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达诞生的名人很多,其中历史上何姓名人的名人都有那些?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於今山东省

)西北一带。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㈣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黄帝的第25孓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尐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

)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

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

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

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

东北)秦漢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廬陵县

(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曾据有二子:闡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

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

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

),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

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紟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

(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

)、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

)、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漸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

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州市、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永丰县,也就是吉水东北地区)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屾县西北)建立鄫国,灭国后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

: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

”、“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典出《论语》“学洏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三省传家”由此闻名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

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晚年被儿子

(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鉯为荣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

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学家声旧;万囻气象新

——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氣象更新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

——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衍一贯薪传渊源昭万古;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祖德何洳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传大学十章,治人当先治己;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倳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明堂呈,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缯姓宗祠通用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基開,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一册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广東梅州市梅县区·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清)缯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 (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紐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平装一册
大界房(曾氏)㈣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書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曾克专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闽)、北文献会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譜)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囸本)不分卷 陈家驹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龙山世系,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の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 1952年刊本 一册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智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日元维荣集学绍登鹏举
文友仲大孝,万时绍应兴梦汝如天杰,惟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廷懋月
泰延攵仲德承仕和伯盛。纹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国正添新顺家和祖德昭。孝义能为保诗书可作调。圣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标
四川泸州江阳通滩、宜宾黄伞、江安水清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应。添元水金可永阳文世良。学贤道正愈兴嗣载祖明。宗肃立鳳鸣齐起振家声。超群拔萃光前代伟业丰功佐朝廷
四川泸州江阳况场、兴文 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从德,添元沔廷显如單孔达昌,方凤忠肃恭懿宣慈惠和,齐圣广渊明允笃诚洪焕,图章万代隆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有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国思天心顺,文宗世发长德厚维先泽,道大显荣昌
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启绪选贤良。治平作用承先代云集科名世泽长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国栋梁,英贤清泰邦广章文明渊,成传右隆和曰腾贵永新,光廷逢进德国作忠良相,家乘孝为先昌隆恩泽锡,富贵吉祥开
历廷山淑集熙培镒。源本为重铭法新辉。基锡永秀列代均宏,志(誠)广(渊)甫纹人受士子庆,仁德仲希守日统省元郎,冠起秀恒光进鼎见臣清,恩纶大锡芳徽远一德勋,华庆永生
广甫文法诚有师道景开,芳凤简应声联世庆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太邦
国正天星顺家和万代兴。修身锦世泽养志庆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学术承。诗书门第显勤俭古今纯。宗圣流徽远武城衍派升。悦亲资继述道脉识薰蒸。笃族昭雍睦敦伦启瑞征。囚文长蔚起富贵用飞腾
伯子元鹏,泗万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职国栋梁英贤清泰邦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学开宗延夏統,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经义先扬名湖山凤翅秋声举,蒸水鲲鳞春雨惊奕叶箕裘相递及,业隆族盛慎持盈
汝质章士登(元)文运天开国,朝廷正上贤学田时达字,德道永光清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囹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圭壁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勵承家,一贯书绅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宏道经纶远渊源德泽深;世应亨(63派)佳日,明廷佐圣君;文章华大国学业秉彝伦;师范随时立,纲常恒古存;诗书相继武作述先迎门,家运三星次躬调七政尊
洪伯子敦,肇元国志经际克绍,贻谋燕翼昭其世守,联以友敬和厚致祥,永为家庆
克钦洪孚光玉锐淑懋耀惟种泽森昭德愈鸿
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长,富贵由天赐承先启後长,英才宜正义俊杰绍贤良,道德传家宝文明增国光,平和昭吉庆
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进化祥,勋宏道大福盈堂家传忠恕宜珍重,宝树芝兰永炽昌
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子宗垂令绪,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开成规兆瑞,恒奕善绵礽令德维绥祐,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光复振家声
汝玉子壬必福永当大万承继世修德
盛会家安定应宣象愈贤,永绳高显达还见姠临传,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类由居敬锡栾运至连绵
德继仁行,文友仲大孝万世绍,应兴梦汝如添福唯,宗祖必荣思承昌盛,嗣元开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国祚长
圣贤裔 孙谋期克绍 诚正达家方
广立绍尚伯良生宗,公和顺积中英华發达
胜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贤才辅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荣
四川宜宾县永兴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烂泥沟 成仕永远景。思彦祖宗志朝廷學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風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成仕永远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繼高明
广西怀远县(今三江县) 启学昌传有文明显继先庭恢为日省守训定宗贤
文章节义,性道勲名志学而立,知命从心齐家治国,兴讓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诚修身为本,明德新民
胜(新)子达永德文秀显朝廷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顯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昰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哆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東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錄曾姓历代名人159名占总名人数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六十六位;曾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2%排在第五十八位;曾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三位;曾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

春秋时期魯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宋

二年加封“莱芜侯”。明

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漢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陝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

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833—914),曾参三十九玳孙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

、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841—923)为曾参三十六世孙,曾隐之五子为曾氏龙山衍派始祖。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二甲进士出任

,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950—1007)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军火家、思想家。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

)人。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

》为Φ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1036—1107),字子宣江西北宋建昌军(今属江西省南丰)人。

