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好像并没有说,人类启示录会实现二级文明的跳跃,到宇宙穿梭,而是世界末日灭亡了,而且罪恶的文明是不?

沃格林自觉肩负起传承欧洲文明嘚历史使命体现于他用上了自己整个后半生的智识心力与灵知主义缠斗但要认识这一点,我们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困难

首先,沃格林嘚探究基于大量思想史文献他亲自阅读过这些文献,要判定他的论断是否恰切我们就得阅读他读过的那些原始文献。

第二沃格林至尐三次调整自己的思考视角,修改自己的基本观点换言之,沃格林探究灵知主义的过程同时是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热爱智慧者在哲學探究过程中若不是同时在澄清对自己的灵魂的自我认识就算不上真正的热爱智慧。

第三沃格林针对西方历史上的灵知主义展开的现潒学分析具有相当艰深的思辨品质,它基于对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的批判性改造[1]在《论意识理论》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个关键性句子:

最终我们与一个超越了的意识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是以对它的对象性的知晓这一神秘[相联系];现象学尚未照亮这一关系却只是“从外部”描述过它。(沃格林《记忆》,页52)

最终我们与一个超越了的意识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而且是以对它的对象性嘚知晓这一神秘[相联系];现象学尚未照亮这一关系却只是“从外部”描述过它。(沃格林《记忆》,页52)

《论意识理论》以下面這句话结束对“意识哲学”的沉思:

自我论界域的基础主体性作为胡塞尔哲学不容商榷的最后通牒,是精神层面虚无主义的症候它作為反动虽仍有其功绩,但也仅此而已(沃格林,《记忆》页63)

自我论界域的基础主体性,作为胡塞尔哲学不容商榷的最后通牒是精鉮层面虚无主义的症候,它作为反动虽仍有其功绩但也仅此而已。(沃格林《记忆》,页63)

如果我们没有跟随沃格林进入他曾深入过嘚灵知心性现象学思辨的纵深那么,我们断乎不能理解他在自己的探究历程中获得的灵魂觉悟

沃格林关于灵知主义及其与西方政治史の关系的最终看法,见于“秩序与历史”的第4卷《天下时代》(1974)[2]该书与“秩序与历史”的第三卷《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1957)相隔足囿17年之久,出版时沃格林已经是70岁出头的老翁《天下时代》开篇第一句即宣称,此书“背离了我曾经为‘秩序与历史’设定的计划”洳英文版编者所说,读者“不难想象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天下时代》,页3)到了这把年纪,沃格林还在修正自己并未故步自封,可见他颇为自觉地以古希腊贤人梭伦为榜样:“吾老来为学逾勤”

灵知主义与西方文明的历史嬗变

搞清灵知主义及其与西方文明历史嬗变的关系,并非沃格林在年轻时就有的哲学抱负尽管他很早就对思想史上的“灵知”现象和与此相关的政治宗教问题产生了兴趣。按沃格林自己的说法早在18至19世纪之交的欧洲思想界,“灵知主义从古代到现代的连续性”问题就已经成为话题绝非他的发明。而直到写莋《新政治科学》(1952)和《科学、政治和灵知主义》(1959)他才专注于灵知主义与现代现象的关联(沃格林,《反思》页86)。我们知道沃格林这时已经50岁出头,在此之前他的学术关注点一直游移不定。

1940年代初移民美国的沃格林接受了一份稿约:写一部大学教科书《政治观念史》。受韦伯和斯宾格勒影响青年沃格林把人类启示录各大文明的历史比较视为首要的时代问题,毕竟这也是18世纪以来形成嘚欧洲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写作教科书《政治观念史》时,沃格林注入了自己对西方政治观念历史嬗变的独特理解和问题意识

5年之后,《政治观念史》已经接近收尾沃格林猛然意识到,即便卷帙浩繁陈述政治观念的历史也无法澄清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尤為重要的是沃格林还意识到,“观念史这个概念乃是对实在的一种意识形态扭曲”毕竟,“并没有什么观念唯有表达直接经验的符號”(沃格林,《反思》页83)。

不仅如此如果说世界历史有一条线性发展模式的史观是荒谬的,那么政治观念的历史有一条线性发展模式的史观同样荒谬。要深入探究历史上的政治观念就必须与历史中具体的政制嬗变联系起来。

沃格林毅然撇下长达4000多页的《政治观念史》成稿开始撰写多卷本“秩序与历史”系列,以探究人类启示录文明的“历史意识”当然,沃格林并不认为写作《政治观念史》是白费功夫,毕竟他由此熟悉了思想史上的大量原始材料(沃格林《反思》,页98 - 103)

实际上,沃格林终生都没有离弃“观念史”毋寧说,他逐渐意识到必须先澄清“观念”赖以形成的意识结构本身,才能把“观念史”的问题看透但要搞清人的意识结构,就非得对意识现象本身作深入的现象学分析不可[3]

如今我们看到的“政治观念史稿”从希腊化时期开始,不过是因为沃格林把此前的材料用来构筑“秩序与历史”系列的前三卷[4]按原定构想,这个系列的后三卷分别名为《帝国与基督教》(中世纪)、《新教的世纪》(近代)和《西方文明的危机》(现代)可见,“秩序与历史”系列起初仍然带有思想史特征

“秩序与历史”系列有一个总的导言,但不在第一卷洏在第二卷,即《城邦与历史》的导言“人与历史”[5]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秩序与历史”系列的写作抱负与挽救欧洲历史哲学的“没落”有关

《秩序与历史》五卷(译林出版社中译本,2018)

“轴心文明论”与西方文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雅斯贝尔斯(1883 - 1969)出版叻《历史的起源和目的》(1949),被学界视为继《西方的没落》之后最重要的比较历史哲学论著雅斯贝尔斯力图论证,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湔200年间世界上三个地区的文明政治单位不约而同地共同建立起了一个人类启示录世界理解自身的精神框架。直到今天“轴心文明论”仍然是一些人从事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的观念范式。

在沃格林看来真正的“历史哲学”问题涉及有关“存在真理”的理解及其高下の争,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文明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类启示录文明形态放在一起搅和,无视人类启示录各大文明单位在政治生存上嘚差异以为可以通过“发现共同人性”的理念来消弭人类启示录各文明传统的理念冲突,无异于让“历史哲学问题”彻底消失(《城邦嘚世界》页88,90)因此不难理解,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很快就让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文明论”遭遇灭顶之灾,强调攵明差异的“非轴心文明论”或否定元典的“零度思维”甚至“非文明论”迅速成为学界主流

学术思考和研究离不开某种观念范式,如紟的中国学界与欧美学界相似显得是在“轴心文明论”与“非轴心文明论”两极之间摆荡。在这样的学术语境中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茬做什么,我们有必要了解沃格林的思考毕竟,沃格林尖锐地批评雅斯贝尔斯的话用在后现代的“零度思维”身上同样合适:尊重各大攵明的“存在真理”是一回事“堕落为一种宽容,无视在追求真理和眼界方面存在的档次差异”是另一回事(《城邦的世界》页91)。洳果真正的“历史哲学问题”在于各文明政体对“存在真理”的理解及其高下之争那么,历史哲学就必须在意识层面展开关于“存在真悝”的争辩

沃格林心怀忧虑地感觉到,“随着历史地平线的扩展存在中的飞跃的多样性和应对性问题再度尖锐起来”,“理论状况相當混乱”因为,有目共睹的是急剧增长的实证史学知识“冲垮”了西方传统的精神观念,作为对存在危机的反应“对历史的灵知式思辨甚嚣尘上”(《城邦与历史》,页82)像当年的汤因比(1889 - 1975)一样,如今的全球史学(global history)极大地增加了“研究文明的数目”但不等于展现了“人类启示录历史的问题”。沃格林的思考值得关注不仅因为他致力于从比较哲学角度考察世界政治史上各大文明单位对“存在嫃理”(truth of being)的理解,毋宁说他所关注的“智识秩序”(intellectual order)的历史问题是我们当今值得关注的首要问题。

这里出现了沃格林的历史哲学独囿的两个术语值得特别注意。所谓“存在中的飞跃”(leaps in being又译“跃入存在”)即对存在的理解,由于这种理解无异于个体灵魂接近实在嘚终极奥秘的向上飞升意识沃格林也称之为“神显事件”(the theophanic events)。显然这种对存在的理解仅仅体现在各文明政治体中的极少数思想人物身上,而这些智识头脑无一例外地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处境因此,“存在中的飞跃”也就自然呈现为所谓的“历史意识”

“秩序与历史”致力于考查各文明政治体中极少数智性超迈之士的“历史意识”,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历史意识”的精神现象学因此,在沃格林看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远比一个世纪之后的斯宾格勒(1880 - 1936)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高明。毕竟黑格尔关于“存在真理”的理解不仅更精深,而苴对“智性和精神秩序”的历史问题给出了富有哲学深度的解释(沃格林《城邦与历史》,页85)

由于有自觉的韦伯式的文明比较意识,沃格林看到黑格尔关于意识的经验“源于作为存在本质的主体的经验”,这与印度“《奥义书》的思辨”别无二致这种与宇宙同一嘚最高意识或者说“超个人和超世的现实的一致性”,实质上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神秘主义”意识比如犹太教神秘主义的所谓“喀巴拉”学说(沃格林,《城邦与历史》页86)。[6]

由于这种向上飞升的意识把智性的灵魂带到了超出自然宇宙的天外“神秘主义”意识堪称最高的存在意识。在沃格林看来保罗 -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式的存在理解同样带有这种神秘主义取向。黑格尔“把启示的逻各斯化约为哲学的邏各斯进而将哲学逻各斯化约为意识的辩证法”,其实是在模仿基督教的启示真理(《城邦的世界》页85)。

然而向上飞升的灵知意識尽管能把智性的灵魂带到超出自然宇宙的天外,却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对待智性灵魂脚下的历史实在在1950年代的反思中,沃格林越來越确信自己的如下感觉没错:超出天外的神秘意识回头看待历史的实在过程时难免严重扭曲现世中的实在。

在自传性“反思”中沃格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以赛亚的预言里我们碰到一件怪事,以赛亚告诫犹大国王不要依赖耶路撒冷的防御和他的军队的力量,而是偠依赖自己对耶和华的信仰如果国王有真诚的信仰,上帝就会做余下的事情在敌人中间降下瘟疫或恐慌,该城的危险就会化为乌有國王具有足够的常识,未听从先知的建议而是依赖防御和军备。而先知仍然认为实在的结构会因信仰行为而产生有效的变化。(沃格林《反思》,页88)

在以赛亚的预言里我们碰到一件怪事,以赛亚告诫犹大国王不要依赖耶路撒冷的防御和他的军队的力量,而是要依赖自己对耶和华的信仰如果国王有真诚的信仰,上帝就会做余下的事情在敌人中间降下瘟疫或恐慌,该城的危险就会化为乌有国迋具有足够的常识,未听从先知的建议而是依赖防御和军备。而先知仍然认为实在的结构会因信仰行为而产生有效的变化。(沃格林《反思》,页88)

与灵知意识对立的是“常识”因此,沃格林称扭曲“常识”的灵知意识为“变形启示录”(metastatic apocalypse) 式的经验意识由于黑格尔置身于启蒙后的欧洲历史处境,在沃格林看来他的历史哲学因携带灵知意识而有“严重缺陷”:虽然印度的神秘经验与黑格尔的绝對意识或“新教内在论的确正好背道而驰”,但“都惊人地产生了类似的历史后果”具体而言,晚期《奥义书》走向了 无神论救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则经黑格尔左派走向了 马克思的无神论,“这些无神论后果使灵知式思辨(gnostic speculation)的非历史特征更加暴露无遗”因为,

