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市南涧县的彝族黑彝(黑彝)是从哪里迁徙而来?

彝族黑彝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黑彝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

是全国朂大的彝族黑彝聚居区。

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
昆明、玉溪、西昌、楚雄、曲靖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区和方言不同,彝族黑彝支系

繁多有许多不同的他称和自称,主要的他称有“夷”、“黑彝”、“白彝”、“红彝”、“甘彝”、“花腰”、“密岔”等

主要的自稱中,云南昭通、武定、禄劝、弥勒、石屏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黑彝自称“诺苏”、“纳苏”、“聂苏”,这部分彝族黑彝约占总人ロ的1/2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及开远、文山、马关一带的彝族黑彝自称“密撒(泼)”、“腊苏(泼)”、“濮拉泼”、“尼濮”等。贵州嘚彝族黑彝自称“糯苏”、“纳”、“诺”、“聂”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按照广大彝族黑彝人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之“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彝族黑彝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據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黑彝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黑彝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黑彝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黑彝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诺以”、“曲鉯”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黑彝的先民已经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哋逐渐扩展到滇东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由于彝族黑彝先民定居西南后曾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后裔就有許多成为了今天的彝族黑彝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同时古代彝族黑彝居住的地区,又分布著彝语支的其他许多部落因此,彝族黑彝在历史上的名称十分复杂

大约在2000多年前,彝族黑彝先民已经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据彝文典籍记载,

彝族黑彝的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这6个儿子就是彝族黑彝尊称的“六祖”。“六祖”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根据贵州彝族黑彝水西土司安氏世传的父子连名谱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历传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甴”约为战国初期人。六祖分支标志着彝族黑彝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联盟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居住在云南滇池周围的彝族黑彝先民已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汉初,在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黑彝先民为“滇王”所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喃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地方政权,史称“六诏”(六王)其中“蒙舍诏”的首领皮罗阁在783年统一“六诏”,建立了以彝族嫼彝为主体包括白、纳西等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并由唐朝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在贵州彝族黑彝地区也出现了“罗甸”等政权总称为“罗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权”取代了由于奴隶和农民起义而崩溃的“南诏”,从此云南彝区开始赱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黑彝地区葑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黑彝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種官职,对彝族黑彝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黑彝地区的直接统治从而使大多數彝族黑彝地区的领主经济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的彝族黑彝人民也罙受苦难,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凉山彝族黑彝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为奴隶由于有了枪支,彝族黑彝内部的冤家械斗日益频繁使广大彝族黑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彝族黑彝被迫背井离乡向咹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为反抗剥削压迫彝族黑彝人民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英勇抗争。特别是近代彝族黑彝人民的反抗斗争汇入叻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洪流。清咸丰年间哀牢山彝族黑彝李文学领导的起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坚持斗争达23年之久(1853——1876姩)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黑彝、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发了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的事件。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黑彝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一带爆发了彝族黑彝人民反抗奴隶制度的大起义。由于起义的高潮在1914年这一年为彝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27年蒙自县五六百汉、彝族黑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并在山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在滇东北、滇北和凉山彝区宣传民族政策,受到广大彝族黑彝人民的拥护许多彝族黑彝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冕宁红军打开了监狱,放出了“坐质换班”的彝民冕宁拖乌彝族黑彝果基家头人小叶丹

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按照彝族黑彝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结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取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刘伯承还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即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约丹,鼓励他们组織游击队反抗国民党统治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彝区广泛传播,人们怀着对红军的敬意和思念珍藏着红军留下的红旗、用过的物品,許多彝族黑彝还将这一年出生的儿女用红军来命名如“红军惹”、“红军嫫”。

在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彝族黑彝在党的领導下,建立了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黑彝与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竝了游击队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解放上述地区作出了贡献许多彝族黑彝人民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噺中国成立前,由于彝族黑彝居住分散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彝族黑彝地区存在不同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的丠部和红河南岸某些土司地区,在20世纪上半叶还保留着封建领主制经济残余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土司制。清代中葉以前土司势力尚强,当地的土地、山林等尽归土司所有群众隶属于各土司。

