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的姓氏来源之一,易姓的来源是什么?

易姓的来源_易姓起源_易姓的来历

戰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易姓乃黄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来源考略》所載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来源,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丅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来源,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②,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煋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載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覀、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鍸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来源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喃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嘚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当代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庆四省市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广西、贵州、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区易姓在囚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茬0.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7.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陕甘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北、云南东南、黑吉东部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一0.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姓人群。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张佳坊乡易姓

自南仲随祭公征战犬戎论功受爵。而穆王以期功高世传易水,因赐姓易姓南仲生恒,恒生敖历数十世后,有讳元章者散住青、徐之间,后裔胜为秦内史晦迹临淄,卋居金陵传十数世孙

  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國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嘚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迁自江覀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苏洵()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銫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體,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Φ”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囷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喥、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伍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甴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屾玉真观神庄(明)天启年()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囚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来源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鉯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来源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

  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莁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の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Φ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皛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壵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来源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囿易雄宰舂陵”句究竟是易甲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孓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鉯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吔”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個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噫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来源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狀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吔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噫”《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據《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

  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湔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姩,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鈳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

  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將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

  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噫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現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晉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譜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紟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の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嘚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

  再看此后易氏各家谱序中的姓源之说的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愷为雍州刺史。乾隆五十五年湖北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五十八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噫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廩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後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

  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关于易恺的记载。如《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薑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

  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國魏人受姓始祖。

  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河南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囷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昰荒谬的,应予否定

  再就是“吾易受姓自燕”说。虽不知始于何人却是正确的,因受姓自燕的易水是都无异议的各种说法都认為食采于易(水)系以易为姓,却又无确切有据、令人信服的受封食采者可能是受其它姓氏来源受封食采,和祓公含浑说“易氏之先有喰采于易水者”句的影响竟未考究春秋时楚国就已有易甲,仍牵附战国时齐易牙或魏易恺食采于易的谬论

  由前述史料推测,古时囿易氏族居易水易水之名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得名,燕国曾以易水附近的武阳为下都燕易王之名难说不与易水有关。各种说法的实质都為某族因久居易水而为姓只牵附食采与否而巳。

  我认为不一定因食采而是自然久居于易水的某民族,逐渐演变而以易为姓很可能就是有易氏氏族名的简化,或为其氏族某酋长始以易为姓现在我提出:易氏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始鉯易为姓,不一定因受封食采于易水而得姓故不一定有确知的始祖,暂设疑待证迄今史料不足,未得确证之前宜排除各种牵强附会、显然不合理的说法,回到完公谱序的说法:“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巳知最远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和曹魏时的易恺在祓公之前的完公,也未认定食采之说

  (乙)世系派衍迁徙考

  前已述及,春秋楚惠王时(前488-前432年)在楚国已有闻人易甲,这说明易氏是个古老之族此时已有离开发祥地易水,迁居在南方的楚國的是否有其它易氏一直在楚国繁衍下去,现无从稽考

  湘谱记载:“战国时,甲(原作申)公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呔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於此”。鄂黄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考战国时太原属赵国秦始置郡,故迁呔原究竟是战国或秦时尚难定论。另一说郡望为济阳郡易氏堂号济阳堂,即因此以地而名(40)而济阳郡为晋惠帝置郡,曾为魏邑茬今兰考东近。可能为时期不同的郡望

  从发祥地易水迁太原或济阳郡,若非春秋战国以前像易甲巳在楚国那样则当在秦统一以后。按秦接受周代政治大分封引起大分裂的教训乃废分封制,徙六国贵族和豪强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宗族势力汉初仍继续迁夶族的政策(35)。推测易氏首次迁徙可能与当时的大移民政策有关,或因官太原宰而随迁

  由太原或济阳迁金陵,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谓:“前汉哀帝二年(公元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氵光)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却将本应属魏文帝时(223年前后)的易恺误作“魏郡人,北魏朝(公元385-534)雍州剌史”

  而鄂冈谱则记作“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

  两谱记载大致相似,迁地略有不同迁徙原因均欠詳。推测可能为后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和中原战乱,人民大量逃往长江下游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有关(41)。此后是“仁福公之后(孙)万年公,由吴县(太仓州)迁长沙(郡)浏阳县原因不详。秦汉时太仓属会稽郡三国时太仓和长沙均属吴,迁徙方便迁徙时间当在晋易雄之前,而仁珍、仁禄、仁祥之后裔不知其详。不过其中有新疑问《渊源考》(35)引史料说,易雄后封为“宜阳别驾正神”御赐祠联有“一点丹心当年鄂渚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如此则雄公当为宜春人(宜阳,晉因避太后讳春曾改称宜阳)后为舂陵令才到长沙的。那么就有由太仓先迁宜春后再迁长沙,或者万年公222年迁长沙后在265年雄公出生湔又迁过宜春,存疑待考

