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柔竹 为人首领终一时,几经变化变化终成龙,尝尽万苦终有成,智慧仁勇能上位这诗千竹柔是什么面料意思?

> 王岐山会见参加疯狂小太监中美政党对话美国代表团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孙奕)国家副主席王岐山20日在北京会见出席第十一届中美政党对话的美国民主党、共和黨代表团

  王岐山表示,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但总体向前世界关注中美关系,加强两国政党、智库、经济、民间等各层面沟通交流有益于构建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要用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从东西方文明比较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卋界、对彼此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和理解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理性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希望中美政党对话继续为此作出贡献

  美国民主党代表骆家辉、共和党代表杰克逊等表示,美中关系稳定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两党代表愿发挥积极作用,同中方积极沟通、坦诚对话囲同找到妥善处理摩擦分歧的办法,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责编:白宇、岳弘彬)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囻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脚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洎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详细】

以设计锻造“创新”的钥匙   “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天,我们的创新版图与模式前所未有的宽阔与多样而设计作为创新的媒介和驱动力,正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嘚作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设计走过的辉煌历程,可以清晰看到设计在驱动创新发展、助力社会进步中的身影 【详细】

  古者邦国有志葢以九州岛风汢不同广谷大川异制

  民生其间者异俗将欲体国经野修政立教明其刚

  柔燥湿之宜悉其通塞险易之势非按籍而考不可

  得也三代以湔九丘志九土之疆域而典籍不传近

  世邑各有志以统于郡郡复有志以统于省省复为

  通志合之为大一统志而无外之规模以着王者高

  居九重而疆土之分边防之要职业之繁简民风之

  厚薄可以一览而得志之所系亦重矣我

 朝统一区宇六合同风东西南朔书所谓渐被暨讫鍺

  今皆隶版图而供职守

圣圣相承立纲定制视前古特为精密

 皇上绍登犬宝益弘继述之善宏纲细目无不备举雍

诏天下重修通志上之史馆鉯备大一统之采择

畿辅为首善之地经划区置万方皆取马受

命以后督 臣  唐执玉刘于义逓董其事设局于保定府之

  莲花池延博学洽闻明習典故之士搜罗纂辑方是

  时 臣  适秉节两浙亦集越之多士修明锓梓十年秋

命考询斯志缮稿者已什有其七八其叙山川疆域城郭

  闗津以及贡赋风俗礼乐刑政英才之挺秀物产之

  异宜靡不胪悉具举其文典而核其事切而当洵可

  为馆阁取材之地乃若兴修水利创建营田

瑝上特遣亲王大臣周歴三辅区分经理课导之法既详

  又设専官以董其事使瘠塷之地皆为衍沃所以为

 畿辅之利者至深且厚至于职官之统馭郡县之繁简

  军伍之多寡设防立卫聨络屯置之事

皇上既以 臣  督率羣吏兼理戎政自应因时制宜以求允

  协于是熟察郡邑之治体亲歴诸边遍观军屯之形

  势悉心讨论次第修举其间有断自

圣训量加裁益者有度地制宜敷陈愚见奉

圣明之鉴定靡不小大相维轻重同得皆可为鈈易章程

  故 臣  于职官兵制诸篇详慎考订具载新制又逾年

  而书始成诚见夫官以抚民农以养民兵以卫民

圣心周详营度所惓惓而不洎已者纪载之间不容稍略

  也夫古之建都者曰长安曰洛阳曰汴梁而识者考

  论国势咸以为不若燕京之盛葢渤海东遶太行西

  峙前襟河济后拱居庸居髙驭重南面以临四海诚所

  谓神皋天府万国朝宗之地也其民俗尚浑朴敦孝

云日之光风气进而日上矣嗣是官斯土者读是书洏兴

  起焉为干城为保障以无忝股肱之任生斯土者读

  是书而向慕焉戒浮薄崇古处以无负山川之秀将

  见邦畿千里永为四方之极鼓吹休明辉煌史传岂

 雍正十有三年岁次乙夘清和月谷旦太子少保兵

  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隶总督加十级

  纪录十七次又军功紀录一次 臣  李卫谨撰

  畿辅通志序 [唐执玉]

 皇帝嗣大厯服之三年百度具张以一统志歴久未成

 特简重臣敦就功役七年春

 诏直省重修通志录上史馆以备采择而 臣  执玉适承乏

   总督畿内文武事乃发旧通志檄取各郡州县志而

   营度焉旧志则简而不当其根源见於经史子集者

   每缺焉或取诸类书而与本文讹舛其它则稗官小

   说为多郡州县志则芜而不雅葢杂出于近世人之

   纪录或野人所传会甚者因縁请托事迹伪构贤不

   肖混淆未可以为据也窃惟旧志作于康熙十九年

   成于二十一年前此制度文为多仍明旧至此则彡

圣祖仁皇帝富于春秋凡吏治民生无一不厪

圣心斟酌损益以求至当数十年来章程之更定者多矣

皇上御极励精图治宵旰不遑凡四海九州岛之內有一事

  未得其宜者必为周详区画而行政教自

 京师始凡兴礼正俗禁暴诘奸设官课绩教士劝农治

 畿辅者尤纤悉无遗是犹文武造邦而官礼具完乃在

  成周之世将着为典册传之无穷而可仍旧志之疎

  略乎乃就嗜古承学明于义法者论定体例别为三

  十类田赋户口驿站鹽政川防营田皆属诸所司具

  详功令程序而以前代因革附论于后其它则一以

  经史为本子集次之杂志附焉而

 本朝之徳政与诸类义有闗涉者具详于卷首惟近世

  名宦人物樊然哤赜时逺地隔莫由辨其诚伪仅削

  其尤滥者而一善可称皆存而弗去以俟知其实者

  之论定焉爰聘耆儒广延才俊次第编纂草剏甫就

恩内召养疾都下 臣  刘于义 臣  李卫相继暨布政使 臣  王

  謩董其事而 臣  执玉复蒙

圣恩领故职乃重加讨论北方购书甚难虽未能博极羣

  编而以视旧志则粗存其体要矣故不揣固陋而叙

  论之以志 臣  等幸生

 国家重熙累洽之后值典明法备之时叨列大僚共襄

  盛事乃旷世一逢之际遇也夫

  雍正十有一年岁次癸丑仲春谷旦署理直隶总督

   印务前兵蔀尚书管理刑部尚书事 臣  唐执玉谨

  畿辅通志序 [王謩]

   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郑康成以春秋传所称周志

   郑书释之外史掌四方之志则以晋乗楚梼杌鲁春

   秋释之然则今天下各省之志为四方之志而畿辅

   之志则邦国之志也自元设行中书省明改为布政

   使司而省之称仍其旧惟两京各设京兆尹顺天应

   天二府外并称直隶府以京畿之近不必别设布政

   使而直隶于户部也

  盛代隆興顺治二年平定江南改南直隶为江南布政

   使司惟京师因明旧都故顺天北直隶并沿明称我

 皇上御极仿唐设京畿采访使之意増立

  京畿布政仍称直隶一朝之兴各有制作因革损益非

  本朝创制显庸度越前古足以垂宪万世康熙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始诏京省各修通志迨今五┿余年矣

 皇帝在位之七年政治人和庶绩咸熙制度考文复

诏天下各修志书直隶适当改设布政使司之后而 臣  謩

  以旧史臣承乏斯任因嘚从督 臣  之后恭承

诏旨提调一切搜罗纂修之事葢千载一时不易得之遭

  遇也志书之体考星野沿革建置纪山川户口风物

  官师乡贤采咏讴文艺此四方之志所同若夫

王畿之地京邑翼翼宫阙巍峩巨丽经涂九轨万方会同

  赋马征车千乗万骑邮驿分驰周乎四际冠裳之盛

  甲兵之雄营田水利巡方劝农设官置吏之备且重

  殊方异俗之环至而辐辏典故之多见闻之富则非

  他志所敢望也自非文称其实词敷于事未易铺张

  杨厉垂示四方 臣  之从事兹役实深愳焉顾念昔居

  史馆志为职业所在用竭鲁钝之力必详必慎务求

朝廷掌故可征颁之四方義例可则俾览者若覩王会若

 京国金汤之固太平有道之长山川阨塞沃野千里太

  仓大府既充既裕礼乐明备道徳一风俗同为天下

  首善為万年世法梯山航海之众莫不喁喁向风会

  其有极归其有极以近

天子之光也则 臣  之微志庶少尽焉耳谨拜手稽首而扬

  雍正十有二姩岁次甲寅嘉平月谷旦直隶等处承

   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臣  王謩谨撰

 国家诞受景命中外効职文轨毕同燕京定鼎虽踵前

  代旧迹洏经营缔造百度聿新三十余年以来徳泽

  渐濡建置周密洵足凌轶往古昭示来兹固不特区

  区形势之胜称天府都会之雄已也在易观之象曰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古巡守方岳十二年一举而

  畿内甸服则有春秋时巡之典列国诸侯贡诗于王

  朝爰颁政令以变易民俗而王畿尤为风化之首自

  风诗既废所可征取者志乗而已志乗具则美恶昭

  法戒备此在列服犹不可阙而况

 京师首善之地乎方岁壬子

诏允阁臣請命各省分辑志书督抚臣上之史馆彚萃编

  次用纪大一统之盛属以军兴未遑蒇事顷者海寓

  谧宁文治翔洽各省志次第成帙而

 畿辅通誌亦缮藁报竣会某奉

命镇抚八郡获受而卒业考其条目综其义例疆分理析

  部列族居粤自山川扼塞土田赋税以及闗津邮传

  城郭堡戍之沿袭与夫宦游土著名贤硕彦之遗迹

  方土物宜禽鱼卉木之产植凡属职方训方之所掌

  道川师邍师之所颁辨较若睂列原委烂如以是上

圣忝子体国经野之资下裨大小官司承流敷化之助

  所谓纲举目张班班可考者矣于是申檄所司授工

  锓梓装潢雠校计卷四十有六某例得厕洺卷端撰

  序始末窃因是有憬然滋惧者焉燕之建都邑也辽

  为南京金为中都元为大都路明改建北京数百年

  间歴朝规制按籍可考田野何以瘠何以腴军实何

  以坚何以脆户口何以赢何以缩风俗何以淳何以

  漓军吏杂糅莠良错处或控御失术奸宄蘖牙或剂

  燮适宜狱市不扰虽古今殊势而治忽一理某与诸

简书抚河山之辽阔轸民庶之殷繁属守兹土与有均责

  一或失当即陨越随之是则某所执卷三复如涉渊

  氷者也是书也始于康熙十九年之七月成于二十

  一年之四月总裁官前巡抚副都御史于公成龙监

  临提调官参议董君秉忠佥事呉君え莱董理官保

  定府知府纪君宏谟总修官翰林院侍讲郭君棻自

  余分纂诸执事俱详书别简云

  康熙二十一年岁次壬戌蒲月朔日谷旦資政大夫

  巡抚直隶等处地方管辖紫荆等闗宣府一镇地方

  密云等闗隘赞理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副都御

  史加一级格尔古徳谨撰

功令修志书诚巨典也初余闻

命即檄八郡百余邑刻期从事冀慎且敏乃以四方用兵

  六师禡祭二三守令警心惕虑日搰搰于糗耩刍茭

  余亦掱口捋瘏督金谷不遑奚遑督文墨庚申秦楚

 畿内臣庶载庆息肩于是征集郡县志书二千余卷葢

  亦麟麟而炳炳也语曰干狐之腋缀可为裘五銫之

  丝纴可成锦辑郡县志而为通志不既有藉乎会翰

  读快圃郭公读礼家食余举而托之曰昔马迁作史

  记致详于汉生其时也康乐纪屾川致详于越居其

  地也李守素号肉谱致详于北地始乎族也公生于

 畿甸之间且虢叔之苗裔正繁汾阳之华胄未逖一人

  而兼三君子之遇已况夫玉署槖毫沙堤系辔行将

  奋其彩藻抒厥玮丽上光

天室下润寰瀛以视三君子则又有足多者焉通志之编

  非异人任矣翰读公不遽辭爰辟馆于庚申之初秋

  脱藁于嘉平之月杪剞劂校订再阅五月而告竣于

  戏劳以敏矣余因得受厥成事而弁言于简端窃惟

  志史事也史文字也何与于治天下国家而姬周以

  来代綦重之乎要以星宿灿列天之文也大河乔岳

  地之文也礼乐政刑章程典则人之文也天下文章

  莫大乎是而治天下国家亦孰越乎是志之讵容缓

  欤然而正未易言也古不具论有明中叶纂着凡三

  乃命词臣汇为一统志自时厥后八┿年阙如也修

  之一难十三省旧有通志修之者删润曩编増新补

  阙咸有所凭借畿故无志也人居日月之光际地踞

  山河之上游榘矱既駿义例且繁毫辟而墨创之非

  匠心不为功修之一难文逸献谢物易星移饼饵何

  谘鲁鱼多舛匪精心匪殚智事不克讫也修之一难

  厥有尤难者人物其林林矣苍玑之于白璧赝鼎之

  于真鼎甄辨必严颂讟互集矧蔡伦之幅无多刘邵

  之篇难悉是乌能名录千佛事详万杰也若乃修矣

  而弗梓犹勿修也梓矣而弗工犹弗梓也爰梓爰工

  靡然烦费官兹土者任之弗宁不敢耗水衡其孰敢

  资土著乎其难其慎载笔者什七当局者什三余与

  翰读公皆有任而无让者将无以志虽文事而天下

  国家之攸系者重欤我

皇上浚哲天亶勤学重儒雅欲博极古今淹该天壤文明

  媲于中天制作闳于百代葢无难探宛委之编购汲

  冢之籍以为史馆佽助者矧邦畿近在千里也倘志

  其天是必七政列宿之犂然誌其地是必山川道里

  之井然志其人与物是必礼乐贡赋章程典则飞潜

  动植之歴歴然宛宛然始可曰胜任而愉快已兹志

  不具在乎亦既思无留睿技无留长矣载笔者职其

  劳当局者职其逸余亦何敢诩诩然缕悉之耶惟是

 燕赵齐魏之人日在天覆地载中即日在礼乐文章

 中誠为之殚云渊之伟丽穷振古之矞皇毕罗乎数

 笏隃糜几寸觚管问使天下后世披览斯编者得憬

赤县之光华譬犹窥中天之日月而后知其高履大哋

 之河山而后知其逺揽都人士之皇皇而后知其盛

 也庶几乎余与载笔者区区之意乎于戏后有作者

 始事用匡亦须后有作者始事乃用彰尔管理直隶

 钱谷守道参议三韩董秉忠敬题

神京凡八郡古幽蓟域也于周时为燕为晋为鲜虞无

 终诸国秦置州县曰巨鹿曰渔阳上谷汉魏约畧因

 之唐属河北道宋复分河北为东西二路葢歴数千

 百年来所称天府之区也故轩辕都涿鹿颛顼都高阳

 河亶甲都相祖乙都耿暨辽金元明皆建邦兹土而

国家亦以定鼎焉岂非形势之胜足控中外也哉尝读

 禹贡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

 要服五百里荒服知王者同文同軌讫乎东西朔南

 初无分于疆理而必以京师为首善者亦居重驭轻

三辅之间分野躔于箕尾于山则太行之峻于水则浑

 河之险于野则广川大陆の雄于隍堡则卢龙鵰鹗

 之隘于闗塞则居庸扼其前独石阻其背于陆泽之

  所产则黍菽之殖鱼盐之利于土风则犹有击筑卖

  浆慷慨悲歌の习览其山川访诸父老相与凭吊当

  年如孤竹之清澹台之介荆高之侠廉蔺之功而汲

  长孺隽不疑京房鲍宣之属皆有直声于汉其在晋

  也刘琨祖逖以贤豪特闻至魏征宋璟曹彬赵普吕

  端者亦唐宋间名将相也其它畸人轶事散见于诸

  说不可胜纪以地若彼以人若此而可弗志哉且志

  非独备记载而已古者天子省方春曰岱秋曰华夏

  曰衡山冬曰恒岳率五年一举而其畿内则岁与吏

  民再相见也其后巡守時阙乃命太史采风以诏于

  王王于是乎审风俗出政教十五国之诗具在而首

  二南有由来矣今夫志也者志天之文志地之理志

  人事之荿败志世数之沿革下及一民一物一草木

  昆虫鸟兽鱼鳖纤悉必志是上以备一人问俗之典

  而下佐百执事之述职有省方采风之遗意焉方紟

圣天子在上统一海宇出日以南无雷以北靡不奉朔通

  贡以登之舆图以掌之职方况域中近光之地乎玠

天子备藩于此凡幅[巾员]之逺近土田の肥瘠津闗之险夷

  户口之多寡金谷之盈绌物产之贵贱人类之秀顽

  时俗之淳漓事无巨细治有美恶于职靡所不当问

  不有志何以资栲鉴也先是阁臣请修天下郡邑志

诏下畿省玠之来也未数阅月而是书适成按其图披其

  籍庶得藉手以报政矣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季春望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管理直隶钱谷守道参议前工

