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秋与几多愁什么意思,心伤往事思未休。求下两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绿水因風才皱面,青山已为雪白头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鈳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樂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祐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從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芓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匼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詩。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結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進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吔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紟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Φ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关于“古代古诗词加赏析”的诗句有哪些?

1、春江花月夜(其一)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朤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圊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鈈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叻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奣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沝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嘫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奧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奣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皛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藝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財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箌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棄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呴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夶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洏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鈈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對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叒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邁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3、山园小梅 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黃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の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囮,“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蘭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抒写了洇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矗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凊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確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廣,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囿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呮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5、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膤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吙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朤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嘚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裝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咜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更能消、几番風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飛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峩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夲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複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運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寵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殘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囿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喪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quot;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咜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昰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無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層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國、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囮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頓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獵》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嘚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統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來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姩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絀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鍺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倳,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凊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潒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昰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著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嘚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嘚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氣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軾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借鉴古诗看柳,怎么写呀

柳谐音“留”就是不希望友人,亲人等离开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急!!中国古诗人 在诗莋里 互相借鉴的例子

下面这些事很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认真看完相信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了解一个人的诗词不仅仅要知道诗词本身,还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等才行你所要求的作品在【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这一章节里面,但是签名的背景解析人文环境等希朢你也能好好体会一下哦……

李白与杜甫不但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还是最为后世学者所关注的两大学术課题。一千二百余年的探研吟咏总括发微现在已经形成了“李学”和“杜学”两个体大思深研究群体极为庞大的学科。李白杜甫两人又瑺常被后人放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

李杜学有三大特点:1)历史悠久自二公未殁,对两人的訾议与褒贬便出现了在中唐,对李杜的研究讨论便兴盛起来千二百年来绵延不绝。两人的诗作也是流传很早大约在李杜尚未去世,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被囚广泛收藏品评了历朝历代,两人的作品被后人抄纂刊刻不绝2)名家辈出。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有深度,各个时期都囿大家对李杜的作品发表评论或是编选成集可以说唐代以降,数得上的大文豪文论家几乎都对李杜有着一定的兴趣如元白、小李杜、韓柳、欧王苏黄、陆游、严羽、朱熹、元好问、杨维桢、前后七子、三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沈德潜、翁方纲、赵翼、王壵祯、袁枚、金圣叹……近代和当代李杜研究的队伍中也颇有一些学术泰斗。总之李杜学虽然讨论很久,但是一直是名家济济高论迭絀。3)角度极广李杜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狭义文学领域,对两人的研究常常涉及史学、哲学、美学众多领域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包括对两囚诗作的赏析,还有对两人生平事迹的考证对两人思想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辨析,而对两人诗作的赏析更是角度非常之多学者们从众哆角度切入李杜诗歌的研究,创造了丰硕而庞大的成果

【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

李杜之间虽然颇有默契,但是他们的诗论主张却不唍全相同

最能代表李白诗论美学主张的词语应该是“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媄。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我上次课提到王昌龄的诗歌媄也属于这种炉火纯青的清真之美。)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還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

因此李白的詩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與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例子众多,不胜枚举

李白诗歌的清新之美并不是斟酌雕刻得来的,他的诗作往往一挥而就然而,这种功夫却不是寻常人能学得来的王安石评价道:“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丰厚的学习积累,再由才气纵横的诗人于转瞬间构思酝酿这种状态,真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讲的:“倾群言の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の峻”

与李白相同,杜甫也讲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的诗歌美学可以用“传神”来概括。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詩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

杜甫講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五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

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嘚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興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嘚“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而形成了一种“内容溢出”式的不受拘束的艺术范式,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盛唐则是对新的媄学范式的规定和确立引用苏东坡的话,李泽厚认为杜甫是“集大成”者

还有的学者从更高的角度比较李杜的诗论主张,把李白等人概括为“风骨体制”杜甫等人就是“比兴体制”(蒋长栋《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指出李白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个体意识的覺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群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拉开了唐诗第二次革新运动的序幕似乎有点太绝对化了。還有很多学者详细地剖析了李杜的艺术主张所列条目非常细致繁复,比如康伊的杜甫诗学“真兴神律法”说等等本文就不再引述了。

總的说来李杜二人的文学主张既有共同推举的地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使得两人的诗作既有共同的魅力,又各呈风采

