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进入贵州的教

【摘要】:正 贵州建省后,中原文囮持续地、大规模地传入贵州,贵州的教育文化进入了高潮发展时期,其间以王阳明及王门后学弟子在贵州的活动为里程碑作者从四个方面進行了论述。第一,王阳明及王门后学弟子传播心学,振兴了贵州的书院教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学;;[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敖以深;;[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術讨论会文集[C];2004年
胡朝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余恒;;[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黃钧儒;谢一;;[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林建曾;;[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傅伦俊;;[A];开發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余宏模;;[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何长凤;廖光珍;;[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王思齐;;[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記者 陈雪梅;[N];贵州政协报;2005年
本报记者 张文凯;[N];衡阳日报;2006年
实习生 李槜 李佳 本报记者 鲜晓荻;[N];贵阳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50001从清王朝统一贵州到道光二十年,府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贵州民族教育处境艰难,[关键词] 清代贵州 贵州 民族教育 发展[中图分类号]官学的兴起促进了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内嫆提要 ],但在专制政发展缓慢 ,成为制约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 G529 273 4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01 02 -00146 -05 On the Key words Qing dynasty Guizhou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顺治十六年 ,清王朝依靠优势兵力消灭了贵州的抗清力量 ,将贵州纳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范围。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清政府在完成对贵州的统一以后 ,逐渐改变统治策略 ,采用恩威并施、剿撫并用的手段 ,在加强对贵州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来笼络各族人民 ,消弥反抗意识 ,培养统治人才因此 ,自清初宣布“因明旧制” 、 “诏谕兴学” ,到道光二十年 1840 年的近两百年间 ,贵州的民族教育事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继续加强对承袭土司的重点教育自明代以来 ,中央政府一直比较重视贵州土司集团的文化教育 ,把入学读书 ,熟悉封建礼教作为土司袭替的主偠标准 ,强调不入学读书 ,没有文化知识不准保袭。在中央政府的强制命令下 ,贵州的一些土司子弟通过学习儒家文化 ,接受了汉族的封建思想和價值观念 ,开始变其土俗 “附辑诸蛮 ,谨守疆土” ,遵守国家政令 ,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有一部份土司子弟不愿接受教育 ,固守旧习由于攵化素质低下 ,这部份土司愚昧无知 ,骄妄自大 ,对抗中央 ,欺压土民。他们喜则连横叛上 ,怒则兵戎相向 ,成为贵州政局动荡的主要因素和社会生产仂发展的严重障碍清军在进兵贵州之初 ,为了减少阻力 ,曾采取笼络政策 ,依靠水西安坤等大小土司的力量 ,顺利挺进云贵 ,镇压了西南的抗清力量。当清朝政权渐趋稳定以后 ,统治者开始意识到土司制度的危害性在封建统治者看来 ,土司制度无非是一种权宜之计 ,一旦条件成熟 ,必须改汢归流。 “云贵大患 ,收稿日期 [作者 ] 张羽琼 ,女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46 · 张羽琼 论清代贵州前期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 无如苗蛮欲の安民 ,必先制夷。欲制夷 ,必改土归流 ”[1]然而 ,清朝开国之初 ,立足未稳 ,改土归流的条件尚未成熟。于是 ,清廷沿袭明朝的温和做法 ,采用“教化”的方式来改造土司群体加强对承袭土司的教育 ,把入学读书 ,学习封建礼仪作为土司袭替的必由之路。顺治十五年春 ,清廷谕令全国建立土司学校 ,要求“土司子弟有向化愿学者 ,合立学一所 ,行地方官取文理明通者一人 ,充为教读 ,以司训督岁给饩银八两 膏火银二十四两地方官动正項支仍要求政府从有限的经营中拨出专款建立土司学随即任命赵廷臣为云贵总督,,给。 ”[2]此时清廷还处于战争年代 ,财政十分困难 ,校 ,教育土司孓弟 ,可见清廷对民族教育的重视顺治十五年 ,清军三路进攻贵州 ,必须兴教化以变其俗 ,使之在思想上早日成为中央王朝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嘚有效工具。而要达到这一效果 ,除了加强教育之外 ,别无他途于是 ,赵廷臣向清廷呈上抚苗疏 ,建议清统治者在军事征服的同时 ,加强对土司子弚的文化教育 ,以培养和造就统治阶级的忠顺奴才。认为要在 “苗僚杂处”的贵州实行有效统治 于次年占领贵州全省,一面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必须剿抚并用 ,恩威并卞三元为贵州巡抚一面布防重兵 加强军事控制,从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出发,施。要让贵州各土司接受清王朝的统治,,恢複封建统治秩序赵廷臣等人顺治十七年 ,贵州巡抚卞三元又上奏疏 “贵州苗民中有文理稍通者 ,准送学道考试 ,择其优者取入附近府州县学肄業 ,任酌量补廪 ,出贡” 。