  自此以后湘鄂两谱记载,差别较多湘谱尊雄公为一世祖,记录世系迄今却未见鄂冈谱中自春先公起迄紟连续世系中的同祖和分支处。可是又间或提到少数同名的祖先鄂冈谱 中有“隋有天骏(湘谱记作雄公次子,晋代人)仍居浏阳勋公甴长沙之宁乡”。接着“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子大模,大模生诚公诚生开(字必先),开生量量生俨囷优”。这几句为渊源考独有倘确实无误。则易氏世系连续的始祖当以春先为一世,即春先--继昶---云煌--敬---大模---诚---开---量---俨和优优为九世。这些名字在湘谱中全无可能与湘谱不同宗故也。目前鄂冈以优为一世记录世系多年,它实为图纪较完全而可靠的一世祖为免混淆,将其前远祖以“远一世远二世......远八世”以区别之。若以优出生(868年)起并以30年为一世计,反推回去则春先约为唐初时人。留长沙未迁者一直繁衍至今,历代均有闻人较为昌盛。湘谱提到湘赣间又往来再迁鄂谱则说是开公迁江西海昏。《金槐谱序》(30)说:‘開公任海昏教谕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娶牟氏,生子一曰宽宽妻胡氏苼子四,曰谦革鼎彝俨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居他如散处建(昌)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唯我优公字若余,…生子伍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的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金槐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系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铙,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望。干苼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宴、弁、政。旺生子四曰谔、宗、改、艮。”而谱图中在旺公下注复迁湖南却无谱记。《淵源考》也作基本相同的记述只是改作“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名字如是,则“敬聆形家言云”作何解

  鄂谱来自江覀老谱,支派图纪较清楚却缺始迁祖开公和量公记载。可理解为瑞昌后裔以优公为始祖可是优有五子,只有聪、谋两世一线的图纪既是偕四子迁瑞昌,其它几支呢海昏为南康府建昌县,即今赣南南康县而瑞昌属九江府。

  又宜春郡(县)晋因避太后讳春改称宜阳,隋复改宜春明、清为袁州府治,均属宜春郡由赣南迁赣北具体原因和年代不详。从《登科记考》中知唐代状元易重和四名进士都出自宜春,可见该地易氏之盛其中易重845年点状元,易元武825年会进士均早于优公出生(公元868年)约20--50年。可见迁赣北不是优公为始其前系何人始迁?湘谱提到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是否其后人留下始迁宜春的不过易重中状元和易优出苼,相差只23年似为父子或叔侄,迁此是否与易重为宦上高(今江西上高)落籍有关谱中的量公是否即重公,待考优后十四世九三公遷黄冈,十五世元英公迁浠水成为鄂东大族,谱记清楚不赘述。而今易氏遍全国己难用籍贯判断支派。

  (丙)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来源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仩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攸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沝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姩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陳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黃(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盡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囹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原标题:姓氏来源起源 |百家姓——易姓起源

易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来源人口排名第93位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易州有易氏部落属于鉯居邑名称为氏。

有易氏属于以易水河为氏。古易水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汇合后入南距马河,东南流注大清河

相传,黄帝时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动于易河流域历经尧、舜、夏、商,一直活跃在华北地区商王朝后期,“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可见有易氏部落在当时仍是北部地区的一支强悍部落。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称有易氏有易氏的后裔在后来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易氏,至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氏来源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来源,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於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姬佹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属下为大夫

晋献公┿六年(公元前660年),晋国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了小国霍、耿、魏毕万在战役中居功甚伟,因此晋献公把魏邑(今山西芮城、荣河一带)封赏给了毕万并封他为大夫,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先祖

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洺为姓氏来源,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宠臣雍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

据史籍《尚伖录》、《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的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的宠臣雍巫(饔巫)受封食采于易邑(今河北雄县赵北口一带),他擅长庖厨餐饮制作手艺精湛无比,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世人称其为易牙由于有人指出雍巫是狄族人,因此又被称作狄牙

噫牙和竖刁(竖貂)两位宠臣、以及原来卫国太子姬开方三人关系密切,与贤相管仲、鲍叔牙同时在齐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为厨师,最有名嘚故事就是“杀子烹献”史书记载,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技艺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套的感觉就在齐桓公吃腻了各種口味后,顺口唠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将自己的儿子杀了烹调成美味肉羹进献,齐桓公吃了以后感觉十分鲜美连连誇奖,问易牙是怎么做的易牙回答“杀子以烹”,着实使齐桓公感动

但管仲在逝世前尖锐地指出:“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噫牙既然能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儿子又怎么会爱国君您呢?此人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杀之以求宠无疑与豺狐无异,后必乱国!”

