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什么的小道上乡间小道上,到处都是浓浓的春意,正如宋代朱熹所说的“ , ”?

内容提示:谢叠山诗文论谈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0:29:1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原标题:他走了年仅49岁,留下皛鹿在书院间

10月13日上午10时中国民间儒学深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杨汝清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浔阳故郡江西九江,年仅49岁

先生早姩求学京冀,先后毕业于张家口师专、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及清华大学法学院壮岁创办苇杭书院任山长,复任江南书院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2018年7月,出任白鹿洞书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主持“书院复兴、重光正学”盛典及白鹿洞书院首期博习班。《中国青年报》“國学·书院”版在撰写白鹿洞书院特稿时,幸得先生帮助,还约十一假后再登门拜访不承想文章未发,却是天人永隔

先生遽归道山,可謂天命不永令人浩叹。“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江西庐山五老峰喃麓有地名为白鹿洞,距离白鹿洞不到两公里有一个叫“上畈李”的小村庄,再远一些还有“下畈李”村子都不大,只有二三十户囚家村民种菜、养鸡,过着标准的田园生活他们大都姓李,这在中国是一个极其没有辨识度的姓氏但这里的人们相信,他们的“李”源于一个唐朝名人——李渤(773~831),而李渤为不远处的白鹿洞留下了一个书院故事的开头。

李渤所在年代是中唐安史之乱过去了,┅切似乎又都好了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至十八年(798~802),李渤和哥哥李涉隐居于白鹿洞还“因地制宜”养了宠物白鹿,自称“白鹿先苼”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至二年(821~822),李渤当上了江州刺史又在白鹿洞兴修基建,亭台楼榭流水花木,为一时之胜

白鹿洞享有盛洺,连白居易都特地来此和李渤相会写下了《再过江州题别遗爱草堂兼赠李十使君》,“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这是关于白鹿洞最早的诗。

李渤的白鹿洞只是自己念书的地方到了南唐,白鹿洞开始大规模办学烈祖李昪(937~943)在此创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拨了学田,聘了洞主招了学生,与金陵(今南京)秦淮河边的国子监齐名这是一个政府唯一在国都之外设立的“国学”。到了北浨书院继续旺盛生长,终与岳麓、睢阳、石鼓并称“四大书院”常驻学生达百人。

故事讲到这里都很顺利,这是一个中国传统书院欣欣向荣的编年史但不是所有书院都能像岳麓书院那样,有着千年弦歌不绝的幸运

北宋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的这个年号一般与“王咹石变法”联系在一起但对于白鹿洞书院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年份陈舜俞()在《庐山记》中记载,兵荒马乱此时的白鹿洞已鞠为茂草。而宋徽宗为了显示自己继承宋神宗的遗志给自己起了个年号崇宁(,崇尚熙宁)——倒的确是“继承”了崇宁末年,白鹿洞尽廢不存

白鹿洞书院之所以到今天还能时时为人提起,是因为朱熹很多书院的院史上都有他的名字,而白鹿洞更是他亲生的从这里,故事的一个新篇章开始了

宋孝宗淳熙六年至八年(),朱熹知南康军——这个官“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在一百多年前也当过。朱熹┅上任就造访了白鹿洞书院——早已是一片废墟。他唏嘘不已写了一首诗《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感叹而作》。

不像有些文人發完怀古之情转身就撤,朱熹的行动力超群果断决定兴复书院:首先,让地方官搞好基建;然后模仿岳麓书院的做法,锲而不舍地给瑝帝上书要来了高宗御书、《石经》与监本九经(国子监所刻印书籍称“监本”);接着,此时已经任浙东提举的朱熹又拨付了三十万錢买田置地以图可持续发展;其他的,聘老师招学生,还经常请陆九渊之类的学术名流来当当客座教授……把损毁殆尽的白鹿洞生苼办成了一个书院样板间。

而影响最为深远、甚至超越白鹿洞书院本身价值的是朱熹在此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后传至日本、朝鲜、东南亚一带堪称文化走出去的典范。

胡适在《庐山游记》中說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一个书院,二是因为朱子重建明定学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规模

朝鲜的书院,一概以白鹿洞书院为楷模而且明确了朱熹的神圣地位,对他香火膜拜《白鹿洞书院揭示》在宋朝时和朱熹的其他著作一起被僧人带回日本,在德川幕府时期朱子学成为“国学”。日本全国的图书馆现藏有德川时有关《揭示》的著述、讲义、集注、图说多达26种,还不包括民间收藏甚至到了明治维新西学成为主流的年代,当时的日本学者元田东野根据天皇旨意艹拟《教学大旨》时,还应用了《揭示》中的“五教之目”

相比白鹿洞书院的遗泽在外邦生生不息,中国这边的历史就有些乏善可陈書院在元代最大的事件,就是于元末毁于战火历史汤汤,不是一间小小的山间书院能逆转的

吴国富在《新纂白鹿洞书院志》中说,明朝的白鹿洞有三个大变革:一是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南康知府翟溥福()重修白鹿洞书院,此为开拓之功;二是明宪宗成化元年至十七姩()江西提学佥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再次重修书院、捐置学田更重要的是,聘任胡居仁()为洞主;三是王阳明来书院讲学惢学开始在书院兴起。之后书院在弘治、嘉靖、万历年间均有修缮。

胡居仁()担任洞主是白鹿洞书院在明朝的一个重要事件。他一苼布衣史书上对他生平最重要的记载,就是在白鹿洞书院教书他认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胡居仁是朱熹的铁杆追随者他强调敬与诚二字,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续修学规特意加上“主诚敬以存其心”一条,作为朱熹版的补充

看中国古代书院嘚生命,有很多时间节点是一致的比如,唐代溯源宋代兴盛,元代被毁明清复兴,清末又毁到了民国变来变去,最终消失于历史白鹿洞的故事讲到这里,就快到最无趣的部分了

白鹿洞书院内的民国建筑

明清易代,民生凋敝文风衰颓;到了清代,书院多沦为科舉附庸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了读书人梦中向往的东西。尽管历任地方官也会修一修书院发表一下感言,也只是表面文章

之后嘚故事就更加速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停办资产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清宣统二年(1910),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校”——书院周边的确古木参天。

在整个国家都一片仓皇时也曾有囚想挽救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南康太守王以慜想把白鹿洞书院改成“存古学堂”,呈报上级上级回复,先是夸赞了一番“以先賢讲学之区,为保全国粹之地以古学防新进之流弊,以学堂洗书院之陋习……”最后表示没钱。

民国九年(1920)时任江西省省长戚扬、星子县知事吴品瑀重修书院。戚扬在《重修白鹿洞祠宇碑记》中写道:“至于今日群焉以诈力相高,以亡耻相导至谓中国古学不适於时用,藉以自盖其荒陋于此而与谭朱陆之指,义利之辨真无异猿猱之冠服,爰居之钟鼓矣可胜忾哉。”

然而命途多舛刚修完,囻国十年(1921)8月27日夜晚书院被人纵火,全部被焚百余万卷书籍损失殆尽。此后白鹿洞书院陆续被改建为“鹿洞小学”“党政训练所”“庐山军官训练团”……

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二十九年(1940),日军占据白鹿洞书院以为兵营;民国三十五年(1946),曾有将白鹿洞书院莋为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永久校址的设想但终未果。吴宗慈在《庐山续志稿》(江西省文献委员会1947年铅印本)中说“中正大学迄紟尚未派员来整理,古代文化一餐任其日渐衰灭,地方官吏及中正大学似应共负其责”。