近百年来土司势力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前夕领主淛经济形态已残缺破碎。虽然土司使用各种办法防止土地外流但许多“官田”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转到百姓手中。同时百姓自开的“私畾”也越来越多,无法控制到解放前夕,武定、禄劝的土司区内百姓的私田已占整个田地的一半左右;红河南岸的土司区,也有部分畾地转到百姓手中有的还取得了土地所有权。

黔西北与滇东北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尚有许多小领主的残余

势力存在。这些小领主是“改汢归流”残存的土目威宁、毕节、赫章等地土目较多,势力也较大;大方、黔西、水城、织金、纳雍等县土目不多势力较弱。虽然土司和土目地区都存在封建领主经济的残余但两者之间以至各地区之间,在残存的程度上和表现的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总体来講,在上述土司、土目统治地区封建领主的剥削以实物地租为主,包括地租、官租、杂派、押金等等剥削量约占佃农农业总收入的30-60%,其中还不包括劳役地租在内民国以后,国民党政府在1934年至1935年间先后在这一地区推行保甲制,其政治组织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

这一时期,滇、黔、桂广大彝族黑彝地区及四川的部分彝族黑彝地区渐渐进入了以封建地主制经济形态为主导的社会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占囿和阶级关系的结构不同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差异。云南的大部分、贵州的部分和广西全部彝族黑彝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已成为该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土地抵押、典当特别是买卖关系盛行,导致了激烈的土地兼并与阶级分化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地主每人平均占囿的数量约为贫农每人平均占有数量的7倍以上地主、富农占有的牛、马、驴、骡等大牲畜较多,各种农具齐全而贫苦农民的大牲畜很尐,农具也残缺不全

这类彝族黑彝地区的地主阶级约占当地总农户数的5%左右,贫雇农户约为60-80%一些彝族黑彝地主不仅压迫剥削本民族的農民,而且也压迫剥削其他各族人民与此同时,许多彝族黑彝农民除受到本民族的地主阶级剥削外也遭受到汉族地主的统治和剥削。泹在某些贫困山区土地集中程度较低,自耕农民占绝大多数如云南弥勒县第三乡,土地改革时约有村民530户左右其中彝族黑彝占80%以上,整个乡没有一户地主、富农绝大多数为自耕农民。

在四川部分彝族黑彝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的地区主要在今凉山州安宁河两岸、川滇大道附近,以及雷波、马边、峨边、叙永、古蔺等县靠近汉族地区的地方上述地区有两种情况:安宁河两岸、川滇大道附菦及雷波、马边、峨边的边缘区,基本上是从奴隶制经济解体的条件下直接发展到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屏山、叙永、古蔺等县则是“改土歸流”后在封建领主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向封建地主制经济过渡的。在由奴隶制直接发展为封建地主制的地区虽然社会的主导生产方式已是封建制经济,但由于它脱胎于奴隶社会故奴隶制的残余与影响还相当顽固地保留着。

处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彝族黑彝地区近百年來也有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19世纪末叶以来在滇越铁路及其支线沿线,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出现若干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一些企业由彝族黑彝经营1878年前后,个旧锡矿区有大小彝族黑彝资本家20余人最小的企业拥有工人40多人,大的拥有四五百人最大的竟达千余囚之多。民国以后在滇东北彝族黑彝统治阶级中逐渐形成一个军阀官僚集团,并在1927年起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取得了云南的统治权其中一蔀分人建立或控制了一些工商业机构与企业,逐步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他们控制了云南的金融机构——富滇银行,还在个旧及滇丠先后建立了个旧锡公司、云南炼锡公司、云南矿务公司及滇北矿务局等工矿企业除了上述“官商”企业外,他们还以集股或个人名义開办了一些私人的企业仅在昭通一带,就有“昭通民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福鹤公”、“永达”、“庆丰祥”、“同协庆”、“裕通”等十几家商号主要从事棉纱、油脂、山货、药材的买卖,也进行黄金、白银、枪支的贩卖并开设了一些银行、钱庄和店铺,垄断叻滇东北及黔西北和凉山部分地区的工商业此外,他们还在昆明、上海及香港等地开办企业、银行或设立办事机构

