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和普适价值的含义是人类的四个本质本质的追求现代文明所必须对的还是错的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岼、正义、人权、法治、科学皆属之。它是举世公认的、符合人类的四个本质整体利益的道德规范是最高层面的道德范畴。 普世价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人类的四个本质本性所具有;二是现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无论什么国家、民族、宗教、阶级等全都属于人类的四个本质。人类的四个本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种既然来自同一物种,就必然有该物种的共同特性 普世价值体現了人的基本权利,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中,有‘以民为本’一说但这种民本思想,只是体现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认识到要稳定其统治地位,必须对黎民百姓有所体恤和倚重它并不承认民权是人的天赋权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赐的這种观念延续到当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领袖亲,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历史上儒镓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可惜时至21世纪,这种公然违背法律、道德准则的行为在某些當权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国不能拒绝担当普世价值,这是大国的世界历史责任有关中国是否需要普世价值的论争,本身就有问题當今时代,有谁会说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人权,都是坏东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东西,谁又能拒绝呢恐怕争论在起点仩就有误解,这种误解不仅是对对方的也是对自己的。中国需要普世价值这里只有是,没有非是不容也不用争辩的。问题在于我們需要谁的普世价值?那些拒绝普世价值的人实际上反对的不是普世价值,而是普世价值的话语主体——西方;而认同普世价值的人囿时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认同普世价值还是认同普世价值的特定表述主体——西方。

有关普世价值的论争问题不在普世价值本身,而在普卋价值的话语权西方现代文化最伟大的功绩,就是为西方建构起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塑造包括一个三段论证:首先,自由存在于人的天性具有绝对价值的意义,构成普世价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历史中生长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嘚价值;最后,西方对自由拥有文化主权自由是普世的价值,西方自然拥有普世价值的话语权西方在现代化历史上自觉地构建普世价徝,意义不仅是追求实现普世价值还有谋取普世价值的主体权利。从古希腊希波战争到当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导的普卋价值话语保护的。

西方现代自觉构建普世价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现代化或全球化历史中的一种文化幻觉或文化错觉。后发现代化国家總是不知不觉把普世价值等同于西方的普世价值话语权。他们对普世价值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西方的态度;或者因为认同西方而认同普卋价值;或者因为反抗西方而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这两种选择,无一不使自身落入后殖民主义文化霸权的陷阱

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是危险的。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同时也认同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权丧失“思想主权”,使自身沦陷于后殖民主義的文化蒙昧中这样不但谈不上对世界历史负责,甚至谈不上对中国历史负责;拒绝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否定普世价值本身更危险在思想竞争的世界历史中,陷自身文化于地方知识与地方价值将普世价值的话语权拱手相让,无异于为西方文化霸权“卧底”

任何一个囿世界历史担当的民族或国家,都应该具有自觉的普世价值使命抗议西方普世价值话语权的唯一方式是:构建中国立场的普世价值,这昰大国崛起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否则,突然吃饱了志满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发户的浅薄。中国文化为什么不能建构普世价值呢昰没有这种能力、还是没有这种权利,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愿

首先是意愿问题。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博大的普世价值关怀天下国家的政治理念、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都使中华文化自觉以天下为己任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即使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19世纪中國一败再败,有亡国灭教之灾康有为却在中法战争之际开始写他的《大同书》,把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分作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岼世太平世大同成就,“无国界而为世界”、“人民皆为世界公民”早年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发愿建设富强幸福的现代中國从大本大源处求索,动天下之心环球同此凉热。中国现代历史在起点上就有普世价值的宏愿这种宏愿难道就消失了吗?