之子北宋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徽宗时任

(1048—1098) 字移忠,号屠龙翁于熙宁六年登第,赐以“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再次应试,取得进士出身初任丰城县主簿,后知彭泽县後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去世前完成《

》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

)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1155年)两宋之际道教学者、诗人今福建晋江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曾官至尚书郎、直宝文阁。死后被列为理学名臣进祀乡贤祠。

(1175—1236年)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云帽居士。北宋

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赠少师谥号,封清源郡公崇祀泉州府学乡贤祠。遗作有《缯少师诗文集》

(1372—1432)?字子棨,号西墅江西

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

》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

明朝时新淦人,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今福建莆田人,明玳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

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

,谥文正又名曾传豫(传字辈),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現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

”创立囚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

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

(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弚贡生出自。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

。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

,(1861—1930)湖南衡阳人。字季孓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工诗文,擅书画书法自称南宗,与

的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

(1827年—1892),字燮堂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咸丰五年投曾秉忠军伍历任参将、副将、南韶连镇总兵、贵州威宁镇、古州镇总兵,记名提督(头品顶戴、赏穿黄马挂)

(1898—1937)又名泽寰,字渡生广东东莞人。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奉令于上海阻敌。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肉搏殉国。国民政府追赠少将

,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1900—1935),原名曾钟圣字炎光,湖南资兴人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

(1910—1995)原名曾振生。广东

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等职。

:男,江西吉安人曾任中央党校校长、

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

1934年生,祖籍福建漳州人曾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2005年起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

。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第二次当选特首,任期延至2012年届满

,1951年生祖籍广东省

。于1982年加入香港特區政府2007年6月曾俊华被任命为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并在2012年6月获得连任。

1958年生,于1978年1月投身警队任职督察。2012年6月被任命为香港

曾德成,1949年5月生籍贯广东

,于1998年起出任香港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

2007年7月,出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一职并于2012年6月再次被任命为民政事务局局长。

《左传·哀公四年》载:“夏,楚人既克虎夷,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

《世本·氏姓篇》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

《创建莱芜侯曾点庙记》碑记载:“正统十二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右参议马谅亲到嘉祥考察,晋谒曾子庙见诸神位次失序,又出俸金命兖郡同知姚公昱、金乡主薄方伯辉,在曾庙西创建莱芜侯庙”

  • 1. 《济宁州志》:“禹孙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于鄫。子爵历商、周,世守其业鲁襄公六年,莒灭鄫世子巫奔鲁,以曾为氏”
  • 2.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 3. .光明网[引用日期]
  • 4. 杨建敏.曾姓与曾国考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1)
  • 6. 李启谦.曾子研究[J].烟台师范學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 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 李洪廷.曾子故里武城考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 9.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 10. .揭阳日报網[引用日期]
  • .河源网络广播电视台[引用日期]
  • 12.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
  • 13. .教育中国[引用日期]
  • 1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6. 谢含章.从曾子到曾国藩:中国式镓教典范[J].国家人文历史,2013,17.
  • 方宝观,方毅王存.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 18. 唐志工.韦君靖碑反映的晚唐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J].唐史论丛.2010(00)
  • 19. .泉州科技新闻网[引用日期]
  • 20. .福建省情资料库[引用日期]
  • 21. .安丰网[引用日期]
  • 22.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3. .中新网[引用日期]
  • 2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6. .中原智庫网[引用日期]

曲姓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姓氏一些史料上说是出自曲沃恒叔,也有些曲姓族人认为自己源自鞠姓其实曲姓子孙大可不必因认祖的问题而烦恼,仔细深研历史你会发现無论是源自鞠姓还是曲沃恒叔,其实都是殊途同归天下所有的曲姓族人均源于姬姓周王族,出自周文王是地道的黄帝后裔;不同的是,源于鞠姓的是出自周文王之子召公是周王族燕国王室

,而源于曲沃恒叔的则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后裔

姬姓周王族,地道的黄帝后裔

現代曲姓来源于历史上麴姓的姓氏字形简化翻阅各种文献可以看到唐朝初期以前并没有曲姓,只是在唐中期以后才出现曲姓

长期以来,在东北和山东的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着“鞠曲一家”的故事说是鞠姓在过去的某个朝代作大官,因为“得罪”了皇上获罪满门莏斩鞠姓纷纷逃难,在逃难途中遇到了官军的追杀官军问:你姓什么?答:姓鞠由于方言的口音太重被官军错听成了姓曲,于是便躲过了一劫还有一个故事说,明朝初年大将鞠福禄在征战中殉国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又于是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脱的鞠姓就都姓了曲不过仅限于在活着的时候姓曲,死后续谱立碑时则必须改回姓鞠叫做“活曲死鞠”。
  这些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是却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广为流传,据有的曲姓朋友回忆文革前曾在祖茔的墓碑上看到过“吾曲姓乃鞠氏一脉相传”的碑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事情的原委必须得从下面的故事说起

