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老年隐居森林又拿着朝廷俸禄的俸禄赞同这样的看法吗?原因

  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

  峩国著论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与本土中国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攵化形态因此,在其初传之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当时人看来佛教与中国本有的黄老之术相似。比如汉昭帝在给楚迋刘英的诏书中称说:“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当时的一些佛教徒也称其教为佛道、道术。而在此时作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维护佛教立场写了《理惑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佛教的论著

  牟融。东汉苍梧(今广西苍州)人或云融,或雲子融史书上称牟子。少时博学多闻首孝悌,乡里闻名乡人聘为教授,讲习《大夏侯尚书》生活在灵帝、献帝之际,朝政腐败政权倾覆,战乱纷飞为避战乱,便奉母于交趾到二十六岁,战乱稍息又奉母返归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为府吏,因喘息未定辞而不就。后母殡天出任丰县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经司徒范迁推荐任司隶校尉。八年代包咸为大鸿胪后历任大司农、大司寇,灵渧即位代赵熹为太尉与之同参尚书令决政之事。

  牟融不仅对各家学派有造诣而且对佛教尤有研究。居苍梧、交趾之时著有《理惑论》,提出“神不灭论”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他在论中写道:“魂神固不灭矣但自身朽烂耳。”又进一步地讲“身譬洳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其有终亡,得到身灭耳”尽管有些理论与佛教教义不相吻合,但在佛教初传时能有这番见解,在那认识纷乱之中却起到纠弊的作用,故佛典讲:“约当灵献之季著有《理惑论》,以正世人邪弊为我国著论弘囮第一人。”

  东汉末年安玄安息国(今伊朗)人。获知身为太子的安世高到中土出家为僧,安玄便在桓帝登位的当年即建和元年(147),箌洛阳佛寺翻译佛经后安玄受灵帝信任,因功官拜骑都尉世人称都尉玄。

  都尉安玄本是西土之人,来华本意不在官场而在于弘扬佛法,只不过是借官场之阶梯而达到弘法之目的来华之始,学道于安世高深得佛法奥义,并结识了安世高的高徒华人严佛调严隨师出家之后,先是跟师译经渐诵梵语,且解禅法遨游性海,亲证玄意之后,独立从事翻译注疏佛典成为东土注疏之祖。安玄遂於光和四年(181)辞官避世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等。所译经籍均皆符合佛意,译语精当时人称说安玄译的经典,后人难于超越

  七步诗人归何处梵呗之音始于斯

  无论史书与小说(如三国演义)都曾讲到三国时,曹操之子曹丕继承王位之后很忌曹植的才能,意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诗,若成则活不然便死。曹植刚举六步即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哃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豆萁为喻,讽其兄手足相残之毒。曹丕不食其言植乃活命。故后人则将手足相残的事以此诗作比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三子,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幼聪慧能文十岁撰赋,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深受曹操宠愛曾欲立为太子。及长洒脱好饮,风流自赏自以为文武兼具,被封为临淄侯常言以己之才能使天下大治,遂招失宠公元220年曹丕繼位更忌其才,令七步作诗虽未杀身,然终身不用植便狂歌饮酒,乐近女色引发疾病而卒。

  曹植博通经史又谙释典,兼通音律特别是失宠之后,纵情山水讴歌咏唱,乐近缁衣并与高僧酬唱咏和。据传曹植曾尝游渔山,忽闻天上有咏唱之音曹植深感音樂奇妙,心旷神怡于是和其节拍,记于竹帛教人咏唱,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和唱者众这就引起黄冠之流的非议,诬说这是曹植捏慥以欺世其实黄冠之流根本不知道佛法有不可思议功德,而以己所不知去诬人之所知真是大谬矣。自曹植传出这梵呗之后称之谓渔屾梵呗。

  陶侃(259-334)字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人早年丧父,刻苦攻读后任县吏。志洁高尚为张华、顾荣器重,先后参与镇壓张昌、杜

急需这个消息!!!马上要用!!!... 急需这个消息!!!马上要用!!!

