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出现的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在当时很受人民欢迎,越战老兵被视为侵略者的帮凶。而现

1955年金斯堡辞去在纽约一家广告公司的工作,离开正统学院派势力较大的

东部地区前往西海岸“呼吸更自由的空气”。他在旧金山结识了一些有相似思想

倾向的文学青姩他们在一起酗酒吸毒,并由此找到“新的诗的灵感”他的一首

有13个打字页的诗作在一次聚会上朗诵后,由意大利裔诗人劳伦斯.弗林格蒂办的

城市之光书店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这首题为《嚎叫》的诗一开始这样写道:

  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黎明时分拖着脚步走过黑人街巷寻找一针来劲的麻醉剂,

  头脑天使一般的嬉皮士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繁星般的发电机发生古老的天堂式

  这首诗以松散的形式、毫无藻饰的粗卑语言对美国社会视为圣洁的一切进行

了无情的讥讽与揭露。它一出版就在美国文坛上掀起┅场轩然大波有人斥之为

“淫秽之作”,甚至就此告到司法当局旧金山警方和海关将这部作品扣留。出版

商弗林格蒂受到传讯但是,一些开明的评论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嚎叫》是

“对社会的一种严厉批评,具有拯救社会的价值”一年后,法院将此案撤销宣

布弗林格蒂无罪。这样这场在美国轰动一时的文案,不但使名不见经传的金斯堡

立时名闻遐迩也使他及其朋友们的同类作品出版合法化。这不啻正式宣告了“垮

掉的一代”作家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文坛

  《嚎叫》一诗后来被一些评论家称为“美国新崛起的文学流派——‘垮掉的一

代’的经典之作”,印行近40万册风靡美国和西欧。金斯堡深受鼓舞诗兴一发

而不可收。1961年他发表长诗《祈祷》。据说这首献给母亲的挽诗是他在注射

吗啡陷入幻境时所作。他在诗中追忆自己的童年、描述母亲的病痛、申说家庭的无

奈隐含着对第二次卋界大战期间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罪恶行径的谴责。这首诗以意

识流手法写成想象丰富奇诡,被称为金斯堡的“最优秀诗作”从此,他跳出自

我扩大活动范围,诗界进一步开阔他到美国和世界各地漫游,并到处朗诵自己

的作品有时,为表示自己的率真他在成千上萬人的集会上赤身裸体进行朗诵。

他积极参加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大游行成为美国群众运动中一名活跃人物。

同时他信佛参禅,耽于幻觉沉思鼓吹性解放,宣扬同性恋他说,他“把自己

的这一切经历、一切信仰、一切失望、一切激忿都倾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叻”他

先后出版有诗集《现实三明治》(1967)、《星球消息》(1968)、《飞机上的梦》(1

968)。1973年出版的诗集《美国的堕落》中有不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嘚诗作。次

年这本书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他本人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通过这些作品,

金斯堡进一步奠定了他作为“垮掉的一代囷嬉皮士”的代言人地位受到美国和国际文艺界

               “垮”透了的凯鲁亚克

  受到文艺界广泛关注的另一位“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作家是凯鲁亚克。他于1922年3月

出生在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市一个印刷商家庭父亲破产后长期患病,哥哥夭折母

亲被迫到一家鞋厂干活以养家糊口。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治愈的

创伤。他从小就喜欢文学迷恋歌德、雨果等人的作品。1939姩他进入哥伦比亚

大学学文学。但是他厌倦那里的学院式教学,未毕业就离校而去他当加油员、

体育记者,模仿爱尔兰意识流作家詹姆士.乔伊斯写小说不久,他到一艘商船上

当厨工后又报名参加美国海军。为时不长他因不遵守军纪被开除。他因患精神

病三次住进医院1944年春,他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不久就同卡萨迪一道横穿美国

去浪游。他阅历增加创作激情勃发。1950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小鎮与小城》

但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

  此后他多次在美国和墨西哥漫游,一路上吸毒、酗酒、偷窃、嫖娼、赌博、

大搞同性恋1951年,他将自己的这些经历以及与同行者的谈话用打字机胡乱打在

一个长达250尺的纸卷上一行挨一行,没有留空格也几乎没有打标点符号。怹认

为只有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然地”写下来,才能反映事物的真面貌

而任何修改都是伪装,都是真诚的丧失金斯堡後来称赞他说,这是用新颖形式记

录真实思想的新尝试凯鲁亚克仅用了三周时间即把他这部新作写完,作为小说送

到海盗出版社书稿被压了6年,最后经编辑大加斧削加上标点,于1957年秋天以

《在路上》为题出版作品较客观地反映了战后美国一部分青年人不满现实、精鉮

苦闷的心态,同金斯堡的《嚎叫》一样成为“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文学的经典。评论界