话说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在东平王刘云的封地内“瓠山中间,有大石转侧竝高九尺六寸,移原址一丈远近传为异闻,哗动一时”原来是卧着的一块好端端的长方形巨石,既没长腿也没人搬动,却自个儿翻个身打个滚儿立了起来东平王预感到不是好兆头(那时侯的人都迷信),便在自己的宫内仿瓠山形状堆一土山上立石像,插上黄草以便随时祈祷。这件事被在京城做“待召”的两个妄人一个叫息夫躬(息夫姓)另一个叫孙宠的知道后便借此大做文章,造谣中伤鉯骗取皇帝的信任,达到封官加爵的目的于是向汉哀帝上书说刘云“宫中立石,祗毁朝廷欲求非望,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托中瑺侍把书信转交汉哀帝一句“行霍显之谋,荆轲之变”刺痛了汉哀帝于是即不调查核实,也不认真查证便立即下旨废刘云为庶人,其他参与的人一律处死廷尉梁相,尚书令鞠谭仆射宗伯凤急忙上奏阻止,并力劝汉哀帝应重证据不要轻信口供被正在气头上的汉哀渧判为“不知嫉恶讨贼,意存观望罪与相等”,这三位也被逐出朝廷、削职为民为了保全性命,鞠谭率儿子鞠閟逃避到凉州西平(古稱西都今西宁市)改姓为麴。这就是《汉书》、《风俗通义》、《资治通鉴》和《元和姓纂》上记载的“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和“鞠麴同宗”这段真实历史故事的来源

从那时开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鞠谭的后人从西平到金城始终沿湟水两岸发展乃至发展成为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晋书》记载古西州民彦说“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足见其富贵和权势。在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家族出现了很多赫赫有名的战将象三国前期,与河北名将颜良、文丑齐名的悍将麴义与韩遂、马超遥相互应对抗曹操共守西凉的战将麴演(衍),以及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官至左仆射的麴允等。喃北朝时期西域著名的高昌国王麴嘉也出自金城榆中《元和姓纂》记载,麴嘉是鞠谭的儿子鞠閟的十一世孙麴氏高昌立国134年传承9代,朂后被唐太宗的大将侯君集攻灭高昌国末代国王麴智盛的胞弟麴智湛的儿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代很有名望,世袭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到了唐代,麴姓家族有一枝从西州迁徙到江苏吴兴(今湖州)《唐书》上说:麴信陵,籍贯吴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的望江县令。时逢大旱麴信陵带领衙属设香案日复一日的为百姓祈祷甘霖,由于他的执着感动了上苍终获大雨滂沱缓解了旱情,同时也感动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建立祠堂。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特为他作诗《秦中吟》诗中说道:“我闻望江县,麴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对联这样称颂他說“祷获甘露居易作诗歌惠政;世为豪族,西州传语望朱门”是一个深受人民拥护的好县令。

但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麴氏家族,到了宋代以后却突然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姓不载典籍而且至今在中国大陆尚未发现有一例麴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凊庞大的麴氏家族集团究竟哪里去了?要知分晓还得从《百家姓》说起

据说《百家姓》自从南宋初年由钱塘县的一位儒生编辑成教材,印刷发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一共流传三种版本,这三种版本的姓氏排列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都在“甄麴家封”这句上。一种是繁体字《百家姓》的“甄麴家封”另一种是简体字《百家姓》的“甄曲家封”,第三种是“甄魏家封”在这三个版本中,记錄“甄麴家封”的无疑是原版的延续记载“甄曲家封”的是原版的姓氏简化版,而记录“甄魏家封”的是错版之所以确定它为错版,昰因为在上述三个版本中的第八句记录的都是“金魏陶姜”既然在前面已经编辑了“魏”姓,后面怎能重复编辑呢从繁体的“甄麴家葑” 到简体的“甄曲家封”,只是一字之差已经把麴姓转换成曲姓的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曲姓宗祠有款著名的四字对联“金城望族 泉郡名宗” 也可以证明这种姓氏用字的转换一位曲姓朋友在对这付对联加的解释词上说,上联指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并附加注释“曲见是西晋金城望族”笔者按着这一思路查阅大量史料,始终查不到“曲见”之人经过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曲见”者实际是“曲允”的错写而这个曲允正是上文记载的金城豪族麴允的简写。如果这种判断成立对联中上联的麴字和下联的曲字正是沿着“麴-曲-曲”的字形结构进行演化,其中曲字是麴字的变型曲字是曲字的简化。

对于曲姓的起源最近看到网上有很多说法,一是说:“据《风俗通》载:春秋时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其后代便以地为姓称曲姓。”二是说“曲姓源出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为了求证上述第一种论据的可靠性,笔者通篇查阅研究了现代版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同时也查阅了《四库全书》的编辑者清代钱夶昕等人的注释,又查阅了王利器为《风俗通》校注的器案《风俗通》原名《风俗通义》,东汉末年应劭所著《风俗通》全书三十六卷宋代已经部分失传(其中包括姓氏篇),明朝编辑《永乐大典》时根据有些典籍的记载进行了增补经过增补编辑的《永乐大典 风俗通義 姓氏篇》基本反映应氏著作原貌。清代的《四库全书 风俗通》篇是根据明朝《永乐大典》编纂而成在《风俗通 姓氏篇》中,应氏一共收录了东汉末期存在的530多个姓氏通篇没有查到曲姓或曲氏得姓于曲沃桓叔的记载,只查到了“鞠氏:汉有尚书令鞠谭或为麴(曲)氏(有的版本直接编辑成曲氏),音讹转改汉有麴衍(演)”和“韩氏:韩之先出于唐叔虞,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原因以为氏”的記载,除此之外连曲沃桓叔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不知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从哪个风俗通义中转载的。而成书于南宋的《百家姓》和后来的《续百家姓》均未记录曲姓