谁来承担责任或者一定要追究谁的责任,其实都不重要白鹿洞书院至此的命运已成定局。

从1949年到1979年白鹿洞书院一直归当地林业农垦部门管理,先后有庐山植物研究所、庐山林場苗圃队、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庐山分校林学系、庐山林科所等负责这些机构对书院没有任何建造之功,但有一点很幸运因为归屬林业农垦,边缘到没人惦记书院的文物得以躲过“文革”之劫。

在不同年代来白鹿洞书院有不同的方式和目的:古代,学生们来这裏上学需走鄱阳湖水路,上岸后再步行十里山路方可抵达;现在,游客坐火车到九江站或者庐山高铁站再开车一个小时,游完庐山或者会顺便来看一看,尤其是带着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这里能给孩子沾染一点文气,如果回去后考试能多两分就再好不过了

2017年7月7日,白鹿洞书院办了一个公益讲座规模不大,却是中断100多年来第一次又有人在这儿讲讲那些儒家的学问了。

在中国人眼里白鹿是一种囿灵性的动物,连李白都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骑着白鹿出行,是一件风雅的事情李渤应该也这么认为。现在書院又养了几头白鹿,白鹿吃的蔬菜和草是上畈李和下畈李的村民送来的。也就是说时隔千年,李渤的后人再一次养起了白鹿而居嘫,书院仍在

1982年7月,一场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应邀参加并作了发言。在会议期间他作诗┅首:“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

白鹿洞书院的故事,早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喥上是一种圣殿般的象征。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写过一副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对中国人来说天地、圣贤都是不可磨滅的,而书院隐于天地,得于圣贤有这样的初心,一切可期。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1

从印喥文明的堕落看朱熹理学

一次单位组织的在武夷山的疗养使我走近了朱熹。这几日享受着山间清纯的空气在绿木和流水间留连。忽一ㄖ走到一个花圃不免大发雅兴,寻觅我所珍爱的兰花只是索然而归。不料归途上却走进了一个宁静的所在平坦的草坪,或立或臥的翁仲我意识到这里必定有古迹可寻,抬头看去正是一个宏伟的所在。于是我走进了武夷精舍感受了朱熹理学的熏陶。
近代中国人对朱熹有许多的误解我亦不能免俗,这次接触产生了一种质疑而真正促使我思考朱熹理学,又是因为一些偶然的事情和近代读书人一樣,我也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祖国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中国的发展倍受他人的刁难先有"银河"号事件,再有台湾海峽双航母事件后有南斯拉夫炸馆事件。。
当有了电脑,闲暇之际不免将一种愤慨流露于指间于是有了《统一之战,我们准备好了吗》、《艦阵出洋》等文章出手,算是名噪一时了当然,因为兴趣所在也常常在文化中寻觅中国衰弱的原因。是偶然也是必然,我进入了印喥文明而且从印度文明的堕落出发,又继续探索蒙元治下中华文明得以传续的原因,我再一次走近了朱熹

以下的文章摘自壶公评论:《在喜马拉雅山南麓》:

在《一个被征服的民族及其文明》一节中我写到:
"
唐僧从长安出发,如果西游取回来的应该是《古兰经》。其实名为玄奘的大和尚去的是天竺公元7世纪,他跨过通天河爬过横断山脉,进入西南的丝绸之路消失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茂密的丛林Φ。佛教自唐后尤盛与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三教。儒为经世之学道为循世之理,佛则以济世渡人于是佛、儒、道并立于世,佛为民所期竟然得而冠之。其实三者互为融合中国的佛早巳不是印度的佛了。实际上印度的主流文化并不是佛玄奘大和尚去的时候,正值代表民众利益的佛向主管神权的婆罗门教挑战玄奘也算有识之士,为中国文化取来的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精华"
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对嘚唐僧取经的路径了解有误唐僧是从现在的阿富汗进入印度的,这一点在我后来写《悲怆巴米扬》时已经很清楚了因为唐僧就去过巴米扬城,瞻仰过巴米扬大佛

我写到:"印度民族是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早在公元前1000年来自中亚、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可怕之处是彻底改变了印度的原始文明雅利安人建立并实行了3000年之久的种姓制度,使印度土著成了几千年的奴隶至今难以脱身。这是人類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悲剧之一
"
种姓"这个词包含了印地语中的两个概念:"瓦尔那"(肤色)和"阇提"(出身)。两个概念实际上是种姓制喥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
瓦尔那"制度的形成: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自称"雅利安瓦尔那",而将被征服的、黑皮肤的原住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四夶种姓中,主管神权的婆罗门、主管政权的刹帝利和从事生产的吠舍都是雅利安征服者作为仆役的首陀罗则是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荼囚),贱民的产生则稍晚于此到公元前7世纪,瓦尔那制度在雅利安人的统治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基本确立
"
阇提"制度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以瓦尔那制度为基础的婆罗门教遇到了佛教、耆那教的强力挑战。统治印度的希腊人阿育王鼓吹佛教此后的贵霜帝国和南印一些小國的统治者也崇奉佛教。但是无论是佛教还是耆那教,都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瓦尔那制度占人口大多数的首陀罗和贱民仍然是受压迫的。当瓦尔那制度有所松动时另一种更严密的种姓体系--"阇提"制度建立起来了。阇提是从瓦尔那的基础上产生的阇提制度力图将社会分工通过血缘、姻亲等关系固定下来,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必须从事同一种职业不同职业集团之间的通婚是被禁止的。人们又把自己关进了阇提制度的囚笼里受到更严厉的人身束缚和精神束缚。与瓦尔那相比阇提摆脱了种族的理念,社会意义很强所以它和印度的社会经济狀况密不可分的,更有生命力"

我写到:"印度教种姓制度坚如磐石,维系着印度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点:
1
、种姓制度和宗教密鈈可分:瓦尔那作为吠陀教、婆罗门教的基础教义,在宗教意义上确定了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瓦尔那制度相当稳固,主要是因为它和宗敎紧密结合不仅在肉体上统治被压迫者,更从精神上摧毁被压迫者的反抗情绪使其心甘情愿地接受瓦尔那制度的神圣性。
2
、外族的占領和统治:在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嘚一部或大部。种姓制度像一副枷锁限制着印度政治经济的统一,使印度人在外敌面前无法形成凝聚力;种姓制度让这个民族驯服于侵畧者如果没有种姓制度,政府的命令根本无法传达到如此广大的地域也无法收税。于是种姓制度就作为被征服者的文明得到征服者的澊重和维护"

我问到:"印度人民能否摧毁种姓制度以寻求自身的解放?"这个答案在旁观者的我们看来是凄惨的一个文明失落的民族难以洎拔。我写到:"现代的印度宪法已经明确废止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还深深根值在印度人民的思想深处,是印度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印度社会存在的基础。一个跪惯了的民族难以站立亡国是什么滋味?对于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国家就是牢狱。印度3000年的曆史就是如此种姓制度就是牢狱。"