灵知昰一种囿于神话形式的思辨运动而现代灵知,如黑格尔式的诸同一性(the Hegelian identifications)所显示的那样乃是从分殊大步退回到前历史的神话之浑然一體(the pre - historic compactness of the myth)。[……]当有限的思辨(finite speculation)让自己拥有了历史意义哲学和基督教就给毁掉了,历史的生存也走向了没落(沃格林,《城邦的卋界》页87,译文略有改动)

灵知是一种囿于神话形式的思辨运动,而现代灵知如黑格尔式的诸同一性(the Hegelian identifications)所显示的那样,乃是从分殊大步退回到前历史的神话之浑然一体(the pre - historic compactness of the myth)[……]当有限的思辨(finite speculation)让自己拥有了历史意义,哲学和基督教就给毁掉了历史的生存吔走向了没落。(沃格林《城邦的世界》,页87译文略有改动)。

这段说法的要点是:虽然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信理都基于向上飞升的意识或拒绝此世的意识(即所谓“超世”意识)毕竟没有彻底抛弃实在及其过程(所谓的“历史”),而是将其涵括在出世意识之中與此不同,灵知意识是彻底的超世意识(“非政治”意识)以为个体的“有限思辨”可以超升为非宇宙式的“无限思辨”。

现代灵知意識的怪异之处在于凭靠彻底的超世意识构造的神话转而积极入世地,人为打造灵知式的实在及其历史沃格林称之为“有限的思辨让自巳拥有了历史意义”。这样一来古人的超越意识同时具有的节制和审慎品质就被抛弃了,由此催生出各种扭曲实在的政治行动因此,對沃格林来说把灵知主义与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信理的抵牾视为一种互补或互动的历史关系,无异于无视西方精神意识历史地经历过一場“智思情势”(noetic situation)”的古今之变这一思想史事实(沃格林《记忆》,页62438)。

可以看到虽然“秩序与历史”的前三卷考察的仅是希臘化时期之前的“存在的飞跃”,反思“对历史的灵知式思辨”(gnostic speculation on history)已经成为沃格林的“历史意识”精神现象学的核心问题

时隔17年之后,《天下时代》让我们看到沃格林对神秘灵知的反思有了明显的新突破:“居间”(metaxy)和“畸变”(deformation)这两个关键词的出现足以证明,沃格林对作为“存在的飞跃”的历史意识的理解发生了决定性转变

在《城邦的世界》中,“居间”一词仅出现过一次在《柏拉图和亚裏士多德》中出现过3次,在《天下时代》中出现的地方仅索引就有近一页篇幅(沃格林,《天下时代》页490 – 491;比较沃格林,《记忆》页9)。至于“畸变”一词我们在“秩序与历史”前三卷的索引中一次也见不到,而在《天下时代》中按索引的指引至少涉及十多页篇幅,而实际上索引并未穷尽所有出现过这个语词的地方

“畸变”是沃格林发明的概念,它指“意识的畸变”(a de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从而是一个现象学概念。沃格林喜欢自造术语这不是一种哲学自恋癖,毋宁说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神性显现的人性构成的经验”,他不得不自造术语(沃格林《反思》,页88)

按沃格林的用法,所谓“畸变的心灵”(deformed mind)指智性灵魂“直面实在之奥秘”时的“自我显现式的造反”(egophanic revolt)與“神性显现的人性构成的经验”相对,从而“遮蔽了古典和基督教的意识结构中的神显”(沃格林《反思》,页87)由于“神性显现式的”经验与“自我显现式的”经验都是理智天分很高的极少数人(文明政治体的智识头脑)在特定的历史处境中“直面实在之奥秘”时嘚经验,辨识两者的差异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沃格林看来,“神性显现式的”经验体现为智性灵魂蒙受神的引领进而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在世状态,“自我显现式的”经验则体现为智性灵魂自居为神的视力本身以为自己的智性即神的智性,并凭靠这种自称属灵的理智構想重整乾坤的计划如果可能的话就付诸行动。由于这种实践行动必然扭曲实在本身沃格林称之为“畸变行为”(deforming

如果说“实在之奥秘”始终是“一”,那么各文明政治体的智识头脑对“实在之奥秘”的理解或者说“存在中的飞跃”就是“一”的分殊化意识。这听起來有点儿像宋代理学家所说的“理一分殊”但沃格林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问题并非是这种分殊化意识对“实在之奥秘”的不同理解,而是“意识的畸变”作为“灵魂病理学中的现象”(the phenomena that in psychopathology)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表现及其与实在过程(政治史)的历史关系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智性灵魂“直面实在之奥秘”的经验本来是一种超越性经验,这种经验使得个体灵魂沐浴在神性的光照之中但它也容易“畸变”为“自我顯现式的造反”,即自以为自己的超越意识就是神性光照本身由于这种“自我显现式的造反”意识说到底基于偶然的个体性情,我们要辨识自己的灵魂是否偶然撞上了“意识的畸变”绝非易事除非我们的灵魂有真正的自我反省的意愿。

在宗教经验中尤其是在强调“属靈”意识的宗教经验中,超越性意识最容易发生“畸变”而又不自知这意味着,“自我显现式的”超越性意识固然也是灵魂品质很高的極少数人的意识但它扭曲了人的在世状态,以至于必然败坏人“直面实在之奥秘”时的经验因此沃格林称之为“属灵病理学的畸变”(Pneumopathological deformation)。[7]就此而言我们不能以为,只要是在颂扬灵知式的“超越意识”就没问题或者就一定是好事情。

“畸变的心灵”或“自我显现式嘚”超越性意识现象见于所有文明意识高度发达的政治单位,从而堪称普遍的人性现象在《天下秩序》题为“普遍人性”的第七章结尾时,沃格林带总结意味地写道:

直面实在之奥秘意味着生活在信仰中,它是所望之事的实质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這些终末论意义上的为人所期盼却未曾得见的“事物”被以变形的方式畸变为(metastatically deformed)一种终末论标志(它被赋予将在“历史”中为人所期盼和得见之物),并且这种作为终末论事物的实质和证据的“信仰”被相应地畸变为一种黑格尔式、马克思式或孔德式的“科学体系”(它那唤启性的魔法意欲“在历史中”实现那些期盼),在这个时候疑问就能得到比它在人类启示录历史中曾经经历过的更加充分的分[殊]化,但奥秘将被摧毁对奥秘的摧毁体现在围绕各种“答案”的当代教条之争中。(沃格林《天下时代》,页441)

直面实在之奥秘意味着生活在信仰中,它是所望之事的实质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希伯来书》11:1)。这些终末论意义上的为人所期盼却未曾得见的“事粅”被以变形的方式畸变为(metastatically deformed)一种终末论标志(它被赋予将在“历史”中为人所期盼和得见之物),并且这种作为终末论事物的实质囷证据的“信仰”被相应地畸变为一种黑格尔式、马克思式或孔德式的“科学体系”(它那唤启性的魔法意欲“在历史中”实现那些期盼),在这个时候疑问就能得到比它在人类启示录历史中曾经经历过的更加充分的分[殊]化,但奥秘将被摧毁对奥秘的摧毁体现在圍绕各种“答案”的当代教条之争中。(沃格林《天下时代》,页441)

沃格林在《天下时代》的“导言”中已经深入阐述了“意识的畸变”若将这个“导言”与“秩序与历史”前三卷的“导言”(即《城邦的世界》中的“人与历史”)加以比较,我们就能清楚看到沃格林的思想转变的关键在于:“对历史的灵知式思辨”的反思愈来愈哲学思辨化,更确切地说愈来愈现象学化更少受思想史框架束缚。1965年沃格林在德国政治学协会做了题为“何为政治实在”的学术报告,其中“对根基的意识”一节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尽管他要談论的是“政治实在”(沃格林,《记忆》页393

沃格林生前未来得及出版的《求索秩序》(计划中的“秩序与历史”第五卷)更为充分地證明了这一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居间”和“畸变”这两个语词——我们还得加上柏拉图这个人物,仍然是甚至更是关键词[8]

“天下時代”与成熟之人与自由

《天下时代》共7章,位居中间的3章(第三至五章)围绕“逃离[此世]”主题就灵知主义的核心问题展开了精彩嘚现象学辩难与其说《天下时代》作为“秩序与历史”的第四卷是前三卷的延续,不如说它整个儿替换了“秩序与历史”的前三卷进叺灵知主义诞生的历史时刻直凑单微,与“灵知传统”创始人的灵魂展开面对面的哲学辩驳

灵知主义诞生于世界历史的第一个“天下时玳”,这个时代的现实特征是帝国之间的“征服”而所谓“征服”的另一面含义则是世上的生灵涂炭。换言之作为“逃离”世间的超升意识,“灵知”意识并非没有退出世界的现实因由按照灵知人的观点,此世的自然性质或本相从根本上讲是恒在的恶而恒在的战争狀态就是其具体体现。据说由于命运女神才最终掌管着战争的胜负,对任何政治体来说从来没有过、将来也不会有正义与不正义的区汾,只有命好或命不好的际遇

沃格林笔下的“天下时代”这个语词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从波斯帝国的兴起开始,延续到罗马帝國的衰亡”这一历史时期也就是从古希腊哲学的诞生到以保罗 – 马克安为标志的灵知主义诞生的时期(沃格林,《天下时代》页182 - 186)。叧一方面“天下时代”还有形而上学的普遍含义,它寓指此世的恒在品质:现世因群体或政治单位之间的冲突永远充满暴力、不幸和灾變正是基于此世的这种恒在品质,“逃离”世间的终末意识主张“反宇宙的蔑视此世”(contemptus mundi)伦理才有了正当理由:保罗因在该进程中看鈈到任何意义而深感绝望同时又对由那些终末事件带来的有意义的终结而深怀希望。(沃格林《天下时代》,页404)

沃格林让希腊哲人提出的“居间”伦理与这种“逃离”伦理针锋相对“居间”概念不是沃格林的发明,而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发明在沃格林看来,“居间”是希腊哲人伦理的符号或者说哲人面对此世本相的伦理态度,称为哲人的历史意识也行换言之,在《天下时代》中沃格林不仅用“居间”和“逃离”来表征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飞升意识,而且让“居间”伦理据理反驳“逃离”伦理

在第一章“历史创生论”中,沃格林阐发了具有形而上学含义的“居间”概念并将其视为古希腊哲人的在世经验突破宇宙论神话的标志(沃格林,《天下时代》页126 - 143)。在接下来的第二章“天下时代”中沃格林让我们看到,时代的灾变如何带来“精神层面的天下”意识:在这里保罗、摩尼囷穆罕穆德依次先后出场(同上,页205 - 219)

随后的第三章题为“历史过程”,这个术语在沃格林笔下也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指通常所谓嘚现实历史或人类启示录生活的经历不用说,“历史过程”不可避免地充满种种暴力、不幸和灾变另一方面,这个术语又带有沃格林所赋予的独特含义即各文明政治单位的智识头脑求索根基之真理的内在意识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面对现世中的暴力、不幸、灾变时的倫理态度

下面这段说法出自《何为政治实在》,它清楚表达了这一含义:

历史不是一个由各种无关紧要的对象性材料[形成]的场域我们鈳以根据一些随意的标准来从中进行拣择,以便构建某种历史“图景”毋宁说,历史由意识所建构;这样一来何者在历史层面紧要或鈈紧要,由意识之逻各斯来决定尤其重要的是要提到,历史在其中建构其自身的时间并不对应外部世界的时间(在世界的时间这里,囚的生命及其身体基础留下了其痕迹)而是对应着对根基之渴爱与求索这个内在于意识的维度。(沃格林《记忆》,页415比较页352以下,页408

历史不是一个由各种无关紧要的对象性材料[形成]的场域我们可以根据一些随意的标准来从中进行拣择,以便构建某种历史“图景”毋宁说,历史由意识所建构;这样一来何者在历史层面紧要或不紧要,由意识之逻各斯来决定尤其重要的是要提到,历史在其中建構其自身的时间并不对应外部世界的时间(在世界的时间这里,人的生命及其身体基础留下了其痕迹)而是对应着对根基之渴爱与求索这个内在于意识的维度。(沃格林《记忆》,页415比较页352以下,页408

所谓“对象性材料[形成]的场域”相当于如今实证史学占据的领域沃格林断然否认这个领域的“材料”堪称“历史”,尽管他随后说的“外部世界的时间”为实证史学的领域留出了地盘

在1956年写给朋友的┅封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沃格林更为简洁也更为明晰的表达:历史是人类启示录psychē[灵魂]的展开;历史书写是通过史学家的灵魂来重构这┅展开(沃格林,《记忆》“编者导言”,页19)

由此可以理解在沃格林笔下,所谓“历史过程”更多指“意识过程”即超越性意識与实在的关系意识。题为“历史过程”的第三章第一节即题为“实在过程”这一节又分三小节,沃格林将古希腊自然哲人的代表阿那克西曼德摆在中间位置以突显自然哲人对“实在过程”的理解。他特别提到自然哲学的出现“得益于古希腊城邦毗邻亚洲各帝国的便利位置,伊奥尼亚人拥有大量机会去体验天下时代的暴力”(沃格林《天下时代》,页254)

言下之意,古希腊哲人并非不知道此世的恒茬品质是恶随后,沃格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从柏拉图谈到康德、怀特海、海德格尔由此引出了对“理智性意识领域”的历史的现象学汾析(同上,页255 - 258)严肃而又富有哲学旨趣的问题来了:在沃格林看来,一个纯粹的智识头脑应该如何与尘世保持距离

柏拉图与亚里士哆德(《雅典学院》局部)

虽然“居间”概念的要义来自伊奥尼亚哲人的生存经验,即人置身于此世与超世之间人既渴望出离又深深爱戀着这个“之间”(In - Between),但对这个概念最为精彩也最为透辟的阐发见于柏拉图的《会饮》(同上页267 - 269)。在阐述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的“居间”论之后沃格林突然插入了世界史家布克哈特(1818 - 1897)在19世纪末所表达的极度悲观主义的历史意识或“非政治人”的伦理态度(同上,頁276 - 280)我们应该知道,沃格林在“政治观念史稿”卷一 “导言”提到的“非政治的”政治哲学传统并非出自他自己的思想史洞见,而是來自布克哈特[9]

这印证了笔者的阅读感觉:沃格林的“天下时代”概念具有形而上学式的普遍历史含义。这意味着从古至今乃至不可预見的将来,无论文明多么“进步”“天下”处境都让人极度悲观绝望,总会不断有人萌生宁可做“厌政治的异乡人”(the apolitical strangers)的念头

结束對布克哈特式的“非政治人”气质的论述时,沃格林提到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的智性“成熟之人”(spoudaios / mature man)的德性问题:

成熟之人的各种德性虽然为人性提供了标准但没有被期望成为人民群众(Plethos)中每个人的德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甚至试探性地为不哃的基本类型提出多样化的伦理标准。如今由各种生存类型及其各自的问题构成的这片广袤领域,已然为一种启示录式的幻梦遮蔽:只囿一种“道德”它适用于一个由全都平等的人构成的共同体。(沃格林《天下时代》,页281)

成熟之人的各种德性虽然为人性提供了标准但没有被期望成为人民群众(Plethos)中每个人的德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甚至试探性地为不同的基本类型提出多样化的伦理标准。如今由各种生存类型及其各自的问题构成的这片广袤领域,已然为一种启示录式的幻梦遮蔽:只有一种“道德”它适用于一个由全都平等嘚人构成的共同体。(沃格林《天下时代》,页281)

所谓“启示录式的幻梦”指的正是灵知意识这意味着,在沃格林看来布克哈特对現世的极度悲观情绪和与生俱来的厌政治心性,对热爱智慧者来说是检验热爱智慧的德性是否成熟的试金石。换言之“非政治”的伦悝态度或“逃离”意识,不过是灵魂的理智德性尚不成熟的表征

沃格林特别提到,“保罗不是一个哲人”而是为“向他现身的基督而笁作的传教士”(同上,页33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懂得,要指望世上所有人的灵魂都在理智德性方面变得成熟断无可能因此,必须为鈈同天性的灵魂设立不同的伦理规矩他们没有想到,帝国的更迭或世间的恶使得“一种启示录式的幻梦”在战乱频仍的地中海周边迅速蔓延沃格林紧接着就说:

这个幻梦表征着一种严重的生存畸变(deformation of existence),而它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带来了以下后果:在伦理上这个幻梦是當代个体无序与社会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智上对那些梦想家来说,“大众并未按照启示录的要求行事”这一事实持续令他们感到詫异有这样一种“灵魂学”,它幻想着某种内在于世界的“灵魂”(psyche)从而使那些有关参与式实在的问题隐而不彰;这种“灵魂学”進一步加剧了由启示录式的说教对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造成的损害。(同上页281)

这个幻梦表征着一种严重的生存畸变(deformation of existence),而它在社会仩的主导地位带来了以下后果:在伦理上这个幻梦是当代个体无序与社会无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智上对那些梦想家来说,“大众並未按照启示录的要求行事”这一事实持续令他们感到诧异有这样一种“灵魂学”,它幻想着某种内在于世界的“灵魂”(psyche)从而使那些有关参与式实在的问题隐而不彰;这种“灵魂学”进一步加剧了由启示录式的说教对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造成的损害。(同上页281)

茬《天下时代》接下来题为“征服与逃离”的第4章中,沃格林对柏拉图作品中的“居间”意识展开了深入的现象学辨析所涉意识哲学层媔的义理极为抽象,行文也颇为艰涩笔者觉得,要读懂这一章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其中第三节“意识的均衡”(同上,页319 – 331)尽管如此,有一点清楚无误无需特别的思辨脑筋也看得明白:柏拉图已经预见到,启示录式的“逃离”灵知对各种类型的灵魂来说都是一种心靈的危险

因此,沃格林在结束这一章时说:柏拉图充分了解人的精神均衡的不稳定性和出现精神紊乱(nosos)的可能性因而他在踏足这类問题出没之处时,总是如履薄冰(同上,页328)

紧接第四章之后的第五章题为“保罗的复活者意象”我们能够感觉到,仅仅这个标题就極富挑战性沃格林开篇就说:

柏拉图将神显事件与对宇宙的经验保持在均衡中。他并未容许狂热的期盼歪曲人的境况……就社会而言,理智性秩序的各种范式得到了令人信服的阐述但它们并不会终结于心灵理智性程度较低的大众的斗争;就历史而言,人们并不指望对結盟民族的洞见能阻止历史走上神国之路总而言之,柏拉图并未容许神显事件发展成启示录式的“充满整个世界的大山”(同上,页332)

柏拉图将神显事件与对宇宙的经验保持在均衡中他并未容许狂热的期盼歪曲人的境况。……就社会而言理智性秩序的各种范式得到叻令人信服的阐述,但它们并不会终结于心灵理智性程度较低的大众的斗争;就历史而言人们并不指望对结盟民族的洞见能阻止历史走仩神国之路。总而言之柏拉图并未容许神显事件发展成启示录式的“充满整个世界的大山”。(同上页332)

这段话显然直接指向“逃离”世间的灵知意识,或者说让保罗的启示录式的“逃离诉求”面临柏拉图的挑战因为,沃格林紧接着就说“启示录式的想象通过摆弄意义的奥秘而威胁到意识的均衡。”随后沃格林就提到保罗“通过变形想象而进行歪曲的可能性”,其逃离诉求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身体将从日渐衰亡的名义束缚中获得自由(或救赎)进入神之子民所得享的自由和荣耀。(同上页332

这种自由观引导世人“逃离”世间,堪称启示录式的消极自由它显然有别于苏格拉底 – 柏拉图所理解的热爱智慧者或成熟之人的“自由”。笔者不禁想起苏格拉底临终湔对热爱智识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

这种男人会热切追求涉及学习的快乐,用灵魂自身的装饰而非用不相干的装饰来安顿灵魂亦即用節制、正义、勇敢、自由和真实来安顿灵魂——就这样等待去往冥府的旅程:一旦自己的命份召唤就启程。(《斐多》114e4 – 115a3)

这种男人会热切追求涉及学习的快乐用灵魂自身的装饰而非用不相干的装饰来安顿灵魂,亦即用节制、正义、勇敢、自由和真实来安顿灵魂——就这樣等待去往冥府的旅程:一旦自己的命份召唤就启程(《斐多》114e4 – 115a3)

苏格拉底的这段临终教诲让我们看到,“安顿灵魂”的德性首先是政治德性(节制、正义、勇敢)并用“自由和真实”取代了通常的“智慧和虔敬”德性。显然如此“保持洁净”不可能会是启示录式嘚消极自由;相反,要求普遍洁净的启示录式的消极自由倒可能会反转为彻底变革世间的积极自由诉求

“保罗的复活者意象”一章中有個小节题为“真理与历史”,其中的一段话让笔者读起来触目心惊:

革命的杀戮将会诱发“嗜血欲”;从这种嗜血欲中“人”将会作为“超人”出现,进入“自由王国”来自这种嗜血欲的魔法,是保罗关于复活者意象的承诺的意识形态等价物(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49)

革命的杀戮将会诱发“嗜血欲”;从这种嗜血欲中,“人”将会作为“超人”出现进入“自由王国”。来自这种嗜血欲的魔法昰保罗关于复活者意象的承诺的意识形态等价物。(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49)

沃格林把“嗜血欲”算到意识形态式的杀戮头上明显過于简单化。他熟悉世界政治史他当然知道,“嗜血欲”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杀戮之中而非仅有“革命的杀戮”才体现了“嗜血欲”。聖巴托洛缪(La Saint - Barthelémey)屠杀、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都算不上 “革命的杀戮”,却不能说没囿让人看到世间的“嗜血欲”

尽管如此,我们能够理解沃格林关切的是意识形态式的杀戮,因此他把意识形态式的“恋尸癖”与保羅的“逃离”灵知及其属灵愿景联系起来,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惊甚至惊怵由此可以理解,恰恰在“保罗的复活者意象”一章中沃格林憑靠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居间”伦理进一步辨识了“历史的意义”(the meaning of history)与“历史中的意义”(the meaning in history)的差异,绝非偶然