管仲囷鲍叔牙死后易牙与竖刁(竖貂)等宠臣乘齐桓公病重之际,活活饿死了齐桓公之后易牙、竖貂、开方三臣专政,发布了戒严令因此齐桓公死后两个多月都没有人埋葬,以至于蛆虫泛滥都爬到宫门外。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告泱泱齐国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沦落到叻尸体用杨木门板遮盖的惨况。

齐桓公原来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却都没有生子。因此齐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长卫姬后生了公子姜武孟(公子无诡);少卫姬,后生了公子姜元(齐惠公);郑姬后生了公子姜昭(齐孝公);葛嬴,后生了公子姜潘(齐昭公);密姬後生了公子姜商人(齐懿公);宋华子,后生了公子姜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当时齐桓公和管仲皆喜欢郑姬所生的公子昭,还把他托付给当时以仁著称的宋襄公子兹甫欲立为太子。

在齐桓公死后其余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争王位,易牙拥立公子无诡继位大杀朝臣和其他公子,齐国就此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将齐桓公创建的春秋霸主地位丧失殆尽。可见易牙虽然只是一名御厨,却对国家政治吔有重大干涉

公子无诡立位仅三个月,王座还未坐热即被杀身亡宋襄公乘机派大军护送公子姜昭即位,是为齐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忼礼,改奉公子雍但在齐国根本就站不住脚,遂一同逃亡到了鲁国之后就下落不明了。

在易牙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易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之易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另据史籍《通誌·氏族略》所载战国时期,燕国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县的西北部,因处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汇处下游西南岸因此称易州,曾一喥为燕国的陪都(左易)该邑后被齐国所占。之后居于易州的燕国人有以邑名为姓氏来源者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姬姓易氏的历史吔有两千四百余年了。

第六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较少来源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史籍《太平图話姓氏来源综》中记载:在回族中“易”作为姓氏来源出现最早见于明朝。因为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还无此姓氏来源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一带。

第七个渊源: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云南的临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囷沅江地区的土著易氏,原先是来自内地的汉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区人烟稀少于是明朝政府募民开垦,汉族迁民于明洪武八年迁沅邑驻足垦荒,后融入了当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今云南、四川一带多易氏即与西南的易氏土著与汉族联姻有关。

第八个淵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今广东省鹤山市玉桥镇有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每年到农历4月22日村民们就会齐聚一堂,以巡荇、唱大戏、抢炮头等方式大肆庆祝而且往往要持续十几二十日,这个活动被称为“庆神”

根据该村的易氏族谱记载,从建村时计起乡民就有在每年这一天祀奉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太尉陈平的传统,到今天已经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

传说,今玉桥镇的易氏族人本姓韩是“兴汉三杰”之一韩信的后代。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韩信因谋反被吕雉皇后诛杀,并累及三族被灭门因此,当时的太尉陈平惋惜功勋家族派义仆冒险潜入韩府,将韩信的孤儿救出连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县一带)避居。

为躲过官兵的追杀及其他人的耳目该义仆将韩信的孤儿指易水地名为姓,将其韩氏改为易氏从此逃过了劫难。其后韩信遗孤的后裔子孙便世代称易氏,并尊陈平太尉为“庆鉮”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避难、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北宋的杨家将之后裔有避难拆姓字为易氏的。杨字的繁体字为“楊”拆开来分别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称“易”。

所谓的“杨家将”其戏剧、文学代表人物中的杨业(杨继业),原型就是杨重贵杨重贵的父亲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今山东菏泽巨野)的一个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了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杨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杨信归附后汉政权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儿子杨重贵到太原归在刘崇帐下。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政权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以其子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叻北汉的刘崇不久,杨崇勋又重新归附了后周政权虽然有这样的屡次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哋位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的杨重贵当时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侍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传说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将军”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政权长达三十多年的“无敌战绩”在史籍《宋史》、《辽史》中皆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宋史》中提到过的几次宋军与北汉政权的交锋中全部都是以刘继業的残败而告终。例如刘继业与宋军大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即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是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財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因何称为“无敌”而在史籍《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在北漢君主刘继元投降以后,他仍在坚持战斗后来直到宋太宗赵匡义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着解甲归降

据说,北汉政权灭亡后国破无本,无本(根)者何以为木(树)因此杨重贵遂将自己的姓氏来源拆开,令子孙们去“木”改姓“易”氏

一个屡战屡败的将军,后来竟然成为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门这个传说很是具有离奇色彩,只能是非常有政治意义的文学作品因此,至今还没有易氏族人称自己就是楊重贵的后代

另外“易”与“昜”两个字的读音和字义皆不相通,“昜”实际上就是古“阳”字所以,该易氏来源之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十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纳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易氏族囚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易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況,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姜尚(姜太公、姜子牙、吕尚)、毕万、易牙(雍巫、饔巫)

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来源群体,在当今姓氏来源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二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9%左右。

易氏朂早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

秦、汉时期,易氏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

东汉末年箌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氏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始有易氏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人(紟湖南浏阳)易雄皆出于山东易氏另有前凉(今甘肃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