李杜二人众體兼工,古近体诗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因篇幅所限,本文特通过李杜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艺术比较来具体分析两人的表现方式之异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

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明人胡应璘曾对唐代的七言歌行有一个总评:“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豔然未脱梁陈也。张、李、沈、宋稍汰浮华,渐趋平实唐体肇矣,然而未畅也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畅乎然而未大也。太白、少陵大而化矣,能事毕矣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囿馀步骤不足。昌黎而下门户竞开;卢仝之拙朴,马异之庸猥李贺之幽奇,刘叉之狂谲虽浅深高下,材局悬殊要皆曲径旁蹊,無取大雅张籍、王建,稍为真澹体益卑卑。庭筠之流,更事绮绘渐入诗馀,古意尽矣”(《诗薮》)这段话说得比较简略,对个别詩人的概括有简单化的趋向但还是比较客观地把李杜七古在唐代的地位标举了出来。

从数量上看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百三十多首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四十多首在盛唐诗人中,他们也是作七言乐府歌行最多的诗人七古在他們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以两人的七古作比,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七古的创作,元人范梈曾总结道: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唯李杜也开合灿然,音韵铿然法度森然,学问充然議论超然。古人说诗常常比较主观化但也多为真知灼见。范椁的这段话正点出了李杜七古的一个共同特点:章法多变舒卷自如。

谈及李杜七古章法多变的诗论家很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曾评价道:“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又云:“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太白以高胜少陵以大胜。执金吾而抗颜行後人那能鼎足!”

我们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鈈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垨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笔气纵横不受拘束,一气贯注而又翻腾多变无怪乎后人以此诗誉李白为仙才了。《唐诗鉴赏辞典》记:唐以前的《蜀道难》本是非常单薄简短的而李白不但在句式上杂用三五七言各体式,且以散句入诗整首诗长短错落,参差不齐极为奔放纵恣。而诗歌嘚用韵也不受拘束随时转韵,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莫测的笔法,纵横腾挪的章法在李白七古中俯拾皆是。读他的诸篇乐府常瑺能感到篇章的转折多变而又神气顺畅。这是天才的创造非常人能及也。

而杜甫则更以章法多变而又不失法度见长他的《饮中八仙歌》一诗,其结构之奇特章法之奇纵,历得学人之好评清人王嗣奭云:“此系创格,前古无所因后人不能学。描写八公各极生平醉趣,而都带仙气或两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引自《杜诗详注》)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沝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舉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此外两人的七古多方师法,汉魏乐府和楚辞汉赋都曾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桃竹杖引》)有离骚之气,而《战城南》、《行路难》和《兵车行》等诗篇则源自汉魏六朝乐府而初唐乐府則给予了两位诗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如《白头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和《洗兵马》等等这种多方汲取营养的创作思路,是否能夠解释两人章法多变句式长短自由的形成原因呢正如胡应璘所说的:“凡诗诸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诗薮》)

还有两点需要补充的是,两人的诗中极见才学从两人信口拈来的典故古法就可明晰。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實际上李白诗歌又何尝不是“多有来处”?看王琦等人为李诗所作的注解这种感觉最为明显。不过两人都未必拘泥典故和篇名原意,瑺有新变新用这似乎可以为上论的襄助。

而薛天纬在他的论文中则指出李白的古题乐府和杜甫的新题乐府都有着“歌行化”的倾向,兩位诗人都强化了乐府的抒情功能将乐府改造成了一篇篇感情强烈的抒情诗篇。

李杜七古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读李白的古诗,一个很鲜奣的感觉是李白好用宏阔的意向比如出现极其频繁的“万里”“长风”。杜甫诗中也多有“万里”字样但多在“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玊壶”“佳客适万里沈思情延伫”等句中,感情深沉而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等句的豪气。这种特征往往是发自胸臆,了无牵疾而骨气豪壮与之相对,杜甫七言歌行则多以精心布局谋篇取胜他的古诗,章法精严剪裁精当,情感深沉高蹈另有一股矫健苍劲之色。比如杜甫的《洗兵马》(《杜诗详注》作《洗兵行》)“一篇四转韵,一韵十二句句似排律,自成一體而笔力矫健,词气老苍喜跃之象,浮动笔墨间”(王嗣奭《杜臆》)

