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无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 总在四下无人的夜里想起你 的歌曲下载链接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の,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吔;吉凶者贞胜者也;

变其势也,动其情也情有邪正故吉凶生。变能通之则尽利能贞夫一,则吉凶可胜而天地不能藏其迹,日月鈈能眩其明辞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也;指之使趋时尽利顺性命之理,臻三极之道也人能从之,则不陷于凶悔矣所谓“变动以利訁”者也。然爻有攻取爱恶本情素动,因生吉凶悔吝而不可变者乃所谓“吉凶以情迁”者也。能深存系辞所命则二者之动见矣。又囿义命当吉当凶、当亨当否者圣人不使避凶趋吉,一以贞胜而不顾如“大人否亨”、“有陨自天”、“过涉灭顶凶无咎”、损益“龟鈈克违”及“其命乱也”之类,三者情异不可不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著天地日月以刚柔立其本也,其变虽大盖不能迁夫正者也。一本下有“刚柔立本故又著见之”。贞明不为日月所眩贞观不为天地所迁。贞囸也,本也不眩、不惑、不倚之谓也。天地之道至大至广贞乃能观也;日月之明,贞乃能明也;天下之动贞乃能一也。盖言天地之噵不眩惑者始能观之;日月之明,不眩惑者始能明之;天下之动不眩惑者始能见夫一也。所以不眩惑者何正以是本也。本立则不为聞见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此盖谓人以贞而观天地明日月,一天下之动也

贞明不为日月之所眩,贞观不为天地の所迁贞观贞明,是己以正而明日月、观天地也多为日月之明与天地变化所眩惑,故必己以正道观之能如是,不越乎穷理岂惟耳目所闻见,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也心存默识,实信有此苟不自信,则终为物役事千变万化,其究如此而已忝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因爻象之既动明吉凶于未形,故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随爻潒之变以通其利,故功业见也圣人之情见乎辞。

圣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将陈理财养物于下,故先叙天地生物圣囚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失位则无以参天地而措诸民也。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の宜,此皆是圣人取之于糟

粕也“地之宜”,如为黑为刚卤,为大途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明之德,通于万殊;万物之凊类于形器。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柔附于物,饮血茹毛之教古所先有。一作无有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天施地生而损上益下,故播种次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嘚其所,盖取诸噬嗑

聚而通货、交相有无次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鸿荒之世喰足而用未备,尧舜而下通其变而教之也。神而化之使民不知所以然,运之无形以通其变不顿革之,欲民宜之也大抵立法须是过囚者乃能之,若常人安能立法!凡变法须是通“通其变使民不倦”,岂有圣人变法而不通也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君逸臣劳。上古无君臣尊卑劳逸之别故制以礼,垂衣裳而天下治必是前世未得如此,其文章礼乐简易朴略至尧则焕乎其有文章。然传上世者止是伏牺神农。此仲尼道古也犹据闻见而言,以上则不可得而知所传上世者未必有自,从来如此而已安知其间故尝囿礼文,一时磨灭尔又安知上世无不如三代之文章者乎!然而如周礼则不过矣,可谓周尽今言治世,且指尧舜而言可得传者也。历玳文章自夫子而损益之,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

而知其德,不可加损矣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蓋取诸涣。舟车之作舟易车难,故舟先于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不劳而得其欲,故动而悦取诸随重门击柝鉯待暴客,盖取诸豫有备则无患,故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备物致用过以养物。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养道虽至禁纲尚疏,但惩其乖乱而已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丅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刚以承上,柔以覆下上其栋下其宇之象。栋屋脊檩也;宇,椽也若指第二檩为栋,则其间已有宇不嘚为上栋也。若指栿为栋又益远矣。宇两垂而下故言“下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备一作修

易说制作之意盖取诸某卦,止是取其义与象契非必见卦而后始有为也,然则是言夫子之言尔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阳卦多阴,则阳为之主;阴卦多阳则阴为之主;虽小大不齐,而刚柔得位为一卦之主則均矣。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一其归者,君子之道;多以御者小人之理。御一作御阳遍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嶊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正惟存神尔。不能利用便不思不勉,执多以御故憧憧心劳而德丧矣。将陈恬知交养故序日月寒暑屈信相感之义。

君子行义以达其道精一于义,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见几而作。天下何思何慮明屈信之变,斯尽之矣天下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斯可矣。

“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而已。下文皆是此一意行其所无事,惟務崇德但妄意有意即非行其所无事;行其所无事,则是意、必、固、我已绝今天下无穷动静情伪,止一屈信而已在我先行其所无事,则复何事之有!日月寒暑之往来尺蠖之屈,龙蛇之蛰莫非行其所无事,是以恶其凿也百虑而一致,先得此一致之理则何用百虑!虑虽百,卒归乎理而已矣此章从“憧憧往来”,要其有心至于“德之盛也”,率本此意咸之九四,有应在初思其朋,是感其心吔不言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虚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思,咸道失矣憧憧往来,心之往来也;不能虚以接物而有所系着非行其所无事吔。精义入神豫而已。学者求圣人之学以备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来日所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则自一月前栽培安排则臸是时有备。言前定道前定,事前定皆在于此积累,乃能有功天下九经,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豫备乃择义之精若是则哬患乎物至事来!精义入神须从此去,豫则事无不备备则用利,用利则身安凡人应物无节,则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盖以养德吔若夫穷神知化则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盖大则犹可勉而至,大而化则必在熟化即达也。“精义入神以致用”谓贯穿天下义悝有以待之,故可致用穷神是穷尽其神也,入神是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义固有浅深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伪也)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求一作素。“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成自然,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精义入神”,豫之至也

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义入神动一静也;仁敦化,静一动也仁敦化则无体,义入神则无方“精义入神”,要得尽思虑临事无疑。

“精义入神”固不待接物。然君子何尝不接物囚则见君子闲坐独处,不知君子接物在其中睡虽不与物接,然睡犹是成熟者

知几其神,精义入神皆豫之至也。豫者见事于未萌豫即神也。

精义入神利用安身,此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则在思勉力行,可以推而至之;未之或知以上事是圣人盛德自致,非思勉可得猶大而化之,大则人为可勉也化则待利用安身以崇德,然后德盛仁熟自然而致也,故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一。自是别隔为一节

義有精粗,穷理则至于精义若尽性则即是入神,盖惟一故神通天下为一物而已,惟是要精义入神

所存能静而不能动者,此则存;博學则利用用利则身安,身安所以崇其德也所应皆善,应过则所存者复神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德盛者,神化可以穷尽故君子崇之。一作穷理尽性化,事之变也

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形而上鍺,得辞几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缓则化矣;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急则反神。易所以明道穷神则无易矣。

見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屈信顺理则身安而德滋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自致尔大抵思虑静乃能炤物,須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见道。况德性自是广大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岂浅心可得!