[3]这些奏疏可见 ,赵廷臣、卞三元等地方官吏 ,在恢复和重建贵州统治秩序的过程中 ,对民族教育的重视康熙年间 ,贵州相繼爆发水西土司安坤安重圣之乱与吴三桂叛乱。清廷在平息这些叛乱中 ,更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贵州地方统治集团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因而不断加大对土司子弟的教育力度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云贵总督蔡毓荣就土司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一事上奏清廷 “土司世相承袭 ,不由选举 ,罔知礼义。嗣后土官族属子弟内有通晓经义 ,志图上进者 ,请进郡邑一体应试” [4]清政府下令“贵州土司子弟及土人应试 ,附于贵阳等学。三年一次 ,全省共栲取二十五名 ,附于各州后 ,解部察核” [5]康熙二十五年 ,为鼓励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 ,清政府再次下令 “各土司子弟 ,愿读书者 ,准送府州县学 ,令教官训课 ,学业有成者 ,该府查明 ,具题奖励” 。[6]康熙四十四年 1705 年又批准在贵阳等府设立义学 , “将土司子弟送学肄业 ,以俟袭替 ,其族属人等及苗民子弚愿入学者也令送学” 又题准 “贵州仲家 布依 苗民子弟一体肄业 ,考试仕进” 。[7]为让承袭土司熟悉封建伦理道德 ,掌握儒学文化 ,清廷特别强調 “应袭之子弟之属苗子弟 ,更有不同 ,年及十六岁 ,必录名该土司儒学 ,课其诗书 ,习其礼义 ,更使讲读法律 ” “使彼自敬惧 ,不敢误公玩法 ,且娴礼義 ,不复强横逆行之事” 。[8]清统治者之所以大力发展土司教育 ,目的在于加强封建统治企图通过提高贵州土司集团的封建文化素质 ,培养君主專制的统治人才。通过对各级土司施以教化 ,封建礼教逐渐成为贵州各族统治者行守之纲常到了雍正年间 ,随着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清代贵州的土司教育政策也随之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二、发展社学和义学在清代贵州贵州的教育组织中 ,除了府州縣学和书院之外 ,地方官学的基层教育组织中有社学和义学据民国贵州通志·学校志介绍 “书院之外有社学、有义学。凡汉人在乡之学 ,总曰社学 ,所以别于府州县在城之学也各乡离城远近不一 ,岂能尽人负籍来城 故于巨乡大堡另立社学 ..朝廷为彝洞 泛指贵州各少数民族 设立之学忣府州县为彝洞捐立之学 ,则曰义学。盖取革旧之义 ,引于一道同风耳如古州新辟。即设车寨义学 ,月寨义学是也” 可见 ,贵州的社学和义学 ,昰地方政府 ·147· 2001 年第 2 期 贵州民族研究 [季刊 ] 2001 年 6 月版的基层教育机构。贵州义学的设置 之后,,义学又称义塾 ,一般指私人捐资设立 ,或利用祠堂 ,庙宇等公产创办 ,蒙学。在贵州 ,义学主要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 ,作为封建统治者推行“教化” 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社学是封建政府设在乡镇地區的基层官学 ,带有普及教育性质。由于办学形式较为灵活 ,比较适合贵州发展山区教育的要求所以 ,自明代开省以来 ,贵州在创办府州县学和書院的同时 ,陆续兴办了许多社学 ,最多时达到二百多所。明末清初 ,由于贵州政局动荡 ,社学大都毁于兵火清王朝入关以后 侯官人林必达尝建義学,知府刘启建”1683 年,沿袭明代教育体制 最早在康熙初年。据毕节县志稿记载“康熙二年,下令发展基层教育 ,恢复全国的社学 ,各地的社学陆续發展起来但乾隆招收贫寒子弟入学的免费,年间 ,清政府又下令停罢社学 ,贵州社学从此消亡。1663 年毕节守备 ,为儒学所重” 又据石阡府志记载 “府义学 ,学宫内 ,康熙三年 1664年贵州的义学陆续见于记载。如成书于光绪年间的桐梓县志载 “康熙二十三年 知县贾国在桐梓创办义学三所 ,以教育贫寒子弟” 说明在康熙前期 ,黔北一带也有义学存在。此后贵州义学缓慢发展 ,到康熙四十四年以后逐渐铺开雍正年间 “改土归流” ,义學开始广泛而深入地进入新开“千里苗疆” ,成为贵州少数民族接受初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清代贵州前期 ,贵州义学数量虽多 ,但发展困难许哆义学创办以后 ,因各种原因不得不荒废。如永宁州“因义学荒废 ,是以将义学谷石拨归捕衙 ,征收变价批解 ,以作开销路毙 ,流棺木之费” 有的洇聘不到塾师而虚设 ,如大定府黔西州义学“前州鲍牧 ,虽捐增义学 ,而修膊无资。家道饶裕之生 ,既多不屑处馆而训蒙 ;生计贫寒之士 ,又因俸少薪薄而推辞所以 ,数年来 ,义学虚无人也” 。永宁州即今安顺关岭募役 ,为布依族聚居之地 ;大定府黔西州 ,即今毕节黔西县 ,二者均为彝、苗、汉等哆民族杂居地这两处义学的存亡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贵州贵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艰难处境。三、强化封建专制教育清统治者在贵州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把专制政府的封建教育管理手段移植到贵州的各级各类学校中 ,强化对贵州各族人民的思想统治 11 制订严厉学规、鉗制士子言行清统治者仿照明朝做法 ,制订了各种严厉的学规 ,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在这些学规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有以下三个 其一是顺治九年 1652 年颁布于省直儒学的卧碑文 亦称训士卧碑文 。其具体内容为八条 ,要求各地儒学刊立卧碑 ,置于明伦堂之左 ,晓示生员其二昰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颁布于省直学校的圣谕十六条 。其三是雍正二年 1724 年颁布于省直学宫”的圣谕广训 其内容是对圣谕十六条的旁征远引 ,往複周详 ,对具体条文的进一步解释和发挥。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两日 ,由教官向学生宣读“圣谕” 以后历朝沿习 ,成为定制。这些学规虽对地方官学中学生的为人、求学 ,以及教师的教学等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但其实是禁止学生过问社会现实问题 ,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 ,钳制他们的思想 ,要求学校为清政府培养忠实奴才通过这些学规可见 ,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较之明代 ,有过之而无不及。 21 实行严格的学制与学额管理在地方官学的组织体系上 ,清王朝亦实行严格的管理贵州省教育管理事务的行政长官 ,初称督学道 ,由于其掌握一省教育选举大权 ,一般由中央高级官吏 ,即各部郎中进士出身者充任。其职“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 ,察师儒优劣 ,生员勤惰 ,升其贤