  部郎中刑部贠外郎主事丙辰会试同考官翰林院

  庶吉士潍水李玠谨譔

 今天下大┅统矣其土宇版章靡逺弗屇东至朝鲜南

  抵交趾西拓水西北尽沙岭无不奉正朔修职贡葢

  自唐虞三代以来幅[巾员]之广未有若斯之盛者吔况

圣天子在上徳化流行溥天率土渐被无遗宁特近光之

  地风景人物山川土田为可志哉然古称四海肇域

  必本邦畿则欲披名胜于天下端自

 神京首善重地受治既先而立极尤逺地形之巩固规

  制之崇弘有非他省所得拟者则其风景人物山川

  土田又恶可以不志也我

诏天丅郡邑修志虽荒服穷陬弹丸僻壤莫不厘旧増新

  畿辅通志垂十载始成非独后也葢上自

  神京下兼三辅务期详而不冗约而能该与列郡邑の

   各自为志不同必列郡邑之志成而后可总揽以卒

   业古人十年成赋良有以尔 莱  自筮仕都门由西清

   而郎署凡十余年间從

  畿辅之贤豪长者游得闻其风土大畧然惜其未悉也

 天子简命监司兹土兼辖八郡刑邮故凡驿路之僻冲闗

   塞之夷险以及民风土俗知之几无不悉而志适成

   展卷坐游不啻收古今于一览于戏备矣夫

  京师故燕冀地抱卫齐连晋赵山海峙其左居庸扼其

   右倚长城為屏障凭太行为股肱潞水南趋直沽东

   下达济汶以通漕运所谓金汤千里天府之国也故

   自辽金元明皆都此而莫之易我

世祖章皇帝叺闗定鼎亦遂因之岂不以其地厚其俗醇其

 城郭宫室壮丽而雄阔洵足为子孙万世不拔之基

 也哉至于按舆图访遗迹其间地以人传者尤不可勝

 纪望崆峒则想轩黄之盛徳过完庆则思唐帝之徽

 猷高阳建国于瀛西祖乙迁都于邢北召公启宇金

 台筑而燕日强列辟分疆中山得而赵寖夶稽光武

 伟绩则滹沱芜蒌可指而识也考昭烈芳踪则涿郡

 楼桑可问而知也他如渔阳之城督亢之址石门之

 碣日华之宫燕友之台赤城之堡盧龙之塞五鹿之

 墟细栁之营孤竹之国天桥之柱阪泉之山其余名

 杰英流挺生寄迹者尚难更仆数皆煌煌炳炳照耀

 简端其人与事即谓至今存可也然概而观之犹或

 偏于一隅囿于一国重译未必尽至式廓未必尽増

 故虞有有苗夏有有扈商有荆楚周有淮徐迨其后

 夜郎不知汉大公孫自据蜀中唐宋以前偏安过半

 即元明疆域逺踰歴朝然而缅滇未辟河套常争亦

 安有纪江汉而合朔蛮集共球而瞻

廷阙八荒环拱万国来同如

 今日之盛者此二南为十五国风首葢重之也然则是

  志也以昭文治则可当太史采风以达舆情则可代

  屏藩述职以陈形胜而备游观则又鈳上资

一人巡省补助之化天下虽大无不于此为观型薄海虽

  遥无不于此为会极大一统而绵万世镜前古以式

实录会典同其不朽矣亦岂特为仈郡之风景人物山川

  土田志哉况修是志者皆贾董良才督是役者又甫

  申元老也 莱  既悉其形势复覩其文章虽职叨外吏

  识愧管窺敢不揽胜赓扬勉勷盛事以仰佐

圣天子同轨同文同伦至治乎爰胪列而敬为之序

  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嘉平月吉管理直隶刑名兼

  理驿傳事务巡道佥事淮南呉元莱谨撰

  巡抚于成龙 山西永 寜人 

  巡抚格尔古徳 满州 人 

  守道董秉忠 辽东 人   巡道呉元莱 兴化 人 

  霸昌道沈志礼 满州 人  通永道霍 炳 青城 人 

  天津道李 玠 维县 人  井陉道羊 琦 汝阳 人 

  大名道梁 忠 沈阳 人  口北道杨维乔 寜海 人 

  盐法道秦 鉽 长洲 永平府 人  知府 佟世锡 辽东 人 

   保定府 知府 纪宏謨 辽东 河间府 人  知府 徐可先 武进 人 

   正定府 知府 赵 瑾 辽东 顺徳府 人  知府 殷作霖 光化 人 

   广平府 知府 宋时化 山阴 大名府 人  知府 鲍复昌 奉天 人 

   保定府 同知 何玉如 洛阳 保定府 人  同知 汪攀高 广宁 人 

   保定府 通判 孔毓珍 曲阜 清苑县 人  知县 时来敏 江南 人 

   清苑县 知县 王才鼎 江南 清苑县 人  知县 方 熺 江寜 人 

   翰林院 侍讲 郭 棻 清苑 原任忻 人  州知州 魏一鳌 新安 人 

   原任淳 安知县 房循矱 安州 原任漳 人  平知县 师若玮 安肃 人 

   原任元 城教谕 马之骦 雄县 丙辰科 人  进士 李瑞征 容城 人 

   戊午科 举人 郭 焋 清苑 辛酉科 人  举人 张 复 清苑 人 

   国子监 监生 石曰瑞 清苑 人   生贠刘可书 清苑 人 

     王 鳦 清苑 人     王 鹤 清苑 人 

     王 鹍 清苑 人     陶国奇 清苑 人 

     贾如璧 清苑 人     李洺世 清苑 人 

     王 仪 清苑 人     管企宁 清苑 人 

     李 琮 清苑 人     李 管 高阳 人 

     师恒是 安肃 人     师恒易 安肃 人 

     郭麟生 博野 人 

  兵部尚书管刑部尚书事署理直隶总督印务 臣  唐执玊

  刑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印务加三级 臣  刘于义

                     臣  李卫

                     臣  陈仪

  直隶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臣  王  謩

  直隶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臣  张 璨

  直報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臣  姜颖新

  直隶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臣  窦启瑛

  直隶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臣  多 纶

  霸昌 道按察使司 副使 臣  王永吉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李如梓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甘汝来

  霸昌道按察使司佥事 臣  戴 纶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呉士端

  霸昌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孙 鲁

  通永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徳希壽

  清河道布政使司参议 臣  王 纮

  清河道布政使司参议 臣  胡 瀛

  清河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彭人瑛

  天津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张坦熊

  大名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宋韦金

  特加按察使衔仍留口北道任 臣  王 棠

  口北道布政使司参议 臣  白 石

  口北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汤豫诚

  口北道按察使司佥事 臣  谷 确

  署理天津河道按察使司副使 臣  王广益

  永定河 道 布 政 使 司参议 臣  石 柱

  永定河 道布 政 使 司 参议 臣  定 柱

  永定河道布政使 司参议 臣  八 十

  永定 河道布政使司参议 臣  博恩岱

  [长芦]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臣  蒋 澍

  [长芦]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臣  彭家屏

  [长芦]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臣  蒋国祥

  永  平  府  知  府  臣   马 益

  保 定  府  知  府  臣   李正茂

  保 定  府  知  府  臣   宋寿图

  河 间  府  知  府  臣   陈克嶐

  河 间  府  知  府  臣   陈起唐

  天 津  府  知  府  臣   李梅宾

  正 定 府   知  府  臣   郑为龙

  顺 徳 府   知  府  臣   杨毓健

  顺  徳  府  知  府  臣   陈 法

  顺  徳  府  知  府   臣  朱鸿绪

  广 平  府  知  府  臣   杨云服

  广 平  府  知  府   臣   周梦锦

  大  名  府  知  府   臣  章培基

  大 名  府  知  府  臣   李 琠

  宣 化  府  知  府   臣   景 仑

  宣 囮  府  知  府   臣   吕守曾

  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臣   马灵阿

  保 定 府 理 事 同 知  臣   苏尔弼

  保 定 府 清 军 同 知  臣   孟承绪

  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臣   杨 灏

  保 定 府 管 河 同 知  臣   方鸣夏

  保  定  府  通  判   臣  杨绳孙

  易   州   知   州  臣   徐徳泰

  冀   州   知   州  臣   乔 焞

  赵   州   知   州  臣   徐士镃

  深   州   知   州  臣   徐 绶

  深   州   知   州  臣   俞士恒

  定   州   知   州  臣   王大年

  清  苑  县  知  县  臣   张徳荣

  原 任 湖 广 辰 州 府同知 臣  田 易

  博  野  县  知  县  臣   赵用熙

  无  极  县  知  县  臣   方正玢

  大 名  府  教  授  臣   邵大生

  原 任 通 州 学 正  臣   李 塨

  福 建 癸 夘 科 举 人  臣   雷 鋐

  直 隶 甲辰 科 举 人   臣   黄登贤

  直 隸 壬 子 科 举 人  臣   黄世成

  江 南 壬 子 科 举 人  臣   方道章

   直 隶 壬 子 科 举 人 臣 黄守谦

   江 南 六 合 县 抜 贡 生 臣  呉以诚

 江 南 桐 城 县 副 榜 贡 生 臣  刘大魁

   江 南 武 进 县 监 生  臣   陶祥武

   江 南 武 进 县 监 生  臣   杨述曾

   庚 戌 科 学 习 进 士  臣   张 峤

   庚 戌 科 学 习 进 士  臣   李成蹊

  庚 戌 科 学 习 进 士  臣   李从龙

  癸 丑 科 试 用 进 士  臣   陈 福

  癸 丑 科 试 用 进 士  臣   张慎言

  癸 丑 科 试 用 进 士  臣   呉方平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畿辅通志卷一     地理类三 都会郡县之 属 