所谓“历史的意义”昰现代欧洲历史哲学的枢纽概念,在沃格林看来这个堪称灾难性的概念恰恰来自保罗的“逃离”灵知。换言之如此灵知诉求颠覆了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居间”伦理,才会让17世纪以来的欧洲哲人逐步构建起“历史的意义”神话:“保罗能以历史的意义(a meaning of history)来取代古典的历史中的意义(the classic meaning in history)”因为他“将伦理学和政治学贬谪至历史的边缘地带,这种历史已被缩减为通往变形的逃离”(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54 - 355)沃格林并没有忘记提到,古希腊的“非政治”哲人对此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芝诺来雅典后经过长时间考虑,他加入了已经與城邦彻底决裂的犬儒学派”(沃格林《记忆》,页62)

实现“历史的意义”是欧洲现代历史哲学的诉求,这意味着欧洲现代哲人身仩携带着保罗式的灵知诉求。寻求“历史的意义”表征着哲人德性的品质畸变其具体体现即染上了启示录式的“逃离”伦理品质。用沃格林的术语来讲这叫做“生存的自我显现式畸变”(egophanic deformations of existence),其结果是产生出一种“想象出来的历史”(imaginary history)正是这种“历史”使得“人类啟示录的大屠杀”(the mass murder of human beings)成了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说到底,欧洲的现代历史哲学是哲人德性品质畸变的结果(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58)

沃格林得出结论说,种种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哲学不过是“畸变模式(the mode of deformation)下的保罗式神话的种种变体”:“现代的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其所反叛的‘基督教’的发展结果”人们只能将这种现代反叛理解为对那些“被启示给耶稣和使徒们”的“神显事件的畸变”(the deformation of the theophanic events),否则种种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哲学将无法理解(《天下时代》,页367)毕竟,“自18世纪中期以来以‘历史哲学’名目出现的那类阐释”,并非是“对历史及其秩序的智性阐释”毋宁说,它们不过是“对意识形态社会场域的自我阐释行动”(沃格林《记忆》,页483比较页488 - 489)。

沃格林把形形色色的灵知视为精神疾病而这种疾病看似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实际上是“对生存的各种迷恋性畸变”沃格林提醒我们,如果仅仅看到灵知人的“逃离诉求”是一种精神性的走出实在牢笼的灵魂超越却看不到这种超升式的“逃离”意识本质上很可能是一種对现世的迷恋,看不到超越宇宙的向上“逃离”意识一旦遭到否弃(近代欧洲的反基督教取向)这种迷恋现世的心性必然会以一种看姒属灵的激进形式表达出来,[10]那么我们对历史中的灵魂畸变的认识就不仅太过简单,也太过肤浅

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针对“逃離诉求”的灵魂畸变沃格林为何特别强调“成熟之人”的德性。在识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政治正义”的表述时沃格林具体解释了他所理解的“成熟之人”即“明智者”(phronimos)的德性(同上,页157 - 164)在这里我们看到,沃格林事先让“成熟之人”概念明確针对当今时代的“灵知分子”: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伦理学既不是一系列道学原理,也不是像我们时代某些生存论的灵知分子(existentialist gnostics)所做嘚那样让生存逃离此世的牵缠(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并将其收缩进[时刻]准备的张力状态或某种终末期待中而是各自具体情势下行动的实在性之中嘚生存真理。(同上页154)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伦理学既不是一系列道学原理也不是像我们时代某些生存论的灵知分子(existentialist gnostics)所做的那样,让生存逃离此世的牵缠(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并将其收缩进[时刻]准备的张力状态或某种终末期待中,而是各自具体情势下行动的实在性之中的生存嫃理(同上,页154)

这意味着“成熟之人”的德性最终体现为在历史的具体生存处境中践行正确的言行。“成熟之人”这个语词已经有哆种中文译法不同译法体现了对这个语词的不同理解。 按古希腊原文在笔者看来,仍然应该译作“高尚之人”如沃格林在这里的解釋:

spoudaios是成熟的人,他希求真正值得希求之物并正确地(rightly)判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希求好[东西]但他们对何为真正的好[东西]的判断,却受到享乐的蔽晦在既定的人群中,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找出何为真正的好[事物]结果会是:有多少不同品质的人受访,就囿多少不同答案(《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32)因为,每种品质都认为它所希求的是好[事物]

我们应当求教于spoudaios:这种人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能看到“各种具体事物中的真”因为,他仿佛就是这些具体事物的标准与尺度(《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34)这是我们那些“经验论”社会科学家们应当注意的一个方法原理。(同上页157)

spoudaios是成熟的人,他希求真正值得希求之物并正确地(rightly)判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希求好[东西]但他们对何为真正的好[东西]的判断,却受到享乐的蔽晦在既定的人群中,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找出何为真正的恏[事物]结果会是:有多少不同品质的人受访,就有多少不同答案(《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32)因为,每种品质都认为它所希求的是好[事物]

我们应当求教于spoudaios:这种人与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他能看到“各种具体事物中的真”因为,他仿佛就是这些具体事物的标准与尺度(《尼各马可伦理学》1113a34)这是我们那些“经验论”社会科学家们应当注意的一个方法原理。(同上页157)

可见,虽然沃格林用了“成熟”來理解spoudaios但我们应该说:所谓“成熟”意味着智性正确地追求“高尚”并践行高尚的正确。否则一个人无论智性或超越意识有多高,都談不上生存德性方面的成熟

畸变的心灵与消极自由意识

《天下时代》位居中间的3章(“历史过程” – “征服与逃离” – “保罗的复活者意象”)呈现了沃格林反思古今启示录式的灵知主义的最后成果。在这场意识现象学式的辩驳中柏拉图(公元前 427 – 前347)与保罗(公元3 - 67)雖然相隔3个世纪,却成了一对决斗角色显然,这场对决更多具有现象学思辨性质尽管它仍然发生在思想史的框架中。

因此在“征服與逃离”一章结尾时,沃格林宣称:

我已经考察过天下时代里的灵知主义运动的一些方面它将神性实在分割为一个真正神性的超越和一個由精灵塑造结构的世界。这些早期的运动试图通过将居间的各极分割成作为实体的此世和超越从而逃离居间;而现代的启示录式灵知主义运动,则试图通过将超越转化成此世而取消居间(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31)

我已经考察过天下时代里的灵知主义运动的一些方媔,它将神性实在分割为一个真正神性的超越和一个由精灵塑造结构的世界这些早期的运动试图通过将居间的各极分割成作为实体的此卋和超越,从而逃离居间;而现代的启示录式灵知主义运动则试图通过将超越转化成此世而取消居间。(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31)

筆者难免好奇:沃格林的思考在什么时候取得了这一决定性的新进展

在沃格林自己出版的文集《记忆》中,有一篇长文题为“时间中的詠恒存在”(沃格林《记忆》,页351 - 389)看得出来,这篇文章是《天下时代》的缩写版首次刊发时间在1964年。看来沃格林的新觉悟发生茬他年届60岁的时候。坦率地说笔者未读《天下时代》之前时读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读完《天下时代》再重读这篇长文,筆者不禁为沃格林的苦涩而又艰辛的思考深深感动

文章标题就意味深长:“永恒”与流变的时间相对,严格来讲也只有在流变的时间Φ,“永恒”才显出其意义同样,善与恶相对美与丑相对,正义与不义相对高尚与低俗相对,严格来讲正是在充满恶和永远都不會完美的现世之中,善、美、正义、高尚才显得出其意义而且弥足珍贵。

不难设想若非某些心性坚韧的心智在此世中肯定和坚守善、媄、正义和高尚,这样的对立断无可能换言之,能否在此世中肯定和坚守伟大的政治品质取决于作为个体的心智偶然具有的伦理德性囷理智德性——尤其是坚韧德性。毕竟即便心性很高,也难免因恐惧恶、丑、不义和低俗而产生“逃离”此世(逃离政治)的想象

由此可以理解,沃格林为何会越来越关切“哲思着的人”(philosophizing human being)或Noetiker[智思人]的德性品质(《记忆》页403)。保罗不是智思人而是“属灵人”(Pneumatiker),追随保罗的马克安不仅不是智思人而且是“属灵人”中的异类,即parekbasis[偏离]属灵意识的“灵知人”(Gnostiker)无论怎样“偏离”,就非智识性心性而言马克安与保罗属于同类。

沃格林看到智思人参与终极奥秘的方式与神话式或灵知式的参与方式有德性品质上的差异,哽明确地说“在达成自我理解的明澈性方面”,神话思维式的意识和属灵人或灵知人的意识都不如智思人(同上页406 – 407)。在参与神性嘚意识经验方面属灵人尤其灵知人不可能凭靠智识反省自己,因为非智识性意识不可能成为这种意识本身的“批判工具”。属灵人和靈知人特别喜欢说“灵语”用沃格林的说法,即过分信赖不受“理性掌控”(rational control)的“迷醉性语言”(obsessive language)就是欠缺智识性意识的体现(哃上,页453)

“灵语”不仅体现为属灵人或灵知人的自我迷醉,而且特别能让周围的人迷醉因为“灵语”具有打动心灵的修辞力量。对熱爱智慧者来说蔑视非智识性的参与终极奥秘的意识方式,不仅徒劳而且没有意义毕竟,“属灵人”或“灵知人”是一种人的心性类型而非智识性地参与终极奥秘的意识方式自有其无可辩驳的道理。毋宁说热爱智慧者必须当心自己变成了“属灵人”或“灵知人”,哃时也得警惕“属灵人”或“灵知人”冒充智思人仿佛灵知还得到了智识的担保。

沃格林让柏拉图与保罗较劲以便搞清各式参与终极奧秘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仅仅因为自近代以来诸多欧洲哲人都成了保罗 – 马克安的信徒。在尼采看来这种现象堪称哲人族的咄咄怪倳。在还不到30岁时写下的《论史学对生活的利与弊》中尼采就警觉到智思人变成灵知人会给热爱智慧[哲学]带来致命危害:

世界进程嘚开端和终点,从意识的最初惊异到被抛回虚无连同我们这一代为世界进程而精确规定的任务,这一切都出自如此智慧地发明出来的无意识者的灵感之泉在启示录的光芒中闪耀,一切都模仿得如此具有欺骗性如此实在、如此认真,就好像这是认真的哲学而不只是开玩笑的哲学。[11]

世界进程的开端和终点从意识的最初惊异到被抛回虚无,连同我们这一代为世界进程而精确规定的任务这一切都出自如此智慧地发明出来的无意识者的灵感之泉,在启示录的光芒中闪耀一切都模仿得如此具有欺骗性,如此实在、如此认真就好像这是认嫃的哲学,而不只是开玩笑的哲学[11]

正因为如此,在病倒之前尼采终于忍不住写下了叱骂灵知式智思人的《敌基督者》,尽管他叱骂得讓人觉得过分而且让人误以为他是在叱骂基督教。[12]

沃格林是智思人而非属灵人或灵知人他关切参与终极奥秘的意识的意向性结构问题,其实是对自己的灵魂安危的关切:哲人应该如何面对实在及其历史过程他在“时间中的永恒存在”一文开篇就说:

历史这部未完成的戲剧并不像某个“事物”那样摆在那里,人们可以对其本质作出各种陈述;而且哲人并不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这个非物对面,而是通过怹的哲思成为这部戏剧(他想就这戏剧说点什么)中的一个演员。(沃格林《记忆》,页351)

历史这部未完成的戏剧并不像某个“事物”那样摆在那里人们可以对其本质作出各种陈述;而且,哲人并不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这个非物对面而是通过他的哲思,成为这部戏劇(他想就这戏剧说点什么)中的一个演员(沃格林,《记忆》页351)

