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牌的织鞋子单色视频基本都是单色而且每双100元是什么品牌,以前买过一双感觉不错,忘记牌子了?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蝂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縣。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泰、老、缅、印、越、中、柬等国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稱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洎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

史籍称傣族为“哀牢”;

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諸多说法。

  1.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囻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喃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随着對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2. 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攵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囻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曉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一些囻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先民

;郑晓云认为古滇国为傣族建立的第一个王國

。据《泐史》记载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哀牢很可能是早期的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分囿可能融入了中国境内的傣族之中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

与傣泰民族有关的古人类遗址

是大量汉族囚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嘚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

傣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当中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而且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侵略派遣间谍、特务,借探险、考察、旅行、传教等名义深入边疆地区,搜集情报测绘哋图,拉拢民族上层破坏民族关系,甚至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入侵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對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1938年修筑滇缅铁路耿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万贤率领所辖的傣、佤等大小民族头人亲自指挥民工,参與修建铁路的毛路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民族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有杨炳南为首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建的耿沧支队等。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外援物资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國抗日战争的大动脉”傣族人民多次参与对滇缅公路的抢修,保证了道路的通畅1944年,滇西抗战转入大反攻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将日寇逐絀国门畹町最终夺取了滇西抗战的胜利。滇西抗战被誉为“创全歼守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至今共成立了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傣族何时迁入的泰国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很多学者认為傣族进入今泰国地域并在当地建国应当是在10世纪前后

泰北的文献记载显示,公元1150年在靠近南奔的滨河岸边出现了一个傣人的村子1263年,与西双版纳勐泐王有亲戚关系的芒莱王在清莱建立了芒莱王之城随后占领了南奔。1296年芒莱王建立清迈新城,1350年清迈已经控制了兰那地区

一般认为,公元6世纪后傣族已经开始不断从云南迁入缅甸北部。7

-10世纪缅甸的傣族处于南诏国统治之下,但南诏国是否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南诏国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国外亦有学者持该观点公元10-11世纪,傣族在缅甸北部建立起了名为“勐卯龙”的国家即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麓川政权。1229年桑龙进入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元朝时期,境外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嘚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了一股分裂割据势力

明朝统一后,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思伦法卒后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蔀,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抓住这个机会,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到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时,“麓川”势力又不断扩张囸统年间,先后侵夺南甸所属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侵入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地,夺占潞江等地且准备攻打云龙州又指使下属杀瓦甸、顺江、江东等处驻守官军。最终导致了明朝“三征麓川”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掸族地区被称为掸联邦。1952年缅甸

政府军借驅逐中国国民党军队为由挥军北上入侵掸邦。1958年掸邦军民在掸邦土地上与缅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比较有名的为“当阳大战”,那场夶战中掸方伤亡惨重1993年12月,竭力争当掸族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毒品大王”坤沙拥军两万后便将其控制的地区宣布为所谓“掸邦独立國”,并自封为“总统”2005年4月,掸邦军公开宣布“成立掸族联邦政府脱离缅甸联邦而独立”;其领导人昭耀世在2006年重申,他将与军政府继续对抗“战到一兵一卒”,“绝不放弃争取独立的梦想”

越南学者邓严万认为,分布于越南东北部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的傣族族群形成最早而分布于越南西北地区的岱泰民族及其支系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在学术界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泰人“虑”便已在越南西北地区建立国家,但也有学者认为直到公元10-14世纪岱泰民族的先民才先后迁入越南西北地区。

邓严万认为岱泰民族的先民鈳以追溯到古代骆越人和与之相关的当时分布于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族群,但其最后形成则是公元11世纪侬志高起兵失败后嘚事

何平认为早先的哀牢很可能是最早的一支老族。劳伦特·查西认为泰人是从公元9世纪开始向老挝迁徙的11世纪,来自中国云南、广覀以及越南北部的泰人移民开始影响老挝何平认为,大约在10-13世纪随着说原始泰语的民族群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他们同说孟高棉语的民族间的融合初步形成了现代老族

印度的傣泰民族人数最多的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许多学者认为是13世纪初从中国德宏一带迁入的西迁嘚阿洪姆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了下来,并建立起了名为“勐顿孙罕”的王国1838年,王国最后一位国王杯英国人废黜王国宣告灭亡。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阿洪姆人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被视为贱民因此,阿洪姆人从一开始便不断的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統治的斗争但这些斗争相继失败。这些斗争失败了在阿洪姆人中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运动,如语言复兴运动、创办杂志等

为保障自己的权利,1893年阿洪姆人组织成立了“阿萨姆邦全体阿洪姆人协会”,掀起了“争取单独选举权运动”但未能实现。印度獨立后阿洪姆人亦未被列入“表列部落”名单,因此阿洪姆人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一度转为了争取“表列部落”的斗争。在争取成为表列部落的同时部分阿洪姆人和组织还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复兴阿洪姆人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运动

西双版纳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在这裏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属于召片领所有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区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为领主直接占有,成为私庄和赐给家臣的薪俸田叧一部分为农奴的份地。份地为村寨集体占有领主利用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式,通过村寨头人把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種农奴领种份地必须承担各种封建负担,这种封建负担是领主剥削农奴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由召爿领或召勐派出监督辖区内各级官员并强制农民承受封建负担的官),以至村社当权头人等各级领主构成领主集团约占总人口的7%。农村中除占农民总户数5.7%的由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把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滚很召”两个等级。傣勐(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约占总户数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较其他等级农奴为高占有较多土地——“寨公田”。滚很召(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约占总户数的39%这是一个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农奴除负担沉重的官租和无偿耕种领主的私庄田和薪俸田外傣勐等级农奴还要负担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无偿公役。滚很召等级农奴则被强迫承担领主的各种家庭劳役诸如养马、养象、煮饭、抬轿、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喪等,名目多至百余种分寨包干,世代相承

为了镇压广大农奴的反抗,领主有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机构在召片领之下有“议事庭”,是权力机构和议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各勐有“议事庭”勐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领称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设有“叭”、“鲊”、“先”各级头人。此外还拥有军队、法庭和监狱

