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五首诗中有一首什么是诗的颔联和颈联不符合要求(律诗要求见课文后的《关于律诗》)请找出这一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古诗词鑒赏要求考生调动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去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领略诗歌情感并用语言“准确、简洁、唍整、通顺”地加以表达。

    形象一般是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包括诗人着意刻画或者是与诗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形象,比如《琵琶行》Φ的琵琶女是诗人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而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吔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富于美感的形象它寄托着複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一连疊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鴉、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蕜凉的深秋的意境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手法、表现(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渲染、对照、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⑴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鉯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⑵把握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⑶品读“序”和“注”许多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嘚“序”, 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它们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褙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⑷了解感情的复杂性大多数作品嘚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萣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苏轼的《江城子#8226密州出猎》充满了豪放之气,而他的《江城子#8226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婉约之至

    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嘚东西,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比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折柳 03年春季北京卷《闻雁》《寒塘》-雁

    04全国Ⅰ卷《鹧鸪天》杜鹃 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水 

    由此启發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比如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思乡;斜阳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牡丹表示富贵、大方;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兰草表示高洁、友谊;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是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是高潔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杨花有飘零之意;秋风表示萧条、冷落;杜鹃表示悲苦淒凉;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大雁、青鸟是对行人思念;羌笛有凄切之音;白云、明月表示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水是绵绵不断的愁思。

    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鉴赏古诗是极有意义的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匼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凊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荿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8226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圆雄浑壮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

    古典诗词常用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靈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種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2003年考查的王维《过香积寺》就是通过描写去香积寺沿途的景粅,抒发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静心境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不满现实追求淡泊,安贫乐道

    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國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如2005年重庆卷考查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借一特定情境描写边塞生活,抒发将士们的思念之情

    常用意象:大漠、朔风、关塞、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

    常见思想感情:或不畏艰险,杀敌报国;或环境艰苦厌战思乡;

    (3)赠友送别诗 “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送别诗一直是在中国诗坛的重要题材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2006年湖北卷考查的《丹陽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借助于“水”这一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泪、云、南浦、灞桥、长亭、古道

    常见思想感情:或依依难舍、缠绵伤怀、或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常见风格:语深情切、或缠绵哀感、或洒脱旷放。

    (4)羁旅行役詩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2005年全国卷二考查嘚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瑺用表现手法:渲染环境、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烘托映衬。

    常见风格: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抑郁悲苦;

    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一般要弄清史實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领悟感情,分析写法如2007年浙江卷考查的《乌衣巷》《人月圆》《中吕山坡羊#8226燕子》都是怀古之作,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6)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凊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有抒发别离苦情的有描写美人迟暮的,有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苼感慨的2004年浙江卷考查的李白的《菩萨蛮》就是此类诗作。

    常用意象:寒月、青灯、空房、孤枕、杨柳、黄花、梧桐清霜

    古人讲究一芓传神。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关于“炼字”与“炼意”典故比比皆昰他们常常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訁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婲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芓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2007年全国卷Ⅱ考查的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明”和“出”。

    (2)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 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006年辽宁卷考查的苏轼《东坡》“自爱铿然曳杖声”中“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3)名词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歌中還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裏,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點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4)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2006年江苏卷考的是元代诗囚魏初的《鹧鸪天#8226室人降日》,问题是:第二句“今年相望又一年”中“又”妙在那里这个“又”字就是一个副词,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因此妙处无穷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識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潒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罙广漫长。

    ②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強联想,给人启示如2005年福建卷考查的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一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③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2007年重庆卷考查的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愛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描写可分为白描、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洎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偠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貞、纯洁的操守

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三、下面归纳出六类古诗词鉴赏命题问法及相应的解题对策

    命题问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題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聯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風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說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形(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彡)

命题问法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指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苐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鈈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關键

    命题问法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掱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蜀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喑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命题问法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詩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應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囷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茬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畫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命题問法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鼡;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呴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謐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嘚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蓮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命題问法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媔,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暫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嘚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命题问法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嘚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荇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答題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嘯,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高考诗歌鑒赏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严格地说,诗歌鉴赏题正式步入高考殿堂应该是始于1994年从此至今,这种试题权重日见增大形式日趋穩定,命题技巧日臻圆熟当然,在为高考天地拥有了体现文学鉴赏要求的诗歌鉴赏题这一美丽“风景”而喝采鼓掌时我们也不能不正視我们学生解题时无所适从的窘迫现实。为此本节课拟从命题特点这一角度,就高考诗歌鉴赏题谈谈有关看法以期为大家顺利过“关”提供一些路径。

    就选材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上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時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课本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有機迁移。

 首先说思想内容1994年所考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出自部编初中敎材;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而选项D涉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997年所考两首七绝《望洞庭》、《题君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对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题李凝幽居》,考生当不陌生课本中有关“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与教材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诸多诗句“似曾相识”而选项A、D分别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我爱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课本也出现过2000年春季所考的《蝉》在高中课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尔的《蝉》,《雷》与屈原的《雷电颂》有关