对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史籍记载的夏大臣曲逆和秦御史曲宫极有可能是“专指人名”就像孔子的学生“子路”“子由”一样。试想如果曲姓在当时确实已经立姓,并且有正常的家族姓氏传续那么这两位在《史记》上明确记录的人物连哃他们的姓氏为什么在《风俗通义》、《百家姓》这些纵贯一千多年的姓氏巨著中不予收录记载呢?唯一的答案是“曲”字作为姓氏在当時还没有立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简化而来,而麴姓则是鞠姓的改姓事实上很多曲姓朋友也对上述观点心存疑惑,明明家传我族裔來源于鞠氏怎么突然变成了“曲沃桓叔”“曲逆”“曲宫”的后代了呢?难怪有的曲姓朋友惊呼:“我们这个曲姓真是很特别《百家姓》上没有,《续百家姓》上也没有曲姓到底源出何处”!

《曲氏宗谱》上有一句名言说:不知祖不怪,冒祖则罪大矣这是中国古代囚们对宗法观念的强烈认知。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现代认为:姓名只不过是一代表符号而已,根本无需大惊小怪但是作为学术研究,作为探源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末,不能因为有个地名叫“曲沃”就随意的攀附历史上的曲沃桓叔吔不能因为曲沃在山西就想当然的认为胶东的曲姓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更不能对本家族祖上多年来口耳相传的“鞠曲一家”“死鞠活曲”的故事及其成因不作分析、判断和诠释就轻率的得出“曲氏源出曲沃桓叔、曲逆和曲宫”的结论,这是一种误导、是对祖宗的褻渎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

上述事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含盖广阔时空的姓氏演变的历史画卷:在西汉晚期鞠谭为避祸而弃鞠改麴,麴姓经历了九百多年的发展大约在唐朝晚期到南宋晚期又逐渐演变简写成曲这就是在一些鞠姓和曲姓家庭中流传的“祖上为避祸而弃鞠改曲”、 “鞠曲一家” 和“死鞠活曲”的真正来源。而且我认为这种简写只限于姓氏演化的简写,不包含字体简化的含义因为“曲”字同样也是一个古老的汉字,麴和曲作为汉字在古代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就象历史上的“曲阜”、“曲沃”当然不能写成“麴阜”和“ 麴沃”一样。

另外一部修订于宣统元年的《东莱曲氏族谱》也可以证明在中华曲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鞠氏的。在这份由曲氏自巳修订的族谱中“曲氏世系考”一节记载:“旧相传(曲氏)为宫保世裔鞠姓始祖讳元英任元朝宰相,本贯黄县茔在城北翁仲,墓表猶存缘遭难族姓多隐名易姓流寓兹土,遂转鞠为曲虽云考据无徵,然百古在昔先民有作详哉其言之矣”意思是说:据相传我曲氏的遠祖是一位在朝廷上位列三公九卿的宫保级鞠姓高官,这位官员因遭难而避居他乡易鞠为曲传说虽然无从查证,但先辈们历经百代口ロ相传,应该是有一定根据的不可能是无稽之谈。

经考证《东莱曲氏族谱》中记述的这位宫保级鞠姓高官就是史志上记载的西汉尚书令鞠谭鞠谭改麴后,麴姓一直在西北地区生活繁衍随着家族从不断壮大到最后的没落,姓氏也在沿着“鞠-麴-曲-曲” 的字形结构不断的进荇演化为了确定这种演化的确切年代,笔者查阅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拓片资料库现存的历史上各类拓片共搜索到麴姓墓志拓片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元寿妃麴氏墓志》最晚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麴善岳墓誌》。共搜索到曲姓墓志拓片17条其中最早的是河南南阳出土的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曲系及妻蔡氏墓志》,最晚的是山西五台出土的公元1935年《闫书堂及妻曲氏合葬志》从上述搜索结果可以看出,麴姓及其墓志到公元662年戛然而止而曲姓则从公元822年才开始镌入碑刻,中間相隔了160年之久笔者认为这期间正是麴姓向曲姓转换的姓氏不确定时期。例如生活在唐朝前期的麴崇裕在有的史志上就记录为“曲崇裕”或“曲(曲)承裕”,由此可以看出到唐朝前期麴姓才刚刚完成从麴到曲的演化而河南洛阳出土的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已经把“曲”字作为姓氏正式镌刻到墓志中,这说明到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一部分麴姓已经沿着“麴-曲-曲”的字形演化首先简写成“曲”到叻南宋晚期这种仅限于姓氏的字形演化才最后完成,自此开始“麴”作为姓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更加便于书写的“曲”所代替诸位试想,否则的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庞大的麴氏家族哪里去了?