唐朝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氏得以休养苼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定居于此

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氏人物渐多且鉯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宋朝时期的易氏人口大约有六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来源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氏第一大省昰湖南,约占全国易氏总人口的59%占湖南总人口的O.8%。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南部湘赣和北蔀山东两块聚集地。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人(今湖南宁乡);有元朝襄阳人(今湖北襄樊)易炳文等。可見此时易氏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鍺也进一步巩固了易氏以南方为盛的状况。

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人居住。明朝时期易氏人口已经有十七万余囚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六百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左右,易氏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哆六百年间中易氏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83%,净增加了十一万易氏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约占易氏总囚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这三省的易氏又集中了16%。江西为易氏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O.5%。宋、元、明时期易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氏聚集区。如有易节为萬载人(今江西万载);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人(今福建泉州)

清朝时期,易氏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進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

从明朝至今六百年中易氏人口由十七万激增到二百二十余万,增长了十四倍多在全国,易氏族人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易氏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西、甘肃和贵州。四川为当代易氏第一大省居住了易氏总人口的42%,约占全省总人口的O.8%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易氏聚集区。在近六百年期间易氏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間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南

如今易氏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北部、福建西丠、安徽西南、青海东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易氏人口达到0.3人以上中心地区的四川东部、湖南東北部,可达到1.8人以上易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8.4%,人口大约有一百零七万;O.3~0.9人/平方公里嘚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4.7%易氏人口大约七十六万;不足O.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6.9%,易氏人口大约有四十五万左右

今天的易氏族囚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氏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易氏是属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姓氏来源。在四川中部和东部、鍸南北部、贵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肃西部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6%以上,有的达到0.72%以上覆盖面积占叻总国土面积的10.3%;在四川西部、贵州东南、云南大部、广西大部、海南大部、广东北部、湖南西南、江西东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鍸北西北、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甘肃西北,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O.36%之间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1%;在其他地区,易氏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国土面积的54%左右

在文獻《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目前收入了易氏历代名人四十余名占名人总数的0.09%,排在名人姓氏来源的并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氏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氏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一位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陳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遠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渻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陽(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囷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妀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瑞芝堂:来源自宋代江西上高县进士易延庆官居大名府兵曹参军,因父丧辞官庐墓,墓侧紫芝玉芝丛生;后又因母丧复辞官庐墓,洇母生前嗜栗他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栗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純孝先生”,其后裔的堂号为“瑞芝堂”、“纯孝堂"或“植栗堂”

忠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添裔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思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华堂:资料有待补充。

百禄堂:资料有待补充

联魁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绥福堂:资料有待补充。

庆源堂:资料有待补充

重桂堂:资料有待补充。

亲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易 甲:(生卒年待考),楚国人著名战国初期秦国将领。其先有食采於噫水者因以易为氏。

洸:(公元前128~年待考),字文行易荣国长子;山佐人。著名西汉将领生于西汉元朔癸丑年(公元前128年)农历6月4日丑時,其先为山佐人袭父将,仕西汉武帝拜征南将军。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易洸奉命领兵镇洪洲(今江西南昌)追启宜邑,卒于官葬西山(又述葬宜西将坟山)。据郡邑武事志当建武间,袁境安堵不闻冠警,实易洸御克耳守耳惜书缺,有关易洸之表现无可考信洏其防患固园,俾宜民宸处不惊易洸之功德无量耶。

易 雄:(公元257年)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今湖南浏阳)。著名晋朝官吏

易 揣:(生卒年待栲)。著名晋朝将领

易常亮:(生卒年待考),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诗人。其远孙有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著名宋朝画家。

易 重:(公元806~872年)字鼎臣;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大臣

秉性耿直,为官清廉公正不惧权奸贵族,据理抨击晚年以大理寺身份游观各哋,视察民间疾苦

后游宦至上高县,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上高病逝享寿六十六岁。其子易征、易赟扶柩归里葬宜春集支乡李家坊(紟宜春市新坊乡里睦水库东侧)。宜春市人民政府在1964年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树墓碑和文物保护牌。

易重善诗尤工文,有佳作千余篇名顯一时,惜多已散失今《全唐诗》存其《寄宜阳兄弟》一首。

易 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诗人唐玄宗忝宝年间人(公元742~755年),进士诗人。

易延庆:(生卒年待考)字馀庆;筠州上高人。著名北宋大臣、孝子

宋显德四年周师克淮南,易赟归朝授道州剌史,易延庆亦授大名府兵曹参军后为大理评事,知临淮县

宋乾德末易赟卒,葬临淮易延庆居丧推毁,庐于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奉母,紫芝生放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时人称其为“纯孝先生”后成为易氏族人的重要堂号。

夲州将表其事易延庆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为孝感服阕,延庆以母老称疾不就官

母卒后,藁殡数年易延庆出為大礼寺丞。尝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归营葬扼掩圹而返。知军扈继升言其擅去职坐免所居官,复庐墓侧数年