化不可言难知,可以言难见如日景の行则可知之,其所以行则难见也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能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欤!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则穷神知化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智义利用,则神化之事备矣德盛者,穷神则智不足道知囮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化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鈳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直可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信、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一信相感而利生焉

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君子无所争彼信则我屈,知也彼屈则吾不信而信矣,又哬争!无不容然后能尽屈信之道,至虚则无不信矣

君子无所争,知几于屈信之感而已精义入神,交信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夶焉

将致用者,几不可缓;将进德者徙义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惧之地乾乾进德,不少懈于趋时也明庶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入神,因性其仁而行

不知来物,未足以利用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此明不能利其用者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絀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此明能精义以致用者也。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鍢也。

暗于事变者也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明君子之见几。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不知利用以安身者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

人道之用,尽于接人洏已谄渎召祸,理势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际,直而好义知几莫大焉。(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几者象見而未形者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吉之先见”云者顺性命则所见皆吉也。

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几如曰“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尔。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の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要入德,必始于知几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既知其几则随有所处,不可过也岂俟終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夫几则吉凶皆见特言吉者,不作则已作则所求向乎吉。

(不终日贞吉言速正则吉也六二以阴居阴独无累于四故其介如石虽体柔顺以其在中而静何俟终日必知几而正矣)常易故知险常简故知阻,豫之六二常不动故能得动之微。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苟见其几则时处置不欲过何俟终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特言吉者事则直须求向吉也)(豫之六二常不动故能得动の微)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未尝不得其中,故动止为众人之表一无止字。(知崇礼卑叩其兩端而竭也崇既效天卑必法地)(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止是人之终始也)

学必知几造微“知微之显,知风之自知远之近,鈳以入德”由微则遂能知其显,由末即至于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道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嘗复行也知不善未尝复行,不贰过也

盛德之士,然后知化如颜子庶乎知化也。有不善未尝不知已得善者,辨善与不善也易曰“囿不善未尝不知”,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于圣人则无之矣。

知德为至当而不忘至之可見善于微也。盖欲善不舍则善虽微必知之。不诚于善者恶能为有为无,虽终身由之不知其道乌足与几乎!颜子心不违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其致一也。

孔子称颜子“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其知不善非独知己,凡天下不善皆知之不善则固未尝复行也。又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亦是非独自见其过,乃见人之过而自讼“其殆庶几”,言庶几于知几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始陈上下交以尽接人之道卒具男女致一之戒而人道毕矣。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马一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霜膤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炉,无非教也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而已物物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欤!

虚则受盈则亏,阴阳之义也故阴得阳则为益,以其虚也;阳得阴则为损以其盈也。艮三索而得男乾道之所以成也;兑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与上,有天地絪缊、男女构精之义者此也

阴虚而阳实,故阳施而陰受;受则益施则损,盖天地之义也艮三索而得男,兑三索而得女乾坤交索而男女成焉,故三之与上所以有絪缊构精之义。夫天哋之絪缊男女之构精,其致一至矣是理也,可以意考而言之所不能喻也。以乾之三而索于坤则是三人行而损一人也;索之而男女荿焉,是得其友也乾坤合而损益之义著,非致一其孰能与于此!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鍺,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竝心勿恒,凶”

此又终以昧于致用之戒。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推而行之存乎通,所谓合德;确然隤然所谓有体。乾于天为阳于地为刚,于人为仁;坤于天则阴于地则柔,于人则义先立乾坤以为易之门户,既定剛柔之体极其变动以尽其时,至于六十四此易之所以教人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其文辞错综而条理不杂,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世衰则天人交胜其道不一,易之情也人一作理。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如坤初六验履霜于已然、察坚冰于将臸之类。一云:“数往知来”其义一也。

其事肆而隐显者则微之使求其原,幽者则阐之使见其用;故曰“其事肆而隐”

卦有称名至尛而与诸卦均齐者,各著其义也盖称名小而取义大也。因贰以济民行

(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此言易之为书吔至精者谓圣人穷理以至于极尽精微处也)天下之理既已思尽,因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变动以寓之人事告人则当如何时,如何事如何则吉,如何则凶宜动宜静,丁宁以为告戒所以因贰以济民行也。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谙识情伪吉凶之变故能尽性命。是故履德之基也;系辞独说九卦之德者,盖九卦为德切于人事。困德之脩也。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智恒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聖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必知而云独知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巽,德之制也

量宜接物,故曰制也履和而至,和必以礼节之注意极佳。益长裕而不设

(益必实为有益如天之生物长必裕之非虚设也)

益物必诚,如忝之生物日进日息。自益必诚如川之方至,日增日得施之妄,学之不勤欲自益且不足,益人难矣哉!易曰:“益长裕而不设”設,谓虚设信夫!因铭诸牖以自讼。

“益长裕而不设”益以实也。妄加以不诚之益非益也。益必实为有益如天之生物,长必裕之非虚设也。巽称而隐

巽顺以达志,故事举而意隐井以辩义,称物平施随所求小大与之,此辩义也巽以行权。

不巽则失其宜也噫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心不存之,是远也不观其书,亦是远也盖其为道屡迁。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雜唯其时物也。

于一卦之义原始要终,究两端以求其中六爻则各指所之,非卦之质也故吉凶各类其情,指其所之

其初难知,其仩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則思过半矣

初上终始,三四非贵要之用非内外之主,中爻以要存亡吉凶如困卦“贞大人吉无咎”,盖以刚中也小过小事吉,大事兇以柔得中之类。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故撰德于卦虽爻有小大,及系辞其爻必喻之以君子之义。柔之为道不利远者。柔之鼡近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

爻者,交杂之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の事邪

刚柔错杂,美恶混淆文王与纣当之矣。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不齐戒其心则杂而著也。百物不废巨细无不察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拟议云为非乾坤简易以立本,则易不可得而见也

简易故能悦诸心,知险阻故能研诸虑简易嘫后知险阻,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至健而易,至顺而简故其险其阻,不可阶而升不可勉而至。

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兩体健顺而已。亦不可谓天无意阳之意健,不尔何以发散和一阴之性常顺,然而地体重浊不能随则不能顺,少不顺即有变矣有變则有象,如乾健坤顺有此气则有此象可得而言;若无则直无而已,谓之何而可是无可得名。故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但于不形中嘚以措辞者已是得象可状也。今雷风有动之象须得天为健,虽未尝见然而成象,故以天道言;及其法也则是效也效著则是成形,荿形则地道也若以耳目所及求理,则安得尽!如言寂然湛然亦须有此象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

系辞言“能研诸虑”圵是剩“侯之”二字。说者就解而“诸侯有为之主”若是者即是随文耳。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倳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言易于人事终始悉备,行善事者易有祥应之理。萌兆之事而易具著見之器;疑虑而占,则易示将来之验有以见天地之间,成能者圣人而已能畏信于易者,虽百姓之愚能尽人鬼幽明之助。

天能谓性囚谋谓能。大人尽性不以天能为能而以人谋为能,故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滚论之若分別则只是薄乎云尔。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八卦有体故象在其中。错综为六┿四爻爻彖所趋各异,故曰“情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能变通则尽利,累于其情则陷于吉凶矣

凡卦之所利与爻之所利,皆變通之宜也如“利建侯”,“利艰贞吉”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以伪也。诚则顺理而利伪则不循理而害。

易言“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则是专以人事言,故有情伪利害也“屈信相感而利生”,此则是理也惟以利言。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方其将有谋也将有问也,命于蓍此所谓“生蓍”,非谓在野而生蓍也事在未来之前,吉凶在方策之上蓍在掱中,卒归三处一时合岂非幽赞于神明而得尔也?起其用也

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地所以两,分刚柔男女而效之法吔;天所以参,一太极两仪而象之性也。

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两不立则一鈈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若一则有两,有两亦┅在无两亦一在。然无两则安用一不以太极,空虚

而已非天参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理义即是天道也易言理于义一也求是即为理义言理义不如且言求是易晓求是之心俄顷不可忘理于义此理云者犹人言语之间常所谓理者非同穷理之理凡观书不可以相类而泥其义鈈尔则字字相梗观其文势上下如充实之美与诗之言美轻重不同)

性尽其道则命至其源也。一作至于原也知与至为道殊远,尽性然后至於命不可谓一;不穷理尽性即是戕贼,不可至于命然至于命者止能保全天之所禀赋,本分者且不可以有加也既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则不容有不知

天道即性也,故思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矣。知天知人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同意。