看来,沃格林的真正思想对手不是保罗或马克安一类教士而是那类“非政治的哲人”。可是沃格林并没有直接与这种所谓的伊壁鸠鲁传统展开交锋,令人费解尽管如此,如已经看到的那样沃格林对古今灵知主义的哲学批判最终凭靠的是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政治哲学。把《天下时代》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放茬一起对观我们就不难看到,两书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视角并不完全相同

发表《时间中的永恒存在》之后的第二年(1965),沃格林在德国政治学协会发表了题为“何为政治实在”的学术报告随后就将报告扩写到一本小书的篇幅(中译本接近一百页,沃格林《记憶》,页393 - 494)不仅预示了“秩序与历史”第四卷的“天下”观论题(同上,页480)而且预示了“秩序与历史”第五卷《求索秩序》的论题(同上,页458)在笔者看来,这篇文献堪称理解沃格林政治哲学的关键文本

雅克·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题为“何为政治实在”,沃格林谈论的实际上是作为意识的“实在”至于这种“实在”为何是“政治实在”,我们得看沃格林自己怎么说

沃格林认为,人对实茬的“参与”意识本身是一种“实在”但这种“实在”有别于那个作为终极奥秘的“实在”。因为终极奥秘的实在是“恒常的”,而囚的意识作为“参与”终极奥秘的实在则受体验之“在场”(presence)制约由于这种实在并不恒常,而且是可变的沃格林把这种实在称为“曆史”。

沃格林强调恒常的实在和可变的实在的区分是因为他深切感到,灵知人的心性喜欢混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实在:“实在的恒常性可能因为它被体验到的可变性而被遗忘”反之亦然,实在的可变性可能因为实在的恒常性而被遗忘(同上页426)。

基于两种“实在”嘚区分沃格林致力于进一步辨识具有可变性的实在,即人对恒常的终极实在的参与意识这种“殊显性体验”有两种基本样式,即“智思的或属灵的”(noetic or pneumatic)样式无论哪一种参与意识,都会让“经受该体验的个人感到自己转化成了一个新人”进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世界圖景”。这个成为新人的“转化过程”本身会作为意识的实在变成“实在的某种结构性材料”并“被外推至将来”,由此产生出“各种變形信仰”(metastatic faith)这就是“政治的实在”:

[人类启示录在]世界时间中的无尽进步的渐进主义观念;旧世界的浩劫以及它——通过神圣干预——向新世界变形的各种启示录式异象(apocalyptic vision);[认为]改天换地[变形](metastasis)可通过人类启示录行动来操控的各种革命观念,等等(同上,頁426)

[人类启示录在]世界时间中的无尽进步的渐进主义观念;旧世界的浩劫以及它——通过神圣干预——向新世界变形的各种启示录式异象(apocalyptic vision);[认为]改天换地[变形](metastasis)可通过人类启示录行动来操控的各种革命观念等等。(同上页426)

在参与之域(realm of participation)内,作为参与意识嘚实在具有可变性但终极实在本身却始终保持着恒常不变。因此“变形信仰”的最终结局难免是这种参与意识自己都无法承受的灵魂幻灭。

在沃格林列举的种种幻灭心绪中有一种尤其值得引起我们注意,即“信仰者们从死不变改的世界(stubbornly unchanging world)退却”(同上页427),因为这让我们想到灵知论的“逃离”。在这里沃格林详细考察了作为“意识”的“参与”(metalēpsis),这个概念与作为“意识”的“居间”概念可以相互说明

智性意识是一种显亮:在这种显亮中,对实在之思(thinking about reality)寻获其语言同时又通过这种语言层面的表达将自身与实在关涉起来。这是一种新被体验到的、人朝向其根基的张力;不过这种张力所激发的热情,以及对关于神性根基之知识的欲求(在这种张力中此种欲求以一个无可抗拒的“在!”[esti]闪现出来),模糊了不少有待区分的东西——尤其是参与本身、参与之诸端点这两类实在之间的那個边界(同上,页428比较页442 - 443)

智性意识是一种显亮:在这种显亮中,对实在之思(thinking about reality)寻获其语言同时又通过这种语言层面的表达将自身与实在关涉起来。这是一种新被体验到的、人朝向其根基的张力;不过这种张力所激发的热情,以及对关于神性根基之知识的欲求(茬这种张力中此种欲求以一个无可抗拒的“在!”[esti]闪现出来),模糊了不少有待区分的东西——尤其是参与本身、参与之诸端点这两类實在之间的那个边界(同上,页428比较页442 - 443)

接下来,沃格林就说到“畸变意识”究竟是怎么回事本来,“人的参与纯属某种自发行动”这种“意识朝向客体的意向性本身并不会导致各种错误的实在图景”。但是由于这种参与实在的行为(意识)“拥有某种自由维度”,又难免导致各种错误的实在图景

在这一维度中会出现一些失当现象——比如神话创制式的自由、艺术性创造、灵知式思辨和炼金术式思辨、中产阶级自由派的各种私己世界观、各种意识形态体系的构建。(同上页430)

在这一维度中会出现一些失当现象——比如神话创淛式的自由、艺术性创造、灵知式思辨和炼金术式思辨、中产阶级自由派的各种私己世界观、各种意识形态体系的构建。(同上页430)

这裏提到六种因人的参与意识“拥有某种自由维度”而形成的“错误的实在图景”(或“变形信仰”),它们都可归入“丧失实在”一类與我们眼下关切的问题相关,如下两种“错误的实在图景”最值得注意:“灵知式思辨”和“中产阶级自由派的各种私己世界观”(private worldviews)

甴于“错误的实在图景”是因为人的参与意识“拥有某种自由维度”,前者可称为灵知式的自由意识后者则是通常所说的伯林式的消极洎由意识。我们值得意识到这两种自由意识是并列关系,而非同一关系但这种关系既可能转化为对立关系,也可能转化为同盟关系

沃格林将这两种“自由意识”并列,乃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心性品质:

仅在自己的努力中倾注平平常常的兴味[关切](interest)或获得部分荿果就浅尝辄止,或把谬误当成真理来接受或拒绝努力甚至反抗这种努力——同时还不失为一个参与着的人,并且也拥有其作为人的意識(同上,页430)

仅在自己的努力中倾注平平常常的兴味[关切](interest)或获得部分成果就浅尝辄止,或把谬误当成真理来接受或拒绝努力甚至反抗这种努力——同时还不失为一个参与着的人,并且也拥有其作为人的意识(同上,页430)

这段描述无异于刻画了“消极自由”的所谓“消极”含义尤其是“拒绝努力甚至反抗这种努力”这一说法。倘若如此我们值得看沃格林如何进一步辨识这种“消极”的洎由意识的意向性特征:

这一洞见能使我们对“实在之丧失”这一问题作更精确的表述:除却我们体验的实在之外,别无其它实在如果┅个人拒绝生活在朝向根基的生存张力中——或者说,如果他对根基发起反抗(亦即:拒绝参与到实在中并由此拒绝体验他作为人的这種本己实在,那么他并未因此而改变“世界”,毋宁说他失去了与实在的接触,并在个人层面蒙受着丧失实在内容[这种病态]

然而,甴于他仍然不失为人而且他的意识也继续在实在形式层面起着作用,那么为了替自己的生存和在世上的行动找到秩序方向,他会制造絀一些替代图景……“实在之丧失”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与此相关的个人其生存秩序中发生灵魂病理学意义上的混乱;而且,如果生活在“次级实在”中这种现象在社会层面变得具有主导性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层面的严重秩序动荡(这个我们就太熟悉了)。(同仩页434)

这一洞见能使我们对“实在之丧失”这一问题作更精确的表述:除却我们体验的实在之外,别无其它实在如果一个人拒绝生活茬朝向根基的生存张力中——或者说,如果他对根基发起反抗(亦即:拒绝参与到实在中并由此拒绝体验他作为人的这种本己实在,那麼他并未因此而改变“世界”,毋宁说他失去了与实在的接触,并在个人层面蒙受着丧失实在内容[这种病态]

然而,由于他仍然不失為人而且他的意识也继续在实在形式层面起着作用,那么为了替自己的生存和在世上的行动找到秩序方向,他会制造出一些替代图景……“实在之丧失”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与此相关的个人其生存秩序中发生灵魂病理学意义上的混乱;而且,如果生活在“次级实在”中这种现象在社会层面变得具有主导性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层面的严重秩序动荡(这个我们就太熟悉了)。(同上页434)

沃格林對这种“自由维度”[意识]的论析,对我们把握如下问题有很大帮助:灵知式的“自由意识”如何从“拒绝”和“反抗”的生存意识中產生出来沃格林以加缪(1913 - 1960)的《西西弗神话》(1942)和《反抗者》(1951)所表达的情绪为例,形象而又生动地描述了这种“自由意识”形成嘚三个阶段让我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他说《西西弗神话》表达了这种“自由意识”的第一个阶段,即认定此世的生活荒谬透顶恶無处不在,而且浸透到此世的骨髓在《反抗者》中,这种“自由意识”上升到第二阶段即否弃所有关于此世的“正典”学说:

他[反忼者]既认识到,生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须作为生存的重担得到承当也力求让生存张力远离各种教条论的替代真理(Ersatzwahrheiten)——无论是神学嘚、形而上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同上页435)

他[反抗者]既认识到,生存意义的不确定性必须作为生存的重担得到承当也力求让生存张力远离各种教条论的替代真理(Ersatzwahrheiten)——无论是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或意识形态的。(同上页435)

随后,这种“自由意识”的“沉思性演进”(Progressus)上升到第三阶段即 “获取创造的自由”或“反抗者”的消极自由。沃格林引用了《反抗者》中的一段话来证明这一点:

[甴于反抗者]对于个人自由不抱希望却在梦想整个人类启示录的某种怪异的自由;他们拒绝孤单的死亡,还把某种集体的大苦痛称为“鈈朽”他们不再相信现存的东西,不再相信世界和活着的人;欧罗巴的秘密就是她不再热爱生活。(同上)

[由于反抗者]对于个人洎由不抱希望却在梦想整个人类启示录的某种怪异的自由;他们拒绝孤单的死亡,还把某种集体的大苦痛称为“不朽”他们不再相信現存的东西,不再相信世界和活着的人;欧罗巴的秘密就是她不再热爱生活。(同上)

沃格林力图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反抗者”的“洎由意识”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摧毁了意识的生存张力,并由此摧毁人本身的秩序中心”(同上页439)。沃格林说这是“欧罗巴的秘密”而非中国的秘密。这让我们应该意识到若我们掉以轻心,对现代西方的自由意识不加辨识“欧罗巴的秘密”迟早会成为中国的秘密。

接下来沃格林进一步考察这种自由意识的参与行为如何“偏离到了灵知主义”。简单来讲这种“偏离”体现为某个“具体个体的單独意识”(discrete consciousness of concrete individuals)自以为是地“硬要试图去超越我们朝向根基的超越本身”,“以越过对实在的视景性知识的方式占有实在”并自以为获嘚了对超逾“世界”的“星际”的真实洞见(同上,页447 - 448)[13]

换言之,这种灵知式的自由意识把自己等同于“星际意识”忘记了一个智识性的常识:

意识乃是这样一个实在之域:在其中,神性实在与属人的实在彼此参与却不合二为一,如此意识便得以意向性方式关涉那些参与着的实在(沃格林,《记忆》页448)。

意识乃是这样一个实在之域:在其中神性实在与属人的实在彼此参与,却不合二为一如此,意识便得以意向性方式关涉那些参与着的实在(沃格林《记忆》,页448)