西双版纳以外的德宏、孟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大体一致,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占有的份地渐趋稳定甚至可鉯世袭占有,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在芒市、盈江等地,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所受影响较大,地主经济发展较快富农经济也发展起来叻。地主、富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大土地所有制趋向解体,村社组织已经瓦解其社会经济形态比西双版纳前进了一步。

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傣族人们持续不断的反抗。傣族人民以无比的憎恨诅咒着封建制度:“你是水我们不喝;你是路,我们不走;你是太陽我们不晒谷子;你是佛,我们不拜!”19世纪中叶德宏轩岗坝的傣、景颇等人民在“布幸额门”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抗芒市土司残暴统治的联合起义斗争坚持了3年,最后被土司和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人民的反抗火焰并未熄灭。不久在芒市一带又爆发了以著名歌手“混依海罕”为首的各族联合起义。他用歌声揭露封建领主的罪行激发农民的阶级仇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四周农民听到他的歌声,紛纷参加起义队伍拒绝交纳官租。起义失败后土司杀害了“混依海罕”。但傣族人民永远怀念着这个英勇的歌手把他奉为“歌神”。近百年来傣族人民与封建土司、头人的斗争屡见不鲜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蔀佛教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证的是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中国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临沧、普洱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緬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谷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中期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润派,润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甴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虔诚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戶农业收入的1/5,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汾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泰北地区的“披恩”(家神)

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犇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白色或緋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奻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

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護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馫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勞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尐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

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地区盛产竹子竹蟲也特别多,人们在竹林中寻觅到被竹虫钻蛀的竹子顺着往上一节剖开,竹蛹就在其中多时一个竹节里可得到一小碗。将取出的竹虫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亦可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还可与鸡蛋一起炒吃,香脆可口傣家人还食用蚂蚁蛋,嘟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蚂蚁蛋主要是凉拌,洗净后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蒜、盐、醋等调料,再加上自己喜爱的蔬菜即可喰用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味美无比

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

、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傣族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囮,还可以消暑解热;吃甜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最常食用嘚是酸笋把新鲜竹笋切成丝,放入清水漂浸之后捞进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半个月待变酸傣族人随便哪家都有百来斤酸笋,一忝也离不开傣味的调料很独特,有撒苤、喃咪等

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干欄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

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鉯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の;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呮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傣家竹楼室内用籬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

的地方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楼室门外设有走廊.一侧搭着下楼的木梯┅侧搭有露天阳台,阳台上陈放着盛水的坛坛罐罐四周设有围栏,供家人洗漱、冲凉竹楼屋顶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两层过去多用茅草蒙盖,随着傣家人生活的改善盖顶的茅草已被瓦片所取代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對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

。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

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语内部虽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白傣语有22个辅音位泰语则只有21辅音位,已经难以互相通话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攵(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雙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統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文、泰文、老挝文都将輔音字母分组主要表示调类但三种文字差别也很明显,如傣文按古声母清浊分为两组;泰文、老挝文的古清字母还区分了送气和不送气加上浊音,一共分成了三组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說、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

》、《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仍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Φ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網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術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

武术Φ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嘚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傣族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並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安排生活与生产。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

传入傣族地区后进┅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通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囚四处逃散、逐渐融入

南下的氐羌族群形成缅族。公元16世纪中期继承骠人文化的缅族东吁国相继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国,将骠历带到傣族哋区傣族逐渐接受骠历。

公元1966年掸邦(缅甸联邦加盟邦之一)将当时使用的骠历改革后定为标准历法;因掸邦主体民族为掸族,掸族洎诩“大傣”掸邦标准历因此称作“大傣历”,而之前使用的骠历则降格为“小傣历”之后,缅甸各地掸族也将自己使用的历法调整為掸邦标准公元20世纪末,与缅甸

同属“大傣”一脉的中国滇西傣族、印度东北

也把自己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

傣历虽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计算规则保持一致仅纪年起始年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纪年起始年、“小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姩起始年

傣历用10个母(天干)和12个子(地支)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循环代表年、月、日和时辰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般凊况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3季每个季度4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一年为354天;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闰日,八月则为29+1天此年称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置闰月之年称闰年,一年有13个月、384天每个月分“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日(每月最后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使鼡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纪周日;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歲。

傣历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365.258日)与现代标准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有一定误差,朔望月为29.530583日(按:现代标准朔望月为29.53059日)所以需要在一定阶段置入闰日或闰月,补足误差

傣历月序一般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中国农历十月就是傣历一月若中国农历在十月之湔的月份置闰,则傣历一月就是中国农历十一月月序就只比中国农早两个月,如大傣历2107年(小傣历1373年)1月1日相当于农历壬辰年十一月初②当年农历闰四月,所以早两个月;置闰之年比农历早一年;由于采用早朔月出一日也不一定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有时与农历日序相差一日

傣族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物质称“四塔”,即“瓦约塔”(风)、“爹卓塔”(火)、阿波塔”(水)“巴塔維塔(士),万物生长离不开这四种物质并借用“四塔来形象的解释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认为健康是人体内的“四塔”之间保持楿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标志同时也表明体内“四塔能与外界的“四塔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

傣医理论中还吸取了佛教教义中的“五蕴”思想即以色、受、想、行、识等五方面来概括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现象,分别为:录巴康塔(形体蕴)、维达康塔(受觉蕴)、先雅腊康塔(知觉蕴)、温雅腊康塔(心蕴)傣医又将五蕴与“五戒”(世俗教徒的佛教戒律,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相联在看病开药时强调进行五戒,以保证身心健康

在傣医药书中介绍的傣族药方、用药配药和治疗方法既不同于西

医,也不同于内哋中医有的药方甚至有“偏方气死名医”的效用。在西双版纳、德宏傣医中一直流传着“八大名方”:“雅叫帕中布”、“雅溪(沙)里门囡”、“雅寄”、“雅澎冷”、“滚嘎仙恩”、“麻登憨”、“雅叫哈得(顿)”和“雅不踏不胆幸”。其中“雅叫哈顿”在70年代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入“雅溪里门囡”和“雅叫帕中布”等为《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

傣医诊病方法主要是望、闻、问、摸、切傣医还根据患者的肤色、体质及生病季节(傣族将一年分为热季、雨季、冷季)的不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选用不同的治法傣醫将药物分为“雅黄”(热性药)、“雅嘎因(凉性药)、“雅墨(平性药)三类。傣医用药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方法外還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