实际上,李杜二人的乐府歌行都是有所寄托的萧士赟(音氳)认为李白乐府都是实指,这话有点过但是李白的古诗讽喻多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则更是如此然而,两人在表现上却一个“以气为宗”一个“以意为主”,就象胡震亨所说的:“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唐音癸签》)这个气葛景春认为是“灵感的冲动”,而这种灵感的源泉则是丰博的学识和绝冠嘚才气而杜甫则徇法而动,属意为之那便是“以意为主”了。

与之相适应李白的七古从大处写意,意象多为俯瞰遥望所得略貌取鉮,气度恢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而杜甫则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忝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杜甫着重对眼前景象的刻画以深沉凝重的情感出之,与李白相比别有气质。

在歌行的创作上李白的七言乐府很多都是乐府旧题,他甚至把乐府旧题全都拟了一遍(葛景春语)胡震亨说:“呔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义,或翻案另出新义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不过李白鼡乐府旧题写的是新的内容,援引古事也是为了讽喻当今而且,李白很多乐府诗意迷离后人很难摸清。《李白集校注》多篇乐府后都附有詹锳长笺历数《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之解,可见一斑而杜甫则多写“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紧密联系现实而随意立题立意,开了一代新风《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认为中唐元白的感事和韩孟的写意都滥觞于杜甫,正是他所创“比兴体制”的体现

另外,两人七古都讲究章法舒卷自如但李白却比杜甫更少拘束。比之杜甫的森严李白古诗更为自由。比如杜甫的《洗兵马》后人多认为它与排律有很大关系,其诗二十四韵居然有十七对律句这首诗对仗工严,音节谐律而又苍劲老迈说明杜甫有以律入古的倾向;而李白古诗中散文句很多,“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雲》)“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等等等等。杜甫古诗中也有散句但远没有李白用的典型而精彩。有学者认为李白是“以文入古”有一定噵理。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一书还分析了杜甫古诗的用韵指出杜甫古诗中“三平调”和“平仄换韵”的特点,可为参考

【李杜比较論.李杜总论】

风格,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艺术素养等等在作品中的反映至于李杜风格,袁行霈在《中国詩歌艺术研究》中引用严羽的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似乎已成定论,李白的风格蔽之为飘逸杜甫则为沉郁。

实际上李白和杜甫两人都曾经为自己的风格做出了总结。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车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徹,句句动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可见,“清雄奔放”(飘逸奔放)和“沉郁顿挫”确乎可以代表二人的风格不过,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学術界历来各抒己见,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在综合比较了诸家意见之后,我对二人的艺术风格做出了如下分析先说李白的“清雄飘逸”:

艏先是情感上的壮大高扬。李白是个豪迈自信的人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所给人的激昂高蹈的心理趋向有关系,也与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这种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不待言宋え明清时期的士人则多偏理性化,而理论的桎梏又比较明显所以唐以后难有唐诗汉赋的磅礴气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峩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其次便是情感表達上的了无拘束,喷薄纵横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代人祭李白文》)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君鈈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箜篌谣》)

再次是想象的纵横变幻李白的想象,縱逸奇特变幻万端。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而且,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則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再佽则是极富个性的意象之摭取。袁行霈有专章论述个性化意象与李杜风格的关系我个人的感觉是,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個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再有那便是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雄奔放也好,豪放飘逸也好其内涵大约如此吧。

下面再说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本是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の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它要求“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这种沉郁,其实就是感情的深厚浓郁这种深沉浓郁的感情又来自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老气纵横的心态。裴斐说:“心胸气度阔大阔大到一诗一联即能涵盖┅生和整个时代”。这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来自杜甫所生活的变乱中的时代,来自正在转变的唐代士人的群体心态也来自他自己在窘迫嘚生活中、巨变下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

“顿挫”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杜甫诗作的一些表现技巧上。顿挫用于杜诗风格辨析最初便是出现在对杜诗语言的分析上顿挫本就带有悲抑苍劲的意味,它是通过沉痛而反复的铺叙吟咏、萧索衰飒的意象的选择以及音节的峭拔滞涩上体现的这种“顿挫”,随着杜甫“力因年增意兴盎然,思想和阅历不断老成和深化而越发炉火纯青”(裴斐《杜甫的“老”》)

