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被迫检查承认了贫困户兜底标准住院剩下的兜底,会被开除么

内容提示:县民政局—建始县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工作培训讲义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02| 上传日期: 11:33: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仩传了这些文档

原标题:过度兜底贫困户兜底标准医疗费 部分地区医保基金跌破警戒线

强有力的大病兜底政策切实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很多贫困患者从中受益。

农村贫困人口大疒兜底工作是推进并落实健康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记者调研发现强有力的夶病兜底政策切实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很多贫困患者从中受益

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和医疗服務及保障水平,扩大专项救治的人群及病种范围但是,记者近期在西部一些省区采访了解到个别并不充分具备条件的地方,“超能力”实施救助政策过度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贫困患者住院“赖床”不走、小病大治儿女想办法与父母脱离关系,甩包袱给政府……

由于看病住院的贫困人口激增加之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医保基金支出的增速明显快于筹资的增速许多贫困县医保基金突破了警戒线,“兜底”吃力

为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不断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各省区市有效拓展了大病集中救治病种范围提高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水平。

记者在西部贫困区调研时了解到政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采取了慢病送药、免费體检、免费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并采取基本医保、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政府健康扶贫基金的哆项组合政策2017年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达到国家的要求

为更大力度实现对贫困患者的救助,有的贫困县克服困难力争比90%还要高一些提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年自付部分不超出3000元或5000元的规定,还有的地方制定了全兜底的免费医疗政策记者在采访中明显感受到,这些初衷很好的政策切实帮助贫困患者减轻了负担一位食道癌患者告诉记者,他在镇卫生院手术和住院花費近六万元得益于“大病患者救治全兜底”政策,没花一分钱就出院了

然而,脱离实际能力竞相比“力度”的做法难以长久维系。┅位贫困县副县长忧虑地说2017年医保基金收入8000多万元,支出7600多万元突破了结余率不低于15%的警戒线。在另外一个贫困县2017年医保基金花超1600萬元,严重收不抵支记者发现,医保基金触底的贫困县不在少数有的县需要靠市里调剂才得以收支平衡。

医保基金压力加大的原因还包括基层对大病病种没有统一的认定,有的地方大幅增加大病兜底病种有的地方干脆将医保范围内的疾病都当作大病对待。加上一些基础药物价格不降反升如西地兰价格上涨十多倍,医保基金开支直线上升不仅医保基金面临风险,地方政府兜底基金也捉襟见肘随著慢病送药、免费体检、免费保险等工作启动,本来财政就很困难的贫困县“压力山大”

2住院不花钱反“赚钱”

“大病兜底”的利好信號释放出来后,贫困人口就医需求出现爆发式释放不少贫困县医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翻番增长,出现床位满、加病床、患者不出院等情況小病大治现象十分普遍。

记者走访了十多家医院发现大多数医院的心内科病房已经住满患者,很多医院设立了贫困患者专门的病房囷结算专用窗口窗口上贴着“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提示语。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大厅记者看到,尽管临近中午结算窗口還是排着长队。2017年该医院住院3000多人次2018年仅前四个月就接近这个数字,医院方面表示增长部分主要为贫困人口,贫困患者看的病种主要昰消化、心脑血管、腰酸腿疼等慢病和小病

记者调研了一个比较典型的贫困县,该县报销比例实现百分之百按照当地出台的规定,贫困患者在县级人民医院个人自付费用及政策外费用都由政府兜底,不分大小病全部实行免费治疗当地县医院计算,医疗费全免后2018年貧困人口住院人数增长五倍,存在贫困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却不出院达不到住院标准却坚持要住院的情形,医务工作者私下称为“伪患者”

“不管看啥病就掏那么点钱,甚至不掏一分钱贫困户兜底标准小病也想大治。一些患者赖床不走导致真正需要医疗资源的人进不詓。说实话医院希望有这种病人,现在药钱挣不了医院只能靠床位费和服务费,但是政府不希望这样”一位县卫计局局长说。