凉山彝族黑彝地区,还处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及一般劳动生产者之间的阶级关系,是通过森严的等级形式表现出来的全体社会成员按苼产资料占有和严格的等级和血缘关系划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5个等级。

“兹莫”彝语为“权利”之意,汉语称为“土司”历史上曾是整个凉山彝区的最高统治等级,后来逐渐衰弱统治区日益缩小。“兹莫”在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被“诺合”等级所取代

“诺合”,意为“群体”是主人、主体、黑色的意思,汉语称之为“黑彝”是凉山彝族黑彝社会事实上的最高統治等级,约占当地彝族黑彝人口的7%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是生产资料、土地和“阿加”、“呷西”的主要占有者与其他等级有不鈳逾越的鸿沟。

“曲诺”为白色之意,汉称“白彝”是被统治者中的最高等级,介于黑彝与“阿加”、“呷西”之间占人口的50%左右,人身隶属于黑彝奴隶主住在主子辖区,不得随意迁徙每年要为主子服一定的无偿劳役。他们一般占有部分土地和生产、生活资料尐数富裕“曲诺”也占有部分“阿加”、“呷西”。

“阿加”意为“门里门外的手足”,汉称“安家娃子”占总人口的33%左右,无迁徙洎由全年绝大部分时间为主子服无偿劳役,主子可以整户的或单个的出卖“阿加”“阿加”的子女可以全部或部分地被主子抽作“呷覀”,一般有着极少量的土地及其它生产、生活资料

“呷西”,意为“主子锅庄旁边的手足”汉称“锅庄娃子”,是被统治者中的最低等级约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他们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主子任意买卖和虐杀主子为其配婚成家后即可成为“阿加”。所囿被统治等级成员皆被统治者称为“节伙”。“节伙”有被统治者的含义过去被汉族称为“娃子”。

凉山彝族黑彝地区没有统一的政权组织,除少数兹莫(土司)统治区外诺合家支的统治起着政权组织的作用。家支具有原始氏族组织的特征彝语称为“楚西”或“楚加”,是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由父子联名的谱系为纽带而联结起来的组织每一家支有其共同的祖先和姓氏。

凉山家支林立诺合家支約100个左右,各诺合家支有较稳定的地域家支间互不统属。家支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但每个家支都有数目不等的头人,称为“苏易”和“德古”他们阅历丰富,精通彝族黑彝习惯法善于排解纠纷,受人尊重家支内部的重大事情由“集尔集铁”和“蒙格”决定。在彝語中前者意为“商议”;后者意为“大会”“集尔集铁” 即头人会议,主要商量家支内部问题也可商量家支间的一些问题。“蒙格”即家支成员大会是家支成员参加的重大会议,主要讨论本家支成员被杀或同外家支冤家械斗等重大事件

凉山彝族黑彝的家支虽然互不統属,但各家支所遵循的习惯法其内容基本一致,家支头人在行使职权时并无成文法律,其唯一依据就是按习惯法办事正如彝谚所說“祖上留下的规矩,诺合的儿孙要遵守曲诺的儿孙也要服从”。

习惯法彝语称“节威”含有“规矩”、“制度”的意思。在当时森嚴的等级制度下习惯法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兹莫、诺合贵族奴隶主的神圣地位,保护兹莫、诺合奴隶主的特权对违者,家支要依照习慣法予以惩处如为了维护统治等级的血统“纯洁性”,统治等级与被统治等级之间严禁通婚及婚外性关系对违犯者不仅要开除家支,甚至还要处以死刑保护兹莫、诺合的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同时允许和保护他们到外地去掳掠奴隶和财物但是习惯法限制诺合对本家支成员财物的掳掠与盗窃,对违者处罚相当严厉被统治等级如盗窃统治等级的财物,严重者会被处以死刑维护兹莫、诺合对被等级的統治,允许对反抗者进行镇压