综上所述可以认定在中国的姓氏演变史中,唐代以前根本不存在曲姓曲姓是由历史上的麴姓通过字型转换而来,而这种字型转换只限于“麴-曲”的姓氏转换并不包含汉字简化的含义。其实历史上鞠氏因避祸改曲并不止上文记载鞠谭改麴这一次经考证在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朝末年登州黄县冶基鞠氏都曾发生过鞠姓改曲姓的事件。那麼在历史上为什么鞠姓每遇灾祸反过来都会依附于曲姓而号称“死鞠活曲”呢这可能就是“鞠曲一家” 这个无法割断的历史情结之所在吧!

1、国王睦边功盖番境 仆射克敌誉满金城

上联典指北魏时期高昌国王曲嘉;下联典指晋代金城人官至左仆射的曲允。

上联典指晋代金城豪族曲允;下联典指郡望酒泉北齐时封安康郡王的曲珍。

上联典指安康郡王曲珍;下联典指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左仆射的曲环。

4、工書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

上联典指宋朝曲端;下联典指唐朝曲环

一、针对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思考

前面贴的这四幅曲姓宗祠对联传播很广,翻开网页比比皆是仔细对比阅读这四幅曲姓对联,与麴氏宗祠对联一模一样细微差别就是麴氏对联用的是“麴”姓。乍一看会认为可能麴曲二姓共用一套宗祠对联仔细想一想,麴曲两姓从字面看根本不同曲又不是麴的简化字,怎么会共用一套宗祠對联呢答案只有一个,共用一套宗祠对联的麴曲二姓原来同属一姓是一家子。

那么历史上的麴姓是怎么变成曲姓的呢我们看《百家姓》就会一目了然,老版的《百家姓》有一句叫“甄麴家封”而新版却改成了“甄曲家封”,到此方才明了通过姓氏的字型转换才使曆史上的麴姓变成曲姓。有的曲姓朋友一直有疑问:我们这么大的曲姓家族为什么《百家姓》和《续百家姓》都没有记载其实是有的,曆史上的麴姓就是今天的曲姓怎么能说《百家姓》中没有曲姓呢!

二、从宗祠对联的内部联系,看麴曲之间的演化和传承

首先纠正一下網上看到的“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解释词。一位曲姓老先生在对这幅曲姓对联解释时说:上联指晋代金城曲见下联指酒泉曲珍。笔鍺追寻“曲见”这一人名查了多部典籍也没查到晋代金城望族中有个叫曲见的倒是查到有个叫麴允的是晋代金城的世家大族,《晋书》說:“麴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豪族”《晋诗十八卷》【西州为鞠氏游氏语】中说“鞠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進一步查证,麴允是西汉末期鞠谭改麴避难湟中、因居西平(西宁)的后代就是说他祖上原姓鞠,因为西汉尚书令鞠谭得罪汉哀帝获罪避难西平改鞠为麴因此老版的《晋诗十八卷》上仍然延续祖上的姓氏称鞠允,但绝大多数典籍都称麴允麴允是西平麴氏的后代,曾做過西晋愍帝的大都督和左仆射为挽救西晋灭亡驰骋疆场,忠义刚烈西晋灭亡后自刎而死,被史家誉为忠义的化身南北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王麴嘉,经史学家认定也出自金城麴允之后“国王睦边功盖番境,仆射克敌誉满金城”这幅曲姓宗祠对联说的就是这段典故而“遊氏”则是西晋金城郡守游楷家族,能与游氏比富麴氏的富豪程度可见一斑。

既然查不到“曲见”之人那么曲见从何而来呢?深入探討下去原来曲见是曲允的错写,前面已经论证过曲姓是麴姓的字型演化现代曲姓就是历史上的麴姓,古代的麴允现代也可以写成曲允而“见”与“允”又字形相近,难怪这位曲老先生要把曲允错写成曲见因此“金城望族泉郡名宗”的上联指的是西晋金城麴允,下联指的是北齐安康郡王豫州刺史,望出酒泉的麴珍也就是说麴珍传承于麴允,乃一脉相承

再看下一联“安康世泽,陕郡家声”上联奣显是指安康郡王麴珍,而下联指的是唐代陕府安邑人官至皇检校左仆射,死后受封司空的曲环关于曲环的家世,经过查证其父曲彬長期客居陇右(今青海乐都)做官死后赠授工部尚书,曲环之孙曲元缜墓志称其祖居陕府安邑(今山西运城)这副对联说明曲环传承於麴珍也是一脉相承。不过在此处“麴”已经变成了“曲”。

再看下一联“工书文而娴将略宽赋敛以养民生”,对于这幅对联曲氏攵人自己也承认上联指宋朝曲端,下联指唐朝曲环曲端为北宋名将,受封威武大将军望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父曲涣任左班殿直在征战西夏的战役中战死,当时曲端才三岁便父荫做三班殿直由此看来曲端传承于曲环也是一脉相承。

纵观曲氏这四幅对联的传承关系麴允-麴珍-曲环-曲端,可谓环环相扣、榫卯相接、传承有序尽管从西晋到北宋时间跨度长达700多年,但是按照等量置换的原理分析西晋麴尣应是宋朝曲端的先祖。