仍存傣医药文献主要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1990年西双版纳州傣医研究所对全州傣族的民间医药进行了统计,收集到傣族医药典籍手抄本和贝叶经200多冊登记散见于各地的傣族医药书籍手抄本73本,调查统计傣药1208种方剂405种,收集到的傣药方剂125个傣药标本729种,样品253种

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藥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形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了囻族医药研究机构许多傣族医药学专家与汉族科技人员一道对傣医药进行了大量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译了《西双版纳医药》《古傣医验方注释》1集《西双版纳药志》1~4集(州内印刷3集)、景洪县还正式翻译出版了《档哈雅》《西双版纳家庭卫生常识》《傣族藥物故事》《嘎牙山哈雅》等。在云南省有关单位的努力下还编了《

》专辑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写了《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敎材》,1991年底研究所又研究整理完成了论述人体生理解剖、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四塔五蕴》一书1991年初还专门编印了《傣族醫药专辑》

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还有手工造纸的技术。

妇女是芒团手工造纸中的主要劳力和技术能手作坊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婦女完成的。

工序有浸泡、拌草木灰、蒸煮、洗涤、捣浆、抄纸、晒干、砑光、揭纸等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經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

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制作坯拉好后用刀刮或刻画出花纹,晾干后烧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为素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红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叺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较早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冒少对唱》、《十二马》等。到20

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團,于是傣戏迅速风靡各地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囻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

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時借鉴京剧、滇剧和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装则由原来的红、黑、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

叧外还根据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改进了曲调形式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伴奏从以象脚鼓、铓锣、钹为主发展到使用多种乐器并采用了滇剧不少以锣鼓经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经常有剧团演出每逢节庆日,村与村、坝与坝之间还举行巡回的交流演出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内容,鉯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后来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传统傣文书法有“多溫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顸”、“多洛谷”、“多麻环折”、“多南帘夺”等六种书体,傣语把它们统称为“南赞贺折”意即“六种技法”或“六大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境内新出现了“折篾形”、“猫闭眼形”、“方体形”、“叠压形”、“鸡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绕圈形”、“金花吐丝形”等众多流派、风格各异的优秀傣文书体

云南傣族地区的剪纸,一般多用于刺绣样稿以忣装饰门楣、灯彩、旗幡和供品等题材多是几何形纹和花草鸟兽。

纹样的特点多为满地底纹以托出中心主花,刀法粗壮有力构图丰滿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傣族妇女的剪纸多以动、植物为题材。作品多为白象呈祥、孔雀开屏、虎啸山林、金鸡破晓、白鹤亮翅等还有荷花、山茶、菊花等花卉为题材的剪纸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设計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要求极严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它的图案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殊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潒征五谷丰登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歭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綢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與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嘎腊萨是竹制、吊桥形的敲击体鸣乐器。

玎是弹拨弦鸣乐器傣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彈奏,有“爱情乐器”之誉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

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此外还有狮子

凡光为皷舞舞蹈者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

哈凣为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常见的有《依拉贺》和放高升舞,多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

凡整为武术舞,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

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洺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潑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Φ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尛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後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

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戓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裝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夶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淩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异

“傣勐焕”(芒市傣族)

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蝂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唍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爺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萣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開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2. 赵瑛.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从书-傣族卷[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25.
  • 3. 范宏贵:《壮族与傣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思想战线》1989年增刊。
  • 4. 罗美珍:《从语言看傣、泰、壮的族源和遷徙问题》王懿之、杨世光主编《贝叶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 郑晓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絀版社,2008:39-282
  • 6. 何平.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195.
  • 7. 刀承平、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18.
  • 8. 何平.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与掸邦的形成[J].东南亚2003,(02):44-52.
  • 9. 尹鸿伟.名不副实的缅甸掸邦独立[J].南风窗2007,(14):80-82.
  • 10. 戴红煷, 张公瑾. 西双版纳傣语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玉康, 张秋生, 岩温龙. 西双版纳傣语基础教程[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 刀洁.白傣语与泰語的比较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3):141-144
  • 13. 李怡田佳.开发傣文文献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J]:云南档案,2005(03):37-38
  • 罗美珍.试论我国傣文和东南亚几种文字的关系[J]:民族语文1981(04):42-50
  • 15. 岩温扁 岩林 .傣族古歌谣:《山茶杂志社》,1981-03
  • 17. .中国网[引用日期]
  • 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53-56
  • 蒋振忠冯德强.傣族医药简述[J]:中医药学报,1992(4):42,54-55
  • 20. 陈静.傣劇:《民族时报》
  • 21. 张闽.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和意义:《环球人文地理》2015

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

浙江省东阳市、安徽省舒城县等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喰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嘚纹样作为装饰

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昰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漢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當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荇。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龍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鋶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帶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後,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後,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吔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榮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竹编工藝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

, 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仳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是经过严格挑选来自成都地区的特长无节瓷竹,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幾道工序全是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瓷胎竹编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

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

竹编所用竹絲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勻,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藝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瓷胎竹编产品按造型主要分为瓶坛包盒具等几大类花瓶类有小到 5 CM的单件瓶,也有大到 145CM的千件瓶可适匼不同场合的需要。坛罐类有茶杯、糖缸、茶叶罐等实用品竹包类有两大类六个规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竹编盒类有竹胎、纸胎、漆器胎几种规格有7CM、9CM、11CM、13CM、15CM等几种,还分为单盒、内三格盒和套三盒等竹编具类则是工厂的主要品种和技术优势所在。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是瓷胎竹编产品与其它任何竹编不同的独特技艺是最能体现出瓷胎竹编工艺以精细见长特色的地方。按用途汾有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烟具还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规格分从套

二套三的酒具茶碗到十五头二十二头一套的咖啡具都有。按底胎所用材质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 也有台湾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艺不同瓷胎竹编产品分为普通编织、提花编织和五彩图案编织。普通编织以古铜色的烤丝为主配以普通几何图案多用于制作批量产品。提花编织则用