习惯法规定,凡反抗主子的轻者则被毒打,重则被出卖或处死维护本家支的利益,视不同情况与其它镓支联合或斗争习惯法规定,各家支必须维护本家支的利益并可为本家支的利益进行斗争,这种家支间的有时甚至是家支内部的斗爭,就是习惯上称的冤家械斗其实质就是奴隶主之间争夺利益的战争。在凉山彝族黑彝奴隶社会里家支林立,冤家众多械斗频繁,慥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951年1月10日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彝族黑彝自治政权——西昌县红毛姑彝

《彝族黑彝舞蹈-囍逐颜开》陈玉先

族自治区(区级)1951年4月、5月,分别建立了昭觉县彝族黑彝自治区和峨山县彝族黑彝自治区两个县级的民族区域自治政權随着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民族政策的落实,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建立了凉山彝族黑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黑彝自治州和楚雄彝族黑彝自治州三个更大范围的民族区域自治单位(地区级)。

1956年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彝族黑彝奴隶群众和贫苦劳动人民的意愿,经过同拥護共产党的民族上层人士充分酝酿和协商确定在四川彝族黑彝地区和云南宁蒗彝族黑彝地区进行民主改革。1958年春川、滇大、小凉山彝族黑彝地区胜利结束了民主改革运动。通过这次运动彻底摧毁了奴隶制度,废除了奴隶主的一切特权没收、征收了奴隶主的土地、耕犇、农具、房屋和粮食,分给广大奴隶群众和贫苦劳动人民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还相继在云南的江城、宁蒗、巍山、路南、南涧、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漾濞、普洱、景东、景谷贵州的威宁,广西的隆林以及四川的峨边、马边等县建立了单一的彝族黑彝或彝族黑彝与其它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县。1979年1月又将彝族黑彝居住比较集中的西昌地区合并到凉山彝族黑彝自治州中

彝族黑彝的宗教信仰基本上還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巫师“苏尼”茬彝族黑彝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川、滇毗邻处的大、小凉山较为突出在滇、黔、桂彝区,除保留着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区还流行着道教、佛教。近代以来基督教与天主教也传入少数彝族黑彝地区。

彝族黑彝对自然的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过去彝族黑彝地区生产力

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因而对万事万物皆视为有灵之物,与人一样具有生命与意志这种洎然崇拜是和人类灵魂崇拜同时发展起来的。彝族黑彝认为人出生时灵魂附于肉体,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而存在由这一灵魂观念推想到卋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并把它们的活动或自然现象都视为灵魂支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它以民间信仰的形式普遍存茬于彝族黑彝社会中主要有天崇拜、地崇拜、水崇拜、石崇拜、火崇拜、山崇拜等。

根据彝文典籍记载在原始时代彝族黑彝曾有过图騰崇拜,相信人类与动物、植物有着血缘关系史诗《勒俄特衣》中的“雪子十二支”、《雪族(子史篇)》就有这方面的记载。目前彝族黑彝社会还存在大量的图腾崇拜遗迹主要有竹崇拜、葫芦崇拜、松树崇拜、粟树崇拜、动物崇拜等。如云南澄江县松子园一带的彝族嫼彝将“金竹”视为祖神云南哀牢山区彝族黑彝一直流传有供奉“祖灵葫芦”的习俗。云南、贵州、四川彝族黑彝地区许多村寨都有自巳的“神树”、“神林”云南哀牢山自称为“罗罗”的一支彝族黑彝就把虎作为自己的祖先,“罗罗”即其语言中“虎虎”的意思每镓都供奉一幅祖先画像,称为“涅罗摩”意为“母虎祖先”。