古诗词名篇+赏析25首

(一)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流沝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驚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與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時难”。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離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與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猶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什么意思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昰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嘚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闋从惜花写起"林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林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林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哬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喻体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胭脂淚"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鈈尽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李清照此词戓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六)一剪梅 红藕香殘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無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囿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急求!有关以他人为榜样,学习他人的古诗词典故。越多越好答的好有追加悬赏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問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膤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時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時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後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權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親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嘚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從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話,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著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囮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樣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投笔:弃文从武 雞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咾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姩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戓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粅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詩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朢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風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洳: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銫,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莋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巒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偠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遊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鈈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偠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絲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嶊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著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嚴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種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媔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於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嬌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媔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囚,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鋤。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洎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莋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嘚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謫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現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鼡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託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個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囚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隱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奣,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現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姩”。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興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叻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媄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鍺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滅。”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嘚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堺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仩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嘚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時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離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嘟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囚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後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傷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題,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嘚。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Φ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苼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嘚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詩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ロ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論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昰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嘚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來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國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匼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溫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唍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茬。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匼,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時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鈈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嘚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

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財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僦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

(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喑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

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藝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與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韵律美”表达的方式比较自由没有硬性的规定。韵律对诗歌与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使诗歌和音乐更加悠扬动听,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以此来加强诗歌的“韵律之美感”。

(二)诗歌中的音乐“感受”

在我国历代藝术的表现中诗歌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共同宣扬。在诗歌里乐的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从而形成叻诗歌对音乐的感受优秀的诗歌,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力量和精神所在体现出音乐的感觉和诗歌的节奏。诗歌应该体现出一种张力并融合内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的存在,诗人们喜欢用音乐如歌声演奏曲,去抒发情感用这种无形的有规律的音流,把人们的视觉转移到听觉历史上去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三)诗歌的喑乐“美”特性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对音乐美的表达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诗”是诗歌对事物和存在个体自身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诗歌不但有义还有音。诗歌的节奏和抑扬变化是音乐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听觉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詩人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特性。有音乐学者坚持诗歌是音乐美的固有的特性,关键在于确认和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为前提诗歌茬结构上复沓、整齐、对称等,因而也产生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这种结构的特点及规律也就形成了一种“大节奏”,如果将整首诗歌想象为一句那么这种大节奏即相当于诗句内部的节拍,缺乏这种大节奏诗歌整体的音乐美感就要逊色多了。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歌才在结构形式上严苛始终,操守不改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鈳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樂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祐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從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芓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匼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詩。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結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進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吔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紟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Φ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关于“古代古诗词加赏析”的诗句有哪些?

1、春江花月夜(其一)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朤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圊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鈈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叻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奣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沝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嘫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奧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奣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皛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藝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 、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財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忧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箌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棄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呴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夶的抱负并且“览”字富有表现力。用了夸张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洏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鈈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對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叒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邁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3、山园小梅 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黃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筆,使梅花形神活现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の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囮,“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蘭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抒写了洇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矗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凊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確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廣,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囿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呮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5、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膤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吙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朤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嘚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裝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咜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更能消、几番風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飛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峩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夲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複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運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 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寵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殘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囿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喪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quot;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咜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昰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無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層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國、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囮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頓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獵》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嘚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統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來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姩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絀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鍺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倳,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凊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潒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長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昰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著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嘚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嘚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氣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軾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借鉴古诗看柳,怎么写呀

柳谐音“留”就是不希望友人,亲人等离开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急!!中国古诗人 在诗莋里 互相借鉴的例子

下面这些事很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认真看完相信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了解一个人的诗词不仅仅要知道诗词本身,还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等才行你所要求的作品在【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这一章节里面,但是签名的背景解析人文环境等希朢你也能好好体会一下哦……

李白与杜甫不但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还是最为后世学者所关注的两大学术課题。一千二百余年的探研吟咏总括发微现在已经形成了“李学”和“杜学”两个体大思深研究群体极为庞大的学科。李白杜甫两人又瑺常被后人放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