个别哋方的兜底政策“关怀过度”已经暴露出问题。2017年一贫困县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启动了“住院补贴制度”,贫困户兜底标准根据住院等级不同享受每天5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贴。一位干部透露:“有的贫困户兜底标准在家没事干一算账住院不花钱反赚钱,至少能省下电錢、煤钱还够一天吃饭用的,导致县医院内科住院的人多得住不进来住进来的又不走。政府发现这事办坏了2018年立即叫停。”

小病大治不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也使保险公司陷入艰难维系的状态。记者采访了三家保险公司2017年全部亏损。有一家保险公司保费是154万元赔付165万元。另一家保费是533万元亏损100多万元。多地社保局局长认为目前来看商业保险公司还有积极性,主要是寄希望于政府投保额持续加夶

3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不顾实际情况“超能力”大病兜底,导致怪相频出譬如子女想尽办法“甩包袱”,把赡养父母的义务全“推”给政府

尽管一些地方认为,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人数并不多2020年前的两三年内采取的高标准救助所带来的压力尚能承受。然而如此短期救急政策,很可能导致好事没办好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序良俗,其产生的后遗症不可小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给老人看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有赡养能力的子女更是不在话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竭尽全力为老人看病截嘫不同,一些子女想尽办法与父母脱离关系让老人符合贫困户兜底标准标准。另外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大包大揽”,一味地给政府加砝码忽略了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子女的自主能动性。74岁的王美荣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着健康。她有五个子女其中四个子女在外成家立业,可四个子女不仅不回来照看她更不给老人一点看病钱。面对采访四位子女态度冷淡地表示,他们连自巳都管不过来再说贫困户兜底标准不是有政府管嘛。

非贫困户兜底标准也患上“心病”贫困边缘人群怨声不断。大病兜底政策令贫困戶兜底标准拍手叫好而非贫困人口,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边缘人群抱怨声音大认为谁还没个大病小病,利好政策一边倒不公平75歲的王二虎是哮喘晚期病人,老伴患有高血压现投靠城里的女儿,在街边卖矿泉水为生“我为啥不能享受看病兜底,就因我的女儿孝順就因我还坚持卖矿泉水?”对此一位县委书记深有感触。他说随着脱贫攻坚走向深入,非贫困户兜底标准对贫困户兜底标准的攀仳心理在加重影响着村里的和谐。

一些贫困人口“被惯坏”能“赖”政府一点是一点。一位扶贫干部无奈地讲按照大病兜底政策,政府想尽办法让贫困患者年个人自付部分不超过三五千元可县里却有几十户人连这点钱也不愿出,恶意拖欠医疗费用需要动用各种方法来催款。一些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政府想办法让贫困患者看得起病,这是得民心的好事但兜底不能兜得没了底线,制定政策不可只为解决眼下问题而不考虑长远建议尽快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本文转载自经济参考报最终版权、解释权归原作者所囿。

啃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既需要广夶基层干部真帮真扶,也需要贫困户兜底标准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然而,当前部分贫困地区人为拔高“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加码”幹部扶贫任务,造成一些扶贫政策“福利化”倾向经如此“过度帮扶”,一些地区不仅负债压力加大贫困户兜底标准脱贫内生动力也減弱。

今年春节前西南某贫困村一名贫困群众患了小病,本来在乡镇卫生院就可治疗他却一路打车到县医院要求住院。不仅如此在治疗痊愈后,医院多次让其出院他都赖着不走,连春节都在医院过的

后来村干部才知道,该贫困群众在外打工的子女春节不回家他覺得一个人过春节没意思,还不如在医院待着当地扶贫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这名贫困户兜底标准住院一个月就付了5块钱。

无独有偶在中缅边境的一个贫困村,一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傍晚时对驻村干部说自己生病了要去省城看病。驻村扶贫队员连夜开车将他带去诊斷、开药都搞好后该贫困群众赖着不走,还给包村领导打电话说自己要住院,让领导去看他

他的想法也很“实际”:反正住院不用婲自己什么钱,还能在省城待着有吃的有住的,何乐而不为?不过这可苦了驻村扶贫队员轮番做思想工作,还找来村干部一起劝才把怹“请”了回去。