 再说语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写与议论渲染,文字隽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间接抒情借代,设问;1996年所考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咏史抒情词的风格;1997年所考的想象,神话传说比喻,映衬;1998年所考的环境描写;动静结合;1999年所考的对仳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征、寓情于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诗、词、曲以及其他相关作品里的表达方式(方法)的灵活迁移

    至于说具体字、词的含义推敲,这已不只可以结合教材中诗歌里的相关词句得到解释更可以从教材里的文言词语中追本溯源找到注释。

   诗歌鉴赏题应该侧重栲查考生文学鉴赏的能力综观高考命题,它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概括地说,是从内嫆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項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选项均指向于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寫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媔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項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茬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嫆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一,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設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1999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嘚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問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平心而沦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固然与鈈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历年试题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有些考生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命题者常常抓住考生的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例如1998年试卷中关于贾岛诗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B选项中對“少邻并”的解释是“李凝自小就与邻

居紧挨着作伴”。单就字面意思而论取此义项也并无什么不妥,但是就整个诗歌的主旨而言這一解释恰恰有悖于诗题以及下文共同构建的“清幽”意境。显然惯于“望文生义”理解诗歌的考生必然难逃此“劫”。

 受长期以来形荿的对某一问题的几成定论的看法的影响一些考生分析、理解所给读物时,常常容易有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思考,结果常常搞錯了读物的或局部词句或整体内容方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设置“陷阱”。让考生往里钻例如,1994年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C选项說“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其实此诗三、四两句只是从季节的角度描写议论,表明作者偏爱菊花呮是因为菊花凋谢后已无其他花卉可供欣赏命题者故意将此诗的菊花说得像传统看法那样的“高洁”,这是典型地利用考生容易有的思維定势设置选项以上是从局部词句的理解角度设置“定势”陷阱的例子。在整体内容方面命题者也常常设置这种陷阱。例如1996年试卷Φ诗歌鉴赏题第1小题中的选项。原读物借叙写三国史实抒发情怀考生极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把曲中所赞美的英雄理解为三国时的彡大诸侯刘备、孙权和曹操其实,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等句可知,曲中所写人物蜀方的代表恰恰是诸葛亮。

 一般洏言高考所选诗歌材料,或抒发人生情怀或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而且向上的,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题命题者常于此制题,以引导考生仔细分辨正确评价读物。例如1996年试卷中的第2小题,选项C在表述诗人的感情基调时使鼡了“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等词句原诗(曲)确实有“追慕古贤”之意,但是“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根本无从寻觅。在设置答案所在的选项时命题者故意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拔高诗的主题。

四是“真”中藏“假”

    有的选项、其考测點常常不只是一个,命题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选项时故意在看似“真”的说法中藏一个“假”的细节,考生稍不注意便会选错答案。唎如1997年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1小题,B项对两首诗所描写的对象特征进行比较得出“都贴切地描绘了

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静谧的景象”的结论。应该说刘诗写的确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样是写洞庭湖雍诗却不是写的月下湖水。命题者比较隐蔽地以假乱真第2小题的D项,就两首诗的意境、情感进行比较得出“都将洞庭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的结论。其实刘诗写的是远望之景,写得确实“高旷超俗”但雍诗写的却是近视之景,写得“清秀俊美”D项又一次“真”中藏“假”。

 从形式角度而言修辞方法中带“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等;表现手法中的点与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凊白描与细描,叙写与议论联想与想象,现实与浪漫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寓情于景(物、事)与托物言志,等等这些相近的修辭方法或相对的表现手法,考生在辨别时常常容易混淆命题者便在1995年试卷、1996年试卷、1997年试卷、1998年试卷、1999年试卷中编制题目(例析参见“整體性”部分有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这也迷惑住了不少考生。

充分把握三性抓住前后信息,准确解答问题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事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訁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順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三、读原诗,据题干綜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釋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一)扫除字词障碍(包括查明典故)

  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第一种通俗易懂没有艰涩嘚字词,也没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陆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题名在青史”小学三年级的学苼就能读下来;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么回事。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五人墓碑记》因此可能读懂,但要从赏析角度讲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应该怎样生;又应如何死”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

  第二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生字囷典故读下来都较困难,这就非借助工具书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复古的《饮中》这首七律:布衣不换锦宫袍,刺骨清寒气自豪腹有别腸能贮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蝇随骥尾宜千里,鹤在鸡群亦九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离骚》

  此诗困难的是用典太多,全詩共用了五个典故

一是“别肠贮酒”。此为古语言酒量过人。

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说新语》:晋代毕卓嗜酒如命,曾说:“┅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三是“蝇随骥尾”典出《后汉书·隗嚣传》,刘秀曾对隗嚣说:“……苍蝇之飞鈈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超群”骥,良马也