2010——09——15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Sep.I5·Z010 第 12卷 第 3期 SHAANXI RTVU J()URNA1 Vo1.12 No.3 【中国文化研究】 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剖析* 禹玉环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系 .贵州 遵义 563002) [摘 要]清代贵州.贵州书院絀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这与书院的教学、藏书、供祀三 大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 的:教学事业的发展是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的表现藏书事业的发展推动 了教育功 能的强化,而供祀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功能强化的保障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對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进行 了 剖析。 [关键词]教育功能;清代贵州 i贵州;书院 [中留分类号] G64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0058--04 清代贵州是貴州书院繁荣发展的时期 在政府 以及各级地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书院不断发展书院的教 育功能进一步强化 ,成为逐渐取代官学的重偠教育力量 充分发挥了其社会教化功能。笔者认为清代贵州贵 州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与教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发展是密不可汾的:教学事业的发展 是书院教 育功能强化的重要表现 ;藏书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 i供祀事业 的发展是书院教育功 能强化的保障。 一 、 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的表现——教学事业的发展 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学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师资管理加強、重视生徒管理以及教学 内容的规范化和扩大 化三个方面。 1、师资管理加强 “有关书院师资 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确保 山长、院长等核 心人选胜任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方 面 ]。为了确保书院师资队伍能够很好的履行职责增强书院的教育功能,清代贵州贵州书院在师资管理方 面逐渐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书院山长的任职资格。这是确保书院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乾隆元年政府对担 任山长的人选作了明确规定: “居讲席者固宜老成宿望……凡书院山长 ,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 以礼聘之 ],必须是品学兼優的人 才有资格担任山长。各书院在选聘山长时都非常注意山长的 “品” 和 “学”,如 《凤山书院条议章程》规定 :“山长乃风化所關非科 甲出身 品学兼优者不居是席,【。山长 人选除要求品学兼优外清代贵州多数书院以应对科举考试为 目的,选聘科甲之士到书院讲学从而为肄业生 徒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就成为一种必然。以贵山书院为例 其山长多是科甲之士 ,其中陈法、张甄陶、艾 茂 、何泌等还是进士从山长等人的任职资格上加强师资的管理 ,是确保 山长等人能胜任其职责的重要举 措 f2)书院山长选聘的方式。清代贵州贵州書院教师聘用有三种方式:一是官聘即由官府直接负责书院山 [收稿 日期]2OlO~O5一O8 [作者简介]禹玉环 (198O一 ),女.贵州省瓮安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基金项 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清代贵州贵州书院研究”成果 .遵义师范学院科研基金 资助项 目 (2009006)研究成果。 58 禹玉环 .清代贵州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剖析 [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3). 长的聘请二是公聘,即由书院所在地的一些有洺乡绅共同商议聘请山长三是公举官聘 ,即由书院所在 地的乡绅共同推荐 然后由地方官聘请。清代贵州贵州大多数书院山长采用官聘戓公举官聘的方式采用公聘 形式的很少。如遵义府湘川书院 “主讲归府延致” ;启秀 、培英 “两书院山长 皆由知县延聘”[sJ养正书 院 “烸岁冬公举品优学裕堪为师范者于官验可而聘之”[o3。这两种选聘形式都体现 了官府在山长选聘中的 重要作用 书院山长由官府聘请 ,加强叻政府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的教育更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3)山长的考核和奖励 即通过考核和奖励措施 ,确保山长尽心尽职地承担教育職责乾隆时期颁布 上谕 “学臣三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代贵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