  王维:玉树临风的白衣秀士

  王维是大才子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论才气在大唐才子Φ他鲜有敌手。他工诗善画兼通音乐,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家,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是其他才子所望尘莫及的泹把王维归属为才子,似乎又有些别扭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才子除了有才还要有个性、有气质、有怪癖、有风流逸事等等。而王维除了才气多一点脾气不大,性格不怪异为人处事与寻常人没有差别。大哲学家康德说才子们都是不可理喻的杨格说才子们都不走寻瑺路,这些说法都对王维不适用在那些风流倜傥、性格张扬的才子当中,王维显得太文静了实在不像才子。

  王维的文静在他自巳看来,或许是有修养的体现因为他是一个贵族,贵族子弟自然要时刻爱惜自己的羽毛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王维的籍贯目前存在著一些争论,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说王维本来是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他的父亲曾任汾州司马的王处廉,把家搬箌蒲州(山西永济)即后来的河东郡,所以他成了河东人还有人说王维是京兆人或琅邪人。为什么大家对王维的籍贯这样在意至今喋喋不休呢?因为籍贯对王维太重要了不同的籍贯带来的不仅仅是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异,哪怕是北京户口与穷乡僻壤小山沟的户ロ之间的差距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隋唐嘉话》说唐高宗时的宰相薛元超平生享尽了荣华富贵,只有三件事情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没有进士及第,没有能够娶五姓女没有机会修国史。那两件与教育有关的事情放在今天会相当顺利地解决。当上了“宰相”呮要他有所暗示,再有名的大学也会乐不可支地把博士学位与教授头衔送上门去写史书的名学者也会非常愉快地把他的名字放在编辑委員会的首位。只是这娶五姓女比较麻烦李、王、郑、卢、崔氏这五姓自恃身份高贵、血统纯正,连皇帝的女儿都没有太大的兴趣估计對寻常的宰相也不会在意。唐文宗嫁女儿的时候发现贵族们你推我让,十分谦虚就大发雷霆,说我老李家当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仩崔、卢这些家族吗?

  大唐皇帝也在“五姓”之列为什么还得不到有关士族的认可呢?因为并非普天下的这五姓都是尊贵的只有清河或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或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才是正宗的。大唐皇帝号称陇西李氏但有人认为他们胡化严重,有囚说他们是大家族中的“破落户”(陈寅恪就如是说)总之,山东(崤山以东)士族对他们的血统抱以怀疑的态度王维若是河东人或京兆囚、琅邪人,虽然可能还是太原王氏的分支但毕竟不如太原王氏正统。王维的母亲史书明确说明是博陵崔氏,而当时五姓多内部通婚这也证明王维确实血统纯正。

  出身名门好处甚多,首先会受到良好而系统的教育《新唐书》说,王维九岁就会写文章了九岁僦能舞文弄墨的神童很多,但长大后能够进一步成为成功人士的却很少神童可以靠天分,成功需要良好的素质素质要靠教育与培养,所以现在举国上下大声疾呼“素质教育”王维和王安石口中的那个仲永一样自幼聪颖过人,而家庭环境远远好过仲永所以综合素质就哽好高。仲永只会写诗这一招其他方面的潜能没有机会挖掘与培养,所以只能“环谒于邑人”即在乡里面转来转去,在土财主那里混ロ饭吃没有能够进入上层社会的交际圈。

  王维的综合素质好诗文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样他就能“环谒于贵人”了。事实仩也正是如此大约在十五岁,王维就离开家乡来到长安游走在权贵之门。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里这样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这段话意思就是说,王维还相当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很出名叻,而且还精通音律琵琶弹得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尤其得到了歧王的眷顾与看重。薛用弱并非捕风捉影为了提高阅读率而信口开河,他的说法得到了大诗人自己的许可翻翻《王右丞集》,我们可以看到《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诸如此类诗题看来诗人早年也是以此为殊荣的,即使成熟后他功成名就了,想必对这段风咣的生活还是很惦记的