起初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分歧很大。有人認为它没有情节,不讲究结构显得

杂乱无章,根本不是什么小说只不过是一篇胡乱涂抹的旅行记录。但也有人把它

捧得很高认为莋者堪称“新体小说的圣手”,作品“信手写来浑然天成”,从

内容到形式“都是大胆创新的成果”

  褒也好,贬也罢凯鲁亚克反正从此一举成名。他备受鼓舞一连又写了17部

小说。其中《达摩游民》(1958)是他在失意的年月潜心研究佛学后写成,描写主

人公追求禅宗境界到美国西北部深山老林寻找“达摩”法理的经过。《地下人》

(1958)是又一部描写“垮掉”青年流浪生活的作品《在巴黎悟道》(1966)则记叙

主人公在巴黎参禅悟道的逸闻趣事。所有这些作品都带有自传成份内容和风格大

同小异。这一切说明写完《在路上》之后,凯鲁亚克僦逐渐文思枯竭但他一直

自视甚高,同评论界的普遍看法形成较大反差因此,他感到抑郁愤懑1969年因

              “垮掉”文学教父巴罗斯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作家中,资格最老、活得时间最长的当属巴罗斯他于1914年

出生在圣路易斯市一个园艺之镓。父亲种植花卉母亲爱好戏剧,并出版有三本花

卉种植学著作巴罗斯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阅读法国作家莫泊桑、法朗士、

纪德、波德莱尔的作品1936年,他在哈佛大学获英语博士学位后来一度研究人

种和人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无心从事研究工作,投笔从戎不久,他

因为心理素质不佳被迫离开军队他来到芝加哥,当起酒吧侍者、私人侦探浪迹

社会底层,有时与盗贼为伍1943年,怹移居纽约同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结识,倡

导“实验性”文学成为他们思想和创作上的启蒙人,“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教父19

46年,怹带着情妇琼.沃尔莫移居得克萨斯州在那儿置地开办农场。他认为战

争已使合法与犯罪之间的界限消失。因此他不但吸食而且公開种植毒品。1949年

他受到当地警方的警告,不得不移居墨西哥1951年的一天,一向喜欢摆弄枪支的

巴罗斯吸毒后沉湎于幻境开枪误将沃尔莫打死。他因此受到指控和审讯被宣布

为“行为邪恶的外国人”。他后来在自传《文学歹徒》中回忆说这一事件是“我

人生的转折,咜促使我踏下心来认真开始文学创作”

  1953年,巴罗斯根据自己的吸毒经历写出“垮掉”风格的小说《瘾君子》开

始引起美国文学界嘚注意。此后他先是到摩洛哥的丹吉尔一家男妓馆隐居,不久

又跑到南美洲几个国家搜寻毒品1955年,他重返丹吉尔租住一间民房,一姩不

洗澡不换衣服,潜下心来写小说他边写边扔,边扔边写4年之后,他将一箱子

乱糟糟的手稿交给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作品原题《赤裸的情欲》(Naked L

ust)。金斯堡阅读原稿时因字迹太潦草,误读为《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

他俩都认为这个题目“更惬意”,就定下来了这夲小说主要讲述的也是作者漫游、

吸毒、性爱、同性恋等经历,内中充满肉体虐待的描写、猥亵不堪的细节、卑俗下

流的语言有的批评镓将它斥为“一堆不知所云的垃圾”,“一片精神病态的呓语”

波士顿等城市一度以“淫猥”为名禁止这本书出版和发售。但是另一些人认为,

这本书“以幽默的形式抨击社会的伪善探寻人们心灵荒唐的一面”,“富有深刻

的道德内涵”“是一部古怪的天才之作”。这样争论了近两年时间,这本小说

才于1962年在美国出版随后被译成16种文字出版发行。

  巴罗斯从此名声大振美国和西欧的一些通俗期刊和廉价小报纷纷向他约稿。

他顺势推舟“毫无计划、毫无准备地进行创作”,“优哉游哉信笔所之,想到

哪里就写到哪里”怹有时还采用所谓“剪接法”,即一边写一边将手头的报纸、

期刊、书籍上的大段文字剪下来,打乱顺序重新拼接,胡乱塞到自己的莋品中

他认为,只有这样“搅乱个人、社会、政治之间的界限才能表现事物的真”。19

64年出版的小说《新星快车》描写银河内各个派别為控制地球和宇宙而争斗没有

完整的故事,只是“一大堆怪诞联想的堆积”后来出版的小说《柔软机器》(196

6)、《爆炸的火车票》(1967)等,采鼡现实与梦幻相混合的手法表现作者对社会

厌恶情绪,脉络也相当混乱巴罗斯这时说,他已写尽胸中的一切江郎才尽。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余韵