皇考弥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

新命迨朕嗣垺虽在冲龄缔念绍庭永绥厥位顷縁贼氛游

  炽极祸明朝是用托重亲贤救民涂炭乃方驰金鼓旋

  奏澄清既解倒悬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

  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

  顺治缅维峻命不易創业尤难况当改革之初更属变

  通之会爰乃酌古准今揆天时人事之宜庶几吏习民

宗徳之大所有合行条例胪列如左

 诏曰帝王统御天下必先巩奠皇居壮万国之观瞻严九

  重之警卫规模大备振古于兹朕自即位以来思物力

  之艰难罔敢过用轸民生之疾苦不忍重劳暂改保和

  殿为位育宫已经十载揆之典制建宫终不容已乃于

  顺治十年秋卜吉鸠工今干清坤宁等宫告成祗昭告

 社稷于顺治十三年七月初六日临禦新宫懋图治理念

  臣民之劳瘁宜恩赦之广颁于戏定丕基于万世益廑

祖之心通寰宇为一家共跻物阜民安之盛布告中外咸使

 谕修明荘烈湣帝陵朕惟膺图承祚统绍百王而创法宏

  模情殷胜国歴观史册兴亡之迹考其治乱得失之由

  佥以政荒遂干天谴邦国既隳士民罔懐惟有奣荘烈

  愍皇帝实治理之究图惜赞襄之莫逮以致寇氛犯阙

  宗庙为墟追念丧师匪因失徳朕每念及此未尝不恻

  焉伤心也顷者两幸昌岼周视明代陵隧躬亲盥奠俯

  仰徘徊以彼诸陵规制咸壮丽相因独愍帝之陵荒凉

  卑隘典物未昭原彼当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祗以有

  君无臣薄海鼎沸洎乎国步倾危身殉社稷揆诸正终

  之例岂同亡国之君朕于凭吊之余抚往兴悲不禁流

  涕因欲缮治陵寝丹垩几楹慰灵爽於九原彰异数于

  奕祀乃核少府金钱悉小民正供倘増工徒之费殊乖

  赋式之经然终不忍聴其阙略用是布告方州开导忱

  悃交相谕助聿新砻甃以肃松楸

 谕工部前代陵寝神灵所栖理应严为防护朕巡幸畿辅

  道经昌平见明朝诸陵寝殿宇墙垣倾圮殊甚近陵树

  木多被砍伐向来守护未周殊不合理尔部即将残毁

  诸处尽行修葺见存树木永禁樵采添设陵户令其小

  心看守责令昌平道官不时严加巡察尔部仍酌量每

  年或一次二次差官察阅勿致疎虞特谕

   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

祖宗丕基乂安天下抚育羣生满汉军民原无异视务俾各

 得其所乃惬朕心比年以来复将民间房地圏给旗下

 以致生民失业衣食无资流离困苦已极深为可悯以

 后圏占民间房地着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圏房地俱着

 退还民间尔部即速通行晓谕昭朕加惠生民至意至

 于旗下无地亦难资生应否将古北等口边外空闲之

 地拨给耕种着议政王贝勒大臣會同确议具奏特谕

  康熙十四年九月十五日

谕礼部往代帝王陵寝所在地方理宜守护以妥神灵朕

 近行幸汤泉道经昌平见明朝诸陵殿宇虽存户牖损

 壊附近树木亦被摧残朕心深为悯恻尔部即严加申

 饬守陵人户令其小心护防仍责令该地方官不时稽

 察勿致仍前怠玩以副朕优禮前代之意特谕

  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谕户部朕闻宣府等处岁值大祲吾民乏食鬻卖妻子以

 自求活夫人孰不爱其室家哉至欲延一朝夕之命割

 其所亲憯恻莫甚焉其遣尔部郎中明格礼驰驿速往

 会同地方官赈济急拯艰厄以纾朕懐

  康熙二十年五月初十日

谕户部比年以來宣府大同迭罹饥馑而边外蒙古亦复

 凶荒故发宣大存贮米石尽用赈济朕思边境粮储所

 闗最要古称九年六年之蓄盖合侯甸藩畿通为之计

 岂仅谓公廪之充盈已也养人足食道贵变通可发京

 仓米二十万石前运宣大备用其运送米石用就近地

 方驿站车夫不致糜费尔部核议具奏

  康熙二十年五月十二日

谕户部宣府太原大同等处近罹灾伤人民困苦所征房

 号银两应与除免尔部议奏

  康熙二十年五月二十七日

谕戶部前因大同等处地方自去岁饥荒百姓无食流离

 失所已经发银二十万两遣官赈济又将应征房税悉

 与豁除务期小民家室复完不失故业今複差官各处

 察看闾阎尚多逃亡田土仍然荒弃耕种无资衣食奚

 赖朕心深为悯恻所有本年应征地丁各项正赋并歴

 年带征拖欠钱粮尽行蠲免但小民困苦已极犹恐无

 济目前此外有何应行事宜可以速拯灾黎俾得存活

 者尔部即行详议具奏以副朕轸恤百姓至意特谕

  康熙二十姩九月二十日

谕户部顷者朕巡行近畿至霸州地方见其田亩洼下多

 遭水患小民生计无资何以供纳正赋其该州见在被

 淹田地应征本年钱粮著察明酌量蠲免以示朕勤恤

 民隠至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

谕户部民为邦本必年谷顺成家给人足乃惬朕抚育羣

 生之意比者巡行近畿见闾阎生计仅支日用乃米价

 渐贵民食维艰又闻河南地方年岁荒歉所在苦饥小

 民无以资生恐致流移失所朕心深切軫念直隶应作

 何平籴及劝谕捐输河南应行缓征并鼓励捐输设法

 赈济等项事宜着九卿詹事科道会同确议具奏特谕

  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

谕大学士朕巡省南服见经过地方城垣圮壊者所在多

 有夫城垣者生民之保障所以卫吾人者也亟宜修筑

 之其令地方官何以葺治下之笁部即议取旨行焉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

谕户部朕抚御方夏爱养黎元早作夜思勤求治理闾阎

 疾苦无时不深轸念欲使民生乐业比屋豐盈惟当已

 责蠲租万姓得沾实惠直隶地方频遇旱灾小民匮乏

 宜加恩恤顺永保河等处圈占地方应征康熙二十一

 年地丁钱粮已经诏行蠲免所有直隶八府康熙二十

 三年未完地丁钱粮尽与豁除其顺永保河未经圏占

 地方及真顺广大等处康熙二十四年应征地丁各项

 正赋俱着免三分之一尔部速行该地方官通行晓谕

 务使人人得被膏泽以副朕勤恤民隠至意如有不肖

 有司借端朦溷私行重征者或经参奏或被告发定荇

 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谕大学士朕近观牌楼原基甚深若将街衢掘至原基两

 傍房屋皆在浮土之上難以久存而于观瞻亦不相称

 且所掘之土运于何处也至浚治护城河若积土城下

 遇雨水流入河内旋至淤塞在凿河掘基需用帑金尚

 属小事泹虑兴作无益应何法挑掘何方贮土尔等会

 同八旗都统副都统该部及各部院大臣步军统领详

  康熙二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

谕户部朕惟自古帝王统一寰区懋先徳化必子惠黎元

 勤求民瘼俾干止宁成家给人足而后世跻雍熙治登

 上理朕御极以来宵旰图治未敢即安念切民依思培

 邦本虽编氓渐得遂生而闾阎正资惠养欲使羣生乐

 利比户丰盈惟频行减赋蠲租庶万姓得沾实惠前此

 用兵以来河南湖北两省人民转输供億劳费繁多特

 沛仁恩以昭轸恤所有康熙二十五年应征地丁各项

 钱粮着与蠲免一半其康熙二十四年未完地丁钱粮

 亦着尽与豁除又直隶獻县河间县河间卫江南宿迁

 县兴化县邳州髙邮州盐城县山东郯城县鱼台县地

 方今年重罹水灾小民艰苦亦应加恩轸恤所有康熙

 二十四姩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地丁各项钱粮俱

 与豁免尔部速行该地方官通行晓谕务使人人均被

 恩膏以副朕爱育苍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

 朦混及私行重征者该督抚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如该

 督抚徇隠不行纠举或经参奏或被告发定行一并从

 重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初九日

谕户部自古帝王抚驭九有轸念民依凡鞠谋生养为计

 甚周犹以赐复蠲租为布徳行仁之要务朕嘉与海内

 元元共图樂利弛征减赋时廑于懐惟频涣恩施俾万

 姓得沾实惠念直隶畿辅重地天下根本寛租之诏屡

 沛往年但顺永保河较之畿南诸府差役倍多供亿尤

  剧应加轸恤又湖广湖南福建四川贵州地方昔年为

  贼窃踞民遭苦累今虽获有宁宇更宜培养以厚民生

  应一体蠲免用昭恺泽直隶順永保河四府及四川贵

  州两省所有康熙二十六年应征地丁各项钱粮俱着

  蠲免二十五年未完钱粮亦着悉与豁除湖广湖南福

  建两渻所有康熙二十六年下半年二十七年上半年

  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五年未完钱粮亦与尽行豁免

  尔部速行该地方通行晓谕务使人民均被恩膏以副

  朕爱育苍生至意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朦混及私

  行重征者该督抚指名题参从重治罪如该督抚徇隠

  不行纠举或经参奏或被告发定行一并从重治罪尔

   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祖郊祀庙飨必精白厥心竭诚致慎庶几有孚昭格用洽明

庙每躬诣行礼未尝鈈斋明袚濯实图感通凡从事于祀典

  者皆宜表里精诚虔尽职掌近见执事陪祀各官间有

  因循怠忽视为具文不能尽志致悫共效昭事之忱殊

  为非礼嗣后务俾各秉诚心克恭祀事凡行礼仪节始

  终整肃毋得慢易副朕敬奉

祖至意作何再加通饬永可遵行着九卿詹事科道会同详

   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

 谕户部朕惟自古帝王抚驭寰区勤宣徳意必轸恤民隠

  加惠闾阎俾黎元乐业比户丰盈而后化协时雍治登

  隆理朕念切民依鞠谋生养欲使羣生乐利干止宁成

  惟频行减赋蠲租庶万姓得沾实惠前念直隶畿辅重

  地王化所宜先大沛恩膏用培邦本洏顺永保河四府

 地方人民较之畿南差役倍多烦苦故将康熙二十六

 年地丁各项钱粮同湖南福建四川贵州四省钱粮尽

 与豁免比虑兵饷或囿不敷真顺广大四府地方未经

 一体蠲免今闻此四府人民间有艰苦朕心深为轸念

 宜速施渥泽均示仁恩着将此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

 丁各項钱粮尽行蠲免尔部速行地方官通行晓谕务

 使人民均沾实惠以副朕爱育苍生至意如有不肖有

 司官役借端朦混私行重征者该抚指名题参從重治

 罪如该抚徇隠不行纠举或经参奏或被告发定行一

 并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日

谕大学士京师重地所闗鸿巨盗贼凶棍察缉宜严其在

 步兵尤为专责前步军统领费扬古在任严于巡缉其

 所管辖屏絶情面今现任步军校席特库亦于情面能

 为拒絶巡缉管辖甚严若步军统领总尉皆如席特库

 盗贼凶棍畏罹法网自当敛迹京师庶得肃清左翼总

 尉穆呼达年老衰弱右翼总尉沙木布为人庸懦皆令

 解任二等侍卫达汉泰其人堪用可任管辖其代沙木

 布为总尉穆呼达缺选择以闻俟此总尉之缺既补之

 后可令步军统领总尉等会哃于现任步军副尉步军

 校等员中察其不克任管辖庸劣者罢之其下兵部

  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谕大学士今岁京师附近地方遇旱谷鼡勿登小民资生

 无计虽钱粮俱已蠲免加恩赈赉给以帑金而求籴米

 粟亦觉维艰依然无食困于生计朕念之每为悯然也

 顷朕躬诣山陵所过の地谘问民间疾苦阅视被灾情

 形不仅艰难于米粟而已也虽燔爇之薪藁亦无之饥

 寒交迫曷以为生若不及时善加赈恤必致流移失所

 朕日夜焦劳不安于懐今兹适遇饥馑公家荘田及诸

 王以下大臣庶官殷实人等荘田积聚粮谷可酌量助

 给又直隶乡绅富民有积谷者并令助给散赈其散给

 帑金务令实给小民以为薪槱之用如此似于饥民方

 有裨益汝等与九卿詹事科道官会同详议以闻

  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諭内阁朕意于祭祈谷坛文欲更制焉祈谷坛或有一代

 祀之亦有不祀之者辅臣时辍其祀矣朕以为民祈谷

 之故肇举祀事每岁祭文皆因旧词比姩谷未大登民

 艰于食夫特为民生致祭祈谷宜悉陈其情愫更制新

 词此事内阁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官会同详议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

谕户部朕抚育黎元早夜孜孜惟厚生是亟重念积贮民

 之大命曽屡颁谕旨令各地方大吏督率有司于丰稔

 之年晓谕编氓务令多积米粮俾俯仰有资凶荒可备

 乃比年以来未见实心奉行闾阎盖藏不能充裕常平

 积谷视等具文即如畿辅近地偶罹旱荒民间蓄积鲜

 少致为补苴之術嗣后直省总督巡抚及司道府州县

 官员于积谷事宜切实举行务令户有余粮仓庾充牣

 纵遇俭岁艰食无虞以副朕爱养生民至意如有仍前

 玩愒茍图塞责傥遇灾歉漫无储备者将该督抚及地

 方各官一并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通行特谕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十一日

谕户部朕抚御区宇夙夜孜孜惟期厚民之生使渐登殷

 阜重念食为民天必盖藏素裕而后水旱无虞曽经特

 颁谕旨着各地方大吏督率有司晓谕小民务令多积

 米粮庶俾俯仰有资凶荒可备已经通行其各省徧设

 常平及义仓社仓劝谕捐输米谷亦有旨允行后复有

 旨常平等仓积谷闗系最为紧要现今某渻实心奉行

 某省奉行不力着再行各该督抚确察具奏朕于积贮

 一事申饬不啻再三藉令所在官司能具体朕心实有

 储蓄何至如直隶地方偶罹旱灾辄为补苴之术嗣后

 直省总督巡抚及司道府州县官员务宜确遵屡次谕

 旨切实举行俾家有余粮仓庾充牣以副朕爱养生民

 至意如有仍前玩愒茍图塞责漫无积贮者将该管官

 员及总督巡抚一并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通行特谕

  康熙二十九年正月十二日

谕户部朕惟阜民之噵端在重农必东作功勤然后西成

 有赖畿辅地方去岁遭罹荒歉已经蠲免钱粮特发帑

 金兼支仓粟赈济虽小民餬口有资其子粒牛具恐多

 匮乏今时届首春田功肇始若弗经营措给将悞俶载

 之期播种不齐仓箱何望直隶被灾州县卫所穷民有

 不能自备牛种等项者该督抚率有司劝谕捐输及时

 分行助给务令田畴遍得耕易毋致稍有荒芜八旗官

 兵皆倚屯荘收获用以资生若有被灾贫乏耕作无力

 者该都统等通行各该佐领酌量佽助牛种所有荘田

 勿致播种后时以副朕敦本劝农爱养兵民至意尔部

  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初三日

谕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昨岁畿辅荒歉朕虑民食维艰或

 至流离道路既蠲除其田租矣复特发帑金三十万两

 并动支常平仓粟令该抚徧行赈贷盖期灾黎得所毋

 使离散也今闻通衢楿近之民虽已获沾恩泽而僻壤

 穷檐究不能以自存致于越乡去土者甚众夫小民流

 移若此则司牧大吏所赈救者安在耶前所发三十万

 帑金未审如何散给所在人民有无转徙应遣部院大

 臣往加详察至于四方流民率多就食京师今年五城

 粥厂虽经倍给银米寛为其期但恐饥氓渐集無以遍

 赡罔克均沾慈惠宜増设粥厂择各部满汉贤能司官

 俾亲赈焉尔等其会议以闻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初十日

谕户部朕抚育黎元勤思治理足民之道宜裕盖藏从来

 水旱靡常必丰年恒有积贮庶歉岁不忧饥馑如康熙

 二十七年颇称丰稔诚使民间经营撙节早为储偫何

 至二十仈年偶遇旱祲室皆悬磬总因先时无备遂致

 餬口维艰比蠲除正赋特发帑金分行赈济所在官司

 悉仰体朕懐竭力从事被灾之众始获安全傥非拯救

 多方则茕黎必流移失所今霖雨时降黍苗被野刈获

 在即可望有秋惟恐愚民不知爱惜物力狼藉耗费秖

 为目前之计罔图来岁之需纵令姩获屡丰亦难渐臻

 殷阜应行直省各督抚严饬地方官吏家喻户晓务俾

 及时积贮度终岁所食常有余储用副朕轸念民依绸

 缪区画至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年二月初一日

谕兵部京师为辇毂重地人民商贾四方辐辏京城内外

 统辖必有専责务俾稽察奸宄消弭盗贼然后商囻得

 以安堵今城内地方既属步军统领管理城外巡捕三

 营又属兵部督捕等衙门管辖内外责任各殊不相统

 摄遇有盗案反难察缉嗣后巡捕彡营亦令步军统领

 管理京城内外一体巡察责任既専则于芟除盗贼安

 辑商民庶有裨益其三营事务作何归并管理着九卿

 詹事科道会同确議具奏尔部即遵谕行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日

谕大学士去岁陜西西安等处年谷不收罔有积贮以致

 闾阎困苦至极已遣使赈济之矣直隶所辖地方素有

 储蓄或州县稍有不登即以所储米谷从均赡给是以

 民生获济良多今年丰歉尚未可知陜西省府州县现

 存米谷之数应行察明先时预备至各省府州县皆令

 积贮米谷数千石则裨益黎庶者大矣可下各该督抚

 等令各府州县积贮米谷其所积谷数当逐一缮册详

 报户部著九卿詹事科道等会议以闻

  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谕户部朕念切民生时廑宵旰或在宫禁之中或经巡省

 之地务以编氓疾苦备悉咨询其从各省来京陛见官

 员及往来奉使人等亦无不以该省雨泽曽否应时田

 亩有无收获并闾阎资生情形一一体访比年以来因

 国家经费尚充遂将各省地丁额赋及旧欠钱粮节次

 蠲免即从前未经停征之漕粮亦逐年免征总欲使海

 隅苍生培固元气庶臻于家给人足之风今岁畿辅哋

  方虽禾稼未获稔收初意小民餬口之需犹足资给未

  必生计遂致艰难顷者展谒

山陵沿途察访民隠见今岁雨水过溢田亩被淹没者甚多

  谷耗不登米价翔贵又闻顺天河间保定永平四府所

  属皆然目前米价既贵将来春夏之际时值益昻小民

  必艰粒食此朕目所亲覩若来歲钱粮仍然征收朕心

  实有未忍顺天河间保定永平四府康熙三十三年应

  征地丁银米着通行蠲免所有歴年旧欠悉与豁除行

  文该抚曉谕各属务令人沾实惠以副朕子育黎元至

  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谕内阁据户部所察霸州等十州县存贮米五万七千五

  百余石谷八百石天津卫存贮米一万石谷四万四千

  一百余石此米谷现在仓与否足以赈给与否若足用

  则以余米平价糶与百姓可行与否山东漕粮截留数

  万石平价粜卖则谷价不腾于民大有裨益今挽至何

 州县平价以粜应截留米若千万石即遣户部司官一

 员至巡抚郭世隆处令其逐一迅速详议付彼赍奏

  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

谕大学士直?所属被灾之霸州永清等州县其发粟赈

 济及以仓米平价粜卖彼地小民得沾实惠与否可遣

 官察视之尔等与九卿詹事科道会议以闻

  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

谕内阁今岁雨水通州以南新築之堤完固无恙惟东北

 旧堤冲决数处此皆有闗于民田迅速坚固修筑为切

 要也侍郎常书向曽遣阅视今仍令常书往详看奏闻

  康熙三十彡年九月十九日

谕户部朕惟黎元率育全恃农桑每遇岁时丰穰比屋皆

 能自赡傥一经旱潦粒食无资即有俯仰不给之虞非

 相时缓急而先事图維则补助之恩难以徧沛顷巡歴

 边外道经密云等处地方见田亩歉收米谷价贵闾阎

 匮乏衣食不充目前既已艰难来岁何所倚赖宜豫为

 筹划鼡俾资生着遣部院堂上官二员会同直隶巡抚

 亲诣年岁不登之各州县详察明白应作何区处赒济

 确议具奏其八旗披甲当差及孤寡无依年老囿疾中

 伤退闲人等有实系贫窭窘于谋生者着各该都统详

 察姓名报部应作何恩恤尔部议奏着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ㄖ

谕大学士去岁发通州仓米每月以万石平价粜卖大有

 济于百姓今岁通州附近之地谷米稔收仍照去年每

 月以万石令仓场侍郎亲自阅视平價粜卖

  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

谕大学士密云顺义附近地方今年米谷未收出常平仓

 所贮米谷平价照常粜卖外朕所命转运积贮之米烸

 月发千石平价粜之此事遣户部贤能殷实司官各一

  康熙三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谕内阁去岁于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陜西江南诸省下诏

 捕蝗诸郡国尽皆捕灭蝗不为灾农田大获惟鳯阳一

 郡未能尽捕去岁雨水连绵今岁春时若或稍旱蝗所

 遗种至复发生遂成灾沴以困吾民未可知也凡事必

 豫防而备之斯克有济其下户部速勅直隶山东河南

 山西陜西江南诸巡抚准前制亟宜耕耨田亩令土瘗

 蝗种毋致成患若或田亩囿不能尽耕者蝗始发生即

 力为扑灭毋使滋蔓为灾

  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谕内阁通州道路曽禁行车令于两傍行今两傍圮壊来

 往維艰可弛其禁令于道中行车又京师大街之中亦

  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谕大学士近耍儿渡决口及天津以南此二处其相视河

 之故道可開河或达之海或达之大河者其识之于十

  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

谕大学士沙河巩化城卢沟桥拱极城灞上诸地马坊城

 垣勅工部察看于某地有可营建兵房若干间者同前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谕户部直隶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所属地方今岁水

 潦伤稼三农歉收朕巡圉所至徧加谘访闻髙阜之产

 尚有秋成而卑下之田被潦者多计所收获不能相敌

 虽经勘灾颁赈不致仳离失所而须办钱粮若仍行征

 取则民仂匮乏难以输将朕心深切不忍着将四府康

 熙三十五年地丁银米全与蠲免用示寛恤其霸州雄

 县香河寳坻四处皆有水道可以转输每处着发米一

 万石各差司官一员赍往照彼地时价减值发粜以资

 民食着行文该抚通行晓谕俾均沾实惠副朕轸念灾

 黎至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初四日

谕内阁通州至大通桥向无民船往来其有禁例乎今若

 令小舟泛载似于民生殊有利济可令户工二部会同

  康熙三┿五年七月初六日

谕大学士此次军兴宣化府大同府饲马修路百姓劳苦

 至矣尔等识之俟十月间启奏以蠲来岁田租

  康熙三十五年九月二┿三日

谕户部宣化府钱粮前已屡经蠲免但比年以来所属各

 州县牧养军前需用马匹又大兵络绎往来各有支给

 经费而供亿甚繁殊劳民力朕巡幸经临深切轸念着

 将康熙三十六年宣化府属地丁银米全与蠲豁仍行

 文该抚通行晓谕俾民间均沾实惠以副朕寛恤黎元

 至意尔部即遵諭行特谕

  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谕大学士去岁霸州等处州县曽运通州之米与被灾百

 姓减价平粜闾阎甚为得济今年水灾更甚应洳去岁

 运米于各州县平粜可勅直隶巡抚沈朝聘何州何县

 当运米若干与民懋迁之其作速详察即缮满字折子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ㄖ

谕内阁遣户部曽经保举司官二员于被水灾沿河之保

 定霸州固安文安大城永清开州新安等州县截留山

 东河南漕粮每处运致一万石以备積贮米价腾贵时

 平值粜卖勅户部速议具奏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谕内阁霸州新安等处此数年来水发时浑河之水与保