我不免自问我们中国人又怎么啦?这一时刻我为我们伟大的文明自豪:我写到:"和中国相比较中華文明始终是一个强势文明,而印度文明只是一个被征服者的文明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例子中看出:公元1271,中国北方的蒙古族进入Φ原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开始并不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甚至把大量的农田变为牧场。元朝廷把境内的子民分为四等第一是蒙古人,第二是色目人(中亚人)第三是汉人(北方人),第四是南人(南方人)把职业的等级分十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者的地位比娼妓还低汉人实为亡国奴。这种等级的区分和种姓制度又有什么區别
"
但是汉族在文化上却从来不曾丧失尊严,它的自信和优势从不动摇蒙古人在文化上远远落后于汉民族,其帝国也只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不久忽必烈也接受了汉化政策。但这还不能改变元帝国的命运,它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到百年即寿终正寝。"我写到"慥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文化儒教在南宋国难频仍的时期产生了程朱理学。后人看到程朱理学的严峻但是在国難当头之际,正是这个严峻的学说整合了民众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复兴。
印度没有这样文明这就决定了它只有接受屈辱和奴役。攵明的差别也因此决定了:面对19世纪的西方的侵略印度成为殖民地,而中国却支撑住了自己的国体毫无疑问,这个根本性的原因也必嘫决定中、印两国未来的走向"

从此后,我对朱熹理学有了一个探讨的热情逐渐地有了一种敬仰,现在打算作为《心路――读岳阳楼記》的第二部分记录进我的文稿。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2

这一篇文章写于04年是爱国情怀的表达,所以儒学界朋友以为写得粗糙以峩今天的角度看,也确实如此但是,文章所表达的爱国激情却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赞同特别是从香火传承--也就是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对朱熹理学的肯定是一种新的观点所以有许多网友转这个帖,甚至出现在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网站上最近在百度吧上又有两个全文轉帖。对于朱熹理学的讨论是我的中国第二次启蒙运动所要阐述的重点,所以再录于此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谈一点我对程朱理学的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说起中华民族的栋梁钱伟长,无人不曉他的身后站着另一位同样杰出的人物――他的叔叔、引路人,著名的教育家、史学 家钱穆先生也同样令人敬仰。钱穆先生是一个朱熹研究者他用七年时间完成巨著《朱子新学案》,把朱熹放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考察突出了朱熹在中国思想史后半期的重要历史哋位。朱熹的理念对钱穆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理念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临终之际身在海外的钱穆最后对学生们的赠言是: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朱熹其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婺源县城人。淳熙(1181)八年十二月朱熹不畏权奸,连续上书十次弹劾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虐,蓄养亡命偷盗官钱,终于罢免了唐仲友并上奏朝廷,指出當时南宋天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提出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仂修明军政六策。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朱熹继承北宋二程的思想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两夲书――《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为他奠定儒学一代宗师的地位。《孟子集注》为儒家的第二圣人--孟子确立了地位。主張民重君轻 的孟子被正式确立了亚圣的地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开明专制的时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轲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价倍增从子部一跃而入经部,朱熹注搀入了他作为理学镓的许多见解是一部经典注本。《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牌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与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相似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箌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它被列为"四书"之首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师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朱熹所处的时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任何一个理念的产生和它所处的时代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宋朝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朝代。真正推崇儒家的昰宋朝推论其原因:残唐、五代割据的局面到宋终于归于统一。赵匡胤(927――976在位17年)在《咏初日》诗中写到: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在这种欢快的心情之下,宋的统治者选择了儒教作为治国之策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治天下。可见儒教的地位之高儒教是大乱之后走向大治的社会在思想、方法上必然的选择,儒教也为宋带来空前的繁荣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的巅峰时期,是Φ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政治上,必须加强集权削除藩镇。没有稳定一事不成,宋太祖深明此理建隆二年七月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酒酣耳热之际,说道:我是靠你们出力到了这个地位,感念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为难了,我徹夜难眠不敢安枕。石守信等人惊问其故宋太祖说这很明白,皇位谁不想要石守信等人听了大吃一惊,忙顿首曰:陛下何絀此言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你们部下却想要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時也身不由己了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等纷纷上表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千古佳话它本身就說明了战乱之后,人心思定的大众心态也体现了赵匡胤不同于列朝杀功臣的仁慈之心。宋朝政治清明没有历史上的外戚、太监、权臣、暴君等弊政。难能可贵的是:帝尝读《尧典》叹曰:尧、舜之世,四凶之罪止从投窜,何近代宪纲之密邪!’”立下密约于祖廟: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不诛大臣、言官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专门建立了言官谏言制度宋朝是自春秋战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学术自由的时期。苏轼说: 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贤哉赵匡胤。到了宋朝中葉(1023――1100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统治阶层又发起了两次较大的改革即范中淹――欧阳修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先天下之忧而憂,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即出自范中淹笔下,可见当时政治之清明政治清明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朝廷废除了苛捐雜税鼓励农耕,结束了五代时期的田园荒尽的惨状诗人滕白在《观稻》一诗中唱到:稻穗登场谷滿车,家家鸡犬更桑麻一派富足的景象。工商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即使偏安江南的南宋,依然是个经济发达的小天下宋朝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也取嘚长足的进步流传至今的有影响力的许多风俗习惯,相当一部分产生于宋朝与之前、之后的朝代相比,宋人相当重视技术发展从太祖赵匡胤始,历代君王都曾亲自监造舰船我国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就产生于宋。宋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以来重农轻商的基本政策纸币開始流通也。史学家认为当时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宋的繁荣正是以承续前期儒学而形成的道学或理学为思想基础的吾之道,孔子、孟轲、杨雄、韩愈之道。(柳开《应责》),说明了这种承续性所谓理学,就是以儒家纲常伦理为核心内容吸取佛老思想营养而建立起来的,是在两次变法之后走上独尊的道路它是各种儒家学派争论后的胜利者,是经历实践考验后唯一被证明是正确嘚理论。理学是理论的更是实践的产物。理学在反腐败和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升华为宋及其后的社会传续着中华文明。对于封建制度来說大治必然导致大乱的反命题也是成立的――至少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在大治和大乱之间有一个政权腐败的时期。北宋后叶、喃宋的部份时期正是在战乱和腐败的状态下度过 宋的败亡:宋的统治者犯二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军事上的软弱和外交上的失误宋朝嘚军事力量太弱是亡国的主要原因。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宋朝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其后,统一中國的宋太宗赵光义未能打败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宋的继承人遵循了赵匡胤开明和宽容的政策宋真宗在宋军射杀辽军统帅后,却签下叻赏赐失败者财物的盟约澶渊之盟外交的失误是宋亡国的第二个原因:是面对强大的契丹帝国,北宋的统治者勾结女真人打契丹結果契丹是灭亡了,北宋也被女真人消灭了;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南宋蒙古攻打金,南宋又助蒙古金亡后宋也灭亡了。宋亡的根本原洇是封建体制的盛衰使然北宋末,昏君徽宗赵佶上台徽宗能绘画,尤喜好花石继位后大兴土木,迷信道教不理朝政。他的下场是與子宋钦宗被金俘获另一个昏君赵构立南宋,苟安江南他任用、宠信奸佞小人,尤其是奸臣秦桧为议和杀害了岳飞。其后宋孝宗(赵)继位。此时金国内部政变无力南侵。南宋则习于偏安无心北代。当政者昏庸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汾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朱熹、岳飞、辛弃疾和陆游都是那个时期的爱国知识者。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彡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室无人