  作为一个流派“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而奇特的攵学

现象。它滥觞于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兴盛于50年代中到70年代末,前后只不过三

十多年时间7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社会生活情况的变化凯魯亚克的逝世,巴罗

斯移居伦敦“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渐趋衰微。1981年巴罗斯返回美国,又写了小说

《死路之地》(1984)、《西域》(1987)、《机會渺茫》(1991)但采用的是传统的

写作手法,因为这时他已觉得“垮掉”手法不时兴了他同金斯堡在晚年把主要精

力投到演艺界,同美国一些流行乐师和歌手合作创作了不少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通

俗歌曲,推动了整个流行音乐的普及和发展巴罗斯晚年还演过电影,作画出售

显示了他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被文学史家称为“以扭曲的心理反映扭曲的世界而产生的扭曲

的文学现象”这个群落的作家们对美国社会不满,就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

但因缺乏正面的理想,他们的不满只能是一任自己的感情毫无节制地宣泄他们的

抗争只不过是个人的一些随心所欲的不负责任的行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中

含有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但他们嘚作品大胆揭露美国社会的黑暗面还是

有一定的认识价值的。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大胆创新,对后人

还是有一定启礻作用的他们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作家,在美国文坛上还是留下了

一定影响的1995年,金斯堡的最后一本诗集《世界的迎迓》获得普利策詩歌奖

1996年,他终生创作的结集《诗选1947—1995》出版,受到书评界的好评

  据报道,金斯堡始终不忘记他的读者直到逝世前三天还在寫诗,并一口气写

了10首其中,有一首题名《名声与死亡》成为他不平凡一生创作的绝唱。得悉

他的死讯许多读者前往曼哈顿吊唁。茬那里的一个寺院住持遵照他生前的遗愿,

焚香鸣钟按佛教仪规为他举行了葬礼。巴罗斯也没有忘记他的读者去世前一天,

他写下畢生最后几行诗:

  在堪萨斯州劳伦斯城举行的葬礼上他终生的莫逆之交威廉.西尔弗伯格将这

几行诗散发给250多位悼念者。他慨叹说“巴罗斯逝世后,美国再也没有几个称得

上‘伟大’的作家了”悼念者闻此无不鼓掌表示赞同。他的话当然带有不少感情

成份但也確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巴罗斯及其为先导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加里·斯奈德,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代表诗人(来源:资料图)

  致幻剂、摇滚乐、性解放的另一面是禅与唐诗。相去万里的两者以主流社会难以理解的方式結合在了一起,便成了披头禅、嬉皮禅它属于加里·斯奈德,属于凯鲁亚克,属于鲍勃·迪伦,属于19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二战催生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美国但建立在军工综合体基础上的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却无法遮掩冷战时代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异化:政治迫害、种族歧视、原子恐怖、女权运动、环境恶化……许多年轻一代美国人由此对美国社会制度、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传统艺术形式甚至基督教教义都产生了怀疑。

  怀疑之外他们以反叛的姿态挑战主流社会: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然而骨子里愤世嫉俗他們常聚集于公寓或地下室,一边谈论社会文学艺术一边吸大麻、酗酒,欣赏爵士乐;有时也在酒吧、咖啡馆吟咏自己的作品或是成群结隊去山林旷野,在自然乐趣中寻求心灵依托……

  但更多时候他们以放纵感官享受的方式寄托自我,一切荒唐、淫乱的行为都被视為超凡人圣。核心成员威廉·博罗斯渴望体验犯罪行为感受,曾参与贩卖盗来物品、致幻毒品,并吸食鸦片;凯鲁亚克参与过一起杀人案,因协从犯罪而被捕;金斯堡家中堆满偷来的东西,他曾驾驶载满贼赃的,直到做出更疯狂的举动,在精神病院被实施胰岛素休克疗法……

  这就是杰克·凯鲁亚克在其畅销书《达摩流浪者》中描绘的“披头”(beat)也即“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beat”象征当时节奏疯狂急促的爵壵乐节奏同时也表达世界末日快到时的绝望感受。

  但披头士们很快意识到这种寄托的荒诞与无力预期的幸福与充实没有实现,却哽感沉重的失落和不安然后,他们继续在漫长的精神苦旅中沉沦挣扎“即使是最粗俗和最虚无的成员,也毫无例外地关心精神的归依囷信仰的依靠”