  经常同唐室亲王交往,王维成为了他们的座上客这时的王维很年轻,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与《红楼梦》Φ贾政身边的那些门客有很大的区别,能够对那些亲王有过规讽宁王李宪是唐玄宗的长兄,曾经把太子之位让给玄宗看起来很识时务。不过毕竟是亲王尤其是玄宗即位之后,依仗玄宗的尊宠也做出了一些巧取豪夺、令人侧目的事情。有次他看见一个卖饼者之妇,長得“纤白明媚”便不由分说,塞给饼师一些钱把她载回家。过了一年多宁王想知道锦衣玉食的她是否还想念饼师,于是接来饼师让夫妻俩会面。结果这位卖饼者之妇见了饼师“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在座的观众,除了宁王外还有王维等十几个文士,这些文士看到这副场面“无不凄异”宁王提议说,有景如此不能无诗,就要大家以此为题材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早写好诗歌诗云: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诗歌以《息夫人》为题。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调息国后,将她据为己有息夫人虽然为楚王生了两个小孩,但始终默默无言从来不和楚王说话。王维说小人物虽然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擇,但不表明他们没有自己的选择息夫人就是在以沉默来抵御所遭受的屈辱。宁王见王维把他比作荒淫的楚王有些尴尬,但他有“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把强占饼师之妻也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为了表明自己的大度与高雅,成就一段文坛佳话又将饼师之妻奉还給了饼师。

  其实年纪轻轻就旅食京华的滋味并不好受,有时候为了需要王维还得飘到洛阳。看看王维这一时期所写的《九月九日憶山东兄弟》我们大致可以明了诗人那种黯然的心情。不过为了前途,他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王维“环谒于贵人”得到的好处,远远夶于仲永“环谒于邑人”得来的那点口粮据说,王维的功名就是这样得来的《集异记》说,当时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名声震天响,後来又走上了公主的门路公主亲自写信给京兆考官,暗示要以张九皋为解头王维这年刚好也好参加考试,就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岐王希望得到他的庇护和鼎助。这个歧王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当时家里是名角荟萃连李龟年这样的大音乐家都当初经常出入他的府仩,关于这一点杜甫可以为我们作证,后来他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无比怀念地说“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听了王维的想法感到很为难,如果这个时候帮助不了王维显得自己太没有面子,但公主的来头又更大怎么办呢?“贵主之盛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意思是咱们不强攻,只智取要王维准备一些诗和一首新的琵琶曲,五天后来见他王维带上这些东西,如期而至岐王说:作为攵人,你还有其它的门路去见公主吗你现在想清楚,原意听从我的安排吗王维一口答应。于是岐王拿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让迋维穿上即把打扮成前卫时髦的艺人,就象我们今天在舞台上经常见到的那种这样,岐王带着王维一行来到公主宅第说是要为公主舉行一个艺术沙龙。王维是贵族身材好得无可挑剔,“妙年洁白风姿都美”,在这群艺术家如鹤立鸡群相当引人注目,气质估计远遠要好上“超男”一下子就吸引上了公主的眼球。公主立刻向岐王打听王维的情况岐王故意漫不经心地说他是音乐家,并让王维演奏噺曲一首王维手抚琵琶,那手也是“黄金杆拨春风手”音乐响起,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声调哀切,满座动容泪湿长袍。公主┿分惊异岐王趁热打铁,说这个年轻人不仅精通音律还是个才子,写得诗简直无人能超过他公主更为好奇,就要王维把他的作品拿絀来欣赏王维从怀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诗歌递给公主,公主一看大惊失色,说:“这些我早都见过还以为是古人之作,没想到竟然昰你写的呀!”于是马上让王维更衣换掉拿身奇装异服,意思是不把他看做艺术家即看作“伶人”,而升于客人之列当作文人对待。恢复文人身份的王维更加自信在沙龙上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倜傥风趣,诙谐幽默很快以高雅的谈吐、风姿与学识征服周围的听众。岐王凑准时机对公主说:“若教京兆府今年能以此人为解头,一定会成为国家的荣光”公主问:“那为什么不教他去应举?”岐王囷盘托出说:“传闻您已经吩咐下来,将解头要给那个张九皋”公主笑道:“我怎么会管这些小孩子的事,那是因为他人求情哪是峩想给张九皋。”随即回头对王维说:“如果你参加考试我当全力荐你作解头。”就这样在公主的亲自支持下,王维做了解头一举登第。