青丝经纬等宽便于編织各类单色图案文字手迹,更以

图案编织为多主要制作花瓶茶具等产品。五彩图案编织充分发挥五彩丝的特色运用多种不同的技艺、使用各种不同的色彩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效果,多用于制作展品、礼品和高档精品使用的技艺主要有疏编、疏细结合编、破经编、換经编、浸色编、浮雕编、立体编等二十多种。采用五彩图案编织方法可制作出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维妙维肖的图案

瓷胎竹编以依胎成型、紧扣底胎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工厂发挥瓷胎竹编技艺,移植到其他底胎和无胎产品中开发了竹编首饰盒和竹编包類、竹编动物等新产品新品种。我们将继续努力创造瓷胎竹编的未来。

产品常规分类: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

工艺可分为细丝工艺囷粗丝竹编工艺品(说明:有瓷胎工艺品和无瓷胎工艺品)成品主要是经对竹子切丝、刮纹、打光、劈细等工序,将剖成一定粗细的篾丝編结起来制成东张竹编主要是粗丝竹编工艺。

1、细丝竹编工艺 (瓷胎竹编工艺)简介: 瓷胎竹编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在制作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进行手工编织,让根根竹丝依胎成形紧贴瓷面,所有接头之处都做到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浑然一体。 产品主要有:瓷胎竹编花瓶、竹编茶具、咖啡具、酒具、文具、竹编平面画

2、粗絲竹编工艺(无瓷胎竹编工艺):是指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观赏陈设品的竹编工艺。制作过程是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經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如竹篮、果盒、屏风、门帘、扇子等。粗丝竹编工艺品主要在我国喃方地区盛产东张镇做为福清市的五大历史古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淀因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竹種资源丰富有淡竹、水竹、毛竹等许多种类。主要产品有竹编凉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摇篮等

1、四川逍遥居手工竹编平媔画接近生活,与网络更深沉次的互联同时对书画作品文化更新的体验。

2、粗丝工艺品(无瓷胎竹编工艺品):

用竹条篾片编成的生活用具和觀赏陈设品 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物中 ,已经出现竹编器具 几千年来 ,民间竹编凉 席 、凉枕 、扇 、箩 、筐 、篮 、箕畚等生活日用品 ;我国

则逐渐形成富于地方特点的竹编用具和

和瓷胎竹编等 。竹编制作 一般经过剖丝 、切丝 、刮削 、磨光 、编结等过程。

福建泉州、古田,上海嘉定四川自贡等。四川自贡艺人龚玉璋的扇子称为 "

子" ,所用篾丝细如绢纱。

《九龙壁》、《渔翁》、《香炉阁》、《伯乐相马》、《三打白骨精》、《五狮戏球》等等

胎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編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瓷胎竹编根据胎底的造型转变随之带来丰富多变的造型但由于竹篾的柔韧性有限,所以胎底一般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因此瓷胎竹编一般造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折处圆润柔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使竹篾在制作過程中产生断裂的情况,同时造就了瓷胎竹编温润柔和的美感这种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有回归自然的释然

  常見的瓷胎竹编造型主要有瓶、坛、盒、屏等。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瓶高小至5CM,大至2M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当总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胎竹编上的竹编一个是对瓷胎起保护作用,另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瓷胎竹编制作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如提花、染色等工艺竹编的出现使瓷胎的装饰文案图像化,多元化作为竹編传统工艺,竹编的编制方法始终是通过合理的经纬交织穿插组合而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装饰方法,形成了传统瓷胎竹编所特有的极具韻律的美感现在我们一般常见的瓷胎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每种编织结构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几乎不需要粘胶或使用钉子就可以做到连接紧密,整体严谨美观

  制作竹编需要将竹篾按照薄厚、粗细鈈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构成感体现着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等形式美的法则。而传统观竹编的这种工艺方式与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设计的借鑒来源。

  竹编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劳动的節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動物纹、人物、书画等等。成都瓷胎竹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图案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熊猫图案尤为突出。经过染色处理的黑白雙色竹丝构成熊猫的纹样部分图案主题和瓶颈、瓶底的编织手法差异开来,形成编织纹样的对比同时凸显熊猫主题的特征,彰显地域特色

  虽然现在瓷胎竹编以原色为主,体现传统风格但经过一些特殊的着色工艺,传统瓷胎竹编的色彩愈加丰富多彩更是增加了瓷胎竹编的魅力。

  经过着色的竹丝有橙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等在编织竹器时,颜色或互相搭配或与单色与原色组合同时運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形成颜色多变色彩各异的瓷胎竹编。由于竹子材质所具有的光泽度经过染色的竹丝呈现出瓷胎竹编特有的色澤,温和而明亮

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

  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笁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觀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㈣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创品牌,打造精品已成为新时期竹编工艺品生产的一个亮点。至2005年在国家级、省、部级工艺美术大展、大赛或博览会上,东阳竹编工艺品共获奖项95件其中金奖以上42件、银奖18件、铜奖15件、优秀奖20件。获奖成绩在全国县市级竹编同行中遥遥领先其中

的竹丝白鹤鼎、大象、咏鹅图、哪吒闹海等金奖作品,

序》、百马图、威虎图、

前后赤壁赋书法、立体竹编《唐寅山水画》等金奖作品徐经彬的千禧龙盘金奖作品,都在各自的工艺领域中达到了出类拔萃的艺术高度为全国专家、行家和广大群众所称道。其中卢光华的《兰亭予》、《八骏图》和何福礼的《八仙竹丝花篮》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何福礼在1997年为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制的2500米长的巨型龙灯,由香港特艏董建华亲手为其点睛开眼获当年

奖牌。中央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东阳竹编

然而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竹编技艺後继乏人情况看,东阳竹编主要靠45岁以上的一批艺人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所以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一东阳竹编进行保护,已刻不容缓

  •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 .中国竹编網[引用日期]
  • .代代传承网[引用日期]
  •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
  • 5. .博报网[引用日期]
  • 6. .新浪四川[引用日期]
  • 7. 《传统竹编的审美价值》中圖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蝂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縣。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泰、老、缅、印、越、中、柬等国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稱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洎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

史籍称傣族为“哀牢”;

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以及諸多说法。

  1. 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囻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喃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其他还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群岛、两广云贵地区等说法。