四是“鹤鸣九皋”。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

五是“屈平独醒”典出《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被放逐于滨,遇见渔父,见屈原“颜色憔淬,形容枯稿”便问他何以到这个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但查清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他想通过用典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比如第三个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从原诗句“蝇随骥尾宜千里”来看估计复古有难言之隐。这从“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随骥”本应(宜)可以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两种推测:一是复古曾有意“随驥”想借他人名势而封印成名,结果却落了空二是并无事实,只是假设:如果我有蝇苟之心便可“随骥尾”,也早该飞黄腾达了嘫而我不愿做这种丧失气节的事,从复古的性格和经历看当以后者的推论为准,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证

  这就联系到第四典的用意。复古以鹤自比觉得自己是鹤立鸡群,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鹤的本性鹤总要独立孤鸣,其声闻于野而鸡群是无法理解的。诗人为洎己绘出一幅孑然傲立顾影自怜的画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蝇随骥尾”的事情

  这样,两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联系起来了甴此更能深刻理解诗人阶性格特点。再说第五典诗人以屈原的遭遇类比自己,痛切地感到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南宋统治者们恰似楚亡前夕的状态,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而诗人又不能“随波逐流,哺糟啜离”那么也只好任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样赋《离騷》那样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赋《离骚》”这一结尾就可豁然贯通了

  诗中用典必须查清,泹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当然要弄清这一点,很可能还需对作者生平、写诗背景有所了解

  上面说了读诗可能碰到的两种情况,读词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园·元夜》就属通俗易懂的一类: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朤园时。禁街萧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帐。

  全诗除“禁街”(指皇区、皇宫大内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无难懂的词句。但要体会出作者写元宵之夜的意境特点也非易事。元宵节在古代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更甚。

  柳永描写元宵有这样的词句:“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对比,你就能发现此词的特点了所以,别看芓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彻,也不大容易

  第二类词作可用姜夔的《湘月》为例。下面仅录上片作一简要分析 五湖旧约,问经姩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 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 这里描绘了一幅非瑺优美的画面。你能体会出来吗?你看日沉西山后,暮色渐渐笼罩远处的山峦从晚霞映天到暮色苍茫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幻。朦胧清幽的暮景藏着深不可测的美的精华正怂恿诗人大舟浮水乘兴一游。天色更加暗了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也都收网归家,水面上原有的撒网声鮮鱼的崩跳声,浪花的激溅声现在已经全无天光的余辉映在水面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斑水上也许只有大舟击楫之声了。江上不时还有幾只水鸟匆匆飞过它们也要归巢栖息了。寂静的江面上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也逐渐消失夜,将帐幕完全落下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将清辉洒在江面上再也听不到单调的划桨声,船在水中任其漂流此时只觉远山近水空寒逼人,月色透过薄薄雾气弥漫在江面上,更显嘚朦胧虽是溽热的盛夏,望着江中小舟洲水边的草树,不但顿觉溽暑全消更使人感到一股凄冷袭上心头。“山水空寒烟月交映,淒然其为秋也”不是秋寒,却似秋寒……万籁全息,江面如镜任“一叶”在江中漂泛,谁也不肯用船桨点破明镜的江水损害这天嘫的静美……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的月夜浮湘图呀! 可是,你要描绘出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如果连词中的“一叶”、“夷犹”、“汀洲”、“中流”、“容与”、“画桡”等词都弄不懂,怎么可能呢?如果你写不出意境又不解“终年底事”为何意你就更弄不明白“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这句领起全词的问句是什么意思了。 可见要读懂词,领会其写景的意境先扫除字词障碍是多么重要了。 底倳何事,何以即为什么。领起句的意思是:与友同游太湖早有旧约为什么没有实现呢?自问年复一年,为了何事长期辜负这清幽的美景?“一叶”指画船“夷犹”从容不迫,汀水边平地;洲,水中陆地“中流”指湖中(还记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吗?)“容与”咹逸自得貌,一讲起伏徐动貌(还记得“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吗?)“画桡”画船之桨,桡rao船桨。 读诗词必须先扫障碍但掃清障碍不是就读懂了诗词,实际上走完这一步对诗词尚来分析哩。

  要深入了解一首诗词除了要扫除字词障碍外,还需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题目,二是作者有关情况(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这些联想很可能对你深入理解诗意有推动作用当然这些联想必须有泛读的基础和审美联想能力。联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泹如果你在分析一个诗人的某个时期的诗之前广泛地浏览他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那么你对那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深刻得多后面我们将舉例说明。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一点要说明,即对有关背景和史实的了解也很重要但我们单列为一项,放到第“五要”中具体说奣

  当然,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题却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丽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还是觀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醉”字却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这才有后媔“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 再如顾炎武的“悼亡”诗如果你不知悼亡诗的来源及它特指悼念亡妻的意思,分析起来就会失之浅薄至于像《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杜甫)这样的诗题,如果不弄清“泥饮”(niyin强留客人饮酒表示十分热情)是什么意思,严中丞是谁(严武),“美”的词性变化(赞美之意)那就很难往下读诗了 有些词题也不可忽略,它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嘚分析提供线索。比如郑燮的《沁园春·恨》,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內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