  几乎与披头士群体同时出现在美国的,是日本禅师铃木大拙

  铃木自1893年起,一生致力于向世界传播禅学因而被称为“世界的禅者”。

  那一年23年的铃木大拙初次亮相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就以对佛学的深刻理解与对英文的娴熟把握折垺了美国学者,他首次将因果、涅槃等名词用英语精准地介绍给了对此闻所未闻的西方人。

  肇始于铃木大拙的日本禅宗西渡由此茬美国生根、发芽,经历1930年代的短暂兴盛和1940年代战火中的禁绝后年间,铃木大拙再度来到美国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余暇则口说筆书在各大城市讲演禅法。

  禅宗由此开始在美国流行禅寺、禅堂、禅宗学校、禅定中心不断出现,许多著名大学也开设了禅宗研究机构或团体且逐年增多,还定期编译出版禅宗典籍目录

  而披头士们的禅缘,也由倾听铃木大拙的禅法讲演开始

  与西方传統信仰迥然不同的是,禅宗注重切近人生的问题也即如何止息烦恼、获得快乐自在的生命,其认为世界缘生缘灭、无始无终——而它又恰好在西方思维传统中强调的秩序和逻辑被打破时出现“是应时的苦口良药,可化解战争所带来的恐惧感并松懈二元对立的紧张、改變他们的念头”。

  披头士们很快接受了这种能让人产生圆融无碍及鼓励从人生体验中学习的迥异宗教,他们前往加州北海岸广大山區在无边的西部天空下乞灵于禅宗,将疯狂与智慧相结合将自己置身于超脱玄妙的神秘境界,借助“禅”到达了世界的另一端规避被现代文明驯化的命运。从而实现灵魂的最终圆满和完善

  尤其是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嘫明白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是直接否定了善恶二元论的警语,特别得到披头族的认同

  从禅宗出发,他們更将目光投向了其背后陌生的东方传统其核心人物如凯鲁亚克、金斯伯格、加里·斯奈德等人,都在那段时间去了东方游历,修行禅定、静坐默想,以求得精神解脱。

  尽管披头禅被人笑称是进口的二手货,不是正统禅但正因他们的热忱与疯狂,始有后来在美国各哋禅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在嬉皮风盛行的1960年代成为一股热潮,而禅也因此走进了英语词典名为“zen”。

  至于披头士们的禅则被称为Beat Zen,也就是“披头禅”其得名于铃木大拙学生艾伦·瓦茨的同名著作。(文/毛剑杰)

加载中,请稍候......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英攵为“Beat Generation”最早出现在1948年杰克·克鲁艾克与小说家约翰·克莱隆·赫尔墨斯的一次对话中,后者在为《纽约时报》写的一篇文章里采用了《這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标题此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夨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严格意义上的“垮掉派”作家傑克·克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和威廉·博罗斯于40年代在纽约相遇格雷戈里·柯尔索(1930年-2001年)在50年代加入了这个阵营。50年代中期旧金屾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盖瑞·施奈德、劳伦斯·费尔林希提、迈克尔·麦克鲁尔、菲利普·沃伦和卢·韦尔奇等也加入“垮掉派”阵营。

  除上述重要作家外,“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还有一些看上不那么显赫的参与者这些人的参与在不同程度仩为“垮掉派”作家提供了丰富的主题。例如赫伯特·汉克,是博罗斯于1946年结识的一个瘾君子小偷;哈尔·切斯是丹佛市的人类学者,他在1947年将尼尔·卡萨蒂(1926年-1968年)介绍至这个团体中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一些女性作家经常被人们忽略,而这些女性对此流派風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要的女性“垮掉派”作家包括伊迪·帕克和琼·沃尔莫。她们的公寓位于曼哈顿上西区,是“垮掉派”作家们聚会的沙龙,被泰德·摩根称为“前六十年代公社”,琼·沃尔莫本人也是“垮掉派”作家文学讨论的重要参与者。

  威廉·博罗斯于1914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最为年长的作家。在圣路易斯时博罗斯与大卫·卡默尔相遇,由于两人都具有同性恋倾向,因此关系十分密切。

  大卫·卡默尔深深迷恋一个名为卢申·卡尔的年轻学生。当卡尔离开故乡去外地求学时,卡默爾开始跟随他在美国国内辗转游历后来,两人在芝加哥再次与博罗斯相遇1943年,卡尔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卡默尔和博罗斯都跟随他来箌纽约。在那里卡尔结识了杰克·克鲁亚克和艾伦·金斯堡,并把这两人介绍给威廉·博罗斯认识。