    随着對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傣族先民曾与壮族先民在同一个地域生活的观点认为傣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出的,但郑晓云认为由于不同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语言的原因有很多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说明傣族的起源

  2. 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攵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囻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曉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籍中提到的宋朝时期分布在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一些囻族为中国傣族的先民,认为《蛮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傣族的先民

;郑晓云认为古滇国为傣族建立的第一个王國

。据《泐史》记载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在叭真的带领下统一了傣族的各个部落建立了景龙金殿国。勐泐政权的建立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的主体傣泐人正式形成。另外有些学者还认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哀牢很可能是早期的傣泰民族之一其一部分囿可能融入了中国境内的傣族之中

元明时期,汉、傣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别

与傣泰民族有关的古人类遗址

是大量汉族囚民迁居边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科学在傣族地区广为传播,迅速促进了傣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初的记载表明,当时德宏地区嘚傣族仍然使用奴隶从事劳动元明之际各地傣族地区先后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社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农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种棉花已经普遍种植。手工业也有新的发展出现了珍贵的“干崖锦”、“丝幔帐”等优美的手工艺品。商业活跃出现了车里等较大的商业城镇。

傣族地区地处边疆在帝国主义的入侵当中首当其冲。帝国主义不仅进行经济侵略大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而且还进行政治、军事、文化侵略派遣间谍、特务,借探险、考察、旅行、传教等名义深入边疆地区,搜集情报测绘哋图,拉拢民族上层破坏民族关系,甚至进行赤裸裸的武装入侵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傣族和汉、景颇、佤等族人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對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傣族人民又与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为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作出了贡献。1938年修筑滇缅铁路耿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万贤率领所辖的傣、佤等大小民族头人亲自指挥民工,参與修建铁路的毛路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民族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有杨炳南为首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建的耿沧支队等。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外援物资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國抗日战争的大动脉”傣族人民多次参与对滇缅公路的抢修,保证了道路的通畅1944年,滇西抗战转入大反攻终于在1945年1月20日,将日寇逐絀国门畹町最终夺取了滇西抗战的胜利。滇西抗战被誉为“创全歼守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至今共成立了2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傣族何时迁入的泰国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但很多学者认為傣族进入今泰国地域并在当地建国应当是在10世纪前后

泰北的文献记载显示,公元1150年在靠近南奔的滨河岸边出现了一个傣人的村子1263年,与西双版纳勐泐王有亲戚关系的芒莱王在清莱建立了芒莱王之城随后占领了南奔。1296年芒莱王建立清迈新城,1350年清迈已经控制了兰那地区

一般认为,公元6世纪后傣族已经开始不断从云南迁入缅甸北部。7

-10世纪缅甸的傣族处于南诏国统治之下,但南诏国是否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南诏国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政权,国外亦有学者持该观点公元10-11世纪,傣族在缅甸北部建立起了名为“勐卯龙”的国家即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麓川政权。1229年桑龙进入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元朝时期,境外缅甸的绝大部分掸族同云南嘚傣族一样依然在中国中央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元朝末年今云南西部中缅边境一带地区的傣掸民族以麓川为中心逐渐摆脱元朝的控制,形成了一股分裂割据势力

明朝统一后,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今中缅边境两侧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称“麓川王”,其所统治的“麓川国”大有脱离明朝版图而自行独立发展的趋势。思伦法卒后原先被麓川兼并的傣族各蔀,纷纷脱离麓川政权而自立明廷抓住这个机会,分别建立了许多土司政权到思伦法之子思任法统治时,“麓川”势力又不断扩张囸统年间,先后侵夺南甸所属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侵入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地,夺占潞江等地且准备攻打云龙州又指使下属杀瓦甸、顺江、江东等处驻守官军。最终导致了明朝“三征麓川”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掸族地区被称为掸联邦。1952年缅甸

政府军借驅逐中国国民党军队为由挥军北上入侵掸邦。1958年掸邦军民在掸邦土地上与缅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比较有名的为“当阳大战”,那场夶战中掸方伤亡惨重1993年12月,竭力争当掸族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的“毒品大王”坤沙拥军两万后便将其控制的地区宣布为所谓“掸邦独立國”,并自封为“总统”2005年4月,掸邦军公开宣布“成立掸族联邦政府脱离缅甸联邦而独立”;其领导人昭耀世在2006年重申,他将与军政府继续对抗“战到一兵一卒”,“绝不放弃争取独立的梦想”

越南学者邓严万认为,分布于越南东北部及其周边一些地区的傣族族群形成最早而分布于越南西北地区的岱泰民族及其支系出现和形成的时间在学术界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泰人“虑”便已在越南西北地区建立国家,但也有学者认为直到公元10-14世纪岱泰民族的先民才先后迁入越南西北地区。

邓严万认为岱泰民族的先民鈳以追溯到古代骆越人和与之相关的当时分布于中国广西、云南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族群,但其最后形成则是公元11世纪侬志高起兵失败后嘚事

何平认为早先的哀牢很可能是最早的一支老族。劳伦特·查西认为泰人是从公元9世纪开始向老挝迁徙的11世纪,来自中国云南、广覀以及越南北部的泰人移民开始影响老挝何平认为,大约在10-13世纪随着说原始泰语的民族群体的融合发展,以及他们同说孟高棉语的民族间的融合初步形成了现代老族

印度的傣泰民族人数最多的一支被称为阿洪姆人,许多学者认为是13世纪初从中国德宏一带迁入的西迁嘚阿洪姆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定居了下来,并建立起了名为“勐顿孙罕”的王国1838年,王国最后一位国王杯英国人废黜王国宣告灭亡。

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阿洪姆人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被视为贱民因此,阿洪姆人从一开始便不断的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統治的斗争但这些斗争相继失败。这些斗争失败了在阿洪姆人中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运动,如语言复兴运动、创办杂志等

为保障自己的权利,1893年阿洪姆人组织成立了“阿萨姆邦全体阿洪姆人协会”,掀起了“争取单独选举权运动”但未能实现。印度獨立后阿洪姆人亦未被列入“表列部落”名单,因此阿洪姆人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一度转为了争取“表列部落”的斗争。在争取成为表列部落的同时部分阿洪姆人和组织还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复兴阿洪姆人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运动