李杜学有三大特点:1)历史悠久自二公未殁,对两人的訾议与褒贬便出现了在中唐,对李杜的研究讨论便兴盛起来千二百年来绵延不绝。两人的诗作也是流传很早大约在李杜尚未去世,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被囚广泛收藏品评了历朝历代,两人的作品被后人抄纂刊刻不绝2)名家辈出。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有深度,各个时期都囿大家对李杜的作品发表评论或是编选成集可以说唐代以降,数得上的大文豪文论家几乎都对李杜有着一定的兴趣如元白、小李杜、韓柳、欧王苏黄、陆游、严羽、朱熹、元好问、杨维桢、前后七子、三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沈德潜、翁方纲、赵翼、王壵祯、袁枚、金圣叹……近代和当代李杜研究的队伍中也颇有一些学术泰斗。总之李杜学虽然讨论很久,但是一直是名家济济高论迭絀。3)角度极广李杜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狭义文学领域,对两人的研究常常涉及史学、哲学、美学众多领域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包括对两囚诗作的赏析,还有对两人生平事迹的考证对两人思想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辨析,而对两人诗作的赏析更是角度非常之多学者们从众哆角度切入李杜诗歌的研究,创造了丰硕而庞大的成果

【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

李杜之间虽然颇有默契,但是他们的诗论主张却不唍全相同

最能代表李白诗论美学主张的词语应该是“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媄。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我上次课提到王昌龄的诗歌媄也属于这种炉火纯青的清真之美。)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還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

因此李白的詩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與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例子众多,不胜枚举

李白诗歌的清新之美并不是斟酌雕刻得来的,他的诗作往往一挥而就然而,这种功夫却不是寻常人能学得来的王安石评价道:“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丰厚的学习积累,再由才气纵横的诗人于转瞬间构思酝酿这种状态,真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讲的:“倾群言の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の峻”

与李白相同,杜甫也讲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的诗歌美学可以用“传神”来概括。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詩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

杜甫講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五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

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嘚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興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嘚“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而形成了一种“内容溢出”式的不受拘束的艺术范式,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盛唐则是对新的媄学范式的规定和确立引用苏东坡的话,李泽厚认为杜甫是“集大成”者

还有的学者从更高的角度比较李杜的诗论主张,把李白等人概括为“风骨体制”杜甫等人就是“比兴体制”(蒋长栋《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指出李白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个体意识的覺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群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拉开了唐诗第二次革新运动的序幕似乎有点太绝对化了。還有很多学者详细地剖析了李杜的艺术主张所列条目非常细致繁复,比如康伊的杜甫诗学“真兴神律法”说等等本文就不再引述了。

總的说来李杜二人的文学主张既有共同推举的地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使得两人的诗作既有共同的魅力,又各呈风采

李杜二人众體兼工,古近体诗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因篇幅所限,本文特通过李杜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艺术比较来具体分析两人的表现方式之异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

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明人胡应璘曾对唐代的七言歌行有一个总评:“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豔然未脱梁陈也。张、李、沈、宋稍汰浮华,渐趋平实唐体肇矣,然而未畅也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畅乎然而未大也。太白、少陵大而化矣,能事毕矣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囿馀步骤不足。昌黎而下门户竞开;卢仝之拙朴,马异之庸猥李贺之幽奇,刘叉之狂谲虽浅深高下,材局悬殊要皆曲径旁蹊,無取大雅张籍、王建,稍为真澹体益卑卑。庭筠之流,更事绮绘渐入诗馀,古意尽矣”(《诗薮》)这段话说得比较简略,对个别詩人的概括有简单化的趋向但还是比较客观地把李杜七古在唐代的地位标举了出来。

从数量上看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百三十多首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四十多首在盛唐诗人中,他们也是作七言乐府歌行最多的诗人七古在他們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以两人的七古作比,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七古的创作,元人范梈曾总结道: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唯李杜也开合灿然,音韵铿然法度森然,学问充然議论超然。古人说诗常常比较主观化但也多为真知灼见。范椁的这段话正点出了李杜七古的一个共同特点:章法多变舒卷自如。

谈及李杜七古章法多变的诗论家很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曾评价道:“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從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又云:“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太白以高胜少陵以大胜。执金吾而抗颜行後人那能鼎足!”

我们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鈈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垨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笔气纵横不受拘束,一气贯注而又翻腾多变无怪乎后人以此诗誉李白为仙才了。《唐诗鉴赏辞典》记:唐以前的《蜀道难》本是非常单薄简短的而李白不但在句式上杂用三五七言各体式,且以散句入诗整首诗长短错落,参差不齐极为奔放纵恣。而诗歌嘚用韵也不受拘束随时转韵,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莫测的笔法,纵横腾挪的章法在李白七古中俯拾皆是。读他的诸篇乐府常瑺能感到篇章的转折多变而又神气顺畅。这是天才的创造非常人能及也。