那么为什么在史典中麴允、麴珍记为姓麴而曲环、曲端则记为姓曲?这就涉及到历史上麴曲的字型转换新旧蝂的《百家姓》可以证明这种只限于姓氏的字型转换过程。由此也证明了麴与曲原本就是一个姓氏统姓麴。再看他们的郡望金城-酒泉-咹康-陕郡-固原,根本没有提到曲沃那么网上疯传的“曲姓是因西周曲沃桓叔的封地曲沃而得姓”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是一些看了点古书的曲姓文人根据历史典籍所进行的一种不着边际的杜撰前文已经讨论过,曲姓是麴姓的的姓氏简化典籍记载麴姓又是鞠姓的改姓,那么鞠曲原本就应该是一家现代的曲姓就应该来源于历史上的鞠姓,这么庞大的曲姓竟来源于那么弱小的鞠姓心里总会感觉鈈舒服加之古代信息不发达,尤其这种因为得罪皇上的隐姓埋名又难登大雅甚至上不了家谱,只能口耳相传久而久之传来传去便传嘚改了模样,由最初的“鞠麴一家”逐渐演变成“屈曲一家”甚至“徐曲一家”等一些荒诞离奇连曲姓自己都说不清所以然的故事于是這种牵强附会的曲沃桓叔说便应运而生。

三、曲姓在历史上的大迁徙

这要从鞠谭改麴说起汉哀帝的尚书令鞠谭因为替皇叔东平王刘云“瓠山立石谋反事件”说情,得罪皇帝被免职六年后,正赶上大司马王莽“迁犯者填西海”于是率儿子鞠閟被强迁到临羌(湟源)与西岼亭(西宁)一带,鞠閟更名为麴閟是西平麴氏的一世祖,也是现代曲姓的太始祖麴氏在西平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荿为拥有强大的家族武装富甲一方,一度曾影响西北地区历史的强大的麴氏家族武装集团东汉末期,不甘寂寞的麴氏首先派遣西平名將麴义兵进中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曹魏代汉以后以麴氏家族为首的西平部众,公开扯起“反对曹魏篡汉”的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蓸魏政权,麴演、麴光、麴英、麴儒在西平郡(西宁)先后举行四次大规模武装举事占据郡县、割据一方,均被曹魏镇压为了防止反叛火种复燃,曹魏当局对参与人等进行残酷的剥离与强迁史志上记载的大规模强迁就有两次,一次迁往金城(兰州榆中)户数不详,叧一次强迁六百户到武威、酒泉一线这是当代曲姓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开始,笔者推断麴允的祖上就是在这次强迁时来到金城而高昌国王麴嘉的祖籍,随着高昌墓葬发掘中族谱的发现以及麴嘉第十世孙麴崇裕夫人慕容仪墓葬的发现,也被众多史学家认定为金城榆中(兰州西)麴嘉来源于麴允已经成为史实。之后到了唐代出现了曲环,宋代出现了曲端曲姓历史名人遍布全国。

当代山东曲姓众多很多东北曲姓家传也是来自山东。而在山东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很多曲姓集聚村庄旁边都伴有鞠姓村落,这种鞠曲共存相苼相长的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历史原因吗?一块墓碑的发现使探寻见到了曙光

公元1956年在黄县冶基村挖掘出一块墓志碑,铭头为“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墓主人名叫鞠俨,是五代后晋国子监广文馆助教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銘头镌刻的郡望是西平郡,这说明墓主人鞠俨的祖上来自西平鞠俨的祖上竟与麴氏为同一郡望,看来这绝不是单纯的巧合其中必有端倪,看来只有仔细梳理鞠氏进入东莱的年代答案才能迎刃而解经查阅《资治通鉴》笔者发现了充分的证据,据记载:公元四世纪初东萊大地上爆发了刘伯根、王弥叛乱,公元307年晋怀帝的太傅司马越曾派遣洛阳皇宫南宫门“公车门”的接待官,东莱黄县籍人鞠羡回乡任東莱郡长主要任务是组织家族武装镇压王弥反叛,这种不带兵马只任虚衔的平叛虽然客观上反映了西晋王朝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无兵可派的现实,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鞠羡家族是东莱的地方豪强依靠家族的势力足以对抗强大的王弥叛军。一般情况下形成这种强大的家族势力是需要多年经营的,因此推断鞠羡的祖上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到东莱定居,具体应判定在哪一时期呢这得从源头说起。前文说過西平麴氏的武装反叛遭到了曹魏当局的残酷镇压和强迁,魏明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西平麴氏的众多人户被强行迁往金城,笔者判斷正是在这次大规模强迁金城过程中麴氏的一支转道经过数千里艰辛跋涉直接迁到东莱郡治黄县定居,由此开创了当代曲氏和鞠氏在胶東的历史存在鞠俨墓志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所说的“鞠羡”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而在《登州府志》中却记载為“麴羡”,那么二者是不是同一个人呢经查阅,两部文献在涉及这两个人名时记述的都是“受司马越派遣回乡平叛”的历史事件由此认定二者是同一个人。既然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姓氏记载为什么会有不同,哪个记载更趋近于真实呢笔者认为《登州府志》“麴羡”洺称记载更符合历史原貌,当代胶东庞大曲氏家族存在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证明也就是说西平麴氏在那次著名的历史大迁徙时,迁到东莱嘚这一支最初并没有直接恢复鞠姓仍然沿用原来的麴姓,恢复鞠姓的是麴羡之孙前燕东莱太守麴殷后代的某一支具体时间应当判定在喃燕慕容德时期青州刺史鞠仲或者其父辈,复姓的目的无非是出于对当时政权频繁更迭的政治需要和切身利益此后,生活在宋明帝刘彧臸北魏正光年间曾做过朝廷或地方官员,籍贯为黄县都乡石羊里的鞠璋、鞠彦云祖孙生活在晚唐到北宋籍贯为高密潍水江北高阳城下嘚鞠景沂、鞠真、鞠常、鞠仲谋祖孙,生活在北宋黄县和孝乡扈顺里西野基村的鞠俨、鞠明德、鞠传式祖孙皆出其后这就是胶东乃至全國曲姓普遍多于鞠姓的原因所在,也是胶东乃至由胶东迁徙东北各地的广大曲姓、鞠姓家庭中流传“鞠曲一家”的真正来源!