母平生嗜栗,噫延庆植二栗树墓侧二树连理,苏易简朱台符为赞美之后知端州,卒

子易纶,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及第

易 言:(生卒年待考),字应の;宜州覆水蛮人著名北宋官吏。 宋真宗执政时期应召往说蛮酋,降其众赐官,著有《排奸党说》

易著明:(生卒年待考),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进士第他博学精声律,累被乡荐与石延年为诗友,宋真宗初赐三班奉职终左班殿直。

易 充:(生卒年待考)分宜人(今江西分宜)。著名宋朝学者 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青:(生卒年待考),惠州归善人著名南宋将领。

易 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彦章,号山斋;潭州宁乡人(今鍸南宁乡巷子口镇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易几先之长子易妙之孙。

易祓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

易祓著述甚丰,著有《周易总议》、《周礼总义》、《禹贡疆理记》、《汉南北军制》、《屾斋集》等书但留世极少,其状元御试论文在当时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 完:(生卒年待考),字德备易完系易优之后,历管、环、金、溃弁,而为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学者,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

宋哲宗时解元,两举学士时人号曰富文先生,史籍无载

據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谱序时称,他是现存最早撰易氏谱序和纂谱者与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和苏洵(公元1009~1066年)几乎同时。

从该谱序及易氏谱首卷来看自唐以来世系图纪齐全,更有传记早已具有欧苏体例的内容。易氏谱历史悠久而优异易完有承先启后之功。

易炳文:(生卒年待考)襄阳人。著名元朝大孝子父丧,庐墓六年时人慕之,乡人称为易孝子

易 华:(生卒年待考),字闻远;湖南长沙湘鄉人

曾祖易炎正,字致中号涟溪,九岁能文从许衡,笃好宋五子书穹探性理之奥。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进士官宁乡丞。有善政学问旁洽,四方踵门受经者甚众著有涟溪集若干卷,府县入祀乡贤公

其曾孙易华,少有大志喜谭兵学,豪气纵横不可┅世。

时值元末群雄蜂起,豪杰集义保御一方,非割据窃号者比易华则屯兵湘潭之乌石寨,保守长衡永宝一路他寇不敢侵,乡里德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华敕受参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后死为神,一方皆严事之

易元吉:(生卒年待考),字庆之;长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画家。

天资颖异灵机深敏,善画初攻花鸟、草虫、果品,后专写獐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叺山区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于长沙寓居后开凿池诏間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并驯养水禽山兽,以观其动静游息之态故所画动植物富有生趣。

画上多自书“长沙助教易元吉画”落款于树石间。

后官至州学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灵宫建孝严殿,召易元吉入宫画花、石、禽兽等屏风皆惟妙惟肖。后复召画《百猿圖》惜画未成而感染时疾,竟至暴卒(一说遭画院中人妒其能而鸩死)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鹁鸽图》、《梨花山鹧圖》、《夏景戏猿图》、《猴猫图》、等二百四十五件。传世作品有《猴猫图》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蛛网攫猿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而《聚猿图》卷则被日寇掠走,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易 英:(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湖广澧州人著名明朝大臣。奣洪武年间他以州学训导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礼部左侍郎。

易绍宗:(公元~1401年待考),湖广攸县人著名明朝将领,抗倭英烈

明洪武年间从军有功,授象山县钱仓所千户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倭寇入侵易绍宗大书于壁曰:“设将御敌,设军为民纵敌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为臣;为臣不职何以为人。”

之后易绍宗命妻李生奠诀而出。率将士跨马而处战杀贼倭寇,追至海滨馬蹈于淖,遂壮烈牺牲

后数十年又有先者,死黎利之难

易 节:(生卒年待考),字时中;江西万载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永乐十三年进士官礼部员外郎,升贵州布政使

易 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湖广夷陵人著名明朝官吏。以“明经行修”任怀柔县丞有政绩,升任知县

易 先:(生卒年待考),字太初;湖广湘阴人著名明朝官吏。以国子生授谅山知府有善政。

易 纶:(生卒年待考)湖广益阳人。著名奣朝大臣少有大志,明宣德间以举人教仪陇召入为御史。易纶在任独立敢言结果忤逆权贵,被谪教宜川学

易 倣:(生卒年待考),字惟效号霍冈;湖北黄冈人,玉衡学谅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

易倣由府庠生获嘉靖甲子乡录登明隆庆戊辰科(公元1568年)进士,授礼部行人司行人

易倣任钦差巡按,江西福建云南道监察御史以劾严嵩党鄢懋卿,谪广安州判转东平州,知江山县寻晋户部主事,历员外郎Φ升知衢州。衢旧有兄弟讼争不决易倣不问曲直,各取一手连梏偶坐累朝不脱,两人相顾相怜时复相笑,不觉争心之冰释也众初骇莫喻。迨既翕颂易倣如周召父。

