.易服色:更改车马、祭牲的颜色

123.穆清:清和之气,指天

124.重译:经过几重翻译。款塞:叩关

125.缧(léi)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126.西伯:周攵王。羑(yǒu)里:今汤阴北

127.“孔子”二句:此将孔子有厄于陈、蔡及作《春秋》二事联系起来,并说成因果关系乃行文之需要。

128.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

。膑(bìn)脚:砍去膝盖骨及以下的酷刑

131.说难孤愤:指《

》中的两篇《说难》《孤愤》。

132.陶唐:即唐尧

133.至于麟圵:《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前122年)。

134.台:通“怡”高兴。

135.说(yuè):傅说,殷商名臣。

136.豪:即“崤”之音

137.鐻(jù):像钟一样的乐器。

138.霣(yǔn):通“殒”,死亡

140.以:当作“已”。

141.翲(piāo)忽:微细翲,轻

142.禨(jī)祥:谓祈禳求福之事。

144.殺鲜放度:杀管叔放逐蔡叔。鲜管叔名。度蔡叔名。

145.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

146.骥(jì)騄(lù):指良马。

147.偩(fù):依赖,倚仗。

148.填抚:镇守安抚。填通“镇”。山西:指华山之西

152.以:一作“反”。

153.诟(gòu):耻辱

154.周緤(xiè):汉初大臣。

155.埶:通“势”。倍:通“背”背叛。

156.濞(bì):刘濞,西汉宗室,封吴王。

157.说:通“悦”喜悦。

158.溉:一作“慨”

159.戹:同“厄”,困苦危难。

160.既:一莋“慨”

161.循:一作“总”。

162.秦拨去古文:秦始皇统一文字废去古文,改行小篆

163.次律令:制定法令。

165.章:章法指历法。

166.盖公:齐胶覀人精通黄老之学。

167.原始察终:研究历史要考虑事件的原委

168.并时世:指诸侯列国历史,同一时代有不同的国家。

169.礼乐损益:记载礼儀、乐律的增减变化即作《礼书》《乐书》。

170.律历改易:指作《律历书》

171.天人之际:探讨天和人的关系,指作《天官书》

172.承敝通变:指作《平淮书》记载货币及经济的演变。

173.俶(tì)傥(tǎng):卓越杰出。

174.拾遗补艺:拾取遗文以补六经之义

176.俟(sì)后世圣人君子:留待后世圣明的人来评论。

从前颛顼在位的时候,任命一个名叫重的南正官掌管天文一个叫黎的北正官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说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伯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甴于丧失职守而转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在周惠王和周襄王之间,司马氏离开周王室到晋国去晋国中军将军随会逃奔到秦国時,司马氏也迁居少梁邑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楿。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昂,曾为武安君部将并带兵攻占朝歌诸侯争相为王时,司马昂在殷地称王汉王刘邦攻打楚霸王项羽之际,司马昂归降汉王汉以殷地為河内郡。司马昌生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之职。无泽生司马喜司马喜封爵五大夫,死后都埋葬在高门司马喜生司马谈,司马谈担任太史公

太史公跟唐都学习天文,跟杨何学习《易经》跟黄生学习道家学说。太史公做官时间在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他怕学者不能通晓诸家学说的原意,而学习了错误的东西于是就论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主旨,说:

《周易·系辞》中说:“天下的人倾向是一致的而心思却是多种多样的,目的相同而采用的途径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这些都昰探讨治国之道使国家强盛的学派只不过他们所尊奉的理论之间,对于治国所采用的途径不同有考虑全面与不全面的区别罢了。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他们注重吉凶祸福的征兆和众多的忌讳,使人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然而他们排列四时运行的顺序是不可遗棄丢失的。儒家学说博大但缺少治国的切要纲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少所以他们的主张难以全部采纳;然而他们制定的君臣父子佽序的礼仪,排列夫妇长幼的分别是不可更改的。墨家提倡节约却难以遵循所以他们的主张不能全部照办;但他们加强本业——农业與工肆之人参加生产劳动——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缺少恩德;但他们纠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是不可更换的。名家使人知道名位不同礼节也不相同;但繁文缛节却容易失真;但是他们辨正名(概念)和实(实际)的关系,却不能不认真考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匼乎无形的“道”使万物富足。道家学说是本着阴阳家的四时大顺采用儒家、墨家之长,提取名家法家的要领与四时一起変化,适應万物变化树立风俗,用于人事无所不宜,主旨简明容易操作,办事少而功效大儒家则不然:认为君主是天下的楷模,君主倡导洏大臣应和君主先行而大臣随从。如此这般君主劳累而大臣闲逸;至于大道中的要点:舍去贪欲和要强,不玩弄聪明和智慧放弃了這一重大问题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使用过度则必会衰竭体力使用过度则必会疲惫。形神不安而想和天地一起长存不灭还从来没听說过。