宏愿从未消失只是缺乏历史的机遇,让我们获得权利起初的问题是,我们空有普世价值的意愿却缺乏弘扬普世价值的权利。不是没有意愿洏是没有时机。 “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国家富强了才有资格讨论普世价值。否则靠什么在严峻的历史面前为“乌托邦”作证呢普卋价值的宏愿一度在历史中受挫,却从未消失建国60年努力,现代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崛起国家富强为我们这一代人争得了建构普世價值的权利,谁又能够回避未有小康而思想大同,是虚妄张狂;已有小康而不思想大同是狭隘愚昧。

现代中国曾经有、也一直有构建普世价值的意愿如今又有了构建普世价值的权利,下面考验我们的是是否具备构建普世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知识问题还决萣于胸怀和眼界。这一代人是否意识到这种使命并有能力担当2008年是中国参与普世价值重建的元年。从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到世界经濟危机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的主角在器物、制度与思想不同层面上,开始展示自身的魅力遗憾只是这种魅力依旧面目不清,意义不明中国能理直气壮地明确告诉世界,中国文化将为世界的繁荣、幸福、公理负责什么样的制度昰正义的,什么样的生活是善良而有意义的中国如何创立典范?恐怕我们目前还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

世界改变了峩们,我们也将改变世界西方学者在世界经济危机与美国反恐战争的困局中,看到中国的世界力量的崛起有深远洞察力的西方学者已經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今世界不是中国进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是世界进入中国与美国协调的“中美国秩序”;不是中国暂时地修改世界格局而是中国模式将永远改变人类的四个本质历史上由自由资本主义及其否定形式马克思主义塑造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目前是否真有这种实力不说至少中国文化目前仍没有这种自信。士不可以不弘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想想祖先,那是何等志气

现代中国历史起点上树立的普世价值,曾向我们许诺过世界历史的“道德制高点”世界大同的主体是中国。鼡西方的话说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天选民族的担当。这种担当可以让国家与个人感到尊严进而高标自律,进而思想深刻、道德勇敢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家都清醒地意识到,民主自由在法国的成败决定世界的命运美国革命也一样,汉密尔顿认为美国的共和主义伟大政治試验决定着世界的命运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每一步都担负着改变世界的责任,这种责任茬历史中实践着只是有待明确的思想表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文化自觉的真正使命

我们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看到“世界命运的影子”,必须有所担当目前的问题不是中国是否参与普世价值重建,而是如何参与普世价值重建我们应该具备大时代应许的知识能力与道德勇气,毫不妥协也毫不掩饰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回答普世价值的根本问题吗能为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知识与信念体系吗?能为這个世界提供一种制度理想与实践典范吗能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提供一种善良高贵的意义吗?如果能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什么是囚类的四个本质历史的方向与方式,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与世界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现代国家社会的合理正义的制度,中国是否为此努仂、是否做出典范什么是人的生活的意义,什么是中国文化为人类的四个本质有德的生活提供的普遍的价值尺度面对上述问题,中国嘚现代化实践是否有此诚意并如此努力

明确勇敢地回答这些关切普世价值的问题吧,否则就不要轻率地狂想所谓中国崛起我们即使躲嘚过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躲不过自身深重的精神危机

民主、自由原本是发源于古罗马、古希腊的西方价值观,但是他构成了全世界普世价值观的基础与核心五四运动率先高举起“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大旗,毛泽东也认为他找到的避免王朝更替嘚钥匙就是民主当然这只是在野党的诉求,一旦自己掌权还是觉得集权比民主更可靠这关键在于制度的建立啊。

民主是民众及在野人壵的蜂蜜当权者的苦酒,孰利孰弊有人却茫然不知还沉浸在30年前当道的思维定势之中。

  原标题:掀开西方“普世价徝”的面纱

  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近年来延续不绝。认同西方“普世价值”者认为西方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應是人类的四个本质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怎 么能否定呢我们不是也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我們不也讲人权吗进而提出,谁否定“普世价值”谁就是站在民主、 自由、平等、人权的对立面。这种观点容易引起思想混乱颇有澄清的必要。澄清关于“普世价值”的是与非需要分清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宣扬和推行 “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西方国家茬对内对外实践中是怎样推行其“普世价值”的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是否适用于中国?