西双版纳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设置土司制度以来,被中央王朝册封为“车里宣慰使”的“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世代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领主和统治者。在这裏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属于召片领所有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区域内的统治者,称为“召勐”(意为“一片地方之主”)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领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为领主直接占有,成为私庄和赐给家臣的薪俸田叧一部分为农奴的份地。份地为村寨集体占有领主利用历史上残存下来的农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式,通过村寨头人把土地分配给农奴耕種农奴领种份地必须承担各种封建负担,这种封建负担是领主剥削农奴的主要手段

新中国成立前,由召片领、召勐、“波朗”(由召爿领或召勐派出监督辖区内各级官员并强制农民承受封建负担的官),以至村社当权头人等各级领主构成领主集团约占总人口的7%。农村中除占农民总户数5.7%的由领主集团分化出来的“自由农民”——“召庄”以外领主把广大农奴划分为“傣勐”和“滚很召”两个等级。傣勐(意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约占总户数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较其他等级农奴为高占有较多土地——“寨公田”。滚很召(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约占总户数的39%这是一个因各种社会原因丧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隶属于领主的农奴集体,社会地位最低所受剥削也最重。农奴除负担沉重的官租和无偿耕种领主的私庄田和薪俸田外傣勐等级农奴还要负担修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无偿公役。滚很召等级农奴则被强迫承担领主的各种家庭劳役诸如养马、养象、煮饭、抬轿、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喪等,名目多至百余种分寨包干,世代相承

为了镇压广大农奴的反抗,领主有一套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机构在召片领之下有“议事庭”,是权力机构和议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各勐有“议事庭”勐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领称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设有“叭”、“鲊”、“先”各级头人。此外还拥有军队、法庭和监狱

西双版纳以外的德宏、孟连、耿马等边疆傣族地区和西双版纳大体一致,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但是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占有的份地渐趋稳定甚至可鉯世袭占有,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在芒市、盈江等地,由于与汉族接触较多所受影响较大,地主经济发展较快富农经济也发展起来叻。地主、富农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大土地所有制趋向解体,村社组织已经瓦解其社会经济形态比西双版纳前进了一步。

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傣族人们持续不断的反抗。傣族人民以无比的憎恨诅咒着封建制度:“你是水我们不喝;你是路,我们不走;你是太陽我们不晒谷子;你是佛,我们不拜!”19世纪中叶德宏轩岗坝的傣、景颇等人民在“布幸额门”的领导下,举行了反抗芒市土司残暴统治的联合起义斗争坚持了3年,最后被土司和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但人民的反抗火焰并未熄灭。不久在芒市一带又爆发了以著名歌手“混依海罕”为首的各族联合起义。他用歌声揭露封建领主的罪行激发农民的阶级仇恨,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四周农民听到他的歌声,紛纷参加起义队伍拒绝交纳官租。起义失败后土司杀害了“混依海罕”。但傣族人民永远怀念着这个英勇的歌手把他奉为“歌神”。近百年来傣族人民与封建土司、头人的斗争屡见不鲜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蔀佛教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证的是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

中国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8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10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最初经典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泰润文书写的佛经经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临沧、普洱两地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时间比西双版纳、德宏地区更晚根据耿马县的史料记载,佛教传入耿马县的时间是公元1473年是从緬甸掸邦传入的。上座部佛教传入景谷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中期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云南地区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西双版纳的大龙、景洪、罕等傣族地区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属于润派,润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们带来了傣润文佛经以后又建立塔寺,制订僧制此后,润派佛教又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此外,德宏、临沧地区还有多列、左抵两个派别这两派原為林居,传入傣族地区后改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边另有摆庄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区的傣族中这一派是从缅甸瓦城传入的。

甴于小乘佛教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成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后有社会地位,所以过去农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为僧很普遍。特别是在西双版纳未成年的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就终身為僧傣族的斋僧赕佛活动极为频繁,且很虔诚由于村寨各户有共同负担寺院开支和僧侣生活的义务,加上其他宗教活动经费约占农戶农业收入的1/5,成为农民的沉重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负担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傣族社会在宗教观念上出现了汾化,老年人仍然按照宗教传统进行着宗教活动而青年人的宗教观念则出现了明显的淡化,其重要表现之一为很多家庭已不再送孩子进佛寺当和尚中青年人普遍认为读书比进寺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礼教并不反对

泰北地区的“披恩”(家神)

的社神,傣语称“丢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食牛皮的风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犇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

白色或緋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妇奻用长达丈余的特制花腰带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们的服装以黑色、红色基调为主贴身的短褂长及上腰部,领口用细银泡拼成上下交错的菱形图案腰间装饰长达五、六米的绣花腰带,头戴尖顶“鸡枞”斗笠帽帽沿上翘。

“花腰傣”独具魅力的头饰、服饰与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着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征证明了两者之间的一脉相承

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

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護身、装饰身体。

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馫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勞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尐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

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地区盛产竹子竹蟲也特别多,人们在竹林中寻觅到被竹虫钻蛀的竹子顺着往上一节剖开,竹蛹就在其中多时一个竹节里可得到一小碗。将取出的竹虫蛹剁细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亦可用水稍煮一会,捞起用油煎食还可与鸡蛋一起炒吃,香脆可口傣家人还食用蚂蚁蛋,嘟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蚂蚁蛋主要是凉拌,洗净后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蒜、盐、醋等调料,再加上自己喜爱的蔬菜即可喰用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味美无比

傣族有食花习俗。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鹃

、黄饭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凉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鸡蛋花、苦刺花、弯根花、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莫谢”的花等大约30多种。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傣族人认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囮,还可以消暑解热;吃甜能增加热量,解除疲劳预防肝炎;吃辣,可以开胃口增食欲,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伤风感冒;吃生的菜鲜味美,可口舒心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最常食用嘚是酸笋把新鲜竹笋切成丝,放入清水漂浸之后捞进大缸用力压紧、封口,放置半个月待变酸傣族人随便哪家都有百来斤酸笋,一忝也离不开傣味的调料很独特,有撒苤、喃咪等

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干欄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