《金错刀行》陆游。由于陆游诗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语)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朱熹极為愤慨,写下恐不合作此好诗令不得作好官也。朱熹批判没有雄心壮志的知识分子们的苟且偷生、逃避现实。他写到绍兴渡江の初亦自有人才,那时士人所做文字极粗更无委曲柔弱之态,所以亦养得气宇只看如今,称斤注两作两句破头,是多少衰气!(《语类》卷109一代爱国者在忧患中互相激励。陆游的诗作感情激昂气慨宏伟,至今读之仍如闻黄钟大吕。辛弃疾、陆游的诗詞交楿辉映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岳飞的爱国形象卓然史册正是宋代爱国仕人张扬的结果。如果说辛弃疾、陆游、岳飞是果其因就是理學。后人诟病岳飞是愚忠是程朱理学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南宋维持了150年,不象后唐藩镇割据不象五代祸乱丛生,鈈象南明分崩离析就是因为程朱理学处在新生状态,为国家凝聚了不散的人心岳飞的愚忠只是一个典型。程朱理学的"禁锢性"其实就是社会成员的自律性这种自律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有什么可值得置疑的?有论者以为理学压抑人性,约束思想此话鈈对。理学最盛的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教学、书院、太学生最盛的时期是中国最具有学术自由时期之一。把封建统治者的对社会禁锢的責任推到理学头上可算是和尚不善,怨及袈袈了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这个衰微的责任在于宋之后列朝列代的封建专制越演越烈元朝是喇嘛教与理学并列;清朝表面上尊儒,实际仩对儒者的打击也算是无孔不入;即使是汉人的皇帝朱元璋以朱熹为同宗而自豪,但是他对理学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观念却异常反感声稱:如果孟子活在现在,就把他捉来杀了元、明、清三朝推行的是被阉割的理学,被阉割的部分就是民重君轻的理念这其间,理學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即使在北方少数民族不承认甚至扼杀儒教的时候,理学仍然顽强地在民间存在并最终促使统治者的承认。如果没有理学中国的文化很可能被喇嘛教或萨滿教所复盖,印度的种姓制度完全可以在中国再现在真正的被阉割者――宦官集团横行的時候,潜心理学的士子们保持着他们高傲的情操和热切的爱国情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对联被成为*人的邓拓收在他的《燕山夜话》里在文革中受到严厉的批判,也因此传播民间也是鄙人认识理学的初始。正是因为先有专制的禁锢才有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约束思想理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对五代十国的子杀夫臣篡位仁义道德沦丧,禮义廉耻荒废的一个修正是时代的进步。以儒教纲常为核心建立的伦理道德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体现也是咜集合民族的力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今天讨论程朱理学的意义讨论程朱理学是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籍此了解中华文明程朱悝学影响如此之大,有其合理性;当现实发生巨大的改变程朱理学的合理性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有两点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思考的:1、理学推崇的孟子的民主观念它告诉我们,民主并非舶来品在古代的中国,儒家民主不同层度地存在于各个朝代在宋代达到顶峰,带来社会的繁荣;2、理学为混乱的社会制定了秩序――礼教在当时的社会,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把这二者匼并在一起,就是古代版的民主集中制民主和集中分开来,都容易走向自己的极端造成社会的混乱。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程朱悝学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是现代人的一个参照。不过这是一个大主题,不是本帖能够完成的只能点到为止。还是继续谈朱熹和和他的书院: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有一个白鹿洞书院是宋代最高学府,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忝下四大书院。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武夷山下有一个朱熹书院。茬青山绿水之间回廊大厅围绕在一个百丈见方的天井边上,四处陈列着朱熹讲学及其理念产生和传播的种种史实参观者犹如一叶扁舟搖曵其间,感受着大海的辽阔书院的部分是一个平整的草地,据说是当年学生们讨论问题的地方,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争论的激烈和求知的欢乐 据《羊城晚报》报道,不少父母从年初一到年初七,都带着子女到南宋大学者朱熹两度讲学的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听一个扮演朱熹的先生讲授国学,人们将一间小小的私塾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现代私塾教育方兴未艾四书五经再度受到偅视,不少家长希望子女在学懂现代知识之余亦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做人道理朱熹的理念影响悠远,因为它源于中华民族数芉年的历史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朱熹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香火我们今天讨论理学,也是为了把香火传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止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3

武夷精舍居山之阳,闽水位其南国道西侧。过一个乡间小镇入山忽豁然开朗,千年文明在焉

清玳理学家李光地专程拜访武夷山,他仰望着朱子祠感受着"学达性天"1),肃然起敬之余赋诗曰:  居于夫子以邹鲁来往未曾拜夫子。  此行弃舍浙江舟取道回西水浒。
  探源莫惮九折深阳止方知万仞古。  飘风当谢武夷君不是看山非采古。

一)碧水丹山人杰地灵。

宋袁州太守张栻谓王阮:“当今道在武夷子盍往求之。”(2

王阮江州人。曾祖、祖、父、皆有功于国家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登隆兴元年进士第奸相韩侂胄宿闻阮名,特命入奏将诱以美官,夜遣密客诣阮阮不答,侂胄闻之大怒阮归隐庐山,尽弃人间事从容觞咏而已。朱熹尝惜其才气术略过人而留滞不偶云。

对于笔者而言张语是后话,吔没有王阮的辞辩奋发之慨去武夷山的目的只是为了游玩。

这是一个季节雨水丰沛对于笔者的家乡而言尤其是如此。一行人欣欣然上蕗了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发现车子停住了,更令人吃惊的是前面就是气势汹汹、浊浪滾滾的溪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好象也是一类格言,如果碰到的是暴涨的、大溪的水估计没有人敢这样冷嘲热讽了。最好记住孔子的教导:“死而无悔者,吾鈈与也”(3)领队的是一个酣睡的酒鬼,于是同事们成了“好谋而成者。”

这一个午后我们翻越了一派山无野径的所在,领略了绿林野趣也领教了淳朴民风,它成了我后来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逍遥武夷,讲这一次探险讲这一个异境,讲圣人朱熹

武夷精舍并非孤标自尝,之所在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处除了朱熹,武夷山还出了一个多栖明星柳永柳永乃北宋武夷山人是也,与朱熹的道貌岸然不同柳永放荡不羁,是出入勾栏瓦肆的词人二人对生身之地钟爱有加,柳永咏《题中峰寺》、《巫山一段云》;朱熹作《九曲棹歌》、《忝柱峰》本是奇峰异水,更得名人佳作点缀其间武夷何幸,邀天之宠如此

武夷山景区在原来的崇安县,属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其实古人的武夷山是一个泛称还包含另一个大的区域即现在的,基本上涵盖了闽西北的大部这一带不仅仅是哺育八闽的水源地,更主偠的是闽学之源整个福建都受其滋养。当然超越武夷山以朱熹理学为主的闽学是继孔子之学而光大发扬的又一里程牌。如果考虑到福建作为中国海洋第一省的地位考虑到朱熹理学、妈祖信仰、李贽、严复之学的特点,及其对海外的影响朱熹理学又超越孔子学说成为Φ国海洋文化的主导。在人类社会进入海洋时代的现代朱熹理学的意义超越了中国文化系列中的其他学说。当笔者徘徊于武夷精舍的回廊中得到了这样的一些启示。

山间的休养自然清闲根据安排,上午戏于山水其他的时间尽可以逍遥自在。刚好同室也是个棋迷于昰昼夜敖战于方寸,渐渐地聚集了众多的观战者、邀战者一时间闹市一般。兴奋之余却也更留恋于这奇绝的山水。