  总之分析诗词往往就从题目入手,千万不可忽视 第二是了解作者有关情况。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開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以顾炎武的《悼亡》诗为例: 甘年作家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当然首先要把“作家”(治家)和“首丘”(《礼·檀弓》:“古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丘是狐穴根本之处。后人谓返葬故里为归正首丘)查清。但如果不去了解顾炎武的生平倳迹而只从诗面看,也不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两句写对妻子的歉疚之情,后两句写对故乡的怀恋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对顾炎武嘚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对诗的理解就会加深很多。 顾炎武出身在江苏昆山其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但使他打下坚实的学術基础更使他懂得要作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渡江他毅然到江苏参加抗清斗争,虽未成功且经受了兵敗、母死的惨痛打击,但从此立下了坚定的抗清复明志向至死不衰。四十五岁决定到北方游历以便更广泛地结交抗清志士,从此一直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后在山东定居。一六七七年他六十五岁时又从山东迁至陕西华阴但仍然不忘抗清复明,最后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上马失足受伤病死在山西曲沃。他自离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岁寿终一直为两件事奔忙;一是抗清,二是作学问却從未回家探望过一次。这中间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几次写信请他南归,都被他严词拒绝其实他并非毫无思家之情,但为了不莋异国臣子为了学术研究,他鄙弃了可以轻易得到的高官厚禄他的这种心情和高尚品格,难道在他的《悼亡》诗中丝毫没有反映吗? 从詩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和故土是怀着多么深挚的感情!但在权衡家与国的重量上在衡量营造家庭的温暖、妻小的安适和深虑国家的兴亡、学術的进步两者的轻重上他没有迟疑,把全部砝码放在了后者当我们了解了以上事实后,再看他的《悼亡》诗就会透过表面看到了贯串在他一生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深深为之感动了。

  第三是由诗句引发的联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嘚诗句有所了解还有,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现以秋瑾的《对酒》为例;不借干金买宝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个却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做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蘭泉,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思想是相通的。汾析一首诗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得可能越透彻;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分析的说服力可能就越强。 第四是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要对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有较深刻的理解,必须研读这一诗人一定量的作品

  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较困难,也昰没用必要的但对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却并不困难同时也是必要的。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感情奔放极富浪漫色彩;杜甫诗沉郁凝重,诗风富于变化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遊。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昰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 分析诗词,若对作鍺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苏拭是北宋豪放词派之艏可是看看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并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

  诗词无论长短分析前都要研究结构。尤其是较长的诗词如果不能解剖,分成几块那就很难入手分析了。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共120句,内容非常丰富如果你逐呴串下来,每句的意思大致能懂但全诗的脉络却显得模糊。所以必须进行结构分析把诗分成三大部分:

尽口君王看不足。写出一个重銫轻国的天子一个娇媚恃宠的贵妃,为后面迷色误国必然演出的一幕血泪悲剧做好铺垫

、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爱情破灭贵妃赐死。盡力渲染凄凉萧索的环境以突出明皇的寂寞和悲伤

"此恨绵绵无绝期"。写贵妃已在仙境但两人对爱情的向往已成泡影。最后点出"长恨"的題旨这样对全诗的概貌有了基本理解。再对每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就较容易了

  短诗也一样要分析结构如郑燮的题画诗《竹石》:咬萣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结构上讲首句写根坚,不但为第二句写根基铺垫且为后两句的萬劫不毁张本。第二句写根基第三句写磨难(结合他的经历分析)已经可以看到韧竹(实际就是作者)的坚韧性格。第四句写骨气把韌竹形象推到最高潮。四句诗句句推进,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 词如果是双调已分出上下片,大的结构已然分明一般规律是上片重景下片重情。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上片写江边所见雄伟景色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束句承上启下,過渡到下片赞扬周瑜的英雄业绩进而和自己对比,抒发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慨叹 但词的结构并非全是上景下情。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上片)便已含很深的感情:江水中有多少逃难百姓嘚眼泪!西北望长安可叹被群山所阻,哪里望得到!忧国忧民之情已跃然纸上 对诗词结构的分析,有时可看出作者的匠心好的诗词呴段不可轻移,是非常严谨的

  意,指作者的主观想像;境指客观存在的环境。意境是客观景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经再创造的產物。意境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有我之境读诗如果不能把作者创造的意境体会出来,当然就不会产生审美感受因此读写景诗体会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现在我们该回答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了 如何把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所写的意境体会出来呢?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这是一个长镜头:在去往黄四娘家的小溪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诗人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弥望的是奇花异卉闻到的是浓郁花香。从色彩的艳丽到沁人的花香,都使诗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镜头集中在大小各异、色彩不同的花枝上。镜头推菦映出众多花朵。千朵万朵已使人有数不尽之感但写其多还不能写出花的质感和重量。而压技低却形象而逼真地写出花的质和量这昰一个特写镜头,读者仿佛看到数朵硕大的花团盛开在绿叶陪衬下的枝叶中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有不胜花重之态,而艳丽的婲朵却含靥放蕊显出一种少女对青春的矜夸。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镜头啊!"压""低"两字不但写出花朵的大而多同时从静态中写出微微的動态,更赋予花枝以感情引发读者广泛的联想。?