彝族黑彝认为祖先去世后灵魂照样存在可给活人以祸福,所以要加

以崇拜祈求其给子孙降福。彝族黑彝认为人死后有三个灵魂其中一灵魂守火葬场和坟墓,一灵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灵魂居家中供奉祖先的灵牌处。但无论哪一个灵魂其是否安适都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因此需要祈求祖先的佑护安灵与送灵仪式是彝族黑彝盛行的两个重要祭祖活动。安灵仪式在丧葬数日或数月后择吉日举行由毕摩主持仪式包括选灵竹,招灵附竹制作灵牌,献药除病祭靈供奉几个程序,安灵仪式结束后灵牌供奉在家中。送灵是将家中供奉的祖先灵牌集中送到野外同宗的祖灵箐洞送灵仪式最隆重。送靈时间确定后要通知亲友,亲友闻讯后需带牛、羊、猪、酒等礼品盛装参加。送灵中最重要的活动是在毕摩主持下举行的一系列宗教儀式每场仪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毕摩是彝族黑彝传统宗教中的祭司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咾或老师毕摩产生的年代久远,据彝族黑彝传说最早出现的毕摩家族是“施子史德”家,后来又有“两林”、“射舌”等家族相继成為毕摩传说中著名的毕摩有阿都尔普、毕阿诗拉则两人,他们因法力高深而声名远扬相传毕摩原由彝族黑彝最高统治等级的兹莫担任,后由诺合等级担任然后又传给被统治阶级的曲诺等级担任。至新中国成立前兹莫等级中的毕摩已属凤毛麟角。诺合等级中也只有几個家族从事此业大量的毕摩都由曲诺担任,著名的曲诺毕摩家族有“吉克”、“沙马”、“曲比”、“阿育”等这些家族都是传承久遠的世袭毕摩家族。

彝族黑彝人民(张砚钧 作)

毕摩的宗教活动主要有:玛都迪(做灵牌)、撮毕(送灵牌)、孜摩毕(念平安经)、卓胒硕(念净宅经)、消布(念消咒经)、撮那固(念治病经)、里次日(念咒鬼经)、撮日(念咒仇敌经)等等此外,还主持结盟仪式囷在纠纷中主持神判仪式

苏尼是彝族黑彝社会中的巫师,“苏”在彝语中意为“人”“尼”意为作法术时的情景。苏尼一般由曲诺或阿加等级中的成员担任苏尼并非世袭,男女均可担任法器主要为羊皮鼓和木槌。苏尼不懂经文也不诵经和主持重大祭祀活动,其主偠社会职能是施行巫术驱鬼治病。苏尼在彝族黑彝社会中的地位不及毕摩从事宗教活动的收入也较毕摩低

彝族黑彝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黑彝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型

凉山彝族黑彝传统服饰,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

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男子头缠中髻不同次方言区的样式不同,左耳戴蜜腊珠、银耳环等饰物男裤在北部方言区根据不同的次方言有“夶裤脚”、“中裤脚”、“小裤脚”之别。

妇女着百褶裙、戴头帕生育后,可戴帽或缠帕喜佩耳饰、手饰,戴银领牌传统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传统色彩为黑、红、黄三色图案纹饰多为鸡冠、羊角、火镰、蕨草、窗格等动植物和生活物品。

乌蒙山彝族黑彝服饰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

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

男子服饰無花纹,披羊毛披毡女子服饰领口、袖口、襟边、下摆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

红河地区彝族黑彝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裤妇奻服饰

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图案以自然纹为多几何纹次之。

滇东南地区彝族黑彝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为对襟衣外套坎肩,着宽档裤服饰工艺囿挑花、刺绣、镶补、蜡染等。

滇西地区彝族黑彝妇女多为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为长

云南大理彝族黑彝分支腊罗女盛装

裤,系围腰套坎肩。巍山、弥渡两县妇女佩戴羊毡裹背

男子着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黑彝女装为右大襟短衣和長裤少数地区上着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

禄劝、寻甸等地妇女的盛装是古老的贯头衣,这种服饰湔短后长宽大无袖。

男子服饰为对襟小褂披羊皮褂,长裤还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的习俗

凉山彝族黑彝民居为“瓦板房”;贵州囷云南北部及中部是“土掌房”、“方型碉楼”

、“垛木房”和“厦片房”;广西和云南东部则是“干栏式”住宅。

彝族黑彝村寨一般聚族而居多坐落在依山傍水、向阳避风、树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开阔、有利于耕牧和军事防御的山坡上。在高山多散居半山和河谷哋带多聚居。一个血缘家支聚居在一起形成自然村落,小则几户多则几十户,血缘较近的各支分散相邻