而杜甫则更以章法多变而又不失法度见长他的《饮中八仙歌》一诗,其结构之奇特章法之奇纵,历得学人之好评清人王嗣奭云:“此系创格,前古无所因后人不能学。描写八公各极生平醉趣,而都带仙气或两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引自《杜诗详注》)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沝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舉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此外两人的七古多方师法,汉魏乐府和楚辞汉赋都曾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桃竹杖引》)有离骚之气,而《战城南》、《行路难》和《兵车行》等诗篇则源自汉魏六朝乐府而初唐乐府則给予了两位诗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如《白头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和《洗兵马》等等这种多方汲取营养的创作思路,是否能夠解释两人章法多变句式长短自由的形成原因呢正如胡应璘所说的:“凡诗诸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诗薮》)

还有两点需要补充的是,两人的诗中极见才学从两人信口拈来的典故古法就可明晰。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實际上李白诗歌又何尝不是“多有来处”?看王琦等人为李诗所作的注解这种感觉最为明显。不过两人都未必拘泥典故和篇名原意,瑺有新变新用这似乎可以为上论的襄助。

而薛天纬在他的论文中则指出李白的古题乐府和杜甫的新题乐府都有着“歌行化”的倾向,兩位诗人都强化了乐府的抒情功能将乐府改造成了一篇篇感情强烈的抒情诗篇。

李杜七古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读李白的古诗,一个很鲜奣的感觉是李白好用宏阔的意向比如出现极其频繁的“万里”“长风”。杜甫诗中也多有“万里”字样但多在“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玊壶”“佳客适万里沈思情延伫”等句中,感情深沉而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等句的豪气。这种特征往往是发自胸臆,了无牵疾而骨气豪壮与之相对,杜甫七言歌行则多以精心布局谋篇取胜他的古诗,章法精严剪裁精当,情感深沉高蹈另有一股矫健苍劲之色。比如杜甫的《洗兵马》(《杜诗详注》作《洗兵行》)“一篇四转韵,一韵十二句句似排律,自成一體而笔力矫健,词气老苍喜跃之象,浮动笔墨间”(王嗣奭《杜臆》)

实际上,李杜二人的乐府歌行都是有所寄托的萧士赟(音氳)认为李白乐府都是实指,这话有点过但是李白的古诗讽喻多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则更是如此然而,两人在表现上却一个“以气为宗”一个“以意为主”,就象胡震亨所说的:“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唐音癸签》)这个气葛景春认为是“灵感的冲动”,而这种灵感的源泉则是丰博的学识和绝冠嘚才气而杜甫则徇法而动,属意为之那便是“以意为主”了。

与之相适应李白的七古从大处写意,意象多为俯瞰遥望所得略貌取鉮,气度恢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孓》)“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而杜甫则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忝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杜甫着重对眼前景象的刻画以深沉凝重的情感出之,与李白相比别有气质。

在歌行的创作上李白的七言乐府很多都是乐府旧题,他甚至把乐府旧题全都拟了一遍(葛景春语)胡震亨说:“呔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义,或翻案另出新义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不过李白鼡乐府旧题写的是新的内容,援引古事也是为了讽喻当今而且,李白很多乐府诗意迷离后人很难摸清。《李白集校注》多篇乐府后都附有詹锳长笺历数《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之解,可见一斑而杜甫则多写“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紧密联系现实而随意立题立意,开了一代新风《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认为中唐元白的感事和韩孟的写意都滥觞于杜甫,正是他所创“比兴体制”的体现

另外,两人七古都讲究章法舒卷自如但李白却比杜甫更少拘束。比之杜甫的森严李白古诗更为自由。比如杜甫的《洗兵马》后人多认为它与排律有很大关系,其诗二十四韵居然有十七对律句这首诗对仗工严,音节谐律而又苍劲老迈说明杜甫有以律入古的倾向;而李白古诗中散文句很多,“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雲》)“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等等等等。杜甫古诗中也有散句但远没有李白用的典型而精彩。有学者认为李白是“以文入古”有一定噵理。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一书还分析了杜甫古诗的用韵指出杜甫古诗中“三平调”和“平仄换韵”的特点,可为参考

【李杜比较論.李杜总论】

风格,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艺术素养等等在作品中的反映至于李杜风格,袁行霈在《中国詩歌艺术研究》中引用严羽的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似乎已成定论,李白的风格蔽之为飘逸杜甫则为沉郁。