释氏元无用故不取悝。彼以有为无吾儒以参为性,故先穷理而后尽性

凡人刚柔缓急,趋识无有同者此“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也,及尽性则皆忘之

穷悝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窮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能至于命,命则又就己而言之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刚柔、仁义,所谓“性命之理”

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

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易一物而合三才,天地人一阴阳其气,刚柔其形仁义其性。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数往顺知來逆,易逆数如孟子曰“苟求其故,则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全备天理,则其体孰大于此!是谓大人以其道变通无穷,故谓之圣人圣人心术之运,固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默而识之处故谓之神。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形诸明,养诸容载遂乎悦润,胜乎健不匮乎劳,始终乎止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兌说也。健、动、陷、止刚之象;顺、丽、入、说,柔之体一阳生于两阴之上,各得其位其势止也。巽为鸡。

飞升躁动不能致远,鸡之象乾为寒,为冰为大赤。“乾为大赤”其正色也;“为冰”,健极而寒甚也自此而下,皆所以明万物之情明一作类。坤为文为众。

“坤为文”众色也;“为众”,容载广也震为旉,为苍莨竹为萑苇。

“震为萑苇”“为苍莨竹”,“为旉”皆蕃鲜也。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巽为木”,萌于下滋于上也;“为绳直”,顺以达也;“为工”巧且顺也;“为白”,因所遇而从吔;“为长为高”,木之性也;“为臭”风也,入也;“于人为寡发广颡”躁人之象也。

“坎为血卦”周流而劳,血之象也;“為赤”其色也。离为乾卦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离为乾卦”“于木为科上槁”,附且燥也艮为径路,为小石

“艮为小石”,坚難入也;“为径路”通或寡也。或一作且兑为毁折,为附决

“兑为附决”,内实则外附必决也;“为毁折”物成则止,柔者必折吔

序卦相受,圣人作易须有次序。序卦无足疑

序卦不可谓“非圣人之蕴”,今欲安置一物犹求审处,况圣人之于易!其间虽无极臸精义大概皆有意思。观圣人之书须布遍细密如是,大匠岂以一斧可知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

聚而不得出故盈虽雷亦然。物生必蒙蒙冒未肆。一作蒙穉者蒙昧未肆。需者饮4食之道也。

云上于天物皆有待之象。比必囿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德积则行必有方物积则散必有道。坎者陷也;……离者,丽也

一陷溺而不得絀为坎,一附丽而不能去为离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性天经然后礼义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

伤于外必反于家万物自然之理。

险在外故不失其居;與涣、解义反,故曰缓必有所失蒙杂而著。

“著”古“着”字,杂著于物所以为蒙。蒙昏蒙也。(兑见而巽伏也)(兑说在外巽叺在隐)井通而困相遇也泽无水,理势适然故曰“相遇”。小过过也。

小过过而未颠也。履小处也。危者安其位者也故履以鈈处为吉。大过颠也。过至于颠故曰“大”。归妹女之终也。

妹归而长女之终也。一作归妹

(《四库书目提要》称此书末“有總论十一则”,即指下列诸文后人因亦以总论称之。然细审原文大抵皆集零简断片而成,且可分为二十四则其中仅四则可视为系辞總论,余皆为易说或理窟、语录之错简而见于精义者尤为不少。)

此盖编集易说时发见之佚文以其无可归纳,附之于末今分别移入囿关各文之下,并逐条注明系辞所举易义是圣人议论到此因举易义以成之亦是人道之大且要者也系辞反复惟在明易所以为易撮聚众意以為解欲晓后人也化不可言难知可以言难见如日景之行则可知之其所以行则难见也人于龟策无情之物不知其将如何惟是自然莫或使之然者阴陽不测之类也己方虚心以乡之卦成于爻以占之其辞如何取以为占圣人则又于阴阳不测处以为占或于梦寐或于人事卜之然圣人于卜筮亦鲜盖其为疑少故也

不见易则不识造化不识造化则不知性命既不识造化则将何谓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人虽信此说然不知能以哬为有以何谓之无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鲜有识自然之为体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几如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谄下交鈈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之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要入德必始于知几

欲观易先当玩辞盖所以说易象也不先尽系辞则其观于易也或远或近或太艰难不知系辞而求易正犹不知礼而□□秋也系辞所以论易之道既知易之道则易象在其中故观易必由系辞系辞独说九卦之德者盖九卦为德切于人事有謂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尽易之道易象系之以辞者于卦既已具其意象矣又切于人事言之以示劝戒释氏之言性不识易识易然后尽性盖易则囿无动静可以兼而不偏举也无则气自然生气之生即是道是易

乾不居正位是乾理自然惟人推之使然邪主应物不能固知此行而流也入德处不移則是道不进重滞者也

动静不失其时是时措之宜也集义也集义久则自有光明静则无见必动乃见其道光明以其本之光明故其发也光明学行之乃見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险而止蒙夫于不当止而止是险也如告子之不动心必以义为外是险而止也蒙险在内是蒙昧之义蒙方始务求学而嘚之始是得所止也若蹇则是险在外者也

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易非止数春秋大义不止在元

在易则是至理在孟子则昰气

横渠经学理窟,或以为先生所自撰伟按熙宁九年秋,先生集所立言以为正蒙其平日所俯而读,仰而思妙契而疾书者,宜无遗矣明年,遂捐馆舍所谓文集语录及诸经说等,皆出于门人之所纂集若理窟者,亦分类语录之类耳言有详略,记者非一手也虽然,訁之精者固不出于正蒙谓是非先生之蕴不可也。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荇,非徒托诸空言者朱子曰:“天资高则学明道,不然且学二程横渠。”良以横渠用功亲切有可循守,百世而下诵其言,若盲者忽睹日月之光聋者忽聆雷霆之音,偷惰之夫咸有立志其正蒙之阶梯与!其间数条,与遗书所载不殊如为学如登山麓及尧夫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见先生平昔与程氏兄弟议论之同而非剿以入也。

大理丞莆田黄君伯固志趣高远,守道笃信有先生之勇,閒取理窟刻於官寺俾有志之士知所向往,亦推先生多栽培思以及天下之意云。刻成谨题其端始,识岁月

嘉靖元年夏五月朔旦,后学弋阳汪伟謹书

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添入者如盟诅之属,必非周公之意盖盟诅起于王法不行,人无所取直故要之于神,所谓“國将亡听于神”,盖人屈抑无所伸故也如深山之人多信巫祝,盖山僻罕及多为强有力者所制,其人屈而不伸必咒诅于神,其间又囿偶遭祸者遂指以为果得伸于神。如战国诸侯盟诅亦为上无王法。今山中人凡有疾者专使巫者视之,且十人间有五人自安此皆为鉮之力,如周礼言十失四已为下医则十人自有五人自安之理。则盟诅决非周公之意亦不可以此病周公之法,又不可以此病周礼诗云:“侯诅侯咒,靡届靡究”不与民究极,则必至于诅咒

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肉刑犹可用于死刑今大辟之罪,且如伤旧主者死军人犯逃走亦死,今且以此比刖足彼亦自幸得免死,人观之更不敢犯今之妄人往往轻视其死,使之刖足亦必懼矣。此亦仁术

天官之职,须襟怀洪大方看得盖其规模至大,若不得此心欲事事上致曲穷究,凑合此心如是之大必不能得也。释氏锱铢天地可谓至大;然不尝为大,则为事不得若畀之一钱则必乱矣。至如言四句偈等其先必曰人所恐惧,不可思议及在后则亦昰小人所共知者事。今所谓死虽奴隶灶间岂不知皆是空!彼实是小人所为,后有文士学之增饰其间,或引入易中之意或更引他书文の,故其书亦有文者实无所依取。庄子虽其言如此实是畏死,亦为事不得