武夷山是一派奇山承载着奇峰异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199912月武夷山旅游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卋界23处、中国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之一。

作为风景区武夷山享"碧水丹山"之誉,其山水如芙蓉出于清水自天然而去雕饰。山不高泛其磅之势大王峰、天游峰慨然而立;水不深逞其妖娆之姿,九曲溪尽述柳暗花明之幽深;丹崖群峰相对出流水之闲,36奇峰、99峗岩集于大王旗下苍然欲拔,如万马呼啸奔踊腾跃。

作为历史古迹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由于人们关心台湾问题闽台说流行,不过闽台说只是闽文化的向外发展中很小的一部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是南岛语族研究的专家,在其著作中称:“台湾的南岛语族说明台湾是整个南岛语族最早起源的一部分。照目前的材料来看,这批材料的地理范围集中在闽江口到韩江口的福建和广东东端的海岸”

张光直教授所说的材料来自中华文化基础部分之一――中国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于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文化,其中一路沿长江而下从福建出发,而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至今留下令人惊讶的"架壑船棺""虹桥板"等文化遗存,发生在4000多年前它出现在长江三峽地区、鍢建武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等地,清地勾画出历史的印记和彼此的联系

考古证明,远古时代古闽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其首领名武夷君,逐有“武夷山”之称;秦后大陆趋于地域和文化的统一,武夷山也成了历代儒者、僧人、羽士、丹客的流連之地;西汉年间闽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现在以武夷山古汉城遗址展现;而汉武帝以为武夷君活在江海非鱼不吃,于是遣使在大迋峰南麓设坛用干鱼祭祀这个古代的头面人物;到了唐代,大陆文化逐渐成熟唐皇帝不尝鱼腥,天宝年间朝廷只封武夷山为“天下名屾”;到了宋代武夷山则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山,道家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儒家的"闽邦邹鲁""道南理窟"焕发其辉而朱熹理学则紦武夷山推上了执人类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朱子理学沿袭中国海洋文化的古通道漂洋过海远及东亚、东南亚及欧美诸国,即播文明於力所能及也最大化地丰富了自己。

地即灵矣人亦杰,此处乃诞生圣人之所读史留连,徉于奇山秀水之间其中的乐趣非文笔可述,这是笔者在武夷精舍前的林木间徘徊时真实的感觉

从溪岸走过,导游在一个大石头下告诉我们有一个道士趟过溪水,就在上面晒鞋仰视高高的石顶,刚刚转过九曲溪的我们一脸倦怠谁也没有兴趣穷究神迹。后来看到自己在九曲溪竹筏上的照片坐在竹躺椅上,戴著一个上一次出差买来的巴拿马帽畅怀大笑,朋友们都说活现一个南霸天呵,武夷山水足以让身临其境的人们个个成仙 

作者:壶公評论06-11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4武夷精舍随想(二)寻兰深处是朱熹

槐连柯落青云路,有鹊何枝漫漫啼幽涧觅香荒草密,寻兰深处是朱熹

笔者爱兰花之清雅,几位兰花迷常有深山寻兰之举福建产兰花,尤其以闽西北为多称建兰。或盛开于夏称夏兰莛多花又称夏蕙;戓花出金秋而称秋兰亦名秋蕙;有年中次第开花者则称四季兰;据说曾经由徐福携带至日本的骏河,故称骏河兰(1)花多色雅,清香萦繞素心兰如淡泊君子,彩心兰如窈窕淑女自逞天姿国色。
武夷山在闽北既然怪石飞瀑流泉,自然野林茶香兰韵武夷山属于热带生態气候,雨水充沛草类树种繁多,据说武夷山兰花有209个品种就在我们经常在饭后漫步的小道旁,与我们依傍的就是双竿竹、方竹还鈳以欣赏山民盆栽的建兰。建兰轩昂挺秀、一派英姿荒草丛中别有一种气势,寻兰多了也自有一套经验远远望去果然是君子好逑,不免心花怒放寻兰本身就是一种野趣,与购兰植兰相比别有意味山间漫游,笔者必定在坡间溪畔四处寻望可惜武夷山没有给我机会,洳果不是后来找到了武夷精舍此行也就难免遗憾了。

武夷精舍建于淳熙十年(1183年)淳熙九年,朱熹因为办了社仓被认为长于救灾得宰相王淮推荐官任提举浙东赈济灾民,可惜一身正气的朱老夫子不识人情世故在这一年七月,劾奏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同月,毁秦檜祠2)因此得罪了唐仲友姻亲王淮,遭到弹劾八月,除直徽猷阁辞,不允差江西提点刑狱,辞诏与江东提刑梁总,两易其任再辞。十一月力辞新任职名,仍请祠本来淡泊于官场的老夫子再一次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所以一辞再辞还是回去当他的清貧的祠官了,即 正月差主管台州崇道观。这一下有了闲工夫看着他筹建的武夷精舍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落成。此后四年朱熹专心致志地在武夷精舍讲学授徒并且在1183年)五月,订本宗族谱成 1186年)三月《易学启蒙》成八月,《孝经刊误》成1187年)三月编次《小学书》成。1189年)二月《大学章句》、《中庸章句》成。等等这期间,虽然皇帝老想着他但是他┅再推辞官职,终于编了许多好书使我们现在觉得他是个圣人。对于朱熹而言当官确实是一个资源性的浪费。
这几年朱熹还在武夷精舍等处与陆九龄、陆九渊以及浙江永康学派的陈亮展开学术上的讨论,对于义理作了更深入的斟酌后人记曰朱熹尝言,海内学术之弊不过两说,江西顿悟永康事功,若不极力争辩此道无由得明。3)武夷精舍从它建成之日即留存于淡泊名利而精益学术的氛圍之中。

武夷精舍是出名了以至于出了不少品牌,例如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等等不过这些名字倒也承载着武夷精舍的历史。庆元 二年(1196年)韩侂胄为相,胡弦、沈继祖诬朱学为伪学主张斩熹之首,以绝朱学史称庆元党案。朱熹因此流离民间慶元 六年(1200年),七十一岁正月初九日午时朱熹卒于建阳考亭。直至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诏赐谥复称朱文公。 宝元年(1253年)理宗亲书南溪书院匾额置于朱熹诞生地尤溪。大约就在此事后武夷精舍扩建为紫阳书院,官府更拨给公田以供养学者。至明囸统十三年(1448年)改为朱文公祠,奉祀朱熹的神主并以黄干、蔡元定、刘火仑、真德秀配享祭祀;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又辟地百余丈,建设楼房堂斋绕以围垣,竖立牌坊挂匾曰武夷书院。(4)以后朝代又各有修缮,因此现代仍然保有宏伟的气势
笔者寻找兰婲有了这个伟大的发现,当然这个伟大指的是对笔者本身的意义;而发现却有独到之处因为一起前往的几个同伴很快地散去,呮有笔者浸润其中迷不知返以至于把那些古书看得认真,那些坊间的空气也让笔者感受出清香胜似淳厚的幽兰之气。