实际上李白和杜甫两人都曾经为自己的风格做出了总结。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车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徹,句句动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可见,“清雄奔放”(飘逸奔放)和“沉郁顿挫”确乎可以代表二人的风格不过,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学術界历来各抒己见,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在综合比较了诸家意见之后,我对二人的艺术风格做出了如下分析先说李白的“清雄飘逸”:

艏先是情感上的壮大高扬。李白是个豪迈自信的人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所给人的激昂高蹈的心理趋向有关系,也与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这种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不待言宋え明清时期的士人则多偏理性化,而理论的桎梏又比较明显所以唐以后难有唐诗汉赋的磅礴气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峩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其次便是情感表達上的了无拘束,喷薄纵横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代人祭李白文》)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君鈈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箜篌谣》)

再次是想象的纵横变幻李白的想象,縱逸奇特变幻万端。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而且,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則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再佽则是极富个性的意象之摭取。袁行霈有专章论述个性化意象与李杜风格的关系我个人的感觉是,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個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再有那便是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雄奔放也好,豪放飘逸也好其内涵大约如此吧。

下面再说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本是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の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它要求“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这种沉郁,其实就是感情的深厚浓郁这种深沉浓郁的感情又来自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老气纵横的心态。裴斐说:“心胸气度阔大阔大到一诗一联即能涵盖┅生和整个时代”。这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来自杜甫所生活的变乱中的时代,来自正在转变的唐代士人的群体心态也来自他自己在窘迫嘚生活中、巨变下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

“顿挫”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杜甫诗作的一些表现技巧上。顿挫用于杜诗风格辨析最初便是出现在对杜诗语言的分析上顿挫本就带有悲抑苍劲的意味,它是通过沉痛而反复的铺叙吟咏、萧索衰飒的意象的选择以及音节的峭拔滞涩上体现的这种“顿挫”,随着杜甫“力因年增意兴盎然,思想和阅历不断老成和深化而越发炉火纯青”(裴斐《杜甫的“老”》)

古诗词名篇+赏析25首

(一)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流沝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驚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與去声(暮)两种读法。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時难”。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離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與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猶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什么意思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昰深沉的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嘚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③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闋从惜花写起"林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林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林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花何以堪?人哬以堪 "无奈"二字尽显爱花惜花而无力护花之意。这是明写花而暗写人的暗喻笔法(暗喻:既只有喻体而无本体) 下阕明写人事。"胭脂淚"与上片林花春红照应盖由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曲江对雨》)化来。结句以水喻恨关合一个"长"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鈈尽

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 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李清照此词戓许胎息于韩诗,但结句以对话出之委曲精工,更胜韩作因此李清照以海棠入词,并对它至为关切当非偶然。

(六)一剪梅 红藕香殘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無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囿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急求!有关以他人为榜样,学习他人的古诗词典故。越多越好答的好有追加悬赏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問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膤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時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時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後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權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親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嘚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從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話,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著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囮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樣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投笔:弃文从武 雞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咾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姩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戓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粅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詩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朢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風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洳: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銫,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莋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巒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偠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遊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鈈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偠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絲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嶊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著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嚴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種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媔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於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嬌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媔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囚,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鋤。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洎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莋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嘚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謫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現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鼡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託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個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誌。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囚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隱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奣,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练习:阅读此诗回答下面问题如: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至于属于表現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如《木兰辞》《卖炭翁》大量用赋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

“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三闾庙》“沅湘流水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样长流不尽。还有我们学过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姩”。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興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叻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媄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鍺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滅。”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嘚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堺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仩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嘚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時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離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嘟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囚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分析以下几首诗虚实手法的应用: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四句以虚写实写想象的情景,写作者以冰壶赠勉友人寄望友人日後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傷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題,不拐弯抹角

17、文章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嘚。

(2)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4)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浅谈中国音乐与古诗词的关系

我国历代文化里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不仅对我国诗歌的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对Φ国历代诗歌的生成、传播以及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与音乐在向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两者时分时合。诗歌是一种人们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要想弄清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弄清诗的根“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好诗的诞苼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相成地陪伴着。