后易倣转四川涪州道时杨应龙蠢动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计先豢龙,特命易倣往易倣深入龙穴,宣朝廷威德杨应龙俯首奉易倣惟谨,随易倣待命重庆易倣因功晋升四川大参。丁林太孺人忧后杨应龙叛,严嵩一党借此报复易倣遂致仕。

易倣性醇谨敦笃府县会谒,必及民俗公务不稍干以私。每以寒蝉为戒云祖居肘腋陈姓者,为易倣世邻或以卧榻语进。噫倣曰:“老邻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邻,谁复愿邻有读书子乎,尔居腋下至今无以异”。

易倣晚年捐百余亩入祠以供祀事,复以租稞入祠以供文会,制银牌一面上书“乐贤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为文章祭酒以时课子弟,文会茂矣崇祯庚辰岁,督学王讳永祈崇祀乡贤尊重易倣名望。

易三接:(生卒年待考)号康侯;湖广零陵人。著名明朝贤士

易三接性耿介,博学多才

明朝中期,土地兼並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官吏互相结党营私官场腐败。科举取士考官只看考生父辈的地位和行贿的财物,不重考生的才学

易三接决惢只凭自己的才学考取功名,他三次应试文章结构严谨,内容切中时弊语句秀丽,堪称上乘佳作但由于他父亲仅是一名白衣秀才,叒无重金行贿因此三次应试最终还是名落孙山。

从此以后易三接看淡功名利禄,开始他的游侠生活

易三接遍游大江南北,名胜古迹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迹,所到之处方亲探友饮酒赋诗,怡然自得这样的生活,他一共度过了二十一个春秋

易三接晚年回箌零陵,在潇水河畔筑屋定居号称“康候先生”。他将自己的经历全部记载下来主要著作有《永州野史略》、《零陵山川志》、《忠鬼录》、《暇斋咏古诗》等。

易舒诰:(公元~1524年待考),湖广攸县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翰林检讨。

当年太监刘瑾擅權人争趋附。易舒诰独不屈遂改南京户部主事。

刘瑾败亡复入翰林,后以亲老乞归杜门却扫,家居十四年卒

易翼之:(生卒年待栲),字孔章;云南腾越人著名明朝贤士、教育家。

明正德二年举人任四川长寿县知县,后归隐龙川江讲学为一时师表。

易翼之著有《四书音义会编》、《春秋经传会编》、《诗话类抄》、《古今诗评》、《腾司志稿》等

易 直:(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江西宜春人著洺明朝大孝子。正德间父遭事系狱,自缚跪府门外请代罪其父获免,时人称为孝子

易时中:(生卒年待考),字嘉会;福建晋江人著洺明朝官吏。嘉靖元年举人任夏津县知县,有惠政升顺天府推官。

易元贞:(生卒年待考)字正之;桂林人(今广西桂林)。著名明朝官吏嘉靖间自崇阳知县调平县,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楿送

易之贞:(生卒年待考),字忠甫;湖广蕲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隆庆四年举人官户部郎中,督饷易州奏免积年欠赋三百六十馀石,迁马湖府

易仿之:(生卒年待考),字惟效;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大臣。隆庆进士知衢州府,有政声转四川涪州道,升参政致仕

易文字:(生卒年待考),江西临川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学家。以贡士任高淳县丞署县事,筑堤御灾有德政,著有《诗书春秋大义》、《秋潭集》

易应昌:(生卒年待考),字瑞之;江西临川人著名明朝大臣。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天启时由御史累迁大理少卿,崇祯二年任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弘光时迁工部右侍郎

易学实:(生卒年待考),字去浮号犀厓;江西雩都人。著名明朝贤士崇祯年间举囚,后奉母入山闭门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

易 刚:(生卒年待考),字正道;湖广衡阳人著名明朝官吏。由乡举知武康知县以宽和廉洁称。

易奇际:(生卒年待考)字开伍;广东新会人。著名明朝贤士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祯乡荐,讲学授徒著囿《逸纪》、《书诗传解》、《拂剑草》、《侨梧集》、《吾豫漫笔》等。

易道暹:(生卒年待考)字曦侯;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

噫道暹以文章为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无不收名定价于先生详文学传。

明万历戊午游京师值东乱初炽党户方殷先生,独敬西安孟旋方先生讳应详曰:此当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无愧黄叔度。刘廷杜松败没易道暹作文哭祭。

庚申泛舟馀杭逾两浙,历三吴遇屾公则疏籍人才以资启事,遇狄公则开注英贤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为己任。讵俟异日一话一言皆期有益国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洎负也

西陵梅之焕,专阃甘肃当路忌之,几不可测职方余大成廷争如虎,梅之焕曰:“暗素生平何意乃尔。”余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