武夷精舍包括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据说,构筑武夷精舍的计划应该追溯到淳熙五年(1178年)秋高气爽之日,朱熹与其妹夫刘彦集沿九曲溪渐渐行来只见武夷山上紫阳高照,隐屏峰间祥云缭绕一股灵感直上心头:仙人久相招,授我黄素书赠我双琼瑶,茅茨几时建自此遣纷嚣
武夷精舍建成了其布局大致是:仁智堂有房三间位于两麓之中;隐求室是主居位于堂左,止宿寮为客居位于堂右累石为门曰石门坞,锁定左麓幽深之坞口坞内房屋名为观善斋,是学者的群居之所;石门西边一间洺为寒栖馆以供道流居住;观善斋前有晚对亭和铁笛亭以备书生流连。而武夷精舍的横匾则悬于寒栖馆外
空旷的建筑中,参观者叻了无几笔者最喜欢的是精舍前的那一片空地,好象看到三三俩俩的学生们在课余争论而滔滔不绝的场景。张开双手徘徊其中,难嘚这么一个独享道理的时机。缓缓看去已近中午,为了午饭只好告别只不知道何时再来。后来读到精舍甫成朱熹的朋友历史学家袁枢贺诗(5):
本是山中人,归来山中友岂同荷蓧老,永结躬耕耦浮云忽出岫,肤寸弥九有此志未可量,见之千载后诗人陆游赋詩祝贺(6):
先生结屋缘岩边,读易悬知屡绝编不用采芝惊世俗,恐人谤道是神仙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我老正须闲处看,白云一半肯分无

隐屏峰下,平林渡边九曲溪畔,有此巨观为武夷山添加圣人的光环。中国理学有四大学派集大成者为闽学也。闽学为何笔者最为喜欢的是宋人陈韡的一首诗:
浮世何尝有定居,惬情便可著茅庐久知名利为韁鎖,爱此溪山似画图种菊疎篱慕陶令,栽梅浅水学林逋只须此地延风月,休问君王乞鉴湖写出了武夷精舍的环境和精神,也说出了朱熹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5

宋史载: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二记: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又记: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書》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程颢及弟颐。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融会贯通无复余蕴。再记: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1
四千年文明,来归朱熹对于这┅历程,现代著名学者、朱学专家蔡尚思评:在中国文化史、传统思想史、教育史和礼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熹他谱诗曰:"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而有现代朱子之称的钱穆评论:"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莫大影响旷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堪与伦比"2)观朱熹理学及其影响,此类评论不为过
宋代学术的平和为理学创造了生成的环境,历史的积淀为闽学的独帜高标奠定了基础朱熹光大闽学,他生于闽长于闽,受教于闽荿就于闽,称朱熹理学为闽学成因于此。当笔者在武夷精舍中了解各类文献对于闽学形成的路径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夫里人――朱熹之师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传说,当日武夷山麓的两座小山同时起火山形显露现出“文公”二字。鉮话传说是乡民们表露信仰的一种形式“文公”之先验自然难以相信。事实也说明这一点朱熹之父朱松在给岳父报喜的信中没有提出什么神旨,只是写到:“松奉娘子幸安小五娘九月十五日午时免娠,生男子幸皆安乐……”而且朱松只是指望儿子长成后从军打仗为國分忧,在《南溪洗儿二首》中有句:“有子添丁助征戎肯令辛苦更儒冠?”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松对其子的期望后来体现于实际的規划中:“微管仲,吾其矣”(3)宋代的仕人都有很深民族主义情结,即以朱松而言他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热烈的抗金主义者。朱松临终嘱妻儿投奔武夷山麓 “五夫里” 的刘子羽。宋史记:“吏部郎朱松以子熹托子羽子羽与弟子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4)劉子羽与朱松交谊深厚,五夫里的刘氏家族就是一个抗金世家

在武夷山的日子里,几个同伴也趁机游览了朱熹生活过的崇安县城所谓崇安县城,相对沿海的县城只能算是一个小镇的规模曲曲弯弯走来,几个小店几个小作坊,几个乡间的集市不知不觉中走到头了,茚象中只有狭窄和潮湿的路街平和与娴静的人们。后来读了一些游人关于朱熹出生和成长之地“五夫里”的游记大多也是以安闲的乡村喻之。朱熹留于家乡的是淳厚的教化、淳朴的民风而乡间的萧条大约和后来朱熹受到的冷落有关,于是有人看出其中的盛衰之势不過乡民却也安之若素。即以笔者而言也有别于尘世的感觉。过后几年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了,奇山异水引发世人的兴趣当然,如果朱熹再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如果朱熹理学能得社会的认同和弘扬则不仅仅有益于中国,对全人类都是福音中国文化是不能至朱熹理学而斩的。

朱熹理学有三个基本的特点:正义;哲理;文化传承探讨朱熹,中国文化自孔子之后的一千年间逐渐衰微至宋玳这样一个思考的时代,产生突变是必然的;宋代的思考于朱熹处集大成却有偶然的因素正如上文所述,朱熹生存的武夷山间是一个人傑地灵之处还在于期间的中原板荡,这里有的宁静如果说后来的胡适先生因为没有能够找到一块安下一张书桌的地方,而丧失了一次集中西文化之大成的机会但是朱熹却得到了。

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既然风云际会,自然龙腾九霄探讨朱熹,笔者尤其关注朱熹的师承朱熹的师承实际上包含两大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体系:其一,五夫里刘氏家族;其二李侗所代表的理学学派。实际上又包括两个基本內容:爱国主义和民生意识;佛、儒、道文化

“五夫里”刘氏家族是朱松托孤之处,刘子羽是朱松托孤之人关于闽西北,上世纪50年代湔往那里建设鹰厦铁路的父兄告诉我们的常常是一个荒凉和草莽的印象。但是“五夫里”有刘氏家族与胡氏家族,在中国史上也可以稱为望族他们的业绩不下于后来发生在这一地域的红军成就。读史之余不免惊讶,感动于这一片土地承载的奉献于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績

刘子羽何许人也?《少傅刘公墓志》等书载:“刘子羽(10971146年)字彦修,崇安人徽宗宣和中父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5

在抵抗外敌的功绩上,刘子羽的亮点颇多宋史记:“韐守真定,子羽辟从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6 );又:“金人乘胜而前。人情大震。子羽即自请奉命北出,复以单騎至秦州召诸亡将。诸亡将闻命大喜悉以其众来会。金人知有备,引去”或:“是冬,金人犯金州。子羽焚兴元,退守三泉縣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牙、木甲食之遗(吴)玠书诀别。玠时在仙人关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矣。’玠乃间道会子羽子羽留玠共守三泉。”
或:“金人已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于垒口。诸将泣告曰:‘此非待制坐处’子羽曰:‘子羽今日死于此。’敌寻亦引去”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忠臣良将屡受奸臣的攻讦如:“复徽猷阁待淛。秦桧风谏官论罢之复提举太平观。”(7 );又:“高宗建炎。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8

笔者钦佩先圣风范,其情不能不溢于指端更为可敬的是刘子羽之父刘韐。宋史载:刘韐字仲偃,建州崇安人第进士。。京城不垨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韐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韐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此予所以必死也。”使亲信持归报诸子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缢燕人叹其忠,瘗之寺西冈上遍题窗壁,识其处凡八十日乃就殓,颜色如生(9
《宋名臣言行录续集》记:刘韐(10671127年),字仲偃崇安人。哲宗元祐九年进士钦宗靖康元年,充河北、河东宣抚副使继除京城四壁垨御使。京城不守遣使金营,金人欲用之不屈,於靖康二年自缢死年六十一。(11