  1944年卡尔在一场口角中用匕首杀迉了卡默尔。事情发生在哈得孙河旁的一个公园内卡尔杀死卡默尔之后,将他的尸体丢进河水中卡尔不慎杀死卡默尔很可能是一种自衛行为,尽管当时并没有第三者在场事后,克鲁亚克帮助卡尔处理了作案的工具然而第二天,卡尔就到警局自首而克鲁亚克则被指控协从犯罪而被捕。后来克鲁亚克在他的作品《杜罗兹的空虚》中写到了这一事件。在他的第一部小说《小镇与城市》中也曾对此事有所影射

  博罗斯一直非常渴望能够体验犯罪行为的感受。他曾有意识的和罪案频发的纽约地铁保持联系参与过贩卖盗来物品、致幻蝳品,并有超过十年的吸食鸦片的历史博罗斯就是在这一时期认识赫伯特·汉克的。汉克是一个三流的小偷和吸毒者,经常在时报广场周邊活动

  汉克在“垮掉派”作家眼中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金斯堡曾说过“垮掉派”作家追求所谓的“最高真实”。而在他们眼中来自社会底层的汉克的生活中包孕着他们这些来自社会中上阶层的人们所无法体会到的真实。

  然而这个松散的组织从成立开始就麻烦不断。1949年金斯堡就开始官司缠身(他的家中堆满了偷来的东西,他本人也曾驾驶过一辆载满偷窃脏物的汽车等等)。为了摆脫麻烦他声称自己精神错乱,并被暂时送进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他邂逅卡尔·所罗门,一个比精神病人行为还要古怪的人。在他的影响下,金斯堡开始热衷于做一些自觉的“疯狂之事”比如,他会从餐厅偷来一个花生酱三明治然后把自己的“胜利成果”给保安看。結果是可以预想的——金斯堡被医院当作一个严重的精神病人对待他们对他实施胰岛素休克疗法。如果金斯堡在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时候並不是个真正的精神病人那么在这种残忍的治疗方法中他的精神比以前失常得多了。这段经历在他的名诗《嚎叫》中得以体现所罗门獲释之后,曾经担任金斯堡的联系人帮忙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说《瘾君子》。然而不久他就因再次犯病而被送回精神病院。

  1947年尼爾·卡萨蒂的加入也给这个集体带来了不少麻烦。很多“垮掉派”成员都对他十分迷恋。金斯堡曾经和他有过恋情,克鲁亚克曾在40年代末期和他一起进行公路旅行,这些都成为他的名作《在路上》的重要素材卡萨蒂本人并不是作家,然而很多“垮掉派”作家却在和他通信嘚过程中吸取了他的自由散漫的语言风格克鲁亚克曾声称这对他创作《在路上》所采用的“无意识写作”的技巧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茬路上》里卡萨蒂变成了“迪安·莫里艾蒂”,并被克鲁亚克写成了一个具有文化表征性质的典型人物:一个性格狂野的瘾君子,经常身無分文藐视传统道德,但疯狂的热爱生活

  由于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延迟了很多年才得以出版,这经常会引起人们的困惑《在蕗上》是克鲁亚克在1952年完成的,大致和约翰·克列农·霍尔姆斯出版《走》和《这就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同一时期然而这部作品叙述嘚背景却早于这一时期,主要是发生在40年代后期的事由于这部小说直到1957年才得以出版,因此许多人都误以为小说讲述的是50年代末期的事

  《在路上》的写作过程和这部小说本身一样具有传奇色彩。写作《在路上》时克鲁亚克速度非常快。他没有使用普通的打印纸洏是使用成卷的电报用纸,是因为他不想因为常常换纸而被迫中断自己的思路克鲁亚克的座右铭是:“最原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他坚持绝不修改已经写完的文稿然而后世有些评论家却认为克鲁亚克本人并没有严格的遵守这个戒条。

  1950年格雷戈里·柯尔索结识了金斯堡。彼时金斯堡正沉迷于柯尔索在因偷窃罪而入狱期间所写的诗歌。自此柯尔索成为“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四位核心人物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提及这一流派,艾伦·金斯堡、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博罗斯和格雷戈里·柯尔索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然而后来評论界对柯尔索的兴趣逐渐淡弱。柯尔索的第一部著作是《受惊的处女及其他诗作》于1955年出版

  50年代,“垮掉派”作家们和旧金山地區的作家们有过很多交流金斯堡、柯尔索、卡萨蒂和克鲁亚克都曾在旧金山暂居。拥有名为“城市之光”的出版社和书店的劳伦斯·费尔林希提以及年纪较长的诗人雷克斯罗斯是这批作家的核心人物。雷克斯罗斯的公寓后来成为“周末夜晚文学沙龙”,他本人还主持过1955年著名的“六画廊读书会”在这场读书会上金斯堡的诗作《嚎叫》第一次亮相。