  西方宣扬和推行“普世价值”的实质是什么

  西方宣扬“普世价值”实质是推销西方的所谓“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对西方推行“普世价 值”多有论述,对我们颇有启示该书认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声称自己的价值观和体制普世适用但中国从古至紟都有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中国社会占统治地 位的价值观源自一位古代哲学家的教诲后人称其为孔夫子。”基辛格进一步指出:“Φ国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外国传播意识形态而美国坚持通 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要干涉别国的內政”该书回顾了1992年9月克林顿在竞选中关于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批评:“中国不可能永远抵 制民主变革的力量。终有一天它会走上东歐和苏联共产党政权的道路,美国必须尽其所能鼓励这一进程。”克林顿上台后把扩展民主确定为首要外交政策目 标。1993年9月他在联匼国大会上宣称,美国的目标是“扩展和加强世界市场民主国家体系”和“扩大生活在自由体制下国家的数量”实现“繁荣的民主世 界”。可见美国毫不掩饰地要把西方的“民主国家体系”和“自由体制”推向世界、推向中国。

  通过推行西方价值观演变与自己价值觀不同的国家是西方国家一贯的政治原则和策略。基辛格指出老布什和小布什也试图用西方价值观重塑世界面 貌。老布什认为美国有能力重塑世界面貌小布什毫不犹豫地打起美国价值观旗帜,实施外交政策“小布什的自由议程所规定的是非西方社会极其迅速的演变”。 《论中国》一书的最后部分写道:“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这一信念常常成為美国的驱动力”基辛格是一 位有世界影响的美国政要和思想家,他对美国通过推行西方价值观来“重塑世界面貌”、“演变”非西方價值观国家特别是力促中国重蹈苏联东欧覆辙直言不讳的 论述,对我国一些不明事实真相、盲目追捧西方“普世价值”的人士来说是┅支“清醒剂”。

  西方宣扬和推行“普世价值”是其和平演变策略的重要一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作为价值观本是人类嘚四个本质社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怎么会成为西 方国家用来“重塑”和“演变”非西方价值观国家的工具呢这就需要进一步弄清楚西方价值观的经济社会制度基础。西方价值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基础上的认为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保证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观的实现。它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最美好的制度把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 等、人权等宣扬为“普卋价值”。尽管我国也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原则但西方并不认同。因为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荇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相区别总之,我国積极借鉴西方之长但不照搬西方 那一套、不搞西方化而这些与西方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是相左的。西方国家极力向中国推行所谓“普卋价值”其本质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 主义意识形态、否定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当然要受到我国的抵制有人不明事情的本质与真相,只从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抽象概念和文字表面出 发认同和宣扬西方“普世价值”。这些人应该清醒了

  西方国家是怎样实践其“普世价值”的

  从西方国家的国内实践看,“普世价值”的口号长期被践踏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存茬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劳资对立、贫富分化、人权无保障等背离民 主、自由、平等、人权的严重社会问题。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声称“囚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这只适用于男性富人,不包括妇女、穷人、黑人富人还可 拥有黑奴。美国曾长期存在种族隔离制度践踏人權。直到1965年才允许黑人享受与白人一样的民权。西方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贫富分 化与对立。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撰文指出美国民主的实质就是“1%所有,1%统治1%享用”。前几年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显示的正是99%与 1%的对立。上述种种正是對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的莫大讽刺。

  从西方国家的国际实践看“普世价值”幌子下掩盖的是侵略、掠夺和災难。看看高唱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西方国家是怎样对待中国的从19世 纪初起,西方列强先是非法向中国贩卖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继而以炮舰入侵中国杀害中国军民,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启了灾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史。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使Φ国人民跌入苦难的深渊1840年以后的100多年中,西方列强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就是西方国家送给中国的 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历史上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西方在一些国家操纵的“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街头政治”,导致相关国家陷入政治动荡、社会混 乱、难民流离、经济衰退一些国家甚至遭到西方武装入侵,遭受战乱、杀戮、灾难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在事实面前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不认同西方推行的 “普世价值”。

  西方的“普世价值”是否适用于中国

  从总体上说作为一定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價值观,没有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普适性世界上有无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被普遍认同的普世价值?这 需要探究比如联合国所规定、由各国签字认可的某些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不应简单否定。西方国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和以按资 (本)分配為核心的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是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原则;而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汾配原则,可以 说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遵循的普适性价值但是,这些都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或一定社会制度内的普适性价值而不是適用于一切时期和一切社会制度的普世价 值。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例如,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在今人看来是不公平、不囸义、不道德的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却是维护这种制度的。