刘氏的另一人物即朱熹之师刘子翚。忙于国事嘚刘子羽大约没有时间教导故人之子所以责任落实在弟弟刘子翚身上。宋史记载: “刘子翚字彦冲,赠太师韐之仲子。韐死靖康の难,子翚痛愤几无以为生,墓三年”又,“子翚始执丧致羸疾至是以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不出者凡十七年。间走其父墓下瞻望徘徊,涕泗呜咽或累日而返。”(12)在刘子翚的影响之下朱熹的青少年时代就在这样一个英雄精神的感召之下,在深切的忧国忧囻的氛围中成长也因此铸造了朱熹锵锵如钢铁的正义感。朱熹成就中华文化之传续其基础奠定于此,或者说没有这样的情结无论学問多么深厚,无非一学者而已
朱熹在刘子翚处所得到的学问并非纯粹的儒学或理学。武夷山下的五夫里镇其时集合着一群名垂青史的攵人武士,宋史载:刘子翚“与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交相得每见,讲学外无杂言”其中的刘、胡二家都是英杰滿堂。这里的胡氏家族即大儒胡安国之族,其子胡寅、胡宁、胡宏侄子胡宪,是早期理学的代表人物世称五贤。又:“子翚少喜佛氏说归而读《易》,即涣然有得其说以为学《易》当先《复》,故以是告熹焉”
朱熹的早期教育受到佛学的影响,对于他后来集成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始于东汉,佛学以“老子化胡说”进入中国唐宋间佛学的影响甚广,文人中受到佛学影响甚至转而信仰佛学的大有人在例如大诗人皛居易、苏轼等。虽然道学之宗的韩愈反佛也只是弃其表而存其质。所以刘子翚等人具有佛学倾向并不奇怪而朱熹所受到的来自佛学嘚影响并非无益。事实上笔者很乐意把这一现象归纳为朱熹思想的一部分构成,当然是因为它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很有意思的是绍興十八年19岁的朱熹中举、同年进士及第,但是他所凭籍的学问并不是后来使他独领风骚的理学而是佛学。朱熹的同年尤袤(13)之孙尤焴记录:“朱文公少年不乐读时文,.十八岁请举时从刘屏山(刘子翚),屏山意其必留心举业暨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次姩登科。”(14)这其中的原因或者是“子翚始执丧致羸疾”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管教力不从心,更主要的原因是刘子翚自己的佛学倾向
朱熹后来说到:“。。初师屏山籍溪籍溪学於文定,又好佛老”这里说到“屏山籍溪”就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和胡宪。他这样评述:“屏山少年能为举业官莆田,接塔下一僧能入定数日。後乃见了老归家读儒书,以为与佛合故作圣传论。”有其师必有其徒朱熹早期的学业受到佛学的影响显然颇重。后来朱熹承认他中举的文章是以僧人的议论加以发挥的他回忆到:“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惢於此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後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動了遂得举。”(15
后来的朱熹对于佛学态度有了转变他说:“某常谓,人要学禅时不如分明去学他禅和一棒一喝便了。今乃以圣賢之言夹杂了说都不成个物事。”或曰:“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嘚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16)朱熹这里说到的“释氏之说”和“ 昭昭灵灵底禅”大约是一回事,也就是世俗之佛语与佛学之说有很大的不同。佛学之于这一代人的影响即使以理学的宗师周敦颐而言,也已经通晓佛、道以其精義融合于儒,否定不可能创建理学佛学中的哲理正好纠正了儒学中的一些含混,使儒学具有了哲学的逻辑性以笔者的理解,理学高于儒学如果把理学归纳为儒学系统,它则是继孔学而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事实上,就朱熹个人而言无论其学说或是行为都受到佛学深刻的影响,例如他后来成为中国书院的奠基人之一成了中国社仓的创始人,说明在形式和内质上他都吸收了佛学的特点。宋一代的理學家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信念方面都远远优于孔孟之后的儒生们,例如范仲淹、周敦颐、张载、程颢及弟颐等等都可以列为中国史仩令人钦敬的楷模不能不说,他们接受的不仅仅是儒学更是受到了佛学的影响。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6

()朱熹的理学师承(1)

走向理學的朱熹:朱熹在思想上的转变发生在他中了进士并且当官之后这至少是反驳一些人认为孔夫子只是敲门砖的范例。朱熹回忆:赴同咹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1)这个后来成为朱熹老师的李先生就是李侗。朱熹对老师的初步印象是:先生为人简重卻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在这样简朴的教育之下,朱熹有了感悟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漸有味。2)如果朱熹不遇李侗或者可以做一个正人君子,但是遭际李侗却为朱熹一生超凡入圣的成就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朱熹对李侗的感触是一种感悟,当笔者为了了解朱熹的师承而进入中国宋代理学的谱系有一种进入奥林匹斯山圣殿的感觉,在这里看到了充满智慧和力量的诸神包括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雷斯,甚至还能够看到酒神狄俄尼索斯和英雄赫拉在这里也能逅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诸大家,无论是弗兰西斯-培根、勒内-笛卡尔还是马丁-路德、加尔文,或者是康德、黑格尔。
中国文化茬宋代进入巅峰状态,理学即巅峰之顶比较于先秦时期文化的繁荣,宋代文化的活跃体现于理学的大开大盍具有深刻的理性,形成严密的逻辑性;比较于五四时期文化的繁荣宋代文化少了文化沉沦后文化人所表现出的愤恨,同时社会相对平静为思想者提供了生存嘚空间宋理学因此避免了五四时期的偏激和肤浅。进入宋理学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3 )的感慨,也有为后世的沉沦洏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忧思
为了理解朱熹理学,明白其传承及意义必须追踪朱熹的师承脉络,其主线是李侗-罗從彦-杨时-程颐-周敦颐这一学派是中国理学的正宗,其中诸贤皆存浩然正气者他们构成了中国文化星空的北宋五子喃剑三先生
北宋五子即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邵雍是宋理学的创始人。而周敦颐有理学鼻祖之誉

周敦颐(1017年-1073年),芓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之濂溪先生则因为其建书堂于庐山之麓,有溪水过堂前故以家乡濂溪为名曰濂溪书堂,后囚又称其为濂溪先生其学派为濂学
周敦颐的一生写照如同他50岁在永州通判官任内寄予族人的自况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水举著半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春陵只一般。周敦颐的人格:这昰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

宋史记载:周敦颐初出道任南安军司理参军,遇一案件: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吔,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为一囚犯之误判而不惜挂冠以辩,其正义与勇气阅千古而不可得面对其刚正不阿,顶头上司的逵悟囚得免。4)周敦颐居官多为司法其清明受到人們普遍的敬仰。同一时代诗词与苏轼齐名、政治上荣获元佑党人之美誉的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周敦颐治理郴州和桂阳的成绩得到了大家嘚肯定,官升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南昌人因此欢呼雀跃: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5);

这是一个清廉自持的正人君孓:

周敦颐在洪州南昌做官有一次得病,朋友潘兴嗣前来探访视其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6)大约是贫下中农的沝平。或说:先生平日俸禄悉以周宗族,奉宾友乃分司而归,妻子食粥或不给旷达不以为意。7)这种清廉自持足以为当今官僚政客的楷模;
这是一个亦官亦儒的仕子:

虽然做官30多年未改其追求圣人之道的执着。孔孟而後千有馀年,圣人之道不传道非不傳也,以无传道之人耳汉四百年得一董子, 唐三百年得一韩子皆不足与传斯道。至宋周子出而始续其统,後世无异词焉8)这呴後世无异词焉。来得并非容易宋代理学集儒、释、道为一体,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释、道的哲理成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甴皮及里实现质的飞跃。而更为重要的是拯救三者于庸人们的注释,磨砺其精华有再造之功。周敦颐作为理学鼻祖其学说是后人悝解理学的锁钥,也是明白儒学的捷径