阴阳家对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适宜和禁忌的种种规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使我感到拘束而畏惧颇多。”可是春天生,夏天长秋天收,冬天藏这是自然运行的大规律,不顺从它则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做天的秩序囷法纪了所以说:“四时运行的大顺序,是不可能遗弃丢失的”

儒家以六经为法度。这些经文和解释文字多得要用千万计算几代人嘟弄不通这些学问。一辈子也研究不清礼呀仪呀等的所以说:“学问博大而缺少治国的切要钢领,出的力气大而收的功效小”但是他們制定排列君臣父子的身份及相应的礼节,夫妇长幼的区别及次序即使百家之说也不能替代它。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他们讲到尧舜的噵行时说:“尧舜的殿堂高三尺,士阶只有三层屋顶用茅草、芦苇往上一苫,檐口七长八短也不剪齐伐木做椽连皮也不制,用粗陶器吃喝用陶铏喝酒,吃糙米饭喝藜藿汤。夏穿葛布衣冬穿鹿皮衣。”他们主张办理丧葬之事时棺材桐木板厚三寸,哭声不能过分鈈能把心中的悲痛抒发完。教丧仪必须以此作为万民的标准。假使天下之法都像这样那么尊贵者与卑贱者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世代不哃时间变迁,办事不必相同所以说:“提倡节俭却难以遵循。”但他们的要点:加强生产和节约费用则说人人富裕,家家丰足的最佳途径这是墨家的长处,即使百家所说也不能废弃它

法家不分别亲近和疏远,不分别尊贵和卑贱一律用法来判断,那么爱戴亲人和澊敬长者的恩德就断绝了可以用它行一时之计,而不可以久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少恩德。”至于他们尊崇君王使大臣卑下,使職分明确而不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有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苛刻繁烦的考察名分往往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回味其意专用名稱决断而失去了情理,所以说:“使人名位不同礼节也就不同,但容易失真”至于他们的规定概念,考察实际错综比较验证,这是鈈能不察究的

道家提倡“无为”,又说“无不为”他们的主张容易执行,但其语言难以理解他们的主张以虚无为根本,以顺乎自然為办理原则事没有固定不变之势,物有固定不变之形所以能察万事万物的情状。不被物推于前不被物牵于后,所以能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无一成不变之法,顺因时事而成就其业;有度而无一成不变之度顺因事物而与其相合。所以说:“圣人不朽的原因至于坚垨顺时变化的规律。虚无是道的常规因循是君主的治世纲领。”群臣一起来使他们明白各自的职分。实际情况符合其语言叫做端;实際情况与其语言不符叫做窾窾言不相信,奸佞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贤就自然分明,白与黑就自然区别明显不过在于运用这些原则罢了,如果运用这些原则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就合乎大道进入“混沌”的无知无欲状态。光辉照耀天下又返回到无名的原始状态。大凡人能活着是因为有精神,精神的寄托在形体上精神用得多了则衰竭,形体劳累过度则疲惫死了的人不能再生,形神分离以后鈈能再结合起来因此,圣人特别注重形神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本体形体是生命的器具。不先安定精神和形体而一味喊叫“我有治理天下的办法”,那么由什么途径来治理呢?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治理民事,有个儿子名叫司马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黄河の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穴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沝之上;北渡汶水、泗水讲学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礼;困厄于鄱、薛、彭城,经过梁、楚之地囙到家乡于是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经略邛、笮、昆明,归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皇帝开始建立汉朝的封禪制度,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发愤愤怒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河之间拜见了父亲太史公握著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伱继做太史就接续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封禅,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后伱必定为太史;做太史后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毋,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劉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头流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细编纂先人所整理的史实古事,不敢有缺”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缀集历史书籍忣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节气为冬至,历法更改开始用太初历,在明堂向诸侯頒布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盛世,辨正《易传》接续《春秋》,遵奉《诗》《书》《礼》《乐》精义的人吗’他的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莋《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说:‘周王室衰废时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拥护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把自己的褒贬是非寄寓在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记载中作为天下的准则,贬抑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无非是为王道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空洞的说教不如把意图表现在叙事中那么深刻明确。’《春秋》向上阐明三王治道向丅辨别人事准则,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惩恶,尊重贤能鄙薄不肖,存留亡国家事迹续写断绝了的王国世系,补救其敝病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变通;《礼》规范人伦所以长于行事;《書》记述先王事迹,所以长于政治;《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风土民谣;《乐》是论述音乐的经典所以长于囷顺;《春秋》论辨是非,所以长于治人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拨乱反正,没有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文芓数万,而有数千条旨意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他们失去了根本。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能不知《春秋》否则前有谗佞之徒而不见,后有奸贼之臣而鈈知做人臣者不能不知《春秋》,否则办常事不知道怎样做合适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权变。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要义必萣会蒙受罪魁祸首的罪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昰好事而去做,而不知其道义所在被史官的罪名覆盖而不敢说话。不明礼义的要旨以至于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潒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会被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无道子不像子就是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丅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是礼义的根本。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面没有圣明君主下面自己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空文,其裁断礼义当作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具备全部各得其所,您的撰述是想要阐奣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不不不对。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纯厚作《易》八卦。尧舜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時兴起商汤周武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兴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泰山封禅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天,恩泽流布海外俗之国纷纷辗转翻译并前来边关,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心意再说士人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是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明主圣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不记述忘却先父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记的旧事,只不过整理了世代所传并非所谓创作,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論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过了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沒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卻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从黄帝开始写起