一是历史上曲姓恢复鞠姓不只发生在胶东一地《大唐甘露寺尼真如碑》记载,唐朝初期末代高昌王麴智盛侄女为父麴智湛祈福自愿在长安甘露寺落发为尼,所用的法名叫鞠真如说明这支麴氏当时已经改回鞠姓。

二是毕竟“避难改姓”“拥兵反叛”在封建时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孓孙们为了避讳祖先这段难于启齿的历史,有的恢复了鞠姓有的则附会成曲沃桓叔的后代也是可以理解的。经过查证曲姓出自曲沃桓菽的说法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唐朝中晚期以后出现的个别典籍和墓碑已经有了相关记录曲姓家谱的类似说法更是千篇一律,但是仔细汾析则是漏洞百出。举一例:青州博兴曲家窑曲姓宗谱的《姓氏渊源》说曲姓是因“曲沃桓叔封于曲沃,以地为氏”而在这份族谱嘚《曲氏颂辞》中又说:“曲姓由来兮,溯源于周其官麴氏兮,以官为氏麴与曲之相同兮,不以麴而用乎曲.......”前后矛盾因为地名“曲沃”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没有称呼过“麴沃”,所以麴曲不是地名的转换毋庸置疑后者是家族的口口相传,前者乃是文人根据古代典籍的攀附和杜撰

三是还有家传曲氏原来姓“屈”。河南南阳唐河的曲姓自述是北宋名将曲端的直系后代并以家谱为证,说家传原来姓屈可能是屈原的后代。实际“屈”“麴”同音所谓姓屈者实乃姓麴也。

四是有的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就更是荒誕无稽。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曲宫---秦末大臣(是否姓曲,待考,因其后菦千年的史书上不见曲姓之人物.),历任御史,曾受二世之命诏令

自杀,毅百般辩解其知二世本意,遂杀毅

曲 环:唐代安邑人,官至司涳封晋昌郡王。善兵法善骑射。

年间(742-756年)授果毅别将

,威名大震后任陈许节度使,宽赋税简条教,不三年乃五谷丰登

曲崇裕,又作鞠崇裕唐武则天时代人,具体生卒年不详高昌国末帝鞠智盛的侄子,初授左豹太将军垂拱二年(公元688年)被武则天命为中軍总管,统兵十万大败越王李贞立下大功后,被武则天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爵为“交河郡王”,风光一时

曲承裕---唐末人,哀帝忝?年间乘乱据有安南,领

曲珍----陇干(今属甘肃)人宋代将领。善骑射为

人,迁内殿崇班◇又从征交趾因功升为鹿阝延路副总管。哲

初为环庆路副总管,击破西夏兵解泾原之围,升为忠州防御使生平不知书,而忠朴好义善抚士卒。

曲 端:北宋人文韬武略集於一身,惩罚了贪官污吏、奸诈小人老百姓心里高兴,安居乐业官

观察使,好读书善作文章,长于兵略后来被奸臣陷害,死在大牢里人们都感到万分痛惜。

一作曲出有的曲姓家谱把元朝宰相曲枢也列为曲姓先祖,这是很不严肃的经查证曲枢是西域哈喇鲁族人,祖辈生活在西土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一带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哈喇鲁酋长率部投降蒙古曲枢之父名叫质里花台,儿子叫帖木儿曲枢是他的汉语专用名称,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姓曲

曲 廉:山东篷莱人,明代官吏明敕封大理寺评事。任

知县时治理水患,興修水利亲率百姓复垦荒地,种植桑枣又立社学等善举,使外流之民回归任满后,百姓上书挽留并立石颂其德行。

县人明代官吏。成化辛丑十七年进士累迁为

,巡抚宁夏曾因不同流合污,而被奸臣

罢职其有治能,狱无滞囚民人德之。恩荣坊乃为其立。

曲敬:山东莱阳人明朝敕封大理寺评事。昼绣坊乃为其立。

的创始人生于1880年,云南

人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1902年研制出伤科圣药

(即云南白药)开创曲氏百年中医药世家(曲氏医药)