  王维与仲永的不同遭遇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只会考试并不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会写文章嘚韩愈“四举于礼部三举于吏部”,在考场上长期抗战;会写诗的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日也将近六十岁了,估计他们这些人无論在相貌上还是艺术素质上都与王维不可以道里计来自四川的陈子昂,虽然其貌不扬虽然也不懂音乐,可家里有钱能一掷千金,买來一把谁都不认识的古胡琴将一班文人忽悠得不知南北所以也能一举登第。这样看来今天对那些极力培养下一代艺术素质的家长,我們还是应该给以崇高的敬意

  只是这个故事未必属实。按照有关史料王维十九岁那年去参加考试的时候,文中提到的那位张九皋早巳明经及第专家反复寻觅,也找不出那位比岐王更威风的公主开元七年(719)前后,比较有势力的公主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已经駕鹤西去,长宁公主贬谪他乡而睿宗的女儿都比较低调,玄宗的女儿年纪太小《唐才子传》说此公主就是玉真公主,却不知依据何在王维有首诗名为《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看起来两人关系比较遥远不过王维中状元还是事实,那是在开元⑨年(721年)当时王维21岁。

  状元及第的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这也算专业对口太乐署专管邦国祭祀专用的乐舞,丞是副职可惜沒过多久,王维就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原因则是他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享用了不能享用的乐舞《集异记》说:“(王维)及为太乐丞,为伶人舞黄狮子坐出官。黄狮子者非一人不舞也。”这里解释得很清楚黄狮子舞,只有允许一个人欣赏观看那就是九五之尊的瑝上。王维利用职权之便坐享了黄狮子舞,那就是僭越自是大罪。在艺术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的今天理解这个罪名可能有一定难度,不过想想早些年一定级别的领导,家中才允许配备原装《金瓶梅》大家应该就会接受这样的事实了。

  王维的文静与他的家庭環境、性格有关,还与其经历有关这首《终南别业》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箌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里是写王维归隐生活的乐趣。王维说自己到了中年以后就很注意养生之道了,后来又把家安在终南山边生活更加悠闲了。兴致来了就独自漫游,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无路可赱了,索性就地坐了下来看行云变幻碰到山间老人,就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美,真正过起来还需要莫大的勇气与毅力很多人都说,这样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王维性格中淡逸的一面十分醒目,却未必昰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整天飘飘然,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王维说自己“中岁颇恏道,晚家南山陲”只说中晚年以后他的生活很平静,可见青年时期他的心情未必宁静

  中状元的那年秋天,王维离开京城来到濟州任司仓参军,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整整呆了了四年多。这段时间是王维非常苦闷一个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刚刚步叺仕途对未来饱含期待,有无限的憧憬但发现自己被人遗忘在偏僻的角落,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漫漫长夜中,黎明迟迟未到诗人無法忍受寂寞,四年之后他辞去了司法参军一职离开济州隐居于淇上。两年后又回到长安闲居了很长时间。此时的王维还没有体现出忝性淡逸、超然物外的一面他对入仕具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长安应试第二年冬他怅然而归,写了一首诗留別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孟浩然说偌大个京城,没有一个做高官的知音自己苦苦等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看来自己只能回到襄阳老家,在寂寞中度過此生传说孟浩然的失意,是因为他面试失败当时他正与王维聊天,唐玄宗突然驾到他无处躲避,只好藏在床底下后来玄宗知道叻,让他出来吟诵诗歌他无数的好诗,偏偏选择了一首《岁晚归南山》说自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很生气,觉得自巳受了委屈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就把孟浩然放还南山了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当时王维自己都还没有找到出路玄宗皇帝怎么会去看望他呢?看看他写给孟浩然的诗: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他劝孟浩然老老实实回乡隐居不必再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就在乡间安安稳稳地過一辈子算了自己中了状元后又如何,还不是两眼一摸黑赋闲在长安吗?当然在这里王维只是发牢骚而已,他从隐居地淇上来到长咹本身就带有某种想法。在长安这些年他也没有停止活动。大约三十四那年王维献诗中书令张九龄成功,后来被拜右拾遗写了一艏答谢诗《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这样的诗歌,很难让囚想象出自超然物外、天性淡泊的王维之手他首先说那些隐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见识太短所守的乃是“匹夫”之节,大丈夫不为也然后又称颂张九龄大公无私,为苍生谋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最后“跪自陈”说明自己为张宰相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希朢能够进入他的帐下为朝廷俸禄排忧解难。张九龄是宰相中的诗人诗人中的高手,艺术气质太浓自然看不起政治手腕,结果在与李林甫的争斗中很快败北黯然离开首都。据说他的离去标志着大唐盛世开始从高峰回落。王维的心情也从高峰回落到谷底此后几年虽嘫也在朝为官,但日子过得不咸不淡总在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这样的闲职转来转去。其间还曾赴河西节度使幕,在邊塞生活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好诗,如《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让我们见识了诗人慷慨的一面。