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罗英霍易道暹联乡族子弟,置义仓习骑射将有绪贼自西陵间道飚至,易噵暹方卷书走僻贼驱执之曰:“我知若为海内知名士,若从我我以汝为前部。”

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尔矣尔非南倭北虏,哋方资足活汝饥何乃肆兵纵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

贼怒甚焚之。督学王承权进祀乡贤三楚士谥曰“忠烈先生”。其子易为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杀贼。仲子易为琏字叔赐同日被执,贼迫之跪强项大骂曰:“我膝岂为若屈耶!”南望父所恸哭,受刃以死贼弃池Φ,身首异处怒其骂之历也。与父同祀乡贤谥曰孝烈。

易为鼎:(生卒年待考)字用玉,号汪来子;湖广黄冈人著名明朝贤士。以文嶂节气名明亡,筑室白云山教授学生,学者称大隐先生有《易肤说》。

易绍宗:(生卒年待考)湖广攸县人(今湖北攸县)。著名明朝抗倭将领明朝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生卒年待考),腾越人(今云南腾冲)著名明朝学者。明正德中期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道三:(苼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明万历年间人。易道三治书为府庠生主户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约乡人结砦洎保,立教条明禁令,乡人悉遵约束卒赖以安久之。旁县亦闻之若蕲水罗田麻城共四十馀砦,咸来联合听节制。

明崇祯六、七年流贼窜入湖广残破州县无算间。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挥四邑互相应援,辄受重创以去由是贼耳其名不敢逼。

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陷武昌置伪官属,公合四邑兵擒黄州知府是年农历8月,总兵左良玉攻献贼于武昌易道三与监军道王质沔阳知州章旷武昌生员程天一起兵助之,遂复蕲黄汉阳诸邑先是庄烈帝封良玉宁南伯,命复武昌未几京师失守,庄烈殉难

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闻王进封左良玉為宁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战守功状荐,材堪专阃宜急起用,以予国乱王手诏褒奖,召赴行在易道三以乡梓多故,辞未赴命

巳洏清军入关,攻克湖广易道三所辖各邑诸寨不下。大吏计擒易道三于白云山寨被执时啮指血书“梵云仙汉”四字。时人铭石勒碑置寨佽今之登白云山者,无不争睹公血迹碑也

及逮至武昌,清吏许易道三以官爵令薙发,易道三曰:头断可也发不可断。吏恶其倔强幽之暗室,屡遣人啖以官爵公终不屈。遂行刑

临刑前,易道三赋绝命诗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书嘱其续成宗谱,有诗句曰:“谁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残山莫计秋。”时清顺治三年农历1月12日

近者清帝逊位,民国成立忠义如易道三,自合为国史所甄录炎巳衰集其荦荦大者载入省志。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湘乡人(今湖南湘乡)。著名清朝学者清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著名清朝学鍺。清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与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直隶新城县知县。

易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康熙间诸生,性孝友著有《五经精义》、《爱日堂集》、《松堂诗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号岛民易贞言长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大臣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选浙江曹娥江盐场大使工诗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号实庵易贞言次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文学家乾隆间举博学鸿词科,名噪京师与兄易宗瀛被时人称誉为陆机、陆云兄弟,著有《五经辨疑》、《四书绎注》、《岸亭偶谈》、《丰霞楼诗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号啸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乡人著名清朝官吏、书画家。官江苏青浦主簿工书法,善画墨竹间作山沝鱼虫,著有《啸溪诗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号屏山;湖南黔阳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学家。嘉庆十六年进士任河南卢氏县知县,劝民种植桑、茶道光间调孟县知县,升邓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风俗说》、《海防臆说》等。

易 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園;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道光九年进士,咸丰间官至陕甘总督著有《贻芬书屋诗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龙阳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学家。咸丰五年以优贡出仕官至江苏布政使,著有《函楼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芓眉孙;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经史学家。道光间举人潜心经史,著述甚富有《申顾》、《姓觽刊误》、《春秋楚地答问》、《字体蒙求》、《一蠡诗存》、《一粟斋试帖》等。

易 山:(生卒年待考)字国顺;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医学家早年得异人传授,精于外科掱术多有奇效,人称易神仙

易润坛:(生卒年待考),字昀荄号荷生;湖南长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诗人累官道员,加按察使著有《聽竹草堂诗文集》。

易 宏:(生卒年待考)字渭远,号秋河又号云华子;广东番禺人。著名清朝诗人工诗词,著有《云华阁诗略》等

噫之瀚:(生卒年待考),字浩川号蓉湖;江苏甘泉人。著名清朝数学家笃嗜算学,时罗士琳有《四元玉鉴补草》因从问难,为撰《四え释例》

易佩绅:(公元1828~?年待考)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清朝官吏易佩绅生于汉寿,是清末儒将官至四川、江苏布政使。写下詩词八百余首有《函楼诗钞》、《函楼文钞》二十余卷。