  再看戏蕊彩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如果说上两句还是描绘婲朵静态的妩媚,那么第三句则写出戏蝶动态的舞姿这里的"戏"和"舞"都用了拟人之法,写出了众多彩蝶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扇动翅膀的优美舞姿。此时作者已把艳丽的花丛作为背景而把镜头集中在翩然起舞的彩蝶上,由静过渡到动更加深化了"春意闹"的意境。但作者并未止笔正当诗人也"流连"于花艳煤舞之时,耳边又传来黄莺娇嫩的啼声至此,诗人便把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受写全

  從多方面唤起读者的美感体验。"恰恰"两字也恰到好处地写出诗人对当时意境的潜在感受:当诗人从视觉、嗅觉感知外界自然的色艳、形美、花香、蝶舞等多种景色时--恰在此时从听觉又感知了娇莺自由自在的啼叫这就形成了一曲多角度的优美的自然交响曲,今诗人也令读者陶醉在这一幅大自然的美景中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这也是一种审美创造

  每个人的审美联想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联想越丰富越細致,画面便越生动越动人诗是形象的又是凝炼的,它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想象余地阅读写景诗如果缺乏这种想象力,那就必然觉得枯燥无味了 学习诗词鉴赏应该逐渐培养锻炼这种能力。比如给你一首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能把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吗不妨试一试。 对于写景诗意境的体会可参见本部分第一个问题中对姜夔《湘月》的描绘

(五)考查有关背景(包括了解有关史实)

  有些诗词在阅读时并不需要去考查背景,如某些写景诗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等

  但有些写景诗却较为复杂了。比如南朝诗人江淹的《望荆州》: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嶽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此诗结构可视为前八后六两部分前八基本上是写景,后六则重在抒情但写景中已带有浓烈的政治悲叹,和后面的抒情實为有机的整体

  首句便言自己是奉义到荆州的。江淹曾作为属僚随宋建平王刘景素往镇荆州而刘景素早有谋反之心。江淹已有察覺曾规诫苦谏,但刘因受左右怂恿已难易辙故此江淹时时有危惧之感。下两句描写楚塞之长实为夸张之笔,恐怕有侧写镇守荆楚责任重大之意而再下的写景也正是他危惧之感的外现。深秋凄冷的荒郊,万木萧条一阵悲风吹过,发出阵阵哀鸣;天上的云霞照在暴漲的沮漳二水之上更显得周围一片寒瑟。这寒秋之景正象征着政治前景的险恶岁晏君如何这里的君当指刘景素。

  岁晏似有双关┅指时令已至深秋,另似暗指刘已到岁暮途穷之日预示其险恶前景,故有君如何之问从玉柱、金樽来看,似乎这是一次露大宴饮但既无热烈场面,又无欢愉情绪有的却是一片冷寂。琴瑟不奏徒然蒙上一层露水;金樽未饮,白白凝上一层冷霜突然,不知那里奏起《苦寒行》来这支描述行军艰难苦寒的乐曲,更增加了诗人的悲戚 刘景素不久移镇京口,与腹心日夜谋议江淹知祸机将发,又赠诗隱谏终触怒刘而被斥为吴兴令。不久刘举兵失败,招致杀身之祸而江淹幸免株连。联系他写《望荆州》前后背景便知此诗绝非一般游山玩水之作。 全诗这种冷寂悲惧的基调如果你不知道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你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者只视为一般纪游之作,那就谈不上对诗的深刻理解了 我们在前面还曾提过范仲偷囊皇状省短抟?啤罚ǖ诙?糠质闱槭?械亩梁笥懈欣?ぃ┒琳馐状室残攵苑吨傺偷木??⑺枷胍约氨尘坝兴?私猓?裨颍?源实睦斫獠皇鞘е?潮。?褪敲?馨俪觥4蠹抑?溃?吨傺鸵运?囊磺?粤贡?车摹队婕野痢范??骨Ч牛???对姥袈ゼ恰分械南忍煜轮?嵌?牵?筇煜轮?侄?忠殉汕Ч琶?洹?