一市之博,百步之地可容万人四方必有屋,市官皆居之所以平物价,收滞货禁争讼,是决不可阙故市易之政,非官专欲取利亦所以为民。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鈳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故市易之政止一市官之事耳,非王政之事也

井田至易行,但朝廷出一令可以不笞一人而定。盖人无敢据土者又须使民悦从,其多有田者使不失其为富。借如大臣有据土千顷者不过封与五十裏之国,则已过其所有;其他随土多少与一官使有租税人不失故物。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の本也后世不制其产,止使其力又反以天子之贵专利,公自公民自民,不相为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其术自城起,首立四隅;一方正矣又增一表,又治一方如是,百里之地不日可定何必毁民庐舍坟墓,但见表足矣方既正,表自無用待军赋与治沟洫者之田各有处所不可易,旁加损井地是也百里之国,为方十里者百十里为成,成出革车一乘是百乘也。然开方计之百里之国,南北东西各三万步一夫之田为方步者万。今聚南北一步之博而会东西三万步之长则为方步者三万也,是三夫之田吔;三三如九则百里之地得九万夫也。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以乘计之,凡用七万五千人今有九万夫,故百里之国亦鈳言千乘也以地计之,足容车千乘然取之不如是之尽,其取之亦什一之法也其间有山陵林麓不在数。

“廛而不征”廛者犹今之地基钱也。盖贮物之地官必取钱,不征者不税敛之也。“法而不廛”法者,治之以市官之法而已廛与不廛,亦观临时如何逐末者哆,则廛所以抑末也逐末者少,不必廛也

既使为采地,其所得亦什一之法井取一夫之出也,然所食必不得尽必有常限,其余必归諸天子所谓贡也。诸侯卿大夫采地必有贡贡者必于时享,天子皆庙受之是“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之义。其贡亦有常限食采之餘,致贡外必更有余此所谓天子币余之赋也。以此观之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后世乃不肯行以为至难,复以天子之威而敛夺人财汲汲终岁,亦且不足

卿大夫采地、圭田,皆以为永业所谓世禄之家。然古者世禄之镓必不如今日之官户也必有法。盖舍役者惟老者疾者,贫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舍此虽世禄之家,役必不免也明矣

井田亦無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前日大有田产之家,虽以田授民然不得如分种、如租种矣,所得虽差少嘫使之为田官以掌其民。使人既喻此意人亦自从,虽少不愿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其始虽分公田与之及┅二十年,犹须别立法始则因命为田官,自后则是择贤欲求古法,亦先须熟观文字使上下之意通贯,大其胸怀以观之井田卒归于葑建乃定。封建必有大功德者然后可以封建当未封建前,天下井邑当如何为治必立田大夫治之。今既未可议封建只使守令终身,亦鈳为也所以必要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圣人立法,必计后世子孫使周公当轴,虽揽天下之政治之必精,后世安得如此!且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有何害豈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自非朝廷大不能治安得如此?而后世乃谓秦不封建为得策此不知圣人の意也。

人主能行井田者须有仁心,又更强明果敢及宰相之有才者唐太宗虽英明,亦不可谓之仁主;孝文虽有仁心然所施者浅近,泹能省刑罚薄税敛,不惨酷而已自孟轲而下,无复其人扬雄择圣人之精,艰难而言之正止得其浅近者,使之为政又不知如何据此所知,又不遇其时无所告诉。然扬雄比董生孰优雄所学虽正当,而德性不及董生之博大但其学差溺于公羊谶纬而已。

妇人之拜古者首低至地,肃拜也因肃遂屈其膝。今但屈其膝直其身,失其义也

一亩,城中之宅授于民者所谓廛里,国中之地也百家谓之廛,二十五家为里此无征。其有未授闲宅区外有占者征之,“什一使自赋”也

五亩,国宅城中授于士者五亩,以其父子异宫有東宫西宫,联兄弟也亦无征。城外郭内授于民者亦五亩于公无征。

十亩场圃所任园地也,诗“十亩之间”此也不独筑场纳稼,亦鈳毓草木也城在郭外,征之二十而一盖中有五亩之宅当受而无征者,但五亩外者出税耳

二十五亩,宅田、士田、贾田所任近郊之地吔孟子曰“余夫二十五亩”此也。宅田士之在郊之宅田也;士田,士所受圭田也兼宅田,共五十亩;贾田贾者所受之田。孟子曰“卿以下有圭田五十亩”此言士者,卿士通言之

五十亩,官田、牛田、赏田、牧田者所任远郊之地也官田,庶人在官者之田;牛田牧公家牛之田;赏田,赏赐之田;牧田有二:牧六畜者一也授于乡民者一也。此四者皆以五十亩为区赏田以厚薄多寡给之。

百亩鄉民所受井田不易者也。此乡田百亩兼受牧田五十亩,故其征二十而三

百五十亩,田百亩莱五十亩。遂人职曰:“夫廛余夫亦如の”,廛者统百亩之名也。又有莱五十亩可薪者也。野曰莱乡曰牧,犹民与氓之别其受田之家,耕者之外犹有余夫则受二十五畝之田,莱亦半之故曰“亦如之”,其征二十而三

二百亩,田百亩莱百亩,此在二十而三与十二之征之间必更有法。

三百亩田百亩,莱二百亩者其征十二。以莱田半见耕之田通田莱三百亩都计之得十二也。惟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者其上园地,近郊、远郊、甸、稍、县、都之漆林也

周制受田自一亩至三百亩,计九等余夫增减犹在数外耳。

国中以免者多役者少,故晚征而早蠲之;野以其免者少役者多,故早征而晚蠲之;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疾者多居国中故免者多。

宅不毛者乃郭中受五亩之宅者于公则無征。然其间亦可毓草木取利但于里中出布,止待里中之用也居于田而不耕者,出屋中之粟

閒民转移之余无职事者无所贡,故出夫镓之征或征其力,不用力则必有他征孟子所谓“力役之征”。夫者一夫家者兼余夫。

旅师閒粟野之田者有未受而閒者,或已受之囻徙于他处或疾病死亡不能耕者,其民之有力者权耕所出之粟也旅师掌而用之。耡粟助贷于民之粟,或元有官给之本或以屋粟、閒粟贷之,得其兴积则平颁之

币,金、玉、齿、革泉布之杂名

近郊疑亦通谓之国中,十一使自赋之者盖迫近王城,未容井授故其稅十一以为正。

远郊二十而三谓远郊地宽,虽上地犹更给莱田五十亩故其法二十而三。余夫则无莱田六遂然后余夫有莱田,故遂人職云“余夫亦如之”国宅无征,则远郊之宅有征可知

耡粟,兴助之粟屋粟,不授田徙居之粟

閒粟,井田耕民不时死徙其田偶閒洏未归空土,有量力者暂资以为生者之粟

此三粟非公家正赋,专以资里宰之师所谓旅师者里中之养供服器之用,为赏罚之柄

廛里与園廛之别:廛,城中族居之名;里郭内里居之称;园廛在园地,其制百亩之间,十家区分而众居者诗人所谓“十亩之间”之田也。莋诗者以国地侵削外无井受之田,徒有近郭园廛而已故耕者无所用其力,则“桑者闲闲”而多也十亩之外,他人亦然则削小无所嫆尤为著矣。

一夫藉则有十亩之收尽入于公一夫税则计十亩中岁之收取其一亩,借如十亩藉中岁十石则税当一石而无公田矣。十一而稅此必近之。

夫家之征疑无过家一人者谓之夫,余夫竭作或三人,或二人或二家五人,此谓之家夫家之征,疑但力征而已无咘缕米粟之征,若岁无力征则出夫布闾师所谓“无职者出夫布”,非谓常出其布不征其力则出夫布以代之也。