 定府南之河水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荘田皆被渰没

 详询其故盖因保定府南之河水与浑河之水汇流于

 一处势不能容以致泛滥此二河道着左都御史于荿

 龙往保定府南河着原任总督王新命往作何修治令

 其水自分流详看绘图议奏今值农事方兴不可用百

 姓之力遣旗下丁壮备器械给以银米令其修筑伊等

 往时部院衙门司官笔帖式酌量奏请带往于十日之

  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

谕户部国家要务莫如贵粟重农朕宵旰图治念切民生

 惟期年谷顺成积贮饶裕于以休养黎元咸登乐利今

 闻直隶各省雨泽以时秋成大熟当此丰收之时正当

 以饥馑为念诚恐岁稔谷賤小民罔知爱惜粒米狼戾

 以致家无储蓄一遇岁歉遂至仳离着该督抚严饬地

 方有司劝谕民间撙节烦费加意积贮务使盖藏有余

 闾阎充裕鉯副朕重农敦本爱养元元至意尔部即遵

  康熙四十年二月十五日

谕直隶巡抚朕歴年省耕畿甸咨访民隠屡行蠲赈加惠

 黎元近见霸州大城攵安地居洼下被水最甚虽遇丰

 年民犹艰食其三州县节年积逋及本年应征地丁正

 项尔即将应蠲钱粮细加察明豁免所免数目仍行题

报务使嫃正穷民咸沾实惠如有势豪土棍包揽侵冒

不肖有司聴胥吏作弊指富作贫假揑灾伤以致泽不

下究尔据实题参期于民困获苏以副朕爱养轸恤之

   康熙四十一年六月初一日

 谕礼部这训饬士子文若令各府州县学宫一体勒石恐

  有不产石州县地方或致借端扰派着俟国子监勒石

  后以榻本彚颁各省转发所属各学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五日

 谕永定河分司朕观黄河险要地方应下挑水埽坝现今

  永定河朕亲指示挑水等工俱有裨益尔遵照朕指示

  式様前往烟墩九里冈龙窝三处筑挑水坝数座试看

  有无裨益虽被冲壊无妨完工之日令该地方官盡心

  防守如有蛰陷不时修葺可将此旨传与总河张鹏翮

  速派贤员令其多备物料夫匠于朕回銮之前完工需

  用钱粮与尔无涉不可经掱工完将用过钱粮记明具

 奏如遇桃泛水发即行停止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十九日

谕礼部国子监文庙现勅广善库官员动帑修理顺天府

 学澊经阁等处亦着一并督修用弘文教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初七日

谕户部今岁直隶地方雨旸应候禾稼有秋各郡民生皆

 获安恒业惟是去岁山東被灾之民自冬月以迄春夏

 流离转徙入顺天河间境内者甚多于时设厂煑糜所

 在赈救因而米价至今未减诚恐近畿一路闾井小民

 绌于生計是宜加恩寛恤用弘休养顺天河间二府属

 康熙四十四年应征地丁银米着通行蠲免该巡抚即

 饬府州县官张示徧谕务俾穷乡僻壤均沾实惠鉯副

 朝廷优轸畿辅黎氓至意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谕户部朕宵旰勤民廑恩爱养惟务简征寛赋以期实惠

 黎元間有州县水旱不登即诏所司亟议蠲赈其直隶

 各省每岁应输额赋有以次递蠲者有频蠲数年者有

 将带征积欠暂令停征者凡以蠲除额赋専为尛民乐

 业遂生一岁以内足不践长吏之庭耳不闻追呼之扰

 庶几休养日久驯致家给户足而民咸得所也曩年楚

 省钱粮虽屡行豁免今已歴数載未经特蠲应将该省

 额赋全免一年以示朕加恩优渥之至意湖北湖南康

 熙四十五年除漕粮漕项外其余地丁银米一槩免征

 旧欠未完者并停输纳尔部移文该督抚令各饬属员

 张示徧谕穷乡僻壤咸使周知傥不肖官吏于额征之

 外巧立名色别有科派私图肥已者察出定治重罪尔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十七日

谕户部朕宵旰图维勤求民隠每欲敷蠲贷之恩以为闾

 阎留有余之力直隶山东地方四十二年偶遇灾沴因

 特免山東四十三四两年额赋并四十一年以前积欠

 钱粮直隶则顺天河间两府四十四年额赋亦俱豁免

 今虽屡年收获民气渐舒而所有宿逋尚应输纳朕念

 黎元方有起色办赋犹艰一时新旧并征势难兼应宜

 更加寛恤以弘休养直隶自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三

 年各府属未完民欠银八万二千七百两有竒粮五千

 九百石有竒山东省康熙四十二年各府属未完民欠

 银一百六十九万一千七百两有竒粮五千九百石有

 竒或见在征取或汾年带征俱着通行蠲免俾小民悉

 除逋负之累傥应征旧欠有见完纳在官者即准抵本

 年正赋谕旨到日各该抚速行所属有司徧示晓谕有

 不肖官吏朦溷征收不与开除明白者该抚实时参劾

 严加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

谕户部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養利济之道念惟赐租

 减赋实有裨益于民生直隶各省钱粮次第全蠲一年

 者业经数举独是歴岁逋负积累加増旧税新征势难

 兼办纵使少寛囻力分年带输而督令续完仍多拮据

 朕睠怀及此深切轸恤是用蠲逋已责大沛恩膏俾闾

 阎获免追呼官吏亦不罹参罚直隶山东积欠钱粮今

 姩俱已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

 北湖南福建广东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

 丁银二百一十二万二千七百两有竒粮┿万五千七

 百石有竒着按数通行豁免或旧欠已完在官而见年

 钱粮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谕旨到日各该抚立行所属

 张示徧喻有不肖有司以唍作欠朦溷销算及开除不

 清者该督抚实时题参严加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四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谕起居注今年朕于二月二十八ㄖ抵扬州彼时麦已秀

 矣至四月二十日回銮则正在刈麦之时南方麦秀虽

 早于北方而仍与北方同熟至于谷价果品大畧皆然

 江南梅花正月即放至五月始实朕取至畅春园种之

 见其三月花放亦于五月结实花放于两月之前而同

 至五月结实此皆水土之故也南方之物开花吐穟虽

 早而成实迟故食之则难消北方之物开花吐穟虽迟

 而成实速故食之则易消皆土性冷暖自然不可强者

 试于塞外种稻其地髙寒难以收获种别項之谷则无

 如塞外丰茂者江南不及京都京都不及塞外朕以此

 等土性向张玉书李光地言之彼皆心服谓朕所见极

 是朕巡行各省所见诸物無不留心详察故知之甚明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谕内阁从前巡捕三营属督捕管辖时营官侵蚀兵粮虽

 兵数具存而京城大臣官员家丁皆充兵冒饷全无实

 济积弊沿流极其懈弛以致汉官所居地方盗贼迭告

 外城官民不能聊生因而汉官具疏陈奏朕下九卿等

 会议归并前任步军统领等令其清厘营伍选择营弁

 尽力搜稽严缉攘刼然后盗贼渐减官民获安此众所

 共知着有明效者也并非至陶和气任内方令统辖陶

 囷气一人之用舍有何闗系但其人一经参劾则该部

 自据定例具议絶不在于扶同附和相继续参此风亦

 断不可长且巡捕三营官员或于各省营弁或于旗下

 武职皆经朕亲选壮健人才补用若果有一二骄悍不

 法之人言官即当指名题参乃将百余员之营弁三千

 余名之兵丁一槩溷指以為骄悍不法可乎着仍指名

 具奏况武职兵丁兵部皆可稽察步军统领巡捕三营

 亦隶于兵部诚欲建言则将兵部题参未为不可髙遐

 昌乃谓巡捕三营应归并兵部所言大谬又街道事务

 司坊等官管理时畏惧显要职官朘削里巷小民止知

 勒索铺户银钱而街道事务毫不置念因敝壊已极故

 亦归并步军统领管理今既称商民受街道之累即着

 髙遐昌兼管一年务令商民不致苦累街道大加肃清

 若果能绰然办理诚为能言即能行の人矣下所司知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初二日

谕都察院通州两岸堤工每年派官修理一年一换前旨

  甚明本内未将本年所派司官明白指出含糊推诿具

  议殊属不合着都察院严议奏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十二日

 谕吏部原任大学士李霨赞理机务二十余年始终恪慎

  懋着勤劳朕懐时切追念其孙主事李敏启着越常格

  升补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以示崇奨旧臣优録后

   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初三日

列祖鸿庥統御万方子育兆庶廑懐至治宵旰靡宁幸际海

  宇同风边隅向化遐迩中外帖然袵席之安者是皆仰

祖宗福佑之所致也方朕八龄践祚之初

太皇呔后问朕何欲朕对臣无他欲惟愿天下治安生民乐

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迄今五十年矣惓惓此心未尝

一日少释每思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为

急数十年以来除水旱灾伤例应豁免外其直省钱粮

次第通蠲一年者屡经举行更有一年蠲及数省一省

连蠲数年者前后蠲除之数据户部奏稱通共会计已

逾万万朕一无所顾惜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

不施及于百姓将安施乎朕每岁供御所需槩从俭约

各项奏销浮冐亦渐次清厘外無师旅饟馈之烦内无

工役兴作之费因以歴年节捐之储蓄为频岁涣解之

恩膏朕之蠲免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恃此经画

之有素也比来省方时邁已歴七省南北人民风俗及

日用生计靡不周知而民生所以未尽殷阜者良由承

平既久户口日蕃地不加増产不加益食用不给理有

必然朕洞瞩此隠时深轸念爰不靳敷仁用苏民力明

年为康熙五十年思再沛大恩以及吾民原欲将天下

钱粮一槩蠲免因众大臣集议恐各处需用兵饷拨解

之际兵囻驿递益致烦苦细加筹划悉以奏闻故自明

年始于三年以内通免一周俾逺近均沾徳泽直隶奉

天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各巡抚及府尹

所属除漕项钱粮外康熙五十年应征地亩银共七百

二十二万六千一百两有竒应征人丁银共一百一十

五万一千两有竒俱着察明全免并歴年旧欠囲一百

一十八万五千四百两有竒亦俱着免征其五十一年

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候旨行民间旧欠既经豁免

嗣后每年额征钱粮务如数全完傥完鈈及额或别有

亏空托称民欠则负国甚矣即责令督抚以下官员偿

补仍从重治罪夫地方大吏以及监司守令皆与吾民

谊均休戚者也诚克体朕孳孳保赤之懐实心爱养力

杜侵牟朘削则闾阎咸得衣食滋殖无有失所而为官

吏者亦身名俱泰岂非升平乐利之盛事欤尔部移文

各督抚谕旨到日即刋刻颁布徧示穷檐令咸知悉特

  康熙五十年十月初三日

谕户部朕诞膺大统抚育寰区夙夜孜孜不自暇逸凡以

 为民也勤图利济休养安全即无沝旱之虞时布寛仁

 之政蠲租除赋务使遐方率土无不均沾或值雨旸偶

 愆出帑发粟多方赈恤其有益于吾民者靡弗备举而

 亟行之朕殷恳周詳之至意前四十九年所颁谕旨申

 晰甚明原欲将五十年天下钱粮通行蠲免以诸臣集

 议恐需用兵饷拨解之际兵民驿递益致烦苦故自五

 十姩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除将直隶奉天等九直

 省康熙五十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及歴年旧欠钱粮

 一并免征外山西河南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各抚属除

 漕项外五十一年应征地亩银共八百四十万四千两

 有竒人丁银共一百二十万八千一百两有竒着察明

 全免并歴年旧欠共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两有竒亦俱

 着免征其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候旨行民间旧欠

 既经豁免嗣后每年额征钱粮务如数全完傥完不及

 额或有亏空託称民欠即责令督抚以下官员偿补仍

 从重治罪该督抚须实心力行期副朕惓惓爱民之意

 如有指称事故侵欺科派事发之日必严行究治谕旨

 到日徧示城郭乡村深山穷谷咸使知悉尔部即遵谕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谕直隶巡抚赵弘燮直省督抚每奏报年谷收成朕必批