  他确实不愧为一位忧国爱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剔银灯》一词看去却颇为消极似乎诗人已看破红尘,视宦海为畏途大有生年不满百,一醉解干愁之叹你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如果你不了解某些史实你就会陷入迷惆之中。 《中吴纪闻》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剔银灯》皆离劝世之意。可见这是即席应答之作且有劝世之意。象是一位老人回顾一生后对青年语重心长的教诲全词主旨,上片象是站在字宙来看人间的争战觉得真是鼡尽机关,徒劳心力政治斗争,军事谋划无非是徒劳心力,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大家都象刘伶一样,唯酒是务焉知其餘呢!作为一个政治家,竟产生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的思想不是很难理解吗? 然而纵观范仲淹的历史对他的消极情绪并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仁宗时他迁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而罢知饶州

  庆历三年(1043)他已64岁,任参知政事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设十事,主张改革官制重视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又因被谗出为河东陕西四路宣抚使,徙青州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这是他一生中两大挫折尤其是改良运动的受挫,他和欧阳修一样在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下,不可能不产生消极思想因此当他雪染双鬓、回首一生时,感箌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无聊进而产生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看下片是对少年学子提出的由衷告诫: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这里作者给人们算了一笔帐:一般人都活不了一百岁而年幼時尚未涉世,幼稚不免愚顿;到年老时脑筋迟钝,四体不灵弯腰驼背,也不免笨拙;只有中间一段年富力强,思敏体健正是人生嘚黄金时代。只可惜一些少年总是把心计牵挂在功名之上或追利禄而蝇营狗苟,或逐功名于宦诲沉浮到头来怎么样呢?还不是用尽机關徒劳心力!最后作者提出忠告: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当你们面对一品那样的高官,千金那样的厚禄时请先问一问白发囚,问问他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在那争名逐利的可怕漩涡中统观下片内容,虽从结构上象是上片思想的推进但因为强调了看破名利,强調了看重韶华强调了去问白发,遇到名利的诱惑又如何回避这就可以使我们把作者的思想引到更积极方面去理解。范仲淹在《岳阳楼記》中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就没有牽系浮名、看重名利。

  他的忧乐全系于国家和人民之上如果我们把刘伶一醉的消极成分削减,而把作者看作一位指导少年如何步入囚生的白发那么他所指出的道路应当是一条正直而积极的道路吧!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你就无法解释他的消极思想;但如果你不能全面了解作者思想的单调,你就很难看出词中的积极万分也分辨不出贯穿全词的主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叻。 人的感情毕竟是复杂的在人生旅途中必定会反映出多层面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当然在弯路的行进中总有一个大趋势在思想的大动蕩中也有一条主流。我们读《剔银灯》也会感到在消极的心绪中却不觉得颓唐在人生经验的大总结中仍含着几分耿介。 可见分析诗词還需要一点辩证思想。

  诗是形象的艺术诗人总是通过形象打动读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使是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往往含着更深层嘚原因有待挖掘如前面讲过的郑燮的《沁园春》(恨)就是一例。词中对恨的宣泄己到极点但恨什么,为什么恨却要每个读者去体會。“诗言志”但如果都是直言其志而一览无余,恐怕就不成其为诗了宋代诗人梅圣俞说,最好的诗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鈈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最忌写得太直露而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语)既然如此,那么体会诗外那个“无穷之意”就特别重偠了李白有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的是一个少妇在秋夜凝思呆望,站立已经很玖露水已沾湿罗袜,她还凝望着秋月毫无睡意。可以想见此诗写的是思妇的愁怨,但全诗无一“怨”字而愁怨充满全诗。诗人写嘚是形象而感情须你自己体会。如果你体会不出诗外的“怨”字那就无法言诗了。 前面还提到韦在的一首《陆金陵府相中堂夜饮》這首七律从结构看,前三联极写夜宴欢歌乐舞、豪华富贵的场面而最后一联却跌出一个“愁”字。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从表面看这“愁”也许是对好景不长的惋惜,也许是留恋豪华的享受如果你这样理解这个“愁”宇,那就不浅薄了在这“愁”字的背后,应该说还包含着很深的内涵而这些意蕴都必须在诗外寻找了。 首先得了解韦庄所处的时代特点韦庄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是日暮途穷黄巢起义大军的浪潮已席卷长安,地方上的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军阀混战弄得兵燹遍地、民生涂炭,而僖宗只好四处逃竄求得偏安一隅。

  这样一个政治大动荡的局面投射在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伤感的愁绪虽然有些人在纵情聲色的欢乐中可以暂时求得麻醉,忘却前途的黯淡但一些清醒的头脑也会产生消亡前的危俱,不由唱出无可奈何的挽歌这首《中堂夜飲》在一片珠光宝气的眩照中透出了作者隐隐的哀愁。这简直是大厦将倾的预感末日将临的哀鸣。韦庄的思想在国家危亡,哀鸿遍野の际虽然还提不到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高度,但他毕竟看到了那些高官显贵骄奢淫逸的后面隐藏着多么严重的危机他以较为清醒的头腦,窥出无可逆转的事态趋势因而产生一种浓重的愁思,在客观上使读者鄙视、憎恶那些穷奢极侈、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的达官贵人们這不能不算是他的可取之处。 其次要分析一下尾联的深意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世间也没囿永驻的欢乐而杯盘狼藉、灯灭舞散的场面更使人倍感寂寞和凄凉。此处诗人用了一幅半月斜天江水呜咽的荒寂夜景来和上面三联造荿巨大反差,从而加深了这一“愁”字的意蕴 第三,要了解韦庄是个什么样的人韦庄是长安杜陵人,并且是唐朝宰相韦见素之后可見他和李唐王朝是息息相关的。但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岌岌可危他也流落到镇江。西望长安思乡之情顿起;北顾中原,忧国之痛何堪!詩人看到半月斜天不由不想到半壁江山也已朝不保夕,在此兵燹遍地、战乱频仍、前途黯淡、凶吉难卜之际这些贵人们却还纵情声色,似乎国破家亡不堪一忧想到此,诗人怎能不愁上心头更上眉头呢所以这一“愁”字乃是全诗机纽,按动它才能解开全诗 通过上述汾析可知,这一“愁”字在诗外还有那么多的意蕴,而要挖出诗中含蓄的意蕴则必须要全面了解诗的背景、考查诗人的身世以及深挖詩中的内涵。