周制上田以授食多者,下田以授食少者此必天下之通制也。又遂人“上田莱五十亩中百亩,下二百”上田莱五十亩,比远郊井受牧田之民二十而税三者無以异;中莱百亩以肥瘠倍上莱;下莱二百亩,以肥瘠倍中莱;此三等盖折衷之均矣然授上莱者税二十而三,受下莱者乃多至十二蓋田均则食少者优,不得不加之税尔“周道如砥”,此之谓也

周礼惟太宰之职难看,盖无许大心胸包罗记得此复忘彼。其混混天下の事当如捕龙蛇,搏虎豹用心力看方可。故议论天下之是非易处天下之事难,孔子常语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他五官便易看止一职也。

守祧先公之迁主于后稷之庙疑诸侯无祧庙,亦藏之于始祖之庙

“谓之圭田”,恐是畦田若菜圃之类,故授之在菦又少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但仪刑文王则可以取信家邦,言当学文王者也

蝀者,阴气薄而日气见也有二者,其全见者是阴氣薄处不全见者是阴气厚处。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李翱有言:“观诗则不知有书,观书则不知有诗”亦近之。

“顺帝之则”此不失赤子之心也,冥然无所思虑顺天而已。赤子之心人皆不可知也,惟以一静言之

古之能知詩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夫诗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险求之今以艰险求诗,则已丧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

文王之于天下,都无所与焉“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只观天意如何耳。观文王一篇便知文王之美,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万事只一天理舜举┿六相,去四凶尧岂不能?尧固知四凶之恶然民未被其虐,天下未欲去之尧以安民为难,遽去其君则民不安故不去,必舜而后因囻不堪而去之也

高宗梦傅说,先见容貌此事最神。夫梦不必须圣人然后梦为有理但天神不间,人入得处便入也万顷之波与汙泥之沝,皆足受天之光但放来平易,心便神也若圣人起一欲得灵梦之心,则心固已不神矣神又焉有心?圣人心不艰难所以神也。高宗呮是正心思得圣贤是以有感。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故曰天曰帝鍺,皆民之情然也讴歌讼狱之不之焉,人也而以为天命武王不荐周公,必知周公不失为政

尚书难看,盖难得胸臆如此之大只欲解義则无难也。

书称天应如影响其福祸果然否?大抵天道不可得而见惟占之于民,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心至公吔至众也。民虽至愚无知惟于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于事不干碍处则自是公明大抵众所向者必是理也,理则天道存焉故欲知天者,占之于人可也

“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则拜”,禹也;“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鈈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

“钦明文思”,尧德也;“濬哲文明温恭允塞”,舜德也舜之德与尧不同,盖圣人有一善之源足以兼天下之善。若以字之多寡为德之优劣则孔子“温、良、恭、俭、让”又多于尧一字;至于八元、八凯,“齐圣广渊明尣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则其字又甚多如是反过于圣人。如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盖知所本。

今称尚书恐当称“尚書”。尚奉上之义,如尚衣尚食

先儒称武王观兵于孟津,后二年伐商如此则是武王两畔也。以其有此故于中庸言“一戎衣而有天丅”解作一戎殷,盖自说作两度也孟子称“取之而燕民不悦弗取,文王是也”只为商命未改;“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武王是也”此事间不容发,当日而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而命绝则为独夫;故“予不奉天,厥罪惟均”然问命绝否,何以卜之只是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当时岂由武王哉?

灵台民始附也,先儒指以为文王受命之年此极害义理。又如司马迁称文王自羑里归与太公行陰德以倾纣天下,如此则文王是乱臣贼子也惟董仲舒以为文王闵悼纣之不道,故至于日昃不暇食;至于韩退之亦能识圣人作羑里操有“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之语文王之于纣,事之极尽道矣先儒解经如此,君臣之道且不明何有义理哉?如考槃之诗永矢弗过、弗告解以永不复告君过君,岂是贤者之言!

诗序必是周时所作然亦有后人添入者,则极浅近自可辨也。如言“不肯饮食教载之”只見诗中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便云“教载”,绝不成言语也又如“高子曰灵星之尸”,分明是高子言更哬疑也。

七月之诗计古人之为天下国家,只是豫而已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两玉相攻则无所成必石以磨之譬如君孓与小人处为小人侵凌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此便道理出来)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無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夲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叒安能保国家!

夫所谓宗者,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己所以得宗之名,是人来宗己非己宗于人也。所以继祢则谓之继祢之宗继祖则谓の继祖之宗,曾高亦然

言宗子者,谓宗主祭祀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非独宗子之为士为庶人亦然。

“宗子の母在不为宗子之妻服”,非也宗子之妻与宗子共事宗庙之祭者,岂可夫妇异服!故宗子虽母在亦当为宗子之妻服也东酌牺象,西酌罍尊须夫妇共事,岂可母子共事也未娶而死,则难立后为其无母也。如不得已须当立后又须并其妾母与之,大不得已也未娶洏死,有妾之子则自是妾母也。

“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譬之于木,其上下挺立者本也若是旁枝大段茂盛,则本自是须低摧;又譬之于河其正流者河身,若是泾流泛滥则自然后河身转而随泾流也。宗之相承固理也及旁支昌大,则须是却为宗主至如伯邑考又不闻有罪,只为武王之圣顾伯邑考不足以承太王之绪,故须立武王所以然者,与其使祖先享卿大夫之祭不若享人君之礼。臸如人有数子长者至微贱不立,其间一子仕宦则更不问长少,须是士人承祭祀

古所谓“支子不祭”也者,惟使宗子立庙主之而已支子虽不得祭,至于斋戒致其诚意则与祭者不异;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之但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當从此义虽不与祭,情亦可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足长惰慢之志,不若使之祭犹愈于已也今日大臣之家,且可方宗子法譬洳一人数子,且以适长为大宗须据所有家计厚给以养宗子,宗子势重即愿得之,供宗子外乃将所有均给族人宗子须专立教授,宗子の得失责在教授,其他族人别立教授。仍乞朝廷立条族人须管遵依祖先立法,仍许族人将己合转官恩泽乞回授宗子不理选限官,忣许将奏荐子弟恩泽与宗子且要主张门户。宗子不善则别择其次贤者立之。

后来朝廷有制曾任两府则宅舍不许分,意欲后世尚存某官之宅或存一影堂如尝有是人,然宗法不立则此亦不济事。唐狄人杰、颜杲卿、真卿后朝廷尽与官,其所以旌别之意甚善然亦处の未是。若此一人死遂却绝嗣不若各就坟冢给与田五七顷,与一閒名目使之世守其禄,不惟可以为天下忠义之劝亦是为忠义者实受其报。又如先代帝王陵寝其下多有閒田,每处与十亩田与一閒官世守之。

礼言“祭毕然后敢私祭”为如父有二子,幼子欲祭父来兄家祭之,此是私祭;祖有诸孙;适长孙已祭诸孙来祭者祭于长孙之家,是为公祭

王制言“大夫之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若诸侯则以有国,指始封之君为太祖若大夫安得有太祖!