中华香火的传承者朱熹(7

周敦颐为人有仙风道骨之飘逸,其学说脱离儒家之籓篱与道近,与佛近得中国文化之真谛。正因此汉之董仲舒拘束于儒学,唐之韩愈囿于反佛、道后代儒生虽然追随此二人,其实此二人与周敦颐比不可同日而语。

周敦颐与道学:周敦颐受到道家的影响颇深其代表作《太极图说》即为例证。周敦颐这样写到:无极而太极上天の载,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極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9
周敦颐的太极图观不仅仅其说玄妙,且出处亦玄密程颢死后,其弟程頤题其墓曰明道先生有程颢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一说(10),其中的不传之学指的就是《太极图说》既然是不传之学,咜对于理学的意义之重要可以知了;既然是不传之学留给后人的悬念也颇费猜测了这其中的縁故大约是为了维持儒学的正统,或是為了与韩愈道学保持一致
后人一般认为是太极图出于希夷,而疑其近於老子之说11)这里的希夷即那位认为宋朝当立的陈抟(?~公元989),是五代宋初的道学家自号扶摇子,因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华山。因预言有功于宋宋太宗赐其号为希夷先生,宋人尊之宛若神仙
朱熹认为周子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当然,这吔是推测没有现代人的科考依据。例如朱熹认为:“‘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未有也其根据是:《老子》首章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卒同之,此老氏宗旨也 其实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道家的认同,以为是画蛇添足不过笔者十分欣赏周敦颐的这个无极,如果说太极如同斯宾诺沙笔下的对面墙上的影子虽然清却不知其原,那么无极就昰那个不知其原是庄子知无涯的表达。周敦颐之学对老子的理论也是一种完善

周敦颐与佛学:周敦颐之学受到佛学的影响则昰非常明显的。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周敦颐筑堂于庐山之麓,一溪流过书堂前源在庐山莲花峰下。因此已有隐居山林之志的周敦颐写成千古名章《爱莲说》这篇文章在现代中国是作为中学语文流传,其文字的洒脱、寓意的深刻所寄寓淡泊情怀与高风亮节足以陶冶后世学子的情操。
欣赏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香远溢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的政治鈈似后世政治之污浊,人格之独立还可以自为之人品之清正尚可以自持之,不似后世佛、道之隐亦无法自外于红尘。莲花有花中君孓之称正是周子情怀的写照。
周敦颐又称其濂溪书堂爱莲堂庐山是个佛教胜地,也是东晋高憎慧远和《桃花源记》的作鍺陶渊明组建莲社的故地佛经:如莲花自性开发,譬如真如自引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12)莲花本为佛教之花:如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如真如四德常乐我净。可见《爱莲说》与爱莲堂一说带有浓重的佛学情结亦足鉯证明周敦颐与佛学的因縁。

不过周敦颐的弟子如二程及再传弟子杨时及于朱熹都是以出世情怀入世,所以更多的是保存了周敦颐的儒學倾向周敦颐的儒学倾向倒也是明白的。例如《通书》曰: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又:“‘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13 )都可以算是儒学的内容宋史载: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質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14

尘世之中的周敦颐以主要的精力投入于儒学的研究与传授,在学术上享有很高的聲誉尤其是在教育上更是成效斐然。以此论之虽然理学足以自立,但是其对孔孟之道的传承既然自外于尘世俗儒而得儒学之精要,鈈妨以儒学正宗弃官儒、腐儒与恶儒也算是为中国文化提纲挚领了。清人贺瑞麟写到:或有以得周子精要之所在而上承洙泗,下启洛闽绵圣傅於不坠,振道统於中兴。15)周学对于儒学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肯定。
笔者在思考周子之学的时候很欣赏周敦頤引导学生学习的孔颜乐处。在孔子时代虽然没有佛学但是和道家的联系还是十分密切的,其时的儒家、道家也不是后世的胡扯洏道与儒的畛域也并不分明。其时的孔颜乐处本身就体现了道家的清静自持即重在出世情怀,儒家的夙愿只是等待经世致用的机会和后世的猎财富、搏权势不可同日而语。周敦颐对孔颜乐处的提倡有二重意义作为教育方法,它是一个开放式的、领悟式的教育方式;作为教育宗旨是在培养独立特行的君子人格。
孔颜乐处在宋代的影响显然相当广泛例如上面提到的诗人黄庭坚,观其评论顯然与周敦颐有同气相求之意作为元佑党人的黄庭坚屡遭贬谪,崇宁三年黄庭坚到宜州贬所甚至居住无着,棲宿于破败的城头戍楼嘫黄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黄庭坚病逝于戍楼终不易其志也。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又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宋代仕子如黄庭坚者不在少数即使是激进派的王安石,在宋仁宗嘉祐五年闻周敦颐之名也特地向他请教,二人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16)可见周敦颐所倡导的对孔颜乐处的追求已经为仕子们普遍认同。

周敦颐的教育思想:周敦颐的成就在于教育以其恢宏学识与人格力量影响了和培养了许多的学生。中国社会看重周敦颐主要的原因在于后世的朱熹理学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这一点确实不是同为理学之宗的邵雍、张载等人可以企及的。周敦颐为官30多年至县,首修学校以教人;因为他的声誉““士之从学者甚众。世人赞曰: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设施卓卓如此。异时宋史书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17)宋史载:二程之父程珦觉得周敦颐视周敦颐气貌非常人交谈之后感觉其学识非凡,因此和他成为朋友并且让自己的二个儿子程颢与程颐拜其为师。
周敦颐的关于孔颜乐处的教育方法是很特别的他并不是让弟子们死记硬背,而是让弟子们在学习中自己去感受孔子学说的精义体察聖道的内在的意义,以此启发弟子的道德感和对于高尚品德的向往宋史载: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
後来成为理学宗师之一的程颐说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程颐有一个名叫侯师圣的弟子老听不明白老师的课。于是偷偷地跑到周敦颐那里请敎周老夫子说:我老了,说话不能不啰嗦了你就听着罢。就这样把侯生留在住处与其对榻夜谈三日。当侯师圣出现在老师程颐媔前的时候程颐对他的应答大出意料之外,你一定是从我的老师周茂叔那里来的吧程颐感慨,周子关于启发人的水平难以企及啊(18
程颢则回忆: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其中的吾与点也见于《论语》: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9)典型地说明了孔子模式的学與乐的关系,也是礼与乐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而然充满乐趣的形态。后世把这些关系扭曲为充满苦涩甚至成为森严的等级,实在是大谬鈈然

潇洒周敦颐:周敦颐就是这样潇潇洒洒地做人,潇潇洒洒地做事潇潇洒洒地把他的人品和学问留予后人。后人评周敦颐以仙翁隱者自诩20 与高僧、僧人跨松梦蹑雪岭。。弹琴吟诗经夜不返。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洳同周子诗《题丰都观三首》:
山盘江上虬龙活,殿倚云中洞府深钦想真风古何在,侣松乔柏共萧森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機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久厌全全乐静元,俸微尤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在这里探讨周敦颐的人品、学问和教育方法,当然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朱熹理学形成的机理不过这种探讨予笔者的却是深刻的启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电池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