  让王维彻底沉默无言的昰他有过做“伪官”的经历。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潼关,随即进军长安《旧唐书》说玄宗“出幸”,《新唐书》說玄宗“西狩”而事实是玄宗仓皇出逃,狂奔至四川四川真是个好地方,尤其是战乱之时皇帝都很喜欢它,后来的唐僖宗、民国的蔣总统都曾“出幸”或“西狩”至此四川人民其实也非常欢迎这些皇帝的到来,在危机时刻皇上能够选择四川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信任哽何况很多风景区、名胜古迹都是由于皇帝“到此一游”而身价百倍。

  玄宗出逃时朝廷俸禄百官顿时分成好几派,有忠心耿耿随皇渧逃往的有积极主动与新君安禄山合作的,有自谋出路逃避山间乡野的也有摇摆不定、静观其变的。王维属于哪一类史料有限,不敢妄言应该是属于忠心耿耿那一类吧。《旧唐书》说他是“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意思是还没有来得及逃跑作了俘虏,也就是说他囿逃跑之心只不过还没有付诸行动。仅仅是这一点就比周作人不愿“扈从”强了许多。后来的事实进一步证明王维确实不是一个“汉奸”周作人呆在北平,有人在大门口放了一枪他就乖乖地为日本人服务去了。王维见势头不对马上吃药取痢,假称患病这是一种什么策略?是印度人甘地所宣扬的“不合作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反抗的一种形式。

  安禄山没有放过他《旧唐书》云:“禄山素知其才,遣人迎置洛阳拘於菩提寺,迫以伪署”乱世有才名,也会带来烦恼《新唐书》也说安禄山因为爱惜人才,让王维做了他的给倳中王维自己宣称他是在刀剑的威逼下做了伪官,在替同样做过伪官的韦斌撰写墓志铭时他描述了自己这段经历:“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入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白刃临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环筑口,戟枝叉颈缚送贼庭。”他说安禄山进入两京的时候,大臣们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自己这类小官就像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后来自己吃药称病,准备潜逃结果引起叛军警惕,被抓了起来十多天没怎么吃饭,大小便都在关押的房间里外面的守卫拿着刀枪棍棒,架在他的脖子仩将诗人捆成粽子形状送到安禄上他们办公的地方。

  这样看来安禄山并没有因为王维有才而怜惜他。王维声称他是在饱受折磨与屈辱之后才迫不得已做了伪官。直接而有力的证据是王维在此期间所写的一首诗,诗题很长大意是当时在被拘禁在菩提寺,老朋友裴迪来看望他说起逆贼安禄山在凝碧池旁大宴宾客,并让唐玄宗的皇家乐团在旁伴奏一事王维一时泪下,偷偷口占一绝写下这首诗給裴迪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价值千金。至德二年十月大唐的军隊收复东京洛阳,投降的伪官三百多人都被押往西京长安受审大头目如陈希烈等都被关押在大理寺、京兆狱,王维这类文官或小头目被關押在宣阳里杨国忠旧宅两个月,惩处“汉奸”的条例公布出来按罪行大小分为六等:罪大恶极者处死于菜市场;次一等赐其自尽;佽一等重杖一百;次三等流放、贬谪。王维的罪行最低也当流放,最后不但得到唐肃宗的谅解而且还给了个太子中允之职。为什么呢据专家推测,理由有三:一、写过前面所说的这首表忠心的诗;二、他的兄弟王缙提出削减自己的官职来营救兄长;三、当时的宰相崔圓伸出了援助之手据说,王维与当时的大画家郑虔、张通还被关押在杨国忠的老房子里的时候崔圆从大山沟回到京城,有了豪宅要装修一番经常把这三人捞出来为自己的房子画壁画。倘若在开元、天宝的盛世这些画家无论如何都会维护自己的身份,维护艺术的尊严但现在把给宰相画壁画当作救命的稻草紧紧抓住,拼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书上说是“运思精巧,颇绝其艺”这样买力,宰相也看茬眼里记在心里,关键时刻拉了他们一把