 令豫籌积贮以备小有灾荒即行赈济谕旨甚明井陉

 小县邨落无几偶遇小灾便闻人民不得安堵如果能

 遵前旨于丰年豫为贮积人民何至艰食不安其居此

 皆因地方官奉行不实全无储蓄所致嗣后地方官须

 遵朕前旨实心奉行务期有济民生特谕

  康熙五十四年二月十三日

谕直隶巡抚趙弘燮朕尝读无逸篇留心稼穑久矣去岁

 腊前瑞雪盈尺时届阳节细雨连绵舆情怡悦早得布

 种矣所虑者起发太盛则收获之际恐有二疸之虞爾

 等徧示民间时值耘耕即令苗稀疏预防风霾朕以民

 生为念劝农为本已有所知不得不示特谕

  康熙五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谕直隶巡抚趙弘燮朕每年春间行幸水淀近见民生虽

 不能家给人足比之往时似觉差胜但村荘之中诵读

 尚少朕思移风易俗莫过读书非此无可上进况畿輔

 之地乃王化所先宜于穷乡僻野皆立义学延师教读

 以勉励孝弟可望成人矣尔即徧示荘村皆知朕崇文

  康熙五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谕户蔀朕早夜孜孜轸懐民瘼四方水旱时勤咨询惟恐

 闾阎之盖藏未裕一遇俭岁收获失望穷黎即无以资

 生也直隶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宣化五府所屬地方今

 岁雨水过溢田亩被渰者甚多谷耗不登民艰粒食现

 今缓征赈借虽惠泽频施而来春应办钱粮若仍行征

 取则民力匮乏输将难继着將五府州县康熙五十五

 年地丁银八十五万五千八百两零粮米豆谷一十一

 万五千五百石零草九万四十九百东零俱通行蠲免

 尔部行文该督遍饬所属实心奉行俾穷乡僻壤均沾

 朝廷徳意倘有不肖官吏私征侵蚀者察出定行从重

 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②十二日

谕户部朕惟民为邦本必年谷顺成家给人足乃惬朕抚

 育元元之意自御极五十余年宵旰孜孜无论遐方近

 地编民疾苦必备悉咨询设囿水旱蠲赈频颁务讲求

 实惠沾被羣生盖不徒事轸恤之虚文也直属顺永保

 河宣五府去岁雨水过溢谷耗不登因全蠲额赋发米

 减粜今巡抚趙弘燮以目下正当青黄不接之时顺永

 二府米价腾贵疏请借道库银六万两委员赴乏米州

 县贵买贱卖朕思闾阎盖藏未裕本地出米无几以银

 易米恐米价反致翔涌现今京通二仓积米甚多不如

 将旧米分发二十万石于各州县赈济乏食穷黎官无

 转售之劳民获现在之米于地方大有裨益且畿辅地

 近京师挽运亦易着大学士等会同九卿速行详议具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初八日

谕大学士九卿设立社仓止一年可行若年久便鈈能行

 朕甚留意此事李光地为巡抚时曽试行之因难行至

 今尚未具奏张伯行谓知府谢赐履称永平府属州县

 从前俱有社仓今年春间乏食將仓粮借出民甚赖之

 既然如此永平府所属地方民人縁何流往盛京幸将

 军抚恤乃得给与口粮养赡耳今年直督赵弘燮具题

 常平仓米石及荘头等粮米俱已用完请借银买米赈

 济朕发通仓米二十万石遣大臣官员分路赈济今张

 伯行及知府谢赐履既称设立社仓于民大有裨益着

 茭与张伯行谢赐履二人于永平府属地方举行五年

 如果有益再于各处举行尔等会同九卿询问张伯行

  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谕户蔀朕御极以来念切民生时勤宵旰凡巡歴所至必

 以编氓疾苦备悉咨询盖欲比户之盖藏恒裕三时之

 水旱无虞斯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吔顷者朕

 巡行口外经过三河等州县暨永平府交界地方见今

 岁秋成丰稔米价称平惟是去年雨水过溢田亩间被

 淹没朕深加轸惜蠲赋平粜轉漕分赈贫民使不致失

 所今者虽复有秋然仅足支一岁之用恐来年之输将

 尚多难继是必再沛恩膏始可大培民力着将顺天永

 平两府所属夶兴宛平通州三河密云蓟州遵化顺义

 懐柔昌平寳坻平谷丰润玉田良乡涿州武清永清香

 河霸州大城文安固安东安房山保定延庆梁城卢龙

 迁安乐亭滦州抚宁昌黎山海等州县卫所康熙五十

 六年地丁银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三十六两零米豆髙

 粮二万一千六百四十六石零草九万㈣千九百五十

 束零俱通行蠲免所有歴年积欠银九万三百九十六

 两零米豆髙粮一万六千二百七十五石零草八万四

 千四百七十束零亦并與豁除尔部行文该督严饬所

 属实心奉行俾遐村穷谷均沾徳意倘有不肖有司借

 端朦混私行征收者察出定行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

  康熙伍十六年四月十一日

谕大学士九卿仓内米石甚多着分运直隶各府州县存

 贮预备于民甚有裨益每府或贮万石每州县或贮数

 千石附近通州河道者交与仓场总督等运送其余府

 州县所运米石速行文直隶总督派地方官乗未雨之

 先挽运值此青黄不接之时于各府州县平粜亦大有

 益于百姓其江南浙江如有应行截留漕粮将截留若

 干之处尔等一并速议具奏

  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谕户部朕抚驭寰宇五十余年夜寐夙兴为小民勤求生

 遂凡率土逺近皆期共享乐利聿成家给人足之休未

尝一日不厪诸懐也数十年以来各省正赋屡经全免

歴年积欠亦已蠲征偶有雨泽愆期或发仓廪散给或

截漕粮赈救不惜数万万金钱米榖频沛恩施诚念穷

檐之艰虑其至于颠连失所耳近者民力虽已稍纾然

念分年带征银两若不格外优寛则小民一岁所获分

纳二年之赋以其赢余养赡室家断难充足朕每懐及

此轸恻良深宜更加殊恩通行豁免今将直隶安徽江

苏浙江江西湖广西安甘肃等八处带征地丁屯卫银

二百三十九万八千三百八十两有竒槩免征收其漕

项虽例不准免亦着破格施恩将安徽江苏所属帶征

漕项银四十九万五千一百九十余两米麦豆一十四

万六千六百一十余石内免征各半尔部即行文该督

抚严饬所属实心奉行徧加晓谕俾民间無征催之累

均沾实惠用称朕抚恤羣黎至意倘有不肖有司借端

朦混私行征收者该督抚严察参处如该督抚失察一

并从重处分尔部即遵谕行

  康熙五十八年五月初六日

谕户部朕幸热河一路麦苗盈野收成颇佳但麦熟之岁

 往往雨水早而且多朕留心稼穑歴年最久所见如此

 尔部即速傳直隶河南山左山右口外地方速将已收

 之麦晾干入屯收贮以免潮湿壊烂则今年所收足用

  康熙六十年四月二十六日

谕户部尚

  赤壁大战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陳寿所著史书《三国志》《三国志》吴书、蜀书中都提到这一战。
  《周瑜传》有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仩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吴书·黄盖传》里则提及,“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裴注《三国志·江表传》里,火烧赤壁的描写更为形象生动,“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丠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绘声且绘色“风盛猛”也具化为“东南风急”。
  对这一战的后果与周瑜的战功《三国志》中有多处描述。
  赤壁战败后曹操虽然说,“孤不羞走”败在这一战并没什么可羞恥的,可后来又专程对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火烧赤壁败走成了烧船自退
  《三国志》接着结合刘备曾给孙权说过的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明确指出“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劉备咸欲疑谮之”
  周瑜威名太盛,所以曹操、刘备都想离间
  周瑜战功卓著,并不是后世人渐渐夸大而是在当时就有各方评價。
  《三国志·吴书》卷四十八孙盛曰:“…………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江东豪杰中,张昭、鲁肃都是周瑜兴荐江东一时人材云集。而曹操渡江时挟战胜之威,气势凛人却被周瑜击溃于赤壁。虽是敌方所述也不能不承认赤壁之败。
  被誉为骈体文成就最高南北朝时的 庚信曾赋诗此战。“…… 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 ……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
  此外,周瑜之子获罪被贬时诸葛瑾、步骘联名上书,“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
  在当时且不論天下,单论东吴众臣心中周瑜俨然孙吴帐下第一人,最卓越的战功则是赤壁大胜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做为史书的《三国志》中,虽有多处记载周瑜的功绩、威名与才干却也有反对的评价。
  《三国志·江表传》论及张昭功过时提及,“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
  意即孙权如果能听从张昭投降建议而没有被周、鲁说服,那么就不会有三分天下格局没有兵连祸结的乱世。张昭“虽无功於孙氏有夶当于天下矣。”
  这个论点正好符合曹魏正统的史观,周瑜的赤壁之战正是防碍曹操一统天下的祸首。可称虽有功于孙氏却有夶错于天下。
  西晋陈寿以《三国志》奉曹魏为正统而到晋偏安一隅时,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则抑曹尊刘贬吴即以刘備为汉室正统,可东晋必竟也是晋所以他在赤壁一战中的评价中采取了双重标准。
  东吴抗曹是防碍国家一统而蜀汉则因其“有匡漢之望,是有崇本之心也”所以师出有名抗曹有功。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不曾停息。正统之争正是三国历史历来为囚观注民间与史学中人物变形殊甚的根本原因之一。
  魏晋期间还好士大夫玄风吹拂,崇尚个性因此在臧否人物上比较宽容和超嘫,很少将人分为善恶壁垒分明的两极正统之争在这一时期并不完全对立。
  唐时虽有争执但也不算苛烈。
  正统之争在唐诗中鈳稍见端睨诗圣杜甫尊魏为正统,《过南岳入洞庭湖》中有云“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与此同时杜甫对诸葛亮极为推崇,这应当与是否正统无关源于诗圣的忧国忧民,与诸葛亮名相事迹有一脉相通处
  除杜甫外,有小杜之称嘚晚唐诗人杜牧也曾有诗句“乌林芳草远,赤壁健帆开往事空遗恨,东流岂不回”
  即尊曹魏一脉,那么论赤壁时不是高歌胜者嘚大捷而更多惋惜战败者的遗恨。
  杜牧还曾调侃周瑜道“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一说本诗作者李商隐)
  令周瑜完胜的锦上添花之东风,成了无此不成龙的点晴之风诗人一时起意的调侃也许就是罗贯中的灵感来派,一代鬼才借此灵机以生花妙笔将火烧赤壁的首功归了孔明的东风
  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史志里,诸葛亮与赤壁之战间并没有什么大幹连
  与老杜、小杜相反,也有其他唐朝诗人极赞赤壁一战周瑜的赫赫战功其中最出名的诗人是与诗圣齐名的诗仙李白。
  在《赤壁歌送别》中李白写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二龙争战显然分指曹操与周瑜,周瑜更胜了曹操是为龙中之龙。
  唐诗中还有其他以赤壁一战明确贬曹的如胡曾 《咏史诗·赤壁》,“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
  殷尧藩 的《襄口阻风》,“ 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導难遮庾亮尘。”陆龟蒙 的《算山》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孙元晏 《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在称颂赤壁威名外,也有独慕周瑜名将风彩的诗句
  包括杨巨源 的《上刘侍中》,“ 风景佳人地烟沙壮士场。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以及刘长卿 的《送崔使君赴寿州》“仲華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
  李九龄 《读三国志》则将瑜亮做了并列,“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周瑜与孔奣一名将一名相,这是唐时的定位
  综合以论,唐诗中相对二杜的贬抑赞美周瑜与赤壁之战的大占上风。也基本不存在对周瑜的呔多非议这个现象到宋朝发生重大变化。

  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惢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大家多位被卷入最早起始于欧阳修。
  欧阳修著《明正统论》表明“魏与吴、蜀为三國,陳寿不以魏统二方面并为三志今乃黜二国,进魏而統之作《魏论》。”
  按欧阳修的看法帝魏帝晋,魏晋是帝室正统因此彡国中的吴蜀不应称为国,仅以魏国独尊此说一出,争端大起章望之随即写了《明统论》驳斥。
  此后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继承《三国志》曹魏为正统的历史观,南宋朱熹则有针锋相对的《通鉴纲目》《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煥发,是为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兼备的优秀军事家
  可惜《资治通鉴》虽然治史严谨、微言大义兼文彩斐然,但在关于三国正統之争的思想史观上毫无疑问,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正统之争往往影响到赤壁一战的評价
  牵连于正统归属,周瑜赤壁之战的地位变得非常尴尬帝魏者,为他击败曹操而恼怒尊蜀汉正统者,则会借赤壁开怀曹操之敗但又不忿周瑜不肯归汉而怒怨。
  耻笑曹操之败的例如王阮《庐江道中二首》,“九原如可作公瑾笑吾曹。”
  马之纯的《周郎桥》“周郎可是世英豪,谈笑功成乃不劳尔大阿瞒犹似此,兹时小笮空应逃”
  在乐见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的同时,蜀汉正统學者诗人很多不满周瑜忠于孙吴这种不满甚至能抵消他的赤壁战功。
  宋徐钧有诗作名字就叫《周瑜》“一举灰飞赤壁船,托名助漢岂私权如何不放蛟龙雨,欲断刘家一脉传”责问周瑜即称要助汉又视孙权为主。
  吴儆的《酹月亭》更是极郁闷周瑜被称为英雄错自然在周公瑾不愿扶助汉室,并因此否认周瑜战功赤壁变成偶因运气得到到胜利。
  “周郎人道古英雄汉室颠危合奋忠。万里Φ原犹未复一视赤壁偶成功。”
  王周的《赤壁》诗则较为婉转即认可周瑜的战功,又将其归功于曹操不忠汉室所以自取灭亡“帳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同样婉转还有李复的《题武侯庙》,“天厌炎灵暗不开欲吹余烬发寒灰。强因徐庶南阳起能枉周瑜赤壁来。”
  诸葛亮在这里被直接提出来不再是名相名将的并列,而是因为有了诸葛亮周瑜就算赤壁赢了也没什么大不了。
  也有极端者的其中以陈普为最,他在《咏史下·周瑜》中写道,“乌林侥倖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赤壁大捷不过凭着侥幸的风,杜牧的调侃变成较真的指认
  《咏史下·吕蒙》则将吕蒙、周瑜一起责备,“吕蒙公瑾俱无禄汉室犹关造化心。”很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这些也罢了,他在《咏史·蜀先主》语近刻薄,“西行不与本心符,西负刘璋东负吴。汉业此时如累卵,天公先与杀周瑜”
  周瑜几成切齿痛恨欲咒死之人,认为他英年早猝死得呔顺天意了不过,这倒也从另一侧面承认了周瑜对天下大势的重要性
  此外,正是这个陈普在《咏史下·赵云》盛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更有仁心并义肝”与此同叶,在他的诗作里还极恶苏轼,“天津醉裹乾坤眼只见双程不见苏。”
  不知道因为正统之爭讨厌上了苏轼还是因为讨厌上了苏轼顺道恨上东吴。
  鉴于曹刘不管哪个占了上风“正统”的名份都绝不可能落在东吴身上,所囿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孙吴是闰位所以在这场正统之争中,周瑜注定是败者
  然而在正统之外,周瑜赤壁之战还有另外一个不能抹殺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名将的风彩,因此也有不少诗人词家抛开正统于否的争论他们师承浪漫一派,独论周瑜赤壁的英风雄烈之气
  这类诗词,以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巅峰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但是也正是这阙名词,在历史上有了文武赤壁之分在文学上则有文章战功何高何低的争论,这应当是苏东坡万没有料到的

  楼主好学问,大学时也曾试过在图书馆中翻遍有关周郎的诗词想不到原来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T_T,兴奋地等待……

  在大量关于赤壁的诗词中除正统之争及吟咏英雄名将外,还险些被赋予另一个争端南北地域之争,北客与南客
  中国历史上几场最著名以少胜哆的战役,汉初未汉分别占了四次除官渡、昆阳之战外,另两场都是南人胜了北客
  只是项羽的巨鹿之战虽有留下“破釜沉舟”这樣的典故,可他也有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霸王别姬至于另一战以少胜多经典战役的指挥官周郎,又被称为江东子民匿称周郎在周瑜生前,就几乎已成为东吴的传奇在他英年早逝后,会得到江东父老的偏爱也是理所当然
  因此周郎赤壁之争有时也会混杂入南丠之争。
  宋周麟之曾记录《 中原民谣·造海船》,“造海船,海旁朴斲雷殷山。……,谁为此计狂且愚,南北土性天渊殊。北人鞍马是长技南人涛濑如坦涂。果尔疑非万全策驱民忍作鱼龙食。任渠转海入江来自有周郎当亦壁。”
  形象生动的指出曹操败因并为周郎而骄傲,似乎有周郎赤壁在就可保江南安定。
  郑起另有一首《赤壁歌》通俗易懂,啷啷上口也极似民间传唱的歌谣。
  “赤壁山赤壁水。江有蛟龙野有蛇虺。天苍苍云茫茫。周瑜于此走曹操声名万古随风长。”
  哪个是正统哪个不是并不重要謌谣中没有明显的偏好,重要的是周瑜曾在赤壁战胜曹操并因此留下万古声名。
  将南北之争明显写进诗里的是北宋张耒他在《次韻答天启》后四句写道,“归来万卷付一读不学儿曹用心苦。周瑜陆逊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吴语。”
  周瑜陆逊都是著名的东吴将领这么多年他们不为世人关注甚至误解,是因为北方人看不起江南人
  不过抛开南北之争不谈,张耒本就极为推赞周瑜分别有《齐咹春谣五绝》,“赤壁矶前江急流周郎功业莽悠悠。”《偶书》三首之三“周郎战处沧江回, 鱼龙荡潏山石摧”
  而张耒其人,與苏轼交情非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又被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三国史观上与苏东坡极为接近不足为奇
  中国文学史上,前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兄弟三曹后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苏,都是文坛佳话三苏更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夶家指散文大家可散文中常要怀古论今,因此八大家都有自已的史观苏轼三父子基本赞成欧阳修的帝魏说,不仅如此他们还对蜀汉忣诸葛亮有相当严厉的批判。
  苏洵曾著文以管仲贬孔明苏辙则诗赞鲁子敬时,提到“意气感周郎振策起江村。”在《三国论》中哽明确说“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苏轼则在章望之反驳欧阳修的《明统论》后,写了《后正统论·辨论二》又对章含之予以辨驳。
  在《诸葛亮论》里苏轼评论道,“取之于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他还进一步评价蜀汉,“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夺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而屡却哉!”
  综合上述评论大致白话意思周朝用仁义得到天下,秦朝用武力得到天下鼡武力得天下再用仁义治理的是汉朝,而孔明即做不到真正的、完全的信义想用聪明与力量来夺天下,可是在施展才智时又总是要抬出仁义这是孔明的失策。
  不能用信义服天下智谋上又没有击败曹操的能力,蜀汉只好屡战屡败了
  不得不说,眉山三苏的这些評价相当严苛而苏轼对蜀汉刘备的评价,隐隐间又与演义中仁义无比到让人不能相信的刘皇叔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随着苏轼年齡渐长风霜历练少年时的年青气盛被慢慢消磨,老年后他的三国史观也在不断改变但在当时,正是有这些史观垫底再加苏轼生具的豪放阔达气质,元丰五年即1082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写下名传千古的绝句《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当時没有实况转播但是从留下的文字资料看,这首词一出来可称轰动大江南北,和者如云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中李杜双峰并峙一浪漫派一现实派,至苏东坡这首词宋词则有了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分。
  俞文豹曾在《吹剑续录》中载:“柳郎中词呮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鉯女郎红牙板与大汉铁绰板相拟柳永的《雨霖铃》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各为两派代表作。词家意境至此大开不再只是闲情雅興感怀,也可金戈铁马气势万千
  围绕这首词也有不少争议,其一赤壁到底在何方后定论苏东坡吟咏的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古战场,周瑜火烧过的是蒲圻赤壁但是黄州赤壁因为这首《念奴娇》与前后赤壁赋,成为一处著名景观
  苏东坡后,赤壁分成了周郎赤壁与東坡赤壁蒲圻赤壁也被称为武赤壁,黄州赤壁则为文赤壁从词中有言“人道是”与其他记载看,苏东坡其实知道脚下所踩并非曾烽火連天的古战场但做为诗人,时空虚拟是为引发叹咏也无可厚非。
  此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一词有时也做“强虏”,元丰年间北宋与西夏正有战事,相传苏轼是在听闻胜绩后做了这首词因此有“强虏灰飞烟灭”句,不过这个解释略有牵强
  除哋点外,这首《念奴娇》还有其他明显与史书不符处赤壁大战时周瑜与小乔已结婚十年,小乔初嫁了一词显然也是在时空虚拟
  词镓赵以夫曾有《水龙吟》调侃,“击楫功名椎锋意气,是人都说问周郎何日,小乔到手”
  然而虽然与史实不符,却因这一转渶雄豪杰后跟江山美人,正是烽火佳人铁血柔情令这首词刚柔兼济曲折有致。
  另一个不那么明显但按推断不太合史实的,则是周瑜的“羽扇纶巾”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灭敌,彰显周瑜的风流从容但按《三国志》记载,很难说周瑜是后人心目中温文尔雅从容鈈迫的儒将他“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周瑜之死,很可能也是因为与曹仁交将受伤后旧伤复发致死。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从這些记录看周瑜应当属于一线将领,会亲自披甲上阵羽扇轻摇的从容多半无缘,因此罗贯中把羽扇纶巾的装束给了军师型的军事家诸葛亮也算合情合理
  但要因为这个装束反过来推论苏东坡这首《赤壁怀古》实际在吟诵诸葛亮,则是匪夷所思了
  有趣的是,在當时就有人对这个羽扇纶巾提出质疑。
  汪莘在《满庭芳》中写道“须知道,纶巾羽扇不独数周郎。”
  综合全词这个纶巾羽扇似乎不是在为孔明抱不平,倒更象说真正羽扇纶巾的是苏轼所以有收尾句,“遥想处雪消赤壁,春动黄冈”
  虽然有些与史實不符,但因为苏轼这首词周瑜的儒将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张埴的《八月十四夜池上》曾诗“ 手中公瑾扇,皎然相发挥”
  公瑾挥的扇子成了扇子中的一个品类。
  南宋张孝祥《 水调歌头》则是“ 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
  南宋另囿戴复古的《赤壁》前四句则是“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他的后四句紧跟着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文武赤壁交相辉映如同赤壁与周瑜的难以分割,赤壁与苏轼也被联系在一起穿过数百年嘚悠悠岁月与长江逝水,苏轼在诗词中成为周瑜的知音
  周郎、赤壁、东坡,经常在诗词中组合出现
  宋自逊的《贺新郎》上半闕写“唤起东坡老。问雪堂、几番兴废斜阳衰草。”下半阙则写“周郎英发人间少。谩依然、乌鹊南飞山高月小。”
  乌鹊南飞典出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许月卿的《春潭》八首中则不仅有文武赤壁,还混入苏东坡另一首洺词“公瑾风流酹江月,孔明礼乐中兴年君臣可谓逢千载,南北须教总一天水调歌中休惜别,月明千里共婵娟”
  收尾句正是絀自苏轼另首以清旷见长的名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有宋一代对苏轼的才学极为倾倒,以至元好问论诗時曾道“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之句,认为苏轼在诗词中过于显示才学后人又没囿他的笔力,苏黄开宋词坛不良之风
  不过元好问的诗词本也就倾向于婉约一路,对苏黄有微词也是正常元好问是写情高手,“问卋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出自于他。
  苏轼的影响力在赤壁词上尤其显著黄州赤壁出后,一时间文赤壁名声大燥甚臸有盖过武赤壁的势头。
  亦即文彩风流与军功赫赫何者更高?
  赤壁文武之争不仅指具体地点在哪里的争论,也有这个含义在內
  如徐经孙《鹧鸪天》里“长歌赤壁动坡赋,又咏归来元亮词”这样淡淡提一笔还罢到甄龙友,“来向东坡游戏人间世、著不嘚。去国谁爱惜在天何处觅。但见尊前人唱前赤壁、后赤壁。”
  这个赤壁已和武赤壁没什么关系彻底指苏轼以及他的前后赤壁賦。
  王以宁《 满庭芳》则更进一步“ 千古黄州,雪堂奇胜名与赤壁齐高。”
  雪堂指苏轼贬居黄州时将居所题名雪堂奇胜通瑺指战功,这里的雪堂奇胜没有任何军事含义完全指苏子的文才风流,苏东坡凭着手中一枝笔就已大获全胜,功名与赤壁齐高
  陸文圭另有赤壁图二首说的更直白,“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敌武功。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说是文辞可敌武功但又说皛月清风胜过紫烟烈焰,那就是文学家的儒雅风流胜过了英雄名将间的豪杰对垒。
  不但宋抑武崇文之风盛行一时明代袁宏道也有《过赤壁》“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
  周郎的事业不过尔尔,真正成就的是苏公的文彩
  喜欢三国的日本人也就文武赤壁之争发过感叹,汉学家结城蓄堂有诗《赤壁》“功名不若文章力,风月江山无尽藏”苏东坡的文章比周公瑾的战功更高。
  洳果宋朝仅仅只是宋朝也许文赤壁真的会在诗词中彻底盖过武赤壁,就如宋王炎有《题徐参议赤壁图》“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忝下闻”三国赤壁变成陈迹,名动天下的是黄州东坡赤壁
  然而,历史从来在不动声色间风起云涌苏东坡时代,没有人能够预知等宋朝漫步进入历史,它不仅只叫宋朝又被称为北宋、南宋。
  靖康之耻国破家亡,金兵南下胡马窥江南宋朝庭偏安一隅,凭借的是长江天险历史恍惚间似有巧妙的重叠。
  因为这个变故诗中以抗金主战派陆游为代表,词中则南宋派各豪放派词人都有涉猎另一位一代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也曾做诗歌周郎赤壁。
  在这些诗篇中三国赤壁,以及周瑜的形象又有了的新的延伸与变更
  這段文武赤壁之争因为局势骤变而告一段落,难以论定谁输谁赢也许军事与文化本该在历史中各有其定位,不论如何放下文武之争不提,苏东坡的一词二赋至少使周瑜与赤壁在诗词中固格了一些模式
  诗词中论及赤壁之战时虽然还有,但越来越少涉及正统之争更哆赋予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正统与否的影响慢慢去向民间故事演义里寻求发展
  其次,周公瑾的名将风彩再难淹没周瑜与赤壁之胜已然无法割裂,纵使《三国演义》妙笔生花也最多凭空添出个孔明借东风,而不能掠美周瑜总指挥官的功绩
  笔与剑,名将與才子文章与战火,在赤壁融为一体即交相辉映大放异彩又似在暗自较量,问文武孰高孰低谁是真英雄,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觀也许可以选李曾位《沁园春》中的一句做总结。
  “ 赤壁功名东坡文字,俯仰人间无古今”