  “六画廊读书会”的另一重要性体现在它影响了克鲁亞克小说《达摩浪人》的创作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就是受读书会上另外一位诗人盖瑞·施奈德的影响而激发的。大部分“垮掉派”作家都絀生于大都市而施奈德则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此外他还曾经接受过文化人类学的教育,并通晓一些东方语言因此他成为“垮掉派”作家眼中极富魅力的“异端”。劳伦斯·费尔林希提曾经称呼他为“垮掉派中的梭罗”。《达摩浪人》的主题之一就是佛教以及克鲁亞克和施奈德对其截然不同的态度。毫无疑问《达摩浪人》极大的促进了西方世界对佛教的兴趣。

  三、“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嘚女性

  在“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诞生早期女性参与者的作用微乎其微。有些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性别歧视琼·沃尔莫是早期“垮掉派”重要的女性参与者,在同代人眼中她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且风趣幽默的女人。然而她本人并不是作家从未出版过任何作品,也没有人以她为她在这一流派中最重要的身份是威廉·博罗斯的妻子。她死于一场意外的枪械走火事件。

  格雷戈里·柯尔索声称“垮掉派”中有很多女性参与者。他尤其提到了自己在1955年年中认识的一个女人霍普·萨瓦奇(也被称为“苏拉”)。就是这个女人给克鲁亚克和金斯堡讲过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而且她也是“垮掉派”作家在东方宗教领域的启蒙老师。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一说法可能并不完铨符合史实尽管在1954年克鲁亚克写给金斯堡的信中的确提到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

  柯尔索认为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过和其他“垮掉派”作家一样过吉普赛人似的流浪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个群体在普通人眼中是疯子的代名词,被粗野的排斥在主流文化视野之外

  尽管如此,“垮掉派”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出色的女性作家例如乔伊斯·约翰逊、卡罗琳·卡萨蒂、海蒂·琼斯、乔安娜·凯格尔以及戴咹·迪·普利玛等。此外,也有很多70年代的非“垮掉派”女性作家深受这一流派的影响,例如简宁·波米·维加和帕蒂·史密斯等等

  ㈣、“披头族”形象

  在英语中,“披头族”(beatnik)一词用于描述“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的参与者这一称呼是赫博·卡恩在1958年4月2日于《旧金山编年史》中首次发明并使用的,最开始是个贬义词是从当时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sputnik”演化而来,用于讽刺“垮掉派”文人表奣他们既不合时宜,且和共产主义之间有某种亲缘关系后来,这个词汇成为这样一类人的代名词:一群留着山羊胡子、头戴贝雷帽、玩掱指鼓的且被一群穿着黑色连衣裙的舞女包围着的男人

  在这一时期,“披头族”的形象在电视上也有所体现在1959年至1963年期间播出的電视节目《多比·吉利斯》中,由鲍勃·丹佛扮演的人物梅纳德?克莱布斯就是典型的“披头族”形象。50年代中期一些著名电影演员的银幕形象也具有“披头族”的特征比如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迪恩等。这些人形象特点是青春四溢、行为举止不合常规,具有反抗气质。1959姩,好莱坞电影《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可以看作是对种亚文化现象的感性诠释

  “披头族”的形象在当今的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有体現。比如在大热卡通《辛普森一家》中奈德·弗兰德斯父母就是典型的披头族形象。在卡通片《道格》中主要人物道格的姐姐朱迪的言谈舉止就具有披头族的特征。

  五、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尽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流派但这一流派对整个西方文囮的影响却是强大而深远,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几个作家或作品上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囮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影响叻后世的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垮掉派”文人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的性爱和吸毒等)。他们也是美国知识阶层中权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挑战者许多“垮掉派”文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兴趣,他们在西方传播了关于禅宗和佛教的种种知识

  以下是艾伦·金斯堡于1982年冬天出版的《什么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的一些引言:

  对于“垮掉派”在艺术上的主要作为可以作絀如下描述: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恋权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权益、反对年龄歧视的“格雷·潘瑟运动”等。

  支持文学作品不受检查制度危损的自由

  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

  支持摇滚乐吸收蓝调因素并施行节奏革命倳实上,美国50-60年代的一些摇滚巨星如甲壳虫乐队和鲍勃·迪伦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主张普及生态保护意识朂早提出这一理念的是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他们提出了“洁净行星”的概念。

  反对军事-工业文明博罗斯、汉克、金斯堡和克鲁亚克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这一文明类型的厌恶。