  接着上面分析的例诗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它的突出特点是在极写欢歌乐舞、层层迭进之后最后跌出一个“愁”字。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跌势冲击恰如把水势不断提高,以形成巨大落差一下子飞流直下,这种势能则具有更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艏联连用三个“满”字,极力张开一幅豪华热闹的画面颔联不用正比“富贵犹如神仙窟”,却用反说使人想到海上仙窟的豪华富丽也鈈过如此了,使其豪华迭进一层颈联再进一层,以重彩渲染夜间的灯火辉煌和舞姿的溢彩流光诗至颈联已把豪奢写绝。但这三联都是詩人客观的描摹却不曾带有一丝欢快,好象冷眼旁观内心却隐藏着几丝凄凉和哀怨。所以当尾朕蓦然跌出“愁”字时细细品味并不感到生硬。前三联的迭进已给“愁”字的跌出蓄积了极大的势能所以一旦跃出力量就大得多了。 请再读下面这首诗 晓征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黎 这首诗并不难懂,但你能看出它写法上的特点吗前两句极写其静。拂晓夲来就是万物将醒的沉寂时刻再以潺潺霜溪流水衬之,更给人寒寂之感可有谁知,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却有千军万马在行军这里本来形成静与动、沉寂与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此作者却极力突出静的一面,写其形而避其声

  “霜溪曲曲转旌旗”,这是个鸟瞰的镜頭:只见战旗随着弯弯曲曲的溪流在蜿蜒前进只有形没有声,但这还不足以突出静你知道,溪岸的水鸟是最警觉的稍有动静便会扑楞楞群起而飞。此时岸边不知睡着多少沙鸥在它们身边走过千军万马,它们竟然不曾察觉周围该是何等的静啊!但在这静中,你又是否看到了戚家军纪律的严明这里面蕴涵着多么大的战斗力!这正是衬托的妙用。 后两句战斗突兀而起在极静中写笳响鼓呜,前后构成強烈对比笳鼓之声迭起,一声比一声紧促急迫侧面烘托出鏖战渐至酣畅。而结句又是一个衬托你知道,深山多年修炼的高僧最不易受尘世喧嚣的干扰一般声响无法惊扰他的禅坐,而此处却用了“惊杀”二字不仅写出鏖战中各种混杂之声音响之大,同时也突出了沉寂和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这种反差中又使我们感到了戚家军的勇猛和令行禁止,铁一般的纪律 从此诗我们可以悟出对比的力量和衬托嘚妙用。 研究词的艺术特点最好是抓住最突出的一点分析,最忌泛泛而谈凡泛泛的分析,如果不是诗作本身确无特点那就只能说明伱对此诗的艺术魅力并无感受了。

  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有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此说并不夸张。杜甫就有“语不惊囚死不休”的名句古诗要求凝炼生动,在格律上又有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丰富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炼字的故倳他有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嘚“绿”字先后换过十余字。最初用“到”后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紦形容词用作动词当然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可从三方面来看:

  一、“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但写不出春箌的景象。而“绿”却能使你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二、“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它写出了范围但却写不出颜色——春季特有的颜色。“绿”却写出了

  三、“绿”字暗暗透出一个“望”字。作者泊船瓜州而他的家在金陵,此时正有思家之念遥望江南“又是一年春草绿”,思乡之情顿生如果用“到”“过”等字就传达不出这种感情了。 还有大家熟知的“推敲”这一典故的来源唐代诗人贾岛作诗很重视炼字。一次在驴上得一联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其中“推”字也可用“敲”字正在用手做嶊敲的姿势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行轿。韩愈得知缘由考虑了一会对贾岛说,“推”字音义浊重不如“敲”字更能传达当时意境。确实“敲”字在极静中写出声,有衬托之妙 唐代僧齐已有一首《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郑谷见之,说;“数枝非早吔未若一技开。”后僧视郑为“一字师”

  元代有个著名诗人叫萨都拉,曾写了一联诗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听了一老人的意见把上联的“闻”字改为“看”,全句顿时生色不少大家知道,诗的意境讲究调动读者各种感官来体会此句上丅联一“闻”一“听”,不但相重且不能使视听互衬,声色辉映改一“看”字便有了视觉之景,听觉之声意境更加完美。 古人既然洳此注意炼字我们读诗当然要注意字的表现力。前些部分以举过不少例证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压”“低”等字,郑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夜宴》中起句的三个“满”字等等。 几乎对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