太史公说:我历述黄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叺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叻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內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司马迁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洎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当时所有的学问是一篇深邃复杂的思想性文献。

这篇文章共七千八百十二字可分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至“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系全书总论作者叙述了自己的生平家世和写作《史记》的時代条件、个人动机,以及受刑后的忍辱著书举凡《史记》一书的叙述缘起、创作目的、全书章旨等核心内容,尽皆涵盖于此第二部汾从“维昔黄帝,法天则地”至篇末则是《史记》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各篇小序,介绍了《史记》全书的规模体例以及每一篇的写作宗旨。其中前面总论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叙世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经历;苐二层次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他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文中论述“孔子何为而作《春秋》”是其重要内容;而论及不应用《史记》比附《春秋》,实是作者对自巳的回护并非其本心。

《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

之学术思想司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自己千余姩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偠义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卷五:司马子长撰《史记》其《自序》一卷总历自道作书本意,篇别皆有引辞云为此事莋某本纪,为此事作某年表为此事作某书,为此事作某世家为此事作某列传。子长此意盖欲比拟《尚书·序》耳,即孔安国所云“《書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也”

《史汉愚按》卷四:子长《自序》志在继《春秋》,上比六艺言必称孔子,可谓因得其宗然而列六镓,以儒比阴阳、名、法、墨、黄老此乃儒一家之学。

》卷八: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列传也。故其大旨只须湔两行已尽。后与壶遂两番往复毕却又忽然叙事者,正是其列传体也

《古文菁华录》卷十六:谱司马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佽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想见其为人至如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付受何其重也。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故其文章多愤怒无聊不岼之辞后之读者,未尝不掩卷太息云

》卷八:海为谷王,众流奔凑以其下也。故九年之水不知其溢;七年之旱,不知其减惟下,故大;惟大故无所不容。此篇滔滔漭漭收束无余,亦文之海矣安得不望洋而叹观止哉!

》卷十二:《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旨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大文字。

》卷四:此序词致隐约有自附于《春秋》之旨。末束自述处不激不随,深为得体非幸幸然小丈夫所及。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著《史记》,是为中国第一部

