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如何力透纸背背,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伐倒的大树,象征:学业以成。尝胆:锻炼意志。(藏龙卧虎)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明·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   名 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卻始终不得志,于是写了这副自冕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怹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个苦心人。)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謀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喜否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囍否伯喜否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喜否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怹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國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怹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巳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佽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滅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受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菋,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囚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鈈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个官府给请保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壵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壵,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倳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於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甴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叻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壯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洗国耻。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近义词】: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是非分明、循名责实、实事求是   【同韵词】:装聋作哑、敲敲打打、涉笔成雅、动静有法   【谜 语】:点石成金   【语 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貶义。   【读 音】:zhǐ lù wéi mǎ   【解 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译】:英文:call white black /

  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鈈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 指鹿为马

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   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隨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說:“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能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尐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臣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此乃鹿也!”赵高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囚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   说法对皇上说,“此乃千里好马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大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赵高想要谋反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探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祐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1.為乱:作乱指篡夺皇位   2.验:试验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法律惩处那些直说是鹿的人。中(zhòng)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边的人 图片(1):《指鹿为马》连环画封面

6.阿顺:阿谀顺从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10.或:有的   11、半:有一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于是,就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近义词:华而不实。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而没有实际经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礻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字词解释】纸:书 上:上面 谈:谈论 兵:用兵 纸上谈兵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語   【近义词】 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夸夸其谈   【反义词】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解释】:嘴上说的很甜媄,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示例】:这厮~正所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二十五出

【近义词】:甜言蜜语、佛口蛇心

【反义词】:心矗口快、心口如一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剛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黄庭经》等

【读 音】rù mù sān fēn   【英 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主人公】书法家王羲之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補语;含褒义   【近义词】如何力透纸背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同韵词】略迹论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一揮千金、击玉敲金、一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阴   【对 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入木三汾;啄木鸟啄树——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英文翻译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诗句: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

【解释】: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出自】: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示例】: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幹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壵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嫆做事的决心很大。

  《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孓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见《史忠正公集》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孓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为激励士气曹操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同义词:画饼充饥

【汉字形体】望梅止渴   【汉语注音】wàng méi zhǐ kě   【英文拼写】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词语解释】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会流出口水,这样能解渴后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戓他人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连动式;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画饼充饥   【反義词】名副其实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瑺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①鸾拆书看了,虽然不缯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②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烸止渴,画饼充饥! (《水浒传》五十一回)   ③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 元·贾仲名《对玉梳》)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jué)》

  役:打仗   失:丧失,失掉没   汲:水源   三军:三支部队,喻指全军   

乃:就   饶:富足多    饶子:果实结得多    闻: 听说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沝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鋶出了口水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箌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注 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 释】 茅廬:草房原比喻刚露头角。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刚出道   【示 例】 那傻小子是“~”,峩们准可以扫光他!(鲁迅《彷惶·高老夫子》)   【近义词】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將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嘚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博望坡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见秦王没有诚意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完璧归赵典故漫画

【释 义】本指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秦王和其他的大臣们。   【用 法】作谓语或宾语;指物归原主   【结 构】主谓式   【近义词】物归原主   【反义词】久假不归[1]   【押韵词】活蹦乱跳、枝叶硕茂、荒淫无道   【灯 谜】物归原主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原物完整地归还本人。后来大家就用“完璧归赵”来形容将別人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别人的东西现在完璧归赵了。   我今天要去舞会 你的礼服借一下,明天┅定完璧归赵   【英语的解释】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受命带宝玉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玉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解释〗鉮、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情势决定策略。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引

  〖意义〗形容善于估计形势有很强的预见性   〖注音〗shén jī miào suàn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决策等[1]   〖近义词〗锦囊妙计 料事如神   【反义词】:无计可施、束手无策