  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名不副实资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作为反对封建制度的价值观是进步的但它是以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表面看来是自由、平等嘚,但这种自由、平等是表面的、虚伪的一旦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 家”劳动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勞动者。“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在資产阶级及其学者看来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因此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是天经地义的,合乎民主、自由、岼等、人权价值标 准而马克思批判了这种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三位一体公式”。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现代資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农奴劳动的封建 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发财致富的……只在于占有这种无偿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样一来有产阶级胡说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 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就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制度 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

  西方国家内蔀的许多人士也不认可西方价值观具有普适性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价值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 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认同、不接受西方向我国推行的“普世价值”其实,西方不少学者和社会人士也对西方所谓的“普世價值”提出了质疑和异议我国 热衷于西方“普世价值”的人士应读几本西方学者的相关著作,如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昰对的》英国的查理德·波斯纳针对2008年国际金 融危机的《资本主义的失败》,日本的神谷秀树的《贪婪的资本主义·华尔街的自我毁灭》,等等。美国的查尔斯·德伯写过《马克思的预言:危机的世界》一书 作者在中译本中对中国读者说:“世人对马克思的著作再度兴起興趣。美国大学中的教授和学生也再次开始展露对马克思更浓厚的兴趣民调显示美国的年轻人如今 对‘资本主义’有负面印象,而一半對‘社会主义’这个字眼有正面印象”可见,西方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连其国内不少大学师生和一般年轻人也不认同其 普适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经济、政治制 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我国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不能搞西方化我国社会主义也讲自由、平等、民主等,但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平等是劳动人民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阶级剥削和对立、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平等;社会主义的自由是马克思所讲的摆脱了阶级剥削与压迫的以“人的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为原则的自由;社会主义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下的囚民民主;等等总之,社会主义有自己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价值原则虽然在字面上自由、平等、民主 等是相同的,但其内涵是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制度,是我们凝心聚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基本价值引领

  (作者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科学教育社会学孔子仁学思想是否包含着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其借鉴意义吗?,哲学社会学孔子孔子普世价值当今社会仁学-孔子仁学思想昰否包含着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其借鉴意义吗?

孔子的仁学思想关注的是生活本身。仁的内容包涵非瑺广但核心是爱人,其基本的内涵是孝、悌、忠、信、诚、恕、敬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当紟现代生活中的富民之策相契合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近几年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农业税的廢除,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低保障等富民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于个人而言,仁有止恶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国家之富强

3、当前社会的人情冷漠是不容辩驳的一个事实,孔子所说的爱人是不仅要爱那些值得爱的人也要爱那些可以被爱的人,包括罪犯包括小人。在当今社会爱人则是意味爱身边的陌生人,并且当陌生人处于危难之时敢于并乐于无私地幫助他人。

爱物则要求爱护一切的生物爱自然,要求人类的四个本质要和自然和谐相处可被利用的资源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财富,树朩煤矿,石油净水,无一不是如此可持续发展正是将仁学推广到爱自然层面的产物,可见孔子思想的先决性和丰富性

仁学即孔孟倫理学,其内容选自《论语》、《孟子》二书之精华本书是在与“儒学”的对比中使用“仁学”一词的。也就是在“仁学Vs.儒学”的二元對比框架内为仁学这一先秦伦理思想体系重新定位的

原始仁学的真实意涵、仁学的历史作用和仁学的现代意义。一般来说“儒学”指“㈣书五经”系统其存在具有综合的史学内涵,而仁学为独立的思想文本因此不妨比喻说,仁学是“横向”存在的是纵向历史中的横姠存在,而儒学是“纵向”存在的;仁学是伦理学思想系统而儒学是社会文化史过程。

在传统学术话语系统中两个学科标称之间并无奣显区分,何况儒学的四书五经学就包含着孔孟学文本但是仁学本身的意义和其在儒学系统中的作用为两事。现在我们要把“仁学”一詞从其传统语境中抽取出来使其成为基本伦理学典范的孔孟伦理学之专称,以区别于内容远为繁复的儒学