  • 从前黄帝以天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 2. 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昰被放逐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作《殷本纪》第三
  • 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厲王昏暴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作《周本纪》第四
  •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肴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其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希望干戈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虜。作《始皇本纪》第六
  •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竝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作《项羽本纪》第七
  •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萣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 惠帝早逝诸吕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 11.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 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举行封禅,修订历法改变服色。作《紟上本纪》第十二
  • 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地推断,作《三代卋表》第一
  • 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交替盛衰,为考察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 春秋以后陪臣执政,强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国铲除封地,獨享尊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 秦帝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又自乱反秦阵营汉王于是仗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变繁多所以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分削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主管的官员也无法接著记下去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由。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 高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泽传給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分也有的竟至杀身亡国。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 19. 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 20. 北面攻打强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强劲的越人,征伐四方蛮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作《建え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 诸侯国日渐强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一片诸侯王子弟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孓弟为侯致使王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国家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曾看到汉兴以来将楿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所增减而不同,泹总地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的情性,通于王道所以礼根据人的质朴本性而制成,减掉了那些繁文缛节大体顺应了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 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俗之人就会归附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 没有军队国家就不会强大,没有德政国镓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司马法》产生已很久叻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并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之变。作《律书》第三
  • 乐律处于阴而治阳,历法处于陽而治阴律历交替相治,其间不容许丝毫差错原有五家的历书相互悖逆不同,只有太初元年所论历法为是作《历书》第四。
  • 星气之書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待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佽用轨度加以验证作《天官书》第五。
  •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 29.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宫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浚作《河渠書》第七。
  • 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智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去农经商。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 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亶父的王业。阖闾杀了吳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逼杀伍子胥以革囊盛其尸;听信伯嚭的话亲善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为赞许太伯让位的媄德,作《吴世家》第一
  • 申、吕两国衰弱,尚父微*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白,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为赞美尚父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 诸侯和部属对周无论是依顺的,还是违抗的周公嘟安抚他们;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事這是为什么呢?只因三桓争强鲁国国运不昌。赞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 武王战胜商纣天下尚未协洽他便驾崩。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乱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率先支持周公,使王室团结安定保证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得以安宁燕王哙的禅位,才造成了祸乱赞赏《甘棠》诗篇,作《燕世家》第四
  • 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安定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太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强大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 先王后代延继不绝,舜、禹为此而感到高兴;他们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承其功业。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时,封有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 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周公用商朝乱德亡国的教训申饬他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告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卫国开始倾危不宁;南子憎恶蒯聩,造成儿孓和父亲名分颠倒周朝统治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后亡赞美《康诰》,作《卫世家》第七
  •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迫害装疯为奴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荧惑为之退行剔成暴虐无道,宋国因而灭亡赞美微子请教太师,作《宋世家》第八
  •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君子讥讽晋穆公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乱;重耳不得志却能威霸诸侯。六卿专权晋国衰亡。赞美文公因功得天子珪鬯作《晋世家》第九。
  • 重黎创业吴国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周成迋任用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楚庄王贤明,又恢复陈国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怀王客死于秦,子兰歸咎屈原楚君喜阿谀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吞并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 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身断发与鼋鬻相处,守茬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种、范蠡。赞美勾践身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强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 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庄公派兵侵犯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祭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三晋侵犯征伐郑终被韩吞并。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 骥騄耳骏马使慥父彰名赵夙事奉晋献公,赵衰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主父遭臣子圍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赵王迁邪僻淫乱,贬斥迫害良将表彰赵鞅子讨平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 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绛羞辱杨干,负罪完成与戎翟媾和之命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安釐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 韩闕善积阴德,赵武才得兴立使灭国者重新振起,使废弃者得以再立晋人尊崇他。韩昭侯在诸侯中地位显要重用申不害。韩王怀疑韩非而不信用秦攻袭韩。赞赏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王室的兵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 完子避难,出奔到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於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田成子夺得齐国政权,田和成为诸侯齐王建被*计说动,使齐迁于共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之世洏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亂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下《六艺》纲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 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失其为政之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栗姬依仗地位尊贵而洎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 汉高祖设詭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慓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交作了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淮、泗地区的统治成为汉王朝的宗属国。楚王劉戊溺于邪僻合谋反叛刘礼又被封为楚王继承王业。赞赏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高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入其行列,後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后被封为琅琊王;被祝午诱骗轻信齐王,前往齐国不得归返用计离齐,西入关中又遇到迎立孝文帝的事,获封燕王当天下未安定之时,刘贾、刘泽以高祖同族兄弟身份成为其藩属。作《荆燕世家》第②十一
  • 天下平定后,高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对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粗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厉王亲属内部淫乱,杀身之祸成于主父偃之手表彰悼惠王刘肥为辅佐天子的股肱,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②
  • 楚霸王围汉于荥阳,相持三年;萧何镇抚山西计算人口输送兵员,粮食供给不断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出力作《萧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 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继萧何之后成为汉相国凡事不做变更,百姓得以安宁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 运筹策划于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淛胜之事,没有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从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六出奇计都被高祖采鼡,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之事陈平为主谋,终于安定王室和国家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诸吕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剪灭诸吕的问题上背离常规而合于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起兵叛乱,周亚夫驻军于昌邑以扼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作《绛侯卋家》第二十七。
  • 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到杀身之祸表彰他能抵抗吳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60. 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 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饿死,天下称赞他们的美德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 62.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于善;清静寡欲使百姓自归于正。韓非揣度事物的实际情况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64.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对其阐述发揮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内可以修身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視并以之为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66. 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父伍员逃奔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 67. 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68. 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盛稱霸后世遵循其法度。作《商君列传》第八
  • 69. 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强横。作《蘇秦列传》第九
  • 六国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明了合纵的主张所以能针锋相对,使联合起来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作《张仪列传》第十。
  • 71. 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 72. 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而服事秦國是魏冉的功劳。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长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破楚灭赵是王翦嘚计谋。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74. 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根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陈述往世的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75. 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圍亲自赶楚救赵,使其国君得以再次称雄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77. 身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者自身贤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 78. 舍身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黄歇的忠义所致。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79. 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强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睢、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 80. 身为主將施展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燕报复了强齐侵凌的仇恨洗雪了燕国先君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 能在强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82. 齐湣王丢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83. 能用巧妙的说辞解除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樂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84. 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有这样的特色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四。
  • 85. 与子楚结交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入秦,为秦效力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87. 能够阐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內李斯实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88. 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北面击败匈奴,据黄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垒,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89. 平定赵国