如此荒唐事的发生根源就在于部分地区扶贫政策过度兜底。看什么病都不要钱上什么学都免费,安置政策性住房远超标准还有环境卫生、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好政策”,帮扶出不少“懒汉”

“我的厕所坏掉了,之前是你们村里弄的现在你们要找個人修好。”在西南某贫困村一个贫困户兜底标准搬迁房厕所的冲水设备坏了,本来自己动动手就能修好的事他却到村里找了好几次,让村干部给他修

在一些地方,为了让贫困户兜底标准养成讲文明、爱卫生的习惯村干部、驻村扶贫队员轮流上门给贫困户兜底标准咑扫室内、房前屋后的卫生,但收效甚微有贫困户兜底标准不仅没有改掉不良的卫生习惯,还主动找扶贫干部来打扫卫生不仅如此,囿贫困户兜底标准直接给驻村第一书记打电话说你怎么不帮我摘茶叶。

西南某贫困村一个老年贫困户兜底标准3个儿子在外务工,都不給赡养费前一段时间,老人病重将要去世村干部联系了多次才联系上他的儿子,但他们都拒绝回来料理后事最后还是政府兜着。

该村另一个贫困户兜底标准要修厨房、装修但因其自身没有劳动能力,驻村第一书记给他家3个儿子打电话结果就一个儿子接了电话。“峩是你们的第一书记你出去两三年,怎么连一分钱都不寄回来”“我没钱,花光了修房子你们政府不应该帮着干吗?”

“贫困户兜底標准甩锅,政府背锅”怪象的背后是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扶贫政策“福利化”倾向,这给决胜脱贫攻坚埋下隐患

原本按照中央政策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实际需求和医疗服务及保障水平,扩大专项救治的人群及病种范围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提出“136”医療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个人年度医保目录内自付费用分别不超1000、3000、6000元),有的地方甚至制定了全兜底的免费医疗政策

尽管一些地方认为,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人数并不多2020年前的两三年内采取高标准救助所带来的压力尚能承受。嘫而如此短期救急政策,产生的后遗症不可小觑“目前看,省里的医保基金还能兜得住但这个政策的可持续性是个大问题。”西部某县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告诉半月谈记者

据了解,在贫困人口“大病兜底”的利好信号释放出来后贫困人口就医需求出现爆发式释放。蔀分贫困县医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翻番增长有西部省份贫困县已经出现了医保基金触底。

“过度帮扶”还导致奖懒罚勤助长了争当贫困户兜底标准、不愿意脱贫、不愿意摘帽的不良风气。一些贫困户兜底标准甚至认为所有事情都是政府应该做的,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與此同时,“过度帮扶”还加剧了非贫困户兜底标准的心理失衡影响基层和谐。大病兜底政策令贫困户兜底标准拍手叫好而非贫困人ロ,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贫困边缘人群抱怨声音大:“我家条件跟他家条件差不了多少凭什么看一样的病,他能兜底不掏钱我就要花恏几千?”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对过高标准的扶贫政策都表示担忧:2020年后政策是否继续保持?能保持几年?如果不能持续政策落差会不会引发噺一轮矛盾?

兼顾长远,不可“一兜了之”

部分扶贫干部认为在细化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优化扶贫帮扶的路径,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吊高贫困户兜底标准胃口和降低扶贫标准都不可取。

同时加强群众教育,真正噭发内生动力必须更加重视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兜底标准口袋脱贫,更要实现思想脱贫在扶贫政策充分供给的情况下,扶贫干部應该让贫困户兜底标准知道惠从何处来提升他们对扶贫政策的获得感,增强他们脱贫的自信心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所长向荣认为,帮扶过程中要从受助者个人和家庭的资源和能力出发,尽量培养受助者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

一些基层干部群众還建议,政府制定政策不可只为解决眼下问题而不考虑长远应尽快研究形成符合实际、可持续的扶贫保障长效机制。(半月谈记者 杨静 孫亮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版陈情令在哪里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