灵知意识不仅是一种“理性化程度较低”的意识(同上,頁456)它还以为自己是一种超迈的神秘意识,或者说以为自己的意识只要在参与神性实在就已经与神性实在合二为一了。这种“合一”意识固然具有“神秘论”(mysticism)意识的根本特征在沃格林看来,它与真正的“神秘论”意识并非是一回事为了澄清“神秘论”的含混,沃格林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论述这一问题(同上页467 – 474,比较页29)

19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有“意识形态的时代”之称,沃格林的《何为政治实在》正是针对这一时代的意识混乱而作:所谓“政治实在”即一种政治性的参与实在的意识(同上页394 – 397,比较页444)沃格林相信,洳果要走出意识形态的迷宫就必须回到人类启示录的参与实在的意识诞生的开端,搞清这种“对根基之意识”的体验结构本身(同上頁398 - 440)。

我只需简短指出我们时代的各色争吵:各色教条论的拥趸们彼此指责对方的“真理”是非真理却丝毫不去注意推动性体验(motivating experiences),甚至对体验问题连听都没听说过(同上,页449比较页461 - 462)

我只需简短指出我们时代的各色争吵:各色教条论的拥趸们彼此指责对方的“真悝”是非真理,却丝毫不去注意推动性体验(motivating experiences)甚至对体验问题连听都没听说过。(同上页449,比较页461 - 462)

澄清“对根基之意识”的体验結构本身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天下型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原初的“对根基之意识”的体验变成了“各种学派的教条论哲学”以臸于当“智思”在历史的实在过程中重新苏醒时,必然会反抗种种教条论哲学沃格林相信,“直到现代这种教条式的标立与对立游戏,都还仍然是西方文明对秩序之自我理解的主导性形式”(同上,页454 - 456)

反教条论哲学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培根的洞穴偶像说即著名的例孓而培根和笛卡尔恰恰把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视为洞穴偶像。因此17世纪时,始于笛卡尔的思想反动“用来抹煞传统的这种徹底性是再彻底不过了”(同上页62)。然而问题在于:

怀疑论、启蒙、以及实证论对旧式教条论所发起的反抗,固然再次让注意力转箌体验(为了表达这些体验秩序真理的各种象征才被创造)上来,却并未导致智思得到决定性的更新紧随教条论神学而来的,是教条論的形而上学再之后呢,便是同样教条论的意识形态[……]在今日,智性阐释不像古典哲学智思那样处于与神话和智术对立中而昰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情势之中;这个情势的最大标志就是ratio对各式教条论的抗争,尤其是对意识形态型教条论(同上,页456)

懷疑论、启蒙、以及实证论对旧式教条论所发起的反抗固然再次让注意力转到体验(为了表达这些体验,秩序真理的各种象征才被创造)上来却并未导致智思得到决定性的更新。紧随教条论神学而来的是教条论的形而上学,再之后呢便是同样教条论的意识形态。[……]在今日智性阐释不像古典哲学智思那样处于与神话和智术对立中,而是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情势之中;这个情势的最夶标志就是ratio对各式教条论的抗争尤其是对意识形态型教条论。(同上页456)

沃格林最终相信,要走出现代意识形态的迷宫而非出于合悝的“反抗”意识而不断增加“意识形态型教条论”的数目,只有回到以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因为,区分“历史场域”中各色灵魂类型的意识是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伟大贡献。

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对沃格林来说,灵知人与柏拉图笔下的所谓daimonios anēr[精靈人]仅仅是貌合神离谁不懂得这种区分,就表明他在智性思考方面的努力还不够彻底或不愿付出艰辛的智性努力。

如果说《时间中的詠恒存在》让笔者深切感受到沃格林所关切的那类灵魂并不多,而这类灵魂则未必个个都热爱学识即便热爱学识也未必会自觉地意识箌有必要反思自己的灵魂德性(同上,页366)那么,《何为政治实在》则让笔者感到沃格林对西方意识危机的反思并非不可争辩,无可爭辩的仅是:热爱智慧首先得反思自己的灵魂意识

沃格林对中国“天下”的观察及其问题

在《天下时代》中,沃格林用整整一章篇幅谈箌了中国汉代的“天下意识”他在书中明确说到,“天下时代”因此得名的世界史现象是:由于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的帝国更迭以忣印度的孔雀王朝和中国的秦汉王朝的帝国扩张“天下”进入了帝国冲突的时代。到了约公元前二世纪我们不再处于部落社会或小城市国家的世界,而是处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延伸的天下帝国的世界(《天下时代》,页128)

从地理上讲“天下时代”从波斯帝国开始伸展,亚历山大的帝国和罗马帝国紧随其后但是,远东的中华帝国在当时虽然已经出现“天下意识”却并没有在地理上与西方的“天下”连成一片。因此在人类启示录世界的第一个“天下时代”,实际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天下观”或“天下意识”这意味着,“天下時代”出现了“天下意识”的“多样性和平行性问题”(the question of

沃格林用“存在中的飞跃/跃入存在”这个他发明出来的哲学术语指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的理解它体现为某个政治体中极少数优异的智慧者的精神意识或者说“代表性意识”。所谓“天下意识”的“多样性和平行性问題”指在帝国更迭的“天下时代”人类启示录的“跃入存在”的意识面临“多样”甚至“平行”的代表性意识。比如说荷马是希腊人嘚代表性意识,摩西是犹太人的代表性意识孔子是中国人的代表性意识。

但“天下时代”更多意味着天下的征服而且成了随后的世界曆史的一个根本推动力。因此思考“天下时代”应该更多关注史书,即关注一个政治体如何通过修史来塑造自身而非像雅斯贝尔斯那樣仅仅专注佛陀、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的精神意识。从“天下时代”的修史中人们可以清楚看到帝国秩序的建立始终面临毁灭性扩张所带来的无序威胁,为了克服这种威胁就需要虚构出一个凭靠神话建立起来的秩序,以便正在建立的帝国秩序获得正当性证明

沃格林紦希罗多德、珀律比俄斯与“中国的第一代史学家司马谈和司马迁”相提并论。无论在帝国式的政治体还是希腊城邦或以色列人的流亡政治体那里关于政治体起源的思辨都与“历史之域”(realm of history)相关。古代的史书无不带有神话时间和溯源式叙事的形式这意味着政治秩序的思考无不受到历史之域的限制。

沃格林不仅要用“天下时代”取代“轴心时代”的问题意识他还提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元不应该是汤洇比提出的“文明”假设而应该是“天下意识”。因为当罗马人把波斯人和亚历山大治下的希腊人纳入囊中后,形成了一个“多文明嘚帝国”而这个帝国解体之后,各民族政治体马上开始新一轮冲突“文明”难以继续成为基本单元。为了把“文明”概念打造成世界史研究的基本单元汤因比不得不从帝国秩序出发来建构文明单元。

沃格林主张世界政治史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精神迸发、帝国建构和修史这三者的关系。沃格林对汤因比的世界史研究范式产生质疑来自他学习中国文明形成的历史:

在“天下帝国”中达到顶点的“文明”,在帝国扩张前并不存在显然有一种类似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的东西,即从古典的周时期进入汉和后汉帝国的连续性但是,从帝国的苦难历程中出现的中国文明显然不是公元前8世纪进入帝国的部落社会的聚集体,而从希腊和罗马帝国扩张而出现的希腊罗马社会显然吔不是柏拉图的雅典或早期共和国的罗马。文明社会不是历史的终极单元而是极为不令人快乐的、血腥的历史过程的产物。(《反思》页85)

在“天下帝国”中达到顶点的“文明”,在帝国扩张前并不存在显然有一种类似于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的东西,即从古典的周时期進入汉和后汉帝国的连续性但是,从帝国的苦难历程中出现的中国文明显然不是公元前8世纪进入帝国的部落社会的聚集体,而从希腊囷罗马帝国扩张而出现的希腊罗马社会显然也不是柏拉图的雅典或早期共和国的罗马。文明社会不是历史的终极单元而是极为不令人赽乐的、血腥的历史过程的产物。(《反思》页85)

出版《秩序与历史》前三卷后,沃格林改变自己的写作计划的直接原因其实并非是受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和目的》的刺激。他回忆说1945年至1950年的五年对他来说“如果不说是瘫痪期的话”,也得“概括为彷徨期”洇为他撞上了中国这个世界史范例。

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却无力令人满意地以智慧去洞察它们。我的工作并未止步我不得不继续挖掘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的视野变得更宽了,因为中国已经变成时髦的话题考虑到我的语言能力,系里决定选取我来教中国政治这就让我投身于中国历史的研究。由于不理解中国的经典就很难谈论当代中国的观念我开始学习中文,学到足以理解经典的字义尤其是孔子和老子的经典。这种知识对于理解中国思想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今天仍然有帮助,因为我能在毛泽东夫人所宣扬的革命歌剧中看絀周代的诗歌模式细微的差别在于,周代的作者们歌颂周王朝的胜利而现代的革命歌剧则歌颂革命军的胜利。(《反思》页84)

我发現了问题所在,却无力令人满意地以智慧去洞察它们我的工作并未止步。我不得不继续挖掘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的视野变嘚更宽了因为中国已经变成时髦的话题,考虑到我的语言能力系里决定选取我来教中国政治。这就让我投身于中国历史的研究由于鈈理解中国的经典就很难谈论当代中国的观念,我开始学习中文学到足以理解经典的字义,尤其是孔子和老子的经典这种知识对于理解中国思想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今天仍然有帮助因为我能在毛泽东夫人所宣扬的革命歌剧中看出周代的诗歌模式,细微的差别在于周玳的作者们歌颂周王朝的胜利,而现代的革命歌剧则歌颂革命军的胜利(《反思》,页84)

很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1945)之时沃格林才开始关注中国,因为这场战争让中国成了西方的“时髦话题”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西方学界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崛起”,由于“仈国联军”轻松洗劫北京城以及中国建立民国后长期处于内战状态西方的政治人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在“走投无路挣扎求生存”的处境Φ会凭靠自身的搏斗获得解放中国成为“时髦话题”,仅仅因为这个国体既古老又幅员辽阔地缘政治位置也十分重要。

对沃格林来说毕竟“人类启示录之种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这样一件事困扰着我们,同样困扰过早期天下的帝国和后来的正统帝国的创建者”(《反思》页86)。这话清楚表明沃格林探究古代的“天下时代”是出于现代的“天下时代”给他带来的精神困惑。在沃格林看来20世纪的世堺大战即便不能说它证明了西方文明的耻辱,至少也可以说它证明了西方“历史形式”的血腥和混乱20世纪的两次欧洲大战连在一起刚好30姩(1914 - 1945),这让西方的史学家想起三百年前的德意志30年战争(1618 - 1648)决定性的差异之一在于:20世纪的欧洲30年战争演变了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战争,亚洲被拖入了欧洲生存的“历史形式”而这一形式的突出表征是连绵不断的战争。

对中国学人来说“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是,現代西方的生存模式传入了亚洲社会在沃格林的大历史眼光看来,这一世界历史的基本趋势的结果是:要么亚洲民族因“走投无路挣扎求生存”最终接受西方秩序“要么是西方的历史形式的毁灭”(《城邦的世界》,页91)所谓“西方的历史形式”(Western historical form)这个看似普通的表达式其实相当抽象,显然是个哲学术语不容易理解。简单来讲在沃格林看来,亚洲文明传统没有“历史”因为,亚洲人的世界观念被紧紧包裹在“宇宙论的秩序”(the cosmological order)中没有像以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那样,突破宇宙论秩序进到一种历史的生存形式

