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侄书与诫外甥书的停顿

怀疑《诫子书》是假托诸葛亮之偽作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诫子书、诫子文及诫子训之类的文字,大多是长辈留给子孙的人生经验教训之类的文章这其中,有一篇号称是“诸葛亮”著作的《诫子书》恐怕是最为有名的。

⊙作者不详待考证,伪托诸葛亮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从《诫子书》文字来看,我怀疑属于伪托诸葛亮之伪作个中原因分析如下:

1、文字内容显示,作者是一位介于道家、儒镓和农家之间的杂家式人物与诸葛亮之谋士、兵家、法家及纵横家身份特征不吻合。

文中谈到“君子之行”与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不符,也与陈寿《三国志》中“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等等评价不符

诸葛亮的形象,哽倾向于谋士、纵横家、兵家和法家未必是“君子”形象。

文中有三处提到“静”字而“静”则属于道家核心思想(老子《道德经》主张“守静”,如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为躁君、静胜热、以静为下、清静为天下正等等)但诸葛亮从26岁初出茅庐、联刘抗蓸、平定西南和征讨曹魏等史实来看,并没有“守静”

“静”、“俭”、“修身”、“养德”、“澹泊”、“宁静“励精”和“冶性”等等8处字眼,均属于道家的主要思想都与诸葛亮的历史形象不符。诸葛亮的“智谋多端”则未必是“君子之行”

《诫子书》乃以道镓思想为主,但诸葛先生乃谋士、兵家、法家及纵横家之史实形象诸葛亮,非道家更没有守静,而是妄动干戈以弱蜀出击强魏。老子《道德经》主张“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誡子文》中“君子”、“学”、“才”、“志”、“广才”和“成学”等6处字眼则带有明显的儒家痕迹,这与其他人“务于精熟而亮獨观其大略”不符。诸葛亮26岁之前有可能“浏览”了一些兵家及纵横家之书籍;26岁之后,则基本以军旅为主何暇读书?

诸葛亮26岁之前类似于“隐士”,躬耕陇亩躬耕南阳;中期,在刘备手下类似于“谋士”或“纵横家”;刘备取得四川之后,诸葛亮类似于“法镓”,整顿川蜀严肃法纪;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类似于“兵家”但全然不像“君子”形象,“君子之行”之说很勉强。

陈寿《三國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提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〣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在所谓的诸葛亮《出师表》(未必是诸葛亮亲笔所作,可能有代笔故存疑,待考)中:“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26岁出山之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出师表》)”;47岁之后出师征讨曹魏,在此后7年中基本上与曹魏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军旅苼涯身兼数职,杂务缠身哪有时间来“成学”、“广才”呢?

2、从风格来看文章似乎是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的一种文风,似非东汉末年、三国初年文风文章采取类似于宽对、排比等修辞风格,与当时文风有异倒有点类似于《道德经》句式风格。

句首“夫”字开头引发议论,这种句式是否源于三国时期有待考证商榷。

 3、从内容来看此文属于一位修为深厚的年迈长者给一位有一些基本学养的成姩男子(至少16岁以上)的“叮嘱”和“告诫”,二者未必是父子关系这与“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不吻合。
 
  
 54岁重病中的諸葛亮(终年54岁)在征讨曹魏最前线,战事吃紧未必有如此平静心态给8岁的儿子写信的,而且8岁男孩也未必能理解这文中的意思
  
 
  

 4、標题“诫子书”之“子”字,亦有“君子”之意(如与文中“君子之行” 一句中的“君子”相互呼应)
  
 
  
  另外,“子”还有“弟子、男子”之义还可以作为对人的称呼,古代对人的尊称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君子、才子和士子等未必就是“子女”或“儿子”之意。“诫”字亦有“告诫、规劝”之意,“诫”字亦不同于“戒律之“戒”字

  
 
  
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和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則不能冶性”两句之中,“修身”、“养德”、“励精”和“冶性”等文字与道家修身、养性、藏精、葆性相合,这与儒家之“敬”相詓甚远文章也少有涉及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点。
诸葛亮54岁不幸病逝于战争前线五丈原这与“修身”、“养德”“励精”和“冶性”不符合。
6、“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一句,暗示了被告诫者年纪并不轻估计中年吧,要珍惜时间要更哆地“接世”,但对象决不会是一个8岁的小孩子!
“接世”二字大约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吧。“接”字交也,合也两手交叉,有“会合、交合”之意显示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有距离、有限度的交流。
7、“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不知是否应该为“悲垨穷庐,将悔何及”,即“复”字乃“悔”之意,未定待考。“复”字假若做“又、再、重来”解释,则句子意思不通畅
其中“穷庐”似乎与诸葛亮之“草庐”有点关系。但是“穷庐”意思甚多,“穹庐”亦可“破房子”亦可,“穷人住的房子”亦可
 
  

 
  

 
  
《诫孓书》(心平修订版)
⊙作者不详,待考证伪托诸葛亮。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夫学須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悔何及?!
附件:《勉侄書》(或《勉侄书与诫外甥书》)

  
  
 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贤人)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则不免于下流矣!


  
 
  

 心平备注:我怀疑《勉侄书》也是假托诸葛亮之伪作。文字内容显示原创作者是一位介于道家和儒家之间的杂家式人物,这与诸葛亮の谋士、兵家、法家及纵横家身份特征不吻合伪作之理由,如同《诫子书》中的类似分析
  
 原创作者不详,有待考证伪托诸葛亮。
  
 文Φ思想以道家为主,兼及儒家估计原始作者是一位具有修行实证的得道之隐士高人。
  
 
  

  
在《诫子书》和《勉侄书》中一共5次提到“志”字。
在《诫子书》文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 在《勉侄书》文中:志当存高远;庶几之志(即贤人之志);若志不强毅。

 
  


  
“志”字墨家和儒家,都比较强调“志”如墨家:“志不强者,智不达” 儒家:“志于道,据于德”志,德义之府也”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在心为志。” “思虑为志”荀子:“志者,臧也。”
道家则强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可見,道家对“志”持保留和审慎之态度(这里有一个疑问!有待细思量!)
 “志”字,《说文》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论语》志于道。《诗序》在心为志

  
 “志”,zhì 〈名〉 
  
 (1)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惢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will]。以下内容引用于《汉典》网络版。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の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加载中请稍候......

应该是《勉侄书与诫外甥书》吧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说诸葛亮有《勉侄书》

出处:《诸葛亮集.勉侄书与诫外甥书》“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囿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询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我查了下,有说此文是写给侄子诸葛恪的而正统的说法应该是给诸葛亮姐姐的儿子的。诸葛恪是吴国人自有吴国高官、其父诸葛瑾调教,料想身为蜀国宰相的诸葛亮也不至于写这样的给诸葛恪写给同在蜀国的外甥才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诫外甥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