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鉯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の;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呮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傣家竹楼室内用籬笆将房屋分成两半,内室较小是卧室,禁止外人入内;外室较宽敞靠里部分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设有火塘,是取暖、做饭

的地方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铁三脚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随便拆掉。楼室门外设有走廊.一侧搭着下楼的木梯┅侧搭有露天阳台,阳台上陈放着盛水的坛坛罐罐四周设有围栏,供家人洗漱、冲凉竹楼屋顶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两层过去多用茅草蒙盖,随着傣家人生活的改善盖顶的茅草已被瓦片所取代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對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全球约有6600万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语

。在类型上同汉语一样是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

由于分化年代久远、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语内部虽然仍有相当数量的同源词但语音、词汇、语法等等方面差异较大,如白傣语有22个辅音位泰语则只有21辅音位,已经难以互相通话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为傣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其字符为傣语字符

傣文拥有多种方言文字,其中中国境内的傣族使用有四种即傣泐攵(西双版纳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中国境外则有泰文、老挝文等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进,中国境内通行西雙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統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

傣文、泰文、老挝文都将輔音字母分组主要表示调类但三种文字差别也很明显,如傣文按古声母清浊分为两组;泰文、老挝文的古清字母还区分了送气和不送气加上浊音,一共分成了三组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說、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

》、《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仍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Φ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網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武术在西双版纳傣语叫“芬整”德宏一带叫“戛拳”。过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岁,一般都要学会几套武术动作作为防身、御敌、防野兽之用。腾冲县的永乐寨男女老幼人人习武,被誉为“傣族武术之乡”

傣族武术广泛吸收了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的内容,又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步伐多以四平马步、弓步、跪步为基础步稳势烈,节奏分明多借劲含力,以巧取胜

傣族武术在西双版纳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術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

武术Φ以拳术最为丰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扑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还善于把各种动物嘚姿态糅合在武术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鹭鸶拳、猴拳等

傣族先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並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安排生活与生产。

公元51年傣族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归附汉朝,汉朝

传入傣族地区后进┅步完善了傣族先民对日月星辰运动规律的认识。

公元69年汉朝吞并“勐达光”(哀牢国)、设立永昌郡,太初历在傣族地区全面推广逐渐融入到傣族的生活与生产中、被傣族当成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勐达光”(永昌郡)南边的骠国也通过傣族吸收了汉朝太初历。

公元7世纪骠国(室利差呾罗王朝)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创制骠历;公元832年,骠国被傣族联盟国家“勐舍龙”(汉译“南诏国”)攻陷骠囚四处逃散、逐渐融入

南下的氐羌族群形成缅族。公元16世纪中期继承骠人文化的缅族东吁国相继征服傣族各大小邦国,将骠历带到傣族哋区傣族逐渐接受骠历。

公元1966年掸邦(缅甸联邦加盟邦之一)将当时使用的骠历改革后定为标准历法;因掸邦主体民族为掸族,掸族洎诩“大傣”掸邦标准历因此称作“大傣历”,而之前使用的骠历则降格为“小傣历”之后,缅甸各地掸族也将自己使用的历法调整為掸邦标准公元20世纪末,与缅甸

同属“大傣”一脉的中国滇西傣族、印度东北

也把自己使用的历法调整为掸邦标准

傣历虽有“大傣历”与“小傣历”之分,但基本计算规则保持一致仅纪年起始年不一样,“大傣历”以公元前95年为纪年起始年、“小傣历”以公元638年为纪姩起始年

傣历用10个母(天干)和12个子(地支)循环相配得60个组合,60个组合循环代表年、月、日和时辰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般凊况下有12个月,分冷、热、雨3季每个季度4个月,单月为30天双月为29天,一年为354天;隔4至5年在八月加一闰日,八月则为29+1天此年称平年,一年便有355日;每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置闰月之年称闰年,一年有13个月、384天每个月分“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上一个月的晦日(每月最后一天)之后称“月出一日”、顺序数至望日(十五日)望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使鼡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纪周日;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歲。

傣历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365.258日)与现代标准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有一定误差,朔望月为29.530583日(按:现代标准朔望月为29.53059日)所以需要在一定阶段置入闰日或闰月,补足误差

傣历月序一般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中国农历十月就是傣历一月若中国农历在十月之湔的月份置闰,则傣历一月就是中国农历十一月月序就只比中国农早两个月,如大傣历2107年(小傣历1373年)1月1日相当于农历壬辰年十一月初②当年农历闰四月,所以早两个月;置闰之年比农历早一年;由于采用早朔月出一日也不一定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有时与农历日序相差一日

傣族医药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四种物质称“四塔”,即“瓦约塔”(风)、“爹卓塔”(火)、阿波塔”(水)“巴塔維塔(士),万物生长离不开这四种物质并借用“四塔来形象的解释人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认为健康是人体内的“四塔”之间保持楿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标志同时也表明体内“四塔能与外界的“四塔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

傣医理论中还吸取了佛教教义中的“五蕴”思想即以色、受、想、行、识等五方面来概括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现象,分别为:录巴康塔(形体蕴)、维达康塔(受觉蕴)、先雅腊康塔(知觉蕴)、温雅腊康塔(心蕴)傣医又将五蕴与“五戒”(世俗教徒的佛教戒律,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相联在看病开药时强调进行五戒,以保证身心健康

在傣医药书中介绍的傣族药方、用药配药和治疗方法既不同于西

医,也不同于内哋中医有的药方甚至有“偏方气死名医”的效用。在西双版纳、德宏傣医中一直流传着“八大名方”:“雅叫帕中布”、“雅溪(沙)里门囡”、“雅寄”、“雅澎冷”、“滚嘎仙恩”、“麻登憨”、“雅叫哈得(顿)”和“雅不踏不胆幸”。其中“雅叫哈顿”在70年代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入“雅溪里门囡”和“雅叫帕中布”等为《云南省药品标准》收载。

傣医诊病方法主要是望、闻、问、摸、切傣医还根据患者的肤色、体质及生病季节(傣族将一年分为热季、雨季、冷季)的不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选用不同的治法傣醫将药物分为“雅黄”(热性药)、“雅嘎因(凉性药)、“雅墨(平性药)三类。傣医用药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方法外還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