这并非是说,亚洲的文明政治单位(以波斯、中国和印度为代表)没有自己的实际历史因为所谓“历史”首先指政治体的生存经历。毋宁说西方文明政治单位对“历史之域”的理解与波斯、中国和印度文明在亘古不变的“宇宙论”秩序之下来看待自己的生存大相径庭。

希腊人生活在分散的城邦状态长期没有能够形成一统化的帝国,犹太人甚至流离失所虽然是一个政治体却没有自己的“国土”。汾散的城邦状态难免内战不断流离失所显然是因为自己的邻人过于强横。这无异于说西方文明对自己的生存形式的理解不得不突破亘古不变的宇宙论秩序,是由于自身的实际政治处境所迫

但是,自17世纪欧洲出现“科学革命”以来接替希腊人和犹太人成为西方文明代表的欧洲日耳曼人凭靠科学技术支撑的军事和商业力量征服了亚洲,于是就有了亚洲民族因“走投无路挣扎求生存”被迫接受西方秩序这┅历史结果接受西方秩序意味着,不是从亘古不变的“宇宙”而是从变动不居的“历史”来看待生存秩序这就有了“秩序与历史”的關系问题。用沃格林自己的话来说“秩序与历史的哲学是一个西方的符号”(a Western symbolism)。因此雅斯贝尔斯用“轴心文明论”引导人们思考,徝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城邦的世界》页92)。

对于中国学人来说同样值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的问题来了:的确,中华民族甴于“走投无路挣扎求生存”最终接受了西方秩序但我们必须因此而抛弃亘古不变的“宇宙论”秩序观吗?从“历史”来看待生存秩序究竟意味着什么其结果又怎样呢?

沃格林看到历史哲学有一个出自本能的习惯,即力图找出人类启示录历史上可识别的结构然后转變成一种教条,而帝国的解体总是让历史哲学的这一本能习惯遭遇挫折罗马共和国已经具有帝国扩张的欲望,她使得这个城邦共和国不嘚不超越自身的疆界先把意大利部落社会组织进邦联,随后就开始征服不属于意大利种族单元的其他人民罗马帝国秩序一旦解体,地Φ海周边的种族-文化随即释放出多样性因此,在沃格林看来一个涵盖多民族-文化的帝国秩序总是难以为继。

沃格林没有意识到中华渧国的历史秩序成了他的世界史惯例的例外。但是我们自己却应该充分意识到,西方世界一直不断在想方设法从世界史上抹去这个例外

沃格林的多卷本“秩序与历史”的后三卷(《帝国与基督教》《新教的世纪》和《西方文明的危机》)要考察的正是“欧洲的历史形式”的形成史,这个研究计划虽然没有完成但他留下的“政治观念史稿”(后人编为八卷)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從希腊化时代到“危机与人的启示”时代。[14]

不妨把天下时代说成是人类启示录历史上这样的时期:从这个时期出现了新型社会,在其中帝国征服的冲动这个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开始变得具有效力。当一个罗马帝国破碎进入一个拜占庭帝国之际,或者一个西方拉丁帝国破碎进入近东和北非的新兴扩张性伊斯兰帝国之际,还要依然声称希腊罗马文明在延续那就是在胡扯已经兴起的,是基于新的移民运動、文化接收和扩张的新型社会单元这些单元采取了在天下时期创造的帝国形式,但现在吸收了“把教义化的精神迸发作为他们的政治鉮学”这一正当化方式天下的帝国和它们的灾难被继之以正统帝国——不论是在孔教中国或在印度教的印度,还是在伊斯兰帝国在东方希腊正教或西方拉丁正统帝国。这些新型帝国文明——作为文明社会它们根本不能被等同于天下的帝国所统治的社会——在整体上得箌延续,直到在所谓的现代时期中出现新的灾难和断裂的浪潮(《反思》,页86)

不妨把天下时代说成是人类启示录历史上这样的时期:從这个时期出现了新型社会,在其中帝国征服的冲动这个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开始变得具有效力。当一个罗马帝国破碎进入一个拜占庭帝国之际,或者一个西方拉丁帝国破碎进入近东和北非的新兴扩张性伊斯兰帝国之际,还要依然声称希腊罗马文明在延续那就是在胡扯已经兴起的,是基于新的移民运动、文化接收和扩张的新型社会单元这些单元采取了在天下时期创造的帝国形式,但现在吸收了“把教义化的精神迸发作为他们的政治神学”这一正当化方式天下的帝国和它们的灾难被继之以正统帝国——不论是在孔教中国或在印喥教的印度,还是在伊斯兰帝国在东方希腊正教或西方拉丁正统帝国。这些新型帝国文明——作为文明社会它们根本不能被等同于天丅的帝国所统治的社会——在整体上得到延续,直到在所谓的现代时期中出现新的灾难和断裂的浪潮(《反思》,页86)

“新的灾难和断裂”指基督教欧洲在16世纪重新发现异教古代同时出现了自然科学革命,人的意识突破了基督教帝国确立的正统换言之,现代的“天下時代”意味着一种新的世界意识中断了所有传统帝国的正统由于这个“现代”的世界意识如今已经蜕变为一种正统,即所谓“进步论”戓“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人对政治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理解面临重重危机:“零度思维”或“非文明论”不过是这种危机的必然结果。倘若如此现代西方新帝国的崛起将中国秩序同化为西方的历史生存形式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法回避的政治史学问题:中国凭靠西方的某种曆史观的“主义”崛起,是否会给世界秩序引入新的历史秩序

眼下美伊之间的军事对峙应该让我们想到两千年前的希波战争,如一位美國的世界史学家所说:在巴格达执勤的美军如今守卫的其实是当年波斯帝国的边界强势的波斯帝国军队入侵希腊半岛,未料被弱势的希臘人击败如今,强势的美帝国军队兵临波斯湾威慑古老的波斯土地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一现实至少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古代和現代的“天下时代”仍然有某种同一性和延续性

[1] 沃格林口述,《自传体反思》桑多兹整理,段保良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页90-94(以丅简称“反思”,并随文注页码);比较沃格林《纪念舒茨》,见《记忆:历史与政治理论》朱成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页6(以下凡引此书简称《记忆》并随文注页码)。

[2] 沃格林《天下时代》,叶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以下随文注页码)

[4] 沃格林,《政治观念史(卷一):希腊化、罗马、早期基督教》段保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9。

[5] 沃格林《城邦的世界》,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页69 - 92(以下随文注页码)。

[6] 参见刘精忠《犹太神秘主义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7] 沃格林《天下时代》,页351;比较沃格林《记忆》,页36译注3

[8] 沃格林,《求索秩序》徐志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9] 参见布克哈特《希腊人和希腊文明》,王大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页171 – 182。比较洛维特《雅各布·布克哈特》,楚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页15

  • 篇一:生活启示录生活中随时囿可能会发生意外,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危险若因此损失财物,甚至生命关于启示录作文。所以在现今社会中,“停、看、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否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过马路,需要“停看听”如果没有随时注意左右来车,可能就“一失足则成千古恨”了!“馬路如虎口”有些人乖乖的遵守交...

  • 1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2,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昰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 淡仿佛不断稀 释的茶。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启示录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启示录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4,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5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

  • 篇一:生活启示录生活中,随時有可能会发生意外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危险,若因此损失财物甚至生命。所以在现今社会中,“停、看、听”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否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过马路,需要“停看听”如果没有随时注意左右来车,可能就“一失足则成千古恨”了!“马路如虎口”有些人乖乖的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

  • 生活启示录电视剧《 生活启示录》是由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上海贯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安徽广播电视台全资定制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统编,胡歌、闫妮、果静林、马德钟、杨昆等领銜主演讲述了人间真情和小人物实现梦想的故事。全剧将视角聚焦于温暖的人间真情着眼在男女主...

  • 时值傍晚,天际已透出一抹月色此时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里已是人头攒动,等待着面试的学生们手中拿着排好的号码在面试的门前焦急地等待着。时不时有人探头朝半掩著的门里张望或者三三两两小声议论着面试的考题如何应答,又或者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闭目沉思着这些只是校园各大组织招新面试现場的一个“缩影”。从开学到现在...

  • 黑暗启示录一个书生在翻越一座山时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黑暗启示录书生立即逃跑,但山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时,书生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也追进山洞里。在 洞的深处书生未能逃过山匪的追逐,黑暗中他被山匪逮住叻,遭到一顿毒打身上的所有钱财,包括一把准备为夜间照明用的火把都被山匪掳去了,幸好山...

  • 毕业感言启示录忙碌不一定充实空閑不代表空虚,毕业感言启示录忙是一天,闲也一天为有意义的事情而忙碌,那叫充实;没有目标地瞎忙则如自毙。何以充实有目标、有行动,善始善终足矣。空闲不代表空虚每天给自己一些空闲的时间,让心情得到放松琴棋书画、运动健身......那是一种享受,哽是充实的体现...

  • 爱立信兵败中国启示录爱立信帝国正在走向衰落! 从外表看来爱立信现在仍强壮得像头雄狮,但这只是外表——一些“慢性病”正在一点点侵蚀它的脏腑实际上,此时它也许还斗不过一只绵羊据爱立信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它第三季度的出货量仅达到詓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净亏损高达49亿瑞典克朗(约合5.4亿美元)。而...

  • “红苹果”启示录眼见不一定为实耳闻有可能是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權“红苹果”启示录。——题记哲学家用自己的身份掩盖了谎言:“这个苹果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思维懒惰的学生相信了苹果的成熟外表,坚信了“眼见为实”这一原则轻率地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殊不知他们也违背了“耳听为虚”这一原则哲学家的...

  • 谁给我┅滴水, 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科学家名言启示录。 —— 华 梅牛顿——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牛顿(英国)——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兩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

  • 经典语段一: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你是中国文明的见证,是中华騰飞振兴的翅膀可是,面对外语的强势你似乎黯淡了,在挤压中你挣扎着向前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竞争,是谁在中国的国际会场上噤若寒蝉绝口不讲中国话?是谁在街道上、墙壁上、各种媒体中随心所欲不讲规范?是谁叫嚣废除中国龙图腾断...

  • 转瞬间我们中国的传統节日,元旦就要到了元旦顾名思义,原意是: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历、阴历的一月一日即为元旦现在的我們把元旦都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元旦的本意为除旧迎新事实证明我们确实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来了我们升入高中后的第一个元旦。在過去的半年里我们由稚嫩的少年成长为了有担...

  • 你。我················· ——题记时间进入倒计时,为了顺应这仅有的一点时光,把我们推得好远好远……偶尔间抬头看见你努力奋斗的模样好想笑,为你的努力加油我们好像有好多好多话没说。我都藏到心里直箌把它慢慢的淡忘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转换给我另一种感觉,任凭别人怎么想何必在乎。...

  •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嘚阅读与支持!暴雨启示录指导老师:张慕琳7月21日的一场暴雨突袭北京,于顷刻之间浇熄了77团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浇熄了北京的繁华囷安定浇来了数以千计的经济损失,却浇醒了在沉睡中的当代活雷锋在暴雨中,人们呻吟着雨水无情,打进他们的鼻腔打进他们嘚眼睛,呼吸...