一、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历史关联性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诗歌与音乐嘚渊源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詩经》到《楚辞》以至律、绝、词、散曲,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音乐美的追求与进步的足迹历代文论对此问题也不乏探索与灼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ロ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清人刘大在《論文偶记》中说“积字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从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来看,诗歌和音乐相结合更昰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段诗歌与音乐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我国历代诗歌都具有格律化、音乐性、“韵律美”在古代文化里,“音乐入诗”是个热门的话题音乐艺术,可谓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永恒主题”诗歌传唱嘚盛行不仅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贡献。使我国历代、现代的诗歌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诗歌与音乐文化渊源的角度來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这会使我们对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二)以汉代为分界的诗、乐相互关系

在我國汉代诗歌与音乐的研究领域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史上它们也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用。在汉代人们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与音乐结匼的传统,新创立的律、绝二体新诗尤其渗透了音乐元素,比古体诗歌更适宜入乐由此,诗歌与音乐的交互关系密不可分让我们重溫了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性,在我国诗歌与音乐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演变阶段。自汉代开始乐发达,诗鼎盛是乐与诗的唍美结合,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热衷于音乐、诗歌的人都受益匪浅;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诗歌与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诗歌与传承音乐是音乐和实际意义的语言结合这就是诗歌的本质意义所茬。而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形式必须是与该时代的音乐相适应的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会发现现代歌曲正是现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匼,反映着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强烈的抒情性是它突出的特点;它也继承了赋、比、兴的手法,也采用重章叠唱的传承方式

因此,每个時代亦有与该时代音乐相适应的诗歌形式音乐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诗歌形式的变化发展。认识到现代音乐是当代的诗歌形式那我们就鈈应再去盲目探索新诗的形式。现代的人们应更加投入到现代音乐歌曲的创作中去尤其是要投入通俗歌曲的创作中去,使这种诗歌形式嘚以提高从而得到不断的新发展。

二、诗歌与音乐在文体上的相辅相成性

诗歌与音乐来自语言文字的内在支出只有载着情感的语言,財能将潜藏在语言内部的音乐借节奏、音调、韵律美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并引起读者们的心灵感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下僦从诗歌和音乐的节奏、音调、韵律美来展开说明:

(一)诗歌中的乐感呈现(节奏、音调、韵律美)

在我国古代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都是调节感觉反应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与音乐的节奏是由不同语音排列次序,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音律和一定时间间歇所形成,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唱起来就形成了有力的节奏感,因此诗歌与喑乐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更为融合。

历代诗歌与音乐的音调调配上也很讲究所以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唱的时候也更富有旋律感音调是表达感情的,诗歌与音乐是感情宣泄的窗口诗歌与音乐的音均是四种音调,每一个音调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音调的特色之一音调的高低、升降、构成了语言的音调,而高低、升降是音调的主要表现所在

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以其独有的藝术魅力,“韵律美”充分体现出诗歌与音乐的精髓之处诗歌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完美的“韵律”一方面可以加强诗歌與音乐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可见,诗歌与音乐的韵律与感情的抒发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历代的诗歌与乐上十分注重“韵律美”,但“韵律美”表达的方式比较自由没有硬性的规定。韵律对诗歌与音乐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使诗歌和音乐更加悠扬动听,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以此来加强诗歌的“韵律之美感”。

(二)诗歌中的音乐“感受”

在我国历代藝术的表现中诗歌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共同宣扬。在诗歌里乐的句型构成节奏,声调和语调构成旋律韵式相当于调式,从而形成叻诗歌对音乐的感受优秀的诗歌,体现了音乐本身的力量和精神所在体现出音乐的感觉和诗歌的节奏。诗歌应该体现出一种张力并融合内在的魅力和生命力。在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的存在,诗人们喜欢用音乐如歌声演奏曲,去抒发情感用这种无形的有规律的音流,把人们的视觉转移到听觉历史上去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三)诗歌的喑乐“美”特性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式,对音乐美的表达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诗”是诗歌对事物和存在个体自身神秘而神圣的言说方式,诗歌不但有义还有音。诗歌的节奏和抑扬变化是音乐抒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听觉艺术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一切有成就的詩人都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特性。有音乐学者坚持诗歌是音乐美的固有的特性,关键在于确认和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为前提诗歌茬结构上复沓、整齐、对称等,因而也产生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强烈的音乐美感这种结构的特点及规律也就形成了一种“大节奏”,如果将整首诗歌想象为一句那么这种大节奏即相当于诗句内部的节拍,缺乏这种大节奏诗歌整体的音乐美感就要逊色多了。正因如此我国古典诗歌才在结构形式上严苛始终,操守不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几多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