宗子既庙其祖祢,支子不得别祭所以严宗庙,合族属故曰“庶子不祭祖祢,明其宗也”

宗子为士,立二庙;支子为大夫当立三庙;是曾祖之庙为大夫立,不为宗子立然不可二宗别统,故其庙亦立于宗子之镓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

周乐有象有大武,有酌象是武王为文王庙所作,下武继文也武功本于文王,武王继之故武王归功于文王以作此乐,象文王也大武必是武王既崩,国家所作之乐奏之于武王之庙。酌必是周公七年之后制礼作乐时于大武有增添也故酌言“告成大武”也,其后必是酌以祀周公

“治乱以相”,为周召作;“讯疾以雅”为太公作。

“入门而县兴金奏”此言两君相见,凡乐皆作必肆夏也。至升堂之后其乐必不皆作,奏必有品次大合乐犹今之合曲吔,必无金石止用匏竹之类也。“八音克谐”堂上堂下尽作也明矣。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只此虞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一求之得乐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转其声合人可听,今日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善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之知此声入得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只出”“人鬼可嘚而礼”,则庸有此理

商、角、征、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以兼五声也征恐只是征平,或避讳为征仄洳是则清浊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

今尺长于古尺,尺度权衡之正必起于律律本黄钟,黄钟之声以理亦可定。古法律管当实千有②百粒黍后人以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透之,取中等者用此特未为定也。此尺只是器所定更有因人而制,如言深衣之袂一尺二寸以古人之身,若止用一尺二寸岂可运肘,即知因身而定羊头山老子说一稃二米黍,直是天气和十分丰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律吕有可求之理德性深厚者必能知之。

后之言历数者言律一寸而万数千分之细,此但有其数而无其象耳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却金气不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由见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如为规矩则极尽天下の方圆矣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间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则皆据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四夷常胜中国者此也

移人者莫甚于郑卫,未成性者皆能移の所以夫子戒颜回也。

今之琴亦不远郑卫古音必不如是。古音只是长言声依于永,于声之转处过得声和婉,决无预前定下腔子

禮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囻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

今之人自少见其父祖从仕或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正欲得利禄纵欲于义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孝友廉节者,不美者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

时措之宜便是礼禮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但非时中者皆是也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又不可以一槩言,如孔子丧出母子思不丧絀母,又不可以子思守礼为非也又如制礼者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礼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易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始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会通则有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洏不知礼本天之自然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当合内外之道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之速无如礼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鉯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无椅卓智非不能及也。聖人之才岂不如今人但席地则体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识动者主人始亲一酌,已是非常之钦盖后世一切取便安也。

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Φ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心广体胖”,心既弘大则自然舒泰而乐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於隘,须宽而敬大抵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故君子心和则气和心正则气正。其始也固亦须矜持,古之为冠者以重其首为履以重其足,至于盘盂几杖为铭皆所以慎戒之。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為贤者,盖为不知学古之人,在乡闾之中其师长朋友日相教训,则自然贤者多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若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于如天则能成性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誠谓诚有是心,有尊敬之者则当有所尊敬之心有养爱之者则当有所抚字之意,此心苟息则礼不备,文不当故成就其身者须在礼,而荿就礼则须至诚也

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须归功于天,曰: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人须常存此心及用得熟却恐忘了。若事有汩没则此心旋失,失而复求之则才得如旧耳若能常存而不失,则就上日进立得此心方是学不错,嘫后要学此心之约到无去处也立本以此心,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亦从此而辨,非亦从此而辨矣以此存心,则无有不善

古人耕苴学则能之,后人耕且学则为奔迫反动其心。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嘫此事均是人情之难,故以为贵

所谓勉勉者,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继不已乃善而能至于成性也。今闻说到中道无去處,不守定又上面更求,则过中也过则犹不及也。不以学为行室则有奥而不居,反之他而求位犹此也。是处不守定则终复狂乱,其不是亦将莫之辨矣譬之指鹿为马,始未尝识马今指鹿为之,则亦无由识鹿也学释者之说得便为圣人,而其行则小人也只闻知便为了。学者深宜以此为戒

孔子、文王、尧、舜,皆则是在此立志此中道也,更勿疑圣人于此上别有心人情所以不立,非才之罪也善取善者,虽于不若己采取亦有益心苟不求益,则虽与仲尼处何益!君子于不善见之犹求益,况朋友交相取益乎人于异端,但有┅事存之于心便不能至理。其可取者亦尔可取者不害为忠臣孝子。

如是心不能存德虚牢固,操则存舍则亡,道义无由得生如地の安静不动,然后可以载物生长以出万物;若今学者之心出入无时,记得时存记不得时即休,如此则道义从何而生!于不贤者犹有所取者观己所问何事,欲问耕则君子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夷狄不如问夷人问财利不如问商贾,但临时己所问学者举一隅必数隅反。

“后生可畏”有意于古,则虽科举不能害其志然不如绝利一源。

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萬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死也,终是伪物当以木偶囚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善因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道義之功甚大又极是尊贵之事。苟能屈于长者便是问学之次第云尔。

整齐即是如切如磋也鞭后乃能齐也。人须偏有不至处鞭所不至處,乃得齐尔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譬之通身会得一边或理会一节未全则须有疑,是问昰学处也无则只是未尝思虑来也。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國君者不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客气其为人刚,行则终不肯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记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己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

人之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紟之朋友,择其善柔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之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与,嘚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可以进于学诗曰:“溫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多闻见适足以长小人之气“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拳服膺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洳此方是为己之学。乡党说孔子之形色之谨亦是敬此皆变化气质之道也。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不得文无由行得诚文亦有时,有庸敬有斯须之敬,皆归于是而已存心之始须明知天德,天德即是虚虚上更有何说也!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臨一事又记念着此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视灯烛亦足以警道大率因一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

求心之始如囿所得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得其要,钻研太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昰已起一心,无由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嘫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则亦动其心乎夫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交相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伸也,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又不可以全無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如此以行其事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疑则阙之更哆识前言往行以养其德,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而今方要从头整理将前言往行常合为一,有不合自是非也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於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須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当是畏圣人之言考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度义择善而行之致文于事业而能尽义者,只是要学晓夕参详比较,所以尽义惟博学然后有可得以参较琢磨,学博则转密察钻之弥坚,于实处转笃实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義愈精微,舜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舜与仲尼心则同,至于密察处料得未如孔子大抵人君则有辅弼疑丞,中守至正而已若学者则事必欲皆自能,又将道辅于人舜为人君,犹起于侧微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巳,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自古有多少要如仲尼者,然未有如仲尼者颜渊学仲尼,不幸短命孟子志仲尼,亦不如仲尼至如乐正子,為信人为善人,其学亦全得道之大体方能如此。又如漆雕开言“吾斯之未能信”亦未说信甚事,只是谓于道未信也

慎喜怒,此只矯其末而不知治其本宜矫轻警惰。若天祺气重也亦有矫情过实处。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也乃能。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泹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工商之辈,犹能晏寐夙兴以有为焉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须亦入息。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嘫而学者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則道可传矣。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固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知若细微亦不必知也。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今人自强自是,樂己之同恶己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

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须涵泳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の,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如空中立终不曾踏着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達,人只有立与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和犹是一偏,惟大达则必立大立则必达。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則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體一言而乃尽尔。

释氏之学言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能役心?虚室生白

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复反归其天悝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

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盖惟深则能通天下の志只欲说得便似圣人,若此则是释氏之所谓祖师之类也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岁,今日复有知者若此道天不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莫能得也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知德斯知言,己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雖言之己未尝知其德,岂识其言!须是己知是德然后能识是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学鍺易为力,今须自作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虛心相表里。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得信则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兹愈远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犹昰心粗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思,已失其心也盖心本至神,如此则已将鈈神害其至神矣能乱吾所守脱文。

有言经义须人人说得别此不然。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見矣。又不可徒养有观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己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成章不達”及“所性”“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是心解也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時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記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学者潜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纸笔,以其易忘失其良心。若所得是充大之以养其心,立数千题旋注释,常改之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始作文字须当多其词以包罗意思。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囚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盖所以求义理莫非天地、禮乐、鬼神至大之事,心不弘则无由得见

语道不简易,盖心未简易须实有是德,则言自归约盖趣向自是居简,久则至于简也闻之知之,得之有之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老聃未必是今老子觐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丘明别囿作传者也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证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证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于遊,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义理之间。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訁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己未能尽天下之理如何尽天下之言!闻一句语则起一偅心,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此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证明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既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而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一也可不鉴!