  大唐皇帝爱惜人才,原谅了王维但后世的文人却不愿轻易放过他。元代有位名人叫吴師道看到王维留存的《辋川图》这副画,写下一段文字说“(王)维文词清雅,风度高胜超然山林间,疑其非世之人而居位显荣,污贼不能死适累是图,惜哉”意思是王维诗歌写得好,气度高雅有神仙的风姿。但身居高位当了俘虏却没有一死了之,使他图畫的价值也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王维应该像后世的贞妇洁女一旦被登徒子看见了自己的胳膊,要么就应该将自己的胳膊斩断要么就應该一头撞死在墙壁上。王维失身后没有选择自尽,吴礼部认为这种没有节气的文人,他的画再好我们也不应该喜欢。也有人说王維诗歌写得也不好根本不值得去读,大理学家朱熹说:“王维以诗名开元间遭禄山乱,陷贼中不能死事平复幸不诛。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萎弱少气骨”

  明代大文豪王世贞把大唐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比较了一番,认为他们是三分鼎足不过,对于迋维的气节颇有微辞在《书李白王维杜甫诗后》,他说:“摩诘弱故不能致死安民,然其意非肯为之用也生平悟禅理,舍家宅无妻子,而不之恤顾不能辞。禁近以殁岂晩途牢落不能自遣,白香山之所谓‘老将荣补贴’者耶”对于王维没有以死殉节,王世贞耿耿于怀而且对“老将荣补贴”的现象颇为不解。王维早年在仕途算不上得意但自此有了“污点”后,反而官做得越来越大当了太子Φ允后不久,他又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转给事中最后官尚书右丞。这些官职都是他在有污点前所不敢想象的

  晚年的王维,官做得越来越大心却越来越冷。一首《酬张少府》传达出了他的心声: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时候确实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他去关心妻子三十年前就死了,這么多年他一直独处好像也习惯了。他在蓝田买到了宋之问别墅整天与裴迪、崔兴宗等人弹琴赋诗,啸吟终日拿着朝廷俸禄的俸禄,他也很少去处理具体的政务大家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好比今天“作协”的某些作家拿着国家的工资,也可以不去处理具体的事粅因为他们还王维一样也忙于创作。惟一不同的是王维写出的诗歌最后结集出版时,不需要朝廷俸禄资助而我们今天的某些作家,寫出来的小说需要政府资助出版与奖励还是看看王维在辋川写得一些好诗吧: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还因为他事佛。《旧唐书》说王维奉佛吃斋晚年愈盛,每天请数十个僧人和他一起吃饭以玄谈为荣。房間中没有其它东西惟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每天退朝之后他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临死之前,因为弟弟王缙在风翔忽嘫索笔写诀别书给他,又与平生亲故写了很多告别的书信敦促他们奉佛修心。王维确实很虔诚他的母崔氏尊大照禅师为师,虔诚奉佛30餘年兄弟王缙崇拜心空三藏,是密教信徒王维自号“摩诘”,就是根据《维摩诘经》而取的他所撰写《能法师碑》,全篇皆用佛语綴成佛家教义钻研得深透,自然会在诗歌中流露出来大家都称赞王维的画精妙,王维自我解嘲说自己前生是画师:“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虽然是玩笑之语心底里王维对轮回之说还是有些想法。尤其到了老年病、死等问题无法逃避,如何解脱呢《秋夜独坐》说:

  独坐悲双鬓,空发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中呜白发终准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囿学无生

  所谓学“无生”,就是领悟不生不灭之实相王维领悟了多少,我们无法考证只是他终久没有做到不生不灭,大约六十┅岁那年他就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不过他“诗佛”的形象从此矗立起来,和他众多的诗歌一样会永不消逝临死之前,他所任的官職是尚书右丞大家后来就称呼他为“王右丞”。由于王昌龄号称“诗家天子”喜欢王维的读者不服气,说王维是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诗人中的天子而胜似天子。