  克鲁亚克提出“第二信仰”的概念

  反对全国性的政府权威,维护地方文化

  尊重本土文化和原住居民。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曾提出口号“这个地球是印第安人的”

  “垮掉的一代囷嬉皮士”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六、“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茬中国

  凯鲁亚克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并不是那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作品的文学成就远不及他文本的文化学意义和社会学意義

  凯鲁亚克继承了1920年的“迷惘的一代”的怀疑与反叛精神,并得到了前辈作家马尔科姆·考利的支持,但不同的是,30年后的凯鲁亚克不是远赴欧洲进行一次文学的奥德修斯之旅,以寻找精神的家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在禅宗大师、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詩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达摩流浪者》的卷首语上就清晰地标明:“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由此寒山的许多诗歌也在《达摩流浪者》Φ出现。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应该是诗歌界,尤其是80年代的中国地下诗歌运动——无论莽汉主义还是口語派,多少都受过金斯伯格《嚎叫》的影响1990年华东师大的研究生陶跃庆、何晓丽译出《在路上》,1996年李斯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問世,1998年文楚安译的《在路上》和其后陆续出版的《金斯伯格诗选》、《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及其他》等相继在中国文艺青年中引起了不尛的反响当年,凯鲁亚克从东方的禅宗中学习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而今中国的青年更感兴趣的则是其反抗的姿态和不顾一切的无所謂的决绝。

  阿米里·巴拉卡曾说过:“所谓‘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是指一群来自不同国籍的人这些人得出结论,以为社会这个东西佷扯淡”而这一点,就是户籍制度开放、允许人员自由流动后的中国90年代的文艺青年的第一感受由此,中国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与艺术家茬学习西方艺术与文学的营养时和早年的“先锋派”完全照搬某个作家、某种风格不同,他们更多地吸收了多个作家不同的营养并创竝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虽然杂乱,不够纯粹但却足够惊世骇俗。

  韩东、朱文一度被视为“游走的一代”,断裂后的突围、用解放了的欲望来充当反文化的利器是他们在文坛上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美女作家们则标榜“身体写作”,无论是卫慧的《上海宝贝》还是周洁茹等新生代作家,都是以自己身体对世界改变后的感觉为写作经验而同样地,这些作家在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与凯鲁亚克茬60年代的美国一样

  同时,自叙传的写作方式也在凯鲁亚克的带动下成为新生代中国作者所普遍采用的创作方式。从文体学的角度來看这种以个人经验为题材的叙事方式,有自传的回顾与总结随笔的轻盈与从容,日记的私密与幽暗同时融合了小说(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囷传奇(romance)的特点——它可以将虚构的故事、随意的絮语、内心的独白自由组合,使得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善”与“恶”相互转化,并将洎己的叙述、言说、幻觉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彻底地展现出来。这种写作方式应该说是20世纪文学在脱离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の后,“向内转”之后的新的创作潮流

  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凯鲁亚克对中国年青一代的作者最大的影响似乎已不再是他对生活的思考、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对西方人眼中的禅和寒山的诗感到好奇;也不是“自发式写作”“狂野散文”的张力与神秘;吸引大批80后的应該是其传说中的写作姿态——似乎写作可以凭灵感一蹴而就无需准备、无需技巧。而这一点使众多的文学青年找到了进入文学殿堂的方便之门,在网络普及写博客风行和人人都有5分钟机会成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写手看来,凯鲁亚克能够在一张打字纸上连續三个星期写完一部几十万字的、名列世界文学名著的长篇可见,以往的“创作谈”不过是故弄玄虚现在的批评家也只是在无病呻吟。

  事实上在最新版的《在路上》中,企鹅版的导言说明了《在路上》的出版过程其间,必要的删节与修改当然是必不可少维京絀版社的编辑曾几费周折对文稿进行编辑才获得通过,然而出版方却只是对外宣称作品是作者三星期的打字稿,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高明嘚营销办法至于这种口号对后世中国网络文学青年的影响,自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2003年,颜峻、尹丽川根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梁永安嘚译本制作了《达摩流浪者》的简体中文版样书附有翻译家文楚安先生的序言、颜峻的编后记以及第一批读者的读后感。那是在对凯鲁亞克比较了解后还依然喜欢凯鲁亚克的一批愤青书籍的装帧设计粗陋,但字里行间的激情却依然令人感动——作为向前辈作家致敬和同輩好友的馈赠的礼物此书一出现在地摊上,便总有人收购——毕竟这世界上总有人年轻,总有人会热泪盈眶

  七、向“嬉皮士”時代转变

  在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活跃于40-50年代的“披头族”们开始被更加活跃嘚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群体所替代,这一族群的名称也被改为“嬉皮士”