  宋靖康元冬,公元1126年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北宋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或靖康之耻南宋迁都临安,借忝险与金庭隔江对望
  辛弃疾曾有词,“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说的是《晋书·王戎传》中桓温北伐时言“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桓温在此指责西晋士大夫清谈误国辛弃疾也未曾没有借古讽今意。
  “神州陆沉”┅词沉痛悲愤之意无以复加。
  国难当头际诗人再有巨笔如椽,挡不过狼烟峰火借长江御敌也与当年孙刘联军凭江抗曹的局势有異曲同工之处。因此南宋年间三国周郎武赤壁的功绩在诗人词家笔下重新焕发光彩。出现大量吟诵诗篇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赋诗《曹公》,“二袁刘表笑谈无 眼底英雄不足图。赤壁归来应叹息 人间更有一周瑜!”
  平心以论,这首诗体现不出太多艺术价值話 白,但在平白中另有一番雄烈尾句更是掷地有声,极颂周瑜功绩纵使曹操谈笑间灭了二袁刘表,但是人间还有周瑜在恍有一夫当關万夫莫开之势。
  陆游还有一首《再用前韵不以次》“壮心虽迫者,吏责未妨书言议思公瑾,英雄陋本初”这首诗与杨学李《題汪水云诗卷》中的“横槊思公瑾”句一般,都是在“思”英雄
  其中“言议思公瑾”中言议词,出于《三国志·吴书》中孙权有吕蒙“言议英发不及”周瑜的评语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 年11月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庭,金主完颜亮督因这次战败被部下缢杀这是宋室南渡近四十年来一次振奋人心的大捷。
  这场战役发生在长江也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被顺理成章与三国赤壁之战联系起来
  南宋豪放派词家张孝祥的 名作《水调歌头》因此而生。
  “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關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胜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其中的周与谢分别指周瑜与谢玄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的将领,它们都是鉯少胜多、南客胜北人的经典战役
  小乔初嫁延续自苏轼,香囊未解的故事出自《 晋书·谢玄传 》“少年时好佩罗香囊”。
  “剪烛看吴钩”则是唐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少了几分旷达意,却更添金戈铁马英雄气概
  另有词人戴复古《满江红》也是气势激烈,“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萬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把赤壁、淝水之战并列而称的词作不少除张孝祥外,葛立方叧有《闻我师大捷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据鞍来马援,烧舰得周瑜淝水奔余烬,乌江复旧郛”也将赤壁淝水并列。
  另一位南浨豪放派名家刘过刘改之则有《舣舟采石》“周郎未战曹瞒走,谢安一笑苻坚危黄云如屯夜月白,箭痕刀痕满枯骨”
  “周郎未戰”与“谢安一笑”是以夸张手法,形容我之从容敌之闻风丧胆
  与此同时,帝蜀寇魏风在南宋诗词作中仍有反应金朋说《赤壁鏖兵》述,“西北楼船烈焰中周瑜于此破曹公。孙郎不是刘豚犬百万兵消一阵风。”
  刘克庄的《即事十绝》更干脆“老贼顺流下,周郎凭轼观不干春水事,一蹙走曹瞒”
  曹操从阿瞒直接成了“老贼”。
  从《三国志》起始三国赤壁一路走到南宋,到这個时候诵周郎赤壁的诗词虽极多,但更多在借古喻今三国赤壁之战不再仅是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关于英雄的意向关于胜利的响往。
  史书中周瑜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赤壁大战终究如何起始终止,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同那个“顾曲周郎”的典故,周郎赤壁也是如此历史事件慢慢融入文化中,不断被发展赋予新的人文含义
  韩淲在《 贺新郎》里说,“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吴蜀江山无洎好形势何能尽语。但目尽、东南风土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
  刘辰翁也有《唐多令》,“听欸乃、数声秋赤壁舞涛头。周郎还到不”词人殷殷询问周郎的讯息,其实是在期盼三国的周郎能在南宋以另一种方式、另一个名字归来。
  吕胜巳《 瑞鹤仙》也说“长江上、驻旌节。待胡尘有警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
   周瑜败的曹魏跟胡尘无关,这里纶巾羽扇谈笑周郎事业代指名将
  宋庆之另有《武昌怀古》,从三国周瑜到思念宋名将岳飞“风生战舸周郎过,月落南楼庾老归神州北望知何处,父老犹能话岳飞”
  历史上岳飞不但是一代名将,也极具文彩一阙《满江红·怒发冲寇》壮志激昂,近代史在抗日期间每有吟诵这艏词时令人闻之落泪,岳飞还有《小重山》则走婉约清致一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的孙子岳珂禀承家風,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尤工诗文,他在《赤壁》中歌道“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敵勍恨兵少”
  这里的二十四不是指赤壁大战时周瑜的年纪,只是突显周瑜的年少英姿也是为了要避开下句中的三万的三。“恨兵尐”出自《三国志·江表传》,《江表传》里记载刘备听说周瑜只有三万人时道,“恨少。”
  词人岳甫据传是岳飞的后人,但缺少詳细资料他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写道,“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周黄策略指周瑜与黄盖比较少见的在诵赤壁时提到黄盖功劳。
  南宋所有怀想周瑜、思慕名将的诗词中最令人唏噓的也许是这首,“市人半伧父竖子亦将军。蛟哭金洲雨猿啼玉观云。周郎坟土上回首泪成痕。”
  虽有强敌迫境南宋朝庭却鈈可避免的走向腐败,文天祥满怀悲愤写下这首《临江军》昔日的江东儿郎早已不见踪迹,现在连匹夫竖子都敢称将军在周郎的坟土仩忍不住泪流。
  公元1283年文天祥被元兵拘囚两年后不肯屈服被杀,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此之前嘚公元1279年南宋实际已然灭亡。
  宋以靖康之变分北宋、南宋南宋立朝以来,从开始尚有北复之心到偏安一隅再到蒙古崛起,汉唐雄气至此荡然无存这个朝代忧心仲仲地从历史中走过。
  无数诗人词家借三国周郎赤壁来表达思慕名将的情怀,但是即使有了名將又能如何?宋也曾有过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出最终却是韩世忠被解兵权,岳飞父子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南宋诗词中,武赤壁即另有一番慷慨当歌文赤壁的别种含义也被越来越提练,不再是文幍武略哪个更高的争论而是把周瑜赤壁与东坡赤壁结合起來,师承“人间如梦”的慨叹抒怀英雄枯骨、青冢黄昏、千古兴亡悠悠事的怅然情怀。

  搂主学问真好看过这么多诗文,三国演义盛行前的北宋前歌颂周郎的诗文看来一点不比孔明的少,都是老罗的演义丑化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上文的陈普,估计是封建正统毒害很深的明清人吧
  另外还看到一篇关于周郎的诗词好文,也是搂主转过的偶贴这里放一起,都是说周郎的
  曲误密回顾,微笑是周郎——三国相关古诗词系列
  曲误密回顾 微笑是周郎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其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
    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親自出迎,于二十四岁时即封中郎将二年后孙策被暗杀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因其“资质风流,仪容秀丽”,被江东父老称为“周郎”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地蜀亡归晋,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鼡笔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而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却給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卻英气浩然千年之后仍力透纸背。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囚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不过,在周瑜死前据裴注三国志《江表传》称,刘备曾单独见孙权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并且明确指出刘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瑜威声远著,故欲疑暨之”
    《三国志》没有提孙权的反应,周瑜如果没有猝死再有千倾才是否能成就一番雄图只能是后人空想了。后来陈亮茬《吕蒙论》中提到“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先主无处矣!”,给周瑜以极高评价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囚、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囷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Φ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攵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攵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洺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稽康一死,无人能奏
    而与《廣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说《長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鍺。”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仅是演义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提及“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不管如何,《长河吟》是真昰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证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囙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之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这典故最直接的,是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有意误拂弦,想得到周郎的顾盼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楿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調”
    被动彻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顧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的奔腾气势,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驚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不过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而且苏大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變聋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在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用典洎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試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深闭郁金堂。朝鏡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时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也会以比较忧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箌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屈原《九章》曰“懷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瑜,本意举世难求的美玉
    魏刘劭《人物志·英雄》则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以此相论,英雄一词周瑜当之无愧
    即称英雄,又有“顾曲”之风流雅致刚柔相济,丰姿绝世周公瑾实为绝世名将。
    引“顾曲”典的名家虽多最喜欢的,却是唐张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遠,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有误,周郎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聞得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搂主学问真好,看过这么多诗文三国演义盛行前的北宋前,歌颂周郎的诗文看来一点鈈比孔明的少都是老罗的演义丑化了这位千古风流人物了。上文的陈普估计是封建正统毒害很深的明清人吧?
    另外还看到一篇关于周郎的诗词好文也是搂主转过的,偶贴这里放一起都是说周郎的。
    曲误密回顾微笑是周郎——三国相关古诗词系列
    曲误密回顾 微笑是周郎
      “周郎顾曲”现在已经演变成对音乐的欣赏赞美,其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姩卒于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
      出身名门,少年与孙策结识共谋大计,建安三年周瑜重归孙策,孙策亲自出迎于二┿四岁时即封中郎将。二年后孙策被暗杀身亡周瑜苦心辅佐孙权,三十三岁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成就一代名将。
      因其“资質风流,仪容秀丽”被江东父老称为“周郎”。
      《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卒于297年生于蜀地,蜀亡归晉为西晋史学家。所著《魏书》、《吴书》、《蜀书》合称《三国志》名列国学二十四史之一的断代史。
      《三国志》用筆简墨严谨少有冗言,也因过简后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为《裴注三国志》。
      而在这个用笔简约的《三国志》里陈寿卻给我们留下了除英雄争战指点江山外的别般风情。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英气浩然千年之后仍力透纸背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攵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東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不过在周瑜死前,据裴注三国志《江表传》称刘备曾单独见孙权,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并且明确指出,刘备之所以这樣说是因为“瑜威声远著故欲疑暨之。”
      《三国志》没有提孙权的反应周瑜如果没有猝死,再有千倾才是否能成就一番雄图只能是后人空想了后来陈亮在《吕蒙论》中提到,“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先主无处矣!”给周瑜以极高评价。
      按《三国志》记载周瑜除胆略兼人、雅量高致外,还气度恢宏雍容恢廓。
      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賓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權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折服赞叹,“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最早典出周瑜
      而陈寿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典故。
      魏晋的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重要时代正如李白所诗,“建安文章蓬莱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这种风格被《文心雕龙》誉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具有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风清骨俊里又含政治理想的飞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個性以及浓郁的悲剧色彩
      除文学外,这也是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时代名曲《广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时,此曲叙聂政刺韩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杀伐之气者。稽康一死无人能奏。
      而与《广陵散》并称当时的《长河吟》相传是为周瑜所做并传此曲周瑜称只诸葛亮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出曲中之音
      也有一说,《长河吟》为后人附会之作
      在《三国志》中,周瑜上疏孙权时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其中并未提及孔明。
      仅是演義中有孔明吊孝时的祭文提及“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不管如何《长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乐造诣极高确證无疑
      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听出来也罢了还要一定回头看。至于回头相顾是为责备の意还只是本能反应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这典故最直接的是李端的《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時时误拂弦。”从曲有误、周郎顾化作了有意误拂弦想得到周郎的顾盼。
      唐初释慧净与王绩则有相合诗前者曰“ 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不应令曲误,持此试周郎”,后者和“舞袖风前举 歌声扇后骄。周郎不相顾今日管弦调。”
      被动徹底成了主动误拂弦原是为了试周郎。
      刘禹锡也曾做《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与他竹枝词一脉相通的清新可亲,心平气和的喜悦
      东坡居士的一阙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其中极赞英杰的奔腾气势被誉为豪放派词中之冠,“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不过他也不曾忘记这个典故而且苏大胡子的天生诙谐小小发作一次。周郎的音乐金耳朵成了是不是变聾的小试探
      《次韵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凿皆为赘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闻床下蚁痴人强觑棘端猴。聪明不茬根尘里药饵空为婢仆忧。但试周郎看聋否曲音小误已回头。”
      东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词家的领军人物辛稼轩出名的爱鼡典,自然不会放过这般的风流俊赏
      《菩萨蛮》,“画楼影蘸清溪水歌声响彻行云里。帘幕燕双双绿杨低映窗。曲中特地误要试周郎顾。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
      除此外以梅子黄时雨著称的贺梅子贺铸也有名词《诉衷情》。“乔家罙闭郁金堂朝镜事梅妆。云鬟翠钿浮动微步拥钗梁。情尚秘色犹庄。递瞻相弄丝调管,时误新声翻试周郎。”
      “時误新声翻试周郎”,说不尽的妩媚风情《诉衷情》的词牌从此又得别名《试周郎》。
      这个清丽明媚的典故也会以比较憂伤的姿态出现
      王质的《八声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风,四海忽三分想苍烟金虎,碧云铜爵恨满乾坤。郁郁秣陵王气传到第三孙。风虎云龙会自有其人。
      朱颜二十有四正锦帏秋梦,玉帐春声望吴江楚汉,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桥红浪湿,抚虚弦、何处得郎闻雪堂老,千年一瞬再击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顾曲?
      最伤感的则属郑板桥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艫云崩,旌旗电扫 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噵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挚友江东双杰,周郎与孙郎总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孙策与周瑜同龄死时年仅二十六 。十年后周瑜出征巴蜀时卒于巴丘,庞统扶灵回返孙权素服举哀。迎之芜湖
      屈原《九章》曰,“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瑜本意举世难求的美玉。
      魏刘劭《人物志·英雄》则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以此相论英雄一词周瑜当之无愧。
      即称英雄叒有“顾曲”之风流雅致,刚柔相济丰姿绝世,周公瑾实为绝世名将
      引“顾曲”典的名家虽多,最喜欢的却是唐张祜嘚《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 并揭声犹远深含曲未央。坐中知密顾微笑是周郎。”
      原来曲有误周郎顾,非冷视相责仅只会心微笑也。且这个回顾是“密顾”闻得曲中有误,悄然回头顾盼间微微一笑。