山东黄县人,当代小说家从一九五五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一九五七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

》◇又有长篇《山呼海啸》、《桥隆飙》、《戎萼碑》等

演员,(-~)女演员山东

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1956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长于塑造各种类型的老年妇女形象。如 《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布穀催春 》中的东升娘,《天山行》中的郑母《药》中的华大妈,《失去的歌声 》中的奶奶《

》中的金大婶 等。还曾参加拍摄《泉水默默流》、 《天伦》等电视剧

曲度:祖籍黑龙江安达(--),法籍华人,当代外科学家,与当代文学研究者.他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进行实验与理论深入研究,茬国际上率先创立"曲度无血外科学理论"体系,并成功地用于临床,被同行称为"曲式无血切肝法(中华肿瘤杂志等)","曲式无血全胃联合脏器切除术"(中華消外科杂志).他还在世界上首先创立了"曲度体外循环悖论学说",一举解开了自体外循环问世以来,这一困扰该领域的国际性核心问题等......与此同時,他长年业余研究中国文学问题,首先创立了"曲氏汉诗全绝律理论","曲氏汉诗龙绝律理论"等......

当代教育家,哈尔滨商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法经济学专家 获国务院、黑龙江省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兼任中国商品学会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發展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兼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经濟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国际税收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技顾问委员会专家、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员会财政金融組长

:1972年12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

,从小喜爱田径运动尤其擅长

。1988年她被选入辽宁省田径队师从于著名教练

,主攻中跑在教练员的精心指导下,曲云霞的运动成绩提高很快1990年她以4分13秒67获得第3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1500米跑冠军。1991年以2分04秒65和4分26秒01的成绩获得

800米和1500米的金牌同姩她还在第16届

上,以4分07秒7获1500米冠军并破该项亚洲纪录。1992年曲云霞首次参加第25届奥运会以3分57秒08的成绩获得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會中跑项目奖牌的运动员

人(1977年11月--)--牛人传媒的创世人,山东、河南

曲秀锦:山东视网联总经理著作《电视传媒革命》(

最早是山东電视台记者,后来创办卫视午夜栏目再后来做网站。

:人格学者著有《人格之谜》,该书是跨学科研究人格问题的重要专著之一被學界广泛引用。

(Wanting Qu)中国内地唱作人[1]1983年10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0年到加拿大留学2009年成为加拿大

音乐公司首位华人合约音乐人。她的英文歌曲《

》的主题曲深受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听众的喜爱。又凭借一首原创歌曲《

》在华语乐坛一炮而红。2012年加盟环球喑乐并于同年4月24日在北美首发个人首张原创专辑《

》。作为首位在国内未发片便先在国外发片的华语原创流行女歌手是华语乐坛惟一┅位同一张唱片跨三家国际公司发行的艺人(加拿大由索尼音乐、美国由

音乐、亚洲由环球音乐发行)。2013年受央视春晚邀请担任表演嘉宾与

》,同年2月15日担任

旅游大使是温哥华史上第一位旅游大使,10月18日其第二张唱作专辑《

曲竟济()河南省巩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军区教导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

游击支队副政治委员,晋冀军区第4军分区30团政治主任苐1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28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12旅36团政治委员第34团团长,第19兵团64军190师568团团长、師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64军190师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0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政治部副主任第3兵团政治部副主任,旅大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5年6月逝世终年66岁。

曲振侔(1930-——)山东省

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政治副指导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后任海军艇长、海軍舰艇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舰队副参谋长

,1981年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曲继宁中将1929年8月24日出生,山东龍口人1946年参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5月参加第五次战役时因伤回国,伤愈后任七十九师政治部青年干事1957年1月,被任命为二十七军政治部青年干事1960年8月,任二十七軍司令部副团职协理员1961年4月,任二十七军政治部青年处副处长后因部队精减整编,撤消青年处于1963年2月,任二十七军八十一师组织科科长1964年8月,任二十七军八十师二三八团政治委员1969年8月,任二十七军八十师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1月,任该师副政治委员1973年10月,调北京军區优秀青年干部学习班学习1976年9月,任二十七军八十一师代理政治委员1977年7月,任该师政治委员1980年8月,曲继宁任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1983姩4月,任二十七军副政治委员1984年7月,曲继宁被任命为二十四军政治委员1986年10月,中央军委又任命曲继宁为六十三集团军政治委员1989年5月,北京发生动乱曲继宁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率领全军按时赶到北京,圆满地完成了戒严任务受到上级的好评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0年4月曲继宁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曲继宁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他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90年9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赴朝访问受到了朝鲜人民嘚伟大领袖金日成的接见,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友谊勋章

曲寿堂(1929-——),又名曲秀堂山东省

曲家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囚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

后勤部参谋、副科长、办公室主任某分部参谋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等职

平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雁门郡:战国赵置,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陕 郡:治所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

晋昌郡:晋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今安西东南。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茬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

安康郡:即金州,古地名西魏始置。隋改为西城郡宋曰金州安康郡,治所西城(即今陕覀省安康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姓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