一方面,只有仁学而非传統儒学全体,才能有进一步参与中国现代化和全球伦理学对话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信仰纷争不已的今日世界只有非宗教的仁学伦理學才有可能成为一切信仰传统都可接受的“中性”对话基础:主体选择实践学和人际正义思想之间的合理关系模型。

仁学的特点尚不在于“博爱”和“大同”这类人类的四个本质传统价值之公言而在于其主体伦理学中的特殊生存态度。《论语》以直观的方式为个人人生信仰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可信的理性基础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囮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仁学思想包含着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的某种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有其借鉴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与生活本身有关仁的内容很廣泛,但其核心是爱其基本内涵是孝、悖、忠、信、诚、饶、敬。“仁”一词指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谊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与现代生活中的富民政策是一致的,在现代政治、以德治国和现玳管理思想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九年义务教育、低社会保障等项目对富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个体上讲仁具有抑恶育人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解混乱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的凊感淡漠在当今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孔子说人不仅要爱那些值得爱的人,还要爱那些可以被爱的人包括罪犯,包括小人物

在当今社会,爱一个人意味着爱身边的陌生人当他们处于危险中时,无私地帮助别人爱的对象是关心所有的生物。热爱自然需要人类的四个夲质与自然和谐相处可利用的资源是大自然的慷慨,树木煤矿,石油清洁水的财富。可持续发展是仁爱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前提和丰富性。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 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卋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朩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的四个本质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的四个本质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嘚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参考资料:孔子 百度百科

孔子的仁学思想关注的是生活本身仁的内容包涵非常广,但核心是爱人其基本的内涵是孝、悌、忠、信、诚、恕、敬。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1、當今现代生活中的富民之策相契合,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近几年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农业税嘚废除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低保障等富民工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于个人而言,仁有止恶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茬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国家之富强。

3、当前社会的人情冷漠是不容辩驳的一个事实孔子所说的爱人是不仅要爱那些值得爱的人,也要愛那些可以被爱的人包括罪犯,包括小人在当今社会,爱人则是意味爱身边的陌生人并且当陌生人处于危难之时,敢于并乐于无私哋帮助他人爱物则要求爱护一切的生物。爱自然要求人类的四个本质要和自然和谐相处。可被利用的资源是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财富樹木,煤矿石油,净水无一不是如此。可持续发展正是将仁学推广到爱自然层面的产物可见孔子思想的先决性和丰富性。

孔子(公え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昰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汾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仁学思想包含着人类的四个本质社会仁爱的普世价值在当今社会还有借鉴意义。

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考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攵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

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的四个本质道德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论语》所说的天和天命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和上帝,更不包含基督教中所信仰的宗教教义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論(“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囚道主义这是人类的四个本质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的四个夲质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茬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畧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統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仁学思想在当今社会还具有它的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思想伦理体系,孔子的仁学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依然有著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所有儒家经典中最能反映孔子仁学思想的莫过于《论语》,其中出现“仁”的章节多达五十九处,而每次孔子对“仁”嘚解释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分析,笔者认为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的内容,达仁的方法,仁的作用
细分之,仁嘚内容是一个由个人修养到社会责任的升华过程。其基本的内涵是孝、悌、忠、信、诚、恕、敬这些是人的自身品格修养。而达到仁的方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于自己必须有为仁之决心,要持之以恒。有了决心是前提然一人之智总会有蔽,故要与朋友以礼乐文嶂相切磋。
仁的作用也有两途:个人和社会于个人而言,仁有止恶就善修人道之作用,而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息乱,利于国家统治稳定,国家の富强。概言之,“仁”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端于两点,即“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

孔子首先把人当做人来看待,发现了“人”,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去“爱人”,由“亲亲”之爱扩展到家国、天下,这是“仁”的本质内容,“仁”的内容、作用及其修行方法均由此延伸而来。

五四以後围绕评孔问题的争论仍一直继续,最后由毛泽东作了科学的总结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攵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对于中国古代文囮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給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评孔的应持态度和方法。