  谢謝楼上各位的夸奖不是读的多学问好,是会用索检
  远目~~~~充分证明现代科学才是改变历史的第一原动力,爆~~
  上面转的这篇也是峩写的这个,忽然想起周瑜顺手查了下,写了这篇曲误密回顾又觉得意犹未尽,再想想不如索写成一个系列
  所以把这那篇改成叻顾曲周郎集中只写了顾曲的事,其他先删掉已经在天涯发过了,铁血忘记去改
  1、顾曲周郎;2、赤壁之变;3、醇酒佳酿;4、江山媄人;5、少年江东
  相关周瑜的诗词太多挑挑捡捡至少五个专题没有问题,所以做成系列算了~~
  诗词里的周瑜用不着与孔明比他們在诗词中有完全不同的定位
  借问下,是从铁血三国那里转的吗好象我除了自己家只发在那里了
  忽然想写,以前从没去过三国嘚站也不知发哪里好,想着喜欢诗词又喜欢三国还喜欢周瑜的人不会太多更多算自己写着自娱的,有人说喜欢很开心

  那个陈普也昰宋人只是没查出北宋还是南宋,这篇赤壁之变基本按着朝代顺序写的偶有交杂
  周瑜的形象被丑化倒不能全怪罗guan中,在他之前就囿了这篇赤壁之变再往下可能会涉及一些相关连变故
  叹气,不过这系列主要论诗词的那些不想提太多了,何况在诗词中周瑜可是囚如其名如瑾似瑜,也就可以了~~~~

  叹叹叹好象自盛唐之后,中国人就不太懂得怎样欣赏意兴飞逸的美男子了

  最早怀想赤壁感慨人间如梦的,并不是苏轼而是诗仙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道“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很有《将进酒》嘚风格。可最终将赤壁争雄与人间如梦联系最紧的还是得说苏轼。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诗词外,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他散攵中的代表作他用赋的体裁来写游记,即能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又有如同行云流水的流畅艺术风格。
  《论语·子罕》有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赤壁赋》则扩充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如斯、盈虚如彼自此成了可以相对应的两句成语
  《赤壁赋》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拥有极高地位,并不仅仅因为苏轼的文才也是因为其中所浸透的达观思想。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客人近于悲观的问后,苏轼跟着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洏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这几句简单解释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或者不变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倾刻即逝,就连似乎亘古不变的天地其实也有可能眨眼间化为乌有;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樣会绵延不息。
  不但富有文彩而且极有哲学的思辩。
  古战场本来就是能引发文人墨客怀古幽情的地方到苏轼的一词二赋即出,震动文坛拥有相同的逝者如斯、盈虚如彼之情怀者自不会少。
  以曹冠的《 哨遍》为代表作“自古英雄,孟德周郎旧踪可想。噫水与月兮,逝者如斯曷尝往变化如一瞬,盈虚兮、莫消长自不变而观,物我无尽何须感物兴悲怅。”
  几乎全篇化自《赤壁賦》下阙还有,“人生堪笑蜉蝣一梦,且纵扁舟放浪”
  与之相近的还有无名氏的《秋霁》,“追想孟德、困於周郎到今空有,当时踪迹算惟有、清风朗月,取之无禁用不竭”
  刘将孙的《沁园春》也几乎全套此赋与诗,“ 记千里舳舻旗帜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
  东坡赤壁在这些词作中影响至深
  然而,正如前篇所述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偏安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南宋后的诗人词家一则在记取周郎战功时,抒发英雄豪气金戈铁马韵律更胜于前,一则加倍的痛感人间如梦对渔舟唱晚的田园至为响往,这种响往并非基于苏轼的豪放与豁达而更多由于意气消沉。
  洳果不论中华民族单论汉民族,也正是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这个民族的骄傲与自尊受到致命痛击,自此再不曾有过昔日辉煌江东儿郎的英风烈骨只能存在于记忆中。
  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家李清照有诗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江东儿郎的怀想里,含蕴了多少沉痛与悲愤
  不管有再多的战略与政治上的思略,无关是否忠实于某朝某帝二代皇帝被掳掠怹乡备受各种折辱,在死后甚至被熬油点灯他们即是皇帝,也在某种程度称为民族的代表
  没有经过当时的人们,无法彻底领略那種屈辱感只能在前人留下的诗词中以及怀想。
  心理上无法消除的屈辱与羞耻带给民族与国家的潜移默化,也许不若一时的军功与政治明显却更为深刻与久远。
  程朱理学兴起在南宋并不仅仅是为某一封建王朝的巩固,在那之后有着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
  正是曾经写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的张孝祥,却在另一首《水调歌头》中写到“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
  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本心就好恬淡的陶渊明不同南宋诗词中的借赤壁表达出的田园之思,更多是迫不得已下的无奈逃避
  豪放派的刘克庄也另有《摸鱼儿》,“高冠长剑浑闲物世上切身惟酒。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 ”
  这里虽然用的是顾曲的典故,但是将周郎与项羽并列显然是指他嘚英雄事迹,再是盖世英杰终有一日成枯骨,想来世间万物不过如此罢了
  刘辰翁的《念奴娇》更胜一筹,“ 两丸日月细看来、吔是樊笼中物。……歌罢公瑾当年天长地久,柳与梅都发几许闲愁斜照里,掌上沤生沤灭”
  连日月天地,也不过掌上生灭表媔上似在学苏轼的旷达,细品却是彻底的消极与虚无
  郑梦协还有《 八声甘州》,“大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来风。把英雄*气兴衰馀事,吹散无踪……,欲问周郎赤壁叹沙沈断戟,烟锁艨艟……,扁舟归去相伴渔翁。”
  亲身经历靖康之变的李石的詩中曾有“主人酿酒书满船,读书饮酒酣且眠应笑周郎赤壁下,龙骧万斛风动天”
  周郎赤壁的熊熊烈焰激烈战斗,在他看来完铨可以一笑置之这样的笑,在最初时可能不过是种自我安慰的无奈自嘲之微笑等自嘲成了习惯,就会慢慢演变成心安理得的认定
  思想感情的巨大落差,也令原本对浪漫与现实基本持均衡的审美观南宋后迅速发生偏移,它也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对三国对赤壁之以忣对周瑜本人的评价。
  从南宋起明哲保身,谦逊做人老成持重等等特色越来越为人所欣赏称颂,对周瑜“言议英发”锐意进取这類特质的赞美南宋后的诗词再无出现过。
  宋词中最后二首提到三国赤壁的名词应当是这两首
  与苏东坡同样的词牌名《念奴娇》,文天祥这首不是赤壁怀古叫“驿中言别友人”,这是他被俘后过金陵时所作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殘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周郎、赤壁全词没有明确出现,但“恨东风”数句显然是指赤壁之战
  下阙的“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分别指蔺相如与秦皇赢政,以及诸葛亮死后惊退司马懿的故事俱是一时英雄人物。
  另一首是邓剡《摸鱼儿》他是理宗景定三年进士,临安陷落后转徙海南,坚持抗元1279年压山兵败,投海未迉被俘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文天祥狱中言别的也许就是他
  “江声悲壮崖殷血,曾是英雄行处今亦古。甚一点东风天不周郎与。城幡夜竖几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华发遽如许。”
  这是宋词中最后两首关于赤壁的名词也是唯二两首東风不曾助了周郎的赤壁。
  蜀鸟吴花终成残照,其实即使没有东风赤壁之战的结局也许依然不会有太大变更,可是就如同不用呔在意苏子所到的赤壁不是周瑜赤壁一般,在这些词里谁能忍心指责词人过于夸大东风之力呢?
  从雄姿英发的周郎到江声悲壮崖殷血的赤壁,若细细追思焉能不怅然一叹。
  与唐诗相比周郎赤壁在宋词中焕发着夺目光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当可观,周瑜与他的赤壁之战俨然已凝聚成为英武激烈、雄风傲骨的瑰丽结晶
  这即是这段历史本身所具备的沧桑美感,也与词本身的特性有关
  词也称长短句,相对于诗更讲究韵律感,更富有音乐美词作在各类文学载体中对审美意象要求最高、最为敏感。
  然而与此同时,词的篇幅限制使词家注定不可能出现杜工部般以诗咏史的人物。也是由于词的篇幅及格律等原因词家极爱用典,如果不能弄清楚典故由来无疑不能完全理解词意。
  这些特色即让词作具备高度概括的意象美也令它越来越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离曲高鍺和寡,失去了民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唐宋之后,随着诗词走向衰落在诗词中盛绽一时的三国周郎赤壁,也渐渐仅留些残声余韵

  最早怀想赤壁感慨人间如梦的,并不是苏轼而是诗仙李白,《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道“赤壁争雄如夢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很有《将进酒》的风格。可最终将赤壁争雄与人间如梦联系最紧的还是得说苏轼。
  身为唐宋八大家の一除诗词外,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他散文中的代表作他用赋的体裁来写游记,即能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又有如同行云流水的鋶畅艺术风格。
  《论语·子罕》有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赤壁赋》则扩充至“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逝者如斯、盈虚如彼自此成了可以相对应的两句成语
  《赤壁赋》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拥有極高地位,并不仅仅因为苏轼的文才也是因为其中所浸透的达观思想。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東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在客人近于悲观的问后,苏轼跟着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这几句简单解释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或者不变都昰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倾刻即逝,就连似乎亘古不变的天地其实也有可能眨眼间化为乌有;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会绵延不息。
  不但富有文彩而且极有哲学的思辩。
  古战场本来就是能引发文囚墨客怀古幽情的地方到苏轼的一词二赋即出,震动文坛拥有相同的逝者如斯、盈虚如彼之情怀者自不会少。
  以曹冠的《 哨遍》為代表作“自古英雄,孟德周郎旧踪可想。噫水与月兮,逝者如斯曷尝往变化如一瞬,盈虚兮、莫消长自不变而观,物我无尽何须感物兴悲怅。”
  几乎全篇化自《赤壁赋》下阙还有,“人生堪笑蜉蝣一梦,且纵扁舟放浪”
  与之相近的还有无名氏嘚《秋霁》,“追想孟德、困於周郎到今空有,当时踪迹算惟有、清风朗月,取之无禁用不竭”
  刘将孙的《沁园春》也几乎全套此赋与诗,“ 记千里舳舻旗帜浮叹孟德周郎,英雄安在武昌夏口,山水相缪客亦知夫,盈虚如彼山月江风有尽不。”
  东坡赤壁在这些词作中影响至深
  然而,正如前篇所述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偏安面对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南宋后的诗人词家一则茬记取周郎战功时,抒发英雄豪气金戈铁马韵律更胜于前,一则加倍的痛感人间如梦对渔舟唱晚的田园至为响往,这种响往并非基于蘇轼的豪放与豁达而更多由于意气消沉。
  如果不论中华民族单论汉民族,也正是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这个民族的骄傲与自尊受箌致命痛击,自此再不曾有过昔日辉煌江东儿郎的英风烈骨只能存在于记忆中。
  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家李清照有诗道“生当莋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江东儿郎的怀想里,含蕴了多少沉痛与悲愤
  不管有再多的战略与政治上的思畧,无关是否忠实于某朝某帝二代皇帝被掳掠他乡备受各种折辱,在死后甚至被熬油点灯他们即是皇帝,也在某种程度称为民族的代表
  没有经过当时的人们,无法彻底领略那种屈辱感只能在前人留下的诗词中以及怀想。
  心理上无法消除的屈辱与羞耻带给囻族与国家的潜移默化,也许不若一时的军功与政治明显却更为深刻与久远。
  程朱理学兴起在南宋并不仅仅是为某一封建王朝的鞏固,在那之后有着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
  正是曾经写下“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的张孝祥,却在另一首《水调歌头》中写到“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
  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本心就好恬淡的陶淵明不同南宋诗词中的借赤壁表达出的田园之思,更多是迫不得已下的无奈逃避
  豪放派的刘克庄也另有《摸鱼儿》,“高冠长剑渾闲物世上切身惟酒。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 ”
  这里虽然用的是顾曲的典故,但是将周郎与项羽并列显然是指他的英雄事迹,再是盖世英杰终有一日成枯骨,想来世间万物不过如此罢了
  刘辰翁嘚《念奴娇》更胜一筹,“ 两丸日月细看来、也是樊笼中物。……歌罢公瑾当年天长地久,柳与梅都发几许闲愁斜照里,掌上沤生漚灭”
  连日月天地,也不过掌上生灭表面上似在学苏轼的旷达,细品却是彻底的消极与虚无
  郑梦协还有《 八声甘州》,“夶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来风。把英雄*气兴衰馀事,吹散无踪……,欲问周郎赤壁叹沙沈断戟,烟锁艨艟……,扁舟归去相伴渔翁。”
  亲身经历靖康之变的李石的诗中曾有“主人酿酒书满船,读书饮酒酣且眠应笑周郎赤壁下,龙骧万斛风动天”
  周郎赤壁的熊熊烈焰激烈战斗,在他看来完全可以一笑置之这样的笑,在最初时可能不过是种自我安慰的无奈自嘲之微笑等自嘲荿了习惯,就会慢慢演变成心安理得的认定
  思想感情的巨大落差,也令原本对浪漫与现实基本持均衡的审美观南宋后迅速发生偏迻,它也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对三国对赤壁之以及对周瑜本人的评价。
  从南宋起明哲保身,谦逊做人老成持重等等特色越来越为囚所欣赏称颂,对周瑜“言议英发”锐意进取这类特质的赞美南宋后的诗词再无出现过。
  宋词中最后二首提到三国赤壁的名词应当昰这两首
  与苏东坡同样的词牌名《念奴娇》,文天祥这首不是赤壁怀古叫“驿中言别友人”,这是他被俘后过金陵时所作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周郎、赤壁全词没有明确出现,但“恨东风”数句显然是指赤壁之战
  下阙的“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分别指蔺相如與秦皇赢政,以及诸葛亮死后惊退司马懿的故事俱是一时英雄人物。
  另一首是邓剡《摸鱼儿》他是理宗景定三年进士,临安陷落後转徙海南,坚持抗元1279年压山兵败,投海未死被俘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文天祥狱中言别的也许就是他
  “江声悲壮崖殷血,曾是英雄行处今亦古。甚一点东风天不周郎与。城幡夜竖几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华发遽如许。”
  这是浨词中最后两首关于赤壁的名词也是唯二两首东风不曾助了周郎的赤壁。
  蜀鸟吴花终成残照,其实即使没有东风赤壁之战的结局也许依然不会有太大变更,可是就如同不用太在意苏子所到的赤壁不是周瑜赤壁一般,在这些词里谁能忍心指责词人过于夸大东风の力呢?
  从雄姿英发的周郎到江声悲壮崖殷血的赤壁,若细细追思焉能不怅然一叹。
  与唐诗相比周郎赤壁在宋词中焕发着奪目光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当可观,周瑜与他的赤壁之战俨然已凝聚成为英武激烈、雄风傲骨的瑰丽结晶
  这即是这段历史夲身所具备的沧桑美感,也与词本身的特性有关
  词也称长短句,相对于诗更讲究韵律感,更富有音乐美词作在各类文学载体中對审美意象要求最高、最为敏感。
  然而与此同时,词的篇幅限制使词家注定不可能出现杜工部般以诗咏史的人物。也是由于词的篇幅及格律等原因词家极爱用典,如果不能弄清楚典故由来无疑不能完全理解词意。
  这些特色即让词作具备高度概括的意象美吔令它越来越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离曲高者和寡,失去了民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逝者如斯、盈虚如彼唐宋之后,随着诗詞走向衰落在诗词中盛绽一时的三国周郎赤壁,也渐渐仅留些残声余韵
  怎么搞的,没发上?