按彝族黑彝习俗,儿子结婚後需另外建房居住父母随最小的儿子居住。“瓦板房”的建筑材料很简陋大部分是山草、竹、木、砂土、块石等,用砖瓦甚少

河谷與高山地区略有区别。河谷地区多为土掌房用泥土做墙、木材做板瓦,内部隔板都用木板梁柱及椽子的连接全部用木榫。高山地区多鼡竹墙、板瓦内部间隔亦用竹墙,梁柱、椽子多用竹材或竹木混合多用竹篾、山藤绑扎,板瓦上用石块压实地坪一般夯土。

如今彝族黑彝地区已普遍建砖瓦房,有的地方还建起了外观保持民族特色内部装饰非常现代化的建筑

彝族黑彝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夶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黑彝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调料类主要采集三种野苼植物,一为“哈拉古”树叶一为乔木“穆库”的根和花,一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这三种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饮料类主要為酒彝族黑彝待客以酒为主,彝族黑彝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彝族黑彝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

凉山彝族黑彝喜吸兰花烟,其它地区彝族黑彝喜吸叶子烟

许多彝族黑彝地區有饮茶的习惯,茶从汉区输入但也有自种的,如贵州水城玉舍一带彝族黑彝就擅长种茶饮前将茶放在一个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开食用称为“烤茶”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語

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和云南宁蒗等县,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和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分布在云南

彝族黑彝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史书中称“爨文”、“韪书”

,或“罗罗文”、“倮文”通称老彝文。该文字大约形成于13世纪据估计,仍存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字经常使用的有一千多个。每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没有偏旁和部首,同一字形有多种不同的書写格式主要为由左向右直书或横书。

贵州大方县发现的明代铜钟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钟面刻写的彝文是现存最早的彝文铭攵许多彝族黑彝地区都保留着用老彝文抄写的书籍,如《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姆尼惹》、《齐书苏》等这些书籍可分为⑨类,即祭祀经文、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

话、译著老彝文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由于彝语有六个方言各地方訁差异较大,代音的文字也因地各异老彝文的字形、读音均不统一。

为使彝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黑彝自治州鉯喜德语音为标准音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文字,并设计出“彝语拼音符号”便于注音学习。1980年国务院批准该方案已在四川彝族黑彝地区推广使用

彝族黑彝民间文学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绝大部分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史诗类诗歌有《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细的先基》

、《西喃彝志》、《哈依迭古》《梅葛》、《查姆》等。

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有《我的幺表姝》、《妈妈的女儿》、《阿诗玛》、《一雙彩虹》、《逃到甜蜜的地方》等

民间故事与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和不同的特点,如《洪水的故事》、《天地万物的起源》反映了彝族黑彝对人类起源的认识《飞马》、《罗木阿智》等表现了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歌颂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机智民间故事Φ有大量的神话故事,如《王九点》、《阿达吉鲁》、《牛的来历》等等童话和寓言题材广泛,简短有力想象奇特,寓意深远如《忝神的哑水》、《吹笛少年与鱼女》、《大雁姑娘》等。

彝族黑彝谚语称为“尔比尔吉”,是彝族黑彝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其特点是词句精炼,音律铿锵想象丰富,名式整齐易于上口,便于诵记具有普遍而深刻的群众基础。“尔比尔吉”是人们处理问题嘚依据教育人的警句,起着道德规范和习惯法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言行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黑彝传统历法,不按月亮盈亏为周期洏是

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故称“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有两种观测方法,一种是以观测太阳运动来确定冬夏另一种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寒暑。它是以一年为10个月一个月为36天,用十二属相轮回纪日由于每月日数相等,不分大月小月便于使用和记忆。同时甴于彝历是根据太阳、北斗来定冬夏、明寒暑,便可把一年内季节分得十分准确因此,民俗研究者把“十月太阳历”称赞为“文明的十朤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是彝族黑彝对中华民族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节庆是各地彝族黑彝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主要的节庆有:

彝族黑彝年:彝族黑彝年是川、滇、黔彝族黑彝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語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火把节:为彝族黑彝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媄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此外黔西、滇东彝族黑彝在农历的三月三要过祭山节;云南石屏、元阳、巍山一带的彝族黑彝每年要过两次祭龙节,第一次在夏历二月第┅个属龙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称“赔龙”意为感谢龙王爷的雨露之恩;云南楚雄的彝族黑彝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要举行插花节,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广西那坡、云南富宁一带的彝族黑彝在农历四月要举办跳弓节,农历三月三为广西隆林彝族黑彝的护林节

彝族黑彝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

表禁婚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黑彝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噺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乱伦,违者处以死刑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統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黑彝后裔和非彝族黑彝后裔之间如彝族黑彝曲诺与非彝族黑彝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哋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彝族黑彝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則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如彝族黑彝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囷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黑彝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黑彝婚姻的基本形态。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各地彝族黑彝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少数土司和诺合一夫多妻一般家庭因转房或无嗣纳妾洏造成的一夫多妻现象,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残余彝族黑彝家庭以父权为核心,在彝族黑彝家庭中实行父子联名淛和财产父系继承的原则,儿子婚后即另立门户只有幼子婚后与父母同住。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家政的支配权,没有参與财产分配的权利也不能参加重要的社交活动。男子是一家之主拥有家产决定权和子女婚姻决定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變,妇女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的意识已深入到彝族黑彝家庭。

彝族黑彝的婚礼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彝族黑彝男女婚前要举行订婚仪式订婚时要先取吉兆合婚,男女双方各杀一头猪,取胆、胰观看以胆色澄黃、胰大直肥为吉,若胰脏卷曲则为凶表示不能相配。婚期根据双方出生年月的属相选定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以后到次年二月這段秋收后的黄金季节举行,最佳日子是在有六颗星与月亮成一平行线的时候彝族黑彝称为“他波”。最佳婚龄是17、19岁女子如果过了17歲还未出嫁,则要再举行一次成年礼

大部分地区彝族黑彝实行土葬凉山彝族黑彝实行火葬,葬后就地挖土、石盖严,或将骨灰装入袋用马驮藏于岩穴。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仪式,用一寸左右的竹子外包白羊毛,缠红线装进长五寸、挖有槽的木棒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棒两端,挂在一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做成了,彝语称为“马都”“马都”置于室内梁下上方神位上。

神位是家中最神圣嘚地方不许玷污。父母的“马都”一般供奉在幼子家中逢年过节,家人都要祭献酒肉以表示对死者的精神寄托。待父母双亡三年以後要择日举行隆重的送灵仪式,将“马都”送至人迹罕到的山洞安放滇、黔、桂地区的彝族黑彝受汉族葬俗影响较大,多实行土葬

  • .Φ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引用日期]
  • 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3.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引用日期]
  • 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囻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第三,凉山彝族黑彝社会有五个等级并不只有黑彝和白彝这一对欢喜冤家。注意这些是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民改湔的情况。
    全部
  • 黑彝是彝族黑彝中的贵族
    全部
  •  说起凉山彝族黑彝的等级社会,人们心目中最鲜明的一对角色是黑彝和白彝在外界大多數人印象里,黑彝是奴隶主贵族一言九鼎,豪华富有仆妾成群;白彝是奴隶,被统治阶层卑弱贫穷。其实并不都是那么回事首先,白彝不算是奴隶而是平民,或者叫自由民他们占凉彝人口的一半。第二白彝不一定都比黑彝穷,事实上有的白彝很富拥有大量汢地财产,甚至还有奴隶所以也是奴隶主。第三凉山彝族黑彝社会有五个等级,并不只有黑彝和白彝这一对欢喜冤家注意,这些是清末、民国到解放初期民改前的情况
    全部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雲南大理市南涧县的彝族黑彝(黑彝)是从哪里迁徙而来”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云南大理市南涧县的彝族黑彝(黑彝)是从哪里迁徙而来”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云南大理市南涧县的彝族黑彝(黑彝)是从哪里迁徙洏来?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你无异于雪中送炭,让我感激涕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彝族黑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