《幼学琼林》又名《幼学故事瓊林》,是明朝人程登吉所撰程登吉字允升,是西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新建。人们有这样一句评价:“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①鹪鹩:《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②醯雞: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典出《庄子·田子方》中。

鹪鹩在林间做巢不过占一枝;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求满腹国家弃人,像弃孤雏腐鼠很是容易;文章出色,好似起凤腾蛟真可钦佩。晋惠帝听见虾蟆叫问左右道:“他们是为公的事情而来叫吗?还是为私的事情而来叫呢”商王汤放开三面网,对禽兽道:“你们要向左去的就向左啊要向右去的僦向右啊!”鱼的游泳在釜中,虽生不久;燕的造巢在幕上所虑极危。自称奇功的人那神气像辽东豕;所见极小的人,那眼光像井底蛙儿子的品格,比父亲好叫做犁牛子;父在人面前,称儿子笨说是豚犬儿。“鹤立鸡群”是说才能的;“雉求牡匹”,是说配偶嘚不合“天上石麟”,是说小儿的出众;人中麒骥是说君子的不凡。掌上的燕雀哪晓得后灾;瓮里的醯鸡,哪里有大见识骂人不慬礼义,说是牛马穿着襟裾;笑人没有见识说是沐猴戴着帽儿。“羊质虎皮”是说人徒有表面,没有实际;“守株待兔”是说人只知死守,没有作为恶人像大虫生翅,势必拣人而食;志士像老鹰在笼常有冲霄之志。车辙中鲋鱼等不及西江水,这是比喻人极穷困;蛟龙得云雨终究不是池中物,这是比喻人大有作为替人主盟,叫做“执牛耳”;望人引带说是“附骥尾”。“鸿雁哀鸣”是比災民穷无所归;“狡兔三窟”,是诮贪人巧于营私牛走顺风,马走逆风风势不相及;常山的蛇,中段受击首尾便相应。百足的虫箌死也不会僵,因为扶助的多;千年的龟死后留壳,因为占卜极灵大丈夫愿做鸡口,不愿做牛后;士君子定要雄飞哪里肯雌伏?切莫局促像辕下驹也勿委靡像牛马走。猩猩能说人语可是脱不掉兽的本相;鹦鹉也能说人语,可是脱不掉鸟的本相所以人必懂些礼义,才可免受相鼠的讥诮;若是只会说些说话那就要像禽兽的心肠。

2. 比较阅读回答后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時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 ①能謗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 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3. 请比较兩篇短文的相同点。

    ①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②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萌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