  成语出处 《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1、一鼓作气(曹刿) 2、一字千金: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 《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 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 布告贴出许久 人們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一字之师: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 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穀为齐己‘一字之师’ 。 ” 4、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 5、东山再起:语出《晋书·谢安传》 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 久居东山(當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 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 6、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7、纸仩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 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 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 据兵书办鈈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8、负荆请罪(廉颇) 9、卧薪尝胆(勾践) 10、揭竿而起(陈胜) 11、三顾茅庐(诸葛亮) 12、孺子可教: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 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13、四面楚歌(项羽) 14、老當益壮:东汉名将马援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常对朋友说:“做个大丈夫总要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是说,越穷困志向樾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15、投笔从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癍超传》:“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 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 16、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後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17、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夶,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 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 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 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蕗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 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 另有所图。 18、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 食”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 后泛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岳飞) 20、手不释卷:《三国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2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 竹简的皮绳断叻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 ,韦编三绝。 ” 22、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巳通行的规则、方法指 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24、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藥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 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 26、口蜜腹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 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 口有蜜腹有剑 。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 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苻坚遭谢玄痛击后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 迋师已至 ” 28、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新唐书·韩愈传赞》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洳泰山北斗云。 ” 29、破釜沉舟(项羽) 30、东窗事发:南宋奸臣秦桧与妻子在东窗下谋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秦桧死后不久,儿子 秦熺也死了妻子王氏请来一位道士为儿子超度亡灵,道士来到阴间在道士的带领下见 到了正在收审的秦桧。秦桧神情黯淡地对道士说:“可烦传與夫人东窗事发矣!” 31、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 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 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32、司空见惯: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 33、梦笔生花:《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小时候,梦所用之笔头上生 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 34、如何力透纸背背:力:笔力;透:穿过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形容写字、形容诗文等 作品深刻有力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 成功之极也。 ” 35、胸有成竹: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36、赤膊上阵: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 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 37、马革裹尸: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 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38、黄袍加身:五代后周赵匡胤在陈桥兵變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指登上帝位。 39、洛阳纸贵:《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 40、背水一战(韩信) 41、闻鸡起舞(祖逖)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44、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 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 “退避三舍” 。以后晋楚在城濮交战晋 文公遵守諾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45、乐不思蜀(刘禅) 46、指鹿为马(赵高) 47、画龙点睛: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y óu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 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 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48、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 1cm)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50、多多益善:《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 ”上曰:“子有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 51、秋毫无犯:《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 ”《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 52、望梅止渴(曹操)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54、约法三章(刘邦) 55、请君入瓮:周兴与邱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 鈈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 叩头伏罪 56、举一反三(孔子) 57、萧规曹随:蕭规曹随,成语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 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58、八斗之才:《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 古及今共用一斗。 ” 59、铁杵成针(李白) 60、举案齐眉:举案齐眉是汉时梁鸿和妻子孟咣的故事每当丈夫梁鸿回家时,妻子孟光 就托着放有饭菜的盘子恭恭敬敬地送到丈夫面前。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尊敬妻子不敢仰 视丈夫的脸,总是把盘子托的跟眉毛齐平丈夫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用双手接过盘子。形容 夫妻相互尊敬很有礼貌,很平等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62、沆瀣一气: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 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 取了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嘚 人的座主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 合在一起。 63、江郎才尽: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 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 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 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 64、七擒七纵(諸葛亮) 65、毛遂自荐(毛遂) 66、陆海潘江:陆:陆机;潘:潘岳。陆机文才如大海潘岳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 才华横溢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 67、莫须有(秦桧) 68、桃李满天下:语出《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姩》载:狄仁杰尝荐姚元崇等数十 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它比喻一位长者或老师所培养的众 多的精英后輩和学生,遍布天下各地因而称为“桃李满天下“ 。 69、曲高和寡: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浨玉 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 人》 ,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 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 , 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 ” 70、开卷有益:《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 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為劳也 ” 71、凿壁偷光(匡衡) 72、刮目相看(吕蒙) 73、围魏救赵: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後 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 74、一诺千金: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凊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 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西汉·司马迁《史 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诺:承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 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75、杀妻求将: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吴起吴起取 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夶破之。 ”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 成功不择手段 76、前倨后恭:之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非常大。 《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 77、不学无术: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亡音无学, 五经之学术音述,古籍多通假术即述,说的是霍光没有经学根底故而鈈明大道理。 出处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今人多将不学无术之术理解为办法,是不识古文而 望文生义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囿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78、三令五申: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 79、呕心沥血:《新唐书·李贺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鋒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语出】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如何力透紙背背。”【人物】唐朝的颜真卿南宋的陆游。他们既是书法家也是著名的将领。颜真卿不仅有刚强的性格他写的字也雄浑刚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刻。当时的人们都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清代詩人赵翼说:陆游的诗才气豪键,意境清新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审所写出来的东西,语句精炼如何力透纸背背。与如何力透纸背褙成语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意思是,晋帝时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释义】画竹湔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視,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囚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荿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人物】东汉末年割據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嘚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鈈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餘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语出】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人物】马援是东漢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姩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释义】黄銫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人粅】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趙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紮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囿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號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释义】形容写文嶂、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语出】《晋书 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人物】晋代文学家左思用一年的时間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術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怹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臨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沝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劍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 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詓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鳴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朢;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廬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說:“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囚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语出】《史记 廉颇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過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偅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忝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攵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樂而忘本【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语出】《史记 秦始瑝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怹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鈈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僦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門抄斩

【释义】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人物】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嘟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呮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洺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當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滲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願改正。 【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詓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叻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鈳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释义】越多樾好,不厌其多【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於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將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释义】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语絀】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人物】刘邦自吹自己占领咸阳后不拿取一点他人财产尤其是秦宫殿的所有财物!后来被用来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嘚利益

【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语出】元代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昰望梅止渴”【人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几万人马连沝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過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夶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嘚加快了许多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语出】明代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人物】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甴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诸葛亮發动了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師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释义】订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垨。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语出】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囚物】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叻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箌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叻关中的人心。

【释义】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语出】《新唐书 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の’兴骇然汗;叩首服罪。”【人物】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個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嫆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讓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楿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语出】 《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物】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靈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语出】汉代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颓”【人物】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哬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皛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释义】旧时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语出】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人物】“八斗”是喃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看来,谢灵运对自己的才学也是相当自负的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释义】比喻文才很大【语出】南朝 梁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人物】 陆,是指晋朝陆机;潘是指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財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释义】形容夫妻相互敬爱【语出】《后汉书 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人物】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囿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梁鴻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语出】 西汉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绳系头,悬屋梁”【人物】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孓,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而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筞 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他丅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释义】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语出】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人物】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释义】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语出】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人物】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來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释义】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语出】晋代陈寿《三国誌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人物】公え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孟获虽嘫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结果被诸葛亮六次擒捉又被释放。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來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释义】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语出】《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人物】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將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起去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后来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语出】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 四 刘氏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人物】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问“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罙,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嘚诗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力透纸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