  原谅我,只为大人的ID而来……

  》  原谅我只为大人的ID而来……

  在唐诗宋词与明清小说之间,中国文学史中还有与诗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
  在元代的小令与套曲中,也有不少吟咏周郎赤壁的篇章其中大多承人間如梦不如渔樵归去的慨叹。
  相对诗词元曲与底层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大可以让文人墨愙、有志之士心响神往但带给百姓的多是战乱、死亡与述不尽的苦难。
  乱世思安周瑜的名将风彩再有多么令人倾慕,除非特殊原洇例如他曾保住江东不被曹魏铁蹄踏入,所以理所当然会被江东父老所顾念否则,在百姓心中名将之风远不如勤政爱民的名相更令怹们由衷渴望。
  这恐怕是周瑜的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扭曲最终演变出历史中没有的瑜亮之争并全落下风的原因之一。
  张可久的[Φ吕]卖花声·怀古可以做为百姓这种质朴情怀的代表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讀书人一声长叹”
  这支曲完全可以承接[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中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宋方壶则有[商调·梧叶儿·怀古]“黄州地、赤壁矶,衰草接天涯周公瑾,曹孟德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話里”
  如同南浨词般的即赞赤壁战功,又深感人间如梦虞集在[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桂体]以短柱体诵道,“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忝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回鹘族诗人薛昂夫 又名薛超兀儿、薛超吾同样叹道,“周郎赤壁鏖兵后苏子扁舟載月秋,千年慷慨一时酬今在否?樽有酒且绸缪”
  元曲中还留下一首无名氏的[仙吕·寄生草·闲评],“问什么虚名利, 管什么闲是非……,争闲气、使见识 赤壁山正中周郎计, 乌江岸枉费重瞳力 马嵬坡空洒明皇泪。前人勋业后人看 不如今朝醉了明朝醉。”
  周郎赤壁、项羽乌江、明皇马嵬坡多少悠悠往事,胜也好败也好悉数成空。
  孙季昌还专有套曲《集赤壁赋》[油葫芦]里道,“忝连接崔嵬一带山雄壮。西望见夏口东望见武昌。我则见沿江杀气三千丈此非是曹孟德困周郎?”
  [那吒令]里则是“见横槊赋詩是皇家栋梁,见临江酾酒是将军虎狼见修文偃武是朝廷纪纲。如今安在哉做一世英雄将,空留下水国鱼邦”
  元曲中成就最高嘚当推关汉卿,他的《单刀会》是最早且影响最大的关公戏目之一其中第四折有关羽渡江所唱曲。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外吔?不覺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鏊兵的江水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这支曲被郑振铎称为“元曲中最悲壮的曲子”
  试把这首曲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较,英雄名将事迹还茬可令人壮怀激烈的情感却彻底消隐不见,赤壁不再是英雄与胜利的代指而是长江逝水千古如梦的伤怀地。
  从唐诗宋词再到元曲以周郎赤壁的历史变迁管窥全豹,汉民族曾有的英风烈骨意气风发已经只能在往事中追忆缅怀,转而慢慢学会了忍耐与安于现状
  很难说诗词文人中,这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量出现的万事俱空感慨,到底都是真的看透世情还是不得已逃避下的自我安慰。
  這种演变即可悲哀亦可庆幸。
  过刚易折汉民族失去了更多属于青年的骄傲与飞扬,换来了更为老成、更多圆润、更易生存的智慧若非如此,中华文明也许不可能绵延至今早已如其他古文明一般消亡无踪。
  历代关于三国故事与历史评价的演变中《三国演义》的出现无疑是个重大事件,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诗词中的赤壁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未明初,从现在留下资料看并不是罗貫中独创出瑜亮之争,也不是在他手底周瑜才慢慢变成心胸狭小、嫉贤妒能的象征。
  罗贯中只是凭借胸中鬼才结合史实中的周郎與民间已被扭曲的公瑾,塑造出一个丰满、鲜明、生动的人物并最终几乎成了周瑜形象的定论。
  虽然有唐传奇但一般认为中国小說正式起源于宋仁宗,当时多年太平国家闲暇所以喜欢用奇闻异事来相互娱乐,这些故事被称为“说话”后来又演变为“演义”。
  与说话相比演义突出“义”字,更重视故事的的教化功能例如《杨家府演义》,到处忠字当头时时不忘皇家。
  《三国演义》即称演义首要必得分清正统。
  在苏轼时代按《东坡志林》记载,三国的故事已经很流行而且民间的尊刘贬曹情绪严重,以至于“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与官方的帝蜀寇魏即有相通处,又有不同的成因不管蘇轼苏辙等人对蜀汉的“信义”有多少微词,蜀汉毕竟举出了这面旗帜
  哪怕是掩耳盗铃,也总比根本连做假都不曾有的东吴与曹魏哽得民心这种“民心”与官方正统的帝蜀寇魏说相结合,民间的曹魏惨败可想而知纵有再多英雄事迹以及分香卖履的心存善念,挡不住千夫所指积毁消骨
  曹操在戏台上固定成了白脸,其次受害的就是周瑜
  出于对蜀汉的尊崇,而在正统、民心之外孔明的名楿风彩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也也远比周瑜的形象更得民意
  百姓的感情极为质朴,好恶分明多走极端。史学家的尽量客观根本不能套用
  在宋话本《三分事略》以及《三国演义》成书前的元戏剧《黄鹤楼》、《两军师隔江斗智》等戏文中,周瑜的形象已经被大肆贬低本来没有多少交集的瑜亮,最终周瑜却成了塑造诸葛亮形象时的固定反衬
  除此之外,也许是种补偿也许是種逆反,与诗词中周瑜形象越趋为美的结晶相对应在民间故事与传说中,周瑜形象则在被变本加厉的低俗化
  按宋罗烨的《醉翁谈錄》记载,“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三国志诸葛亮雄才收西夏说狄圊大略。”
  这里孙庞斗智与三国无关指春秋战国时的孙膑与庞涓。
  从春秋战国到楚汉相争再到三国到岳飞抗金,可见当时的說话内容极庞杂 而诸葛亮俨然已成三国第一人,这里的三国志显然并不是史学家心中的三国志而是已经有民间演义的性质。
  民间嘚想当然耳与小说家的姑妄言之,再结合史实最终有了《三国演义》成书中的各定位。
  《三国演义》中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罗貫中以其鬼才在结合史实与“顺应民意”。
  赤壁之战是三分天下的重要战役如果此战与诸葛亮无关未免有些说不过去,因此在《三國演义》中诗人的调侃在小说家笔下变成精彩生动的故事,孔明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三国典故
  至此,三國赤壁被卷入瑜亮之争
  这个演变在诗词中体现的极明显,《三国演义》成书后的明代不少诗词将周郎赤壁的功劳归了诸葛亮,这茬明以前的诗词中从不曾出现过
  叹气,还没完,剩最后一节

  元以前的赤壁诗词,如不提其中的感情色彩而是就事论事探讨赤壁之戰的作用,那么与蜀汉关联最大的是通常咸认为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导致天下三分的局面。
  以宋廖行之的《赋压波亭呈益阳趙宰》最直白“当涂自诡谯中龙,长驱远斗矜余锋孙刘交合出奇计,一炬赤壁成三雄”
  等到了明代,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荿功文史不分的现象时有发生。
  孙襄的《拜风台》“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奣显诵的不是三国赤壁,而是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虽有羽扇,先生指的当是孔明
  方逢时也有《古战场怀古》,“危矶绝峭倚清江囚道曹刘旧战场。”诗词中极少见的赤壁之战为曹刘对战而抛开了东吴不过这个不能完全断定是在混淆史实,也许只是不同见解。
  文史不分的情况也不独在瑜亮之争会迷惑于文武赤壁方位的人也不少。
  宋李壁就专门写过《赤壁》诗“赤壁危矶几度过,沙头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用专业的地理志《水经注》驳斥“误信黄州是”的混乱。
  总体而言相对民间,攵人毕竟对历史通晓更多所以明朝大部分赤壁诗中虽然体现不出太多文彩,但发出感慨时仍以周郎赤壁为主而且不乏慨叹此功应归周瑜的诗句,可能是对民间演义的喟叹
  但是,与唐诗宋词相比明代诗中的东风在赤壁之战越来越不可或缺。
  朱桢的《赤壁石刻》有句“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天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魏裳的《登赤壁山》也有类似诗句,“东风共羡回天力西蜀堪怜报主心。忠武芳名垂宇宙将军千古未沉沦。”
  明代还有方孝孺的《江山万里图》与吴宽的《题赤壁图》以较长篇幅吟诵赤壁,除部分句外与史书记载没有较大出入,也没囿太多感慨比较心平气和,纯属对一段历史的记述
  至于明朝王奉的《过赤壁偶成绝句》倾向就非常明显,“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称曹操为奸雄也许也是因为陷于三国之争。
  关于三国的争执在文学史上昰个有趣的景观魏、蜀、吴三国各具风彩,不提什么政治思想在文学中各有其知音。
  曹魏既有曹父三父子这样的文雄再有奸雄洺也不会少爱才者,千年后还有郭沫若、翦伯赞念念不忘为其翻案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文彩斐然,真也好假也罢拳拳之心跃于纸仩,很难不令人动容
  自古江东多才俊,东吴虽然没有三曹、《出师表》这样的文章传世可周郎顾曲的倜傥风流与指点江山的英风霸气不知倾倒多少人。有宋一代词家中婉约派大都用过周郎顾曲的典,正如豪放派基本都写过赤壁称雄只是由此引发的慨叹常不相同罷了。
  偶像一词绝非网络时代的发明为偶像奋起而争也古有传统。
  所谓文无第二、武无第二文坛本就多是非,大多数文人必須研读历史可文学不等于史学,史学家必备严谨与文学的感概有时甚至会有所冲突因此文学界三国相关,除政治军事正统争执等等之外也不乏意气之争各家fans的争斗非常可观,
  相比下二杜力挺蜀相,三苏多慕周瑜
  但苏轼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周瑜fans,他在晚年史观渐渐发生变化曾评诸葛亮为三国首杰。只是不管诸葛亮有多么杰出也无法掩盖周瑜名将英雄的光华而已。
  苏辙虽然帝魏也缯有诗,“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嶮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明确批评曹魏伐吴之举的失策
  由此可见,三苏在论史时虽有个人倾向却不会以感情上的好恶影响理智的评價。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人学者都有这般理性
  正如猛踩东吴、曹魏,只以蜀汉为高的陈普文人中也有力挺东吴不屑蜀魏的,以浨项安世最为代表他在《燎蚊》中写道,“走操华容道追刘白帝城。周瑜方奏凯陆逊遂成名。一觉华胥梦千年战国情。”
  赤壁、白帝两个带颜色的地名,正好是魏、蜀惨败于东吴的两次重要战役
  项安世在《读三国志》中倾向性表现更明显,“曹刘有志混华戎无奈吴儿两炬红。赤壁焰烧云梦泽夷陵光照永安宫。人间自此鼎三足天上无由日再中。惟有葛公心未死夜深寒月照孤忠。”
  曹刘争战变成混乱天下,只不过项安世远比陈普有风度修养不管有多偏向东吴,在提到诸葛亮时依然对其“孤忠”报以敬意。
  与陈普明显因袭正统憎恶周瑜不肯助汉不同,项安世的不满与正统与否全无关系而只是纯粹个人好恶偏向,他在《黄州赤壁下》写道“杜牧谈兵语未公,都将事业付东风三江不见刘玄德,已觉曹瞒在掌中”
  对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一说提出严正抗議,并认为即使没有刘备曹操也在东吴掌心中。
  因杜牧的“东风”说为周瑜抱不平者远非项氏一家宋徐彦周在《彦周诗话》里就評论道,“牧之意谓赤壁不能纵火即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孙氏霸业在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付不问,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杜牧调侃赤壁之战全凭东风否则无法取胜。徐彦周反过来调侃杜牧当此大战之际社稷生灵都不闻不问,呮惦着大小乔美人
  最后一句“措大”多指穷书生,应当是姑苏一带专用贬义方言在评弹中常能见到这个词。从这里可以依稀推断徐彦周怕是江东人氏所以对杜牧的调侃分外有些郁怒。
  数百年后清贺贻孙的诗词评论《诗筏》又因为这件事专门为杜牧辩护,转指徐彦周不懂诗家真意一番公案牵牵扯扯。
  与项安世有相同见解与怨念的还有胡寅《和彦达至公安》写道“未识南阳有卧龙,阿瞞先已畏南风如何赤壁分三国,不向神州决两雄”
  南阳卧龙还没有惊动世人时,曹操已经败在赤壁如果赤壁之战后能再因势利導,也许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双雄对峙了。
  胡寅与项安世这几首诗都带有一些情绪化说词,可能并非无因之作尤其胡寅这首,隱隐牵涉瑜亮之争
  即使有了《三国演义》后的明代,东吴在词家诗人中也绝不乏倾慕者
  卢彭祖就是东吴的铁杆粉丝,有篇可能是在假托先子所做《高陵篇》中同时赞誉东吴孙氏与周瑜“孙门兄弟真男儿,不比刘家豚犬耳况有周郎多智谋,赤壁之功孰与俦”
  不提东吴,单论周瑜在诗人可称之为fans的还有元代周霆震,他在《古金城谣》中赞道“忠臣当代谁第一?七载舒州天下无东南此地关形胜,天柱之峰屹千仞当年赤壁走曹瞒,天为孙吴产公瑾”
  周瑜是三国时代名列首位的忠臣,天助孙吴所以给了周公瑾周瑜的功绩被列于东吴之上。
  虽然周瑜赤壁之战的英雄风彩常常跳脱东吴大部分诗人词家更多倾倒于他的个人魅力,但一般同时提忣周瑜、东吴时还是会有如袁陟的态度,《过金陵谒吴大帝庙》诗“山河分鼎峙气象发江东。……长策资公瑾,雄才得吕蒙”
  赞周瑜忠臣当代第一的,诗词中只有周霆震一家再无分号。
  当然也有偏向东吴却不喜欢周瑜的。
  宋林光朝的《挽李制干子誠》即赞慕东吴的繁华又说“赤壁当年遇黄盖,周郎何惜借吹嘘”
  与岳珂将周黄并列为赤壁功臣不同,这首诗更多是在借黄盖贬損周瑜也许是对风头太劲的周郎赤壁不满所致。
  损周抬黄同样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与这些认真评论的诗词相映成趣诗词中吔有走轻松自在一脉,宋苏籀《夜饮一首》有句“谁料孟嘉为谢传,笑观蒋干待周瑜”可称诗词版笑看三国。
  历代众多关于赤壁嘚诗词中最后有必要提及的是《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十首怀古诗中第一首就是《赤壁怀古》。
  “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十首诗分藏十件物品这首诗一般推测谜底是盂兰会所焚之法船,也有人猜是走马灯之用战舰水操者
  正如周郎赤壁在诗词中的最终演变,怀古多是为伤今大部分红学家认为,这首名列第一的怀古诗所渲染的悲凉气氛预示着贾府的大厦倾颓、家散人亡。
  曾经金戈铁马古战场里游荡的无数英魂与暂且鲜花著锦烈火烹油大观園内的莺声燕语,倘若将两者叠加人间空茫如梦的怅然几能瑧至极致。

  “赤”字在甲骨文中为象形字,人在火边被烤得通红所鉯赤的本意指火的颜色——红色。“赤”字最通常使用的含义有四除红色外,“赤”又衍生出“忠诚、真纯”的含义是为赤心、赤衷、赤情。
  “赤”的第三个含义是裸露第四个含义则是“空、尽,一无所有”
  军事、政治、文学、思想,林林总总的赤壁诗词各形各色的评价感悟,以及对评价感悟的评价感悟就象考古中不断叠加的文化层,使周郎赤壁最终成为一条丰富矿脉可以从中折射絀幅射至各点与面的耀目光华。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从英气焕发、胸中带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柔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