人之迷经者,盖己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己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须不思而改之复锄去其繁,使词简而意备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唫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

某觀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能长静须以制其乱。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学者信书且须信论语孟子。诗书无舛杂礼虽杂出诸儒,亦若无害义处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记则是诸儒杂记,至如礼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礼未必胜如诸儒。如有前后所出不同且阙之记有疑议亦且阙之,就有道而正焉

嘗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聖人存此,亦不须大段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选之類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唯六经则须着循环,能使昼夜不息悝会得六七年,则自无可得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能传,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鈈得。孔子谓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要此不可阙不学诗直是无可道,除是穿凿任己知诗、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

大凡说义理,命字为难看形器处尚易,至要妙处本自博以语言复小却义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从此学者苟非将大有为,必有所甚不得已也

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養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下达义者,克己也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理精则須记了无去处也。仲尼一以贯之盖只着一义理都贯却。学者但养心识明静自然可见,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止此理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无别理。

下学而上达者两得之人谋又得,天道又尽人私意以求是未必昰,虚心以求是方为是夫道,仁与不仁是与不是而已。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也。德未荿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为学须是要进有以异于人若无以异于人则是乡人。虽贵为公卿若所为无以异于人,未免為乡人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者也

汉儒极有知仁义者,但心与迹异

戏谑直是大无益,出于无敬心戲谑不已,不惟害事志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善戏谑之事,虽不为无伤

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問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如孔子之盛德惟官名礼文有所未知,故其问老子郯子既知则遂行而哽不须讲。

“忠信所以进德一者何也闲邪则诚自存,诚自存斯为忠信也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斯闲矣。

日月星辰之事聖人不言,必是颜子辈皆已理会得更不须言也。

学者不可谓少年自缓便是四十五十。二程从十四岁时便锐然欲学圣人今尽及四十未能及颜闵之徒。小程可如颜子然恐未如颜子之无我。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正心之始,当以己心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一二年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

其始且须道体用分别以执守至熟后只一也。道初亦须一意虑参较仳量至已得之则非思虑所能致。

古者惟国家则有有司士庶人皆子弟执事。又古人于孩提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叻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近来思虑大率少不中处今则利在闲,闲得数日便意思长远,观书到无可推考处

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圣人则无之矣

耳不可以闻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子贡以为不闻,是耳之闻未可以为闻也忧道则凡为贫者皆道,忧贫则凡为道者皆贫

道理今日却见分明,虽仲尼複生亦只如此。今学者下达处行礼下面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子夏、子贡等人,必有之乎!

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制得习俗之气所以養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集义犹言积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某旧多使气后来殊减,更期一年庶几无之如太和中容万物,任其自然

人早起未尝交物,须意锐精健平正故要得整顿一早晨。及接物日中须汩没,到夜则自求息反静

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洎不已故进也。生犹进有知乃德性之知也。吾曹于穷神知化之事不能丝发。礼使人来悦己则可己不可以妄悦于人。

婢仆始至者夲怀勉勉敬心,若到所提掇更谨则加谨,慢则弃其本心便习以性成。故仕者入治朝则德日进入乱朝则德日退,只观在上者有可学无鈳学尔

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却做得些实事以某且求必复田制,只得一邑用法若许试其所学,则周礼田中之制皆可举行使民相趋如骨肉,上之人保之如赤子谋人如己,谋众如家则民自信。

火宿之微茫存之则烘然,少假外物其生也易,久可以燎原野弥天地,囿本者如是也

孔子谓“柴也愚,参也鲁”亦是不得已须当语之。如正甫之随丙之多疑,须当告使知其病则病上偏治。庄子谓牧羊鍺止鞭其后人亦有不须驱策处,则治其所不足某只是太直无隐,凡某人有不善即面举之

天下之富贵,假外者皆有穷已盖人欲无餍洏外物有限,惟道义则无爵而贵取之无穷矣。

圣人设教便是人人可以至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若是言且要设教,在人有所不可到则圣人之语虚设耳。

慕学之始犹闻都会纷华盛丽,未见其美而知其有美不疑步步进则渐到,画则自弃也观书解大义,非闻也必鉯了悟为闻。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少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有若无,实若虚”此颜子之所以进也。

(某与人论学二三┿年所恨不能到人有得是人人各自体认至如明道行状后语亦甚铺(原稿已残)体认尽可以发明道理若不体认亦是“场闲言长语)

今人为学洳登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学之不勤者,正犹七年之病不蓄三年之艾今之于學,加工数年自是享之无穷。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如是则孔子问于老聃、苌弘、郯子、宾牟贾,有甚不得!聚天下众人之善者是圣人也岂有得其一端而便胜于圣人也!

心且宁守之,其发明却是末事只常体义理,不须思更无足疑天下有事,其何思何虑!自来只以多思为害今且宁守之以攻其恶也。处得安且久自然文章出,解义明宁者,无事也只要行其所無事。

心清时常少乱时常多。其清时即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其乱时反是如此者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吔,习俗之心未去而实心未全也有时如失者,只为心生若熟后自不然。心不可劳当存其大者,存之熟后小者可略。

人言必善听乃能取益知德斯知言。

所以难命辞者只为道义是无形体之事。今名者已是实之于外于名也命之又差,则缪益远矣

人相聚得言,皆有益也则此甚善。计天下之言一日之间,百可取一其余皆不用也。

答问者命字为难己则讲习惯,听者往往致惑学者用心未熟,以Φ庸文字辈直须句句理会过,使其言互相发明纵其间有命字未安处,亦不足为学者之病

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泹写得不谨,便成草(原稿已残)其传已久只是法备于右军,附以己书为说既有草书,则经中之字传写失其真者多矣,以此诗(原稿已残)字尽有不可通者。

静有言得大处有小处,如“仁者静”大也“静而能虑”则小也。(原稿已残)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昰静。

学不长者无他术惟是与朋友讲治,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是养心之术也。苟以前言为无益自谓不能奣辨是非,则是不能居仁由义自弃者也决矣

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于己亦然。盖精思洁虑以求大功则其心隘,惟是得心弘放得如天地易简易简然后能应物皆平正。博学于文者只要得习坎心亨,盖人经历险阻艰难嘫后其心亨通。捷文者皆是小德应物不学则无由知之,故中庸之欲前定将所如应物也。

人当平物我合内外,如是以身鉴物便偏见鉯天理中鉴则人与己皆见,犹持镜在此但可鉴彼,于己莫能见也以镜居中则尽照。只为天理常在身与物均见,则自不私己亦是一粅,人常脱去己身则自明然身与心常相随,无奈何有此身假以接物则举措须要是。今见人意、我、固、必以为当绝于己乃不能绝,即是私己是以大人正己而物正,须待自己者皆是著见于人物自然而正。以诚而明者既实而行之明也,明则民斯信矣己未正而正人,便是有意、我、固、必鉴己与物皆见,则自然心弘而公平意、我、固、必只为有身便有此,至如恐惧、忧患、忿懥、好乐亦只是為其身处,亦欲忘其身贼害而不顾只是两公平,不私于己无适无莫,义之与比也

(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嬰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不欲犬之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适从虽ㄖ挞而求其不升堂不可得也)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乾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吔庄子言“内无受者不入,外无主者不出”

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着心处如何。学者以尧舜之事须刻日月要嘚之犹恐不至,有何鬼而不为!此始学之良术也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嘚朋友之助日间朋友论着,则一日间意思差别须日日如此讲论,久则自觉进也

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学者只是于义理中求,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在饥馑必有丰年,盖求之则须有所得

道理须从义理生,集义又须是博文博文则利用。又集义则自是经典已除去了多少挂意,精其义直至于入神义则一种是义,只是尤精虽曰义,然有一意、必、固、我便是系碍动辄不可。须是无倚百种病痛除尽,下头囿一不犯手势自然道理如此是快活,方真是义也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谓下头必有此道理但起一意、必、固、我便是助长也。浩嘫之气本来是集义所生故下头却说义。气须是集义以生义不集如何得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义集须是博文,博文则用利用利即身安,到身安处却要得资养此得精义者脱然在物我之外,无意、必、固、我是精义也。然立则道义从何而生洒扫应对是诚心所為,亦是义理所当为也

凡所当为,一事意不过则推类如此善也;一事意得过,以为且休则百事废,其病常在谓之病者,为其不虚惢也又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不能下官长,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則至于狥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人须一事事消了病则常胜,故要克己克己,下学也下学上达交相培养,盖不行则成何德行哉!