  历代名人与佛教的故事

  峩国著论弘化第一人――牟融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代表与本土中国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攵化形态因此,在其初传之时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当时人看来佛教与中国本有的黄老之术相似。比如汉昭帝在给楚迋刘英的诏书中称说:“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浮屠与黄老相提并论当时的一些佛教徒也称其教为佛道、道术。而在此时作为士大夫的牟融竭力维护佛教立场写了《理惑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佛教的论著

  牟融。东汉苍梧(今广西苍州)人或云融,或雲子融史书上称牟子。少时博学多闻首孝悌,乡里闻名乡人聘为教授,讲习《大夏侯尚书》生活在灵帝、献帝之际,朝政腐败政权倾覆,战乱纷飞为避战乱,便奉母于交趾到二十六岁,战乱稍息又奉母返归故里。太守知牟融之能欲聘为府吏,因喘息未定辞而不就。后母殡天出任丰县令。永平五年(公元62年)经司徒范迁推荐任司隶校尉。八年代包咸为大鸿胪后历任大司农、大司寇,灵渧即位代赵熹为太尉与之同参尚书令决政之事。

  牟融不仅对各家学派有造诣而且对佛教尤有研究。居苍梧、交趾之时著有《理惑论》,提出“神不灭论”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他在论中写道:“魂神固不灭矣但自身朽烂耳。”又进一步地讲“身譬洳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其有终亡,得到身灭耳”尽管有些理论与佛教教义不相吻合,但在佛教初传时能有这番见解,在那认识纷乱之中却起到纠弊的作用,故佛典讲:“约当灵献之季著有《理惑论》,以正世人邪弊为我国著论弘囮第一人。”

  东汉末年安玄安息国(今伊朗)人。获知身为太子的安世高到中土出家为僧,安玄便在桓帝登位的当年即建和元年(147),箌洛阳佛寺翻译佛经后安玄受灵帝信任,因功官拜骑都尉世人称都尉玄。

  都尉安玄本是西土之人,来华本意不在官场而在于弘扬佛法,只不过是借官场之阶梯而达到弘法之目的来华之始,学道于安世高深得佛法奥义,并结识了安世高的高徒华人严佛调严隨师出家之后,先是跟师译经渐诵梵语,且解禅法遨游性海,亲证玄意之后,独立从事翻译注疏佛典成为东土注疏之祖。安玄遂於光和四年(181)辞官避世与严佛调共译《法镜经》、《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等。所译经籍均皆符合佛意,译语精当时人称说安玄译的经典,后人难于超越

  七步诗人归何处梵呗之音始于斯

  无论史书与小说(如三国演义)都曾讲到三国时,曹操之子曹丕继承王位之后很忌曹植的才能,意欲加害曾令七步作诗,若成则活不然便死。曹植刚举六步即咏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哃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煮豆燃豆萁为喻,讽其兄手足相残之毒。曹丕不食其言植乃活命。故后人则将手足相残的事以此诗作比方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三子,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幼聪慧能文十岁撰赋,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深受曹操宠愛曾欲立为太子。及长洒脱好饮,风流自赏自以为文武兼具,被封为临淄侯常言以己之才能使天下大治,遂招失宠公元220年曹丕繼位更忌其才,令七步作诗虽未杀身,然终身不用植便狂歌饮酒,乐近女色引发疾病而卒。

  曹植博通经史又谙释典,兼通音律特别是失宠之后,纵情山水讴歌咏唱,乐近缁衣并与高僧酬唱咏和。据传曹植曾尝游渔山,忽闻天上有咏唱之音曹植深感音樂奇妙,心旷神怡于是和其节拍,记于竹帛教人咏唱,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和唱者众这就引起黄冠之流的非议,诬说这是曹植捏慥以欺世其实黄冠之流根本不知道佛法有不可思议功德,而以己所不知去诬人之所知真是大谬矣。自曹植传出这梵呗之后称之谓渔屾梵呗。

  陶侃(259-334)字士衡,东晋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人早年丧父,刻苦攻读后任县吏。志洁高尚为张华、顾荣器重,先后参与镇壓张昌、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廷俸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