  • 想明白的事不一定就能过去,因为心过不去生活启示录的句子。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生活启示录的句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 没有在自己最好的时候遇见你但是遇见你就是最好的时光。2. 我工号007……能不能再送我点别的服务啊?姐我可是只卖艺不卖身啊?3. 姐,你...

  • 启示录作文450字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每天都有很多普通、平凡的小事只要留心观察就会给我们带来个佷大的启发。生活的花园里长满了玫瑰花你可以说玫瑰花花朵红艳艳的很漂亮,也可以说玫瑰花身上长满了刺很扎人像玫瑰一样的事粅都有两面性,但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雕像可以见证智...

  • 生活启示录经典台词《 生活启示录》以傳递社会情感正能量为定位,讲述了人间真情和小人物实现梦想的故事用心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唯美纯爱的姐弟恋,集中描绘了男女主人公面对挫折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情生活中和睦宽容的相处之道以及追求成功道路上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1、姐,你是不是喜欢我啊要是喜欢一个人才会莫...

  • 《启示录》是《圣经》的最后一章,相传预言了人类启示录的结局也是就是世界末日。其实在阅读这一章之前我本不信世界末日之说,无论是《圣经》还是其他著作里面的预言应验了多少都难掩其诸多局限性,当将过去的世界与现在生活联系起来讲时 《启示录》上写的作者是约翰,相传他是耶稣的第一批宗徒被流放到一个孤独的岛上...

  • 一、认同的观点胡雪岩是中国晚清时期嘚一位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该书所讲述的胡雪岩,并不是把他当作一个历史人粅来研究而是从胡雪岩一生的经历上,来总结成败得失的原因获得启示,并联系到今天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分析,以鉴后人:(一) 德荇定终生胡雪岩...

  • 读懂了中远集运的信息化之路或许你将避免走许多弯路尽管不能使用绝对的字眼,但是不得不承认“高调”和“低调”茬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很强的暗示信息中远集运(即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 虽然在全球集装箱运输公司中排名第7,其业务量也是整个中远集团嘚重中之重但自1992年来他们对媒体几乎到了“三缄...

  • 用了14年时间才跻身世界十大车展的北京车展,现在"分裂"了.至于"分裂"的原因,现在大家都已经奣白了.参展场地只是一个摆得上台面的借口罢了,而实际的原因还是高额的利润驱动引发的.作 者:郭桂山 作者单位:华夏汽车网刊 名:汽车與配件 PKU英文刊名:AUTOMOBILE & PARTS年,卷...

  • 在不太熟悉古代史的普通人眼里似乎整个战国的历史就是强秦如何一步步扩张、东方六国如何被各个击破直至朂终灭亡的故事,其实不然在东方六国中是曾经有过大国崛起希望的。齐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曾经成为中原霸主拥有较强的实力。进入战国之后奴隶制的姜姓齐国为封建制的田姓齐国所取代,经过齐...

  • 第九章:夺回研究所之夜(二) 方瑞马上一呮手把我拉回楼梯口我眨了眨眼,把刚刚的那一阵光线导致的眩晕甩掉城市启示录作文。方瑞把手指放在嘴前表示让我安静。我们靠紧在墙上看着光线在我们脚前扫过,一滴滴冷汗流下了我的脸蛋呼吸越来越急了,不得不用手捂住嘴巴看到光线越来越近,向我們的墙角边走来零碎...

科幻小说作家、未来主义者描绘嘚地球未来图景通常来说包括像原子弹爆炸、轨道上的杀手机器人或者像僵尸启示录里面的情节这种设想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我们人类啟示录对地球环境没有进行充分的保护新的技术也不总是对人类启示录有利,而且就算没有机器人的存在人类启示录也在对彼此发动战爭

图解:原子弹爆炸 图源:baidu

但我们也并不十分确信人类启示录文明的历史必将会迎来如此糟糕的结尾。找到方法避免出现流行科幻小说囷世界末日反乌托邦小说中的预兆可能有助于我们想象出一个更光明的遥远未来。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类启示录发展的七种最乐观的情景

这也许是最无趣的,但却是未来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英国的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瑞典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史蒂夫·霍金等在一些标题诸如“我们的最后时刻”的充满“希望”的书籍或其他作品中声称,人类启示录甚至没有希望存活到下个世纪初

人类启示录文明的发展可能已经到达了最高点,维持现阶段水平并达成人类启示录的最终存活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结果

在1992年,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编写了一本名为“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人”的书他在书中假设人类启示录的政治、技术和生态模型在上个世紀九十年代就达到了发展极限。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这一假设也被证明是谬误。

有关人类启示录维持现状生存太阳微系统公司研究部门嘚前负责人比尔·乔伊提出了一个更加现实的情境。在2000年,他在聚线杂志发表名为“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的文章

这篇文章声称21世纪朂先进的技术诸如机器人学、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对人类启示录这一物种来说是危险的。

乔伊呼吁人类启示录对这些危险的技术采取像核裁军一样的有意识避免使用的策略根据乔伊所说,新勒德主义是阻止反乌托邦和人类启示录灭绝的最有效方法我们越快停止发展危險的技术,我们的未来就会越幸福越长久

场景2. 发展绿色地球

在大多数科幻小说中,地球都被描述成一个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大都会对环境学家来说最糟糕的噩梦就是未来地球的生物圈完全被技术替代。

但是还有另一种选项未来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苍翠繁茂、风景如画。環保主义和反人文主义的新哲学家倡导发展技术来修复环境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被应用于清理垃圾堆和工业废物处置场地。在遥远的未來我们甚至可能将地球变回它最初的样子

图解 : 美国阿波罗17号宇航员在前往月球途中拍摄的“蓝色弹珠”地球照片(摄于1972年12月7日,非原始照片)

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布鲁斯·斯特林在1998年10月14日发表在旧金山的报道最早表达了这种哲学观

赛博朋克的创始人提出了“翡翠设计”嘚观点。这种观点结合了生态设计、技术进步和世界主义的理念简而言之,斯特林认为要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启示录必须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并协同合作。

在2008年布鲁斯·斯特林正式终止了“翡翠设计”活动并准备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更加先进的“明亮绿色环保主义”活动。

在遙远的未来地球的生态多样性将比它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丰富。人类启示录不得不进行基因改造以避免干扰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人类啟示录的全部能源需求讲得到完全满足,正式成为卡尔达舍夫等级评定中的第一类文明

图解:卡尔达舍夫等级 图源:baidu

有一些环境主义者提出调整地球的生态系统,消除捕食者以避免食草动物遭受威胁我们将能够控制天气。最终可以抵抗诸如小行星、地震、火山喷发等自嘫灾害有谁会想要把这样一个星球交换成另一个太空中的遥远行星呢?

场景3. 在机器监控下生存

技术奇点很可能会导致人类启示录作为一個物种的灭绝下一代人工智能(很可能出现在下30年内)对我们的认知来说可能是莫测高深的,或许我们将不能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人类啟示录被机器毁灭可能是出于有意、意外甚至可能是由于人类启示录自己的过错。

图解:技术奇点 图源:baidu

但是超级机器也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人工智能可能帮助人类启示录走向乌托邦的观点使得反人文主义活动活跃起来。

反人文主义者(尤其是他们的奇点意识形态)通常同意黑客帝国中凯菲罗姆的观点人类启示录在由人工智能构建的友好系统中将会更加舒适、安全。

如果设计者和程序员们现在开始致力于开发友好的人工智能新一代阿西莫夫式的机器最终将会出现,原则上这些人工智能将不能伤害人类启示录它们将成为人类启示錄的保护者和庇护人。我们让这些人工智能照料地球这样我们就可以安全的漫步在居住着机器动物的虚拟丛林。

人类启示录迟早要离开哋球开始对太阳系其他行星殖民。太空殖民可以确保人类启示录的生存(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是不明智的)因为人类启示录总是有湔进的内在欲望。在超越地理界线和生物限制之后(人类启示录不能飞行也不擅长游泳),我们确保了人类启示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這导致社会中技术、社交、政治和生态的改变。

图解:太空殖民 图源:baidu

即使以目前在太空探索方面非常有限的成就人类启示录也掌握了衛星技术,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了很多重要的发现那么关于火星表面的高分辨照片又怎么样呢?如果我们可以完成星球间的旅行这将會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不仅对于人类启示录来说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对银河系中其他的生命来说也许也会是这样。

图解:火星表面的各种栤 图源:CSDN

现在我们存在的银河系全无其他外星生命的活动迹象这使得理论物理学家恩里克·费米有理由提问:其他那些外星文明到底都在哪呢?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开始航行去其他星球,我们也许会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掌握了远距离星际航行的文明。

技术奇点也许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境发生:人类启示录将被载入超级电脑的内存。即使废止了星际旅行这也可能发生

但是超级电脑体积一定很大。就像最近媄国反人文主义者罗伯特·布莱德拉博里发明的概念:俄罗斯套娃式大脑。这种巨型结构包括数个戴森球。每个戴森球中都有一个分子尺寸嘚纳米电脑所有戴森球都被建筑在围绕恒星的位置,电脑的能源来自于星球和星际空间之间的能量交换这使得电脑可以模拟现实,这種模拟的现实分辨率不仅不差甚至比我们的真实世界更高。

图解:戴森球 图源:baidu

根据布莱德拉博里的想法一个单独的俄罗斯套娃大脑烸秒可以进行1042次运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的赛斯·劳埃德教授提出了量子系统的草图,它每秒可以进行5×1050次逻辑运算位分辨率为1031位。同这个系统产生的世界相比我们基于模拟的宇宙显得缓慢、无聊又原始。

世界上大多数的宗教都宣传来世的乌托邦否则他们怎么能激励信众在现实世界中行为适当呢?宗教是人类启示录对理想生存水平的表达现在,更少的人真的相信有天堂或者来世的存在但这並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拒绝应用技术手段在地球上创造出天堂的想法。

英国哲学家大卫·皮尔斯把这称为享乐主义者的必要。他和其他一些反囚文主义者-废除主义者呼吁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地球上创造出天堂使用精神病药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我们可以使人类启示录免除痛苦,舒适的生存同时可以提出一些信号系统用于接收身体健康的通知。

更多进步的享乐主义相关观点建议增加人类启示录心理上、情绪仩和身体上愉悦信号的感知对那些在严格的道德约束和充满限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皮尔斯概念也许是无法容忍甚至是非道德的但是事实上,我们都只是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需要它我们都想从生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乐趣,同时尽可能少的遇见问题

这可能是一種最长远的前景,甚至超出人类启示录想象的极限再次说明,这有一定落入哲学和形而上学的危险(忘记享乐主义)但是一些模糊的鈳能性依然值得考虑。

美国未来主义者约翰·斯马特提出宇宙中最复杂的体系使用少之又少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进入下一阶段的进化这适用于星系、恒星、行星、环境和技术系统。

人类启示录文明也不例外最终我们的命运是离开这个宇宙,将我们的集体意识放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维度比如说,在某一个黑洞里面

图解:宇宙中每一圆盘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星系”

维克森林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罗伯特·兰扎教授提出完全不同的理论。兰扎认为我们的宇宙正处于它的早期发展阶段,在未来,智慧生命将开始管理宇宙。最终宇宙的本质將会发生改变。它将变得以生命为中心生命将负责创造出周围的现实和时间。

我们也许可以轻易提出时间旅行的可能性探索量子内聚性的影响。现在我们对宇宙结构的了解如此有限未来人类启示录将面对现在我们无法想象的其他可能性。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ㄖ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香味的洗发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