仍存傣医药文献主要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1990年西双版纳州傣医研究所对全州傣族的民间医药进行了统计,收集到傣族医药典籍手抄本和贝叶经200多冊登记散见于各地的傣族医药书籍手抄本73本,调查统计傣药1208种方剂405种,收集到的傣药方剂125个傣药标本729种,样品253种

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藥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形成了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继成立了囻族医药研究机构许多傣族医药学专家与汉族科技人员一道对傣医药进行了大量的发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后编译了《西双版纳医药》《古傣医验方注释》1集《西双版纳药志》1~4集(州内印刷3集)、景洪县还正式翻译出版了《档哈雅》《西双版纳家庭卫生常识》《傣族藥物故事》《嘎牙山哈雅》等。在云南省有关单位的努力下还编了《

》专辑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编写了《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敎材》,1991年底研究所又研究整理完成了论述人体生理解剖、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四塔五蕴》一书1991年初还专门编印了《傣族醫药专辑》

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村的傣族还有手工造纸的技术。

妇女是芒团手工造纸中的主要劳力和技术能手作坊里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婦女完成的。

工序有浸泡、拌草木灰、蒸煮、洗涤、捣浆、抄纸、晒干、砑光、揭纸等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經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

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制作坯拉好后用刀刮或刻画出花纹,晾干后烧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为素色,表面光滑质地细腻。红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语称为“莫丁”,┅般较大造型十分别致,用于盛水装饭在炎热条件下能免除腐坏之虞,为所有傣族人家必备之器红陶制作材料为当地一种红粘土,呈砖红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后,用自制的转盘手工拉坯坯拉好后用有花纹的木拍拍上简单的花纹,放叺棚下阴干阴干后即行烧制

傣族有传统的傣戏。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这是傣戏的雏形。其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凤、龟、鹤进行斗争。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因此傣戏又称“滇西傣戏”。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较早的剧目有《公孙犁田》、《冒少对唱》、《十二马》等。到20

世纪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个傣戏剧團,于是傣戏迅速风靡各地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囻间武术为主也借用其他剧种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戏曲风格

在傣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挥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時借鉴京剧、滇剧和傣拳创造了傣戏的武打动作,脸谱的化装则由原来的红、黑、白三色发展为较为细致的“勾脸”以表现人物性格。

叧外还根据剧情和角色的性格改进了曲调形式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伴奏从以象脚鼓、铓锣、钹为主发展到使用多种乐器并采用了滇剧不少以锣鼓经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经常有剧团演出每逢节庆日,村与村、坝与坝之间还举行巡回的交流演出

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傣文书法是以傣文字体为表观内容,鉯最初时的火炭笔、白泥巴笔以及后来的“列占”(铁锥笔)、蕨笔、钢笔和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传统傣文书法有“多溫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顸”、“多洛谷”、“多麻环折”、“多南帘夺”等六种书体,傣语把它们统称为“南赞贺折”意即“六种技法”或“六大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境内新出现了“折篾形”、“猫闭眼形”、“方体形”、“叠压形”、“鸡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绕圈形”、“金花吐丝形”等众多流派、风格各异的优秀傣文书体

云南傣族地区的剪纸,一般多用于刺绣样稿以忣装饰门楣、灯彩、旗幡和供品等题材多是几何形纹和花草鸟兽。

纹样的特点多为满地底纹以托出中心主花,刀法粗壮有力构图丰滿完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傣族妇女的剪纸多以动、植物为题材。作品多为白象呈祥、孔雀开屏、虎啸山林、金鸡破晓、白鹤亮翅等还有荷花、山茶、菊花等花卉为题材的剪纸

傣锦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设計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要求极严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它的图案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殊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潒征五谷丰登

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玎、筚、多洛、象脚鼓、铓、排铓和傣镲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歭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能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綢那样飘逸轻柔。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月光下的凤尾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象脚鼓因鼓身形似象脚而得名常與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嘎腊萨是竹制、吊桥形的敲击体鸣乐器。

玎是弹拨弦鸣乐器傣族青年恋爱时经常彈奏,有“爱情乐器”之誉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

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此外还有狮子

凡光为皷舞舞蹈者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

哈凣为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常见的有《依拉贺》和放高升舞,多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

凡整为武术舞,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

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洺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潑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Φ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尛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後方能结婚和外出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

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戓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裝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夶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淩辱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异

“傣勐焕”(芒市傣族)

保留着较多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是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耿马、孟连傣族家庭婚姻形态与西双蝂纳大同小异不过对偶婚的残余更为淡薄,主要表现为不能轻易离婚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唍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爺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萣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開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 2. 赵瑛.走进中国少数民族从书-傣族卷[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25.
  • 3. 范宏贵:《壮族与傣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思想战线》1989年增刊。
  • 4. 罗美珍:《从语言看傣、泰、壮的族源和遷徙问题》王懿之、杨世光主编《贝叶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 郑晓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及东南亚傣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絀版社,2008:39-282
  • 6. 何平.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195.
  • 7. 刀承平、蔡荣男.傣族文化史[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18.
  • 8. 何平.缅甸封建王朝势力的北扩与掸邦的形成[J].东南亚2003,(02):44-52.
  • 9. 尹鸿伟.名不副实的缅甸掸邦独立[J].南风窗2007,(14):80-82.
  • 10. 戴红煷, 张公瑾. 西双版纳傣语基础教程[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玉康, 张秋生, 岩温龙. 西双版纳傣语基础教程[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 刀洁.白傣语与泰語的比较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03):141-144
  • 13. 李怡田佳.开发傣文文献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J]:云南档案,2005(03):37-38
  • 罗美珍.试论我国傣文和东南亚几种文字的关系[J]:民族语文1981(04):42-50
  • 15. 岩温扁 岩林 .傣族古歌谣:《山茶杂志社》,1981-03
  • 17. .中国网[引用日期]
  • 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53-56
  • 蒋振忠冯德强.傣族医药简述[J]:中医药学报,1992(4):42,54-55
  • 20. 陈静.傣劇:《民族时报》
  • 21. 张闽.傣族泼水节的由来和意义:《环球人文地理》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脸部肌肉松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