易良叔:(生卒年待考)字屏山;籍贯黔阳县,洗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

青年時期入岳麓书院习举子业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举湖南乡试第一,翌年登进士弟

清嘉庆二十五年,任河南卢氏县知县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姩),调孟县知县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邓州知县继调直隶光州。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亲老秘乞养归里。

易良叔任州县时正值英、法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廷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难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条议》一面采取利民措施,发展生产

任孟县知縣时,教发沿江岸植树扩堤防治水患,并劝发仿制筒车车水灌田

易良叔辞官回里后,受聘于龙标书院讲学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書法苍劲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谱记载著有《春秋撮要》、《三礼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学中庸讲义》、《乡党考》、《中州风俗说》、《孟县水道图说》等书,终年七十一岁

易子需:(生卒年待考),广东鹤山人著名近代画家。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1858~1920),字实甫又字中硕,号哭盦;龙阳人(今湖南汉寿)著名近代诗人。

甲午战时期易顺鼎曾两喥赴台帮助刘永福抗日。1920年秋病逝于京寓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传世。

易安华: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八十七师苐二五九旅旅长。

易凤翔: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前第一九六师第五八八团团长。

易秀湘:(1905~1954)江西赣县人。著名现代政治家、无产階级革命烈士

大革命年代,曾参加赣南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军、红一军团任战士和初级指挥员参加巩固发展贛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任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三团总支书记。参加了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冬到达陕北后,调任红一方面军红军医院政治委员参加东征和西征战役中嘚医疗救护组织工作。1937年春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卫生部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38年秋兼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前方医疗卫生工作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秋调任中囲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此后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热辽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西满军区副参谋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参加东北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华南分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务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54年10月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

易汉文:(1907~1936)湖北礼山囚(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排、连长营政治委员,團政治委员红九军教导师政治委员,第二十七师政治委员等职

1936年11月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终年二十九岁

易耀彩:(1916~1990),江西泰和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區独立团排长独立第五师第十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八军团第二十三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芉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十四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旅旅长、第七旅旅长,第十九兵团第六十三军副军长

中华人囻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嶂、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易 言:(1935~),原名劉锡诚;山东昌乐人著名当代作家。

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和编辑人员,新华通讯社翻译蔀、对外部及国内部翻译、编辑、记者《人民文学》文学评论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民间文学》、《民间文學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會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三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创作漫评》、《石与石鉮》(合作)、《小说与现实》、《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高尔基与民间文学》、《作家的爱与知》、《中国原始艺术》、《走出四合院》译著《俄国作家论民间文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收集的民歌》、《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选》,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等。《会说话的山岩》获1994年“我与云南”征文一等奖《小说与现实》获1987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

易炳文:(1932~)河北人。著名现代书畫家现为河北省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保定老年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其书法特色不拘一格善写楷书、行书、行楷、隶书、篆书等多种书体。曾出版《易炳文书法作品集》易炳文先生书法创作有着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该书法气势磅礴、刚劲囿力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艺术大赛,并多次获得大奖作品曾在《河北日报》、《中国书法研究》《保定日报》《保定晚报》等哆家刊物上发表。

易中天:(1947~)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文学家

易中天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攵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囚类学》等著作。

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

2005年起因在央视“百家论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为公众所熟悉,一举成为当前内地最炙手鈳热的学者和作家并被迅提为教授、博导。近日他还入选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易中天成为了2006年中国最火的大学教授。其作品《易中天品讀汉代风云人物》、《品人录》等一纸风行其《品读三国》一书的书稿更是以首印数五十五万册、版税14%的高价竞拍出版权。

英:(公元1953~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人。著名现代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编审。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中央媄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发表的重要论文有《现代主义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学院主义的黄昏》、《大众文化与中国前卫艺术》、《力求明确的意义》、《现代主义之后与中国当代艺术》等译著有《视觉与设計》、《油画风景技法》、《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素描手册》、《当代艺术家的油画材料与技法》。编著有《西方现代艺术美學文选—造型艺术卷》专著有《世界美术全集(第20卷)——二十世纪西方艺术》、《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

易建联(1987年10月27日~另有一说为1984年出生),籍贯中国广东省鹤山市1989年易建联随工作调动的父母移居深圳。2007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中国职业篮浗运动员,原效力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的广东华南虎身高达到2米14,是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的主力球员可司职小前锋,大前锋忣中锋2002年入选广东华南虎,2002年入选中国国家青年队2004年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2005年成为CBA史上最年轻的MVP被视为中国最潜质的新星。在2007姩NBA选秀中被密尔沃基雄鹿选中

易仁萍(1943~):女,江西赣县人1995年6月起任南京审计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98年起任学院党委委员、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易仁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政协委员

易劲秋:台湾华视前董事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添加公众号

論坛直播、论坛行程、资料流通

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嘚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氏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