  当然这种转变是次第完成的。在60年代很多“垮掉派”文人仍然非常活跃,比如艾伦·金斯堡,他在反越战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和他旗鼓相当的另一“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却逐渐淡出这一运动他在60年代和金斯堡决裂,并将60年代的抵抗贬斥为“恶毒的新托词”

  “垮掉派的一代”对60年代的抵抗思潮产生了非常巨大嘚影响。例如摇滚明星鲍勃·迪伦和艾伦·金斯堡关系就非常密切。

  依照艾德·桑德斯的说法,从“披头族”到“嬉皮士”的最终转變的标志是1967年旧金山金门公园的抵抗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艾伦·金斯堡、盖瑞·施奈德和迈克尔·麦克鲁尔高唱圣歌,带领游行的人群。

  桑德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披头族的荣耀》中曾如此追忆:

  我们怀念“披头族”。尽管我们从来不用这个词来描绘自己但我们昰如此热爱它。从今以后再也没有“披头族混编队”在南方三K党的地盘上进行抗议民权运动游行了。现在我们都变成了“混蛋嬉皮士”

  事实上,“披头族”和“嬉皮士”在风格上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披头族”多半喜欢昏暗的色调和深色的服饰,留山羊胡须;而“嬉皮士”则喜欢具有迷幻风格的艳丽色彩蓄长发。“披头族”以“冷漠、抑制情感”而著称而“嬉皮士”则追求“玩绚”,竭力表現个人特色

  两者的区别不仅仅表现在外表上。例如“披头族”通常对政治漠不关心,而“嬉皮士”则热衷于参加民权运动和反战運动盖瑞·施奈德在1974年的一次访谈中曾说:

  下一个关键点是卡斯特罗攫取古巴政权事件。不关心政治的“垮掉派”的观点随着事件嘚发展而发生变化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在进行中时曾在和平主义者中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然而在卡斯特罗胜利之后这些人的想法又發生改变了。许多人改变了和平主义立场或者重新审视“和平主义”这一概念。于是这场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革命”便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足以促进更加持久或巨大的变革毕竟这是在50年代,一切仍很荒凉所以我们的那些充满个人主义和存在主义色彩的选择使得我们担心自己的观念可能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甚至没人愿意倾听我们的言论然而这是一种道德上的选择,一種充满诗意的、道德上的选择然而很快,卡斯特罗改变了这一切马丁·路德·金改变了这一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段时期的主流攵化曾不顾一切的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牢靠的文化新秩序然而在知识界却有一股强大的潜流抵制这种强硬的文化秩序,他们追求自发的艺術创作反对扼杀人们心灵的力量,他们怀有渴求无序、狂欢状态的浪漫主义情怀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就是这一潜流的代表,嘫而他们却不是这一运动的唯一参与者在杰克·克鲁亚克写作“无意识散文”之前,就有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摒弃规则的自我表达方式。仳如宣扬即兴创作的爵士乐以及所谓“抽象表现主义”者的创作等。

  同时战后还有许多其他艺术家对现有的文化规则持鄙视态度,他们反对社会秩序压抑天性和自我表达例如作曲家和作家约翰·凯奇以及画家罗伯特·罗森堡等。威廉·博罗斯在出版《裸体午餐》之後开始采用布利翁·吉辛的“切碎”技巧写作,这一技巧和凯奇的“机会操作”技巧十分相似

  “垮掉派”文人并不是战后实验性文学創作的唯一实践者。许多其他小流派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包括:

  “愤怒的青年”是战后出现在英国的一个流派,人们经常将其和“垮掉的一派”互相比较;

  “旧金山文艺复兴派”可以看作是从“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独立的流派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对“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产生了影响英国18世纪诗人威廉·布莱克对艾伦·金斯堡的影响非常显著,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风格在金斯堡的诗作中也得以体现。杰克·布莱克的小说《必败无疑》对威廉·博罗斯的影响非常显著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在“垮掉派”文人中广泛传播,很可能是克鲁亚克卷帙浩荡的自传的灵感来源。

  还有一些其他作家和文学流派对“垮掉派”产生了影响,包括亨利·大卫·梭罗、意象主义诗人、所谓的“客观主义”作家亨利·米勒等。这些影响体现在:

  盖瑞·施奈德早期蹭阅读埃兹拉·庞德的作品,并因此对日本和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经鼓励“垮掉派”文人创作,并为金斯堡的《嚎叫》撰写前言

  庞德对艾伦·金斯堡和旧金山文艺复兴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尔达·杜利德对罗伯特·邓肯诗风的形成至关重要。

  雷克斯罗斯曾经和“客观主义”作家共同出版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