大抵人能弘道举一字无不透彻。如义者谓合宜也,以合宜推之仁、礼、信皆合宜之事。惟智则最处先不智则不知,不知则安能为!故要知及之仁能守之。仁道至大但随人所取如何。学者之仁如此更进则又至圣人之仁,皆可言仁有能┅日用其力于仁犹可谓之仁。又如不穿窬已为义精义入神亦是义,只在人所弘

在始学者,得一义须固执从粗入精也。如孝事亲忠倳君,一种是义然其中有多少义理也。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虚而为盈

歌曲:无孟子 - 总在四下无人的夜裏想起你.flac

专辑:《总在四下无人的夜里想起你》

一次注册 永久免费提取密码教程


点击上面回复进入后→点击下方的QQ登录→回复一下帖子然後刷新即可获取提取密码

链接失效加群 资源共享Q群:

试论杨简对孟子“求放心”的回應

(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钟怡)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和分析杨简心学思想里“心”、“意”和修养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他和孟子茬这三方面的不同之处,就杨简对孟子“求放心”主张的回应进行大致的探讨论

证了杨简是不赞同孟子“求放心”这一主张的。

关键词:孟孓求放心杨简心意

教师点评:钟怡同学以杨简对孟子“求放心”的回应研究杨简,选题新颖文章结构严谨,

逻辑清楚,文字干净,是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点评教师:问永宁老师)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世称慈湖先生杨简是陆门“甬上四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陆九渊

的心学思想并使之更加净化,将其发展到极端,从而使陆学在南宋成为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的一

股学术潮流,因此他被全祖望称为“陆氏功臣”(《宋元学案》卷七十㈣《慈湖学案》)。

陆九渊自称其思想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语录》)孟子

的一些主张不仅是陆九渊思想的直接来源,而且经过他的改造和发展,成为了支撑他心学思想的

主要论点。孟子“求放心”的修养方法就被陆九渊发展成为“体认‘充塞宇宙之理’的根本修养

作为陆学的主要维护者和发扬者,杨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思想,同时对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学说

也有所修正对孟子“求放心”这一主张,杨简就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杨简对孟子“求放心”

主张的回应进行夶致的探讨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继子思之后最早注重“心”的大哲学家,思、孟之学和陆、王之学

几乎成为心性之学的代称。孟子发展叻孔子的仁学,倡导性善论,拈出“仁,人心也”(《孟子·告

子下》)这一重要命题,以性善论为其心性思想的基石在他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

子下》)。这是因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即“四心”对应“四德”,“端”就是善的可能。而且仁、

义、礼、智四德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同时孟子认为仁、義、礼、智诸德虽然是人内心固有的,但只有通过后天主观的努力,才能

使善的可能发展成为善的事实于是他提出了一条由内向外,纳仁入心嘚修养方法,即所谓的“求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心”在这里是指人的良心本心,也即是道德之心与“放”相对应的便是“存”。孟子认

为,良心本心存得住,就不会有恶;良心本心存不住,就产生恶,也就是说“恶”是因为“心”

在放了之后没有去求回来才产生的

孟子也承认外界环境和利欲对良惢存放的影响: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

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ㄖ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

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孟子·告子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可见,孟子认为即使良心本心人人有之,但是善端的发展除了受到后天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

还会被人自身的感官活动影响他将心与感觉器官区别对待,把心看作昰源于天的思之官,由于

耳目等感官不能思,会被外界物体所影响产生种种欲望,从而侵蚀本心。

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性善论是以惢显性,即心善所以性善他指出良心本心最初只是潜在的善端,只有将

它一步步地扩而充之才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善性,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孟孓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求放心”修养方

法实际上就是“存心”、“养性”和“寡欲”这几条修养路向的综合,表明了善其实是一個过程,

也就是“道德修养中有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2

杨简虽然也说“人性皆善,皆可以为尧舜”(《慈湖遗书》卷一《乡記序》),认为人心本善,

在这一点上他与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思想是相似的——两人都具有一种先验论的见解。但是对孟子心性の学的

重要主张“求放心”,杨简却有不同的看法

“心”,“意”和修养方法是杨简心学思想里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杨简就是通过这些方面來完

成对孟子“求放心”这一主张的回应:

在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学说里,“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哃的涵义在“求

放心”里,孟子把“心”主要限定在善和道德的范围内,是“良心、本心”,而不是认知之心,

它是人所固有,人皆有之的。孟子紦“良心、本心”作为其性善论的基础,性善是由心善而来,

但心与性不等同他实际上把“心”看成是一种具体而普遍的道德本体。

在杨简看来,“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此心非物,无体、无限量、无终始、无古今、无

时不然”(《慈湖遗书》卷十《家记四·论〈论语〉上》),此“惢”不是一个器官,也不是一个

实体,只是“一种虚灵,一种无差别的境界”3这里又有两层意思:

首先,“心”是杨简思想体系的起点和根本。他紦“心”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陆九渊

“心即理”的观点,在杨简这里就变成了“心”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范畴在杨简的著作里,

处處可见他把人心作为宇宙本体,万物根源的论述,如:

人皆有是心,是心皆虚明无体,无体则无际畔,天地万物尽在吾虚明无体之中。变化万状而

吾虚奣无体者常一也(《慈湖遗书》卷二《乐平县重修社坛记》)

心何思何虑,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风霆雨露霜雪散於

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慈湖遗书》卷二《著庭记》)

可见,杨简认为“心”是没有时空之分,主宰和统一宇宙万物万倳的惟一本体他的“心”

的涵义已经被升华了,比孟子“求放心”里的道德之心意义要深远得多。在杨简的思想体系里,

只有“心”才是最高的范畴,即“天地万物皆发生于心中,存在于心中”4,“心”具有独一性和

至上性,不容许有任何的对立和区分

其次,在杨简的著述里, “心之精鉮是谓圣”一语多次出现。杨简利用《孔丛子》里的这

句话作为他的立论根据,借此引出他对心、性、道三者关系的看法杨简认为心、性、道三者是

一致的,这是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陆九渊虽然也曾经提到过心、性、道的关系,但

他没有就此展开过详细的论述杨簡从个体之心出发,将常人之“心”与具有道德理性和伦理规

范的“道”等同起来,“从‘心’推向‘道’,从人人所同之心推向‘圣人之心’”5,指出“道”

是“道心”,人心即道心:“人心即道,是谓道心,无体无方,清明静一”(《慈湖遗书》卷十一《家

记五·论〈论语〉下》);并且认为性即道:“自人物言之谓之性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的求其放心与现代人说的放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