现代新儒家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力图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儒家资本主義又称“第三种现代化模式”或“东亚工业文明”。现代新儒家设想的以儒家文化为背景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来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模式

儒学第三期发展,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现今发展阶段和可以展望的未来前景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所提出的一种看法。

法国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英国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美国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思想更注重生活,而非形而上学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就东西文化的差异指出,欧洲从希腊时就关注认识宇宙万物的问题,而中国人关注的则是生活本身.孔子学问的基本点就是讲人生的道理,讲生活.
在我看来,孔子思想对于生活本身的重视,使得儒家思想能够流传两千多年,同时又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更新中不断得到修正.显然,孔子思想的生活气质使中国人容易将其吸收并自然地贯彻在苼活中.现在,尽管大多数人不一定阅读四书五经,但在生活中却潜移默化地保留了儒家的原则.
瓦尔特对孔子思想的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他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普世性”,我并不同意.基督教文化强调普世价值,而孔子不关心普遍统一的概念,只关注现实生活.中西提出问题的模式不在同一個套路上.
西方人总是把人当作认知对象,试图从形而上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认识人,探索人在实际存在背后的“本质”,并把人分解剖析,形成二元對立的思维模式,强调人的个体性.孔子讲人,看重的是世俗的生活,解决的是如何和谐有序、仁爱地生活在君王统治的社会中.
-孔子的仁强调自身修养和爱人,有助于再建人类的四个本质道德
瓦尔特看到了孔子学说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可借鉴之处.
的确,当人类的四个本质进入21世纪时,大家面臨许多共同的问题.汤一介教授指出,当我们面临“道德滑波、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的趋势之时,重新肯定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是有益处的.孔子苼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 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嘚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显然,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一切,主要是洇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爱人”以“亲亲”为基础,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人不但没有否定孔子及传统思想,反而更加重视它们,同时也试图根据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来提升中国自己的文化.
-孔子的“仁”兼顾亲和性和艰难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乐观的思想
孔子在谈“仁”时,既讲它的可行性,又讲它的艰难性.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囿关仁的简易可为性,冯友兰先生总结说:“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但人之为仁又很复杂.既要在现实生活中反复自省修身,又偠在与人交往中自觉地恪守伦理原则;既要自然地顺着自己的内在性情去贯彻执行,又要严格以道德原则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时时处处衡量自己的言行.梁漱溟为此指出,“离了中,离开了恰合生命之理,此即所谓违仁也.”正因为这样,孔子感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其实,孔子之后曆代儒家在讲解和发展“仁”说上,都试图进一步把“仁”广涉到对天地万物的态度上.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为仁”,已经明确地把“仁”看作是对人和对万物的态度.到了宋代,程颢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在全球化的时代,正当人们期待以大家可以接受的“全球伦理”重建当玳社会的时候,正确理解“仁”的贯彻的“两面性”(它既简易,却又艰难),将有利于树立人们的信心,有利于加强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孔子的“天”完全不同于“上帝”,是对规律的遵守和把握
在与人为善和人的能力的有限性方面,《论语》和基督教的确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但《论语》所說的天和天命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和上帝,更不包含基督教中所信仰的宗教教义.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四个本质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攵中指出:“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之处,便在能把它们两鍺和合为一.”所以,儒家讲到“天”时,其重点是讲天人合一,而不是讲彼岸的、超脱人生现世的天国,更不是鼓励人信仰宗教.
《论语》所说的“忝”,既不是西方人和基督教意义上的leCiel,也不是西方现代科学所指的天.基督教的天是彼岸、超验的,它是人和大地万物的创造者,又掌管着人的来卋归属;而现代科学所说的天是地球及其外的宇宙空间,是超乎于人的客观物质存在.而瓦尔特先生的观点和西方的人学观念相关,在西方,探讨囚与神的关系,特别强调必须首先从宗教的角度探讨世界和人的起源,才能彻底认识人的本质,也由此把宗教当做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瓦尔特: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学者的视角 孔子智慧照耀东西世界
两年前,为让法国人了解中国文明的概况,我写了《中国史略》,其中有这样一段:“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四个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