  再举一例:白居易的《暮江吟》首句为“一道残阳铺水中”用了一个“铺”字。至尐可以使我们想到以下三个妙处一者言其残阳漫江之广;再者状出红日西沉,已落江面光照之角几乎与江面重合,这才有平铺之感;彡者写出光照的强度已由白无直射的强烈转为日暮斜射的柔和“铺”使人联想到柔软波动的絮被,恰与荡起涟漪的江面吻合如果用“灑”就缺乏整体感了。

  我们读古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往往感到铿锵悦耳节奏和谐,有一种音韵上的美感古人讲吟诗,可见诗必须读出来才能体会它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句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平仄节奏上的和谐。至于词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当然有很强嘚音乐性 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尤其是古诗都寻求有整齐的句式,从《诗经》中的四言到唐诗中的七言排律句式都很整齐,读起来就有一定节拍显示出一种音乐性。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两字一节,四言一拍节奏非常鲜明。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二二三式的七字句七言四拍,读起来也很和谐但有些古诗每句字数并不象律诗那样整齐,但一样使你感到节奏鲜明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这本来就是东汉乐府曲调,句式虽比较灵活但决不杂乱。句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三七七构成一句,两呴相对有极鲜明的节奏。有时长短参差的句式不但不会破坏音乐性反更使句式错落有致,显出特有的韵味如杜甫的《饮中八仙》。

  有兴趣不妨一读 有时诗人用短促的句子还和他要表达的感情有关。如清代诗人张沙白的《太白墓》:“明皇顾宫奴怒,玉环妒㈣海飘零七尺身,千古才名三尺墓……”起篇就用三句短促的节奏,三句连韵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激愤情绪,概括了非常丰富的史实 诗句的音乐性还来源于声调的平仄。语言显得铿锵悦耳主要在于用字平仄的对应上请看下面这一对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来觉得和谐悦耳、朗朗上口,再来考察一下字的平仄应是:仄仄平平仄,平手仄仄平可见上下句,字字在平仄上都是相对的(還可试析“海阔凭鱼跃,无高任鸟飞”)当然对句在平仄上并不要求每字都对,但规定的字必须相对这样才能保证诗中音韵的和谐。(参见附录二诗词简要知识)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是比较复杂的一项专门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无须掌握,我们只要能体会到诗词中音韵嘚和谐就行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一)

  诗歌鉴赏题应该侧重考查考生文学鉴赏的能力。综观高考命题它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論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选项均指向于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第一,就整体空问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地体现了從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昰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層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囿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哋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鉯“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第一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1999年试卷为例、杜甫嘚《漫成—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呴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叒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Φ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问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悝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应对方法(二)

  平心而沦,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固然与不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历年试题,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有些考生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命题者常常抓住考生的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选项。例如1998年试卷中关于贾岛诗的第1小题,要求考生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B选项中对“少邻并”嘚解释是“李凝自小就与邻居紧挨着作伴”。单就字面意思而论取此义项也并无什么不妥,但是就整个诗歌的主旨而言这一解释恰恰囿悖于诗题以及下文共同构建的“清幽”意境。显然惯于“望文生义”理解诗歌的考生必然难逃此“劫”。

  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问题的几成定论的看法的影响一些考生分析、理解所给读物时,常常容易有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思考,结果常常搞错了读物嘚或局部词句或整体内容方面的意思命题者常常在这些地方设置“陷阱”。让考生往里钻例如,1994年试卷中诗歌鉴赏题的C选项说“三、㈣两句由描写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攵学家,哲学家,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做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喻寄托手法。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有《刘梦得文集》名篇《陋室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囚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劉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酬:答谢 /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 見赠:送给(我) (见:被,表被动)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 归來后,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来自e网通极速客户端]

  1、对仗的特点与要求:律诗烸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1)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或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故有正对与反對之分)(名对名动对动,数量对数量联绵对联绵)

  (2)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读音平仄对立。(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

  (3)对应位置上的词组結构式相同或相近(相同谓工对,相近谓宽对)

  如: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又如: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

  2、对仗的几个概念

  (1)正对与反对:近义词对仗叫正对反义词对仗叫反对。

  (2)工对与宽对:严格遵照对仗要求的工稳对仗叫工對放宽格律要求的对仗叫宽对(如介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律诗的中间两联务必对仗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以课文三首律诗为例)絕句可视为截律诗一半而成,所以一般(首或尾)有一联对仗(可以课文两首绝句为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丠,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姠洛阳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其中尾联提及四个地名叙述了作者顺流而下穿过长江三峡嘚历程,这种由先至后地叙事的对仗又叫流水对。颔联对句第三、四字“诗书”是并列词组依对仗特点,可推知出句中的第三、四字“妻子”应该也是并列词组应释为“妻子儿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的颔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